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篇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的本质特点(填):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表现在:(P1)

① 他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 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③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即教育对于统治阶级具有政治功利性。

教育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且教育的负向功能不会消失,所以教育改革不会停止。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

正规教育的标志:制度化教育,近代以学习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的教育为前制度化教育。

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系统形成,这也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简,辨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产生学校。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备。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秦汉以后,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太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称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儒家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光绪31年 1905年)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古印度的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古埃及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学为文士。古埃及教育的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有两种教育:古代雅典教育(商人、政治家);古代斯巴达教育(军人); 罗马帝国灭亡后:学习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诞生了骑士教育和教会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里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简答、辨析、论述)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选)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朱熹说的“因材施教”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称为“显学”。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教学相长和严师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足邋等”,即循序渐进。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知识即道德”、“产婆述”教学方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代表作《理想国》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填选)

意大利复兴后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维多利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教育理论的萌芽时期/前教育理论阶段的特点:

①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思想、观点的主要来源。②出现了少数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的西方最早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理论形成: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特点是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1632年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脱离哲学。以“泛智教育”为追求。

1976年,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教育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作:1806年,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主张“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填选)巴赫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代表的教育及其理论成为“传统教育派”,主张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斯宾塞出版《教育论》,并制定了一个以科学为核心、注重实际应用、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梅伊曼1901年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兴起了“新教育和”和“进步教育”运动(了解)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为克鲁普斯卡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在中国和苏联影响较大、结构完整的教育学理论著作,被誉为“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

中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1879年诞生了实验心理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辨析P20)④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填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简答)①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例:五四运动 ③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辨析P21)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①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结构:是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及比例构成。(名解)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P29 ① 能力比知识重要 ② 教育形式个别化 ③ 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④ 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从 3

其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

学校文化的特征:P33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 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 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 社区影响 ⑥ 学校文化 ⑦ 时代背景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填选)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填选)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① 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②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价值/意义(简单/论述P43)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③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④互补性,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⑤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辨析),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填选)教育目的的作用:(简答)①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②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③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理论: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什么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填选)86年——义务教育法 93年——教师法 95 ——教育法(填选)素质教育的内涵:(简答)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论述P73)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狭义: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的本质特点(填):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表现在:(P1)

④ 他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⑤ 还表现在沟通社会各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横向联系上。

⑥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有利于统治阶级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即教育对于统治阶级具有政治功利性。

教育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且教育的负向功能不会消失,所以教育改革不会停止。教育对社会个体来说具有功利的价值。

正规教育的标志:制度化教育,近代以学习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的教育为前制度化教育。

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系统形成,这也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 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简,辨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产生学校。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备。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秦汉以后,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太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称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儒家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光绪31年 1905年)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古印度的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古埃及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学为文士。古埃及教育的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有两种教育:古代雅典教育(商人、政治家);古代斯巴达教育(军人); 罗马帝国灭亡后:学习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诞生了骑士教育和教会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近代教育的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里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

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简答、辨析、论述)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选)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朱熹说的“因材施教”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并称为“显学”。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教学相长和严师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足邋等”,即循序渐进。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知识即道德”、“产婆述”教学方法,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代表作《理想国》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填选)

意大利复兴后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维多利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教育理论的萌芽时期/前教育理论阶段的特点:

①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思想、观点的主要来源。②出现了少数专门探讨教育问题的著作。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的西方最早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理论形成: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特点是教育学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1632年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脱离哲学。以“泛智教育”为追求。

1976年,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教育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作:1806年,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主张“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填选)巴赫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代表的教育及其理论成为“传统教育派”,主张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斯宾塞出版《教育论》,并制定了一个以科学为核心、注重实际应用、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 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梅伊曼1901年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兴起了“新教育和”和“进步教育”运动(了解)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为克鲁普斯卡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在中国和苏联影响较大、结构完整的教育学理论著作,被誉为“当代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

中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1879年诞生了实验心理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⑥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辨析P20)⑧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填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简答)④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⑤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例:五四运动 ⑥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辨析P21)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⑤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⑥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⑧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结构:是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及比例构成。(名解)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P29 ⑤ 能力比知识重要 ⑥ 教育形式个别化 ⑦ 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⑧ 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从其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

学校文化的特征:P33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文化的成因: ⑧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⑨ 同伴群体的影响 ⑩ 师生的交互作用 ⑪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⑫ 社区影响 ⑬ 学校文化 ⑭ 时代背景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填选)

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填选)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④ 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⑤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的启示/价值/意义(简单/论述P43)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③不平衡性,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④互补性,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⑤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辨析),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 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填选)教育目的的作用:(简答)③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④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⑥ 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理论: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什么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填选)86年——义务教育法 93年——教师法 95 ——教育法(填选)素质教育的内涵:(简答)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篇2

一、“国考” 的重要意义

“国考” 的重要意义来源于它的改革内容。《办法 》 规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在难度上, “国考” 比改革前的考试更难; 在内容上, “国考”除了对教育学、 心理学和学科知识的考查, 还增加了对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内容的考查。 此外, 《办法》 还限制了报考条件, 对报考者的学历要求明显提高, 师范生也纳入统考范围。

由改革内容不难得出 “国考” 的重要意义。 首先, 随着考试难度加深, 范围扩大, 通过 “国考” 的人数不超过30%, 即便师范高校的师范生通过 “国考” 的比例也不甚理想, 这说明改革后的 “国考” 能够严把教师队伍的 “入口关”, 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 促进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据教育部统计, 在前两年的试点工作中, 共组织4 次全国性考试, 6 省参加考试人数28.08 万人, 通过7.72 万人, 通过率27.5%) 。 其次, 全国统考的意义还在于缩小教师队伍的地域性差异。 改革前,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由各省自主命题, 不同省份的评价标准不同, 使得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 而全国统考, 有利于确保不同地区的新进教师水平相当, 也为高考 “回归全国卷” 之后的实际教学创造了条件。 第三, “师范生纳入统考范围”是改革的一大亮点, 师范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 这激发了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客观上提高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够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 最后, 师范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也迫使师范高校主动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专业知识加 “二学一法” (教育学、 心理学和教学法) 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开设更多的素质课程, 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教学能力的平台, 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师范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 师范生的反应

“国考” 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 想获得教师资格证都必须通过考试, 这使师范生不再享有直接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的特权, 参加 “国考” 将成为师范生大学生涯的一门 “必修课”。 为了了解师范生对 “国考” 的态度和评价,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湖北省某师范大学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 由于湖北省是改革试点省, 2012 年入学的师范生是第一批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师范生。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61.67%的师范生对改革持中立态度, 支持改革的师范生只占少数。 (见图) 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态度来源于他们对改革的评价, 从积极因素看, 53.33%的被调查者相信改革可以提高教师准入门槛, 还有一部分师范生认为 “国考” 能够缩小教师教学能力的地域性差异 (25.83%) 和让考生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 (27.5%) , 这些都和国考的重要意义相一致。 当然, 统计数据也反映出一些负面意见, 分别有45%和38.33%的师范生担心考试内容和形式无法体现准教师能力和对准教师的教育实践要求不高。

通过调查, 湖北某师范大学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对“国考” 大多持保留意见, 他们虽然肯定了 “国考” 的重要意义, 但是从自身的角度来看, 把师范生纳入 “国考” 没有太大必要, 考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应付考试也是一种负担, 因为考试并不能反映师范生的素质和能力。 这样的争议也出现在其他师范高校的师范生群体中。

三、“国考” 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促进

师范生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但是实际情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为了了解 “国考” 的内容与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调查湖北某师范大学2009 级至2012 级的英语专业师范生, 希望通过对比2009、 2010 和2011 级师范生的实际教学体验与2012 级对 “国考” 考查内容的了解程度之间的差异, 证明上述关系。

“国考” 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又分为三个部分: 综合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综合素质科目主要涉及职业理念、 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职业操守、文化素养和教师基本能力等五个部分。 2012 级的数据显示, 他们对综合素质科目各部分的考查内容均只有小部分的了解, 其中在文化素养方面体现得最明显, 53.33%的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只了解一部分多学科知识, 这说明他们对一般文化知识的了解还不够。 而掌握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 大约64%的2009~2011 级师范生认为掌握一定的多学科知识“经常”甚至“总是”能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这些知识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调查数据显示, 不只是文化素养, 综合素质的其他部分都对课堂教学有极大帮助, 而在校师范生却没能较好了解相关内容。

对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调查结果如出一辙。 这一科目主要有教育学、 心理学和班级管理等内容, 可能这些知识偏向理论化, 也不是非常实用, 118 名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对这方面能力自我评价的平均分5.72 分 (10 分制) , 表明他们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还没有达到及格水平。 而2011 级的师范生在实习后普遍认为这些内容对教学很有帮助, 特别是认为班级管理的知识 “经常” 或 “总是” 有帮助的师范生占总人数的70.79%。 数据说明这些知识是立足教师岗位的基础, 是每位立志从教者都应该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知识, 是教师在 “传道授业解惑” 的过程中必备的知识, “国考”对这部分内容的测验契合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

教学情境分析和教学设计是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的主要内容, 也是面试的考查内容, 最能反映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这一点也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印证。2009-2010 级和2011 级师范生认为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经常” 或 “总是” 有帮助的分别为75.56% 和75.28% , 这说明教学能力确实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而在一项满分为10分的自我评价中, 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就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两项能力打分的平均分分别是6.26 和6.2, 这暴露了他们的现有水平和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国考” 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不仅让每一位考生意识到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还督促他们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从而满足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素质和水平的要求。

以上的分析结果证明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存在和改革的必要性。“国考” 在重视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的同时, 也突出了教学能力的重要地位, 与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的目标相一致。 之前存在于师范生中的“有无必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的质疑也有了答案, 即使是师范生, 参加 “国考” 既是对自己大学学习成果的检验, 也是对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的督促。

四、 对 “国考” 改革的探讨

尽管如此, “国考”的改革还不能就此止步, 笔者就调查结果反映出“国考”相对欠缺的环节提出个人对今后改革的建议, 以及面对 “国考”, 师范高校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首先, “国考” 对知识的考查应该 “重实用, 轻记忆”, 消除 “应试考试” 的刻板印象。 单项选择题约占 “国考” 笔试试题总分的三分之一, 说明属于记忆类的试题是少数, 然而不论何种类型的试题, 都应该考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运用的知识, 否则考生会产生 “考试无用” 的感觉。 即使是记忆类的试题, 对理论知识的考查也应该是在实际的情境中, 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比单纯考查理论更有意义。

其次, “国考” 在面试之前, 师范院校应该设置一段时间的 “实习期”。 一些发达国家在教师资格考试时, 都会在考执教能力之前设置实习评估期, 让新教师有机会在教室环境中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师范生在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时候, 往往还没有教学能力的训练, 面试合格并不等于考生的教学能力达到实际教学的要求, 规定考生必须经过实习才能参加面试则更凸显 “国考” 的实践性质。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是大势所趋, 师范院校和师范生也应该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具体说来, 师范院校应该开展行之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 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较为宽阔的视野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 面向师范生开设与职业理念、 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而目前的师范院校只注重师范生的专业基础, 缺少对师范生的通识教育。 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在每个学期都设置师范生需要修读的综合素质类课程, 文理交叉、 学科互补, 不仅重视师范生的专业能力, 还提高师范生的教师素养, 使整体课程设置向教师专业化方向推进。

其次, 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应当在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实践与运用, 保证师范生在参加 “国考” 时已经有教学能力的训练。 师范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时间晚、 课时少, 无法满足 “国考” 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如果师范生在参加 “国考” 时已有一学期的教育实践训练, 他们就可以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所学的理论知识。 师范院校可以尝试在大二暑假的第三学期开设教育实践活动课程, 保障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训练。

最后, 师范院校应当让师范生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有充分了解,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师范生也应当转变思想, 把教师资格考试看作是评价性的考试, 是检验自身教学能力的工具, 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应试的负担。 很多师范生表示 “国考” 并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其实高素质和高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追求目标, 师范生理应终生学习, 他们在成为卓越教师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摘要:从2015年开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 这次改革旨在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和缩小教师水平的地域差异,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本文总结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意义和这次改革的必要性与接受调查的师范生的反应基本一致, 同时改革还有尚待完善的方面, 一是增加知识考查的实践意义, 二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评判标准。面对新的改革形势, 师范高校应该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使之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对于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尚琼, 余仁胜.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4) :98-104.

[2]《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教师[2013]9号) .

[3]李征.上海:师范生有无必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引争议[N].文汇报, 2014-3-19.

[4]《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教师[2011]6号) .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篇3

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缺少对职业教育教师相关方面的具体规定,仅以“确有特殊技艺”做笼统概括,具体操作起来,“特殊技艺”有何标准、如何认定等方面都未做明确细致的划分和规定,造成职业教育教师准入上的专业性缺失。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不仅仅是学历资格的问题,而应该根据实际要求,全面反映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国外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表明,职业经历或职业能力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或者说是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因此,要突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教师资格制度应有对候选人职业经历或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完善职教教师资格审核制度,证书获取应呈递进的过程性设计。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使用年限,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时效性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资格实质上是终身制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应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没有证书的教师可以先任教,然后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取得临时教师证;即使是已经拥有了资格证书的教师也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定年限内必须更新或维护。职业教育是一种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教育,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的今天,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职教教师不断学习,建立起一种终身学习的机制。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篇4

课程设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随年龄增长,幼儿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差别__ A.不会变化 B.不会缩小 C.逐渐扩大 D.逐渐缩小

2、”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正是__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同代人的地方。A.培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3、学生学习的特点是()A:独特性 B:稳定性 C:发展性 D:灵活性

4、__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5、对学生产生经常而有效影响的各种非正式学习要素是__。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6、一般来说,新生儿期属于。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幼儿早期

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领导者的亚文化 D.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8、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____ A: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B:促进新旧知识联系 C: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 D:促进短时记忆

9、型的课堂气氛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A:集权 B:权威 C:教师主导 D:民主

10、下列属于肯定性训练的是()A:消除敏感反应 B:消除肌肉紧张 C:呈现厌恶刺激

D: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11、活动性原则源自于的“从做中学”。A:皮亚杰 B:夸美纽斯 C:福禄培尔 D:杜威

12、第一次工业(蒸汽机)革命后提出了普及要求。A:义务教育 B:初等教育

C:初级中等教育 D:高等中级教育

13、与讲授法相比,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更关注。A:学生是否参与学习B:学习结果 C:学习过程

D:对学习过程结果同等关注和重视 E:卢梭

14、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分两个部分,打开以后先看到画面,接着是占据画幅左半边的题跋,记录了画面的内容,题跋的书体是____。A:隶书 B:行书 C:篆书 D:楷书

15、下列不属于良好师生关系特征的是()A:民主平等 B:尊师爱生 C:教学相长 D:尊师重教

16、小学生的思维__。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8、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所学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19、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主张,具有社会本质倾向的教育家是。A:柏拉图 B:涂尔干

C:凯兴斯坦纳 D:赫钦斯

20、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__。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21、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____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原则

22、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A:艺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技术小组 D:体育小组

23、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的现象,这实际上违背了职业道德。A:关爱学生 B:依法治教 C:严谨治学 D:廉洁从教 24、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俗话反映了幼儿心理活动____ A:整体性的形成 B:独特性的发展 C:稳定性的增长 D: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25、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26、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潘菽 D:廖世承

27、教师内心信念在自我道德评价中主要是通过发挥作用。A:教育理想 B:教学目标 C:教育良心 D:教育观念

28、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____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9、最初的人类,为了寻找足够的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漂泊到一个地方,即随便找个临时夜宿处。这种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方式,应当视作人类从巢居形式进入穴居形式之前所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对文中“过渡阶段”的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人类为了寻找食物.经常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 B:人类寻找食物找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住下来 C:漂泊到什么地方.即随便找个临时夜宿处 D:时常迁徙但又随遇而安的居住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一个学生以语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心智活动,这主要属于智力技能形成的____ A: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B: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C: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内部言语阶段

2、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的规定性是。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操作性 E:校长

3、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水平D:教育的规模

4、简述游戏化方法的注意事项。

5、幼儿想象的形象之间常常毫无联系。例如,幼儿绘画常常是画了“小船”,又画“气球”;画了一把“牙刷”,又画了一朵“小花”——这表明幼儿想象的一个特点是。

A: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B: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C: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6、下面不是问题的必须成分的是__。A.目的 B.方法 C.障碍 D.途径

7、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____ A:发现儿童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D: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8、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__。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9、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__。A.近因效应 B.社会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10、聘任教师的形式有__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__ A.到电影院看电影 B.幼蜂学筑巢 C.师傅带徒弟 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12、南朝梁时周兴嗣所著的古代识字类儿童教材是____ A:《千字文》 B:《三字经》 C:《急就篇》 D:《蒙求》

13、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__。A.管理能力 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14、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在学前阶段通过教育已经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字了,所以至少在学前班可以进行“小学化”的识字教育。这种做法。A:有道理.通过提前识字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B:违背“发展适宜性原则”,不应该这么做 C:在条件好的城市幼儿园可行

D:可行.因为提前学习知识有利于儿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自信心

15、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____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6、对于古代称谓说法错误的是。A:阁下是对长辈的尊称

B:足下是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C:内子用于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D:“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

17、根据照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____ A:独立型 B:经济型 C:外倾型 D:抑制型

18、教学设计最先要考虑的要素是()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学生情况 D:教学评价

19、教师只通过简单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而不发表任何评论的倾听是()。A.介入型倾听 B.非介入型倾听 C.身势倾听 D.非语言倾听 20、”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____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班级授课

21、(二)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请分析: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A.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B.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 C.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D.学校制度的现代化

22、观察法的记录方式不包括____ A:正强化的性质与奖励相同,负强化的性质与惩罚相同

B:奖与惩两种手段使用的目的相同,都是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C:在教育中,可以多使用施予式惩罚,多使用剥夺式惩罚

D: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的目的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

23、All____ has already been done. A:can be done B:should be done C:that can be done D:what should be done

24、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____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速度和时间

2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A:教育活动目标 B:教育活动内容 C:教育设施评价 D:教育活动过程 26、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潘菽 D:廖世承

27、教师内心信念在自我道德评价中主要是通过发挥作用。A:教育理想 B:教学目标 C:教育良心 D:教育观念

28、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____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篇5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务的和

学思

科 想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五,各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点作为了解。第2节

学校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

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

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

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 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

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

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

。过程》一书。教育

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育的起

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里起源(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

要)

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的内容。30——31 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主要类型:幼儿初等中

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 第3节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 特征: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 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

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

教育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

方法等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

1、生理前提

2、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年龄特征

3、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 人的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育能偶选择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

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

(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

(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

(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

展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

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

(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

(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

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

(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

与技术的转化

(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动力观67内发论(孟子)外铄论(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

其作

(一)遗传提供物

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

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98:

1、国家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学目标(预期教

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

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及代表人物101

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2、个人本位论(卢梭、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五、我国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

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

合第二节素质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 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教

。生

业学习的主

养 生 ;

3、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课程标

5、准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6、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169: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

二、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辨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由其职责决定;决定学生的学习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教师与学生关系 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133: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朋友关

系;

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角色11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

(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

(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

(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

(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

(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六)教师劳动具有创造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20: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

养;

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 中学课程 课

课程概念。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五经正义》中。

二、课程类型139: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3、综

合课

当代

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

型主要有:1.从课程类型固有的属性区分由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

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区分由必修课程和选修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二节中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1、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

2、准)和(教材)的方

现。

规范和质量要求。第三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理念157: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理念;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民主化的课程政

观;

中学教学(上)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

径。

中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

质。

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第二节 中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量;决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正确处理二种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辨证统一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强调统一,但不排斥差异;掌握知识道发展智力的条件;防止两种倾

向)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辨证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识与思想品德相互联系、辨证统一;教学中坚持教育性,防止两

向)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感知课程内容——理解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和技

能——应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中学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2、根据教

学内容的需要,3、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4、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

经验,5、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6、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7、使其掌握课程内容原则: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25、使学生逐步的、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6、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7、因材施教原则: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

法。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式:复式教学。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

备课(备教材:目标,重、难点,领会插图,钻研习题,备提问;备学生;备教

法)

上课(教学目的明确,内的本质,8、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10、学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指

11、教师在教学中密切

12、结

合实际,13、讲清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14、指

15、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16、达到有知能用。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指

17、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

18、时

保证所举实例、所用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19、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20、将

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5、巩固性原则:指

21、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22、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23、当需要

时能很快再现出来,24、并能熟练的运用于问题解决。

6、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

27、特

点进行教学,28、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

29、特点,30、又

要照顾个别差异,31、从实际出发,32、有的放矢的进行教

学,33、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学教学(下)中学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

法。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读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

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

法。

中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小队教学;特朗普制;开放教学; 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特点: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课程表为学生活动的基本周期;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位。

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我国中学的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

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师生互动的好,教师

作业布置与批改(口头、书面、实践性作业)课

学业评价(包括认知学习的评价、技能学习的评价和情感学习的评价)德育 德

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

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鉴于大德育的思路,3、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4、组

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5、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

动。

6、德育的功能 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德育具有生存功能;发展

功能;享用功能。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德育目标和内容 说服教育法榜样教育法道德叙事法交往实践法道德讨论法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

7、班主任角色 班级物质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

风)

第三节班级管理 一、班级概念: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2006年6月29日修订的。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年龄是六

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德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

性。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

德育原则(对每一原则的概念要理解)知行统一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爱和

7、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

德育方法(重在理解其含义及应用情境)

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展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

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8、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

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脚掌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三、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

1、教育教学能力

2、班级管理能力

3、道德反思能力

4、精神关怀能力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法 创造性的设计班级建设目标 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

定位

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 班级文化环境(包括的学生组织起来,编织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需要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整合中渐进成长。班级组织的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第十一章教育法规知识问

答 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

施。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

行的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有三个方面:宪法依据、客观依据、政策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

权。

范是2008年9月颁发的。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篇6

近年来,围绕“促进天津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这一主题,提高天津教师的质量,紧扣“提高天津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水平”这一核心,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提高天津教师质量,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阶段性成就。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发展。教育部出台和实施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职称制度以及绩效工资制度等一系列教师资格准入、专业发展与管理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并以外部规范的形式强制性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特别是2011年开始改革试点的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其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加大了教师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并创新了考核方式,其重点在于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其目标在于通过严把教师入口关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发展。教育部制定和发布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基本建立了从教师职前培养到在职培训的系列化的质量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基本都遵循了“能力为重”的理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引领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三是重视培训实效,以培训促进发展。教育部设计和实施了“国培计划”和“硕师计划”等一系列培训项目,旨在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按照2010年开始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培计划”的部署,在五年内完成全国1000多万教师接受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100万名教师将参加国家级培训,并成为各地的“种子教师”。从“国培计划”培训目标的确定到培训课程的设计再到培训方式的选择,可以发现“通过参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国培计划”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贯彻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参与培训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

天津三实教育可以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代报名,为您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三实教育在企业员工教师兢兢业业的努力和三实学员的信任支持的基础上,以绝对的市场份额、教研水平和考试通过率,在短短十年成为行业领先的企业。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 篇7

一、当前中职师资来源分析

(一) 专业本科毕业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大批各专业本科毕业生来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也成为我国中职教育的中流砥柱。1954年11月24日, 教育部发布《中等专业学校章程》提出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学历要求:“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 一般应具有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 其中某些技艺性较强的专业教师, 亦可为专科学历,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 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 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实习指导教师, 一般应具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以上学历。”经济体制改革初期,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任职资格没有多大变化。如1986年6月26日, 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对中等技术学校的文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要求同195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规定的相同。但同时指出:“注意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四级以上技工、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强调实践的意旨可见一斑,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师往往是通过基础教育教师的聘任标准聘任的中职教师。

(二) 其他教师转型为专业教师

随着大批中职教师的退休, 中职教育出现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由此出现了大批转型的中职教师。主要来源:1.中职文化课教师转为专业教师。当前,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为文化课教师转型。近年来国家、省组织在岗教师培训越来越多, 显示了对提升教师执业能力的重视, 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有师资力量的明显不足。2.基础教育教师转型为职业教师。由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其他个人原因, 一部分基础教育教师主动要求转为中职教师。

(三) 学校自主招聘专兼职教师

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 (试行) 》的通知中指出:“要认真作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师资的培养、选聘工作;要特别重视技能教师的培养, 要就地选聘一些能工巧匠, 担任技艺指导, 并经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或实践, 使各类教育的文化课师资也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学校“文气十足”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新专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开设新专业、丰富老专业的需要, 一些学校主动从社会、工厂聘任一些技术水平高的技工人员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职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 而每种渠道都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独特的教育特殊性即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高级技术人员的要求。

二、当前中职师资的突出问题分析

1.一些老教师的专业技能落伍, 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 许多专业已经更新, 许多老专业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而淘汰, 而很多老教师缺少创新能力, 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造成了用过时的技能面对新形势的问题。

2.“师”性强, 而“技”性不足的问题。从基础教育转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课素养, 但是专业技能相对薄弱, 这虽然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 思想品德的提升, 但对学生针对性的技能培养相对缺乏。尽管通过在职培训可以缓解矛盾和问题, 但是这些教师专业程度有限。

3.“技”性强, 而“师”性不强的问题。学校主动聘任的兼职教师专业技能较高,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但是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滞后, 这部分教师教育素养严重不足, 且稳定性不强。

三、专属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需达到的要求

从现实和长远来看, 用现有的通用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中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通过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但是只能缓解教师技能不足的问题, 而无法根本性的解决问题。制定相对独立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是我们努力解决这些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使任课教师既要具有“师”的性质, 又要具有“技”的性质。“师”的性质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以及高尚的师德修养。“技”的性质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其核心就是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修养的中职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资格认证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 师德师能方面

1.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2.对教育法规有一定的了解;3.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4.了解并理解中职教育的特殊性, 特别是具有一定的品德教育能力;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6.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善于引导学生;7.具有创新精神;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9.身心健康, 具有积极的心态;10.就业心理辅导能力;11.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工作;12.具有课程设计能力。 (包括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 ;13.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14.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 专业理论方面

1.了解所教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本地区本专业的发展情况;2.了解所教课程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3.了解所教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4.熟悉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 专业技能方面

1.了解专业的职业标准;2.具有高超的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能力;3.能够辅导学生示范操作各种本专业工具、机器、设备;4.能够灵活使用各种本专业的工具、机器、设备;5.思想开放, 不保守, 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上一篇:假如我是一块面包作文下一篇:招商银行个人贷款申请谈话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