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查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武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查

成武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查 篇1

为掌握我县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了解农机事故发生情况,总结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对全县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行了调查,现就此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机大县,12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65.69万人,农机总动力92.3万千瓦,大中小拖拉机1.4万台,农用三轮、四轮运输车15000余台,联合收割机1539台,各种配套农机具20000余件,全县驾驶操作人员15000余人,总的形势:驾驶操作人员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较低,各种机具的技术状况较差,形成农机事故隐患,造成安全形势严峻,根据调查数据,根据我们平时掌握的农机生产事故情况综合起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农机事故发生的分散性。农业机械作业地点分布于田间、场院、乡村道路等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其事故的发生也遍布农村广大区域,具有分散性。农机拖带农具作业及挂接农具或者在入库、停放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也易发生事故,存在自伤现象。

2、农机事故的隐蔽性。由于农机事故发生的分散性,即使双方事故也多发生在邻里乡亲之间,不向农机监理部门报告,而是自行处理,加之农村信息不畅,农机监理部门很难掌握事故情况,呈现隐蔽性。

3、农机事故发生季节性强。农业机械事故多发生于“三夏”,“三秋”的大忙季节。这时期农民为了抢收抢种,各种农业机械投入使用,满负荷作业,驾驶操作人员疲劳驾驶操作,机具的维修保养也无暇顾及,导致事故多发。

4、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任何事故几乎全部与人的因素有关,农机事故也不例外。调查几乎60%左右的机手是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农民机手安全意识、守法意识、操作技术素质差,安全生产知识少,主动学习培训的少。调查数据表明,60%以上的农机事故属于无牌无证,不办理牌证机手也就失去了学习法律法规和技术培训的机会。因此,存在重使用、轻维护、违章载人,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违规操作、多拉快跑等现象,非常普遍,直接导致了各类农机事故不断发生。

二、存在问题

1、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年检率不高,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现象仍然存在。农机监理的执法手段薄弱,执法环境差,是导致挂牌率、年检率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对违法、违规的人员及车辆,没有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缺乏应有的力度,而且一年弱于一年,违章者不但得到相应的处罚,因不交任何费用,错误的认为得到了经济实惠,示范效应导致违章者日渐增多,守法者日渐减少。

2、机手对年检收费认同程度底,农机手感到经济负担沉重,削弱了机手对挂牌、年检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汽车类型的不断增加和完善,尤其是小型拖拉机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等原因,在短途运输市场所占分额大幅削减,有着逐步退出运输市场的趋势,经营拖拉机的收入降低,燃油费上涨相对机手不堪重负,因此,机手为减少运营成本不挂牌、不年检,不办证数量增加。

3、对农机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县、乡农机管理机构不正规,基层农机监理制度不健全、不理顺、工作不到位。县乡(镇)农机监理机构直接担负着,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使命,但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县级农机监理力量减少,乡镇农机站撤并,使农机监理力量日渐薄弱,有的乡、镇多年来没有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所有监理工作都是县站直接面对全县机手,全乡只设一人兼管农机的乡镇农机管理站不在少数,基层农机监理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

4、农机执法规范化程序不够,需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办公装备软件不软,硬件不硬。

5、农机监理技术装备落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办公经费不足,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开展。

三、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议

1、农机监理系统是为农村、农业、农民即“三农”服务的部门,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属于行政执法行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必须纳入公务员管理体制,人员工资和安全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一般事业单位不具备依法行政的主体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明确了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执法地位,为此,必须理顺关系,实施公务员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队伍稳定,解决好根本问题,各种困难才能应刃而解。必须以法律、地方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把农

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性质明确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当然,各个机构的编制要依据农业机械的管理数量而定。

2、健全各级农机法规,为农机安全监理创建合理的执法空间。国务院已颁布实施《道交法实施条例》。同样,也应出台一部法规明确规定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标准、经费来源,服装标志、装备建设,执法保障等,使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真正实现有法可依,规范管理。农机安全监理是行政执法行为,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法制性,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级必须积极争取主管部门和人大的重视和支持,尽快出台或修订农机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规,确定农机监理机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和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界定农业机械牌证管理范围,增加对变形拖拉机、农田挖掘机、推土机等农田作业机械实行牌证管理的行政许可,消除农机具的安全生产隐患。

3、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三四轮运输车具有二重性,既从事农田作业,又上道路行驶,即涉及农机安全生产,又关系到道路交通安全,按照目前法律法规规定,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属农机监理机构管理,但上道路行驶又归交警部门管理,农用三四轮车牌证属交警管理,但从事农田作业,安全管理又属于农机监理机构的职责。上述机动车主要活动于广大农村,面对当前的形势,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应主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农机安全管理的措施要尽快赶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窗口单位活动。政府向服务型过度是必然趋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是政府机关的一个缩影,更要树立服务于先的思想,寓管理于服务。一是开展技术服务。在农忙时节,深入田间地头,给机手讲解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开展拖拉机、配套农机具以及收获机械等农机的维修和保养。二是开展便民服务。在年检审和机车初检上照时,简化办事程序,实现检验登记、技术检测、喷字等项目的“一条龙”式服务。三是加强技术装备建设。不断完善办公自动化设备,提高检测科技含量,在信息查询、档案管理、证照制作、数据统计等方面,为机手提供便捷、快速、可靠的服务。要继续开创建“文明窗口”单位活动,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服务周到、操作规范。从我们国家来看,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呼声,日益高涨。对农机安全监理而言,优质服务是大事所趋,只有过硬的服务,才是发展的前提。

5、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作用,将农机安全生产上升为政府行为。温家宝总理指出:搞好安全生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安全生产关系千家万户,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必须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增加资金投入,增加资金投入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检测设备的更新,网络自动化管理,安全宣传工作,监理装备现代化等,可以说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是农机监理部门的首要职责,也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才能扭转农机安全生产不利的局面。

成武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查 篇2

1 基本情况

全县共223个行政村, 农村人口21.6万人, 耕地面积20 467 hm2全县经济林种植面积2 066.7 hm2产权有90%以上为农民个人拥有, 不足10%为集体所有, 但已全部承包到户。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全县山区经济林突飞猛进, 面积达147hm2, 主栽树种为柿子、核桃、山楂、枣、香椿、苹果、桃、李、杏等, 尤其在桃、李、杏等小杂果和葡萄的种植上步伐加快。总之, 从整体上看, 目前修武县经济林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规模区域化种植初见成效

近年来, 修武县在经济林开发中, 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特别在区域化、规模化上引导群众依靠当地优势, 搞好特色种植, 目前全县园区建设已初见规模。山区经济林以“两路一园”为重点 (两路即方西路、焦辉路经济带, 一园即百家岩生态经济林观光园区) , 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如百家岩生态经济林观光园区作为县里开发山区经济林的样板工程, 自2000年开发启动以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实行水、电、路、林综合开发, 目前共栽植经济林97.47 hm2引进新品种10个, 新技术3项, 成为省、市林科所的科研基地, 已进入盛果期。另外, 13.33 hm2上园区还有方庄镇赤庄香椿园区、韩庄苹果园、蔡坡香椿园等。在平原经济林发展中, 13.33 hm2以上的园区有城关镇大梁庄葡萄园区, 东关梨枣园区;郇封镇油桃园区;高村乡北睢村桃园等7个。如城关镇东关村根据市场行情, 与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联系, 采取全光照绿枝扦插技术和雾化微喷、脱病毒育苗等多项新技术, 引进梨枣、冬枣、台湾毛叶枣等多个品种,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大力发展梨枣生产, 并从省、市引进100余万元无偿资金, 成立了修武县梨枣开发有限公司。该园区所产梨枣质优味好、个大产量高, 经济效益明显, 2003年第1年结出商品果, 亩产量就达250~1 000 kg, 并以2~3元/kg的价格全部销往郑州、新乡、焦作等周边城市。

1.2 典型示范户相继涌现

如方庄镇蔡坡村村民原长来利用荒山坡地发展小杂果生产, 每年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岸上乡岸上村赵有旺种植石榴0.1 hm2, 利用坑贮肥水、果实套袋技术, 结果5年来每年收入1.5~1.7万元;郇封镇郇封村村民薛垂明应用温室大棚, 采用化控技术种植桃树0.2 hm2, 年收入达3万元;城关镇大梁庄村民薛春红种植的0.1 hm2提葡萄, 去年第一年结果, 每亩产葡萄1 500 kg, 年收入4 700余元。

1.3 技术服务体系逐渐健全

我县经济林种植时间较长, 经过县、乡、村积极引导、扶持和果农的自发组织, 全县林果业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目前, 全县经济林建设以县林业局、农业局、科技局为依托, 形成了乡有林站、村有网点、组有示范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全县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60余人, 其中农民技术员120余人, 聘请专家顾问10余人, 经济林从业人数达4 460余人。一些乡镇的果农也自发组织, 成立了林果业专业协会。郇封镇林果协会成立10余年来, 坚持每月21日碰头交流会议制度, 他们彼此学习、交流经验, 多次聘请省、市专家传经送宝, 举办培训班, 提高了全镇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种植积极性。

1.4 果品加工企业开始起步

西村乡圪料返村村委主任韩长松, 见多识广, 很有经济头脑, 他经过考察, 先后5次到山东青州 (县级) 市学技术、引设备、请顾问, 投资30余万元建成焦作市汇珍食品厂。为保证质量, 以月薪2 500元的工资聘请了两名技术人员。试产以来, 所生产的“山野牌”活力钙山楂饼, 以质优、价廉、味好誉满焦作、新乡、山西晋城、运城等市场。该厂每日加工山楂850 kg, 日产量达1 000 kg, 价值4 000余元, 每年可加工山楂30余万kg, 实现利税10万余元。同时, 该厂还吸收本村和周边村剩余劳动力30余人, 不仅解决了本地区山楂销售难问题, 实现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 而且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观念落后, 认识不到位, 严重制约经济林的发展

大力开发经济林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但是, 由于部分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人员调整频繁、资金紧张等原因, 致使经济林发展缓慢。一方面, 乡镇主要领导调整后, 认识上出现偏差, 工作缺乏连续性, 不能传好接力棒、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而给经济林工作造成了被动局面。另一方面, 由于资金紧张, 认识不到位, 个别地方购买未嫁接的实生苗进行突击栽植。投入成本降低了, 效果却不好, 干部群众有意见。再一方面, 由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部分群众认为林果业是副业, 果树生产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 不如种植粮食“现活”, 种植经济林的热情不高。特别是山区一些群众目光比较短浅, 仍然关注的是“退耕还林后吃什么”的问题, 没有看到发展经济林的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 积极性不高, 甚至支差应付, 给经济林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 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2.2 技术服务严重滞后

就全县技术人员整体情况看, 人数少、层次低、技术人才青黄不接, 全县各乡镇农技站和林站虽有1—2名工作人员, 且大多数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但均属学非所用, 专业不对口, 他们的工作大多是被动地服务于乡镇中心工作, 客观上没有服务果农的时间, 主观上更很少有人去学习林果专业知识, 指导和服务果农。有些如地膜覆盖、保水剂的运用等林业新技术, 对我县现有的土薄石厚、水利条件不发达的土壤地质条件非常适用, 地膜覆盖每棵成本仅5分钱, 抵得上浇2~3次水, 可节约1元左右, 但由于全县果树生产为分散经营, 面积小, 分布零星, 集约化程度低, 管理不方便, 再加上各乡镇服务措施不到位, 这些技术均没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造成经济林种植成活率低, 总的效果不佳。据2001年度山区经济林调查, 全县山区共栽植经济林250.27 hm2, 除107.8 hm2合格率为85%以上外, 其余142.47 hm2格率仅为40%左右。有些果农虽然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管理技术和经验, 但由于林果品种的升级换代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原有的经验技术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甚至有些新技术或新品种尚未推广开来就已搁浅了。由此可见, 大力发展经济林, 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爱本职的林果专业技术队伍迫在眉捷。

2.3 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 果品质量低

从现状情况来看, 大宗水果品种多, 精品果少。同时, 品种比较单一, 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失调, 上市集中, 适合加工品种少。从有关资料上可以看出, 在世界市场上, 虽然新鲜果品消费量很大, 但加工果品消费速度远远大于新鲜果品消费速度, 苹果汁、桃汁、核桃粉等加工产品消费量日趋增长。在果品质量上, 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 一些先进实用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不足, 优果率低, 农药残留高, 远远达不到优质绿色果品的标准, 高投入、低产出, 丰产不丰收。

2.4 产业化程度低, 加工增值环节非常薄弱

大力发展林果加工企业, 拉长产业链条, 实现林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 是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大力发展经济林,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证。但是, 从现在来看, 我县果品在采收后很少进行分级、清洗、打蜡、包装等处理, 大多数果品不处理就直接上市, 即使处理也是手工操作, 分级不严, 步骤不全, 包装粗糙。另外, 贮藏保鲜、加工技术措施及设备不配套。全县特别是山区乡镇目前尚没有一家硬梆梆的林果加工企业, 而原有的冷藏加工企业也大多闲置, 即使负重营运, 也难以发挥潜力和作用, 从而陷入“产品价格低效益差—林果资源浪费—林果面积减少—林果加工企业无人敢上”这样一个怪圈, 导致林果业的恶性循环。

2.5 销售信息网络滞后

目前, 全县的果品销售组织化程度低, 还是“千家万户搞生产, 千军万马抓销售”, 集中不起来, 缺乏合作意识, 市场占有率低。信息也只是从报纸、广播、电视上获得或者派人走南闯北了解市场行情, 推销果品, 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而方便快捷的电脑网络至今在我县使用率仍较低。

2.6 配套设施不健全

多年来, 我县山区虽然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 加强了小流域治理, 但实际效果仍不尽人意, 水利条件仍长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林果种植更是“靠天收”, 水利已成为制约山区经济林发展的桎梏和瓶颈。

2.7 有些政策不能落实, 存在棚架现象

如市、县下达的山区经济林任务, 答应给群众每亩补贴50元, 粮食100 kg, 并连续补助3年, 补助标准为市财政60%、县财政40%, 但由于市、县财政资金短缺, 造成资金兑现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3 对策与建议

3.1 要加大宣传力度

对乡村干部要提高和增强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切实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 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 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服务, 对广大群众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的产业政策, 宣传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趋势和走向。通过讲政策、谈形势、参观学习、算帐对比、典型带动, 激发全社会关注经济林、建设经济林的热情, 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内心深处愿意发展经济林。

3.2 利用优势搞规模经营, 发展特色经济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 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规模小、产销衔接差、综合效益低”已成为当前林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我县在旅游交通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 制定我县经济林的发展规划, 重点要围绕景区公路沿线, 大力发展以石榴、香椿、核桃等为主的经济林带;围绕方西路 (当阳峪—西涧) 大力发展以柿子为主的精品杂果经济林带;围绕焦辉路大力发展香椿为主的经济林带。平原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农民种植习惯和现有种植规模, 抓好典型示范, 促进规模发展, 使我县经济林向专业化、市场化、高效化方面发展。

3.3 优化生产布局、狠抓果品质量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加大了干果所占的比重, 使树种结构趋向合理, 但在调整树种结构的同时, 还要注意一是突出特色品种, 树立自己的品牌;二是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 实现均衡上市;三是加工品种应占适当比例。生产布局优化之后, 要狠抓果品的质量。加入WTO后, 水果不再仅仅是农产品, 更主要的将成为商品, 因此, 我们要树立水果的商品化、优质化意识, 以质量求生存, 以质量抢占市场。目前, 生产优质绿色果品是果树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的果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低, 价值不高, 创汇能力差的原因除果品质量不高外, 未能达到绿色果品标准也是重要因素, 因此, 生产绿色果品势在必行。关键技术措施是:抓科技, 引进新品种, 培育良种壮苗, 发展名优特品牌, 培育良种壮苗, 发展名优特品牌, 大面积推广新的管理技术, 减少环境生产, 贮运环节的污染, 使果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有害重金属及细菌含量达到或符合绿色果品的卫生标准要求。

3.4 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

实施林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解除林农、果农后顾之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也是促进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出发, 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一是要切实抓好林果的加工, 积极推广应用分级、清洗、打蜡、贴标、包装等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果品贮藏保鲜、加工新技术, 增加果品附加值。二是围绕主导产品组建运销公司, 帮助果农解决销路问题。三是想方设法建成西村乡干杂果、方庄镇香椿等林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 实现林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同时要抓好林果信息网络建设, 利用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对各类果品需求行情, 及时准确地为林农、果农和加工销售企业提供林产品市场产销信息。总之, 通过产业化, 能够形成果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销售多环节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的机制, 实现贸工农一体化, 提高整个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促进果业与国际大市场顺利接轨。

3.5 加大经济林投入, 尤其是科技投入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逐步建立起公益林以政府投入为主,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商品林以市场融资为主, 政府适当扶持的投入机制, 多方面筹措经济林建设资金。一是要抓住国家增加林业投入、促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 依据国家林业建设的投资方向和重点, 尽快筛选、论证、上报一批林业建设项目, 加大项目前期运作力度, 争取国家支持。二是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 要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对经济林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农户申请小额贷款, 发展经济林生产。四是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鼓励全社会投资建设林业。有了强大的资金作后盾, 在经济林生产中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疏花疏果, 合理负载、果实套袋、无公害栽培、设施栽培, 适时和分期采收、果树无病毒良种化栽培等项技术, 使经济林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 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 生产出优质高档果品, 以优取胜, 抢占市场。

3.6 强化配套服务

一是加强苗木管理, 全县经济林苗木要由县林业部门统一把关, 各乡镇、各单位不得自行调购苗木, 否则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二是因地制宜, 确定林种、树种, 实行科学造林。山区经济林建设, 要坚持适地适树, 搞好树种搭配, 在造林方法上要结合山区干旱的特点, 浇透水, 盖地膜, 提高造林成效。三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林业技术服务体系, 认真解决林业生产中的技术棚架问题。重点搞好乡级林业服务队伍的建设, 可通过组建林业协会、技术专业服务队等形式的群众组织, 吸纳农民技术员, 解决基层林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四是县、乡林业部门都要建立自己的科技示范区, 做好良种引进、示范、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工作, 帮助林农、果农解决技术难题, 努力提高造林质量和经济林管理水平。五是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 共同搞好经济林生产中技术创新的研究,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7 落实林业政策

要认真贯彻落实发展经济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落实林木产权政策。要按照“谁栽谁有、树随地走”和“竞争承包、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与营林者签订承包合同, 确权发证。二是落实造林用地政策。要稳定林地所有权, 放活使用权, 延长林地承包或租赁年限。对规划区内农民承包土地的, 要给予适当补助, 由承包户负责造林。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在宜林荒地, 按照我县的造林规划植树造林。对承包荒山荒地经营开发者, 承包期实行50年不变, 允许继承、转让和拍卖经营权。三是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对山区经济林基地建设, 实行退耕还林的, 要坚决按《退耕还林条例》等有关政策执行。

摘要:以我国加入WTO为背景, 针对修武县在经济林生产中存在的观念落后、技术服务滞后、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质量低、产业化程度低、销售信息网络滞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政策棚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并分别提出今后修武县经济林生产的发展思路, 对指导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修武县经济林的可持续良性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农机大户的情况调查 篇3

关于农机大户的情况调查大部分农机专业服务大户都有在集体机耕队、农机站的工作历史,有较长的农机工作经历,对农机工作有很深厚的感情,年龄较小的农机专业服务大户,也都有一个农机专业背景或农机成长环境,普遍认为投资农机风险小、收效稳、见效快,经过几年的经营实践,得到了实惠,更坚定了他们依靠农机致富的信念。在农机服务中他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信誉第一,诚信为本”的原则,尽力满足群众的要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信奉的是“要讲信用、讲质量,不能昧着良心挣乡亲们的血汗钱”。农田作业前,他们总要认真检修机械,保证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作业;农田作业时,他们认真负责,从不敷衍,对作业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不管是只有几亩地的小活,还是几百亩地的大活,对待每一块地都非常讲究作业质量。对待特困户等特殊人群,他们中不少人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低偿甚至无偿提供服务。正是靠着这些过硬的服务质量,他们的信誉度逐年提高,许多种田大户成了他的“回头客”。

农机大户王金明就是我区农机大户中的典型,1976年出生,初中文化程度,退伍军官,家庭人口6人,耕地面积6000亩,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作物有小麦、玉米。平均年产值达到60万元,家庭收入达20万元。保有农机具11台,其中拖拉机3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5台,农机总值127.4万元,农机总动力837千瓦,年作业服务面积2万亩(包含本地作业服务和跨区作业服务面积)。

除了农机方面的专长,王金明还在自己承包的1000亩土地进行改造,建立防渗藕池,以适合宝坻区旱藕种植,通过自费去外地考察学习旱藕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成功的完成了培育旱藕幼苗和旱藕种植的技术引进,并当年就创造了可观的产值,为我区旱藕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扩大发展旱藕种植,我们应该对旱藕种植进行科学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并积极洽谈引进莲藕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将品质农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结合起来,美化藕池周边环境,形成赏荷塘月色的近郊旅游新亮点,打造一个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并通过特色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安平农机深松情况调查报告 篇4

一、安平县耕地、作业机具基本状况

安平县耕地面积47.52万亩,2013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74.5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3.59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适宜深松项目的耕地面积达30万亩。2011年我县深松任务7万亩,2013年深松任务10万亩,共计完成深松任务亩数17万亩,剩余13万亩适宜深松土地。全县80马力以上大拖491台,拥有深松机具旋耕、深松播种一体机11台,振动深松机130台。

二、安平县的基本种植制度

目前我县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典型的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近年来全县主要耕作方式,以小麦—玉米为例:小麦机械收获—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机播—(人工收获或机收)—秸秆还田—秋季旋耕—小麦机播(或免耕播种)。一年内作业机具4-5次进地,反复碾压,只有一次旋耕。虽然旋耕速度快,整地表层质量好,在我县应用面积最大,但造成土壤耕层进一步变浅,犁底层加厚,土壤通透性较差,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差,易引起作物扎根浅,吸收养分和抗倒伏能力弱,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所以应大力提倡深松,打破犁底层,疏松耕层,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

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

能力;增厚活土层,加速土壤熟化,达到培肥地力的作用。

三、制约我县土地深松的主要因素

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全县推广多年,目前主要应用的是

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三个技术环节,且应用面积

越来越大,但缺乏土地深松作业这个重要环节。制约全县土

地深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耕作习惯是影响深松作业的主因。对土地实施

耕翻作业已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农民群众已习惯于历史流

传下来的传统耕作方式,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先进

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间隔深松作业仍还不为大部分农

民群众所认可。

2、作业配套资金缺乏。按规定深松配套经费应为项目

款的3%,由于县财政资金紧张,只配套了2万元。

3、由于深松时间紧、任务繁重,深松当中,深松速度

相对于旋耕速度快,土地深松后,不能及时旋耕,造成土壤

水分流失,以致有的农户放弃深松,直接旋耕后播种小麦;

如果赶上阴雨天气,深松项目就不能正常实施。

4、虽然农机深松项目实施由政府部门牵头实施、发布,但是乡镇、村对此不够重视,导致项目组织实施不力。个别

机手作业单信息缺失甚至错误,给我们核实作业单增大了工

作量。

四、推进机械化深松措施和建议

土地深松整地作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工作

重点,为“省制定三年内适宜耕地全部深松一遍”,我们认

为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广泛宣传开展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开展农机深松

整地作业是保护性耕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改善耕地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抗旱排涝,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有

效途径。据测算,2—3年深松一次,深松达到30厘米,可

实现玉米亩增产100公斤左右,小麦亩增产50公斤左右,效益十分显着。

因此,要高度重视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对于实现粮食

等主要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

闻媒体,采取现场演示会、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意义,克服农民群众传统的耕

作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推进全县农机深松整地作

业进程,按时完成深松整地作业任务,要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将作业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行政村,由乡镇组织,统筹安排

作业机械,各村根据村情具体组织实施。

3、加大补贴力度,推动深松作业。一是县农机部门要

根据我县的土壤类型、地表情况、作物种类等因素,及早试

验示范,及早选定机型,及早协调生产企业和供应商,确保

所需机械及早足量供用。二是要根据全县深松作业机械保有

量较少的实际,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用于

土地深松作业机械的补贴。

4、探讨深松模式,确保作业实效。根据我县实际,积

极探讨农机深松作业的补贴方式和方法,委托农机专业合作

社实施深松订单作业、合同作业等,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推进。

积极开展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培训,真正掌握土地深松

整地作业技术要点,并正确应用到实际作业中去,以保障深

松作业质量,确保工作实效。

5、搞好机艺融合,强化技术指导。在开展农机深松整

地作业同时,要注意与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小麦播种等农机

农艺关键环节的科学衔接,大力推广应用玉米机收、秸秆还

田、深松整地和免耕播种“一条龙”保护性耕作作业模式。

要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开展深松作业,提高深

松作业质量。

建议:

1、由于县财政资金紧张,建议省政府、财政部门直接

从项目款中安排配套项目经费。

2、土地深松任务完成受机具数量、天气等原因影响较

大,如果赶上阴雨天气,深松项目就不能正常实施,任务就

有可能不能按时完成。建议上级部门适当减少任务量,如完

不成当年深松任务,允许下一年继续项目实施保证按质按量

完成任务。

成武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查 篇5

【摘要】农机科技推广是农机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本文针对目前甘州区农机推广人员的现状,结合本人多年的农机化工作经验,指出其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推广队伍

现状

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甘州区农机推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积极探索,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与新技术,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各个领域,为新农村建设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此,我们从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对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队伍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现状:

甘州区有区级农机推广站1个,18个乡镇农机站,均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区推广站人员编制为13人,现在岗人员18人,学历为本科1人,专科2人,专业技术人员5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4名,管理人员2名,技术工人10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6人,40岁以上以上9人,30岁以上2人。18个乡镇有

农机专业技术人员9名,其中中级7人,初级2名,有9个乡镇没有农机专业技术干部。

二、农机科技推广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低,工作缺乏主动性,农机阵地建设需进一步巩固。乡镇农机站人、财、物隶属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农机站的办公场所被挤占、挪用,致使正常的业务工作无法有序运转,个别站人员老化,技术断层,10个乡镇农机人员年年更换,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人员及装备不足,农机科技推广发展后劲不足,农机推广人员无暇培训学习,业务素质下降;农机推广需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进一台新的机具,懂原理、会操作、能维修的不多,专业人员较少,知识更新不足,大多停留在业务管理层面。

2、农机推广人员知识不足。乡镇农机推广人员主要精力大都投入政府中心工作和农机监理工作中,农机推广意识淡薄,各种学习培训相对减少。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农机已不是狭义的农业机械,而是具有各种先进技术的科技前沿的产品,农业机械的推广还需要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等其它技术的辅佐和配套,农机推广所需的知识面是前所未有的,知识的匮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农机化发展速度。特别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和甘肃省农业大学农机系改行转型,现已经没有专门培养农机人才的培训阵地,农机推

广机构已经十多年没有补充农机专业的技术人员,人员结构和知识严重老化,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3、乡镇农机人员对推广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乡镇农机推广服务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是实施农机推广服务和提高农机化水平的关键。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些乡镇政府重视和支持农机推广工作不够,农机人员开展工作力不从心。

4、部分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强。不少农机推广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没有自觉地去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步伐,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区级农机推广部门很少听到来自基层的信息,反映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情况,因此,要完全依靠乡镇农机站来发展农机化,承担农机推广工作的任务已不现实,大量的工作得靠区农机推广站来完成。乡镇农机推广力量的削弱,使区农机推广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信息不能充分反馈,加上区农机推广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信息不掌握,有些农机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区农机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信息不能充分反馈,难以找到发展农机化的切入点。

4、部分农机人员待遇不能解决,影响农机推广工作开展。由于农机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依靠职称来获取报酬,部分农机推广人员工作年限、业绩达到评聘高一级职称,但

是受岗位限额的限制,不能评聘职称,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农机推广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一方面,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进入千家万户,农机推广人员不但要掌握其使用性能、操作要领、维护保养和技术维修,还要为机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另一方面,2008年我区农机校并入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农机科技培训任务由农机推广部门来实施,因此,农机科技推广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三、加强甘州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机科技推广人员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特色、推广亮点、抓出成效来,为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及体系改革发展。农机树形象,关键在推广,随着中央、省、市、区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农机部门要把推广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取得党委政府支持、农民欢迎和为农机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重点来抓,作为整个农机工作的切入点。要主要领导挂帅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做到推广工作事事有人问,层层有人抓,切实抓出成效。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关心支持基层工作,调动基层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引进和采用新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增加投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农机化事业。要巩固加强乡镇农机阵地建设,保持乡镇农机服务推广人员稳定,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村级在不增加干部职数的前提下,设立农机服务员,逐步形成区、乡镇、村农机服务网络。

2、健全完善农机推广队伍。建立健全农机推广机构,将乡镇农机服务站恢复建制,纳入农机部门管理,畅通机制,增强推广服务功能。要建立农机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培训、储备和激励机制,建立人事机制,鼓励和以优惠的政策吸收高素质的年轻人才加入农机推广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

3、强化培训,提高人才素质。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农机人才整体素质为主,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人才培训。一是发挥农机学校、电教网络等阵地,定期组织农机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更新知识,提高素质。二是要立足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机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同时,各级农业院校,应开展农机(农业工程)专业的招生工作,为农机后备人才提供坚强的后盾。

4、明确机构职责,强化推广功能,提高推广工作者的素质。一是让农机推广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二是强化推广功能,使其在转化、教育、服务、开发、创新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发挥,以满足推广事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三是区农机推广站负责对乡镇农机推广站的业务指导,乡镇农机推广站既要接受区农机推广站的业务指导,又要指导好村级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区农机局要尽量为农机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和物质上给予投入。

5、鼓励农机推广人员开展社会化服务。服务是宗旨,是农机部门树立社会形象的窗口。鼓励农机推广人员牢固树立为大农业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观念,努力开辟新的服务领域,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经营服务一体化,从而有效提升农机推广工作水平,有力推动整个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农机人员要创新农机科技推广思路。要求农机推广人员一方面,把农机科技推广体系融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中去,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影响周边乡村农户发展新型农机具和应用新型农机化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要引导发展农机科技示范户,采取典型引路、政策扶持、民企互动等有效方式,推进乡村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实

效;再一方面要充分调到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新型农机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切实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7、农机人员要加大农机科技推广宣传力度。要求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农机科技宣传,重点宣传农机化新机具、新信息、新成果,采取挂钩帮扶措施,让广大农户加深对农机科技推广重要性的认识,把“科技兴农”思想在广大农户的脑海中扎根。通过宣传渠道,让广大农户自觉地选用新机具,这是加强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手段。积极做好机械的选型定型,注意培植典型,促使产后服务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的迅猛发展壮大,搞好各级各类农机管理人员、操作驾驶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现有机械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农民购置高技术、多功能、多用途的机械,搞好技术、信息、作业服务,力争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起到“加速器”的作用。通过培训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机科技人员的技术素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8、加强对农机推广人员职称评聘,提高农机推广人员工资待遇,调动农机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各级部门在对农机推广人员职称评聘时,对达到评聘的人员,可开“绿灯”,适当放宽条件,不受限额限制,及时评聘,解决他们的思想

顾虑,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成武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查 篇6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中央“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这项政策实施五年来,我市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由2004年的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345万元,累计投入5025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投资农机化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全面掌握了解几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发挥的作用,分析研究购机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能,我们对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进行了调查,为今后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制定政策措施打下基础。

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

2004年至2008年,我市共争取中央、省、市区县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02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270万元、省级资金640万元、市区县级资金2115万元。购置各类补贴农机具7753台,其中大型拖拉机115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525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54台,秸秆还田机305台,深耕犁552台,田园管理机888台,其它机械2879台,补贴农户6411户,带动农民投资10105万元,政府补贴资金与农民投资比达到1:2.01,补贴比例平均达到33.2%,充分发挥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导向作用。

几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全市各级农机部门严格按照省农机办、省财政厅制订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和《山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坚持“公开、公正,农民直接受益”的原则,对补贴政策、补贴方案、补贴机具、补贴标准全面按规定程序办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区县农机部门和财政部门都联合成立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有充分的知情权。为让广大农民明白政策和了解购机补贴程序,做到家喻户晓,各区县农机部门通过广播、电视、乡镇政府政务公开栏、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明白纸、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农民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在农机购置补贴过程中,区县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补贴政策的实施严格执行二次公示制度,不按规定公示不能组织报名,受益人不按规定公示,不得签订购机合同;公示期间,对农民提出的任何问题或异议,明确给予答复。对享受补贴的机具按照有关规定统一编号,统一配挂标识牌,统一登记挂牌,建立购机补贴档案。四是加强监督,确保补贴工作公正、公开。市、区县农机部门的纪检机构全程参与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公开、公正原则的贯彻实施。通过以上措施预防和防止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徇私舞弊、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了实处,做到了政府、部门、农民“三满意”。

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增强了农业装备实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引导作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重点开始转向了先进实用、经济安全、节能环保和关键急需的农机具,以及大型、高效、复式作业的田间作业和配套农具。有力地增强了农业装备实力,优化了农机化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2008年,预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16万千瓦,比2003年增加22.8万千瓦,增长8%;耕地亩均动力达到1.33千瓦;农机总值24.1亿元,比2003年增加5.4亿元,增长29%;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1465台,比2003年增加4618台,增长68%,大中型农机配套比达到1:1.69;大中型拖拉机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比例由2003年的1:2.62提高到2008年的1:1.53;联合收获机总数达到8399台,万亩耕地拥有35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2199台,装备结构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

2007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5%,比2003年提高 个百分点,高出全省水平15.3个百分点;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5%,比2003年提高 个百分点,高出全省水平13.2个百分点,均列全省第二位。在小麦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的促进导向作用,加快了玉米机收、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和优势农产品机械化的发展。玉米机收率由2007年的66.1%提高到2008年的71%,提高5个百分

点,全市有5个区县玉米机收率超过70%,其中桓台县达到96.9%、临淄区92.2%、张店区75%、周村区92.3%、高新区80.2%。小麦保护性耕作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和创新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实现了新的突破,2008年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13.45万亩。林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建立了林果、蔬菜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三、存在的问题

1、补贴资金总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步早、发展快,但随着农机科技的发展进步,许多农机具已不适用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已处于更新淘汰期,造成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型、高效、复式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单靠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需要,市场投入机制还不健全。

2、区域性补贴矛盾突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购机补贴的比例和补贴机具要求不同。经济发达区县农业机械购买力较强,欠发达区县农业机械购买力较弱。平原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对大型、高效、复式作业机械需求量较大,政府投入补贴资金相对较多,发展较快。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地块小,作物种植多样化,对小型、多功能作业机械和经济作物机械需求旺盛,农民收入低,补贴比例要求相对高些,但由于丘陵山区经济条件落后,财政困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农民购买力减弱。造成了农机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区域差异越来越大。

3、补贴机具监管难度大。农机购置补贴的目的是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支持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购机补贴政策明确规定享受补贴的机具按照有关规定统一编号,统一配挂标识牌,统一登记挂牌,建立购机补贴档案。未经农机部门批准,两年内不准变卖或转让。但对于散置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监管难度很大,个别购机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享受补贴的机具违规转卖。

4、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工作经费是保障购机补贴政策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基层农机部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补贴资金逐年增多,补贴范围不断扩大,机具补贴种类不断增加,工作量大幅度上升,已成为农机部门常年性的一项工作,但并没有下达相应的工作经费,造成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势必影响购机补贴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措施建议

1、继续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过程中,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在优先补贴重点机械的前提下优先向丘陵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县倾斜,并在地方财政上加大投入,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2、购机补贴应优先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倾斜。具有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经营优势和原始积累,能够通过集中资金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一步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化服务

能力。克服了一家一户农机经营规模小、资金有限、机具配套比地的问题,可有效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

3、完善补贴机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面对旺盛的购机补贴需求,单靠财政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应在增加财政补贴资金量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扩大补贴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带动多方面多渠道资金的投入,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满足不同对象的需求。

上半年农机安全生产检查情况汇报 篇7

上半年农机安全生产检查情况汇报 为全力抓好当前农机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确保党的十八大期间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根据市农机监理文件要求,我局开展了农机安全生产自检自查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5月底我区有拖拉机724台,挂牌拖拉机685台,在册拖拉机449台,街道办427;普吉街道办11台;黑林铺街道办7台;其他街道4台;拖拉机驾驶员412人,我区在册304人,其中g证90人、h证105人、k证109人。因我区无农机培训机构,余109人档案在市级及其他县区,没有转回区农林局。

二、责任落实,明确目标管理

我局认真分析农机监理形势的新变化,明确全年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结合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签订了《区农机安全目标管理》、《区农林局“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了《区农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区农林局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区农林局生产安全应急管理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抓好各级农机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的签订工作,局长与分管副局长、分管副局长与责任科室、农林局与街道办逐级签订责任书,街道与社区逐级签订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对参加检审的每一个农机户签订“农机驾驶员安全承诺书”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体系,确保农机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目前农林局与市级农机部门签订责任书2份,与街道签订责任书3份,与农机户签订承诺书25份,街道与居委会签订责任书11份,农林局主管领导与

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责任科长签订责任书4份。

三、农机监理业务办理情况 为做好我区农机检审工作,我局将于7月中旬对全区拖拉机进行集中检审、补检和新机注册工作。截止目前我区在册拖拉机449台,挂牌拖拉机724台,挂牌率%;农机驾驶员持证412人,持证率%。7月农机年检下乡工作结束后,农机年检率将达到90%以上;为农机户办理过户手续2台,为农机驾驶员办理补、换驾驶证业务11人,所有参加检审和注册的农机户都购买了“机动车交通强制保险”。

四、农机清理整顿工作

为切实履行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职责,从源头上消除农机安全隐患,规范拖拉机管理。针对部分农机因灭失、报废等原因,未按时为拖拉机办理年检和档案注销手续的违规现象,农林局将在农机检审下乡后进行清理对区范围内脱检两年以上的拖拉机进行了清理整顿,并按要

求对未办理补检手续或报废的拖拉机技术档案进行强制注销。

五、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组织人员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场院,大力开展农机安全检查,坚决取缔拖拉机载客、“黑车非驾”、酒后驾驶等严重违法违章行为。加大对接送中小学学生上学、放学拖拉机的监控和查处力度,做好登记工作,加强安全宣传,消除事故隐患,坚决做到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建立违章登记、整改、销案制度,对违章行为进行了记录。对违章作业人员进行了教育,并督促其搞好整改。通过组织开展对拖拉机违章载人实施专项整治工作,预防和减少了农机事故发生。

我局提前策划、大力宣传“平安农机”活动,利用“两节、两会”、“五一”、“南博会”期间和“三下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乡、村,结合我区对农村地区开展农机道路交通安全及无牌无证机动车清

成武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查 篇8

按照市农机局安排,淄博市农机监理站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并迅速成立了调研小组,先后到沂源、淄川、桓台、高青等区县对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农机手(户)进行了座谈,并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工作交流,查阅了大量资料,认真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保证了调研数据和情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现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机安全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机监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安全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组织开展了“文明监理、优质服务”活动,在科学管理上花力气,在安全源头上下功夫,在基层建设上投力量,在治本措施上出新招,努力构建安全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三大防线。在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牌证核发,层层落实安全目标责任制,创建“平安农机”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不断加大田检路查力度,深入开展农机安全专项集中整治活动,强化安全生产监督与检查。截止2007年12月底,全市各类拖拉机保有量28168台、挂牌数8693台、挂牌率31%。

二、主要工作

1、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责任制。年初市站根据市局与省站的布置与要求,结合全市农机工作的实际,研究确定了全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任务目标,实行市站与区县站签订农机安全目标责任书,区县站与乡镇站、村、农机手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全市初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四级安全管理网络。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建设。几年来,我市开展了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农机监理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先后制定了《农机监理业务工作流程》、《农机监理人员行为规范》、《农机事故倒查规定》、《农机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10多种有关牌证核发管理、安全技术检查、执法监督检查、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等规定,明确了监理业务工作岗位设置及责任要求,从制度上制约和规范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开展。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安全意识。市区县农机监理系统,始终把宣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工作放在首位,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机手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搞好三个结合、一个发挥,一是把宣传教育和目标管理相结合,二是与检审结合起来,利用年检时间人员集中的有利时机,向机手以案释法,三是和开展农机安全专项集中整治活动相结合,利用田检路查与机手进行面对面宣传教育,四是把每年3月份(年检前)确定为全市农机安全宣传月,充分利用集市咨询、黑板报、发放明白纸、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宣传形式,提高了全社会的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扩大了农机安全生产宣传的影响面。

4、开展“文明示范”窗口活动,提高农机监理服务质量。几年来,以部、省、市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行风评议”等活动为契机,在全市开展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制定了《便民服务十项规定》推行了政务公开、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社会监督制等,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机手。开展了办牌证到村、检审到村、安全宣传到村、技术服务到村,实行零距离服务,受到了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广大机手的好评。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机手满意率达到97%,桓台、淄川、高青、沂源、张店五区县分别被评为部、省、市级“文明示范”窗口单位,本站被评为全国农机监理行风评议先进单位。

5、“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为目标的全省“十百千万”示范活动,经过两年努力全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已创建农机示范乡(镇)13个、示范村72个、示范户312个。为基层安全管理网络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加强检验,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技术状况。检验工作是法律法规授予农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加强农机监管,保证农机安全作业的重要措施。各区县根据各自实际,总结出“重心下沉、进村检审、方便机手、一条龙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机手自觉年检的积极性,为改变过去对拖拉机“眼看、手模、耳听、锤子敲”的传统检测模式,经过两年的设备的考察、试用及资金的争取,今年在全市全面推广使用检测仪器、检测机车,提高了检测质量,消除了事故隐患,使全市的农机检测水平得到了突破性进展,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7、开展农机专项整治,开创安全生产新局面。近年来,各级农机监理机构,克服困难,根据不同季节农机作业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整治检查重点,对“黑车非驾”和违章载人、人货混装等行为进行整治。市区县积极探索乡村道路安全管理新模式,加强与公安、安监等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加强合作、部门联动,市农机局、市公安交警、市安监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拖拉机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促进了全市农机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

8、建立全市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水平,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农机监理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为全市监理业务办理、信息传递等,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对掌握上下工作动态,提供了极大帮助,实现了资源共享。

9、拖拉机“交强险”实现了全市统一。最大限度的确保了机手利益,增强了出险后机手的自救能力。

三、存在问题

1、对农机安全生产重视不够。有的区县、乡镇政府未将农机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范围。

2、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年检率不高,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现象仍然存在。

(1)农机监理的执法手段薄弱,执法环境差,是导致挂牌率、年检率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对违法、违规的人员及车辆,没有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缺乏应有的力度,而且一年弱于一年,违章者不但得到相应的处罚,反面得到了经济实惠(不交任何费用),示范效应导致违章者日渐增多,守法者日渐减少。通过调研,普遍反映存在三个方面问题:首先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理法律法规存在缺失和不足,《道交法》只规定了拖拉机该谁管,却没有如何管,怎样管的实施细则,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的行政许可权,却没有对该许可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的职权,监督手段严重缺失,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规定不到位;二是《道交法》实施后,给农机监理工作造成的困境,基层农机监理人员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干是不作为,干了可能又是乱执法,农机执法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十字路口,举步维艰。其次是《道交法》实施后,农机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上的相互配合还缺乏一个有效的配合合作机制,远没有形成足以震摄违章的合力。由于相关配套法规没有出台,农机没有上路检查权(指乡村道路外),没有公安交警的配合,农机监理只能望路兴叹,而由于警力不足等原因,交警对边缘地区疏于管理,目前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管理,面临公安无力、农机无权的管理“真空”状态,违法载人、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蔓延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助长了无牌脱检行为的发生。

(2)机手对年检收费认同程度底,农机手感到经济负担沉重,削弱了机手对挂牌、年检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汽车类型的不断增加和完善,尤其是小型拖拉机由于自身固有的缺陷等原因,在短途运输市场所占分额大幅削减,有着逐步退出运输市场的趋势,经营拖拉机的收入降低,据调查拖拉机作业收入不齐,其收入与所在地区经济状况及机手的经营能力有很大关系,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机手在万元左右,欠发达地区年收入只有二、三千元,燃油费上涨相对机手不堪重负,而农机、交通、税务、工商、保险等相关部门向机手收取的各项费用逐年提高,如农用小型拖拉机公路养路费,国家规定按4个月交纳,(共计400元左右),但区县交管部门都按全年12个月征收,因此机手为减轻经济负担而不挂牌、不年检数量增加。

3、基层农机监理制度不健全、不理顺、工作不到位。县乡(镇)农机监理机构直接担负着,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使命,但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县级农机监理力量减少,乡镇农机站撤并,使农机监理力量日渐薄弱,有的区县多年来没有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所有监理工作都是区县站直接面对全县机手,全市只设一人兼管农机的乡镇农机管理站不在少数,基层农机监理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着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

4、农机执法规范化程序不够,需进一步完善。有的区县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农业机械管理不到位。

5、农机监理技术装备落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制约着农机监理工作开展。

四、对策与建议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完善农机安全政策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水平为重点,从抓好农业生产环节、重点农机具和重要农时季节的安全生产入手,坚持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转变思想观念,改善监理手段,提高监管能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安全生产,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强化农民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水平,改善农业机械安全运行状态,不断提高挂牌率、检验率和持证比,全面提升农机安全监理水平,确保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落实。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安全发展的原则,促进安全生产与农机化同步协调发展,坚持依法监理的原则,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科技兴安”的原则,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机安全生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提高农机安全监理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4、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推进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积极配合好本市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5、落实扶持政策,把落实农业机械扶持政策与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相结合,鼓励支持农民购置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淘汰、更新、高耗能的农业机械,研究制定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保险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民,遵章守法、安全致富。

6、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当地政府工作考核内容。把农机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逐级下达到基层,分解到行政主管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7、完善安全生产考核制度。把农机安全生产与农机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督促农机监理机构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履行职责,落实防控措施,确保责任到位。

8、强化农机事故应急处理职责,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责、属地为主、快速反应、依靠科学、依法规范、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落实应急处理工作责任制,及时妥善处理农机事故,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理和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

9、加强责任制落实检查,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的,严格按照“责任倒查,过错追究和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追究责任,建立农机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0、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农机安全组织,明确乡镇负责农机监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充分发挥村委会在农机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推进农机安全村建设,支持和鼓励建立农机安全互助组织,加强安全自律,建立健全与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安全联系制度,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基层农机安全监理体系。

11、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素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机监理人员培训工作,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严格按照农机监理人员管理办法录用农机监理人员,推行考试员、检验员、事故处理人员资格考试,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农机监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12、推行政务公开,严格执行办事程序、收费项目及标准,完善岗位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实行承诺服务和首问负责制,推行一站式业务办理模式。

13、规范牌证核发,严格按规定和程序办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驾驶操作人员牌证业务,严把考试关、检验关,对不符合标准要求,检验不合格的车辆和未经考试和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不准办理牌证,严禁跨行政区域核发牌证。

14、搞好安全检查,建立健全与安监、公安、交警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安全检查力度,严格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

15、强化宣传教育,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制度,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安全宣传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普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农机安全生产的社会氛围。

16、推进农机监理工作信息化。加快本市农机安全监理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统一、高效、安全适用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开通网上查询,实现监理业务网上办理和信息共享。

成武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查 篇9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的成倍增加,农民购机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机械数量快速增长,截止目前,全市拥有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147000余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化水平达到75%以上。但随着全市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大量增加和农机综合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农业机械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一、当前农机安全生产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市农机保有量基数大,农业机械难以全部纳入日常规范化监管,全市147000余台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挂牌数仅为21000台,挂牌率为15%;农机驾驶员15万余人,而持证驾驶员仅37500人,农机驾驶员持证率为26.8%,加之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加,道路交通拥挤,农机安全存有不少隐患。近年来全市境内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中,农机交通安全事故占比增多,同时由于近几年我市大型农田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农机手使用操作不当等诸多原因,道路外以及农田作业机械事故也呈逐年上升态势,全市农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防患于未然,近期我们对全市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根据对调研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影响当前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的现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机数量多,分布于千家万户,点多、面广、线长,监管难度大。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道路路面较窄、条件差,事故隐患较多。三是农民交通法规意识淡薄,违章现象严重,“无牌无证”行驶、使用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的拼装和报废车辆、违章载人、超速超载等违法现象时有所见。四是农机手文化素质低,缺乏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和农机常识,易致操作不当引发安全事故。五是基层农机监管体系薄弱,人员少、经费缺、检验设备短缺,农机安全监管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

二、当前农机监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领导不重视,群众、农机手不理解、不支持,把正常依法管理,看作是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造成农机安全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二)监管难度大。由于拖拉机主要分布在农村,面广量大,既从事农业生产,又可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和公路运输,其机动多变性增加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难度。

(三)组织网络不健全。人员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检验设备装备差,做为县级管理机构的专职农机监理人员仅有6人,乡村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更加薄弱,基本上没有正常开展工作。

(四)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虽然《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农机部门管理拖拉机等农机具的法律主体地位,但没有授予道路检查权,而抓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消除“无牌无证”驾驶,纠正各种违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路检路查实现。

三、关于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提高“三率”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工作重点,抓好源头管理。明确县、乡、村三级各自职责,利用冬闲季节开展专项集中整治活动,进村入户,上门服务,集中检审,该办牌的办牌,该办证的办证,该年检的年检,从源头上消除“无牌无证”现象,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同时建议在以后办理农机补贴时,广泛宣传农机监督管理条例,并把农机挂牌、办证、年检明确为享受补贴应尽的义务。

(二)建立高效监管机制。加强安监、公安交警、交通管理部门与农机部门的配合与协作,探索多部门联合执法、互通信息的监管模式,或建立“农机警务室”、“农机巡回法庭”等管理模式,把农机监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健全组织网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安全生产“双基”工作的指示精神,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理顺乡镇农机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人员,并确保人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四)加强拖拉机交强险的实施。拖拉机交强险实施多年来,举步维艰,一直得不到农机户的认同,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利用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对拖拉机交强险进行补贴,充分发挥国家惠农政策,减轻机手经济负担,提高农机安全水平。

【成武县农机安全生产情况调查】推荐阅读:

上一篇:光伏电站管理制度下一篇:信息化先进个人材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