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炼字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歌鉴赏之炼字(精选8篇)

诗歌鉴赏之炼字 篇1

授课人:朱鹏翔

教学目标:

1,总结炼字类高考题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2,介绍常见炼字类型并体会其内在规律。

3,学习选用恰当词汇及语句准确鉴赏诗歌关键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炼字类高考题答题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构建。2,选用恰当词汇及语句准确鉴赏诗歌关键字。

教学难点:

1,解读诗歌情景并准确分析诗歌关键字的表达效果。

课前预习:

找出下列诗句的关键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3,寺多红药烧人眼。4,春风又绿江南岸。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7,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

8,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9,教学过程:

1,分析前一课时两道高考题训练的答案并总结炼字类考题答题方法及步骤。

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总结 :

“诗眼”分别是“咽” “冷”。“咽”即“呜咽”“幽咽”,“冷”即“清冷”。(释词意)山中流泉在岩石间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青苍幽深的松林间,让人感觉分外清冷。(作具体解释)“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出山中幽僻寂静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岑寂的意境。(作用)

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总结 :

“闹”字用得好。“闹”有热闹、喧闹之意(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写出杏花仿佛闹哄哄争相斗艳热烈地绽放,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的景象(描景象)。把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规律总结之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及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2,讲解常见炼字关键字类型及规律,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用恰当词汇合理组织语句规范答题步骤鉴赏此类关键字。

①动词鉴赏举例

a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裂开;浮,漂浮。(释义)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将吴楚两地在东南方向割裂开来,天地日日夜夜漂浮在动荡的水面上,(描述景象)写出洞庭湖浩渺无垠包容天地的磅礴气势,同时“坼”“浮”二字的动态感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担忧及对自己漂泊无依的感慨。(作用)

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手法)羌笛吹奏出充满离愁别恨的《折杨柳》曲,似声声哀怨,(释义且具体解释)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作用)动词类炼字规律: 动词类关键字鉴赏,要注重对动词本身的动态性情状的描绘,更要注重对动词使用中为增加表现力而常常伴随的拟人等修辞的效果分析。②形容词鉴赏举例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显了枝叶的繁密。形容词类炼字规律:

形容词类关键字鉴赏,要注意选用合适词汇分析其从形、声、色等各方面描摹的事物的性状特点。③词类活用关键字鉴赏举例 a寺多红药烧人眼

“烧”字,夸张、通感手法的运用,(手法)突出了芍药花明艳似火给人以强烈视觉感受的特点。(效果及作用)b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写出春回大地处处绿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也写出春风渐渐吹绿江南两岸动态的过程。词类活用鉴赏规律:

• 以形容词使动用法为多见 • 易造成通感的效果

• 形容词动用有静态转化为动态的效果 ④虚词关键词鉴赏举例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空”“自”均可释为“空自”,(释义)“好音”“春色”足可悦人耳目,但昔人已往,功业长逝,让身处乱世希冀英雄济世的诗人徒生草木无色好音空鸣的悲叹,(具体解释)也表达出诗人对蜀相诸葛亮的深沉缅怀之情。(作用)

⑤数词关键词鉴赏举例

“一”字突出天地之浩大沙鸥之孤单渺小的对比,形象表达出诗人晚年流落江湖的孤单寂寞及漂泊无依。3,课堂练习:

找出下列诗句关键字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楂梨且缀碧,梅杏半传黄。(杜甫)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学生回答,引导总结答案。答案要点:

“缀”突出楂梨青果累累下坠沉甸甸的感觉,“传”写出梅杏由青变黄的细微变化的动态感;“才”见秋水之清澈见底,“恰”写出小船承载恰好之稳重轻快。

4,课后作业:导学案题组一 附:

板书设计: 答题步骤:

释字义找手法——描述情景——点明作用 练字类型规律总结:

动词——动态性情状的描绘

诗歌鉴赏之炼字 篇2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 就曾让贾岛煞费苦心, 甚至冲撞了韩愈的官轿。还是韩愈帮他定了这个“敲”字。“推敲”一词也作为“在文字上用心雕琢”的代名词而自此流传下来。“春风又绿江南岸”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传说, 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 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 都不合意, 修改了好多次, 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 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 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 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 触景生情, 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李频与方干为吟友, 题有《题四皓庙》诗, 自言奇绝。诗云:“东西南北人, 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 山中犹避秦;龙楼曾作客, 鹤氅不为臣;独有千年后, 青青庙木春。”示于干, 干曰:“善则善矣, 然有二字未稳。‘作’字太粗而难换, ‘为’字甚不当。干闻‘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请改作‘称’字。”频降伏, 且自惭悔前言之失, 遂拜为一字之师。

一、何为“炼字”?

炼字, 指锤炼词语, 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 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 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表现效果。“诗眼”和“炼字”有所区别。某个字炼得好, 能显示题旨, 这个字就是诗眼, 如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 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 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 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 以“乱”为诗眼, 情景交融, 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 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 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 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 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使得全句增色, 它是炼字, 并不是诗眼, 该诗的主旨是在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表达出的。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 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从众多诗例来看,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炼字, 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 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 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二、所炼之字的规律:

(1) 五言炼第二字:“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 五言炼第三字:“独行穿落叶, 闲坐数流萤。” (林景熙《溪亭》)

(3) 五言炼第五字:“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4) 五言炼第二字第五字:“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1) “看”字看似平常, 实际上非常传神, 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 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 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 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2) 诗中的“穿”、“数”二字是典型的动作细节, 体现了作者的心理。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 酒已半醒, 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 薄暮之景, 山雨初霁, 幽静闲适, 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 一尘不染, 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 好似婉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 一上一下, 一静一动,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 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4) “阔”, 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 江水浩渺, 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 写得恢弘阔大, 下一句“风正一帆悬”, 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是因为只“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 但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 又是和风, 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 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 如王夫之所指出, 这句诗的妙处, 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 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 总要转弯子, 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 即使风顺而风和, 却依然波翻浪涌, 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 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5) 七言炼第二字:“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刘长卿【别严士元】)

(6) 七言炼第五字:“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7) 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 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 由具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 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 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 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 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 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 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 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 总之, 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6)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诗人不说“照”而说“铺”, 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的确像“铺”在江面上, 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 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 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7) 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 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春来水涨, 江流浩漫, 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 老眼昏蒙, 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 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 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 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 变乱无常, 不也如同隔雾看花, 真象难明。

三、炼动词与形容词

从上文的炼字中, 我们不难发现, 炼的不外乎实词和虚词, 我们还是重点关注一下动词、形容词。

1. 炼动词

一首诗, 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 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 它本身没有表述性, 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 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 这样, 具象动词的提炼, 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离开了炼动词, 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如“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 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 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 月“来”而有花“影”, 花“影”引出“弄”字, 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 从天上写到地下, 云横皓月、风弄花影, 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 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大家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 我以前总以为是这个“升”字。细细体味起来, 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升”只能描述出明月从海平面上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 描述的只是月亮本身。而“生”字就不同, 它让我们想到了生产生育的全过程, 其中就暗合了胚胎从无到有到生的整个情节。仿佛大海是明月的母亲, 是她孕育了明月, 又把明月从肚子里生出来。我们看到这一句诗, 似乎是在现场观摩一个孕妇是如何既辛苦又幸福地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挤出肚皮外一样。一方面我们会联想到明月是怎样的如初生小婴孩般娇嫩可爱,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出大海是如何地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读起来感受自然不同了, 这就是炼“生”这个动词的曼妙之处。

再看对月亮情有独钟的大诗人李白怎样使用动词的:

(1)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把酒问月】

(4)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 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二) 】

同样一个月亮, 因为所用的动词不同, 有时成了诗人邀请喝酒的朋友 (例1) , 有时是陪同诗人缓缓步行的伴侣 (例2) , 有时成了诗人豪情逸兴的象征 (例3) , 最妙的是 (例5) , 湖面清风, 湖上明月, 自然美景, 人所共适, 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襄阳歌》) 说“不用一钱买”, 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 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 “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 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 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 (只言“赊月色”, 却不妨举一反三) , 而又十分慷慨好客, 不吝借与。著一“赊”字, 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 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 是高人一筹的。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 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 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 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 水天相接, 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 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 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 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动词在诗歌里的确具有“以最小的面积, 表达最大的思想” (巴尔扎克语) 的神奇作用。

2. 炼形容词

就诗人动情来说, 当然离不开具体的人事物象, 如果离开了动词, 就会缺少动感, 如果离开了形容词, 就会缺少质感。如:

红入桃花嫩, 青归柳叶新。

———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 这句的妙处在于:第一, 把“红”、“青”这两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和主体分割开来, 分别置于句首, 从而给了读者突出的形象;第二, 用了“入”、“归”两个动词, 化无形为有形, 把客观对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仿佛春光正在返回大地, 滋润、照耀万物;第三, 诗人特意把“嫩”、“新”两个体现“质感”的形容词置于句末, 有效地加深了诗的层次感。于是, 明明是人们习见的“桃花”、“柳叶”便显得无比生动和鲜明。倘若译成现代汉语, 大家一定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诗人不同寻常的匠心所在:红色进入了桃花里, 桃花显得十分鲜嫩;青色回到了柳叶中, 柳叶泛出一片清新。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首著名的小令, 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不少人把这首小令的成功归于前三句连用了九个名词并列组成, 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当然没有错, 也确实道出了作者构思之精巧。不过这其实是概而言之, 细想一下不难发现, 这九个名词词组是偏正结构, 其中包括不少形容词在内, 倘若不是“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 作者还能如此出色地表现出羁旅愁思吗?可见, 我们在欣赏这首小令的时候, 别忘了作者选择、锤炼形容词的功力。

把形容词等当动词用在古典诗歌中尤为常见, 称为“词类活用”。如:周邦彦“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 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 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 形容词、名词, 都可作动词, 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 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 慢慢丰了一身羽毛, 再到展翅离巢, 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 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 形态种种, 时日漫漫, 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 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 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 到“拂堤杨柳醉春烟”, 到“一枝红杏出墙来”, 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 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 写出了形态, 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 到黄黄肥肥的圆甜, 那黄中晕红的丰润, 怎不叫人垂涎。再如: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

“日色”是视觉意象, 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 使视觉向触觉转移, 从而相互交通, 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冷”这个形容词和动词“咽”一样, 当得上“诗眼”的标准。

总之, “百炼为字, 千炼为句”, 对于一文一字的讲究, 可以说是文人对自己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 一种趣味, 或者说是一种责任。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凝练含蓄、准确传神,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功夫。当然, 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 但是写文章时的锤炼和文章写成后的修改很有必要。

摘要:古人讲究“炼字”, 常用凝练的、含蓄的语言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古人“炼字”有规律可循, 因此, 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字来帮助我们品味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关键词:炼字,规律,情境

参考文献

炼字类语言鉴赏题之答题要领 篇3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2004—2008年高考古诗词炼字题都有哪些命题方式。

1.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诗歌中某联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另一个字,或某个字有的人改作另一个字,这两个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5.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或为什么这个字是诗眼?

6.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简析诗中某字的妙处。

一、答题要领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或指出最精炼传神的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义。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做适当的描述,并尽量用一到两个形容词概括其营造出的某种氛围或意境。

4.该字是否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包括各种修辞手法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一定要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且要写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比如是否构成了虚与实、动与静之类的关系。

5.这个字的使用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二、真题点击

例1.(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

①分别是“明”和“出”。(表明看法)②“明”在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新晴之下水闪闪发光的状态。“出”字写出了新晴之下碧峰的清晰翠绿,使其更加富有层次感。(解释该字)③诗人在此用“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的意境。(回到原句,描述景象,概括意境)④运用了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赋予白水、碧峰以动态美,使整个画面显得鲜活生动。(指出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⑤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表达的情感)

例2(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云,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赏析:

①网:名词活用为动词,网住。(解释该字)②淅淅沥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即留住春天,营造出一种凄清迷蒙的意境。(回到原句,描述景象,概括氛围)③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运用了想像、比喻的表现手法,给读者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显得非常生动新奇。(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④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惆怅之情。(表达的情感)

注: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是提示同学们答题时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

以上我们总结了高考古诗词炼字类语言鉴赏题的命题规律以及答题要领,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完善而规范地答这类题,实用性比较强。但这只是个思路,是形式方面的,考生要想答好这类题,还需要多读古诗词,增加积累,提高理解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篇4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探究归纳答题规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吟咏诗韵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

二、回忆答题步骤

炼字题在以前练习和考试中也做过,请学生回忆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所用手法。——明手法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释字义,描景象

3、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意境/表感情

答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这个思路去做题,但不必拘泥于此三步的每个内容。

三、典题示例

天 仙 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千古传唱,尤其是“弄”字更是被后人称道,好在何处?(5分)

1、整体感知

对诗词的整体把握是做炼字题的基础(1)吟咏诗韵带学生进入诗词情境。(2)探讨词中情感。①感情基调是什么? ②为何而愁?

明确:愁春的离去 愁时光的流逝 愁往事不堪回首

2、炼字“弄”

(1)学生思考并在纸上写出答案(2)请学生读出自己的答案(3)请学生从答题的步骤、思路和内容点评答案(4)教师点评,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弄”之妙处。(5)展示PPT,进一步明确答题步骤、思路

“弄”,拟人(手法),玩耍、舞动(字义),“弄”字说明此时有风,描绘了一幅云破月来,风吹花动,花影也摇摆生姿的画面。作者说花弄影,赋予花影以人的情态,化静为动,突出了花的可爱,营造了一幅月下风中影随花动的朦胧灵动的优美意境,表现了词人在经过一天的苦闷后由愁转喜的微妙的短暂的心理变化(意境、情感)。

四、强化训练

(一)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有一字意蕴丰富,请找出并分析。(4分)

1、整体感知

师:根据对陆游和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大家一起有感情读诗。感情基调大家认为应当是怎样的?(悲壮)

2、学生思考并展示答案

3、学生点评答案

4、师点评答案并给答案评分,对其理解不够的地方做出分析。

5、师展示PPT,巩固答题思路

(二)找出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的意思 对字义的理解是做炼字题的基础。

(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2)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3)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1)凉,悲凉、冰凉,“凉”既写出夜晚的凉,更表现出词人心境的悲凉。

(2)闹,热闹、喧闹,拟人、通感,描绘了红杏枝头繁花似锦,鸟儿似乎也叽叽喳喳鸣叫个不停,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3)自,空自、独自,年华流逝夫君却游学在外的感伤孤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诗以言志、诗以言情,诗歌归根结底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情感的表达在诗歌中通常又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实现,诗人炼字往往炼的便是意境和情感,在做题时我们如能抓住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再按一定的规范步骤答题,那便真真是极好的了。

六、板书设计

答题技巧 手法 释义 字义 描述

《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学案 篇5

清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A、摇、映 B、舞、隐 C、扶、失

二、考点透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的语言更具凝炼、含蓄等特点。

诗歌的语言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比喻义、隐含义、暗示义等,它们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艺术效果。理解诗歌的语言是读懂诗歌的前提,鉴赏诗歌的语言则又是诗歌解读的深化。

古诗词鉴赏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是呈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品评诗歌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

(2)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义、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3)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确认、概括和评价。

三、自主学习

指出下列诗句中划线的词的词性,并对其中一句进行赏析。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四、交流展示

总结规律:

五、提问方式

1、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被人们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某句中的某个字可否换成另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哪个字?请赏析它的妙处。

5、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六、课堂示例

1、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最后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最后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独。独是独自、一个人的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了垂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羁的个性。

2、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眼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句中的挂字用得很传神,请说出它的妙处。

答:挂字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化动为静,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和远看时特有的形态,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

答题步骤:

答题套路:

七、高考链接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留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析。

八、课外练习

1、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人公的思想感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 熟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那些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4、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

5、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丛生的草)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读出诗歌炼字之妙 篇6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写人之妙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咏物之妙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之妙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比拟之妙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之妙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反衬之妙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比之妙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句之妙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抒情之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

创意语文工作坊 微信CL8828322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

妙句赏读:

1、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尚。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咽”字绘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幽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字绘日色,以感觉写视觉,融孤寂之情入阴冷之景,妙化无垠,诚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说,第三联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精炼传神,堪称“诗眼”。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

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两句中一个“老”字不可轻易放过。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不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吗?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思。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今日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华子岗

唐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这一联写云光、山翠。云光,指落日的余晖。“侵”,有逐渐浸染之意。“云光侵履迹”,不仅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照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也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散的过程,引导读者去想象那苍翠的松林在余晖点染下富于变化的奇景。可谓“一字落下,境界全出”。如果换成“映”、“照”等字,那就缺乏韵味了。“山翠”,指苍翠欲滴的山色。用一“拂”字,增强了动感,使人想见那山色是如何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侵”和“拂”都可说是“活字”,使句子活了,全诗活了,云光山色也都获得了生命。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轻拂着诗人的衣衫,表现了对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而这,正折射出作者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使诗人对华子岗的美好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唐代: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苏轼《赤壁赋》中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但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也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但“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中“月色”用一个“赊”字,似乎这湖光山色之美景,是有主人的,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当然这个主人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端居 唐代: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一联中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高考对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斗、攒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意为争斗对峙。江流回转曲折,两岸相互交错,山崖遥望对峙。斗字将山崖人格化,写出了山崖高耸遥望对峙的特点。

2、攒字意为聚集。太阳未出时群峰聚集。攒将山峰人格化,写出了群峰密集的特点。【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古诗词鉴赏离不开炼字 篇7

一、炼字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体的语言相比, 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凝练性。一首古诗词往往需要通过有限的篇幅表达作者最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意蕴, 这就要求作者必须用最简练、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描景状物, 表情达意。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往往都非常注重对字句的斟酌。例如唐代诗人卢廷让在写诗时就有“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艰辛, 杜甫在写诗时正是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态度, 才会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一个“溅”字, 一个“惊”字, 所包含的无限意蕴又岂是几句话能够说得完整的, 这需要读者反复地揣摩和品味, 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正是因为诗人在创作时就赋予了每个字词丰富的内涵, 我们在鉴赏时就一定要对每个字词的意义进行深入地挖掘, 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也提出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而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浅尝辄止, 以为字面意思弄懂了就读懂了诗, 却不知看似简单的字词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意蕴。清代诗人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 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这段话虽然主要是想阐释炼字和炼意的关系, 但同时也告诉我们诗词中的“平字”、“常字”、“陈字”、“朴字”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中“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一句历来为人称道, 王国维曾评价这句诗“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学生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 觉得字面意思非常简单, 即池中的荷叶随风摆动, 若诗词的鉴赏在这一层面就结束, 那这样的鉴赏无疑是失败的, 更不用说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最为传神的字仔细品味, 比如“一一”、“举”, 让学生展开想象, 去感受字词所传达的特殊效果。“一一”写出荷叶的错落有致, 高低起伏、层层叠叠, “举”字代表着一种向上的力, 写出了荷叶枝干的修长挺拔, 这样的认识才算是感受到了这首诗歌描摹形象的高妙之处。我们只有像这样字斟句酌, 反复推敲, 才能领会到平常字词中的丰富意蕴和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 并且反复训练, 才能提高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

二、炼字可以让诗词鉴赏从静态走向动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了:“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在古诗词教学中, 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浓厚的兴趣, 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来, 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把握是通过自己的体会、想象感受到的, 而不是老师传达的。整个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参与、想象、感知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被诗词的美所打动, 才会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来呢?炼字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 若能针对诗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反复地推敲和品味,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词丰富内涵的认识, 而且由于对单个字的理解较为简单且便于把握, 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炼字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最常见的有替换法和填空法。比如《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字, 是理解全诗意蕴最为关键的两个字,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 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和“空”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在诗中的特殊意义, 和“尽”和“皆”有什么差别, 作者选取这两个字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学生认识到, “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碧草萋萋, 闻夜间数声黄鹂, 感叹昔人不再, 悲愤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不符合诗歌的意境。除了替换法以外, 填空法也非常有效, 如“云__月来花__影”, “清风__细柳, 淡月__梅花”, 让学生在空格处填上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 并说出原因。学生在选择词语填空时, 必定会仔细思考不同词语之间含义的细微差别, 并选出最能体现诗句意境的字, 而这样的过程, 其实就是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的一个主动感受和把握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练习, 可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炼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联想:诗歌鉴赏之桥 篇8

这些同学在落笔踌躇,深感为难之时,实际上忽略了诗歌鉴赏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联想,忘记了在诗句和诗意间搭建起一座联想之桥。

联想是审美活动中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诗歌为了笔墨经济和表达需要,常常只写出事物的一些断面,或借助某些虚拟的形象去描摩实体形象,或借助眼前的实体形象衬托表现虚拟的形象,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架设起联想这座桥梁,把断面和断面间省略的中间部分、把虚拟形象和其后的实体形象、把眼前的实体形象和背后的虚拟形象联系起来。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些省略的部分和背后的形象了。也就是说,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诗歌形象,读者也就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准确还原诗歌的艺术形象。

表面看来,《春日忆李白》第三联“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所以,考生对此产生以上疑问是很自然的。但进一步想:作者为什么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这首诗的注释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会激起你的联想?当读罢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考生联想的翅膀可能就会扇动起来,联想之桥就可顿然落成了:这两句诗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地之景,正是此时,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联想到此,便会觉得两句自然有一种奇妙而紧密的联系:是杜甫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吧?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杜甫吧?“春树”“暮云”似乎带着两人深重的念想,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作如此联想,答案也就顿然生成:“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联想之桥使你安然登陆解题之岸。

联想种类多多,鉴赏诗歌时,我们应该常常作哪些联想呢?

1. 相似联想。通过联想意在发现与原诗一致的表现手法、情感、风格等。读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两句,看似写水,但假如联想到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二)》的“一水牵愁万里长”,欧阳修《踏莎行》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红楼梦》《红豆曲》的“忘不了新愁与旧愁……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些诗句都以水喻愁,鱼玄机诗虽无“愁”字,也定是用江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来形容愁思的绵长。

2. 相反联想。由某一人或某一事物想到跟他们对立的人或事物,这种联想就是相反联想。它主要强调作品中形象、事理、情态间的或实或虚、或明或暗的衬托与对比关系,鉴赏时可以藉此以拓展思路。如读晚唐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字面上写台城柳逢春即枝繁叶茂,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我们如果作相反联想,作者正是以台城柳“依旧”“无情”地枝繁叶茂来反衬台城的荒凉破败,以柳的终古如斯反衬六朝繁华的转瞬即逝。如果作更深入一步的联想: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可见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

实际上,联想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举常用的两种。诗歌创作者藉此自如地将天地万物驱遣于笔端;而作为诗歌鉴赏者的我们,同样可以依靠它“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然而,联想并非天马行空,如果脱了缰,也就成了胡思乱想,答题也不会答到点子上了。联想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1. 联想之所本——诗歌主题。“本”也就是联想的根据、依据。要作联想,先要解决联想基于什么,源于什么的问题。仍以《春日忆李白》为例: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的鉴赏而所作的联想必须紧扣诗题中的一个字“忆”,“忆”是这首诗的主题,其他的干扰信息均可以排除。脱离了“忆”,联想也就走入了歧途。

2. 联想之所循——诗中信息。“循”就是思路,即沿着什么去想的问题。这条路就是诗中提供的关键信息。鉴赏诗歌不能无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除了来自于诗句本身外,还应特别关注诗题、序言、注释等部位。“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诗的关键信息就来自于注释。“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中看不到而只是想得到的一处景色,这不是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对李白的思念吗?反之,不也可以联想李白也在思念着作者吗?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想就想对了。

3. 联想之所向——题干要求。“向”就是联想所针对的目标。联想应向着什么目标?终点在哪里?题干要求就是联想的终极目标。上例题干要求答出这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联想的指向就只能是“思想感情”,且不应单是作者的感情,而应是“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有些考生误答为景物表现出的情调,或只是答杜甫的感情等等,其错误原因就是不看目标,无的放矢。

确实,联想是诗歌鉴赏之桥,借助它可以开拓思路、品味诗情、洞察形象、参透意境,达到完美答题的境界。

现 场 练 兵 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

刘 缓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

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

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

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

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1) 诗中并未出现采莲女的身影,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描写采莲女的?发挥你的联想作简要赏析。

答: 

(2) 赏析这首诗运用的衬托的写作技巧。

答: 

【参考答案】

1. 作者从侧面描写人物,虽不见采莲女的音容笑貌,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写小楫轻舟,实际上是写人的轻灵自由。写“钗光”“衣香”,以虚衬实,使人想象采莲女美好的形象。作者对人物作动态描写,使人感到人物的生动活泼,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2. 以静衬动,用舒卷的荷叶衬托娇艳的荷花,用田田的莲叶衬托快乐的采莲女。用自由欢快的采莲场景烘托出自由和谐劳动生活的气氛和人物的喜悦之情。其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上一篇:综治工作汇报下一篇:喜雨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