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问题与策略

2023-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精准扶贫的问题与策略

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策略分析

摘 要:该文简要介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状和问题,重点阐述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作用,促进贫困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尽早摆脱贫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如今,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高校的教育,这是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增加了贫困学生就业的难度,所以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在学校内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实施的,促使高校为社会培养出一些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贫困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本身具有创业想法的贫困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但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有些高校并没有贯彻国家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导致有创业理想的学生丧失对创业精神的追求。其次,从目前来看,各高校针对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仍较小,对这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重视力度远远不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最后,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的资金不够充足,不能满足高校贫困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实现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2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许多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毕业之后就失业的情况。经研究结果显示,失业的学生多数是贫困学生,这是由于贫困学生的家庭背景无法为学生的求职提供帮助,而且也没有资金支持学生的创业。所以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贫困学生往往存在着对创新创业了解程度不够深入的情况,所以通过接受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贫困学生的创业精神会受到激发,能够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就业前景不景气的当今社会进行创业。有些贫困学生虽然具备创业的头脑和精神,但是苦于没有资金的支持,导致学生的创业理想迟迟得不到实现。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以外,还可以为贫困学生优良的创业想法提供帮助,为其设立专项的支持资金,能够使学生将创业想法顺利落实,促使贫苦学生能够实现脱贫的梦想。创业创业教育不仅对贫困学生个人的发展有所帮助,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过创新的创业模式,与我国传统的经营模式存在较大差别,可以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为社会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策略分析

3.1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认识

高校应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意识到其对贫困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为贫困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需要提升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高校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工作对贫困学生发展的作用,从而参与到这一工作中,能够发挥贫困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有利于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高校也可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形式,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顺利落实。地方高校应加大对贫困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在政策、项目立项等方面向贫困生倾斜,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探索,并支持大学生的精准扶贫项目作为创新创业重点支持项目[2]。

3.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内容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应创新课程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与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增添与企业人才标准相适应的课程。高校还应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进行审查,对于知识内容陈旧的教材应立即更新,提高教材的质量。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所以高校应适当调整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背景下,高校应对贫困学生重点培养,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高校可以组织贫困学生进行培训,聘请企业内的专家为学生讲解职场知识和技能等,能够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对接。

3.3 构建扶贫脱贫信息平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并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高校可以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作用,加快信息传输的速度,能够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宣传力度。高校可以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一个端口,用于构建扶贫脱贫信息平台,高校作为平台信息的发布者,可以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项目等公布在平台上,有意向的贫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填写自己的创新创业信息并反馈给学校,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第一时间了解活动的动态。高校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与学校联合企业的招聘信息,招聘信息应尽量详细,如招聘职位、薪资待遇、岗位要求、面试时间等,使学生对企业有全方面的了解,便于贫困学生在平台上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和企业,能够促使贫困学生获得到企业实习的机会,为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大教育资金支持力度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仅是在学生创业的前期,在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如果资金准备不够充足,一旦资金链断裂,会给贫困学生的创业项目带来巨大的打击。高校应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专项资金制度,不是所有学生的创业项目都能获得资助,高校应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新程度进行筛选,在专项资金制度中规定有关贫困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新理念,并且根据创新程度划分出对项目扶持资金的等级,能够使贫困学生开动思维,致力于提升创业项目的创新程度,有利于增加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率。由于高校的资金数量较少,所以高校可以向国家和政府申请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学生实现创业。为了防止教育资金滥用,高校应对贫困学生使用的资金数量和用途进行严格把控,要求学生向学校提供资金使用的具体明细,审查学生创业账目的真实性,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内容、构建扶贫脱贫信息平台、加大教育资金支持力度等措施,能够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有利于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心理和物质上的贫困。

参考文献

[1] 廉超,裴金平,苏毓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策略研究——以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视角[J].教育观察,2017,6(3):50-52.

[2] 王翠平,謝少群,熊泳妍,等.精准扶贫理念下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6):100-102.

作者:匡晓华

第2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策略与保障机制

[摘要]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技术人才,深入契合了精准扶贫的目的——切断贫困代际链条,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实现“精准招生”;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实现“精准资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精准培养”;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精准培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精准就业”。同时,为保障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还需完善办学规模保障机制、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硬件条件保障机制、师资队伍保障机制以及舆论宣传保障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人力资本

[作者简介]陈福稳(1984- ),男,山东郯城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董瑞华(1971-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董伟(1985- ),女,山东临沂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陕西 咸阳 71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陕西省职教学会规划课题“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职教扶贫中的成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JG-1719)

[

职业教育即技能教育、技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就业、面向市场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中高级职业教育为核心,本科和研究生职业教育为辅助和拔高的完整模式。而扶贫工作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规划下,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利国利民,宣传举措、实践举措和提升举措多管齐下,更能为脱贫致富提供较为中肯的解决方案。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的职责在于促进受教育者融入工作和社会,取得更高的收入,教育对象具有覆盖面广、学制相对较短、层次多的特点,教育内容以实践为主,辅以基础性强的理论学习。相较而言,这与贫困家庭的需求基本一致,能够满足其迅速脱贫致富的需求。

1.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者Schults和Beck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本投入能够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本投入更重要。而在人力资本中,教育是关键一环,教育投资能够取得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高的效益。研究认为,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越长,收入水平就越高。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特殊资本,是指对其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成本的集合,突出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用以工作的健康素质水平等。人力资本理论能够指导社会积极提高人民的智力、体力和道德品质,用以提高生产力,进而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研究者认为,无论是普通学校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还是专门职业院校进行的职业培训,都能够起到职业人才储备、劳动者再教育的作用,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职业教育与扶贫脱贫理论。该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Rowntree于20世纪初提出的,其观点是家庭背景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父亲是技术工人的儿童长大后更不容易贫困。这一理论表达了家庭中主要劳动力掌握技术的重要性。美国学者Gradstein认为,在扶贫工作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应更加精准高效,不仅应扶持公立学校建设,还应对民办教育进行补贴。这不僅有利于提高教育水平,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Cooley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了关于贫困儿童教育的研究,结论是帮助贫困儿童接受教育并获得知识,可有效提高社会创造财富的效率,积累人力资本。Preece等人的研究则认为,成人教育也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素养,增加其收入,有助于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教育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收入水平,减少贫困人口。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策略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训一人,脱贫一家”。贫困家庭的贫困原因各不相同,且受制于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教育成本问题。研究表明,针对农村实行的对口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能够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收入。此外,以科技为导向的农产品也能够优化农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技致富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目标,需要依据我国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深入分析不同地区的贫困原因,以就业为导向帮扶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使学生能够在职业院校学有所成,毕业后为脱贫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实现“精准招生”。促进适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使劳动者接受再教育和职业化培训,更有利于精准扶贫。首先,职业教育应在高中阶段全面普及,调整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占比,建立高中招生平台,统一管理招生工作,使中等职业院校与普高的招生人数大体一致。其次,实行职业高中注册制度,招生规模应扩大至初高中的往届毕业生、社会人士等。在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大力推荐,为其选择适合的职业教育类型。再次,进一步打通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连接,加大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入学人数,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中职毕业生,如单独招生、贫困家庭学生单独划线、对农村考生提供奖助学金等,创造出有利于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条件。最后,选拔贫困地区优秀学生到较发达地区就读,接受大中城市的职业教育,以先进经验带动落后地区脱贫。

2.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实现“精准资助”。当下我国具有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学生奖助体系,能够覆盖85%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和20%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解决了一部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依然有很多学生无法获得经济资助,导致他们继续求学受到阻碍。对于贫困家庭而言,职业教育支出依然是较大的负担。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使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享受优质职业教育。国家需要在现有的资助政策基础上进行拓展,首先,对于已经记录在案的贫困家庭学生,应全部免除其中职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按照一定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其次,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也应减免学费,并为他们优先安排高职院校内的一些勤工助学岗位。最后,对于农村贫困地区中、高等职业教育连续就读的学生,以每年每人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缓解其就读压力,助其完成学业,带动家庭脱贫、地区脱贫。

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精准培养”。与普高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立足于社会并面向市场。为此,更需要改革办学模式,改变目前的无序状态,既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深造的机会,也能使面向行业企业就业的学生拓宽视野,增强竞争力。首先,进行中高职教育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一体化。逐步建立初中开始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制度,尝试建立以高中为起点的“3+2”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索高等院校中面向职业教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路径,逐步提升自我。其次,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丰富培养模式,如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徒制等多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设置师生到企业实习制度、企业人才引进教师队伍制度等,促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加强合作,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最后,展开教学模式改革,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推出课程改革政策,如“双证”毕业制度、“六连”结构教学方法、建设教育扶贫基地等。

4.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精准培训”。精准扶贫要分清扶贫对象,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对务农、务工和农村创业人员开展不同的培训项目,并可采取集中培训、现场问答等多种方式。首先,面对在乡务农的农民,结合其意愿和职业学校的教学科目,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课程,供其自主选择。其次,选拔技术人员开展下乡活动,在基层一线为贫困人员开展问答讲解活动,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切实解决问题。最后,组织未升学的初高中生接受职业教育,大范围提升劳动力水平,为家庭增加收入,为地方缓解乃至脱离贫困助力。

5.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精准就业”。首先,政府和高校应开设创业必修课,实现资源共享,要求高职院校进行相关创业培训。职业院校需将实践教学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加强顶岗实习、实训教学,将职业技能鉴定与毕业证挂钩,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提升学生竞争力。其次,助力大学生创业,建设实践基地和创业园区。增强创业教育的力度,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如以“专业学习+企业实习”的形式、模拟技能训练形式、“岗位工作+独立创业”的形式进行创业实践等。最后,教育部门与就业管理部门应充分了解贫困家庭学生的个人情况并建立信息库,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包括职业规划教育、开设专场招聘会等,为贫困家庭学生匹配更为适合的岗位,优先为贫困家庭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对于家庭特别困难,并参与了义务兵役、到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等活动的学生,可以给予学费和学业贷款的减免和補偿。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两大矛盾:一方面,国家岗位缺口较大,但社会认可度较低;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招生难,毕业生质量较低,但职业教育就业需求旺盛。为解决这两大矛盾,国家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功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水平。

1.完善办学规模保障机制。当前,我国需要着力保障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系统,教育资源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要将高中阶段的大部分教育资源增量分配到职业教育上来,充分实现中等职教的发展。首先,整合中职教育资源,在市一级重点建设两三所影响力较大的职业学校,在县一级重点建设一两所标准化职业学校。其次,鼓励高职院校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优势专业,结合当地特色办好具有一定就业保障的特色专业,配合当地扶贫工作和产业开发。最后,推出对口帮扶政策,省市级师范类高职、中职院校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学校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扶,推广联合招生制度、教学示范工作和就业推荐服务,带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优秀职业教育辐射面更广泛。

2.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完善扶贫工作制度,中央明确要求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要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倾斜。促进职业院校发展,需要财政投入规模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主要做到以下三点:确保普高学生拨款标准和职教学生经费标准相一致,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确保财政增量主要投入到职业教育当中。此外,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拨款,将企业职工的教育资金、就业资金、扶贫资金等应用在职业培训中,提高财政拨款使用率,拓宽职业教育融资渠道,扩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资本引进范围。

3.完善硬件条件保障机制。硬件设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之一,其发展可以作为职教事业和扶贫工作的坚实支撑。首先,联合教育、就业等政府相关部门,在贫困地区集中建设职教基地,为边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平台。其次,建立健全信息化体系,为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助力,使职业教育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同时将数字化教育手段覆盖更多学校。最后,探索新媒体形式的教学路径,开发与理论课程配套的虚拟实训系统,使教学电子化、科技化、互动感更强,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

4.完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教师队伍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需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更新。首先,补充优秀师资力量到贫困边远地区的职业院校,可以采用“双师制度”吸纳优秀教师。“双师制度”是指学校将部分教师编制名额用以聘任专业兼职教师,并逐步提高这一比例,最终使兼职教师达到全体教师的半数以上。其次,对于专业性需求较强的教师岗位,可以采用先面试后笔试的录取方式。鼓励职业院校吸纳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等人才,为职教学生带来更多实践经验。再次,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体制,可采用校企合作等方式,选拔教师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激发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最后,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可通过结对方式促使高职院校优秀教师为中职院校教师提供培训、指导、示范。

5.完善舆论宣传保障机制。舆论的力量不可忽视,比如优秀学子的故事就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激发较大范围内的模仿效应。在宣传方面,首先,应着重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其次,要大力传播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通过树立职业教育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案例提升社会认可度。最后,深入行业企业,挖掘典型故事,引导贫困学生转变择业观、就业观,使其能够选择更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进而在思想层面为接受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延平,陈琪.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

[2]翁伟斌.职业教育扶贫: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重要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5).

[3]高玉峰.中国职业教育扶贫:从全覆盖迈向全面精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

[4]张光跃,张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区域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取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

[5]郭生练.开展职业教育扶贫助学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作者:陈福稳 董瑞华 董伟

第3篇:一个关于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问题的综述

【摘要】《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在服务扶贫攻坚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适应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实施精准扶贫,成为我国金融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倡导各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致力于提供全方面金融服务,积极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在先前的研究中,对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的文献较多,但其二者相结合的较少,本文结合中外学者对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研究,对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做一个比较性研究,以期对从事精准扶贫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 普惠金融 金融机构

一、引言

以普惠金融助力扶贫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初,来自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Jonathan Swift创建了爱尔兰贷款基金体系,该体系专门向农村的贫困人口提供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并迅速扩大发展,至19世纪40年代,该体系共成立了300多家基金会,20%的爱尔兰家庭成为其客户。随后普惠金融持续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国家支持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人民银行、信用社和储蓄信贷合作社等,这些金融企业以扶贫为理念,旨在消除地区贫困并提高福利。向贫困地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以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资金问题,提高劳动生产力为主要途径;二是一些新的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这类型的企业主要是作为金融中介帮助相关部门实现农业现代化。其途径通常是通过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来帮助贫困地区农民[1]。同国外政府一样,我国政府也极其重视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国政府连续10年将“明确要求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把金融支持‘三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让金融服务惠及全社会”放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二、“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定义引用最多的是CGAP,其认为普惠金融倡导的是每个地方的贫困人口都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享受由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带来的高质量金融服务[2]。黄颂文(2014)认为普惠金融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服务渠道、服务产品、经营模式以及机构参与五个方面。这一定义同时兼顾了经济与社会两方面的属性,更利于对该问题的现实实在性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对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是否具有相关性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大多数研究认为金融发展有利于贫困减缓,比如Lietal(1998)通过比较49个国家1947~1994年的面板数据发现金融发展对贫困家庭信贷约束起到减缓作用,从而满足他们在医药、教育、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降低贫困指数。他的研究还指出金融深化发展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穷人收入增加3000美元,而富人仅增长1600美元。减缓了贫富差距。Jalilian和Kirkpatrick(2002)支持他的观点,同时通过26个国家包括18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发现金融发展增加1%,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大约0.4%。此外,Clark Xu and Zou(2003)利用9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从金融中介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金融和信贷市场准入条件的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一些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是非正相关或非线性关系。比如Galor和Zeira(1993)、Ravallion(2001)的研究都认为,金融的发展与贫困指数的降低因国家而异,指出贫困减缓产生不利影响当收入分配不平等效应足以抵消经济增长的贫困减缓效应时。Arestis和Cancer(2004)从金融自由化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一些经济转型国家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贫困人口很难享受金融服务,大多数的资金因为金融的自由化会投入到低效率的部门,导致穷人收入降低。Chakraborty和Ray(2007)的研究指出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存在非线性关系,他们认为因为道德风险和信用等级评级的存在,大部分的穷人没办法获得创业资金所以也丧失了成为企业家的机会,只能成为普通工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发展并不能解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二)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与国外学者相比,我国学者对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金融发展指标选取方面,崔和张(2012)与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1978~2010的数据进行样本分析,指出金融发展有利于贫困减缓,但二者的因果关系与指标选取有关。在我国的研究中小额信贷和金融结构对贫困的影响较多。例如张立军和湛泳(2006)通过时间序列的方法分别选取1994~2004的时间序列和2004年的截面数据作为指标,对小额信贷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表面小额信贷是可以增加农村家庭的经营收入从而降低贫困。杨小玲(2009)认为转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观念,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发展农村金融有利于减少贫困。何剑伟(2008)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归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立阶段,标志是1993年中国社科院扶贫社正式成立;第二阶段为1996年,主要表现为打着“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政策机构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第三阶段为2000年,在人民银行的支持下我国开始成立一些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专门负责农民信贷业务比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等。第四阶段为2005年,我国分别在山西、四川、内蒙古、贵州和陕西成立商业性的小额信贷试点。李丽(2010)认为小额信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着重解决了低收入群体难贷款以及难增收的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认为金融机构的优化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发展。彭建刚、李关政(2006)指出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关注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缓贫困。郑长德(2008)通过对我国金融中介发展的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有利于贫困减缓。杨俊、王燕和张宗益(2008)采用VAR分析法从城镇金融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两方面进行研究,在短期上,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的效果不明显,而城镇人口的发展则增加了城镇人口的贫困程度。而从长期来说城镇金融发展却可以抑制贫困。米运生(2009)则从金融自由化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国有银行“去农化”的发展,农民享受的金融服务会大幅度降低,导致了贫困的增加。

三、评述及对策

作者认为,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对精准扶贫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区域不平衡,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部,由于自然、历史条件恶劣等原因,该地区贫困人口人数较多,收入、消费水平偏低。部分地区甚至缺乏基本人类生存条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是传染病的高发区。二是,没有完善的贫困人口界定标准,目前我国对贫困人口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及政策,甚至再各个省市县区间界定的标准都很模糊,并且也没有完善的评估标准,对贫困人家的界定大多为各个行政单位例如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有时候会出现偏差。三是,贫困资金的发放缺乏管理,由于发放过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经过登记、考察、上报各级机关。发放过程又比较长,在整个过程中层层相扣,容易出现问题。通常贫困资金到位的时间已过了最佳贫困金使用时间。四是,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素质较低,由于贫困地区大多属于偏远山区,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多落后,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合理使用扶贫资金,大多将此作为国家“白给的补助”,并不会利用这笔钱进行再生产。

针对旅游社区边缘化现象,以下几个环节可以采取相应措施:

(1)积极培养贫困地区人们扶贫发展发展的意识。明确贫困地区人民在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其利益为基础,建立一套为该地区量身定做积极高校的办法,提升贫困地区原住民参与贫困发展的意识,使原住民切身感受到自身价值,從主观上参与到经济发展建设中。

(2)加强贫困地区原住民专业技能的培训。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将脱贫教育积极带到贫困人民中来。政府可以将一部分扶贫基金放在居民的发展教育中,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对贫困地区居民进行定期教育,疏导,积极发现和解决居民碰到的问题。

(3)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扶贫资金监管体系,扶贫资金监管是实现扶贫资金有效利用的重要保证,也同时保证了扶贫活动正常有效运行。建立强有力的扶贫资金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扶贫资金的投入进行有效监管,确保扶贫资金能真正意义上流入贫困户手中;二是扶贫资金到位后使用情况监管,确保扶贫资金能够使农户再生产。

参考文献

[1]The History of Microfinance,http://globalenvision.org/library/ 4/1051/.

[2]《小额信贷在中国》丛书编委会.小额信贷在中国-国际实践中的小额信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3月.第4页.

[3]黄颂文.《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14年2月.第6-9页.

[4]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5,30(6):98-104.

[5]徐晓军,胡倩.反贫困研究综述(上).中国经济新闻网,2013- 02-22.

作者:陈晓昕

第4篇: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及资金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和资金规范使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举措。笔者通过对自身扶贫驻村点工作进行总结后认为,地方精准脱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政策落实和资金使不到位,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切实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很多贫困户因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思想相对保守,脱贫致富主观意愿不强,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全面、不深入、不透彻,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田不种、有事不做,等救济、靠救济、要救济,养成了懒、散的习惯。

二是识别困准。精准识别是保证扶贫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扶真不假的重要前提。但现行的识别标准是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少而定,而可支配收入的渠道和途径多而杂难以核算,且有的农户是因懒致贫,不是因病、因残等特殊情况致贫,造成了识别困难。 三是自身不力。贫困户大多老弱病残,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部分贫困户虽有五保金或低保金,但如果不组织创收仍达不到脱贫目标。而组织创收,又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不足不能增收,脱贫难度大。 四是制度缺陷。有的扶贫制度只有原则性规定,对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监督管理等方面没有作出具体要求,导致资金和项目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或者撒胡椒面,未能瞄准靶心,效果差。

五是投入不足。制约脱贫的因素很多,如水、电、路、技术、市场、信息等。虽然有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还存在薄弱环节。加强和改善薄弱环节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

六是统筹不力。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他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等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二、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送政策、送温暖,更送志气、送信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只有切实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是创新机制。专项扶贫措施,包括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扶贫试点、革命老区建设等,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通过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行“点菜式”扶贫、“一户一策”,并集中力量大力推进,切实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三是加大投入。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促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项目资金到村到户要精准,专门瞄准贫困人口,避免撒胡椒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

四是完善信贷。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改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扶贫养殖基地和种植基地、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营组织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脱贫增收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是形成合力。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制度,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注重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各方支持与贫困户自身努力结合,汇聚扶贫开发强大合力。

六是扶持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龙头,加强规划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探索“企业+贫因户”、“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实现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项种植、养殖、特色业态旅游等增收项目,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 七是保障扶贫。建立健全面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将中央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作精神中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落到实处。同时,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八是加强监管。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将扶贫资金的管理进一步下放到县级政府,扶贫项目和扶贫方式由县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真正实现扶贫资金的基层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果。 九是夯实基础。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优先安排贫困户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因地制宜采取大电网延伸以及光伏、风电光电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分散供电方式,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危房改造向贫困户倾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实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第5篇: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瞄准贫困群体开展针对性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需求,但扶贫工作过程中仍出现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 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和浪费国家扶贫资源的问题,无法真正让贫困人口真正走上富裕。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精准扶贫:

第一、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基层政府组织干部入户调查,并积极与各联村单位衔接,抽调联村单位干部参与信息采集工作。通过全面采、惠农政策、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教育信息管理、社会救助、卫生扶贫、富民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精准贷款等10项信息,准确掌握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并对信息进行了审核,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思维,集数据采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实时更新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数据基础。

第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盘活贫困地区资源,授人以渔。政府应坚持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农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创新和新型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将农业现代化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实现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对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有专门的扶贫指标和奖励措施。在推行公司+农户、大户带动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必须要明确提出贫困户的盈利模式,不能把贫困户沦为简单的原材料提供者。

第三、精准扶贫与创新考核机制相结合。立科学考核体系,抓紧制定贫困县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精准扶贫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改变由主要考核地区GDP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 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坚持既看眼前又看长远,既看发展又看基础;创新考核方式,采取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并充分运用现代手段,随机抽样网络评价,建立科学考核体系; 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把扶贫县领导干部的政绩升迁与扶贫绩效挂钩;对扶贫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对扶贫攻坚贡献突出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引导干部全力扶真贫真扶贫;对扶贫进展迟缓的地区扶贫工作开展不力的个人进行批评直至追究责任,严格奖优罚劣。

第四、运用“互联网+”思维,搭乘电商经济,脱贫致富。网络电商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建议针对部分贫困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进行精准扶贫,展农业电商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商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网上农产品市场调查、促销、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等。通过“鼠标+大白菜”式营销,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拓宽优质农产品销路,从而实现精准扶贫。

第6篇: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定稿)

当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提要]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有效开展扶贫工作、提高扶贫效果是很多国家或地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精准扶贫工作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精准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贫困识别体系、加强扶贫监管、加大产业扶贫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效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产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 文?I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4日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此后,习近平多次论述“精准扶贫”的相关问题,现在已经形成科学的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自全面实行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许多贫困人口受惠,许多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获得明显改善。但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扶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如果扶贫对象这一工作搞不清楚,那么帮扶的工作也无从下手。在精准识别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由上级规定各乡镇贫困人口数量影响识别的精准度。贫困人口的数量在省级规定的数量内由下级向上级上报。贫困人口的总数并不是对各家各户逐一识别后得出的总数,而是来自于统计测算和分解,这样就导致贫困户数量统计误差的存在。这样的情况下,贫困户的名额分到各个地区就会出现有的地方贫困户名额过多,有的地方贫困户数量名额不够的现象。这样就会很容易造成应该得到帮扶的没有得到帮扶,而不应该得到帮扶的却得到了帮扶,严重影响了扶贫的精准度和效果。

(二)信息不对称与自愿申请成为精准扶贫的深入门槛。获得帮扶的前提是贫困户需要自己申请,而贫困户申请的前提是知道国家有这样一项政策。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地区信息闭塞,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还有一部分人在外打工无法获取这些信息。许多原因导致贫困户不能及时申请而错过了识别的工作环节,错失了被帮扶的机会。

(三)贫困户认定评议机制不完善。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民主评议过程中参与评议的有多少人?具体参加人员都有谁?评议人与申请人是否有亲属或利害关系?都无从如实获悉。农村地区存在非常重视血缘亲缘关系的现象,有的利用血缘或亲缘关系瞒天过海,占用名额,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权益。

(四)贫困户精准识别标准单一,并且工作难度较大。判断是否属于贫困户主要依据便是其家庭人均收入是否在国家或各省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下。以收入水平刻画和识别贫困程度具有直观、可比性等优势,要获取这一信息的工作难度很大,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难选、漏选问题。当前,我国个人及家庭资产信息平台不完善、家庭微观统计体系不健全,难以准确获取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情况。另一方面收入只能反映人类发展和贫困的一个方面,但不能充分反映收入之外其他维度的贫困状况,如能力性贫困,或是因学、因病、因婚导致的支出性贫困。

二、精准帮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帮扶过程中不作为,假扶贫、走过场。贫困户申请获得帮扶资格后,没有获得多大帮助,政府部门仅仅给他们发放了一点生活用品,生活没有改善,收入水平依然在贫困线以下。但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直接将贫困户从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将其变成脱贫人口,使他们被脱贫。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过多,那么整体的扶贫效果会非常不理想,这样的直接后果便是2020年之后贫困人口仍然大量的存在。

(二)受供给侧改革的影响,产业扶贫受限。产业是扶贫的治本之策,而产业的发展受经济水平、社会生产力、国家政策等的制约。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不得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落实的重点任务包括去产能、去杠杆,这必然使经济同时面临产出增速放缓和资产价值下降的双重压力,引起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如储蓄、投资、物价和就业等呈现新变化,导致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减贫效应降低。经济增速下降及结构性调整必然会影响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

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裁员降薪的现象发生,尤其在低端行业,低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会大量减少。企业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增加,对普通技术工人需求量减少。贫困人口大部分都是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在传统产业就业上会受到限制,这样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这这一条路上就行不通。

(三)扶贫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扶贫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首先,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有限,而我国贫困人口众多,由上到下一级一级分配到贫困户手中后就会变得十分微薄。其次,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贫困人口越多的地方往往经济越落后,财政收入也越低,用于扶贫的资金也就越有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会严重受阻,没有资金保障,许多扶贫项目也就无法落实。

三、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体系,并贯彻落实到位。第一,贫困识别标准不能单独依靠收入来决定,应考虑加入家庭房产情况、受教育及能力情况、身体情况等因素;第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彻底的贫困人口普查,并搞清楚致贫的原因,由下级向上级汇总上报,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民主评议并公示;第三,各地区对识别环节进行监督,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职能,对应该被纳入贫困人口标准而未被纳入的,不符合要求而被识别为贫困户现象,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及时纠正;第四,鉴于脱贫与返贫同时存在的现象,对贫困人口跟踪监测,及时将返贫人口重新纳入帮扶体系。

(二)加强帮扶工作的监管,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第一,中央加强对地方对扶贫工作监督力度,对发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违反程序,玩忽职守,不作为的人员坚决严加惩处;第二,对扶贫成效的考察要全面科学,不能仅仅依靠从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中的数据和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的数据,还应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测评、群众满意度调查数据,并且适当的引入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调查数据,避免出现“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现象;第三,对于扶贫成果的考核加入官员升迁的考核,与“官帽”挂钩,让各级地方官员对扶贫工作加以重视。

(三)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积极推进多种扶贫形式。产业是扶贫的治本之策,要加大扶贫项目的开发力度。全国各行各业正进行供给侧改革,在建立扶贫产业的过程中要规避传统落后的产业,将重点放在绿色、环保、科持含量高,可持续的产业上,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号召。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扶贫资金要专款专用,科学合理使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乱用挪用现象。“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资金要集中用于解决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使贫困地区的百姓真正受惠,真正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成效。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力度,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人口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通过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就业能力,与现代社会接轨,同时也能为我国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鼓励、引导民企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并适当给予企业补助。努力实现由单纯“输血”向帮助“造血”的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佚名.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螅?2015.6.20001.

[2]李祥.当前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的问题与对策[J].创造,2016.4.

[3]尧水根.论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实践问题及应对[J].农业考古,2016.3.

[4]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

[5]林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6.5.

[6]佚名.扶贫放大招!先立“军令状”再动“指挥棒”[J].民族论坛,2016.2.

第7篇:精准扶贫中的乡村治理问题94分

位置 > 个人空间登录 > 课件测试

剩余时间:26分45秒

课件名称:精准扶贫中的乡村治理问题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 习近平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是否题)(分值:3) A. 对 B. 错

第2题、 乡村治理主体是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3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4题、 习近平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4-5亿人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5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确保到203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6题、 以源头治理实现持续发展是以源头治理实现持续发展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7题、 习近平指出,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8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强化贫困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9题、 乡村核心资源分配是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0题、 以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全是以源头治理实现持续发展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1题、 充分利用传统治理方式是以源头治理实现持续发展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2题、 当前我国基层党组织涣散、自治组织不自治现象较为普遍。(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3题、 乡村治理方式是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14题、 1995年,在全国30个省份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中,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占()。(单选题) (分值:3) A. 22% B. 26% C. 31% D. 43%

第15题、 党的()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单选题) (分值:3) A. 十五 B. 十六 C. 十七 D. 十八

第16题、 (),中央发行“一号文件”指出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单选题) (分值:3) A. 2012年 B. 2013年 C. 2014年 D. 2015年

第17题、 习近平指出,“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还有4-()亿人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单选题) (分值:3) A. 5 B. 6 C. 7 D. 8

第18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的关系。(单选题) (分值:3) A. 历史进程 B. 自身努力 C. 社会帮助 D. 家庭互助

第19题、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确保到()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单选题) (分值:3) A. 2020年 B. 2021年 C. 2022年 D. 2023年

第20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坚持()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单选题) (分值:3) A. 领导 B. 工人阶级 C. 群众 D. 工农阶级

第21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农村基层自治机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多选题) (分值:4)

A. 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B. 健全农村法制

C.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D. 改善乡村法治机制

第22题、 我国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包括()。(多选题) (分值:4) A. 乡村权力行使问题 B. 乡村治理主体方面问题 C. 乡村核心资源分配问题 D. 乡村治理方式问题

第23题、 习近平指出,城镇化要发展,()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多选题) (分值:4) A. 农业现代化 B. 基础设施建设 C. 工业发展 D. 新农村建设

第24题、 我国农村治理主体缺位、主体缺位会导致()。(多选题) (分值:4) A. 上热下不热 B. 单打独斗 C. 政策偏误

D. 脱贫后长期发展无主心骨

第25题、 我国乡村治理主体方面问题包括()。(多选题) (分值:4) A. 主体缺位 B. 主体错位 C. 主体失位 D. 主体移位

第26题、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机制。(多选题) (分值:4) A. 代表利益 B. 符合国情 C. 规范有序 D. 充满活力

第27题、 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创新的重心包括()。(多选题) (分值:4) A. 不同治理主体权责分明 B. 核心资源分配的公平化 C. 充分利用传统治理方式 D. 以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全

第28题、 王道勇教授指出,我国乡村治理方式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多选题) (分值:4) A. 德治缺乏厚实基础 B. 法治尚未内化于心 C. 人治现象大行其道 D. 法治基础尚未夯实

第29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协调推进。(多选题) (分值:4) A. 农村基础设施 B. 工业化调整 C. 城镇化 D. 新农村建设

第30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精神。(多选题) (分值:4) A. 自力更生 B. 艰苦奋斗 C. 勤劳致富 D. 共渡难关

第8篇:浅议文山州“精准扶贫”的“精”和“准”问题

【摘 要】“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扶贫工作成败在于“精”和“准”,当前文山州扶贫工作中存在贫困户精准识别不准确、扶贫产业精准不准确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粗浅探索,并就如何实现“精准扶贫”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户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精”和“准”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只有坚持“精准扶贫”,才能实现“精准脱贫”。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

“精准扶贫”是总书记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的。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10月16日,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扶持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二、“十二五”以来,文山州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山?^和原战区为一体的自治州,全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的重点区域。文山州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一直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州工作的重心。“十二五”以来,累计解决3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贫困人口从72.24万人下降至37.16万人,全面解决了11.56万深度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文山州在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六大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文山州自2014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31亿元,完成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1219个,精准扶贫取得新成效,新解决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015年,文山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2.2亿元,落实并启动实施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1216个村组。共有1592个部门挂钩到贫困乡村,68135名干部职工挂钩到贫困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调研帮扶工作,新解决8万人脱贫问题,扶贫开发工作在新时期实现了新的跨越。

“十二五”以来,文山州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等因素影响,截止2015年底,文山州依然还有45万贫困人口,收入不到785元的深度贫困人口有3.2万人。要完成到2018年,37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在“十三五”的扶贫工作中,必须把“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才能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三、文山州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扶贫工作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是一些干部把扶贫理解为个人行为,认为扶贫就是个人向挂钩的农户捐款,而自己的工资收入刚刚够养家糊口,要完成扶贫任务只有省吃俭用,用攒下来的钱逢年过节对挂钩的贫困户表示慰问。这种对“精准扶贫”的错误理解根本无法完成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须知,“贫穷”只是一种社会表象,要消灭贫穷的治本之策,必须是找到“穷根”,并彻底铲除之;同时,还要帮助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而不是表象化的“给钱”应急,亦即不是简单地“给病人输血”,而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打通病人身体的经络、助其恢复生理机能,让其能够自我“造血”。恰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长久而根本的“扶贫”之策。扶贫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而是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巨大的扶贫合力,才能真正完成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

二是认为扶贫是驻村工作队的事。因为组织上规定:工作队要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切实担负起责任。所以,许多干部据此认为,扶贫看来就是工作队主导的具体工作,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一来有的同志自身思想僵化、观念保守,也缺乏帮助群众致富的能力与本领;二来也有的同志存在怕担责、怕出力的心理,在扶贫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因而乐于拭目以待,或者坐享其成。但是须知:“精准扶贫”不是工作队的“单打独斗”,而是每位干部要切实担当起的责任,要借助驻村工作队的纽带和龙头带动作用,全部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完成的事业。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这是我们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所以,“精准扶贫”是部门、是社会共同“大合唱”,而不是任何部门、个人的“独唱”。

(二)贫困户精准识别不准确

贫困户的判定没有具体的标准。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存在不是贫困户却领取扶贫资金、懒汉也被定为贫困户接受扶贫、不符合低保待遇的农民享受低保待遇等情况发生。

一是“富农”也被扶贫。由于扶贫的制度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即使?r户已经很富裕,不属于贫困户,一些干部为了应付式的完成扶贫任务,不根据实际情况、不进行实地调研,仍把这些富农列为贫困户;或是在扶贫组进行扶贫工作的实地考察中,一些富农为了领取扶贫资金,刻意隐瞒家庭财产、谎报家庭实际收入,加大了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的难度。这些富裕的农户和真正贫困的农户一起领取扶贫资金,不仅是对扶贫资金的浪费,更容易激发干群和群众之间的矛盾。

二是“懒汉”也被扶贫。在扶贫工作中,一些有劳动力,能够勤劳致富的农户却惰性膨胀、思想僵化、观念保守、不思进取、属于希望被扶贫的懒汉“贫困户”。这些好吃懒做之人被列为“贫困户”,既造成对扶贫资金的浪费,又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抵触,也违背我们弘扬健康向上社会风尚的宗旨,还将是对我们“精准扶贫”工作的亵渎与嘲弄;农村低保资金发放的随意性,导致“养懒汉”的情况随处可见,更增加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由于发放低保的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简单粗放,以年龄、平均分配指标等条件作为低保享受的硬性条件,不及时取消脱贫和已经死亡低保对象。许多不符合低保待遇的农民却享受低保待遇,而个别困难农民由于不了解农村低保政策、低保申请的条件及程序等原因造成“错保”“漏保”。以麻栗坡猛硐乡为例,据调查,麻栗坡猛硐乡2015年不符合领取低保的条件,却仍享受低保待遇的动态人数高达1000多人。这种情况在农村工作中普遍存在,低保金发放的随意性,导致低保资金流失严重,养懒汉的情况普遍存在,许多人陷入了越穷越懒的恶性循环,由于长期形成的惰性思想,这些懒汉只想坐等扶贫资金,而不愿发展扶贫项目。

三是对“孤、寡、残、独”贫困户实施产业发展项目。把“孤、寡、残、独”贫困户列为扶贫对象,发展产业项目。这些贫困户没有劳动能力,根本无法很好地发展产业项目。不仅对这些贫困户没有有效的帮扶,还会造成扶贫项目空转,扶贫资金的浪费。

(三)扶贫产业找准难

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个地方要找准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十分困难。

一是扶贫项目找准难。受资金、技术、条件的影响,农户能从事的扶贫项目大多是种养业,所以精准到户的开发式扶贫仍然以发展农户种养业为主。而农业内部传统种养业和其他农业之间的比较优势差距日益增大,传统种养业的收益越来越少,扶贫开发的扶持难以对农户形成长期有效的行动推动力。此外,在开发式扶贫资金总量约束下,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获得资金扶持通常都是年度性或者一次性,无法像其他扶持政策那样能够提供持续的扶持和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脱贫动力。

二是种养殖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种养殖业从投入到可收益通常是相对长期的过程,且种养产品市价相对不稳定,难以形成可靠的市场预期,给扶贫产业的选定带来较大的困难。虽然种养业的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安排到户,但是大部分扶贫项目多是农户各自为营、单打独斗,项目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也没有形成产、供、销的产业链,极易造成农产品的滞销,扶贫项目抵抗各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三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差和观念落后扶不起来。新发展一种特色产业,需要打破传统,运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事实上,众多的贫困村因地处偏远、发展不足,稍有能力的青壮年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几乎是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抵御风险能力差,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就变得难上加难。

四是扶贫到户项目见效慢。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扶贫到户项目特别是生产发展项目,见效很慢,周期很长,工作量也很大。长期以来受政绩观的影响,一些基层干部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习惯于搞基础设施建设,习惯于搞普惠制度,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产业扶贫工作量大、难度大,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大多数人不愿做。

(四)因贫施策的针对性不强

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每个村子、每个农户都有不同的贫困原因,必须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脱贫规划,因贫施策。而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普遍存在“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况。一是对扶贫村子的所有农户统一施策,帮扶的项目简单的固定在种植水稻或者是鸡、鸭、牛、猪这几项养殖业,对技术培训和教育扶持这些项目的帮扶很少,扶贫资金的利用率、增值率不高;二是许多干部为了应付式的完成扶贫任务,对外出打工以及家里无劳动力的帮扶户,定性的安排种养殖扶贫项目进行扶贫,造成扶贫项目空壳运转,扶贫资金严重流失;三是农技培训课程没有针对性,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农户的实际帮助不大。例如帮扶单位没有针对性的在一些村子开展少数民族刺绣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基本只是村两委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式的参加,大部分农户对培训课程不感兴趣,几乎不参加这些培训课程。这些统一安排的培训课程既没有针对性、又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授课资源的浪费。

(五)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

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为了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大部分单位都侧重于投资少、见效快的短期扶贫项目,扶贫项目缺乏长期的致富项目,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所占的贫困人口比重大,“因教返贫”的现象仍是常态,中高等教育费用在农村家庭经济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同时,自然灾害、市场风险致贫等也占很大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四、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几点建议

(一)多?e措“精准”认定贫困户。采取多种有效的贫困户认定方法,例如贵州省毕节市采用的“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等简单易行的方法。“看房”,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看粮”,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看劳动力强不强”,就是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通过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

为了更实际地监测贫困人口的变化,除了上述“四看法”,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见到帮扶户本人,由本人亲口述说家庭基本情况并对工作队的调查评估进行签字按指印;二是见到帮扶户邻居,向邻居侧面打听该农户的家电农机、家庭成员读书就业、健康状况等情况;三是到帮扶户家里实地调查,工作队进农户家中要走完各楼层,对家电、车辆等要看到实物,了解新旧程度,对养殖业和种植业要尽量亲眼看到,了解其规模;四是见到帮扶户相关证件,对户口本、土地证、残疾证及相关信息凭证等,要让农户全部出示,确保信息真实。通过实地调查评估,要召开群众会对贫困户名单进行现场公布,并进行民主评议,对群众提出存在疑问的贫困户,在公示前应增添复核程序,即由工作队依据贫困户登记表信息进行二次入户调查了解,并通过民情日记详细记录该农户情况,便于在评议会上提供更全面的佐证资料,既避免贫困户“被退出”、更防止富裕户“戴穷帽”。

(二)分类指导,做到瞄准式扶贫。一是做到扶贫项目精准。要因地制宜,安排扶贫项目,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引进适合地方发展的新兴产业,集中项目资金,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推动贫困户加入农业合作社,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因地制宜,制定中长期扶贫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教育脱贫、生态扶贫等扶贫项目,打好扶贫项目“多样化组合拳”,实现扶贫项目效益长期化;二是强化扶贫项目精准到户。因户制宜,分类指导,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切实把“精准”落到实处。区分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提高扶持标准,引导和鼓励发展见效好、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把“孤、寡、残、独”无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低的贫困户纳入社会保障,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学有所教。加强教育和引导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致贫的贫困户,激发、激活他们过上好生活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真正体现“真扶贫、扶真贫”;三是着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针对农村劳动力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贫困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施治、加强技能培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是培养农村造血功能、根治贫困的根本策略;四是加强扶贫项目的精准培训。项目培训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企业联合、与就业从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培训大合唱、学习大众化,无实际指导作用的问题。

(三)改进工作作风,严肃农村低保工作纪律,完善帮扶体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一是严肃农村低保工作纪律,硬化工作责任,加强农村低保的动态管理工作。严格低保工作入户调查,村委会、村民代表联席会议,公示等必经的审批程序。杜绝”养懒汉“的情况发生,真正发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二是帮扶干部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加深了对扶贫攻坚工作规律性的认识。首先要转变“抓扶贫就是给资金”的观念,更加注重源头治贫。坚持走“造血式”“开发式”扶贫的路子,瞄准致贫根源,实施精准化识别、动态化管理,拓展对口帮扶的政策内涵,着力从根源上解决长远生计和持续发展。其次要转变“抓扶贫只是驻村工作队的事”的观念,更加强化脱贫责任制。建立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帮扶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既要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帮助制订具体的帮扶规划,加强资金、项目和政策的谋划支持和对接,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纽带和龙头作用,切实做实精准扶贫工作,也要压实各级干部的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制,将扶贫开发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对落实脱贫任务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三是健全社会帮扶体系。帮扶单位应与各行业、各部门加强协作,统筹各项产业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帮扶合力,真正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益;四是要建立和完善产业扶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教育和就业帮扶力度和完善金融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扶助体系。提高低保标准,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减少返贫率。

第9篇:精准扶贫抽检问题解答

一、基本情况

1、 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数量,计划什么时候脱贫摘帽?

答: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数量393人,2015年脱贫184人,2016年脱贫80人,2017年未脱贫129人,计划2019年全部脱贫。

2、全村共有多少易地扶贫搬迁户、多少人?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和实际完成了多少户、多少人?

答:全村共有易地扶贫搬迁户20户63人,2016年完成了13户40人。

3、 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怎么样?与前两年比有什么变化?

答:我村贫困劳动力主要向广东、福建输出,大部分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4、 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医疗有哪些保障措施?费用报销情况怎么样?

答: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有新农合基本保障、新农合大病保险、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四大保障措施。治疗费用按五保、低保、贫困对象分类报销。

5、 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是否有保障?(应开展双语教育的地区双语教育开展得怎样?)

答:有保障,政府和学校都十分重视。

6、村里2016年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多少户?还有多少?下一步危改计划如何?危改补助多少?

答:我村2016年危改合计5户(1户原址翻建,4户维修加固),还剩26户,下一步将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鼓励贫困户易地搬迁,危改补助标准新建1.8万,维修加固0.35万。

7、贫困村集体经济情况如何?

答:非贫困村

8、 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哪一项难度最大?为什么?

答;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中医疗保障难度最大。因为穷人怕生病,特别是大病与慢性病费用高时间长,保障困难。

二、主要措施

1、 2016年以来,乡(村)里享受了哪些帮扶政策?有哪些资金支持?比2015年有哪些变化?

答:2016年以来,我村享受了生活补助,教育帮扶、医疗救助、产业帮扶、结对帮扶等帮扶政策。

2、 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答: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计算,劳动力资本难确定,特别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大病慢性病患者家庭的隐性支出,。

3、 2016年,有些贫困户已经脱贫销号了,他们脱贫主要靠哪些政策举措?

答:2016年,有些贫困户已经脱贫销号了,他们脱贫主要靠教

2 育帮扶、医疗救助、产业扶持、危房改造和政府兜底。

4、 驻村干部在村里主要做了哪些事?

答:驻村干部在村里主要做了精准识别工作,致贫原因分析,制定帮扶措施,确定脱贫时间,联络结对帮扶人员。

5、 产业扶贫中,如何动员贫困群众参与?

答:产业扶贫中主要是产生经济效益,让贫困对象得实惠,保证贫困对象最基本的收入,多劳多得,提高贫困对象参与的积极性。

6、乡(村)有没有小微企业?带动多少贫困户就业?他们的发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答:我村有多个农业合作社,以福鼎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了10户贫困户入社发展生猪、肉牛养殖等,发展势头良好。

7、 推进劳务输出有哪些举措?

答:一是劳动力状况登记;二是劳动力的培训;三是用工中介服务

8、 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答: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都能及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政策和慢性病补助。

9、 在现有扶贫措施中,见效最明显的是哪些措施?

答; 在现有扶贫措施中,见效最明显的是教育帮扶、医疗救助、危房改造。

上一篇:初中体育中考备考方案下一篇:心理健康讲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