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集的序言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书法作品集的序言(精选5篇)

书法作品集的序言 篇1

王建国先生书法大作《黑白情韵》今天终于付梓了。这是先生近年书法创作的结晶,可以说代表着他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

受邀参与编辑以来,多次与先生商议作品取舍等事宜,唯恐自己才疏学浅,不堪重任。承蒙不弃,多次鼓励,让我增强了决心和自信。又嘱我为作品集写序文,只觉孤陋寡闻,何处起笔?我深谙先生的用心栽培和抬举之意,便欣然从命。只当鲁班门口弄大斧,关公面前耍大刀吧。于是,认真翻读作品集稿本,不揣谫陋,谈点拙见。好戏即将开演,算是先敲一阵开场锣鼓。

建国先生是省书协会员、市书协常务理事,成安县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是《成安党史二卷本》《成安教育志》《成安摄影》《成安人文》《成安风采》的执行主编,是成安县乃至邯郸市很有名望的作家、书法家。

与建国先生相识在2000年10月。当时,我做的一个中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国家级的课题,要录几个镜头入县教体局专题片,谈笑往来间,我被先生的才华横溢和书法造诣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守,到今年已有十八春秋。自1991年来,先生先后在教体局办公室、教育督导室任职,担纲大型检查、会议文件、工作汇报、领导讲话、督导调研等文稿主笔。在他推荐下,我从乡镇中学走进县文联、县委宣传部工作。其间,多次接触,先生日日临池不断、夜夜笔耕不辍,今天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谈笑风生犹在耳畔。十八年来,我曾受任整理《成安教育志》初稿,有幸与先生一同编撰志书;曾受邀搜集《中共成安县委1949年——1978年党史第二卷本》资料,有幸与先生一起整理史稿;曾受命编辑《成安摄影》,有幸与先生一块编印影册;曾受益编审《成安人文》,有幸与先生一案修纂。十八年来,先生的文学才华、书法造诣感染着我,他耿直爽朗的性格、机智幽默的语言、平易近人的品格影响着我。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办公场所多简陋、休息之处无着落他都不顾及。三伏天酷暑难耐,他光着膀子整理资料,三九天天寒刺骨,他哈手跺脚编纲列目。十八年来,我们俨然成了忘年交。

建国先生书法艺术深深打动着、吸引着我,但比之更甚者有三:一曰,和善务实之为人。先生不务虚名、不求虚职。他处事利落,同事朋友、亲戚邻里,无论谁交代的事情都尽心尽力地办。他记忆力惊人,过目之典故、过耳之风俗皆能记下,成安党史人物、教育前辈、名人轶事,都是张口就来绝无差错。先生爱积累、好收藏,经典曲目、图书、字画、酒瓶都拿来玩味欣赏,不经意间艺术修养和品味在提升。二曰,格物致知之精神。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这在教体局机关、众多校长、现在兼职任课的师生之中是众人皆知的。正是凭借这种精神,才让他的书法、诗词、楹联、校歌、村歌等等多种艺术作品屡次获奖,广受好评。书法作品《滕王阁序》荣获首届江西南昌滕王阁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书法作品《桃花源记》获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峨眉山杯三等奖,在河北艺术之春书法大赛中获三等奖。自撰楹联书法作品《一国两制平安日,两岸一家如意春》荣获河北省迎春征联二等奖。他为家乡道东堡乡东大姑庙村写的村歌《淳朴的村风美名扬》,为成安县富康小学编写的校歌荣获中央文明办村歌征集大赛优秀奖、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全省三等奖。其追求艺术,永攀高峰的精神,窥一斑而见全豹。三曰,坚韧坚持之境界。“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世间事唯有坚持最可贵。这第三点,是最感动我的。近来,先生身体欠佳,我多次唠叨,“必须早点儿睡,哪怕5点起床也行”。但他几乎没有“执行”,不是我的话不管用。先生常言,“睡早了睡不着,大好的时光,明亮的电灯,看会儿书,改改作业,学点儿知识,听听戏曲多好啊。”这么多年来,他几乎天天这样。从这里,我们找到了他多才多艺,成就突出的根本原因。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大概说的就是他了。

我只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初学者,按道理说,没有资格评论建国先生作品。加之,刚才说了这么多“奉承”的话,再去评论先生的书法书风、艺术价值。难免会有朋友说,志彬这要开始拍马了。各位别急着下结论,且让我把话说完。不实处,请改正;不妥处,请纠正;不对处,请斧正。

王建国先生书法艺术成就突出。个人认为,至少包含以下三点:

一是从“技术”层面讲。建国书法的线条是美。他的作品无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少都能做到线条饱满、遒劲有力,不管线条多么粗、多么细都是有力的感觉,绝无一带而过、蜻蜓点水之意。其线条流畅而不浮滑、迟涩而不僵硬。已经达到了“百炼钢成绕指柔”的境界,柔软显现其外,劲道深藏之中,能软能硬百折不饶。建国书法的结体是美的。其楷书横平竖直,结构平稳;隶书一波三折、遒劲雄强;行草书婀娜多姿、灵活多变。其书结构与自然万物一样,形成一种有机整体、动态平衡。建国书法的章法是美的。其书法章法体现着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无论长短穿插、留白布空、浓墨重笔都由多个不平衡和平衡的局部,达到一种整体的平衡。建国书法的用笔是美的。真草篆隶无论何种书体,用笔皆以中锋行笔为主,近观其作能看出力透纸背、如锥画沙的效果。同时,兼用逆锋、侧锋。他的书法作品用墨富于变化,又自然天成丝毫不做作。用印简捷、锦上添花。

二是从“感性”因素看。古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法和音乐一样,都具有旋律、节奏、节拍、频幅、休止符等要素。建国的行草书作品,尤其受朋友们的青睐。远观其作,有一种节奏美,或沉着冷静、一丝不苟;或行云流水,且歌且行;或刀刻斧劈,棱角分明;或点滴经营,气息内含。其书法作品,有的长枪大戟,疾风骤雨;有的山花烂漫,云卷云舒。“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衅挫于毫芒”,“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是从“境界”角度品。古人有“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之说。这本《黑白情韵》正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着他对人生价值的定位和对书法艺术的融入。书法是自我的修行。刨除外物感觉,建国书法能把自己的精气神带入其中,已人书合一,物我两忘。他创作的《岳阳楼记》《滕王阁记》等,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笔墨洒脱,一气呵成,其书法造诣、文学修养可见一斑。与我们年轻人的浮躁形成了鲜明对比。姜还是老的辣。

建国先生弄墨40余载。期间,远学“二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碑帖,悉心临摹、把玩、顿悟,不断地读帖、意练、积淀,近学华世奎、谭延闿、于右任、刘炳森等书作,对王洪锡行草书作品情有独钟,从中寻求共性,创造个性,不停地审视自省,丰富自我,超越自己。“纳古法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他用书法观察世界,思考人生,把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对艺术的思考感悟转达给读者。可以说:先生的书法艺术是文学素养的体现,是思想品质的升华,是人格精神的闪光。

艺术从来没有彼岸,艺术家永远是攀登者。纵观建国先生书法,笔墨洒脱、苍劲而豪放,阳刚十足、遒劲而柔韧。沏一壶茶、捧卷在手,可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灵和苍茫,亦有“天街小雨润如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柔美与飘逸。

信笔赘言,以引方家。不妥之处,恳请诸位不吝批评指正!是为序。

书法作品集的序言 篇2

关键词:漫谈,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品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他是与书法创作取反方向的思维过程。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 组字而成篇, 从而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书法欣赏与品评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 再审视它的章法, 剖析它的结字、用笔、书作的意向以及墨色的韵味, 从而联想到生活中的种种事物, 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 进而领会出作品的美之所在。因此, 书法的欣赏与品评的过程, 是欣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中国汉文字从它产生的那天起, 就含有一种朴素的因素, 因为它是从“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观鸟兽蹄远之迹, 山川天象之形而产生的。对于一件书法作品的赏识和评价, 常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尽相同, 而且由于各人的艺术素养不一, 经历、爱好存在差异, 对一件作品的感悟, 也不可能一样。尚雄伟刚健者偏重颜真卿, 不一定见赏赵孟頫、董其昌的秀丽婉媚;尚古拙淳朴者偏重甲骨文、金文篆籀, 不一定爱好魏碑的险绝峻峭。

书法欣赏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一件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总是客观存在的。本文拟从布白、笔法、墨法、情趣诸方面来谈谈如何力求客观鉴赏一幅书法作品。

一、布白

一件书法作品, 最先映入观赏者眼帘的, 是其整体章法布局, 即布白。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

结字即字的结构。元赵松雪 (赵孟頫) 云:“用笔千古不易, 结字因时相传, ”说明字的结构是不断变化着的, 如欧阳询结字严谨险劲, 颜真卿结字宽博丰腴。楷书结字要求有“法度”, 须“势连”, 它常常借助笔画间的相互呼应来表现, 恰如行草中的牵引, 只不过楷书的牵引是点画之间的空间动作。行草用笔要“流而畅, 转而圆”, 结字求“简而动”。行草书法作品常常靠改变草法以及牵引线条的取舍处理, 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董其昌、王宠的草书牵引少, 明快洗炼;傅山、王铎的草书牵引多, 气势跌宕, 交错有致。

行气, 即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的连贯呼应。非字无以成行, 非行无以成篇。字之变如生命, 行之变如灵魂, 字与行如阴阳相生, 密不可分。一幅作品以笔势连绵, 气脉畅通, 若行云流水, 自然成文为妙品, 其典型代表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皆秒造自然, 意趣天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之所以位列于诸多行书之后, 因其行气不畅之故。

章法即整幅作品的黑白分布情况。优秀的行草作品能使人感到若卧游鱼九曲黄河、万里长江;同样, 错落有致的楷篆或隶书作品也会使人感到心境开阔, 临之惊觉“山高水深斯人不出。”从历代传本来看, 书法的分行布白, 大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疏朗取胜, 看去犹如疏星朗月, 即字距或行距排的比较宽舒, 从容不迫, 如欧阳询的《梦祭帖》, 杨凝式的《韭花帖》以及董其昌诸作等等。第二种是以缜密为宗, 字距行距皆为紧凑。字与字, 行与行互换交错, 若群仙赴会, 接踵摩肩, 或如乱石铺街, 大小相抱, 错而不乱, 如黄山谷的《诸上座帖》, 郑板桥、毛泽东的作品皆属此类。第三种, 不疏不密。或字距较密而行距较疏, 或字距稍疏而行距较密。如王献之的《中秋帖》, 赵佶的《千字文》等。

布白之中, 行气最重要。作品各要素间须互相关照, 顾盼有情, 有收有放, 张弛适度, 大小交错, 疏可走马, 密不容针。前人有云:“古之写字, 有如作文, 有字法, 有章法, 有篇法, 有终篇结构, 首尾呼应。故羲之能为一笔书, 谓《兰亭序》自‘永’字至‘文’字, 笔意顾盼, 朝向偃仰, 阴阳起伏, 笔笔不断, 人不能也。”快哉斯言!

二、笔法

书法作品的行文布白, 首先给欣赏者以表象的感觉, 或疏朗或纵逸, 或静穆或含蕴, 要深入探寻作品的内涵, 必须进一步观其字法笔法功夫, 自古善书者皆工笔法。蔡邕《九势》:“藏头护尾, 力在字中, 下笔用力, 肌肤之丽。”一般说来, 笔法的欣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笔法丰富。通常来讲, 篆书以圆笔为主, 汉隶、魏碑以方笔为主, 楷书多藏锋, 行草兼而有之。清代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诸家以隶法作篆, 当今上海韩天衡以草法作篆, 黄石陈新亚以碑法作章草, 都是为了丰富笔法。“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无一相同, 除了字体上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笔法的变化。

中侧互用。自古作书以中锋为主, 侧锋为辅取其势, 中侧并用, 方为上乘。中锋笔法圆润, 元气内含, 侧锋笔法锋端峻挺, 精神外露。

节奏强烈。书法线条的抑扬顿挫, 轻重徐疾, 恰如音乐的旋律。以傅山草书作品为例, 其意态奔放, 笔势超迈, 线条“导之则泉注, 顿止则山安”, 峰回路转, 不可端倪。用笔丰富于节奏变化, 可令人深悟“行到水穿处, 坐看云起时”的艺术趣味。书法线条的形式美因素是变化无穷的。

一般来说, 湿度较大的润笔能给人以浑厚的感觉, 而湿度较小的枯笔能令人感到苍劲, 圆笔能令人感到温柔, 而方笔使人感到俊俏;直笔使人感到劲挺, 曲笔委婉, 向上弯曲倔强, 而向下弯曲的笔蕴藉。粗线条凝重, 细线条飘逸, 长线奔放, 短画含蓄, 中锋敛笔骨力铮铮, 中锋铺毫线条血肉丰满。

笔法与结字的巧妙结合, 互相渗透往往是形成书家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王羲之用笔内偃, 直入蔡邑, 纵肆不羁;王献之用笔外拓, 妙接李斯, 清贵华滋;欧阳询笔法方整, 纵敛严谨;褚遂良笔意劲秀, 圆润姸丽;颜真卿笔势雄健, 峻势磅礴。至宋之苏、黄、米、蔡各家, 都是不拘一格, 各有千秋。苏东坡笔圆韵胜, 自足不媚, 气象阔大;黄山谷笔势纵横, 内敛外舒, 豪放跌宕;米襄阳最善用笔, 自谓“八面出锋”, 溢丽痛快, 多用侧势。元赵孟頫笔法娴熟, 圆转通达。明祝枝山用笔斩截干脆, 险绝峻峭, 文征明笔势清矍, 微妙精工, 王铎笔挟风雷, 惊波翻澜。到了清代的刘石庵, 郑板桥、邓石如、何绍基等, 都吸取了历代名家碑帖的笔法, 博采众长, 取精用宏;在结构上穷极变化, 锐意创新, 纵横涵泳, 各具气象。

三、墨法

墨法与笔法相辅相成, 笔飘则墨浮, 笔涩则墨沉。不同书家用墨的习惯不同, 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大不相同。赵孟頫笔笔圆润, 浓墨富丽;董其昌时有渴笔, 淡墨清雅, 一润一干, 犹如“润含春雨, 干裂秋风”, 清刘墉善用浓墨, 王文治喜用淡墨, 世有“浓墨宰相, 淡黑探花”之称。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 在一幅作品中能起很直接的作用, 运用得好, 往往使作品的韵味更足。当代“草圣”林散之老人每每作字, 先蘸水, 后掭墨, 力运笔端, 墨注纸上, 水墨交融, 渗化烟散, 浓淡相交, 有天成之感。

四、情趣

情趣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称某书浑雄, 或曰质朴, 或曰秀逸, 是指风韵。称某书“书卷气”, 或曰“金石气”, 或曰“山林气”, 或曰“市侩气”, 是指格调。杨雄说“书为心画”, 从某种意义上讲, “书”是书者精神境界的外化, 与其人的情感、性格、修养都密切相关, 这是掩饰不住、伪装不了的。

南齐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 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传之后世。”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形美神足, 形神俱备, 欣赏者要从领会其体势中, 捕捉情趣。如《兰亭序》从文字到笔墨, 都洋溢着畅快之情, 《黄州寒食诗》则与之相反, 从文字到笔墨都流出压抑沉闷的心绪;《祭侄稿》则是在交织国难家仇的极度悲伤时一蹴而就的, 所以欣赏者能从中领略到悲壮美。

书法之为艺术则正因为它能够潜移默化的陶冶性灵而有不可言妙的美学价值, 如林散之的草书, 偃仰欹侧, 烟卷云舒, 实是众美毕呈, 无愧当代“草圣”之称。以上是从书法作品本身来谈书法欣赏, 与此同时, 欣赏者也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1. 有书法实践体会。没有读过碑帖, 没有拿过毛笔的人, 是无法进行欣赏活动的。

2. 具备一定书法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关书法碑帖、书法史、书论及文字学方面的知识, 这样欣赏作品时便可追根溯源, 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书法作品集的序言 篇3

隋建国的《被限制的动力》大型装置作品,作为新加坡当代美术馆的开馆展览,于2012年1月14日在新加坡Dempesy Hill开幕。这件作品总重量达8吨左右,由长15米、宽2.5米、高2.5米的铁柜,和壁厚5毫米、直径2米的铁球,以及相关的动力设备组成。作品展出时,巨大且呈封闭状态的铁柜在美术馆里,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铁柜里的铁球由动力设备驱动,在铁柜里滚动并与铁柜相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对于观众来说,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巨大的铁柜,铁柜里面是什么发出声响和怎样发出声响,人们并不能看到,但是,观众能够听到持续不断的嘎嘎声,以及每隔27秒左右铁柜里发出震耳欲聋的撞击声响。铁柜给人的感觉是—铁幕或者黑箱,强大而冷酷。铁柜里面不管是什么东西,但一定是某种动力,从震耳欲聋的撞击声响去感受这种动力,同样强大。因此,铁柜和铁柜里面的动力之间形成一种激烈的限制和冲撞关系。作品题目是《被限制的动力》,在我的感觉里,这是一件比喻性的装置—禁锢和挣扎。既是隋建国对自己内心感觉的表达,当然也可以读解为他对生存环境的寓意。

在隋建国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之后,他对岁月流逝的敏感和焦虑在他作品里突出了时间和空间的“方法”。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隋建国内向、自省和焦虑的个性,还是让他做出了《运动/张力》、《有限的运动》这类虽然有着明显时间因素的作品,但强烈“禁锢和挣扎” 的对抗,却成为作品最摄人心魄的因素。甚至在轻松幽默的系列作品中,那种被放大到的吓人尺度,以及强有力的铁笼,还是能让人感觉到隋建国在表达上的一致性。所以,当我们面对新加坡当代美术馆的这件《被限制的动力》时,对隋建国个性和他的作品的理解变得自然而然,《被限制的动力》也不再仅仅成为对政治铁幕的寓意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禁锢和挣扎”的内心体验。

冯小白书法作品选 篇4

冯晓白, 字子新, 号北郭居士, 墨耕园主, 知穷是其斋号, 陕西乾县人氏, 从事新闻工作近四十年。现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会秘书长、西安中国黄河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日本国书芸院评议委员。

冯晓白先生在新闻记者、编辑岗位上几十年, 足迹遍及三秦大地, 几十篇新闻作品在全国、省内外获奖。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 先后出版报告文学集《路在脚下延伸》、文学作品集《开拓生命的荒原》和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群星灿烂》等。其中三篇报告文学作品在全国“大地之光”、“世纪之光”征文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诗词作品“水龙吟.听世纪钟声”、“绝句·春雨 (二) ”等五首和“七律·抗非典 (二) ”、“卜算子·咏梅”等35首诗词分别在全国“东方之光”、“和平杯”、宏文杯”、“天籁杯”等大赛中获银奖和金奖;40多首诗词入选全国大型诗词典籍, 《诗谱》、《中国传统诗词大赛金榜集》、《新世纪诗品》、《中国诗人大词典》、《中国当代诗歌选集》等;散文《觅古访今话潼关》、《登长城抒怀》先后获全国文艺大采风金奖和银奖。散文《西北览胜四则》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2005年度散文评比一等奖。《大桥花园里的记忆》获得2008年第八届中华大采风散文评比金奖。

冯晓白先生自幼酷爱书画, 初学欧柳, 继学颜赵, 宗师二王, 独钟于体书法, 潜心研习笔墨技法, 涉猎真草隶篆, 以行草见长。多年来还探究书画理论, 遍搜历代名家碑帖, 广开艺路, 习古而不泥古, 兼收并蓄, 汇众家之长, 走自己之路, 创独家风韵, 形成苍劲、朴茂、娟秀的书风。其书法作品曾先后在国内国际书画大赛中获金奖银奖、一等二等奖20多项。同时, 还先后被甘肃、宁夏、西藏、山东、河南、湖南等省 (区) 政府、文化单位和中国银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家坡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地区的书画单位及人士收藏。晓白先生的书法不俗、不虚、不华、不狂, 似清水流云, 似山石竹木, 充沛着一种浓郁的情感, 且意境深, 余味长。

与茶有关的书法作品 篇5

怀素,以书法而闻名,其狂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突出地位。“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只有十四字,通篇章法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心情。

蔡襄是“宋四家”之一,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其文曰:“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

《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诗中记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断。一次,米芾身体不适,便以茶代酒,后作了此诗。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影响很大,与茶有关的诗书画及传闻轶事也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角茶轩”,这三字是典型的吴氏风格,其笔法、气势源自于石鼓文。落款很长,以行草书之。所谓“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和他的妻子李清照以茶作酬,切磋学问,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依然相濡以沫,精研学术的故事。

总而言之,书法与茶一个是国粹,一个是国饮,从古至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以书法助兴,书法以茶释怀,相得益彰。它们共同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幽远的意境和超凡脱俗的人文精神。

(文惜忆选编自“书法网”)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下一篇:畜牧业机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