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德育渗透总结

2022-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德育渗透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地理德育渗透总结

地理学科渗透德育计划

水口中学高中地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2018-2019学年度

高中地理组 葛宗保

2018-9-1

一、指导思想

教书育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德育渗透目的

在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地理学科是所有课程中对德育教育最为感性的一科,它可以使学生在对德育枯燥的理性认识中,增加有层次、有轮廓、有方位、有形象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措施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知国。老师结合教学给学生介绍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景观、文化古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幻灯片、电视等电教设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并通过老师对我国政治、经济、区域、人口、资源、文化等现状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祖国、深刻地认识祖国;其次,要让学生爱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境,通过讲解祖国辽阔的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的同人民的

幸福、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摒弃那些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建设的蓬勃生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和群众观念。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地理课可以通过国情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目的。要把我国的自然资源情况、土地资源情况、环境气候状况、地理生态状况和我国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民族状况以及我国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国际背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方面进行国情教育,最终使他们懂得并坚信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向学生宣传、讲解这些内容,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起远大的政治理想。

第二篇:地理学科渗透德育计划

水口中学高中地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2018-2019学

高中地理组 葛宗保

2018-9-1

一、指导思想

教书育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德育渗透目的

在现阶段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地理学科是所有课程中对德育教育最为感性的一科,它可以使学生在对德育枯燥的理性认识中,增加有层次、有轮廓、有方位、有形象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措施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知国。老师结合教学给学生介绍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景观、文化古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幻灯片、电视等电教设备,让学生直观地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并通过老师对我国政治、经济、区域、人口、资源、文化等现状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祖国、深刻地认识祖国;其次,要让学生爱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境,通过讲解祖国辽阔的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的同人民的

幸福、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摒弃那些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建设的蓬勃生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和群众观念。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地理课可以通过国情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目的。要把我国的自然资源情况、土地资源情况、环境气候状况、地理生态状况和我国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口状况、民族状况以及我国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国际背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方面进行国情教育,最终使他们懂得并坚信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向学生宣传、讲解这些内容,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起远大的政治理想。

第三篇:德育在乡土地理中的渗透

湛江市第五中学 潘宏权

一、德育工作的形式

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有多种形式,应根据不同的材料内容,教材相关知识,以及学生状况,采用灵活机动的形式,来实现德育在地理乡土教学中的渗透。开展德育教学形式有搞调查、写小论文、讨论(辩论)做习题等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只要灵活运动,同样可以达到目的。搞调查,写小论文,它只要利用学生课外的时间,对自己家乡的环境调查并对某个专题开展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提升情操,提高意识,特别对环境污染状况,村民卫生意识。教师对具体的某个村级区域了解不足,通过学生的成果,来充实自己的材料和提高自己对所在县市了解,并制订相应的方法,在地理教学,特别是在地理乡土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教育。搞调查,写小论文对于个别同学的德育教学效果较好,而开展讨论会,做材料分析题,则可以实现全校全班的德育教学目标。

二、德育教学工作开展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 用高尚的精神去塑造学生

“上梁不正,下梁歪”,从这句话中知道,要实现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必须要求教师注重言论,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状态,在学生面前,不仅仅是一个授业解惑的师者,而且是学生人品学习的楷模。同时还要求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注重言行,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只有这种无形和有形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谆谆教导中,受到升华,模仿中审视自我,做到以情育德、陶治情操,以事熏陶,明辨是非、以理育人,提高认识等方法,才能实现德育教学目的,才能去影响一代人,影响一个区域的社会精神面貌。

2.正确把握德育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1 由于地理教学不仅仅学生德育教学,而且要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及能力培养,为此要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德育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的平衡,努力实现双丰收,避免只重学科教学,不重视思想品德现象和只重德育不重视学科知识,造成本木倒置,教师课外应多从这两个教学方目标出发,多下苦功夫,备好课,积极利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手段,来实现两个教学目的。

3.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

要实现德育在地理乡土教学中的渗透,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在课堂中创造有严有松,紧驰结合的氛围,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愉快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才能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得到德育教育。乡土地理教学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手段,乡土地理,大家熟悉、分析易懂易理解,但是我们在分析乡土地理时,也应用多种方式方法不拘泥于一招一式中,不拘泥于陈旧的方式,不同的例子用不同方法去讲解,实现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地理教育,特别是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说说简单,但做起来是复杂繁琐的工作。教师只要充分发挥教材作用,挖掘乡土,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做到寓德于教,寓教于学,寓学于乐中,那一定会把地理教学的大任务完成。

第四篇:高中地理渗透德育教育(课例:农业园区)

成都市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课例研究:

高一地理必修2 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成都十七中 地理组 宣艳

 内容提要:

通过教师对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章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一课的设计,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家乡的农业园区的情况搜集和问题研究,并对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课堂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 关键词:

问题研究、家乡农业、环保、展示、合理利用

 正文: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并分析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家乡农业发展。

3. 体验对家乡农业园区的合理规划及发展方向规划。 能力目标: 1. 认识现代化农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2.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家乡农业园的规划之中,体验农业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综合决策过程。 德育目标:

1. 现代社会的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珍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家乡的意识,努力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3. 体现学以致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4. 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展示  课前准备:

课堂分为三大部分:

1. 根据问题研究中的案例,了解现代化农业园区; 2. 了解成都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状况; 3. 为家乡农业园区发展出谋划策。 课前学生分组:

1.选择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其余同学进行改善措施的研究。

2.第

1、

2、3组负责案例中现代化农业园区的模式图绘制及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基本讲解,

- 1

成都市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明,超越了案例本身,有自己的思考;3组的同学除了看到经济效益,还提到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美化,符合现代要求。

3. 下面我们来一起关心我们自己的家乡——成都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发展,希望你们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学生活动] 展示4小组对成都周边地区沼气综合利用的研究

(教师适时提问引导) 资料查找及PPT展示:

1. 沼气利用在南方地区比较容易推广,不适合在北方地区推广,因为北方冬季气温较低,沼气利用时间较短,利用率不高。

2. 沼气池的利用在成都及周边地区开始推广,政府对此有一定的补贴; 3. 仍有不少地区用柴、草等作为主要能源,既破坏环境,又浪费能源。 4. 沼气综合利用中农户有一定投入,这也导致较为贫困的地区或者贫困的农户不愿意使用沼气系统。

[学生活动] 展示5小组对成都周边地区立体农业模式的研究

(教师适时提问引导) 资料查找及PPT展示:

1. 该模式在成都周边地区非常适合开展,因为有丰富的水源条件,气候条件也很适宜。 2. 承包鱼塘的农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3. 很多农户在该农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形成了以鱼塘为主,钓鱼、休闲、饮食、娱乐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模式

4. 但是在交通不便的地区,该模式较为单一,更多只依靠鱼塘的养鱼收入。

[学生活动] 展示6小组对成都周边地区鲜果采摘园模式的研究

(教师适时提问引导) 资料查找及PPT展示:

1. 在成都周边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鲜果采摘——农家乐的模式 2. 在此基础上,锦江区发展了“五朵金花”,果、花、菜等都形成了类似的采摘模式;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观光农业。

3. 周边县份的赏花、摘果的农家乐模式也非常流行,各有特色,如龙泉驿的桃花和桃子、双流的草莓采摘、青白江的草莓采摘、温江的盆景花卉等,都在此基础上发展。 4. 该模式既为农户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举多得。 [教师小结及评价] 1. 同学们的准备都很精彩,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我们的家乡,也让我们了解了家乡农业的发展。

2. 各小组不但有农业模式的展示,更可贵的是有自己的分析,能够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对事物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在以上时间,我们都了解了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针对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或者你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信息进行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你对家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还有什么良好的建议?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讨论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及建议。

[教师小结] 总结同学们的建议,有以下几条:

1.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

2. 在更多的地区推广现代化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倡绿色环保农业、立体农业等模式。

- 3

成都市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学生已经在自主学习中得出了结论。所以不能小看学生的自学能力。

5. 课堂充分渗透了德育教育,如环保理念、对家乡的热爱、积极了解和参与家乡建设等德育目标都在本堂课充分体现。教师的期望,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了建设家乡,为家乡贡献自己力量的种子。

6. 个别小组展示时间略有超出,在以后的课堂中注意要求。学生的地理用语不够规范,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求。

- 5 -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陕西省彬县中学

地理课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地理教学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过程。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更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如《中国地理》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内在的德育因素。教学的侧重点在“学”字上,教育的侧重点在“育”字上,因此,在“育”字上下工夫是渗透德育的立足点。

一、“寓德于知”,在授业、解惑中育其德

思想教育既不能单靠说教,也不能脱离教材,因为深厚的感情是在深刻地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所谓“知之深而爱之切”。对我国古代长城,不了解它的浩大工程和磅礴气势,能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吗?不知道它在历史上曾起到防御外敌的作用能骄傲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因此深刻的认知,既是智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感情的沃土。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寓德于知”呢?我主要从教材中挖掘德育信息,贯通知识和德育两条渠道。

首先,让学生科学地看世界,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定的教学内容必然蕴含着一定的德育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获得知识目标外,还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我在讲解“地球的形状”这一内容时,知识目标“地球是个球体”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因此,我没有细讲,而是讲解了人类如何通过艰难曲折的过程,科学与迷信的斗争才能获得“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最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你开飞机一直飞,你会飞到哪里?你是怎样知道地球形状的?假如你是2000年前的人你怎样知道地球的形状?古人是怎样描绘地球形状的?通过一系列设问使学生既受到了良好的科学史教育,又受到深刻地思想品德教育。又如,通过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西跨经度62度、相距5000千米,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还可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方便我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往来,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获得“伟大”“热爱”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让学生乐观地看祖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价值观。同一类教学内容和教育要求,是在同一中逐步实现的。从教育内容的外延看,德育教育的材料必须有原有教育内容作“附着点”。如上例中,补充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星罗棋布的湖泊桑田,烟雨迷茫的秀美江南如诗如画,而世界上处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则大都是干旱的沙漠和荒无人烟的荒漠戈壁。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所处的优越的海陆位置所形成的特有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这样既能起到加深对我国海陆位置的认识,又能起到加强原有教育要求的作用。同时恬静秀美的江南美景如一幅画镌刻在学生心中,叫人怎能不深深挚爱这片土地?

二、“寓情于理”,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拨动学生爱国的“琴弦”。

首先,充分利用语言技巧营造氛围,利用情感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始于言。”教学语言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自然一些,因为它具有传声性和表情性等长处。传声性能增强活力,讲解客观事物时生动具体,绘声绘色。表情性既用词句表述思想感情,又用声调、手势、动作、姿态来辅助表达情意,把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表示出来。

其次,创设情景,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提供体验情感的环境。俗话说:“触景生情”。多开展活动课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情感的环境氛围。如我在复习完《中国地理》1-5章后,开展了一次“江山如此多娇”的地理活动课。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祖国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的自然景观、地形特点,长江、黄河概况等等。活动课分为四轮开展:第一轮中国政区拼图游戏;第二轮填图接龙;第三轮知识竞答;第四轮“跟我去旅游”知识抢答,中国穿插诗歌、相声、舞蹈等形式,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地形、河流等不仅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010.10.20

第六篇: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现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使地理课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一、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即为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主要有: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中学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地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从国情教育入手,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热爱基础上。对我国基本地理国情了解的基础上,地理课让学生从了解家乡开始,通过地理图片、图像、视频、文字资料、数据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环境,土地、水、森林、矿产等方面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与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现状,各地区的地理差异等,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在看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引导学生积极地看待和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增强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心和责任感,转化为正确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

3.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 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现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日益明显。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是如何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发展经济,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地理课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专心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理,鼓动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南极洲地理,通过85年、89年中国分别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然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高扬德育旗帜,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课堂的核心。

上一篇:德育导师工作计划下一篇:第二课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