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精选8篇)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 篇1

(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

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

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

A.改变现实、追踪效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教育法(2)部门教育法(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 篇2

一、“国考” 的重要意义

“国考” 的重要意义来源于它的改革内容。《办法 》 规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在难度上, “国考” 比改革前的考试更难; 在内容上, “国考”除了对教育学、 心理学和学科知识的考查, 还增加了对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等内容的考查。 此外, 《办法》 还限制了报考条件, 对报考者的学历要求明显提高, 师范生也纳入统考范围。

由改革内容不难得出 “国考” 的重要意义。 首先, 随着考试难度加深, 范围扩大, 通过 “国考” 的人数不超过30%, 即便师范高校的师范生通过 “国考” 的比例也不甚理想, 这说明改革后的 “国考” 能够严把教师队伍的 “入口关”, 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 促进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据教育部统计, 在前两年的试点工作中, 共组织4 次全国性考试, 6 省参加考试人数28.08 万人, 通过7.72 万人, 通过率27.5%) 。 其次, 全国统考的意义还在于缩小教师队伍的地域性差异。 改革前,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由各省自主命题, 不同省份的评价标准不同, 使得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 而全国统考, 有利于确保不同地区的新进教师水平相当, 也为高考 “回归全国卷” 之后的实际教学创造了条件。 第三, “师范生纳入统考范围”是改革的一大亮点, 师范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 这激发了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客观上提高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够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 最后, 师范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也迫使师范高校主动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专业知识加 “二学一法” (教育学、 心理学和教学法) 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开设更多的素质课程, 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教学能力的平台, 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师范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 师范生的反应

“国考” 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 想获得教师资格证都必须通过考试, 这使师范生不再享有直接认证获得教师资格证的特权, 参加 “国考” 将成为师范生大学生涯的一门 “必修课”。 为了了解师范生对 “国考” 的态度和评价,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湖北省某师范大学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 由于湖北省是改革试点省, 2012 年入学的师范生是第一批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师范生。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61.67%的师范生对改革持中立态度, 支持改革的师范生只占少数。 (见图) 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态度来源于他们对改革的评价, 从积极因素看, 53.33%的被调查者相信改革可以提高教师准入门槛, 还有一部分师范生认为 “国考” 能够缩小教师教学能力的地域性差异 (25.83%) 和让考生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 (27.5%) , 这些都和国考的重要意义相一致。 当然, 统计数据也反映出一些负面意见, 分别有45%和38.33%的师范生担心考试内容和形式无法体现准教师能力和对准教师的教育实践要求不高。

通过调查, 湖北某师范大学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对“国考” 大多持保留意见, 他们虽然肯定了 “国考” 的重要意义, 但是从自身的角度来看, 把师范生纳入 “国考” 没有太大必要, 考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应付考试也是一种负担, 因为考试并不能反映师范生的素质和能力。 这样的争议也出现在其他师范高校的师范生群体中。

三、“国考” 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促进

师范生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但是实际情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为了了解 “国考” 的内容与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深入调查湖北某师范大学2009 级至2012 级的英语专业师范生, 希望通过对比2009、 2010 和2011 级师范生的实际教学体验与2012 级对 “国考” 考查内容的了解程度之间的差异, 证明上述关系。

“国考” 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又分为三个部分: 综合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综合素质科目主要涉及职业理念、 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职业操守、文化素养和教师基本能力等五个部分。 2012 级的数据显示, 他们对综合素质科目各部分的考查内容均只有小部分的了解, 其中在文化素养方面体现得最明显, 53.33%的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只了解一部分多学科知识, 这说明他们对一般文化知识的了解还不够。 而掌握较为全面的文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 大约64%的2009~2011 级师范生认为掌握一定的多学科知识“经常”甚至“总是”能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这些知识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调查数据显示, 不只是文化素养, 综合素质的其他部分都对课堂教学有极大帮助, 而在校师范生却没能较好了解相关内容。

对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调查结果如出一辙。 这一科目主要有教育学、 心理学和班级管理等内容, 可能这些知识偏向理论化, 也不是非常实用, 118 名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对这方面能力自我评价的平均分5.72 分 (10 分制) , 表明他们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还没有达到及格水平。 而2011 级的师范生在实习后普遍认为这些内容对教学很有帮助, 特别是认为班级管理的知识 “经常” 或 “总是” 有帮助的师范生占总人数的70.79%。 数据说明这些知识是立足教师岗位的基础, 是每位立志从教者都应该掌握并灵活运用的知识, 是教师在 “传道授业解惑” 的过程中必备的知识, “国考”对这部分内容的测验契合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

教学情境分析和教学设计是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的主要内容, 也是面试的考查内容, 最能反映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这一点也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印证。2009-2010 级和2011 级师范生认为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经常” 或 “总是” 有帮助的分别为75.56% 和75.28% , 这说明教学能力确实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而在一项满分为10分的自我评价中, 2012 级英语专业师范生就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两项能力打分的平均分分别是6.26 和6.2, 这暴露了他们的现有水平和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国考” 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不仅让每一位考生意识到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还督促他们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从而满足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素质和水平的要求。

以上的分析结果证明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存在和改革的必要性。“国考” 在重视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的同时, 也突出了教学能力的重要地位, 与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的目标相一致。 之前存在于师范生中的“有无必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的质疑也有了答案, 即使是师范生, 参加 “国考” 既是对自己大学学习成果的检验, 也是对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的督促。

四、 对 “国考” 改革的探讨

尽管如此, “国考”的改革还不能就此止步, 笔者就调查结果反映出“国考”相对欠缺的环节提出个人对今后改革的建议, 以及面对 “国考”, 师范高校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首先, “国考” 对知识的考查应该 “重实用, 轻记忆”, 消除 “应试考试” 的刻板印象。 单项选择题约占 “国考” 笔试试题总分的三分之一, 说明属于记忆类的试题是少数, 然而不论何种类型的试题, 都应该考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运用的知识, 否则考生会产生 “考试无用” 的感觉。 即使是记忆类的试题, 对理论知识的考查也应该是在实际的情境中, 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比单纯考查理论更有意义。

其次, “国考” 在面试之前, 师范院校应该设置一段时间的 “实习期”。 一些发达国家在教师资格考试时, 都会在考执教能力之前设置实习评估期, 让新教师有机会在教室环境中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师范生在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时候, 往往还没有教学能力的训练, 面试合格并不等于考生的教学能力达到实际教学的要求, 规定考生必须经过实习才能参加面试则更凸显 “国考” 的实践性质。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是大势所趋, 师范院校和师范生也应该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具体说来, 师范院校应该开展行之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 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较为宽阔的视野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 面向师范生开设与职业理念、 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而目前的师范院校只注重师范生的专业基础, 缺少对师范生的通识教育。 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在每个学期都设置师范生需要修读的综合素质类课程, 文理交叉、 学科互补, 不仅重视师范生的专业能力, 还提高师范生的教师素养, 使整体课程设置向教师专业化方向推进。

其次, 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应当在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实践与运用, 保证师范生在参加 “国考” 时已经有教学能力的训练。 师范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时间晚、 课时少, 无法满足 “国考” 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要求。 如果师范生在参加 “国考” 时已有一学期的教育实践训练, 他们就可以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所学的理论知识。 师范院校可以尝试在大二暑假的第三学期开设教育实践活动课程, 保障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训练。

最后, 师范院校应当让师范生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有充分了解,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师范生也应当转变思想, 把教师资格考试看作是评价性的考试, 是检验自身教学能力的工具, 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应试的负担。 很多师范生表示 “国考” 并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其实高素质和高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追求目标, 师范生理应终生学习, 他们在成为卓越教师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摘要:从2015年开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 这次改革旨在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和缩小教师水平的地域差异, 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本文总结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意义和这次改革的必要性与接受调查的师范生的反应基本一致, 同时改革还有尚待完善的方面, 一是增加知识考查的实践意义, 二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评判标准。面对新的改革形势, 师范高校应该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使之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对于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尚琼, 余仁胜.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4) :98-104.

[2]《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教师[2013]9号) .

[3]李征.上海:师范生有无必要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引争议[N].文汇报, 2014-3-19.

[4]《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试行) 》 (教师[2011]6号) .

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篇3

严格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缺少对职业教育教师相关方面的具体规定,仅以“确有特殊技艺”做笼统概括,具体操作起来,“特殊技艺”有何标准、如何认定等方面都未做明确细致的划分和规定,造成职业教育教师准入上的专业性缺失。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不仅仅是学历资格的问题,而应该根据实际要求,全面反映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资格。国外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表明,职业经历或职业能力始终是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或者说是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因此,要突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教师资格制度应有对候选人职业经历或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完善职教教师资格审核制度,证书获取应呈递进的过程性设计。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使用年限,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时效性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资格实质上是终身制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应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没有证书的教师可以先任教,然后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取得临时教师证;即使是已经拥有了资格证书的教师也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定年限内必须更新或维护。职业教育是一种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教育,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的今天,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职教教师不断学习,建立起一种终身学习的机制。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 篇4

http://www.hteacher.net2011-01-18 10:15教师网[您的教师考试网] 2011新疆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 TAG标签:

2010年《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

(五)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1.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A.品德的活动B.意志的活动C.情感的活动D.美感的活动2.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A.1990年B.1993年C.1994年D.1995年3.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4.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柯尔伯格B.皮亚杰C.麦克费尔D.班杜拉5.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A.实践的属性B.社会的属性C.自然的属性D.现实的属性6.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A.人身自由权B.人格尊严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系统化B.多样化C.复杂化D.专门化8.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条件B.任务C.途径D.结果9.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A.主要方法B.重要方法C.唯一方法D.特殊方法10.下面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的主要教学功能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A.作为教师B.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C.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D.作为学生学习编程的工具11.学校教育的基础是()。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12.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目标B.教学目标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13.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A.安排课程表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D.组织教学活动14.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15.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A.温故而知新B.不陵节而施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而时习之16.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成为测验的()。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17.()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A.教师的个人特质B.社会环境的特质C.实施措施的特质D.家庭背景18.促进系统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是()。A.激励机制B.竞争机制C.协作机制D.淘汰机制19.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应该成为()。A.熟练型教师B.科研型教师C.勤奋型教师D.奉献型教师20.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A.教学目的B.教学内容C.教学原则D.教学方法

二、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育:2.物质环境:3.广域的课程:4.启发性原则:5.道德认识: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理解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2.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内容。3.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有哪些?4.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5.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是怎么样的?2.论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2010年《教育学A级》全真模拟考卷100分

(四)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A.教学目的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A.高水平的智力B.实践能力c.健康体魄D.创新精神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途径改革4.孑L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5.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6.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7.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A.管理能力B.控制能力C.教育能力D.研究能力8.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9.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校外活动是指()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C.由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1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A.潜在性B.现实性C.特殊性D.可塑性12.判断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标准除了“素质”以外,还要看()。A.学历B.职称C.敬业程度D.业绩1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1856年B.1860年C.1862年D.1866年14.教与学的知识属于()。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文化性知识15.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的计划性和变动性动态平衡的主要手段是()。A.教学机智B.坚持设计C.教学评价D.跟随学生16.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是()。A.促进发展B.甄别C.奖惩D.评优17.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A.分组教学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班级上课制18.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课外活动B.实践活动C.教学活动D.班主任工作19.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A.注意力B.观察力C.思维力D.想象力20.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A.重要力量B.主要力量C.内部动力D.外部动力

二、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育目标:2.人际环境:3.融合课程:4.巩固性原则:5.现代人的人格特征: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学生德育的方法有哪些?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3.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4.简述师生关系主要表现有哪些?5.阐述教育和教学的关系。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为重点。

A.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全面发展 C.和谐发展

D.德智体全面发展 2.主观题包括()。A.是非题 B.选择题 C.填空题 D.论文题

3.不属于课堂要素的是()。A.学生 B.学习过程 C.学习情境 D.学习信号

4.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狼孩”事例说明()。A.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C.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教育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5.教学中“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6.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洪堡式”大学的传统是由()传承的。A.巴黎大学 B.剑桥大学 C.柏林大学 D.哈佛大学

8.环境决定人的()。A.发展方向 B.生理 C.体重 D.身高

9.我国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授课制

10.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要求贯彻()。

A.量力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1.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A.启发法 B.鼓励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12.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A.实验 B.依据 C.具体化 D.指导

13.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作用。A.决定 B.主导 C.促进 D.减缓

14.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A.传授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 B.提高运动水平C.增强学生体质 D.培养体育人才

15.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A.效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B.循序渐进原则中的“序”包括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

C.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选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D.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6.特别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的是()。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目标 17.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的原则。

A.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18.引发课堂问题行为因素中,属于教师方面的因素有()。A.厌烦 B.适应不良 C.过度活动 D.要求不当

19.教师的()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A.人格

B.语言表达能力 C.领导风格 D.知识结构

20.课堂学习情境的安排上应考虑()。A.班级规模的控制 B.教学时间分配 C.教学过程规划 D.课程表编制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__________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2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__________。23.我国小学德育主要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__________构成。24.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__________和非组织化观摩。

25.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__________,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了全面安排。

26.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__________。27.社会、知识和__________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28.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是__________。29.反思性教学是指对__________的反思。

30.根据教学的任务,课的类型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__________。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部分。()

32.课外活动的内容,是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课外活动的具体要求、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校内外实际来安排的。()

33.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课程的学习基础。()34.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35.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按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从一个阶段很自然地能动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36.教育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37.教学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坐、立、阅读、书写和其他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

38.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而要求其具有最大的普及性。()39.小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40.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什么是美育? 42.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有哪些? 43.主题班会的形式有那些? 44.课外活动的内容按性质分为哪几类? 45.要做好先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哪几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46.试述环境对人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D4.B5.A6.D7.C8.A9.D10.A11.A 12.C13.B14.C15.A16.B17.D18.D19.C20.A

二、填空题 21.个人活动 22.赫尔巴特 23.思想教育 24.组织化观摩 25.整体规划 26.学校课程 27.儿童 28.本文部分 29.教学经验 30.检查课

三、判断题

31.√32.√33.×34.√35.√36.×37.√38.√39.×40.√)

四、简答题

41.【答案要点】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 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42.【答案要点】语言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是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高一步的要求是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教师不仅要善于独白,还需要掌握对话艺术。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43.【答案要点】主题班会的形式有:(1)主题报告会;(2)主题汇报会;(3)主题讨论会;(4)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5)主题竞赛;(6)主题晚会。

44.【答案要点】课外活动的内容按性质可分为: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和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45.【答案要点】要做好先进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五、论述题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 篇6

1.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曲的练习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了。这种现象属技能学习中的()。(2007年)A.高原现象

B.倒摄抑制

C.生理极限

D.及时反馈

【评析】答案为A。学生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学习中是常见的。“高原现象”是学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他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定点是不同的。

2.不同的练习者通过练习形成操作技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007年)【评析】此题旨在考查操作技能的特点。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吹拉弹唱属于()。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3.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A.联结阶段

B.认知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熟练阶段

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5.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技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是()。

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 B.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能力

C.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智力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D.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侧重思维的结果

6.以下不属于原型定向教学要求的是()。

A.了解活动的结构

B.发挥学生主动性与独立性

C.要变更活动的对象

D.教师示范要正确

7.()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

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0.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型操作技能。

A.连续

B.闭合C.粗放

D.徒手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技能属于操作技能的有()。

A.吹笛子

B.打网球

C.体操

D.阅读

E.计算

2.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具有的特性有()。

A.流畅性

B.迅速性

C.经济性

D.同时性

E.适应性 3.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操作技能分为()。

A.徒手型操作技能

B.器械型操作技能

C.闭合性操作技能

D.开放性操作技能

E.断续型操作技能

4.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动作的定向阶段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E.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5.影响反馈效果的因素有()。

A.反馈的方式

B.反馈的内容

C.反馈的对象

D.反馈的频率

E.反馈的数量

三、填空题

1._______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_______操作技能。

3.技能的分类中较具典型性代表的观点是将它分为_______技能和_______技能两种。

4._______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它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5.影响练习的因素有_______和练习方式。

6.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集中练习和_______练习;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分为整体练习和_______练习。

7.原型内化可划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_______阶段。

8.我国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三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9.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二是_______反馈。

10.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_。

11.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_______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12.原型操作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_______阶段。

13.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包括有关_______的各种信息和与_______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14.就有效的操作技能而言。模仿需要以_______为基础。

15.创拟确立模型首先必须对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功能分析和_______分析。

四、名词解释

1.操作技能

2.动觉

3.“物质化”过程

4.原型

五、简答题

1.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2.简述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3.简述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

六、论述题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有哪些?各阶段的动作特点是怎样的? 2.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同步训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D[解析]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B[解析]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和熟练阶段。其中.认知阶段是第一阶段,故选B。

4.D[解析]略。

5.C[解析]略。

6.C[解析]c项为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7.B[解析]内部反馈是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受反馈.外部反馈是自身以外的反馈。

8.D[解析]略。

9.C[解析]这一阶段动作的客体始终是对原型的操作,这一阶段称为原型操作阶段。

10.c[解析]操作技能从不同角度划分有不同种类,根据动作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二、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

活动方式是操作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心智技能。

2.ABCDE[解析]略。

3.AB[解析]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是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而划分的。

4.ABCDE[解析]加里培林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它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动作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和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5.ABD[解析]略。

三、填空题

1.操作技能

2.开放性

3.操作;心智

4.技能

5.练习量

6.分散;部分

7.内部言语

8.原型定向

9.外部 10.加里培林

11.心理模拟法

12.物质与物质化活动

13.操作动作本身;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

14.认知

15.结构

四、名词解释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动党;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而不是外部事物的特性。

3.“物质化”过程: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

4.原型:心智活动的“原样”,即外化了的实践模式,“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

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2.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第一,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和算子。对于复杂的问题而言,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了目标所需要的算子。第二,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既程序化的过程。第三,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3.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

③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④在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1)操作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即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2)操作模仿。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①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③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④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3)操作整合。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

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①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

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②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③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

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④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4)操作熟练。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①动作品

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③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④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2.(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独立性是指让学

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试题 篇7

一、当前中职师资来源分析

(一) 专业本科毕业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大批各专业本科毕业生来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也成为我国中职教育的中流砥柱。1954年11月24日, 教育部发布《中等专业学校章程》提出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学历要求:“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 一般应具有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 其中某些技艺性较强的专业教师, 亦可为专科学历,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 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 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实习指导教师, 一般应具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以上学历。”经济体制改革初期,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任职资格没有多大变化。如1986年6月26日, 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对中等技术学校的文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要求同195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规定的相同。但同时指出:“注意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四级以上技工、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强调实践的意旨可见一斑,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师往往是通过基础教育教师的聘任标准聘任的中职教师。

(二) 其他教师转型为专业教师

随着大批中职教师的退休, 中职教育出现了师资不足的问题, 由此出现了大批转型的中职教师。主要来源:1.中职文化课教师转为专业教师。当前,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为文化课教师转型。近年来国家、省组织在岗教师培训越来越多, 显示了对提升教师执业能力的重视, 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有师资力量的明显不足。2.基础教育教师转型为职业教师。由于对专业的热爱和其他个人原因, 一部分基础教育教师主动要求转为中职教师。

(三) 学校自主招聘专兼职教师

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 (试行) 》的通知中指出:“要认真作好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课师资的培养、选聘工作;要特别重视技能教师的培养, 要就地选聘一些能工巧匠, 担任技艺指导, 并经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或实践, 使各类教育的文化课师资也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学校“文气十足”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新专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开设新专业、丰富老专业的需要, 一些学校主动从社会、工厂聘任一些技术水平高的技工人员作为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职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 而每种渠道都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独特的教育特殊性即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高级技术人员的要求。

二、当前中职师资的突出问题分析

1.一些老教师的专业技能落伍, 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 许多专业已经更新, 许多老专业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而淘汰, 而很多老教师缺少创新能力, 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造成了用过时的技能面对新形势的问题。

2.“师”性强, 而“技”性不足的问题。从基础教育转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课素养, 但是专业技能相对薄弱, 这虽然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 思想品德的提升, 但对学生针对性的技能培养相对缺乏。尽管通过在职培训可以缓解矛盾和问题, 但是这些教师专业程度有限。

3.“技”性强, 而“师”性不强的问题。学校主动聘任的兼职教师专业技能较高, 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但是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滞后, 这部分教师教育素养严重不足, 且稳定性不强。

三、专属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需达到的要求

从现实和长远来看, 用现有的通用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中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通过技能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但是只能缓解教师技能不足的问题, 而无法根本性的解决问题。制定相对独立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是我们努力解决这些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使任课教师既要具有“师”的性质, 又要具有“技”的性质。“师”的性质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以及高尚的师德修养。“技”的性质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其核心就是能够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修养的中职人才。这就要求中职教师资格认证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 师德师能方面

1.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2.对教育法规有一定的了解;3.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4.了解并理解中职教育的特殊性, 特别是具有一定的品德教育能力;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6.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善于引导学生;7.具有创新精神;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9.身心健康, 具有积极的心态;10.就业心理辅导能力;11.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工作;12.具有课程设计能力。 (包括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 ;13.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14.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 专业理论方面

1.了解所教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本地区本专业的发展情况;2.了解所教课程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3.了解所教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4.熟悉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 专业技能方面

1.了解专业的职业标准;2.具有高超的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能力;3.能够辅导学生示范操作各种本专业工具、机器、设备;4.能够灵活使用各种本专业的工具、机器、设备;5.思想开放, 不保守, 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日本拟改革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 篇8

2013年9月,文部科学省设立了改善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研讨会相关组织机构,委任日本放送大学小川正人教授担任该研讨会负责人。研讨会的宗旨是基于2007年修订的日本《教师资格证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等相关条款,为今后更好地实施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对现行制度中所反映出的有待改进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研讨,为文部科学省进一步完善该制度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

研讨会主要讨论三个议题:第一,为应对现代教育课题所带来的挑战,对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中所规定的知识更新的框架、学习内容进行改进;第二,清晰界定教师资格证更新学习制度与现职教师研修学习制度各自应承担的职责与发挥的作用;第三,寻求改善现行教师资格证更新制度文本与实践操作层面的其他对策。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罗朝猛编译)

上一篇:安全在我心中演讲稿下一篇:13-14下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