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篇1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普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为发展吉首市经济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习宣传国家法律、法规,要按照市里普法规划进行,重点以技术监督法律、法规为主。

二、学习宣传内容:

1、《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工业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质量认证管理条例》、《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等学习内容。

2、宣传法例赋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职能。

三、宣传学习对象:首先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其次是面向社会宣传,主要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及广大消费者。

四、宣传的方式:

1、在《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日及“3.15”消费者权益日中、组织全市范围内的大型宣传纪念活动、同时加强对锅容管特安全监察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

2、在日常开展工作中向有关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广泛宣传。

五、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学习宣传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首先是与新闻部门联合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其次走向报刊积极投搞,及时反映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动态;第三是举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结果新闻发布会、进行宣传《产品质量法》等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篇2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不规范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之前, 我国虽然有关于农产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 如《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和《农业法》, 但这些法律仅对农产品质量做了一些概要性规定, 尚未出台具体细则。而且由于标准较低, 覆盖面不大, 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严苛的要求。另外,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虽然作为农产品立法体系的有益补充, 与其他相关的法律尚未统一协调, 这就导致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无所适从。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度不健全

首先,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配套, 在对农产品的组织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基础性研究;其次, 在标准的立项上没有突出国家与地方的等级之差, 也没有体现行业之差, 标准的侧重点不明确, 难以反映质量安全标准的层次;再次, 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有所雷同, 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最后, 标准的国际对接性差, 国内没有达到国际上用技术法规来规范生产的要求, 因而难以实现在农产品质量上与贸易国的对接。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 我国农产品认证是由各行业、各部门来开展, 由于认证标准不配套, 缺少第三方的监督, 因而不能充分体现客观公正性;其次, 我国目前的认证制度还未能实现对农产品分品级认证和分体系认证, 认证形式较为单一, 也不科学;最后, 我国农产品认证工作没有与国际接轨, 我国已经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至今没有得到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认可, 缺乏国际认可度, 不能在贸易国之间发挥质量证明的作用。

1.4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法律制度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 我国没有一部健全的紧急状态法律制度和紧急状态法。虽然我国目前出台的应急法律法规, 如《戒严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等, 明确了政府在不同的突发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行为以及公民必须履行的紧急情况下的法律义务和需受限的法律权利, 但是这类法律具有针对性, 一种紧急状态只能对应一部法律, 一旦紧急状况复杂, 就难以开展统一的紧急指挥与部署。

1.5 现有法律法规实效性不明显

一是执法力度不够。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 目前对于违反农产品安全卫生规则而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处罚力度过轻, 特别是对蓄意违反规则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的企业或个人起不到重罚作用。二是由于配套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相关的可操作性实施细则尚未正式出台, 导致部分法律法规在实际中很难推行。三是由于实施监督的技术体系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 有些需要靠其支撑的法律法规就很难实现。

1.6 法律的执行过程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

由于目前我国有关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的可操作性实施细则尚未完善, 因而行政机关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上缺乏规范性和连续性, 检查、处理行为往往是一阵风式的。当这阵风过去之后, 一些制假造假分子又开始无视法规, 肆意违反规定。一些执法部门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严重渎职与不良农产品商贩沆瀣一气, 导致假冒伪劣农产品在市场上层出不穷, 农产品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进而严重危及到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2 完善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对策

2.1 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遵循“从农田到餐桌”的原则, 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种环节加以规范, 形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可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农产品安全标准制度, 确保对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制定加强重点环节管理的法律法规, 增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将各种具体的农产品管理标准整合到一个单一的法律体系中。

2.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制度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 本着责任明晰和可追溯性的基本原则, 建立起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对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全程控制, 明确划分整个过程中不同行为主体的责任。构建起农产品责任制度, 依法对引起质量安全事故的相关责任者进行严厉的惩罚, 以此监督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经营各方的行为。

2.3 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

政府应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专门的农产品认证相关管理办法, 对认证机构、认证单位、认证活动和认证人员做出规定, 在行政上实施政府行政许可和监管, 使农产品认证管理在制度上健全, 程序上规范, 人员上专业, 并允许一些具有较强资质的国际认证机构在我国进行农产品的认可, 增强国际认可度。

2.4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安全应急法律体系

政府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将农产品安全应急体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体系基础之上。要在宪法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紧急状态制度体系, 明确紧急状态法的相关规定和权利义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政府在紧急状态时依法行政, 又能保障公民的权利免受非法行为的侵犯。

2.5 明确中央与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责

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中央统一部署、地方迅速反应的、高效运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各个监管机构的职能, 进行专业分工, 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 合理布局, 逐步建立起责权利相一致的权威性的管理体制, 明确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监管机构, 如农业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依法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质量检验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无漏洞的审核与管理。

2.6 充分赋予执法部门权力,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要对农产品相关企业实行连续性的强有力的管制。首先要扩大执法部门的检查权, 包括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记录进行追踪;要求有关组织提供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要求农产品企业定期把产品生产清单向食品管理部门报送;要求农产品企业保留相关的食品生产和流通记录以便执法部门查看等。

3 结语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与人民、社会和国家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 但由于还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它必将对维护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食品安全法文书范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姚菊芬.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热点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1.

[3]匡远配, 曾福生.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问题的探讨[J].北京社会科学, 2002, (2) .

提高法规质量从源头抓起 篇3

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提高法规质量从立项抓起

目前,从各地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来看,90%以上是由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府根据实际需要提议的。因此,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过程中,人大常委会和政府的共识是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关键。长春市本届人大常委会产生伊始,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述就主持召开了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和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及常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立法工作协调会。他在会上强调,我们制定出的地方性法规必须是“良法”,而制定“良法”必须从源头抓起,认真搞好法规立项工作,无论是人大常委会还是市人民政府都要切实重视这项工作,要充分认识到立项工作是进一步落实立法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地方立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确定立法项目,明确立法工作方向,选择工作重点,实现立法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形成制度,制定办法,全面规范立项工作

为了保证立项工作的有序和高效进行,进一步规范立项工作,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地方性法规立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先调研、后立项,不调研、不立项;优先考虑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的项目;修改法规和制定法规并重”等确立为立项的三项基本原则。尤其是“先调研、后立项,不调研,不立项”的原则,确立了调研的重要和必要地位。据此,在确定立法项目的过程中,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及常委会的相关部门要提前介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立法项目,未经调研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立法规划或者立法计划。办法还规定,长春市地方性法规立项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需要的;二是具有可行性;三是立法条件成熟、准备工作充分。办法还明确规定,立法项目的确立,要严格遵循部署通知、组织申报、调研论证、综合协调、主任会议审议、常委会会议确定、项目公布等立项程序,办法对文本格式和项目调整也作了具体规定,使立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深入实际,密切配合,调研贯穿立项工作的始终

在确定立法项目的过程中,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及各专门委员会、市政府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深入到基层了解实际情况,进一步掌握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初步确定立法项目,然后再围绕初步确定的项目展开进一步调研,组织论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法条件成熟的优先考虑。2004年在调研时,立项工作小组了解到经营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忽视生产安全的现象较为普遍,全年全市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7起,死亡36人,急需制定一部符合地方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关于安全生产的地方性法规。为此,立项工作小组深入到厂矿企业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认为立法时机已经成熟,并且准备充分,最终将《长春市安全生产条例》确定为2005年长春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项目。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长春市安全生产条例》已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该条例在安全生产中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日见突出。

拓宽渠道,发扬民主,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

确定立法项目前,由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向政府各部门发出征集立法项目的通知,并在各新闻媒体上发布,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多年的实践证明,征集意见和建议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调查研究的过程。因此,长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一环节,由专人负责汇总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法制委员会委员、立法顾问、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士,分别对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做进一步的论证。

综合协调,科学筛选,确定立法项目

相关部门把调研情况和论证情况汇总后,组织市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和政府法制办召开协调会,根据五年立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编制立法计划工作进展的情况,在既保证法制统一又符合地方实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委确立的中心工作,以解决地方事业发展中涉及全局和大局的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选择目标,对立法项目进行再次筛选。

2005年下半年,经过大量的调研反复论证,初步确定13个项目列入《2006年长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在调研和论证过程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科学筛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波罗湖作为长春市最大的淡水湖泊和惟一的一块大型湿地,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每况愈下,1998年至2001年连续4年湖泊干涸。2001年7月,波罗湖湿地发生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蝗虫灾害,周边5个乡镇18个村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000公顷,其中绝收面积近7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长春市的“天然肺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依法保护自然区已成当务之急。

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篇4

2.我国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特点 我国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具有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具有“监、帮、促”相结合,监督检验与群众参与质量管理相结合的特点。

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监督:就是科学公正地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实行依法监督,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帮助:就是充分运用监督手段扶正祛邪,提供优质服务,为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就是促进药品质量的提高,促进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3.我国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原则

⑴ 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药品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宗旨,也是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因此,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⑵ 质量第一的原则 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的质量至关重要,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才能保证疗效;否则将无效,以致于贻误病情。因此,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我们自始至终应该把药品的质量放在首位。

⑶ 法制化与科学化高度统一的原则 总结以往经验,要搞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对其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推广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来促进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就是对药品科学的监督管理赋予了法定性质。

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篇5

之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概况

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概况

主要内容

一、我国种子质量制度

二、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

--种子企业是种子质量管理的主体

--政府对种子质量实施宏观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种子质量监督工作

三、我省种子质量监管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重点

一、《种子法》确定的种子质量制度

2000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标志着我国种子质量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法制化管理阶段。

《种子法》确定的种子质量制度是

最低种用标准基础上的真实标签制度。

《种子法》所述的种子质量强调的是种子的栽培使用价值和播种价值,把种子真实性、标签标注值、国家种用标准、不带检疫对象等纳入评价指标。

依法生产、经营管理,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

假劣种子认定

1、假种子的认定

下列种子为假种子:

(1)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

(2)种子种类、品种、产地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的。

2、劣种子的认定

下列种子为劣种子:

(1)质量低于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的(2)质量低于标签标注指标的(3)因变质不能作种子使用的(4)杂草种子的比率超过规定的(5)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质量指标是指生产商承诺的质量指标,按品种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指标标注。

二、种子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

我国种子立法,充分考虑了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特点,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作为立法宗旨之一。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规范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推动种子产业化,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

围绕 “提高种子质量水平”这一立法宗旨,《种子法》明确了种子质量监督管理体制,确定了种子企业、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落实了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构成了种子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即

--种子企业是种子质量管理的主体;

--政府对种子质量实施宏观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种子质量监督工作。

(一)种子企业是种子质量管理的主体

种子质量是企业活动的结果,要求种子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种子质量管理制度,确保种子质量。依法承担质量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依法遵守质量管理规范

2、依法履行质量义务

3、依法承担质量责任

1、依法遵守质量管理规范

企业要对种子质量实行全过程管理,确保种子质量。主要把好三环节关

(1)种子生产环节

--种子企业必须满足保证种子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保证种子质量所必需的生产技术、检验人员、环境和设施条件。

--商品种子生产应当执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和种子检验检疫规程。

--要建立种子生产档案,如实记录各种可能会对种子质量带来影响的信息。如载明生产地点、生产地块环境、前茬作物、亲本种子来源和质量、技术负责人、田间检验记录、产地气象记录、种子流向等内容。

(2)加工环节:销售的种子应当加工、包装。

(3)经营环节

--种子企业开展经营活动,要满足保证种子质量的基本条件。如检验种子质量人员及检验仪器设备等;

--要建立种子经营档案,包括种子来源,加工、运输、贮藏和质量检测等环节的简要说明及责任人、种子销售去向等。

--禁止生产、经营假、劣种子。

--销售的种子应当附有标签。标签标注的内容应当与销售的种子相符,并符合有关规定。

2、依法履行质量义务

--生产、销售、进口的种子要保证具有使用价值,符合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

--附有种子标签,明示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真实信息。

--除不能加工包装外,销售的种子应当加工、包装。

--建立种子质量档案。

--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出口假、劣种子。

3、依法承担质量责任

种子企业不履行《种子法》规定的保证种子质量的义务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1)质量问题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种子使用者因种子质量问题遭受损失的,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应当予以赔偿。赔偿额包括购种价款、有关费用和可得利益损失。

(2)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

--行政处罚包括①责令改正,②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③罚款,④责令停止生产、经营,⑤吊销许可证等;

--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政府对种子质量实施宏观管理

政府具有指导种子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种子质量全面提高,增强种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责任。

《种子法》规范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将“提高种子质量水平”纳入种业发展规划。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规划的实施。

如我国实施的种子工程项目重点建设了全国种子质量检验体系。

2、政府规定基本管理制度,引导、督促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加强种子质量管理。《种子法》授权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3、组织有关部门(如农业、工商部门)依法采取措施,制止种子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种子法》规定的行为,保障《种子法》的施行。

(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种子质量监督工作

《种子法》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法定的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主体。

种子质量监督的形式主要实行监督抽查并对抽查结果进行公告的制度。

1、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1)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的特点是以技术标准为规范,以检验检测为手段,判定是否符合相应规范的监督。

--监督抽查依据的技术规范是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0464 -2006《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和GB 4404《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

--监督抽查内容包括:种子质量(产品实物质量)和种子标签的标注质量。

--公布抽查结果包括种子质量和标签标注质量。

(2)监督抽查合格种子的内涵

--依法生产经营

经营种子要取得经营许可证,生产主要农作物种子要取得生产许可证,推广主要农作物和转基因品种要审定,等

--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种用标准;

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

杂草不超过规定要求。

--种子标签标注规范

(3)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的制度的实施

2005农业部令第50号

《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抽查规划,下达监督抽查任务;

--种子管理机构和或质检机构负责扦样工作;

--质检机构负责样品的检测工作;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抽查后处理。主要内容包括:

-结果和通报公告;

-整改复查;

-跟踪抽查;

-行政处罚。

2、农作物种子标签真实制度

农作物种子标签真实制度是《种子法》确立的一项基本法定制度。

农作物种子标签真实制度要求种子生产商、进口商和分装单位在投放市场的销售种子包装上应当合法、真实、规范明示质量及相关信息。

《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2001年农业部令第49号)

国家强制性标准GB 20464-2006《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标签标注应合法、真实、规范。标注内容主要包括:

--产品名称:作物种类、种子类别、品种名称;

--与质量指标有关的信息: 质量指标、净含量、生产年月、分装日期、产地、杂草种子; --与质量责任有关的信息:生产商、分装单位、进口商名称、地址及联系方式; --涉及安全的说明:药剂处理种子的警示标志,转基因种子;

--各种许可证明编号:品种审定编号、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检疫证明编号、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编号等。

3、种子质量监管保障体系

(1)种子检验机构考核制度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抽查可以委托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承担种子质量检验的机构要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

(2008年农业部令第12号)

种子检验机构是《种子法》唯一明确的技术服务法定机构;是对外开展农作物种子检验服务,出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数据和结果的检验机构。不同于种子企业的检验室。

--考核原则:“考核要求、考核程序、证书标志和监督管理统一”

--按照行政许可程序进行管理:申请与受理→能力考评→审查与决定

--考核管理机关 :农业部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以上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设置的检验机构由农业部考核;其他检验机构由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

--检验机构考核方式:文件审查、现场评审和能力验证相结合。

(2)种子检验员考核制度

种子质量检验机构配备的种子检验员要经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考核管理办法》(2005年农业部令第49号)

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和统一规则的考试考核制度。

--按照行政许可程序进行管理。

--考核管理机关 :农业部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依法设置的检验机构的种子检验员由农业部考核;其他检验机构的种子检验员由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

--考核方式:专业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

质量法规考试题库 多选题 篇6

B.个人独资企业

C.个体工商户

D.自然人

2.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具有与生产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BCD)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A.采购

B.加工

C.包装

D.贮存

3.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具有与生产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ABCD)、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A.消毒、更衣、盥洗

B.洗涤以及处理废水

C.采光、照明、通风

D.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

4.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提交下列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ABCDEF)A.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B.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C.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D.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D.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E.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F.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5.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提交下列图纸(ABC)。A.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平面图

B.各功能区间布局平面图

C.工艺设备布局图和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D.主要生产和检验设备设计图

6.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具备与生产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ABC)。A.场所、生产设备或者设施

B.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C.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D.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7.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应当具备与所生产食品添加剂品种相适应的(ABCD)。A.场所

B.生产设备或者设施

C.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D.管理制度

8.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应当向申请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ABCDE)。A.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申请书

B.营业执照复印件

C.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平面图和生产加工各功能区间布局平面图

D.食品添加剂生产主要设备、设施清单及布局图

E.食品添加剂安全自查、进货查验记录、出厂检验记录等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的规章制度

9.食品生产者应当妥善保管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得(ACD)、转让。A.伪造、涂改

B.扫描、复印

C.倒卖

D.出租、出借

10.食品生产者应当在生产场所的显著位置(BC)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A.保存

B.悬挂

C.摆放

D.存档

11.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现有(ABC)等事项发生变化,需要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变更申请。A.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B.主要生产设备设施

C.食品类别

D.国家标准

12.食品生产许可证副本载明的(AB)发生变化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A.同一食品类别内的事项

B.外设仓库地址

C.产品名称

D.监管人员

13.食品生产许可证遗失、损坏的,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补办,并提交下列材料(ABC)。A.食品生产许可证补办申请书

B.遗失公告的材料

C.损坏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原件

D.营业执照

14.食品生产许可证遗失的,申请人应当在(BC)或者刊登遗失公告的材料。A.微博

B.县级以上主要媒体上

C.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

D.各大门户网站

15.食品生产者申请注销食品生产许可的,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BCD)。A.营业执照

B.食品生产许可注销申请书

C.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副本

D.与注销食品生产许可有关的其他材料

16.有(ABCDE)情形之一,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申请办理注销手续的,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办理食品生产许可注销手续A.食品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B.食品生产者主体资格依法终止的C.食品生产许可依法被撤回、撤销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D.因不可抗力导致食品生产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E.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食品生产许可的其他情形 17.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ABCD)等情况记入食品生产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增加监督检查频次。A.食品生产许可颁发

B.许可事项检查

C.日常监督检查

D.许可违法行为查处

18.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日常监督管理人员负责所管辖食品生产者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必要时,应当依法对相关食品(BC)企业进行检查。A.经营

B.仓储

C.物流

D.回收

19.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ABC)并处罚款。A.违法所得

B.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C.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D.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交通工具

20.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ABD)。A.由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许可

B.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C.被许可人终身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

D.被许可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

21.食品生产者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的,(ABC)。A.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B.处1万元以下罚款

C.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D.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22.食品生产者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设施、食品类别等事项发生变化,需要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未按规定申请变更的,由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AB)。A.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B.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C.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D.不予追究

23.食品生产许可证副本载明的同一食品类别内的事项、外设仓库地址发生变化,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报告的,或者食品生产者终止食品生产,食品生产许可被撤回、撤销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未按规定申请办理注销手续的,由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AB)。A.责令改正

B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

C.吊销生产许可证

D.不予追究

24.被吊销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ABC)。A.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B.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C.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D.不得开办企业

25.从事下列哪几项生产经营活动(ABCDEF),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A.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

B.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C.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生产经营 D.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E.食品的贮存和运输

F.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26.食品安全工作实行(ABCD),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A预防为主

B风险管理

C全程控制

D社会共治

27.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ABD)从事生产经营活动。A法律

B法规

C领导指示

D食品安全标准

28.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AB)。A接受社会监督

B承担社会责任

C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D追求品牌效应

29.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等服务,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AB)。A行业诚信建设

B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C企业最求利益最大化

D企业价值最大化

30.食品生产者采购下列哪些(ABC)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A、食品原料

B、食品添加剂

C、食品相关产品

D、所有物品

31.食品生产企业的进货查验记录应当如实记录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ABCD).A、名称

B、规格

C、数量

D、进货日期

32.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应当(ABC)。A、准确

B、及时

C、客观

D、全面

33.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AC)。A真实

B片面

C公正

D夸大

34.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ABC)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A剧毒

B高毒

C高残留

D 低残留

35.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BC)。A通俗易懂

B科学合理

C安全可靠

D简单好操作

36.食品中(BD)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A对身体有益物质

B农药残留

C有益健康成分

D兽药残留。

3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ABCDE)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代表组成。A医学

B食品

C营养

D生物

E环境

38.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ABC)等部门,分别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B质量监督

C农业行政

D商务部门

39.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AB)。A科学合理

B安全可靠

C客观公正

D内容完整

4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医学、食品、营养、生物、环境等方面的专家以及(ABC)的代表组成。A国务院有关部门

B食品行业协会

C消费者协会

D企业代表

41.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ABCDE)等作出规定。A食品安全事故分级 B事故处置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C预防预警机制

D处置程序

E应急保障措施

42.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AB)部门报告。A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B卫生行政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4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ABC)。A隐匿证据

B伪造证据

C毁灭证据

D提供有关证据

44.调查食品安全事故,应当坚持(BD)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清事故性质和原因,认定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A严肃认真

B实事求是

C一追到底

D尊重科学

45.食品安全事故调查部门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提供相关(BD),不得拒绝。A金钱

B样品

C香烟等其他与事故调查无关的物品

D资料

46.食品安全事故调查部门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按照要求提供(AB),不得拒绝。A样品

B资料

C香烟等其他与事故调查无关的物品

D 财物

47.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ABC),不得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A隐瞒

B谎报

C缓报

D第一时间报告

48.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调查,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向(AB)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A本级人民政府

B上一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C本级卫生部门

D上级卫生部门

49.调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有关(ABC)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答案:A监督管理部门

B食品检验机构 C认证机构

D标准制定部门

50.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ABD)等物品;违法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A工具

B设备

C厂房

D原料 51.媒体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依法承担(ABCD)等民事责任。A消除影响

B赔礼道歉

C赔偿损失

D恢复名誉

52.以下属于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情形有(ABCE)。

A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

B生产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类

C生产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食品

D生产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食品

E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

53.企业法人、(ABC)等,以营业执照载明的主体作为申请人。A.合伙企业

B.个人独资企业

C.个体工商户

D.自然人

54.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具有与生产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BCD)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A.采购

B.加工

C.包装

D.贮存

55.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具有与生产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ABCD)、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A.消毒、更衣、盥洗

B.洗涤以及处理废水

C.采光、照明、通风

D.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

56.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提交下列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ABCDEF)A.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B.生产过程控制制度

C.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D.食品安全自查制度 E.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F.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制度 57.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提交下列图纸(ABC)。A.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平面图

B.各功能区间布局平面图

C.工艺设备布局图和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D.主要生产和检验设备设计图 58.申请食品生产许可,应当具备与生产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ABC)。A.场所、生产设备或者设施

B.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C.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D.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59.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应当具备与所生产食品添加剂品种相适应的(ABCD)。A.场所

B.生产设备或者设施

C.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D.管理制度

60.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应当向申请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ABCDE)。A.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申请书

B.营业执照复印件

C.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场所及其周围环境平面图和生产加工各功能区间布局平面图

D.食品添加剂生产主要设备、设施清单及布局图

E.食品添加剂安全自查、进货查验记录、出厂检验记录等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的规章制度

61.食品生产者应当妥善保管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得(ACD)、转让。A.伪造、涂改

B.扫描、复印

C.倒卖

D.出租、出借

62.食品生产者应当在生产场所的显著位置(BC)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A.保存

B.悬挂

C.摆放

D.存档

63.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现有(ABC)等事项发生变化,需要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变更申请。A.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

B.主要生产设备设施

C.食品类别

D.国家标准

64.食品生产许可证副本载明的(AB)发生变化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A.同一食品类别内的事项

B.外设仓库地址

C.产品名称

D.监管人员

65.食品生产许可证遗失、损坏的,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补办,并提交下列材料(ABC)。A.食品生产许可证补办申请书

B.遗失公告的材料

C.损坏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原件

D.营业执照

66.食品生产许可证遗失的,申请人应当在(BC)或者刊登遗失公告的材料。A.微博

B.县级以上主要媒体上

C.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站

D.各大门户网站

67.食品生产者申请注销食品生产许可的,应当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材料(BCD)。A.营业执照

B.食品生产许可注销申请书

C.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本、副本

D.与注销食品生产许可有关的其他材料

68.有(ABCDE)情形之一,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申请办理注销手续的,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办理食品生产许可注销手续A.食品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B.食品生产者主体资格依法终止的C.食品生产许可依法被撤回、撤销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D.因不可抗力导致食品生产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E.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食品生产许可的其他情形

69.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ABCD)等情况记入食品生产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依法向社会公布;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者应当增加监督检查频次。A.食品生产许可颁发

B.许可事项检查

C.日常监督检查

D.许可违法行为查处

70.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日常监督管理人员负责所管辖食品生产者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必要时,应当依法对相关食品(BC)企业进行检查。A.经营

B.仓储

C.物流

D.回收

71.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ABC)并处罚款。A.违法所得

B.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C.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

D.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交通工具

72.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ABD)。A.由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许可

B.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C.被许可人终身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

D.被许可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 73.食品生产者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的,(ABC)。A.由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B.处1万元以下罚款

C.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D.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74.食品生产者工艺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设施、食品类别等事项发生变化,需要变更食品生产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未按规定申请变更的,由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AB)。A.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B.拒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C.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D.不予追究

75.食品生产许可证副本载明的同一食品类别内的事项、外设仓库地址发生变化,食品生产者未按规定报告的,或者食品生产者终止食品生产,食品生产许可被撤回、撤销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未按规定申请办理注销手续的,由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AB)。A.责令改正

B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

C.吊销生产许可证

D.不予追究

76.被吊销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5年内(ABC)。A.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B.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C.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D.不得开办企业

77.从事下列哪几项生产经营活动(ABCDEF),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A.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

B.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C.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的生产经营 D.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E.食品的贮存和运输

对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的思考 篇7

一般来说, 制定法 (又称成文法) 是现代国家主要的法律渊源, 即不同国家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判例法是指与制定法相对称的法律, 是上级法院 (特别是最高法院) 对下级法院处理类似案件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例。在我国法理学界, 对法律渊源的理解, 一般也指效力意义上的渊源, 主要是各种制定法。

(一) 国际上有关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渊源

国际上有关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渊源, 可以追溯至19世纪后期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使产品大量输入市场, 机器制造的上商品品质管制因技术上无法要求一致, 常使有瑕疵的物品出现, 消费者如无法当场鉴别, 很容易造成损害结果。而产品损害结果产生, 促使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产品责任”是消费者保护之核心制度, 在世界发达国家纷纷立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趋势下, 无不对“商品制造人”制定专章规范, 也对“产品质量鉴定”作出规定。美国在1963年加州最高法院首先出现判例解释商品制造人负无过失责任;德国最高法院于1968年, 以“举证责任倒置”的论证推定商品制造人责任之归属;美国统一产品责任法及欧洲单一市场的产品责任指令在70年代规定了制造人责任及产品鉴定规范。

(二) 我国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渊源

据公元前403年东周时代的《周礼·考工记》记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就有了国家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的制度和质量负责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颁布了政令, 用法令形式将秦国的度量衡制度推行于天下, 并实行鉴定制度。《工律》规定, 制造同一器物, 大小, 长短和宽度必须相等。对鉴定的产品评比被许为下等, 生产者、管理者都要受到惩罚, 连续3年被评为下等的更要重罚。唐代的法律同样有对手工业工匠的训练要求和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唐代以后的各朝代也有对官府手工业产品质量的类似规定。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和自然经济状态, 往往将产品质量法规与刑罚紧密联系在一起。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标准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的研究、发布、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 现行国内产品质量鉴定的立法状况

我国的产品质量鉴定的立法从无到有, 从不完善到逐步健全, 已经迈进了一大步。目前, 我国有关产品质量鉴定的立法很多, 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和产品质量鉴定管理办法》之外, 我国有关于产品质量鉴定的规定主要散见于一些其他各种单行法规或部门法规之中, 这些法律法规数量繁多, 内容散乱。

此外,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所制定和颁发的有关产品质量鉴定的地方性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也数不胜数。在我国, 产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而有关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规范不仅分散而且有政出多门的趋势, 造成规范相冲突而不能协调之矛盾, 同时缺乏令人信服的鉴定手段, 对于消费者的保护成为空谈。

二、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的建立

(一) 建立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意义

1) 促进质量提高, 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产品质量不太稳定的时期, 市场秩序和社会生产还显得较为无序。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 眼前利益是他们更为看重的, 所以在企业发展的初期, 往往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产品检验环节, 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缺陷产品流入市场, 消费者深受其害, 企业损失难以估量。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 从法律上督促企业从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中重视产品质量,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同时也达到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2) 确立以“标准”为中心的市场体系。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间的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需要, 为了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质量水平, 必须建立“有序”的市场体系。何谓“有序”呢?结合国内、国际情况, 标准化道路是市场体系走向“有序”的“推进剂”。而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恰恰迎合了这一思想。产品质量鉴定正是从产品的性能指标入手, 作出调查, 分析, 判定, 而这无疑需要比照“标准”, 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鉴定, 从而明确产品责任。

3) 司法鉴定的需要。作为司法鉴定的一种, 产品质量鉴定立法滞后。中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专门的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 有关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规范主要散见于一些法律, 法规和行政规章之中, 涉及的法律条文较少, 内容抽象却很不具体。例如:《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和产品质量鉴定管理办法》。由于缺少一部统一的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 使得产品质量鉴定工作在机构设置、资格认定、程序和标准, 以及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等一系列问题上, 都缺乏统一明确的规范。因此, 建立一套一部专门, 统一的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 势在必行, 也是司法鉴定的需要。

(二) 关于建立我国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1) 严格对鉴定机构的规定。这是出于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制度权威性的考虑, 也是基于我国的国情。依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技术实力, 我们还不能做到每种产品都能鉴定, 每种产品都有政府部门鉴定。那我们不妨在立法时, 以委托的形式指定非政府技术机构也要做出限制性规定既要具备鉴定的条件、实力, 也要是产品质量争议的第三方。保证法律制度的权威性, 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这是我对有关鉴定机构的建议。

2) 严格对鉴定程序的规定。对有缺陷的产品进行质量鉴定。必先由受害的一方提出申请, 再由质检机构做出调查、分析、判定, 出具鉴定报告。鉴定程序是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的“骨架”, 它的合理性决定了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是否能顺利执行。

3) 有关鉴定费用的规定。这是一个敏感而不可忽视的方面。产品质量鉴定费用是该由消费者支付, 还是由生产、经营者支付, 还是由两者共同承担, 或是由责任一方承担呢?解决好鉴定费用的出处, 做出合乎情理的规定, 是促使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制度顺利实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总结

人们总是希望吃到好的食物, 用到称心如意的产品, 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除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外, 必要的法律保证也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条件。我国质量立法的历史很短, 有关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规范还很少, 又缺乏统一性, 再加上多存在自侦自鉴、自检自鉴、自审自鉴定现象, 这些法律规范的权威性更是受到了质疑。因此,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摘要:每一种法律制度都有他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 产品质量鉴定法律制度也是如此。自从有了人类, 就开始了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伟大斗争, 人类自从学会了制造工具进而有目的的社会生产, 就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产品质量鉴定, 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指定的鉴定组织单位, 根据申请人的委托要求, 组织专家对质量争议的产品进行调查、分析、判定, 出具质量鉴定报告的过程。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作为司法鉴定的一种, 产品质量鉴定越来越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制定、完善我国的产品质量鉴定的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浅议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控机制 篇8

一、影响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的因素

一是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影响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一般是法律援助机构律师、社会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办好一个案件除必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较丰富的社会经验。法律援助机构律师由于缺乏较多的办案经验,加上不注重学习,业务知识与业务能力相对社会专业律师较贫弱,而受援人员咨询的问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解答起来有时有一定困难,难以让当事人满意。由于社会律师依靠办案收费生存,所以业务精通,办案经验丰富的高级律师、主任律师由于案源较多、业务量大,所以愿意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很少,大部分律师所把法律援助案件交给初出茅庐的新律师办理,另外,一些专业律师还是缺乏,如医患纠纷这些年逐渐增多,而这块的专业律师少,擅长打医疗官司的律师又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类案件的质量。

二、是法律援助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影响了法律援助案件质量

由于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补贴较低,案件的难易度、付出的辛劳等并不比收费案件少,有的甚至超出收费案件,且面对的又是老弱病残等贫弱群众和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他们监督律师办案的能力或水平较低,不向支付律师费的当事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律师按照合同勤勉地履行服务义务,再加上法院在刑事诉讼案件中法律援助案件所占比例不大,相应给律师准备辩护的时间较短,甚至极个别法官开庭时发现被告人没有请律师时,临时抓律师,律师只能仓促上阵,临时出庭、临时辩护。因而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不如收费案件那样态度热情、认真负责,存在重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現象。如将调查取证工作交代给受援人及其家属去完成、会见被告人和阅卷走形式等,法律服务人员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件质量。

根据以上存在的现象和原因,我们认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队伍是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基本保证。

三、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控建议措施

1.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使法律援助工作均衡发展

整合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法。科学、合理地配置地方法律服务资源,使法律援助工作均衡发展。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如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相结合。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的处理民间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有着较为成熟的工作网络和工作经验。二者结合,适当简化法律援助流程,可以大幅度降低法律援助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弱势群体的维权渠道。这在实践中已经有过很好的实例,部分区县援助中心已加入到大调解中心工作,下一步要在介入时间、参与方式、当事人条件和服务标准上做进一步规范。以关系到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为重点,做好对群体性、突发性及社会热点问题案件的处理,深化帮老、助残、拥军、农民工维权等特色服务。

3.采取“契约律师”形式,弥补法律援助机构专职人员的不足

(一)招募法律援助骨干律师,选取部分热心法律援助事业并具较深办案经验且认真负责的律师,经双方协商,实行契约式管理,每天在援助机构轮流接待,办理法律援助大部分案件,既提高群众对法律咨询解答和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的满意度,又利于管理,同时弥补了法律援助机构专职人员的不足。

(二)建立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

法律援助专职律师是指在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中执业的律师,是法律援助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他们与社会律师的区别是有工资收入,不靠办案收费生存,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受援人服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避免社会律师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法律援助案件敷衍、不负责的现象。可以临时采用招聘的方式,以合同的形式明确法律援助专职律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职责等,考虑到专职的特性,结合律师发展的实际,可从新律师中选聘,与法律援助骨干律师共同发挥作用。

3.加强管理,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控制监督机制

(一)在审查指派法律援助案件阶段把好律师选任关

首先加强对案件的实质审查,防止无价值的援助案件发生,这是保障法律援助办案质量的第一关。在接受当事人申请时除对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和申请事项的类型作审查外,还需对申请事项的诉讼请求、证据和理由进行审查,确定申请事项是否具有初步的证据表明值得采取法律援助行动、是否不致明显败诉以及是否有法律援助的效益,最终做出是否予以法律援助。其次是选任律师适当。建立法律援助律师档案,明确记载律师的执业情况、专长、教育背景、办理的典型案例等,由法律援助机构根据律师专长指派和受援人根据律师档案点援相结合选派适当的律师承办案件。

(二)在案件办理阶段加强监督

首先一次性告知。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受援人和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员的权利义务和监督电话等;其次跟踪办案进程。法律援助中心由专人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受援人和承办人员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建立承办人员报告制度。承办人员在开庭前或定期就证据收集情况、代理(或辩护)的主要观点、案情分析意见等内容向法律援助中心报告;四是出席旁听审理。每月有计划地随机抽查部分案件参与旁听,通过个案的有效监督起到普遍的警示作用;五是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组织资深律师和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疑难复杂案件进行讨论,确定承办方案,确保办案的质量和效果。

(三)案后加强监督管理

上一篇:玉楼春,玉楼春黄简,玉楼春的意思,玉楼春赏析下一篇:高处作业吊篮施工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