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周远清在其教育文集中说:“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因此, 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书法的特点以及对学习者的要求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被誉为:“无言的诗, 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 无声的乐”。书法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表达形式, 早在周朝, “书法教习”就被列入“六艺”之中, 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之一。但书法的学习需要长期的技法训练, 需要哲学、美学等学科的支撑。因此, 这也对学习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 线条性

东汉蔡邕《九势》云:“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柔软富有弹性, 书写者可以通过提按来写出粗细不一的线条, 再通过不同的结字方法和章法构成, 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们知道, 甲骨文以直笔为主, 大小篆以曲笔为主, 汉隶方正略扁, 楷书八法具备, 行草书“有类云霞聚散, 触遇成形;龙虎威神, 飞动增势”。“欲书先构筋力”,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 古人将“力强、气厚、势活”作为衡量书法线条的标准, 一副好的书法作品是一定具备扎实的线条功力的。然后再通过结字造型, 将线条按照美的规律, 根据不同书体或书法风格造型的需要, 按照线条的疏密、浓细、虚实、轻重、疾涩、攲正、等手段进行组合, 从而为艺术创造了无穷的空间。

(二) 写意性

书法线条从“状”与“象”中提炼而来,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书法有写意功能, 清朝刘熙载说:“笔性墨情, 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 书之首务也”。书法以浓浅、枯湿、提按、顿挫的线条抒发笔者丰富的内在情感, 并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 使接受者能够在观赏中得到共鸣。正如《老子》所言:“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这些复杂多变的意象与书家的内在精神形成了一个独特而直观的审美空间, 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三) 矛盾、中和之美

老子《道德经》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恒也”。书法讲究矛盾、中和之美。有破则有立, 不偏不倚,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是暗合的。矛盾是构成书法美的重要因素, 如长与短、虚与实、干与湿等。这些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 彼此排斥、融合, 对立、统一。一切矛盾着的双方都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融相合,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四) “神性”与“人性”兼备

汉字是书法的载体。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是古人普遍认为书法本体是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所谓神性, 即书法的超验性、灵性;所谓人性, 就是书法的社会性、伦理性。张怀瓘《书议》有言:“书法可以心契, 不可以言宣。观之者, 似入庙见神, 如窥谷无底”。李世民《指意》中说:“夫字以神为精魂, 神若不和, 则字无态度也。”神性与人性兼备, 使书法艺术变得饱满而丰富。

(五) 对学习者的要求

学习者在研习经典碑帖的过程中, 要勤学、巧学、多思、勤思, 认真熟悉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 发挥抽象思维。在深入传统的同时, 积极融合自身的情感。在思想上要广取博纳, 切忌思想僵硬化。同时, 还要有进取精神, 不断运用矛盾这一辩证关系促进艺术创作。

学习者在观察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时, 必然是需要足够专心且细致的。而要让线质有力量感、立体感和节奏感, 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这要求学习者一定要具备耐心、细心与恒心等品质。书法学习是一个长期性甚至是终身性的过程, 非有头无尾之人所能及, 正所谓字无百日功是也。《东坡全集》录:“欧阳询尝行, 见古碑, 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 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 下马伫立, 及疲, 乃布裘坐观, 因宿其旁, 三日方去”。欧阳询的例子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一个榜样。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 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打牢文化根基, “技”“道”共进, 才能勇攀艺术高峰。

三、书法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艺术源于生活, 更高于生活。马克思认为艺术源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 优秀的艺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书法作为一种优秀的艺术门类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书法离不开继承与发展, 也不能游离于人类的意识之外, 它必然与人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东汉赵壹在《非草书》中的“凡人各殊气血, 易筋骨, 心有疏密, 手有巧拙。书之好丑, 可强为之哉?”第一次将人和书法联系起来, 突破了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论观。此后, 卫夫人的“非通灵感物, 不可与斯谈道”、王羲之的“夫书者, 玄妙之技也, 若非通人胜士, 学无及之”等思想都强调了人对书法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书法艺术对个人想象力、审美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提升作用, 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将中国书法以一种艺术鉴赏的形式向世人展现其价值的过程, 能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书法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审美理念和处事原则。长期研习书法, 会给人潜移默化的教育, 其内容是广泛而深邃的, 其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一) 书法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上的作用

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认为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 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 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形式上, 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 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汉代扬雄言:“书者, 心画也。”书法作品是书家内在精神的综合表达, 书法作品的气息格调是高还是低, 是书卷气、江湖气, 这都源自书者的内心。傅山说:“作字先做人, 人奇字自古。”人的品格与书法格调是彼此联系的。另一方面, 席勒等许多思想家都曾提出, 只有审美才能体现完整的人性。人格的完整促使心理结构的完整。学生们在对书法作品进行分析和临摹的过程中, 就会潜移默化的塑造他们的人格、品格。学生临摹经典的书法作品就是一次与古代先贤的对话, 通过研习古代碑帖, 了解古人风范, 这必然对个人的思想道德塑造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在中国, 书家品德的高下, 是书法作品流传的重要因素。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 其作者大多为忠义爱国之士。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中言:“羲之正直有识鉴……故其书法书法韵胜遒婉, 出其入神, 不失其正, 高风绝迹, 邈不可及, 为古今第一。”其中可见一斑。正所谓“书如其人”“书以人传”, 能品读忠义爱国、廉洁高尚之人的作品, 必定能在无形中提升自我的品德。

(二) 书法在磨炼学生意志上的作用

强调学生研习书法, 并不只是重视一般意义上的书写, 而是重视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注重培养学生毅力、观察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言:“存意学者, 两月可见其成, 天性灵者, 百日即知其本。”研习书法就是在磨炼意志。学习书法时, 需要平心、静气、凝神。正所谓“兵静乃胜”。在沉心静气时, 学习者可以感悟到天地的博大, 胸襟的开阔, 畅游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卫恒《四体书势》载:“弘农张伯英者, 因而转精其巧, 凡家之衣帛, 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 池水尽墨。”古人学习书法的精神和意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要鼓励学生敢于钻研。

(三) 书法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上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大多数人习惯了印刷字。因此, 在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 许多人会陷入“横平竖直”的误区, 认为规范的“美术字”才是好的作品, 把一些当代人的“美术字”奉为圭臬, 此贻害无穷也。在基础阶段的学生, 往往审美能力较弱, 对较高艺术层次的书法作品没有辨识能力, 这就需要好的老师给予正确的审美引导。

王羲之言:“夫欲学书之法, 先乾研墨, 凝神静虑, 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 则筋脉相连, 意在笔前, 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 状如算子, 上下方整, 前后齐平, 此不是书, 但得其点画耳。”书法之美, 在点画的多姿, 或如高山坠石, 或如万岁枯藤;在线条的提按, 或厚重, 或灵动;在结字的收放、错落、避让。在当代, 一些规范的“美术字”极大可能会扼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 书法学习要追本溯源、尊崇经典。比如王铎临集王圣教序中一“於”字, 既有开合、疏密关系, 还有结体欹侧、线条渐变之理, 内涵丰富, 变化无穷。

孙过庭云:“虽篆隶草章, 工用多变, 济成厥美, 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 隶欲精而密, 草贵流而畅, 章务检而便。”书法具有极强的表意性。好的书法带来的是视觉审美传达至精神内部的共鸣。它蕴含着点画、线条、章法的节奏美和神韵美, 能在无形中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宗白华也说:“中国人这支笔, 开始于一画, 界破了虚空, 留下了笔迹, 既流出人心之美, 也流出万象之美。”无疑, 经典的书法作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

(四) 书法在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体现, 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民族认同感建立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上。中国书法艺术具备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蕴涵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内在。李世民《指意》中说:“夫字以神为精魂, 神若不和, 则字无态度也。”通过研习书法艺术, 学生能在提升自我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民族自信。

清朝刘熙载曾言:“书造乎自然”。这肯定了人对于书法的能动性, 也证明了书法蕴含着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 是一个国家、民族对于自然社会的深切思考,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通过书法教育活动, 能够在书法中感悟民族气节, 思考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临摹经典作品, 能够感悟先贤的哲思, 会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熊秉明先生认为,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中国书法蕴涵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根基, 它能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结语

书法因具有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实用价值, 教育部于2011年8月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将书法教学作为了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至此, 中国书法成为中小学的教习内容。

林语堂曾言:“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书法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实在不应局限于某一阶层。书法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文化传承、创造的社会功能。

实现文化强国, 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举重若轻的地位。发展和普及书法教育, 能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 普及中国书法教育, 是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当代素质教育模式下, 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打好学生道德基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书法作为一门以汉字为载体的传统艺术, 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中国书法承载着线条性、写意性、中和美等艺术表达形式, 蕴涵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审美价值取向, 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极致展现。在基础教育阶段, 开设书法课程, 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民族自信会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书法,基础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 (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779.

[2] 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15 (5) :1-6.

[3] 张怀瓘《书议》.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M].长宁: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

[4] 蔡先金.书法起源探析[J].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 :46-51.

上一篇:大学生英语习作中的语法标记缺失下一篇:浅论豫剧《木兰从军》对声乐创作的启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