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监管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主监管(精选7篇)

民主监管 篇1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逐年扩大,网络建设现代化、规范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些基础性投入不断的增加,基建、装修工程、大宗物品采购及人事用工等工作日趋频繁。在这改革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民主监管工作遇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反映出原有的基建招投标、物品采购、人事用工等管理办法操作

性不强,企务政务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难以充分体现,对此,**市局党组高度重视,从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出发,创新监督制约机制,于2005年12月成立**市局机关民主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监管会”)监管会的成立加强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督,增加了企务、政务公开的透明度,扩大职工对企业重大经营活动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也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市局监管会成立近两年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前进中逐步规范,取得一定工作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章程

**市民主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市局监察科牵头组织,设立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三名、秘书长一名,主任委员由纪检组长担任,委员由市局(分公司)机关党委、工会、职代会及机关各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为增强监管会力量,根据监管领域扩展的需要,我们适时增补多名各部门业务骨干参加监管会,目前监管会成员达到14人,提高了监管会的整体素质,从人员上确保了监管的质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组织机构建立后,必须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工作章程。监管会成立之初,市局监察科组织人员起草工作章程,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后,形成《**市烟草专卖局民主监督管理委员会章程》,规定了监管目的、范围和职责等。

监管目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民主监督,推动企务政务公开,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维护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监管范围:各职能部门重大经营管理活动,基建项目投资、大宗物品采购,大额度资金使用、人事用工及其他需要监管的项目。

监管职责:一是审议各职能部门提交的监管有关事项;二是监督各职能部门是否按规定的要求和程序操作;三是监督单位和职能部门落实政务、企务公开制度情况;四是对违反规定或操作程序的现象和行为给予及时指正,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必要时提请市局党组研究,责令整改。

为规范操作程序,还制订《关于基建工程招投标和大宗物品比价采购等事项的操作程序》及《基建项目招投标大宗物品采购操作程序流程图》等多项工作程序。组织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制度的完善,为民主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二、寓监于管,不断完善监管过程的程序化、科学化

开展民主监管我们重在对过程的监管,意在通过监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在开展民主监管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章程和操作规则开展监管,并不断创新监管形式,主要做法有:

1、实行集体议事制,对有关事项的审议监督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并经到会2/3以上委员通过后形成决议。

2、监管程序分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监管过程是整个监管会工作的重点,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断摸索更规范的监管形式,并根据监管事项的大小及重要性分成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一般程序主要对重大经营管理活动、基建项目投资、大宗物品采购、大额度资金使用、人事用工等方面严格按操作流程规定进行监管,如单位购置一批电脑,职能部门首先要填好《提请监管告知书》报监管会,并附上购置电脑的型号、配置、台数的询价公示,在公开栏公示5天以上,进行公开询价。公示期满,职能部门收集各商家的投标书后,监管会再组织成员对开标比价过程进行监管;在监管过程中监管会委员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填好《过程监管记录表》;最后结果由职能部门和领导确定,职能部门把最后结果在公示栏公开,并填好《结果告知书》报监管会备案。简易程序应用于涉及金额较小或不易发生问题的监管事项,如同样购置电脑,因有关部门急需只要1台,职能部门可参照购置成批电脑的价格,直接与商家询价联系确定,但价格无特殊原因不可高于成批量单价。职能部门仍需做好详细的过程记录,并将有关情况报监管会备案。

3、监管过程格式化。通过去年的探索,为解决监管会与职能部门监管与被监管手续的完善和科学化,今年我们根据监管流程的特点专门制作了《提请监管告知书》、《过程监管记录表》、《结果告知书》等三种表格,具体规范了监管程序,通过对监管过程的不断探索、完善,理顺了监管与被监管之间的协调关系,提高了按规范程序办事的自觉性。三种监管表格强调事前告知、事中参与、事后公开等环节的监督,将监管的全过程尽可能地制度化、表格化,体现在便于存档、查阅的书面台账上,使监管更细化、更具可操作性。

4、实行回避制度,规定监管会委员对讨论涉及本部门或与个人有利害关系的有关事项时,原则上必须回避,如主持人认为必要也可列席。

三、见成效、促推广。

监管会成立以来,通过不断规范监管程序、精抓监管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创造直接效益,为企业节约投资资金。据统计,监管会成立以来参与市

局(分公司)人员招聘、大宗物品采购、基建、汽车购置等三十多种项目的监管,通过招聘、比质比价采购,一年多来,直接为企业节省资金30余万元。这还不包括一些隐性成本。如今年6月购进的近百台电脑及一批办公设备提交到监管会通过公开招标、用比质比价的方法一次就节省了86660元。二是企业员工意识、参与意识得到加强。民主监管工作不仅节省企业开支而且有效推进了局(公司)民主建设,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如今年市局办公室购买办公桌椅提请监管会监管,在监管会的建议下,先将各商家的样品集中在公司大厅向干部职工展示一个月,并发放表格广泛征求意见,最后根据职工的意愿,经局领导班子确定购买的商家。此次办公桌椅的购买,充分反映广大职工的意愿,体现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三是促进内部管理制度的规范、完善。如有关部门根据民主监管的有关要求,完善修订了《**烟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实施办法》、《**烟草企务公开制度》、《**烟草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等,各科室、各岗位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岗位廉政制度等,通过规范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廉洁意识得到增强。四是企务政务公开原则得到落实,民主监督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深化。实行民主监管制度,增强企务政务公开的透明度,职工对企业重大经营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管权逐步得到落实,为把民主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市局监管会在去年实践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在全市各县(市)局推广。各县(市)局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对市局的工作部署坚决落实,不断地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县局领导闻风而动,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纪检部门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体人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县局乘全县规范经营的东风,通过职工大会、党员大会、大张旗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解决了部分职工对**烟草发展破罐破摔的思想问题。企业首次成立职工代表大会和监管会等组织机构,凡大事、小事都实行了公示制度,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县局针对职工群众生活的热点,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职工食堂食品定点采购等措施,从而降低了食堂的成本,使职工的满意度大大增强;**县,把群众监管工作扩大到烟叶生产经营中去,在烟叶收购季节聘请四个烟草站站长参与监管,对烟用物资以及化肥农药的采购,也请烟农参加监管,并通过人大召开的听政会等监督执行,杜绝了烟叶生产收购环节的不正之风。**县局把监管工作扩大到行业外,对货源分配等环节实行对卷烟零售户公开,使卷烟零售户与烟草公司的诚信互动进一步增强。

监管活动营造了企业民主、和谐氛围,激发了员工团结、拼搏、创新的激情,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市卷烟总销量增长5万多箱,市场占有率从77.9%增长至111.6%,企业利润达到2.31亿元,是原来的3倍左右。

四、工作体会

1、监管会的组织、成立、开展工作都离不开市局党组的高度重视。作为单位“一把手”,*局长不顾工作繁忙,经常关心过问监管会的工作,对监管工作进行指导,有力地保证了监管会工作的顺利开展。纪检组*组长亲自组织成立监管会,担任主任委员,并参加例会对监管会工作进行部署,还多次参与具体项目的监管,保证我局监管工作规范、有序地发展。在领导的带动下,监管会重视对监管成员思想政治的教育及监管工作责任意识的培养,使监管成员自觉树立起求真务实的责任意识,处理好本职工作和兼管工作的关系,按照廉洁自律的工作要求,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开展监管工作。

2、民主监管是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集中体现,是贯彻两个《条例》的具体措施。民主监管会为我们对企业领导干部、经营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开辟了一条科学的途径,有效保护了干部。

3、民主监管是企务、政务公开工作的有效载体。监管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各环节的监管,起到了寓监于管的作用,增强了企务、政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度,有效地从源头上减少滋生腐败行为的机会,在为企业节省了投资资金的同时也扩大了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减少相互猜疑,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团结、稳定。

4、民主监管是企业规范运作的必然结果,加强企业民主监管能有效促进企业管理的规范、完善,市局民主监管会成立以来,通过民主监督不断规范行业卷烟经营、企业管理等项工作,为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监管工作的开展推进了企业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对企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保障作用,是纪检监察工作改革发展、创新监督机制的有效载体。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虽然市局机关监管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监管过程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好本职工作与监管工作的关系。监管会的成员都是单位各部门的骨干力量,平时工作繁忙,有时无暇顾及监管会的事项,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既保证监管工作又不影响成员的本职工作是近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随着我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职能部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但存在着企业开展采购、工程建设等项目无论大小都提请监管会进行监管,使得监管会应接不暇,一来监管会委员有限、还有本职工作不可能只顾及监管工作,二来有些项目工程较小,职能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按规定履行职责,无需事事都提交监管会。三是监管会成员的构成较为单一,拥有专业化技能的人员较少,而许多监管项目又是需要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人员进行监管。

今后,我们将继续保持好、发展好监管会工作,并在全市行业进一步推广,目前所属县(市)局大部分都已成立监管会,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指导与协调,促进全市行业民主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计划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完善监管工作:

1、增补、壮大监管会成员,形成一定数量的人员储备,保证每个需监管项目都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参加,在监管会内部形成轮换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监管工作和本职工作的矛盾。

2、目前监管会成员中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特别是基建、电脑等方面的人员匮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计划在职能部门提请监管请求后请专家对所监管的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介绍,让大家熟悉该项目,抓住监管重点,提高监管效率。

3、今后我们将重视监管队伍的建设,组织各种培训,全面提高监管人员思想政治品质及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监管工作的要求。

4、我们将充分利用行业内部网络技术,把重大的、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监管项目入网,让更多的干部职工参与监管,推动企务、政务公开,有效地拓展监督平台,拓宽监督面。

民主监管 篇2

关键词:权威政治,韩国民主,民主化进程

二战后的朝鲜半岛, 满目疮痍, 刚刚从日本长期统治的枷锁中逃脱出来, 又因国际形势, 南部朝鲜陷入了美国的军事占领。1984年, 在美国军政当局的操纵下, 大韩民国宣告成立。加之随后而来的朝鲜战争, 美国对朝鲜的影响益发深刻。然而, 从美国照搬过来的“民主”在韩国显得水土不服。军人的权威式政权应运而生。在东亚圈普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 重集体习惯于臣服的观念深入人心, 也为威权政治的产生培育了土壤。威权政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创造了“汉江奇迹”, 也使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为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 新一轮的民主进程开始启动。这一轮民主化进程一般被称为“通过妥协而实现的民主化”或“移转式的民主化”。不同于以往, 它不再是被迫现代化的民主, 不再是少数精英运作的民主, 更不是全面推翻政府的民主。它是一个全新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是政府、精英、各党派以及各阶层共同妥协的结果。

一、李承晚张勉等早期政府

在美国的帮助下, 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一个亲美反共的政权———大韩民国;也是在美国的策划和扶持下, 1948年5月第一届国会———制宪国会选举产生了, 确定了韩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同年8月, 建立了李承晚政府。

早期的一些教育和游居经历让李承晚对西方的议会民主有些了解, 他对民主的认知可以体现在《独立精神》里, 他指出, “一个国家类似一个大会, 哪里有许多人来讨论各种事情, 在一个国家里许多人联合起来去求生存。国家的官员是那些负责执行这个会议决定的事务者, 人民是大会的会员。没有人民的协助, 官员就没有力量的来源, 罪恶就会趁虚而入。”

但实际情况是, 韩国建立起来的自由、民选、多党制的议会民主政体举步维艰, 韩国人民并未从民主体制中受惠。相反, 40年间韩国的民主制度从来没有健康正常地运行过。金泳三曾评价这一时期, 说是“疲倦而又饱受苦难的政治民主化演习”。

李承晚是依靠民主党上台的, 但在位期间, 政局依然动荡不安, 民主党人士多受打击。多党竞争的压力下, 1951年“自由党”应运而生, 尽管由不同派系不同政治组织聚合而成, 却是成为李承晚的主要支持力量。1952年提出的国民直接选举制的“修改宪法草案”也是为帮助李承晚能够继续当选而代替了原有的国会选举总统制。在李承晚时期甚至军人威权时期, 其他民主党派虽然数量不少, 却一直被边缘化, 不可能触碰到政治核心, 直至1987年民主转型。“民主化宣言”各个阶层, 尤其是中产阶层开始发挥社会政治力量, 各政党的主张也突显出不同, 突显党派间的差异。

建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十分混乱。初期时也推行过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实施过地方自治和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工作。1951~1952年受北方土地改革压力的影响, 韩国也进行了土地改革, 对农村状况的改善和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好景不长, 李承晚政府很快将改善民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收复失地”和“北进统一”上。同时, 对于敌产的处理诱发了腐败。在人民的苦难生活与各级官员的腐败形成对比的情况下, 在经济高度严重依赖国外的情况下, 消除贫困和经济自立成为大众追求的愿望。

落后便要挨打, 便被操纵, 国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和没有发展的压力深深刺痛着爱国人士。房宁也在“东亚五国一区政治发展调研报告”中指出, “发展是影响韩国乃至东亚社会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根本因素, 是拨弄东亚近代历史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生存的压力加之政府的混乱, 让民众对李承晚政府失去了信心, 在韩国学生民主运动的领导下, 李承晚被迫下台。新上台的张勉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了民主政治, 制定了“民主化+工业化”的发展蓝图以及“内阁有权解散国会, 国会则拥有对政府的不信任权”的平衡机制。但病态的社会以及“流氓议会”带来的还是民主的失败。

二、朴正熙的军人威权时代

朴正熙开创了韩国的军人执政军人当权时代。亨廷顿认为社会政治和制度结构的不完善, 是军人参政的主要原因, 同时表明了这种社会中政治自立性、凝聚性等方面的缺乏。这与当时韩国的情况相似, 社会的这种状况为军人参政提供了条件。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教育训练, 当时韩国的军队可称为韩国教育、管理、组织水平最高, 最具活力的社会集团。

“五·一六”军事政变发生在1961年, 其一夜间推翻了无能政府, 建立了权威的军人政治, 推行威权政治。不同于极权政治从思想上让每位公民受到渲染和沉浸, 所谓的威权政治是指政府的集权, 从政策、制度、法令、手段等这些强制控制的外部力量进行统治, 政治不自由和经济自由并存。威权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是一种由军人政权或由非军人统治的高压性政权。在效果上, 其既存在极权主义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民主政治的某些形式特征, 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混合型、过渡性政权。亚洲式民主有不同于西方民主的特点———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这也是在亚洲的社会政治关系中,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臣服和服从传统所致。军政府的专制也就在这种环境和气压下应运而生。

在众多的军人上台和威权政治的地方, 朴正熙是少有的将经济发展起来的领袖。“经济发展第一”是朴正熙振兴国家的纲领。上台后推行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 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全面转型, 人民生活水准也随之快速提高, 创造了“汉江奇迹”———仅用30年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的水平,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新兴工业国。观察其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一是把“经济第一主义”发展理念作为政治合法性基础;二是树立坚定的发展理念, 建立强有力的决策和执行机构;三是用金融和税收政策等手段, 引导和指挥企业行为。总结其特征可以是“在实行私有制财产制度的前提下, 国家力量与市场力量高度融合, 政府凭借国家的力量制定经济计划, 确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从而推动经济走向高速增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 以及政府对社会道德和文化修养运动的推动, 倡导韩国人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思想, 民众的参政意识和参政热情越来越高涨, 特别是学生。他们从小学开始接受西方思想的教育,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学生们的政治热情、政治责任感十分高涨, 大学生始终是民主运动的主力军。对军政的不满也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游行, 史称“六月抗争”。这是民主力量和威权力量较量规模最大的一次冲突。这是工人、学生、中产阶级等各阶层的人们为民主自由而战的光荣时刻。分析其产生原因, 关键因素在于, 经济急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 没能处理好新兴的社会阶层、集团与之的关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要做到相辅相成,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要相互适应。

从李承晚政府到朴正熙时代, 都是有着民主政治的框架, 但却都披着民主政治的外壳。当然, 民主政治的推行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在军人权威统治阶段已经略有好转。每个国家选择自己的民主政治形式时, 要考虑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状况, 万万不可千篇一律, 一概而论。在1986年~1988年期间, 韩国的经济虽然可以在“四小龙”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这与军人权威统治的低度发展的政治水平形成了不均衡的态势。由此可见, 发展中国家的权威体制, 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民众意识增强的现实条件下, 应不断自我改革, 以适应民主主义的发展和完善。

三、后民主时代

学生、工人以及中产阶级, 都参与到了“六月抗争”中, 可见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也是这次斗争推动了威权统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面对热情高涨的民主化运动, 威权政府已经很难承受压制成本。“韩国政治转型是以威权体制内部改革派的全面妥协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卢泰愚在任期间的“6·29宣言”即执政党和在野党商量妥协所致, 可见民主转型已经开始。金泳三和金大中的两届文人民主政权, 解决了转型期间存在的大部分问题。“三金”掌握政治论坛时的“没有永远的同志,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一冷酷的政治现实也是从自身利益和长期经验总结而来的。他们虽然留下了地区主义、金权政治的影子, 却为实现近代化和民主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12年12月19日, “冰美人”朴槿惠的上台, 也昭示着民主化转型的成功和可行。一个是民主化选举的产物, 一个是暴力威权的代表;一个是源于选民和程序的权力合法化, 一个是经济发展等绩效使权力合法化。朴槿惠的上台依靠的是民主发展和成熟的选举制度, 相信她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政府转型后的民主的关系。振兴韩国经济, 完善民主与法制, 就像她在竞选中承诺的“我没有父母, 没有丈夫, 没有子女, 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

韩国的民主化发展对中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民主化进程中不可照搬外国优秀经验, 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就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再比如, 当下在紧抓的反腐问题, 在韩国也一直存在。反腐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很容易造成群众的不满, 造成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参考文献

[1]房宁.自由权威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董向荣.韩国由威权向民主转变的影响因素[J].当代亚太, 2007, 7

[3]房宁, 周少来, 冯钺, 王利, 陈海莹“发展压力与韩国政治的演讲逻辑——东亚五国一区政治发展调研报告之三”[J].文化纵横, 2015, 5:47~50

[4]杨凌.从权威到民主——简析二战后韩国政治变迁[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5]尹益洙.韩国由权威主义向政治民主化转型的回顾与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 2001, 5

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 篇3

长期以来,中学的班级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靠班主任“一元化领导”的“人治”。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落后低效,而且往往产生一些负效应。

因为“人治”,教师很累:上至贯彻落实各级领导的教育意图,下到布置、督促、检查每天的清洁扫除,班主任日理万机,巨细无漏,可谓事必躬亲、呕心沥血!因为“人治”,学生很苦:一切听命于班主任,创造精神受到束缚,主人翁意识受到制约,自觉性越来越差,而依赖性却越来越强。因为“人治”,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批评、表扬往往因教师当时的情绪或对学生潜在的主观印象而表现出程度的差异或方式的不同,这也使教师的威信在学生心目中降低。因为“人治”,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班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而教育者所期望的学生的参与精神、主体意识、民主观念等渐渐淡化以致泯灭。因为“人治”,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绝对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教育出现了失误也难以及时纠正,这样,我们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便成为一句空话。

从1987年9月当班主任开始,我一直尝试着一种新的班级民主管理模式:“法治”管理。

必须声明的是,这里的“人治”“法治”只是为了便于说明两种不同的班级管理思想而采取的一种类比说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治”“法治”,因为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无所谓“立法”,而且班级与国家毕竟是不同的。

我是这样想的:

传统教育学在班级管理中更多强调班主任的个人权威,其合理性至今不可否认,因为任何一个集体都离不开一定的权威,而教师在班集体中的主导作用更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呼唤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颇有见地,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真正的班集体是很难形成的。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来说,教师的个人权威与学生的自我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二者不应该互相分离,而必须有机融合于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便是《班规》。

教师的个人权威通过《班规》体现,便不再仅仅是教师的气质、才华等对学生的吸引,而已转化成集体的意志;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班规》体现,也不再仅仅是学生要求上进的自觉性,而已转化成参与班级管理的义务和权利。这样通过一定的“制度”(《班规》),班集体所有成员都成了管理者,同时又都是被管理者,班级管理便由“人治”走向了“法治”。

而且,班级“法治”管理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治理班级本身,从我们长远的教育目的来看,它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受到真正的民主启蒙教育。正如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说:“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专制生活中可以培养奴才和奴隶,但不能培养人民做主人。民主生活并非杂乱得没有纪律,人民只可以在民主的自觉纪律中学习做主人翁。”

我的“法治”管理,正是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

下面,我以自己的实践来说明一下以“法”治班的具体做法。

一、引导思想:对三个问题的讨论

新生进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要让我们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为集体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班规》?

经过讨论,学生对这三个问题都能作出肯定的回答,这也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为我坚信,即使十分散漫的学生也真诚地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班风良好的集体之中。而全班同学都“希望班集体好”,这正是“法治”管理赖以实行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因此,这第一步引导虽然容易,但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二、统一认识:《班规》与《中学生守则》不尽相同

一说到《班规》,就有学生提出疑问:“国家已经制定了《中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学校也有各种规章制度,我们再搞《班规》是否多余呢?”还有学生说:“在小学和初中,我们班也定过不少‘班规之类的东西,但很少坚持执行。我们现在制定《班规》会不会也流于形式呢?”

我这样给大家解释:“《守则》《规范》当然不错,但毕竟不可能具体包括一个班级的各种情况,而我们即将制定的《班规》,正是《守则》《规范》中有关纪律要求的具体化。另外,《守则》等条令虽然对中学生提出了合理的规定,但这些条令本身并不带强制性。在执行过程中,人们一般认为这只是提倡而非强迫,学生违反了《守则》《规范》也无相应的惩罚措施。久而久之,本来合理的规章制度最终便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我们制定的《班规》不应仅仅是道德提倡,而应是行为强制,应具有法律般的约束力,使之真正切实可行。”

三、确定原则: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

所谓可行性,含义有二:一是提的要求、规定应符合实际,便于监督检查,不能提一些虽然合理但难以做到的要求;二是不仅仅提出纪律要求,还应同时有相应的强制措施,明确“违反了怎么办”,否则,班级法规很可能又成为一纸空文,无可行性。

所谓广泛性,是说《班规》应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老师、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这里,又涉及一个极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教育中的惩罚。我认为,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杜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同时,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又不能没有惩罚。

所谓互制性,即《班规》既应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更应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特别是学生对班主任的合理制约。也就是说,《班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对班主任也具有责任监督、权力限制(这点,是我主动向学生提出来的),而且应把这个监督权、限制权交给学生。

我要特别强调学生监督老师的意义。我让学生监督我,绝不是以“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来博取学生的崇拜,或“以身作则”使《班规》能够顺利实施;而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观念:任何人都是有弱点的,因此任何人都需要受制约。一切把班主任神圣化的认识都是危险的。有种说法是“总统是靠不住的”,同样,班主任也是“靠不住”的。

四、起草《班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立法者”

学生的认识基本统一后,我又问学生:“这个《班规》应由谁来起草?”大多数学生都说:“当然是李老师啦!”也有少数学生说:“由班干部!”竟没有一个人说:“应由我们自己!”

我又开始引导学生:“这个班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班好也是每一个人的希望,制定班规同样是你们每一个人的意愿,那么,这个班规理应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我之所以要让学生自己起草而不是我拟个初稿交学生讨论,是因为我希望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班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我们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草拟班规,使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

当学生每人交上一份《班规(草案)》后,我布置学生干部进行归纳、整理、加工,形成初稿,然后交给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由于大家都认识到《班规》正式形成后的权威性,讨论便极为认真,他们根据“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的原则对初稿进行了字斟句酌的推敲。

整个《班规》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8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都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便充分体现了《班规》的“广泛性”。《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如:“在教室里随地吐痰、扔纸屑脏物者,一经发现,罚其扫教室。此项由生活班委监督执行。如生活班委监督执行不严,罚生活班委扫教室。”这就防止了班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同时,在我的主动要求下,《班规》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并对我有如下规定:“每月出现下列情况中任何一种,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一次:①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②上课拖堂两分钟以上;③错批评同学一次;④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同学的人格;⑤未经同学允许占用自习课上语文;⑥执行本《班规》不严。对班主任的惩罚由班长执行,全班同学监督。”《班规》还特别规定:“全班同学每月以无记名形式对班主任工作投一次信任票,信任票未获半数,罚独自扫教室一次;连续两次未获半数,由班委向校长写投诉信。”这充分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

五、执行《班规》: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经过两周时间的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由全班同学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班规》。《班规》一旦正式生效,便成了班级“法律”。在它面前,班上任何人(包括班主任)既是守“法”者,又是执“法”人。不管是我还是学生干部,或是普通学生,平时的班内管理便是共同全力保证《班规》的严格执行。面对《班规》,人人都有权利,同时人人都没有特权。对班主任来说,维护《班规》的权威,便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来说,维护《班规》的尊严,使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尊严都已通过《班规》转化为集体的意志。

民主监管 篇4

一、主要做法

开展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工作,是客观要求与认识的统一,是大胆实践与制度的统一,是干部责任与政绩的统一。我们在实践中紧紧围绕这“三个统一”,有序而积极地推进了这项工作。

1、开展试点,统一认识。

一是做好试点工作。我们在2002年上半年确定××和×××两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就什么样的事项应该听证,什么样的程序是听证方式,什么样的人选可以作为听证的代表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在具体事项的听证过程中广泛听取当地村干部和群众的反映和意见,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这种经验告诉我们,作出这样一项制度的安排是非常及时而且有效的,为我们在全镇推开树立了信心。

二是开展调查研究。在全镇全面推开此项工作之前,我们认真排摸了广大村干部的思想动态。从排摸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两种思想,一种思想怕繁琐,认为原本可以简单开个会就可以处理好的事情,实施民主听证会后,就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听证,征求意见,这样一来不但工作量增加了,而且办事的节奏和效率就差多了。另一种思想怕丢权,认为原本是村两委会就可以决定的事项,现在需要其他更多的人来商量,从而失去了干部工作的主动性。掌握了村干部的主要思想动态,为统一认识,推进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统一思想认识。针对村干部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我们用本镇鲜活的事例告诉他们,实施民主听证不仅仅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措施,更是释放基层矛盾张力,维护农村社会平衡的一个有效平台;不仅仅是对村干部的权力进行监督,更是对村干部的一种有效保护,因为只有得到监督的权力才是真正真实有效的权力。通过解释说明和用事实说话,绝大多数村干部领会了推行民主听证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2、精心指导,规范制度。

一是突出重点,确定具体听证内容。根据农村实际,我们把听证工作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影响大、群众十分关注的事情,如村拟定的实事工程项目建设、人事变动、重大资金安排、重大问题处理等,必须进行民主听证;第二层次是有一定影响的事情,如卫生保洁、村庄绿化、村属经济实体的管理、村干部年度的工作通报等,可有选择地进行听证。

二是立足实际,明确民主听证方式。本着让村民代表、群众共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听证内容,明确不同的听证方式。对必须听证的工作和项目,如预算外资金的安排、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采取全村广播、公告栏和村民代表会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有选择性进行听证的内容,则采取村民代表约谈、群众座谈等方式;对探讨性的听证内容,采取公告栏的形式。同时为确保听证代表真正能参与到具体的听证当中,要求提前3—7天告知听证代表,让听证代表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听证。

三是力求广泛,选好民主听证代表。在实施民主听证当中,选好听证代表是关键。为确保听证能代表更广泛的民意,相关决策更加科学规范,我们要求各行政村根据不同听证内容选择不同的代表。对涉及到全年或半年工作通报的听证内容,要求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参加;对工程建设或重大问题处理的听证内容,如涉及有关的自然村,由该全体村民代表参加;对全村重大事项特别是重大的工程,如涉及到工业、农业等经济发展的投入,资金投入一般在50万元以上的,经村两委会集体商量,选择一些群众威信较高的老党员、村民代表进行听证。

四是注重环节,规范民主听证程序。为使每一项听证工作达到预期目的,本着有利于行政村发展、稳定的原则,确定和规范民主听证程序。首先由村两委会班子拟定民主听证的详细内容,并经村两委会集体讨论、审核通过。其次召开民主听证会征询意见,将经村两委会审核后的方案向部分党员、村民代表、群众征询意见,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方案。第三建立档案,对每项重大决策的民主听证工作都要认真填写民主听证情况记录表,并存档备案,年终和有关材料一起装订成册,归入档案。另外我们特别强调,对重大的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实行代表全程民主听证,从项目的意见征询、确定、招投标、竣工验收,均要求听证的代表全过程参与。

3、明确责任,强化考核。

一是建立工作领导小组。我镇根据民主听证工作的特点,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由镇纪委、组织、工业、农业、财政、信访等部门同志组成,负责协调全镇11个行政村开展民主听证工作。同时要求各村建立民主听证工作小组,具体抓好本村的民主听证工作。

二是明确责任,加大考核力度。我镇在全面推进实施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过程中,先后发了两个文件,要求各村切实引起重视,并把村级民主听证工作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员干部的考核内容,列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争星升级创五好”活动中一项重要指标。对在推行村级民主听证工作中擅自违背民意的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并造成村级集体经济重大损失或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的,追究行政村一把手党纪、政纪责任。

三是狠抓落实,强化督查。镇纪委围绕制度落实情况和工作的规范情况开展督查工作,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以镇纪委为主一年两次对各村进行定时督查,通过查看台账资料、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检查工作开展的情况。其次是要求各村进行一年四次的自我检查,并把检查的书面材料上交到镇工作领导小组。另外,镇工作领导小组还把督查与财务、村务、党务公开,年度村干部工作述职、评廉、民主评议等工作结合起来,使几项工作相互补充、相互配套、相互推进,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主要体会

我镇实行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工作,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得到了基层干部的有力响应,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这一切表明,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工作,找到了解决农村社会因改革与发展而产生矛盾的实现方式,为农村今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路。

1、实现农民当家作主的有效方式。

一是村情民意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实行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以来,村情民意的收集、整理和反馈更加合理、更能体现公正,如我镇一个村在开展扶贫帮困听证的过程中,由于听证代表的反映,本来没有被列入的一位村民,经调查确属经济条件差,经商量后被列入了重点扶贫对象,并发动村党员干部捐款近2000元,作为其女儿就读支出的助学款。在其它村也存在经听证代表建议而人进人出的现象。经过调整后的扶贫对象更加符合扶贫要求,群众因而都深深地感到村干部办事让人放心,体现了公正。

二是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了保障。在实施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过程中,群众既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更是办理结果的监督者。如在×××村合并之前,村级公益事业难办,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不高,新班子成员上任后经过调研,积极推行民主听证工作,请群众提建议,让群众充分参与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过程,真真切切地满足群众的知情、参政和监督,村集体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顺利地开展,群众感到非常满意。

三是村务重大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得到了根本提高。实践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通过合理地还政与民,让民做主,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村务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如在××、××、×××等行政村进行工程项目的民主听证当中,村民代表、群众代表积极参与到工程标的预算、招投标、工程施工、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当中去,积极向村两委会提供意见和建议,使得整个工程的操作更加规范、透明度更高;又如××村在准备实施自然村道路改造前,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代表们提出工程招投标的亲属回避制度,使得村民对村干部工作感到放心。

2、化解基层内在矛盾的有效载体。

一是释放了农村长期多方面积累的内在压力。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来,农村主要矛盾和具体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有充分的自由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从而对集体的经济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农民们对村里的意见意见往往集中在政治上、道德上,比如是否坑害了农民利益,是否充分体现了公正原则等等。在农民实现其利益的过程中,大量的新的矛盾在不断涌现,可以这么说,现阶段的各种矛盾主要集中在基层。实施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以后,农民在表达自己的意愿、实现自己的权益等方面有了新的空间,矛盾的压力也等到了较好的释放。事实证明,在实行民主听证的重大村务中,与过去比较,农民群众反映的意见大大降低了,而那些还没有列入民主听证的重大村务,比如征地拆迁等等,正是目前特别突出的矛盾体现。

二是重塑了基层政权的信用体系。与对集体的经济依赖程度大大降低相对应的是,农民对基层政权和基层干部的信任度大大降低。现在的农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较之过去有非常大的提高,这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却体现在对基层政权和基层干部的某种不信任上。农民现在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而不是只听你村干部所讲的。实施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就是从根本上实现农民的这个愿望,以一种新的方式、一种基层民主的方式来提高基层政权和基层干部的群众信任度。

3、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经。

一是防止了纪检案件的发生。我镇提出民主听证工作,缘于2001年下半年的一件纪检信访件。当时镇纪委收到一封由近30名村民集体联名信访件,反映某村干部在办实事工程当中,擅自做主,收受好处,后经查与事实有很大出入。查实反映村干部决策办实事好事都有记录,且并无任何私利得到。在过去反映村干部的类似问题一直占纪检信访一个较大比例。由此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一是为什么一件让群众受益的实事会引发这样大的群众集体联名信访?二是是否可能存在村干部权力失控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自从实施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以来的两年多间里,我们已经基本没有收到反映村干部此类问题的纪检信访件了。

二是转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实施民主听证工作,需要我们村干部切实转变作风,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群众也确实感受到了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亲身体会到基层干部是真正在为民办事情。如×××村在2003年3月投入10万元改造饮用水源,在选址的问题上遇到难题,村干部听证后采纳了代表建议,确定了所选地址,并把听证后的实施意见在公布栏上公告,群众感到干部作风深入,决策透明,办理迅速,满意率较高。如在××村山塘承包的民主听证当中,村民代表和群众代表提出异议,通过镇纪委的督查,村班子认真按照民主听证程序重新对山塘的承包进行操作,村民代表和群众代表对干部的工作作风转变感到满意。

三、主要打算

我镇开展村务重大事项民主听证工作还只有两年多,尽管有了个良好的开局,但与群众的愿望比,与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和发展基层民主的要求比,还有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1、在规范与提高上下功夫。

一是运用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村干部的素质是推进民主听证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将运用教育、培训、考核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素质。与此同时将更加注重对村“一把手”的素质培养,切实落实好民主听证工作“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度,在具体的听证过程中,把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领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规范民主听证的具体做法。民主听证工作是一种干群互动的民主形式,在方法上必须讲究实效性和规范化。如在听证内容的确定上,在采取更加有效的民情收集基础上,对重大工程项目等听证内容做到可行性研究;在听证代表的选择上,区分听证内容的不同要求,更加突出代表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在听证程序的规范上,严格把握征询、听取、采纳、通告等规定程序,使听证工作更加明了、有效;在听证工作的监督上,严格落实镇纪委督办制度,各联村组长负责对所联村民主听证的全过程把关;在听证台帐的归档上,对听证过程中所发生的每个程序都要进行资料收集和归档,确保每次听证的完整性。

2、在教育与引导上下功夫。

一是把教育农民贯穿在民主听证的全过程之中。民主听证不仅仅是实践基层民主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启迪民主意识的一个大课堂。同时我们考虑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听证代表进行有关方面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听证代表的参与水平,使民主听证工作能够做到听证一次,教育一批,提高一批。

二是把引导农民贯穿在民主听证的重要环节之中。过去我们可以用开大会等方式统一群众的思想,化解群众的矛盾;现在的农村实际已经很难用过去那种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了,而民主听证这样一个平台恰恰是比较适合用来化解农村矛盾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注意到在帮助农民增强权利意识的同时,正确引导农民履行好自身的责任义务,真正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的参政能力和参政水平,正确行使自己的政治民主权利。

3、在内涵与外延上下功夫。

一是牢牢把握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是党的领导、现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村民自治。所以拓展民主听证的内涵与外延,就必须正确处理党的建设与村民自治的关系,进一步探索行政村党组织如何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切实发挥党员在深化民主听证工作、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把矛盾比较突出的、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根据政策和其它条件的允可逐步纳入民主听证的内容,如当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事关农民根本利益的事项,如征地拆迁、农民社会保障等等,逐步纳入村级民主听证的范围之中。

区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篇5

对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区别很多同学存在模糊认识,容易把二者的方式混淆。现把几种区分方法总结如下:

一、简单的通俗的说法:

(1)如果说让你发表意见,比如让你投票,最后票多的就选这个了,这叫民主决策。它是指做出某个决定时要广泛征求意见。

(2)如果让你发表意见,比如让你投票,说这个事好还是坏,那么就是监督。也就是说决定做后,执行得好与坏或者有什么问题没有。

例题1:近年来,一项新的“判后答疑”制度在十余个省市亮相,成为定纷争、当事人服判息诉的有效措施。在这种场合,群众行使的政治权利是()申诉受理处。

当事人:“原审法官怎么也在?”

工作人员:“他就是专门为“判后答疑”而来。” 当事人:“那您说说当初为什么这么判? ” 注:因漫画无法显示,就只能写文字说明了。

A.民主选举权利

B.民主监督权利

C.民主行政权利

D.行政申诉权利 [答案] B [解析]“判后答疑”即判决后回答当事人质询,这是尊重公民监督权的表现。

例题2:近日,山西长治市印制、发放96万张特殊的“名片”,名片上印有市委书记和市长的电话。群众如发现身边、单位周围存在影响全市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及隐患,可直接拨打电话举报反映,也可编发短信。这一举措有利于我国公民直接参与:()A.民主管理

B.民主决策

C.民主监督

D.民主选举 [答案] C [解析] 群众如发现身边、单位周围存在影响全市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及隐患,可直接拨打电话举报反映,也可编发短信。即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做好应该做的工作时,进行就揭发和举报。

二、总结小口诀

(1)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

可以概括为“三社一专”

(2)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新形式、新方法: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 网上评议政府

可以概括为“监督信誉(舆)人民网”

例题1.(09江苏卷14)某市民发现,当地有关行政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于是打电话给该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该市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是()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社会公示制度

C.社会听证制度

D.信访举报制度 [答案] D [解析] 根据口诀排除民主决策的方式“三社一专”就只能选D了。

例题2.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期间,人民网开展了“我有问题问总理”的网上调查,参与的网民达数千万,提出的问题超过百万。从民主决策的方式看,公民参与网上调查属于:(A)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网上评议政府

C.信访举报制度

D.舆论监督制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口诀选A。

三、理论上把握

1、二者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不同。(1)民主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

社会公示制度

社会听证制度(2)民主监督: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新形式 新方法:监督听证会 民主评议会 网上评议政府

2、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1)民主决策,是政府为了决策的科学性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主要途径是通过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征求公民意见,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听取专家学者意见,通过听证会让公民发表意见完善决策方案等,这些方式都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同时对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民的参与度。

(2)民主监督,侧重于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无失误,所以公民行使监督权则通过信访举报、向人大代表反映、向新闻媒体反映等方式进行。

3、二者的意义不同。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表现在:

一方面,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民主监管 篇6

(http:///news/gdnews/hotspot/gbrytl/gbrytlzjdp/mztj/200211071067.htm)

答:民主推荐,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配备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需要,按照规定的条件。范围、程序和要求,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活动。民主推荐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民主推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议投票推荐,一种是个别谈话推荐。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按照定向推荐和非走向推荐分别进行。定向推荐,是指针对具体的职位推荐人选。定向推荐又分为全额定向推荐和个别定向推荐。全额定向推荐,是指对应领导班子的职务设置,推荐整个班子组成人选。个别定向推荐,是指个别提拔任职时,按照拟任的职位进行推荐。非定向推荐,是指只提出任职级别要求,但不明确具体拟任职务的推荐。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两种形式各有特点。两种形式同时使用,综合分析,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有利于客观准确地了解十部,防止考察工作失真失实,导致用人失察失误。

世界不仅分成民主与非民主 篇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东欧阵营解体以来,亨廷顿欣喜地观察到了“民主化的第三次浪潮”,福山则由此提出了西方民主即将取得完全胜利的论点。根据美国一家专门跟踪全球政治自由趋势的组织统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122个“选举民主政府”(占到世界国家总数的64%,而20世纪80年代该数字为40%)。

然而,无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如何积极推动世界各国走向西方式的民主制,它们看到的结果却一再令它们失望。美国制定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受挫,它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后重建工作举步维艰,前苏东地区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政治危机使“颜色革命”昙花一现,在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乌拉圭、巴西、智利等其他国家,民粹主义力量已经走向前台,致使《纽约时报》惊呼“拉美已有四分之三的政权掌握在左翼领导人手中”。即使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由于对于政治缺乏兴趣,以及出于安全考虑而对公民自由施加的新限制,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主政治也已开始受到侵蚀。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信息部所设计的民主指标显示了一些趋势。用该指标来衡量,当今世界上能够称得上“完全民主”的国家只有28个,其中包括除意大利以外的所有西方民主国家和4个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与20世纪80年代相差无几,而在其他国家中,有54个国家被评为“有缺陷的民主”;其余的国家中有30个被视为“杂交政权”,55个被视为“独裁”政权。该统计得出的结论是,自由选举和公民自由虽然是民主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没有透明的和有效率的政府、充分的政治参与和支持民主的文化,单凭这两个条件并不足以形成完全的民主政治。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传统上被认为是民主基地的国家——英国和美国,得分却相对不高,美国排名第17位,英国甚至更加靠后,仅排在第23位。

这一评估显然同亨廷顿民主化浪潮的断言背道而驰。亨廷顿未曾料到的是,虽然经济发展或军事上的失败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原有的独裁政权失去合法性的因素之一,但在形式上转变为民主制的国家仍然会面临管理效率的问题,换言之,如果一个形式上民主化了的国家仍然缺乏发展经济的能力或管理效率,那么其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就仍然得不到解决,这个体制可能仍然需要为了追求高管理效率而背离西方研究者所列出的某些民主指标。

其实,即使是在西方学者中,也有人提出了与亨廷顿不同的解释民主过渡原因的方法。亨廷顿的方法被称作过民主过渡“范式”,另一种方法则被称为“结构”方法。前一种方法暗示,所有的国家,即使是那些缺乏必要条件的国家,都能成功地过渡到民主制,而第二种方法则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有成功的过渡依赖于一些基本的条件。

托马斯•卡罗瑟斯在其2002年发表的《过渡范式的终结》一文中提出,过渡范式一般来说与现实不符,除了少数例外,将近100个被认为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在进入民主巩固阶段后就停滞不前了,它们在最近一些年里进入了“政治灰色地带”。卡罗瑟斯实际上提出了如下的问题:那些停滞在“灰色地带”的国家缺乏什么民主条件?

实际上,早在1959年,著名的比较政治学家李普塞特可以说是第一个用结构方法来理解民主过渡的人。他指出,只有在一个富裕的工业化社会,民众对政治的广泛参与才有可能,才能避免民主化的倒退。此后甚至还有美国学者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过了人均GDP6000美元的界限,向民主的过渡便很少可能发生逆转。

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关系到目前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正如福山所批评的,布什及其政府中强烈支持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人认为,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之后,一个稳定的民主制就会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但是他们错了,因为一个成熟的民主制的建立是需要内部条件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和在经济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有独立要求的中产阶级。

上一篇:二手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下一篇:居民联合建房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