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新闻法规》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单选《新闻法规》(精选7篇)

单选《新闻法规》 篇1

1.我国《宪法》第(A 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是(B人格尊严权)。

3.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B良好表现)。

4.公民或法人应受社会与公众公正评价的权利,是(C名誉权)。

5.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C③名誉权④肖像权⑤姓名权⑥隐私权)

6.名誉权主要表现为。(A②名誉利益支配权③名誉维护权)

7.大学女同学甲和乙是同宿舍好友,后甲参加某选秀节目,引发舆论关注。乙未经甲同意将甲数张生活照片刊登在乙的新浪博客中,其中有几张甲的照片敞胸露背显得不雅,丙媒体在刊发甲的相关新闻报道时未经甲乙同意,使用了其中数张照片,注明“照片来自乙博客”。丙报道刊出后,引发了一些网民对甲的贬损评价。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乙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8.张三和李四是大学同学,张三对李四不满,写了一份丑化李四的短文发布在其在某网站开设的微博上。李四发现后联系某网站要求删除该微博,某网站不予理会,致使李四遭受的损害扩大。关于扩大损害部分的责任承担,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张三和某网站承担连带责任)

9.甲到乙医院做隆鼻手术效果很好。乙为了宣传,分别在美容前后对甲的鼻子进行拍照(仅见鼻子和嘴部),未经甲同意将照片发布到丙网站的广告中,介绍该照片时使用甲的真实姓名。丙网站在收到甲的异议后立即作了删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乙医院侵犯了甲的姓名权)

10.甲乙之间有矛盾,乙为发泄对甲的不满,将甲的头像PS为纹格青灰底色,导致甲看起来比较阴森恐怖,然后发布在网络上。乙的行为。(B侵犯了甲的名誉权)

11.a地某报刊登了本报记者甲采写的对公民乙不利的报道。乙欲状告报社。乙户籍在b地、常住在c地,暂住在d地。乙可以在下列哪些地方起诉?(D可以在a或b或c或d)

12.某媒体刊发了本媒体记者张某采写的对某公民不利的报道。某公民欲状告该媒体。公民可以起诉?(B可以是媒体或记者张某)

13.某网民在其博客中发文章披露称20年前被医院宣布为因肺病去世的某演员其实是因身患艾滋病而病故。博文中除称该演员当年症状类似艾滋病发作,且有圈内传说该演员曾经吸毒外,此外再没有就此提出充足证据。此文随后被众多网站转载,反响激烈。演员父母、兄妹和妻子对该网民、转载的网站提起名誉权诉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法院应该受理此起诉)

14.某女大学生为某摄影师充当模特,双方未对照片的发表和使用作出约定。后摄影师将大学生的裸体照片以人体艺术照的形式出版发行,致使大学生受到亲友指责。对此,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摄影师发表照片侵犯了大学生的隐私权)

15.网民“老大难”,在甲网站发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乙出版社的《网络热门小说集》收录该小说,丙教材编写单位将该作品作为范文编入《语文》教材,丁文学网站转载了该小说。乙、丙、丁均未征得网民“老大难”同意。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丙可以不经该网民同意使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16.根据相关规定,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审判决,如有不同意见,媒体正确的做法是(C不能公开报道,但可在内部提出或登内参反映)。

17.关于媒体的消息来源保密,错误的说法是。(D法律应该对消息来源的披露豁免权进行保护,这种保护是绝对的)

18.某报记者A想竞聘记者部主任,但他的“威望”不及同事B,为了竞聘成功,A捏造并在同事之间传播B有小三的“隐私”诋毁B。A的行为侵犯了B的。(D名誉权)

19.下列哪条不是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A记者的职务行为)

20.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是。(C公安局为缉拿罪犯而公布犯罪分子的情况)

21.下列哪项不属于隐私?(C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及简历)

22.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限定在的人员知悉的事项。(C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

23.某位不太知名的年轻女演员A主动约请某电视台记者B,称某知名大牌导演C频频性骚扰她,并以让她出演女主角为诱饵与她多次发生过性关系。女演员没有提供相应证据,但称会在法庭上出具有力证据。记者B没有联系上导演C,便将演员A的谈话在电视上如实播出。后导演C起诉,法院查实,演员A的说法没有有力证据支持,构成对导演C的侵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演员A和记者B、电视台都要承担侵权责任)

24.某报社记者A与自称是一家国际知名大公司B的员工C通过网络QQ聊天,员工C抱怨公司经常加班,但不按照劳动法支付报酬,简直是比资本家还黑心。A 据此撰写出批评B公司违反劳动法的报道,由于B公司备受社会关注,报道引起舆论强烈反响,造成B公司经济损失。B公司起诉记者A,并索赔数千万,远远超过记者A的赔偿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公司有权起诉记者A)

25.根据相关规定,是我国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承担着发布重要政务新闻的职能。(D新华通讯社)

26.根据2012年元旦起施行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我国电视台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规定是。(D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27.如媒体不使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随意播报气象预报,按《气象法》规定,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最高元的罚款。(C5万)

28.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在我国设立出版单位应当具有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的工作场所。(B30万)

29.广播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电视剧审查机构,负责电视剧审查工作。审查机构应在收到送审材料(B30天)内提出修改、删剪意见或审查结论。

30.根据相关规定,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时间的。(C25%)

31.擅自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或者超出核定的服务项目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依据各自职权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处的罚款。(A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32.根据相关规定,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后,要及时发表更正或答辩,应自虚假失实报道发现之日起,(B在其随后出版的最近一期报刊的同等版位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33.某报记者2012年2月10日编写虚假新闻,后被查证并通报批评。2012年3月10日,该记者的不良从业行为被新闻出版总署记录并列入全国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查询系统。根据相关规定,该记者在前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D2017年3月9日)

34.根据相关规定,被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新闻采编人员重新获得新闻采编从业资格后,年内再次违反新闻出版法规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B3)

35.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须具备的基本的学历条件是:。(A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36.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报刊出版单位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新闻采访、组稿等活动的派出机构是。(A记者站)

37.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站长须具有。(B中级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38.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除报刊集团或拥有多家子报子刊的报刊出版单位以该集团或报刊出版单位名义设立的记者站外,单家报刊设立的记者站的驻站记者人数最多不超过人。(B5)

39.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如申请设立记者站,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已设立的记者站须在近内未出现过违反新闻出版法规、规章的问题。(C两年)

40.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关于媒体实习记者的采访,正确的是。(A不得单独从事新闻采访,必须在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

41.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新闻出版署或者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以下的罚款。(B:10000元)

单选《新闻法规》 篇2

一、训政思维下的社会环境

1927年4月,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全国政权, 并宣布进入训政, 一党治国合法化, 进而颁布全国性的新闻法规成为一种可能。同时, 由于其时国内战争与政争不断, 舆论多元化不利于国民党当局的统治, 进而使国民党当局颁布新闻法规统一舆论成为一种需要。于是, 在可能与需要双双具备的情况下, 国民党当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新闻法规, 其新闻法规内容异于前政府的新闻法规, 个中缘由离不开对政治环境的解读。新闻法规的性质与内容受政治环境的限制。

(一) 颁布新闻法规成为一种可能:国家统一与进入训政时期

新闻法规由具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制定。因此只有取得全国政权的情形下, 国民党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推行新闻法规。

1927年4月18日, 为了“恢复党权政权于三民主义之下, 自由行施职权, 以实现总理之遗训遗嘱”[1], 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经过中央政治会议的讨论, 决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庆祝国民政府迁宁大会里, 当局喊出“在国民党指挥下, 联合起来!铲除破坏国民革命的反动份子!拥护革命领袖蒋介石汪精卫!打倒西山会议派!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实现农工主义!国民政府万岁!中国国民党万岁!”[2]如口号所示, 此时南京国民政府还须面对西山会议派、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各种挑战者。即便是被南京国民政府称为“革命领袖”的汪精卫, 此时也想置蒋氏于死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当日, 由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政府下令, 称:“蒋中正屠杀民众, 摧残党部, 甘心反动, 罪恶昭彰。已经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 开除党籍, 免去本兼各职。着全体将士及革命民众团体拿解中央, 按反革命罪条例惩治。”[3]次日, 武汉国民政府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在南湖举行第二期北伐誓师典礼, 意与南京争夺总理遗志继承者身份。结果, 此时中国出现了“有两个国民党政府 (蒋介石及中间派的南京国民政府和仍与共产党人联合的左派国民党的武汉国民政府) 和三个要求国民党领导权的总部的政治局面 (除汉口和南京的总部外, 极右翼西山会议派要求它们在上海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拥有唯一的合法性) ”。[4]南京国民政府要想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 须继续推进北伐, 完成总理统一国家的遗志。唯有如此, 南京国民政府方能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威信, 使自己的中央政府具有合法性。所以, 蒋介石在庆祝国府迁宁大会中提出:“我们要集中在总理手创的中国国民党之下, 要集中在总理手创的三民主义之下, 我们更要以总理的精神做精神, 以总理的人格做人格, 去打倒一切反革命派, 去把我们全国被压迫民众解放出来。”[5]于是,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 发起多次战争与政争。

南京国民政府对内拉拢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与西山会议派的代表, 组成“中央特别委员会”, 形成“宁汉沪三方合流”;对外标榜秉持总理遗志, 继续推进北伐, 频频传来捷报, 同时公然抛弃总理的联共遗训, 对中共采取血腥的屠杀政策, “清党”运动在全国展开。随着对内与对外的不断动作, 南京国民政府在朝野的优势愈发明显, 中央政府的地位得到初步确立。1928年8月8日, 在中国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得开幕会上, 蒋介石宣布结束军政, “开始去作训政时期的工作”。[6]是年10月3日, 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172次常务委员会通过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 根据《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训政期间, 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 行使政权”[7], 中国国民党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国民使用政权”, 为实行建国第三阶段“全民政治”的宪政、宪法之治作准备[8]。是月26日, 国府发表《训政宣言》, 强调“在此由军政时期向训政时期进展之际, 中国国民党本其历史上所负之使命, 适应国家实际之需要代行政者, ……国民政府受此付托之重, 矢忠尽信, 领率国民, 践其职责, ……”[9]亦即表示中国国民党在训政期间, “所当致力者, 厥为负荷实训政之一大责任”[10], 代替国民主持政权, 掌握国家政治、经济、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统治权, 教育国民, 训练其行使政权的能力。

自此之后, 中国进入二十多年的国民党一党专政时代。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 标志着其颁布新闻法规成为一种可能。

(二) 颁布新闻法规成为一种需要:混乱的政治局面导致舆论分流

在战争与政争期间, 各派势力尤重舆论宣传。在报刊盛行的年代里, 宣导舆论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功能, 而新闻报道只有整齐划一, 始能收宣传政策之宏效。相较于用暴力的方式直接取缔宣传反对舆论的报刊, 以新闻法规的管制新闻媒体付出的政治成本低得多。于是在政治纷争不断的时期里, 当权者选择颁布新闻法规来统一社会舆论成为一种保证其统治的手段。也可以说, 在混乱的政治局面下, 颁布新闻法规成为一种需要。

1927至1937十年间, “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最现代的政府”[11], 其合法性在多次的战争与政争建立起来。但是“新政府面临的挑战极为严酷———不亚于要力挽百余年来遍及全国的国家分裂的浪潮。”[12]其打倒了旧军阀, 却造就了新军阀, 如阎锡山、冯玉祥等, 他们手抓武器坐拥一方, 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持续攀升;其对共产党采取的血腥政策并未使中共退出历史舞台, 共产党转移争取目标, 走向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相对薄弱的农村, 并建立割据政权, 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与日俱增。

在国民党党内派系斗争与国共两党的政治对立中, 全国舆论出现分流。各派都有一定的地盘与支持者。作为舆论的承载者与宣导者的报刊为各自的支持助威造势不遗余力, 其中反对派利用报刊向国民党当局发起猛烈的攻势。譬如, 从“国民党左派”分支出来的“改组派”在国内报刊宣传所发挥的作用与地位, 在上海、北平、天津等大城市, “甚至比南京当局更具影响力, 严重威胁南京当局的统治地位和合法性”[13]。在舆论宣传上, 南京当局的优势并不见得十分明显。此时, 在训政思维的主导下, 南京当局推出符合自己意志的新闻法规成为需要。

综上所述, 国民党通过多次战争与政争建立全国的政权, 并宣布进入训政时期, 为其一党治国奠定基础, 使得国民党用法律的形式管制新闻法规, 达到推销其意识形态的目的成为可能。同时, 国家的统一十分脆弱, 国民党政权面临着许多对手的挑战, 在混乱的政治局面下, 全国的舆论出现分流, 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造成很大的危胁, 使国民党出台新闻法规管制新闻媒体进而实现统一舆论的目的成为一种需要。于是, 在出台的新闻法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都具备的情形下, 国民党当局颁布了多种新闻法规。

二、训政思维下的媒介环境

新闻法规与新闻媒体相辅相成。新闻法规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影响颇大。同时, 新闻媒体自身的因素又对新闻法规的内容产生影响。如媒介环境因政治环境的改变出现诸多更新, 更新后的媒介环境又为新闻法规注入了新的内容。此点在1927年后的新闻法规与媒介环境的关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1927年初, 国内的新闻媒体遭到军阀残余势力严密监视, 随时有可能被封馆。时人描述称:“各报馆都恹恹没有生气, 大家只在侯着晨曦冲破黑暗了。”[14]国民革命军为此曙光, 给新闻媒体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政权易手, 新闻媒体亦须调整发展策略应对新政权带来的社会变化。新闻媒体要想在新政权下生存下去, 须在遵循中国国民党训政思维的前提下, 调整新闻各个构成要素、新闻之间、新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之适应政治变革带来的社会振荡。唯有如此, 媒体方能得到当局的认可, 很快很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政治环境的变化为媒介系统加入了新的因素。“媒介系统主要是传媒、传媒行业组织及传媒规范等基本因素, 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组成。”[15]在新政权下, 传媒、传媒组织与传媒规范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进而使整个媒体系统出现更新, 使颁布新的新闻法规成为一种需要。

(一) 迅速壮大的传媒力量

传媒分为报纸、杂志、电台、通讯社等。民国时期的中国传媒既包括报纸、杂志等视觉媒介, 亦有电台等声觉媒介。“媒介作为技术、作为人工制造物成为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环境的一部分, 也有力地塑造着人类的生存环境。”[16]进入1927年后, 传媒无论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经营方式都出现新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全国的权力中心南迁。为了重建权力及言论传播网络, 各派势力积极在南方建立自己的舆论平台。社会形态的改变, 带来地域上媒体发展的转移。新政府的支持下南方的媒体发展速度加快。相比之下, 除北平复苏较快, 北方诸省市均不如南方。有史料称:“民国十五、十六到二十五、二十六年的十年间, 我国报纸总数增加了百分之七。南方的增加较北方为多。报纸总数的增多, 和报业中心的南移, 是此期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17]

媒体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经营方式亦出现变化。学者将此时新闻媒体分为“营利性”与“政治性”。营利性报纸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为代表, “政治性”报纸以《中央日报》、《扫荡报》为代表。“营利性的报纸, 为求经济独立, 首先走向企业化;政治性的报纸, 为适应新的要求, 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 亦逐渐迈向企业化的道路。”[18]

国内纸质媒体出现报业托拉斯化之发展现象。诸如, 《申报》在1927年《时事新报》改组时吸收其股份;1928年又准备收购意欲出售大部分股份的《新闻报》, 大有形成上海报业唯一报业托拉斯的趋向[19], 从而建立中国媒体之航母, 只是在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的干预下而宣告破产。

“新的传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情境, 新的情境使我们产生新的行为。”[20]壮大后的传媒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责无旁贷地充当起社会意见领袖, 对社会舆论的建构功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媒体新力量的出现, 带来整个拟态环境的振荡, 进而令政府当局不敢小觑传媒的力量, 并开始思量怎样将媒体纳入自己的管制范围。

(二) 互相合作的传媒行业组织

北伐后国家统一, 南京当局开始实行训政, 即中国国民党合法推行一党专政, “以党治国”。当局为了很好地推行其政策, 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 而社会舆论之营造常为媒体之功, 因此顺理成章媒体成为政府严格管制的对象。为了在政府法令高压之下求得一席生存空间, 各省市报社以团结互助的形式, 结社组团, 力图自保。各个新闻组织以“联络感情、交换智识、促进新闻事业之发达、谋求记者职务之保障及地位之向上为宗旨”[21], “为争取言论自由, 维护新闻从业人员权益”不断奔走[22]。诸如1929年6月, 重庆报界协会 (1927年10月16日成立) 为重庆《新社会日报》被地方公安局查封一案, 与社会团体合作, 向重庆当局请愿, 要求当局保障言论自由与启封《新社会日报》。每每遇到新闻界之大事, 各团体相互串联、集体行事, 向政府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中不乏有成功的案例。譬如, 9月1日记者节的合法化与1935年修正《出版法》延期颁布等, 离不开各地新闻联合会的团结合作。

(三) 尚未健全的传媒运作规范

传媒的运作规范分自律与他律。自律是指传媒内部自我管理、自我规范与自我制约的一种道德约束, 目的在于“提高新闻业标准, 使报纸杂志等一方面不受的影响, 如政府的控制、压力团体的操纵和个人的干涉;另一方面新闻记者自加克制, 消除人类的私的弱点, 借以维持新闻业的独立, 俾能真正成为社会的公器以服务人群, 达到自由而负责任的理想。”[23]他律是指社会对传媒作出的规范要求。新闻法属于他律的一种, 由政府出台, 对传媒的种种运行规则作出强制规范, 防止传媒滥用新闻自由对社会造成侵害。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 国内的传媒无论是数量, 还是经营模式都取得进步, 媒体的力量逐渐壮大。此时, 媒体开始追求独立, 诚如新记《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追求报纸独立, 甚至有媒体对当局喊出“你有百万大军, 我有申、新两百万读者, 你我合作还有什么问题”的盲目话语[24]。媒体标榜自律, 追求独立, 对时局多加评论, 希望能做到监督政府, 实现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 但是媒体标榜独立影响舆论, 与国民党当局的训政思维相悖, 媒体的过分标榜无形中解构了政府的权威, 挑战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于是媒体的过分倚重自律, 遭到政府以新闻法规的形式予以打压。政府用新闻法规强行将新闻媒体纳入其管制范围。一句话, 其时中国的传媒规范颇不健全, 媒体过分倚重自我自律与盲目抵制他律, 使政府当局颁布新闻法规强化他律成为一种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外在力量的冲击下, 媒介系统中某个层面或某个部分的构成要素发生变化, 会牵连其他构成要素, 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由相对的平衡走向振荡, 其运行规则由于振荡而调整, 最终可能会使系统的性质发生改变。”[25]虽然1927年后的媒介系统在新政府的冲击下并未发生质的变化, 但是其内容出现诸多更新, 媒体力量的壮大, 以行业组织的形式增加与国民党当局抗争的力量, 使自己有底气去追求独立, 呼吁自律而抵制政府控制。种种迹象显示媒体想以引导与营造社会舆论为资本同国民党当局相抗争。而此时宣布进入训政时期的国民政府, 主张国家一切事务均在其领导下运作, 因此当局绝不会听任媒体自由地影响社会舆论, 必将采取措施将媒体纳入其掌控范围。结果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中国的新闻法制建设出现了历史上不多见的繁荣局面。

摘要:新闻法规作为他律的组成部分, 其性质与内容无不受政治环境与媒介环境制约。政治环境与媒介环境的变迁带来新闻法规内容的更新。本文以训政体制为视角, 探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新闻法规之原因。通过对史料的重新解读, 笔者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统一国家的形式使得国民党颁布新闻法规成为一种可能, 国内舆论的分流与媒介力量的壮大使得国民党颁布新闻法规成为一种需要。

单选《新闻法规》 篇3

关键词:虚假新闻;职业道德;法制环境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09-01

一、假新闻的表现与危害

2010年的十大假新闻从“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到“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从“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到“70%举报人遭打击报复”,从“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到“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乃至“传我军数百战机青岛上空军演”,“‘偷菜’游戏或被取消”,“金庸去世”等等。这些假新闻可谓形形色色,涉及的领域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等。这些假新闻有的是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有的是将旧闻的重新包装成新闻,有的是主观臆测,凭空捏造,其目的在于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取利益。虚假新闻不尊重事实,误导群众,严重者甚至危害社会。伴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传播力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评定标准的重要内容,同时媒体的公信力也成为一个媒体传播力评定标准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所以媒体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感成为一个媒体赖以生存的条件。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利用假新闻来谋求短期的注意力和经济利益,损害其自身的形象与威信,同时危害社会意识和道德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二、虚假新闻的成因

(一)从业人员自身修养不高。在激烈的传媒行业竞争中,一条能够引起轰动的新闻,不论是真是假,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为媒体带来利益,当新闻人职业准则和赖以生存的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一些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利益的趋势致使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受到腐蚀,新闻从业人员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片面追求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和广告额。只要有“好处”,不惜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忘记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二)新闻体制和法制不健全。新闻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不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家颁布了若干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媒介的专门性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以防治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但是这并没有对假新闻的泛滥起到控制作用。每年都有大量的虚假新闻出现并被公布,但是鲜少有被惩处的虚假新闻报道者。这种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不力和问责机制缺失的情况,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土壤。

(三)受众的猎奇心理需求。学者陈力丹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媒体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俗情趣,吸引受众眼球,用虚假新闻取代了真正有意义新闻的中心位置,使媒体走向新闻的异端, 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假新闻的泛滥。

(四)媒体竞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传媒产业化转轨加剧了新闻媒体的竞争。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一些媒体将“份数决定力量”“市场左右生存”作为其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些小报小刊、子报刊和网站的编辑、记者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在具体的工作中忽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计后果的追求新闻新奇性和轰动效应,以赢得更多的读者,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虚假新闻的防治途径

(一)营造法制环境。我国有关新闻的法规法渗透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之中,表现为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但其并非相当完善,存在制约力不够的现象。要加强对新闻事业的依法管理,首先,要完善和修补现有司法体系中的有关条款。通过对现有法律的补充与修正,加强已有的行政法规的可操作性。其次,细化处罚措施、加强违规新闻媒体的处罚力度。对违规新闻传播者实行行政处罚、巨额经济处罚,以及禁止从事新闻工作的处罚,加大其违规成本。

(二)加强新闻自律。新闻职业道德是社会本质和经济利益的最集中的反映,新闻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职业法规,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思想上,新闻从业者应牢记新闻职业道德原则和要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导原则,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从业者要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处理工作中各种关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闻行业规范中,媒体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水平,加强职业考核以及问责力度,并在工作中,对各项具体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和行为准则。

(三)建立监督机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是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主力军,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诸多问题的发生。因此,针对我国新闻监督渠道单一、狭窄的现状。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职业自律、他律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也是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手段。首先,应建立新闻界内部的新闻批评体系。由新闻界的专业人士和部分外界人士参加形成专门机构,对新闻弊端提出批评,敦促其改正。其次,建立相应的的监督机构,启发公众共同参与。监督机构承担监督媒体的责任,受理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意见,以及监督对新闻媒体和从业者违规行为调节、仲裁的执行情况。监督机构及时公布违规操作的媒体或个人,引起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激发公众对新闻监督的热情,以便跟好的达到监督的目的。

结束语:诚然,杜绝虚假新闻,不仅要依赖媒体及新闻从业者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自律,而且需要国家对本行业制定合理有效的规范进行管理。将内在约束和外在管理相结合,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抵制虚假新闻,使虚假新闻最终走向消亡。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石立群(1984— ),女,河北人,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专业,新闻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

参考文献:

单选《新闻法规》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合同法》的规定,采取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B)为合同成立的地点。A、收件人的经常居住地

B、收件人没有主营业地的,为其经常居住地 C、发件人的主营业地

D、发件人没有主营业地的,为其经常常居住地

2、电子商务在商务活动中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以下活动中,哪些不属于其特点?(D)A、交易无纸化

B、在很多环境下表现为“机对机”的交易 C、信息本身成为交易标的物

D、在很多环境下表现为“面对面”的交易

3、关于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正确的表述是(D)A、由于数据电文的易纂改性,其法律效力是不能确定的

B、由于数据的电文是一种新的形式,其法律效力需要等待法律的明确规定 C、数据电文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由有关的当事人约定

D、不得仅仅以某项信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为理由,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4、网上银行作为高新技术的银行服务手段,与传统的银行服务体系相比,具有以下特征:(A)

A、更好的客户服务模式

B、经营成本的大大提高

C、更安全的付款方式

D、增加了交易成本

5、电子商务法,是调整以数据电文为交易手段而形成的因(A)所引起的商事关系的规范体系。A、交易形式 B、交易内容

C、交易方式

D、交易结果

6、电子商务法,是调整以数据电文为交易手段而形成的因(A)所引起的商事关系的规范体系? A、交易形式

B、交易内容

C、交易方式

D、交易结果

7、发件人设计的程序或他人代为设计程序的一个自己动作的信息系统,为(C)。A、发件人

B、代理人

C、电子代理人 D、设计人

8、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B)的解释。A、有利于提供条款一方

B、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 C、最符合经济效益原则

D、有利于双方当事人合法利益

9、根据规定,涉及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对难以确定的原告发现该域名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D)A、原告所在地

B、被告所在地

C、侵权结果地 D、侵权行为地

10、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拟交付给被许可方的拷贝灭失的风险,包括以电子方式交付的拷贝,于(C)时转移给许可方 A、交给承运人

B、拷贝被交到目的地时

C、被许可方收到拷贝 D、电子信息交易合同成立

11、在许多国家,认证机构按不同的层次构建起来,常被称作是(A)。A、公钥基础设施 B、认证机构

C、公共密钥

D、公共密码编码

12、所谓电子支付,是指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将负载(A)取代传统的支付工具用于资金流程,并具有实时支付效力的一种支付方式。A、有特定信息的电子数据

B、有秘密信息的电子数据 C、有一般信息的电子产品

D、有通用信息的电子数据

13、分析各国的法律,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除传统的保护方式以外,一般都有特别的规定,即(B)。

A、消费者的信息披露义务

B、法律规定的“冷却期” C、消费者当面挑选商品的权利

D、合同成立后双方不得擅自解除合同

14、根据规定,涉及域名的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对难以确定的,原告发现该域名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D)。A、原告所在地

B、被告所在地

C、侵权结果所在地

D、侵权行为地

15、发端人设计的程序或他人代为设计程序的一个自动运作的信息系统,为(C)A、发端人

B、代理人

C、电子代理人

D、设计人

16、申请含有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哪一项不是可以被授予专利权的标准(A)。A、以信息产品的形式存在 B、构成了发明主题 C、该发明主题具有技术效果

D、该发明主题构成了完整的技术方案

17、除非发件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数据电文应以(A)视为数据电文接收的地点。A、收件人所设的营业地

B、收件人没有营业地的,以发件人的营业地 C、发件人所设的营业地

D、发件人没有营业地的,以其惯常居住地

18、所谓同际协调原则,是指各国在立法过程中尽量采取一套国际上可以接受的规则,以便排除(B)中的障碍,为电子商务创造更加安全的法律环境。A、统技术

B、传统法律

C、传统理论 D、传统观念

19、我国对数据电文形式问题的解决方案采取的途径是(B)A、同解决途径

B、法律解释途径

C、功能等同法

D、技术中立原则

20、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许多国家的法律赋予消费者在一定期间内试用商品,并无条件解除合同的权利。这个无条件退货或解除合同的期间,被称为(D)A、解除合同期

B、变更合同期

C、撤消合同期

D、冷却期限

21、数据电子根据双方约定或者法律规定,需要确认收讫的,应当确认收讫,在收到确认之

前,(B)

A、数据电文可视为已发送

B、数据电文可视为未发送 C、数据电文未发生法律效力

D、数据电文可视为未接收

22、认证机构颁发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纪录,是用来确认(B)的身份,或其他充足的特征。

A、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人

B、持有特定密钥的人 C、信息的发送者

D、信息的接收者

2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传统手写签名具有的功能的是(B)A、识别某人

B、确定签名人具有可信赖的资信状况 C、以签名形式确定签名人与签名行为的人身牵连关系 D、将签名人与文件内容相联系

24、认证机构颁发的数据电讯或者其他纪录,是用来确认(B)的身份。或其他充足的特征。

A、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人

B、持有特定密钥的人 C、信息的发送者

D、信息的接收者

25、数字化的信息具有以下特点(C)

A、易损耗性 B、不易篡改性C、易复制性 D、不易利用性

26、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拟交付给被许可方的拷贝灭失的风险,包括以电子方式交付的拷贝,于(C)时转移给被许可方。A、交给承运人

B、拷贝被交到目的地时

C、被许可方收到拷贝 D、电子信息交易合同成立

2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电子支付的特征的是(A)A、电子支付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B、电子支付是一种合同履行方式 C、电子支付是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形式

D、电子支付具有技术性

28、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许多国家的法律赋予消费者在一定期间内试用商品,并无条件解除合同的权利,这个无条件退货或解除合同的期间,被称为(D)A、解除合同期

B、变更合同期

C、撤消合同期

D、冷却期

29、在合同法律领域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在电子商务合同中对法律适用问题做出明确约定的,(A)A、采用当事人约定的法律

B、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适用的法律 C、适用缔约时许可方所在地的法律

D、适用交付拷贝的地方的法律

30、数字签名与传统的手写签名相比有如下优点(D)A、数字签名中的签名同信息是不能分开的B、只有特定的人可以对数字签名进行检验 C、任何人都可以对数字签名进行修改

D、在数字签名中,有效签名的复制同样是有效的签名

31.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所有利用(C)进行的商业贸易活动。

A.电子签名技术

B.法律手段

C.电子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D.法律手段和信息技术

32.我国《合同法》第儿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这一规定说明我国对数据电文形式问题的解决方案采取的途径是(B)。

A.合同解决途径

B.法律解释途径C.功能等同法

D.技术中立原则 33.根据我国《电子签名法》第2条的规定,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A)并标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

A.识别签名人B.识别签名人行为能力C.识别签名人权利能力D.识别签名人的具体身份

34.数据库的合法用户不经数据库制作者的同意,不可以实施以下行为(A)。A.为任何目的,复制或传播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

B.为私人目的,复制或传播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

C.为教学科研目的,复制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但要标明材料的来源,使用的内容也不能超过实现非商业性目的所需的程度

D.为公共安全、行政管理或司法程序的目的,复制或传播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 35.利用数字化网络传递将钱款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帐户的电子付款方式叫(B)。

A.电子现金

B.电子支票

C.信用卡系统

D.数字货币

36.在网络交易中,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许多国家的法律赋予消费者在一定期限内试用商品,并无条件解除合同的权利。这无条件退货解除合同的期间被称为(D)。

A.解除期

B.试用期C.退货期

D.冷却期 37.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被称为(A)。

A.格式条款

B.霸王条款C.无效条款

D.单方条款 38.按照系统有序的方式编排的,并可以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的集合被称为(C)。

A.多媒体

B.数字化信息。

C.数据库

D.信息产品 39.《著作权法》根据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需要,采纳的一个全新的法律术语是(D)。

A.信息网络使用权

B.信息网络收益权 C.信息网络复制权

D.信息网络传播权

40.电子商务中的认证,是指特定认证机构对(B)所作的认证。

A.传输方式的可靠性

B.电子签名的真实性C.信息生成、储存方法的可靠性D.签署文件的合法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采用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信息传输过程中的(AD)等问题。

A、完整性

B、功能性

C、有效性

D、防抵赖性

2、电子商务对以纸质文件为基础的传统法律规范带来的冲击表现在以下方面:(ACD)A、书面形式问题 B、主体资格问题

C、签名问题

D、证据效力问题

3、一项数据电文,在符合下列哪些条件时,应当视为满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ABCD)

A、自最终形成之时起,其完整性即有可靠保证 B、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 C、可以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记载

D、可以在正常的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改变

4、电子商务中的认证,是指特定认证机构对(BC)所作的认证 A、传输方式的可靠性 B、电子签名的真实性

C、签署者的真实性

D、签署文件的合法性

5、认证机构的义务是(ACD)A、可信赖系统的义务 B、传输信息的义务

C、持续义务 D、忠信义务

6、在订阅电子合同的情况下,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告辞以下情况:(ABD)A、订立合同的各项步骤

B、合同订立后是否存在档案以及是否可以查阅

C、服务供应商设立的地址

D、修正人为错误的方法

7、数据电文根据双方约定需要确认收讫,但未约定确认收讫方式的,收件人可以(AB)向发件人表明该数据电文已经收到。A、通过任何方式 B、通过任何行为

C、在任何时间内 D、通过双方约定的方式

8、对于电子信息交易合同,一方违约后,可以采取以下救济方式(ACD)A、实际履行

B、责令改正

C、继续使用

D、中止访问

9、在电子信息交易中的一些参与者,虽然不是交易的当事人,但却是电子信息交易所必须不可少的。这些主体包括(ABD)A、金融机构

B、认证机构

C、消费者

D、网络服务提供商

10、电子货币的特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ABCD)A、数字化形式

B、电子化手段

C、主体广泛性

D、结算方式票据化

11、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近几年纷纷立法,规范电子商务活动。各国电子商务立法的特点是(ABD)A、快捷

B、兼容

C、简洁

D、改、废相结合

12、为了使数据电文信息达到“书面形式”保存或提交的法律要求,《电子商务示范法》规定界定电子商务环境中“书面”的基本标准是:(A)以备(C)。A、可以调取

B、可以打印

C、以备日后查用

D、以备保存

13、一般认为,从私法意义上来讲,采用某种形式在今天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

A、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利益

B、维护第三人的利益 C、书面形式的证据价值

D、证明行为的合法性

14、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应当视为满足法律、行政法规定的文件保存要求(ABCD)。A、能够有效表现所载内容并可随时调取查用;

B、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受时的格式相同 C、能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受的内容;

D、能够识别该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发送或者接受的时间。

15、为了使数据电文信息达到“书面形式”保存或提交的法律要求,《电子商务示范法》规定界定电子商务环境中“书面”的基本标准是:(A)以备(C)A、可以调取 B、可以打印

C、以备日后查用 D、以备保存

16、电子合同的生效要件包括(CD)。A、必须采用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形式

B、行为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意思表示真实

D、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17、数据库特殊权利,包括数据库制作者的(BD)。A、传授权

B、摘录权

C、获得报酬权

D、再利用权

18、对于电子信息交易合同,一方违约后,可以采取以下赦济方式(ACD)。A、实际履行

B、责令改正

C、继续使用

D、中止访问

19、数据库的合法用户可以不经数据库制作者的同意,实施以下行为:(BCD)。A、为任何目的,复制或传播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 B、为私人目的,复制或传播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

C、为教学科研目的,复制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但要标明材料的来源,使用的内容也不能超过实现非商业性目的所需的程序

D、为公共安全、行政管理或司法程序的目的,复制或传播数据库内容的实质性部分 20、信息之所以为交易的标的物,是因为(CD)A、信息可以在线交易

B、信息可以作为交易的手段

C、这些信息具有一般物的独立存在的属性

D、这种信息具有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满足当事人的需求

21、关于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确立的是非歧视原则,即不得仅仅以某项信息采取数据电文形式为理由,而否定其(ABD)A、法律效力

B、有效性

C、经营资格

D、可执行性

22、电子商务对以纸质文件为基础的传统法律规范带来的冲击表现在以下方面:(ACD)A、书面形式问题 B、主体资格问题

C、签名问题 D、证据效力问题

23、数据电文形式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途径(ABC)A、合同解决途径 B、法律解释途径

C、功能等同法

D、技术中立原则

24、发件人收到收件人的收讫确认,即可(AC)A、推定有关数据电文已由收件人收到

B、此项推定表示该数据电文与所收到的电文相符

C、此项推定并不表示该数据电文与所收到的电文相符 D、此项推定表示收件人同意数据电文的内容

25、电子商务中的认证,是指特定认证机构对(BC)所作的认证。A、传输方式的可靠性 B、电子签名的真实性

C、签署者的真实性 D、签署文件的合法性

26、电子认证具有以下功能(AC)A、担保功能 B、技术中立功能

C、防止否认功能 D、功能等同功能

27、认证机构的主要职责是(ABC)

A、使用可信赖的系统以行使其职责,并披露相关信息 B、依照认证业务操作规范颁发证书

C、在收到申请人或其代表人的申请后暂停证书

D、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28、电子信息交易关系的内容具有特殊性,集中体现在信息产品许可人享有的(BC)A、产品控制权

B、电子控制权 C、对信息产品的瑕疵担保义务

D、对电子商务交易产品的瑕疵担保义务

29、在线货物销售,又称虚拟商店,它将原来有形的店铺设在了网上,使之“虚拟化”了,而所销售的仍然是有形的货物。所以(ABC)A.只是交易方式的电子化

B.其交易过程一般是在线订货、支付 C.其交易过程一般是离线送货

D.其交易过程一般是在线订货、支付和送货

30、从事认证服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ABCD)A、依法成立的法人组织

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总结 篇5

其一,胡锦涛强调“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类似说法曾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出现,但却是第一次明确用于新闻政策。其二,胡锦涛强调“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

江泽民新闻政策的核心是“舆论导向”,而胡锦涛更强调“舆论引导”。在“六二〇讲话”中他提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舆论导向”与“舆论引导”看似差异甚小,实则侧重不同。“舆论导向”重在严控媒体,而“舆论引导”则试图以柔性手段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检索一年间的人民网(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日),“舆论导向”在新闻标题中出现仅二十五次,而“舆论引导”出现了一百一十四次。“舆论导向”原是“**”后中共新闻政策的第一关键词,现在它的位置发生了微妙变化。

二〇〇八年十月十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将奥运期间的管理办法常规化。这一决定,和二〇〇八年五月一日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扩展了国内外传媒的空间。

42011年10月11号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 去年颁布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第61号令),彻底清查电视滥播广告的行为 对此《通知》要求,禁止在片头之后、剧情开始之前,以及剧情结束之后、片尾之前插播任何广告;在非黄金时间影视剧持续播出时间不少于15分钟、黄金时间影视剧持续播出时间不少于25分钟后,方可依据61号令规定插播商业广告。影视剧头尾禁插广告禁止播出涉性广告 影视剧头尾禁插广告

禁止播出涉性广告

通知还强调希望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切实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认真执行每套节目每日黄金时段公益广告播出数量不得少于4条(次)、全天公益广告播出时长不得少于商业广告总量3%的规定 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加强热点问题的弓I导和舆论监督,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2004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应对法》从草拟到广泛征求意见,到删除对媒体的限制性条款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有关灾难报道和突发事件以及信息公开的政策演变 2001年8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根据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特点和加强管理的需要,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修改和废止不相适应的法规,及时把有关政策通过法律程序转为法律法规。2009年10月12号,广电总局对《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广电总局17号令)进行了修订,并于9月8日颁布了修订后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 国务院1997年8月11日发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我国现行广播电视法律体系中的“龙头”。该条例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业进入了个法制化的轨道,对推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该条例较多的是约束性的条款,对被管理的广播电视机构的职权和职责及其工作人员的的权利和义务没有规定。这样就可能会因机构的职权不明,工作人员职责和权利义务不清而不利于工作。我国在2 0 07年1月1 7日国务院第1 65次常务会议上也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我国公民的知情权提供了保障。但这种保障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相关法规还有待健全。1998年8月31日公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不久,最高法院副院长提出判定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的主要标准是两条:一看报道是否真实;二看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如果媒体报道“严重失实”或“主要内容失实”或有诽谤内容就会构成侵权 《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1990年)、《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994)《音像制品管理条例》(1994年)、《电影管理条例》(1996年),这些行政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中国 正在和世界接轨 我国已经成为以立法来管理网络传播的国家,如单独颁布了一些对于网络媒体的管理规定,如:《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以及《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以来,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地陆续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打造“透明政府”、“阳光政府”等成为公共话题。业界也已开始从政治制度和法律角度着眼这方面的研究。这些新制度的建直反映了我国新闻管理制度的渐趋成熟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近日表示,广电总局已审核批准594家国内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 广电总局日前下发《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文字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电视剧文字质量管理。该通知自2011年7月l曰起执行。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厂告法》的颁布实施,报业的广告经营走上了正轨,政策界限逐步明确 1993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台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1994年中宜部再次发出《关于坚持小懈地抓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1995年、1996年两次科歼座谈会贯衡这一政策措施,l997年,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和中国记协联合发出《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使这这一政策措施部门法规形式予以确立,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活动和经营活动有明确的约束,报业的广告经营、发行经营逐步成为相对独立于采编部门的“经济实体” 17 1997年3月,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报业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转化内部报纸为内部资料.对质鞋高、会效益好的内部报刊可改为正式报纸,州2000年6月底摹本完成了内部报l刊转化工作.取消了内部报m系列 1996年l2月.“两办”《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管理的通知》,提出要 重点转化内部报刊,压缩行业报刊,要求“今后二年内,公扦发行的报 总量摹本持平,着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 2001年下半年.大门终于开肩了一道缝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 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1997年3月,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报业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转化内部报纸为内部资料.对质鞋高、社会效益好的内部报刊可改为正式报纸,到2000年6月底摹本完成了内部报刊转化工作.取消了内部报刊系列 2010年广电总局禁止使用英文缩写词语:NBA WTO等 199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规定: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内的广播电视集团”。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明确指出: “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把集团做大做强。在现有试点基础上,组建若干大型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的组建,突显了新闻媒体的产业化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新闻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显著特征。23 2003年,中央电视台根据事业发展的整体目标,提出“三个强化,四个确保”的目标,即“强化管理、强化改革、强化创新,确保导向正确,确保事业发展,确保安全播出,确保经营创收”。逐渐确立了由重规模、重数量的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的发展模式。

199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自觉遵守宣传纪律。意见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新闻阅评制度、新闻调研制度、新闻通气会制度、形势报告会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谈话制度。[1411996年9月,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时,提出了舆论导向“祸福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成为新闻工作的头等大事。

2003年年初,李长春在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代表座谈时谈道: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三贴近”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前提,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之后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提出要加强舆论监督,十四大报告中指出: “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下。”1690年代中期以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大:一是许多电台、电视台开设了专门节目,报纸开辟专栏,加强舆论监督,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其三分之一的节目内是批评报道,积极推进各级政府工作;二是各种大案要案、贪污腐败事件、特大事故、灾情的报道更为迅速、及时,如成克杰案、胡长青案、厦门走私案等都在媒体上得到公开、深人的报道,不仅使社会公众享有更充分的知情权,也敦促社会和政府完善机制.27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2006年颁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十一五”期间,以修订、制定新闻出版、著作权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到1995 年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颁布实施,报业的广告经营走上了正轨,政策界限逐步明确.29 1993年7 月31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折闻出版署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1F.“有偿新闻”的通知》,规定“新闻与广告必须严格分开”、‘新闻活动与经营活动必须严格分开”, 1994 年中宣部再次发出《关于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1995 年,1996 年两次召开座谈会贯彻这一政策携施,199了年,中宣部)’一电部、新闻出版署和中国记协联合发出《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卜规定》,使这一政策措施以部f }法规形式予以确立,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活动和经营活动有了明确的约束报业的J’告经营、发行经营逐步成为相对独立于采编部门的‘褚经济实休”。“据不完全统计,从997 年3月到2000年3 月,中国记协共受理举报1627 件,联合职能部门或贵成各地有关部门进行了查处,1999 年仅报纸一顶,就有27 家报社违纪违规受到不同程度处罚。由于我国新闻T.作的特殊地位和体制造成的这一’‘怪胎”,本应该依靠新闻媒介和从业者自我约束的“职业道德”,竟然不得不成为政策解决的“模块,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政策效果,但并未根除。只有报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公平竞争,以及新闻媒介的职业自律,才是彻底消灭“有偿新闻”的根本方法。

1996 年‘两办”37号文件明确指出:报刊业的治理重点是转化内部报刊。1997 年3 月,新闻出版署发出《关干报业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转化内部报纸为内部资料,对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内部报刊可改为正式报纸,到2000 年6 月底基本完成了内部报刊转化工作,取消了内部报刊系列。31 1996 年12 月,“两办1,37 号文件《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管理的通知》,提出要“重点转化内部报刊.,压缩行业报刊”,要求“今后三年内公开发行的报刊总见杀本持平,着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今后不再批办省部级以下的行业报、企事业报.’。遵照文件提 出的治理原则,新闻出版署利用3 年时间重点压缩了一批‘’行业报刊”和‘小机关报刊”,截至2000 年6 月底共压缩报纸324 种。1999 年8月“两办再次发出《关干调整中央国家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报刊结构的通知》,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厅局的635 种报纸,进行撤消和划转,提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原则上不办机关报、各司局所办报纸一律撤悄或划转、各地厅局不办报,原有的要划转”。根据这一政策措施,到2000 年12月,被划转到其他报社或报业集团的厅局报纸达550种,仅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就要了7 家报纸,干是又带来一次报纸“更名潮”,报业市场烽烟再起。

2001年下半年,大门终于开启了一道缝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中办发] 17 号文件,转发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千意见》,对我国传媒的‘1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介”经营给予了政策性放行

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极大地推进了新闻政策的法制化发展,同时,拓展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报道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的相关规定主要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1985年)、《关于严历打击非法出版物的通知》(1987年)、《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1990年)、《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994),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行政法规。近年来,国务院加紧制定发布了一些管理大众传播媒介的行政法规,如《音像制品管理条例》(1994年)、《电影管理条例》(1996年),这些行政法规几乎涵盖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1996年党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均出现“舆论监督”的概念。1990年以后,舆论监督的概念被写入中国的法规,例如《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1993年后,这个概念被写入中国的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十八条。

1990年颁布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外国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管理办法》,2001年12月12日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2005年1月10日颁布的《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05年2月7日颁布的《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2005年9月25日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等。可以说,新闻法制建设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变得日益迫切起来,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制定专门的新闻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中央批准,新闻立法筹备工作1984年正式开始,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组建成立了新闻法研究室,并在到全国各地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新闻法》草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法在我国迟迟没有出台。1997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2010年新闻出版法制建设要建立以《出版法》、《新闻法》和《著作权法》为主体及与其配套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

2009年7月

广电总局加大电视剧语言审查力度

新闻伦理与法规结业论文 篇6

姓 名:黄槐

学 号:200910060106 由尤文“电话门”所想到的新闻伦理失范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当今新闻媒体该如何保持格调?这是透过尤文“电话门”事件应该引发的关于媒体新闻伦理、社会责任的一个思考思考。关键词:窃听 尤文图斯 伦理 媒体 关系 新闻回顾:2006年5月4日,《米兰体育报》突然刊登了近年来尤文图斯俱乐部总经理莫吉与意甲裁判指定员之间的通话内容,刊登电话录音的内容主要是2004年莫吉与担任了6个赛季(1999年-2005年)意甲联赛裁判指定员帕伊雷托之间的通话记录,从而拉开了“电话门”事件的序幕,5月8日,足协主席卡拉罗辞职,副主席马齐尼随后辞职,包括那不勒斯、罗马和都灵等四大检察院开始介入调查。6月20日,意大利足协调查办公室副主任博雷利明确表示,这次被曝光的意大利足球丑闻事件,尤文图斯和AC米兰需要负主要责任,而拉齐奥和佛罗伦萨的责任相对较轻。根据调查结果,尤文图斯降入乙级基本确定,甚至可能降入丙级或者降入乙级后再扣分(传闻-9分开始)。同时,AC米兰也有降级可能。6月22日,意大利足协公布了丑闻初步调查结果,其中AC米兰、尤文图斯、佛罗伦萨、拉齐奥将被起诉,并被要求降级,尤文图斯近两次联赛冠军将被剥夺。

虽然窃听的内容有利于揭露黑幕,但是这种获取新闻的方式明显是值得商榷的,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关于《世界新闻报》因为窃听丑闻而导致倒闭的新闻,早在2007年,《世界新闻报》记者古德曼就因窃听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手机而锒铛入狱。然而,当时多数西方媒体对非法监听不以为意,甚至成为公开的潜规则。直到《世界新闻报》被曝涉嫌侵入一名被谋杀女孩的语音信箱,媒体窃听才成为西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实上,窃听事件不仅触碰了公众的道德底线,更加动摇了公众对媒体和政界的信任。它反映出西方媒体对人权的尊重明显缺失,其对新闻自由的滥用,危及的不仅是媒体自身,而是整个传媒行业和社会信用。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联系,可谓“相互利用,各取所需”。一方面,西方媒体往往成为政府隐形宣传和塑造民意的工具,政府需要利用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宣传施政意图,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政府、支持政府。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为例,英国的两个主要党派保守党和工党都对其极力讨好,希望能在竞选中争得默多克的支持。只要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施以援手,两党在民调中的排名就会大幅度上升。据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前新闻主管库尔森,曾在促使新闻集团旗下的《太阳报》支持保守党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布莱尔、布朗、卡梅伦等几任英国首相与默多克本人都私交甚笃。另一方面,在西方,媒体作为商业组织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级目的,因此它也需要政府这个巨大的新闻源。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对媒体而言,这些信息往往都是重要的新闻线索。早在二十年前进行的一次针对2850篇刊登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热点文章调查就发现,78%的被调查文章主要是基于一些公共官员的话语。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则深刻地指出,西方媒体只是用传播有偏见的信息来代替新闻吸引公众的眼球,虽然西方媒体一再强调“新闻自由”,但它依然服从于国家利益以及维护着政府政党的特殊利益。由此可见西方媒体巨大的虚伪性。

一直以来,某些西方媒体总把“尊重人权”、“保护隐私”挂在嘴边,这些口号诚然光荣而神圣。但是,从“窃听丑闻”中,我们看到了世界传媒大亨们何等的姿态与身手?他们是如何捍卫新闻伦理、尊重个人隐私的?窃听丑闻的败露,不仅冲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更是侵犯了基本人权。这种与西方媒体新闻观自相矛盾的行径,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愤怒和谴责,而是更多的恐惧与疑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如何保持格调?这是透过窃听丑闻引发的媒体新闻伦理、社会责任的基本思考。然而,这一场窃听风暴已不单单只是某些媒体职业操守的问题,有越来越多政界、警界人士卷了进来,“媒体绑架民意、民意胁迫政客、政客勾结媒体”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凸显。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政界人物拉拢甚至取悦媒体;为获取舆论支持,相关部门对媒体的不当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客的勾结与纵容,无疑让窃听丑闻曝出了政治交易下新闻监管的乏力。英国首相卡梅伦认为,媒体的自我监管已经失效,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于媒体和政府的新机构负责监督媒体遵守行业标准。

媒体应当是社会良知的化身,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从而引领社会朝着正确、光明的方向前进。我们的新闻价值理念,只能是向全社会公众负责,向人民群众负责。社会责任意识,这是当下全社会的稀缺物资。我们在新闻业内,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加强这方面意识的教育,对于发展、振兴我国的新闻业,更好地培养、造就自己的新闻队伍,取得广大公众的信任,至为迫切。窃听丑闻折射出西方媒体发展及民主体制遭遇的制度困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反面教材。它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国内媒体健康发展。对照这起事件,我们也更加认识到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性。其中,公信力是基石,它不仅来自准确、权威的事实报道,也来自对法律的遵从和对道德的恪守。在合法地获取新闻方面,仅仅依靠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是不够的,必须对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加强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才能确保新闻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尤文“电话门”和《世界新闻报》“窃听门”这些类似的窃听新闻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撕碎了西方传媒的华丽外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很好的反面教材。

参考文献:

单选《新闻法规》 篇7

关键词:新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伦理与法规

一、互联网的新发展

近几年,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为《报告》) 显示, 截至2015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 半数中国人已在使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 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互联网主要呈现了以下新的发展状况:一是互联网普及率达48.8%, 社会的各方面深受网络的影响;二是手机网民规模稳步增长,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 但重点人群可转化空间大;三是移动商务类应用拉动网络经济增长, 信息获取类应用注重个性化服务;四是网络炒股用户规模激增, 余额理财类应用增长停滞;五是娱乐类应用整体保持稳定, 使用率涨跌互现。[1]

二、网络新闻地位的提升

网络新闻是新闻事业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形态。网络新闻在产生之初普及率还不是那么高, 网络新闻也只是在年轻人中流传较广, 当时人们并不觉得网络会像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一样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习惯性媒介。所以网络新闻在开始发展时, 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规管理也并没有随着其快速发展而制定出来。网络新闻受到的约束只是那些针对传统媒体的行业规则和法律, 而这些规则和法律面对新生的网络新闻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甚至有许多的制度性漏洞。 这样一来, 网络新闻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完全是不受约束的。许多新兴的资讯网站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对待新闻过于强调求快, 带来虚假新闻泛滥;对待受众一味迎合, 导致新闻价值取向片面;过度追求新闻数量, 忽略新闻质量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普及率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 《报告》显示, 2015年, 我国新增网民3951万人, 增长率为6.1%, 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 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报告》 同时显示, 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 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 有90.1% 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 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这样的改变提升了网媒的地位,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新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获取资讯的手段。毫不夸张地说, 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新闻不仅在迅捷性而且在角度、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步, 基本得到普遍认可。同时, 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也使其成为众多意见的汇集地, 从而形成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 在民意表达、政务公开以及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三、网络时代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发展存在的不足

基于网络新闻地位的提升, 可以说网络新闻已然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比之前, 网络新闻影响的范围更加广泛。在网络新闻的发展过程中, 业界和学术界都开始加强了对其伦理与法规的关注, 而且网络新闻整体秩序相比之前得到了重大改变, 但是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规仍需要继续完善。

(一) 网络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发展

随着网络新闻的不断发展, 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许多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网络新闻伦理与法规取得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过分追求点击率、虚假新闻充斥的现象基本消失。伴随着网络新闻不断发展, 一方面, 网络媒体逐渐意识到虚假新闻给行业和自身都会带来严重得伤害;另一方面, 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性增强, 为了维护自身形象保证长远发展, 网络媒体开始自觉抵制虚假新闻。在2004年6月19日《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出台之后, 虚假新闻充斥各大网络平台的现象就彻底成为过去。

2. 网络新闻媚俗化, 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泛滥的现象有所缓解。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 不少网站发布的网络新闻以色情信息来吸引受众眼球, 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获取利益, 这种做法对上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针对这种现象, 《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也在2004年6月应时出台。

3. 盲目追求新闻面广, 除重点新闻外, 其他新闻资讯采用抄袭或者简单修改后就为自己所用等侵权行为已被明令禁止。在《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2005年5月30日) 和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2006年5月10日) 未出台之前, 网络新闻的版权很难得到保护, 我们打开百度和谷歌引擎搜索, 大多数网络新闻都有许多媒介转载复制, 甚至恶意剪切和篡改, 严重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4. 网络新闻质量不高, 部分新闻主观评价、情绪化明显的问题一去不复返。网络新闻发展前景不明朗是没有吸引足够的专业新闻人参与其中, 从而带来了网络新闻不像新闻、不遵守新闻基本伦理的问题。这种问题伴随大量专业的新闻人才涌入网络媒体, 许多专业的新闻人士转向网络新闻后便一去不复返了。

(二)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伦理与法规的仍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网络新闻伦理与法规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是仍然还不够完善。

1. 盲目追求速度, 新闻报道不严谨。网络媒体对部分新闻事件盲目追求速度, 致使新闻报道不够严谨, 有时甚至会出现明显的错误、人云亦云。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被误报逝世”为例, 2015年2月4日晚上10点, 中国各大新闻客户端发出这样一条推送“:据外媒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因肺癌去世享年91岁。”这篇报道完毕后不到1个小时, 各大新闻客户端又发出推送承认这是一次错误新闻并致歉。在这场闹剧中沦陷的有新浪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百度新闻、ZAKER资讯、今日头条、人民网、搜狐新闻、CCTVNEWS等。值得赞赏的是几大门户网站中腾讯新闻没有误报, 并及时发布了核实信息。腾讯新闻在这次抢新闻大战中保持了冷静!虽然这次闹剧没有引起重大的事故, 但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网络新闻客户端出现这样致命的失误是不可饶恕的。网络媒体为了抢新闻根本未对新闻内容进行核实, 这样的行为无疑会扰乱网络新闻秩序。

2. 一味追求话题性, 忽略报道的权威性。如今微博、微信成为网民讨论新闻事件的主要平台, 网络媒体为了扩大知名度, 在报道中一味向热门话题靠拢, 而忽视了对新闻进行权威性报道。以“天价虾”事件之后的2016年“天价鱼”事件为例, 在网友曝光自己被“宰客”之后, 网友积极讨论, “天价鱼” 立刻变为热门话题, 各大网络媒体并没有去积极核实报道“天价鱼”事件本身, 而是大肆抨击各大旅游区的风气问题。而后当官方表示“天价鱼”是明码标价并非宰客后, 各大网络媒体又开始抨击游客借助网友的同理心歪曲事实。最后官方最终调查:专项调查组认定饭店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吊销涉事饭店营业执照, 对店主罚款50万元。此次事件中, 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并没有起到呈现事实的作用, 反而跟随网络舆论倒来倒去, 完全没有尽到一个大众传媒应尽的责任。

3. 强调新闻的提及性, 缺乏报道的深层次性。移动互联时代下, 用户每天都会收到新闻客户端推送的新闻资讯, 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和用户注意力稀缺的时代, 许多新闻都是标题党或处于泛泛而谈的状态。对新闻的深层挖掘不够, 新闻 “快餐化”倾向严重。[3]2014年腾讯科技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移动媒体发展新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 有60.6% 的用户会在碎片时间里访问移动媒体, 笑话、段子等内容有更好的市场空间。这些碎片时间主要分布在休息或闲暇时间、卫生间、床上、等待或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而网络媒体为了迎合市场, 并不注重内容的深度。但从新闻伦理上讲, 媒体需要为受众提供一定深层次的新闻报道, 况且在用户注意力稀缺时代, “快餐式”内容只是用户的生活调味小菜, 深度类或研究型内容将会成为大餐, 内容为王定会强势回归。

四、结语

伴随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网络新闻和约束其发展的伦理与法规都实现了巨大的发展。整个网络新闻的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但是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规仍然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肯定原有的发展成就, 更要正视仍然存在的这些问题, 不断完善我国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规。

参考文献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路信息中心 (CNNIC) , 2016-1-2.

[2]李想.网络新闻传播的伦理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14:17-18.

上一篇:我最尊敬的人的作文400字下一篇:桂阳县非法加油站(点)专项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