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当前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1.1 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薄弱

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工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往往过紧、过专, 学生缺乏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了解, 这就导致高职工科学生普遍人文知识面偏窄, 知识结构单一。部分工科高职院校, 强调技术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很少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 很少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少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科技发展、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缺乏了解, 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高职学生应有的水平。

1.2 由于心理素质不佳导致部分工科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

一是许多工科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后普遍缺乏普通本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特别是在一些刚刚升格进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校, 由于各种原因, 常常让学生感到缺乏大学氛围, 这种情绪状态导致的悲观、失望、冷漠等情绪波动更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 从而无法正确认识自我, 产生深深的自卑感。二是部分工科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 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而目前大部分工科高职院校往往都不开心理学课, 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困惑无法及时地得到解决和正确的引导, 久而久之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这有损于学生品德、智慧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1.3 社会适应性不佳, 缺乏奉献精神

一是工科高职学生比起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 本身存在着诸如知识面、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等许多不足。升入高职后又在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 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二是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进入社会后, 由于人文修养的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弱、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欠缺, 往往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社会不适应症。另外, 当今的物质社会也让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带有了复杂的功利色彩, 实用主义和物质化的心态在工科高职学生心中不断蔓延, 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容易表现出注重眼前既得利益而缺乏内心人文关怀的心态, 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漠不关心。

1.4 部分工科高职学生道德素质严重滑坡

由于忽视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许多工科高职学生身上已经很少能看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一直为中华民族所自豪的品质。不少学生人生价值扭曲、价值观念金钱化、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不少学生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在入党、择业、提干、交友等方面均见利而动, 甚至见利忘义;还有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俗、精神空虚、违反社会公德、校规校纪甚至国家法律等。

2 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2.1 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匮乏

目前高中教育体制的弊端直接导致理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不够完善, 甚至人文知识出现空白。到了工科高职院校, 其人文教育常常注重在课堂, 而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不够重视, 甚至形成了某种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思维定势。工科高职学生与综合大学的学生相比存在着某些先天劣势, 他们除了参加一些社团组织活动之外, 很少接触到人文学科知识, 有些学生因为文学修养不够、语言表达能力差等因素影响到就业, 甚至在参加工作后个人发展也受到影响。工科高职学生多数时间埋头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和做课程设计, 导致他们人文知识缺乏。

2.2 社会不良环境因素导致工科高职学生人文价值模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上一些腐朽的东西沉渣泛起, 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一些学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 把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一些学生不能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 表现为道德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丧失、人文价值模糊。因此, 加强工科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尤为重要。我们既要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又要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2.3 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调导致工科高职学生人文气息不浓

工科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 而且还表现在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的个体体验上。目前一些工科高职的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大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比较重视学生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 而很少组织有质量和人文色彩浓厚的学术报告。由于校园活动内容和业余生活的单调, 使一些学生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变化, 他们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 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 从而导致他们不愿参加校园活动, 缺少人文气息。

3 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对策思考

3.1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

受学制所限, 工科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 必须抓住其中一些核心领域, 如在传统文化、历史、文学、艺术、伦理等方面设置一些精要的课程。课程设置围绕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具备相关专业的人文素养来进行。一方面应精选诸如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另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开设一部分人文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同时, 可尝试开设从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中分化或延伸出来的专业文化课, 引导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主动承载起人文教育的责任。通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与人的关系, 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 懂得技术是为人服务的, 在技术服务中也要体现对人的关怀。

3.2 深度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在工科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人文教育的需要,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 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 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注重开展深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 并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3.3 特别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 时间最长, 辅导员的工作对工科高职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辅导员有意识地引导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中央提出了大力注重学生思想工作的方针政策, 工科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也有个别高校认识不到位, 行动比较迟缓, 措施不够得力, 一些问题还比较突出。绝大部分工科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 并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计划和想法, 导致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被动化和功利化,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个人认为, 应该落实辅导员的职业化和终身化, 在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和职务晋升方面高校应该采取更多的激励措施, 稳固辅导员队伍, 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工作和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3.4 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仅是在做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工作, 更是在用自己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格, 用自己的灵魂来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和纯洁之爱, 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的敬业态度, 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兴趣, 教师的创造性、敏捷性、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 本身就是对学生好学进取的无声召唤;教师举手投足、行动坐卧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教师磊落的襟怀, 高尚的品质和优秀的性格, 都对学生具有直接的表率和榜样作用;教师丰富的想象力, 多方位的立体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都会时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所以, 教师应一方面努力对科学技术进行不懈的探索, 另一方面对社会理想、人生价值、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精神层面进行不懈的追求, 全面提高自身素养。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工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分析了导致此现状的原因, 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工科高职,人文素养,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 2005 (4) ;

[2] 刘玉清.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职业与教育, 2006 (5) ;

[3] 顾明远.高等教育必须重振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 ;

[4] 胡波涌.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1)

上一篇:浅谈英语书面表达答题技巧下一篇:从考试作弊看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