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2022-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复习实施“微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在“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构建核心素养指向的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程,是适应当前评价体系下新高考的要求的必然选择。“微专题”复习是高考复习课程中能满足学生迫切需求的课程设计。文章以“以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案倒,总结微专题课程设计特征與实施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微专题;高三地理;实践与反思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4同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考核目标之一的考试评价体系的出现,使地理高考的要求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对学生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又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课本中的核心主干知识,又提出更高要求。为应对这一新情况,要求高三老师在复习时,要将这一部分内容,深入剖析,争取一次性分析透彻,免去一轮二轮反复训练,而学生的理解始终只浮于表面而不得要领。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微专题”的形式来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加工升华,应该是提升高三课堂的有效性途径之一,现将实施“微专题”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总结,以供参考。

在一轮复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知识点,特别是必修一和必修二,课本上的能容很简洁,但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而且问题的切入点很新。比如冲积扇、三角洲、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相关考点,将这部分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的课程称之为“微专题”课程。“微专题”复习是以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以精选的专题为载体,从专题出发顺藤摸瓜找准线索,从细微处入手对知识节点进行重组拓展,对探究问题进行小切口、深挖掘设计的复习类型。[2]地理课本中的这部分内容如何处理,“微专题”课程有哪些显著特征,如何设计微专题,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校老师在近几年的高三教学教研活动中,经过探讨、合作、总结出一套针对这部分知识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例简要说明。

一、微专题的特征

1.源于课本,深于课本

选择的微专题一定是,课本中有提及,考纲有要求,高考出现频率较高,但课本中又言简意赅,或者这部分内容散落在各个章节。比如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必修2课本中只有在36-37页出现,而且大段文字讲述的是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如何影响,真正讲述到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有一个导图和寥寥数语。而高考题中“雨水花园”、“海绵城市”、“城市化对城市降水的影响”大量试题出现。要想解决这些题目必修对课本内容进行二次处理,内容部分处理可以分为以下两步。

⑴收集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关的知识点。城市化通过影响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植被、土壤、地形、水文、气候,从而影响整个城市地理环境。基本原理是这样,但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有侧重点,本节侧重点是水文、气候。对其他几个要素的影响可以简单串讲。

⑵找准侧重点如何来挖掘,城市化对气候影响表现主要就是城市热岛。围绕城市热岛可以从表现、成因、影响、解决措施展开。城市化对水文影响主要表现在内涝也可以比照城市热岛的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个思路也是分析地理现象的一般分析方法。

2.小切口深挖掘

微专题的主题选择,一定是源于课本,一定有一个明确的范围而且范围不会太泛,是一个针对性很强,切入点很小的问题,找出这个问题之后在横向上纵向上突破,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横向上找到气候和水文,纵向上在表现、成因、影响、措施几个方面展开。

3.以点带面系统条理

将城市热岛成因分析、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城市内涝相关知识纳入本节课范围,但不是简单罗列,组合时一定要为主题服务,有所侧重,围绕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先给相关知识“张网”,理出头绪简称“抽线”,针对核心问题并“突破重点”。

4.核心知识问题化

所有知识点的讲解,全部转化为具体问题的解答,再和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问题的答案以板书的形式呈现,思维导图的方式出现,使学生体会整个思维链,思维网的形成过程。

5.讲练结合直指高考

知识点的讲解要和现实案例,具体的练习相结合。练习选取可以尽可能参照高考试题,但是要有梯度由简入繁,有难到易,层层递进。真正提升学生的运用地理思维解答具体问题的素养。

二、“微专题”分类

1.预设创制,老师根据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高考试题的归纳和总结,将相关知识点

统一到某个“微专题”之下,这类微专题对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老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此任务,也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设计,此类微专题篇幅往往较长,素材要精选。

2.动态生成,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试卷的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学生思维有

障碍或者知识有漏洞的地方,或者同题异构,同料异构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到案例归纳总结,最后迁移到新的类似案例中,这种形式的微课,往往比较机动灵活,篇幅较小,但是针对性会更强,比如我们开发的“传统文化与地理高考”、“古民居与地理环境”等。

三、“微专题”课堂实施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1.搜集材料,材料的来源一定要广,文献、试题、案例、图片、视频(地理中国、航拍中国)都可以是我们信息的来源,或者原有老师已经整理好的课例,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但是一定要在众多繁杂的信息中理出头绪,有所侧重,而不是一股脑全部抛给学生,在呈现给学生众多材料之前,一定要将教学目的弄清楚,要达到何种效果搞明白,即要将学生带到何处去,用什么方法带。尽可能材料、试题、视频的呈现和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板书的归纳有机结合,使“微专题”课堂的可读性,观赏性,参与性大大增强,从形式上吸引学生。

2.在课堂设计时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尽可能多的设计学生活动环节,让学生尽可能有机会的参与课堂。“微专题”课堂往往是思维量较大且学生思维有障碍的地方,老师一味讲解学生收效甚微。同时问题设置,案例选取,尽可能本土化,学生才有话可讲,深度参与课堂。

3.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定要归纳、总结、升华,最好进行案例迁移,切不可只是材料、试题、图片简单组合。对地理问题设置要有链式追问,层层递进的过程,而不是只有广度。也可以从案例中来,然后归纳总结重新到案例中去或者从两个以上案例中直接总结规律,尽可能让一节微专题课堂后,学生能够收获一点思想性,规律性的知识。

微专题课堂的目的一方面是查漏补缺,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自己已学的地理知识,张网,结网,使重要节点连接的更牢固+,从而使自己的地理知识网,地理思维链更加紧实、致密。经过长期实践,发现一节优秀的微专题课堂,应该有“五有四化”特征。教学设计体现“五有”特征,即创设地理情境,使教学有趣;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有用;注重问题探究,使教学有理;渗透地理思想、使教学有魂;关注主体发展,使教学有效。课教学结构优化凸显“四化”教学策略,即知识结构化、结构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3]如果每一节课设计好之后,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设计是否具备以上部分特征,然后使之尽善尽美,学生的体验收获可能会更丰富。

注:本文为《优化组合教学媒体提升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梅国红.高三地理“微主题”复习策略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62-64

[3]刘玉岳.课堂教学新主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4).1

作者:武韬

第2篇: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策略分析

摘 要:地理学科是学生接受教育中的必要科目之一,随着国家教育不断改革深入,对于地理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教学要求:要求高三地理教师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落实到教学中。因此,地理教师应在开展教学时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思想,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将地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为学生今后的考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立足高三地理复习现状,探讨高三地理教师复习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策略,力求为我国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教学;阅读课本;策略分析

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已进入冲刺阶段,即将面临着高考的到来。因此,高三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不要只注重课本内容的传输,而忽略对于学生解题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帮助高三学生掌握正确阅读课本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地理成绩得到提高,当遇到地理难题时,迅速的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高三地理复习教学高效开展,为学生即将到来的高考提前做好准备。

一、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现状

(一)班级学生具有差异性

进入高三阶段的学生,由于班级里同学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同,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形成地理优等生以及地理后进生。高三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得优等生知识掌握薄弱,后进生消化不好已学知识,从而班级学生之间差距较大。

(二)学生拿到题目无从下手

高三学生在做复习题的时候,时常没有解题思路,缺少正确的解题方法,使得答题不够准确。同时,学生读不懂题目的要求,不能够将教材充分吸收,当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出现时,也联想不到之前做过的题型,以至于答题效果低下,地理知识得不到良好发展。

(三)复习效果差强人意

高三时期正是学生进行复习的最佳阶段,但多数学生对于复习教学是十分抗拒的,为了应付复习而复习,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自身不足之处。进而导致了学生复习效果差强人意,没有提高自身的地理水平,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效率低下。

二、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策略

(一)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高三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先为学生提出这节课复习的内容,让学生围绕重点、难点进行课本阅读,找出关键知识点,建立起地理复习教学的知识结构,掌握地理知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使地理知识更加系统化。与此同时,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地理知识点,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师在学生复习课本过程中,也应起到提醒、帮助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建模能力,充分吸收地理知识。例如,在进行复习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河流特征》时,教师可以对“河流”这一重要内容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以及知识层次。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地理概念梳理的更加清晰,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知识层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快速阅读、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有效开展。

(二)定期开展训练,提高答题效率

高三地理教师应定期开展地理练习活动,让学生全方位的接触多种题型,以便考试中学以致用。教师选择的练习题要跟主干知识相关,不要出奇怪题型:教师应选择含有“思维价值”的练习题,学生通过地理训练,能够将地理基础知识牢牢掌握,充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得到提升,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复习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带领学习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使用限时训练的方法,为学生出示水循环示意圖,让学生查阅教材,找寻解题的方法。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仔细翻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其次,教师让学生分析题目,找到解题方向,从教材中寻找答案的所在。最后,学生将答案以文字的方式表达,正确的使用地理术语,答题内容简洁、准确。这一练习过程,为学生今后的考试打下良好基础,养成答题良好习惯,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不断积累。

(三)师生讲评互动,创造活力课堂

高三地理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应多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对于学生阅读教材过程中所出现的难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呈现出愉快、温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复习教学中。师生之间讲评互动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地理知识难点的讲评,第二,对于学生解题方法与思路的讲评,第三,学生答题错误原因的讲评。教师在进行讲评活动时,应给予学生表述自己解题过程的机会,将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方式进行分享、探究,互相学习进步,改进不足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良好的解题方法,实现共同进步,从而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与此同时,地理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使学生及时得到改正,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更加透彻,使得高三地理复习教学得以有效展开。

结束语:总而言之,高三地理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地理复习教学有效开展。作为一名高三地理教师,肩上承担着学生高考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需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重视阅读课本教学,传输给学生地理阅读的好方法,使学生善于整理归纳知识点,将地理课本知识更好的吸收,从而树立学生的物理学习自信心,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奠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实现高三地理复习教学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啸,张晓剑.“做实”材料,提高高三后期地理复习效果[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7(z3):79-79.

[2]汪艳林.浅谈高三地理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表现特征[J].地理教学(08):60-62.

[3]舒海琴,吴捷.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如何实现“厚书读薄”[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4):68-71.

[4]杨巧.高考地理复习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J].文学教育:中,2017(6):99-99.

作者:陈小芬

第3篇:浅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策略

每年9月至次年3月为高三一轮系统复习阶段。一轮复习是高三三轮复习中至关重要的一轮,这一轮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明确高考的要求,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基本能力。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对高考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中地理包括四大部分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选修。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在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是高三备考复习的重点。下面就高考地理要求及命题趋势,结合我承担的霞山区一轮复习研讨课——《工业区位》,谈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一轮复习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把握复习方向

2012年是广东新地理高考的第三年。新地理高考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与以往的高考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广东省的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准确理解、定位新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深刻领会试题设计的理念和命题方向。这样在备考中才能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结合近几年工业区位在高考试题的设置情况,其考查方向主要有两大层面:一是工业区位的分析,二是工业区位的评价。所以确定复习的重点也为这两方面。对于工业区位的分析学生需要知道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对于某一类型的工业而言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还要知道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工业区位的评价,学生需要掌握工业布局的一般原理,学会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综合评价某一区域内工业的区位或某一地域工业区位布局的合理性。

二、创设新情境,引入新案例,激发学生求知欲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兴趣、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它们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复习课上如何重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学习新课的好奇与热情,显得非常重要。

在《工业区位》复习中,我注意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入乡土案例,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首先,我展示本地的一则新闻——2011年11月18日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在湛江东海岛破土动工。然后提出问题:“该项目原址是定在广州的南沙,但为何最后迁址到我们湛江的东海岛呢?”中科炼化项目是湛江近期的重大工程,问题一提出,悬念顿生,学生求知欲望暴涨,很快进入到工业区位因素的复习。之后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也不时引入其他乡土案例。如复习五种指向型工业后,出示学生熟悉的湛江本地工业部门,让学生分析主导因素;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时,回到中科炼化项目,让学生从环境的角度分析该项目在湛江的选址是否合理等。总之注重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复习活动中来,保证学生在复习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区位分析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的基础,是地理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更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法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我比较喜欢的学法之一就是“建模”。因为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我们可根据这些规律,帮助学生适当建立学习的模式。如必修一可着重于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成因、分布等“建模”;必修二的核心是区位理论,可注重于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进行“建模”;必修三则结合课本的案例对不同区域的开发整治进行“建模”。然后再结合具体题例教给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这样可把学生从记忆单纯的知识引向掌握学科的思维方法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工业区位》复习中我注意层层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析解答工业区位条件的思维模式。

1.展示“工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图,请学生读图回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一个工业部门或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应该从自然(原料、能源、水源、土地)、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历史基础)和环境三大角度,十一个因素去思考,既要考虑有利条件,又要考虑不利条件,以确保答题的全面性。

2.展示某工业区位高考真题和学生真实的答题情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请学生当评卷老师打分。让学生在参照标准答案评卷打分的过程中发现区位答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答案过于简单、空洞,从而明确区位分析要注意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阐释,以增强答题的具体性。

3.用“请你来找茬”的方式让学生重温“五种指向型工业”的生产特点及重点考虑的区位要素。让学生清楚工业区位的分析,除考虑因素要尽量全面外,还要注意分析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在答题时要尽可能靠前写,以体现答题的主导性。

4.展示“近百年世界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的煤、铁矿石的变化”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和原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注意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体现答题的动态性。

5.近年高考真题实练。

这样通过具体、典型的题例,构建出工业区位分析答题的思维模式,然后让学生“模仿—领悟—逐渐形成能力”,实现“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四、加强图表技能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广东新地理高考对能力有四大要求,其中获取和解读图表语言形式地理信息的能力最为基础。“图表是地理的灵魂”,相比其他学科,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地图、表格、图片等来表达地理事物间的空间联系及发展变化。所以能否正确解读图表往往是解答地理高考试题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不会看图析图,试题中的许多问题根本就无从作答。尤其是新课改的一个趋势是地理高考的图像化,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学生图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图表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其读图析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在《工业区位》一课我始终把图表技能训练贯穿于复习过程之中。复习工业区位变化时重点展示“近百年世界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的煤、铁矿石的变化”表,引导学生对表中的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从定量的分析中溯根源、找原因,分析出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及原因。之后就这个案例资料改由以柱状图、曲线图、模式图呈现,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表图、图图、图文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图表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五、讲练结合,重视训练

一轮复习重点是抓基础,那如何抓基础?洋思中学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他们强调“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能力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悟出来的”。所以地理一轮复习,老师不能一味地讲,而应注意有讲有练,讲练合一。

在《工业区位》一课对应复习完相应的知识点,我马上依次呈现了精选的四组有关工业区位的热点题型: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及时跟进的训练,让大部分学生马上巩固已复的知识,并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题组不同难度层次的解题过程中逐步提高地理基本技能,提升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湛江市第六中学)

作者:伍真婷

第4篇: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

我任教高三多年,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下面,结合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虚心好学,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呢?

1、认真备课 。认真参加高三教师培训、及市、区、校级教科研等活动;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了解学生。针对班级的学生实际,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联考、摸底、文综考试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地理改错本”,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 从复习资料《三尺讲台》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 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选题范围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学地理教参》、《北京四中的地理题》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为“培优班”的学生选好练习题,做好“培优辅导”工作。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 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5、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 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综上所述,只有学习,总结,地理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地理高考成绩逐步得到提高 。

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着眼点。

1、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心理上的相容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学习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2、地理教学的困难和挑战。 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差异很大,基础参差不齐。地理教师遇到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学生爱学地理呢?本人只有不成熟的点滴做法,愿意与感兴趣的同行一起探讨。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课后反思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一课的引入,我采用问题引入法。我先问学生:“你们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主要关心什么要素?”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最关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有的说最关注是晴天还是阴雨天,是大雨还是小雨;有的则说最关心风大不大等等。我接着问:“你为什么最关心这项指标?你知道什么样的天气属于灾害性天气(或气象灾害)吗?”这时多数学生沉默了,有个男生说:“气温太高或太低,风力太大,降水太大或很长时间都不降水,这些都是灾害性天气。”我充分肯定了他的观点:他实际上是把天气要素出现异常极端值的现象概括为气象灾害,分析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之所以关注天气预报中的晴雨冷热,说明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它们出现异常,当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还应从国民经济生产的角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即这些天气要素异常极端值的出现会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对此,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呢?本节课就是让同学们一起共同探讨什么是气象灾害?它们有何危害?人们应如何防御?

开始学习台风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形式与形成的天气现象等方面比较气旋与台风,再结合99年14级台风下面袭击厦门时自己的所见所闻讨论台风的危害,并以列表的方式归纳出台风对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灾害及其应对措施。同学们兴趣盎然,讨论热烈。大约七八分钟后,开始小组汇报,各组对“台风从本质上讲就是气旋,它是一个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这个结论没有异议,但对台风的危害的归纳却有不同说法,多数小组汇报时即将课文中的相关叙述加以要点化,如,“拔树倒屋、掀翻巨轮、破坏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村镇、破坏海堤等”,也有的小组谈到“破坏网箱养殖和滩涂养殖,摧毁路桥,摧毁渔船,造成停水停电,海上航运被迫停止,刮倒广告牌伤人”等等。在谈到应对措施时,同学们谈到了许多当年厦门市政府指导市民采取的措施。我这样启发:我们能否将台风的危害先粗略地概括为风灾、洪灾及其引发的瘟疫等三个方面,再将三个方面的灾害加以细化,这样就有了一个思维的框架。接着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两项作业,一是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每位同学改写或补充教材中的相关文字;二是书面回答1。“台风能发源于赤道洋面吗?为什么?”2。“温带地区会受台风的影响吗?”

由于降水形成的原因在前面已经学过,这里我只是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一是除了台风外,还有哪些情况会引起暴雨?二是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涝灾害?这些措施对减缓旱灾和台风灾害有何作用?(用电子幻灯展示)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暴雨洪涝”和“干旱”。同学们很快看出“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等”工程措施和“加强土地管理、建立预警系统、拟定应急预案、实行防灾保险”等非工程措施对减轻台风灾害、暴雨洪涝灾害、旱灾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问:“还有没有其他措施?”有学生回答:“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道淤塞,对于防涝防旱都很重要”。“非常好,这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同学们可把它补充到课文中去”我兴奋地加以肯定。这时,我发表了自己对教材关于“如何应对干旱”的论述的“不満”:对于干旱,我认为应从水源的“供”与“求”两方面考虑。从“供”的方面看,由于长期不降水,表土干涸,土地龟裂,农作物严重抽水,因此必须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水源的季节性调配或跨流域调水,以解燃眉之急;从“求”的方面看,要在不降低农业生产效益的前提下,设法减少农业的需水量,即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种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改善灌溉技术,以缓解水源的“供求矛盾”。此外,建立预警系统、拟定应急预案、实行防灾保险等也是重要措施。

我的这番分析旨在给学生一个分析问题的示范,即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辩证地去分析问题,而且头脑中一定要有一个知识结构,不能简单地“硬背”教科书上的结论。

关于寒潮,我先复习了冷锋系统,强调强冷锋之后往往形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雨雪和冻害现象。再要求学生仿照台风危害的归纳方法,边读教材边归类整理寒潮的危害,并思考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可分别采取哪些防寒措施。 课后作业:

1、继续完成本节课内未完成的整理归纳工作。

2、上网查找还有哪些教材中未介绍的气象灾害。

3、上网查找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来设计的,坚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从学生所熟悉的天气预报切入气象灾害的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地理问题,在明确讨论主题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言,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并设计了一个发动全体同学共同修善教科书的活动,以此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挑战权威,同时暗示学生教材不是不可逾越的真理,也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只是学习的媒介。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科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促进合作学习,通过自读教材,归类整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富有逻辑性的分析讲解,向学生作了一个科学思维和规范表达的示范,以期使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述方法迁移到解决其他的地理问题上去。

本节课总体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小组讨论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讨论的主题,但在实际讨论中,仍有一些同学在谈到厦门那次强台风所造成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时,大谈自己亲身感受的细节,甚至跑题了。自由发言阶段,由于是不须举手的自由发言,有几个同学一直说,有些想说的同学没机会说。另外,尽管我已经强调后面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但却无济于事,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带着问题自读教材整理归类阶段,也有一些同学不会归类或不动手整理,只是在书上划线。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只要将来背住划线部分就可应付考试了。可见学生对学会学习是学习的重要目标没有清醒的认识。看来下次要结合考试来说明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试题的答案是难以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的,而且为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科学化和表述问题的规范化,在考试评分标准的制定中,除了知识点占分值外,知识要点的结构逻辑性也要占一定的分值。 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反思

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 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审视判断, 从而分析、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学习主体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它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及进行反省、分析和总结,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调控学习和改善学习的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学习的体验、体会和收获, 分析利弊得失, 并及时概括、提高为新的体验与收获,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反思

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因此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 包括对地理知识记忆的熟悉程度, 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 对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经历一些学习活动后, 要反思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如何联系的, 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有无欠缺, 若有, 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 如何尽快补救。如学习“俄罗斯”这一节后, 学生通过与“ 日本”所学内容的对比反思, 得出俄罗斯工业分布与原料、燃料产地有关。而日本工业分布与优良港口、海运相关。这越完善, 而且知识可迁移性越强。

二、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反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学生带入知识再发现过程的教学, 让学生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利用已有的知识, 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 提出自己的假设; 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 实施调查或进行实验验证假设; 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科学结论等, 是探究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力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探究活动, 开始是怎样想的, 走过哪些弯路,碰到哪些钉子; 为什么会走弯路, 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 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究竟谁对谁错, 哪种方案最优; 自己在一些思考中能否做某些调节, 为什么当时不能做出这些调节; 自己在思考中有没有做出某种预测, 这种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 自己在预测和估计方面有没有带普遍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等, 这样不仅使探究课题的方案、过程直接得到了改进, 而且在评估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相关技能, 为今后对类似课题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要求学生对探究活动中相关的问题反思

若要避免“一知半解”式的学习, 必须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开, 在活动结束后我想应该..”等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大洲和大洋”提出“关于地球名字我想应该..”在学完“美国”提出“对于乳畜带在五大湖附近我以为..”等拓展性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探究的欲望离开课堂, 把对问题的研究延伸到课外, 既延长学生思维的时间, 扩大其思维的空间, 同时也暗示创新没有止境,探究没有尽头。

四、要求学生对学习中的认识、观点反思

“知识只有触及人的精神领域时,才会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 这一环节, 就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触及学生的态度与情操, 发展智慧, 提升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并非是虚无缥缈的, 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过程来体验、培养。如学完“中国气候”后,有的学生总结说:“冬季风在条件发生变化时, 可以形成寒潮。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学习了“台风”后, 有的学生说:“台风有时对人们有益, 有时对人们有害, 因此我认为对待一个问题或一个人, 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要辩证地看问题, 要善于从不利中找出有利的方面, 还要从逆境中看到希望。”学生的语言虽然显得有些稚嫩, 对道理的感悟略显生硬, 但是它毕竟是有感而发, 说明使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第5篇: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复习实践,我觉得多从高考对地理知识、能力的要求上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可提高第一轮的课堂复习效果。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命题者往往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重点的试题。试题具有时代性、基础性。所以在复习中,应注重立足基础、加强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并注意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

我们知道夯实基础不是简单地重复记忆知识。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建构知识网络,弄清内在联系;同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演变的归纳和总结,避免死记硬背。不同类型,复习侧重点也不同。

在自然地理复习中,一些重点基础知识,如地球运动、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运用、各种日照图的判读、大气运动、气候、洋流、等值线等内容,地理原理和规律性都较强,复习时要侧重对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归纳和总结,同时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并配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训练。在试题讲解时,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以加深理解,突破难点,夯实基础。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掌握某国家或区域方面的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其位置、范围、地形,然后分析得出气候特点,进而得出当地的植被、水文、土壤的分布规律;再通过这些自然特征推导出该区域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国土整治等社会经济特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时,注重寻求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进而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从近年高考试题分析可知,有关地图的分值越来越大,地图类型形式多样,越来越复杂,这是学生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地图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利用区域空间定位判断法、区域特征分析法等方法来巩固地图基础知识,提高能力是不错的选择。由于高考试题提供的地图形式多样,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需借助于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海陆轮廓形状、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所以在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常看地图,手不离图,尤其要掌握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大洲、主要国家、主要地形区、主要气候区、主要城市、热点地区等。并记住各个地区大

的山脉、河流及某区域的轮廓等。这不仅夯实了基础,做到胸有成图,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人文地理复习时,引导学生在多看书,熟悉掌握课本知识要点、考点的基础上,理清教材的脉络、主要思想,多思多想,多总结,并结合实际、例题进行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遵纲守本,不留死角,配合《名家指路》练习册,一课一练,夯实基础,关注差生。同时,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能力。

第6篇: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我任教高三,深感心理的重压,肩上担子的沉重。高度的责任感,使我认真踏实地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回首一年来的工作,首先应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教研组长的帮助和支持。面对今年高考“文综”的成绩,既有喜悦又有失落。下面,结合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虚心好学,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呢?

1、认真备课

第一次教高三,拜李泉福老师为师傅。通过师徒培训活动,虚心地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很有人格魅力。他讲课时的幽默风格、知识的严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回味无穷。

认真参加高三教师新教材培训、及市、区、校级教科研等继教活动;与李老师认真研讨近几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了解学生。针对A、B班的学生实际,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联考、摸底、文综考试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地理改错本”,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

从复习资料《三尺讲台》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

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选题范围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学地理教参》、《北京四中的地理题》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为“培优班”的学生选好练习题,做好“培优辅导”工作。

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

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

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5、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

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

综上所述,只有学习,总结,地理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地理高考成绩逐步得到提高 。

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着眼点。

1、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心理上的相容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学习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2、地理教学的困难和挑战。

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差异很大,基础参差不齐。2005年的高考试题地理首次达到100分,与历史、政治平分天下。地理教师遇到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学生爱学地理呢?本人只有不成熟的点滴做法,愿意与感兴趣的同行一起探讨。

这是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总体的感受是:高三是个不小的挑战!在高三无论是备课还是对高考的研究,都要比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而且常常发现自己的想法经过实践后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今年教艺术班,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反思教学。下面就自己上高三这一学期的感触比较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一)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地理教学的重点。在高

一、高二地理新课阶段,我们年轻教师应该研究如何把课讲得更精彩、更透彻,主要让学生觉得地理有用,有意思,有章可循。高三地理课堂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让学生逐渐养成一遇到地理情景就主动思考、分析、组织专业语言表达的学习习惯。(不然,到了一轮快结束的时候,很简单的地理问题,学生还等着老师来解释!这是学生后阶段学生很难拔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怕呀!)

(二)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成为高三地理教师并不意味着自己在专业能力等方面就完全能胜任高三的地理教学。因此,应该以上高三为契机,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完善自我专业素养。这几点我个人觉得要做好:①研究考纲 研究考纲是每一位高三老师重要工作之一。谁偷懒,谁就要在教学中多费力。我们年轻教师确保讲哪一部分内容,在不看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清楚考纲有关这部分内容的表述与要求;②精深备课 备课前,自己先将相关练习仔细做一遍,这对于练习的选取非常有帮助(这一部分是我们年轻教师的优势!如果自己都拿不准的题,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做了);课件中的图表展示要时机恰当(这一点陈世锋老师的公开课做得很好。) ③重复听课 先听年轻教师的课,再听老教师的课,对比一下就知道这节课的问题在哪里了!当然,这样还可以使自己的备课更全面、更高效!(注意:并不是老教师讲的,我们都要讲。没必要,视自己班里学生基础而定。)④作业选择、批改、讲解 首先,课后巩固练习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少做、精做、做活)。其次,作业批改很重要,可以知道学生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时间比较紧张,选择题可以改两组,主观题一定全改(学生在高三主观题提高是关键);最后,讲评时典型错误一定要再现(扫描或者用数码相机!)⑤谈话交流 谈话不用每个都谈,也不用单独把学生叫出来(有时需要),课堂前后、自习课下班辅导都可以。时与问题比较特殊的学生谈谈。学生知道你在关注他,学习更有动力!对于一些来不及谈的,在其作业本中留言!

(三)高三下题海,自主学命题。高三年轻地理老师不仅要多做题,自己还要主动命题,这样自己会对试题有不同看法和理解。(这一点本人今年受益颇丰!)

第7篇: 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案10

射阳县高级中学2014年春学期高二地理教学案(10)

课题:中国的区域差异

编写:沈洪波 审核:射阳县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

【学习目标】

1.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实例说明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南方与北方: 划分的主导因素? ?北方与西北: 影响

??青藏与西北、北方、南方:

二、北方地区

三、南方地区

1.地形区:A江南丘陵、B浙闽丘陵、D南岭、E________。 2.河流:长江、珠江、C澜沧江、M________。

3.铁路线:京广线、I宝成线、F焦柳线、G________线、H浙赣线等。

4.丰富的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上游。

5.工业基地:沪宁杭、________工业基地。

特别提示:南、北方都属于我国季风气候区,但自然地理特征有显著的差异,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西北地区

五、青藏地区

1.地形区:a________山脉、b巴颜喀拉山脉、c唐古拉山脉。

2.河流:d金沙江、e________、f________。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是指长江、

黄河、澜沧江。

3.城市:g拉萨、h________、i西宁。 4.交通

(1)公路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西宁至拉萨的铁路是________铁路。 5.农业

(1)高寒牧业:________、藏绵羊、藏山羊等优良畜种。

(2)河谷农业??? 分布: 谷地和湟水谷地

?? 农作物: 、小麦、豌豆

特别提示: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夏季平均气温为全国最低,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水平差异明显;喜马拉雅山等山地由于海拔高,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

六、省级区域—— 香港和澳门

1.位置与范围

2.经济

(1)香港:第三产业发达,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________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

(2)澳门:第三产业发达,________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3)与内地联系:________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而香港拥有丰富的资金、________、人才和管理经验。

七、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八、跨省区域——长江沿江地带

1.范围:包括台湾岛及图中a________、b钓鱼岛等周围许多岛屿。 2.城市:c________、d高雄。 3.地形地质

(1)台湾岛地形约有2/3为山地,岛上河流湍急,水能蕴藏量大。 (2)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岛上多火山、地震。

4.资源:自然环境优越,________、矿产、海盐、水产等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5.经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________”型的经济。 特别提示:台湾与新疆的比较

1.河流与城市:a

岷江、b________、c赣江、d________、e长沙、f________。 2.沿江地带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________”形格局。

3.沿江地带的工业

【归纳探究】

一、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区域特征对比

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木薯约7.5吨。下图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区域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

A .甲

B.乙 C.丙

D.丁

(2)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 )

A.西北高东南低 B.东高西低 C.中间高四周低 D.南高北低

(3)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 )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湖泊水 D.冰雪融水

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1.西北地区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下图所示。

2.青藏地区

高寒是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自然景观的形成及人类活动受其影响较大。如下图所示。

例题2(2012〃安徽文综,32~33)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例题3„2012〃福建文综,37(4)‟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表(%)

【方法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的思路

区域发展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优越的自然条件,如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等,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恶劣的自然条件则不利于农业生产。

(2)自然资源条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以及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优质而丰富的资源、良好的资源配套条件和地域组合状况对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如美国的东北部、我国的鞍山,这些地区既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又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故其成为重要的钢铁工业区。

(3)交通条件: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发达的运输系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5)科技水平: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动力,一个地区的科技越发达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6)其他因素:如国家政策、市场、国际环境、区域的位置等。

【巩固练习】

(2012〃东北六校联考)读“某地景观图”,完成第1~2题。 1.根据图中景观判断,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①黄土高原 ②云贵高原 ③江南丘陵 ④华北平原

A.黑龙江、内蒙古、江苏、北京 C.内蒙古、黑龙江、北京、江苏

B.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北京 D.黑龙江、江苏、内蒙古、北京

4.优势资源与产业发展匹配最好的是( ) A.甲—乳制品加工 C.丙—木材加工

B.乙—水产品加工 D.丁—奶牛养殖

(2012〃重庆文综,1~2)下图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完成第5~6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关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正确的是( )

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②扩

大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③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生产链 ④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立体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面两图表示2010年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情况。读图完成第3~4题。

3.甲、乙、丙、丁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是( )

5.图中影视城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基地,该基地的外景景观特色是( A.林海雪原 B.奇山秀水 C.椰风海韵

D.大漠孤烟

6.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7.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1)据图示有关地理要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图幅范围内:①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环境条件,说明甲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的理由。

(3)乙城市在国内最大粮食批发市场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试分析乙城市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

(4)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丙地所在的大地形区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5)图幅最南与最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差异明显,试比较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

教案10答案

基础梳理整合

一、气候 夏季风 地形

二、松嫩平原 温带季风 渭河 大庆油田

三、1.云贵高原 2.汉江 3.京九 5.珠江三角洲

四、温带大陆性 塔里木盆地 呼和浩特

五、1.祁连 2.怒江 澜沧江 3.格尔木 4.(2)青藏

5.(1)牦牛 (2)藏南 青稞

六、1.深圳 香港岛 珠海 澳门

2.(1)金融 (2)博彩旅游业 (3)内地 技术

七、1.澎湖列岛 2.台北 4.森林

5.进口—加工—出口

八、1.汉江 攀枝花 南京 2.H 3.钢铁、煤炭 核心归纳探究

【例题1】 答案:(1)D (2)A (3)B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中“木薯是喜高温、不耐霜雪作物”可知,其最适宜种植木薯的地方应主要考虑热量条件。由图中的信息可判断,该区域为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纬度及年平均气温等值线数值可判断,丁处年平均气温在22 ℃以上,热量条件最好。故

D项正确。第(2)题,根据图中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可判断,该区域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故A项正确。第(3)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因而大气降水应为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该地区西北部虽为云贵高原的一部分,但海拔不高,且纬度较低,冰雪融水不是其主要补给来源。

【例题2】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看出,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应是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水汽,遇到山地阻挡抬升形成降水。第(2)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气温受地势的影响明显。Ⅰ区为青海省南部广大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之一,高大山脉较多,海拔高,年均温较低;Ⅱ区为柴达木盆地,海拔相对较低,年均温偏高;Ⅲ区内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海拔较盆地高,年均温较盆地低。

例题3思维过程:

答案: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演练巩固提升

1~2.1.B 2.C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地表崎岖,不可能是华北平原;从房屋建筑看,也不可能为黄土高原。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大面积种植水稻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根据该地地形特征可知,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4.3.B 4.A 解析: 第3题,甲省级行政区牧草地比重大,为内蒙古;乙省级行政区林地、耕地比重较大,为黑龙江;丙省级行政区耕地、水面比重大,为江苏;丁省级行政区建筑用地与林地比重大,为北京。第4题,甲省级行政区草场资源丰富,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可以发展乳制品加工业。

5~6.5.D 6.D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影视城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西侧,邻近沙漠,大漠孤烟是其外景景观特色。林海雪原是东北地区景观,奇山秀水多在南方山区,椰风海韵为热带海边景观。第6题,从图中不难判断该地区城市具有沿河分布的特征。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没有发展到逆城市化阶段,故A、C两项错误;图中城市明显北多南少,B项错误。

7.答案:(1)中部高,东南部、西北部低 东南暖(高)、西北寒(低),南北温差大 (2)甲盆地内沙漠、戈壁广布,建设地面交通不便;盆地面积广大,城市分散(或者城市间相距远),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宜长距离运输;盆地内无高大山脉且晴天多,云雾少,有利于飞机航行。(3)乙城市位于华北平原,邻长江中下游平原,近东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粮食商品来源丰富;乙城市位于东部人口稠密区,该区域粮食消费量大;乙城市地处东西、南北交通枢纽(或京广、陇海铁路交会地),交通运输便利;乙城市是省会。信息、金融、仓储等服务条件好。(4)丙地形区(青藏高原)阻挡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深入内陆,使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在丙地形区东南缘形成丰富降水,丙地形区西北部降水稀少。(5)最南地区:水田农业,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热带经济作物有橡胶等;最北地区:绿洲农业,熟制一年一熟,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为棉花。

荐荐荐高初初一中一

地地地

理理理

教教教

案案案

[1000[1000[1000

字字字

]

]

] 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精选字]

文)

范 [1000

第8篇: 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案03 (5000字)

第一部分:区域地理

第二讲:气候类型

主备人:沈洪波 审核:射阳县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

【高考考纲要求】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是形成气候最主要的因素。

2、下垫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状况(海洋和陆地、平原和山地、裸地和植被覆盖地、地形、洋流等)都会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3、大气环流: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的环流控制下,气候不同

4、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都对气候产生影响。

学生讨论:①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有何不同?为什么?

②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现象?

③同纬度,沙地比耕地、裸地比林地温带变化快,为什么?

④为什么西欧比同纬度的亚欧大陆东岸气温高?

二、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特点、成因及其分布

1、世界气候的分布与大气环流、洋流、太阳辐射的关系:

第1页

第2页

三、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温度高为北半球;1月份温度高为南半球。

2、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气温判读热量带):

(1)最冷月气温>150C 热带(雨林、草原、沙漠、季风)气候 (2)最冷月气温在0—15度之间 亚热带(季风、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3)最冷月气温<00C 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3、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或降水的季节分配判读气候类型): (1)热带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夏半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多雨

(2)亚热带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雨型

(3)温带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

一、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读

例1:(2010·广东文综)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

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 A.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反思归纳】

1.判定气候类型所属的半球的依据:

6、

7、8月份气温较高说明是____半球,

12、

1、2月气温较高说明是____半球。

2.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弯曲程度与气温年较差的关系:整条曲线的弯曲状况反映了全年气温变化的幅度,弯曲越大,说明各月气温变化越______,气温年较差______。

3.分析降水分配状况的方法:观察各月降水柱的长度,结合各月对应的气温与月份,可判定所属的降雨类型(即________型、________型、________型和________型),进而确定气候类型。计算各月降水柱高度之和,可知__________数值。

二、点状折线图

例2:下图为某地12个月的气候资料,下列国家中,具有该图所示气候类型的是(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巴西 【反思归纳】 1.点状折线图判读方法:横、纵坐标分别代表气温和降水量,在图中用点表示月份。判读时先从图中读出每一个点对应的______坐标和________坐标,即为该月份的________________,然后选取________月和______月对应的点进行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2.点状折线图中的点分布集中或分散与气候的关系:表示月份的点在坐标图中的分布越集中,气温年较差越______,降水的季节分配越______。表示月份的点在坐标图中的分布越分散,气温年较差越____,降水的季节分配越________。

三、气温降水变率范围图

例3:下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④⑥⑦ 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反思归纳】

1.气温降水变率范围图判读方法: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要素和图注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图示气温和降水量的__________进行思考。判读时要分析纵向或横向的________点、________点以及它们的__________反映的气温和降水特点,然后再进行气候类型的判定。

2.气温降水变率范围与气候的关系:某种气候类型范围的纵向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气候类型的____________就越大。某种气候类型范围的横向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气候类型的__________差别越大(即降水季节分配越不均匀)。

四、气温降水玫瑰图

例4:下图表示临太平洋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逐月分配情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所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 (2)简述该地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反思归纳】

1.气温降水玫瑰图表示气温高低和降水量多少的方法:玫瑰图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气温的高低和降水量的多少。图中12条半径分别代表一年的12个月,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各月的________________,据图可读出每个月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

2.判读玫瑰图的技巧:明确坐标中心点的数值为0,离中心点越远,气温或降水的数值就越____;注意月份的排列以及气温、降水单位的标注;选取____月和____月的气温、降水数值来进行分析判断。

五、气温降水单元格图

例5:读“a、b、c三地气候资料图”,回答(1)~(2)题。 (1)图中a地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3页

(2)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气候类型受两种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b地气候类型最适宜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C.c地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 D.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b、a 【反思归纳】

1.气温降水单元格图特点:上、下坐标轴或左、右坐标轴对应的________是统一的,用四个坐标分别表示1月和7月的________和________,然后按一定间隔将坐标图分隔成方格状,用阴影方格表示某地1月和7月的________和__________。

2.气温降水单元格图的判读技巧:分析气候特点时要按“先______轴,后______轴”方式进行。 【典型例题】

一、选择题

(2011·江门质检)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1~2题。

A.15°S~20°S之间 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 D.25°N~30°N之间 2.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011·吉林省十校联考)第十六届亚运会2010年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时间为2010年11月12日。据此回答3~4题。

3.右图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 ) 4.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象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 A.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B.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C.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 D.广州11月份温和多雨,气候宜人

读“气候要素材料图”(如图1和图2所示),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B.乙图与图2反映的气候类型相同 C.丙图气候类型在非洲和南美洲均无分布 D.丁图气候类型只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 6.图2气候条件下的典型水果有( ) A.苹果、梨 B.猕猴桃、柠檬

第4页

C.葡萄、柑橘 D.哈密瓜、荔枝

7.下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扇形百分比图”,其气候类型最可能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009·江苏地理)下图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8~9题。 8.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9.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10.(2009·重庆文综)读图,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 A.德干高原 B.巴西高原

C.黄土高原 D.伊朗高原

11.下图所示为某地12个月的气候资料,图中各点代表各月的气温及降水量,关于该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盛行西南风

B.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适宜发展橡胶种植业

(2011·绵阳模拟)下图为“某地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此回答12~13题。

12.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13.N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二、综合题

14.图1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5页

(2)有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图,回答问题。

(1)甲为________气候,能否判断甲地是处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为什么?

(2)乙为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气候类型的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丙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 但这种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的某些地方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______(填“东”或“西”)岸,

例如南美洲的_____________

_____,非洲的__________

______,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______________。

教案03答案

专题突破区

例1 C [甲、乙两地均位于29°N附近;甲地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5℃,最冷月平均气温为8℃,4~10月为当地雨季(降水多,超过100mm),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冬冷夏凉,5~9月降水较多,应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故选C。] 反思归纳1.北 南 2.明显 越大 3.年雨 少雨 夏雨 冬雨 年降水量 例2 B [读图可知,图示气候最冷月(1月)气温约为12°C,最热月气温(8月)约为27°C,据此可知该气候为北半球的亚热带气候类型;从降水情况来看,气温较高时降水少,气温较低时降水多,雨热不同期,应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中国、印度无该气候类型,巴西位于南半球,可排除;美国西海岸洛杉矶、旧金山一带有这种气候类型,故B项正确。] 反思归纳1.气温 降水量 气温和降水量 最冷 最热 2.小 均匀 大 不均匀 例3 (1)C (2)A (3)C [第(1)题,图示纵坐标表示月平均气温,图中某种气候类型范围的纵向变化幅度越大,表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年较差就越大。由图可以看出,纵向范围较长的有④、⑥、⑦,最小的为①,故C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①气候最低气温在15°C以上,气温年较差较小且年降水量在1 500毫米~3 000毫米之间,可判定其为热带雨林气候,故A项正确。第(3)题,⑦最高气温小于10°C,最低气温在—20°C以下,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故可判定其为苔原气候,该气候带发育的自然带为苔原带,故C项正确。] 反思归纳

1.范围变化 最大 最小 变化幅度 2.气温年较差 降水

例4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多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解析 第(1)题,据图中气温曲线可知,该地1月气温最高(25℃),7月气温最低(约为7℃),故该地应为南半球的亚热带气候类型;该地最热月1月降水稀少(约为20毫米),最冷月7月降水丰富(约为84毫米),雨热不同期,故该地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联系教材关于地中海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论述即可解答。

反思归纳

1.圆的半径长短 降水量和气温 2.大 1 7 例5 (1)A (2)C [据图可知,a地1月气温在0°C以下,降水在50毫米以下;7月气温在20°C以上,降水在150毫米以上。显然a地应为(北半球)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同理可推知b地为热带雨林气候,c地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的大陆东岸。] 反思归纳

1.月份 气温 降水量 气温 降水量 2.上下 左右 专题提升区

1.B 2.D [第1题,据表格数据显示,两地两时间段的平均气温较高(25°C以上),并且5月~10月的平均气温高于11月~次年4月,可以推定两地应位于北半球的热带;两地降水量在当地的夏半年较为丰富,明显多于冬半年,干湿季明显,可大致推定两地气候可能为热带草原气候或热带季风气候,结合两种气候的纬度分布规律可知B项正确。第2题,两地位于同纬度地区,但甲地夏半年降水明显多于乙地,从地形角度看,只能是位于山地的两侧而致,即甲位于迎风坡,乙位于背风坡。] 3.D [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超过800 mm,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且雨热同期。] 4.A [11月份为北半球深秋季节,此时广州受亚洲高压影响,秋高气爽。] 5.B 6.C [甲图雨热同期,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图雨热不同期应为地中海气候;丙图各月降水均匀,且各月气温都在0~2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丁为热带草原气候。图2反映的是地中海气候,结合相关知识即可作答。] 7.C [由图可知,该地有3个月左右的均温低于0℃,故应位于温带;又知该地有2个月左右的降水量均大于100毫米,故该地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8.D 9.B [本组题提供了“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地理原理的探究能力。照片上树叶大(据水滴与叶片比例估测),有水滴滴落,反映了树木生长环境潮湿,应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在我国,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云南南部河口、西双版纳和西藏东南部。] 10.B [甲地各月气温都在20°C以上,并且6月份气温最低,故甲位于南半球的热带地区。从降水的季节分配看,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故甲气候类型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选项中只有巴西高原符合。] 11.B [根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1月均温最低但大于0℃,雨热同期,应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气候的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种植橡胶的需要。] 12.D 13.C [由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大西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M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N处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影响。N地受西风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15.(1)地中海 不能。因为横坐标上没有标注出月份,不能比较1月和7月气温的高低。 (2)亚热带季风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朝鲜半岛的南部,以及日本群岛的一部分 东部受

海洋影响冬季气温高,西部受大陆影响冬季气温低。

(3)热带雨林 马来半岛的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 东 巴西东南沿海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 东北部沿海

荐荐荐高初初一中一

地地地

理理理

教教教

案案案

[1000[1000[1000

字字字

]

]

] 荐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精选范文) 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全册教学设计 [1000字]

第9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湘教版)

摘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科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在高三复习课中,往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单纯记忆,难以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三复习课进行教学设计,以课标和考纲为标准,整合知识,结合高考真题演练,以期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高三复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34-02

一、课标要求、教材及学情分析、设计思路

1.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科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打下基础。本节作为高三的复习课,以课标和考纲为标准,整合知识,结合高考真题演练,使学习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

3.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地理各章节的整体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肤浅,不能真正理解整体性的含义,完整的知识体系尚未建成,知识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设计思路:高三复习课往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单纯记忆,难以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复习课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习主动性。通过对身边地理问题的探讨,以及高考真题的演练,体会答题思路和方法,真正在学习中贯穿整体性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能绘制地理环境整体性关系图,能说出整体性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身边案例,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通过高考试题的演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全局观。

4.重点难点: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一组自然地理要素图片,导出本节复习内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展示课标,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标准

过程一:提问: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整体性含义是什么?用图表表现整体性。(学生绘图,教师巡视指导,请一名同学上台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修改自己的学案)

过程二:探究活动一:

问题:说说石家庄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各要素有什么联系?(自由结组,讨论)(生)地形:太行山的山麓冲积扇。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地区。河流:数量较少、水量少(相对于南方)。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棕壤为主。师生完善补充同学的回答,老师给出石家庄自然地理要素的图片,增强直观性。针对学生对土壤的认知度较低,教师对土壤的知识进行适度补充:降水少,冬季气温低,植被为落叶林,在这样的气候、地形、植被影响下形成了棕壤,它是从炎热多雨的南方发育的酸性、贫瘠的红壤到东北肥沃黑土的过渡性土壤类型。问题:石家庄会不会是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红壤?师生共同总结:在一定的气候、地形条件下,会形成对应的植被、土壤。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一致性,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这正是整体性的一种表现。

过程三:(师用身边案例过渡并激趣)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知识的获得从旅行中得来,双休日去不了远的地方,家门口附近的景色也不错。这是去年秋在封龙山的照片,大家看看怎么样?(学生简单评价)

探究活动二:

问题:封龙山植被覆盖率将近达到90%,这是多年植树造林的结果,同学们能不能说说看,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有什么有益影响?(填绘在学案上)

师生共同总结:地理环境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这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过程四:引入热点问题:近期石家庄人最关注什么?(大气质量、雾霾严重)。给出材料。

材料一:据新华社石家庄8月29日(2014年)电继北京、天津之后,石家庄29日公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成果。石家庄环境空气pm2.5来源中,一部分是区域污染传输贡献。材料二:根据研究结果,石家庄市政府出台了《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13年-2017年)》等文件,确定了“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增绿”的方向,科学施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落实,今年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将有所改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某一要素的变化(材料里面的要素是“大气”),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练习反馈

1.近年来,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五、总结归纳

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体会一种思维方式,运用整体性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有必要正确理解这一基本原理。就目前来说,作为高中学生,那就是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全面分析,整体把握,能运用整体性原理正确分析原因,区位评价。

六、拓展应用

例1:(2014全国i高考为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答案】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要求学生先在学案上写出答案,对照课件订正答案)问题:如何回答自然地理成因类问题?(结论:从自然环境几大要素入手)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完成习题检测。

七、课后反思

地理课程主要强调对地理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地理课要从身边实际案例出发,从生活实际,思考其中的地理问题,并解决问题。高三复习,往往老师讲解过多,学生主要任务是听讲,从构建知识结构来说,效果很好,知识体系完整;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学生深入思维少,长期就会形成思维惰性,而现在的高考试题灵活性,需要学生现场组织答案,平时锻炼少,考试时就蒙了。探究式复习模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复习速度慢,但是锻炼学生解题能力,能适应高考。所以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复习主动性,效果还不错。

高三复习课不追求花哨,要实实在在落实下来,强调每个学生动起笔来。针对我校学生的情况,我把重点设计成一些探究题,过程和结论都让学生落实到纸面上,让学生顺着老师引领的方向思考,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本节内容是学生结合教材和学案总结完成,达到课标和考纲的要求。

上一篇:党建工作主要做法下一篇:企业税收筹划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