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组工作总结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地理教研组是一个小科组,一学期以来,作为科组和其中的每一位教师,虽无可歌可颂的业绩,但每个老师的工作是尽心尽责的,一丝不苟的,任劳任怨的,当然也是默默无闻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地理教师难得在各种评优评先活动中榜上有名。可以这样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承受着一种另类的“寂寞”。但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妄自菲薄、怨天尤人,更没有对别人获得的荣誉表现出丝毫的嫉妒。我们始终以一种平常心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我们为培养合格地公民而工作。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我们地理组的每位老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并力争做好每一项工作。现将本学期所做过的工作作一小结。
一、研究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本学期是我校实施地理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第二学年。如何实施新课程,这是摆在全组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开学时,组织全组老师对新课程教学进行精心安排,使全组老师初步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涵,老师们通过认真阅读新教材,发现新教材的实用性,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充分利用每一周一次的备课活动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逐步做到组内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教案。所有教师都认真学习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大家互相学习制作电子课件技术,分头寻找资料,分工合作,做到了资源共享,每节课都制作了PPT,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收获和提高,并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有利于本学科资料的积累和补充。并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了地理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疑问化和开放化。该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这有利于展开学生思维,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通过案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培养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内容地图化。地图(图像)及各种图幅是实现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要把地理信息通过图片、图像、音像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需要突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获得一些难以直接观察、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信息,从而能较快感知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二、加强学习,完善自我。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在本备课组内开展教学研讨,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教师每听一节课,都互相交流意见,肯定优点、指出缺点,使新教师得到了迅速地成长,教师在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面对学生厌学,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现状,努力思考,寻找突破口,寻求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组一学期来的工作小结,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里我们提出几个思考:如何让我组老师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我组教师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自学
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下学期中,我组将继续以积极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争取更大的成绩。
三.开好第一次科组会:本学期伊始,科组主持召开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科组会,认真学习讨论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要求,并结合本科组的实际提出科组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使老师们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职责。
四.配合学校和教导处组织开展了教研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按照学校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科组老师开展互相的听课、评课和说课活动,通过此项活动,浓厚了科组的教研氛围,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常规教学行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开展课外活动:在学校举办第四届科技节活动期间,本科组在初
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优秀地理小论文和优秀环保宣传漫画的评比活动,分别评选出优秀小论文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两篇、三等奖四篇和优秀环保宣传漫画一等奖两幅、二等奖两幅、三等奖三幅,另外还组织了题为“欢迎你到地球村”的地理游园活动,参加学生踊跃,兴趣盎然。
六.加强校外交流,开拓视野:本学期多次组织科组老师参加由市、区教研室主办的各类教学专题讲座和市内兄弟学校举行的各种教学示范课、研讨课和教学开放日等教研活动,另外还与政治科组共同组织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看到了他人的长处,比照出我们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
七.组织老师参加国家和市、区教研室、教育中心举办的优秀地理录象课和多媒体地理课件的评比活动
八.协同教导处和初二年级组做好今年初二地理的毕业会考工作,受教导处委托,我们严格按照省教厅下发的《地理科会考纲要》的要求严密、科学地复习。为了使会考考试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科组协同教导处和级组共同制订了计划,圆满完成地理会考的组织工作。
九.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刚刚过去的一学期,地理教研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级组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和教研组的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教务处和年级组组织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设教学公开课16节(每人两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十、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本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本组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教案,点明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学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态度踏实认真,能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批改每一个作业本,都做到了备、教、批、辅、考的统一,工作可谓兢兢业业。
十一、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本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组员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十二、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本组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利用辅导课和其他课余时间,精心摆弄制了杜郎口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你不教我不懂”引导成“你不教我也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学教材、明确目标、联系实际、针对高考、适当训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学期地理科组应该说较好地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但与赵校长提出的“小科组也应该有大作为”的工作要求对比起来,我们的工作显然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科组的教研气氛仍不够浓厚,教学改革的步伐不够大,科组建设仍有待加强。刘云
地理科组
2009年1月
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本次大赛是由安徽省体育局、滁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滁州市教体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等40多个部门参与的滁州市首届国际标准马拉松赛事。大赛设置三个项目:半程马拉松、10公里跑和5公里健康跑。
比赛当天,有近数万名群众和马拉松爱好者汇集市政府南广场赛道起点,其中参加半程马拉松2600余名,10公里跑2000名,健康跑5200余名。在赛前开幕式上,由滁州市副市长金力主持,滁州市市长张祥安致辞,安徽省体育局局长高维岭、市领导李耀才、何希勇、李树、马军、苏虹等也出席了开幕式,为前来参赛的运动员加油助威。
随着比赛的枪响,运动员们像潮水般涌入赛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情奔跑,最终,两位来自肯尼亚的运动员分别以1小时4分46秒和1小时15分3秒的成绩,摘得半程马拉松男子组和女子组的桂冠。沿途我市独特的亭城优美风光、周到齐全的赛事保障、热情洋溢的全民参与,让“滁马”的处子秀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在一片赞美声中,2016滁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圆满落下帷幕。
以此次赛事为契机,我市积极打造环琅琊山国际全程马拉松专业赛道,助力琅琊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努力打造“滁马”品牌,使“滁马”成为展示滁州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比赛过程中,赛事组委会还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近4000名运动员家属、亲友5月14~15日,凭组委会发放的参观券免费游览琅琊山风景区,按市民价游览长城影视城景区。
一、赛事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1.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成立滁州市马拉松赛组委会,市长亲自挂帅,副市长具体负责。下设办公室、赛事组、宣传组、医疗组、安保组等八个保障组。
2.市教育体育工委书记李中东亲自坐镇组委会办公,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大楼,对筹备马拉松赛事工作非常有利,便于协调各方面的工作。
3.组委会办公室全力配合承办方,和承办方反复沟通,密切合作,最终赛事取得了圆满成功。
4.医疗组是整个赛事的重中之重,对赛道进行多次的佐证,拿出了多套急救方案和路线图,对赛道的医疗布点进行多元化和合理化的布置,动用了全市几百名医务工作者,另外为了保障参赛运动员的急救时间,从周边县市区抽调救护车,使得救护车的数量达到24辆,是扬州金牌赛事马拉松的医疗救护车数量一倍之多。
5.安保组为整个赛事保驾护航,多次勘察赛道,购置了长达八公里的铁马为赛道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从全市的各县市区抽调了三千余名警力保障本次赛事的顺利进行。
6.后勤保障组近千名志愿者在本次马拉松赛服务过程中,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特别是配合赛事组完成大量艰巨而细致的工作。
二、赛事组完成赛事任务的主要因素
1.赛事组一直参与组委会办公室工作,而且抽调的办公人员以教体局为主体,集中办公,便于协调,效率极高。
2.市教育体育工委副书记许同亚亲自挂帅,只要是赛事需要的,一切全力以赴。赛事组的成功是整个马拉松赛事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整个赛事活动中事情最多、困难最多的部门。赛前一个半月时间内为马拉松赛事方面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
3.赛事组的团队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每一位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强,爱岗敬业。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大家勤学苦干,群策群力,及时弥补和完善工作中不足之处,为今后再次承办打下坚实的基础。
4.我市教育战线上,拥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体育教师队伍。为了本次赛事裁判员工作,临时选调了滁州学院和市中小学校90多名体育对口的师生,个个是体育教学中的精兵强将,他们不计个人得失,集体荣誉感强。在短期的裁判员培训中,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正确掌握马拉松裁判知识。遇到突发状况时灵活应变,以保证比赛顺利进行为宗旨,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整个赛事。引用一句古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裁判员有执行力和应变能力。
5.赛事组能够和各个保障组密切联系,多次和赛事相关组进行工作对接,对赛事的相关问题共同拿出合理化的建议,尤其在赛道的布点和安保组、医疗组、后勤保障组进行了多次的赛道实地勘察。整合大家的意见,共同为赛事的完成服务。
三、赛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筹备时间紧,很多工作不能细致地分析,造成后面出现返工现象较多,尤其在赛事路线图上出现了很大的返工,在赛前十天才最后确定好赛道准确路线距离,这也给赛事的规程及其他方面带来了很多问题。
2.在制定报名收费标准过程中,没有认真考虑到全民健身运动和商业体育活动的区别,导致起初参赛运动员报名积极性不高,后经过报名价格重新调整,50人团体完赛的优惠条件,使报名人数得到很大的改善,基本达到之前设定的参赛人数的规模。
3.裁判员实习培训和联排时间上仓促,没有很好地和志愿者在裁判工作上对接,导致赛事缺乏联动性。应对照赛事路线图进行专业培训。主裁判掌握相关信息后,再带领全体裁判员对照路线图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使裁判员培训过程中要达到和相关部门达到无缝对接。
4.由于交通管制时间在凌晨5:30开始,给十字路口铁马隔离布置、医疗站、各个补给站布置带来不便,比赛当天为7:30开始,7:00很多补给站没有到位,主要存在物料和桌子帐篷未能及时跟上,志愿者位置和承办方放置的指示牌位置不一致,联排中没有形成统一具体布点位置。
5.裁判组指挥体系还不够畅通,对讲机没有发挥最佳功效,各赛段、站点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6.在之前和交警部门对接具体事项中,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大,最终没有能够在赛事中具体落实,同时,也理解公安部门对交通管制的难度,有的路段也要考虑居民的生活通行。
7.前期有一小部分裁判员分工没有明确,造成三个服务区没有主裁判员来管理,后经及时补救,增加了裁判人员,在半程马拉松结束发完赛包处,运动员集中领物品高峰期时,出现紧张混乱现象,好在及时补救最终顺利完成了工作任务。
8.天气因素造成很多事情没有考虑周全,夜里风雨交加,风刮坏了很多比赛用的设施,造成夜里3:00钟采取拆5公里终点处隔离带补政府南门口起终点处隔离带的不利局面。
9.根据马拉松的通行办法折返点都应放置计时毯,由于承办方只准备了四个计时毯,而且赛事绘图没有在西涧路与明光路折返点设计计时毯,第二折返点检查裁判员又设置太少,导致接近1公里弯曲路段只有6名检查裁判员。
10.所有赛事的车辆驾驶员没有得到系统培训和演练,本次赛事的很多驾驶员没有从事过专业赛事服务。
11.竞赛规程中确定了比赛时间为5月15日7:30准时发令起跑,结果因承办方文艺演出导致比赛时间推迟了十几分钟,给参赛运动员带来参赛和计时的不便。
四、对今后承办的建议和设想
1.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办赛事。采取省会合肥举办马拉松的模式,政府领导坐镇指挥,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政府的资源。赛事执行事项的费用,采取招商冠名解决费用的办法,减少赛事对企业的过多负担。
2.赛事执行事项采用招标实施。赛事拱门、人字码、铁马、指示牌、官方守则、参赛须知、参赛服、纪念牌、盛衣包、道旗、计时芯片和计时系统等制作和使用,可以采取网上招标形式确定制作商,尽量减少办赛费用。
3.滁州市要申报金牌马拉松赛事。滁州马拉松赛事要向国家田联申请,举办国际级的金牌赛事,进一步扩大滁州的影响力。首先确定赛事路线并请专家丈量、制定竞赛规程。其次,国家田联批准后,向央视申报直播时间档期。再次,确定举办时间,尽量安排在少雨、气温适宜的季节,一般安排在春季和冬季举办。
4.建议充分利用本地体育老师资源作为今后我市马拉松裁判员的主力军,部分学院学生担当裁判员会因毕业后而流失,所以需要一直能服务七八年下去的裁判员。这样既不会流失,也积累了丰富的裁判经验。
5.建议今后我市马拉松赛事中,交通管制时间尽量提前,建议可以在比赛前夜的11:00之后管制,最大限度方便于赛事提前布置工作。
6.建议今后我市马拉松赛事中,用车最好选择警车,包括摩托车,从赛道丈量和布点以及巡查赛道都需要警车的配合,尤其在地方组织这类比赛更需要警车来服务。对所有参与赛事的交警和驾驶员进行马拉松赛事的知识培训。
7.建议我市专门成立马拉松赛事办公室,对下届赛事的筹备及运行多拿出多种建设性方案,积极参与招商引资,马拉松赛事办公室需要定期给相关单位及人员进行马拉松赛事知识的培训。
五、结束语
一、备课形式的改变——变泛备每节课为精备某节课
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被看作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改造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手段。教师在备课中为提升自己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要付出极大的精力,由此产生的精神负担和紧张焦虑可想而知,这就需要在地理备课组的备课活动中集体研究和分担。
如果按照传统备课组的备课活动,首先应由所有教师自己完成每节备课后,再共同整改本节课,这种超负荷的运转势必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新课程下的备课组活动可以改为:一个月前,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情况选定不同的某个小节进行精备,作为主备课人,收集相关素材,负责设计教学方案(包括知识体系和教法体系),精心备这节课,然后大家的课共同整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也可提高本节课的备课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越来越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常态化。多媒体以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方式,能将抽象知识变具体、静态知识变动态;通过声、形、色等多种功能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现地理过程、引入地理概念、展示地理景观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备课中,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和做课件,但是不同网站提供的网络资源参差不齐,为了获得最佳的网络资源并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就要大量收集素材并对之进行改造。如果要地理教师把每一节课都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和分析,其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时发挥地理备课组的集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备课方式的改变——变备知识为兼备教法
每节课的主备课人应把其设计的教学方案上传于公用的学校网络平台或者把电子文稿传给备课组所有教师。之后的第一周,地理备课组内所有教师对主备课人的教学方案进行质疑并提出新的设想并公开,使教师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对话,在浓厚的研讨氛围中进发教法灵感。通过主备者设计教学方案,其他教师补充完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优化的资源。通过同组教师的不断研究和完善,笔者所在的地理备课组主要改变了三类课型的教法方式,现举其例。
问题研究课:教师通过地理过程的多媒体动态展示,使学生领悟地理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有关地理知识和背景材料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同一知识体系针对不同地理问题既重视研究过程、又重视研究结果的分组问题研究课,改变以往只关注研究结果不关注研究过程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绿色食品知多少”这一“问题研究”课时,教师首先可指导学生如何辨别绿色食品,认识绿色食品的标志。然后分组进行各自的研究任务:绿色食品在市场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人们了解绿色食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苏州市场上常见的绿色食品有哪些?生产绿色食品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降低绿色食品的成本,使之成为大众消费得起的食品?如何防止绿色食品假冒伪劣问题的出现?学生先开始进行组内讨论,再向其他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情况。接着教师可让全班学生对各小组的每种情况进行评论,从而确定正确结论。最后由学生对问题和结论分别进行比较,评出最佳小组。
三、备课内容的改变——变备教案为主为备学案为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虽然各级教研部门对教师进行了各种培训,使教师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旨,但在实际教学中,地理课程标准只给出了基本理念,对于如何展开教学,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参考措施。通过备课组的备课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和教法中的内涵和外延,本着“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决不暗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什么”的原则。采用变备教案为主为备学案为主的方法,切实贯彻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的教学中,对于自然带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有关自然带产生原因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示意图,”编制学案,结合图中自然带的具体分布让学生说出其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并要求学生运用此方法继续学习自然带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四、备课目标的改变——变只备教学过程为研讨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反思越来越受到重视。可是教师通过个体本身不断的反思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只能是教师个体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利于整体推进新教材改革。而且有时教师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难以深入自省,并不能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法或有价值取向的指导意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备课组在备课活动中通过对老师们所写的教学反思的研讨,使其他教师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教学诊断”,能动用其他教师的智慧和灵感进行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激发自己的创意,领悟教学艺术,改善彼此的教学行为,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最终实现所有教师的共同进步。
为了提高本组地理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深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和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本备课组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合作共享,优化教学
1、教学准备分工合作。充分利用每一周一次的备课活动时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逐步做到组内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教案。所有教师都认真学习了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大家互相学习制作电子课件技术,分头寻找资料,分工合作,做到了资源共享,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有了较大的收获和提高,并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有利于本学科资料的积累和补充。并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了地理课的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的交流探讨。在本备课组内开展教学研讨,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教师每听一节课,都互相交流意见,肯定优点、指出缺点,使新教师得到了迅速地成长,教师在上好每堂课的基础上,面对学生厌学,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现状,努力思考,寻找突破口,寻求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形式疑问化和开放化。该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这有利于展开学生思维,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通过案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培养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教学内容地图化。地图(图像)及各种图幅是实现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要把地理信息通过图片、图像、音像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需要突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获得一些难以直接观察、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信息,从而能较快感知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二、加强研究,完善自我。
本学期根据学校教科室、教务处的要求,我们高一成立了地理备课组,主要由两位老师组成。在教科室、教务处的指导下,按照开学初制定的备课组工作计划扎实有序地开展着。这期间有很多协调学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新课程、学习《学科指导意见》
开学初,我们利用时间组织学习了《学科指导意见》,明确了本学期的教学知识范围。研读了《教师教学参考手册》和2008的《会考标准》,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和明确了教学的难度。
二、坚持集体备课
本学期我们上每节新课前都碰一下头,把自己对《教师教学参考手册》中关于课标要求的理解进行沟通,适当的补充或者调整教学知识的内容,明确重点。并交流备课心得体会,共享课件,互相取长补短。课后交流反思,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
三、在复习测试时,认真出题、审题、阅卷
本学期除段里的阶段性测试和期中考试外,我们进行了三次统一的单元测试。不管是那一次统一测试,我们都认真出题,并按照《会考标准》的要求进行筛选、审核,预测难度。并按照会考改卷的经验进行批改试卷,并统计好试题的实际难度值,以便校对讲解时有针对性。
四、坚持认真批改作业
我们要求每周至少批改两次作业,并统计每道题的难度值,要求上课对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的题目进行讲解。
五、互相听课学习
我们利用了各种机会外出听课学习,并且在组内也互相听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本学期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规范的问题。如,我们课前的交流和课后的反思没有即时记录在案,这就导致我们缺少平时的积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和今后的教学活动的安排可能会缺少借鉴;另外,我们组没有要求老师要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和谈话的要求,这样可能会影响到考试的及格率。
高一地理备课组由5位老师组成。陈主任是教过多年高三的老师,他非常有经验,带领着我们一起努力,有两个是新老师,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激发更大的潜力;总结一学期所做所想,我们收获了以下心得和经验。
一、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1.支持学校工作,积极完成任务。刚刚过去的一学期,高中地理备课组圆满地完成了学校和年级组分配、布置的各项任务。全组老师积极支持学校工作,开学时,群策群力制定教学计划;认真按时按质进行集体备课;积极落实教务处和年级组组织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设公开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坚持集体备课,不断钻研教学。
本备课组的成员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精心备课,既备教法又备学法,落实好各项教学常规和教学计划。本备课组坚持按时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方法,能够做到目标,进度,作业,测试的统一,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写出讲稿,讲述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然后大家研讨、交流,最后集思广益,确定统一的教案,再由各个老师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操作环节。通过集体备课,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发扬团体合作精神,注重相互交流探讨。
本备课组的老师无论是谁在网上收集到的或在别处得到的教学资料,都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备课效率。为了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高中地理备课组坚持相互听课,当面或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交流意见,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形成教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我们组内的教研气氛非常浓厚,除都能按时参加组内的正常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还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碰在一起讨论问题,研讨教法,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事们通过讨论,不但提高了对许多模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4、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本备课组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利用辅导课和其他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你不教我不懂”逐步引导成“你不教我也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自学教材的习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本学期学校实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本着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备课组全体教师进行了积极地讨论,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色,制定出导学-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练习的模式,在模式当中特别要注重地图的训练。地图(图像)及各种图幅是实现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要把地理信息通过图片、图像、音像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需要突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获得一些难以直接观察、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信息,从而能较快感知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6、进行新老师一帮一活动
为了让新老师更容易更快的适应教学,我们启用了一帮一的帮扶活动,由两个老教师带领两个新老师,特别在备课上的指导,那两个新老师也很努力学习,很快就适应了教学,并且很努力的去听课,问帮教老师,加速新老师的成长。
二、存在问题
1、个别班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或者是整体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的情况。
2、教学难度的把握与学生实际接收能力发生矛盾:讲太难,学生接受不了;讲太容易,学生又不能获取多少知识。
3、学生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较少,学生分析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4、一部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很不负责任:抄袭现象严重
5、我们老师在检查教辅书上的力度不够
6、专研教材的劲头还不够,特别是做一些研究课题
三、今年努力的方向
1、更好更严格地抓好备课组建设,特别是从备课组成员的思想入手,要不满足于现状,做到精益求精。同时,要认真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利用多种手段(包括电化、多媒体等)改进地理课教学。
2、强化对课程改革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以及有关资料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使备课组内的教研、讨论气氛进一步浓厚起来,通过讨论、交流,使备课组成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组织编写好各章节的“学案”导学辅助性资料。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加强同事之间的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再作不懈的努力。
6、勤写教学后记,即反思,要重视教学的积累,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7、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并将新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参与、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
总之,本学期我们都在竭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大胆推陈出新,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备课组将始终坚持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不断创新,将工作做得更好,为我们明阳明天的辉煌再做贡献!
高一地理备课组
白音乌拉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苏尼特左旗境内, 总面积可达3000km2。整个盆地由两个次级坳陷一个隆起组成。下白垩统是晚侏罗世大规模火山喷发后, 盆地强烈下陷的地质背景下沉积形成的一套河湖相沉积物, 一般厚度在1000m左右, 自下而上可分为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两个组大体上代表了盆地的二个演化阶段。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层序地层划分:
研究区可以识别出的层序界面主要为区域不整合面、古生物组合突变面、湖平面相对下降、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河道砂体冲刷面及其对应界面。
(1) 区域不整合面:伊敏组与上覆上白垩统之间, 与大磨拐河组之间, 大磨拐河组与下伏兴安岭群之间, 均为区域不整合面, 为典型的层序地层界面。
(2) 典型的河道冲刷面:随着湖平面相对下降, 河流对下伏地层造成强烈的冲刷。这种河道砂体一般厚度较大、分布稳定, 代表了一个新层序的开始, 可对比性强。在伊敏组底部, 大磨拐河组底部均有发育[1]。
(3) 岩性、颜色突变界面:研究区上泥岩段和上含煤段之间, 均存在较大的岩性突变, 为典型的层序地层界面类型之一[2]。
根据以上关键层序类型可以识别出3个关键的层序界面, 上下白垩统之间的界面、下白垩统与上晚侏罗统之间的界面、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之间的界面、依据这3个层序界面可以将下白垩统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和9个体系域。大磨拐河组与下部的层序I和层序II对应, 伊敏组与上部的层序III对应 (表1) , 伊敏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3个体系域 (表1) 。三级层序在全区内对比性好, 除伊敏组地层保存不全外, 其余两个层序发育齐全。
1 白音乌拉矿区层序III (伊敏组) 岩相古地理格局
层序Ⅲ为湖盆抬升阶段, 该沉积期的地层厚度总体为东西两端薄, 中部厚, 南部薄, 北部厚的特点, 地层最小厚度100m, 最大厚度400m, 主要沉积中心位于白音乌拉矿区中部。砂岩的厚度范围为0~132m, 矿区东部的砂岩厚度高于矿区西部。沙泥比值在0~0.9之间, 在矿区西部区域, 沙泥比大致呈东北西南向, 在矿区的东部沙泥比大致呈西南东北向, 矿区沙泥比值较大位置位于矿区中部 (图1) 。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二连赋煤带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报告)
通过对地层厚度、砂岩及泥岩厚度和砂泥岩比值这些单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恢复了层序Ⅲ沉积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该时期宏观的古地理格局为中部为三角洲沉积、西部为浅湖沉积、东部为深湖沉积, 主要的古地理单元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浅湖、深湖 (图2) 。
层序Ⅲ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3], 由于断裂活动基本停止, 盆地地势平坦, 湖泊收缩, 三角洲平原在矿区中部大面积发育, 平原泥炭沼泽发生聚煤作用, 形成煤层。其中矿区中部, 煤层累计厚度最大, 向两端逐渐变薄。在矿区东北部和西南部[4], 由于水体较深, 植物无法生长, 不发生聚煤作用, 沉积了厚层泥岩。
2 古构造对聚煤作用的控制作用
古构造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地构造背景[5], 它控制了陆源区和沉积区、水-陆分布及湖岸线位置等;二是盆地内次级隆起和坳陷控制富煤区的展布。
(1) 白音乌拉盆地展布的北东向构造带[6], 是在本区比较古老的北东和东西向构造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的中晚期。晚侏罗世末期以后, 盆地中普遍地沉积了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煤系地层, 分布范围大, 其厚度一般为1000m左右[7]。
由于盆地是在北东向构造及火山喷发作用下发生的, 同时受古老构造带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展布呈北东向。盆地的基底岩层, 为上侏罗统火山岩。
控制盆地群展布的北东向和东西向的古老构造格架是比较清楚的, 而隆起和拗陷所显示的轮廓和范围也非常明显, 盆地除部分处于隆起带中外, 绝大多数是处于现今拗陷的范围[8], 因此盆地的基底构造, 在区域上必然受到大的古老构造格架和活动性较强断裂构造带的分隔和控制。
(2) 盆地的展布和形态, 受盆缘断裂和边缘隆起带的控制, 并取决于运动的强弱和基础构造格架, 以本区情况看, 盆地的伸展为长条状, 长宽比为5∶1, 盆地的面积为3000km2。其规模和形态, 与本区的构造和基础构造有关。
控制盆地的盆缘断裂, 呈锯齿状或折线状, 其总体方向为北东向, 断裂大多向盆内倾斜, 浅陡深缓, 倾角一般50°~70°, 表明它的形成, 主要是追踪利用了原来的断裂带, 与拉伸作用有关, 形成于张扭体制。
3 古地理对聚煤作用的控制作用
聚煤盆地煤层的形成, 需要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的配合, 同时也需要有比较稳定而又能够长期保持的泥炭沼泽环境[9], 一般说, 在其他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 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的古地理条件是最为重要的[10]。
通过本区煤盆地系统编图的综合分析, 对于主要煤层的形成、富集与古地理的关系, 可从以下三点来说明:
(1) 本区的含煤段, 下部多有一层比较稳定的厚层泥岩, 说明煤层是在厚的湖相泥岩段的基础上发育的。因此在总体方面, 可以这样认为:淤浅湖盆基础上平坦的, 有利于大面积沼泽化的古地形, 是本区盆地聚煤良好的古地理条件, 如有稳定的构造条件相配合, 其聚煤的范围就更为广泛。
(2) 煤层聚集与沉积相的关系比较密切, 富煤带总是和一定的相组合带相生, 例如, 以冲洪积物为主的相组合, 富煤带出现在扇带的内侧或扇间的部位, 以沼泽相为主的相组合带, 富煤带的分布, 大致相当于湖心缩小的部位, 即小型三角洲、扇三角洲淤塞了湖盆的部分, 等等。
(3) 煤层的形态、层数和厚度的变化, 决定于聚煤环境和同沉积构造, 在煤层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上, 有以下四种情况:
Ⅰ.浅湖沼泽化是盆地主要煤层形成的极好环境, 在浅湖沼泽化比较发育的聚煤阶段, 聚煤面积, 可覆盖盆地的大部, 由滨湖向湖心扩大, 当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时, 煤层稳定而又持续的向湖心发展[11]。
Ⅱ.扇带沼泽化环境也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在接近扇带的部位, 煤层分岔尖灭, 当扇带向前推进时, 煤层向湖心方向收缩, 当扇带向后退缩时, 煤层向扇体的方向伸展[12]。
Ⅲ.在滨湖沼泽同时又存在深水湖泊的情况下, 煤层向湖心方向分岔尖灭, 而在上述环境之间滨湖洼地, 则是良好的聚煤场所。
Ⅳ.在浅湖沉积同时又存在河流环境的沼泽化地带, 泥炭常被河流冲刷、变薄分岔, 而河流两侧的洪泛盆地, 则是聚煤的有利地段。
摘要:煤盆地的形成和聚煤作用的发生, 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等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 古构造因素起主导作用。通过对岩相古地理及地层厚度综合分析, 研究成煤期古构造、恢复原型盆地, 是研究煤炭资源原生条件、预测有利赋煤区的重要途径。通过区域构造演化史和古构造应力场等研究方法, 恢复煤盆地构造演化历史、研究煤田构造格局, 可为揭示煤系赋存规律提供依据。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误区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16-01
0
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对初中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达到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一)形式化比较严重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跟随新课程标准发展的脚步,满足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大力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当作主要的教学手段,只是单一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无论是学习什么知识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只有合而没有作。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在目前对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严重的影响,严重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表面上会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会比较满意,但实质上,却华而不实,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会使初中地理教学受到严重的阻碍,影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二)监管力度不严格
对于初中教师而言,许多老师会有这样的思想:既然是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该把时间完全的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不断地去探索地理知识。然而这恰恰相反,在初中地理教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充当一名合格的指导者与监督者,不应该放任学生,如果给予学生过分的自由,有可能会使学生的讨论内容不再学习上,偏离了教学最初目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导致这种现象频频出现,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三)小组分组不合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非常严重的误区就是小组分组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均衡,使同学之间难以交流,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在小组分组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对学生进行分小组,这样必然会导致小组之内的学生水平大相径庭,虽然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就可能会产生分歧,影响小组之间的关系。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策略
(一)做好小组合作学习准备
即兴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产生强烈的讨论热情,但是,如果不能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综合情况,冒昧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久而久之,会产生相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于地理知识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合理的进行分组,从而使每个小组的实力差异很小,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地理知识水平。
例如,在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地理第一课教学时,由于学生刚刚步入初中课堂,对于同学、老师和周围的学习环境都比较陌生,这时老师就应该忙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做到有效的准备,为以后的小组合作教学奠定基础。
(二)严格监督小组合作学习
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还应该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做好监督工作,如果老师的监管力度不够的话,就有可能会使一些自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去讨论一些和地理知识无关的内容,这样就会使小组合作学习质量非常低下,达不到教学目的,偏离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例如,在学习认识地球这一节的时候,作为学生,基本都会买地球仪方便学习,然而,在进行小组讨论地球的时候,如果老师的监管不够严格,有些顽皮的学生可能就会把地球仪当作玩具,从而破坏掉整个小组的学习氛围,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严格监管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真正的小组学习目的。
(三)做好小组学习评价工作
如果仅仅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可以对一些比较难懂的问题进行探讨,但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后如果不能做到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有可能在下次讨论的时候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合作结果进行系统性的评价,与学生一起发现合作的优点,以及反思其中的不足,从而为下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对于表现出众的同学老师应该给予表扬,保证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应鼓励表现比较差的同学。
结语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初中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误区,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发现问题的根源,避免误区的产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周利华.基于高中地理“建构式生态课堂”下自主与合作策略[J].新课程(下).2014(11).
一、开好每一次备课组会
坚持每周开一次备课组会,全校统一的周四下午备课组会,主要内容是:评本周上过课,议论前半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讨论和安排检测题的编写,计划下半周的教学内容及范围要求等;学习教学理论或文章,本周准备下周新课,对备课的内容进行第一次讨论,并讨论检查作业批改情况。会议议程紧凑而有序,个个积极发言,气氛轻松活跃。
二、上好每一节新课,采取轮流备课负责制,备课教师先进行说课,考虑时间紧内容多,着重教材内容处理和说习题两部分,其他老师帮助出谋划策,个个发言说亮点和教学建议,对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大家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对每次备课的收获不仅来自上课教师,还有其他同仁的智慧。上课教师课很乐意接受建议,都有教学反思总结。
三、认真对待每一次测试
学完每个单元认真做好复习,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精心编写测试题及参考答案。每次都出题人和检查校对人,并尽量作有详解,学生一人一份。试卷全收全改,做好试卷分析,综合统计错误较多的题目并保留形成错题卷至期末复习备用。
四、备课小组珍惜每一次教研活动,并积极参加。
五、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经常组织本组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尤其辅导新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地理组教研工作总结
在__年,地理组的教研工作圆满完成、稳中有升。教学方面,老师们够积极开拓创新;教研方面,本组成员通过积极教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提高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当然,工作中也存在失误,但是大家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总结今年的教研工作,为下一年提高教学效率和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1.教学方面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们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并不断吸收、借鉴其他科目老师的优秀教学法,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强化个人素质,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地理组一直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双自主教学”为主线,做到教师精讲多练,或启发设疑、或设置情境、或合作探究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等于一体,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地理组也在不断提高多媒体的水平和运用频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在平时通过研究别人的优秀课件,模拟制作课件,运用和改进课件等,使得课堂容量增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2.教研方面
地理组的老师们积极教研,教研中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探讨、采取措施、定期总结,从而大_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成绩。在教研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教学中总是不自觉地就讲得多,练得少,害怕讲少了学生不明白,总是替学生包办;设置的问题不是太容易就是太难,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课堂容量偏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听为主,动手动脑的机会少,学生的主动参与率低;有时尝试开放性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让学生提问题、学生讨论、探究、总结等,但是不少学生依赖性太强,感觉不会自学、抓不住要点,老师不教没事做、好像没有学一样等问题。为此,我们积极探讨策略,查阅资料、对好的教学法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同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症下药;经常听优秀教师的课;勤搜集网上相关的论文和课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以前大有提高,课堂容量也增加了,课堂里学生的参与率明显提高,我们的问题也恰好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共同提高;将课堂和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经验以论文的形式保存,并积极投稿、发表,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大_大提高了教学水平。
总之,在这一年里,地理组的全体老师齐心协力,团结互助,积极教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是,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会遇到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迎难而上,面对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创出新佳绩。
范文仅供参考
【地理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高2011级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06-29
高二下学期地理备课组工作总结11-01
地理组备课组工作计划07-28
地理组教学开放周活动总结06-19
地理个人工作总结免费06-17
高三地理期末工作总结09-09
初二地理老师工作个人总结11-26
初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0-24
地理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