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必背简答题

2022-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师资格证必背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必背简答题

简答题(课本)

1、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②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 ③小学教育具有义务性;④小学教育具有全面性;

2、简述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①复杂性②创造性③示范性④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⑤长期性⑥系统性

3、教书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平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简述教育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6、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高频)

①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7、简述小学生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

①强化法 ②代币奖励法 ③行为塑造法 ④示范法 ⑤暂时隔离法 ⑥自我控制法 ⑦惩罚法

8、简述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

班队活动原则就是指为了保证班队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在设计、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班队活动指导过程的客观规律。包括以下基本原则:①教育性原则

②针对性原则 ③自主性原则 ④多样性原则 ⑤计划性原则 ⑥生活化原则

9、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①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

②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师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④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10、简述教学反思的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

教学反思中的行动研究指的是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其他成员共同研究本校本班级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

行动研究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行动研究的程序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其中,计划于反思最为重要,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创造怎样的条件、采取哪些方式才能有所改进。 ②自我提问法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③教学诊断法

教师可以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种种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小组“头脑风暴”法,手机各种教学“病例”,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④比较法

教师应该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通过观摩公开课、听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升自己。 ⑤阅读新知法

阅读新知法是指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搜集索要解决问题的信息,通过阅读相关的信息获取新的想法和观念,帮助教师获取新的信息和观点,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见解和可能的新方案。

(真题)

1、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②合理分配时间;③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复习方法要多样化;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⑦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①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②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③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记空洞、抽象、一体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感情,造成家长误解。

4、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7~12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①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②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③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④思维具有可逆性。

5、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①家访:由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到学生家庭进行访问,一般是与家长沟通情况,交流感情,密切关系,商讨共同教育儿童、青少年的方式方法。 ②班级家长会: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与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直接面对面地集中沟通,交流意见或建议,增进互信理解与支持,共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协调配合。

③家长学校:指家长在专业教师的引领指导下,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

④家长沙龙: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咨询指导,旨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

⑤家长委员会:由关心学校、关系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子女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和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协助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6、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①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②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③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④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7、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①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②要求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8、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高频)

①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性趣转化;②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③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9、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①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②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③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④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10、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1、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高频)

①了解和培养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建立学生档案;④开展班会活动 ⑤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⑥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⑦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12、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高频)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3、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 ①题目:指报告的标题或课题名称;②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 ③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

④结论:是对问题给出答案;⑤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源。

14、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②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③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15、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态;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6、简述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②课外、校外活动; ③劳动; ④少先队活动; ⑤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⑥班主任工作

17、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③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模拟卷)

1、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②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⑤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⑥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简述如何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①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②课堂中正确引导; ③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⑤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⑥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⑦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3、简述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主要问题:

①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策略: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结构合理; ⑤语言艺术;⑥气氛热烈;⑦板书有序;⑧态度从容

5、简述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①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关的事物内容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此外,儿童在班集体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平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负面的情绪体验。小学生的社会性情绪也在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的不断发展也在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②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发展。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虽然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 ③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6、简述我国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①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②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区见解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③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④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7、简述杜威的教育观点。

杜威是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教育观点如下: ①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学”、“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准备”; ③教育即生长;

④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⑤学校即社会; ⑥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8、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②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③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言语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语调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④要组织学生听讲。

9、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②早期经验的影响; ③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④个人勤奋的影响。

10、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高频)

①说服教育法: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②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③情感陶冶法:这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④指导实践法: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其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⑤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⑥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11、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影响因素:①成败经验;②替代经验;③言语信息;④情绪和生理状态。 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1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②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③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缺点:①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②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13、简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的要求。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是新课程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的要求如下: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14、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

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教学原则:

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直观性原则;③启发性原则;④巩固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⑥因材施教原则;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⑧量力性原则

15、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①操作定向:也称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②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活动或行为模式。

③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④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16、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实施要求。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7、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作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指: ①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心里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

18、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19、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后进生具有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等心理特征。针对以上心理特征,教育应注意如下两方面: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关爱,因为他们经常遭到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嫌弃。人格上得不到尊重,就会与教师、同学、家长处于对抗状态。教师只有爱他们,才能转化他们。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机,启发自觉学习;利用原有学习动机的转移,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班主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利用其优点作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20、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①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21、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由于心智技能使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2、简述个体身心健康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①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循序渐进;

②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药分阶段教学,不搞一刀切; ③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④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扬长辟短; ⑤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因材施教。

23、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 班主任扮演者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小学班主任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②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③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④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24、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①准确的师范与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③充分而有效地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5、简述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26、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析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规定者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2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高频)

①了解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建立学生档案;④个别教育

⑤班会活动;⑥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8、简述小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其发展特点如下:①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②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感兴趣。这种对学科兴趣的分化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既有客观(如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原因,又有主观(如觉得有用,能动脑子等)的原因。 ③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④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⑤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⑥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在扩大和加深。

29、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①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⑤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30、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①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印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③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⑤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第2篇:201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必背简答题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和等级性.3)学校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确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2. 现代教育的特点?1) 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 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 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3.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 4.简述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 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 理论导向的冲突与融合 3) 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5.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 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7.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10.生产力如何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11.为什么说教育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 1)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12.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第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第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3.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 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 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 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4.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4)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5.学生文化的成因?

1)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 同伴群体的影响3) 师生的交互作用4)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 社区的影响

16.为什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均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19.遗传的意义是什么?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作用是不能忽视 20.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2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是什么?

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2.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必须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25.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学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

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6.学生的义务?

受教育的义务;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7.简述教师的人格特征?

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绝对的善良。 28.简述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31.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2.课程的改革趋势?

一是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二是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三是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34.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3)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35.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6.教学进程的特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7.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

38.如何处理好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与地位?

1、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2、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能动性;

3、建立合作、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9.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1)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3)影响着学生的个体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40.教学过程的结构?

分为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42.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 4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 直观与讲解相结合;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44.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45.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复习;在运用知识中巩固

46.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第二,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7.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

4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52.选择教学方法的因素?

1、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3、 学生的特点;

4、教师本身的素质;

53.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第一,有利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改变知识的整体性,容易理论脱离实践 54.分组教学制的优缺点?

优点:较好地照顾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55.综合课的构成?

五个环节构成: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56.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57.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 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59.中学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60.德育规律? 1)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61.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62.正面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63.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联系实际。 2)组织实践活动。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6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差异性。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进行教育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 67.德育的途径?

主要途径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68.班级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6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7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一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二是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三是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72.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3篇:教师资格证简答题必背

考点 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点 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考点 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考点 4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考点 5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考点 6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考点 7 问卷设计的结构及基本原则

考点 8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考点 9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考点10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考点11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考点1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考点13 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考点14 情绪的 ABC 理论

考点15 班级管理的模式

考点16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考点17 组织竞赛型活动的注意事项

考点 1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考点 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考点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4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 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 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 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考点5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1.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 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 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

(1 )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 ,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考点6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以及相邻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

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指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考点7 问卷设计的结构及基本原则

(1)问卷的结构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结束语。

(2)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第一,将为调查对象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第二,保证问卷的适当性。 如研究目的(理由)的充分性;问题 对于调查目标的适宜性;问题对调查对象的适当性。

第三,对于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 阻碍问卷调查 的因素包括主观障碍(如:畏难情绪、顾虑重重、漫不经心、 毫无兴 趣)和客观障碍(如: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 表达能力 的限制、记忆能力的限制、计算能力的限制)。

考点8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 运动器官及脑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先天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能力的形成。

(2)早期经验的影响

早期经验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除与自然素质有关外, 更重要的是社会教 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可以说,教育和实践活动对能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4)个人勤奋的影响

后天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固然起主导作用, 但没有个人 的努力和勤奋,要获取事业成功同样是不可能的。

考点9 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考点10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 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强调,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 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 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 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 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师需 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 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 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考点 11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的合力。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考点1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顺序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考点 13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1.导向性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 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 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3.知行统一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又要重视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 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 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4.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 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 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考点 14 情绪的 ABC 理论

情绪的ABC理论又称理性-情绪疗法或合理情绪疗法。 该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 ABC 理论。

ABC来自3个英文的首字母。在 ABC 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 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 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 ABC 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 的间接原因;而 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 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考点 15 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 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 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考点16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1)观察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2)谈话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深入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

(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班主任可以通过书面问卷调 查、心理测验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

(4)调查访问: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 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走访学生前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等,了解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经历,深入了解有关背景原因。

考点 17组织竞赛型活动的注意事项

(1)把取胜看作参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考点。

(2)使更多的人有参赛的机会。

(3)结合参赛的准备和实践,提高参赛者的心理素质。

(4)通过参赛带动班级的日常活动。

(5)在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时,还要注意处理好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关系。

第4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内容

戏曲院团也要善用互联网营销

原标题:戏曲院团,也要善用互联网营销

一部预算450万元的戏曲新创剧目,包含创作费、制作费、演出费、排练费,排在最后的宣传费只有5万元,占比只有一个多点百分比;而另一个剧团预算为335.6万元的新创剧目,宣传费则只有区区2万元,占比不足0.6%。在一个各类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央视的广告标王动辄几亿元十几亿元甚至还在屡创新高的时代,戏曲院团如此轻视宣传推广,让人迷惑不解。

商业社会里,大到房子、汽车,小到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都需要进行广告营销,各类广告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也是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海量的商品和信息要送达目标群体,没有宣传营销是绝不可能的。即使是家喻户晓的一些产品,也需要不断投入宣传营销的经费,保证品牌的知名度不被消费者遗忘。特别是在每一件新产品生产之初,就要制定宣传营销策略,宣传推广经费成为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到预算当中。但在许多戏曲新创剧目的预算当中,不足百分之一二的经费预算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审美方式的改变,戏曲艺术在今天本来就面临着观众越来越少的窘境。特别是在城市,戏曲表演团体不多,固定的剧场更少,仅有的一些演出常常湮没在各种各样的演唱会、嘉年华与花样翻新的娱乐方式当中,还有日益火爆的电影市场,更别提电视综艺节目和海量的网上娱乐方式。戏曲院团的一部新创剧目要想在如此众多的竞争当中获得一席之地,宣传营销必不可少。没有广告营销,就没有关注度,每次演出就那么几场,就算是演出质量再好、艺术水准再高,还没等别人知道有这么一出新戏上演,就已经“下线”,又如何吸引观众赚取人气?一部新戏应者寥寥,反响冷淡,令演员泄气;没有观众,就没有口碑,更谈不上收入,剧团创作新戏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反过来,又埋怨观众不支持,年轻人不爱看戏。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本来就已经日趋艰难的戏曲处境雪上加霜。

这些年,各地对戏曲创作越来越重视,财政拨款与基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创作和排练、场租费用的逐年增加,落到宣传上的经费却仍然少得可怜。除了客观因素,戏曲院团观念陈旧,没有宣传营销意识,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内因。近几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中,许多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的步骤,也试图努力开拓市场,却有相当多的院团仍然没有实现观念上的进步,内部管理亟待加强,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特别是没有真正建立市场意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没有将宣传营销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只是埋头生产。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旧观念,以为排出戏来就会有观众捧场,结果却是想看戏的观众看不上戏,想看戏的时候又已经过了档期。

更进一步说,戏曲院团不但要舍得经费投入,还要善于宣传投入。特别是想要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就要学会用年轻人的方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宣传之外,戏曲院团还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对于戏曲剧目这类艺术产品,口碑宣传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传

十、十传百,利用微信公众号,随时发布新剧目创作排练的进度、演员们的介绍和新创剧目的演出安排;利用剧团著名演员、主创的知名度,在他们的朋友圈聚起一批志趣相投的戏迷和粉丝,利用朋友圈传播,既可靠又有效;还有微博、QQ、著名博主,都可以成为新剧宣传的力量,迅速扩散演出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多的观众聚到剧场。

互联网时代,戏曲院团也要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善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把具有新思维的宣传营销人才引进到院团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戏曲院团年轻人的作用。酒香也怕巷子深。戏曲院团再不改进观念、跟上时代,就别怪一坛好酒没有知音,年轻人都跑去喝葡萄酒了。

戏曲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瓶颈与契机

当勾栏瓦舍出将入相的戏台被现代化高科技的大剧院所替代,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众传媒时代和数字新媒介平台出现在我们面前,传统艺术应该如何利用和把握时机进入大众视野?我们的民族艺术——戏曲将去往哪个方向?是适应当今大环境而发展丰富?还是被渐渐地搬进博物馆?

2013年周杰伦演唱会,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复活”了邓丽君。这种舞台震撼性是非常强的,数字技术已经可以在三维空间内的舞台上,真实展示一个成为“历史”的歌手,为什么京剧舞台就不能运用同样技术“复活”梅兰芳、荀慧生等京剧表演大师?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它是不排斥传统艺术形式的,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盛唐时期的那种包罗万象,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现在的传统戏曲从业者,需要的正是这种源自汉唐的气象,打开自己的视野,接受和融合互联网带来的新事物。

梅兰芳在日本演出《贵妃醉酒》

二○一三年周杰伦演唱会,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复活”的邓丽君

《我住长江头》打破了架着摄像机照搬戏曲舞台的老套模式,将舞台彻底从导播手中剥离出来,成效如何还有待市场考验

如何有效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来融合传统的艺术形式,歌剧版电影《悲惨世界》做了大量探索,且成绩不俗

从勾栏瓦舍到数字平台,戏曲的“舞台结构”之变

戏曲产生于舞台、立足于舞台、发展于舞台,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但传统的舞台结构,今天却在渐渐消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京剧的发展史,从著名的“徽班进京”开始,京剧从初步兴起到成就辉煌,可以说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这些路都是一代代京剧前辈们在舞台上踏踏实实一步步迈出来的。

然而舞台并不是只有演员与表演构成的,台下的观众也是戏曲生态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西方的传统戏剧表演理论里,“表演-观众”同是舞台构成的两个部分,如果一方面坍塌,则整个“舞台”也就不再成立了。而当下我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就是“观众”这一层面的“坍塌”,今天,京剧传统的生态支柱,在观众这一层面已经开始乏力。同样也是在这一层面,传统戏曲的舞台本身也开始变异。通过《定军山》走进电影,通过梅兰芳大师赴海外演出结合“象征主义”的艺术形式,通过带入革命文化色彩的时装戏、现代戏等,前辈大师们在新的环境下所做的探索早已有目共睹。

然而,京剧舞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遇到如此巨大的危机。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大众娱乐化时代到来,京剧的缓慢节奏和高审美台阶使得大众很难再被吸引。京剧的老年受众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萎缩,而年青一代在艺术审美这一层面则有太多的感官诱惑,极难喜欢具有繁复艺术形式、丰厚文化积淀和较高审美门槛的传统京剧艺术。我们尚且不谈论那些所谓歌坛巨星人满为患到需要警察来保障秩序的各种演唱会,单说北京798艺术区里被时尚的现代艺术所吸引的年轻人所占的比重,就不是传统京剧表演所能企及的。这样,我们就需要给自己提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当我们舞台下的40后、50后、60后的观众们渐渐消失,还有多少人能够和京剧表演者一起构成一个哪怕最简单的“表演-观众”的传统生态模式?

从勾栏瓦舍到会馆戏楼,从“出将入相、一桌二椅”到声光电高科技聚容千人的大剧院,我们的戏曲、京剧在渐渐适应着“舞台”的变化,同时也不断探索表演上的调整并创作新的艺术作品。这些历史上的创新,无一不包含着戏曲前辈们为了让传统戏曲顺应时代的审美所做的探索。而传统戏曲也正是因为这些前辈们在踏实继承上一点点创新才艰难地走到今天的。

当下的舞台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传统,当下的舞台环境首先在硬件上有了很大超越。结合了全新的灯光和舞美的配合,京剧在造型美的呈现上已经更进了一步。回顾我们的传统戏剧舞台观,除了大写意与大象征的布景占领舞台之外,很难看到像西方戏剧那样的注重舞台细节和精致的观众视觉效果。相比于古希腊史诗时期就拥有的水与雾的舞台效果,我们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重视舞台硬件的搭置。这是因为传统戏曲本身并不依靠演员主体之外的其他元素来为观众制造视觉冲击,而是演员自身通过刻苦的练习来达到一定的“奇观”效果,例如“翅子功”“冲天翎”等“绝活”,远远超过古典时代西方戏剧简单的光影效果和原始特效。但当我们一代代传下来的“绝活”在面对现代信息社会的计算机和数码技术带来的冲击时,就显得很弱势了——戏曲舞台上吕布艰难竖起的冲天翎,再也无法打败电影院里疾驰如风的赤兔马和呼风唤雨的方天画戟了。这也就逼着很多演出团体,开始引入“视觉奇观”的舞台效果用以和传统的“表演奇观”相结合,但这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依然有大量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从剧场被吸引去电影院。这也就逼着我们去深入思考,到底舞台的延伸能有多远,在电影和新兴艺术不停冲击的当下,后面的路还如何走下去?

从艺术形式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戏曲与舞台的传统生态模式成型于农业文明时代,在手工业与商业发展促成的早期城市化时期得到发展,却在工业革命后被各种其他的表演模式所冲击。尤其是电影和电视发明后,舞台艺术渐渐向高端化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变得小众化。在互联网全面兴起后的西方,信息社会甚至已经把舞台艺术压缩到了角落里,几乎只是在文化层面而非传播层面艰难挣扎。从我国当下的戏曲舞台环境来看,快速的城镇化使得乡村一级的舞台日渐稀少,而省市一级的“官办”舞台空间,也在面对观众流失的尴尬处境,单靠一些有责任心和传承意识的文化名人反复呼吁,很难有效地挽救传统戏曲舞台表演空间的缩减。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传统戏曲自身艺术形式上的没落,很大一个原因是传播方式造成的。从艺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看来,很多情况下传播层的优势在当下这个信息社会里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用艺术手法的改进来取代的。更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新的传播方式方法来融合传统的艺术形式,保留传统艺术的核心而改变艺术传播的手法,就好比当初歌剧在西方没落后而又兴起歌剧电影一样。近期,好莱坞拍摄的歌剧版电影《悲惨世界》叫好又叫座,正是佳例。

传统舞台的先天不足,首先在于容纳观众的个体数量上。一场剧目最多只能吸引几千人,即便在国家大剧院等大容量的剧场里,也很难过万。这在艺术传播学上称之为先天的受众覆盖面狭小。更何况传统戏曲的演出还不能像电影那样反复循环,单次演出的成本核算也要比电影拷贝高得多。当下信息环境对于传统舞台的威胁,这两点首当其冲,解决的办法就是融合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一点上CCTV11做了大量的尝试。

那么,CCTV11都没有解决戏曲舞台传播的问题吗?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即艺术形式与传播渠道的结合问题。为什么电影化的歌剧《悲惨世界》看的人很多,而戏曲频道的经典戏曲电影却很难吸引除戏迷票友之外的观众?把京剧搬上电影屏幕是很早就开始的实践,甚至中国第一部电影就是一部京剧电影,但为什么到今天依然找不到一部火得像《变形金刚》那样的京剧电影。时至今日,利用传播学来分析戏剧戏曲发展的论文已经多如牛毛,但是真正敢投入经费制作,来一次不怕赔本、不怕争论、不怕颠覆的尝试还是比较少见的。

纵观我国的传统戏剧戏曲创新的实践,以打造“京剧歌舞类”的作品为多,在艺术上不敢增加改变的幅度,依然还是保持了戏曲的本体表演方式,比如舞台剧本的使用和唱段的添加,都十分小心翼翼。这些程式化的元素虽然保留了一些传统戏曲的核心要素,也让拍摄者少挨了些梨园界的骂,却也造成了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那就是跟随互联网兴起而成长起来的全新受众能否接受。从早期的《女驸马》到后来的《大辽英后》再到近期的《新洛神》,都是这种以影视实景来拍摄戏曲作品的实践。这之中究竟在梨园界以外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好置评,但是因为收视率问题被各大主流电视台快速拿下的《新洛神》,足够说明问题了。

其实回归到本体上看,戏曲的本质依然是以“歌舞写故事”为主,这是戏曲这类艺术作品的核心特征。这也造就了戏曲与影视之间的最大矛盾:那就是到底是“以演员为中心”还是“以导演为中心”。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做出来的东西只能是不伦不类。偏向演员过了,也就是另一个实景中的舞台戏而已;而偏向导演过了,则就成了一部不折不扣的掺了些戏曲元素的故事电影,这种电影非但没有传统故事电影的节奏明快、冲突性强,反而还会使得整体的京剧韵味被影视蒙太奇等手法破坏殆尽。

最后说说现在希望在这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新京剧”实践。最新一部作品《我住长江头》的实践过程中,创作团队自始至终没有也不敢拿出一个成型的影视剧本,用以束缚摄像机前的专业京剧演员,而导演也在拍摄过程中始终和两位主演进行磨合,随时改变拍摄计划,生怕整个电影变成一个普通的带有戏曲元素的故事片。而通过《我住长江头》的实践,“新京剧”团队至少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把舞台彻底从导播手里剥离了出来,用真正电影的框架和运营模式将其成功地重塑了一番。打破了那种架着摄影机照搬舞台的老套形式,也更新了传统戏曲电视剧的那种故事加唱段的模式。但是在这个实践道路上走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广大受众像接受《人在囧途》那样接受“新京剧”,还有待进一步磨合与创作。此外,这种创新在实践的道路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如念白与台词的比例搭配问题、程式运用问题、表演处理问题、环境虚实问题、剧情结构问题等等,都有待进一步解决。不过,“新京剧”从唱念做打到身段手法,在实践探索的道路上都尽量努力靠近和适应现代媒介传播的新环境,这个基本理念是始终坚持的。

总之,戏曲艺术经历了繁荣鼎盛的年代,而之所以继承保留至今,是因为她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她在不断适应调整社会节奏和发展的步伐,故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瑰宝。而当今京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传统戏曲,她在以“遗产”的名义被原封不动保护的同时,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创新,在互联网时代继续延伸她的大众“舞台”。

虚拟技术与戏曲舞台创作能融合吗?

关于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问题,在新媒介研究领域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但是对于传统的舞台戏曲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在同数字技术的融合上并没有走多远。这和我国戏曲界相对强调传统性和原汁原味的艺术传承性是息息相关的,也和早期一些失败的技术创新案例有很大关系。

在虚拟数字技术不太成熟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很多盲目上马、不是很成功的舞台技术实践效果并不良好,引起了当时以很多老艺术家为代表的主流群体的反对,且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很多技术性的“新”东西并不敢放手融入到创作实践过程中去。这也并不是说那些老艺术家们观念保守,如果我们回过头去重新审视那些实践作品,有些确实感觉“惨不忍睹”,既没有做好“技术”,也没有兼顾好“艺术”。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多年前的失败,而否定一个趋势的发展,在取舍“舶来技术”与“传统艺术”的平衡点上畏手畏脚。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戏曲从业人员来讲,在做好传承者的同时,要成就自己,就要把视野放开阔一些。如今的虚拟数字技术飞速前进,已经不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些“幼稚特效”所能比拟的了。而我国戏曲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因开放而包容,因包容而强大,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也正在此。只要能够秉承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融入新的技术为这种精髓服务,也将是一件非常值得尝试的事情。

2013年周杰伦演唱会,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复活”了邓丽君。这种舞台效果震撼性是非常强的,数字技术已经可以在三维空间的舞台上,真实展示一个成为“历史”的歌手,为什么京剧舞台就不能运用同样技术“复活”梅兰芳、荀慧生等京剧表演大师?技术是开放的,关键是看使用它的人。如果技术的使用者不是秉着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而是为了博人眼球、炒作、赚钱,那很可能就使得“创新”与大师的名字都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噱头。但如果因为存在少数“噱头”式的“创新”而否定整个数字技术与戏曲融合发展的可能,那也不免成为所谓的“遗老遗少”了。

如今的技术,在信息社会突飞猛进,这是历史的潮流。从数字光线效果到虚拟偶像,从App同声传播到Web电视的空中舞台,戏剧舞台之外的一切变化太快,当我们还在探讨京剧影视化是不是悖逆传统舞台表演形式的时候,日本已经把自己的传统戏曲拍成了黄金时段的动画片给小朋友看,好莱坞已经悄无声息地把百老汇的歌舞剧3D电影化。时不我待,当有一天我们的小学生在街头谈论日本的“落语”、美国的“黑人歌舞剧”,而记不起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京剧大师时,那才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遗憾。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其实都是开放的

有些网络剧点击率已经过亿,而我们最近挂在互联网上的“新戏”仅一千多,这就是目前戏曲在互联网上的生存现状。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舞台上的《定军山》唱了百年,舞台下的世界,变了。

翻开App程序的下载目录,我们很难看到一款App软件是专门为戏曲开发的。从手机游戏到视频软件、从文字程序到图片处理,在手机互联网前沿市场拼杀的平台里,戏曲几乎已经彻底被挤了出去。这是一代随互联网成长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而他们是二三十年后的主流社会人群。

互联网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戏曲还没有融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我们当然可以依靠国家政府的文化扶持政策,但这毕竟不能算是自然的生存土壤。当我们想方设法细心保护一个缺少自然生存土壤和环境的花朵时,它最好的命运就是送去博物馆做标本。在很多戏剧传播理论者那里,传统戏剧就是在一步步地博物馆化。

2014年3月,一款介绍经典戏曲的App软件在智能手机应用平台上出现,一年过去下载量也只是200多次。但是从这一点看出,一些机构还是在致力于推广戏曲艺术的,虽然效果很有限,但是至少是一种尝试性的平台融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它是不排斥传统艺术形式的,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盛唐时期的那种包罗万象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现在的传统戏曲从业者,需要的正是这种源自汉唐的气象,打开自己的视野,接受和融合互联网带来的新事物。让这些新的传播元素为我所用,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打开一个新的视野,而不是让“保护”成为一种“约束”,抵触尝试新的事物。

我们无法改变全球社会信息化的大潮,所以我们就应该更多考虑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潮流中发扬光大。虽然传统戏曲的旧土壤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正在收缩,但新的土壤又会在互联网信息化的进程中成长起来。为此,我们应该更多鼓励那些敢于尝试的年轻从业者,而不是冷淡甚至拒绝。他们能坚持在新的网络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尝试推进传统戏曲事业的创新发展,实属不易。(储兰兰 张骐严)

第5篇: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知识经济的两条规律,第一条叫首创成本与最终效应的极不对称,第二条是知识的质远比知识的量更重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1

一 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要求:

(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二 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能。

三 教师观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

(2)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

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2、终身学习的意识(看一下)

(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①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② 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

③ 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

④ 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

⑤ 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 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Ⅰ.教师学习的内容:

① 学习能力学习

② 专业知识学习

③ 教育理论学习

④ 信息技术学习

Ⅱ.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

Ⅲ.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① 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

② 参加校本学习

③ 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④ 借助媒体学习

Ⅳ.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 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③ 传播终身学习观念

3、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培育学习能力,做学习型教师;

(2)培养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

(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

(4)培养合作能力,做伙伴型教师;

(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激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

(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

(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

如何提高教学成绩:

(1)讲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

(2)讲落实:监控好教学环节;

(3)讲思路:培养好学习习惯;

(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力。

5、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① 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② 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③ 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④ 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

⑤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2)教师职业的价值 (教师角色相似)

① 教师是文化传递者;

② 教师是文明促进者;

③ 教师是智慧开启者;

④ 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2

一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日实施;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3、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统一性: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谁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5号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1、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教师法确定正常晋级增薪制度。

4、法律还规定,教师不准体罚学生,违者究责。

第三条【教师职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制定:1991年9月4日七届人大21次会议通过,1992年1月1日执行。

修订:十届人大25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1、学校不得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

2、教师不能在校内吸烟。

3、突发事件先救未成年人。

4、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记。

5、法院可剥夺父母监护权。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九届人大10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1、明确禁止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

2、不得脱离监护,离家出走要找回来;

3、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4、不良少年的工读制度(特殊学校)。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002年3月26日经教育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1、目的: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2、适用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2、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5、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6、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7、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8、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

9、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

10、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纲要的三大战略: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3、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3

一、教师权利的内涵

1、含义: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2、教师的权利:

(1)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

(2)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

(3)受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

二、教师的基本权利

1、教师的公民权(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包括: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及监督权。

2、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学术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三、新《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

1、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2、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

3、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四、教师义务

定义:教师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

表现形式:

(1)积极义务;

(2)禁止性义务;

(3)义务人侵犯他人权利和利益时,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意义的履行。

五、教师的基本义务:

1、拥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纪守法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义务

六、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师义务

1、遵纪守法;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教育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

5、保护学生权益。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4

学生权利和保护(重点)

一、学生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权

包括: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使用教学设施权。

2、获得经济资助权。

3、获得学业证书权。

(1)获得公正评价权;(2)获得学业证书。

4、申诉起诉权。

5、法定其他权。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

1、教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① 面临危险时,教师挺身而出;

② 教师须尽到保护义务。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① 教师不得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

② 教师不得随意缺课。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① 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

② 教师不能侮辱、谩骂学生;

③ 教师不能歧视学生。

4、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① 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② 教师不得以其他方式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

5、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6、教师不得侵犯学生财产权

7、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① 教师不要随意泄露学生隐私;

② 教师不能随意翻看学生物品。

8、教师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5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征,“爱”与“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四大亮点:

(1)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另加教师工作量标准的一半;

(2)提高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

(3)保证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力;

(4)强调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思想行为规范

教学行为规范

人际行为规范

二、教师需处理的几大关系

1、师生关系:① 师生平等;

②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③ 宽容学生的缺点;

④ 慎用惩戒;

⑤ 拒绝体罚。

2、教师与家长的关系:① 建立平等关系

② 良好的沟通习惯

③ 换位思考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交往技巧:① 时常给予微笑和赞美

②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③ 积极主动地交往

4、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1)了解领导的需要:① 自尊的需要

② 成就的需要

③ 交往的需要

(2)争取领导的支持:① 尊重领导,相信领导

② 努力工作,作出成绩

③ 主动沟通,争取支持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第6篇:教师资格证面试—即兴答题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

目前家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常常偏向于过分的溺爱,将孩子视为家里的“小皇帝”,这就造成了孩子在入学前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等问题。这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所在。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需要学校、家庭尤其是教师了解两种教育之间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

第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长要言行一致,做好表率与引导,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

第二,学校教育在于教书育人。学校应保证教育资源的配套完善让家长放心,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学氛围,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确保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教师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教育优势。这需要教师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引导家长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科学民主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指的是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裕都有取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提醒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凭个人好恶、孩子的个性以及家庭背景等给孩子贴标签,要以教师的大爱,平等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学校和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有教无类强调无论高低贵贱、种族出身,只要一心向学就可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强调人皆可成才的可能性,“习相远”突出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促成每个孩子的完善发展。

当然,在坚持“有教无类”的同时,也应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花,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善待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是遵循人本理念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评价机制,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以所谓的“好学生”作为标准去要求每个孩子。要因势利导,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所在,尊重并完善其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更加完善的人。

对学生要凶,不然不听话

老教师给年轻教师一些忠告,体现出前辈对晚辈的关心,是对于新教师在管理学生时的一种善意的提醒。但同时,这一经验也存在不妥之处。

首先,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为了管理学生采取过分凶的方式,可能会给学生身心都造成伤害,给学生留下阴影。

其次,不符合主体性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因此,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最后,不符合个性化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学生管理中要做到张弛有度。一方面,把握学生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兴趣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用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融入学生的生活,树立教师的威信。

学校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并予以公布现象

虽然说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起到鼓励先进生,鞭策后进生的效果。但我认为,这种做法存在很多负面影响,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反对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的相关规定,不应当鼓励。

首先,侵犯学生隐私,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将成绩排名公布于众,有违学生意愿,会伤害到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自尊心跟自信心,是不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现。

其次,加重学生心理负担,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先进生来说,公布成绩排名或许会起到鼓励表扬的作用,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起不到“鞭策后进”的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最后,违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学校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其实是一种“唯分论”的体现,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利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

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与健康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建立健全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机制,杜绝公布学生成绩排名的不科学做法,在激励学生进步的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

学生习惯题海战术的看法

题海战术是以应试为目的,通过大量习题的重复提高学生应试技巧的一种备考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求量而不求质的做法。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期能获得一定收效,但就知识理解和长期发展而言意义甚微。

其实,一味的采取“题海战术”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一,浪费时间,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做题上,没时间进行自我总结和错误反思; 第二,只注重知识掌握,却忽视考试技巧;

第三,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不会巧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第四,题海战术的大题量、高难度的做题训练加重了学生负担,使大多数学生在身心上疲惫不堪,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对自己失去信心。

教学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迫切需要和呼唤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均衡与协调,批判仅以题海战术方式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批判应试教育,但并不是要取消做习题,取消考试。教师应该从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出发,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困惑,及时答疑解惑,注重讲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这就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的敬业、爱生、和专业知识等,我认为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质:

①良好的师德、人品和个人修养;

②良好的表达能力及为人处事能力;

③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④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为什么学生会偏科

学生偏科有很多原因,我想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第一,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如果比较喜欢哪门学科,就会比较专注那门学科,就会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和实践,因此兴趣往往使学生偏科;

第二,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到老师的个人魅力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讲课,那么学生可能会比较喜欢学习这门学科;

第三,环境。学生之间经常一起探讨的学科,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偏好。

针对学生的偏科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对各门学科都能产生学习兴趣;

其次,老师应该加强教育教学技能,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个人魅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

最后,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全面发展,多科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参加教资考试的动机

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并不是因为听到别人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是我非常了解这个职业,也非常热爱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职业,因为在这里有着可爱的孩子们,令人敬佩的其他老师们。再说,要说教师清贫,我想在金钱上不能与发横财的人比较,但现在的收入也不能说清贫了吧,不管怎么说,教师在精神上师富裕的,是其它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伟大的事业,是令人尊敬的事业,至少我们的灵魂是幸福的。如果上天要我选择财富的富有和灵魂的幸福,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这可能就是我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根本原因吧。

教育惩罚与体罚的度

最近常在网上看到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评论文章,文章中不乏对教师的恶语攻击,甚至有些家长认为教师体罚学生是禽兽不如的行为。我想让这些家长理解的体罚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打”和“骂”吧。身为一名老师,我不赞成教师打骂学生,但是我觉得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惩罚”却是必要的。要想让孩子成长为应该心理健全的人,我们给他们成长的教育首先就应该是健全的,不仅要让他们享受爱、学会爱,也应该让孩子学会接受惩罚,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像美国这样讲究民主的国家,他们的法律是允许教师体罚学生的,其目的之一也是教育学生学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不是目的,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更坚强,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何理解师爱无限

我们说爱是多方面的,在师爱无限的理念下,做一名老师应该把自己的爱最大限度的传递给学生,为什么有90%的老师付出了爱,但只有10%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我觉得这种现象是真实的,确确实实我们在师爱的传递过程中存在着误区。我认为老师的爱首先是一种张扬的爱,但不是过度的爱,应该是关注细节的爱,只有在具体的事件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之爱,应该是关注细节的爱,只有在具体的事件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之爱,学生才会终生铭记;其实我觉得爱也是一种艺术,教育需要艺术,爱更需要艺术,对学生的爱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一位成功的老师既是学生学业上的传授者,也是生活中的帮助者,更是人格上的引领者,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三点,我想这样的老师肯定会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浓浓爱意的,最后我想说的是做一名老师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其实爱学生也没有一定的法则。但我们必须有一颗包容之心,虽包容却不庇护;我们应该有一颗奉献之心,虽奉献而不单纯的给予;说到底,我们应该有一颗真心,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我想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师爱无限的。

如何解决学生对班级漠不关心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作为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更应注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面对这名学生我会这样做:

第一,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可能是自己平时过于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至于出现这种现象。因此,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会通过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阐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第二,与这名学生谈心交流。我会先肯定他学习上的优秀,并希望能继续保持,与此同时,我也会向其阐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他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并带动行动上的改变。

第三,多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我会在学生们的学习之余,除了开展诸如歌咏比赛、美术展览、辩论会、文艺演出、运动会等常规性的文体活动之外,还会针对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创一系列特色活动来吸引这名学生的参与。如与山区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助的社会实践活动;看望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给父母做饭、叠被子等生活技能大赛;创立美术、摄影、合唱、舞蹈等兴趣小组,开展各项艺术教育活动等。相信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班级里只关心成绩的学生体会课余活动意义,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以德育为先,以教学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生遭排斥现象

班级新转入一名同学,由于彼此之间不熟悉而产生距离感是很正常的,当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我会创造他与同学们相处的机会,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从而使这名新同学能够尽快融入集体。

首先,详细地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通过细致地日常观察,掌握新同学的性格、学习状况、家庭环境等基本状况,同时课下与学生们聊天了解疏远新同学的原因,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地点,以朋友的口吻同新同学进行交流,帮助其了解新班级,消除其对新环境的陌生抵触情绪,并向他传授一些与同学拉近距离的方式方法,帮助他积极融入进新集体。

其次,充分发挥班委会及其成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将新同学介绍给班委会成员,要求班委会及其成员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新同学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最后,充分运用每周的班级例会、课下活动(如各种兴趣小组等)等集体活动,多创造全班同学与新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增进他们的了解和信任,加强同学间的协作关系,帮助新同学融入到班集体中来。

班级是一个大集体,每个同学都需要成长空间,作为老师,我会尽最大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班级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是学校的事,你怎么看?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也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资源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媒介。 作为班主任,面对家长情绪激动的情况,我会这样处理:

首先,心平气和地接待家长,请家长坐下来慢慢沟通。及时表明态度,作为教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愿意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让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让家长在心理上认同我和他是在站在同一个立场,以此来舒缓家长的敌对情绪,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沟通氛围。

其次,以尊重家长、关爱学生为出发点,耐心地向家长询问事情的原委,了解学生的情况。无论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或是生活习惯的问题,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让家长从失望中看到希望。在具体分析孩子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与任课教师沟通好协调好,在课上和课后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与家长充分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利害关系,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明确指出家庭教育方面的注意事项,要求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确保孩子不会出现混淆和疑惑。

总之,要针对家长的具体问题,要给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做出正面回应。这样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某中学老师教师节未收到礼物骂学生一节课,学生无奈现场凑钱为老师买礼物。对此,你怎么看?

设置教师节的宗旨就是提高人们对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认识和评价。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对于题目当中教师因教师节没有收到学生礼物,而训了学生足足一节课的事件,实在让我对这位老师的言行表示汗颜。

首先,这位教师的行为有悖于《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的通知》文件规定。该教师也很难从恶名中脱离出来,而且她的言行必定会受到社会与公众的审判。

其次,除了给予该教师行政记大过处分、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外,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监管才是真正约束住那些触犯师德红线的法宝,让教师能自觉拒收礼品礼金,让其自身能少点借送礼攀比与投机的心理,让教师节真正回归“尊师重教”。

最后,对任何有职业操守的教师来说,最珍贵的礼物莫过于学生对教师的感恩,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给予。因此,教师节的礼物,可以是学生自制的贺卡,也可以是写给老师的一首诗,画的一幅画等。这些礼物可能是稚嫩的、朴拙的,但它代表的是学生的心声,收获的也必然是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与师道尊严。

你是新入职的老师,但是该校同事关系比较复杂,你怎么办?

不论何种职业,同事关系始终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工作的效果、心情,事业的成功、顺畅,很大程度上都受着同事关系的影响。而教师工作作为协作性较强的职业,更需要一种和谐、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如果学校里的同事关系比较复杂,我认为关键还是做好自己。

首先,要做到恭敬谦虚而不刻意逢迎。我会重视自己的礼貌言行,虚心向他人请教,虚心对待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但也要避免刻意逢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为人,时间久了,再复杂的同事关系也不会影响到自己。 其次,要学会少存城府、心地坦率而又要与同事保持适当距离。新教师往往对新的环境心存顾虑,特别是刚由学生变成老师的新教师,会觉得社会环境深不可测、人际关系捉摸不定。对于我而言,我会保持青年人单纯的心态,少存城府,心地坦率,以简单诚挚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人际环境,既要与同事坦诚相待亲如一家,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他人的习惯、爱好、秘密等。

最后,要坚持谨记、慎言、慎行、明辨的做人原则。面对复杂的同事的关系,我会做到慎言慎行,掌握好程度,权衡好利弊,明辨对错是非,说话、办事讲究好技巧、方法,同时也要真诚对待同事,切实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你认为怎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认真听完一

堂课的知识

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是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学业成绩的优劣。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作为一名教师,我会这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上好一堂课:

首先,丰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认为,人在留意某些对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投入,激趣探究,真正做到以导为主,让学生充分的研究、合作,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开课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授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总结做到“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延长。因此,我会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但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做到劳逸结合,让学生在有张有弛的氛围中学习,而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容易。

再次,发挥教学智慧,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许多情况是不可预见的,总会出现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为此,我会通过提高语调、停止讲课、走下讲台、点名学生回答、用掌声表扬学生等方法引起这些学生注意。对于一些突然发生的事情,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控制课堂秩序,转移学生注意力。

最后,运用正面激励,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特别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学生的肯定,因此,我会在整堂课中利用“翁格玛丽”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

上一篇: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剖析下一篇:iso9000程序文件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