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汇总清单

2022-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法律法规汇总清单

推行权力清单 提高法律素养

权力清单本质上是对行政法律法规的细化和整合,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工作是建立在行政法学理论之上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内容必须具有行政法学理论基础,否则,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不仅对实行依法治档、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更好地为档案行政相对人服务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整体的法律素养也同样有着积极意义。

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仍需要加强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档案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是建立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编制与实施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必要条件。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编制与实施过程,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全员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的良机,是一次专业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

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有利于熟悉档案行政权力和责任。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学习熟悉有关档案行政法律规范的过程,是全面准确理解法律的过程,也是全面学习了解有关档案行政权力和责任的过程。

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有利于提高档案行政执法的水平。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中详细列出了档案行政权力类型、职权名称、责任事项、操作流程图等,详细分解了档案行政执法事项、权限和职责,不仅可以促进公正执法,树立档案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使档案行政执法更具可操作性,使档案行政执法精准化,有利于提高档案行政执法的水平,以实现法律规范的最佳法律效果。

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更需要增强履行职责的责任意识。推行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履行档案行政职责的责任意识的过程。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也是确权定责的责任清单,有权必有责,档案行政权力清单中的每一项职权都明确列出与之对应的职责,以及相关的责任追究内容,这就使得档案行政管理者必须增强履行档案行政职责的责任意识,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履行,制约不作为,违规必追究。

作者:本刊评论员

第2篇:我国负面清单制度的法律探析

摘 要:自2013年以来,我国正逐步完善对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的建设,在外资准入的管理模式上也进一步地改革、创新。伴随国内经济总量的日益增长及经济活性的稳步提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但对于法律风险的规避以及对外法规的建设实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完善对外法律法规迫在眉睫。负面清单制度的意义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深化我国政府职能改革并促进外资进入。政府职能转变及产业转型深刻影响着负面清单制度,因此,应以政府职能与产业转型的现实情况来审视我国现阶段负面清单制度,方能指明我国负面清单制度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负面清单;外资准入管理模式;经济体制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上海自由贸易点的建设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与之相关的负面清单制度建设及改革也备受瞩目。上海自由贸易试点以及负面清单制度内在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活力,于外在更深入地加强了与全球经济模式的接轨,相应的政府职能也进一步地深化改革。从政府全权主导转变为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对于经济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崭新而又实效的制度保障。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理论上指的是除了政府以列举式的方式严格限制或规制的领域外,对于清单未列明的相应领域即可自由进入,政府不予以干涉,简单地来说便是“法无禁止即自由”。

国际经济环境纷繁复杂,如何在对外开放的浪潮以及复杂的全球经济中探索出符合我国现有的外资管理模式及准入制度迫在眉睫,发展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动荡不安,在眼前纷繁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维持稳定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维系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改革成果,是一项艰难的挑战。

1 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现状

1.1 负面清单制度的改革及内容

“负面清单不仅仅是一份外资准入的门槛,同时它也代表了一国的开放程度高低,负面清单中所列条目越少,它对于外资投入的限制则越少,同时就代表了一国的开放程度越高。”纵观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其经济发展程度层次不齐,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此项制度的发展初期,负面清单的项目设置必然存在较为严格的限制,作为试验点的上海自贸区也是如此,此项创举是否有成效还需经過长期而又漫长的考验。国际金融环境千变万化,负面清单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外商投资的吸引,但也存在诸多不可预计的潜在风险,若贸然推进且不加以相应的政府监督管制,国内外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其波动,因此,对负面清单制度的推进更应以实践为基础,以试点的成效性作为是否全面实行的依据尤为重要。

1.2 负面清单制度框架文件的设置原因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创造性地设置某项制度的框架性文件在宏观上尤为重要,对其内容的扩充及删改还需以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有效性及相应问题为依据。

其一,在涉及民生等重要领域,负面清单制度未予以明确规定。纵观世界各国,对于负面清单制度都秉持相对谨慎的态度,一国只有在经济达到相对高水平的程度时才会建立相关负面清单。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于负面清单的建立更为谨慎,除考虑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式以外,更为关注其本国的融入性和与之配套的相应监管制度;除此之外,鉴于国内某些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负面清单制度的监管体制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也不够完善,因此,制定负面清单制度的基本框架便尤为重要,能有效避免实践过程中不必要的潜在风险,利于国内外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二,负面清单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更代表着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对于外部投资者来说,此项制度增强了相应引资的透明性,对于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对称性更为具体。对于国内市场经济来说,更具有过渡性,我国对于外资的准入制度自始都采取重视准入而轻视监管的态度。对于负面清单制度,在政府审批权力上予以限制,但在政府职能监管上应当更为重视。

2 我国对于负面清单制度的改进建议

2.1 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模式的更迭

我国对于负面清单制度的态度从以往的“重准入轻监管”转换为现有的“轻准入重监管”。这是我国政府职能部门权利变更的一项重大变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意义。“在全球资本高速流转的今天,如何在重重投资者之中找到那个“钻空子”的人,资本的逐利性则滋生了许多风险,”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及相应的配套监管体系便尤为重要。

第一,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否定事前审查的相应程序,反之,除加强事后监督外,严格的事前审查工作依然同等重要。西方国家主张的自由化投资在其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及国内的事前审查机制均有所体现。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对于此类问题上的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现存的负面清单也基于滞后性的原因而不能列明所有的国内禁止领域及产业,包含目前无法预测到但未来必会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因此,事前审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本身更是一种兜底性措施,对于国内经济权益的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中国应当加强自身对外资管理的相应配套制度,对于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外资者双标现象,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我国欠缺相应制度及经验。因此,对于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者而言,其因本国完善的监管体系而所受损失较小甚至微乎其微,而对于本国经济发展而言确是埋下了重大隐患。因此,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于负面清单制度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负面清单制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吸引投资,但维系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其制度创立的首要前提,设立内部监管机构对于平衡自由贸易事业的高速发展及稳固国内经济活力的平稳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2.2 负面清单的细化及相应法规的修订

负面清单制度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不断推进、完善,如何与国际接轨、与具备完善的法律体系的西方国家接轨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对于负面清单制度正处于创立摸索期,对于重要且影响到国内民生甚至是经济稳定性的相关产业,我们对此予以保留而非全面实行。若仅仅对负面清单制度予以改革或者对其相应简化并不能实现外资管理的全面性,就当下而言,我国目前尚未存在一套完整的外资管理规定,而是零散分布于各項法条中,缺乏整体性,对我国负面清单制度的推进也将造成不必要的壁垒。因此,整合现有相关外资管理办法的法律规定,建立配套独立的法律规章尤为重要。

2.3 关于应保留的相关产业

我国现行的2017版负面清单,虽然减少了诸多禁止限制的产业及领域,但存在的仍有百项之余。对于保留产业,不同学者对此观点不一,因此,以上海自贸区为试点,探索可行之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其他地方试点,从而平稳的达到预期的创立目标。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若减少相应条目其可行性应当通过试点模式予以合理预期,除关乎国家整体命脉或民生领域的相关绝对保留产业外,对于其他领域可附之以相对保留,通过自贸区的试点经验总结其可行性方案。

随着我国产业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增长,我国应对外更加开放,广泛吸引外资投产,加快建设世界金融中心步伐。各经济主体在国际的交流互动频繁,尤其是在金融领域,但我国对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持审慎的态度,若想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红利,必须顺势而为,进一步放开金融服务业壁垒。对于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且已在发达国家率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应主动搭乘发展“顺风车”,积极吸引与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外资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弯道超车。而对于不确定性高且技术不成熟的相关产业,应该以谨慎的态度予以保留。

3 负面清单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3.1 加快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负面清单制度以开放来倒逼改革,标志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将之前的“重准入轻监管”的外资准入模式转变为“重监管轻准入”的全新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也对我国政府部门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与要求,并且对政府的审批权限进行了适当的简化,与近年来政府提倡的简政放权的施政纲领不谋而合,可以说是政府在职能转变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长久以来,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手段大多为指导、管制、审批等方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地抵御了经济发展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为我国这些年经济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后盾与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与发展,现有的监管模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脱节。因此,进一步优化政府监管模式,化繁为简,转变政府职能刻不容缓。由此,负面清单的外资准入模式的颁布表现出了政府在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上坚决的态度,外资企业不仅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规定可以遵循,而且逐渐造就了我国市场经济中全新的政府调控与市场自我调节关系。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这一体系的建立使得监控相关外资在我国的运行情况成为可能。依托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不仅可以监控相关企业在后期的税收、劳动法保护中是否出现问题,还可以根据信用体系对外资企业评级,将更多的社会资源给予信用好的外资企业,从而促进其发展。负面清单制度的推行势必会引起现有监管模式与体系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的门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切实解决“审批难”的问题,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建出一个诚信、开放、高效、公平的市场准入监管机制。

3.2 促进我国产业转型

一直以来,发展负面清单与准入前国民待遇的外资管理模式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来说,负面清单的改革确实可以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本国可以依托外资带来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激活与发展本国的相关产业,从而为自己融入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令许多的发展中国家踌躇不前的是,引进新的外资在另一方面很可能对本国自己的经济产业和企业造成冲击。由于本国的相关技术经验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具有许多差距,于是由于外资的进入,可能会让本国的产品和企业失去竞争力。但是笔者认为,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对于我国经济产业的影响终究是利多于弊的。

首先,市场是一个本身就自带调节功能的产物,市场生来就带有优胜劣汰淘汰机制。我国要想要在未来的国际资本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只注重本国国内的发展是不可行的,必须加入更多地良性的外资,带来更多的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在我国国内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以此来加速促进我国的民族产业的发展。

其次,分析我国负面清单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在服务业上的限制是逐渐放宽的,这正好印证了我国要逐渐加快产业转型的脚步。引入外资是利用外资的雄厚资金及其国际化的产业布局为我国的产业转型带来新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基础设施等相关资源的有效引导,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在更深层次的改革上来说,不仅是将外资带进来,也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让中国企业走出去。负面清单模式的改革是中国加入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更多的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动发展,为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内进行负面清单的改革不仅让更多的企业具有了竞争力,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他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这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在未来,负面清单制度不仅会在国内仅有的几个试点中产生良好的作用力,更多的是可以将先进成熟的经验推广至全国,结合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并且通过试点地区先行实践所产生的良好经验应用于此。可以预见,未来将此管理模式推广至全国之后,能为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雄厚的外资,先进的经验技术,更可能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政府职能转变乃至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加祥.国际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法律问题探析-兼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1).

[2]杨海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的解读及其推广[J].江淮论坛,2014,(3).

[3]韩冰.准入前国民待遇与负面清单-中美BIT对中国外资管理体制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4,(6).教育与培训

作者:谭龙剑 张玲宵

第3篇:浅析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

摘要:

权力清单制度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规范、控制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权力清单制度的具体运行中,各地政府部门及学界的有些学者对于权力清单制度的认识存在诸如“依权力清单行政”、“清单之外无权力”等一些思想认识误区,这些误区是对权力清单制度的错误理解,即未能正确认识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因此,本文从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界定入手,针对权力清单实施中的一些认识误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能够有利于今后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权力清单;法律性质;观念误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两次提到了权力清单。于是,权力清单制度在我国中央及各省市地方政府相继得以展开。在中央层面,2013年4月,国务院审改办在中国机构编制网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汇总清单;在地方层面,吉林省、武汉市、成都市、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西城区等多个省、市、区公布了权力清单。同时为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的有效实施,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权力清单制度对于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更好地实现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权力清单制度

(一)权力清单制度的概念

所谓的权力清单制度,有的学者认为,权力清单是指政府及其部门或其他主体在对其所行使的公共权力进行全面梳理基础上,将职权目录、实施主体、相关法律依据、具体办理流程等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并公之于众[1]。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地方政府权力清单,是指由有权主体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出来的关于权力数量、种类、运行程序、适用条件、行使边界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本或文件[2]。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是要求行政机关或者掌握行政权者将拥有的各项行政权力的性质、依据、权限、行使流程等加以全面梳理,并公之于众的做法[3]。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权力清单制度,一般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把所掌握的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对每项权能进行细化后制成“清单”,并详细说明每项行政权的职能定位、管理权限、操作流程等[4]。不同学者之间对于权力清单的概念虽然表述不同,但大都认同权力清单是政府机关将其所行使的行政权力以清单的方式予以列举出来并公布于众,类似于生活中商品的明细表,以便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方便公众到政府机关办事。笔者认为,权力清单制度是政府依法行政所采取的一种方式,体现了政府阳光行政,自愿接受公众监督。

(二)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定位

在对权力清单含义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学者们对于权力清单的法律性质则有较大的分歧,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有学者认为,权力清单是地方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明显的法律属性,其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权力清单的编制是项立法活动或准立法活动;第二,权力清单的内容涉及行政权力的配置;第三,权力清单的编制主体是地方政府机关;第四,权力清单可以普遍、反复适用[5]。有的学者认为,权力清单不宜定位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它只是向公众公开的政府信息中的一种,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将权力清单定位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将造成权力清单僭越法律的局面出现;二是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 10条的规定来看,也不宜将权力清单定位为行政规范性文件;三是即使从目前已公开的权力清单来看,其中许多权力清单的发布仅是在网站予以公开,也没有以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发布[6]。也有学者认为,如果权力清单只是对原有行政执法项目进行简单地归类列举并予以公布出来,那么其所形成的清单目录就是一般性资料,主要起到集中、便于查阅的性质,就如学理上的法律汇编一般,不具备任何法律上的效力。如果权力清单是由有立法权的行政机关在其立法权限内对行政权力进行清理、确认,那么其所形成的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具备法律效力的新的法律文件[7]。

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权力清单一般是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具体行政执法项目进行梳理、清理、归类,然后对这些类别进行集合形成一个目录并公布出来,并不具有法的形式,只是一种文献资料,类似于法律汇编,主要的目的及功能是推进行政权力的公开化、透明化,便于行政机关执法、为相对人办事提供便利条件。笔者以下将从权力清单的制定主体、制定程序、制定内容以及制定效力四个方面对权力清单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正确界定权力清单的法律性质。

(三)权力清单是一种文献资料

首先,从权力清单的制定主体来看,根据目前各地方的具体实践情况,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均由地方政府自己负责制定,结合本地方审改办以及法制办的审核意见,同时召开专家听证会或论证会,在听取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对权力清单进行修改;也有的地方政府机关采取委托外包的方式,将权力清单的制定工作交给本地方的专家学者进行,由相关专家学者具体负责制定本地方的权力清单,这种情况下权力清单的实际制定主体甚至不是政府行政机关。而根据我国的《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等对我国各类法律、法规、规章等的制定主体的相关规定来看,我国的立法活动应该由专门的国家立法机关进行,因此,地方政府机关对权力清单进行制定并非一种立法行为,其制定的主体并不符合法律的制定主体资格要求。

其次,从权力清单的制定程序上来看,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对权力清单进行规范,因此权力清单的制定程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序,各地所采取的程序也相对各异。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是临时从地方的各個部门抽调一部分工作人员,然后由他们集中负责对相关法律进行梳理和清理,并没有专门组织精通相关法律的专业人员负责对行政权力梳理、清理、归类的工作;而且目前政府权力清单的制定程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基本上是按照“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的模式分阶段进行的。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由政府各部门选调的人员集中梳理汇总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将保留的权力事项交由法制办审核,编制办听取法制办和专家的意见并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通过审查后经确认签章, 由法制办公布各个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8]。与权力清单制定既没有统一的程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立法活动都是由专门的立法机关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进行的,一般都要遵循“立项——起草——审查——通过——公布”的严格程序,重要的法律一般都要经过多次审查修改才能通过,并且在程序的每个阶段都有法律规定的专门机关负责。因此,权力清单的制定程序也不符合法律的制定程序要求。

再次,从权力清单的内容来看,根据各地公布的权力清单,其主要将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行政权力按照权力行使的内容及性质不同,划分为不同的权力类型,主要包括行政许可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征收权、行政裁决权、行政确认权、行政检查权等。然后再在每一项权力的清单中逐条列明了该项行政权力的类型、具体行使权力的主体、权限的内容、权力的设定依据以及行权力的运行流程等方面的内容。权力清单列举的权力基本上是对现行职权的梳理,不可能创设新的权力,也不宜削减现行法授予的权力[9]。实际上,权力清单上的内容可以说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一种转换,是对具体条文的阐释,其本身并没有产生一种新的行政权力,只是对行政权力的归类概括。因此,从内容上看,权力清单也不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

最后,从权力清单的效力来看,权力清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政府机关行政权力的行使,其效力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重在规制行政执法行为。政府权力清单最大的特点就是内部性,其只适用于该政府或部门本身,是用来约束自身的一个自律性文件,不像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一样具有普遍适用性[8]46,其本身并不具有强制性,具有强制性的是权力清单上列举的具体权力,并且在追究责任时也要具体根据原有的法律规定而并非权力清单。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权力清单只是一种参考文献资料,以便行政相对人能够熟悉办事流程,起着导向的作用,行政相对人在自身权益因为行政机关的行为受到损失时也只能依据原有的法律规定请求救濟而不能依据权力清单本身。而法律制定出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社会上的各种行为,其不仅对行政机关具有效力,同样也适用于行政相对人,而且法律的重要作用就是为相对人提供权利救济,而权力清单则不能作为行政相对人权利救济的依据。因此,从效力上来看,权力清单也不具备法律效力。

因此,根据上述四个方面来判断,权力清单并不是法律规范性文件,其只是行政机关做的一种资料汇编,类似于法律汇编,是一种文献资料。

二、权力清单实施中的几点认识误区

权力清单制度是我国政府行政审批权力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权力清单制度的进一步推行与落实是政府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今后的法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从近几年各地政府有关权力清单制度的实践以及相关研究来看,人们对于权力清单制度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是对权力清单制度的错误理解,即未能正确认识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忽视了权力清单制度的真正功能与作用,这些误区会严重阻碍权力清单制度的进一步推行,亟待澄清。

(一)“依权力清单行政”

权力清单制度实施以来,我国不少行政机关及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依权力清单行政”的口号,这种口号初看起来很有宣传效应,似乎对于规范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实际上这种“依权力清单行政”的口号却隐含着一种潜在的危险,即将行政权力清单凌驾于法律之上。首先,我国建设法治政府首先必须要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而这里所提出的“依权力清单行政”明显与“依法行政”所不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依权力清单行政”违背了“依法行政”的价值要求,因为根据我们上文所讨论的最终结果来看,我们已经可以确定行政权力清单并非一种行政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具有法的形式,其本身也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也就是在严格意义上说,这里的“依权力清单行政”明显与我们所提倡的“依法行政”相违背,是对“依法行政”价值要求的一种歪曲,不利于我们正确理解我国的“依法行政”。其次,“依权力清单行政”实际上也并非真的是依清单行政,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行为时依据的仍然是规定相关权力的具体法律规范而非权力清单本身,行政权力清单只是将行政机关的职权进行梳理并公布出来,其只是对行政权力的归类,本身并不产生行政权力,行政权力仍然只能来源于法律规定,这也是“行政职权法定”原则的要求,而经常提出“依权力清单行政”的口号就可能容易导致行政机关及行政相对人忽视行政权力背后真正的法律依据,并不利于我国长期的法治政府建设。最后,经常提出“依权力清单行政”而非“依法行政”容易使人们产生行政权力清单高于法律的印象,而且这样的话也会使得“依法行政”变成了“依权力清单行政”,让人感觉行政权力清单似乎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并且其效力等级还高于法律[6]127,这样实际上就与我国的“依法行政”与“行政职权法定”原则相违背,不利于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进一步推进与落实,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未来法治政府的建设。

(二)“清单之外无权力”

在权力清单制度推行中,“清单之外无权力”这样的口号也得到了行政机关及专家学者们的推崇,再加上媒体的相关报道,社会上的普通公众对于这个口号也是耳熟能详。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等相关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4]5号)中就明确规定:“各部门不得在公布的清单外实施其他行政审批”。但是这种“清单之外无权力”的说法也存在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行政机关的机构庞大,分管的行政事务纷繁复杂,行政职权的种类及数量也相当庞大,很多行政机关自身也并不了解其所拥有的所有行政职权种类及数量,正如学者所说,在中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中,有不少权力拥有者不知道自己的“权力家底”,无法或者不能清晰确定本部门的权力边界,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清、权力交叉冲突严重[3]21,这就导致在制定权力清单时行政机关很容易漏掉或者遗忘某些行政权力,也就意味着行政权力清单并没有完全将行政机关所有的行政权力罗列上去,事实上由于行政权力清单制定人员及其他条件的限制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行政权力都罗列完,而如果按照“清单之外无权力”的话就会发生行政机关无法依据清单之外的权力做出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也无法要求行政机关依据清单之上未列举的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其次,即使权力清单将行政机关现阶段拥有的行政权力进行了完整列举,但是基于社会事务众多且现实生活变化万千,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而且行政权力清单的制定也存在滞后性,将新增的行政权力纳入权力清单之内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会导致清单之外仍然存在行政权力,而按照“清单之外无权力”的说法,这样新增行政权力的定位及行使就存在问题,行政机关同样不能行使新增的行政权力。最后,“清单之外无权力”的原意是为了规范控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促使其认真对待权力清单,以达到更好地为民服务的目的。但是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清单之外无权力”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而且还容易产生以上所指出的一些问题,实际上也并不利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同时也未能为行政相对人办理行政事务提供便利条件,这样就会与权力清单制度建设的原意相违背,不能充分发挥权力清单制度的真正价值与功能。

(三)“清单之内必为,清单之外不可为”

与前面两种说法相并列的还有“清单之内必为,清单之外不可为”,这种说法是对“法无授权不可为”一种误读,在行政执法中真正应当遵循的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而非“清单之内必为,清单之外不可为”。首先,只要行政权力清单内列举的行政权力属于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并且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行政机关对于这些清单内已列举的行政权力,就必须行使而不能随意放弃,但是行政机关的这种义务并非来源于行政权力清单,而是来源于相关法律的规定,行政机关执掌的权能与权限最终由法律规范确定,而非权力清单[9]80。因此,“清单之内必为”的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应该是“清单之内合法的行政权力必为”,对于那些清单之内虽然有所列举但是并不属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且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行政机关并不能行使,如果行政机关行使的话,还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正如“清单之外无权力”一样,“清单之外不可为”也存在例外情形,不能一概否定清单之外的行政权力。对于权力清单之外的行政权力,只要其存在有效的法律依据,对于行政机关而言,其同样可以依据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对此种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则同样具有服从的义务;而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其同样可以请求行政机关为相应的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则具有履行相应行政职权的义务,因此,对于“清单之外不可为”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最后,对于“清单之内必为,清单之外不可为”的过分宣扬,是未能正确认识法律与行政权力清单之间关系的表现。在真正的法治国家,得到宣扬的应该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而非“清单之内必为,清单之外不可为”。虽然行政权力清单之内的行政权力来源于法律,但是行政权力清单本身毕竟不是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而且在目前,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只有国家政策的指导,并没有相应的法律对它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对于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与推进还是应该持谨慎态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注重权力清单之内的行政权力,而非权力清单本身,而且应该是在有相应法律设施与此相配套的情况下推行。

三、完善权力清单制度的几点设想

(一)正确界定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

上述对于权力清单制度的几个认识误区,实际上都是源于未能正确界定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认为权力清单制度是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权力清单只是对于行政机关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进行梳理、归类所形成的文献资料,其本身并不具有强制的法律效力,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是权力清单之内的行政权力,行政机关所必须遵循的是清单之内权力的行使,而非权力清单本身。无论是认为“依权力清单行政”、“清单之外无权力”还是“清单之内必为,清单之外不可为”,这些观念本身就是对于权力清单法律性质的一种误读,将权力清单等同于法,这些观念的本意是为更好地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控制行政权力的行使,但是过度宣扬这些观念实际上并不利于权力清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甚至有可能阻碍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推行。正确界定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是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实施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在界定清楚权力清单制度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才能保证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少走弯路,更好地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努力让其朝着法治政府的目标迈进。权力清单制度本身是对政府行政权力的一场改革,在其推行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误区,只有排除这些误区的干扰,将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界定清楚,才能进一步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的落实。

(二)明确权力清单与法律的关系

权力清单不可能将行政机关所拥有的所有行政权力都公布出来,因此需要在公布行政权力清单时予以明确注明,当行政权力清单与法律规定的行政权力相冲突时,以法律规定为准。这样,既可以使权力清单与法律规范的可能冲突得以化解,也可以使行政执法人员和公众对权力清单的性质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避免行政执法人员置权力清单于法律之上,避免公众对权力清单产生不必要的预期[6]131。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行为时首先需遵循的原则是“依法行政”,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才能做出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不能做出行政行为,即“法无授权不可为”,而不能仅仅遵循“依权力清单行政”、“清单之内必为,清单之外不可为”。权力清单不可避免地与法律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候必须明确以法律规定为准,因为权力清单并不是法律文件,其只能算是对法律规定的一种解读,当两者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时,只有回归到法律规定中,才能找到解决的方式。有学者就认为,“行政权力只能源于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包括人民代表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清单的内容不过是对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行政权力的复制和粘贴。”[9]80对于行政机关而言,权力清单是其行政职权的一种归类总结,对于其更好地行使职权,熟悉自身所拥有的行政权力,更好地为民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作为行政机关内部的自律性文件,却不可以作为惩戒行政机关的依据;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权力清单是其到行政机关办理行政事务的流程导向,为其提供行政机关的有关信息,方便其办事,但也不能作为其请求救济的依据,其请求的依据仍然是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在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行与落实的过程中,明确权力清单与法律的关系不仅有利于行政机关更好地行使其行政职权,而且有利于行政相对人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统一权力清单的制定标准

对于权力清单制度法律性质的误读以及对于权力清单制度存在的这几种认识误区,与权力清单的制定标准不统一也有关系。目前,我国虽然在国家治理层面明确要推行权力清單制度建设,但是对于权力清单的制定标准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形式和要求,各地政府所具体采取的制定标准也不一致,因此就导致权力清单制定的主体、内容、程序等都有所不同。对于各地权力清单制定的主体,正如上文中所叙述的一样,有的由发展改革委员会具体负责,有的由编制办公室具体负责,有的由法制办公室具体负责,有的则委托给行政机关外的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等等;各个地方政府制定出来的权力清单所包含的内容也各异,由于行政权的清单一般由权力行使者自己公布,内容的确定在政府权力清单的制定中,其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里,是由政府决定“哪些权力是我的”[4]30。例如,在安徽省皖政2014年29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省级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中,要求编制的行政权力清单包括行政规划,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政府职权清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中要求编制权力清单就不包括此项内容,但多了一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对于权力清单制定的程序,有的地方采取“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的程序步骤进行,不少地方政府的权力清单只是简单罗列所行使的审批权,至于列入清单的审批事项和审批权力是否合法不去判断[17],有的地方政府根本就不公布其制定的权力清单,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地方权力清单不仅不利于权力清单制度的落实,而且对于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护也存在缺陷。权力清单制度作为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制度建设,必须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权力清单的制定主体、内容、程序等,同时也允许结合本地方的具体实践对国家的统一标准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但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在统一权力清单制定标准的同时,必须对权力清单制度辅以相应的法律配套设施,目前权力清单制度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与权力清单制度尚没有相应的法律配套设施也有关。虽然目前权力清单制度有国家政策的导向,但对于权力清单制度进行专门规定的立法却尚未出台,这对于权力清单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及落实存在不利影响。只有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权力清单制定标准,并辅以相应的法律配套设施,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权力清单制度的建设保驾护航,实现政府部门权力制度的改革。

四、结语

权力清单制度建设作为我国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控制行政权力的行使,其本身是对政府行政权力的一次改革。权力清单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保证制度实践的过程与结果符合法治的要求。正确界定权力清单制度的法律性质,明确权力清单与法律的关系,统一权力清单的制定标准对于更好地建设权力清单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于权力清单制度的相关配套法律设施的建设,促使权力清单制度在法治的轨道上更好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任进.推行政府及部门权力清单制度[J].行政管理改革,2014,(12):49.

[2]林孝文.论地方政府权力清单的法律属性[J].求索,2015,(8):97.

[3]杨伟东.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意义和落实[J].中国法律,2014,(1):20.

[4]王春业.论地方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及其法制化[J].政法论丛,2014,(6):26.

[5]林孝文.地方政府权力清单法律效力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5,(7):65-66.

[6]申海平.权力清单的定位不能僭越法律[J].学术界,2015,(1):130.

[7]杜敏.权力清单制度:理论维度、现实困境与发展展望[J].科学社会主义,2015,(5):100.

[8]于琳琳.地方政府权力清单的多维度诠释[J].重庆社会科学,2015,(11):46.

[9]杨登峰.正确认识政府权力清单与法的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4):79.

[10]王克稳,张贺棋.论行政审批权力清单的法律标准[J].行政法学研究,2015,(6):13.

作者:张洪丽

第4篇:法律法规清单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 (1995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7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009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20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1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8年) 9.《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 (1995.5) 10.《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 (1995.1) 11.《全国优秀住宅小区管理标准》(1995.3)

12.《城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1993.12) 13.《房屋接管验收标准》 (1991.2) 14.《物业管理条例》 (2007.10) 15.《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2004.3)[125]号 16.《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 (2006.10)

17.《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修订)》 (十一届第40号公告) 18《平湖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 (平政令第41号) 19.《关于贯彻实施<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平建房[2006]5号) 20.《平湖市住宅物业保修金管理办法》(平政发[2010]121号) 21.《平湖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平政发[2010]107号) 22.《平湖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平发改价[2007]130号 23.《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区拆迁安置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平政发[2010]183号)

24.《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区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平政发[2010]184号)

25.《关于开展平湖市级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考评工作的通知》(平建房[2006]3号) 26.《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用房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平建房[2006]4号)

27.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9.《职业病目录》

30.《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31.《职工工伤及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 32.《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33.《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34.《职业健康安全监护管理办法》 35.《重大危险源辩识》

3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2008.5.1)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1.1) 38.《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39《工伤保险条例》 40《工伤认定办法》

41《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42《职业病疹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第5篇:法律法规清单

1.1. 国家法律法规

1.1.1. 物权法 1.1.2. 物业管理条例

1.1.3.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

1.1.4. 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

1.1.5. 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规定

1.1.6. 城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 1.1.7. 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 1.1.8. 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规定

1.1.9. 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 1.1.10. 普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等级标准(试行) 1.1.11. 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1.1.12.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1.1.13.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建设部最新)

1.1.14. 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1.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1.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1.1.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1.1.23. 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 1.1.24. 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条例 1.1.25. 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 1.1.26.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1.1.27. 建设部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1.1.28. 建设部关于修订全国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标准及有关考评验收工作的通知

1.1.29. 建设部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物业管理企业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1.1.30.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住房专项维修基金免征营业税问题的通知

1.1.31. 关于印发《物业管理师制度暂行规定》、《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施行办法》、《物业管理师资格认定考试办法》的通知

1.1.32. 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管理办法

1.1.33. 国家电力公司关于对新建居民住宅供电设施收费及管理的意见 1.1.34.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1.1.35.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1.36. 城市房屋修缮管理规定 1.1.37.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 1.1.38. 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 1.1.39. 城市异常毗邻房屋管理规定 1.1.40. 高层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1.1.41. 电梯监督检验规程

1.1.42.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1.1.43. 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试行) 1.1.44. 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办法

1.1.45. 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房地产业司关于实行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的通知

1.1.46. 物业服务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 1.1.47. 《物业承接查验办法》

1.1.48. 城市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

1.2. 河南省、郑州市法律法规

1.2.1. 河南省物管条例 1.2.2. 郑州市物业管理条例 1.2.3. 河南省建筑装修装饰管理办法 1.2.4. 郑州市城市房屋租赁管理条例 1.2.5. 郑州市城市养犬管理条例07.10.1施行 1.2.6. 郑州市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办法 1.2.7. 郑州市建筑市场条例 1.2.8. 郑州市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郑州市人民政府令111号) 1.2.9. 郑州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郑州市物价局[2004] 1.2.10. 郑州市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 1.2.11. 郑州市停车场管理办法 1.2.12. 郑州市城市工程渣土管理办法

1.2.13. 郑州市普通住宅区物业服务收费指导价标准 1.2.14. 河南省城市房屋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1.2.15. 河南省现行统一销售电价 1.2.16. 郑州市城市危险房屋管理办法

1.2.17. 郑州市房地局关于规范物业管理用房的通知 1.2.18. 郑州市普通住宅区车辆停放服务收费标准 1.2.19. 郑州市天然气价格 1.2.20. 郑州市物业服务合同备案表 1.2.21. 郑州市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审批内容 1.2.22. 郑州市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办法 1.2.23. 郑州市自来水收费标准 1.2.24. 郑州物业与房地产协会

1.2.25. 关于郑州市车辆存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第6篇:法律法规清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 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3. 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

4. 广东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

5. 广东省劳动监察条例

6.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9.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10. 中国消防安全标志

11.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12. 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

13.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 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GB※

15. 火灾事故调查管理办法

16. 厂区动火作业安全章程※

17.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

18. 广东省消防处罚条例GB 19. 广东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

20. 广东省燃气管理条例

21.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344] 22.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23.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 (第170号国际公约) 24.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建议书※

25. 易燃易爆化学品消防监督管理办法

26.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CSDS)※

27.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8-1999※

28.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29.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30. 化工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31. 关于对制鞋、箱包等行业违法使用苯及其化合物进行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35.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36. 工厂安全卫生章程

37. 工伤保险条例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保障部 《最低工资》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保障部--集体合同

40.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41.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 42. 企业职工安全卫生教育训练管理规定

43. 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

44. 广东省失业保险条例

45. 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46. 广东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

47. 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已過期) 48. 广东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

49. 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

50. 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

51. 广东省注册安全主任管理规定

52. 广东省企业职工劳动权益保障规定

53. 广东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

5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5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57. 企业职工职灾调查与报告规定

58. 工伤认定办法 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59. 职业病范围与患者处理办法规定

60. 职业病报告办法

61.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62.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63. 对制鞋等行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通知※

6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65. 国家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章程

66. 职业性健康检查管理规定

67.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68.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hina)※

69. 厂区内设备作业安全章程※

70. 锅炉房安全管理条例

71. 锅炉司炉工安全技术考核办法(1987.1.1)

72. 锅炉使用登记法

73. 在用锅炉定期检验规则

74.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75.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办法

76. 广东省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

77. 广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规定

78.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79.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10.30)

8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人的感染公告

8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8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84. 公共场所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消毒指导原则(试行)

85. 消毒管理办法

8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87.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88.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89.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90. 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

91.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1988.12.1 92. 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

93. 小功率电动机的安全要求

94. 小型和常压热水锅炉安全监察规定2000.8.1 95.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96.12.20 96.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2003.12.1 97. 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规范

98.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1999.12.24 99.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1995.1030 100.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2001.9.1

101.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1997.1.1 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103. 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

104.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1991.5.1

105. 关于对制鞋、箱包等行业违法使用苯及其化合物进行专项整治的紧急通知2002.3.28 106. 关于对制鞋等行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通知2002.8.7 107. 关于调整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比例的通知2003.3.11 108. 关于搬运危险性物品的几项办法1951.10.09 109. 关于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排放标准2002.6.1 110.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1992.12.1 111.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1995.1.12 112.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2002.7.31 113. 广东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1989.3.1 114. 广东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2001.1.1

115. 广东省企业职工劳动权益保障规定(修正) 1997.10.16 116. 广东省流动人员劳动就业管理条例1999.5.1 117. 厂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规定1995.4.7

第7篇:法律法规清单

菏泽嘉宏脱水食品有限公司

法律法规清单

适用法律法规检验方法或者客户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

2、CAC《食品卫生通则》及其附件《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2003)

3、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

5、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

6、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志管理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包装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14、GB14881-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15、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

16、出口速冻果蔬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

17、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质检总局第98号令

18、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90-2011

1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2-2010

20、食品微生物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GB4789.3-2010

21、GB5033-1985出口产品包装用瓦楞纸箱

22、GB18406.1-2001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23、SN/T0978-2000进出口新鲜蔬菜检验规程

24、GB/T27307-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速冻果蔬生产企业要求》

25、GB/T22000-2006/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26、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7、GB5750-2006生活饮用水检验法(1-12)

28、GB9687-1988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29、SN/T1104-2002进出境新鲜蔬菜检疫规程

30、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18406.1-2001

31、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2005

32、食品总最大农药残留限量GB2763-2005

33、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

34、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双瓦楞纸箱GB/T6543-2008

35、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GB/T27341

GB14881

CAC<食品卫生通则>及

第8篇:安全法律法规清单

安全、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清单

第一部分 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部分 安全生产相关的行政法规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44号)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93号)

3、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第397号)

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第373号)

5、工伤保险条例 (国务院令第375号)

6、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国务院令第619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190号)

8、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国务院令第302号)

9、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352号)

10、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93号)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405号)

12、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第423号)

13、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45号)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国发[1987]105号) 第三部分 安监总局发布或联合发布的部门规章

1、强化煤矿瓦斯防治十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82号)

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监察员管理办法》等五部煤矿安全规章的决定 (安监总局令第81号)

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培训等领域十部规章的决定 (安监总局令第80号)

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危险化学品等领域七部规章的决定 (安监总局令第79号)

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非煤矿矿山领域九部规章的决定 (安监总局令第78号)

6、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等四部规章的决定 (安监总局令第77号)

7、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76号)

8、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目录(试行) (安监总局令第75号)

9、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74号)

10、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73号)

11、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安全生产八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72号)

12、安全评价与检测检验机构规范从业五条规定(试行) (安监总局令第71号)

13、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公告六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70号)

14、(安监总局令第69号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69号)

15、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68号)

16、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十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67号)

17、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4年第5号)

18、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66号)

19、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办法(2013) (安监总局令第65号) 20、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64号)

21、煤层气地面开采安全规程(试行)(2013修正) (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2、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3、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11件规章的决定

24、煤矿安全培训规定(2013修正) (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5、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2013修正) (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6、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2013修正) (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7、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2013修正) (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8、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2013修正) (安监总局令第63号)

29、非煤矿山外包工程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62号) 30、烟花爆竹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61号)

31、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60号)

32、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59号)

33、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58号)

34、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57号)

35、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信息公开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56号)

36、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12) (安监总局令第55号)

37、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12) (安监总局令第54号)

38、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2012) (安监总局令第53号)

39、煤矿安全培训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52号) 40、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48号)

41、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47号)

42、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51号)

43、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49号)

44、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50号)

45、煤层气地面开采安全规程(试行) (安监总局令第46号)

46、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45号)

47、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2012修订) (安监总局令第44号)

48、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安全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43号)

49、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部分条款的决定(2011) (安监总局令第42号) 50、《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2011修订) (安监总局令第42号)

5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40号)

52、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11修订) (安监总局令第41号)

53、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2011修订) (安监总局令第38号)

54、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与监督检查规定(2011修订) (安监总局令第39号)

55、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编第六章防治水部分条款的决定(2011) (安监总局令第37号)

56、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36号)

57、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35号)

5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企业领导带班下井及监督检查暂行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34号)

59、煤矿领导带班下井及安全监督检查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33号) 6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废止《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等6件部门规章的决定 (安监总局令第32号) 6

1、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试行) (安监总局令第31号) 6

2、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30号) 6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部分条款的决定(2010) (安监总局令第29号) 6

4、煤矿防治水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28号) 6

5、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26号) 6

6、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 (安监总局令第25号) 6

7、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 6

8、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2009修订) (安监总局令第22号) 6

9、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21号) 70、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2009) (安监总局令第20号) 7

1、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19号) 7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百二十九条、第四百四十一条、第四百四十二条的决定(2009) (安监总局令第18号) 7

3、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 (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旅游局令第109号) 7

4、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17号) 7

5、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16号) 7

6、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2007修订) (安监总局令第15号) 7

7、安全生产行政复议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14号) 7

8、《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13号) 7

9、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12号) 80、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11号) 8

1、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 (监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1号) 8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六十八条和第一百五十八条的决定(2006) (安监总局令第10号) 8

3、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工作细则 (安监总局令第9号) 8

4、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5号) 8

5、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4号) 8

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安监总局令第3号) 8

7、向特定国家(地区)出口易制毒化学品暂行管理规定 (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2005年第12号) 8

8、国有煤矿瓦斯治理安全监察规定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22号) 8

9、国有煤矿瓦斯治理规定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21号) 90、安全生产监督罚款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15号) 9

1、煤矿安全规程(2004修订)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16号) 9

2、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管理规定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14号) 9

3、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8号) 9

4、煤矿安全监察罚款管理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第7号令) 9

5、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第6号令) 9

6、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4号) 9

7、煤矿安全监察员管理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令第2号) 第四部分 公安消防方面的部门规章

1、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 (公安部令第129号)

2、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规定 (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2号)

3、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2012修订) (公安部令第119号)

4、消防监督检查规定(2012修订) (公安部令第120号)

5、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2008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4号)

6、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公安部令第61号)

7、放射事故管理规定(2001修订) (卫生部、公安部令第16号) 第五部分 职业卫生、工伤保险方面的部门规章

1、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21号)

2、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5号)

3、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2013修订) (卫生部令第91号)

4、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55号)

5、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49号)

6、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31号)

7、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20号)

8、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21号)

9、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0号)

10、工伤认定办法(2010修订)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8号)

第9篇:山西法律法规清单

法律法规清单

国家法律

序号

实施日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年修正)

1982-12-0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013年修正)主席令第四十二号

2014-03-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正)

2015-01-0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主席令第二十八号

1995-01-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主席令第七十七号

1997-03-0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主席令第十五号

1999-10-0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主席令第二十一号

2000-01-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主席令第三十二号

2000-09-0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2001年修订)主席令第六十二号

2001-10-2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主席令第七十四号

2002-1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主席令第十三号

2014-12-01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修正) 主席令第五号

2013-06-2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修正) 主席令第五号

2013-06-29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05年修订) 主席令第四十号 2005-12-01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修订)主席令第七十七号

2008-04-01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 主席令第八十七号

2008-06-01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修订) 主席令(十一届第六号)

2009-05-01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主席令第九号

2009-06-01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主席令第三十五号

2011-07-01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11年修正)主席令第四十六号

2011-07-01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修订)主席令第五十二号

2011-12-31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订) 主席令第六十五2013-01-01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年修改)

主席令第六十五号

2013-07-01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主席令第四号

2014-01-01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主席令第二十六号

2015-04-24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年修正)

2014-03-15 27 刑事诉讼法(2013年修正)

2013-01-01

国家行政法规规章文件

序号

实施日期

国务院行政法规文件

1 关于编制基本建设竣工图的几项暂行规定(建委1982年[建发施字50号]) 2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

国务院令第34号

1989-03-29 3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国务院令第75号

1991-05-01 4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79号

2000-01-3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令第284号

2000-03-20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务院令第376号

2003-05-09 7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14年修改)

国务院令第653号

2014-07-29 8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93号 2004-02-01 9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93号

2007-06-01 10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国务院令第530号

2008-10-01 11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国务院令第514号

2008-01-01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535号

2008-09-18 13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9修订)

国务院令第549号

2009-05-0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557号 2009-07-20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国务院令第306号

2010-02-01 16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国务院令第570号

2010-04-01 17 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修订)

国务院第586号令

2011-01-01 18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 国务院令第591号

2013-12-07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613号

2012-02-01 20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国务院令第619号)

2012-04-28 2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决定

国务院国发〔2010〕23号2010-07-19 22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国务院

2006-01-22 2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1〕45号

2011-09-28 24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46

2011-12-30 25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641号

2014-01-01 26 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4〕7号

2014-02-07

住建设部规章文件

27 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

建市(2014)159号

2015-01-01 28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实施意见 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20号

2015-1-31 29 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6号

2014-02-01 30 电子招标投标办法

发改委令第20号

2013-05-01 31 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招标投标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发改委2013-05-01 32 建设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

建设部令第66号

1999-02-03 33 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91号

2001-08-15 34 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建设部令第81号

2000-08-25 35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

建设部令第80号

2000-06-30 36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89号2001-06-01

37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第22号

2015-03-01 38 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

建设部第109号令

2001-11-29 39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2013年4月修订七部委30号令

2013-05-01

40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24号

2004-04-01 4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第128号

2004-07-05 42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第139号

2005-06-01 43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41号

2005-11-01 44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第143号

2006-01-01 45 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第166号

2008-06-01 46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78号

2000-04-07 4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

建设部2号

2009-10-19 48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 住建部令第5号

2010-09-01 49 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

住建部令第16号

2014-02-01 50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住建部令第17号

2014-09-01 51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

住建部令第18号

2014-10-25 52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建设部[2012]16号

2012-02-10 53 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

建教[1997]83号

1997-04-17 54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使用监督管理规定

建建[1998]164号

1998-09-04 55 建设部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细则

建科[2002]222号

2002-09-06 56 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

建质[2002]173号

2002-10-01 57 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

建质〔2003〕82号

2003-04-17 58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管理暂行规定

建质[2004]59号

2 004-10-12 59 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

建质〔2014〕103号

2014-07-16 60 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及使用管理规定 建办[2005]89号

2005-09-01 61 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质[2005]232号

2005-12-22 62 关于发布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第一批)的公告

建设部公告第659号

2007-06-14

63 绿色施工导则

建质[2007]223号

2007-09-10 64 建筑施工人员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

建质[2007]255号

2007-11-05

65 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

建质(2008)19号

2008-01-29 66 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

建质[2008]75号

2008-04-18 67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 建质[2008]91号

2008-05-13 68

关于做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的通知

建质[2009]291号

2009-12-22 69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查处工作规程

建质[2013]4号

2013-01-14 70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

建质[2013]171号

2013-12-02 71 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评选办法

建协[2013]24号

2008-06-13 72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工地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评选试行办法 建协[2008]38号

2013-12-23 73 关于进一步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管理和责任的通知

建市[2010]68号

2010-05-04 74 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

建质[2010]111号

2010-07-20 75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建科[2012]16号

2012-02-23

76 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

建质〔2014〕103号

2014-07-16 77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暂行办法

建质〔2014〕111

2014-07-31 78

建筑施工项目经理质量安全责任十项规定(试行)建质〔2014〕123号

2014-08-25 79 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建质〔2014〕124号

2014-08-25 80 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 建市[2014]118号

2014-10-01 81 住房城乡建设部、工商总局关于印发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

建市[2013]56号

2013-07-01 82 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

建保[2011]69号

2011-05-18 83 工程建设标准解释管理办法

建标[2014]65号

2014-05-05

环境保护局规章文件

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主席令第32号

2000-09-01 85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发改委第1号

2008-08-01 86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69号

2003-07-01

质监总局、安监总局文件

87 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劳锅字[1993]4 号

1993-10-01 88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通用部分

安监局

2002-10-29 89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质监检总局令第46号

2003-06-01 90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安监局令第1号

2005-09-01 91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实施细则

安监总规划字[2005]149号

2005-10-13 92 起重机械安全监察规定

质监检总局令第92号

2007-06-01 93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安监局令第17号

2009-05-01 94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安监总局令第44号

2012-03-01 95 电线电缆等13类产品14个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质监总局2013年第60号

2013-05-01 96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2013年修正)安监总局令第80号2015-07-01 97 特种设备目录

质监总局2014年第114号公告

2014-10-30 98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

质监总局2015年第5号公告

2015-01-07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章文件

99 工伤认定办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8号

2011-01-01 100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

2014-04-01 101人身损伤程度鉴定标准

司发通[2013]146号

2014-01-01

其他部门规章文件

102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国卫疾控发〔2013〕48号

2013-12-23 103职业病报告办法

〔88〕卫防字第70号

1989-01-01 104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91号

2013-04-10

105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75号

2000-03-01

106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

公安部令第106号

2009-05-01 107关于加强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保障措施的通知

发改投资[2009]3183号

2009-12-14

山西省法规规章文件

序号

实施日期

山西省法规

1 山西省劳动保护暂行条例

省人大

1989-03-01 2 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省人大

1996-12-03

3 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19971997-07-30

年修改)

省人大

4 山西省消防管理条例

省人大

1999-09-26

5 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

省人大

2011-12-01 6 山西省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条例

省人大

2004-07-01 7 山西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

省人大

2006-01-01 8 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

省人大

2008-01-01 9 山西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省人大

2008-12-01 10 山西省劳动合同条例

省人大

2010-01-01 11 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省人大

2011-01-01 12 山西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省人大

2011-07-01 13 山西省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2002年修订)

省人大

2002-11-01 14 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

省人大

2007-07-01

山西省政府规章

15 山西省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

省政府

1985-05-16 16 山西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办法(19971990-09-22 17 山西省实施《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细则(2011年修改)省政府令第20号1991-01-01 18 山西省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审查规定

1993-02-11 19 山西省征收固定源超标、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暂行管理办法

1995-04-01 20 山西省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1997年修改)省政府令第96号

1997-10-25 21 山西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与备案管理暂行规定

2001-06-01 22 山西省实施2001-08-06 23 山西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2001-10-01 24 山西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发证实施办法

2002-08-23 25 山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2011年修改)省政府令第161号

2003-02-01

26 山西省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暂行办法

2003-06-01 27 山西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167号

2004-01-01

28 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2011年修改)省人民令第170号

2004-01-19 29 山西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184号

2006-02-01

IS0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管理办法

年修正)

30 山西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投诉处理办法

晋政办发〔2012〕18号 2012-05-10

山西省部门规定文件

31 山西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细则

晋建建字[2004]326号

2004-10-01 32 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通知 晋建建字[2006]114号

2006-04-06 33 民用建筑工程节能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建质[2006]192号

2006-07-31 34 山西省建筑工程汾水杯质量奖评审办法(2006年5月25日修订)

2006-05-25 35 省优良工程评审办法

晋建建字[2006]449号

2007-01-01 36 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办法

晋建建字[2006]450号

2007-01-01 37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第141号

2005-11-01 38 山西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局

2008-12-24 39 山西省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先进企业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 晋建协安[2009]5号2009-05-23 40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调整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中人工单价的通知

晋建标字〔2014〕89号

2014-01-01 41 关于下达山西省建筑行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评价材料有关要求的通知 晋经信技术字〔2013〕397号

2013-07-24 42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及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有关工作的通知

晋经技术字便函(2008)002号)

2008-03 43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第654令

2014-10-01

太原市法规规章文件

序号

名称

实施日期

太原市法规规章

1 太原市消防条例

省人大

2011-09-01 2 太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暂行规定

城建委

2007-11-12 3 太原市城乡建设管理安全生产奖惩试行办法

市政府办公厅

2010-03-12 4 太原市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管理实施办法

2013-08-01

太原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文件

5 房屋建筑基础主体结构施工和质量预控要求50条

并建监字[2000]3号

2000-01-12 6 关于贯彻强制标准的几点意见

并建监字[2000] 4号

2000-01-12 7 关于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现场质检必须配备常用检验工具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0] 33号

2000-05-18

8 关于优良工程评定问题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0] 35号

2000-05-15 9 太原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质量监督程序细则

并建监字[2002] 4号

2002-03-05 10 关于执行新版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3] 2号

2003-03-01 11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实施意见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3]3号

2003-03-01 12 关于工程监督档案施工单位提交工程质量资料有关要求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3] 5号

2003-03-01 13 关于贯彻新版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关要求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3] 6号

2003-03-01 14 关于贯彻执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3] 7号

2003-03-24 15 太原市建筑工程安全文明工地补充细则

并建监字[2003] 9号

2003-06-10 16 关于统一使用工程质量验收表格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3]22号

2003-09-04 17 关于优良工程评审及有关要求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3]23号

2003-11-04 18 关于太原地区建筑工程优良质量标准(70条)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3]24号

2003-11-04 19 关于确保太原地区建筑装饰和安装工程质量有关要求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5] 5号

2005-03-07 20 关于太原地区建筑装饰安装工程隐蔽验收有关要求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5] 6号

2005-03-07 21 关于使用砌筑砂浆外加剂的几点要求

并建监字[2005] 10号

2005-04-20 22 关于对混凝土结构植拉结钢筋质量控制的规定

并建监字[2005] 14号

2005-04-27 23 关于太原地区建筑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有关要求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6] 1号

2006-01-15 24 关于竣工工程档案资料整理有关要求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6] 2号

2006-01-18 25 关于太原地区《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规定》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6] 12号

2006-03-27 26 关于民用建筑工程节能施工质量验收的通知

并建监字[2006] 51号

2006-11-04 27 关于加强我市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的若干规定 建管字[2008]54号

2008-02-14 28 关于太原市冬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的暂行规定

2008-11-06 29 关于对建筑节能材料控制和检测要求的通知

2009-02-16 30 关于对钢结构工程材料及焊接质量检测的几点要求

2009-10-13

太原市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站文件

31 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及重大事故隐患处理规定

2013-05-01

上一篇:励志篇高中高三周记下一篇:现场负责人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