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精选7篇)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篇1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36.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认识。

3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们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新贡献内涵是什么? 答:1)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2)要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3)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4)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5)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基础的。6)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3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等教育的意义。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1)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生产的物质条件、生产关系、人的其他社会关系等等,特别是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3)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可能性,但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真正实现;(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和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内涵:第一层次,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层次,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将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统一起来和谐发展;第三层次,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的历史的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德育是方向和动力;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偏颇。

36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认识。

答: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是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观内容: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人才;对学生的培养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社会本位观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而个体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 ___“社会中心论”。个体本位观内容: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对学生的培养要从个人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认为个体处于中心的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服务的手段___“个体中心论”。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篇2

和非师范生一样,师范生也要经过重重考试选拔的“洗礼”,参加教师资格考试。选修几门相关课程,就拿到教师资格证,这种日子已然一去不复返了。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篇3

这一规定的出台,是国家为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所采取的强制措施,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却是不小的冲击。长期以来,那种凭借学校开设的《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课程考试并在省级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就可以持毕业证及相关考试成绩单直接申请认定幼儿教师资格的宽松准入制度将从此打破。作为客观存在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为了持续发展,将不得不挑战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难度和高度。由此,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调整,做到课证融合。

一、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原有课程设置的反思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块。基础课分为综合基础、文化基础、通识基础。在专业课中,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实践课。由于目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同时因为之前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比较宽松,学校过去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全面,在课时分配方面也出现偏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语数英等文化基础课,忽视了通识文化素养课

怀着为“升入高职”学生打好语英数基础的思想,学校在每个学期语数英的课时分配方面一直有所侧重。而对于幼师专业所需要的通识文化素养,一方面“升入高职”的学生并不急需,另一方面幼儿园从“就业”学生中选拔教师时也不考核此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幼师专业的通识文化素养课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二)偏重艺术技能课,专业理论课相对薄弱

目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一群“中考失利者”,这群幼师生在学习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词—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这也使他们逃避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而比较喜欢生动活泼的艺术技能课。在艺术技能课上,他们往往容易找到自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校也顺应学生的这个特点,开设了较多的艺术技能课。而对专业理论课的设置相对粗略,除了《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还有就是一门综合五大领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总体相对薄弱。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能力培养不全面

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基本是宏观的,虽然每个学期有到幼儿园见习的机会,但都集中在1~2周的时间内,缺少结合专业理论课的日常见习,这必然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在集中见习的时间,由于没有相关课程老师的跟踪指导,学生依旧不善于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长期以来,社会甚至是在职幼儿教师,将专业能力等同于艺术技能,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弹、唱、跳、画”,这一狭义理解使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学习产生偏差,平日在艺术技能方面耗费了大量时间。加上幼儿园在面试招聘考核上,也主要通过唱歌、跳舞、绘画等技能水平去选拔,所以种种原因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不足。

二、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突出综合素质取向,体现系统性

新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和《幼儿园教师面试》三个科目,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单独列为一个科目,突出了国家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要求的取向。

从考试的目标来看,《综合素质》科目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高尚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从《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的内容来看,它包含五大模块的内容。以2015年的国家考试大纲为例,各模块所占的比重如下: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的科目、考试的内容还是考试的形式来看,新教师资格考试对应试者的考核都突出了考察综合素质的取向,这就指导幼师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实施课程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突出专业能力取向,体现专业性

具备保育和教育的专业能力是从事幼教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新教师资格考试从考试的形式、内容和要求等各方面都对专业能力进行了考核。

从《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的考试目标来看,主要考察应试者“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和了解幼儿的能力、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幼儿生活指导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与能力、游戏指导与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知识和能力、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等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从《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来看,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七个模块。

考核的这七个模块内容完全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是一项系统的建构工程。

(三)突出情境应用取向,体现实践性

实践能力的考核是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核心内容。新教师资格考试目标中明确提出:从业者要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

对近两年(2014 —2015 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保教知识与能力》试卷进行的分析发现:一般教学设计占30%的比重;案例分析占40%的比重。

教学设计试题中给出一定的教学材料,要求应试者设计教学活动名称、目标、过程和活动延伸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经过实践训练的应试者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设计,没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新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境应用取向促使学校将教育见习和实习落到实处,使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

三、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对三年制中职幼师课程设置的调整

建立新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由之路,任何观望和徘徊只能让学校的发展陷入被动。所以中等幼师学校必须采取措施以适应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导向性要求,依据新教师资格考试的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调整。

目前,新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进行。依据××学校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拟准备在下半年即每年的11月份左右组织幼师三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实际上,学生从9月份进入三年级就不得不投入任务繁重的应试复习,所以在学生入校的头两年必须把所有“应知应会”的课程全部学完,这也迫使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周密安排,而且要充分利用选修课。调整后的课程设置如下表:

(一)加强师德教育,充实通识基础模块中文化素养方面的学科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师理念。在学校以往的德育教学中,虽然每个学期都开设有德育课,但都没有针对幼师学生的专业特点。而在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明确提到师德教育、幼儿园教育法律法规、入职教育的讲授与考核,必须将与之有关的课程放到专业必修的地位。正因如此,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德育课做了补充,在二年级三、四学期分别增设《幼儿园教育法律法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两门课。而在选修课中新设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幼儿教师礼仪》的课程。

在《综合素质》这一笔试科目中,除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还提到了文化素养及教师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阅读与写作、艺术鉴赏及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强化通识课程模块中文化素养方面的学科教育,与此相应的,增开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课,主要训练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在通识基础课中新增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

(二)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加强幼儿教师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

新教师资格考试非常注重理论对幼儿园工作的指导作用,理论知识仍是新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并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岗位核心能力。这次课程调整把艺术类课程相对进行了压缩,主要是把《声乐》课和《乐视练》合并为一门课《声乐基础》,二年级原来每学期开设的三节《舞蹈》缩减为两个课时。以前学校在专业核心课模块开设比较粗略,这次课程调整细化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将其分解为五大领域:《幼儿园语言活动指导》《幼儿园健康活动指导》《幼儿园科学活动指导》《幼儿园艺术活动指导》《幼儿园社会活动指导》共五门课程。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尽可能让学生精学细练,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专业核心课模块,针对游戏能力的培养新增了《幼儿游戏与指导》。

此外还充分利用选修课,利用每周三下午六七节开设了《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和教育》《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玩具制作》《幼儿园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幼儿园班级管理》等课程,加强幼儿教师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学生可在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选修课。

在选修课方面,学校拟邀请幼儿园经验丰富的园长和骨干担任教师,凭借幼儿园一线教师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强化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突出教师教育实践取向

新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视实践导向。无论是《保教知识与能力》中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幼儿园教师面试》中考查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都清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中等幼儿师范的课程设置中一定要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

其实,××学校在学生见习实习的实践课程方面一直做得不错。学校采用的是“2.5+0.5”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两年半,保证每一位幼师学生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分别有1~2周,第五学期有4周的见习时间,最后一学期是零距离的岗位实习,同时在每个学期安排有不同的见实习任务。但不足的是能结合课程的日常性见习难以落实到位,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学校要致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在专业教师跟岗实践方面、见实习的跟踪指导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激励。

新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是一项难度较大的考试,尤其对中职三年制的幼师生来说。也许上述课程调整设置对于迎战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仍不完透,我们期待在以后的考证探索中一步步完善。前方路漫漫,我们将毅然前行。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篇4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1 个体心理现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体心理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动力: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1.2 个体心理与行为

行为(behavior)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stimulus)。

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的规律,也研究教的规律,以研究学生的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

强调研究学与教育的心理规律,研究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和揭示“学”的心理规律。(研究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学生学习的分类、过程及条件)

研究和揭示“教”的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客观性原则 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教育性原则 

可重复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1 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 4 实验法

教育心理学的成就

坚持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独立性。

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为本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立了一系列的学习理论,为对许多学习问题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参照。

逐步克服了外因论和机械论,注重研究学习的内部机制。

教学心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对推动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对学习活动中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

更加关注学校教育及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以及校外教育中的学习问题。

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的研究受到重视。

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趋向。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特点

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变化中的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定向发展中的顺序性)

不平衡性(统一发展中的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共同模式下的个别差异性)

增进与衰退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认知发展及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4、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点。

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

前后两个阶段有一定的交叉。

顺序是不能改变的。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sensorimotor stage)

主要特点: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手段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他们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

主要成就:客体永久性的获得;因果关系的简单推理;信号表征能力的出现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preoperation stage)

主要特点: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思维开始摆脱具体动作的束缚。但思维的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明显,另外还有感知的局限性和非守恒性。

主要成就:表象符号能力;语言符号能力;开始获得数守恒概念; 开始获得类别思维和找出关系的能力。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

主要特点: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主要成就:守恒概念的获得;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分类和序列;类包含。

④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

(formal operations stage)

主要特点:最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思维具有抽象性。他们能够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

主要成就: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 能考虑复杂推理和问题解决中的可能性选择。

5、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

物理环境。亦即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平衡。平衡或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因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现的特征,是动物进化的结果。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有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它使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如记忆的精细加工。

2、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指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表现:①随意机能的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新的心理结构的形成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学生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是学生发展潜力大小的标志,是学生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在教学中的应用:支架式教学

教学支架: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认知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与指导。

支架式教学:一种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比较

皮亚杰——发展先于教学,教学要适应发展。

维果斯基——教学先于发展,教学要促进发展。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H.Gardner,1983)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①语言智力

⑤身体—动觉智力

②逻辑—数学智力

⑥人际智力

③视觉—空间智力

⑦自知智力

④音乐智力

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Sternberg,1985)人的智力由三种结构组成。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及教育 一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

艾里克森的理论 二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构成

本我:本能、无意识的愿望,服从快乐原则,表现生物的我 

自我:意识和理智,服从现实原则,表现现实的我 

超我:良心和道德理想,服从至善原则,表现道德的我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期(出生~1岁)

力比多主要集中在口腔。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和咬等口腔的动作来获得快感。

此阶段早期,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还不能意识到他人的现实存在,只是笼统地渴求快感。后期才开始发展他人的概念。

此阶段快乐的满足状况对以后的人格产生长远的影响。

2、肛门期(1~3岁)

力比多主要集中在肛门区域。大便产生肛门区的快感,儿童以排泄为乐,以玩弄粪便感到满足。

儿童第一次被要求放弃他们的本能愉快,其行为受到外界的要求。

此可能与父母发生冲突,强烈的冲突可能导致日后人格异常。

3、生殖器期(3~6、7岁)

力比多集中到生殖器区域。儿童喜欢抚摸、显露生殖器并产生性欲幻想。

出现“恋母(父)情结”,在行为上有了性别差异。

“恋母(父)情结”对于以后个体的精神健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道德规范、社会价值观的内化以及性别角色的认同也有密切关系。

4、潜伏期(5、6~12岁)

性冲动减缓直至暂停活动。

儿童的典型特征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主要与同性别伙伴游戏、学习和体育活动。

5、生殖期(12~20岁)

力比多冲动和能量活跃,对性的兴趣剧增。

这一阶段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建立独立生活、寻求同龄伙伴友谊、试图建立长期稳定的性关系。艾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每一阶段有一个主要冲突(社会心理危机)。

每个阶段发展的顺序不变,其冲突是先天预定的,是生物成熟的表现。

人格发展处于积极和消极两端之间,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二维发展观)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为人所特有

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意识的特征

分离感:与客体的分离;与他人的分离(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情绪和认知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同一感:一个人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随环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认自己是同一个人。

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自我意识的结构

①从内容上

生理自我 

社会自我 

心理自我②从形式上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

自我认识方面 

自我体验方面 

自我调控方面 学习的含义

学习: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说明:

1、学习发生的根本标志是变化的发生。

2、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是经验或练习。

3、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特点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承认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心理过程。(S—O—R)

获得律: 消退律: 泛化律: 分化律:

高级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试误说

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不与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研究对象。

(二)强化理论

 强化:增强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的程序。

强化物:增强同类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

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一种行为反应发生之时或之后,呈现一个愉快刺激。

负强化:一种行为反应发生之时或之后,消除一个不愉快刺激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1、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个因素之间是连续不断的交互影响的。

2、大部分的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模仿而习得的。这一过程即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3、“替代强化”:学习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4、行为习得与行为操作。

认知同化理论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有意义接受学习。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即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能产生实质性的联系。

②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

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来实现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的积极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认知同化论的基本术语

同化:把新观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重组、修改、扩充、深化等),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认知结构(广义):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知识同化的三种模式

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信息加工理论

 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探测、编码、贮存和复现的过程。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可以迁移,动作技能可以迁移,情感和态度也可以迁移。学习迁移的分类(1)

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

正迁移:起积极促进作用

负迁移:起消极干扰作用

根据迁移作用的时间和顺序:

顺向迁移:先

逆向迁移:后

先 学习迁移的分类(2)

根据迁移作用的方向或水平:(加涅)

侧向迁移: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

纵向迁移:低水平的技能向高水平技能的迁移 

根据迁移作用的内容或范围:(布鲁纳)

特殊迁移: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移

一般迁移:原理、态度和一般方法的迁移 形式训练说

人的各种官能可以独立地加以训练,使之得到提高。

迁移是无条件的,可以自动发生。

某些学科对于训练发展某一种或某几种官能具有特殊的训练作用和训练价值。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伍德沃兹的知觉训练迁移实验。如面积估计的训练,线段长度估计训练。

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即在刺激与反应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同迁移作用成正比。

学习上的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经验泛化说(概括化)

 机能心理学。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它们的共同原理。即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关系转换说

 格式塔学派。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

 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顿悟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有效条件。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含迁移。

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利用认知结构变量促进学习迁移——“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及其功能

 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先于学习材料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其主要功能是在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一种教材呈现策略。动机的概念及理解

动机(motivation)是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推动力。

①动机是内部心理过程。

②动机是一种动力,是引起人们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

③人类的动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动机的产生条件 

内部条件:需要 

外部条件:诱因 

诱因(incentive):能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正诱因与负诱因。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人们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典型形式是好奇心、求知欲等。

对学习的影响比较持久。

外部学习动机 :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典型形式是赏罚。

对学习的影响具有短暂性和一时性。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

外部奖励不能滥用,否则有可能产生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莱珀)。

在实际中常常是二者交替使用。学习动机与学习

学习动机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有些学习在没有动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发生。

学习动机也不是学习的充分条件。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习的一种因素,并且它对学习的影响必须通过许多中介因素。

对于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

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活动效率都不高。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活动难度的不同而不同。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要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要求有较强的动机;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工作效率最高。——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由于一系列连续的失败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简称LH 

LH产生后,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强化动机理论及意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S—R之间是直接联系,不存在任何中间心理过程或中介环节。

人的一切行为原因就是强化。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表扬、奖励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1、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

2、基本需要具有似本能性质。

3、人类的需要可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

4、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

 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即: Ts=Ms×Ps×Is 

成就动机的两种心理成分: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因此有两种类型的人:求成型和避败型。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四因素 自我效能感理论(A.Bandura)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学习动机的分类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表扬与批评 

适当开展竞赛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取得成功 第三部分

几种不同领域的学习

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

学习策略

态度与品德形成和培养 概 念

概念: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

四个方面: 

概念名称 

概念定义

概念例子(正例与反例)

概念属性(概念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概

概念(concept)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

概念是思维的产物。(概念是以词标志的事物的一般和本质特性的符号)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二者成反比关系)

概念的层次或等级 

概念的典型性

概念的特征

①概念是对多个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

②概念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大大简化了人的思维;

③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

④概念是有层次结构的、相互联系的。

概念的种类

①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② 难下定义的概念与易下定义的概念 ③ 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 ④ 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

信息加工理论的问题解决观 

问题(problem):个体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时的情境。

问题三成分:给定、目标状态、障碍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问题解决的心理分析

1、问题表征:问题解决者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形成一个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即理解问题空间。

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2、搜索策略:

算法式:在问题空间中搜索所有可能的方法。

启发式: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中进行较少搜索。如手段—目的分析、爬山法、逆向搜索、计划等。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知识经验(迁移)。

定势(set,又叫心向)(积极的;消极的)

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

动机和情绪。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酝酿效应 

问题情境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特点:

新颖性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 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

灵感状态

创造力与智力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

高智商者创造力不定; 

低创造性者智商不定; 

高创造性者必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方法

发散性提问

判别性提问、叙述性提问、说理性提问、发散性提问 

小组讨论 

多向求解 

思路提示

广义的知识及知识表征

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的是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之外的,即为人类的知识。

知识表征: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

广义的知识分类

陈述性知识

(狭义知识)

智慧技能

广义知识

认知技能

程序性知识

认知策略

(技能)

动作技能

广义知识分类与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对应关系

陈述性知识及其表征

陈述性知识: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

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一般通过记忆获得(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以命题或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

简单陈述性知识和复杂陈述性知识

简单陈述性知识:主要指符号表征学习和非概括性命题的学习。

学习的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

复杂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概念和概括性命题的学习。

学习的关键是理解。程序性知识及其表征

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在本质上,程序性知识由概念和规则组成。

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知识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习得阶段。

第二阶段:巩固与转化阶段。

第三阶段:提取与应用阶段。

促进陈述性知识巩固的策略

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简单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组织策略: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复 述 策 略

利用多种感官(复习方式多样化)。

读背结合。

过度学习。

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恰当安排复习时间

及时复习策略(尤其对高度机械化的材料)。

第一次复习:学习完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

第四次复习:一月后。

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精 加 工 策 略

记忆术(无意义的材料)

位置记忆法、关键词法、首字联词法、谐音法、歌诀法等

作笔记(复杂陈述性知识)

作笔记的三步骤:①留下笔记本每页右边¼左右;②记下听课的内容; ③整理笔记,在笔记的留出部分写出边注、评语等。组织策略的形式

描述策略:将孤立的单词组成一个描述性句子。

归类策略:将分离的项目按类别组织成一个序列,以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

表象策略: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

网联策略: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适用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并非所有陈述性知识都能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实质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构成的规则,使之支配人的行为。

转化主要指概念或规则向技能的转化。

变式练习是学生将理解了的概念和规则转化为一种办事能力的必经过程。

品德概述

1、品德的含义

品德也叫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习得的,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

2、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

晓之以理

道德情感

动之以情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导之以行

道德教育具有多端性。

品德的认知派与行为派之争

认知派

人的品德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智力发展水平和道德动机的形成。形成人们良好的品德主要是进行说理教育。

行为派

人的品德只是一定动作的总和,因而道德教育中必须注意行为的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理论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临床法

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法)

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道德判断,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尊重道德的权威;把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根据行为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评价行为时不仅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动机。

二、柯尔伯格的理论

1、研究思路与方法

检验和描绘作为道德判断依据的思维结构

道德两难故事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现象。

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此现象是特利普里特(M.Triplett,1898)

让被试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

①单独骑行计时

24英里/小时 ②让一个跑步伴同

31英里/小时 ③与其他人竞赛骑32、5英里/小时

• 社会干扰: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降低现象。

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

群体背景能够唤起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社会促进作用的原因。•

性别促进作用

• • •

• •

群体的凝聚力。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影响从众的因素

• 群体的特点(规模、一致性)。

问题(模糊的、困难的)。

个人因素(能力、独立性、自信心、文化差异)。合作与竞争

合作(cooperation):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competition):不同的个体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 原发心理原因

合作——个体之间的合作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与手段。

竞争——人们试图在社会比较中确定自我价值的需要,使人们倾向于超越别人。

直接动因

现实生活中利益一致或冲突

 与合作相比较,在没有特别引导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的行为方式。

实验介绍 

梅茨(1951)

对偏离的恐惧。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从众的心理原因

行为参照。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参照价值。

从消极方面看,会使个人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丧失个性;也会助长歪风邪气和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

群体压力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上假设的。

群体压力可以在人们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从积极方面看,从众对于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意义;对于社会而言,也具有延续社会文化的作用。从众(conformity):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群体一起完成 一件事情时,他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鲁斯(1957)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篇5

1、大学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发展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

2、大学教学应当培育民主观念: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既看到了民主社会对于促进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的保障作用,也看到了大学教学通过对青年一代民主价值的培育而产生的对民主社会建设的持续推动作用。

3、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主张:永恒主义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育,却“曲高和寡”,其基本的特点是对自然物的直接利用,一般以黑板和粉笔为经典标志。

18、现代教学手段:是指基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具有其特征的教学手段,它主要体现为以多媒体为外显标志的教学手段。简言之,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这里所谈的整合,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19、整合中的问题:1)高效整合意味着教师的更多付出;2)整合的适切性问题;3)时刻关注师生情感与互动交流;4)多媒体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20、案例教学是:“教育学的方法与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按照舒尔曼的观点,案例方法不同于个案研究,“案例方法是教育学的一种形式,而个案研究是定性研究一种形式。”

21、研究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质量。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选择、填空及判断

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2、教学论的产生与历史发展: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4、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5、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6、凯洛夫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

7、凯洛夫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

23、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其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24、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获得永恒真理:永恒主义者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永恒主义者批评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25、大学教学应加强通识教育,培育人文精神。赫钦斯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学生应该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这就是他提出的通识教育的主张。最终遭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并很快被新的教育流派所淹没。4在此基础上,、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永恒理性: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

5、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基本主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张“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学;强调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我评价。人本主义的教育者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

6、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

7示:、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的启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8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可以追“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9、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10、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11、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系科、专业开设。选修教育课程实行完全的自由选修,既没有选择领域的限制,也没有学分数的限制。

12、大学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13、教材内容的组织与编排方式:1)教材内容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与心理式组织。2)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直线式排列与螺旋式排列。

14、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15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16、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最早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意在普及教育,实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理想,我们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学制的逐步的确立,班级授课制随即在全国推广。

17、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是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及其系统。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媒体的总和。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2、大学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在学生活动方面属于实践活动,但从整个教学目的看,仍然属于认识活动范畴。

23、主体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环节都是在主动和独立地活动,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引导和帮助,这一点与理论教学明显不同。

24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特征。、开放性:与理论教学相比,大学具体表现在:1)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已经 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而是延伸到与社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2)大学实践教学活动的时空也突破了课堂、学校的限制和束缚;3)大学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过程以及评价也都表现出开放性特征。

25、批阅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延续,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26、当前实验教学改革趋势:实验课程体系更独立。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是大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趋势。

27、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学年或一门课程范围内进行论文写作或技术设计的初步训练。

28、顾客导向原则:这里所谓的“顾客”,是指高等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育官员、高一级学校(培养硕士生或博士生的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等。

29、质量管理小组: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从事各项工作的教职员工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现并解决工作现场中所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30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首、戴明环模式:又称“PDCA模式”,先提出的。该模式的基本含义是,质量管理改进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的顺序循环往复,以进入一个科学的逻辑运作过程,最终提高管理质量。

31、我们认为大学教学评价:是指由特定的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大学教学评价客体所实施的评价活动,是由多重评价因素组成的评价系统。32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即根据教学目的又可称为“教师和教学原则,利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33年启动的以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旨在通过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这样一种培养模式,达到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的目的。

34、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

8、在教学内容上,杜威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9、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

10、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11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的问题,即要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所构成的研究对象中发现问题。

12、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地呼唤着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阵地。13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14、大学教学的意义:大学教学的发展价值,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15后经历了英国、德国、美国和苏联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学传统,其教学传统也经历了与此相对应的递变过程。

16、德国大学教学传统特点:研究和发展知识。

1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观。2)在19世纪,德国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

17、在国大学教学的古代传统与现代探索

1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2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到宋代出现了书院,意味着中国3)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

18、孟子吸取了孔子的教学思想,认为“教亦多术矣”,且注意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19持制定《教育部在学校令》、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村、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使“学”与“术”分离,确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会、各科设教授会的方针,形成所谓的“教授治校”的制度。

20、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教育理论具有持续的世界性影响力。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21、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

22、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26、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地思考;能清晰地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的价值。

27、赫钦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28、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卡尔、罗杰斯、凯利等。

29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

30、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31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等,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32、人本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的启示:大学教学要提倡“学生中心”。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33、对于课程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并按照学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这种课程的一般特点有:第一,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第二,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第三,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第四,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扮演接受者的角色。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第二,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第三,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其三,课程即活动。

34、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因此学科课程论至今仍然深受教师们的肯定和拥护。

35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36、教学大纲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37、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38点,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的发展水平,...........

二是正处于形成状态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39、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含义: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的优势:最早可以追溯到

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它至今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2)课堂讨论法。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类型:一是知识性讨论,以理解和应用教材的有关知识为目的,其应用性较广;一是学术性讨论,以超越教材内容为目的探讨相关的问题,一般在高年级采用。3)问题教学法。含义: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4)练习法。含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5)读书指导法。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三种类型。

即学校采用外文教材,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我们也把它称为“沉浸型双语教学”科中使用第二语言,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也称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混合型:即学生进入学校后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也称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52、我国高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它具体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渗透型教学方法。就是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使用英语。第二阶段,采用交替型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或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解释或说明。第三阶段,采用示范型教学方法。在某个学科教学中,大部分采用中文教学,选择部分内容用英文教学。

53、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基本策略:68、实验考核的方法主要包括:笔试(实验方案、仪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操作考试(每人独立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时考核(出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情况等)。

68、实习可以看成是到职业场所的实训,校内实训可以看成是实习的准备或模拟实习,一般并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

69、学年论文的性质,基本上还是习作性的作业,但不同于课外作业。70、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组织主要分成三个阶段:选题指导、过程指导和审查、评定与答辩。7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实践中的认识过程;二是实践中的服务过程。

72、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的关系。1)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2)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是在相互推动中发展起来的。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领域和效度方面。

87、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类型:1)定位性评价,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之前,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前期准备情况;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3)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那些用形成性评价没有解决的学习困难;4)总结性评价。

88、学生学业评价的一般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对结果的分析阶段。

89、教师教学评价的原则: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3)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4)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90、教师教学评价的类型:1)学生评价;2)同行评价;3)院系领导评价;4)教师自评;5)专家评价。91、我国开展高校教育评估,从198540专题研讨最早见于、班级授课制改革:161世纪初德国虔)专题研讨。敬派教育家弗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2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选科制。3)凯勒制教学。20世纪家凯勒提出“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学。4)小队教学。其做法: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根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学效果。

41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目的:为课堂教是为了学的互动与探究提供充分的机会和便利。

4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首先是:任课教师。教师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按照课程需要和教学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有用资源精心挑选,归类整理,或将自己的学习建议、教案、推荐网址、案例、难点与重点分析发到网上,由此,形成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教学资源建设的另一大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43、大学教学新模式: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和研究性教学。44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后流传于欧70年代美和其他国家。199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提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要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45、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1)生动的情境性。情境性也即案例性,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2)高度的拟真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3)灵活的启发性。4)鲜明的针对性。

46、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填鸭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而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讨论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但不是权威性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双向沟通。

47、案例设计与编写遵循的原则:1)针对性。它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必须针对教学目的的选编案例。案例教学同样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选编案例之前必须明确教学目的是什么,所选编的案例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只有选编的案例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才能达到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切忌随心所欲地东拼西凑,将案例与教学弄成“两张皮”。二是必须针对学生选编案例,即要求所选案例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选编难易适度的案例。248)真实性。、案例教学3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新颖性。

程,一般包括选编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四个环节,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9、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

50、分析讲解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

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511的选择上,)教材选用。可以考虑先从非统考学科2)课程选择。在课程开始,或从一些前沿的学科如电子信息、国际贸易、生物科学等学科开始。3)教学方法。4)考核方式。

54、大学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缺乏双语教学师资。目前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最普遍、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师资不足、水平不高。2成熟的教学模式。)缺乏双语教学配套教材。4)缺乏完善的评3)缺乏价体系。5)缺乏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55、网络教学的含义: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56早,、网络教学在国外开展的时间比较在我国,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远程教育。

57讲授网络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Internet1)实现的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2)演示式网络教学模式。3)探索式网络教学模式。4)讨论式网络教学模式。5)信息收集整理式网络教学模式。

58、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1)问题解决模式。2)自主研究模式。3)课题参与模式。

59、研究性教学常用的方法:1)活动体验法。2)实验探究法。3)案例分析法。

60、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1)确定研究性选题。2)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3)总结评价。

61、大学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除了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

62、实践教学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1)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2)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3)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63、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首先应构建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职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职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实训等几种形式,其核心是实习实训。

64、实验教学的功能类型:1)观察性实验教学;2)学习操作性实验教学;3)独立操作性实验教学;4)设计性实验教学。它是由教师指定课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5)研究性实验教学。

65、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表征——生成子。

66、研究表明,中等动机水平具有最佳操作效果。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但很不系统。

73响,既有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大学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既有环境的因素,又有组织管理的因素。

74、教学工作要素管理包括:一是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二是学生学业质量管理。三是教务工作质量管理。75、教学进程环节管理过程:制订计划、运行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这四个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步骤。

76、大学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某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要求,是大学组织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

77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老师、大学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内涵: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5%以上;“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应大于30%时数不低于;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15%,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不低于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78素:、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五个关键要1)起联合作用并普遍承诺的共同愿景。2)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和过程。3)以工作团队为中心的组织架构。4)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组织目标。5)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的技术方法。79、学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文化(culture)、承诺(commitment)和沟通(communication),简称“3C”。80、大学教学质量监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两个环节。

81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学评价:既是高等教育研也是近年来基于普通教学论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研究领域。

82、大学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包括对大学办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学术队伍、学术环境、教师教学效能、学生学业等诸多方面的评价。83、大学教学评价功能:鉴定、诊断、自省、监督、导向、中介等功能,遵循的原则:方向性、教育性、科学性、可靠性。

84、大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同,在评价的方式及使用的技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85、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现代大学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对于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86从评价主体来看,、大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大学教学评价一般1)分为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三种形式。2)从评价性质来看,大学教学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鉴定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目前,我国大学教学评价则以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的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式为主。3)从评价内容来看,大年算起,已有20年的历史了。教育部正式宣布,从2003年起,对高等学校开展“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将过去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与随机评估三种类型合并为一种评估类型。

简答及论述

1、(论)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简述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

(1)学习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中国古代的大学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修身与政治教育。

(2)注重辩难讲会,提倡学术交流。(3)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持的宝贵经验,历经两千余年,直到今天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

2、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1)经验主义。2)工具主义。3)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

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3、(论)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简述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

1)大学教学应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

2“主动建构式”转变;)大学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

3)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 4)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4问题。、(论)(编写大学教材应该注意的问大学教材的编写还应注意的题有哪些?)

1教科书在内的成套化的系列,)区分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包括绝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是整个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 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教材的开发应当以成套化和系列化的方式进行,围绕教科书成套地同步推出教师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和学生辅助读物等教材系列,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且要促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大学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当前尤其要抓好软件教材的建设,积极编制精品课程,在又条件的高效建立若干个多媒体制作中心,逐步实现教学软件的专业化制作,推动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开发。2)适合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作为大学教学中介性要素的教材,既应使教材设计和编排有助于大学生的自学,同时又应加强高等教育自学参考材料的辅助建设。在照顾到大学教材的学理性的同时,应兼顾“一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实用性,又要及时把握社会现实,让教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吸纳某些学生参与某些学科教材的编写过程。

3学教材的编写应以确认并挖掘大学)符合大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大生的潜能为前提,应对大学生的现有

知识水平、现有能力水平以及学习活动所需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估计,特别亲耐滴教材对于大学生在发现性思维和智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并切实遵循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原则。

4)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中普遍出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教材应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且还可以学会专家学者研究和判断历史的方法与手段,最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观察历史的新器官”。

5)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材的编写应有利于师生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客观世界,使教师能够将某个人对于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

6)区分知识的产生逻辑与表述逻辑。保管,使用起来更加便利。

3)智能化。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都有自动装置,帮助教师省去了许多操作麻烦。如幻灯机自动换片、无线遥控,摄录像一体的摄录系统运用了微处理机,使一系列繁琐的调整和后期制作工作趋于全自动化,使教学素材的获得与编辑变得轻而易举。

4)大容量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存储容量越来越大。

5)交互化。双向信息传递录像教学系统,以激光电视唱盘为软件,同微机联结,实现人要机相互对话。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人机关系的发展与转变,将继续对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6)网络化。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起来的微机网络通讯,可使网络中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实现相互通讯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进行分析,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确定研究性选题。第二,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第三,总结评价通过这三个阶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投入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8、(论)大学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大学实践教学的作用是什么?地位如何?)

1)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2)实践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长期系统的学校学习,大学生专业知识构成中绝大部分是“公共性知识”,而“默会知识”比较欠缺。大学实践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或在学生团体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将“公共性知识”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和公布制度,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谁、医学教育认证等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教学过程应首先从易于认识的知识开始,它所依循的应是一种产生逻辑或形成逻辑,而不是一种产生或形成之后的表述逻辑,这应与人类知识体系的产生或形成过程相一致,而不是与人类知识体系的表述过程相一致。5(、(论)学生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及原则。学业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应坚持什么原则?)

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1)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把握学生的起点,选择教学策略;2)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3)学生学业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

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1)发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过程性原则。6今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几、(论)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当个方面?)

1运用多种媒体,)多媒体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使它们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益,以求教学功能的最做优化。基于计算机管理的教学系统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媒体音像教学体统。

2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如手提式)微型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向着投影仪、光盘、微型电视可像手表等。微型化的现代教学手段便于携带和

7样进行研究性教学?、(论)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怎 1)研究性教学理论核心意义就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教学之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研究的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学习的方式,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教学信息和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

2)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必然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有:第一,问题解决模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搜集科学事实——探求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第二,自主研究模式即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题目——搜集资料并制订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这是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项课题的整个过程。第三,课题参与模式:即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模式。研究性教学常用的方法:第一,活动体验法。第二,实验探究法。第三,案例分析法。

3)自己所学专业性质特点分析如何进行研究性教学结合研究性教学中的学习和“默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通过语言教学的方式和意会教学的方式结合,从而恢复知识赖以存在的现实背景和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与具体场景相联系的、可以灵活运用的、生动的知识,以此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

9、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要求是:1以院系为基础、各职能)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按照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3)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4)坚持教授上讲台制,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新聘任的青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6)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10、(论)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简述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2)大力培训新增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

3)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4第一,)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第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第三,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第四,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

5)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第一,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第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第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制度。

6)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7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计划 篇6

第一步:划重点。依据新出的教育学考试大纲和心理学考试大纲,把这两门课程所涉及的考点过一遍,整理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一直都觉得 划分重点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为自己节省下很多的时间,而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得其所。

第二步:看书。看书不能没有目的地看。所以,我决定分三个阶段。第一遍是“看”,着重于细细地看,全面地理解,尽量不留疑问。第二遍是“背”,背自己在看的过程中,觉得可能出考题的内容想想如果自己拿到一本书去考别人时,会怎样出题。哪些内容可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这其中的题型。第三遍是“默背”即“回忆”。整个一本书,从头到尾都讲了哪些内容,都回忆一遍。如果还有困难的话,就把自己不知道的地方简单罗列出来。看着问题去想,遇到困难时再翻书看看,这样就记得比较牢固。

第三步:做题。历年真题的参考架势都比较大,有一些考试题每年都会考,而且对出题的类型、风格会有较深的认识。所以,我要多做真题。以后呢,每天白天专心看书,晚上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去考试在线做一套模拟试题。然后看下成绩和解析。这样就比较容易知道自己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啦。 所以所以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一定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好好休息,规律生活。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有信心!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还有谁能相信我呢 ,对吧?

先预祝自己有个好成绩吧!加油!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篇7

为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财政部2009年4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1月以来,为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尤其是关系本省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会计管理工作信息化,山东、安徽、河南、湖南、辽宁和宁夏等多个省、自治区按照指导意见要求,由原来的各省区独立出题改为全面推行全国统一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并陆续采用了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的全国统一网络考试题库。这一改革必将显著改变我国对当前会计从业人员执业水平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这一改变的认识尚不够清晰,其结果是考生通过率迅速下降。下面以山东省(青岛市除外)为例,对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采用全国统一网络题库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并着重总结了对高校会计教学的启示。

1 山东省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采用全国统一题库的具体情况

1.1 山东省作出的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采用全国统一题库有关通知的情况

2012年2月山东省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作出了两项重要通知,正式拉开了山东省(青岛市除外)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采用全国统一题库的序幕。

一项重要通知是《关于停发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的通知》,通知指出:“自2012年3月起对报名参加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合格的人员不再发放电算化证书,统一使用考试成绩单。符合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条件的考试人员,可凭考试成绩单在规定时间内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已发放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丢失一律不再补发。”

另一项重要通知是《2012年山东省采用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的通知》,通知指出:“按照财政部全国会计资格无纸化工作统一要求,我省(青岛市除外)2012年启用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试题库。”

1.2 山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试科目及其变动情况

1.2.1 不变的方面

与山东省2011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及内容相对照,2012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没有发生变化的是考试科目门数、名称和各科分值,仍然共3门考试,名称仍分别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初级会计电算化》,三科考试科目的分值仍均为100分。

1.2.2 变化的方面

2012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各科目考试时间均由2011年各科目的90分钟或120分钟缩短为60分钟。三科考试教材均改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编写的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各科目考试题型、题量及分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如下:

来源:山东省会计信息网

1.2.2.1《会计基础》科目的变化

2012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在往年该科目60道单选、多选和判断等客观题的基础上增加了2道分值为10分的计算分析题。每道计算分析题又分五小问,小问的形式有两种:分录填制型和金额计算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混合题型。在分录填制时必须选择会计科目,并且填写金额,两者完全正确方可得分。

1.2.2.2《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科目的变化

2012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在往年该科目60道单选、多选等客观题的基础上增加了2道分值为10分的案例分析题。每道案例分析题又分五小问,且均为不定项选择,考试题目难度比往年有所加大。

1.2.2.3《初级会计电算化》科目的变化

首先是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中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改变。原山东省(青岛市除外)初级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为用友通10.0软件,2012年改为版本更高的用友T3软件。在T3系统中主要考核系统管理模块、总账模块、财务报表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和应收应付账款模块。

其次是考试评分制度的改变。《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分为客观题和实务操作题,原分制为各占50分,60分及格,但必须两部分均不得低于30分。而现在全国统一题库改为客观题40分,实务操作题60分,且实行统一计分制,即总分达60分即可。

最后是考试内容的改变。相对于2011年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其考试内容增加了,其中系统管理模块2题,账务处理(含总账、报表、日常业务等)模块8题,固定资产模块2题,核算模块1题,工资模块2题。

2 对2012年第一季度会计从业考试通过情况的分析

2.1 2012年第一季度会计从业考试通过基本情况

在2012年第一季度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由于新采用的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库和山东省以前的考试题库的区别较大,绝大多数参加考试的人员普遍反映没有接触过新题库,而且各科目客观题难度较大超出预期。

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中,部分参加考试人员甚至不知道会计电算化考试软件改用了用友T3软件,之前没有做过相应练习,考试时感觉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以我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参加本年第一季度的会计从业考试的考生中有接近半数没有通过所参加科目的考试。

2.2 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难度加大的原因

2.2.1 全国统一考试题库中客观题难度加大

对我校参加本年第一季度会计从业考试的考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三科考试科目的客观题部分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新增加的题型部分,其中以《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增加的案例分析题中的不定项选择为首。此外,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客观题中出现了部分关于税法和预算的题目,使得其客观题部分的难度有所增加。

2.2.2. 全国统一考试用友T3系统考试范围有所增大

用友T3系统考试范围比用友通版有较大改变,其中账目处理模块初始化中添加了辅助核算项目的考点,在日常业务处理中添加了查询记账和查询账簿的考点,在编制报表时增加了定义报表格式和定义报表公式的考点,此外还增加了应收应付、工资核算等模块内容考点。

2.2.3 各科目考试时间大幅减少

三科考试科目时间均减少为60分钟,相对于原来90分钟和120分钟的十分充裕的时间,从一方面要求了考试人员必须十分熟悉会计、经济法和会计电算化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对考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操作技能和技巧也有较高要求。

2.3 对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生的建议

2.3.1 在注重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注意各科目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提升会计信息化操作的水平,尤其一定要熟练掌握用友T3软件中各个业务流程的操作方法。

2.3.2 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在日常学习中,要增加对生活中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尤其是联系企业实际进行计算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练习。

2.3.3 采用正规辅导教材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使用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最新编写的正规考试辅导教材,尤其是在《初级会计电算化》正版教材中附带用友T3软件光盘一张,这为考生考前练习新软件提供了较佳的条件。在平时备考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做题的速度,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

3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对高校会计教学的启示

3.1 要求高校会计教学树立全新的会计信息化理念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学指导思想仍然普遍落后。对“会计信息系统论”等理论观点认识不足,仍然主要基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来讲授会计理论实务并开展会计实验,对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实务中如火如荼的应用视而不见,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财务甚至难以达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事实上,会计信息化条件改变了会计理论构建基点,进而会改变整个会计理论体系。高校会计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新的时点理念、新的时空理念以及新的会计信息质量理念,帮助学生摆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思维模式局限,并运用会计信息化理念及工具处理会计实务和解决会计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从业资格考试以及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2 要求高校会计教学注重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带来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的革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完善对新型高层次财务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电子商务在经济社会中蓬勃发展,在改变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处理和披露,迫切需要会计人员掌握一定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能力等一些与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联系紧密的实用技能和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财务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会计从业考试题库改革的重要参照。因此,高校会计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知识,推动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3.3 要求高校会计教学与企业信息化实践相结合

财会类工作专业性比较强,无论单位大小,业务繁简,其会计工作的基础都必须要扎实过硬,尤其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经济管理工作对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信息反馈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财会工作必将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库改革中也有所体现。从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看,高校培养的财会类专业学生,不仅要能熟练完成一般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化过程,还要能对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购、产、销等与企业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会计工作的要求。

3.4 要求高校会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范围的扩大要求会计人员要更注重实际业务操作,要求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各模块的处理流程。会计从业资格客观题部分的改变则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需有扎实牢固的会计基础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计算分析或案例分析题题型就向社会各界传递出了这一信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量增加和考试时间缩短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应变能力、考试能力、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不能再抱残守缺一成不变,必须及时针对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采取相应措施,在日常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大胆创新,着重培养学生识记、计算、操作和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6):3-10.

[2]王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J].财会月刊,2012(6下):95-97.

上一篇:毛泽东选集感想下一篇:安置中心工作计划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