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复习教案

2023-03-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七年级数学下复习教案

数学: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

【知识要点】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适合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由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集

3.二元一次方程组:由几个一次方程组成并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适合二元一次方程组里各个方程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组

里各个方程的公共解,也叫做这个方程组的解(注意:①书写方程组的解时,必需用“”把各个未知数的值连在一起,即写成根,但是方程组的解只能叫解,不能叫根)

5.解方程组:求出方程组的解或确定方程组没有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6.同解方程组:如果第一个方程组的解都是第二个方程组的解,而第二个方程组的解也都是第

一个方程组的解,即两个方程组的解集相等,就把这两个方程组叫做同解方程组 7.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和加减法)

(1)代入法解题步骤:把方程组里的一个方程变形,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

未知数;把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可 先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把求得的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第一步所得的式子中,可求得 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样就得到了方程的解xa的形式;②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

ybxa yb (2)加减法解题步骤:把方程组里一个(或两个)方程的两边都乘以适当的数,使

两个方

程里的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把所得到的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 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以下步骤与代入法相 同)

8.二元一次方程组(1)当AxByC0解的情况

DxEyF0AB时,方程组有唯一的解; DEABC时,方程组有无数个解; (2)当DEFABC时,方程组无解 (3)当DEF9.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相同,即“设”“列”“解”“验”

“答”

【例题精讲】

例1.分别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方程组 5x+6y=16 ① 2x-3y=1 ②

解:代入法 由方程②得:y2x1 ③ 32x116 3 将方程③代入方程①得:5x65x+2(2x-1)=16 5x+4x-2=16 9x=18

x=2 将x=2代入方程②得: 4-3y=1 y=1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x2

y1 加减法 方程②×2得:4x-6y=2 ③

方程①+方程③得:9x=18 x=2 将x=2代入方程②得: 4-3y=1 y=1

x2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y1例2.从少先队夏令营到学校,先下山再走平路,一少先队员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

下山,以每小时9公里的速度通过平路,到学校共用了55分钟,回来时,通过平路速度不

变,但以每小时6公里的速度上山,回到营地共花去了1小时10分钟,问夏令营到学校有

多少公里?

分析:路程分为两段,平路和坡路,来回路程不变,只是上山和下山的转变导致时间的不

同,所以设平路长为x公里,坡路长为y公里,表示时间,利用两个不同的过程列 两个方程,组成方程组

解:设平路长为x公里,坡路长为y公里

xy5591260 依题意列方程组得: xy1016096 解这个方程组得: 经检验,符合题意 x6

y3x+y=9 答:夏令营到学校有9公里

第2篇: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复习计划

一、复心思想及方法依据:

基于数学基础稍差,特制定此计划,以狠抓基础为重点。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紧扣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做到查漏补缺,认真落实好双基教学,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复习内容及要求:

1、相交线与平行线: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知道对顶角相等,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意义。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导;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了解命题的概念,区分命题的真假,结合具体内容说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好习惯。

2、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有序数对;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根据点写坐标、根据坐标描点;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三角形: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

4、二元一次方程组: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目标(化成x=a,y=b的形式),体会消元思想;通过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不等式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解集的几何表示;并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析觖实际问题。

6、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理解组距、组数等统计概念,能够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信息.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感受统计图的作用.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地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利用表格整理;掌握数据描述的方法――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理解一些统计的基本概念.能积极参与解决,从中感受教学的严谨性,并养成耐心、

细致的良好习惯.能够利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处理数据,并能够作出一些决策.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统计初步过程,会根据调查结果绘制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体会运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三、复习重难点:

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逐步学会说理;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运用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利用表格整理;掌握数据描述的方法――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

四、复习方法及步骤:

1、以讲练为主,老师根据学生训练,掌握真实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重点讲授。具体操作如下:每章节首先提示本章主要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做题,到掌握为止,几何复习以基础知识为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出一些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注意归纳、注意解题规律和方法的总结。

五、课时安排:

相交线与平行线………………………………2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2课时

三角形…………………………………………2课时

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课时

实数……………………………………………2课时

综合训练………………………………………2课时

2010年6月22日

第3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期中复习教案

期中复习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对方程、方程组的概念有进一步理解。

2. 掌握解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灵活选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方程

组。

3.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 4. 提高概括能力,归纳能力。 5. 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根据方程组特点先合适方法求解使计算简便。 2. 培养思维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

二、 概括本章主要内容。(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 例题。 例1.

2x3y0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5x7y1用加减法法解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例2. 例3.

2x3y0

5x7y1(1)、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

(2)、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 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例4. 下列各方程组怎样求解最简便。

3xy94x3y9(1)

(2)

2xy6yx1(3)6xy72x5y1

2(4)

3xy23x2y7对(3)(4)教师不给出统一答案。 例5.

讨论:不解方程组,观察下列方程组是否有解。

(1)2xy12xy

1(2)

2xy24x2y46x3y3(3)

4x2y4

三、练习。

P25 A组

第二题

A组

第八题

P26

期中复习2 ——整式的乘法

教学目标:

1、能较熟练地理解本章所学的公式及运算法则

2、能熟练地进行多项式的计算。

教学重点:正确选择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法则及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范例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各知识点复习

1、整式包括单项式和多项式。

2、求多项式的和与差,解题的几个步骤:一是写出和或差的运算式;二是去括号;三是找出同类项,将它们放在一起;四是合并同类项。

3、多项式的排列(按某一个字母降幂、升幂排列)。

4、同底数幂相乘:a

m

·a=a

n m+n

(m、n都是正整数)

语言叙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5、幂的乘方:(am)n==a mn (m、n为正整数)

语言叙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6、积的乘方:(ab)nanbn (n为正整数) 文字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各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7、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把系数相乘,同底数幂的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8、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即利用乘法的分配律 a(b+c)=ab+ac

9、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m+n)(a+b)= a(m+n)+b(m+n)=(am+an+bm+bn)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0、二项式的乘积: (xa)(xb) =x2bxaxab=x2(ab)xab

11、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文字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1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的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13、三个数的和的平方公式:(abc)2==a2b2c22ab2ac2bc

二、范例分析:

1、 计算:

(1)求4a2b5b3ab24与2a2b3ab223a3的和与差。 (2)(abc)2(abc)2 例

2、先化简,再求值:

(1)(2xy)(2xy)(4x2y2) ,其中x=-2,y=-3 (2) 2(ab)(ab)(ab)2(ab)2其中a2,b例

3、解方程:

1 2(x3)(x3)(x1)(x4)x3

二、练习

P52

A组

第三题 (1)、(2) P52

A组

第四题 (1)、(2) P52

A组

第五题 (1)、(2)

期中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次测试涉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三章内容,由本年级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方讲礼命题,经年级数学组三位教师集体商议定稿。难度适中,基础题所占比例大,旨在测试学生的水平。

二、成绩分析:

本次应考50人,与考50人,优秀22人,占百分之四十四,高分达117分,及格29人,占百分之五十八,不及格21人,占百分之四十二。成绩在全年级三个班中偏低。

具体情况分析:

1、两级分化严重:

A、117分5人,优秀22人;

B、40分以下8人,占百分之一十六,低分至15分。

2、中差生所占比例大,41分-67分13人,占百分之二十六。

3、及格至优秀段(72分-95分)学生所占比例小,仅8人,占百分之一十六。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学习不主动、拖拉,作业不按时完成,完成者马虎了事,抄袭屡禁不止。

2、学生基础差,导致厌学情绪严重,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旧知掌握不牢,新知不积极把握,愈学愈厌烦。

3、学习不细心。粗枝大叶是通病,纵观平时作业和试卷情况,粗心失分是关键。

4、畏难情绪严重,稍有难度或稍微复杂的计算,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去动手做。

5、思维僵化,不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四、教师主观原因分析:

1、教者教材钻研深度不够,讲课不能做到深入浅出。

2、课堂结构不合理,讲的过多,练的过少。

五、今后措施:

1、关爱学生,不斥责学生,正确引导学生的学校态度。

2、搞活课堂,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3、少讲多练,精讲精练,向45分钟要质量。

4、营造学习氛围,创建互助学习风气,杜绝抄袭现象。

5、加强后进生的课后辅导,师生共同提高后进面。

六、查漏补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的讨论(选择题第2题)

2、完全平方式的讨论(选择题第8题、填空题第7题,解答题第1题)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题第2题),突出有要时间验算,保证正确率

4、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建立。(解答题第5题)

第4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5.4平移教案

渝水区罗坊中学

简 谕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2. 通过实例,认识图形平移, 了解平移的特征,理解平移的含义,会进行点的平移。 3.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平移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平移的性质探索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小组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具:直尺和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感受平移,体验新知

你坐过公车和搭过电梯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活动1:学生讨论)

2. .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 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 活动2: 师生交流.)

这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每个图形都有“基本图形”,而“基本图形”是什么? 如第一个图形是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 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 3. 实践探索,得出新知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如:

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平移特征,回答下面问题:

1、图形经过平移后,_______图形的位置,________图形的形状,________图形的大小.(填“改变”或“不改变”)

2、经过平移,每一组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________. 归纳

(活动3:分组讨论) 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简单的说:(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四. 典例剖析 深化巩固

例1:如右图,平移线段AB,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线段A′B′. 分析:“点A移到点A′”这句话告诉我们图形平移的方向是A到A′的方向, 平移的距离为线段AA′的长,根据这两个要素就可以确定点B′。

解:如图,过B′点做AA′的平行线L,在直线L上 截取BB ′=AA′,连接A′B′,则线段A′B′ 就是所求画的线段。

2、例 2: 经过平移,使三角形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 D. 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DEF. 分析:设顶点 B,C分别平移 到了E,F,根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可知线段 BE,CF与AD平行且相分析:设顶点 B,C分别平移 到了E,F,根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可知线段 BE,CF与AD平行且相等。

解:如图,过 B,C点分别做线段BE,CF使得他们与线段AD平行且相等,连接 DE,DF,EF。 三角形 DEF 就是三角形ABC平移后的图形.

五、巩固练习

1、在下面的六幅图案中,(2)(3)(4)(5)(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

?

2、将图中的小船向左平移四格

3、填空:

1).图形经过平移后, ____图形的位置,______图形的形状,_____图形的大小.(填“改变”或“不改变”) 2).经过平移,每一组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________. 3).线段AB是线段CD平移后 得到的图形.点A为点C的对 应点,说出点B的对应点D的

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学生回答):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会了什么?:

1、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平移的特点:(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3、如何进行平移作图。

关键在于按要求作出对应点。然后,顺次连结对应点即可。

七、课后作业:

必做题:课本P30习题5.4 :第

1、

2、4题。第6题选做!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先观察探讨,再通过生活中图形和三角板的平移,总结规律,给出平移的定义和特征。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直观地理解平移定义和平移的特征。

第5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 5.4平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2. 通过实例,认识图形平移, 了解平移的特征,理解平移的含义,会进行点的平移。 3.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图形平移的特征和作平移图形.难点:平移的性质探索和理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感受平移,体验新知

你坐过公车和搭过电梯吗?它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活动1:学生讨论)

2. .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 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 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 活动2: 师生交流.)

这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每个图形都有“基本图形”,而“基本图形”是什么? 如第一个图形是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 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 3. 实践探索,得出新知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如:

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平移特征,回答下面问题:

1、图形经过平移后,_______图形的位置,________图形的形状,________图形的大小.(填“改变”或“不改变”)

2、经过平移,每一组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________. 归纳

(活动3:分组讨论)

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 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简单归纳为两点:1。平移的方向. 2..平移的距离 四. 典例剖析 深化巩固

1. 把鱼往左平移8cm.(假设每小格是1cm2)

2、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 后的三角形A′B′C′。

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平移

分析:平移的方向是A A′,平移的距离是线段A A′.解:(与学生一起完成) 如上右图,连接A A′,过点B作A A′的平行线L,在L上截取BB′= A A′,则点B′就是点B的对应点。

类似地,你能作出点C的对应点C′,并进一步得到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五、巩固练习

1、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

(

)

A 位置

B 大小

C 形状

D 位置、大小和形状

2、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 (

)

A 平行

B 相等

C 平行且相等

D 既不平行,又不相等

3、经过平移,图形上每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不同

B 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 不同的点移动的距离相同

D 无法确定

4、教材第33页:1,2,4. 5.拓展练习:如图,△ABC平移后得到了△A'B'C',其中点C的对应点是点C',已经标明,请你将点B'、点A'在图中标出来,并画出△A'B'C';若AB边上的中点为M,请你再标出点M的对应点M'.

六.小结(学生回答):这节课你学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1学了平移,知道了平移的性质, 知道如何画平移图形(平移方向.平移距离) 注意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

七、课后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30至31页习题:3.6题

[备选题] 1. 经过平移,三角形ABC的边AB移到了EF,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你能给出几种作法?

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AD

(1) 平移后的三角形中,与B,E的对应点F,G,还是在BC边上吗? (2) ∠B和∠C相等吗?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

先观察探讨,再通过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总结规律,给出定义

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平移

第6篇:海子街中学七年级数学下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渗透点1:

学科内容:七年级 下册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二条 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可以发布供本系统使用的专项气象预报。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

第二十四条 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和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或者灾害性天气警报。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保证其制作的气象预报节目的质量。广播、电视播出单位改变气象预报节目播发时间安排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教学方法与要求: 要求:知道

方法:多媒体展示材料、适当拓展。 示例或说明: 课题引入采用:

1. 学生阅读教材“米克拉”热带风暴材料。 2. 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某天天气预报。

引导学生体会气象预报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告知学生有关法律,提出问题:以上材料中通常确定热带风暴中心位置采用哪些方法?(引入新课)

渗透点2:

学科内容:七年级 下册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

第十八条 国家制定卷烟、雪茄烟的焦油含量级标准。卷烟、雪茄烟应当在包装上标明焦油含量级和“吸烟有害健康”。

第十九条 禁止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播放、刊登烟草制品广告。 教学方法与要求: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展示材料、讨论、结合法律条款说明。 示例或说明:

本节教学可渗透法律内容的背景材料十分丰富,可根据实际掌握的背景材料,编写应用题,通过材料来简单介绍相关法律常识。如可根据教材活动2问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借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有关内容。

渗透点3:

学科内容:七年级 下册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教学方法与要求: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课前调查、展示材料,结合法律条款说明,简要拓展。 示例或说明:

本节教学可渗透法律内容的背景材料十分丰富,可根据实际掌握的背景材料,编写应用题,通过材料来简单介绍相关法律常识,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

1.利用教材上相应的例1;

2.利用网络收集黄河昨天和今天环境的变化资料。 通过以上事例让学生体会:

1.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是能够改善的,但当环境遭到破坏时治理的代价也是十分昂贵的。(借机渗透有关法律知识)

渗透点4:

学科内容:七年级 下册 统计调查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条 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五条 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第十七条 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

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教学方法与要求: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展示材料、课堂活动、讨论、结合法律条款简要拓展。 示例或说明:

1. 课前安排学生查阅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 2. 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 质疑:

1.数据的收集是否是随意的?通过收集我国的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发展和人口的构成变化说明我国的人口素质极大的提高了

2.怎样进行数据收集? 3.怎样进行数据整理?

4.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以上事例让学生明白:

1.人口普查的数据收集、整理不是随意的,是有法律规定的(借机渗透有关法律)

2.我国的人口发展和人口的构成变化说明我国的人口素质在不断提高。 3.人口普查为国家了解人口构成,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渗透点5:

学科内容:七年级 下册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五条 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法。第八条 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第十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教学方法与要求: 要求:理解。

方法:展示材料、课堂活动、讨论。 示例或说明:

本课利用统计的方法谈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完成:

1. 阅读教材背景资料

2. 完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3. 展示水法有关条款,明确节约用水的法律依据。 4. 讨论提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上一篇:公司前台的工作流程下一篇:综合测评考核评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