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产情况分析

2022-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猪生产情况分析

中国规模生猪生产环节的成本收益分析

摘要:为研究中国中规模生猪生产的成本与收益,探究提高生猪产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更好地指导生猪产业发展,运用2004-2013年数据,分析了中国中规模生猪生产环节每头生猪的成本与收益的各项具体指标,总结了中国中规模生猪生产环节成本收益的现状与变化趋势。研究发现物质与服务费用占生猪产业总成本的90%以上,饲料费用和仔畜进价不断上涨以及其所占成本比例较大是导致生猪生产成本上涨和效益低下的原因,生猪生产收益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最后提出了提高养殖技术与研究投入、推进规模化经营与组织化程度等降低生猪生产成本和保障食品安全与价格稳定、增强产业链联系、促进生态养殖等提高生猪生产收益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规模;生猪;生产;成本;收益

0.引言

生猪产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生猪产业的发展需要投入相应的生产要素,并且追求更多和更优质的生猪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的利润或效益,对生猪生产的不同模式和不同规模生猪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薛毫祥等对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4种养殖模式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比较,并且研究了4种养殖模式的成本收益的变化特征、趋势和导致差异化的原因;张园园等利用DEA方法分析了全国和山东省生猪不同饲养规模的生产效率,并得出了2000-2011年山东省中大规模生猪养殖的技术效率值最高的结论;叶敬忠等研究当猪肉价格上涨时生猪养殖收益情况的变化,指出了市场化程度与不同规模生猪养殖户收益度在生猪及饲料价格上涨情况下的关系,即市场化程度高的规模生猪养殖利益受损,而市场化程度低的小规模养殖收益,且收益幅度有限;李桦等通过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模型分析了中国不同养殖方式的生猪生产成本,并且提出发展中等规模养殖模式、发展饲料工业、提高劳动效率、加强防疫等建议;吴敬学等在生猪单位增重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生猪养殖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关系,并且提出了促进生猪规模养殖发展的策略;谭莹等利用C-D生产函数比较分析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投入产出效率,指出对散养模式和规模化养殖模式影响最大的是死亡费用,对二者的最优刺激分别是仔猪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最后提出加强生猪保险、疫病防治、饲料补贴等建议;张晓恒等实证分析了不同地区各种规模生猪养殖模式下养殖个体的技术与环境效率情况,指出生猪养殖效率与技术效率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效率低于养殖小区的环境效率,同时养殖小区的资本产出弹性更高;廖翼等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5-2010年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部地区不同规模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项,指出技术退步是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负增长的原因,同时指出生猪养殖全要素生产率呈较大的地区性差异,西部地区下降、东部地区上升,最后提出提高生猪饲养生产效率的关键是靠科技进步和政府扶持。

生猪产业对于中国畜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养殖范围最广,同时也是涉及最多的农户产业,生猪产业不仅是中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水平的保障和提高;然而中国生猪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畜牧业高效优质的发展步伐,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成本的增加与收益处于波动的低水平是生猪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前人对不同规模生产养殖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的“中小规模”利润和技术效率较高的结论,并考虑近年来中国中规模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一直位于前列,尤其是2007年之后中规模生猪养殖位列各规模之首,笔者选择了中规模(散养,养殖数量≤30头;小规模:30头<养殖数量≤100头;中规模:100头<养殖数量≤1000头;大规模:养殖数量>1000头)生猪生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4-2013年数据,细致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各项指标,旨在寻找提高生猪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生猪生产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1.1生猪生产成本

生猪生产总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其中物质与服务直接费用包括仔畜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费、水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工具材料费、修理维护费、其他直接费用;物质与服务间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税金、保险费、管理费。人工费用包括家庭折工价、雇工费用。土地成本包括租金和家庭自营地折租。

1.2生猪生产收益

生猪生产收益分析主要从产值、净产值、净利润、成本收益率等几方面分析。生猪生产净产值是指每头猪的产值减去物质与服务费用;净收益是指每头猪的产值减去相应的生产成本;净利润即纯收益,是生猪生产产值减去生产总成本;成本纯收益是指净利润占总成本的比例。

2.中规模猪场生产成本

2.1成本与产童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中国中规模生猪每单位生产总成本、生产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总体都处于上升趋势,其中生产成本增加比较平稳,总产值波动较大,土地成本稳定在较低水平。

2.1.1物质与服务费用 物质与服务费用是生猪生产总成本中比重最大的成本,生产每头猪平均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063.27元,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占总成本的平均比例高达92.53%。物质与服务费用由2004年的706.47元增长到2013年的1462.87元,10年间增长了756.4元,增长了1.07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7.55%。

2.1.2人工费用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2013年中规模生猪生产的人工费用处于逐年递增趋势,由2004年的55.18元增长到2013年的152.48元,10年增长了1.76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0.70%,平均人工费用为83.81元,占总成本比例为7.18%。伴随生猪产业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市场的波动性导致散养户数量迅速减少,生猪生产专业人员相对不足,规模企业用工短缺,人工费用上涨,而且由于该产业工作的特殊性,较高的安全卫生条件要求,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区别于正常的上班时间,这也导致人工费用相对大幅的上涨。

2.1.3生产成本 中规模生猪生产成本平均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99.71%,占绝对核心地位,因此控制生产成本是控制生猪生产总成本的关键所在。2004-2013年生产成本保持7.81%的年平均增长率,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费用的增长是生产成本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增长速度要慢于人工费用的增长速度。

2.2生产成本构成

中规模生猪生产费用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人工费用,平均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分别为91.40%、1.40%、7.2%(表2)。2004-2013年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人工费用都处于上升趋势,10年间分别增长了754.13元、0.17元、97.30元,增长了1.09倍、0.01倍、1.7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65%、0.11%、10.70%。对于中规模生猪生产来说,最主要的生产成本包括仔畜进价、精饲料费、固定资产折旧、家庭用工折价、雇工费用,占生产比例从高到底排列为精饲料费、仔畜进价、家庭用工折价、雇工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其中,精饲料费最高,平均为653.97元,占生产成本的57.04%,从2004年的421.28元增长到2013年的940.66元,平均年增长率高达8.36%。精饲料费不仅占生产成本的绝大部分,而且增长幅度也大于生产成本的整体增长速度,这说明了精饲料费增长对于生猪生产成本增长有显著影响,降低精饲料费用或者寻找精饲料替代品将是降低生猪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仔畜进价费用仅次于精饲料费用,平均为341.43元,占生产成本的29.39%1家庭用工折价、雇工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平均为49.17元、34.64元、10.47元,占生产成本比例分别为4.15%、3.05%、0.96%,所占比例较小。因此,精饲料费与仔畜进价费用是生猪生产最主要的成本,二者约占生产成本的86.43%,而精饲料与仔畜进价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显著,波动幅度大,这也是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间接费用与人工成本虽在不断增长,但对生产成本总体影响不大,二者约占生产成本的8.60%,这远低于直接费用所占生产成本比例的91.40%。

3.中规模生猪生产收益

3.1收益指标

2004-2013年中生猪每头产值呈波动增长趋势,尤其是2006-2009年、2010-2012年波动幅度较大;净收益、净产值、净利润呈相关波动,波动幅度基本相同,2006-2009年、2010-2012年波动幅度较大,其余时间段变化比较平缓(表3)。

3.2成本纯收益率

中规模生猪生产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2007年达38.84%,而2013年为7.52%,年平均成本利润率为18.08%。生猪生产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当市场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就会降低,成本利润率也就会下降,迫使大量生猪生产者退出市场,生猪生产量就会缩小,这又导致市场供应不足,生猪价格上涨,成本利润率也就上涨。生猪生产具有周期性,成本利润率会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周期性的影响。

4.提高中规模猪场生产环节收益的对策

生猪产业从业者以获取利润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投入与产出角度可以总结提高经济效益的4种方法:稳定成本,提高生猪产品产量;稳定生猪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成本增加的同时,提高生猪产品产量,且成本的增加小于产量增加的效益;提高生猪产品品质,提高销售价格。总体来看,为了提高生猪生产的经济效益,要把降低生产成本与提高生产收益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以达到明显提质增效的效果。

4.1降低生猪生产成本

4.1.1采取先进的养殖技术,提高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果 饲料成本是生猪产业生产成本最主要的部分,特别是精饲料的费用比较高,要采取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中规模养殖户的精饲料投入量达到了较为饱和的状态,要通过适当减少精饲料投入量,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生猪对饲料的吸收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饲料的浪费;科学搭配精饲料与粗饲料,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调配最合适的饲料比例,保障饲料质量安全。

4.1.2增加良种繁育研究投入,推广优良种猪 政府与企业要加大良猪育种的投入,提高生猪专业育种的效率与质量,为养殖企业与养殖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仔畜,降低养殖户的进价成本;加大对生猪繁育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生猪仔畜价格的剧烈动荡;同时对生猪防疫进行补贴,尤其是幼仔的防疫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最大限度降低生猪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

4.1.3推进生猪产业规模化经营,提高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 生猪规模养殖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和农民收入,生猪规模化是推行机械化和先进养殖管理方法的基础。从成本收益角度出发,规模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趋势,要加快规模化养殖场和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生猪产业化水平,减少人工劳力的投入,降低人力成本;促进生猪养殖户之间的交流,提高生猪市场信息与资料的传播与共享效率;提高市场拓展效率,增加市场谈判优势,获取更低的饲料进价和更高的生猪产品售价,提高组织化的规模效益,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先进科技在组织内部的推广效度,整合生猪生产组织分工协作与市场营销能力,降低生猪生产管理成本。

4.2提高生猪生产效益

4.2.1提高生猪生产品质,保障生猪食品安全 重视生猪安全生产工作,严把从生猪繁育、饲料选择、饲养方式运用、疫病防治、屠宰加工、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质量关,营造生产安全、质量可靠、消费安心、售后周到的氛围与市场关系,提高生猪产品品质;加强生猪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利用企业地域、资金、技术、管理、销售、政策等优势资源,联系农户与相关经营者,提高生猪生长品质,增加经营效益;注重品牌的建设和维护,在满足《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兽药使用准则》等基本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突出产品特色,培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猪产品品牌,倾听消费者诉求,推行高品质售后服务,注重危机公关的处理,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品牌的忠诚度。

4.2.2加强价格监管,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政府要制定灵活的生猪产业支持政策,尤其在生猪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保持相关商品价格稳定,防止片面和局部市场的不平衡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稳定;建立生猪市场信息收集与发布平台,提高信息的信度和传播的效度,加强市场价格信息的反馈效率,为生猪产业各经营者提供参考;加强生猪主产区和消费区之间、不同产销区之间的联系,要引导生猪主产区之间进行协作旧;完善物流体系,提高生猪商品流通效率,形成规范统一的大市场,为生产者提供更快捷、准确的市场信息,同时也促进区域间价格的平稳,防止价格大起大落产生的经济损失。

4.2.3延长产业链,加强生猪各产业链主体之间的联系 促进生猪育种、饲料、养殖、屠宰、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经营主体与环节的联系与衔接,促进产业链运作效率,提高产业链整体的效益;延长产业链,促进生猪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直接合作,实行全产业链的优势互补和避害趋利,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生猪生产效益;大力发展订单模式经营,规避生猪产业链各主体的经营风险,优化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利用稳定的收益增加生猪产业生产效益。

4.2.4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猪生态养殖模式 生猪养殖业是一个高污染产业,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生猪产业引起的重金属、残留药物等问题愈发凸显,环保与公共卫生受到极大威胁,要规划好生猪养殖用地,远离居住区和水源区,不占用耕地资源;要建立猪场废弃物处理池,做到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把生猪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联系起来,利用对猪场废弃物的加工为种植业和水产业提供肥料与饲料,不仅减少猪场的污染、提高生猪生产的品质,而且变废弃物为资源,提高猪场经营的效益。

作者:罗千峰 翁贞林 郑瑞强

第2篇:广东省生猪市场情况调研报告

2016年生猪价格波动较为明显,2017年春节以来猪价持续走低,为研判生猪生产情况,准确把握市场价格变化,做好预测预警工作,3月底至4月初,我们组织部分市价格监测机构开展生猪市场情况专题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形势

(一)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下降,生猪产能恢复缓慢

广东省养猪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省生猪出栏3531.94万头,同比下降3.59%,年末生猪存栏2076.05万头,同比下降2.8%,能繁母猪存栏220.34万头,同比下降1.85%,比2013年下降13.1%。肇庆市2016年生猪出栏407万头,同比下降2.8%,能繁母猪存栏18.7万头,同比下降1.8%;清远市2016年生猪出栏210.15万头,同比下降2.44%,能繁母猪存栏量14.01万头,同比下降1.48%。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年的下降,对生猪的生产和供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减缓了生猪产能的恢复速度,广东省2015年、2016年生猪出栏同比均有所下降,见表1。

(二)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散养户逐步退出

散养户因为资金、猪场管理技术、饲料原料采购等方面没有优势,养殖成本较高,在盈利水平较好的时候难以迅速扩大生产,在猪价低迷的时候又容易亏损,不得不逐步退出市场,而规模养殖场资金雄厚,饲料、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盈利水平比散养户高,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

从图1、图2、图3、图4来看,2016年1月以来,规模养殖场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散养户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生猪养殖规模化的程度在逐渐提高,散养户正在逐步的退出。肇庆市的生猪产业发展同样呈现这个情况,见表2。

(三)养殖户生产相对理性,猪群结构相对稳定

生猪出栏价格经过近2年的上涨和调整,现在猪价仍然相对较高,养殖利润较为可观,但是部分养殖户担心随着“猪周期”的到来,生猪出栏价格出现下跌,因而养殖户补栏相对理性,没有盲目进行补栏。目前仔猪价格偏高,如果采取购买仔猪饲养,利润空间较小,甚至出现负利润情况,为了达到节省成本、扩大利润空间的目的,自繁自养成为了当前多数生猪养殖场的主要方式。廉江某猪场反映,该养殖场总存栏量约2万余头,其中肉猪存栏量约3500头,占比约17.5%;能繁母猪2160头(经产2000头,后备160头),占比约10.8%;仔猪约14400头,占比约71.7%;月均出栏量约为3000头,2017年以来猪群结构基本稳定。据雷州某生猪养殖合作社(中规模)反映,该养殖场目前肉猪存栏量1400余头,经产母猪230头,后备母猪40头,30斤以下仔猪700头,近期猪群结构也基本稳定。

二、生猪价格运行情况及后期预测

(一)生猪价格运行情况

广东省生猪月平均出栏价格在2016年一季度加速上涨后,在5月份达到最高点10.77元/500g,此后开始下跌。生猪出栏价格持续下跌,养殖户纷纷加快了生猪出栏的速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猪存栏量,而进入12月份,养殖户看好生猪春节行隋进行压栏惜售,各大食品加工厂开始制作腊味,市场对猪肉的消费需求增加,在供应有所减少的情况下,生猪出栏价格出现上涨,2017年1月份生猪月平均出栏价格为8.85元/500g,春节过后消费需求减少,生猪出栏价格逐渐回落,见图5。

(二)猪粮比维持在较高水平,养殖户盈利状况普遍较好

生猪出栏价格在2016年5月份达到高点后,持续震荡回落,同时饲料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甚至有所下跌,特别是在饲料中占比60%—70%的玉米,2017年1月份以来月平均价格连续3个月下跌,月环比分别下跌6.16%、1.52%、0.51%,3月份广东省玉米的平均价格为0.97元/500g,同比下跌13.78%。生猪出栏价格在较高的位置震荡,而玉米价格却处于在较低的水平运行,使得广东省月平均猪粮比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3月份月平均猪粮比为8.53:1(见图6),处于蓝色轻度上涨区域,在盈亏平衡点之上,养殖户都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惠州市调查问卷显示,调查户3月份出栏的生猪平均每头总成本(含仔猪成本、饲料成本、人工防疫等其他成本)在1600元左右,比2016年同期下降约10%的成本,特别是饲料成本,下降1—2成,而出栏猪每头收入约1900元,盈利在300元左右。

(三)2017年后期生猪价格趋势预测

结合本次调查的情况,我们预计生猪出栏价格二季度不会出现2016年快速上涨的局面,可能在8元/500g左右震荡,下半年8月份、9月份可能出现最高点,最高可能在9元/500g左右。主要依据:一是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7年2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627万头,环比下跌0.5%,同比下跌1.6%,由于生猪的生产周期较长,能繁母猪持续的下跌,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生猪的供应,生猪供应偏紧的局面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二是广东省公布的《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生猪养殖场的搬迁和关闭,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广东省生猪产能的恢复速度;三是养殖户看好10月份国庆、中秋的节日消费需求和四季度肉类消费旺季的生猪价格预期,从生猪的生产周期来看,养殖户在8—9月可能会出现惜售的现象,生猪供应会有所减少,推动生猪出栏价格上涨;四是受我国玉米库存高、供应宽松的影响,饲料成本总体下降,减轻了养殖户的成本压力,使得养殖户的盈利空间扩大,利润普遍较高,压缩了生猪出栏价格的上涨空间。

三、禁养限养及环保政策对生猪市场的影响

2015年12月,广东省公布了《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珠三角区域提前1年完成。据统计,至2016年8月,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已全部划定了禁养区,关闭和搬迁养猪场约2.5万个,涉及存栏量315万头。江门市在2016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理禁养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其中开平市纳入禁养区清理关闭的养殖场共1665家,目前已签订拆除或关闭协议1588家,已全面完成拆除或关闭1529家;肇慶市截至2016年3月23日,禁养区内应清理畜禽养殖场总数为1007家,已关闭或搬迁生猪养殖场925家,涉及受影响搬迁或处理的生猪约54.3万头;湛江市2016年共清理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户)1328家,涉及生猪7.99万头;惠州市2015年共清理关闭禁养区养猪场2103家,涉及生猪45.96万头,2016年共清理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563家,涉及生猪8.76万头,实现禁养区“零养殖”。

在环保政策的压力下,生猪养殖业持续调整,主要影响有:一是搬迁或关闭禁养区内的生猪养殖场,在短期内,减少了肉猪和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影响生猪的供应;二是在禁养限养区内的部分小规模及散养户等产能低下或环评没达标的养殖场陆续被淘汰,这有利于生猪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三是环保压力的增加,促使养殖场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入,提高了生猪的养殖成本,同时增加了新建养殖场的成本,提高进入生猪养殖行业门--槛,使得行业外资本更加理性地投资生猪养殖行业,有利于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猪养殖用地比较困难

规模化生猪养殖对土地需求较高,对环境影响明显,由于环评压力越来越大,对养殖场选址及污染物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各地政府要求养殖场往远离水源及村庄地区转移,在部分村庄地区由于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全体村民同意,少数村民持有不同意见则难以实施,造成养殖场选地用地比较困难。

(二)生猪保险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养殖户都有意愿参与生猪保险,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但由于肉猪保险政策目前还不够完善,养殖户普遍认为投保目前的肉猪保险不划算,因而投保意愿不强。

(三)“猪周期”导致养殖户信心不足

生猪散养户占生猪养殖总量比重仍然较大,由于缺乏准确的行情信息,容易出现价高加快补栏,价低集中出栏现象,造成生猪价格大幅波动。虽然目前生猪养殖利润仍然可观,但由于养殖户防范市场风险能力较低,对补栏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四)屠宰行业布局和结构不太合理

部分屠宰企业设置规划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生猪定点屠宰场主要在城区及县区中心附近,边远地区屠宰点分布较少,而冷链配送设备相对落后,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五、意见建议

(一)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绿色养猪模式

政府可通过各项政策支持鼓励循环经济绿色养殖生猪模式,使养殖场通过合理规划,将粪便、废水等进行综合循环利用,在生猪生产中有机结合养猪业、种植业以及其它养殖业,在生猪生产过程中贯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和谐统一,不仅有利于消除消费者对生猪食品安全的顾虑,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生猪养殖产生的粪便、废水等污染问题,同时也节约了资源,实现养猪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生猪养殖业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

继续发挥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场的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畜牧业。鼓励规模养殖场户与大中型超市、屠宰加工企业建立直接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广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直供直销等新型畜产品流通方式,提高经营效益。

(三)合理规划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用地

生猪规模化养殖是生猪生产的发展趋势,生猪养殖用地一直都是养殖户关心的问题。政府应在考虑环保、交通运输及生态等方面基础上,合理规划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用地,并指导和规范养殖场建立相应的环保标准设施,努力将生猪养殖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健全生猪市场信息发布体系,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生猪生产、价格等数据信息的发布,改变信息服务“对上不对下”的局面,强化面向生产者特别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信息服务。通过发布引导生產的先行指标,提前预警市场风险,促进生产稳定发展。加强以生产信息为核心的生猪信息采集体系建设,从生产源头掌握生猪生产动态,兼顾饲料生产与价格、生猪疫情、屠宰情况、猪肉价格、进出口等方面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五)强化生猪疫病防控工作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做好生猪防疫宣传和指导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特别是对“秋冬”“冬春”季节交替时生猪疫病频发阶段,指导各生猪养殖户做好养殖场卫生和疫苗接种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户养殖风险。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猪养殖保险机制

生猪养殖保险是保障生猪生产、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的重要举措。生猪养殖保险要调动养殖户投保积极性,降低生猪养殖风险,就要合理评估生猪养殖死亡率的因素,确保在风险发生时期养殖户不至于大面积亏损,同时也要确定合理的保险费率,保证保险企业的利益。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生猪养殖保险的落地生根。

第3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猪生产平稳发展

最近一段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猪肉价格上涨较快、涨幅较大。受全国市场影响,我区猪肉价格也大幅度上涨。以我区生猪主产区通辽市、赤峰市和主要消费城市呼和浩特市为例,7月份猪肉价格最高,分别为26元/公斤、24元,公斤和25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猪肉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60%、140%和127%。进入8月份以后,价格虽小幅回落,每公斤价格回落2~4元,但仍维持高位运行。

据2007年前三季度统计,全区生猪存栏1116.7万口,同比增长11.1%;基础母猪存栏103.9万口,同比增长24.1%;猪肉产量72.2万吨,同比增长14.7%。可见,内蒙古生猪生产平稳发展,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是受全国市场影响,出栏增加主要是受市场拉动。

一、猪肉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人最低谷,为5.96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按照生猪生产规律,预计这次猪肉高位运行将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

二是养殖成本增加。2006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目前已达到每公斤1.55元左右,比上年同期上涨16%。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上半年,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5%。

四是2006年上半年南方生猪主产区受疫病影响,生猪死亡比例较高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一些养殖户为减轻损失,缩减养殖规模,而6月份后,虽然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但养殖户的补栏进度比较缓慢,导致目前生猪存栏水平较低,市场供应少。

二、针对猪肉价格上涨采取的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十分关注,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并于7月31日召开了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副食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市场猪肉等副食品供应。

(一)积极落实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有关政囊

关于能繁母猪补贴资金。国家核定我区2006年12月末存栏能繁母猪数量为76.6万头。按照国家要求每头能繁母猪补助50元,其中地方负担的40%资金由自治区财政和各盟市财政共同承担。补贴资金共383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2297万元,自治区财政补贴1307万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财政补贴226万元。自治区财政厅于2007年8月9日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拨付2007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的通知》,国家和自治区资金3604万元已全部下拨盟市,并要求及时全部拨付到养殖户。

关于能繁母猪保险资金。自治区财政厅、农牧业厅按照财政部《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实施方案》,2007年6月末全区能繁母猪存栏94万头,每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1000元,保费率6%,每头能繁母猪保险费60元,我区生猪保费总金额5640万元。中央、地方和养猪户承担保费比例为5:4:1。

关于国家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申报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下达我区中央补助投资控制规模4800万元,其中原种场建设任务1个,中央投资200万元;扩繁场建设任务4个,中央投资4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殖4200万元。根据文件要求,我区已经完成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和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已对项目进行批复。根据国家安排计划,自治区主席办公会议决定,自治区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

关于国家生猪大县奖励资金。按照国家要求调出生猪60万口旗县才能列入生猪生产大县,我区只有科尔沁区列入国家生猪生产大县,奖励资金565万元,在争取国家生猪生猪大县奖励的同时,自治区决定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生猪出栏较大的旗县进行奖励。

(二)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生猪饲料监管力度,为生猪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国家生猪口蹄疫、猪瘟等一类疫病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100%强制免疫要求。自治区农牧业厅已组织调拨和供应猪蓝耳病疫苗调拨2600万毫升,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100%强制免疫。同时为了加强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自治区财政已落实1660万元资金用于该项目建设,目前标识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完成。

(三)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保障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生活

自治区决定从2007年8月份开始对全区73.6万名城镇低保人员每月发放不低于15元的副食品补助,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补助金额,各地要保证补助资金8月31日前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要切实做好大中专院校助学金、奖学金发放和对困难学生的补助工作。2007年对全区28.8万名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月补助7元,补贴期限2个月。目前已下拨城镇低保人员补贴经费5800万元,下拨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贴资金408万元。区内大中专院校正抓紧建立粮油副食品定点直供,加强对学生食堂管理,保障大中专院校食堂副食品供应,稳定饭菜价格。

(四)加强生猪生产信息的分析,搞好生猪生产工作

自治区农牧业主管部门要求各盟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时掌握生猪生产和市场供需情况,并实行定期上报制度。要求基层畜牧兽医部门认真核实能繁母猪数量,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做到“见猪、见人、见标和见榜”。同时,自治区对全区范围内生猪养殖场(小区)以及登记注册的生猪原种场和扩繁殖场存栏、出栏以及供种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要求各地依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造工作,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降低饲养成本,

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增强自主育种和供种能力。要求各地在加快推广良种猪的基础上,继续搞好“四良四改”模式化饲养。

(五)加强部门协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自治区农牧业厅正在积极会同商务厅、卫生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全面强化“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监管,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将开展集中专项执法检查,严防不合格农畜产品进入市场,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加快完善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加强对农畜产品质量监测,切实把好各个环节的认证、审核关,依法打击各类假冒行为,全面做好标志管理,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今后发展生猪生产的思考

(一)建立系统化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

1.建立健全规模化养殖扶持政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加之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户家庭的饲料来源逐步减少,一家一户养殖生猪的局面将逐步萎缩。通过政策扶持,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是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生猪规模化养殖也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养殖效益、强化疫病免疫的必然选择。应及时出台扶持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粪污处理)、种猪生产等方面分别给予专项投入,促进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用地政策。2007年9月24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各地应合理安排养殖用地,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及时提供用地,通力合作,积极为生猪规模化发展做好服务。

2.建立健全保险、补贴、贷款等优惠政策。生猪生产是一个周期较长、投入较多、自然和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价位高时养殖户(企业)纷纷上马,片面追求数量,养殖密度大,疫病难防难控。价位低时,养殖户(企业)亏损严重,生猪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必须从保险、补贴、贷款等方面为生猪生产提供一系列政策扶持,以保障生猪产业稳步发展。

3.建立健全促进生猪品种改良扶持政策。生猪品种直接关系到生猪的抗病能力、繁育能力、生长速度和猪肉品质,影响着生猪的生产效益,对生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区种猪生产规模较小,为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应设立专项资金对种猪生产予以扶持。结合我区实际,种猪生产和推广应以杜洛克、长白、大白为主。

4.建立健全生猪生产科研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区生猪生产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分散经营、再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过程,饲养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猪肉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要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生猪产业科研和创新力度,研究促进生猪生产降本、省力、省工的养殖方式,在改良生猪品种结构、增强生猪抗病能力、加强疫苗研发生产、降低养殖劳动强度、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5.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生猪疫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在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增强生猪抵抗疫病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猪疫病防控扶持政策,加大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力度以及对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的补贴力度,拓宽免费强制免疫的实施范围,阻断疫病传播途径。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以及扑杀补贴政策,进一步强化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生猪生产不出现大的疫情。

(二)建立现代化的生猪产业发展机制

1.培植现代化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化发展。要培植并逐步建立健全种猪繁育、品种改良、规模养殖、饲料工业、疫病防控、收购屠宰、精深加工、储运物流等生猪相关产业链。建立各个产业链条之间有效的联结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好各方利益,共同推进生猪产业的有序发展。要探索中小规模养殖户与大型养殖场及加工企业的有效合作方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分户经营的紧密型经营模式,推进生猪养殖业订单生产的发展步伐。要围绕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带动规模养殖业发展。

2、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有所提高,但目前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仅40%左右,自治区比例还要低一些,生猪散养户占主导地位,普遍存在着信息难寻、疫病难防、资金难筹、生猪难销等困难和问题。大力培植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解决养殖户在生产、销售中的各类难题有着积极的作用。要积极扶持生猪产业协会,在生猪养殖户集中的区域,可以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养殖户与企业、市场的联系平台,增强养殖户适应市场的能力,对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促进生猪产业发展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要促进生猪产业良性发展,必须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制定生猪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户标准化的生产操作流程,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指导并督促生猪养殖小区及养殖户在猪场选址建设、粪污处理、饲养管理、卫生防疫等方面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推进无公害生猪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生猪品质,培植市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社会化的生猪产业服务体系

1.建设完善的防疫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在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等工作,提高生猪疫病防控能力。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基层兽医机构及队伍建设,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2.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根据生猪产业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建设专业化的生猪交易市场,扶持专业化的生猪运销企业,开展冷库仓储、批发中转、生猪及生猪产品运输等配套服务。建设生猪期货市场及活体交割库,建立区域性的生猪价格形成中心,构建现代化的生猪产业物流体系。

3.开展培训交流。发展现代化生猪业,主体是农民。现代化生猪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对养殖户,尤其是养殖大户和养殖能手的培训。通过各相关学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开展生猪产业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研究探讨疫病防控、科学养殖、市场信息等事关生猪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指导开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先进实用生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

4.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平台。引起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供求信息不畅,养殖户对生猪市场价格变化规律掌握不够。要避免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对生猪产业的不利影响,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对生猪存栏、出栏数、种猪数、饲料价格等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工作,完善供需监测及预警系统,及时提供科学、前瞻的信息服务。要健全生猪生产及市场信息进企业、进养殖户的服务网络,及时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生猪及饲料产销、市场供求等信息,指导生猪生产有序.进行。

5.加强科技研发推广。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对农业科技每1元钱的投入,回报是9.59元。要应用社会化手段及时总结推广高产、高效、高质的生产模式,研究推广生猪产业相配套的饲料加工、营养配比、饲养管理、机械化操作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科学化养殖水平的推广普及。要研究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及污水处理的有效办法,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健康养殖业的发展。

6.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生猪生产及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监督管理,认真做好生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肉品查证验质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严防病死猪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猪肉流入市场,确保居民吃上“放心肉”。加大对猪肉“瘦肉精”等的专项抽检力度,密切关注猪肉市场供求变化和价格走势,实行价格监测制度,防范行业整体涨价和群体抢购现象发生,维护生猪周期性市场波动高潮及低落期市场秩序的稳定。

作者:布 仁

第4篇:关于当前生猪生产加工销售情况的分析报告

盐边县农牧局

关于当前生猪生产加工销售情况的

分 析 报 告

2013年,盐边县农牧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畜牧工作文件和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全县生猪生产总量稳定增长,生产方式不断转变,整体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季度以来,受供过于求及年节后消费下滑、饲料等饲养成本上涨过快、而生猪价格下滑等因素影响,生猪养殖效益明显下降。

生猪出栏增加,价格持续走低。一季度出栏生猪6.68万头,同比增长1.90%;猪肉产量44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8.52%。每公斤猪肉、待宰活猪平均价格分别为18元、

6.1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21.74%、15.28%。受全国大市场的影响,预计上半年猪肉价格仍将在低位运行。

二、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为确保全面完成各项项目建设任务,盐边县农牧局在编制各项项目实施方案时,明确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实施小组,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局长、县审计局等相关部门监督开展落实。由项目领导小组同县农牧局签订技术目标责任书,县农牧局同项目乡和项目户签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项目责任,确保项目 - 1 -

顺利实施。

(二)推广新型模式,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坚持走“龙头企业+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发展路子,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功能、纽带功能、组织功能和载体功能,引导分散农户进入现代畜牧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按照“围绕龙头兴产业、围绕产业创品牌、围绕品牌建基地、围绕基地建农业专合组织和养殖小区、围绕农业专合组织和养殖小区培育养殖示范户”的工作思路,狠抓基地建设。以我县攀枝花市龙腾四海农牧业有限公司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为依托,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推行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等配套服务模式。截至2012年底,全县现已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1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2个,其中年出栏规模100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1个,年出栏规模30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3个,年出栏规模3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18个,年出栏规模100头以上的规模场(户)102户,规模养殖初见雏形。全县现有专业养猪协会1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8个,行业协会和专合组织对养猪业的推动作用日渐显现。

今年全县计划新增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6个,项目户25户,新(改、扩)建标准化圈舍6000平方米;建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800立方米,消毒室、饲料房、诊疗室等基础配套设施2000平方米;购置饮水器、喷雾器、饲料车等设备;建立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等为主要建设内容,拟在

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实施。项目建成后达到年新增出栏优质商品肉猪6000头以上,年销售收入1080万元、年纯收入360万元。对促进我县生猪生产,稳定猪肉市场,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将起着重要作用。

(三)加大培训指导,径优化技术服务。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科技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充分利用农民专合组织、科研院所、养殖企业的技术力量,积极组织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采取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等方式,广泛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畜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加大对养殖农民的培训力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中养殖农民培训比例达到50%。

三、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生产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总体看来,生猪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程度还不够高,生产方式急需转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畜牧养殖效益和优势不明显。规模养殖场与农户传统养殖并存现象还突出,畜牧业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养殖户生产环境差,生猪品质不高。

(二)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生猪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在维护农民利益、引导生产方向、抵御市场风险、精深加工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龙头企业、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完善,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彻底形成。

(三)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动物疫情暴发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宽,疫病风险加剧,加之我县面宽量大,防疫压力非常大;生猪价格市场行情波动大,价格调节机制不健全,养殖户利益缺乏保障,挫伤了养殖积极性。全县畜牧业发展抗风险的整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发展资金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生猪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和体系不健全。银行对生猪产业放贷数额少,门槛高;社会为农业担保中介少,并且担保体系不够健全;因效益和回报率低,社会投资较少、分散。随着畜牧生产的快速发展,规模养殖场户数量猛增,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对策建议

(一)全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以示范场授牌和项目奖补为动力,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推向纵深,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着力强化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发展农户实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为基础,以专合组织为纽带,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增强单个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要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建立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强制免疫、扑杀、消毒及病害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实行重点监管,并加大行政执法打击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五)加大政策投入力度。要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引导并扶持农民积极投身到现代畜牧业建设中来,促进畜牧业跨越发展。

2013年4月24日

第5篇:当前生猪生产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大幅下跌,规模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指示精神,我局对全市生猪生产形势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就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如下:

一、当前生猪生产形势分析

一季度以生猪为主的畜牧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现了开局好、起步快的良好局面。全市出栏生猪120.52万头,增长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存栏309.86万头,增长4.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其中能繁母猪24.55万头,增长5.19%,占猪群的7.9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3个百分点;仔猪54.56万头,占猪群的17.61%。近期,生猪生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养殖户严重亏损。4月底,毛猪价格跌至3.8元/斤,5月上旬,毛猪价格回升到4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8%;一等猪肉价格7.5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42.3%;肉食品加工企业生猪边口收购价达1.6万元/吨左右,同比下降0.3万元/吨。目前,毛猪价格跌破了5元/斤的成本价,养猪全面亏损,散养农户每出栏一头肥猪亏损145元左右;规模养殖场每出栏一头肥猪亏损150-200元;自繁自养购买饲料的规模养殖场每出栏一头肥猪亏损70元左右;管理水平高、自繁自养自配饲料的规模养殖场盈亏基本持平。由于毛猪价格低、疫病困扰、养殖成本高、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严重伤害了农民养殖积极性,致使农民生猪补栏积极性受挫,将对畜牧业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于养殖户来说,价格大幅度下跌,将面临严重亏损,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或资金链条断裂,生产能力将受到削弱,甚至出现宰杀母猪的现象。特别是小规模养殖户破产难以避免,退出养猪产业将成为必然选择。对于消费者来说,当前猪肉价格过低,必然会挫伤农民养猪积极性,吃高价猪肉的历史迟早又会重演。

二是仔猪和种猪交易量大幅减少、价格大跌。4月份,仔猪和种猪行情应当是一片惨淡,随着毛猪价格下跌幅度加大,养殖户已经从少赚进入全面亏损,仔猪补栏量不大,因此,仔猪和种猪交易量进一步减少,价格大跌。优质仔猪6.5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2.5元/斤,同比下降65.8%;一般仔猪4.8元/斤,比去年同期下降7.2元/斤,同比下降60%。2009年一季度的仔猪价格出现了罕见的与毛猪价格两者不同步现象。春节过后,毛猪价格呈持续下跌势头,而仔猪价格并未及时随活猪价格下跌而下跌,而是保持了反弹势头,直至3月底才出现大幅回落。仔猪价格与活猪价格不同步,将潜伏巨大的市场风险。优质种猪(公、母猪同价)4000元/头,同比下降1200元/头,下降23.8%,销售量下降60%,种猪交易量的大幅下降,将可能导致2010年生猪价格大幅上涨。

三是猪肉产品外销受阻、猪肉加工企业亏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猪肉产品主要销售地的沿海城市企业倒闭或大量裁员,猪肉需求量大大降低,无猪肉产品出口市场,致使外销受阻,外销量大大减少,以冻肉为原料的肉类食品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受国外进口猪肉冲击,进口猪肉平均比国内猪肉低3000-5000元/吨,而四川猪肉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平均每头猪比东北三省、山东、河南等地的高50元左右,致使外销冻肉销售价格一路下滑,生猪边口接收价1.6万元/吨,去年同期为2.3万元/吨,同比下降30.4%,冻肉销售均价1.4万元/吨,同比下降42.9%。市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2户,年屠宰加工能力达450万头,冷库库容达2.3万吨。目前,预计全市冻肉库存占总库容量的30%左右。威远县的任源公司冻肉库存1100吨,占该企业库容量的55%;资中县福元公司冻肉库存1200吨,占库容量的20%。四川福润公司冻肉库存300吨,占库容量的4.62%。肉类加工企业处于生产量越大亏损越严重的状态,每生产一吨分割肉就要亏损2000元左右,因此,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纷纷限量宰杀。

四是工业饲料产量、销售量和价格下跌。由于毛猪价格下跌,规模养猪场为减少饲料成本,多数采用自产自配饲料,因此,造成工业饲料产量和销售量减少,饲料价格下跌。饲料产量下降。一季度,全市工业饲料总产量8.94万吨,同比下降7.5%,其中配合饲料4.88万吨、添加剂预混料0.04万吨,分别下降22.91%、23.2%,浓缩饲料0.91万吨、同比增长23%。饲料销售价格纷纷下降。猪用配合饲料4125元/吨,同比下降4.1%;浓缩饲料6500元/吨,同比下降18.98%;添加剂预混料7000元/吨,同比下降12.5%。主要饲料原料价格稳中有跌。玉米1800元/吨,同比下跌2.7%;豆粕3450元/吨,同比下跌13.8%;鱼粉8100元/吨,与去年持平。饲料企业销售量下降幅度大。年产量5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饲料销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81%、27.4%;年产量1万吨以下的饲料企业饲料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20%。

二、生猪价格下跌的原因分析

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省猪肉出口外销形势严峻。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国际金融风暴,目前尚难言底。受其影响,国外市场需求大幅下滑,四川省外向型发展的生猪产业面临很大困难。据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1-2省出口冻猪肉2727.74吨,同比分别下降25.51%;省商务厅定点监测企业分割肉外销约4.3万吨,同比下降26.5%。到目前为止,内江市猪肉出口为零。

二是生猪价格进入回落期。根据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规律,生产快速恢复,形成新的供需格局之后,市场价格将会进入回落期,寻找新的平衡点。近两年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扶持生猪产业,陆续出台了能繁母猪补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良种补贴、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等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促进了生猪生产发展。与此同时,2007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攀升,且较长时间处于高位,养殖效益可观,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养猪业,加速了生猪生产发展。从而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使生猪市场价格进入了回落期。

三是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墨西哥、美国等国家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并在全球蔓延,导致民众对吃猪肉产生了一定忧虑,购买量相对减少,致使我国猪肉出口受阻,国内供应充足,国外市场需求萎缩。

四是发展畜牧业保障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畜牧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畜牧业生产、销售、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分配严重失调,整个畜牧生产环节周期长,风险大,效益差,饲料、屠宰、运输、销售等环节却处于盈利,而生产环节处于微利、保本或亏损,养殖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往往市场行情好时,大家蜂拥而上,行情差时,甚至出现宰杀母猪的现象,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三、后势预测

随着夏季消费减弱和出栏高峰的到来,今年2-3季度,生猪价格可能会跌入谷底,并在谷底持续一段时间震荡。预计10月后,随着消费旺季的增加,猪价会缓慢回暖,春节后一段时间会有所回升,并持续一段时间。

从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看,生猪价格的波动一般是3年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分4个阶段,即市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每一个阶段大约6-9个月时间。目前生猪盈利期已过,已进入回落期,预计在今年10月前,仍保持这种低位运行趋势。

从生猪生产周期看,每出栏一头生猪需5个月左右。在2008年生猪高价位运行的刺激下,春节生猪大量出栏后,母猪存栏增加,仔猪供应量逐步回升,投放量增加,生猪生产规模逐步扩大,预计在6-9月份会形成新的出栏高峰期,而此时恰恰是生猪消费的淡季,毛猪价格有可能小幅下跌。

从生猪饲养群体看,主要是千家万户、养殖大户和规模场。近几年,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人们就业方式多样化,千家万户的饲养量呈下降趋势,规模大户和规模场的养殖量逐步上升,规模化养猪将出现批量集中出栏,将致使生猪市场供大于求。

从市场需求看,中国人素有喜食猪肉的传统,国内猪肉消费市场稳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半年几大节日和冬季制作腌腊食品的增多,猪肉消费增长,生猪需求总量将会上升,将会带动生猪价格上升。

四、几点建议

1、建议养猪场户加强种源保护。畜牧业作为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效益低的弱势产业,受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影响巨大。规模养猪户面对目前猪肉市场的“寒冬”,要开源节流,尽量压缩管理成本,增加流动资金注入量,适时调整存栏结构,在强化饲养管理、加大疫病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种源保护,择机淘汰部分经产母猪,选留后备母猪,保护好生猪生产能力。目前,暂不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待时机成熟,增加母猪补栏量,以迎接新一轮赢利期。

2、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整合项目资金。进一步将畜牧项目资金整合,重点向生猪养殖规模户倾斜,确保资金管理使用规范、透明、安全、高效,依靠项目来支撑和推动生猪生产。二是继续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继续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畜牧业长效风险防范机制,继续实行保费分级承担,保障养殖户利益,规避疫病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尽快兑现2008年现代畜牧业发展补助政策。生猪规模养殖场业主往往投入了基础建设,就缺乏生产流动资金,圈舍建设好了,猪只投入生产了,但缺少资金购买饲料,且饲料资金需求量较大,将严重影响生猪生产发展。因此,尽快兑现市委[2008]21号文件出台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补助政策,以缓解生猪规模养殖户巨大的资金压力。

3、建议加大规模养殖户的融资扶持力度。生猪规模化养殖户租赁的土地和生猪圈舍不能作为贷款抵押,存在抵押难和贷款难的问题。建议市农业担保公司、农村信用联社适当放宽贷款政策,在每个县(区)确定2-3户确需贷款的生猪原种场,给于贷款扶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以杜绝宰杀母猪现象发生,保障下一个盈利期有充足的猪源。

4、建议国家建立畜牧业保障机制。根据《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实施细则(暂行)》的规定,要全力完成省政府下达的1000吨冻猪肉储备任务,以增强养殖户的市场预期,稳定生猪生产发展。在生猪市场价格低迷、养猪亏损严重时,建立最低保护价机制,收购生猪作为猪肉储备;建立肥猪补贴政策,与粮食、油料一样,交售一头肥猪给予一定的补贴;建立种猪补贴政策,对种猪场种猪给予补贴,保障猪源,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6篇:当前生猪生产形势分析

当前来宾市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1莫靖川1,王鼎民2,覃志贵(1广西来宾市畜牧站;2广西黔江示范牧场)

2010年春节以来,生猪市场疲软,3-6月份生猪价格持续下滑到8元/公斤,养殖效益锐减,加上来宾市6.1特大洪灾以及近期复杂猪病的困扰,生猪生产形势严峻。但从7月起,生猪价格又开始反弹,目前生猪收购价已达到11.2-11.6元/千克。近期,就当前生猪生产形势问题开展了一些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当前养猪生产现状 1.1 当前生猪发展情况。

台帐统计显示:2010年1-6月,全市100头以上规模猪场1033户,上半年出栏29.74万头,占全市45.84%;存栏26.48万头,占全市26.27%。100头以下的规模猪场5881户,上半年出栏14.13万头,占全市21.79%;存栏7.76万头,占全市7.7%。规模猪场最发达的是兴宾区、武宣县,规模养殖比重分别占全市42.4%、36.5%。2010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100.81万头,同比增长5.21 %,出栏64.85万头,同比增长6.02%。能繁母猪存栏10.52万头, 同比增长6.43 %。

1.2 当前生猪市场行情。

据定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仔猪价和猪粮价比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仔猪增幅较大。目前全市仔猪平均价格是13-15元/公斤,15公斤的三元杂仔猪430-440元,与4-5月份相比每头增加 1

160-170元;生猪平均收购价11.6元/公斤,至7月15日止,稍高的地方达12元/公斤。 1.3 当前生猪生产效益情况。

根据我市当前多数养猪场反映,自繁自养的猪场生猪价格盈亏平衡点在11-12元/公斤,目前从7月1日起,全市生猪价格从9元/公斤一路攀升,至7月15日,生猪价格已涨到11.6元/公斤,生猪生产出现转亏为盈的迹象;非自繁自养的养猪户,从市场购买仔猪进行育肥,盈亏平衡点按猪粮价6:1计算,我市生猪价格达11.6元,玉米价格2.2元/公斤,猪粮平均比价为5.27∶1,还低于6∶1,每头猪还亏100元左右,形势不是十分的乐观。由于3-6月猪价下跌,散养户或小规模养猪户缺乏资金维持,加上近期内大部分地方受复杂猪病的影响,空栏较多,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还会走高,出现猪价反弹的预期状态。 1.4 当前规模猪场生产情况。

由于3-6月份猪价下跌,4月份中下旬曾跌至8.4元/公斤,农村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没有资金挺住,出现停产或徘徊不前的现象,台帐统计表明:一季度全市2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8564个,二季度6914个,减少1650个,减幅19.27%;但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则稳中略升,一季度全市100头以上规模猪场928个,二季度1033个,增加105个,增幅11.31%。7月份以来,由于猪价有所反弹,一些精明的规模养殖大户开始引种,扩大生产规模,蓄积力量,为明后年猪价回升奠好基础。如兴宾区兴泉猪场于7月中

旬从华中农大引进“中国瘦肉型猪”150头,是来宾市灾后恢复生产动作最快的猪场。 1.5 规模猪场典型情况。

据兴宾区兴泉猪场业主介绍:如果从目前市场价来推测,他的猪场从3-6月份亏本几百万,但他压栏有几百头种猪,等几个月过后,猪价回暧,这批种猪的价值也有几百万元,亏本不怎么大,这两天肉猪售价现在是12元/公斤,养猪生产已出现微利。受洪灾影响的猪场就比较难办了,据忻城县古蓬水库猪场业主介绍,6.1特大洪灾淹没了他的猪场,全场兽药饲料及机械设备价值5万多元被洪水浸泡,大猪紧急销售被屠商压价到6元/公斤,仔猪更换环境造成应激最后也被抛售,每头售价100多元,重胎母猪搬迁又引起流产,母猪几经搬迁,折腾到最后还是被迫甩卖了,猪场停产了,全场亏损了17万元。没发生灾害的猪场如城厢乡泗贯养殖小区两个业主介绍,卖出一头猪平均亏本200元左右,3-6月份肉猪最便宜的卖8元/公斤,仔猪最便宜的卖300元/头,他们的猪场盈亏平衡点将近12元/公斤。上半年一起卖了600多头猪,亏10多万元,如果下半年保持12-13元/公斤价位,还是回不了本,主要是看明年市场了。

2 当前养猪生产存在问题 2.1 养猪生产水平低。

一是目前全市养猪生产仍然是千家万户零星分散养殖为主,饲养规模普遍较小,较大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的比重比较低。二是

饲料报酬低,多数猪场的料肉在3.0∶1以上,有的猪场甚至达到3.4∶1以上。 2.2 动物疫病风险高。

规模小的猪场防疫基础条件差,少数养猪场(户)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随着动物疫病种类不断增加,动物疫病的威胁进一步加大。一些常见疫病,如猪瘟、猪喘气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在老猪场中时有发生,对养猪业的危害性较大。 2.3 制约规模养猪业发展的问题突出。

用电难、用水难、贷款难、污染治理难等实际问题,仍然制约着规模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养猪场的建立、运营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一旦经营不善出现亏损,将使其难以为继。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多数猪场都存在用水、用电难的问题,因为养殖场远离居民区,水电供应就成了问题,象州县寺村镇有个猪场养猪十多年,水电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当然有内因也有外因。 2.4 生猪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我市生猪生产主要是围绕城市鲜肉供应,为定点屠宰厂提供活猪和部分外销到柳州、南宁等周边市场,目前全市目前还没有一家猪肉加工龙头企业。 2.5 猪场与市场衔接不好。

多数养猪户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单打独斗、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

一、流通不畅,且多数在本地销售。多数猪场与市场衔接不好,甚至脱节,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在利润分配上,猪场

与市场不对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论养猪户盈亏与否,屠商宰杀一头猪,都稳赚100元。 3 推进生猪发展的措施 3.1 当前生猪发展的有利因素

3.1.1 生猪养殖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10年上半年存栏能繁母猪10.52万头, 同比增长6.43 %。100头以上规模猪场增加105户,存栏24.68万头,比1季度末只增加1.53万头,表明了规模猪场生猪不存在压栏现象,大多数猪场淘汰老母猪,更新后备母猪,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激励生猪生产的一些措施,导致许多规模养猪户都理性地看待猪价起起伏伏,不存在宰杀生产母猪的现象。

3.1.2 生猪行情波动的规律看好 从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看,生猪价格的波动一般是3年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分4个阶段,即市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每一个阶段大约6-9个月时间。目前生猪低潮期从春节后到6月底,将过半年,逐步进入猪价回升期。不过据网络媒体介绍,年内生猪价格反弹不大,不会出现高价肉现象,猪肉市场基本上稳中有升。

3.1.3 金融危机基本上消退,国内CPI指数回升 2008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持续到2009年,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2010年国内经济得到恢复,据预测,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望到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内外经济环境利好,预计下半年养猪生产会进入正轨。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带动下半年生猪价格小幅上升,这是当前养猪户补栏的最佳时机,如果要等猪价上来了才补栏那就来不及了。

3.2 当前应对措施

3.2.1 落实中央强基惠农政策 继续落实中央强农支农政策,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

3.2.1 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今年国家继续安排30亿元中央建设投资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自治区也继续开展生猪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场)的认定,因此当前要加大“跑部进省”力度,争取更大的支持。日前,市水产畜牧兽医局2011年项目工作正在加紧申报,生猪标准化项目、饲料加工厂、畜禽交易批发市场、创建现代农业标兵、现代畜牧业园区、良种繁育体系等项目建设都十分重要。

3.2.3 指导规模养猪场(户)加快补栏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发挥来宾市水产畜牧信息网的作用,传递当前养猪业的前沿信息,组织有经济实力的规模猪场(户)从区内外引种,适时补栏,以稳定明年猪市。

3.2.4 增加资金投入,保护生猪生产 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发展经济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正值生猪生产的困难时期,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生猪生产,采取非常措施加强与银行、信贷、金融、保险、财政、妇联等部门协调,帮助规模养殖户协调信贷资金,支持生猪

生产,重点支持种猪生产企业或规模场(户),保护好母猪生产能力。同时,指导种猪场利用生猪市场疲软期调整、优化种猪结构,选留高质量的优质种猪,淘汰超龄和劣质种猪,保持适当种猪数量,提高能繁母猪生产性能,适当缩减商品猪存栏。引导养殖户暂不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待时机成熟,增加母猪补栏量,以迎接新一轮盈利期。

3.2.5 建立畜牧业长效保障机制,保护养殖户利益 在生猪市场价格低迷、养猪亏损严重时,建立最低保护价机制,收购生猪作为猪肉储备;建立肥猪补贴政策,与粮食、油料一样,交售一头肥猪给予一定的补贴;建立种猪补贴政策,对种猪场种猪给予补贴,保障猪源,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3.3 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3.3.1 落实水电问题 建议水电部门对规模养殖场用水用电问题继续优惠,调查中不少业主反映,因为养殖场远离居民区,解决了水电问题几乎解决养殖场发展的许多瓶颈问题。

3.3.2 加大疫病防治与监测问题 复杂猪病等烈性传染疾病对新老猪场的威胁巨大,加大疫病防治与监测工作十分紧迫。 3.3.3 培植养猪龙头企业 围绕优势产业,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扶持兴区业泉猪场、黔江示范牧场、凤凰知青示范场、祥丰猪场、华邦猪场、鑫盛源猪场、武宣种畜场、武宣食品公司、武宣丰源猪场、武宣县富进猪场成为万头猪场,组建养猪龙头企业,通过龙头的带动,到2011年建设500个规模养殖小区(场、户)。

3.3.4 着力培育产业基础 一是培育适度规模养殖,壮大规模养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加工型龙头企业。三是建设大型畜禽交易批发市场,以市场带生产,以生产带市场。四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健全生猪储备机制。实施冻肉储备、调整政府补贴等措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同时建立市县级的活猪储备库,以增强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3.3.5 加大宣传,稳定信心,安抚民心 由于上半年毛猪价格低迷、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养殖户积极性低落严重伤害了养猪户积极性,致使生猪补栏积极性受挫,对养猪生产极为不利。因此要做好宣传和安抚工作,让规模养殖户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及时引种补栏,尽快恢复生产,以免明后两年吃高价猪肉的历史又会重演。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九日

作者:莫靖川(1973—),男,兽医师,1996年广西农业大学毕业。联系电话:13788776560。先后在《中国畜牧杂志》、《养猪》、《广西畜牧兽医》杂志上发表10多篇论文,分别是:《虫克星对山着蚧螨病的防治效果》、《饲料中添加中草药与抗生素对肉猪生长性能的影响》、《有机铬对母猪繁殖性能的效应试验》、《猪日粮中有机铬适宜添加量的研究》、《忻城县生态养羊的综合措施》、《忻城县北更乡山羊圈养调查报告》、《来宾市推进生态养猪的经验和体会》、《来宾市节粮型畜牧业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当前来宾市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等,2009年《水牛人工授精受胎率低的研究》获来宾市第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

第7篇:生猪生产情况及发展对策

一、生猪产业发展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养猪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生猪出栏量由1978年的403.7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2350万头,年均增长6.05%。2008年养猪实现产值392亿元,占畜牧业产值46.3%。养猪做为全省最大的养殖产业,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时期(1978—1985年)。这一阶段,我省畜牧业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快速发展时期(1985—2000年)。我省生猪市场的放开是从1986年开始的,主要采取“管放结合,逐步放开”的方式,到1990年基本实现了省内猪肉自给。这一阶段,主要是深入贯彻“科技兴牧”方针,在全省各地大力推广以“经济杂交、配合饲料、塑料棚暖舍、综合防疫”等四项为主要内容的瘦肉型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解决寒地养猪成本较高的问题,大幅提高了养猪生产水平。

3、稳定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我省大力推行了生猪饲养技术标准化工作,进一步修订生猪标准化和生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加强了种猪场的建设,在望奎、绥化、巴彦、双城等养猪重点市县推广良种猪鲜精大倍稀释配种技术。2003年前后,按照养猪标准化的要求,各市(地)进一步加强了猪舍的改造,对母猪、育肥猪分别了推行“平面养、不限位、半关闭”、和“全价料,生干拌、自由采食、自动引水”的饲养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养猪生产水平。同时生猪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突破,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名牌企业,初步形成了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相配套,地方名牌与驰名品牌竞相发展的格局。2005—2008年,针对全国性生猪产业波动,国家和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我省生猪产业开始进入提质增效新的发展时期。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8年末,我省生猪存栏和出栏分别达到1788万头和2350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35.6%和24.0%。全省猪肉产量182.7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0.3%,产业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46.3%,居各畜种之首。全年屠宰生猪能力超过2000万头,其中,深加工企业20多家,年加工能力1600万头以上。规模饲养比重逐年提高,全省现有养猪专业户16.3万个,养猪大场、大户1.5万个,养猪小区946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场户出栏的商品猪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通过产业聚集,形成了巴彦、望奎、北林区、肇东等年出栏超过100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我省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丰富全国城乡市场,确保国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养殖效益不稳定。根据省物价局成本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省平均出栏一头肥猪总收入1439.5元、总成本1125.6元、净利润313.9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11元、147.73元、-146.6元。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仔畜和饲料成本增加,2008年,我省每头仔畜平均成本411.3元、饲料成本574.8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44.5元和52.6元。目前,育肥猪收购价格持续回落,利润将继续下滑,由于全行业的盈利水平下降,不排除个别企业出现亏损的可能。

3、产品价格波动较大。根据省畜牧局价格信息监测结果,2003—2007年,我省活猪产品价格呈现波动性增长,受母猪存栏大幅上升、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饲料价位总体较高等因素影响,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活猪价格持续下降,至2006年2月份,活猪价格跌破6.0元/公斤的盈亏平衡点。2006年5月份,活猪价格降到4.96元/公斤,较上年同期下降38%,为2000年以来的最低价位,出栏1头猪平均亏损70—80元。从2006年6月开始,活猪收购价格逐步回升。2006年12月,活猪价格开始进入9.2元/公斤的高位区。2007年1—4月活猪价格在8—9元/公斤之间浮动,5月份价格开始快速上涨,至9月份活猪平均价格达到15.4元/公斤,猪粮比价突破10:1,创历史新高。

2008年1月开始,生猪产品价格呈现回落趋势,养殖效益有所下降,主要是玉米、豆粕、鱼粉等饲料价格上涨过快,造成养殖成本上升。预计2008年底以后,生猪存栏有望得到全面恢复,生猪产品价格将随之下降。

三、生猪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化总体水平低。我省生猪养殖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的过程,规模化养殖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散养户比重仍然很大。由于散养规模小,势力单,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能力差,不能预判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只是简单地跟随价格作出生产决定,在市场形势好、养猪效益高的时候,养殖规模快速膨胀;养猪效益下滑,出现亏损时,又空栏罢养,缺乏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难以保持生猪生产的相对稳定。2006年生猪价格大幅下滑、2007年生猪价格大幅上升,说明散养猪仍左右着整个生猪市场,不解决散养问题,猪肉市场难以稳定。

2、产销对接能力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肉类市场竞争激烈,生猪产、加、销的对接能力,已成为肉类产业发展的瓶颈。我省肉类产、加、销一体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多以效益为中心,猪少了抬价抢购,猪多了压价收购,不愿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中没有发挥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开拓者的纽带作用,没有与养殖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产销互补的利益联结机制。

3、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生猪疫情形势严峻给产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一是我省以病毒病为主的非典型猪瘟时有发生,进而发生细菌感染,给生猪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二是我省大部分养猪户采用老方法进行免疫,免疫病种和免疫剂量调整均不到位,导致免疫失败。三是活猪贩运器具消毒不够彻底,常引发猪病疫情。

4、金融服务滞后。生猪养殖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是投资较大、利润较低的产业。我省农民生猪养殖资金不足,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生猪规模养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撤出了农村,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开拓农村市场还在起步阶段,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虽大力拓展农贷业务,但覆盖范围有限,农村金融服务由农村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养殖户贷款需求很难及时、方便、快捷地得到满足。二是贷款周期短,农村信用社一般要求一年一贷、一年一还,而生猪养殖是周期性养殖行为,生猪出栏后又要立即补栏,“年初贷、年底还”的贷款方式不能适应这种持续的周期性养殖需要。

5、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为降低生猪生产面临着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疫病风险,以及规模经营风险,近年来,国家和省逐步实行了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肉品储备、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有待健全完善。

四、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生猪生产存在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在生猪养殖重点区域,引导扶持标准化饲养场(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贷款、用地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对生猪经营进行减税、免税等,以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民营企业积极投入规模化养殖。积极引导散户、专业户加入联合体或合作社,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集约饲养来推动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着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通过产业的快速聚集,对龙头企业形成更强的支撑能力。

2、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保证产销渠道畅通。一是对龙头企业采取扶持政策,支持基础好、信誉高的现代化肉类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竞争能力,使企业不断发展

壮大,充分发挥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实施国家优惠政策与企业产加销一体化挂钩。凡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加工企业,需与生产者签订收购合同,努力扩大订单比重,用经济手段推进两者紧密结合,强化对基地农户的指导与扶持,把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享、一体化经营的运行机制;三是扶持和引导企业从长远发展出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反哺基地能力,防止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四是对实施保护价收购合同猪补贴政策,在猪多、价低时,减少龙头企业按保护价收猪而造成的价差损失,调动龙头企业按合同收猪积极性。

3、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近几年,疫病已成为影响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充分认识疫病防控工作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加大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力度。一是强化补免工作,在做好重大疫病强化免疫的同时,认真做好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的检查,对新补栏、漏免以及免疫抗体不达标的畜禽,要及时进行补免,保证免疫效果。二是建立疫情监测制度,认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工作,健全疫情报告制度,确保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消除疫情隐患。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屠宰、经营、储藏、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认真执行“严格程序、全程跟踪、双向隔离、双向检疫”的外引牲畜管理审批制度,严防外疫传入。四是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努力建立起适应防控工作需要的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立完善的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制度。

4、创新养殖信贷模式。发展规模化养殖,仅靠农民自有资金困难很大。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单

一、融资渠道狭窄,信贷规模小、门槛高、周期短和服务差等,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发展。应切实采取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融资难问题。一是要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发放养殖业贷款,国家在利率浮动幅度、再贷款、贴息、补亏、税收等方面,对支农信贷业务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类金

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二是积极推广小额信贷,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要根据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规模确定,贷款利息要按实际使用贷款数量和时间计算,以减轻农民贷款负担。农民还款可以少量多次,分段还款,既促进农民的贷款使用和还款,又有利于小额信贷的贷款回收。三是创新贷款机制和信贷产品,应根据农村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解决农民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扶持设立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推广完善农户联保制度,探索保单抵押和栏舍、活体抵押等贷款方式创新。

5、建立更有效的风险制度。一是扩大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的覆盖面,生猪的重大动物疫病目前只确定了极少数几种,对生猪生产危害性大的其他疫病也要建立扑杀补偿政策,防止疫情扩散和疫病流行。提高扑杀补偿水平,使补偿标准提高接近生猪饲养成本,避免农民对扑杀抵触情绪大的问题。二是建立完善肉品储备制度,国家在肉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应采取收购方式储备猪肉;同时,在生猪供给短缺时,及时进行储备肉销售,以满足市场供应,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全面推行生猪政策保险,养殖户既盼望推行母猪政策性保险,更盼望全面推行包括母猪在内的所有生猪政策性保险,既保自然灾害损失,也保动物疫病损失,从根本上化解生猪养殖风险。

6、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组织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有害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进行严厉查处,规范畜产品生产。一是抓好行业准入,以“坚持标准、依法审批、规范程序、保证安全”为首要原则,加强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生产企业的资格审查。二是大力推广GMP、HACCP及ISO质量认证体系,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地市兽药饲料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及畜禽产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教育生产企业、广大农民和业者依法开展畜禽生产经营活动,确保肉类质量安全

第8篇:生猪生产及供应计划需求分析建议

自从1985年我国生猪市场完全放开之后,生猪和猪肉价格就开始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只规定指导价格水平或对猪粮比价水平进行引导。而由于生猪生产的分散和无序,直接影响了市场供求,进而导致生猪价格频繁出现波动。那么,我们的生猪产业完全靠市场行不行,生猪生产和供应需不需要计划?采访中,业内有识之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省畜牧兽医局相

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家,养猪总量差不多占世界的一半。在城乡居民中,猪肉食品占肉类食品总量的60%以上。因此,市场上猪肉的多少,价格的高低,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我国养猪业长期依靠个体分散、小规模的养殖户,他们一般是赚钱就养,不赚钱就放弃。这种盲目生产容易导致一哄而上,再一哄而下,生猪生产很不稳定,也不具备抗风险能力。而一旦市场上出现大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市场供给。

现在,我国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很低,大部分是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自产自销,养殖户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和判断能力,因此,生猪生产和供求完全靠市场调节很难。省养猪学会理事长魏国生认为,现在我们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和协调生产的作用,实行订单式的生猪生产模式,避免盲目生产和资源浪费。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丹麦、北美等养猪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丹麦、北美的养猪农场全部是专一的规模化饲养,而且丹麦的养猪业是高度计划的,从良种到消费都有确定的配额。在北美,合同生产模式是非常成熟且普遍应用的养猪生产模式。在这种公司+农户的合同生产模式里,农民提供猪舍、水电、人力等,公司提供猪、饲料、技术服务等。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农户由于签订了合同,每月有固定的收入,会更加专心投入到养猪生产,且很容易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规避了大部分技术和市场风险;对公司而言,有人为公司提供了养猪的场地,减少了固定投资,降低了固定成本。

记者从望奎县畜牧兽医局了解到,这个生猪生产大县虽然还没有实行合同生产的模式,但目前已尝到类似于公司+农户生产模式的甜头。该县每天生猪出栏量达5000多头,其中80%都被当地一家大型肉类加工企业消化。由于有稳定的销路,当地的生猪基本不愁卖。而且即使在当前生猪市场形势不好时,当地大多养猪户也都能获得微利,卖一头育肥猪能挣100元左右。

另有专家指出,养猪业的发展会耗费粮食、水、土地等资源,而我国的资源对生猪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据研究,1头母猪的资源消耗量是6个人消耗量的总和,1头育肥猪的资源消耗量与排泄量是4个人的总和。因此,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资源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的增加与需求,制定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规划,稳定生猪存栏,提高出栏率。

此外,在生猪产业发展中应该做到全国一盘棋,科学调配生猪主产省和主销省。并采取适当政策,引导养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使生猪生产和预期收益保持稳定,避免盲目性和投机行为,从而稳定市场供应和生猪产业的发展。

第9篇:2009年生猪养殖小区生产调查情况

关于享受国家补助的生猪养殖小区2009

年生产调查情况

2010年1月12日,我站深入到享受国家补助的生猪养殖小区,对一些养殖农户进行生产调查。共查农户13户;农业人口50人, 劳动力32个,建圈83台,1563平方米,共享受国家补助资金约21.2万元,现存栏生猪137头,其中母猪35头,2009年出栏生猪320头,人平出栏生猪6.4头,头平实现利润在100—300元不等。建圈前有圈舍29台,245方米,年出栏生猪68头,人平出栏1.36头,每平方米出栏生猪0.28头,建圈后每平方米出栏生猪0.20头。

调查现状是:

1、在家里养殖的大部分是老太婆、老太爷,主要劳动力多数在外打工挣活钱,无科技明白人。

2、生猪存栏差,空圈率高,可年出栏200头的户,现存栏生猪仅30多头。

3、饲养水平不高,一些农户仍然是过去的传统的养殖方法。

4、养殖农户设备不具备,没有产床和仔猪保育箱等设备。

5、二杂母猪养殖技术掌握不够,导致仔猪成活率低或母猪不生产。

6、生猪出栏总量低,投入项目没有达到效果。 存在的问题:

1、生猪销售价格低,利润空间小,养殖效益低。1

2、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养殖成本高。

3、规模养殖不大,比较效益低,农户失去养殖积极性。

4、没有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养殖风险大。

思考:

从这些调查的农户看,国家补助建圈资金达元,调查农户共建圈1500多平方米,年出栏生猪应在2000—2500头,而2009年出栏生猪320头,可实际出栏仅实现要求的16%左右,没有体现项目补助的效果。主要是养殖户的规模不大,养殖少,比较效益低,一旦市场价格低下,会大规模的出栏,生猪存栏会大幅度减少,甚至空栏停养。

建议:

生猪圈舍建设补助项目,应考虑集中建圈分户饲养,才能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一是有一定的规模,实行自繁自养模式,从而可降低因购买仔猪而增大成本;二是有一定的规模可以抵御市场价格风险;三是出栏总量大可以在小范围内引导市场;四是有规模就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可指导疫病防治,从而可降低疫病风险;五是具有一定规模可大大降低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六是可以招引大的业主来投入养殖业;七是可以有规模的生产优质商品猪,以实现更高的养殖效益。

2010 年1月15日

上一篇:结核病培训试题答案下一篇:诗歌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