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在高职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断要求创新, 因为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需要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高职院校中有很多专业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的特点, 这样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才能有更好的保障。现在在高职院校中很多专业实行的是工学结合的模式,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可以很好解决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强。下面是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的分析。

1. 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是学校与校外企业展开合作, 共同来完成人才培养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资源, 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把一些实践工作作为教学的一部分, 实现了灵活化教学。另外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把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职业技能有效结合起来, 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学结合需要高职院校和校外企业展开友好合作, 充分运用校外企业的优势资源, 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资源,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高职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中的运用遇到困难, 不能充分显示出工学结合模式的优越性。这些问题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革除, 影响到了工学结合模式的顺利实施。

2.1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高职院校中人事管理还都主要停留在身份管理和档案管理的人事管理阶段, 这样的人事管理模式比较陈旧, 不能很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管理方式重管理、轻服务, 比较重视考核结果, 考核过程则不够重视。对教师评价中以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为主要依据, 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则认识不足。对专职教师管理较多, 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则比较松懈。这样的管理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能被调动起来。这样的管理机制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诸多不相适应环节, 影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效果。

2.2 聘用机制不灵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高质量的师资团队, 师资团队的高质量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高质量。在师资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引进大量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和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企业人员担任教师。这也就需要有更加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 在人才聘用上能够做到不拘一格, 只要是对培养学生能够起到帮助作用的都可以加以引进, 使教师结构更加均衡, 既有对理论熟知的教师, 也有工作经验的实践技能强的老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骨干人员来共同参与制定, 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教师聘用方面应该打破原有的僵化的人事制度管理模式, 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互聘互用型”, 这样对企业和学校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上可以有正式的教师员工, 也可以采用聘用制, 另外聘请一些兼职教师。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老师身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3 激励机制有欠缺

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调动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这样相关人员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现在在高职院校中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不能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现在在高职院校中采用的仍然是较为传统的激励机制, 传统的激励机制层次不清晰, 存在有一定的断层。另外激励方式也比较单一, 激励的力度不够, 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对教师的考核重在对教学形式的考核, 对教学质量则不够重视。对高职院校内的专职教师的激励作为侧重点, 对于企业实践指导人员则不看重。激励形式多表现为在报酬上的激励, 其他比如职称晋升、岗位调整等则较少。高职院校的传统激励机制往往是短期的激励, 没有形成长期的激励机制。这样的激励模式急需改变, 应当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基础, 建议其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 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

3.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措施

3.1 树立开放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必须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有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已经不符合现实发展需要, 必须进行改变。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施, 需要学校和企业等多个主体和多个层面的人员共同来参与。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相对固定的编制管理, 根据工学结合的新要求建立其完善自由开放的人才市场机制, 打破人才市场机制, 让企业中的一些技术骨干或者在工作岗位中工作突出的人员担任教学指导工作, 实现校企工学结合的人才双向流动的作用。这样对于教师队伍而言能始终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 也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应该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人才聘用理念, 争取把高素质的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对于所有教师可以实行全员聘用制, 最终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理流动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新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考核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对人员进行分配、续聘、解聘时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设计到高职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 因此在对人员进行考核时也要坚持多样化的考核, 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员展开考核, 努力做到公正、全面和客观。为了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首先需要按照绩效管理的思想改变现有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方法, 将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有效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保证最终考核结果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其次要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系统。这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对岗位进行深入分析和职位描述, 在具体考核过程中能够切实可行, 在考核体系中明确工学结合实施部门和待评价人员的责任, 建立起一套人人有责、人人有目标的考核体系和评价系统。此外还应当实现个人绩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在高职院校中实现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等积极参与, 让最终的评价更加客观, 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最终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晋升或者奖励。

3.3 建立优劳优酬的激励分配机制

对考核机制的完善, 对高职院校员工进行奖励需要以考核结果为依据, 建立其优劳优酬的激励分配机制。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优劳优酬的激励分配机制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为了实现两者兼顾首先需要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现在常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人本理论”, 以体现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制定合理的激励分配制度, 打破原来的平均主义。另外要充分发挥出分配机制的激励作用。运用激励手段拉开收入差距, 实现多劳者多得, 少劳者少得, 这样可以把高职院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在激励分配中应该对工学结合的关键部门或者重点岗位的一线人员加以倾斜, 使这部分人的权益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结束语

工学结合的模式已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实际应用效果非常显著。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应当不断进行创新, 现在在高职院校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产生了阻碍。所以应当不断进行创新, 使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和健全。

摘要:工学模式已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这样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更加合理, 更能满足现实需求。本文对工学结合的内涵做了简单介绍, 对高职院校中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创新措施。通过这些介绍可以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良.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1) :49-50.

[2] 张铭.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中外企业家, 2013 (26) :218-219.

[3] 刘贝.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瓶颈与对策[J].经贸实践, 2015 (07) :226.

上一篇:基于冰载作用下导管架海洋平台结构动力的优化下一篇:综合护理干预在氯沙坦钾联合金水宝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