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年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产年(通用8篇)

生产年 篇1

安全生产计划

按照集团2013年12月27日第12次安全例会会议**副总经理指示精神,结合我司2013的安全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从整体上说,公司2013年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和××项目基本完工,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现将具体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2013安全工作

1、强化管理,落实责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我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和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公司上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安排部署。

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各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公司安委会牵头,工程管理部具体落实,和××、××、××个项目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共同组建安全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工程的安全监督和管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万无一失。

2、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例会制度

按照公司安委会会议制度要求,年内组织召开5次安委会会议。××、××、××项目部结合自身安全工作特点,每周会同监理召开一次安全例会,将安全管理工作和工程进度紧密衔接在一起。

3、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

通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治理活动,进一步加强监管监察力度,按职责分工组织力量对3个重点在建项目、运营公厕、储备地块等安全生产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和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有效地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全年一共组织6次专项治理活动,排查并整改隐患70处。

首先、对××工程、××绿化工程、××3个在建项目,要求项目管理团队绷紧安全管理神经,协调工程监理、施工单位,组建施工现场安全保障队伍,加强施工现场巡检和安全防范。

××工程、××绿化工程、××3个在建项目按照不同工程类别及特点,分别制定了安全检查制度,做到有针对、可操作,确保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对于××工程,在去年获得集团观摩工地和天津市文明工地基础上,项目部在装修环节认真分 析并筛选各类风险源,针对不同的风险源采取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在日管理、周检查中时刻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公司安委会也派员重点督查项目的安全工作,在2013年7月份圆满迎接了集团百日安全大检查活动并在9月份检查评比中获得第3名的好成绩。对于××项目,暑期正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关键期,同时也面临防汛的严重压力,公司安委会派员分别于7月6日和8月9日两次深入现场,重点检查现场临电安全、临边防护、驻地防火、防触电、防中毒、防溺水、防汛安全和安全资料健全情况。针对查出的问题专题下发问题整改通知并要求限期整改。

其次、对已建成的××运营项目,落实重点部位监控制度,对群众安全、用电安全、设施安全等工作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增派保安,配备巡查车辆,24小时进行巡查和监管,防火、防盗、防破坏,防张贴反动标语,防止非法聚集。发现情况,按照安全预案做好处置工作。

第三、对实施看管的地块增派保安,加强看管和巡查力度,保证空地和空厂房内无非法聚集。在雨季期间重点查看看地围墙是否遭受雨水浸泡并倒塌,按照应急情况处置安排,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必要时逐级上报情况,及时通知公安人员。同时,加强防火措施,对存在火灾隐患的部位及时采取处理,消除隐患。

4、制定并下发相应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文件,规范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按照城投集团安全例会会议精神和对不文明施工行为处罚规定的要求,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了××公司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试行稿),对文明施工措施费的支付、文明施工的标准、文明施工的公司和项目两级体系检查方式以及不达标处罚办法进行了详细的约定,为我公司即将开始的侯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奠定了制度安全。

公司安委会针对两会、五一、十一、元旦、春节不同节假日安全生产形势制定和并下发了4次节假日安全生产工作通知,并与5月份下发《防汛紧急通知》,11月份下发《在建及运营项目排查安全隐患的紧急通知》。

5、加强对安全生产管理方案的审核并监督其落实 首先、严格审查施工、运营、看护过程中编制的安全方案,检查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到位。

我公司组织的建设项目往往涉及绿化、景观、机电、水景、土建等诸多专业,安全管理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制定安全措施。如绿化工程主要侧重于防火措施,严格规范施工人员用火作业及落实消防设施、水源等;景观工程涉及大尺寸石材搬运工作,因此必须做好劳动保护工作,加强对铺装人员的安全教育,并设专人现场巡视;机电、管线等 涉及大量坑槽及井口,因此必须保证临边防护措施,保证坑槽围护及井口遮盖及时有效,同时要求现场接电及带电作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土建工程除需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应对脚手架使用、高空作业、“四口”防护等方面制定专项措施。此外对于本工程规模大劳动力集中的情况,要求所有施工单位对生活用电用火、防止食物中毒等方面编制专项方案并监督落实。

其次、强化运营项目及看护地块防火、防盗、防破坏,防非法活动等工作的安全预案,并及时保障处置措施的可靠性。

第三、严格检查有关单位的安全教育及记录情况,未经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考核合格的不准上岗。

6、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工作

按照集团对于文明施工管理的相关指示精神,我们在抓好安全管理的同时,重点对于××工程、××项目和××景观工程三个项目工地的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加强了管理力度。针对××景观工程土方撒漏问题,安排专人负责清扫和专业清扫车结合,按人员确定责任区,将路面整洁度和工人工资挂钩进行奖罚。在重大检查日来临之前安排专人重点主抓文明施工管理成效工作。××项目施工期间,公司为了推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在7月6日和8月9日两次安全专项检查的过程中,对工地文明施工管理工作如路面硬化、民工宿舍、食堂管理,架体搭设、密目网维护及邻边防护等部位进行了检查,对于工地不文明施 工行为下达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对于××工程,在去年市级文明工地基础上,项目部再接再厉,将文明施工管理规范化、常态化,进一步提高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确保安全质量万无一失,圆满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成功取得建设工程“海河杯”奖。

二、2014年安全生产计划安排

2014年是我公司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局之年,河道改造、道路施工、桥梁施工等项目给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将会带来许多挑战,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管网施工的安全管理风险和难度也将越来越大,为此我们拟打算从以下7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完善并加强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的职能,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责任体制,明确安全生产各管理层具体责任与义务,组建一个自上而下严密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修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对安全生产管理范围、责任划分、人员配置、管理措施、奖惩办法等进行明文约定,并督促逐级签订,严格落实。

启动子公司和物业等部门的安全体系化建设,利用一年的时间完善并健全子公司和物业等部门的安全管理体系化建设。

2、继续完善并落实建设工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强调开工先开课,重视开工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开工前由项目部 统一编制风险预控方案,识别风险源和细化管控措施,明确职责。结合公司2014年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工作从招标开始入手、从合同约束代建、监理和施工单位安全行为,为工程的正式启动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作为公司2014年重点工程—××基础设施项目要进一步细化风险源调查分析、预控管理、实施管理等环节,加强管理体系的针对性、时效性及可操作性。应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深入分析重点环节,侯台一期基础设施项目的施工机械、临电、基坑支护、有毒有害气体、火灾、爆炸等风险源等,做到详细、具体、有针对性。

同时强化落实,充分发挥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预控作用,形成长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做好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管控,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安全无事故。

3、全面贯彻安全生产例会制度。要求各在建工程项目部坚持每周组织各参建单位召开安全碰头会,传达上级相关指示精神,报告当月安全风险源管理情况及下月预警,总结安全管理得失并布置下一步安全工作要点等。公司安委会要保证每月组织例会,传达市安委会、各级安监部门、集团安全生产会议及文件要求,同时对在建项目、运营公厕及储备地块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强化部署。每季度初,应由安委会主任召开安委会全体会议,对公司阶段性安 全管理工作进行总结,掌握全局安全生产形势,及时调整安全生产工作策略。

4、强化定期安全联合检查工作。对于在建项目,定期组织监理、施工单位联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治理活动,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安委会监管监察力度,按职责分工采取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等不同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力量对在建项目、运营项目、储备地块等安全生产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进行认真排查,发现问题要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和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同时,加强检查工作流程记录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到部署有通知、检查有记录、整改有回复。

5、在加大安全投入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加大安全投入,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制定了2014年安全劳保用品采购计划,加大了苗木公司、物业和运营公厕的安全投入,2014年拟投入46000元。

广泛宣传上级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精神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应知应会常识。继续督导各有关单位要以一线人员安全技能和安全保护知识为重点,要求层层落实,加强对职工尤其是农民工、临时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定期抽查在建项目安全交底及参建人员安全教育工作资料。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员 工安全意识,调动安全工作积极性,巩固加强安全生产实施基础。

定期组织应预案演练,加强预案操作执行熟练度,要求人员随时警惕,保证紧急情况处置及时稳妥。同时,在演练中进一步完善预案内容,及时反馈,结合实际对安全预案扩展及修编,保证预案内容与时俱进、与事俱进。

6、继续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工作。

2014年,在即将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利用公司新编制的《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试行稿)提高××项目的文明施工管理水平。从制度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确了文明施工到位有奖,达不到标准处罚。在项目开工后,要组织项目各参建单位进行系统的学习活动,层层贯彻落实,做到项目全体人员都了解。

7、完善内业资料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内业体系,分门别类详细记录有关文件收发情况、安全生产会议精神,安全生产检查情况、安全隐患整改情况、事故上报及处理记录、以及应急预案演练备案资料等,做到全面有序,可查可溯。

安全生产是关系到每项工程成败的关键,也是检验驾驭工程项目能力的关键,2014年我公司将继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以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为目标,以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为重点,把安全、文明施工 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天津市**公司

生产年 篇2

1 粮食生产的总量特征

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重大政策措施,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过去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7万t,先后登上了35000、40000和45000万t三个台阶,1996年总产量超过50000万t;然后在1998年和1999年又连续突破50000万t,其中1998年的51230万t为历史最高水平。连续多年粮食丰收引起结构性、区域性供给过剩,导致种粮效益下降,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出台,粮食产量逐年递减。2004及以后几年,在政策驱动、市场拉动和工作推动的综合作用下,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总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具有如下特征:

1.1 粮食产量增长根源于生产要素投入增加

粮食产量增长依赖于生产要素供给推动,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与基于技术变化的要素生产率提高,构成了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源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和成灾面积的要素贡献份额之和为2.0216[1],粮食生产总体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但不同阶段投入要素的贡献率排序存在明显差异。利用相关数据进行了测算,要素贡献率测算方法为:

技术进步贡献率公式为:

其中CFR-Xi第要素贡献率;ai-第Xi要素弹性(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获得);△Xi/Xi第要素平均增长率;△Y/Y-粮食产量平均增长率。(1)1978-1991年各要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依次为农机总动力、科技进步、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说明该阶段农机总动力增加和科技进步水平提升对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更为重要。(2)1992-1998年各要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依次为农机总动力、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科技进步,说明该阶段农机总动力和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促进粮食产量增长作用显著。(3)1999-2006年各要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依次为农机总动力、科技进步、化肥施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说明该阶段农机总动力和科技进步水平提升减缓了粮食产量下降幅度,粮食播种面积贡献率为负,表明其是造成该阶段粮食减产的最主要原因。可见每个阶段粮食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化都起到了催化剂作用。1998年前后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较为明显下降,把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与粮食单产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后,发现两者变化趋势高度吻合。再回顾农业生产中的两个主要投入品指标——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变化趋势,两指标都保持了增长趋势,但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趋势同样在1998年前后有所减缓。

1.2 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循环增长

(1)古典波动。从粮食产量增长幅度来看,除了1980-1984年持续增长及1999-2001年连续减产,其他时期粮食产量增产或减少没有连续超过两年的,基本是短期粮食增长后就出现产量下滑或短期减产后就回升,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符合古典型波动特征。(2)频率增强。1978-2006年我国粮食生产可划分为9个波动周期(第9个周期中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三年恢复性增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表现出增长停滞,不算一个完整的周期),从波长上看平均3.1年一个周期。1992年之前波动周期平均约4年,这之后平均2.8年发生一次,可见近年来频度有所加强,尤其第八个周期即2002-2003年仅2年。(3)低幅振荡。从变异率看,最高波动幅度是第Ⅱ和Ⅶ周期,超过13%,其他周期波动幅度都在10%以内,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4)间歇增长。以0.5亿t为标准,我国粮食生产先后跨越4个台阶:1978-1982年粮食产量从3亿t跨到3.5亿t用了4年;1982-1984年粮食产量从3.5亿t跨到4亿t用了2年;1984-1993年粮食产量从4亿t跨到4.5亿t用了9年;1993-1996年粮食产量从4.5亿t跨到5亿t用了3年(表1)。粮食产量变动经历了一个“W”形轨迹,多次登上台阶后又经历一个下挫过程。

注:(1)波动周期是以两个波谷年之间的循环为界限,变异率上升降年开始,至变异率下降至谷底年止,为一个波动周期。(2)趋势值是利用多项式函数(LNY=10.29+0.0408*T-0.0009*T^2)对我国粮食产量进行时间趋势拟合,拟合后的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3)增长率和变异率常出现不一致现象,两个指标的内涵存在差异。增长率是一个年际概念,本身包含趋势成分,不能准确度量具有长期变动趋势的经济变量的波动程度,而且容易放大波动水平;变异率是波动的相对幅度,它反映真实增长波动偏离均值的相对程度。

1.3 粮食产量增长主要归结于土地产出率提高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挑战是保持产量稳定和平衡增长,播种面积已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持续粮食增长应主要依靠提升单产水平。单产对总产量影响贡献为1.000006,播种面积对总产量影响贡献为0.999982[3]。单产提升则是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要素协作结果。(1)土地产出率。粮食单产从1978年的2527kg/hm2上升到2006年的4716kg/hm2,上升了86.6%,年均上升2.3%。其中上升最快的时期是1980-1984年,从2734kg/hm2上升到3608kg/hm2,年均增长率为7.3%。此后在波动中增加,特别是2004-2006年始终处在高位,单产均值为4659kg/hm2。(2)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劳动力的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1076kg上升到2006年的1528kg,上升了41.9%,年均仅上升1.2%。因此,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这与我国资源禀赋特征相吻合。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中,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具有较高的边际收益率。

1.4 粮食价格波动大于产量波动幅度

粮食产量波动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形成较大压力,市场价格波动则使产量进一步波动。我国粮食商品率不高,稻谷、玉米、小麦三种粮食平均约50%上下(2006年除外,商品率猛增到64.5%),粮食市场容量相对于粮食总产量来说很小,总产量的小幅振荡可能会对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产生巨大的压力。波动幅度粮食价格比产量要大,如1995年粮食产量增加了4.8%,而粮食价格则上涨了22.4%(1)。从周期波动幅度和波长来看,1987-2006年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最大为52.6%,最小2.36%,平均为18.7%;粮食产量最大波动幅度9.7%,最小为0.1%,平均3.8%。这从侧面印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信息已对我国粮食生产发挥了明显调节作用,粮食波动在整体上受制于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

1.5 粮食总产增长率逐年下降

进一步考察不同时期粮食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发现其增长率呈相对下降趋势。平均增长率1978-1985年为3.17%,1978-1990年为3.23%,1978-1995年为2.54%,1978-2000年为1.91%,1978-2004年为1.77%。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背景下,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产量要继续维持1.8%左右的增长速度将面临很大困难。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业补贴力度,但由于化肥、农药、农机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劳动成本不断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仍然属于最低的。2003-2006年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含补贴)分别为212元、382元、329元和320元[4]。尽管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加强,但政策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减弱。

2 粮食生产的品种特征

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品种的产量所占比重合计85%-90%。这四大主要品种产量,对于整个粮食生产具有决定性影响。在粮食总体安全形势下,品种结构矛盾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矛盾。

2.1 玉米小麦是粮食增长主力

主要粮食品种在粮食总产量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稻谷增产幅度低于粮食总产增长,相对地位显著下降,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44.9%下降到2006年的36.1%。主要是稻谷面积趋于收缩所致。2000后年种植面积一直低于3000万hm2,尚不到1978年的90%。小麦相对地位在波动中略有增加,从17.7%增到21%,影响小麦总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单产,两者相关系数为0.94。国内饲用需求增长、玉米种植效益提高推动了国内玉米生产稳定[5],其相对地位大幅上升,从18.4%增到29.2%。归结于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1996万hm2扩大到2006年的2697万hm2;单产水平相应从2803kg/hm2提高到5394kg/hm2。大豆相对地位微增,从2.5%增到3.2%。

在早期粮食增长2000万t以上年份主要依靠稻谷和小麦,如1979年和1982年,是为了满足居民细粮消费;后期粮食增长则日益依靠玉米增产,如1990年粮食增产3869万t,在粮食增量组成中,玉米贡献份额为46%,小麦贡献份额为24%,两者已占据支配地位。利用斯皮尔曼(spearman's)等级相关系数计算粮食总产和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92、0.94和0.88,证实了玉米小麦产量增加与粮食总产量关系密切。

2.2 稻谷生产相对平稳

表2显示了四种粮食生产波动周期,稻谷经过了7个周期,平均为4年/周期,最大波幅0.47%,平均波动系数为0.33%;小麦经过了8个周期,平均为3.5年/周期,最大波幅1%,平均波动系数为0.7%;玉米经过了9个周期,平均为3.3年/周期,最大波幅1.15%,平均波动系数为0.73%;大豆经过了10个周期,平均为2.7年/周期,最大波幅2.35%,平均波动系数为0.88%。进一步说明稻谷的波动周期频度最低,振幅最小,稻谷比其他粮食品种生产更为稳定,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口粮生产的相对稳定,有大豆波动幅度大,但波幅有逐年减少的迹象。从波动系数来看,多数年份四种粮食波动走势不相同,表明它们具有相互“熨平”的功能。

注:波动系数=(Y-Yt)/Yt×100%,其中Y-粮食产量在t时刻的实际值,Yt-粮食产量在t时刻的趋势值,(Y-Yt)-粮食产量在t时刻的波动

2.3大豆产量增长处于徘徊萎缩状态

20世纪80年代至目前,我国大豆生产交替出现徘徊萎缩和小幅发展格局,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政策不稳定造成的。总产量有两次比较大幅度提高,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由700-800万t提高到1000-1100万t;第二次是90年代,提高到1500-1600万t水平。2004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959万hm2,总产量首次突破1700万t,此后一路下滑。在四大粮食作物中,大豆单产水平一直是最低的,以2006年为例,大豆单产为1721kg/hm2,仅相当于稻谷27.6%、小麦37.8%和玉米31.9%。在片面追求产量农业发展模式下,大豆生产必然遭遇冷落,再加上大豆比较收益通常低于玉米(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显示,1978-2006年间玉米平均净利润比大豆高11%),从而导致大豆供给增长落后于需求扩张,只能依靠大量进口填充供需缺口。在黑龙江、吉林等大豆主产区,玉米是与大豆争地的最主要作物品种,导致玉米对大豆的生产替代。大豆商品率在70%以上,高于其他三种粮食,因此大豆种植面积对价格和比较收益更为敏感。

3 粮食生产的地区特征

按照地区粮食产量及需求量,我国粮食产区可分成三类: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13个省份;主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省份;产销平衡区包括山西、广西、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份。

3.1 主产区是粮食增产及稳定的基础

粮食主产区是全国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1978-2006年间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7倍。回顾主产区粮食生产历程,可以发现该区域粮食生产一直循着“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波浪式向前发展[6]。从构成要素变动看,1978-1998年间是我国粮食产量波动上升时期,主产区粮食产量从21288万t增加到36316万t,增长了75.9%,年均递增2.9%;而非主产区从9189万t略增到13792万t,增长了50.1%,年均递增2.1%。从产量形成要素看,主产区粮食面积年均减少0.04%,明显低于非主产区0.44%的减少幅度。同时,主产区粮食单产年递增率达到3.01%,又明显高于非主产区2.3%的年均递增速度。此阶段粮食产量增长过程中,主产区贡献率达到77.8%,非产区贡献率仅为22.2%。1998-2006年是全国粮食产量下降时期,主产区粮食产量仍增长1.4%,非主产区产量下降了13.3%。

3.2 主销区粮食生产敏感性强

主销区大多是工业化、城镇化密集地区,粮食生产机会成本高,粮食减产、侵占和毁损耕地、污染水源等破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象更容易发生。相对于全国粮食供求平衡,确保粮食主销区粮食生产稳定则更为敏感[7]。1987-2006年间,在大多数全国粮食增产年份,主销区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比重,往往低于主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全国粮食减产年份,主销区粮食的减产量占全国粮食减产总量的比重,往往高于主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主销区产需缺口不断拉大,已达到500多亿kg[8]。主销区粮食种植面积对粮食价格弹性感应系数为0.73,如果将种植面积滞后一期,则系数高达为0.85。主销区对主产区乃至全国的依赖性更强,这些地区粮食供求的小波澜有可能引起全国粮食市场的大风浪。

3.3 平衡区种植面积稳、产量增长快,粮食生产潜力大

(1)平衡区粮食播种面积比较稳定。1978-2006年产区内粮食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2200万hm2以上,2006年产区粮食播种面积2494万hm2,比1978年的2557万hm2仅减少2.5%。(2)平衡区粮食产量增长快。2006年该产区粮食产量9401万t,比1978年的5235万t增长79.6%;同期主产区粮食产量增长73%,主销区粮食产量下降21.1%。(3)平衡区粮食单产增长凸显。2006年平衡区粮食单产3770kg/hm2,比1978年增长84.2%,同期主产区粮食增长73.5%,主销区粮食增长42.4%。

4 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为了推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在继续执行现有促进粮食生产政策基础上,新的战略思路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统领粮食生产全局,以先进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粮食品种结构平衡为突破口,以保护耕地、提高地力为重点,以加强财政支农为抓手,推动粮食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4.1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一是基本农田保护区要落实到地块,建立每一地块信息档案;有条件的地方绘制成图上网公布,便于农民和社会监督。二是基本农田占用,要建立用地听证制度,并向社会公开审批结果。三是完善耕地占用补偿机制,尽快出台政策文件,通过土地收益分成,弱化地方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占用耕地的利益冲动。将土地开发收益纳入财政预算,征收的耕地占用基金大部分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等,以及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2)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一是将“沃土工程”建设制度化、长期化,确保政府在改善耕地质量方面的投资稳定增长,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鼓励集体或农民投工投劳治理改造农田,对农民增施有机肥等培肥地力行为给予补贴,引导农民运用综合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4.2 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1)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和范围。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对农民的购机补贴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向农机化投入的积极性,扶持各种农机合作组织发展。二是根据各地农业发展和农民购机需求,结合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机综合化水平、农民购买能力及地方政府积极性等县域差异,使农机购置补贴覆盖范围扩大,如在南方丘陵地区农户经营规模小,应将小型农机纳入补贴范围。(2)实施农机综合治理。一是引导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二是促进粮食高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实行联合耕整地、机械深松、免耕播种、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和常规农机化技术的集成组合配套。

4.3 注重粮食品种结构平衡,满足不同用途消费需求

(1)稳定稻谷生产。一是确保稻谷播种面积,防止竞争性作物对稻谷过多挤压。二是建立耕地动态平衡机制,使区域内占用耕地速度与新开发耕地速度基本平衡。(2)努力提高小麦单产。四大粮食品种中,只有小麦种植面积的相对地位大幅下降,应加大对小麦单产的科技研发投入(3)鼓励玉米深加工。我国玉米产量不断提高,要防止供求严重失衡,应提高玉米转化率和转化层次,一是促进玉米精加工和产业升级。二是推进玉米产业化,联合不同环节的技术组装、配套开发和推广应用。(4)稳定大豆价格和效益。只有把大豆生产效益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大豆产量才不会大起大落。

4.4 确定地区重点和优先序,促进各产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建设

(1)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中主产区占有决定性地位,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培育和提高其粮食生产能力。一是提高财政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主要用于中低田改造;二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质量保养;三是建立持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长效机制,建设主产区内商品粮基地。(2)主销区应着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力避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问题;二是发展节水农业和无土栽培,扩大良种使用覆盖率,提高粮食单产;三是培育、促进与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产销协作关系。(3)平衡区应重点改良耕地、保持粮食产量继续增长。一是充分利用测土配方等技术,控制化肥施用量,减少化肥对土地负面影响;二是平衡区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单位水资源粮食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汉权,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20-22.

[2]朱希刚.我国“九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J].农业经济问题,2002(5):30-34.

[3]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7-167.

[4]王明华.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J].调研世界,2007(6):3-5.

[5]姜长云.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35):2-10.

[6]盛来运,侯税,马治鑫.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6(85):29-48.

[7]姜长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粮食供求失衡的回顾与启示[J].中国农村观察,2006(5):8-15.

生产年 篇3

关键词:永续存盘法;资本存量估算;全要素生产率

一、 引言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命题。而探究国家经济增长源泉和动力,分析各生产要素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分析各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探寻经济增长根源需要对经济增长进行核算。在经济增长核算中通常用全要素生产率(TFP)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判断经济是否具有增长的可持续性。TFP是一个余值,是不能直接被观测的要素投入所解释的经济的增长部分,是间接测度的技术进步率。

Solow(1957)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导了索罗增长方程,即TFP是产出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和物质资本增长率的加权线性组合之差。Christensen、Jorgenson和Lau(1973)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改写为超越对数形式,使得要素替代弹性可变生产函数替代要素替代单位弹性生产函数。Denison(1969,1983)认为将“索罗余值”代指技术进步率太过笼统,因而将TFP分解为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经济和知识进步三项,并且进行测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驱动,而不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这引发了我国经济学者对我国经济根源的探究。

概括而言,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要素驱动型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的增长的贡献较低。近十年来,特别是在美国经济危机后,我国步入经济增速下滑的阵痛期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快车道。为迅速促进经济复苏和摆脱结构调整的阵痛,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重要的意义。

二、 模型设定

其中t反映的是时间变量。笔者设定我国在1978年之前基本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本文建立了在1978之前为0;在1979年为1,此后每年增加1的等差序列,表示为t。

除了资本和劳动对我国产出具有影响外,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和国家政策的重要变化也会对国家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例如,1959年~1961年的自然灾害;197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1994年我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等。因此在上面模型的基础之上,经过适当的调整,建立回归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Di是虚拟变量。D1指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这一事件使得GDP和投资呈现出大幅度的波动; D2指中国在1994年进行的深化市场体制改革,D3指1978年的改革開放政策。

通过对上述模型计量回归可得我国总量生产函数,据此可以计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在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可以表示为:

由此,第t期的TFP增长率为:

三、 数据说明

由设定计量模型可见,估计出TFP需要资本存量、劳动投入和国民收入的年度数据。然而我国统计局并没有公布历年的资本存量数据,这需要根据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估算。其估算通常采用永续存盘法。

1. 资本存量估算。资本存量数据的估算通常采用永续存盘法,其公式表达为资本存量为上一期资本存量与净投资之和。即

由永续存盘法可知,资本存量的年度数据的估计需要我国投资数据,投资价格指数,初始的资本存量估计和中国固定资本折旧率。

(1)投资。本文将固定资本形成额(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每年的投资来源。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2014年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2)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经济增长核算中的要素投入实质为投入要素的服务流。固定资本形成额指的是报告期内已经完成建造和购置过程,并已交付生产或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因此固定资本形成额与固定投资交付使用率的乘积更接近要素服务流的内涵。1952年~2003年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数据源于Holz(2006)的测算;2003年~201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固定投资价格指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公布于1990年,因此文中使用上海市1952年~1990年的对应指数替代;1991年~201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4)初始资本存量确定。本文中初始资本存量拟采用贺菊煌(1992)的估值1 384亿元。笔者采用该估值首先是因为该估值被引用的较广泛;其次是该数值基本处于众多资本存量估测的中数位置。因此该估值可以较好的代表初始资本存量水平。随着初始资本存量的不断折旧,初始资本存量对历年资本存量估值的影响会逐渐衰减,资本存量估值会越来越精确。

(5)折旧率处理。在折旧率方面,各篇文献的估计差距较大。笔者在文中假设不变的年度固定资产折旧率为5%。该假设与Holz(2006)测算的固定资产的折旧率的年度序列数据最为接近,验证该假设的合理性。

将初始资本存量数值K(0)设为1 384亿元,折旧率5%,投资数据和价格平减指数代入永续存盘法公式可估算出我国1952年~2014年的资本存量数据。资本存量具体数据估值见表1。

2. 其余数据。

(1)总产出。文章总产出采用以1952年为基期,不变价格平减的GDP衡量。其中1952年~2008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201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劳动。模型中L实质代表的是劳动投入带来的服务流。因此,不仅是劳动投入数量,而且劳动投入的质量同样能带来服务流变化的。然而我国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所以文中未对劳动投入按照要素质量加权。1952年~2014年中国的劳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四、 实证分析

笔者实证分析基于的回归方程为:

其中Di是虚拟变量。D1指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该事件使得GDP和投资呈现出大幅度的波动;D2指中国在1994年进行的深化市场体制改革。

笔者首先对1952年~2014年数据计量回归。为了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TFP的变动趋势,笔者也分别对1952年~1978年和1979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采用C-D生产函数形式对数据计量回归。回归结果中各变量的符号符合与经济预期一致;调整后拟合优度在0.9以上,拟合良好;杜宾—瓦特森值在2附近,表明不存在自相关。

由1952年~2014年数据回归结果可见,资本投入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为0.59,劳动所占的份额为0.41,表明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三年灾害期间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经济的衰退;而1994年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我国经济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时间变量t的系数为正数,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在不断的进步。1952年~1978年中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58,而1979年~2014年中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76,两个数值对比说明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依靠资本要素的推动作用,较少的依靠劳动要素的推动作用。

根据1952年~2014年数据回归结果,笔者计算了TFP指数(设初始值为100)及其增长率。从TFP的增长率分析,改革开放之前TFP的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此后波动幅度逐渐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尤其是在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TFP的波动浮动更加平缓。在2007年之后,我国的TFP增长率为负值。整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之前TFP的增长率要高于80年代之后的增长率。

由TFP指数曲线可见,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TFP呈现上升的趋势;在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TFP急速下降,之后TFP呈现出曲折的上升;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TFP变化不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TFP开始逐步上升;特别是1994年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后,TFP开始快速上升,上升的趋势持续到2006年。可以说,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黄金30年。在2007年美国经济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受到冲击和影响,TFP指数停滞不前,指数增长率较2007年之前有大幅度的落差。

为清晰比较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笔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进行核算,计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该指标可由投入要素贡献度与GDP增长率比值衡量。通过计算得出,在1953年~201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要素驱动型的,资本和劳动在经济中贡献之和为80.99%,TFP的贡献为19.01%。在改革开放前后,资本的贡献对经济的贡献差距较大。资本由解释经济增长的63.11%上升到解释经济增长的90.65%。而劳动和TFP对经济的贡献迅速下降:劳动由改革开放前解释经济增长的16.16%,下降为仅仅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4.42%;TFP由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20.73%下降為仅仅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4.94%。

五、 结论及政策展望

本文通过1952年~2014年我国经济数据的回归分析确定了资本和劳动在产出中份额,并且计算了我国的TFP指数和TFP变化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经济呈现出生产要素驱动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且在改革开放之后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尤其是2007年后,TFP指数增长停滞,TFP对经济的贡献度较之此前有较大的落差。

近十年,我国TFP指数停滞,表面上是外围经济冲击引起,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本身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现有制度红利的耗尽。政府若想止住我国经济下滑的态势,促进经济的复苏,须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侧改革;须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深化财税、金融体制等改革,释放制度红利。

首先,政府须宏观布局,进行供给侧改革。我国经济的驱动力应由传统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向新型“三驾马车”(资本、劳动、技术)转变。摆脱过去政府和企业的无效投资,增加有效投资;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和职工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专利保护,促进创新体制的完善,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保障应用型新技术能够迅速的转化为商业成果,例如,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提高了服务效率。

其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去库存、去产能、降杠杆”等手段化解我国过生产能,促进产能过剩的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和结构转型,同时大力发展新兴行业和服务业。同时,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实现“腾笼换鸟”;促进企业快速“走出去”,并购企业缺乏的先进技术和营销网络等,实现企业在产业链分工环节上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三,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深化财税、金融、户籍制度等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改革财税体制,建立全面规范、透明的财税体制。同时,使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促进政府活力。改革金融制度,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彻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摆脱城乡二元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

总体而言,从供给侧改革出发,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改革,必然会释放新的经济增长活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经济中的贡献率,为经济复苏和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保驾护航,形成富有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09-2014).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3]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 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4]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5] 杨飞虎.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52-2008[J].经济问题探索,2010,(9):1-7.

[6]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17-24.

2011年安全生产年活动总结 篇4

仁怀至赤水高速公路RCTJ-22项目经理部

2011年“安全生产年”活动总结

为深入开展2011年“安全生产年”活动,切实防范和遏制施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文件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我项目部对2011年“安全生产年”活动作出了具体安排。首先制定了“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出“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化“三项行动”,并贯彻“安全生产年”活动始终。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推进,全方位抓好安全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了“安全生产年”活动。现将我项目部“安全生产年”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活动部署到位。

为切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我项目部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项目经理任组长的“安全生产年”活动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亲自抓,分管副经理具体抓,各部室落实到位。

项目部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年”活动动员会,全体职工参加。会议统一了指导思想,提出了工作要求,加强了检查督办,切实做到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方案、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注重文明施工,突出安全生产活动,推进“三项行动”。我项目部自2011年恢复施工以来,按照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求,施工区的宣传工作逐步落实到位,施工道路安排有专人及时维护修整,确保道路畅通,避免扬尘,保护环境。

2011年 “安全生产月”期间,我项目部抓住 “安全生产月”这个契机,紧紧围绕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的活动主题,将项目部橱窗做成安全专栏,施工现场及生活营区悬挂彩旗、条幅,张贴安全生产标语,在施工现场及进场道路上设立了各种醒目的警示牌、宣传牌,并组织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活动,营造一种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 东盟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仁怀至赤水高速公路RCTJ-22项目经理部

全的氛围。

我项目部“安全生产年”领导小组实行了一岗双责制,把“三项行动”贯彻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推进,扎实开展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工作,督促各施工工区,开展了自查整改,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下发了整改通知,落实了整改措施。

三、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我项目部始终把做好广大职工安全思想教育作为安全工作重点。员工队伍整体素质是企业文明建设的表现,培养高素质的员工是提升企业竟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于此,我项目部复工伊始,对进场职工进行了岗前三级安全教育,制定了安全例会制度,每月底都召开安全生产例会,进一步传达上级下发的相关安全生产工作的文件精神,督促、检查活动落实情况并提出接下来需要做的相关工作。

四、抓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生产年”活动领导小组在内部进行了分工,明确了每个部门、每个人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及职责,划定责任区进行责任制管理,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使安全生产有制度、有检查、有措施、有督促,并使工作有效地运行。

五、深入开展安全检查,查找危险源并制定控制措施。

在“安全生产年”活动中,将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们严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不放松,督促各工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安全检查,检查工作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领导检查和技术人员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了突击检查力度。通过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了安全生产中存 东盟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仁怀至赤水高速公路RCTJ-22项目经理部

在的漏洞、薄弱环节和有关问题,根据工程实际,最终确定出了重大危险源,加以登记建档,并制定专门控制措施,截到到目前,我项目部进行定期、不定期等安全检查,有效的保证了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针对项目施工特点,对爆破作业、人工挖孔、高空作业、起重作业、临时用电等部位重点控制。督促现场各班组严格按照既定的专项施工方案组织生产,确保安全。

生产年总结 篇5

活动总结

为扎实推进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现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安全生产年活动顺利推进。

一、主要做法

1、镇党委、政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主线,以提高农机“三率”为重点,按照《通知》精神要求,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教“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三项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排查事故隐患,创建平安农机,提高监管能力,以安全发展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2、通过深入开展农机“三项行动”,加大农机安全执法力度,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年检审率、持证率水平,有效遏制严重违法行为;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促进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使农机事故得到遏制;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安全发展理念得到增强;通过加强农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完

善农机监管体制,创新农机监理机制,增加农机安全投入,推进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全面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水平,确保我镇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3、大力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要以宣传和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积极组织安全咨询日和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标语、黑板报等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和安全常识,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继续深入开展好“六个一”的宣传活动,把农机安全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和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举办农机法律法规培训班。

4、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要认真履行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的各项法定职责,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和查处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违法载客、超速超载、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5、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治理活动。切实加强对重点路口、路段等重点道路场所的检查,做好轮式拖拉机、履带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拖拉机运输机组和联合收割机等纯农业机械的牌证管理,对反复做工作而不办理牌证者,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切实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6、加强设施农业装备安全的监管工作,进一步制定并落实好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对设施农业装备开展专项治理,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安全生产水平。

7、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监理工作的执行力。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业部“三令四规范”,完善规章制度,创新服务方法,加强机构、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安全监管能力,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监理体系,明确职责任务。拓宽监管服务范围。二是进一步加强监理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和教育培训制度,定期对农机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快业务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养和业务水平,建立一支业务精通、爱岗敬业、服务高效的农机监理公共服务队伍。三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落实反腐倡廉各项规定,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树立起“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文明高效”的精神风貌。四是进一步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改进农机安全监理设施设备条件,改善安全执法手段,提高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履行好农机安全检验、培训考试、宣传教育、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监督服务职能。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

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要落实农机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责任制,及时妥善处理重特大农机事故。

8、继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认真研究制定“十二五”“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组织学习、宣传和推广已表彰的“平安农机”示范镇、村、户的好做法好经验,结合实际,继续深入组织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协调公安、安监、交通、教育等部门,利用村级组织管理资源,完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不断创新形式,提升质量,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二、保障措施

我镇开展的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是贯彻落实国家、省、自治区、地区和全县指示精神,预防农机事故隐患,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全镇各村、站、校,要分工负责,互相协调,落实各自责任,把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穿于农机管理工作始终,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工作中要抓住重点,力求实效,重点把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与“服务三农”结合起来,与我市农业机械化工作结合起来,与提高农机“三率”结合起来,与创建“平安农机”活动结合起来,积极行动、扎实工作,抓住重点,力求实效,重点抓好“三夏”、“三秋”等农忙季节安全生产,加大对田间作业、跨区作业农业机械的监管力度,落实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安全责任,加强对重点

2014年煤矿生产计划 篇6

矿长:

生产矿长:

审核:

编制:

编制日期:2013年12月25日

2014采掘生产计划

编制说明

一、具体工作安排

1、掘进

(1)、8101巷道工作面顺槽掘进

(2)、8102巷道工作面顺槽掘进

(3)、二采区三条上山喷浆

(4)、9101巷道工作面顺槽掘进

2、回采

8101工作面回采

二、起止时间

本编排掘进生产计划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底结束。回采计划在8101工作面形成后,2014年5月11日开始搬家,6月20日开始回采至2014年11月20日回采结束。

三、原煤生产计划

1、工作面接续

(1)、8101工作面为生产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890米,工作面长为146米,计划9101工作面搬家至8101工作面安装从5月6日至6月16日,用时42天。

(2)、6月17日至11月16日完成8101工作面回采。

(3)、8月11日8102工作面形成。

(4)、11月16日至12月31日搬家到8102工作面。

2、2014全矿回采产量计划526257吨。

四、掘进工作面的接续计划

具体接续计划编排如下 :

第一个掘进头2014年接续计划1、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5日完成8101工作面运输顺槽掘进工作。(1月15日至2月16日春节放假)

2、2014年5月6日至2014年8月8日完成8102工作面运输顺槽掘进工作。

3、2014年8月9日至2014年9月9日完成二采区轨道上山喷浆。

4、2014年9月10日至12月31日完成9101工作面运输顺槽的掘进工作。

第二个掘进头2014年掘进接续计划:

1、2014年1月1日至4月26日完成8101回风顺槽的掘进工作。2、2014年4月27日至7月25日完成8102回风顺槽的掘进工作。3、2014年7月26日至9月30日完成二采区运输上山、回风上山喷浆。

4、2014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完成9101回风顺槽的掘进工作。

生产年 篇7

2003~2007年, 我国粮食总产量依次是4.3070×108t、4.6947×108t、4.5402×108t、4.9750×108t、5.0150×108t, 粮食连续4年增产, 累计增产粮食6930×108t。粮食丰收, 产消有余, 粮食安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人均占有粮食2000年366.1kg, 2005年371.3kg, 2006年379.5kg, 2007年384kg。人均占有粮数量的增加, 不仅保障了居民口粮的有效供应, 同时促进了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人均动物性食品进一步增加。

2007年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播种面积增加。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553×108hm2, 增加70hm2;二是气候总体较好, 2007年降雨量较多, 特别对北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有利;三是粮食主产省区粮食增产较多, 2007年黑龙江粮食生产量3965×104t, 为第四个丰收年, 第二大粮食主产省河南2007年夏粮再创新高, 全省小麦面积503.8×104hm2, 增加3.07×104hm2, 产量2970×104t, 增加115×104t, 增幅4%;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 农业部在272个县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在粮食持续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2007年,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4318亿元, 比2006年增加22.8%, 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生产年 篇8

1 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提升

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以下简称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6.36亿t,同比增长32.9%,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39亿t,同比增长30.4%;内河港口完成1.97亿t,同比增长38.9%(见表1)。

表1 2010年1月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序

受国民经济快速回升以及季节性因素影响,国内对大宗商品需求旺盛。1月份,除铁矿石、原油、矿砂等主要货物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外,煤炭需求快速放大,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回升,为港口运输生产增添新动力。1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加逾30%,除需求上升外,2009年基数较低也是主要原因之一。2009年1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分别为??5.9%,??14.5%和 ??14%,而2010年港口需求正处上升通道,因此增长率大幅提高。此现象在2010年上半年或将重复出现,增长率可能没有1月份这么高,约保持在20%左右。

1月份,逾半数的亿吨大港吞吐量增长率超过30%。货物吞吐量名列前2位的舟山―宁波港、上海港的增长率分别为50.5%和45%,对总量贡献较大。唐山港、日照港、烟台港、厦门港、苏州港、湖州港、南京港等港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受益于煤炭、集装箱需求的回升,秦皇岛港、深圳港的吞吐量也开始持续增长,增长率明显提高。南方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超过北方港口,成为1月份的亮点。

2 进口强劲引领外贸货物吞吐量高速增长

1月份,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2.03亿t,同比增长39.1%;内贸货物吞吐量完成4.34亿t,同比增长30.2%。

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回升,国内对工业原料的需求保持旺盛态势,对外贸进口铁矿石、煤炭、原油、大豆等大宗商品的依存度加大,推动外贸货物吞吐量高位增长。冬季取暖与春节前储备则使国内煤炭需求剧增,引发外贸进口煤炭成倍增长,对外贸总量增长贡献突出。铁矿石进口持续高位上升。上述进口原料均对外贸货物吞吐量形成较大支撑。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同期外贸货物吞吐量急降,基数很低,因此2010年增长率大幅提高也在预期之中。受益于进口大幅增长,主要外贸港口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日照港、广州港等增长率均超过50%。相对于高速增长的外贸货物吞吐量,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落后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长率8.9个百分点。

3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1月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万TEU,同比增长25.5%,其中:沿海港口完成万TEU,同比增长23.3%;内河港口完成108万TEU,同比增长51.3%。

综合全球经济数据显示,进入2010年,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开始缓慢复苏,需求逐渐升温。据海关统计,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4.4%。1月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出现大幅增长,其主要原因除贸易需求上升外,2009年基数较低也是主要因素。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春节长假双重因素的影响,2009年同期集装箱吞吐量锐减,因此基数较小,使2010年1月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出现大幅增长。如与2008年1月份相比,仅增长7.3%,但已恢复到2008年8月份金融危机前水平。随着内外贸环境逐渐改善,国内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群广东省港口1月份的集装箱增长率高达27.8%,高于北方主要港口增长率,显示南方集装箱运输正逐步摆脱金融危机阴影,稳步走向复苏。北方部分港口集装箱增长率增速继续放缓,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得益于内贸快速增长,营口港、广州港、连云港港等港口增长率均超过40%。上海港、深圳港集装箱总量仍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港口。200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TEU,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2(见表2)。

上一篇:关于暗示表白的28个句子下一篇:你也是一道风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