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还是现实(推荐9篇)
城外的小溪白河是“边城”与“城边”的分界线,因此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身份据此泾渭分明:顺顺、天保、傩送、王团总等是城里人的代表, 老船夫一家是乡下人的代表。《边城》文本实际上是城里人与乡下人(城边人)的对话,且这两种对话者由于人生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言说语境不同,思维模式不同,造成多种错位,形成翠翠爱情悲剧诞生的重要原因。由于“城边”占据文本的中心位置,“城”则身份尴尬退居边缘,标题所应具有的统摄全篇的权威地位随即解构。按照这样的思路解读边城,我们发现这部传世名篇存在着一定的裂隙。
关于老船夫与顺顺——是乡下人的狡猾还是城里人的势利
老船夫现时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年近七十的鳏夫——因为他的妻子始终没有出现;老船夫唯一的女儿因对歌和当地驻防的军人产生了一段既不被军纪容忍又不被传统认可的恋情——因为军人的驻扎是要镇压边城人的——使两个年轻人先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使老船夫失去了女儿和准女婿。以他逢年过节的活动和交往的人际关系来看,他在边城和城边都没有亲戚。他唯一的亲人只是女儿和军人爱情的结晶——外孙女翠翠,唯一的朋友只有一只黄狗(虽然和渡船相依为命,但是渡船是公家的)。在外人眼里,他是孤独、寂寞、清贫的——靠管理碧溪咀的渡船为生近五十年,却只落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过节买不起粽子,吃不起好肉。虽然他勤劳、善良、安贫乐道,可是却无力抵挡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满楼山雨:为了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孤雏翠翠的幸福,他独担力不从心的“走车路”(担心翠翠在爱情的路上不是有“碾坊”做陪嫁的王团总女儿的对手)和“走马路”(担心翠翠在爱情的路上重蹈女儿的覆辙)的双重压力,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畏畏缩缩、谨小慎微、弯弯曲曲,却又因在婚姻大事上缺乏和翠翠的有效沟通——刚开始不知道外孙女翠翠的情之所钟,导致天保走车路不成;又在走马路时张冠李戴冷落了傩送;后来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后又脚踩两只船,对翠翠的爱情缺乏正确的交流和引导——结果导致天保溺水、傩送埋怨、顺顺疑心、翠翠孤独,最后机关算尽、弄巧成拙、一无所获、失望孤独,含恨绝尘而去。
船总顺顺则经历了文明世界的洗礼,已经具备了商人的精明和实干精神。他懂得原始积累,也懂得如何能让自己更快地发家致富,所以他在爱情的抉择上讨了个颇有产业的小寡妇而不是一个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黄花女做妻子;在事业上他则经历了给别人卖苦力、买船出租收利息、购置自己产业、雇佣长工、水陆“两栖”做生意等阶段,使自己一步步脱贫致富,成了日前河街商业阶层成功人士的代表,这比在城边辛苦劳作五十年仍一无所有的传统城边人老船夫强了不知多少倍。但由于他的发财致富并非靠在本土自力更生获取,因此他的成功无形中对古湘西文明造成了破坏。尽管他具有湘西人的豪爽、正直,但都是极有限度的。因为他首先是个商人,钱财已在他心目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他在儿子婚姻的安排上,由于顺顺在两个孩子都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偏向于溺爱次子傩送,所以他可以为大儿子天保向穷苦的老船夫家提亲,而不愿意为了“渡船”而回绝“碾坊”,这简直是一个神来之笔,恰到好处地反映出船总顺顺隐秘的心理世界。
不过,狡猾也罢,势利也好,提到孩子们的幸福,家长们的爱子之心都是一样的,他们的需要也都是围绕着孩子们而产生的。他们既不能完全包办,也不肯任由事情向自己认为不好的方向发展:老船夫为了翠翠的幸福和快乐而让翠翠婚姻自主,在不知翠翠所爱的情况下欣然放弃了有钱财的天保的提亲;顺顺为了天保的幸福快乐也可以忽略不计陪嫁而接受翠翠仅是“一个光人”的事实;王团总为了自己女儿的幸福快乐宁可倒贴多送也心甘情愿…… 这多少也反映出了这样一个温暖的事实:在茶峒,钱财、贫富远没有它们在纯汉族地区的权威那样高。
关于傩送——是一往无前还是主动放弃
傩送聪明、正直、勇敢、勤劳,是边城人眼里的好青年。他对翠翠一见倾心,借给老船夫送酒葫芦的机会邀请翠翠去看端午龙舟比赛,为了吸引翠翠的目光,这个秀拔出群的少年勇夺桂冠,在水中酣畅淋漓地展现着自己的雄性魅力。在得知哥哥也喜欢翠翠并早于自己走过车路之后,他并没有退却,而是和哥哥一起参与了“走马路”的竞争。只是由于后来哥哥的识趣退出并溺死以及没有得到翠翠的及时回应①,而停止了进一步的求爱行动。在无法把握翠翠和爷爷的心思、中寨人数次提亲并以碾房相诱、父亲相逼的情况下,他做出孤独离家出走的举动,这已近似于“五四”时代青年们为争取婚姻自主所采取的“抗婚”或“逃婚”的抉择。可是透过傩送看似热情、大胆、真诚、敢于自主的爱情追求,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对于爱情抉择的无休止的延宕:他早天保一年认识翠翠,求爱却晚于天保;“走马路”求爱又莫名其妙地提出替哥哥唱歌的办法徒增自己求爱的难度;相识第三年的端午节好不容易做出了主动邀请翠翠去自己家看船的较为明确的主动示爱姿态,却没有趁热打铁向翠翠表明自己的心迹:当天保派人去向老船夫提亲时,翠翠的猜测是傩送派人来提亲了——这就说明时机已经成熟!并且为了减少竞争对手,天保大造舆论—— 故意在人前人后夸翠翠好——明示自己喜欢翠翠,还做好了将来撑渡船以及买下两座山当寨子的想法——当然,这样的结果肯定是翠翠和他都不用撑渡船,自有家里的长年来料理,翠翠也可以借此摆脱穷苦的灰姑娘的命运;而傩送对翠翠的爱情却总是飘飘渺渺,看不到任何实际的行动和规划;傩送倾心于翠翠远在中宅人王团总为女儿以碾坊做陪嫁向他提亲之前,可由于傩送既没有将自己的所爱告诉父亲顺顺,也没有告诉哥哥天保,导致父亲应下王团总这门亲事而为自己的爱情之路凭添障碍,此后他不仅没有直接拒绝“碾坊”,反而轻描淡写地提出了要爹爹做主的主意;而傩送最后采取的离家远行的姿态,却无疑是一种放弃的姿态——因为他并没有直接向翠翠表白他的爱情,也没有让翠翠等他回来,而是纯粹以个人情绪去对待翠翠一家,不负责任地离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傩送的主动放弃造成的。 关于翠翠——是哀其不幸还是怒其不争
翠翠是本文的主人公,叙述者全力打造的人性女神。但翠翠悲剧诞生的本身却无形中消解了她身上的神圣光环。父母的非正常“结合”本身使翠翠失去了合法的身份,也等于注销了她健康人性的代言资格。孤儿的身份,孤独的生存环境,孤寂的成长过程,又形成了翠翠物质和精神上双向孤苦无依的生存状态。她十三岁时与傩送在河边一见钟情,苦等两年,却等来天保的提亲,隐秘的心事难以被务实的爷爷领悟,反而因爷爷的张冠李戴而横生枝节。孤独的她只能为无助的自己和无助的爱情数次痛哭。可惜她所做的只是在芳心难静时看云、看水、看天空,唱歌、吹笛、做美梦。但无论是云呀水呀歌呀梦呀,都无法填补翠翠心中太多的忧郁和感伤。
翠翠对爱情的态度在湘西女子中是罕见的含蓄和内敛。究其原因,主要是她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使然。心理学认为自卑主要表现为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且不论翠翠贫寒的家世,单就翠翠与傩送相识的第三年端午节那天上午来看,当她看到年龄和自己相仿的团总女儿手上戴的银手镯时,小说中就连用了“歆羡”、“发痴”等词来形容她的心情。由此可见,情窦初开的翠翠已于无意间领悟到了物质所指代的经济条件对爱情造成的窘迫。她肯定会顺其自然地联想到横亘在贫穷的自己与家世颇丰的二老之间那无法逾越的经济鸿沟,进而感受到钱财门第在自己婚事上“惘惘的威胁”。而阿德勒早已指出,自卑感是以一种障碍因素而不是以一种激励因素对积极的实现发挥作用的。由此可见,自卑是造成翠翠痛失爱情的重要原因之一。翠翠最后一次见到傩送时已清楚地知道傩送所爱的是自己,并且她也早已含蓄地向爷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小说中的虎耳草当是翠翠爱情的象征,如当听到傩送求爱的歌声,翠翠在梦中采摘到了悬崖边平日只能仰望而无法攀折的虎耳草;当她通过傩送和长年的对话,知道傩送喜欢的是“渡船”而不是“碾坊” 后,在现实中果然采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并在老船夫的注视下,两颊绯红地跑掉了——因为翠翠告诉过爷爷关于虎耳草的梦,老船夫对此时虎耳草的出现应当心知肚明!且不久前老船夫不仅含蓄地告诉了傩送翠翠听到情歌的感受,也从傩送的口中亲耳听到了,当晚唱歌的人就是傩送,傩送喜欢的正是翠翠——所有的真相都已大白!如果翠翠真像她母亲那样自由乐观、敢爱敢恨,且聪明机敏,她就应该想到傩送经商回来时的过渡是自己和傩送绝好的相处机会,也是两人得以消除误会的唯一机会。就应该耐心且精心地静静等候心上人的归来。适时地给他一个回眸的巧笑或者一个温暖的问候,哪怕是要以退为进地逃进深山也要用美丽动人的歌喉来向他表明心迹,才足以消除傩送的疑虑,挽回已经岌岌可危的爱情。可是翠翠见到傩送后,却“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②什么都没有做,白白放过了唾手可得的爱情。毋庸赘言,翠翠的性格显然与边城人民的品性形成了一种对立,她的爱情悲剧在这种意义上讲应该也是性格的悲剧。
在湘西的传统中,青年男女在爱情和婚姻上是完全自由的,用对歌的形式寻找人生伴侣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形式。但是从十五年前翠翠的父母对歌相恋便已付出生命的代价来看,汉族文化对湘西本土文化的侵袭是相当严重的。现时的湘西求婚方式已经变为马路和车路两种,且通过媒人求婚(走车路)的形式已经普遍被人接受:中寨王团总为女儿以碾坊为陪嫁向顺顺提亲,顺顺为儿子天保向老船夫提亲,老船夫为了翠翠和傩送的亲事多次去顺顺家打探消息,鼓励天保,暗示傩送,人们也都以为在日头月光下唱三年六个月的歌,还不如老船夫说一句话好……由此观之,汉族宗法制文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的侵入,使湘西以前淳朴的民风和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关系逐渐被财物所取代。“地方的好习惯是消灭了,民族的热情是下降了,女人也慢慢地像中国女人,把爱情移到牛羊金银虚名虚事上来了,爱情的地位显然是已经坠落,美的歌声与美的身体同样被其他物质战胜成为无用的东西了……”③——苗人终究没能抵挡住诱惑,情爱婚姻汉化为金钱婚姻。
虽然沈从文把自己的爱情和人性理想寄托在了一座三水交汇、三省交界、三族分居的相对自由的三不管小城——茶峒④,又把故事发生的时间一再上推⑤,但是他仍然没能够为我们塑造出一座理想的人性之城,相反,我们在里面看到了太多的人格缺憾和负面情绪,如中寨人提亲不成对老船夫用心不良的报复、老船夫关于翠翠婚事的犹豫不决、当事人之间的种种误会、顺顺一家因天保溺水事件对老船夫的怨恨等;看到了人性基石不可避免的动摇。——从翠翠的爱情悲剧里,我们看到了更大的风俗的悲剧:倒塌的白塔可以重建,蜕变了的人心如何拯救?被金钱玷污了的灵魂如何洁净呢?
注释:
①在苗族地区,任何未婚男子都有权用唱歌方式向自己钟情的女子表达爱慕之情。按习俗,或否或可,女方都必须以歌作答,才不致失礼。翠翠因偶然打破了当地对歌的规矩,连一向开朗主动的二老都这样揶揄自己为“傻子”,其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②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版,第138页。
③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5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版,第356页。
④茶峒处的洪安小河与茶峒大河(白河、黑河)三水交汇;湖南、四川、贵州三省交界;苗族、汉族、土家族三族分居。
理想败给了现实
在杨洪看来, 理想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东西。五年前, 他和大多数新闻系毕生一样, 怀着对记者的无限憧憬步入社会, 但理想最终败给了现实。提着重重的简历和作品, 2007年的夏天, 杨洪几乎走遍了所有人才市场。由于他所读的学校比较偏远, 他不得不在毕业后才开始找工作, 因此也错过了最佳的求职时机。
日渐干瘪的钱包和沉重的生活压力, 杨洪最终选择了妥协。他辗转去到了广州从化某县级宣传部门担任外聘雇员, 负责文书工作, 每天过着“面朝黄土, 背朝天”的日子。“每晚七点过后, 路上基本没什么人了, ”杨洪说到, “其实我们要得不多, 哪怕是晚上能看场电影, 偶尔为恒大 (足球队) 呐喊就好。”
生活的洗礼让杨洪变得世故, 他坦然在读书时代还偶尔会用到“理想”之类的词语, 现在则很少会想到, 更多的是想怎么生活得好点。“中国的社会环境已经难以容纳梦想了, 买一套房就要一辈子的辛劳, 谁还有时间去思考梦想, 思考创造。”杨洪感叹。在他的圈子里, 都是拼命的“考碗族”, 眼见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日渐提高。
这个月里, 杨洪为“碗”东奔西跑多次:参加了东莞、深圳、广州三地的事业单位考试。杨洪回望步入社会的光景, 五年的洗刷, 他笑说已经开始忘记原来想成为的自己, 繁忙的工作让他没有时间思考, 现在只能见一步走一步。
待遇好、福利高、稳定、业余时间多、退休养老有保障……面对公务员的诱惑, 很多人都会动心。于是, 一个清洁工事业编制吸引了3000多名本硕大学生争抢;公考人数屡屡创新高。在福利面前理想似乎是不屑一顾的东西。编制要紧, 梦想何价?试问, 作为社会的动力, 年轻人尚且抱着安稳、怕输的心态, 社会以何进步?理想最大的意义是给予人们一个方向, 一个目标。当人把理想作为生活目标去追求, 生命才有价值。理想可以很远大, 譬如推动社会的进步;理想也可以很具体, 譬如改善自己的生活。当杨洪发现记者梦很难实现, 就应该适时调整, 从个性技能出发, 寻找如编辑、企业内宣等相关职位, 继而探寻更为符合实际的目标。心中有梦才不至于随波逐流, 脚踏实地为的是更好地仰望星空。
碰壁的梦想
萧伯纳说, 人生有两出悲剧, 一是万念俱灰, 另一是踌躇满志。同样怀揣着梦想, 同样经受着挫折, 青云对于自己的理想执着得多, 甚至接近痴迷。作为家中的独子, 父母把他取名为“青云”, 希望他能青云直上, 事业有所成就。毕业后, 青云没有在数学领域发展, 也没有继承家业, 而是只身来到广州, 开始他的证券从业生涯。
青云毕业的2011年, 是中国股市最为动荡的一年, 有数据显示, 中国全年市值蒸发近7万亿, 超14省市GDP总量。毕业于“211工程”学校, 青云职业选择并非华山一条路。但在他看来, 股票市场是最容易赚大钱的地方, 也是最容易不劳而获的途径。于是, 他开始了在广州一家证券公司的职业生涯。
熊市下的证券销售生活并不好过, 每月都有开户任务, 青云只能硬着头皮在银行蹲点, 派传单, 运气好时会碰上一两个有意向开股票账户的客人。但行情低迷, 更多人选择持币观望, 青云只能靠亲戚朋友的帮忙来完成每月业绩。几个月下来, 面对房租、交通等费用的巨大开销, 青云扛不住了。
现实没有击倒青云, 他依然希望在股票市场有一番作为。于是, 在家人的支助下, 青云开始了全职在家炒股的日子。青云觉得, 自己终于找到存在的价值, 眼见通过操盘, 资金每日倍增, 也渐渐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有人说过, 中国股票市场是最难捉摸的, 因为受政策因素影响太大, 小投资者永远只是陪跑。但当青云看到家人投资的资金从正数变成负数的时候, 他还是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唯一改变的是, 他决定再次回到广州找工作, “长那么大还要靠家里, 有点不好意思了。”青云说。当他再回到这个熟悉的城市, 他原本供职的证券营业部已经从两层办公大楼, 搬到了一个60平方的办公室, 营销人员也从鼎盛时期的100多个, 缩减到6个, “我还是想找证券行业相关的, 只要我守住, 来一拨牛市就能翻盘。”
青云是“90后”的典型, 满腔热情, 对工作充满憧憬, 但这种憧憬缺少了一份踏实, 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然而, 理想不能完全和现实划等号, 曾经有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 梦想要发明一种可以溶解一切物质的万能溶液, 但爱迪生问他:“这种溶液研制出来以后, 你打算用什么容器来盛放它呢?”不基于事实的梦想, 只能是自欺欺人。对儿时梦想, 我们可以一笑置之;但步入社会, 我们就必须对自己负责任, 明确自己需要什么, 能做什么。梦想可以有, 但梦想往往承载着能力之外不可把控的东西, 它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 因此要符合实际, 适时调整, 否则梦想永远只是“梦”, 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给理想加点现实
岁月洗礼多时, 阿诚被认为是朋友圈里唯一坚守梦想的人。由于家庭环境影响, 阿诚本科毕业后没有继续深造, 而在一家国有单位担任会计。选择工作并不等于放弃梦想, 阿诚将梦想藏在心里一步步地实现。
要深造首先要解决的是学费问题。由于是助学贷款完成的本科学习, 阿诚一工作便“负债累累”。于是, 他开始了“黑白两道”的生活。白天, 他是国企里的专业会计, 晚上, 他摇身一变成了教孩子花样滑冰的大哥哥。
两年下来, 他终于把助学贷款还清, 并开始为自己读研和家人生活积蓄。另一个问题又浮现了, 阿诚在两份工作外腾出太多的时间应付考试。梦想是前进的动力, 是一往无前的力量。当我们在参加朋友聚会时, 阿诚选择到图书馆进修;当我们已经进入梦乡时, 阿诚继续挑灯夜读。他的考研梦就是他孜孜不倦的动力。
终于经过了七年的努力, 阿诚考取了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资格, 是梦想将阿诚重新带回了校园。面对旁人的疑惑, 阿诚在日记里写到:我们已经习惯被人误解。或许注定要经历过欢欣与无奈, 体会过失望、困难和挣扎, 到最后的拼搏和不顾一切, 在30岁前, 我们总要给自己拿一次主意, 去决定自主发展的道路。成败虽不是天堂与人间, 但或许存在这么一种方式, 去铭记我们曾经走过大学的最后一页。
有人说, 当理想遇见现实, 理想就会变得遥远。我们更加坚信, 梦想是触手可及的, 关键是你将“生活理想”变为“理想生活”。阿诚通过曲线考研, 先解决生存问题再去一步步实现;当条件成熟, 阿诚毫不犹豫地选择辞工。很多人会佩服阿诚的勇气, 事实是, 每一个看似完美选择的背后都隐藏着太多的取舍, 选择成为独立而坚强的自己, 意味着要放弃很多依赖, 一个人面对所有的事情, 是成长, 更是孤独。
在改革开放初期, 曾经有一段关于人生目标的探讨。一位化名“潘晓”的女生写信到《中国青年报》, 诉说自己经历, 困惑地问到: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在信中, 她写到: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过去, 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有人说, 时代在前进, 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 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 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然而也有人开始质疑,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缺乏信仰的年代,在名人偶像波涛汹涌般地笼罩下,许多人已经丧失了独立的自我思考、判断能力。那么在没有物质基础的保障下,爱情又将何去何从?而爱情的远方,究竟是理想的乐土还是现实的世界?
所谓“石生火、火点灯、灯明路、路通理想”,爱情就像这石,生了火,点了灯,照亮了路,趋于理想之地。无疑,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而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和一种符合自身希望自我满意的一种状态,二者都存在于主观意识中,从层次的角度上讲,二者都隶属于精神层面,因而有着发生相互作用的前提保障。
爱情纯洁、无私、专一的属性,使得拥有爱情的人能够在通往理想的路上更加坚定的前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奶奶,他们从相识、相恋、相结合,最后再到他们携手到老,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别别离离、风风雨雨是我们当今这一代人无法也不能体会得到的。但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感受得到,他们的爱从少年流到暮年,从刹那的心动到一生一世的甘苦与共,一路相扶相携,没有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持是不可能的。爱情作为二人共同享有的美好情感,能最大程度上拉近两人的距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爱情包含两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爱情的自然属性是爱情发生和发展的生理条件,也是前提条件,人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会产生对异性的欲求,它是爱情发生的起点和自然基础,对异性的欲求是萌生爱情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但是,决定爱情本质,使人的爱情区别于动物性本能活动的是它的社会属性。即人对异性的追求是在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社会环境并用特定的方式进行的,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极深。现实的物质基础能够为爱情提供保障,但不应成为爱情的趋向。
在纸醉金迷的当今社会里,爱情被亵渎、被物质化了,爱情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不再那么纯洁与高尚,两个人之间少了信任多了猜疑;少了沟通理解多了吵吵闹闹……如果将爱情等同于现实,而狭隘的将现实等同于物质,这样的爱情终究不会长久。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爱情是男女青年共同培育的一朵鲜花,倘若把它囿于‘个人私生活’的狭小天地就要枯萎凋零,只有使它植根于‘为人类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无垠沃壤中才会盛开不衰。”爱情离不开现实,但是只有在趋于理想之途中奋斗,爱情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诚然,爱情也像任何一种事物一样,也有其发展过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幻想,每一个女孩都幻想有一天有一个“白马王子”赶着马车带着皇冠,让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每一个男孩也曾梦想拥有一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梦想着每一天都充满了浪漫,爱一生一世。这就是理想爱情。然而,随着生活给我们的历练,理想的爱情逐渐被现实的爱情所替代,这就是爱情的成长。从理想向现实转变。爱情使人趋于理想还是实际,“趋”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于”则是一个结果——“到”。也就是说:爱情会使人发展到什么结果。应当承认,爱情的萌芽期是理想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知识和思想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经历了生活磨难后,爱情,也随之得到升华,变的越来越现实。
爱情是什么味道?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爱人怎么算美?不过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情路怎么走?不过平平淡淡细水长流。爱情贵在何处?不过用现实成就天长地久。愛情扎根于现实,要维系爱情必须面对现实做出符合现实的调整,面对现实我们不能做理想的偏执狂也不能做现实的殉道者。爱情不是空中楼阁,再理想而美好的爱情,没有脚踏实地的实践都不可能实现。
爱情使人趋于实际。如果说,爱情是一棵常青树,那么,理想是爱情的花,实际就是爱情的果。
在浪漫的背后,就是现实的无奈。当你得到拥有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你就得面对更多的现实,养儿育女,携手画眉,都是必须有了足够的柴米油盐才可以的。人不能脱离实际而谈理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爱情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现在的社会有了太多利欲和肉欲,原本似乎是很简单的爱情一下子变得深不可测。也有人觉得爱情更多的是责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像一首歌中所说“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才是爱情。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爱情观,到底爱情使人趋于理想还是现实,可能不同的人观点各不相同,但是正确处理爱情中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每个人生活中必须的一课。爱情既是理想的,它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使人摆脱现实的束缚做出超越现实的事情;爱情也是现实的,它以一定的现实的物质为基础,如果将爱情置于理想的空中楼阁,空谈爱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握好爱情的方向,既要怀揣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处理好爱情中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走到幸福的彼岸。
现实的确会比理想骨感,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坚持我们的理想也未必会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很多人的理想是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梦想,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毛泽东解放中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哥白尼建立日心学说、孙中山推翻满清等等。结果,你都看到了,他们坚持了,并且成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
那么面对这个骨感的世界我们要怎么坚持自我呢?这也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了。首先,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事物,与其现实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要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应该是要解决复杂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人正是由于这种客观性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改造自我,成为真正的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成为一个乐观,快乐的人,眼中的现实就不会如此的骨感,则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就不会那么大。
其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人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掌握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的主动权。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
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实际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也是人们的一种信念。在大干世界中,许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信念对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人的健康有着奇特的作用,信念在人们无能为力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无论是来自思想意识或宗教信仰,还是来自丰富的经验,都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取得最好的结果。因此面对疾病或困扰,首先要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和困扰。如果无法战胜时,也决不要失望,承认并乐观地接受现实,这才是聪明之举。
再者,就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一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他把自己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价值的主体,有其价值的需要,他需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活动及社会成果来满足其自身需要,这是我们对社会所说的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和尊重,这种满足让人得到生存与发展。从个人角度说,这是他的自我价值,总而言之,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的劳动,和他人进行交换,变成你的生存和发展等资料。相实现经济全球化那样。实现自我价值,就像开出租车的,每拉一位乘客,就会实现一份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尊重和应有的工资。要搞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像一张巨大的资源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主,会阻碍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社会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选择的人生道路就不同,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坚定的信念,尽管人们都认为你错了。
纯金需要提炼,做人需要修炼,处事需要磨练,与苦难为伍,与坚持通行,方能开创人生的大境界。我的精彩,我说了算。—蒙田
人的一生像是一条跑道,每个人只能跑一次,我们从人生的起点到终点的匆促行程中,经历了童年的天真,青春期的活力,中年的成熟,老年的严肃。一路上洒下了欢笑,汗水,泪水。因为我们笑过,累过,哭过。
我的大学,我的人生,我梦想中的青春大学,它不单独是跑道中的一个终点,而是心灵上的一种状况。它是发光发热的,充满饿彩色与梦幻,是书的第一章,是永无终止的故事。我喜欢席慕容的一句话︰长大以后,你才会知道蓦然间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满月。我不希望当撕去大学日历上的一页时,感觉到青春的花朵凋零了一瓣,我希望的是,得到丰硕的果实。
每个大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心中都拥有一个梦想,只是彼此不想说。有的人理想着以后成为英姿飒爽的军人,有的人梦想着成为一名行为古怪的科学家,有的人梦想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等等,每个人都拥有拥有梦想的自由,因为人的思想是自由的。每个人或许在行为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各方面的约束,但是我们的思想是完全属于我们的,并且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理想的人生是可怕的,是空虚的。人是活着的,不是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就如上面所说的仅仅活在理想中的人是空虚的,他的思想会
被虚幻的理想充斥,到后来,他们会蓦地发现,没有付出的理想就相当于他们住在了沙漠的蜃楼。我的理想,就像是古老的神像一样,不断索取人类的供品,才能变成现实人生。久而久之,在人类的发展史行,要把理想人生变成现实人生,激情,勤奋,坚持等等成为了人类的出卖品,肉体,智慧和灵魂都是现实生活的祭品。
我的大学,我的人生,我的人生,我主宰。有人说过,一个能成为莎士比亚那样伟大的人物的人,并不是由于模范和研究莎士比亚而产生的。人就是由神奇的基因组合,没有一模一样的人,人的生命不可能像复印机那样不停地重复相同的东西。或许你在漫漫人海中,是平平凡凡的,没有美貌的外表,高挑的身材,显赫的地位,无法让你成为瞩目的焦点,但是在你父母的眼里,你是独一无二的,在你好朋友中,你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在大学的舞台里,我们更不能丢失自我,活出自我,活出个性。相信你自己,因为你是独特的。出发的时候别忘了初衷的理想与坚持,拨开云雾,总会见月明。不管前方的路有多么崎岖,我的人生,我做主。走自己的路。总会找到自己的那一个路标。
人生的路上总是充满了豺狼豹虎的,不想让它吃掉你,就得顽强抵抗。理想与现实总是相差那么一丁点,但却是这一丁点会让人迷失在十字路口。此时曾经斗志昂扬的理想在各种诱惑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曾经的豪言壮语都变成了此刻的过眼云烟。青春不是位有善心的裁判,它不会给予你永恒的时间,给予你挽救与悔恨的时间。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哭泣,那你也会因为哭泣失去星星。人的一生都是
有得有失的。我们不能以暂时的得到而快乐,因暂时的失去而痛心。你我的大学,你我的青春,你我的人生,都需要经历过一些事情才会蜕变,不需为了一段说过永远的爱情而忽略那些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的亲人与朋友,不需要一次微不足道的失败而否定了你所付出的努力。我们不是上帝,不能做到天衣无缝,只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会感到内疚即可。如果生活给予你的是垃圾,我们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下,登上世界之巅。
游戏规则尚未明确
此次铁塔公司的成立是由国家牵头、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出资成立的。从股权比例来看, 似乎是中国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铁塔公司毕竟不是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下属子公司, 虽然股权占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铁塔公司今后的运作, 但实际上, 在业务初期“行政色彩”重于“市场因素”的铁塔公司中, 中国移动实际上并不一定真正拥有铁塔公司的绝对主导权。那么, 由此衍生出来的铁塔公司的管理者和参与者之间的权责应当如何明晰?公司资产应当如何充分利用?公司效益应当如何合理分配等等问题, 实际上还有许多商榷的空间。这些问题归根结底, 实际上就是铁塔公司参与者之间的资产投资利益和铁塔公司未来运营利益如何得到应有保障的问题。遗憾的是, 目前尚未有最终方案出台, 成立铁塔公司容易, 平衡各方利益才是真正的困难所在。参与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市场竞争上互不相让, 都想通过基础资源的掌控并最大化地转化为市场效益。那么既要让弱势方能够真正享受基础通信设施共享带来的利益, 也要让投资“出大头”的强势方能够有合理的保障、不会从“出大头”变成“冤大头”, 谈何容易!
行政与市场如何均衡
由于长期以来的市场竞争, 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或多或少都形成了壁垒森严的“山头主义”。从博弈论的角度, 合作共赢可能带来正和博弈, 相互“拆台”、恶性竞争只能是带来零和甚至负和博弈。这个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是在各项经营指标的沉重压力之下, 电信运营商之间要主动打破壁垒、开展合作博弈的可能性几近为零。因此, 铁塔公司的成立必然是行政干预和指引的结果, 通过宏观的手段来促进电信运营商之间开展合作与共享, 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 行政干预不能替代市场行为。铁塔公司所承载的业务主要是基础通信设施和网络资源, 虽然不直接参与通信市场竞争、也不直接服务于末端消费者, 但同样也要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铁塔公司的决策管理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市场、尊重市场的基础之上, 在“行政干预指导”和“市场化运作”中取得平衡。行政干预和指导对于推动铁塔公司的内部制度建设和外部业务运营都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 缺少了必要的干预和指导, 铁塔公司的整体运作将难以顺利开展。从当前通信行业形势来看, 铁塔公司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完整的市场化运作。但是, 如果不深入理解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只是简单采用“一刀切”、“拉郎配”的手段来开展运营, 这不利于通信行业的整体发展。
电信运营商应主动转变思维
铁塔公司的成立乃至今后的正式运营, 对于三大电信运营商而言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如果能够真正借助铁塔公司的资源共享优势, 无论是在固网业务还是移动业务方面, 都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由于铁塔公司的成立和基础网络资源共享的模式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电信运营商的长远目标都是期望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身的网络基础, 因此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如何充分利用各项共享资源, 推动新业务领域发展。电信运营商的基础网络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信运营商核心竞争力的“硬件”部分;另一方面是如何调整电信运营的思路, 从网络运营主导业务运营的传统通信业务运营模式, 逐步转变为以业务运营主导、以聚合平台为核心的新型业务运营模式, 这决定了电信运营商核心竞争力的“软件”部分。
相对上述的“硬件”部分, “软件”部分其实更为重要。因为电信运营商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要想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首先就要解决“性格决定命运”的问题。
对此, 首先要放下过去的“包袱”和“荣耀”, 重新审视形势、重新上路。过去的优势未必能够在未来继续保持;过去处于被动地位的竞争者未必就没有机会翻身, 例如中国联通在3G市场竞争方面敢于创新开拓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十分值得分析和借鉴。其次是尽快调整人力资源体系结构, 既包括对电信运营商内部的组织架构重心调整, 也包括对电信运营商各个线条人员的素质能力模型的调整, 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最后是切实推动企业转型, 真正实现电信运营商从基础通信业务运营者向聚合平台提供者、多重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转变。
摄影的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其实有着互为表里的双重特性:现实主义摄影里的超现实性,与超现实主义摄影里的现实性。这两句貌似绕口令的话,意思是什么呢?桑塔格在《论摄影》 里说道,摄影是“唯一一种天生的超现实艺术”;她认为超现实主义,从来就是摄影这个宣称复制现实的行当的核心内涵。另一方面,在光怪陆离的今日世界,尤其那些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压缩并存于同一个时空胶囊的社会,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创作,描述或再现的,常常是现实的面貌。一位网络上的摄影评论者说,“中国的现实就是最大的超现实”。类似的话,贾樟柯导演也曾说过;多年前当我问他,为何能在《三峡好人》里,做出这么多超现实的场景,他说:“那些都是中国的现实里可以看到的东西,我大约只是把它们再现出来而已。”
桑塔格在《忧伤的对象》这篇文章里,对超现实主义摄影,进行了绵密冗长的批评、甚至挞伐。这些批评,乃延续《论摄影》的前一篇《透过摄影看美国,昏暗地》、其中她对阿巴斯(Diane Arbus)作品的抨击。桑塔格认为超现实主义摄影,是一种从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不满”所发展出来的艺术:“超现实主义在宣称对现实的基本不满之余,也表明一种疏离的姿态,这种姿态现已成为世界上那些有政治势力的、工业化的、人人拿着相机的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态度。……在过去,对现实不满本身表达了一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对现实不满本身表达了对复制这个世界的向往,并且是强烈地、最难以令人忘怀地表达。彷佛只有把现实当作一个对象来看―通过照片的摆布―它才真正是现实,即是说,超现实。”
这位被出版者称之为书写了“摄影圣经”的文论家断然批评,任何对照片的收集,“都是一次超现实主义蒙太奇的演练和超现实主义对历史的简略”。而“美国,这个超现实国家,充满了唾手可得的对象。我们的垃圾已变成艺术。我们的垃圾已变成历史” 。桑塔格继续批评:“原则上,摄影是执行超现实主义的授权,对题材采取一种绝无妥协余地的平等主义态度。(一切都是‘真的)实际上,摄影―就像主流超现实主义的品味本身一样―对废物、碍眼之物、无用之物、表层剥落之物、奇形怪状之物和矫揉造作之物,表现出一种积习难改的嗜好。”
平心而论,桑塔格对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批评,并非全无值得深思之处。她借着对特别是美国的超现实主义摄影的批评,批判摄影将“过去”变成引人感伤地注目的对象、和最超现实的题材,让“作为中产阶级闲逛者(fl?neur)的眼睛的延伸”的摄影冒险,表现为异国情调式的猎取现实风景,而使现在变成过去,使“过去”不只被记录,而且还被“发明”。这些立论,展现着一位唯物论摄影批评家,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如何生产和消费摄影、以消解历史的批判力道。
不过,桑塔格站在传统马克思主义评论者的道德基调上,一竿子否定所有超现实主义摄影实践的这种整体化(totalized)批评方式,则难以让人接受。她吝啬地称曼·雷(Man Ray)、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 哈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罗钦可(Alexander Rodchenko)等的超现实摄影作品,是这领域里“可爱的意外收获”;但是,这些摄影史上的重要摄影家们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同期与之后更多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多面向的杰作,其艺术与政治上的意义,恐怕不能够这样一笔抹杀。
例如,延续德国蒙太奇摄影家哈特菲尔德和苏联摄影家罗钦可的艺术、并将之发扬光大的英国左翼摄影家肯纳德(Peter Kennard),曾于1980年代与英国左翼史学家E. P. Thompson图文合作,批判当年撒切尔首相的黩武主义,又于1990年代与英国左翼政治人物、曾任工党国会议员和伦敦市长的肯·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合作《我们的金融时报/时代》(Our Financial Times)装置摄影作品,批判英国经济帝国主义对非洲和其他第三世界造成的剥削。肯纳德逾半个世纪的超现实蒙太奇摄影创作,至今不歇,新作不断,政治话语繁复,批判立场清晰,艺术手法动人,一点也不简化历史。而今日全球各地新一辈的超现实摄影创作者,固然有桑塔格描述的那种收集或搬演奇观影像者,但意涵深刻、逼视现实的作品,也大有人在。
事实上,桑塔格也许无意理解,或可能也来不及观察,今日的世界情境和文化生态,已经不是她当年所熟悉或主观期待的一种秩序与逻辑了。城市生活与科技发展,早已快速地将虚拟、现实、超现实,揉成一个虚实交错、变动不居的混合体;无论喜欢或否,生存于这样情境里的摄影创作者与评论者,必须重新思考摄影有效响应这个社会情境的新的方法。固守古典的抵抗方式或批判语言,就算道德上可敬,在影响力上恐怕已经逐渐无效。而失去响应能力及话语影响力的艺术创作或评论,又如何能够在文化政治上产生有意义的道德作用呢?
我漫无目的的在走廊行走,耳边满是喧闹声。同学三五个聚在一起,谈论着,欢笑着,度过这短暂的课间时分。一群围成圈的同学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挤进人群中,发现竟是两个男生在打架,一人抓着对方的耳朵,另一人则抓着他的衣服,丝毫不让步,半晌,两人似乎发现难以分出胜负,又开始了雷雨般的,也不顾旁边已成堆得“观众”。这是多么不和谐,多么有损我校形象的一幕啊!要是被校长、老师看见了,那可就……
课堂。
我坐在位子上听讲,忽然,隔壁班发出了“震耳欲聋”地声响,随后听到的便是老师和学生的争论声,他们持各自的观点,一声高过一声地说着,其他同学也一旁起哄,教室里闹得“鸡犬不宁”。我们听着隔壁班的动静,上课的心都飘到了那儿,放声大笑,洋溢着欢乐。那“巨响”是桌子翻倒的声音。老师和学生的争吵声、发出的“巨响”、笑声,在课堂上,也是那么不和谐。
放学。
我跟随着人流,走在回家的路上,却又看见了不和谐的一幕:两个女生背着书包,谈论着感兴趣的话题,肆无忌惮的走在草地上。她们根本不知道脚下翠绿的小草有多“疼”!她们在意的只有便捷、快乐。多么可怜的小草!
校园中有着那么多不和谐的一幕幕,跟我理想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我理想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和谐、安静、快乐的。
课间。
手捧一本名作,坐在林中的一座凉亭,感受风吹过的声音,聆听花草树木的心声。在静谧中汲取知识,在静谧中陶醉。树叶在风中落地,花儿在风中摇摆,黑发在风中飞舞……耳边不再是喧闹,取而代之的只有安静、安逸。
课堂。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讲台下只有书“沙沙”翻动的声音,同学沉思的样子,朗朗的读书声,同学和老师都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像饥饿的婴儿迫不及待汲取乳汁般拼命汲取知识。这是认真、和谐的一幕。
放学。
同学像出笼的小鸟,争先恐后奔出教室,向着食堂前进。那香喷喷的米饭、可口的菜,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来填饱同学的肚子。食堂里充满着香气、同学的欢声笑语。这是都么快乐的一幕啊!
一次,他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副不怎么好的球拍,和他同班的县长的儿子看见了,很想玩,于是,县长之子对他说,我们两玩吧,如果你同意,那以后老师在问理想的话我帮你说,他说好、谢谢你。眼里显露出来的都是某些人失去的,真诚。由于球拍是二手的,他不小心打到了县长的儿子,他待在了原地,他怕县长之子不帮他说自己的理想,只是没想到,情节似乎并没像他所想的那样发展下去,县长的儿子找到了老师,说他打了他,老师找了他,简单问了几句,球怕被没收了,他去要,得到的是一通口若悬河的教育,他说了声:“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不会玩物丧志了”。玩物丧志这是老师刚对他说的,说完后,他离开了办公室。他哭了,他忽然想起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他已经淡忘了球拍的时候,却看见老师的女儿正与县长的儿子玩着,他感到愤怒,在次从办公室出来,他想笑,也有种想哭的感觉,只不过眼中没有泪,脸上如普通人一般那么平静。
他长大了,生活让他知道了为什么自己说小丑时会听到没出息那三个字、他知道了球拍为什么会到了老师女儿的手中、同样,他也懂了,但他不知道自己懂了什么,这次,他笑了,笑的很开心的表情,可还是让人有些怀疑。
他长大了,他会在上司或领导提问时彬彬有礼的回答出让他们感到自豪的话语,他会经常拎一包东西去领导们的家,他知道这叫慰问,他的职业升的很快。
他去了次曾经的老师家,老师夸他有出息了,说他懂的感恩了,说他……
【理想还是现实】推荐阅读:
梦想理想现实06-19
现实理想的经典语录06-03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06-12
你还是那样诗歌11-08
是你还是我诗歌10-30
公开课还是表演课11-21
尽管还是造句三年级简单05-29
辨别“辞职通知”还是“辞职申请”06-12
place可数还是不可数06-18
english可数还是不可数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