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2023-0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诗歌鉴赏二

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摘 要:在高中时代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因为分数占比量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诗歌中蕴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睹物思人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诗歌的感性体现出来。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在目前的诗歌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鉴赏力不能激发学生们的感性,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诗歌中的感情,那么学生也会难以理解人情世故。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散文小说,还要求学生要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詩歌鉴赏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文化意识,不断创新学生的思想方式。教师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诗歌中所传授的感情的意境。本文就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诗歌的整个发展史和高中语文课本文章选择来看,空间和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这就给学生学习诗歌鉴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秉承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目的,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也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打破空间和实际爱你的阻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事件情节、故事情景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中,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想象自己沉浸于当时的环境中,将自己想象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去感受诗歌,进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正确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将进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媒体技术选择激昂旋律的音乐,在歌曲中将学生带入借豪迈气势诉饮酒之乐的状态中,让学生随着慷慨激昂的音乐感受诗歌的旋律,同时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进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深入分析,探索深层情感

每一项学习活动想要实现高质量的“教”与“学”都离不开深入的分析。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过程中,师生要共同探索诗人背后的想要表达的深层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学习体验和深刻的阅读,同时对文章的每一句诗词都要进行逐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相关能力的提高。其次,深入分析结束后,学生也会掌握了一定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布置“写作”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模仿诗人的创作模式进行自我创编,尝试诗人的类似情感。在这种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在此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是深入鉴赏诗歌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素养。比如在人教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鬓如霜”、“十年生死两茫茫”、“唯有泪千行”等词句中所蕴含诗人的思念、悲伤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根据本首诗词的特点创作同类型的诗歌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在这种创编和鉴赏相结合的模式下,能较快的实现学生诗歌鉴和创编能力得到实质性的前进。

三、解读诗歌的环境与时代

中国的诗歌不是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能表达出来的,诗歌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虽然短小但是其中蕴含了浓厚的思想情感,每个诗人写作的特点都有所不同,同样每个时代培养出的诗人也不同。不同的环境培育不同的诗人,环境不仅决定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诗人也受其熏陶,决定了诗歌的不同种风格。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就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师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要将诗歌融入到作者所生活的环境中去,真正实现鉴赏诗歌的意义。其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既能将诗歌作品放在当时时代的背景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历史时空中感受到沧桑。更加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具有沧桑的时代气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提升自身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研究式的主题活动来展开诗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提升自身的诗歌鉴赏力,提升自身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五、引导学生夯实诗歌基础

学生只有在对诗歌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以后,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比如如果学生在遇到一篇诗歌的时候,甚至无法自己去理解诗歌写的是什么,那么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是一堆文字,自然无法达到鉴赏的深度,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一些诗歌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特定意象的表达要牢牢掌握好,这样学生在遇到没有学过的诗歌以后,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诗歌基础来对诗歌内容进行一个最基础而准确的了解,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随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多,对基础知识运用越来越熟练,其诗歌鉴赏能力自然能够得以提升。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夯实诗歌基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背诵,虽然当前基本上所有的高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背诵,但是总体来看,学生的诗歌掌握量还是不够,且不够熟练,为此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背诵课内诗歌,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诗歌阅读与背诵。再者,教师需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意象表达的词汇进行总结,比如杨柳多是代表惜别、月亮多是代表思念等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诗歌鉴赏类的题型,将一些答题套路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让学生在掌握套路以后再超越套路。

诗歌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学艺术,作为高中生一定要努力学好。对于诗歌鉴赏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诗歌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这才是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维维.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女报:时尚版,2020,(4):1-1.

[2]肖丹梅.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9,(9):5+7.

[3]吳丽萍.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3):62-62.

作者:李正强

第2篇: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鉴赏

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的分值不如现代文阅读那么大,但是他的区分度却是最强的。5-8分的诗歌鉴赏题,有的可以得满分,有的却是零分。诗歌鉴赏成为一些考生心中永远的痛。

于是乎,有的学生对诗歌鉴赏题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深入地读题,随便选道选项应付了事,对赏析题则是胡编乱造,敷衍塞责。老师讲诗歌鉴赏时也是昏昏欲睡,半点兴趣也没有。部分老师认为对中学生讲诗歌鉴赏是对牛谈琴,诗歌尤其是古诗太难太深奥了。往往采取简单的背诵默写了事,真正去研究诗歌鉴赏的老师不多,真正去探究诗歌鉴赏技巧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中考诗歌鉴赏考查学生得分之低就毫不为奇了。本课题重在研究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如何传授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技巧。通过为期一年的教学研究和考试检测,课题组总结出如下诗歌鉴赏的步骤:

一、由作者知背景

一首诗的作者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有了它,就可以拨开历史的迷雾,穿越时空的界限,与古圣先哲遥相对话了。

首先,知道作者,就可以略知作者的流派。比如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新乐府题目可知作者抒发的情感。比如岑参的《白雪歌》赞美的是边塞的雪地奇寒,表达豪迈的报国情怀。

二、由内容知情感

孔子云:“诗言志”。看懂了诗歌的内容,再结合诗人的身世和遭遇,理解诗歌的情感就不远了。我国古典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一个特点,表达爱情的比较少。若果要表达,也是少男少女的朦胧爱慕之意,这和西方的歌剧有区别。其他的诗歌情感常见的有思乡诗,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诗尾有“乡”字出现。比如“黯乡魂,追旅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书何处达,归雁胡天边”等。其次数量最多的是报国诗,表达对国事的担忧和关注。这类诗在三国如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唐代如边塞诗派岑参、高适、王昌龄为代表驰骋边疆,建功立业。宋代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其诗作大多抒发爱国之情“北伐”。相似的还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姜夔、苏轼、王安石等。

三、由情感知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具体到大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以下手法:1.比兴或起兴;2.虚实结合;3.用典;4.联想;5.衬托烘托;6.渲染;7.象征或托物寓意;8.对比对照;9.抑扬;10.直抒胸臆;11.借景抒情;12.融情于景。

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借助以上表现手法,学生便可容易的完成选择题或诗句赏析。

简单地说,只要学生把握了这四个环节,按照我们预设的步骤,即可轻松完成课内诗歌的鉴赏了。从我们课题组成员长达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只要按照此类讲法,学生理解一般诗歌难度不大。再通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及周六特长班的检测,实验班的学生诗歌鉴赏成绩突出。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我班学生诗歌鉴赏准确率达到60%以上。这个成绩也鼓舞了我们,激励我们继续探究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进而大面积的提高中考阅读成绩。

(责任编辑 若 曦)

作者:范富强

第3篇: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探究

摘要:诗歌是一种特有的格式和韵律,是中国所特有的诗歌鉴赏性史。古诗词越丰富,包含了很多古代诗人的内心情感。古诗词鉴赏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需要进行学习和探讨的重要部分。在高中来说,古诗词鉴赏对于促进学生的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高中教学阶段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行的并不是很理想。如在课堂中出现的教学功利化鉴赏的轻薄性不能很好的理解孤单是人真正所蕴含的意味。针对这种现象,是要注重对古诗鉴赏与教学相结合,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古诗词文化基础。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提高高中生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古诗词鉴赏的内容,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点来进行古诗词的讲解。并且要及时更新理念,将古诗词的特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提高同学们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魅力,陶冶情操,从而促进自身鉴赏能力的提升。

一、感受语言美丽,提高文化素养

古诗词鉴赏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能够从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存在着句子凝练感情丰富引人入胜的优点。高中古诗词的鉴赏也是考同学们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我们可以从历年的高考题中可以看出,对于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不断的在提高,也体现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在高中期间继续进行传承。古诗词能够表达诗人的丰富情感,用委婉的语句表达出诗人那种心怀天下对美景的赞赏,以及思念他人的美好感情。诗词流传至今日是有他的语言美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让学生发现这种语言美。

例如,在2018年高考语文《野歌》中问题设计是,让我们去找出赏析不正确的一个选项,让我们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特之处,要求对诗歌整体赏析这也是对语言美感悟的一个考查。历年来对于要求见上古诗词语言每道问题还有许多,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只有在高中阶段学好古诗词的鉴赏,体会到它的语言美,才能够为高考拥有一门敲门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古诗词内在美到鉴赏让同学们感受到诗词的美丽才能够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基础和素养。

二、培养学生体情感,开发新思维

对于鉴赏古诗词思想情感的题目简直是数不胜数。古诗词的情感是一首诗的灵魂,也是诗人所要写这首诗的目的。情感是一个人人生经历与内在才华的浓缩,我们只有把握好古诗词鉴赏的情感方面,我们才能把握好这首诗的大致方向,对这首诗有着自己更深的理解。将诗人的感情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态。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当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让同学们进行合作讨论,共同体验出诗人的情感,自己体验出的情感才能够记忆更加深刻,体会也能更加的符合当时的情景。

比如还是我们之前说的,在18年高考语文诗词题目中,最后一句“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中哪个词语能提现诗歌主旨,这道题看似是考查表达技巧,实则也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的考查。诗歌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这句话果然名不虚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诗词情感的把握,教师应当在课下对这首诗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行深入的体会得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诗人相契合的地方,然后再在课堂上为同学们朗诵这首诗让同学们体验到这首诗所蕴含的真正的情感。你不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与知识,为他们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拓展課外阅读,增强诗歌兴趣

语文学习的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而且在生活中处处都包含着语文。尤其是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学生既需要自己增加课外阅读,又要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储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一个重要的监督和管理的职业。教师应该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把与诗歌相关的书籍介绍给同学们,并且要给同学们制定目标,在上课之前把课外内容进行独立学习。这样,不进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诗词的热爱,而且能够丰富同学们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诗词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同学们根据兴趣来学习的。比如,一个人喜欢李白的诗,那么课外全阅读李白的诗歌。另外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结合老师课堂的推荐,教师在课堂通常会推荐或者提到相关的课外书籍。比如,学习李白的《行路难》,教师就会在课堂上补充回忆《拟行路难》。虽然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这俩首诗进行对比,但是这些事情学生可以自己在课下做完。这不仅是所学习的诗歌的外延,同时也是课外的一个丰富的表现。因此,教师想要提高高中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就需要为同学们提供课外知识,让同学们自己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不能仅仅是学生自己努力,教师也要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促进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稳.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江西卷)阐析(下)[J].读写月报,2016(10).

[2]聂亚军,邵燕.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J].大语文论坛,2014(1).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甘肃 会宁 730700)

作者:侯万涛

第4篇:代诗歌鉴赏教案(二):表达技巧鉴赏

代诗歌鉴赏教案

(二):表达技巧鉴赏

学习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

一、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2、议论、

3、抒情、

4、描写 :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3、抒情1)、直接抒情: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A.借景抒情和B托物言志

1、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____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 C、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D、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台 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其他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

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a眼前之景为实,b想象虚构之景为虚;c景物为实,情感为虚;d形象为实,抽象为虚;e有限为实,无限为虚;f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2)以景衬情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提问: 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细节描写 约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小结:诗歌的表达技巧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对比、设问、反问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烘托反衬、欲抑先扬、细节描写等) 迁移训练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秋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第5篇:诗歌鉴赏练习教案二

一、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由这种借历史事件写历史的兴亡之感,你想到一首元曲是:《 》 ..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写一段赏析的话。

二、题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三、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此诗又名《 》或《 》,入乐后便成为别席离宴的绝唱。

2、诗中写饯别饮酒为什么用“更尽”而不用“更进”?

3、诗的前两句除交代送别时间、地点与环境外,还有其它作用,请写出两点来。

(1) (2)

四、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①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

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②诗的

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五、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七、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八、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九、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十、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十一、武昌阻风(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十

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十

三、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

------------------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十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十三、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 ”或“ ”;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 ”。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 ” 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十四、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十五、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十六、《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鉴”的意思是 ,“渠”的意思是 ,代指 。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是传诵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3、全诗道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十七、《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屝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注:不值:不遇。)

(1)诗的一二句非常含蓄,暗示了许多内容,你从中理解了哪些?

(2)三四句是万口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艺术特点。

八、《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十九、《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达船声。

【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在这寂寞的谪戌旅途中,他想念那早五个月远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的好朋友元稹。在漫长水途中,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伴着荧荧灯火,细读微之的诗卷,写下了这首《舟中读元九诗》。

1、本诗的感情基调?那些词语表现出这样的情感?

2、诗家最忌“犯复”,即一诗中不宜用重复的字,小诗尤其如此。这首绝句,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分析为什么诗人要这样用?

十、《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读后请找出诗歌的特点,并加以分析。

2、本诗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二十一、《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十二、《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虹,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歌表达的情感。

2、请结合诗人的政治主张,谈谈最后两句诗的理解?

二十三、《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里东西?有什么作用?

2、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4、杨花为什么“愁杀渡江人”?谈谈你的理解。

二十四、《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第一二句中的 字可以作为这首诗的主旨。

2、请你谈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诗中的“闲”和“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意趣?

二十五、《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1、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第一二句的景物(不超过80字)

2、这也是一首赠别诗,但与一般的赠别诗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你结合以前学过的赠别诗词具体说说。

二十六、《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首句以“问”起,第二句笑而不答,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后两句写“碧山”之景,实际是对 的回答。

3、请结合本诗和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谈谈诗人的性格。

二十七、《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1、全诗主题是什么?

2、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那里看出来的。

如果你一人出门在外,远离故乡多日,有一天夜晚;二十

八、《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鼓(lǜchǐ)以为汁;萁(qí)向釜(fǔ)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读了指津文字,请写出本诗寓意;2.据说魏文帝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很受感动;二十

九、《丰乐亭春游》——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野草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

3、如果你一人出门在外,远离故乡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于枫桥边,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满地的白霜??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钟声,这时,你有何感想?

二十八、《七 步 诗》——曹 植

煮豆持作羹,漉鼓(lǜ chǐ)以为汁。

萁(qí)向釜(fǔ)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读了指津文字,请写出本诗寓意。

2.据说魏文帝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很受感动。结合本诗,说说曹丕深感惭愧的原因。

二十九、《丰乐亭春游》——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野草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2.这首诗写景,着重于什么的描绘?

3.这首诗写景和抒情各是哪些句子?景物描写有何特点?感情又有何特点?

十、《春日》——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①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①霁:雨后初晴

1.这首绝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两个动词用得最为传神?为什么?

2.“春”和“晓”两个字也用得好,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3.描摹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说说诗人抓住事物的什么特点来描摹事物。

三十

一、《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①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注解】①箱:通厢,仓廪 。

1.“耕犁千亩实千箱”与题目有何关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三十

二、《墨 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本诗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体会诗歌的主题?

3、体会最后两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含义?

第6篇:读诗(二)诗歌思想情感鉴赏

读书时代——读诗

(二)

【鉴赏指导】

诗歌思想情感鉴赏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鉴赏练习】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简要概述每一首诗中“愁”的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6、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0、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读读背背——两汉诗歌】

战城南 [乐府]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呜。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借死者与乌鸦对话,悼念阵亡的将士,揭露战争带来的灾难)

上邪 [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

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西、南、北”想见到的不仅是鱼之乐也,更是一群江南女子采莲的欢乐情景)

陌上桑 [乐府(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以侧面描写烘托了秦罗敷的美貌,写法别致)

古艳歌 [无名氏]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见于宋《太平御览》,是一首弃妇诗)

怨歌行(又名《团扇诗》)[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饮马长城窟行 [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首汉乐府民歌,抒写妇人怀念征人的情愫。)

十五从军行 [古诗十九首]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悲歌 [乐府]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表现出社会**,流浪者欲归不能的浓浓乡情)

悲愁歌 [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刘细君,汉朝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史称乌孙公主,第一位史载和亲公主,第一首边塞诗,琵琶的首创人之一。嫁尽汉女为一土,细君走后是昭君)

江南 [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答案:

1、闺中怀人之愁;

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昔胜今衰之愁;

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羁旅之客愁;

8、亡国之愁;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第7篇:高二语文答题规范系列之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11分)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

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参考答案】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第8篇: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二)

班级: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二)

【学习目标】

1、明确考纲要求,了解思想感情类考题的题型。

2、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学习重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学习难点:怎样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识准备】

(一)评价内容主旨类试题答题思路:

第一步:确定诗词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 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词)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诗(词)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评价思想感情类试题答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三)评价观点态度类试题答题思路:

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词)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 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自主探究】 ③羁旅行役类

羁旅行役类诗词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等。人们惆怅的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这类诗词,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词,有时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④征战戍边类

征战戍边的古诗词,往往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词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这是读懂此类古诗词的大方向。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

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典题导航】

1、(2010江苏)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栾夜煮茶?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乎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

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

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教后反思:

第9篇: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永州一中唐检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五、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六、实战演练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 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七)、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作者sina

上一篇:交通局安全生产总结下一篇:考勤打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