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理想教案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1课理想教案(通用10篇)

第11课理想教案 篇1

知识点:创作故事连环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金山画王创作故事连环画。

2、对所学金山画王的绘画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二、教学重点:

创作故事连环画

三、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1、欣赏教材中《龟兔赛跑》连环画。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2、学生进行连环画的创作。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主题,然后发挥想像,创作故事连环画。

3、学习外部图片的输入方法。

4、学生自由进行创作练习。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讲解。

5、学生创作完成以后进行展览和讲评。比一比谁的故事最形象,最精彩。

6、大显身手

创作《刻舟求剑》寓言故事连环画。

7、聪明驿站

(1)学习金山画王中图片的输出方法。

(2)了解“暗房”的爱猫扑.爱生活。

8、你知道吗

了解图片的不同格式。

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篇2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2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不少诗人极尽赞美。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高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â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朗润:明朗润泽卖弄。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 — 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四、课文研读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熟读课文,分析结构。盼春(1)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春草图 春花图 春 绘春(2-7)春雨图 春风图 迎春图 赞春(8-9)新、美、力 2.默读课文,品味语句。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 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3.集体朗读课文。要求:①加深对形象生动的句子的理解;②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第 22 课时

一、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二、研读与赏析

1、作者用五幅美景描绘春天,你喜欢哪一幅?并说说为什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春草图 读这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1)正面描写。先从情态上写,抓住了“钻”和“偷偷地”两个词语。钻: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再从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长势:满是的,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1)侧面描写。孩子嬉戏;写春草的可爱。春花图(1)作者笔下的春花有什么特点?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2)再次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3)是什么引来了蜜蜂、蝴蝶?“闹”、“飞”有什么作用? 是“花里带着甜味儿“招来了蜜蜂、蝴蝶。“闹”、“飞”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4)这一自然段中哪几句是正面描写,哪几句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这几句是正面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蜜蜂闹,蝴蝶飞几句是侧面描写,衬托出事物的特点。(5)再读“春花图”。春风图(1)读这一自然段。(2)春风的特点是什么?找出关键词。柔和(不寒、抚摸)芳香(泥草、花香)和悦(鸟鸣、轻风流水、笛声)(3)说说第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引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4)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来写,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5)如何给这一自然段分层。春雨图(1)读这一自然段。(2)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先从正面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其多、细、密的特点。再从侧面写了“树叶小草”和“景”两个画面,衬托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3)再读“春雨图”。迎春图(!)读这一自然段(2)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人们都在做什么?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人人迎春:城乡 老小 舒活 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 表现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憧憬

2、①“颂春”中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各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像青年——“力”(春天充满活力)②三个比喻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其顺序不能颠倒。独立成段,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3.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以及作者寄予的感情。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四、课堂练习1.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你是否也跃跃欲试了? 请仿照课文中“春天象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段话或以《春天来了》为题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你能说出一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吗? 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五、课后作业 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描绘春天。(图画、照片、诗歌、散文等)

第11课理想教案 篇3

2.行为与习惯:养成遇到困难学会主动求助,和乐于互助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过程与方法:通过绘本故事,辨析交流、实践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尝试用

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伴之间的互助活动,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积极探究

方法,智慧的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准备:

1.准备歌曲《找朋友》。

2.准备配音故事《开心汤》。

3.根据观察哨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计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话题。

1.同学们,大家喜欢唱歌吗?那我们就来唱一唱《找朋友》

这首歌吧!

2.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拉起手一起说,小手拉小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3.小结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小手拉小手,互相帮助,互

相鼓励,一起努力,共同成长,好吗?

二、故事明理,深化认识

1.我们小手拉小手,都成了好朋友!有一种汤啊,越喝越

开心,小朋友们,你们想喝吗?就让我们走进故事屋吧。

2.听配音故事《开心汤》。

3.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汤?

4.让我们一起想想

5.小组讨论,并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6.小结:生活中,这样的开心汤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帮助别

人,别人也帮助我们,正是这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三、情境再现,交流体会。

1.播放课件,你遇到过类似情况吗?你是如何做的?

2.组织观察,交流做法。

情境图1:忘带尺子了。

图上的小男孩很着急的样子,发生什么事啦?

原来,数学课上,小明突然发现自己忘带尺子了。他该怎么办呢?

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自己一时没法解决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主动向身边的同学,老师请求帮助。那么,小明是怎样向同学或老师求助的呢?

巩固操练:

如果你在数学课上碰到忘带尺子的情况,你会主动向同学求助吗?你准备怎么向同学求助呢?老师再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演一演,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情境图2:走路摔倒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中的圆圆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们该怎么帮助圆圆呢?大家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小结:大家都很乐意帮助原原想出那么多好办法来,真是乐于助人啊?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当小伙伴向我们求助,或者我们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乐于伸出我们的手去帮助别人,并且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情境图3:忘带雨伞了。

小朋友,下雨天你碰到过忘带雨伞的情况吗?那你向别人求助了吗?你是怎么求助的?别的小朋友帮助你了吗?他是怎么帮助你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教师建议:我们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和你的伙伴一起演一演。

3.你还遇到过其他类似情况吗?又是如何做的?

下课了,我出去活动时,不小心把自己的文具盒碰翻啦,文具撒了一地。

小结:是的,当我们又着急又慌乱的时候,如果别人来帮助自己,我们的心里一定会又高兴又感激。

大课间活动时,小娟忘带跳绳了,我邀请他和我一起双人跳绳。

提问:当你和小娟一起双人跳绳时,你是什么心情?

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了,好几个同学都来看我。

采访:这几位同学,你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是啊,得到别人的帮助心里是温暖的,帮助别人心里是快乐的,大家心连心,就会很快乐。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主动关爱同伴的情感,感受集体生活中的快乐。

2.行为与习惯:养成遇到困难学会主动求助,和乐于互助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过程与方法:通过绘本故事,辨析交流、实践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尝试用

不同的方法开展与同伴之间的互助活动,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积极探究

方法,智慧的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准备:

1.准备录音故事《娜娜生病了》。

2.准备歌曲《左手右手》。

3.课前请三名同学将碰碰车内容编排成小品。

教学过程:

一、升华情感,歌曲导行。

1.播放歌曲《左手右手》。

2.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3.教师小结:正像这首歌里唱的那样,当你的手拉着我的手,团结的力量彼此感受,有方向,有决心,有节奏,一起牵着手,向前走。让我们再一次拉起手,一起说:小手拉小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二、联系生活,交流升华。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游吗?

2.可是春游过程中,涛涛遇到了什么困难,小朋友们是怎

么做的啊?

3.有朋友的日子,总是充满阳光和温暖,相信你和好朋友

之间一定有许多快乐的回忆,下面让我们来分享好朋友之间帮

互助的故事吧!

4.走到你想感谢的同学那儿和她拉起手,说声谢谢你,当然也可以握握手,甚至来个大大的拥抱。

教师小结:看到你们欢快的样子,老师也特别高兴,被人帮助是很温暖的,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勇敢地伸出我的手,热情地拉起你的手,小手拉小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三、思辨碰撞,明理导行。

1.大家都觉得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同学遇到了难题,她的两个同学是怎样帮助他的?

2.三名同学上台表演根据碰碰车内容编排的小品。

讨论: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3.你觉得可以怎么帮助阳阳?

4.教师小结:好朋友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助人为乐见真情,但帮助的方式要恰当,我们一定要分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

四、智慧引领,实践导行。

1.同学生病或遇到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不着急,我们先来听故事《娜娜生病了》。

2.讨论:

出示图1:好朋友娜娜病了,同学们该怎么做?

出示图2:娜娜生了什么病?

刚刚故事里的悠悠说,流感会传染怎么办?悠悠说得很有道理。

不去看望娜娜。

去看望娜娜。

大家左右为难。

出示图3:流感会传染,但同学们又想去看望娜娜,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想一想:这个办法好在哪里?学生尽情讨论。

请问只有用气球送祝福这一种好办法吗?如果是你,你还会用什么办法对娜娜表达关心?

同学们的办法真不少,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智慧地关心他人,效果会更棒。

出示《中小学生守则》第五条的内容:爱集体,助同学,学会合作共处。

第11课理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倍加珍惜。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教学难点:

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教学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说,最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暧?

(“万盏灯”一一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暧。)(2)文中郝副营长说的“多好啊”“该多好啊”是指什么?(郝副营长的话道了他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这句话贯穿全文,是连接全文的纽带,令人回味无穷。真正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郝副营长做的舍身引路的壮举就更容易理解了。他就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能使千千万万的人用上电灯,才置生死于度外,用年轻的生命照亮了革命前进的路。)

(3)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灯光

第11课理想教案 篇5

[ 2010-4-20 16:37:00 | By: ZHOUZHOU ]

0

推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想象成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3.用拼接的方法将蔬果制作出各种立体的动物。教学重、难点:

1.能否按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物品。2.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3.能否与同学好友合作。4.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象。

5.是否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教学准备:

提前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本,看看需要收集哪些材料。让学生和妈妈一起逛菜市场,收集一些可用于这堂课的蔬果。布置学生带一把比较快但能合起来或有刀鞘的刀子,牙签。教师制作提供多件范作的幻灯片,多媒体教学系统,示范工具。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4月12日——4月13日 活动一:

教师出示范作“蔬果娃娃”向学生打招呼,引起学生兴趣。请学生拆一拆,研究一下这个小娃娃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讨论、回答。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利用“蔬果变变变”做成各种东西。(板书课题)活动二:

教师播放幻灯片,展示多种用蔬果做的作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是以什么蔬果为主体制作的?这件蔬果与这个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又利用了哪些蔬果做的装饰使作品更接近原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给予评价与指导。活动三: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物品展示出来,一起说一说,这些蔬果等物品分别像动物身上的哪一部分,然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每个学生挑一件自己喜欢的蔬果作为作品的主体,(建议学生选大一点的)根据这件蔬果的外形再一次展开想象,然后交流:你收集到的这一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你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正着看不出像什么时可以倒着看、侧着看或转动着调整角度看)活动四:

小组合作试一试,运用手头的材料,以一个大件蔬果为主,将几个蔬果连接起来,做成一个小动物。展示作品,每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作介绍。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布置学生回去了解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的有关知识。下节课带好相关材料。

第二节

施教时间:4月14日——4月16日 活动一:

观看课件,精美的食品工艺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美好的情趣,增进了人们的食欲,使饮食成为一种享受。学生说说自己见过和了解到的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出示课题。活动二:

课件展示食品工艺作品“门泊东吴万里船”,渐渐放大,请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蔬果做成的,怎么改造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操作课件将作品进行分解并总结:这是将一只较长的苦瓜剖去四分之一外皮,去瓤,做成一只小船,再将红色和黄色的圣女果用牙签串成一个个小人并固定到小船上,将一片萝卜叶子插到船上做帆,这样一件充满意境的作品就诞生了。活动三:

各小组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们准备利用哪几样材料进行改造,将它做成一件工艺食品。准备分几步、利用那些技法、怎样改造和组合。小组讨论,选一到两组同学代表起来介绍创意。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给予肯定和指导建议,鼓励各组将自己的创意制作出来。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注意协调各组合理分工,尽量利用好蔬果的原型进行改造。使用材料注意安全。活动四:

“满汉全席”食品工艺大赛。各组将作品摆到教室中心的餐桌上,每组派出两位“美食家”当评委,评出“最上镜作品”“最佳色彩奖”、“最佳创意奖” “最佳制作奖”等奖项并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回家多帮妈妈做饭,在家长面前露一手。收拾与整理。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札记:

第11课理想教案 篇6

政史组:吴哲

〖教学理念〗

1、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2、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3、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4、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5、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提高阅读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同桌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出的巨大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难点: 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那个时期战乱不断,诸侯争霸,竞相改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与此同时科技领域、艺术领域也是大放异彩,辉煌灿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来了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教学过程〗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为人类服务,变害为

利,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1、讲述李冰的故事,在故事中落实知识点:

修建原因、修建过程、工程结构、运作原理、伟大意义。

2、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美德的认识,从而学习、弘扬、发展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过渡:

如果说都江堰工程的巧妙设计,让我们领略了祖先的创造力,那么,编钟的神奇更像是在诉说先民的智慧之声。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

二、神奇的智慧之声——编钟。

提问:你知道钟在古代有什么用途呢?接下来让同学在编钟深沉优美的音乐声中自主学习第二子目。了解铜钟的用途、演奏特点,编钟的构成、艺术魅力和意义。之后趁热打铁,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总结:

第11课理想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作者及邓稼先,以引起学生对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视。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2、说说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3、解析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质疑讨论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重点精读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第二课时

一、美点析读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二、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第11课理想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第11课理想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

3提高学生的审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中国画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对国画创作有激情,有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中国画特点。

难点:“墨分五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欣赏课件中的国画作品导入

【讲授】讲授新知

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

b)墨:有松烟、油烟。

c)纸:宣纸——生、熟。

d)砚:砚墨用的是石头。

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

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

中侧锋。

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活动】课堂实践

小游戏

一、了解肥皂与墨的基本关系,并大胆想象墨在水面的美丽图案。

1、猜测:如果把蘸有墨的棉签点在水面上,你觉得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蘸着墨汁的棉签轻轻碰一下水面,你有什么发现?棉签碰到水面后,水里的墨像什么?

【活动】讨论与探索

3、探索发现肥皂与墨的关系。

①请比较用没蘸肥皂和蘸有肥皂的小棒去碰水中墨汁时所发生的不同现象。

②小结:有肥皂的魔术棒碰到水里的墨,墨就会逃到得快,因为墨和脏东西都怕肥皂,所以,洗手要用肥皂,妈妈洗衣服也要用肥皂。

③你觉得现在水盆里的墨像什么?(讨论)在玩的过程中,由于蘸墨的多少、组合不同,因而引起画面造型丰富,变化万千,情不自禁地赞叹:“哇,真漂亮!”并不自由主地说这像什么,那像什么,这种形式有效地赞叹并激发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获得了对美的感受。

【练习】小练习

练习:在宣纸上感受如何用笔用墨。

学生实践---作业展评

【活动】课后拓展

拓展:中国画不仅讲求墨色变化,更注重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形式美。

课下研究以下问题:1为什么画家要把诗,书,画,印表现在一幅中国画作品中?

2这种表现形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他们是怎样完美布局的?(许多画家对印章情有独钟,常常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者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与自己的绘画作品相匹配,从而带给人们更多高雅的情趣和艺术享受。印章的红色,与中国画的黑白两色对比强烈,不仅是画面构图达到平衡,而且起到了画面色彩相呼应的作用。)

第11课理想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尊重财富,鼓励创造的时代,广大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民凭借勤劳和智慧,获得财富,为幸福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过程与方法目标】

增强辩证思维,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至现实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创造精神,增强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创造财富的源泉。

2让一切创造财富源泉充分流动的途径。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图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瑞士一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项提议:每个瑞士居民都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到一笔“无条件基本工资”,成年人每月2500瑞士法郎(约合1.68万元)、未成年人每月625瑞郎(约合4205元)。这个提议看上去十分诱人,并且走到了全民公投的决策程序。

但在6月5日举行的公投中,这项动议被76%的选民否决。也就是说,瑞士人民拒绝政府免费发红包。

教师:这是2016年在瑞士发生的一件真实事件,你从这个案例中获取了什么样的信息,这个案例对我们追求财富有何启迪? 学生讨论。

教师:瑞士不仅在这项公投中展现了正确的经济观念,此前,瑞士拥有多次与这种“躺着赚钱”类似的公投,从1848年至今,瑞士已经进行过570多次全民公投,超过其他所有国家公投次数的总和。2012年3月瑞士公投,以67%反对票否决了“6周带薪假期”。6周带薪假期是很多人巴不得让政府强制实行的福利,不过瑞士人深知这些福利理应劳资双方自愿协议,理智地将公权力拒之门外。类似的还有2014年5月公投,76%的反对票,否决“最低工资标准”;2015年3月瑞士公投,以92%的反对票,否决“征收不可再生能源税”,等等。这些案例表现了瑞士人民比较理性的消费观念,尽管那些提出上面意象提案的艺术家作者和记者本意是想让贫穷的人更有尊严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但是瑞士参与公投的人民显然拥有更长远的打算,假如每个人都领到了无条件的基本工资,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

教师:后果即是:如果政府不创造财富,只能分配财富(同时消耗一部分),“超级福利社会”会有严重问题,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最终还需要自己的人民加价买单。到时候超级福利社会也会转变为超级的“累赘”。懒惰的人总是存在于各个国家,如果这些人只靠每个月的福利活着,而不会去积极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社会创造财富的总量也会减少,那么又该如何维持社会的运转呢?社会变得贫穷,政府这种看似高福利的分配制度最终会把自己带上一条危险的路。

教师:我们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到瑞士人民对于现代经济运转的认知十分深入,瑞士经济高度繁荣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这种十分理性的认知。他们坚信劳动创造财富的基本原理,杜绝短期利益的诱惑。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支撑,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人民大众正确的经济概念方面认知是十分必要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劳动求生存”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应该支撑一个社会中的每一个建设者。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劳动才能够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财富都是基于勤劳的的。不应当抱着投机取巧的想法,去幻想着一步登天。

【设计意图】:详细分析瑞士人民公投案例,分析较为成熟的经济思想,启示学生劳动对于获取社会财富的意义。

教师:当然除了劳动之外,创造财富还要靠智慧,要有敢于创新的头脑和对自己当下环境清醒的认知。

教师: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

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来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教师:这个犹太人是如何处理别人眼中的废物的,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

教师: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转变自己固有的陈旧的观念,毕竟观念是依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形成的一个判断,而新的事物总在不断产生,周遭环境不可能一直一成不变吧,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形式,去发现新的事物的处理方式,或者去发现那些已经习惯了陈旧处理方式的旧事物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麦考尔公司董事长处理自由女神的案例分析智慧对于创造财富的重要性。教师:智慧创造财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这是发展生产力、增加财富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曾经提出过两个概念,一个是简单劳动:简单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训练,每个普通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另一个是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对称。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从而在技术上比简单劳动复杂的劳动。它等于强化了的简单劳动。在商品生产的同等时间里,复杂劳动可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少量 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这两者的区分就是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让财富源泉涌流的关键要素。

【设计意图】:介绍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拓展科技在劳动中的作用。

教师:另外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另一个创造社会的财富的方式是更新商业模式。不防看一看淘宝的商业模式。

1995年,eBay建立了网上C2C交易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公众个体和小型商业来销售产品和服务,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商业模式。淘宝则根据中国的特殊市场环境,前瞻性地采纳并改进了基于美国市场的eBay模式,例如强调客户体验和网上社区构建。淘宝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的7.8%增加到2005年的58.6%。不同于易趣主要吸引高收入的白领男士购买,淘宝主要定位于喜欢做小生意、年轻时尚的女性消费群体。便利和低价/低成本是C2C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相比最吸引人的优势。信任却成为中国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首要顾虑。比起eBay,淘宝用更好的网上购物体验、服务和保证吸引了更多的买家,用更好的、免费的服务吸引卖家。教师:案例中的淘宝是如何做到商业模式的创新的? 学生讨论。

教师:淘宝借鉴了eBay的商业模式,根据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做了改变,即定位于女性青年消费群体,除了低价优势之外,还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并且为了打消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顾虑,采取了答疑、退换货等方式,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设计意图】:通过淘宝的案例介绍更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性。

教师:保证社会财富源泉涌流的不仅是我们个人,也需要政府在制度方面的保证。需要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公有制经济的代表是国有企业。多种所有制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这些经济的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景象,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还需要从社会分配制度方面来保证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的方式包括:生产要素分配等制度,如按劳动要素、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等。完善初次分配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手段的再分配机制。这保证了分配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社会中的分配最

上一篇:高考物理备考心得下一篇:创二甲任务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