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

浅议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 提高民主监督实效

摘 要:人民政协成立60年来,伴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推进和民主监督机制作用的不断加强,民主监督机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实效

伴随着人民政协工作的推进,民主监督机制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强,以我自身的经历及多年来对政协工作的关注和不断思考,我认为,在看到我国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已拥有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制度规范和程序安排的相对原则性,使民主监督的力度和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民主监督成为履行职能的一个薄弱环节,急需强化其功能。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倾听来自人民政协的批评和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1]所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机制,提高民主监督实效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民主监督的特点和优势

民主监督作为人民政协三大职能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政治运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监督机制”[2]。这个论断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我国监督体系中,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对一些宏观的、深层次的重大问题有真知灼见;二是社会联系广,信息量大,能反映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三是位置超脱,视野宽阔,能比较客观地提出建议和批评;四是上达中央,下通各界,能够较好地打开民主渠道;五是亦“官”亦“民”,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好这些独特优势,使政协的民主监督更贴近群众关心的热点,有助于提高监督水平,体现监督特色,取得监督实效。

建国六十多年的历程中,有过许多沉重的教训,也有过许多有益的经验,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协加大民主监督力度,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形式、内容和机制,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制度规范和程序安排的相对原则性,民主监督的力度和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使民主监督成为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一个薄弱环节”[3]。

民主监督的效能要能真正得到发挥,重要的是突破目前的一些观念束缚,要有相应的制度、机制建设相配套,形成制度化轨道,才能保证民主监督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因为制度才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为此,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合实际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我们政协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强化政协民主监督实效的思考和建议

(一)强化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必要性

这是人民政协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不断增强政协民主监督实效性,才能把政协的形象真正树立起来。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进程的加快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提出,依法治国的稳步推进,客观上要求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意识,做到自觉、主动接受民主监督,牢固树立“民本位”的执政理念,营造良好地社会监督环境。但是,由于受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我们现行的监督体制依然停留在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平行制约,以致出现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引发社会腐败现象。我们要建立的应该是一种客体的、超脱的监督机制,才能比较有效地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公职人员行为失范。这正是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二)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监督机制

1.建立权力授予政协民主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拒腐从廉。在权力授予机制中引入政协民主监督机制,是充分体现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提高政协民主监督权威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把民主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以保障民主监督的有效实施。就是要把民主监督职能逐步在明晰的硬法框架下运作,使之行有所据,有法可依,真正具有约束力。要尽快制定和完善信息反馈制度、群众举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和干部民主评议制度等,促进民主监督加快进入法制化程序。

2.健全政协民主监督的组织结构。考虑在政协机构中设置一个常设性的机构——专门的民主监督委员会。通过这种权力制约模式使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在知情环节上,知情是监督的前提,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政协工作,在每年举行的政协全委会上,主要领导要对政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情况和重大问题,要定期向全体委员通报情况。

在沟通环节上,要建立民主监督的横向合作机制。将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与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检察院和法院的司法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的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形成监督合力,切实推进政协的民主监督工作。把民主监督融合到权力监督中,将监督内容和社情民意提供给权力监督部门,从而有效地提升民主监督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必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互通情况,使政协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纪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理顺各方面的关系,优化民主监督的外部环境。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也要与政协保持密切联系,涉及重大人事变动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交换意见;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以及舆论监督,要与政协民主监督加强协作,相互支持,扩大政协民主监督的社会影响。努力建立一种能将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民主监督体系整合在一起的协调体制和机制。

在反馈环节上,党政部门应尽快形成制度,认真研究办理政协报送的提案、调研报告、视察报告和社情民意等,不论采纳与否,都应做到限期办理和答复。可通过会议办理、公开政务信息、调研督办、考核激励等办法,努力提高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如有关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社会反响较大的事件应同政协一起全程跟进,及时提出建议和进行监督。否则会使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在做法上,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办理提案等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落实岗位责任制,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主要途径。要坚持抓好四个步骤:一是抓住热点,精心选题;二是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三是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四是跟踪调查,及时反馈。

4.组织和邀请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代表积极参与人大及政府有关部门、政协及其专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等活动,丰富和充实监督载体。同时建立听证制度;使民主监督与群众的社会监督相结合,建立民主监督情况发布制度,接受社会的监督。扩大公众参与度,在提案征集、社情民意反映交流互动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如开通汇集民情民智的“绿色通道”等,提高群众参与度,夯实民主监督的民意基础。

5.利用媒体的社会监督优势,加大民主监督的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沟通政协与党政、人大和群众等各方面在民主监督过程中的联系,从而强化民主监督的力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尽职、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合力。

6.要突破原有的行风评议和执法监督员的民主监督途径。对涉及某些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突出问题,如民生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重点监督。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贯彻实施,我们更应在实践中不断健全机制,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改变过去那种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原则性监督多,针对具体问题监督少;申诉工作困难多,改进工作问题少的现象,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来自各个党派,各行各业的优势,加大民主监督力度,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才能有效地落实“两个《意见》”。政协各级组织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政治氛围,坚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使各界人士讲真话、谏诤言、献良策,克服畏难情绪,消除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在充分运用并不断完善已有的民主监督形式的同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民主监督形式,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监督之路,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质量和成效。从而使政协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新的提升,影响力得到新的增强,社会的公信度得到提高,有效地促进政协工作的全面发展,确保各级政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康.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中国特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6):151-154.

[2]段援埃.关于多党合作制度框架内民主监督的几点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5):38-40.

[3]辛刚国.关于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程序缺陷的思考[J].中国政治,2010,(7):88-92.

作者:李继跃,马琳

第2篇:新形势下完善和创新民主党派监督机制研究

摘 要: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一项重要职能,在中国政党制度构建中有着不可取代的政治作用。明确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定位和优势,分析新形势下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时效性不强的原因,从而探索完善和创新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机制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机制

毛泽东在回答黄培炎谈到的怎么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时,指出了民主这条新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中国共产党历来把民主监督放在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实际上,我国参政党的民主监督相对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功能稍显薄弱,民主监督的实际效果不理想。其中,参政党民主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制度的设计和机制的完善与创新关系到能否让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同时提升共产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对助力落实“四个全面”的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定位和优势

我们国家关于民主监督思想的形成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监督理论为指导,经过民主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和发展。198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让参政党的民主监督有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定位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在第三章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更需要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是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政治监督”〔1〕。有学者认为“研究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然的定位涉及三个系统或结构”〔2〕。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在我国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体现出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性,民主党派作为共产党的亲密友党,能够集思广益,建良言献良策。二是民主党派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监督,是一种柔性监督,并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三是不管是中国共产党还是民主党派都要根据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党派有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监督的体现出党派性、更体现人民民主,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前进与发展。

(二)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优势

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中,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具有以下优势:民主党派在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时候体现出的广泛真实的民主性。与某些西方国家在野党或者反对党的做法不同,它们会为了击垮执政党而不择手段的进行攻击、谩骂。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真诚合作的基础上,作为诤友的民主党派主要以是以批评或者建议等方式直言相谏于国家大事、民众切身利益等方面。

二、民主监督运行中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分析

新形势下,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重点工作放在完善民主监督的机制体制上。为了进一步增强民主监督的时效性,笔者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民主监督主体整体上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民主监督是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民主监督需要靠其它两项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然而,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的监督的热情并不怎么高,甚至有轻视民主监督的现象。从党派组织整体来说,一方面,参政党虽然也是围绕着国家事件开展政治活动,但是参政党往往把自己定位成政治活动的配角。另一方面,历史的一些原因让人们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从民主党派成员来看,很多人认为民主监督是说了也白说,说了也没用,有的人就干脆不说。提的意见不一定会被采纳,做的批评又怕得罪人,甚至有的党委和政府部门有些同志还不乐意听,民主监督就这样在民主党派人士心中就会有不舒服、不自在的滋味。此外,有学者调研发现,“通过对近年来各级政协会议中民主党派团体提案内容和各民主党派调研报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民主监督大量内容还是停留在对政府工作的具体建议上”〔3〕。这就说明监督的内容更加倾向事务监督,而党际监督显得相对薄弱。

(二)民主监督的形式相对随意

不管是提意见、讲建议、还是作批评,其实这些形式在实际中运行起来显得相对随意,从民主党派方面来看,民主监督显得较为随意。一般情况下,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素养较高,大多数为中高级知识分子,甚至是各个领域的学者、專家,有着较突出的学术成就。但是,这些学者、专家在自己所学领域里能够游刃有余处理问题,但是并不代表他们谙熟如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主党派成员可能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进行监督,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从执政党角度来说,如何处理与对待民主党派发出的声音和监督是否能起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领导干部会对这些建议抱着“左边耳朵进,右边耳朵出”的态度,甚至认为民主监督只是虚的,只要政绩上去了就行,认为民主监督就形同虚设,没有太多实际价值。

(三)民主监督的渠道有待拓宽

只有在掌握足够多的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对事情有合理的判断,了解实情和获得信息是开展监督的一个基础条件。在实际监督中,往往陷入知情渠道有限,信息流通不畅的处境。虽然当前民主党派成员进入各级的权力部门的人数逐渐增多,但是通过座谈会、讨论会、或者调研方式等形式得到的消息也十分有限,因此可以积极探索更丰富的监督渠道。尽管政府和司法机关聘请的“特约检察员”在监督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特约监督人员在对被监督单位实施监督工作的指导时,会有主宾倒置,监督力度不够之感。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要经得住“四个考验”,防止“四个危险”,作为参政党,更应该拓宽监督的渠道,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方面为共产党排忧解难,充分起到亲密无间的诤友作用。

(四)民主监督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由于受封建传统政治文化中臣民意识思想的影响,民主党派容易把自己的身份定义为“臣子”,在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就会淡化,认为意见或者建议只是参考,而最终的决策权是在执政党手里,监督就会出现弱化、不到位的尴尬现象。一方面,受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里人治思想的影响,法治思想相对的缺失不利于民主监督。由于中国政党制度法制化建设不足,除了宪法序言中的一句话,目前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确保民主监督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民主传统的缺失,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有的存在着不敢监督,害怕说真话遭到打击报复烦人的心态,于是就在公众场合大唱赞歌,在政协会上只讲优点,回避缺点。有的人则是不想监督,认为表了态,发了言,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敷衍了解,提一些无关痛痒的意見、做一些隔靴搔痒的批评。

三、新形势下完善和创新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机制的路径选择

机制是“建立在结构之上的,与构成制度体系有关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制约,促使系统获得良好功能输出的具体作用方式”〔4〕。民主党派监督机制就是在中国政党制度框架下,通过指导式的方式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监督的目的。建立健全一个科学合理的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保障民主监督既不会缺位,也不会越位。针对目前民主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从保障机制、运行机制、反馈评价机制三方面入手做出如下的思考。

(一)完善和创新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保障机制

要想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时效性,提升民主监督的整体效能,就要根据世情、国情以及党情的新变化,完善和创新民主监督的保障机制。

第一,完善和创新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

机制的建立,主要靠体制和制度。民主监督逐渐走上制度化建设的轨道,是完善民主监督的机制的重要保障。首先,推进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突出顶层设计的同时又要结合民主党派的特色,出台相关文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民主监督的主体、对象、监督内容和监督形式等。其次,规范民主监督的程序,以制度的形式确保民主监督工作的展开,保证监督人的合法权益和民主监督的有序进行。最后,创新民主监督的具体途径,让民主监督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实情,出台相关规定,创新监督制度。比如江西萍乡政协创新民主监督员制度,民主监督由“聘任制”改为“委任制”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新疆石河子市政协通过创建提案来办理民主评议制度也收效颇丰。

第二,完善和创新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组织机制。

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不是个人监督,而是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或者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进行的监督,体现的是一个团体的意见或者建议,体现的是集体的智慧。完善和创新民主监督的组织机制,首先应该加强民主党派组织队伍建设,增强成员监督的责任感,提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能力,充分发挥智囊团集体的优势力量。其次,民主党派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组织机构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把民主监督专职化。设立这样的机构,探索定期组织人员行使监督的权利,设立专职人员来收集和处理民主党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意见或者建议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既方便被监督者也有利于民主党派内部自己的学习和总结。再次,完善特约监督人员的组织建设。加强对特约监督人员工作的规范与管理,提高这类人员工作的针对性、统一性和组织性,让监督工作在实践的细小里落实。

(二)完善和创新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运行机制

第一,完善民主监督的知情与沟通机制。

民主党派能否得到丰富又真实可靠的信息直接影响的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建立和完善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就很有必要。首先,应该扩大民主党派的知情覆盖面,尤其是在基层,双方的信息交流很不顺畅,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执政党应该体现出海纳百川的肚量和魅力,主动把工作报告、近期发展规划以及重大项目、活动的实施和执行情况让民主党派知晓。民主党派应该积极主动了解国家的动态、热情参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等的讨论,也可以出席政府召开的全体会议和各级会议。其次,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搭建一个信息畅通的网络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遍使用,民主党派人士可以积极主动的通过党委或者政府的官网上获得大量消息,在微信群、QQ群或者讨论组里面也可议论国是;也可以创立一个公开的互动平台,既让信息传达及时又畅通,还便于统一规范管理。

第二,丰富和创新民主监督的渠道运行机制。

探求丰富多样的监督渠道运行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共产党需要积极转变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方式,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有利于民主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监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民主党派也应积极摸索形式各样的新的监督渠道,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民主监督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威慑力。创新民主监督多渠道多形式首先可以针对特定问题成立专项民主监督小组,比如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可以在此问题上贡献民主监督的力量。然后,在传统的监督渠道基础上,创新思路,探求与监督体系中的多种监督形式组成监督的最强合力。

(三)完善与创新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反馈评价机制

一方面,提案或者建议并不是及时就得到了贯彻落实;另外,有的利益较为复杂矛盾在短期弊端并不会立即显现出来,甚至还会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所以民主监督并不是瞬间就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是民主党派组织或者成员表态、提意见、做批评就宣布监督已经完成了。对于民主监督的实际落实情况,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实行追踪调查,那么民主监督的效果和理想就有偏差,因此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反馈评价机制十分有必要。此外,还应该创新民主监督的激励机制,鼓励说真话、建诤言,提高民主党派参与监督的热情,让民主监督成为实监督。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EB/OL〕.http://www.sh.xinhuanet.com/2015-09/23/c_134650502.htm

〔2〕张惠康,主编.参政党民主监督功能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25.

〔3〕张惠康,主编.参政党民主监督功能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175.

〔4〕吴忠民,谢志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75.

〔5〕冯霞,蓝春娣.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政治机理及运行机制〔J〕.江西社会科学,2014,(09).

〔6〕梁丽萍.参政党民主监督的理论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02).

〔责任编辑:张 港〕

作者:蔡蕊

第3篇:基层协商民主与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嵌入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科学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温岭参与式预算创新实践的调研分析,从政治、制度、技术、参与四个维度探讨了其面临的发展瓶颈,并从关系、环境、动力、结构和规则五个方面研究了我国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嵌入机制。

【关键词】参与式预算;协商民主;预算监督;嵌入机制

预算民主是公共预算改革的关键环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民主协商,实现社会公众对预算过程的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要求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积极创新预算监督机制,运用协商民主等多种治理逻辑,以制度化方式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由此,人大预算监督与基层协商民主的有机嵌入就成为我国预算民主化改革的突破方向。

一、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以人大为平台的协商民主体系建设问题

哈贝马斯指出,代议制民主是典型的精英民主,必然遭遇事实上的少数人统治与理论上的人民主权原则所导致的合法性危机,解决路径则在于协商民主。陈家刚将协商民主界定为以理性为基础、以真理为目标、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的治理形式。彭勃等将人大作为社会主义形式的代议制建设平台,研究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与制度设计问题,指出我国的协商民主是软的实践形式而非硬的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构建一个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二)以协商民主为突破的人大预算监督问题

从政治学研究视角来看,我国政治平稳转型的关键是在选择适合自身国情民主化道路的同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其有效突破口就是实现预算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有机嵌入。马骏、贾康指出,我国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立法机关和民意代表机构,是预算监督的制度载体和协商民主的重要体现,其功能提升的关键则在于以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提升人大预算监督的绩效。蒋劲松等学者则认为,西方国家议会预算监督的根本特征是基于程序的协商民主,而在中国情境中各级人大预算监督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也在于协商民主的制度化。

(三)以参与式预算为典型的预算民主化问题

预算民主基于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强调一种以政府预算为纽带,将社会的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理念贯穿而成的复合型民主机制和价值追求。楼继伟等指出,预算改革是推进国家理性化与民主化的要素,协商民主通过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以共同协商、平等对话、合作的方式来提高人大立法和决策的合法性,有效回应了代议制民主的困境。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正是温岭等地方人大参与式预算的创新实践,促成了《新预算法》(2014年修正)第四十五条的出现。

二、温岭参与式预算的发展瓶颈

温岭市的参与式预算既注重公众参与下的预算编制、审查和监督,又兼有预算公开和预算项目选择。

从依法治国的角度来看,基于宪法授权的人大预算监督机制,是最具法治理念和民主精神的协商民主实现路径。本文通过对温岭参与式预算实践的系統调研,从政治、制度、技术、参与四个维度深度探讨了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所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制度瓶颈

温岭参与式预算改革遵循并受制于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可能因陷入路径依赖的锁定状态或者遭遇过高的变革成本而不能保障制度创新的持续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温岭参与式预算依赖于非正式立法文件和地方政府推行者的个人权能,在人事变动中面临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断裂的风险。第二,温岭参与式预算侧重民主参与程序的技术性改革,未能从赋权规则的角度保障民主参与的根本权利。第三,温岭参与式预算对应恪守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缺乏明确的规定,未能设置让参与者相互制约、理性选择的激励机制。第四,温岭参与式预算所依赖的村民自治制度、乡镇人大制度和参与式预算之间的制度耦合程度较低,面临着制度变迁中创新与嵌入相互脱节的风险。

(二)政治瓶颈

在预算改革的制度分析框架内,从需求分析向供给分析的转换,实际上是基于国家结构和政治过程的视角揭示了温岭参与式预算所面临的政治困境:第一,温岭参与式预算处于我国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初级阶段,政治层级较低,对政治权利结构及其内部关系的重构作用有限。第二,温岭参与式预算忽略了制约预算过程的权力结构及其内在关系,对预算参与过程的政治情境分析有待加强。第三,有待进一步厘清国内外参与式预算的不同政治逻辑,为温岭参与式预算的深度变迁发展构建本土性的政治情境逻辑和政治结构逻辑。

(三)技术瓶颈

对于温岭参与式预算而言,不仅要借助民主制度这一载体,而且还必须依靠民主技术这一工具的积极推动。但民主技术的改善和日益复杂化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民主技术的日益复杂化提高了参与式预算的实施成本,并实际上设置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门槛,阻碍该模式向不富裕地区进行复制推广。另一方面,民主技术的复杂性改善还可能给参与式预算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利于提升代表真实意愿的表达,会削弱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不利于扩大预算决策的民主基础。

(四)参与瓶颈

从公众参与的阶梯理论来看,温岭参与式预算的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其公众参与梯度仍有待提升:第一,温岭参与式预算不能走国外精英民主的老路子,应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和提升社会的整体协商能力和参与意识。第二,受制于当前的政府考核机制,“向上负责”依然是现阶段政府的主要行动逻辑,“对下负责”的“社会问责”模式尚未建立,公众参与对政府预算的制约力有限。第三,由于公共议题的选择性、预算参与深度的有限性、公众参与的知识性和态度性障碍,温岭的预算参与过程也存在一定障碍。

三、预算监督与协商民主的嵌入机制

(一)顶层设计中国情境下预算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嵌入关系

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践相对离散,制度安排以列举式为主,亟待通过集成性的系统梳理为嵌入人大预算民主做好制度准备。从我国地方人大的试点经验来看,往往是协商民主出现在前,而人大预算监督则为协商民主提供了长期的发展路径,并形成相对稳定、程序性的制度安排。然而,当前我国政治实践是将政协而非人大作为协商民主的主体实施机构,不利于建立预算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稳定联系,必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厘定。

(二)系统优化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与协商民主的嵌入环境

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依法治国的现实需求推动我国的人大制度走向预算民主的改革路径。温岭参与式预算的民主实践有助于在现有政治结构中探究适合我国人大预算监督的协商民主机制。但要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则要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明晰预算监督与协商民主的嵌入环境要件,推动和保障制度平稳转型,有效降低变迁成本。

(三)培育形成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与协商民主的嵌入动力

人类解决公共治理问题的基本逻辑决定了最终行为的内在动力机制,而推动人大预算监督与协商民主嵌入发展的动力也必须从社会政治行动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中去寻找。在我国地方公共治理体系中,以契约法治为核心的市场逻辑和以官僚制为核心的行政逻辑均面临着失灵困境;而地方党委、政府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地方党政一把手的认知能力与人际脉络,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工作履历和社会资本,则构成了“政策网络”这一兴起中的第三种逻辑,并培育着新的行为动力。

(四)科学调整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与协商民主的嵌入结构

就公共治理的组织行为而言,一定的结构对应一定的职能,一定的职能又对应着一定的权力。因此,人大预算监督与协商民主的嵌入结构是我国预算民主改革路径设计的核心问题。我国的国家权力结构安排主要表现在人民—人大、人大—政府、中央—地方这三类关系上。因此,从合法性的角度而言,人大预算监督与协商民主的嵌入结构必须兼容上述权力结构安排。同时,预算民主和协商民主究其根本都是程序民主,还需在人大预算监督机制运行的各环节汲取温岭等地的改革经验,以职能與权力的对应性和平衡性来保障组织架构的稳定性。

(五)建立健全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与协商民主的嵌入规则

以人大为平台、以预算监督为实质的基层协商民主是一种对话性机制,在必须具备协商所要求的平等、非专制和包容性等基本条件的同时,也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规则。根据罗伯特议事规则,提议、讨论与表决是人大预算监督的构成要素,提案是人大会议的缘由,讨论是人大会议的过程,决议是人大会议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以人大为平台的民主协商程序同样也要借鉴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的平等、对领袖权力制约、辩论等根本原则,并将其纳入协商民主与预算民主的嵌入机制之中。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家刚.参与式预算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52-57.

[4]谢庆奎,单继友.公共预算的本质:政治过程[J].天津社会科学,2009(01):56-58.

[5]苗庆红.公共财政框架下中国预算改革:回顾和展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05):3-12

[6]朱福龙.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事中监管新模式——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财政监督,2019(03):46-48.

【本文系2016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层协商民主与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嵌入机制研究”(2016BGL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分别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张毅强 吴大器

第4篇: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

【内容摘要】:执法监督是保障公安执法的必要手段。加强公安执法监督不仅是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统一公安执法思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权力运行,实现执法规范化的必然要求。认真考察当前公安执法监督的现状,分析当前公安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强化公安执法监督意识,保障公安执法规范化,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安机关;执法监督;机制

公正是执法的灵魂,也是执法的价值追求。合理、有效的执法监督,是保障公正执法的必要手段。正如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所说:“监察官维护法律的纯洁”①。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执法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行政处罚权和刑事执法权。这些权力一旦失去有效的监督,其后果要么造成违法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要么使受处罚者面临合法权益被限制或被剥夺的侵害或危险,进而损害司法公正、破坏社会稳定。因此,如何构建合理、有效、公正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保证公安民警正确行使执法权,已成为现代公安执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现状的认识

①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60. 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第二条的规定,所谓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是指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上级业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本级公安机关对所属业务部门、派出机构及其人民警察的各项执法活动实施的监督。其目的在于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正确履行职责,防止和纠正违法和不当的执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我国《人民警察法》第六章对人民警察的各项执法监督工作作了专门的规定,是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法律依据。同时,各级公安机关以《人民警察法》关于执法监督的规定为中心,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制度,使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组织建设上看,初步形成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的层级监督和法制、纪检监察、督察与信访等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内部执法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执法监督体系。从制度建设上看,近几年来,公安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公安机关受理控告申诉暂行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辞退办法》、《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以及《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内务条令》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各地公安机关也制定了大量的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建立了执法责任制、案件审核监督制、执法考评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以及复议、国家赔偿等内部执法监督制度,将公安机关的内部执法监督工作逐步推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由于内部执法监督工作是深层次的执法活动,是对执法者的执法监督,其实质是维护和支持被监督者的正确执法活动,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法律、对人民负责。因此,作为新时期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它对保障严格执法,提高公安队伍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②。

(一)新时期加强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是严格执法的关键,是搞好公安法制工作的保证公安法制工作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和执法监督三个部分。其中立法是前提,执法是核心,执法监督是保证。而内部执法监督是做好公安法制工作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加强内部执法监督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法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又是保证严格执法的关键。加强新时期公安法制建设必须以强化内部执法监督为切入点,在保证严格、公正执法这个核心问题上做文章,逐步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增强对公安执法活动的内部监督,从而为搞好公安法制工作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二)新时期加强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是公安机关树立执法权威,改善执法质量,创造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环境的重要手段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法律重要的执行机关,其执法权威来源于法律的尊严和法制的威望。树立执法权威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又是人民的迫切要求。公安机关树立执法权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执法质量,让执法活动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执法质量的保证离 ②参见谢山河《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第1期 不开严格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执法监督。一方面,通过内部执法监督对民警的执法权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既可以在全体民警中树立起对法律负责的观念,堵塞执法漏洞,切实解决执法不公、执法不严、越权办案、搞权钱交易、以罚代刑的问题,又可以作为一种预警措施,促使每个执法人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使用手中权力,防患于未然,从而提高执法质量;另一方面,公安机关的内部执法监督不仅是监督与制约,而且是监督与指导的统一。监督不仅是制约,还包括指导和服务。通过对执法工作的检查、对案件的审核、对有关制度的落实和把关,能够及时发现、纠正违法现象并提出整改的建议和意见,将监督渗透于指导和服务中,从而推动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执法质量,为树立执法权威、创造严格公正文明的执法环境奠定基础。

(三)新时期加强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是铲除执法腐败,推进公正执法的客观需要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近年来,公安机关执法中的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执法权威受到很大影响。对执法不能实行有效的监督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推进廉政建设,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化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将公安机关的全部执法活动置于内部执法监督之下,优化内部执法环境,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杜绝腐败根源,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已经建立,监督体系也初具规模。但是,公安机关内部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甚至贪赃枉法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内部执法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监督乏力、消极监督、监督效率偏低是其重要原因。从执法实践看,当前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监督体制问题。

1.监督主体的地位缺乏相对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各级公安机关内设专门监督机构地位不独立,且与监督对象平级甚至低于监督对象,导致监督权力缺乏权威,监督效果并不理想。监督权的独立性是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是保证监督主体发挥监督效能、具有监督权威性的重要前提条件③。公安机关内部各监督机构当然不能独立于公安系统之外,否则也就不是内部执法监督,但是应当赋予监督主体相对的独立性,即将监督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避免行政权的过度干扰,从而树立起监督主体和监督权力的权威性,以保证监督效果。但在实践当中,尤其是在对同级执法部门进行监督时,无论是督察监督还是法制监督,其最终监督决定都要由所在单位分管领导审批。而领导在审批过程中,如果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与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产生矛盾、特别是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又不涉及实体性问题时,往往会选择执法优先,对执法中存在的程序性问题不管不顾,以致削弱监督权威, ③参见谢山河《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第1期 造成监督乏力。在监督主体地位低于监督对象时(如法制部门对同级公安机关各直属单位的监督),更难取得实质性监督效果。

2.内部监督分工不明。公安机关内设各执法监督部门,包括督察、法制、纪监、信访及政工、审计等,在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中理应各行其职、各负其责,但现行法律法规的粗放式分工导致各监督部门之间职责权限不清,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不仅没有形成“合力”,而且在实践当中还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致使这种监督机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重复监督问题。对于执法部门存在的某些问题,各个监督部门多方插手,几路兵马一齐兴师问罪,造成重复性劳动。一个问题多方监督,不仅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而且也浪费了公安机关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令执法办案部门无所适从。另一类是监督空白问题。对于有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实质性、关系到民警个人利害关系的问题,由于分工不明,再加上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作怪,导致几个部门相互推诱、扯皮、“踢皮球”,最后不了了之。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监督制约机构的威信,也大大弱化了权力制约机制的整体效能,造成了监督效果的钝化④。

3.单向的监督模式不利于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实施监督。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给“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所下的定义,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仅指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下级对上级没有监督权。现行法律法规中唯一赋予下级公安机关人民替察的权 ④参见 王月英,《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之法理思考》中国知网2006年第2期 力只是“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替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人民警察法》第33条),这并非实质意义上的监督权。实践中尽管纪监部门、督察部门可以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但一般只是根据投诉或事后发现的问题进行的事后监督,不能直接在事前和事中进行有效预防和制约。下级人民替察是领导干部下达命令和指令的直接执行者,在一些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事件中,又是最直接的旁观者,在工作中与领导千部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如果赋予下级人民警察监督上级领导干部的权力,无疑会是对目前监督模式不足之处的最好补充。

(二)监督意识问题。

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执法监督问题,没有把执法监督作为公安执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意识在三类主体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是公安机关领导人员对内部执法监督不够重视。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第16条的规定,各级公安机关的行政首长是执法监督的责任人,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是本部门执法监督的责任人。但在实践当中,有些领导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表现为:在日常行政工作中不监督、轻监督;注重抓平时的业务工作,认为执法监督是“软件”,破案才是“硬件”,监督搞得再好也不如多破几个大案、要案,片面追求办案率而忽视监督;或者认为监督是专门监督部门的事情,忽略自身平时的监督,等等⑤。

二是监督人员缺乏监督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些专职监督部门的人员认为监督是得罪人的工作,由于受当前“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挂钩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当前选拔干部、评选先进、职务晋升等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干部考察等程序,有些监督人员既怕得罪单位,又怕得罪民警个人,因此在工作中有畏难情绪,被动地进行监督,对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乏力,这一点从行政复议案件的高维持率就可体现出来。

三是监督对象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部分被监督单位和民警认为监督就是“整人”、“治人”,是“挑毛病、找岔子”,对公安执法监督的目的、任务认识不清,把监督看作是一块“绊脚石”,是公安执法工作的对立面,对监督部门和监督人员有抵触情绪。意识指导着行动,上述这些不良意识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监督方式问题。

根据现行有关执法监督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督察部门的现场督察、警务评议,法制部门的书面审理、执法检查,信访部门、纪监部门、行政首长受理控告申诉等等,但是由于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笼统,在实际操作中监督效果并不理想,达不到有效监督的目的。主要表现在: ⑤ 参见张根瑞《完善内部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公安整体执法水平》,载《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学刊》)2003年第6期。 一是重事后轻事前。在监督过程中缺乏全过程的监督,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而忽略事前的预防和事中对结果的控制。如纪监部门、信访部门往往是通过投诉、举报获取违法违纪案件线索,法制部门受理行政复议、国家赔偿案件及专项专案调查、追究执法过错等均属于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尽管有“亡羊补牢”作用,但“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公民权利来说,其造成的危害后果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二是重集中轻日常。把执法监督看作是“秋后算帐”,不注重日常监督。根据《督察条例》的规定,督察部门应以现场督察为主,现场督察又包括随警督察、重点督察、专项督察等方式。而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现场督察并没有成为日常监督的一种方式,而多是以专项督察为主,即以一定时期的某项执法内容为主进行督察,失去了现场督察本应发挥的作用。法制部门的执法质量考评工作同样如此,在平时的执法工作上不重视,不认真抓,一般集中在年终进行,且由于考评方式以查阅案卷、台帐为主,被考评单位一般会在考评前突击整改应付检查,一方面给基层民警增加负担,引起民警对法制部门强烈不满,认为法制部门平时无所事事,就知道“挑毛病”;另一方面导致被检查单位弄虚作假,补填、涂改法律文书,增减卷宗材料,将问题案卷从台帐中抽出以逃避检查等,致使执法检查工作华而不实,达不到以执法检查规范执法行为的效果。

三是公开程度不够。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应当坚持公开原则,应当依法将监督内容、监督过程、监督结果向监督对象和相关当事人公开。而实践当中,各内部执法监督部门的监督工作并没有依法充分公开。以法制部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为例。根据《行政复议法》第23条的规定,申请人、第三人可以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行政复议机关不得拒绝。然而实践中申请人、第三人的这项权利很少实现,即使委托律师进行代理,也同样会被复议机关以涉及隐私等各种理由予以拒绝。《行政复议法》还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实际工作中,负责复议工作的法制工作人员一般以书面审查为主,很少找当事人调查了解情况,致使当事人失去了当面陈述理由的机会。

(四) 监督内容问题。

在监督内容方面,主要是广度问题和深度问题。广度方面的是在监督实践中重视行政执法监督而忽视刑事执法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把刑事诉讼过程中对公安机关监督的权利和义务赋予了检察院,但是既然公安机关的执法权主要分为行政执法权和刑事执法权,那么在进行内部执法监督的实践时也应该进行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两方面的监督。然而在实践中,公安执法监督机构往往不重视刑事执法监督, 简单依赖检察院的监督,给内部执法监督造成了被动的局面。

深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数内部执法监督行为都只注重对一些表面问题进行监督,对实质性的问题较少进行深入的监督,发现的问题大部分只是表面、肤浅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对所发现问题的处理上也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在追究民警责任时,出于保护思想,对违法违纪情节、危害程度往往从轻定性,不坚持原则的只纠错、不责人,惩罚措施也进采取写检查、批评教育等轻微的处罚措施,对违法违纪民警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在处理投诉、信访问题时,有些公安机关不愿意认真处理、解决问题,采用息事宁人的做法,甚至用钱来买“平安”,包庇袒护责任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产生新的信访问题。

三、完善我国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制度的对策构想

如前所述,当前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既有监督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对监督工作的认识、监督方式和监督效率等方面的原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不力、监督无为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横向监督方面,应当明确各个监督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使之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形成监督合力;在纵向监督方面,应当着重理顺层级监督体制,摒弃不必要的“连坐”制度,真正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一、创新理念,提高素质,增强监督意识

“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必然会表现为什么样的执法行为。执法不公正、执法不文明、执法不严格、执法不规范的背后总是可以从深层次执法理念的角度找到原因。”⑥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是指人的思想、信念和观念。要想规范公安民替的执法行为,必须从其思想认识、执法理念上入手。所谓现代执法理念,是指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以程序意识、证据意识等为重点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执法思维意识。其构成主要包括法律至上观、权利本位观、公正与平等观、秩序与自由观、人文主义思想观念等⑦。

加强培训,培养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法律至上观法律至上观是现代执法理念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教授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⑧”作为执法者,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必须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法律至上观的形成,依赖于法律素质的高低。法律素质越高,越容易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和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一个对与其工作有密切联系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的民替很难成为合格的执法者。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修订稿)》的规定,目前我国公安机关人民替察的训练形式主要包括新录用人民普察的初任训练、专门业务与岗位能力训练和职务、替衔晋升训练三种,训练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体能、技能战术训练等内容。但是,培训制度的落实情况却不尽人意。笔者深深感到,目前的教育太过于形式化,无论是平时的教学、管理,还是考试考核,都不能严格要求,公安 ⑥⑦ 转引自鞠旭远、刘学屏《论公安工作中公平正义理念的树立》,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参见韩迎光、陈少辉《公安机关现代执法理念的思考》,载《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⑧ 转引自程竹松《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载融资网。 机关的培训机构、培训力量无法施展作用,教育失去了其应有之义。究其原因,仍是教育体制问题。培训考核结果不具有强制性,影响不到培训学员的切身利益,不能引起学员对培训的重视:培训时间、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官自身知识得不到循环更新等等。这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培训的效果,达不到培训目的。

二、完善立法,建章立制,健全监督制度

“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使掌权者受到一定行为方式的约束。⑨”要真正规范和制约权力的行使,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完善的法律,实行依法制权。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权的行使也是一样。加强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必须首先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执法监督法律法规体系。

(一)制定统一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行政法规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之所以显得“杂”,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统一的“章”可循。目前,尽管有一个《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简称《规定》),但是,在法律体系中,它属于公安行政规章,在内容上,它与作为行政法规的《督察条例》内容上重复,并由此导致监督中的重复监督和“扯皮”现象。因此,应当将现有《督察条例》、《规定》及《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等有关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法规、规章内容一致起来,制定一部统一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行政法规,名称上可定为《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条例》,统一规定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基本原则、 ⑨ 转引自谢山河《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第1期 基本内容、部门分工、基本程序和责任追究等内容。

1.统一规定内部执法监督基本原则

可以在原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错必纠”、“监督与指导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各监督部门分工合作原则。公开原则,要求把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监督内容、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等向监督对象、相关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当然,由于内部监督的特殊性,公开原则并不排除采取某些隐敝手段,如督察中的暗访,尽管其手段是隐敝的,但这一监督方式是由法律法规公开规定的,而且其监督结果也是公开的;公正原则,要求监督主体对待监督对象要一视同仁,不得因身份、地位等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处理结果;公平原则,要求监督主体在执法监督中,对于有利害关系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如在行政复议中),要依法平衡各方利益,不能有所偏颇。各监督部门分工合作原则,要求各内部执法监督部门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基于相同目的,加强彼此合作,以防止出现重复劳动和“扯皮”现象。

2.统一规定内部执法监督基本内容根据《人民普察法》、《刑事诉讼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职责的规定,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所承担的行政执法工作、行政管理服务工作、刑事司法工作全部纳入内部执法监督范围,将监督内容深化、细化、全面化。另外,根据公安机关内部有关内务管理的规定,根据《公务员法》及《人民警察法》有关行政纪律和警务纪律的规定,将内务管理和遵守纪律的事项也一并纳入《条例》规定的内部执法监督范围。考虑到党纪只适用于党员内部等特殊情况,而且其只属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范围,可以仍按现有的监督模式进行监督,不必列为《条例》内容。

3.明确划分内部执法监督各部门职责这是统一立法的最主要的目的之一。通过制定统一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条例》,将监督内容划分为若干种类,每一部分监督内容都明确划分到相应的监督部门,这样,既可以防止部门之间的重复劳动和相互推该,又容易发现和补充监督空白,从而为实施监督提供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

4.完善内部执法监督基本程序严密的程序是公正执法的保证。内部执法监督同样需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程序。目前,我国有关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中,一般都主要规定了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和对发现问题的认定处理等,很少涉及监督程序,由此导致监督过程中的混乱状态。笔者建议,对于不同的监督部门,其在监督工作中应当遵循的特别程序由专门的部门规章作出具体规定,而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监督程序,由《条例》明确作出规定。如对投诉、举报和控告取消多头受理,严格规定此类案件的受理、调查和督办程序;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刑事强制措施统一由法制部门审核把关;任何监督案件都必须有严密的调查程序;调查处理决定必须在民主的基础上作出,以及告知、听证、回避、辩解等程序,均需要统一作出规定。

5.明确规定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 “无责任的行政权力势必会出现权力主体滥用职权的情况。”⑩作为内部执法监督权力的行使者,监督主体承担着比一般执法主体更重要的责任。因此,必须严格规定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现行《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中第24条虽然也有相关规定,但是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应当详细规定监督主体承担责任的情形、原则、责任种类以及从重、从轻情节等内容,对超越法定监督权限,疏于履行法定监督职责,违背法定监督程序以及监督中的腐败行为,严格追究法定责任,以督促监督者积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创造性地开展监督工作。这是制约监督者滥用权力的有效机制。

(二)制定配套的公安行政规章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具有范围广、头绪多、程序复杂等特点,不同的监督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同的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一部统一的监督《条例》只能起到基本法的作用,具体的操作实施还需要根据监督内容的特点制定配套的部门行政规章。根据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范围,可以把原有的《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替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等规章内容进行修订,删除与《条例》冲突、重复以及经过实践证明不符合监督需要的内容,根据《条例》的授权补充相应的内容,对可以保留的内容尤其是监督方式、监督程序进行细化,增强可操作性。根据行政规章的规定,各省级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适用于本地区公安系统的内 ⑩ 转引自谢山河《论完善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机制》,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第1期 部执法监督的规范性文件,但需要上报公安部审批,这也属于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的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地防止各地各自为政,以维护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法律依据的统一。

三、理顺体制,合理分工,优化监督力量

任何监督机制能否发挥实效,首要的是其自身体制结构是否完善,各组成部分之间分工是否合理,能否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也不例外。从上述对我国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内部执法监督制度中存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实现监督目的的主要障碍。因此,要保证监督效果,必须优化内部结构,理顺体制,合理分工,以确保监督效益的最大化。

(一)理顺体制 整合力量

公安内部执法监督毕竟只是“内部”监督,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替察的自律意识,把问题解决在系统内部,以保证执法效果,维护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因此,目前我国公安内部的督察、法制、纪监、信访等监督部门,一方面必须形成与执法主体相制衡的相对独立的统一的监督力量,以有效克服监督乏力的局面,另一方面还必须保持其与监督对象组织管理上的整体性,以便深入执法工作,随时了解执法信息,掌握执法中出现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针对目前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力量分散、配而不合、合而不力的情况,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当将现有的各监督部门的工作统一由本级公安机关一名副职领导分管,统一协调,以突出内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对上级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分管领导和同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负责,定期将本级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统计后上报上级公安机关,对于重大的公安机关及其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要专案专办,专门向上级公安机关汇报调查及处理情况。如果隐瞒不报或汇报不实,将根据内部执法监督《条例》及相关规章的规定,直接追究分管领导的相关责任,如果是由行政首长指使,同时追究行政首长的相关责任。

(二)合理分工相互制约

针对当前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各部门之间由于分工不明所导致的重复劳动、互相推诱和监督空白等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根据监督内容的不同特点和监督要求,在内部执法监督各部门之间合理进行职能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以优化监督力量,消除监督中的混乱现象。

从整体上来说,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在监督内容上分为警察执法行为(替察外务)和警察内务,在监督时间上有事前、事中和事后。因此,各监督部门分工合作的前提就是在监督内容上要涵盖公安工作的全部,在监督时间上要实现全程监督。政工部门负责日常教育培训、考核及其他组织、人事事项管理;法制部门以执法检查、审核案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执法事项的监督为主,对人大、人民检察院发来的监督意见负责落实;督察部门以内务检查、重大执法活动的部署、替察个人违法违纪事项的调查等内容为主;纪监部门负责党纪、政纪的遵守和查处;审计部门负责财务审查、监督。对于民替权益维护这一职能,目前尽管由督察部门承担。通过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争取使内部监督的触角无孔不入,使事前的“监”、事中的“督”和事后的“查”密切结合,以堵塞监督漏洞。

(三)强化责任职责到人

无论多么规范和科学的监督机制,最终还是要靠监督人员来具体落实。内部执法监督的权威性既来源于公安机关的授权,又源于其监督人员严格公正、不偏不倚地行使监督权。因此,监督部门一定要正人先正己,对监督人员严格要求,落实责任,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监督人员的职责、权限、完成任务的标准以及履行监督职责的考核和奖惩办法,以防止怠于行使监督权、滥用监督权以及借执法监督实施打击报复等危害监督工作的行为11。

四、科学监督,提高保障,保证监督效果

科学监督包括监督方式科学、监督手段科学、监督理念科学三个方面。

(一)监督方式要科学

改变事前、事中监督的以集中监督为主的监督方式,强化日常监督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监督方式,对队伍中的执法活动全面进行监督,将日常督察与集中专项督察相结合,日常考评与季度考评、年终考评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监督工作的时效性;建立执法跟踪制度,建立健全执法部门和民警个人执法档案,保障执法责任制和考评奖惩的落实。这样既可以有效分解集中监督的任务,避免集中监督时因时间短、任务重而导致的“走过场”,同时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 11 参见牛之英《层级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法制信息网 决突出的执法问题,将监督逐步引向深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质性监督检查。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基本已经实现网上办案,审核审批均通过网上进行,这样更便于建立个案档案,为法制部门的日常执法检查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监督手段要科学

监督手段科学,这里指在监督工作中依靠科技,推动科学技术与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紧密结合。科技化、信息化是提高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高质量完成执法监督工作的可靠保证。在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中,充足的高素质的监督警力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单靠人力资源根本无法高效完成,必须在监督工作中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予以辅助,以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方公安机关不断尝试将录音录像技术、数码摄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运用于公安执法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效果。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监督内容上,这种网络监控系统完全可以进一步覆盖到刑事侦查环节,对于刑讯逼供现象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在地域范围上,上述监控手段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推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及。随着金盾工程的不断深入,法制部门目前对案件的审核已基本实现网上办案,为基层法制部门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民警操作水平(如上传速度缓慢、操作不熟练等)等原因,网上审核审批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同时,民警运用科技手段的能力也应当同步提高。 (三)监督理念要科学

监督理念是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工作中,监督理念科学主要是指:一是要明确监督的本质和目的,明确监督不是限制警察执法权,而是对警察执法权科学规范、科学行使;是重在预防,而非制裁;是出于对民替的关心和保护,而非整人。二是要确立依法监督的观念,要认识到只有严格根据法律和制度规定进行监督,才能真正发挥监督的效力;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依法监督不是不讲原则的缩手缩脚,倡导文明执法并不表示不能运用强制性手段。当前,在某些地方,不是缺乏对公安机关的监督,而是缺乏科学监督。有些地方由于过度强调“文明”执法,结果造成警察执法软弱,甚至出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局面。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监督理念,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监督理念对监督工作的成败、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12。

五、结合社会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新闻媒体的监督是一种受之于众的社会监督形式。这种监督形式的公开性和快速传播性,决定了其会产生出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替代的特殊效应。新闻媒体的未来不在于采用新技术,不在于网络化,更不在于新闻的娱乐报道和体育报道,而在于强化其‘社会警犬’的作用。13”

一是内部执法监督主体要提高认识,接受媒体,善待媒体。从目 1213 参见王月英《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之法理思考》载《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转引自赵冰《舆论监督入法》,载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 标上来说,公安内部执法监督与新闻媒体监督有着同一个目标,即都是为了规范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执法行为;而从价值追求上来看,二者也是一致的,新闻媒体的监督是人民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媒体所关注的,就是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它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同样是公安机关的重要历史使命,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这一使命进行。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为两种监督形式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基于这一认识,内部执法监督主体应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善待媒体,善待媒体才能赢得媒体,对媒体负责才能得到媒体的信任。

二是内部执法监督各部门要善于借助新闻媒体,及时、主动公开有关监督信息,让公众了解内部执法监督工作内容。对公安机关而言,媒体既可能是强大的联盟,也可能是可怕的敌手。积极的宣传有助于改善公安机关的形象,提升普方举措的实效,而消极的宣传则只能让警方的付出功亏一赞。因此,要善于借助媒体,充分利用媒体进行替察公共关系建设。如督察部门对某类执法问题的专项督察情况、民意问卷情况、法制部门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的调查情况等比较集中的问题,都可以主动向新闻媒体公开,借助媒体平台,向公众宜传内部执法监督的有关情况,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联系。

三是积极配合媒体,对于媒体所揭露的问题及时进行查处。2005年公安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尤其要妥善应对影响公安机关整体形象的个案报道。内部执法监督部门对于媒体揭露的违法违纪问题,应本着认真负责、论文决不护短的原则,迅速进行调查,经查证属实后,果断查处民警的违法和不当行为,对于给公民、法人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失,要积极采取善后处理措施,并把查处情况及时通报媒体,争取社会公众的谅解。而对于媒体基于误会或讹传、谣言等发表的不实报道经查证后,要及时通过新闻发言人展示证据予以澄清,向媒体发布代表公安机关的“官方”声音,以维护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

结 语

公安执法监督作为公安工作的促进力量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保障力量,其来自于自身的内部监督比外部监督更直接,也更有效。笔者通过对我国公安内部执法监督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制定统一的公安内部执法监督行政法规的主张,并在如何增强监督意识、理顺管理体制、合理部门分工及搞好科学监督、结合社会监督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见解。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地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我国的公安内部执法监督制度必将会更加科学和完善,也必将会为我国公安工作的改进和公安队伍的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5篇: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现代公司内部监督机关研究

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班级:09工业学号:20091506姓名:李亚东

摘要:公司监督机制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固有组成部分,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前提。我国现行公司制度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监督机制虚化、监督资源匮乏。对监督机制的完善既要考虑对现有监督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有效整合,又要适当拓宽监督的渠道,并协调好不同监督手段之间的关系。

一、公司内部监督的法理分析

(一)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必要性。所谓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是指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为对公司代理人的经营行为、过程或决策等经营活动实施客观及时的监控而设计的一系列监督制度的总称。监督制约机制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公司制的不断密不可分的。在早期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时期,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所有者一般直接经营控制企业,收益、风险、责任集于一身。因而也就无所谓内部权力的分化制衡问题。而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的出现,则使企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科技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而出现的股份公司,其规模十分庞大。而庞大的规模又导致所需巨额资本非单个的或少数投资者所能满足,必须通过集聚的方式向社会募集。这样,公司的投资人(股东)相应增多,由投资人直接经营控制企业就变得几乎不再可能,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把公司委托给品质高尚、经验丰富、能力超群的企业家们去经营管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股东与公司的生产过程、资本运作过程相脱离,并不拥有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却实际控制了公司的运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从而也使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成为必要。

(二)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目标与特征。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如台湾地区的监察制度、股东会监督、代位诉讼(代表诉讼);外部监督如公权力之行政监督或市场监督。对于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应有的内涵和目标,主要有以下共识:(1)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一种制度存在,从法的静态角度——制度价值来考察,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构建必然以效益价值为逻辑基点,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价值定位是谋求公司效益、股东利益、公司社会利益及三者之间的协调、衡平发展,使公司资源充分、正当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在价值。(2)有科学的制度架构。作为一种监督模式,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就必须有赖于操作这些制度的人的现代素质,即制度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情感意向和人格特征的现代化。因此科学的公司监督必然包含严格的制度中人准入制度、行为模式、权力分配模式,同时力求制度本身的完整和谐以及与外部制度的整合性,使它既能监督权力的正当运用,又不至于使之成为权力正当运用的绊脚石。(3)有逻辑合理的运作模式。在我国公司运作实践中,存在两个层次:一是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管理层次线;一条是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部经理层次线。按此种两线平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重心——监事会实际上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即下位权力或弱势权力监督上位于权力或强势权力,这在实践中是一个难堪的二律背反。因此,构建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时,必然要解决公司权力制约问题,从逻辑上把监督关系理顺。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具有以下法律特征:首先,公司内部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监事会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是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的基础。其次,股东大会的监督是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最高权威的监督。由于其并非常设机关,因此,股东大会的监督职权常常交给董事会和监事会行使。第三,

董事会的监督主要是对公司经理人的监督。由于董事会人员构成的特殊性,使得董事会的监督,在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里成为最弱的一个监督环节。第四,监事会的监督是公司内部专职的、专设的唯一的监督机构,是公司自己监督自己的自律性机构。它以董事会和公司经理为监督对象,以股东大会为其唯一的上位权力机构,只对股东大会负责,向股东大会报告监督工作状况。

二、公司内部监督的对象

就静态观察,完整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应由主体、客体、内容三部分组成。监督制约的主体是指谁有权实施监督,公司内部监督的客体是指对谁进行监督。公司内部监督的对象实际上是那些实际掌握控制公司经营权的机构和人员,具体指公司的董事会、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

(一)董事会和董事。董事会和董事成为公司内部监督制约的首要对象是由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从逻辑上看,股东投资创设公司,并承担公司创建的巨大风险责任,股东因而享有管理公司事务的一切权利实属天经地义。因此,在早期的各国公司立法中,股东大会曾被尊崇为至高无上的权力机关,并被赋予广泛的决议权。

(二) 经理层(经理及高级管理人员)。经理是通过与股东会或董事会签订聘用或雇用协议而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承担管理义务的人员。在大陆法系国家里,经理是商号经营管理的辅助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理们(包括公司高级职员)在公司的地位就无足轻重。恰恰相反,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规模的扩大,股权的分散,凭借股东权控制公司越来越困难,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管理工作不仅繁多而且复杂,需要特别的技巧及训练才能胜任,只有专职的支薪经理才是适当人选。

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内容

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内容也就是监督主体进行监督的事务范围。这些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经营者的选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司的经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高度技术性、专业性的工作,非内行的专家所能胜任,故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两权分离”治理模式既是迫不得已又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但要实现“两权分离”的初衷,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公司能不能选贤任能。因此,对经营者优胜劣汰是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首要课题。

(二)经营管理者的职务行为规范。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股份公司不得不把更多的驾驭运作公司的权力交给经营层。董事经理们既然接受了公司的职位,意味着他们接受股东的信任,承诺自己能够且决心利用自己的技能为公司谋取利益,因此经营者们与公司之间存在着一种基于彼此信任的法律关系。

四、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主体

(一)股东大会的监督机制。公司作为营利性社团法人,其全部财产均来自股东的出资,在股东的共同出资构筑了公司资本的同时,作为出资者权益的必然要求,出资者的共同意志便成了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意思机关和权力机关的立法源泉。公司治理所涉及的权利中,股东权是一位阶的权利范畴,股东权的保护是其首当其冲的,正如有学者所说,权利当事人才是自己利益的最忠实捍卫者,股东自己当然对公司监督不能置之度外,必然要以一定的形式参与监督,防止其代理人或被委托人滥用权力,损害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或置公司于侵权人地位。

(二)监事会的监督机制。监事会监察权的合理有效行使,是制衡董事权力、确保公司合法经营,保护股东投资权益和公司债权人的重要措施。

1.监事会监督的特征。监事会的设立基于两权分离,根本目的在于防止经营者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公司之上。在股东与公司关系日益松弛、董事会职权不断扩张情况下,运用监事会的独立性及监督权,是制衡大股东用滥用资本多数决策权、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的有效手段。由此,监事会具有以特征:(1)监事会监督职能的独立性。(2)监事会监督职能的法定性。

(3)监事会主体资格具有限制性。(4)监事会成员的多元性。

2.监事会监督的内容。公司监事会的职能的实质是监督权。依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依法行使下列职权:检查公司财务,对公司董事、经理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当董事、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其予以纠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职权 ,列席董事会会议。

(三) 独立董事的监督。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是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的简称,是某些国家现代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董事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司运作模式 ,对改善我国的董事会构成,完善我国的公司法人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水平,维护中小股东和社会公共利益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1. 独立董事对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作用。对于内部董事而言,独立董事更能够站在比较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促进公司遵守良好的治理守则。一般来说,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专业化运作,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强化董事会的制约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有利于增加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2.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功能的协调。在现有公司治理中,监事会的职能和独立董事的职能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换言之现行有关的法律规定中对独立董事功能、作用的界定与《公司法》中对监事会的职能规定中存在明显的交叉重叠之处。如何明确界定这两个机构之间的监督职能的对象和范围?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独立董事制度无缝接入现行公司治理框架内,从而既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的双重监督职能,同时又要避免因在监督职能上重叠和功能冲突而造成的职责不清现象,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6篇: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建设研究(最新)(范文)

专卖创新课题研究论文

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建设研究

市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科

内部管理监督机制建设研究

市局内管科课题研究组

【摘要】:烟草行业正在开展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是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保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树立烟草行业负责任形象的一项重大决策。如何通过建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把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这一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工作抓紧抓好,并取得明显成效,我们从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开展的意义、现状和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的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以期取得更加规范有效的监督管理效果。

【关键词】:监督 机制 建设 研究

平凉市局(公司)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自2005年开展以来,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逐步深入人心,干部职工自律意识、监管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卷烟经营规范运作,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初见成效。但如何建立内管长效机制,仍需要不断去思考和完善。

一、我市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机制建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一)开展专卖内管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但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2005年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以来,市局干部职工对内管工作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思想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2005年11月至12月底,针对个别单位顶风违纪、存在体外循环的问题,市局党组与各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诫勉谈话,从讲政治的高度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采取了领导包片责任制,建立了卷烟规范经营联系点,严格执行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切实提高两级班子规范经营的执行力,在职工进一步明确制止体外循环与行业规范的关系的基础上,全市行业集中力量,开展治理体外循环专项整治行动,自查自纠,有效遏制了体外循环问题。二是按照省局 “规范年”的要求,2006年开展了以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把“治理体外循环,规范财经秩序”上升到依法治烟的高度,以“两项检查”为重点,抓问题查处、抓制度建设、抓机制完善。特别是下半年,市局(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在全市行业开展了“三查三纠三提高”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自查、互查、上级查的方式,彻底查找和解决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上的惯性思维、工作方式上的推诿扯皮、制度落实上的打“擦边球”等问题,着力提高干部职工对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规范经营的自觉性。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经过努力,当年全市行业经济效益经受住了减利和增支两个方面的考验,更加坚定了干部职工全面解决不规范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三是2007年以来,

3 全市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局“管理年”和“深化管理年”活动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精细实管理试点单位,推行精细实管理。组织编写了40章26万字的《平凉烟草员工手册》,从单位(部门)职能入手,定岗定责,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制定了《平凉市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规范(试行)》,内容涉及专卖管理、卷烟营销、资金监管的5个重点环节、21个重点节点和28个流程规范,用制度和流程进一步规范了各项经营管理行为。确立了“责任、精致、荣誉”的企业发展理念,在全市行业组织开展了大讨论活动和主题演讲比赛,细化责任意识,引导员工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遵守公司各项行政管理制度、营销工作规定;推进精细实管理,实现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全体干部职工从根本上摒弃违纪违规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服从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本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通过不懈努力,全市行业规范意识明显增强,贯彻落实行业方针政策的执行力显著提高。

但同时在规范过程中,仍然有个别单位负责人及内管人员思想认识没有完全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存在个别客户经理套购卷烟、送货员违规送大户等不规范问题。二是一些员工存在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仅仅是内管部门的事的片面认识,主动接受监管的意识不是太强。三是国家局对我省内管工作重点抽查后,个别干部职工存在“国家局检查完专卖内管工作就结束了”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放松了对内管工作的要求,内管工作存在时松时紧的问题。

(二)内管组织机构和制度不断完善,但存在责任追究不明确,专职内管员工作不专职等问题

2005年11月,全省召开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规范经营秩序紧急会议后,我市、县(区)局都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业务素质好、能力强的人员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3年来,通过配备专职内管员、设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科、将专卖管理所纳入监管机构体系等措施,逐步完善了内部专卖管理机构,为内管工作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与此同时,先后制定了《平凉市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平凉市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实施细则》、《复查工作方案》、《平凉市烟草专卖局关于建立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工作指导思想、工作任务、检查内容、方法步骤,确定了对卷烟经营的自查、复查重点,并按照要求认真开展了专项检查。印发了《平凉市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规范》,建立了《平凉市烟草专卖局专卖人员教育培训制度》等9项制度和专卖内管同业务部门、欣大部门的月例会制度,制定了《平凉市烟草公司卷烟经营十不准》、《甘肃省烟草公司平凉市公司卷烟委托代存点管理办法》、《甘肃省烟草公司平凉市公司卷烟货款大额资金监管办法》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专卖内管内控制度。各县(区)局(营销部)与全体职工每年都签订了《规范经营行为保证书》,靠实了责任,增强了规范意识,为主动规避各类违规问题的发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5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在制度建设方面,监管职责不明晰,问题承担和责任追究不明确。由于只明确了专职内管人员监管职责,对其余内管人员及受监管部门、人员责任未明确,在违规问题的处理上缺乏有效的依据。往往出现监管责任成为违规问题的主要责任,导致个别单位和人员放松了对规范经营的要求,内管人员监管积极性不高。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一是由于专卖人员编制问题,仍有极个别单位未按要求配齐专职内管员。二是专职内管人员不专职。虽然绝大多数单位配齐了专职内管人员,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是哪里需要就临时到哪个岗位开展工作,开展内管工作时断时续,从事内管工作的时间有限,未达到日常监管的要求。

(三)专卖内管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但仍存在个别内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

市局严格按照打造“两师队伍”的要求,加强全市专卖内管队伍建设,尤其专卖内管人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一是在专卖内管人员配备上,各单位分别配备了文化程度高、业务素质强、计算机操作水平和领悟能力较好的专卖人员充实到内管队伍中,为推动全市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二是加强法制观念教育。通过多次召开内管会议及培训,内管人员自身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明显增强,对内部监管的内容和监管依据了如指掌,对什么是违规,什么是禁令,什么是监管重点,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组织学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相关专卖内管制度,使营销人员提高了依法经营意

6 识。三是通过计算机培训,强化信息技术监管。为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信息中心在V3系统中增加了内管人员查询权限,市局内管科多次组织各县(区)局内管人员进行业务系统数据流程查询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有效利用信息化管理监督平台,实现对辖区内卷烟经营情况持续动态的实时监控、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高科学监管的能力。四是加强内部监管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先后组织各级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人员赴白银、庆阳市局学习先进经验,及时推广学习成果,特别是在2007年4月省局内管检查后,市局多次开展内管培训,全面统一监管流程,进一步规范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程序。日常工作中,市局不断加强对县(区)局工作的指导,提高了各单位内管工作操作水平。

但在内管队伍建设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部分单位新调整的专职内管员,业务熟练程度和监管技能还需再提高。二是对《平凉市烟草专卖局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规范》学习不深不细。

(四)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方法不断改进,但仍存在创新不够的问题

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开展以来,市局专卖管理监督方法不断改进,提高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一是为实现内管工作痕迹化要求,市局统一全市内管资料归档标准,对各县(区)局和有关部门每月上报资料进行书面审查,及时完善不足,力求正确。二是为认真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市、县(区)局专职内管人员每天对V3业务系统进行查询比较,以销量波动大的、重点品牌、

7 削价卷烟为切入点,逐步筛选出销售异常卷烟零售客户,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询问,确保卷烟100%入户落地销售。三是突出监管重点。各级内管部门把代存代取零售户收存卷烟是否规范作为重点。在县(区)局自查基础上,市局适时开展抽查,核实订单量、配送量、实收量与实际是否相符。将代存代取户经过合理、科学调整,使有的纳入到直接送货路线,有的由送货员联系直接到送货车上取货,通过进一步压缩,已由148户变为73户,降低了可能出现的不规范问题风险。四是为解决内管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按要求延伸专卖内管工作职能。明确专卖管理所为基层专卖内管机构,由专卖内管人员有效监管辖区客户经理、送货员营销工作情况,抓好规范经营的第一道防线。五是加强对零售许可证审批发放的监管力度。按照《行政许可法》、《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审批发放零售许可证,坚决杜绝违规办理“人情证”、“关系证”。

但在内管工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内管工作沿用以前流程,创新不够的问题。

二、建立专卖内管长效机制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专卖管理监督环境 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监管环境。对于存在松懈、应付思想的问题,要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内部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育内管文化观念。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强大的影响力,能起到监督员工行为并使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的作用,能提高企业

8 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首先要培育“规范管理,规则至上”的文化观念,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执行力。一是通过多次召开会议,反复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能够站在“两个至上”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强内部管理监督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局、省局开展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工作部署上来。二是通过内部网站专题栏、标语、论坛等丰富多彩的载体,营造监管氛围,使内部监管工作深入人心,营造“人人自律,事事规范”的良好氛围,增强员工加强内部监管的主动性。三是将内管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内管培训工作中。组织内管人员到业务部门跟班作业,熟悉业务流程,提高对重点环节的监管能力。对经营人员,通过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如内部监管知识竞赛、印发内管应知应会等方式,将规范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四是将内管文化的要求融入员工绩效考核中。在工作情况中增加规范经营项目,作为考核指标的一部分。通过鼓励或禁止某种行为,达到上下理解一致,员工形成共识,深化内管文化的目的。

(二)加强组织领导体系建设,提供内管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是做好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坚强保证。任何工作都需要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作后盾,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也不例外。一是市、县两级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领导班子共同抓。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专卖内管工作,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把专卖内管工作摆在重要

9 议事日程,亲自抓好专卖内管重大问题处理决策、重要工作事项的安排部署,工作规划的设定等事项。分管领导要把专卖内管工作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来抓,抓日常、抓具体、抓细节、抓落实,及时把上级精神传达贯彻落实下去,及时解决基层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班子成员要牢固树立抓业务必须抓规范的思想,分管业务的班子成员要向业务部门经常灌输规范思想,要求他们积极主动配合专卖内管工作,形成领导班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做到机构、人员、办公场所落实到位。健全内管组织体系,使专职内管人员到位且专职化,发挥主要监管作用。给内管人员配备电脑等办公用品,确保监管硬件到位。

(三)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建设,优化监督流程 加强内部监管需要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形成比较健全的内管制度体系,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要求。一是突出职责履行,保证权责统一。对内管工作涉及的关键岗位工作职责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权范围和监管、被监管的职责,确定在内管工作中,哪些工作是被监管对象做的,哪些工作是内管人员做的;寻找内部监督管理的结合点,确定哪些结合点是内管科干的,哪些是其他部门干的,使内管工作更有针对性,形成监督管理的体系。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明确对违规问题的处理结果,明确主要负责人、各级业务部门及内管机构的责任,保证有权必有责、权责要一致,用责任规范管理、约束行为。二是强化两级监管体系。认真落实专卖内管同营销部门、多经部门的月例

10 会制度,交流、分析和解决在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及时针对经营业务流程的更新和变化,出台有针对性的内控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企业内控制度体系。在现行监管体系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由市局、县级局所构成的两级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体系。市局为核心,负责对市公司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同时组织县级局做好监管工作,及时调查处理不规范经营问题。县级局为补充,对营销部进行同级监管。两级各司其职,环环相扣,形成流畅、稳固的监管链。同时,将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每个工作人员都纳入到企业内控制度体系中来,努力提高自律和规范水平。三是随卷烟经营策略的调整,不断优化监管流程。加强对社会关注度高、关乎行业形象的重点环节的监管,对卷烟营销、配送、行政执法等监管环节进行优化,简化部分日常监管流程和工作表格,突出货源分配、卷烟调剂、证件办理、案件查办监管点。调整专兼职内管员的工作规范,从调查对象、调查时间段、调查内容等方面进行细分和确定,进一步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使监管更紧密,更符合工作实际,提高监管效率。

(四)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日常检查体系建设,实现常态化监管

一是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主要是实现对各被监管单位日常经营情况的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定期检查,就是市局每季度组织对各单位开展较为系统全面的内管检查,以此来发现和解决各县(区)局在内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切

11 实提高监管水平;不定期检查,就是针对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抽查,及时杜绝可能存在的不规范问题。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将内管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市场调查与检查内部资料相结合。每月组织内管人员现场走访零售户,对同级卷烟规范经营情况进行调查,重点是做好卷烟订单采集和货源供应环节规范、货款资金回笼、核心客户分类、卷烟代存代取等环节的监管。专职人员利用专卖、卷烟信息系统,结合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化工程,构建信息平台,突出网上日常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同时,对被监管部门需要报送的资料进行规范,制定报送时间及报送内容一览表(见附表),明确市、县两级内管人员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半年、全年监管内容及收集痕迹化资料,科学制订监管工作计划,统筹安排监管时间,确保监管工作的日常化。由各单位(部门)按照要求,报送电子文档版本和纸质资料,内管科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早杜塞漏洞,还可解决监管工作中易出现的监管随意性强、监管时间相对集中等问题。三是自查与复查相结合。各级业务部门应分别与同级局签署《规范经营自律保证书》,对自觉规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做出承诺,并每月对各项经营活动开展一次自查,形成自查报告,主动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提交同级内管科备案。内管科对照自查报告,结合日常监管掌握情况,对其整改过程与整改成效进行监督,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抽查与复查,从而实现更深层次、更具实效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四是考核考评与纪检再监督相结合。市局按照要求对县(区)局进行考核,主要考核

12 县级局内管职能发挥情况,主要包括对各项内管制度的执行情况、辖区内被监管单位依法依规经营情况、内部案件处理与移送情况、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的培训情况、长效机制的建立与落实情况等方面。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调动监管积极性。纪检监察部门不定期通过听取汇报、走访被监管单位、接受投诉举报等形式,对各级内管科及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及自律情况实行全程监督,对相关人员如涉及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弄虚作假以及走形式、不作为等行为给予严肃查处,切实提高规范经营和规范管理的自觉性。

(五)加强对重点环节、关键部位的监督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1、对卷烟购进环节的监管。

由市局内管科从购进的每一个环节入手,通过参与和监督订货意向决策过程,落实计划合同、合同调整、合同变更备案备查制度,执行网上实时监控等措施,对业务经营部门是否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许可范围、价格、渠道等签订、执行、变更、调整卷烟、雪茄烟购销合同等情况,对照省局(公司)下达的购销存流转计划总量、订货要求、订货原则和有关批文,以此从需求预测、采购计划、半年协议、采购交易、月度衔接、购销合同、到货确认、商商调剂调入和罚没卷烟购销等购进部分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对卷烟销售环节的监管。

13 通过落实营销策略与货源投放计划备案备查制度、执行网上实时监控、访销电话监听等监管措施,市、县(区)局内管科对公司营销中心是否严格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许可范围、价格、渠道等销售卷烟、雪茄烟,所有货源是否做到100%入网、100%入户、落地销售,是否超出许可范围销售,是否违反规定价格销售,是否将卷烟直接销售给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特殊需求用烟是否按照流程和审批确定的品牌、数量、客户入网销售,是否遵守限量和货源分配计划以及核心客户和规范经营户的供货及落地销售等情况,依法进行全过程监管。

3、对资金结算环节的监管。

对市局内部网站建立的信息集约化管理平台上,要求资金结算中心提供货款对账单和卷烟购进明细表,将业务环节的经营数据准确的传递到资金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分析与非现场实时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和阻止单位资金运行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通过资金预警控制及时发现营运风险,实现对结算环节资金运行的动态监管和实时监控,形成了严密有效的资金结算风险防范机制。

4、对许可证审批发放的监管。

市、县两级内管部门依照制度和规定,通过实地勘查、资格审查、许可审查、局务会议研究决定等措施,对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办理、变更、延续、注销等工作流程进行全过程依法监督,对发现的异常情况,提出质询和处理意见,确保烟草专卖零售许

14 可证审批发放工作依法规范进行。

5、加强对专卖罚没物品的监管。

在接受市局内管科定期不定期抽查的同时,县局内管科通过每月盘点及账务核对、抽查账务处理程序等措施,对涉案物品的出库、入库、结存等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督管理,具体检查罚缴分离、罚款上缴财政等情况,切实做好专卖罚没财物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通过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强化全面监管、长期监管的工作意识,探索更加完善有效地监管机制,实现内管工作流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行业不断提高自律能力,努力实现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优质服务的平凉烟草。

第7篇:健全民主监督机制

加强保证监督是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工作难点。党组织在基层行使保证监督权, 除了依靠自身的政治优势和人格力量外, 主要靠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来实现。这种民主监督机制应包含三方面内容:

第一, 党内监督, 这是监督的基础环节。要确保党内民主畅通, 充分发挥党员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做到重大事情党内先知道, 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 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内先讨论, 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行动。党内监督分党员和党员干部两个层次, 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廉政勤政、自律守法、党性原则、民主作风、服务群众、模范作用等。要抓好制度建设, 拟制定和落实与监督机制相配套的岗位责任制、民主生活制、民主评议制、工作汇报制、党内议事制、联系群众制、检查考核制和党员责任区等一系列制度。

第二, 班子内部监督, 这是监督的重点环节。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 党组织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关键靠两条: 其一, 强化班子成员的自我监督意识, 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加强学习,提高素养, 完善自我, 要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 经常反省自己, 激励自己, 平时要加强班子成员相互交流。其二, 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 包括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民主生活会制、工作报告制、干部廉洁自律守则、干部民主生活会制、民主评议干部制、干部述职报告制等项制度。

第三, 群众监督, 这是监督的保证环节。作为基层党组织要自觉接受这一层面的监督和指导, 进一步改进党建的各项工作。目前, 群众监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党员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 有的领导干部强调身份特殊, 并自以为素质比群众高, 没有必要接受群众监督; 有的对来自群众的监督往往不太愿意接受, 一提起群众监督就认为是群众挑毛病、找茬子、捅娄子。同时, 一些群众出于对现实的考虑, 也未能真正履行监督权。有的认为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 容易得罪人甚至遭到打击报复, 不敢监督; 有的认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达不到预期效果, 因而不愿参与监督。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首先应该强化群众监督意识, 从主观认识上求深化。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 使广大群众明确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 人人有责, 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能够监督的良好氛围。对党员必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增强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其次要强化政务公开, 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

极力监督的基本前提是必须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因此政务公开要从领导干部做起, 重要决策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大宗资金开支等, 要经集体讨论决定, 并及时向党内外群众公开, 只有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 根治“黑箱”作业, 群众监督才会成为有源之水, 才能真正调动人民群众对权力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要积极探索群众监督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和推行群众监督制度。一是深入推行民主评议制度。要扩大民主评议范围, 增加评议的内容, 使评议真正取得实效。二是推行公开承诺制度。要把办理的事项、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办事标准以及办结时限向社会公开承诺, 接受群众监督。总之, 只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行政权力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置于法制的约束之下,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把群众监督当做一面镜子, 及时照出自己思想上、行动上的“灰尘”, 及时加以清洗, 才能做到清正廉洁, 从而确保党的肢体健康和事业兴旺发达。

第8篇:简论健全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思考

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内涵及特点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是相对于其外部监督而言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对各内设机构及全院干警、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对分管部门及其人员、各内设机构对自身、各内设机构之间、纪检监察部门对班子成员及干警和各内设机构、干警对班子成员及纪检监察部门履行职责、纪律作风、廉洁从检等情况所进行的监督。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监督范围的广泛性。内部监督不仅涉及到执法办案活动,而且还涉及到财物管理、人事安排、车辆管理、检容风纪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包罗万象。二是各级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具有相互性。除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具有单向性外,各级检察机关内部的监督均有相互性。如领导监督干警,也要接受干警监督。三是监督活动具有法定性。监督活动是依法进行的,而不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和随心所欲的。四是监督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通过巡视督察、明察暗访、回访调查、专项检查、检务督察、查处违法违纪举报等等方式进行监督。

二、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现状

检察机关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内部监督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致使其内部监督存在着缺漏,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

(一)个别检察人员对内部监督制约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基层检察机关业务部门大多存在“人少案多”的矛盾,个别业务部门的检察干警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面对纪检监察部门的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时候,认为影响其办案,对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度缺乏系统性

由于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地位、功能、主体、范围、程序以及如何处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关系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界定,因此,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度缺乏系统安排。一是制度的制定往往是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缺乏超前性。二是制定制度的主体大多数是以各部门为主,监督机制运行中存在各自为阵等问题,大局意识和协调配合不够。

(三)机构设置不全、人员配备不齐

检察机关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国家司法机关,其内部监督应当主要按照司法工作的特点安排。但根据调查得知,在许多的基层检察院,都没有设有单独的监察部门,大多数都是纪检监察合二为一,甚至有的检察院还没有设置纪检组,由政工科长兼任纪检组长,纪检工作与政工工作混同,而且由于工作人员不足等因素限制,导致监察工作难以健康发展,从而造成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四)重事后监督,轻事前监督

1.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十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践中,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监督主要通过听取工作报告和述职等方式进行。然而无论是下级检察院定期向上级检察院汇报工作,还是检察长定期向上级检察院述职,都是对一段时间工作的概括性介绍,逐渐趋于行政化,演变成一种行政化监督,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法律监督,上级检察院对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如何,又是怎样操作的知之甚少,内部法律监督功能逐步削弱,监督缺乏效率性。且这种监督属于事后监督,如果下级检察机关工作出现错误,虽经上级检察机关监督纠正,但对法益的侵害已然造成,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形象。

2.本院监督。(1)一是本院各级领导监督。目前,检察机关采取的是案件承办人——科室负责人——分管检察长——检察长——检委会的工作模式,各科室负责人、分管检察长、检察长、检委会对工作进行层层监督。这是一种主动的常态监督。其设置本意是对检察工作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监督,但由于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可能使监督流于形式。二是本院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检察机关各内设部门在工作职能上存在互相监督,这种监督是一种平行的,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常态监督。如侦监部门或公诉部门发现自侦部门应当立案而未立案,应当建议其立案,提出建议后仍未立案的,应当报请检察长决定。但这种监督是各平行机构的互相监督,不存在强制力,多以提出建议的方式行使,且并没有设计相应的司法审查救济途径,如果双方的意见无法统一,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最终也可能要上报检察长、检委会决定。互相监督成了检察长、检委会对案件的集中监督,缺乏权威性、效率性。

(2)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对有关涉及干警违法违纪情况的举报以及对干警执法情况的检查、监督,包括履行职责情况、遵守法律法规和办案纪律情况、执行廉政规定情况等。由于是专门进行监督,监督的力度相对比较大,但因为纪检部门作为非业务部门,其通过受理有关的举报事项检查进行的内部监督,受到其职权和职能设计的限制,导致这种监督具有被动型和局限性,而且基本属于事后监督,难以达到保证案件质量的目的。

三、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的对策

(一)提高干警对检察机关内部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检察机关机构职能的设定和督察工作的要求,设立了检务督察委员会。检务督察委员会对院党组和检察长负责。检务督察委员会的设立为检务督察制度的推行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采取检务督察委员会牵头,纪检、政工、办公室等部门参与,形成多轮驱动的有效模式,构建领导重视、各部门积极参与的格局。将检务督察的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作为职务职称晋升、评优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不严格依法办案,工作不负责任,造成工作失误和负面影响的,对不认真执行上级检察院的工作部署、决定、批示的单位部门和个人,除取消当年评先资格、扣发目标将外,责令其主要负责人纠正,限期改进,必要时通报批评或责令写出检讨;对拒不执行上级检察院的工作部署、决定、批示的单位或部门,除取消当年评优资格、不发目标奖外,要严肃追究其主要负责人或相关领导的纪律责任,必要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商请党委作组织处理。检务督察制度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提高检务督察工作的实效性和权威性,使督察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确保检务督察工作常态化顺利开展。

(二)加强基层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

检察机关要提高内部监督水平,加大检务督察力度,就需要较好地解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问题。有条件的基层检察院可以设立单独的督察部门,没有条件的部门要注重整合人力资源,可以考虑在各内设机构设立监察联络员,监察联络员在院党组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还可以聘请人大代表作为监察联络员,让干警在规范执法上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

(三)创新检务督察方式,加强检察机关内部制约

检察机关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丰富督察形式,一是针对自侦部门初查未立案件,检务督察委员会定期督查,要求自侦部门定期向检务督察委员会汇报,若有经初查未立案的情况,要求说明未立案理由,督察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调取相关材料审阅,核实理由是否成立,同时定期督查自侦部门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的职务犯罪案件情况,并要求说明变更理由,以便及时纠正。二是针对法警执行看守任务情况,可以严格落实看守分离、双人看守等制度;针对公诉、侦监、监所等业务部门,可以开展执法办案现场督察,可以通过庭审督察、案件搜查、扣押现场等方式,对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不规范行为,及时向所在部门反馈情况,督促加以改进。

(四)构筑“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防范机制

通过构筑“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模式,对全院干警进行切实的监督,一是实行检查考核制度。值班领导、监察部门和政工部门随机对全院干警“八小时以外情况”作电话抽查,被抽查对象应能立即解释出自己当时的情况及个人有关无影响单位形象的言行;二是实行谈心制度。检察长、副检察长、党组成员、科室负责人要经常与干警谈话谈心,及时掌握每个同志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充分发挥监察联络员的作用。对发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告知监察部门,监察部门及时谈话提醒、警示,防患于未然;四是实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及受到执法机关查处或涉嫌犯罪情况,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以及配偶、子女出国的情况,本人、配偶、共同生活中子女的房产、婚丧、生日庆典的情况等重大事项及时报告院监察部门,主动接受监督;五是实行家庭协助监督制度。引导本单位工作人员的亲属积极参与监督管理,教育亲属自觉抵制家庭中出现的不廉洁、不健康的言行。单位要向干警家属及时通报检察工作的重大活动,以便家属更好地监督干警,营造有效的“第二道防线”。还可以实行举报制度、专题报告会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

第9篇:如何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根据烟草行业的现状,指出目前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制度建设、加大检查力度、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并对进一步完善烟草行业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确立其人文内涵。

关键词:内管 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烟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局从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指出了全面加强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二五”期间,烟草行业面临的任务和压力进一步加重、面临的责任和难度进一步增大。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烟草行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卷烟上水平”,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烟草行业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进一步建立键全专卖内管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作用是实现“卷烟上水平”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目前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根据国家局、省局相关规定,逐渐完善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监管考核等机制。但是用国家局颁发的《烟草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实施意见》来衡量,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内部管理监督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

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二是内部监管不力,工作中重视痕迹化的检查审核,轻视对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监督和跟踪监督,具体任务的检查、落实还不够深入细致。三是业务技能培训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工作的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的对策

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有效地不断完善和改进,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监督机制。为有效解决目前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管理监督制度,优化监督流程

制度是社会交往和管理活动中的规则,其基本功能是规范人的行为,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遵从度。加强内部监管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的、透明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增加内部监管的公平性。

从目前来看,内部管理监督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应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围绕烟草专卖相关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定期检查、定期报告、以及责任考核等工作,形成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优化监管流程,充分发挥内管工作的监督作用,以实现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

2、强化日常检查机制,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警钟长鸣,是保障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

唯一手段。当然,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急于求成,关键之处还在于监管的日常化,要在日常检查中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防微杜渐,避免问题由小变大。在检查中应注重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现场检查与内部资料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上级监管部门复查相结合。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开拓创新

近年来,烟草行业在文化建设上投入很大,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烟草行业的良性发展。文化是软实力,更是发展的硬实力。我们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倡导规范管理、规则至上的“执行文化”,制定制度只是第一步,制度的执行才是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可以改变人的认识,从而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提高执行力。因此,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首先要培育规范管理、规则至上的文化观念,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是要多次召开会议,反复教育,要求大家站在“两个切实维护”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内部管理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局、省局、市局开展的内部专卖管理监督检查工作部署上来。

二是要不断加大对现有内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深入开展“岗位大练兵、大比武”等活动,按照“流程化、痕迹化、精细化”工作标准,既要增强对内管人员经营业务培训能力及创新能力,又要切实增强专卖内管工作人员的监管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引起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峰,国家综合实力蒸蒸日上,烟草行业欣逢盛世,但同时,面临的任务和压力也进一步加重、面临的责任和难度也在进一步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体制等方面深入改革,在管理监督机制做出有益的探索。在今后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时,我认为要立足于四个基础:

1、服务人民,群众至上

由于烟草行业实行专卖专营,具有了市场支配地位,从表面上看“风光无限”,但经济规律却告诉我们,如果漠视群众,最终会损害行业的利益,并导致行业的衰落。“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是烟草行业的共同价值取向,因此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注重客户的感受,善于倾听客户的建议,以客户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检查评比的立足点。

2、以人为本,关爱员工

严格制度,加强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为了有效实现管理目标。制度的设立,不是为了把人当作机器;加强管理,不是为了“杀一儆百”,因此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必须以人为本,要充分关爱企业员工,在坚持制度的基础上,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同时,在分配制度上充分考虑底层职工、普通职工的利益,发挥收入分配对提高效率的激励作用,体现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

3、讲求科学,提高效率

管理监督手段不科学,缺乏严谨的程序和操作办法,会导致监督效果降低。在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时,要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监督手段的运用,以专卖、营销、生产经营、财务、办公自动化信息化为基础,全面推进管理监督信息化建设。

4、严格管人,严格自律

管理和被管理、监督和被监督是一对矛盾体,每一位从业人员,既可能是管理者和监督者,也是被管理者和被监督者。在管理监督中,要按章办事,不能姑息宁人;更要时时自我对照,自我检查。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管理和监督工作中,不仅要看到别人的缺点和工作不足之处,自己也要像古人那样“三省吾身”。可以说,内部监督机制执行的好坏,取决于人的自律水准高低。

总之,在烟草企业的内部管理监督工作体系中,要本着坚持合法、客观公正、便于操作、奖优罚劣的原则,立足于促进工作的目的,进一步完善烟草企业内部管理监督评价、考核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把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纳入到整个企业考核、监督范围之内,从而建立和完善烟草行业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保障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卷烟上水平”。

上一篇: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下一篇:高中老师期末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