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幼师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师学生年龄多数处在15~18岁之间, 处于青年初期。由于该阶段学生身体急剧变化, 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 加上幼师专业的特殊性, 使幼师学生表现出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1 当前幼师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由初中到中专的适应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年级学生身上, 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 幼师一年级学生中出现不适应的比例高达45%。中专教育与初中教育在教学形式、教育管理方式上有较大区别, 再加上在生活方式上, 初中学生就近入学, 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居多, 进入中专后有许多学生需要寄宿, 大多时间在学校里面, 这种离开家的感觉在一年级新生中反应深刻。不少学生对此适应起来很困难。想念父母半夜抹泪的有之, 找各种理由请假回家的有之。总之, 就是“在家千日好, 离家一日难”。这种适应难在二年级时有很大缓解。

2) 自卑心理较重。有的心理调查表明, 有50%左右的幼师生有较强的自卑感。幼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在梦想和现实之间他们常常迷失自己。因为大多数幼师生是因为初中教育阶段升学考试失败或是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而选择就读幼师。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外打工, 家庭有问题、亲情缺失的孩子也不少。另外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幼师生的偏见和歧视, 往往使幼师生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矛盾时,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热情, 对前途缺乏信心, 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精神颓废, 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 难免会束手无策, 困难重重, 久而久之, 便产生自卑心理。

3) 早恋现象普遍。早恋是青春期学生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是一种感情的萌动。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性意识从萌发到逐步走向成熟, 学生在心理和行为方式上会产生一系列变化, 表现在对异性的关心、接近以及对性的欲求等方面。男女生之间交往有时也会带上朦胧的性的色彩。加上社会环境, 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体中有关男女恋情信息的大量传递, 使得学生对恋爱十分向往。不少学生就过早的坠入爱河, 发生早恋。20多年来, 我对历届幼师学生早恋问题进行过简单数据统计, 发现20世纪90年代, 早恋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进入21世纪, 早恋现象就较为普遍了, 有男朋友或有过男朋友比例都大致在35%~40%之间。

恋爱本身是健康的, 不属于心理健康问题, 但对半成熟的学生来讲危害较大, 大多数会导致心理问题。首先, 早恋加剧学生情绪的不稳定性, 行为自律自控力进一步下降。个别学生抑制不住冲动而与异性朋友发生性关系, 危害更是严重。其次, 早恋对学生的学习干扰极大。多数早恋都是沿着“感情直线上升, 成绩直线下降”的轨迹运动的。另外, 由于学生对责任后果缺乏充分估计, 在出现问题时往往手脚无措, 易于走极端。

4) 逆反心理较严重。学生由初中进入中专后, 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加深, 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 并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因此常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毕竟是不成熟的, 所以极易产生固执、偏激等不良倾向, 甚至以感情代替理智, 用直觉代替分析, 把现象看成本质。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及时发觉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引导, 就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加剧发展。

5) 焦虑水平较高。幼师学生的焦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自我形象有关的焦虑。幼师学生都是女生, 大多十分注意自我的形象, 再加上此时正处在青春初期, 更是希望在异性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由于过于注重形象, 生怕形象受损, 便时时表现出害羞、不安、忧伤、失望等情绪。他们常有自己不如人, 无所适从感。

另外一方面是学习焦虑。由于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学习, 课程门类增多, 除文化课外, 还要学习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加上学生本身底子较薄, 学习起来便有些困难。由此常觉得苦闷, 担心学不好。

6) 职业定向问题。幼师专业主要是培养未来幼儿教师。当幼师是一种职业方向, 幼师班学生都明白, 但现实生活中, 幼儿园多为私立, 且工作繁重待遇低, 社会地位不高, 这与许多学生当一名光荣的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格格不入。许多幼师生, 特别是毕业班学生, 常陷入职业定向困惑。许多刚读幼师的学生对幼师职业还是十分憧憬的, 经历见习实习, 对幼儿教师工作繁重和责任重大的亲身体验, 加上对幼儿园教师处境实实在在的了解后, 不少学生都热情锐减, 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定向十分犹豫。从我担任幼师班教师这二十多年来看, 每次让学生实习后, 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辅导, 希望能重燃他们的职业理想。

2 针对幼师学生以上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比如, 针对学生适应性问题, 首先, 学校管理上要更加人性化, 理解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想家的心理, 在放假安排上更加合理, 使一年级新生能够做到每周回家一次。其次, 教师在日常教育中, 要更多的鼓励学生独立自主, 生活上要多加关心照顾。如可组织学生集体过生日, 让学生时时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再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经常进行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 而且可以释放压力, 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

针对学生的焦虑,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树立正确的形象观, 让学生不要过分注重外表, 形象更多源于内心的善良和能力。对学习焦虑,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克服学习障碍, 让学生顺利学习。

2) 开设心理辅导课, 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可以同一时间大面积地对学生进行普遍意义上的心理辅导。除心理辅导课外, 心理咨询活动是一种更有针对性和经常性的形式。

比如, 针对学生的早恋, 除心理辅导课外, 个别心理咨询效果更佳。对学生早恋不捕风捉影、不乱扣帽子。早恋与品德无关。早恋, 只是学生恋爱时间不对。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 恋爱是成人的事情, 且是严肃的问题, 帮助学生分析早恋的原因、危害, 让学生认清问题所在, 明白自己的责任, 才能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又比如针对学生逆反心理, 教师要区别对待, 辩证的看待逆反心理现象。青春期学生有较大的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如果学生是对不端行为、粗暴手段等不好言行的逆反, 教师要能容忍, 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逆反心理是个体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比如因为逆反产生好奇心, 就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 是求知的动力。对于逆反心理, 教师在教育上要更多的站在学生立场去考虑问题, 关心学生,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不要讽刺挖苦, 体罚或变相体罚, 对学生要因势利导, 促进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 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不能以点概面, 以偏概全, 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看问题。

3) 建立学生社团, 让学生亲身参与, 增加学生间交流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社团可以通过许多社团活动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 化解心理危机。如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心理现状, 可以通过编写会刊、团体训练、心理视频赏析、心理健康征文等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 在活动中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调适, 维护心理健康。

4) 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 真正关心幼儿教师现状, 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让幼儿教师安心工作, 并有职业的光荣感。当前幼师生的职业困惑不是心理辅导课能解决的, 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 让幼儿教师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才能真正坚固学生的职业理想, 吸引一流人才加入到幼教行列, 乐于长期执教。

上一篇:论艺术意志对清代书法发展的影响下一篇:如何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