当前中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以来, 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技术进步, 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中职生创业成为一种趋势。党的“十七大”以来, 以创业促进就业在大中专学生中风生水起, 在各级部门的推动下, 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学生创业潮流。2008年12月,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由此可见, 创业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是国家发展的新战略、新举措, 目光高远, 决不是为了应对就业问题而被迫采取的权宜之计。但是, 当前中职学生自主创业情况并不理想, 创业比重偏低, 成功创业比率更低。究其原因, 中职学生缺乏创业意识, 创业素养不高, 创业资源不丰富是导致中职生创业艰难、受挫的主要原因。

创业意识直接影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是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精神动力;创业素养是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集中显现, 是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因素;创业资源决定着创业者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是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的外在因素。通过对地方诸多成功创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笔者认为:成功的创业者, 往往具备了独到的学识、胆识、见识和基本的常识。针对中职生顺利创业, 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集中体现在一个中职生想要成为创业者, 历练创业者内外在素质的“三化”过程。

1中职生的“社会化”

当前, 中职生学制多以三年制为主, 其中第三年为顶岗实习时间, 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第一线, 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多数中职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成绩不够理想, 行为习惯较差, 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 正是青少年青春发育时期, 短短三年, 知识技能的专业化学习、生理的快速发育、心理的过渡转型, 让中职生应接不暇, 许多学生第三年走进社会实习就业, 还茫然不知所为, 更谈不上对创业的深刻认同。鉴于此, 中职生欲创好业, 其创业前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 我认为, 一个目标明确, 立志创业的中职生, 进入社会实习就业, 不经过三到五年, 甚至更长的时间闯荡打磨, 不经过吃苦耐劳职业化的“洗礼”, 是不足以“社会化”, 为自己人生练就足够的阅历, 足够的“见识”, 把自身打造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中职生进入社会成为一个“企业人”“社会人”的过程, 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成长的人生资本积累过程。

2创业者的“专业化”

中职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一方面是为了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获得谋生的本领。创业教育仅仅是职校的选学活动课, 无疑是当前职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创业知识的获得需经历一个学习、积累和体验的过程。所以, 立志创业的中职生必须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积累, 结合自己日后准备从事的创业方向, 打好“学识”基础。其次, 要尽量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不断拓宽行业的视野, 感受、感悟创业的喜悦与挫折。此外, 中职生还要掌握创办小企业所应有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去做市场调查, 学习掌握企业经营技巧, 了解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增强自身创业储备, 打好知识能力基础。

3职业者的“投资化”

美国畅销书《邻家的百万富翁》告诉人们, 如果想变为富翁, 单靠挣钱是不行的, 而要靠平时的存钱与投资才能成为富翁。中职生实习就业, 依靠自身体力和技能打工挣钱, 让自己能自食其力, 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一个创业者, 必须凭借自身独到的市场眼光、利用技术、资金或相关资源投入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化项目赚钱。

创业的本质是一种投资生财。一方面, 创业需要资金, 创业者需要有一定的资金积累, 另一方面, 创业者还需要练就筹措资金、融资的能力。由于创业活动不是简单的赢利模式复制, 因此, 创业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高风险投资行为, 创业者需要经营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才能克服这些困难与挑战, 确保投资企业的成功。中职生想要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进入社会后, 从一个普通的职业者蜕变成为具有投资意识、投资能力和投资渠道的“投资人”, 这一转化不可或缺。

上述“三化”的思考, 决定了从一名中职生到创业者的历练过程, 当前, 中职学校加强创业教育, 目的是缩短中职生成为创业者的“三化”过程, 下面就中等职业学校对中职生的创业教育谈几点建议, 以资商榷。

1增强创业意识, 坚定创业信心。

所谓的创业意识, 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发挥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 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

当前, 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在大中型企业就业, 或者依赖学校、亲戚等安排就业, 这一现象折射出中职生缺乏自主择业, 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的主动性, 更谈不上创业, 必须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培养观念, 把加强中职生的创业教育作为出发点, 通过创业意识教育,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主创业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是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引导学生早日树立创业梦想, 并为之奋斗。

创业意识也是一种稳定、持久的进取心态, 良好的创业心态是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 因此, 必须教育学生努力克服情感中的不良心态, 树立阳光心态, 明白创业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只要努力, 也是可以成功的。可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到毕业生所在的企业参观学习或实习, 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 体会创业者的艰辛和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的欲望, 树立创业牢固的意识。

2学习创业知识, 提升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作为当今中职教育一门全新的课程被提上课程栏目, 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题, 然而,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加强创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培训, 不断丰富学生专业化知识, 提升创业能力。

由于创业知识的获得要经历一个积累过程。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专业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培训。可以结合现行的相关德育教材和KABSYB等模式灵活组织, 教会学生怎样评价创业者的能力, 怎么去做市场调查, 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测算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启动资金, 制定成本和利润计划、现金流量计划, 掌握企业经营的知识和技能。

3注重创业实践, 激发创业兴趣

创业实践是学生增强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创业兴趣能激发创业者的情感和坚强意志, 使创业意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学校应组织学生多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加强创业体验, 不断积累创业经验。在校内, 可利用学校社团活动平台, 开展创造发明专题讲座、比赛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和创业校友来校讲学, 在学生的心田播下创业的种子;组织创业情景模拟活动, 指导学生写创业计划书, 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广告策划等, 让中职学生体验创业活动。在校外, 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便民服务等公益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创业面临的社会环境;利用寒暑假,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考察、调查相关的创业市场、认识社会需求;此外, 还要充分利用职校特有的“工学交替”、“产教一体”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和提升创业能力的场所, 学生可以边学边用, 以用促学, 学以致用, 获得自主创业的经验和胆略,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创业实践活动, 不断坚定学生创业的理想和信念, 树立中职生敢于创业、善于创业的信心。

4树立财商意识, 积累创业资金

财商 (简写成FQ) , 是指理财能力, 特别是投资收益能力。财商是是一个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发展能力体现。

中职生的创业教育, 理财教育也是重要的一课。提高中职生财商意识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学习指导:首先, 要教育中职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养成良好的用钱习惯。其次学习必要的知识, 诸如财务知识、投资策略、市场供给与需求、会计税收之类的规定等。第三、对中职生进行体验式的理财教育, 引导他们学会管理、使用自己的劳动收入, 提高中职生的理财能力。此外, 教育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财富积累观, 认识积沙成塔、聚流成河的道理, 了解“滚雪球”式的财富收益规律, 能在起初的职业活动中为自己的创业梦想积累资金, 筹集创业所需的“第一桶金”。

5经营创业人生, 整合创业资源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一个初入社会的中职生要想顺利成为创业者, 需要时时、事事做创业有心人。荀子曰:事虽小, 不为不成;道虽迩, 不行不至。中职生创业, 一定要从学校教育抓起, 从进入社会就业做起, 关注、利用社会中有利创业的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 事事洞明乃创业。立志创业的中职生一定要以创业理想为出发点, 认真学习, 认真体验, 勤学实干, 炼就创业的“火眼金睛”。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这样诠释了当今社会中的创业:“所谓创业, 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 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 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 以一定的方式整合, 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 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专家之言告诉创业者, 成功创业需要借助诸多社会资源, 诸如人脉、技术、资金、市场、政策等资源, 不仅要善于发现资源, 还需要具有有效利用资源的协调、组织能力, 亦即整合能力, 惟其如此, 中职生创业才能做到创业有道, 事业可成!

摘要:开展中职学生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 然而, 学校教育中, 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中职学生创业, 却存在着诸多误区, 笔者认为, 只有转变中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增强学生的创业愿望, 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积累学生的创业资源, 才能为中职学生自主创业、顺利创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生,创业教育,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英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唐伯武:《创业与就业指导》, 中国经济出版社。

[3] 《创办你的企业》,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上一篇:白市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古无脊椎动物的灭绝下一篇:论我国航空电子运输凭证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