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律法规工作总结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法律法规工作总结(推荐8篇)

学校法律法规工作总结 篇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治校方略,扎实推进“法律进学校”活动,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扎实有效法律进学校活动。坚持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在道德教育的同时,开展内容生动、针对性强的法制教育;坚持课堂教育和课外多形式教育相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师生的学法热情和积极性;聘请派出所所长为学校法制副校长,以年级组长、政治教师为校内辅导员,大力普及法律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在法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面学习网络,有力推动普法教育。

现介绍我校的几点做法;

成立普法领导小组。负责计划、组织、指导、监督。确保法律进校园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

成立各班以学生为主体的法制宣传员。让法律深入学生,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到法制宣传活动之中,成为其他同学的表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

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法制宣传员进行法律法规学习。主要形式以自学为主。领导小组负责法制资料的搜集、发放与宣传。目的是增强他们的法制 1

知识,使他们在宣传活动中得心应手。另一方面,以点带面,逐步铺开。由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庭成员,从而使整个社会掀起一股学法的浪潮。

2、学校利用各班黑板报、墙报开展普法活动。分别开展以‘弘扬法制精神,共建和谐校园、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为重要内容的两期法制宣传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学法知识氛围,让他们感受到法就在我心中永驻。

3、邀请法院副院长、法制副校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到我校进行两场法制报告。他们以故事形式,结合校园和家庭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生动地讲解了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犯罪等概念,讲清了中小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告诉学生如何做才是一名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

4、各班开展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各班以“讲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主题教育或读报活动,让他们展开广泛的学习、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5、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法在我身边”的征文活动。语文科组长牵头,班主任负责督促,开展一场内容新颖、别致一格的法制征文活动。积极响应县上级的号召。我校师生纷纷投稿,有的学生甚至上网查找有关法制的资料。这次活

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学习法律法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人人学习法律法规,人人参与法制宣传的浓厚氛围。

6、开展观看小小律师的活动。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和多媒体教室设备,利用课外时间或班会,法制课等组织学生看《小小律师》、《成长启示录》等普法光盘宣传法,动画直观的形象效果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法律知识,提高了守法意识。

7、加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校园安全无处不在。主要表现为①社会上不法分子威逼学生,挑动学生打架斗殴、敲诈勒索;②校园周围“乱摆摊”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和环境卫生问题;③交通安全隐患,我校紧靠交通要道,车流量大,又没有减速带,给学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④校园周边的网吧屡禁不止。我校针对以上情况,经常与镇下放、派出所联合行动,集中清理整治学校周边治安乱点,加强打击力度,使学校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8、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将法制教育列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把《中小学生法制知识读本》发到政治科的教师和班主任手中,要求班主任和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

学校法律法规工作总结 篇2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生健康、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育教学卫生条件、防控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学校卫生是一项综合性的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工作, 联结千家万户, 关乎国家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儿童青少年健康和学校卫生工作,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帮助学校卫生工作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外学校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进而为我国学校卫生工作健康发展制定支持性政策提供思路, 现基于法律效力渊源角度对学校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归类, 并介绍发达国家学校卫生立法和国内外学校卫生支持性政策的发展。

1 从法律效力渊源看我国学校卫生相关法律法规

法是国家按统治阶级意志制定并认可, 规定权利和义务, 并有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随阶级的存在而存在, 具有阶级性、强制性、一定时期的稳定性。从法理学上考察, 法律渊源有多重解释[1], 一般主要有实质渊源、效力渊源、形式渊源等。法的效力渊源是指法的拘束力来源, 即法产生于什么样的立法机关或其他主体。从法律效力渊源看, 涉及学校卫生和儿童健康保障的法律法规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和国际条约等。

1.1 宪法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定程序制定和修改的, 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根本事项, 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核心的地位,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所以宪法不仅是卫生法首要的渊源, 也是卫生立法的重要依据。我国宪法有关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益的内容主要有:第21条第1款“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 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 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保护人民健康”;第26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第46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1.2 法律

指狭义的法律, 由国家立法机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颁布实施, 全国适用。卫生法律仅指作为法的形式一种的法律, 是规定和调整卫生领域某一方面社会关系或相关问题的单行法, 而不是各种卫生法的总称。卫生法律有卫生基本法和卫生基本法以外的卫生法律之分。卫生基本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内容主要涉及有关卫生的最基本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制定出统一的卫生基本法, 但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立法议事日程。我国也没有学校卫生或学校卫生与安全法, 制约了学校卫生的下位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发展。为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 这些法律都是学校卫生工作和学校卫生监督重要的法律依据, 其中的相关条款对保护儿童青少年健康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例如, 我国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200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都明确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 在完善卫生保健措施、创造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职责和义务。特别是2004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作为一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 保障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法律, 也为学校卫生在传染病防治工作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指导。2006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在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做了更高立法层次上的规定, 也为学校卫生法规、规章、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1.3 行政法规

现行行政法规数量较多,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务院制定并以其名义直接发布的, 如《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状况的决定》, 是1951年7月13日政务院第93次政务会议通过, 并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公布实施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状况的决定》指出, 目前全国各级学校学生健康不良的状况颇为严重。许多学校由于功课过重, 社团活动过多, 加以伙食管理不尽得法, 卫生工作注意不够, 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职员对这一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 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近年来, 国务院先后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457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务院令第37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国务院令第308号) 等。

另一种是由卫生部或有关部委拟定法规草案, 经国务院批准, 并授权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的, 如1990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 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0号、卫生部令第1号颁布实施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这是我国关于学校卫生工作的第一部法规性文件, 也是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依据, 它使我国的学校卫生工作由行政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1.4 行政规章

是国务院行政机构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其中部门卫生规章是指国务院涉及卫生的行政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 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发布的规范性卫生法律文件。为了做好学校卫生工作, 卫生部或卫生部与其他部委合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例如, 为全面履行卫生监督工作职责, 指导规范学校卫生监督工作, 促进学校卫生安全, 教育部、卫生部依据相关法律制定了《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卫监督发[2012]62号) , 分6章26条, 对学校卫生监督职责、监督内容和方法、信息管理、监督情况的处理等作出规范性要求。又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国办发[2011]54号) ,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与评估制度, 科学评价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效果, 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 (试行) 》 (卫办疾控发[2012]65号) 。

1.5 地方性法规

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的市 (包括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经济特区所在地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依法在职权范围内, 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制定和修改的规范性卫生法律文件。地方性卫生法规只在本行政管辖区域内具有效力。如2009年9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7号) 、《安徽省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01号) 等。

1.6 地方性规章

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 依照卫生法律、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如《昆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 (昆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号) 对昆明市中小学校体育设施与活动、卫生工作、学生膳食营养和体质监测、身体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对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7 国际条约

是指我国与外国缔结的双边或多边协定, 或加入并生效的国际法及规范性文件。与外国缔结卫生条约或卫生协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或者由国务院按职权范围行使。国际条约虽然不属于国内法的范畴, 但一旦生效, 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 和国内法具有同等约束力。例如, 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制定《儿童权益公约》 (简称《公约》) 的工作,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审议并通过该公约时, 中国是提出通过《公约》决议草案的共同缔约国之一。1990年12月29日, 中国正式签署了该公约。翌年,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约》, 《公约》于1992年4月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公约》是国际社会为保护儿童权利制定的一项普遍适用的标准, 中国政府承担并认真履行公约规定的各项义务。

但是, 也有专家从法的基本特征和法的效力渊源考量, 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差别很大, 不是一种法律, 或者说将国际法称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未免牵强[2]。

2 发达国家的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和支持性政策

2.1 美国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展

美国的学校卫生服务工作可追溯到1894年波士顿开展控制学校传染性疾病流行等工作。随后, 费城和纽约分别于1896年和1897年开始实施学校卫生监测和监督。目前美国已拓展了学校卫生监测和监督的目标, 并将其作为学校和公共卫生领域重要的一部分工作。1921年美国外科医生Taliaferro撰写了第一本学校卫生监督专著《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学校卫生监督》 (school health supervision in Minneapolis, Minn) 。随后, 耶鲁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Hiscockhe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学与公共卫生学院Fales调查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学校卫生监督 (含卫生保健) 情况, 并将调查报告发表于1923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上, 同时还发表了美国卫生部研究委员会《学生卫生监督》的报告, 报告中介绍了学校卫生监督 (主要是医学服务) 相关机构、人员配备、工作内容等[3]。

美国国会认识到学校作为一个特殊平台, 在促进学生健康、预防儿童肥胖与营养不良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的问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形式化和鼓励这一作用, 国会通过PL108-265法案 (Public Law 108-265) , 要求每个地方教育机构都参与联邦授权项目学校的膳食计划, 并在2006年建立一个当地的学校健康政策。该法案依据当地的健康政策, 要求学校必须对营养教育、体力活动、校园食品供应和其他以学校为基础的活动设定目标, 旨在促进学生健康。

美国的学校健康环境建立已经得到国家的重视, 在1997年国家就已成立儿童健康环境危害和安全危害任务小组 (Task Force on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s and Safety Risks to Children) , 主要研究包括学校的地址选择、建筑物的设计、学校的日常维护和学校的配套设备以及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潜能在内的总统令 (Executive Order 13045, 1997) [4]。“2010健康美国人 (Healthy People 2010) ”目标中第8~20条都特别关注学校健康, 并明确增加小学和中学官方学校政策的比例, 以保证中小学生的安全环境, 远离含化学物质的危害环境, 如石棉、杀虫剂等。同时, 美国实施的“2020健康美国人”对早期和中期儿童 (early and middle child) 、青少年 (adolescent) 的健康目标进行了专门的界定[5]。

学校作为学生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和保证适当营养素摄入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场所, 学校餐饮的营养质量在美国也已被列入联邦立法范畴。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健康美国人健康饮食法案, 其中特别修正了国家学校午餐规定[6]。要求在1995年由美国农业部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od and Nutrition Service, USDA) 颁发, 补充了国家学校午餐计划 (National School Lunch Program, NSLP) 和学校早餐计划 (School Breakfast Program, SBP) 。USDA要求学校严格按照美国饮食指南 (DGA) 建议的规定, USDA全国性研究发现1991-1992年和1998-1999年学生午餐中脂肪和饱和脂肪相对卡路里含量明显下降[7]。新的学校食物营养标准 (让青少年更健康) 更提供了针对学校餐饮以外的食物和饮料的特殊规定, 它发展和加强了学校营养政策, 并更多地推荐水果、蔬菜、粗粮谷粒和低脂牛奶的摄入, 与2005年DGA公布的内容一致[8]。USDA补充的NSLP在美国有超过90%的公立学校实施, 超过40万公立学校、非营利私立学校、儿童保育系统参与, 2011年每个上学日提供营养均衡、低价和免费午餐达3 100万人以上[9]。这些学校中80%还实行SBP, 包括72 000多所学校和机构, 这个进餐计划每天供应900万份早餐。研究表明, SBP提高了早餐的特别是全谷类即食谷类食品 (ready-to-eat cereals) , 对改善学生营养摄入, 维持健康体重有益[10]。美国农业部的营养计划小组更是注重广泛传播营养教育知识, 并帮助教师将营养教育整合纳入学校课程中, 加强学校营养服务人员的营养教育。

美国的学校健康政策和项目研究 (American Prevalence of School Policies, Programs, and Facilities That Promote a Healthy Physical School Environment, SHPPS) 由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CDC) 在2000年开发, 该项目提供一系列学校地址和学校相关固定资产等数据, 并在政策层面提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外部环境。

2.2 英国的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和支持性政策

英国分别在1989年颁布《学校、继续教育及高等教育法规》[Education (School and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Regulations 1989]、1999年颁布《学校场所教育法规》[the Education (School Premises) Regulation 1999]、2002年颁布《寄宿制学校:全国最低标准和监督法规》 (Boarding Schools: National Minimum Standards, Inspection Regulations) 、2007年颁布《英国教育部学校食品营养标准和需求法规》[The Education (Nutritional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for School Food) (England) Regulations 2007]、2010年教育部私立学校标准法规[The Education (Independent School Standards) Regulations]。2012年教育部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颁布了《学校卫生与安全的部门建议》 (Departmental Advice on Health and Safety for Schools) , 该建议总结了目前英国有关学校卫生与安全的法律法规, 强调了学生出游安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降低教师对法律诉讼的担忧[11]。该建议的颁布取代了学校卫生、安全和保障相关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包括2001年的《健康与安全:责任和权利》 (Health and Safety: Responsibilities and Powers) 、1998年的《教育参访学生卫生与安全》 (Health and Safety of Pupils on Educational Visits, HASPEV) 。

英国法律规定对小学生进行健康体检, 体检内容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视力、免疫接种情况等, 多由家长带学生去体检, 同时有专门的机构督查学校开展体检工作, 对做得好的学校记录在案[12]。

2.3 其他国家的学校卫生法律和支持性政策

日本于2008年重新修订了1958年制定的《学校卫生法案》 (School Health Act) , 并更名为《学校卫生与安全法案》 (School Health and Safety Act) , 在法案名称中明确加入“安全”一词。实际上,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 日本的学校安全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并经历过两次大的与学校安全相关的立法运动。第一次主要针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济问题, 于1977年制定并公布了以无过错责任为主的《学校事故损害赔偿法》和以国家为赔偿主体、国家财政列支主要赔偿金的《学校灾害补偿法》;第二次以防范为主, 于2004年制定公布了《学校安全法》[13]。同时, 《学校午餐计划法案》 (School Lunch Program Act) 也得到重新修订, 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和技术部规定了学生午餐计划的操作标准和卫生控制标准, 对学校营养师的职能做了明确规定。

国外的一些学校健康监测、反馈、监督系统也非常值得借鉴, 如加拿大于2000年启动的学校健康行动计划和评估体系 (School Health Action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American, SHAPE) , 通过学校的网络“健康档案”搜集在校学生的健康数据[14]。SHAPE的设计主要用来支持本地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规划、评估、实地研究并帮助协调、整合这些活动与政策制定和实践。同时SHAPE也用于监测, 通过协作开发和使用本地数据收集系统和反馈系统, SHAPE能够快速整合学生与健康有关的数据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 计算机生成报告一般在2~6周交付回到学校或社区。

3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支持性政策的发展

我国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 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因素也更加复杂、更加多变。为切实保障广大儿童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和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政策。

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 确定了一系列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政策措施。中央7号文件所强调的“青少年体育”, 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中的“一育”, 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措施既强调了加强学校体育方面的内容, 也包括对学校卫生各方面的要求。因此, 中央7号文件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措施和要求。中央7号文件是我国历史上执政党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行文规格最高的文件, 既具有宏观政策的导向性, 又具有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学校卫生工作者要借力中央7号文件, 争取地方党政机构的支持, 将学校卫生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3.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010年7月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 绘制了未来1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战略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任务, 包括:培育健康体魄, 养成良好习惯;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 保证学生睡眠时间;提倡合理膳食, 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同时提出部分保障措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 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配套重大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基本满足需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3.3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 从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环境4个领域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经过10年来国家加快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体系, 强化政府责任, 不断提高儿童工作的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 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 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 “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 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然而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儿童发展及权利保护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遵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宗旨, 制定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 提出了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保障儿童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扩大儿童福利范围, 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 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保护儿童的法规体系和保护机制, 依法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等总目标。在儿童与健康方面提出的主要策略措施包括: (1) 加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 (2) 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3) 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 (4) 完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 (5) 加强儿童疾病防治; (6) 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 (7) 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8) 提高儿童身体素质; (9) 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0) 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共服务网络; (11) 加强儿童生殖健康服务; (12) 保障儿童食品、用品安全。儿童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 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学习、锻炼、娱乐和科技活动的场所, 新的“纲要”制定同时也为学校卫生工作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和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私立学校法律地位探析 篇3

关键词:私立学校;法律地位;立法

中图分类号:DF411.91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私立学校法律地位的相关规定

私立学校是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关涉教育产权、学校治理等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历来受到各国教育立法的重视。所谓“私立学校”是指非由国家出资建立的学校。即由国家以外的一切社会组织、个人、外国资本或者国有企业出资举办的学校[1]175。

我国教育立法没有采用私立学校这一范畴,而代之以“民办学校”的称谓。笔者认为,民办学校的提法不够科学,民办学校在本质上就是西方的私立学校,建议以后的立法实践将民办学校统一界定为“私立学校”(基于理解和使用的需要,文中部分地方仍使用民办学校的称谓)①。

私立学校的法律地位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横向的、外在的法律地位,即私立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主要是与公立学校的比较中所具有的法律地位。其二是纵向的、内在的法律地位,即私立学校由于自身组织形态和法律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其在整个法人体系中的类属情况。

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②,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应该保障私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是我国私立学校在横向比较中的法律地位。

我国私立学校的纵向法律地位则主要是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法律规定而确立的。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成立的民办学校不仅需要具备法人条件,而且一经成立即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然而,私立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其究竟属于哪一类型的法人? 该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议的一个焦点,并形成了公务法人说[2]、社团法人说[1]195196、财团法人说[3]、准公益性或准营利性法人说[4]、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说[5]等诸多学说。在立法层面,对民办学校法律地位的界定也始终处于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民办学校被冠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称谓,而这一所谓“独创性”提法,不仅与传统大陆法系有关法人的基本分类格格不入③,也难以消弭私立学校法律性质与地位上的争议,相反,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备受各方诟病。

二、对我国私立学校法律地位的评介

我国私立学校法律地位的界定,尽管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名不符实: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存在实质上的不平等

首先,私立学校在法律地位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尽管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法律条文上的同等性丝毫掩盖不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招生权、土地使用权、信贷支持、税收待遇、教师身份、社会评价、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平等。

其次,私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难以实现。政府对待私立学校惯有的所有制思维,使得私立学校徒具“私法人”之名,而欠缺“独立性”之实。以《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合理回报”制度为例, 该制度仅是作为政府鼓励民间办学的一种奖励和扶持手段,其并不承认民办学校出资人对投入财产的利润分配请求权和剩余财产的索取权。特别是出现了某些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以维护“教育公益性”为幌子,肆意干预私立学校的内外部活动,私立学校始终处于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之下,私立学校办学自主权难以真正实现。

(二)归属困境:私立学校不属于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法人类型

1986年的《民法通则》没有采纳大陆法系国家有关社团、财团法人以及公益法人、营利法人等基本分类形式,而是将法人划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以及企业法人四种基本类型,其中前三种又被称为非企业法人。而私立学校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法人类型。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举办主体不同。按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机关法人设立登记的相关法律规定,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社会团体是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的,机关法人则专指各级国家机构,这与私立学校可以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来举办存在明显差异。二是初始财产构成不同。事业单位主要是国家基于公共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而产生,不包括非国有性资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社会团体法人的财产构成具有多元性,有社会团体的经费、社会团体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所取得的合法收入,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资助、捐赠等多方面的财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9条);机关法人则有专门独立的财政预算经费。相比而言,私立学校的初始财产来源主要为非国有资产构成。由此可见,私立学校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法人类型。

(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不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特性模糊不清

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受非营利性是保障教育公益性的固有思维影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规定,刻意突出私立学校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以区别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然而,非营利性与教育的公益性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首先,二者的法律内涵不同。公益性强调团体的组织目的,即对于不特定多数人利益的满足,而非营利性在法律内涵上强调对团体利润的分配要求,即利润不得在团体成员之间分配;其次,二者的范畴归属不同。公益性强调教育的社会影响,属于教育行为的范畴之一,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强调对办学所得利润或盈利处理的一种制度要求,属于市场行为的范畴;此外,二者侧重点不同。教育之公益性侧重对教育行为、活动等的价值要求和伦理指向,而非营利性侧重教育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性、市场性[6]。诚如学者所云:“我国建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度并非什么独创,不过是一个简陋型的财团法人制度。”[7]

三、对我国私立学校法律地位界定的立法建议

(一)尊重传统和私立学校办学实际,合理确定私立学校法律地位

从各国私立学校法律性质与地位的规定看,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私立学校的法律性质深受所在国家教育法律传统以及私立教育发展实际的影响。比如英国的“公学”制度、美国的天主教会学校以及德国的教会学校等,这些学校均深受教会法律传统的影响,由于财产主要来源于慈善捐赠、信托等方式,使得私立学校要么具有慈善机构性质,要么具有类似“财团法人”的地位。同样的,各国私立教育发展实际直接导致了私立学校法律性质与地位的多样性。除日本专门建立了学校法人制度,作为设置私立学校的唯一主体,并被赋予了公益法人性质外,如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由于私立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导致私立学校的法律性质与地位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据此,笔者认为,我国私立学校法律地位的认定也要尊重我国教育传统,结合私立学校的具体实际做出相应的规定[8]。一是应充分认识我国私立学校以投资办学为本质特征的实际。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慈善捐赠的观念,加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中国的私立教育从起步之日起就打上了浓重的投资办学的印记,我国私立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投资办学[9]。二是明确私立学校的私法人地位,根据资金来源方式的不同将我国私立学校定位为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具体说来:

首先,改变我国《民法通则》对法人类型的四分法,继承大陆法系传统民法对公、私法人、社团、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和非营利法人的基本分类,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确定私立学校不同的法律性质与地位。

其次,将投资助学型私立学校界定为社团法人。社团法人为人的组织体,其成立基础在于人,并且根据其设立目的为营利或者公益,又可分为营利性社团法人与公益性社团法人。如此规定,一方面符合当前我国私立学校的现实情况,即以投资办学为主的多种私立学校并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开展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分类管理提供了法理基础。

再次,将捐资助学的私立学校或者出资办学但在章程中表明不要求“合理回报”的私立学校界定为财团法人。财团法人“是财产的集合而成立的法人,是财产的集合体”[10]财团法人的典型特征在于其往往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设立,财团之财产必须服务于这一特定目的。财团法人的财产具有独立性,即一旦捐助人将财产转让给财团法人,便与捐助人脱离了关系,财团法人即可依照章程之规定独立地支配和使用该财产,倘若遇到财团法人终止或解散之情况,该捐助财产亦不得在财团组成员之间分配,而应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或从事其他相近的事业。

(二)明确政府与私立学校关系,保障私立学校的平等权和自主权

为实现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应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私立学校平等权和办学自主权的实现。在保障私立学校平等权方面,政府要在立法、法律执行、法律监督等方面对影响私立学校平等法律地位建立的几个突出问题做出规定,即建立和完善私立学校在税收、土地、教职工、受教育者权利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定,要清理并纠正对私立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

享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不仅是私立学校满足教育多元化需求的应有之义,也是私立学校的一个典型特征。其办学自主权主要包括招生自主权、学费定价权、教育教学权、教师聘用权、学生管理权、法人财产权等方面。笔者认为,当前要重点落实好私立学校的学费定价权、自主管理权和法人财产权。对于私立学校的学费定价权,政府原则上应当允许私立学校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政府则要在强化私立学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和完善私立学校风险防范机制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发挥作用;对于私立学校的自主管理权,要允许私立学校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办学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课程安排和开发、教育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开展自主性实践;对于私立学校的法人财产权,根据私立学校的资产来源特点,建立符合各自特点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决策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法人治理机构、运行机制以及投资与受益合理的法人财产权制度。

(三)设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认定标准,实行私立学校分类管理

从私立学校的分类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并存发展已成为国际上私立学校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规范民办学校的法人登记。据此,笔者认为,应在社团法人的基础上,根据其设立目的为营利性抑或非营利性,将私立学校划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私立学校。

首先,确立“禁止分配限制”原则和目的性标准作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私立学校界分的标准。即如果一所私立学校存续的目的是为实现公共目的而存在,并且不把扣除成本之后的净收入分配给机构成员的就是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反之,则为营利性私立学校。

其次,明确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私立学校的主要权利义务。在权利方面,营利性私立学校本质上相当于公司或企业,可参照《公司法》、《企业法》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规制。对于学校而言,其主要权利形态表现为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即私立学校对投入其的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定事由,不得随意处分私立学校的财产;对于私立学校的投资人或举办者而言,其主要的权利形态表现为剩余财产索取权、利润分配请求权等经济性权利以及选举管理者、参与学校治理等管理性权利。在义务方面,营利性私立学校主要履行法律对企业法人的义务要求,如向政府依法纳税、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向股东履行信息披露、接受监督、分配利润等义务。

非营利私立学校在权利方面,可以享受与公立学校一样的在土地使用、财政支持、税收、招生资助等方面的相关权利。在义务方面,非营利性私立学校除负有类似公立学校在教育产品或服务提供方面的法定义务外,还负有非营利性法人的一般性义务要求,如“禁止利润分配、禁止个人图利、合理性薪酬、禁止非关联性商业活动以及强制信息披露等规则约束”[11]。

注释:

①关于将民办学校统一改为“私立学校”的称谓,主要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在法律语言的使用习惯上,公法、私法的划分是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法律划分方法,尽管划分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学校作为一种民事主体,将其进行公立、私立学校的划分有助于法律语言使用上的一致性。第二,“民办”与“官办”相对,该种划分,与现代法治社会所倡导的主体平等精神格格不入,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色彩较为浓厚的国家,“民办学校”与“官办学校”的划分,会进一步助长官办学校的优越感,不利于民办学校平等地位的实现和健康发展。第三,公立、私立学校的划分符合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关于学校的划分,属于国际通行的惯例。如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中都有对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明确规定。

②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条、第27条,《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29条、第31条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法律地位做了详尽的论述。

③传统大陆法系民法体系中关于法人的分类一般包含有公法人和私法人(以法人设立所依据的法律为标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以法人成立的基础为标准),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以法人的目的为标准)等基本形式。

[参考文献]

[1]张弛,韩强.学校法律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75.

[2]林卉.私立学校公务法人地位问题之初探[J].行政法学研究,2001(3):97.

[3]吴开华.论建立我国私立学校财团法人制度[J]∥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00第1辑:371384.

[4]操道斌.论民办高校法人地位的异化与回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721.

[5]吴开华.论我国民办教育的准营利性(准公益性) 特征[J].教育科学,2008(2):3740.

[6]张利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法人:民办高校法人分类的模式选择[J].西部法学评论,2011(2):1924.

[7]苏力,葛云松,张守文,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8.

[8]张利国.民办学校私法性质界定的缺陷及其立法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1(6):5457.

[9]邬大光.投资办学:我国民办教育的本质特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14.

[10]江平.法人制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45.

[11]税兵.非营利法人解读:民事主体理论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7595.

(责任编辑江海波)

Abstract:Legal status of private schools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ivately run schools.There exist some defects about the legal status of private schools in our country,which are disadvantageo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ducation.So some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define scientifically the legal status of private schools:confining rationally the legal nature and status of private school in our country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and tradition,clarify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voluntary school,guaranteeing the right of equality and i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private school,effectively differentiating the categories of private school,and carrying out the classified regulation.

学校法律专业毕业实习总结 篇4

业渠道的目的。在这些单位实习的学生普遍得到了好评。现将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上有较好的结合普遍反映此类实习对学生认识法律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让同学们了解到了学习课堂上的知识与司法实践的差距。比如在检察院实习的学生通过办理批捕、起诉案件,通过询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证人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在校所学有关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理论知识。认识到不仅要注重实体上的审查,对程序上的审查也要同样的重视,而且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要恪尽职守、明察秋毫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真实体现刑法的目的,提高办案效率与质量,防止各种冤假错案的发生。在法院实习的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实习,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基本上掌握了案卷的整理、订卷、清卷、贴封条等工作的具体操作细节;在实践中巩固了一些司法文书,如:执行通知书、谈话笔录、会议笔记、送达回证、传票的书写;进一步巩固了一些具体的司法程序知识,如: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庭审的简易程序、普通程序。在公安局学习劳动教养知识的学生认为最有收获的是案件的分析和案件的裁决。案件的分析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分析要丝丝如扣、环环相连;案件的裁决关乎当事人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马虎不得。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仅学习了正当而标准的司法程序,而且也学到了很多实际司法工作的一些技巧,如:填写卷宗、对卷宗进行编码整理、写一些力所能及的法律文书(辩护词)、到有关单位调查取证、去看守所会见被告人等。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自己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接触社会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从司法实践中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和犯罪的多样性,并使他们掌握从分析复杂的案件入手了解我国的司法环境及现状,为其即将踏入社会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县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科实习的学生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在实际中对犯罪心理有所了解。意识到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而这又与社会的复杂性相联系,对我国的司法环境及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公安机关实习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公安机关内部的人事关系有深刻的感触,认识到公安机关内部人才的进出问题较为严重,上下级绝对服从的人事关系有待改进,而且认为工作方式僵化,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体制及方法漏洞较大。在律师事务所实习的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都有一个共识,他们认识到我国未成年犯罪的人数逐年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趋势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危害。意识到我国普法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大的不足。认为不能只为普法而普法,要在实际中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及时纠正未成年人成长的不健康心理因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给未成年人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三.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作用,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受着法律的制约,各行各业也更需要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某些方面法治还不健全,加之我们的普法教育宣传深度、广度还不够,并不一定人人都懂法。因此,让我们的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到各行各业进行实习锻炼,不仅可以充实和丰富所学的法律知识,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使更多的行业和单位了解我们的学生、挑选我们的毕业生,以增加就业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比如:在医院实习的学生通过了解和参与大量的医患纠纷和医事法律相关事件的过程,对医事法学有了基本的认识,掌握了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对民法、民事诉讼法和程序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又如:在农村信用联社实习的学生通过参与农村信用社的大量工作,不仅对信用社贷款、档案管理、贷款调查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从中发现了主要的问题:一是对内部控制认识有偏差,没有摆正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二是相互制约机制不建全;三是没有独立内控机制检查和评价的部门,内控手段和措施乏力;四是业务操作缺乏风险意识。同时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措施:1.建立独立的内审岗位;2.完善内审组织职责,拓宽内审工作领域和范围;3.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内控网络。这些建议和措施受到信用社领导的高度重视,获得肯定和好评,他们希望这些学生能到信用社工作。

四.学生的实习虽然短暂,但普遍得到实习单位的赞扬

采取分散实习,学生分散到各省内外许多实习单位。但是,在实习期间,学生均能按时到岗,遵规守纪,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参予司法活动和实习单位的工作,得到实习单位领导的肯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及反馈的意见可以得到证实。

此次实习,学生普遍认为还是实习时间较短,因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走向实际运用还是很欠缺,这是他们在实习期间的遗憾。然而他们能够做到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指导老师所交办的工作。实习单位普遍认为我院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负责,服从安排,关心同志,努力做好办案工作,办理案件和工作中有独立见解能力,表现优良,能将学院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并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各项活动,热爱集体,为人诚实,尊重领导,团结同志,遵规守纪,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

五.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实习时间较短

由于法学专业的特殊性及进行司法活动特有的期限,七周时间还是不够,希望学校在今后的实习期限上根据各分院实际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

六.在实习期间通过我院学生与实习单位各部门的全面接触

学校法律普及工作计划格式 篇5

1、建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教师集体学法用法的制度。由学校确定主持此项工作的人员(程昌春),根据学校实际,具体安排相应的时间、地点,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教师集体学习有关法律知识,每学期不少于两次。重点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_》、《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职业教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浦江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作《杭坪中小集体学法签到表》并要求及时做好记录,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并归档,做到一步一个脚印。

2、进一步规范教育行政许可行为,切实调查、统计全镇教师的教师资格证,若是有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学校督促其尽早尽快参加各相关项目的学习、培训,努力尽早取得合法的教师资格证书。

(二)深入开展教职员工学法用法的教育,增强教职员工学法用法的主动性。

1、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法律知识水平。由主持此项工作的教师负责收集《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_》、《教师法》、《浦江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办法》、《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时上传到学校_站的法制教育专题板块,要求教师重点学习。并将上述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到学校政治学习的内容中,集中学习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同样要求做好学习记录,写一篇法制学习心得,上交学校归档。做到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2、学校安排相关教师做好与法制副校长的联系工作,并积极参加县教育局会同司法局组织的学校法制教育师资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弘扬爱岗敬业的精神。

翰林学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总结 篇6

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引领全校师生牢固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遵照上级的文件精神和相关安排,深入推进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我校组织六年级学生参加了小学法律知识学习和竞赛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次活动开展有序进行,参与人员学有所获,活动富有成效,六年级成立法律知识网络学习和竞赛活动活动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陈雪梅 副组长:蔡存敬 成员:马广秀

贾月焕 参赛对象:六年级学生。

二、提高认识

学校法制教育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它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年级学生正处于模仿力强、辨别能力较差的时期,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所以没有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法律意识,他们很容易因模仿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学校法制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日常法律条文在生活中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知法守法的意识。为了加大对小学生的法制宣传力度,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学生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和遵守社会公德水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很有必要。

三、活动意义

当代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普遍薄弱,法律知识水平较低,大多数在家深受家长宠爱,不少人具有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缺少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障碍,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创建和谐美好校园,加大对小学生的法制宣传力度,加强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在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在校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在校学生法律意识,促进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参赛收获

赛前,我们精心准备,成立了以陈雪梅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广泛发挥全体教师智慧,结合校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明确每一步的活动时间程序及活动要求。赛中,我们以各班主任为活动骨干,严格按活动方案落实每一步活动,对全体学生做好做足赛前知识辅导,让学生知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掌握与其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对违法行为的识别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愉快生活,健康成长。赛后,我们及时总结活动收获,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全校师生会议上予以表扬,引导全体学生明白胜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一次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机会。从竞赛成绩除不难看出法制教育在学生中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法制观念有了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了全体师生今后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今后努力方向

在学生、教师、家长中开展法制竞赛活动,任重而道远。我们有决心进一步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常抓不懈,虽然不足之处还很多,但相信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法律建设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莘县翰林学校

技工学校法律课程教学探讨 篇7

一、法律教学课程在技工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和特征

法律教学课程属于德育课范畴, 目前, 我国大多数技工学校中, 法律课程是作为学生必修的德育课程, 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承担着对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志培养的重任, 拥有德育课的一般功能。因此, 作为法律教学的教师, 最重要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 而是育德。使得法律教学贴近生活, 贴近职业, 贴近社会, 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 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走进生活, 走进职业, 走进社会。

技工学校中的法律教学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的法律专业课相比, 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首先, 技工学校中的法律教学对法律专业知识的要求较浅, 仅限于初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技工学校的法律教学对法律体系的介绍要求不高, 只需介绍实际内容, 不需了解法律的渊源和结构。因此, 其教学目的除了学习一般法律知识外, 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法律专业工作者, 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普法知识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其次, 技工学校中的法律教学可以作为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及哲学基础知识的铺垫, 因为, 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开展,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必须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运行。为此, 我们可以把法律教学定位为与思想政治课紧密配合, 以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提高学生道德感和责任感为目标的一门德育课。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生活职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 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法制观念,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 在工作生活中不仅能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 而且还能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依法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成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二、技工学校法律教学方法探析

技工学校的法律课程, 是以培养学生法律素质为目标的一门公共课。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对法律知识层面的重视程度较高,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尽可能全面地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法律操作程序, 这是很有必要的。为此, 作者在此对技工学校法律教学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一) 以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

一般技工学校的法律教材因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 例如:导游专业的法律课上的是《政策与法规》, 财会专业的法律课上的是《经济法律法规》等等, 虽然教材不同, 但都离不开法律的范畴。但此类课程章节都较多, 且关联性也较差, 知识点多而枯燥乏味,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用案例教学来启发学生思考,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知识点的主动掌握。当然, 案例的选择也必须恰当, 不能太过于复杂也不能太简单, 应该贴近生活, 且必须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教师起引导性作用, 学生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应以案例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之后, 教师再以理论知识及分析方法为基础,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启发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模拟生活实际问题, 对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生活实际问题, 对学生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以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纠纷, 对重点、关键性问题提问, 引导学生对案例思路的分析能力。从某个问题入手, 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连续提问, 以期求本溯源, 得到某种规律性的结论, 以此种提问来拓宽学生的思考面。最后, 还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 不给出明确答案,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寻找答案, 以培养学生动脑筋、勤思考、善分析的习惯。这些提问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促进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答案,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技工学校法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 我国技工学校的教学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从而导致法律教学成为许多学生眼中可上可不上的课程。而作为德育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法律教学必须以其应用性, 结合职业道德, 法律基础, 哲学基础, 经济基础等基础知识, 架构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建立促进师生间、学生间多维和谐互动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教学目标。同时, 学校必须适时培养或引进专业法律教师,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法律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学生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 要使学生具有出色的实践技能, 必须首先建设一支具有一流实践技能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

法律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重要依托 篇8

【关键词】学校;法律文化;建设

法制教育和法制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学校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的发展就是看是否为社会输送勇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并法律意识观念与自身行为一致的遵纪守法的好青年,还要看是否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导向性并和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并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一、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法律文化建设包括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外在表现形式和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等内在的深层结构。外在表现与是内在的表现构成了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法制建设必须以法律文化为基础

法制建设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离不开法律文化环境。一方面若没有法律意识和深厚的法律文化底蕴,就不可能制定出适合学校客观需要的法律,也不可能很好地贯彻法律,更不可能自觉地遵行法律;另一方面,法律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法律思想、法律观点、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通过内在法律文化进一步提升学校队伍整体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改善队伍管理和推进高校的发展。

2.法律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导向作用

法律文化建设主要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制度性法律和观念性法律。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文化现状看,我国教育立法的步伐大大加快,陆续出台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律,国务院颁发了十几件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发布了大量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权力机关也制定了相当数量的地方性教育法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制度性法律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法制观念尚未及时转变,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阻碍和制约着制度性法律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因而,在当前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中,在不断完善以教育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法律文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視高校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心理的培育,树立现代法律观,从而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3.法律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调控作用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而言,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对人类社会的行为起规范作用。在调控社会方面,二者需要紧密结合,孤立的法律手段或道德手段都难以较好地调控社会。因此,学校的发展需要在推行法律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才能实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道德文化建设搞得好会加速法律文化的建设;道德文化建设搞不好会延缓甚至阻碍的法律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建设法律文化的基本要求。法律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在内强素质的基础上,树立依法办校、执法办学、遵法做人的学校形象,这也是建设法律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法律文化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公正、公平、正义、效率、秩序”的法治理念和和谐的特点,使人们真正感受高校的校风、学风、作风的良好风貌。

二、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学校法律文化建设应以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它包含着法律认知、法律尊重和法律评价三个层面。法律意识首先体现为广大社会成员的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任何一员都依法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树立社会成员在教育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增强守法护法的观念。

1.树立法治理念是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法治理念重在培养学校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依法治教是法治理念的中心,体现在依据法律管理和发展教育。作为教育行政执法主要是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来实施教育管理的。行政执法实际上就是权力的行使,而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依法保护公民在教育领域内的合法权益。如果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势必会使人们产生轻视法律的消极法制心理;作为教育实施者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及工作态度、能力的同时,应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培养和造就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把崇尚法律、信奉法律,以法律规范自我为准则。

2.“依法治校”是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关键

在贯彻“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方针下,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要求,严肃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项教育教学标准,注重教育及后勤的管理规范,有效的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一是要依据“教师法”,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性,确保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二是要做好为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工作,对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保障公平和促进教师进步是的重要职责;三是提高教育执法的法制观念。既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使其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还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律精神,增强学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有效性、操作性,达到各项法律法规的协调一致。

3.学校法律文化建设需要营造法律氛围

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通过科学、文明、进步法律氛围形成相互促进、融合、互补。呼吁公平、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倡导诚实信用、遵循规则、平等公序的法治精神,强调平等、和谐、重规守则的秩序原则,尊崇进取、高效、与时俱进、责利统一、尊重权力价值理念,可以充实、丰富、完善高校法律文化建设内涵。因此法律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其他先进文化建设,形成互动、互补、互为融合的合力,才能打造优质量的高校发展。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它是营造遵纪守法、民主和谐氛围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刘冬梅.试论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作者简介:

上一篇:以生机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在与人交往中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