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渗透(推荐10篇)

德育渗透 篇1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与德育密切相关。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品质教育包括有诸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等品质。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利用时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自发意识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同样,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暴露出缺乏某些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的现象。这一切,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的目的,又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德育渗透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会面对很多环保问题,如在练习中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地;不要随地扔垃圾;对于学校场地的爱护,以及对学校环境的保护,所以我在上课前对运动场进行撒水,以免引起尘土飞扬。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思想品质。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敢、机智、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性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通过常规的严格要求,有利于良好班风形成。

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课中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努力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理论课教学中,体育教材也有鲜明的思想性。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球类、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健美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中的互相帮助、保护,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器材收拾,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等。

利用教学中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教法起着主导作用,它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必备条件,是体育课组织工作重点,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品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共同完成体育课的任务,同时也是贯彻教育因素的重要环节。如通过课的任务、要求、目的的下达,以及讲解动作,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整队、队形变换与调动,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强化纪律观念;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思想;采用分组练习,培养学生互相关心及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通过投掷的练习,对学生进行守纪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通过结束部分小结讲评,结合表扬与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在体育课的整个组织教法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必须精心协调、严密组织,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踏踏实实、不畏艰难的作风和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运用榜样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如当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中重振雄风凭中国人特有的志气,再次获得冠军,为祖国争得荣誉时;当刘翔在奥运比赛中获得金牌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为革命锻炼身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培养他们获得强健体魄的信念,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榜样作用:每年选出体育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表扬,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就产生了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谈吐文明、衣着整洁,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体育教学中坚持德育教育,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美的情操,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之才。

德育渗透 篇2

一、制订学校德育规范

规范是学校德育的基础,而过分强调规范,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近几年来,我校强调实施学生“一日常规”评价制度,注重细化德育测评体系,体现自主的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凸显创造的团队活动。

1.“一日常规”

我校“一日常规”评价制度要求是我校德育的基础,也是我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我校自2011年开始推行“星级学生”评选制度,现已初步设立了管理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守纪之星、奋进之星、志愿服务之星、礼仪之星、低碳节约之星等八个单项,旨在通过星级学生评选活动,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在学生中树立文明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展现我校学生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每次的星级学生颁奖活动都渗透着我校的德育主张。政教处设计评星活动,认定的权限下放到年级组,以便年级组教师利用“星级学生”评选这个教育契机,通过班内推选、材料展示、年级大会表彰等形式,展示在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的事迹,创设了良好的德育平台。

2.德育测评

在行规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考核,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品德的获得和发展中有所感悟,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班在实施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班集体实际不断丰富考核内涵,使考核成为调控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内驱力,使考核过程成为学生德育体验的过程。德育考核是我校基础德育的抓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考核在班集体管理中的功效,其关键就是根据班级实际和阶段目标,调整和细化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3.班级文化建设

班集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明确一致的奋斗目标,它不仅是班级全体成员思想行动的向导,也是衡量班集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我校班级文化建设体现了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原则。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群体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导向对学生个体也起着监督和约束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是非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行为习惯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文化修养的高低。因此,我校建设班级内涵的重要指标是确立明确的班级目标,营造自主发展的大环境。

4.凸显创造的团队活动

学校要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凸显自己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我校在团队活动的组织上,坚持学生活动过程不干预原则。据此原则,我校每次大型活动前都对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充分理解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唤起学生自尊、自强与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产生自主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在活动中,我校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让学生学会独立操作,激发学生的竞争、探索、创新精神。

二、实施校本德育

校本德育就是在深入研究本校德育实际,充分挖掘本校德育资源,组合有关德育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我校隶属复旦大学,因而努力打造“大学城”品牌,用好“大学城”资源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以校为本的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元素,又为自主性学生体验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我与大学城共成长”学生德育体验活动

“我与大学城共成长”学生德育体验活动是我校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城、认识大学城的传统德育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大学城昨天、今天、明天的探究,了解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成才经历和奋斗历程。通过查学者资料、听学者报告、与学者对话等,学生可以了解学者生平,感受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作风、奋进的人生追求,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爱国、爱校的热情以及立志成才的信心、决心。

我校预备年级以“追寻父兄足迹”为主题,从了解父母着手,感知当代中青年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初一年级以“成功者的心路”为主题,追寻学长的成长历程,采访在校优秀大、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理想追求;初二年级以“传承学者精神”为主题,全面、深入地挖掘杨浦大学城中一些知名学者身上所体现的各种优秀品质。

2. 家长义工

我校作为复旦大学的子弟学校,复旦大学的百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时刻影响着我校的发展和建设。同时,复旦大学丰富的家长资源也推动着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家长义工制的有效推进,充分调动了家长的主观能动性、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家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家校间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在其中渗透了我校倡导的开放式教育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义工活动,家长能更了解学校,从而更理解学校,形成有效的家校教育机制。由于实施了家长义工制,我校的德育元素更丰厚了,教育渠道也更畅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研究所、飞机制造厂等成为我校学生接触高科技的窗口。名师讲坛更成为家长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的最直接的平台,分享与交流成为家长和孩子的共同的期待。家长们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校开设各类课题讲座、名师讲坛,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及课外兴趣组的指导工作。同时,家长义工把学生带进了一些学校课程所无法涉及的领域,可以说是我校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等三类课程的延伸和发展。

三、开展“两纲”教育

“两纲”教育的本质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而“绿色指标”中关于德育的评价内容与“两纲”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近几年来,我们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两纲”的要求有机整合,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梯度前行。每学期,我校都会确定一个教育主题,策划系列活动,使形象的教育活动生动化、系统化。例如,我校的“知荣辱、讲诚信、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与“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有机结合,通过对发生在学生身边事例的评析,使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又如,我校的“知荣辱、懂感恩、做真人”主题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活动形式,形成了感恩的氛围,唤醒了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知恩图报,以感谢祖国养育之恩与父母生养之恩教育为载体,引导全校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每学期的主题活动,我校都会关注教育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充实主题教育的内容,发展主题教育的内涵,使几个单项的教育活动有机整合,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功能。

四、设立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

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是由校长直接领导,家长、学生、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的,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学生德育成长,并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咨询、保障、审议、指导和决策的组织。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我校创新了学生成长工作的协作机制,形成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从“秉承复旦精神,胸怀家国天下”为主题的学生成长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到预备年级的“追寻父兄足迹”德育课程活动,到初一年级的“寻访红色基地”行迹上海场馆活动,到初二年级的“倾听远山呼唤”大手牵小手志愿者接力活动,再到初三年级的“放眼世界风云,胸怀家国天下”模拟联合国活动,这些活动梯度呈现了校园文化、城市文明、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在学生成长中的德育渗透,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优化了我校德育课程建设,也推进了初、高中在德育特色课程项目上的衔接。

注重德育渗透 落实全员德育 篇3

【关键词】爱心 自信心 尽“心” 热“心”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总不愿意听别人的指责,而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分析。 老师的爱,能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所以在现实教育中这种爱演绎为宽容,这种爱演绎为学生的感动,爱意味着对学生的包容和理解,给学生以充分的关心、鼓励,因此爱是开展德育工作最好的“武器”。我们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如下。

1.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从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一个有民主意识的教师就应该真诚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说有辱学生人格的话,不做轻视学生人格的事。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 老师对学生尊重,学生自然就会尊敬老师、服从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乃至批评教育,就会使得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才。 老师有爱心,学生也会更加爱戴老师,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2.教会赏识的方法,增强“自信心”教育。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3%的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表扬过自己;而99%的学生谈到受表扬的心情是激动兴奋的 ,只有极少数表扬“专业户”觉得无所谓;在受到表扬的同学中,83%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表扬仅仅局限于学习 , 极少数人谈到老师关注他们的特长、能力、品德,这些都表明学生内心对老师表扬的渴望,以及学生希望老师能更多地了解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有许多值得赞扬的地方。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自卑、敏感的,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意志薄弱者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我们要善于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设法给予他们一点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尽“心”关注后进生的敏感心理。后进生往往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性格较为偏执。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不应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长久集中在一些过失上,对此,尽可能委婉提醒一下就够了。 最重要的是在学生身上激发出对于自身力量和自身荣誉的信念。”尽量给后进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抓住闪光点多鼓励。 因此教师要注重采用攻心政策,以热情、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 ,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为其创造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对他们要平等看待,从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有利于转化他们。我曾遇到过一位叫姜某的后进生,他上课常寻机闹事,好出风头,老师批评了他,他则恶言相报,老师叫他读书,他就怪声怪调,对老师总抱怀疑和对抗的态度。 通过了解,得知他父母由于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他深觉孤独就去网吧“上网”,通宵达旦,变得不思进取。 针对这种情况,我耐心细致地找他谈话,并从学习上 、生活上多关心他 ,面对他的错误行为温和劝导。 我发现有小聪明的他,极富美术天赋,画出的东西深得同学的赞许,于是我让他担任黑板报的设计,果然在全年级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我在班会上及时地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才能,并鼓励他参加学校手抄报比赛。从此,他一改旧貌,变得关心集体,尊重老师,而且也爱学习了。其他后进生受他的感染也在不断进步。

4.热“心”开展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解决由知到行的转化。 德育教学渗透应开辟广阔的途径,开展各种活动和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发挥自我教育的机制、调动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意志磨炼,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从而实现德育目标、优化德育渗透。

(1)体育方面。开展篮球、乒乓球、排球、拔河、跳绳、田径比赛,增强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2)文艺方面。开展校园书画比赛,吸引有书法、绘画特长的学生参加;开展卡片设计、网页设计大赛;开展各项演讲赛、作文比赛;开辩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编演历史剧、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和纪念展览等,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活跃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3)开展志愿者活动。在校园里开展“做文明人、做诚信人”的活动,发挥学校团干部和学生干部的领导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促进学校文明校风的形成,增进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的精神。

德育渗透论文(范文) 篇4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倡“文以载道”,重视文与道的相统一。这说的是,文章是语言文字和它所传达的思想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鉴赏一篇文章不仅可以从修辞表达等形式上出发,在主题思想及其蕴含的寓意上也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诸多的名篇,他们如一座巨大的宝藏,不仅外表美丽,其内在价值更是无法估量。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材料。此外,工具性和人文性格是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的基本特征,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具有超过其他学科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利用语文的学科的特点,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使学生们养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他们可塑性强,有崇拜英雄,善于模仿的特点,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在笔者经历了一学期的一年级语文教学后,对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有了浅显的认知,以下便是我的一些看法:

一年级阶段,有语文教学内容包括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识字写字教学等等,每种类型的教学都有其独特的德育渗透内容,而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其采用的方式也不同。

一、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拼音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一年级学习的整个过程。但是汉语拼音的教学大多较为枯燥,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训练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培养学生发音的技巧外,要重视其中的德育,这么一来能够使得拼音教学富有一定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jqx和 “ü”相拼,“ü”上面的两点要省略的规则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小ü要到jqx家里做客,但是一开始jqx都不让它进家门,它很苦恼,问了j才知道,原来它戴上了帽子,很不礼貌,大家都不想和它玩耍。于是它就脱掉了帽子拜访他们,jqx就很开心的和它认识了,他们手牵手成为了好朋友。接着大家一起归纳了一个口诀:“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摘帽”。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便明白了做人要有礼貌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因此,汉语拼音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编造儿歌等方式,小朋友们不仅可以掌握知识点,也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吴延德提到:“语文德育方法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双翼——阅读与作文教学中。”这强调了阅读教学在德育渗透中的重要地位。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篇精美文章,他们其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等,这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挖掘,适时适地的利用恰当手段,给予渗透,使学生获得精神的启迪。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面,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选择好进行渗透的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

1、反复咀嚼文本,挖掘德育点

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钻研教材,确定每一课的教育内容。因为德育的范围非常

广泛,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把握,找出渗透的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够确保渗透方向的正确性。比如《自己去吧》一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强思想;《我多想去看看》一文的教学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渗透契机。

2、重视朗读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

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是否理解,体现在他们的朗读中。一旦朗读得到位,说明他们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掌握了,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从而使其受到情感的渲染,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主题思想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使其精神得到了升华。如在教《两只鸟蛋》中,可以通过提问“当你摸到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时,你有什么感受?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来使学生走入情境,挖掘出学生的善良本性,让学生通过朗读指导这一环节,感受生命,明白生命的可贵。

3、有效利用电教手段,强化情境渲染

电教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必不可少,若使用得好,能够突破语言的限制,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课文的内容,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比如《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景色,让学生获得直接的观感,感受江南之美。这时候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三、在识字写字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

识字写字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识字写字环节中,可以渗透美学以及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而这在目前电脑普及,打字代替写字的年代里,是很有必要给予重视的。

小学生记忆力强,认字速度快。结合这一点,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生活中识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通过加一加变魔术(如,日加一笔变成目,目加一笔变成自)等游戏,培养学生对祖国神奇的汉字的学习兴趣。

在指导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范写或者书写作业的反馈时,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之美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写字指导时,将字形和做人的道理等联系起来。如在教“林”字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一个“木”字的撇变成点。同时通过书写,让孩子知道,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的时候,有一部分它们顾全大局,有谦让的精神,互相协作,自己主动的发生了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字。这样一来,潜移默化地学生便明白了做人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四、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讲到“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不仅可以从作文中看出学生的思想,而且在修改作文的时候,也能够修改学生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或者思想。同时,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也是对作文主题内容的积极性的一次强调。因此,在作文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针对一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看图写话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1、重视观图、说图环节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指导作文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领悟图意是非常关键的。在指导看图的过程中,学生将图片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这过程中,就是学生对图片所表达的寓意的一种强调哦。比如通过《该怎么做》这组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看图说话中受到“知错就改”的教育。

2、做好图片选材工作 另外,教师还需要在图片的选材上用心。有教育意义的图片的出现,是对学生思想的一次教育,是健全其人格的好方法。在平时训练中,出现“扶老奶奶过马路”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图意,不知不觉渗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篇5

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突破方法: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来突破。难点:周长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突破方法:情景教学与直观演示的方法。【教具准备】

钟面、树叶、作业卡、若干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绳子、学生准备尺子。【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周长的概念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从初步的感知一步步变为深刻的理解。【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情境引入新课,介绍学生认识一位新朋友:小蚂蚁。通过小蚂蚁的行动和语言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把比较陌生的知识和平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的数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等操作活动,既培养学生动脑又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优秀学习品质。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知识形成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设计意图:由小蚂蚁这只可爱的小动物引入新课,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动画的形式出现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观察和倾听也很主动积极,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4、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已备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课件:播放赛车绕跑道跑一周。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帮助学生把话说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对周长的认识。)

2)课件:出示不规则泳池,逐步完善周长的含义。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

2、亲身参与,体会周长的含义。

出示一组图形,学生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说一说、找一找每个图形的周长

3、小结周长的含义。

我们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周长的活动,强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的周长,你们想自己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呢?

1、出示:长方形。

你打算怎样测量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的想法。1)、学生分小组测量并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

2)、学生汇报测量和计算结果,每种图形分别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和计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特别是在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2、出示:圆形

问:那象这样的图形还能象刚才那样量吗?怎样才能量出圆形的周长呢?你打算怎样做?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1)、同桌合作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并及时辅导帮助。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和方法。

3、提问小结:什么图形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什么图形不能用直尺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汇报,了解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把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找生活中的周长。

1)学生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2)课件:

A、树桩面一周的长。B、小朋友的胸围、腰围

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腰围、胸围、头围……)

2、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任务撕开,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课件)

先猜一猜,再播放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馈。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深化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贴各种图形

数学德育渗透案例

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篇6

【教材分析】

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学生一系列自主性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2.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方格纸、剪刀等。【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一方面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想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策略】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师: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2.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宝宝──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设计意图:课前播放录像,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引入数学知识,感悟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2.找一找。

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请学生上台利用课件将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拖入“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

3.议一议。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四边形的特征,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4.举例。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剪四边形。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关于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剪的四边形最多。学生利用卡纸,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如果学生剪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师适当加以评论,及时表扬。

2.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朋友。下面呢,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将桌上剪出的四边形分分类,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内交流结果。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标准。

3.围四边形。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上台展示个别小组的作品,全班进行评析。

〔设计意图: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延伸拓展,结束新课

让德育渗透语文课堂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

一、德育融合实施策略

1.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1) 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雷雨》是典型的爱情悲剧, 我们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拒绝早恋行为。教学时, 我对学生说周朴园和梅侍萍的爱情悲剧都源于家长的反对。学生作为在校中学生若早恋要面临家长、教师和社会的三重反对, 还要面对成绩下滑的严重危险。与其拿自己的美好前程换这希望渺茫、毫无安全感可言的青涩爱情, 不如先把自己的学业搞好, 为自己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的课堂德育渗透要比简单命令式地要求学生不得早恋有效得多。 (2)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简简单单抛出像2010年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那样带有拷问的方式, 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让学生深有感悟, 乐于接受。有一次作文课的主题是“逆向思维, 立意新颖”。上课时我先跟学生说这期作文的话题是“珍惜时间”, 让他们拟写作提纲。结果所有同学的立意都是:“光阴荏苒, 白驹过隙”“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不管表达如何不一样, 本质都是一样: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在跟班上学生分析了他们的立意不新颖后, 我给他们讲了一起在等红绿灯而相差几秒钟发生的车祸:两车相撞, 还轧死一位横穿马路的人。接着教育他们:乱穿马路不仅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 是不文明、没有社会公德心的行为, 因为这样做不仅可能导致自己受伤害, 也会影响社会交通秩序。学生们听了我的分析后, 纷纷修改了原来的立意:“珍惜不该珍惜的时间, 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时间诚可贵, 生命价更高”“放弃短暂光阴, 珍惜永久时间”, 我很满意地告诉学生, 这样的立意在考场上会比“时间宝贵, 我们必须珍惜时间”新颖得多, 也更容易抓住评卷老师的眼球。由此点出本堂课的主题“逆向思维, 立意新颖”。这样学生既懂得了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 又接受了一次难忘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社会公德心教育, 寓德于教在此得到充分体现。 (3) 在课堂口语活动中渗透德育。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 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显得特别重要, 其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成分。教师应为学生的口语实践提供具体指导。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生活, 体验人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表达交流”单元有一口语交际活动课名为“讨论”, 指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各自发表意见, 平等交流。我班有些男生特别喜欢说女生坏话, 贬损女生。在备课时我选了“男生该如何对待女生”为话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 他们讨论后, 我结合他们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男子汉, 应以保护女人、包容女人为荣, 以欺压女人、贬损女人为耻。大自然选择让男性天生更具力量和胆量, 是为了让男性保护女性, 而不是让男性欺负女性。绝大部分学生对我的观点都深表赞同。那些本来喜欢讲女生坏话的男同学, 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次讨论课, 既提高了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更引发了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可谓一举多得。

2.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 在学习中, 有很多知识点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 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 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样很多问题在进行讨论后变得更加清晰, 学生也会有更深的感触。

二、德育融合实施方法

1. 迁移法。

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 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增强。例如, 学习文言文, 我就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如果课外遇到同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词语, 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这样, 就等于告诉了他们要学以致用。

2. 联系法。

就是把现实生活和语文联系起来, 对学生进行兴趣、情感、品格教育。例如, 运动会刚刚结束, 就请同学们把运动会期间印象最深的事情写进随笔本。这样, 谁为班级夺得荣誉, 谁热情积极帮助他人, 谁坚持到底等等都涌现在同学的头脑中。无疑, 这比口头教育“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等更有分量。

3. 比较法。

朗读教学德育渗透 篇8

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课文中的遣词造句都是为了表现“道”的内涵,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把思想内容发掘出来。朗读则是运用“以声解义”来帮助理解语言文字。例如,古诗《锄禾》中“粒粒皆辛苦”,教师注意以声调、音韵、轻重以及叠字的间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就能体会到“粒粒”所表现的沉甸之感。珍珠般的颗颗米饭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由此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就油然而来。

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必须让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指出:“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描写邱少云烈火烧身时表现的有:“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的词句,尽管学生可以理解它们的意思,但如果不指导朗读,学生脑海里烈火烧身时邱少云纹丝不动的“巨石”形象是不丰满的,而有声有色的集体朗读则有助于使静态的文字语言形象化、动态化,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对英雄产生热爱和敬仰之情。

生动的朗读还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引起感情的共鸣。《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学要求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通过朗读,感受文中感人的情景描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之情表达出来。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把握课文内容,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配乐渲染“送总理”的场景气氛。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把握适当的停顿,适度的轻重,语调的扬抑及音色的处理,声情并茂,以声入情,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探化情感体验,使情感的波澜涌向高潮,汇入“送总理”的人流“静静地望着灵车远去的方向,泣而无声,默而无声,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至此,本课的思想教育目的也就自然达到。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抓好朗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从而把握住教材的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鸟的天堂》作者通过静态的描写来抒发对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榕树的赞美之情。读时要有赞美的语调,甜美的感情,速度可慢些,作者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表达对颜色各异,声音动听,千姿百态的小鸟的喜爱,读时要情绪欢快,语调活泼而有变化,节奏较快,着力渲染出活跃的气氛。通过朗读感情的对比,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动态、静态描写各具特急的表现力,同时与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产生了共鸣。

德育课堂渗透研究 篇9

2007--2008学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小学德育纲要》,围绕教育局德育工作意见和学校工作意见的有关精神,在不断积累总结经验的同时,逐步改善工作方法,更好地把学校德育工作做实、做细。

二、实验目标

德育教育是融于各学科的教育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贯穿于各学科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1、挖掘教学内容进行渗透。教师在上课时,适时适度自然有机地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各环节中掌握时机灵活地进行渗透。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善于捕捉鲜活的事例,把握身边的契机,循循善诱,常有立竿见影之效。

3、延伸教材内容进行渗透。教师授课时,注意活化教材内容,对课文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挖掘和发挥,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摄取到的教育信息联系自己实际去思考,用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联想内化这些信息,自觉自愿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4、通过教师自身良好形象和健全人格的魅力进行长期渗透。

三、保障措施

1、保证理论学习,通过不同形式组织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基础。

2、校内组织全员性听课活动。

3、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保证经费。

信息技术德育渗透 篇1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很受益。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生活和上机习惯都很不好,喜欢随地吐痰,喜欢在机房里吃零食,公共场所爱大声喧哗,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些陋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上机习惯呢?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中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像,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小孩一样的教育。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再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老师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如:注意仪表和个人卫生,机房平时注重清洁,电脑操作要注意规范,言行要得体等等。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结合教材,激励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excel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锦州市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锦州市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2.结合教材,树立学生成材之志

学生来学习,最终目的是成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立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讲到ASCII码时,在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在讲office软件的使用时,在讲一些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时,让学生知道,这些硬件软件大部份是别人开发的,计算机的很多标准也基本上是美国制定的,我们得无条件去遵守,让学生看到中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3.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今,网络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网络成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中也包含有很多黄色,暴力等等不良的信息。而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们可根据教材,联系最近最热门的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对这些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引导,增强其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安全正确的上网,并注意自己网上的行为,使网络逐渐成为良师益友。针对个别沉迷网络的学生,我分析其原因,针对这种情形,我首先找其谈话,与其交心,告诉他们应该多学知识,引导其树立目标,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他们,促使其慢慢改变,能安全、健康的上网。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多交流合作。并设计一些容量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快,有的小组慢。我常常叫快的小组说说他们成功的秘决,慢的小组让他们找找失败的原因。再通过以后的多次练习与合作,让学生渐渐的懂得如何更好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并且我还不定期的让小组成员互换,让学生和不同的人合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上一篇:北京市中考语文满分范文下一篇:少年宫开班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