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校园教案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不仅是实施教学流程的起点,而且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想中的校园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理想中的校园教案

现实中理想教育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

摘 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有实现的可能性、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理想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是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并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甚至对于民族的繁荣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理想教育概念和特点的简述,阐述了大学中理想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分析了目前现实中的理想教育在大学中是如何体现等等方面,来鼓励大学教育中灌输理想教育。

关键词 理想教育 大学生 校园生活 道德

一、理想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理想教育是教育范畴中的一种,有教育的一般意义,却也有别于教育的一般意义。理想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需求,一起构建、不断生成和完善、自觉的实现特点的理想和实践过程。并且,教育者在理想教育整个过程中都具有引导的作用。

理想教育具有的显著特点有:

1.理想教育具有特别鲜明的行为实践性。

2.理想教育依赖于理想的构建过程。

3.人格的熏陶是理想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

二、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实意义

1.大学中的理想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的,他们是青年群体的中流砥柱。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健康思想的主流。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他们的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一旦放松,必定会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受到影响,因此,从时代的特点来看,必须加强高校的理想教育。

2.大学中的理想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是我们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当下,中国在发展中凸显了各种的矛盾。大学生在思想方面也不断的出现了偏差,缺乏了奉献等精神,容易走上歧路。高校中的犯罪案件的增多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另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成了全社会的一个难题,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失去了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埋怨社会的制度。这都是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不完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的进行理想教育。

3.大学中理想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风向标。大学是人生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大学生进人青年时期不断的参与到社会中去,获得新的知识。并且,此时的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大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阅历还较浅,因而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的本事。并且当代大学生缺乏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很容易导致人格的障碍。大学中的理想教育给了大学生一个导向,规范思想的底线,避免误入歧途。

三、大学教育中理想教育的体现

1.巩固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即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理想教育的总体框架。共同理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的精神,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关联,来不断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只有认同了共同理想,才能自觉的学习和发展。共同理想的实现也是理想人格实现的过程。现在大学的理想教育中围绕共同理想的总体框架,不断追求和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

2.通过情感的引导加强理想教育。强烈的内心体验,对于形成正确并且坚定的理想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将这种心里的理想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从而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加强理想教育的灌输。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与中小学不同,它是通过爱的培养,从小爱上升为大爱的过程。因此,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令其关注情感世界,由小方面到大的方面,由近及远、从打动人的事物经历中使理想教育更加深入。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获得强烈的情感体会,能够加深理想教育,是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充满了人性的魅力。

3.拥有具备理想的教育团队。要在大学中进行理想教育,首先教育团队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教育者必须有着坚定的理想,在人格上加强修养,坚定政治信念,具有较高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水平。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取向、人格精神、道德修养等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取向。教育者要注重在教育过程中的榜样作用,密切和学生的关系,来不断引导学生的理想的正确性。

4.理想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得到灌输。理论基础是理想教育主要渠道,但是要从理论知识深入的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则必须通过课堂的教育来实现。必须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积极性,去主动的探索真理。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教育者要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理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性。课堂上必须强化正面的教育。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更好的进行理想教育的殿堂。因此,大学中应该在课堂上的理想教育。

5.理想教育活动的多样化。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很难触及学生得思想和灵魂。因此大学教育要从大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出发,紧密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有关于理想教育的活动。可以设计主题的实践活动,来使学生更加了解当今社会。比如主题党、团日活动;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服务等等。更可以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来开展讨论,自己来规划和完善自己的理想。把理想教育落实到自主参与、自我探索、自我感悟之中。

6.校园文化对理想有着深刻的教育作用。在大学校园里,一个人的活动和其他人的活动相联系就构成了一个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一个具有影响大学生智力、道德、思想的场所。而往往最为深刻的教育也是由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和彼此发生适当的关系而产生的。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教育。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赋予了大学生特有的理想。因此要重视学校的校风建设,学校文化环境的具有的特色和精神理念。将理想教育不断的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不断的传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并且注重实效成为理想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参考文献:

[1]田宗友,祝黄河.联系实际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0).

[2]康兰波,刘孟学.走出抽象化理想教育的误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3]王建伟,徐建军.青少年理想教育的误区与对策[J].青少年研究一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04).

[4]谭荣峰.试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0(21).

作者:马小卫

第2篇:理想校园,让公民素质养成落地生根

无锡市塔影中学“公民素质养成教育”团队于2009年开始酝酿,2011年6月“运用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初中生公民素质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同年举办开题论证报告会,2014年5月举行了中期汇报,2015年10月顺利结题。经过近6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团队努力追求的理想校园建设,已初见成效。

我们的团队旨在从“塔中学子”的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和“关怀德育”的理念,让学生了解公民生活中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公民道德方面包括仁爱、宽容、感恩、友谊、诚信、责任、尊严、合作这样一些主题;公民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正义、和平、爱国,追求真理,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一些主题;公民知识包括国家与政府,民主政治,政党制度,司法公正,社会公共生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责任这样一些主题;公民参与技能主要是指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能力,如与人沟通,进行演讲,进行讨论,组织活动,参与选举,处理纠纷,维护权益,向责任部门或者媒体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等的一些方面和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体验、探究、参与活动等方式,由易至难,由浅至深,使其关注公民生活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展,在生活教育中,学生将接受公民的理念与行为养成,并进而固化为其内在的公民素质,产生公民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最终为建构理想的公民生活奠定基础。

一、理想校园:公民素质养成在需要中诞生

1.基于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

塔影中学是省示范初中,75%的生源以外来务工家庭子女为主,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不高。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的团队积极创建无锡市崇安区以“公民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学校,短短两年,学校以办学理念新、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快、教学业绩提升快,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如何继续提升学校内涵,摆在全体师生面前,校长的使命感、教师的责任感,呼唤“公民养成教育”的再研究和再实践。

2.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生一直在参与现实生活,这是他们适应和创造生活的最有效、最基本的手段。学生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想要通过灌输来改变他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并非易事。人是自主的,教育需要自主、启发,不要被动主义、灌输主义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位。如果以教育者自我为中心,那么只会培养出缺乏创造力的“机械产品”。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每一位学生发展自己,初中学生本身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只要切实从公民个人的幸福出发,按照适当的公民标准,来确定教育目标、设计课程、编制教材,就能让每位学生都发展为合格的公民。我们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注重自由、平等、公正、独立等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情感教育,如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使初中学生有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强调尊重个性和创造性,让人成为他自己;在教育模式和教育管理体制上,从统一性和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现在,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在驱动力是公民生活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不仅是要满足其社会需要,而且也要满足其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3.基于德育工作创新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青少年特点的变化,学校内原有的德育体系中有些部分已无法解决社会现代化过程及市场经济发展中涌现的种种问题。德育工作需要适应社会生活和学生情况的变化,需要对原有德育体系进行完善、改革。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公民素质养成教育,通过公民素质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二、理想校园:公民素质养成在实践中浸润

我们的团队不断地丰富学校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形式、内容和途径,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公民素质养成的完整的教育、指导、学习、实践、评价体系,并尝试建立以人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

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是由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公民技能、公民道德四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来实现的。“关注身边生活,感受社会责任,培养公民意识”是我校公民素质养成教育实践课题的理念,培养“合格+成功”的初中生是我校确立的教育目标,旨在通过各项实践活动的渗透,让公民素质养成生根开花。

1.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普及公民知识

根据“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原则,我校编纂的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校本教材有:《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手册》《学生成长记录》《公民养成教育之学科拓展》《三名工程—即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等。同时,我校开设了专门的公民素质养成教育课,有针对性、系统地进行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知识传授。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公民意识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确保各项活动的设置和开展都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一,组织贴近学生的常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升旗仪式,结合重大纪念日或重大事件等,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举行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共28项,每项活动都有设计方案,由专人负责。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加强行为习惯养成的专项教育。年级组细化管理,每月提出规范养成月目标,每周提出规范养成周目标。我校以公民素质养成及教育为抓手,以完成公民养成教育选题及模拟听证会为载体,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要有学习的意识和责任,更是社会的公民。学生要树立起权利、义务意识,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法定权利,并履行法定义务;树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政治参与意识,能努力承担起个体在社区、国家、国际上的角色责任;还要树立起民主、合作、协商、共赢的意识,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文化,在协商与必要的妥协中达成理解与共赢。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公民技能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第一,每周五下午学校在初一开展“学生主动发展日”活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航模社、小发明、剪纸社、行知讲堂等多个项目,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第二,制定并实施塔影中学学生“十项技能”目标计划,即读好一本书、讲好一个故事、朗诵好一首诗、唱好一首歌、写好一手字、学会一项体育技能、学会一种生活技能、学会一样乐器、参加一项科技小发明、参加一个志愿服务队等。第三,开展模拟听证会。我校课题实施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全民参与,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履行一名公民的责任和行使其权利。我们每个中队都有自己的选题,并且每年都会举办模拟听证会,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小组合作,对于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施中,我们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这个比较创新的理念,我校师生都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探索到研究的过程,由刚开始的校内学生素养的课题研究,到现在全员走出校园,真正进行社会问题的课题研究;由刚开始的小组合作,组长代表论证课题,到现在的全员模拟听证,每位组员都对自己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论证。这是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每一位中队辅导员,每一位同学切身感受到的推进过程。

通过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模拟听证会,学生能够追踪社会、政治热点问题,综合各种信息、观点,形成自己的主张,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众人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尊重他人的正确观点,并能批判性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还参与法制建设、社会问题方面的讨论,并主动监控、关注事情的发展进程和运行。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能自己找出国家现有的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并通过自己调查采访、同学们之间讨论研究,商讨出自己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对“不遵守交通信号指示灯”的严重后果和危害进行宣传,印一些事例和调查结果传单分发给群众,提高群众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其危害的了解等。这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强化了其用法律的武器来履行公民义务的思想。

六年间,学生把社区的公共问题当成己任,直面学校、家庭、周边社区突出的“老大难”问题,如老人摔倒扶不扶、雾霾的解决方案、未成年人不得进网吧问题研究、中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等,用自己的思辨和见解、真诚和执著,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4.创新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公民道德品行

我们的团队坚持在每个实践活动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学生在品德、学识、意志、言行等各方面的素质的提升,提倡“积极向上”“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勤奋好学”“明理豁达”的修身原则。第一,学校不断举办 “优良班集体”“星级文明学生”和“优秀小公民”的评比活动。第二,创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把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借助项目集结到一起,使其在解决社区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谅、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共创和谐的关怀理念,这是我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也是努力实践教育纲要规划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指示的积极、有效的尝试。

三、理想校园:公民素质养成落地生根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并成长着,让公民素质养成落地生根。

1.学生的公民知识和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我们的团队得到领导的关心和专家的多次指导,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并针对不同情况及时积极进行了调整,力争使我校的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调研。我校以初二学生为样本,进行了有关“公民意识”的学生问卷访谈,调查结果和之前未进行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所进行的调查结果对比如下表:

2.学生的公民技能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对公民技能的认识,由起初的与我无关,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全民参与,人人论证,表达自己的主张,并为自己的主张进行辩护。众人积极参加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尊重他人的正确观点,并能批判性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外出调查的过程中,礼貌待人,热情大方。各中队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可行性,形成了活动案例集和学生感悟集。

3.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物化成果

教师围绕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果,包括对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含义、特点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形成了公民养成教育的操作流程与基本策略,丰富了公民素质养成教育的理论。课题组(包括参与研究的老师)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发表,出版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的专著。

四、理想校园:公民素质养成在反思中提升

思考一:从注重认识提高向注重实践养成转变。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实践表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是仅靠教师说教形成的,也不是学生呼喊几句爱国主义口号就能增强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参与社区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思考二:从注重国家认同教育向注重参与国家政治文明建设转变。德育不再仅仅满足于死记硬背政府所宣传的爱国主义的基本观点,而是从引导学生寻找社会问题开始,使其努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府制定的相关公共政策的不足之处,认真研究需要完善的具体内容,向人大或政府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通过听证活动,政府有关官员与学生平等对话,促进形成新的国家法律法规或政府的公共政策。这些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国家,这是人民可以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这是一个以法治国的国家。这一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国家认同教育,是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实践活动。

思考三:从注重知识教育向注重参与政治生活能力培养转变。现代民主政治制度需要有具有民主能力的公民来支撑,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参与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自己制定和实施社会调查方案,感受社会调查的困难,在实践中提高社会调查的基本能力;学生努力学会从多角度收集信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学习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学习向政府及社会宣传自己的方案,开展从自我做起的实践活动。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可以预计,坚持在中小学中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必将为未来文明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公民。

思考四:从注重教师教育向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转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作必要指导,但这一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这表现在,研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班级重点研究的话题是班级学生从许多社会问题的比较中选择的,是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产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民主讨论形成的,各研究小组是学生自主成立的。这些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形式。

思考五:公民素质养成教育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全新领域。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研究和国民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的研究仅仅走出了第一步。随着无锡市新一轮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公民素质养成教育仍将是我校今后德育教育的重要主题和研究方向。

总之,校长追求正确的价值理念影响学校的教师团队,优秀的教师团队培养优秀的学生团队,以“公民素质养成教育”为载体,以“生活教育”和“关怀德育”为宗旨,以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模拟听证会为抓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范有效,必将滋润学生心灵并促进其成长,培养合格的中华公民和世界公民,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朱丽芳 曹靖婧

第3篇:大学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互动的路径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涵养功能,而且与理想信念教育在培养目标、内容与规律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从历史轨迹与现实关照分析,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属性,实现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是传承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高校第四大功能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校园文化 理想信念教育 融合互动

[作者简介]章康龙(1964— ),男,浙江桐庐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赵远远(1979— ),男,湖北黄石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校园文化、新闻与传播。(浙江 嘉兴 314036)

[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关联

理想信念是与“信仰”相统一的综合概念,理想信念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是教育者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的以树立某种世界观和社会理想信念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我国,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特指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就其本质而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与内在动力。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成员在大学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群体精神及所附载体。它是大学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成果的综合体现,是由学校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及创造过程的总和。它在内容上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维度。

大学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虽然在内涵上各自分属相对独立的体系,但二者也存在着内在关联,这客观上为实现二者的融合互动奠定了基础与可能。首先,大学校园文化在思想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上都有很强的理想信念教育内涵,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学院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校园文化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共同理念。其次,在功能上,理想信念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是实现校园文化有效传播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渠道,校园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的有效载体与平台,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再次,在内容上,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大学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具有内在的互通性,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与实践过程,异彩纷呈、风格迥异的校园文化建设最终都会东流入海、殊途同归。最后,在规律上,二者都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主体性,实现教育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大学校园文化历史轨迹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关照

大学校园文化在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中国古代虽没有大学之形,却有大学之实,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习儒典”以至宋代的书院等民办大学的兴盛,其内核都以“明明德”“新民”和“至于至善”为终极目标。古代大学理念使“修、齐、治、平”成了知识分子的做人准则和理想追求,也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仁人君子,使社会得以仁爱太平。可见,以孔子儒学为核心的古代大学通过格致之学与明礼教育,以士大夫为培养目标,希望使知识分子在自身修养上达到“内圣外王”的人格境界,进而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现代大学理念历史进程中,最著名的当数蔡元培所奠定的北京大学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由此确立了大学之为大的基本准则和人文精神。大学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互动的典型当数北大红楼,在各种学术思想兼容并包的氛围下,北大成了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激励一批青年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走上革命道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以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践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为原则,将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精神与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等当代大学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导向,运用大学所拥有的文化建设与教育资源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经历拨乱反正之后,在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的“四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见,理想信念与大学文化素有渊源,二者在历史上并肩前行,相辅相依。纵观近代中国大学校长,如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梅贻琦、罗家伦、张伯苓、傅斯年、吴贻芳、竺可桢等,无不秉承大学之道,挺起每个时代的理想人格,并作出了各自的文化选择。

如今,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多变性、开放性,利益诉求与表达方式的多样化,都对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个案访谈,都反映出一个客观现实: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不认同、不满意,与其说是学生不愿意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和内容,不如说是不欢迎教育方式与教育路径。

要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了解当前教育路径的现状。第一,多元路径并存,导致教育路径“孤掌难鸣”。社会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社会生活的多元性、交互性和流动性等特点,反映到理想信念层面上是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开放的环境、剧增的信息,使得大学生自发接触的路径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自觉路径形成巨大反差,自觉路径与自发路径难以产生共鸣,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呈现“孤掌难鸣”态势。第二,整体规划失度,导致教育路径“孤芳自赏”。理想信念教育应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和心理结构呈时空延续性,如果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呈现水平性重复或下降性重复,就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厌倦与反感,如果超出了教育对象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会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第三,教育途径扁平,导致教育路径“孤陋寡闻”。理想信念教育属于实践理性范畴,由于种种原因使之不同程度演变为围着课堂转、围着书本转、围着老师转,学生很少去真正思考并分析热点现象与事实背后的原因,因此理想转化为信念进而内化为信仰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第四,教育对象主体性被遮蔽,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对教育路径的接纳状况显示,路径对主体性尊重和张扬的程度与学生参与程度成正比,从路径形式看,尊重和张扬主体性的教育路径普遍受到学生的青睐。从理想信念教育现实路径的张力与成效看,在学生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中折射出一个核心问题,即学生主体性在教育路径中是否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尊重和张扬。换句话说,教育路径中是否真正实现了教育主体的互动,是理想信念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

三、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两种路径

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的成效与环境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在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动态结构中,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有两种方式:一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直接进行信息交流,不再通过教育主体自身之外的客体来实现,具有直接在场性特征,即“主体—主体”模式。二是理想信念教育信息通过教育主体本身之外的客体来传递,具有中介间接性特征,即“主体—客体—主体”模式。在前一种模式中,环境直接构成主体互动的教育情境,影响着教育主体互动的心理状态和内容选择,而在后一种模式中,环境不仅是一种教育路径,而且将进一步成为保证客体信息真实的必要条件。相应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机制具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基于主体资源的主体式灌输。这种路径设计以主体式灌输为核心要旨,着力于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理想信念教育主体资源的优化组合,最终实现教育对象理想信念的树立。这种模式反映了理想信念教育主体的关系结构,也是我党理想信念教育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在实践中出现的偏差是重视“灌”的外在性而忽视了“输”的内因性,导致教育方式重教化教育,不重内化教育;重显性教育,不重隐性教育;重灌输—接受教育,不重比较—选择教育;重直接教育,不重间接教育。因此,如何实施科学、有针对性的灌输教育,并突出灌输的内因性和内输教育,在灌输中把学生真正当做教育的主体,从单向灌输向主体式灌输模式转变,向易于为学生内化和接受的灌输转变,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开放、复杂的环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比较、鉴别和选择,加强学生的比较意识、选择意识和鉴别能力、选择方法的培养。二是基于活动资源的选择性激活。这种路径设计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某一方面的信息,以形成、保持和发展教育主体之间的有序的差别与相对稳定的差异,推进教育活动的展开和成效的实现。选择性激活就是使教育活动进入教育主体选择与整合的视野,与教育主体建立“对象性关系”,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过程中形成或改变局部的不对称关系。从具体方式看,它一般分为以需要引导激活和以目标主导激活两种,前者更具主体性,具有强烈的自我整合倾向,是一种重视内在激活的路径设计模式;后者突出灌输性,更加突出主导性,具有外在激活的特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取得实效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成效取决于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实现程度,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拓展时,他们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大幅提高,教育主体才能在更高层次与范围内理解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意义与价值,理想信念教育才能获得更高的有效性。而要充分拓展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使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切实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才能实现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形成双向互动的均衡状态。只有教育主体的主体互动性得到拓展,教育路径才能逐渐拓宽,并改变扁平化的状态。

四、校园文化功能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复杂动态与融合互动的过程,教育路径如何选择才能架起联系教育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解决好“路径错位”与路径扁平的问题,在现有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正确规划、选择好实践路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

校园文化作为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群体文化,具有学校自身特点与群体文化特质,反映区域与民族文化特征,并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隐性课堂”与良好介质,也是卓有成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之一,优秀校园文化自身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含化功能,具有坚定信念、涵养德性、开阔胸襟、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作用。

从教育路径看,校园文化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校园文化具有中间介质特征,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这种教育主体之外的客体来进行传输,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模式,从而避免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单向灌输,使教育客体中本身所蕴涵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以更加客观的方式呈现,从而更加易于教育对象接受;二是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与氛围,具有暗示性和导向性作用,教育对象在这种环境下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更易于受到润物无声的含化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避免单纯枯燥的说教,使教育的效果更佳;三是通过校园文化精神的熏陶,易于在学生中形成一个开放、互动交流的平台,并着重发挥好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容易成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与交流的对象,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四是校园文化中的激励功能能够更好地对教育对象实施“选择性激活”,也就是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与心理特点,结合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成长目标,以需要引导激活,以目标引导激活,更容易使理想信念内化为学生心中的一种信仰和自觉奋发成才的动力与精神支柱。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能够较好地实现和满足教育对象的成长需要,能够使环境熏陶与内在激活融为一体,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并成为其成长的共识,因此能够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五、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互动的实践路径

其一,通过校园文化核心精神的凝练,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与LOGO的征集、设计等活动,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作为中间介质,可以有效联系起教育主客体和教育对象,即全校师生员工,为着学校的共同理想与目标而不懈努力。近年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嘉职院”)对其六十年来“以农(禾)立校,以勤立身立业”的办学历史进行总结梳理,凝练校园文化核心精神,以“红船精神引领,勤奋和谐共生”为内核的“勤禾”精神,并进而衍生出“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职业精神;“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知行合一、以德为先”的学习精神。校园文化核心精神的凝练,使学校教师发扬爱岗敬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优良传统,激励学生养成勤学苦练、勤奋好学的精神品质,并有效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其二,通过对当地红色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在教育内容上实现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互动。嘉职院利用地处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嘉兴南湖的优势,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积极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精心组织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三层对接”实践教学,即把“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把“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与树立艰苦奋斗思想、服务基层观念相对接;把“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与引导学生树立奉献、进取、创造的人生价值观相对接。通过与新四军老战士结对子、与火车站联合开展春运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逐步走进学生心里。

其三,校园文化由现实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使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时空与方式上实现了融合互动。如嘉职院精心打造,重新改版升级校园网,在团委及各分院网页中开辟学生党建思政工作专栏,使之与学生园地、社团活动、团学动态等专栏并列,在宣传部网站开辟“红船精神”、红色经典和主题实践等特色栏目,在学院网站首页开设党建工作专题,积极引导师生开展创先争优、服务基层等活动。这些举措较好地促进了校园文化与网络的兼容并蓄,从而拓宽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与互动。

其四,通过开展校园节日文化,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创设理想信念教育契机,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理想信念教育契机的创设是教育者主导性和主动性的自觉升华,教育者可以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设、捕捉并充分利用好教育契机,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变得切实可行、内容丰富、可感可触可学。如精心组织开学典礼、军训、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日,做好三八妇女节、世界读书日、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自强之星”等评选与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开展技能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选择性激活广大学生的潜能,并激励广大师生继承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展示学生学习成长的才艺与技能文化氛围。此外,结合学生成长阶段与特点,开展业余党校培训、勤禾论坛、勤禾大讲堂等党史党章系列讲座和形势政策教育,促进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五,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等途径,有力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元素与内涵,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如嘉职院围绕打造“勤禾”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组建“勤禾志愿服务队”“勤禾龙舟队”“勤禾合唱团”等师生踊跃参与的群团,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社区,服务社区,使学生自觉接受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与本地企业组建龙舟队,使五芳斋等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进而使“红船精神”与“勤禾”校园文化、本土企业文化水乳交融,充分发挥文化交融的魅力,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的凝聚力和主导性。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可以看到校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存在多向度的交集,通过以上路径可以有效实现二者在时空方式、内容和途径上的融合互动。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构建起理想信念教育的“小气候”与软环境,而环境本身又构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之一。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得环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资源,所体现的科学理念与人文精神熏陶着教育对象,它们共同构成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富有文化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小气候”与软环境,当这些环境自发地渗透并反作用于教育对象时,就形成了人既创造了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反过来也在塑造人的现象。因此,二者的融合最终在校园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话语环境从传统封闭走向日益开放,利益诉求的表达由传统的单一、平面走向多元化与立体化,信息时代使信息获取的成本日益廉价,理想信念教育再也不是单一、静态的平面教育,而是多样、动态、立体的话语表达,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社会话语的多元表达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而新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尊重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规律,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注重教育对象的接受机制和接受效果,通过创新教育路径使理想信念教育从“独奏”转向“合奏”,变教导为诱导是现实选择。优秀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作者:章康龙 赵远远

第4篇:理想中的我

理想中的我是茫茫林海中的一棵树,托起风雨、顶起霜雪,在冬去春来时,默默地增长自己的年轮……

理想中的我是滚滚江河中的一滴水,载上航船,荡净污垢,在东流的旅程中,歌唱着自己对大海的感情……

理想中的我是浩瀚的苍穹中的一颗星,缀于天幕,闪烁微光,在不停地运动中,追求自己对无尽宇宙的理解……

这便是理想中的我,一个热爱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我,一个追求着生活中真、善、美的少年。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与理想不同。现实的我,在现实的生活中,总要有一些并非美好的经历。

有时候,遇到一些挫折:考场的失意、意外的纷争、师长难以理解的训斥……心里的天空是阴阴的。这时候我想起了深山中的那些参天大树。笔直的树干耸入云霄,所有的枝叶向上伸着,如同一柄柄指向苍天的利剑……可每一颗树上,都有着许多的疤痕。那是狂风、暴雨、雷电、严霜、寒雪留下的印记。生命的成长哪能没有挫折,哪能没有疤痕?每一圈的年轮中,不都书写着那一次次的伤痛?可大树,不就是在风雪的考验下成长,想到这些,我就坦然了。在心中写下它吧,我对自己说,为了自己理想中的真实,写下这现实中的挫折。 也有的时候,会遇到地挫折更加难以忍受的经历,那就是朋友的不理解。当我把心掏出来的时候,却发现留给我的只是背影……心里的天空已不再是阴霾,而变成了电闪雷鸣。这时候,我就到河边走一走,

看一看奔流的河水。河水是这样的,你无法把它们中间的任何一滴拿走。即使你拿走一滴,它被蒸发、成云、降雨、又回到江中。真是无法阻挡的结合!我的心也就恢复了平静。朋友我在心底默默地说,纵然你在现实中暂时无法理解,可我相信,你会回来的!会重新和我在一起,去追求理想中的善良和美好!

而当我一个人在夜间独自仰望星空时,我心中就会涌出一种宁静,仿佛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刻。我总要想到康德的那句话“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种情感,是对苍穹的理解和心中道德律的升腾。”是的,唯有在那一刻,理想中的我,从遥远的地方走来,同现实的我融为一体。我能感到这一追求。也许,真善美只有在理想的我才能全部拥有。可理想与现实的我所共同拥有的便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追求本身所带给我的,便是美好!

美好。实际理想中的我,便是现实中的我呀!

第5篇:理想中的我

理想中的我,是茫茫人海中的一棵树,托起风雨,顶起霜雪。冬去春来之时,默默地增加自己的年轮。

理想中的我,是滚滚江河中的一滴水,载上航船,荡净污垢。在东流的旅程,歌唱自己对大海的感情程。

理想中的我,是浩瀚苍穹中的一颗星,缀于天幕,闪烁着光,在不停的运动,追求对无尽宇宙的理解。

这,便是理想中的我:一个热爱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我,一个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生活中真善美勇的青年。

我以我的人格发誓:我将为我的理想而奋斗终生!

湖南常宁八中初三:黄文

第6篇:我理想中的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

——引自《聚宝楼*古书概要》

何为大学?

古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

指通过教育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亲民”是指通过教与学的统一,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止于至善”则是指教育的终极目标,即通过教育,使整个社会达到古之谓“至善”的理想境界。

从汉代的太学到明清的国子监,从北洋大学堂到圣约翰大学,时至今日,大学的迅猛发展似乎势不可挡。但综观中国之大学,似乎千篇一律。英国有剑桥,美国有哈佛,可我们中国呢,对,我们有清华有北大,但说实在的,跟世界一流大学相提并论,我们自己都会脸红的吧!

说了这么多,似乎偏离了我理想中的大学这个主题,但我想说的,正是古语中所倡导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泛滥,大学生泛滥,人才却欠缺的今日,我们需要的恰恰是“大学的回归”。

这些泛泛之词似乎不能明确描绘我理性中的大学。那就具体来说吧!

要想实现理想值大学,首先,大学的门槛要换个高度。这说起来

就有些难了,毕竟中国教育体制之弊端不是三言两语便能改变的。但我想希望总是可以提出的吧。对中国学生来说,尤其是中学生,寒窗苦读似乎是几千年来我们坚守不变的信念。我们的口号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八股文出来,我们似乎又陷入了另一种形势的“理化八股”。中国学生进入大学,向来就是只看高考成绩,别的一概不管。很明显,这就偏离了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那么,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北大似乎很是聪明,中学校长推荐制应时而生。既然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那就多些校长推荐,哦,不,太泛滥又会有了舞弊之嫌。

如若大学都有一批负责且自身的专家学者出面,在高考分数后,多加一次复试,形式类似于公司的面试,提高顶尖大学的门槛,从而招收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有干劲的年轻人。

眼下中国,进入大学是件难事,从大学毕业却简单得多。这和国外一流大学恰恰相反。我们的大学,简单的期末考核,达到绩点学分就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再看看我们的课程,高数,英语,物理,电路……我们似乎无所不知,可偏偏又无一精通。用期末突击来的成绩换来的学位证,如何能应对工作中棘手的问题呢? 大学,应该多些深度。学生按照个人情况来自选所需。大学者,应该有自己的选择能力,而学校,需要给学生以信任,让他们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真正需要的。当然,学校要给出合理建议,让学生们明白所选专业所需打下什么样的基础,以后的就业发展方向等等专业性问题。

中国的大部分学生,在经历了高考前的严酷训练后一下子放松,

似乎没有了约束自己的力量,便没有了分寸。自学能力的欠缺,让中国的学生远远落后。那为什么中国学生进入大学就不再努力了呢?毕业门槛太低。提高毕业门槛,学生有了压力,必将有动力。也许这个方法有些幼稚,有人会说,大学生是成年人,不需要这样的督促。可事实呢,我们的学生,没有督促,便没有动力。重现大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的学生才能更上一层楼。

中国的大学,重理轻文。试问,有几所大学坚持讲授我们几千年来的国粹,文言文被抛弃,经典被冷落。一所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又怎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别说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了。大学应该将古代经典纳入必修,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大学就是一个小的社会。既是为以后融入社会打基础,那就应该多些实践教程,不是简单的敷衍了事,而是像专业课一样去认真实在的开展。好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合作企业,优秀学生可以去历练,当然,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这种机会,而不是单单靠老师的推荐。再譬如英语,多些外教,多去跟纯正的外国人交流,比书本上背来的单词要有意义的多。

中国的学校,不只是大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理想中的大学,应该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课上的创造性发言纳入考核标准。能者为师,教学相长方能事半功倍。

中国的大学,科研力量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作为全国重点,我们起码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实验室。走向社会不是纸上谈兵,只有多动手才能真正掌握。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大学,太过于花哨,太流于形式。十八大,我们要迎接;讲座,我们要去凑人数;各种活动,我们要交总结…… 但是,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十八大我们到底需要关注些什么,讲座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活动我们又得到了什么?理想中的大学,不应是这样的,我们需要选我所需,而不是填鸭式教育。既然都是请,为什么不请我们想听的?学校应该有学生代表大会,我的学校,我做主。

当我们走出大学,不应该是懵懂无知,不应该是礼仪全无,不应该是莽莽撞撞,我们应该有成熟,大气,隐忍和能力。而这些,是这四年或更多大学生活应该学到的。所以大学,应该开设素质修养课程,人格是可以塑造的,素质是可以提升的。

理想中的大学,是民主,是言论自由,是有人格,有自尊……理想中的大学,是重文明,弃陋习,是真才实学,是刻苦钻研……理想中的大学,是德才兼备,是品学兼优……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

第7篇:我理想中的爱情

黄燕 09510041 英语

问:你对男友有什么要求?

答:没什么要求。

解:没要求就是最高规格的要求。

这是在一报纸的副上中看到的,这话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是很认同。我理想中的男友,不一定要有很帅的外表,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都不重要。但是我希望他是个成熟的,有责任感的,懂得关心和理解人的人。我觉得这么想不过分吧,因为我想,我要是找个女友,我也会希望她是这样的人。

我希望两个人有彼此的空间,当然多数的时间还是在一起的。要有一些共同的爱好,能有共同语言,不要都没话说,能分享各自生活中的小事,要熟悉对方的朋友圈。还有一点觉得很重要,就是孝顺。不是说我要求他一定要这样,而是我自己首先会这么做,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的个人修养。不需要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可能会没什么新鲜感,但是这是一个过程,不论是和谁在一起都会经历的,所以要hold住。偶尔也可以有点小浪漫,不管是谁给的,开心就好。要是会做饭那就更好了,要是谁给我做个饭,那我肯定会加倍的给他。我希望我的男友做事要有规划,不论是事业还是生活。我不觉得说一个男人在事业上要有多好才算成功,只要做到自己想要的,那便是成功了。

在我的理想中,我的男友是能够和我一块去旅游的,因为我比较喜欢,所以我希望他能陪着我一块去,哪怕是很久去一次都好。旅行是个好差事,既放松有长见识。还可以促进感情交流。曾经听人说,要是你和对象在旅行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相处下来,那么就可以考虑结婚了,当然这说的是有点夸张,但是,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只有两个人相处确实可以了解更深,了解到更多平时不易觉察到的细节。

我希望在两个人相处的时候,有什么误会可以及时沟通,我希望男方能够更主动,不要问我这凭什么,我就是这么想的,不是说我每次都是对的,但是我就是希望他能这么做。不要纠结于什么小的问题,没事找事,还有我很讨厌,跟我翻旧帐的,这些没用的记得那么多干嘛呀,有这种事当初怎么就不说呢。说事的时候要一码归一码,不要东扯西扯的,这样我会觉得你觉得我说的话不重要,都没能用心听。

我希望他能大度些,有时候我可能会做些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事,耍点脾气,不要跟我生气。有时候是需要哄哄的,很快就会忘了。我也不会时不时的无理取闹,只是偶尔这样。

第8篇:我理想中的爱情

我理想中的爱情

开篇云云 爱情, 究竟什么是爱情, 怎样的恋爱才算得上真正的爱情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在人 们的思考、讨论中,是一个很长久的话题。 现实生活中, 有多少人领悟了爱的真谛?虽然关于这个问题, 每个人心中隐隐约约都有 着自己的答案, 但又有多少人是在想过这个问题之后, 看清自己的现状了才开始自己的爱情 经历的?许多不理想的爱情结果令人反思。 或许有些结果是出自现实中一些无奈, 存在一些 难以克服的阻碍因子,但是曾经真爱过, 刻骨铭心过,这样的经历还可以说出“无悔”二字。 而有些结果的出现则完全出自个人的盲目与冲动还有无知,还有的则是来自某些外在的诱 惑,没有真情实感的爱情算不上爱情。 对于爱情,我偶尔也在思考。爱情是一件神圣的事。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谈一场纯洁 的恋爱

一、了解彼此 在我看来,最盲目无知的爱情就是已经恋爱了,却仍然不知道对方是谁,才发现自己对 对方一无所知!如果恋爱时越来越觉得对方好,越来越感受到对方的好,那么或许应该恭喜 你。而如果你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此前不曾发现过的缺点与问题,并且难以接受,那么也只能 怪自己的无知了。对于我不了解的人,即使他对我再好,我很难将心交给他,而对于不了解 我的人,我也很难将心交给对方,即使对方非常优秀,令我着迷,但如果对方在不了解我的 基础接受我,从理性的角度判断,他对我的感情值得怀疑。显然,这也不是我理想的爱情。 都不真正了解对方就想追求对方, 那么我不禁想问是对方的什么吸引了你?如果对方外 貌出众,那么我会第一个想到的是你看上的是对方的外表,类似的还有金钱、地位。当然, 如果外在的、物质的方面都无诱惑之处,那么或许我还会赞赏也许你是被某种气质、品质等 内在的美所吸引,但我也不排除你是寂寞了。而你,至少要让我知道你的优缺点,我才能判 断我能不能接受你, 我可不希望爱情中途夭折是因为在一起了才发现原来你是这样一个令我 讨厌的人。我爱的不是美好的伪装,我要在爱情中感受到的也不是虚情假意的甜蜜浪漫,我 要爱的是真实的你,我要你爱的是真实的我,我要彼此感受的是彼此的真心。 了解彼此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 不能仅通过直接接触来评价一个人。 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毕竟是很少很难成功的。 在我的理想的爱情中没有伪装,没有欺骗!

二、相互促进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乃或缺陷,有的人

(似乎是大多数人)对待这个问题 上持包容态度。 我在想为什么不是彼此监督争取改过呢?在爱情中有一种说法是明白对方存 在种种缺点却仍然选择 TA,不因为 TA 的缺点而抛弃对方的全部、否定全部。是的,这一 点我完全赞同,我认为这是爱情的基础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包容乃至容忍缺 点。一味的迁就或许能换来短暂的和平相处,却难以保障持久的爱情,长久的容忍或许会积 怨而最终崩溃,因此,其实我比较看好小吵小闹的生活,小吵小闹也是爱情的调味剂。在缺 点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是能改则改之,当然我们也要学会 patient。 爱情中的甜蜜浪漫是很能让彼此感受幸福、 感受爱情的意义的事情, 也别忘了维持爱情 需要两人共同努力,为了未来幸福生活共同奋斗。 (在此我想插一句网上流传的话:一切不 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就以大学生为例吧。我认为,真正的爱情不是对方在上自习时,你却催促对方陪自己逛

街、看电影娱乐,更不应该是要求对方逃课来陪自己来显示对方是真正爱自己的。在忙碌的 学习生活中抽出时间来陪恋人是甜蜜的,在恋人忙碌的时候能陪在恋人身边支持 TA、帮助 TA 更是一件很甜蜜浪漫的事。相互的支持与爱护(但不是不分好坏的支持与溺宠)才是美 好的。 在我的理想爱情中相互促进,共同努力才是长久之源

三、相互信任 我虽然不喜欢看青春偶像剧,但也听说过很多,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或许里面的故事 现实中也有,在里面,许多分手的原因是一次次的误会造成的,因为误会而分手,当翻然醒 悟后,已经很难回到从前了,如果曾经刻骨铭心过,那该有多后悔、多痛苦呀! 如果彼此相互信任,互相谅解,还会有不必要的痛苦吗? 在这一点上, 我认为与爱情的特征之一有关——强烈的占有欲与排他性。 当这一表现做 得太过分了,也就是想要把对方抓的太紧了,没有给对方应有的自由空间,容易猜疑,不信 任,这样注定失败。 在我的理想的爱情中,两个人都有着各自的自由空间,有着自己的交际圈子,彼此要了 解对方的交际圈子,你可以不喜欢对方的交际圈子,但你不能反对爱人与他们交际。每个人 都有着自己的一帮好朋友, 与这帮好友之间的交情也很深, 岂能因为你的反对就与这帮哥们 儿姐妹断交?恋人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体谅,不要太自私、不要太过多的约束,只要你 们是真正相爱的,真正关心体贴彼此的,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当然,要避免对方误 会,也要换位思考,自己的行为也要照顾对方的感受。

四、珍惜彼此 关于“理想中的伴侣

侣”我问过一些身边的朋友,有人说,找一个真正懂我的人就够了, 当然,这与前面两点——了解彼此、相互信任都有关。可是我想,再上升一个层面,应该是 真正的珍惜彼此,珍惜彼此是幸福的、甜蜜的、浪漫的,做到甜蜜浪漫不需要特意去制造氛 围, 真正的幸福浪漫是来自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来自平凡的平淡的但是是真诚的真心的真实 的点点滴滴。 我思考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不理解你、不信任你、不尊重你的时候,并不一定代表 他不爱你。要真正做到理解一个人是有难度的,如果我们真的是珍惜对方,我们要学会宽容 对方,一方面我们要争取让对方理解信任自己,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听听对方的心声,或许在 一些事情上, 对方是为你考虑为你好, 对方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甚至有比自己更全面更正 确的理解呢?如果你一味的咬定对方不爱你了,那岂不就成了你不理解信任对方了吗? 感觉“珍惜”一词涵盖了爱情的所有。我说不出多少美好的句子来描述“珍惜” ,一切 尽在不言中,做到“珍惜” ,感受“珍惜” ,品味“珍惜” ,珍惜彼此,真情付出,收获甜蜜 幸福浪漫。大概,爱情的真谛都在此中吧。

五、林林总总 关于爱情,我想每个人都有着一份期待,期待甜蜜,期待浪漫,最终是期待幸福,都希 望能与恋人相依相偎一辈子,能白头偕老。 在许多构想之中,头脑里都会有许多幸福感动的画面。比如说,寒冷之中一个温暖的怀 抱, 一双热乎乎的手的温暖, 一件温暖的大衣; 在没日没夜的奔波疲惫时, 一句舒心的问候, 一双轻柔的手的按摩,一杯热咖啡;短暂离别前,一声声要照顾好自己的唠叨,检查行李是 否有缺时的认真, 生活细节注意事项的提醒; 小吵小闹之后, 一声对不起, 一个和解的拥抱, 相视无语的微笑…… 以前在朋友的 QQ 空间里看到过这样一段我很赞同的话(在此我直接 COPY 了) :

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 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 要体谅;是接受,而不是忍受; 宽容,而不是纵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慰问, 要体谅;是接受,而不是忍受;是宽容,而不是纵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慰问,而 不是质问;是倾诉,而不是控诉; 难忘,而不是遗忘;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 不是质问;是倾诉,而不是控诉;是难忘,而不是遗忘;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 遗忘 是为对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可以随时牵手。 是

第9篇:我理想中的开放大学

“我理想中的开放大学”演讲

各位老师、同学:

今天我要发言的主题是《我理想中的开放大学》。

我第一次到上海电视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那时我刚踏上工作的岗位,想找一所大学半工半读,记得刚到校门口,我就被电大那雄伟壮丽的景色给迷住了,于是,我就想,以后要是能来这里上学,那该多好啊!就这样,电视大学开始成为我梦想中的大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工作了几年了,同时,我也开始明白,一个好的开放大学,仅仅具有漂亮的景色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它要有丰富的内涵。我开始寻找答案:原来电视大学在全国也有很多分校,而且历史悠久。它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最让我心仪的就是他的开放性,上课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一些课本中的知识,还可以探讨一些联系到工作中的情况,培养全面又专业的人才。我想:这不正是我理想中的开放大学吗?这样的教学环境不是我梦寐以求的吗?

刚毕业时由于成绩不理想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我时常会听到关于上班的哥哥姐姐,甚至于叔叔阿姨们报考电视大学的消息。记得有一天邻居家的姐姐要去电视大学报名,问后才得知她也是落榜以后就出来工作了但是她还想继续学习充实自己。当时,我曾问过爸爸:我也想去报考电视大学,爸爸是这样回答的:“当然可以,不过你要比以前更加努力,你知道吗?只要你努力学习,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爸爸的这一番话一直鼓励着我,直到进入我理想的开放大学,一直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成为我学习的动力!一晃,2年过去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每次的升学考试中成绩都令人满意。电视大学正是一所像我这样需要提升自己的理想中的开放大学。

上一篇:国家免费孕前优生下一篇:幼儿园新学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