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里去, 是因为这样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始终能够引导中国未来人才朝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 更是能够影响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与此同时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的共性, 使得我们不难发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对人思想道德的不断改进, 以及对人行为规范的要求, 与大学的德育类工作拥有一致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环境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 更是需要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思想价值引导, 如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相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融合需要从二者的共同特性入手, 其中包括目标的一致性、属性的相容性、资源的共享性等特点。只有找到二者之间相容相通的部分, 才能使二者相互辅助, 相互接力, 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效果。

1. 目标的一致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容中的道德要求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大学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修养水平以及道德价值理念, 使其能够成为适应社会, 并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才。另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过主义精神以及传递的忧患意识和大学德育工作的教育内容是一致的, 正是因为那种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感缔造了无数个民族英雄, 并使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得以蓬勃发展, 源远流长。这样的积极进去, 不甘平庸的精神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大学德育工作的进步。无论是在国家动荡的时候, 还是现在身处国富民强的和平年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团队合作、天道酬勤、敬畏自然、关注个体与社会及世界的挂系, 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开展, 提升大学生基本素养等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明的精髓, 是我国软实力的体现, 在大学德育工作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 二者在内在价值上拥有一致的努力目标。

2. 属性的相容性

就文化属性来讲, 文化并不是独立于其他外界因素产生的, 而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不断积累沉淀出来的, 因而文化成为了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文化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 同时也是伴随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它不仅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而且也是人类文明深层积淀的产物。文化包括了极为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因而目前并未得到一个统一的定义, 通常来说, 文化所反应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 包括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发展积淀程度。伟大思想家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这就明确的向我们指出, 所有的文化在根本上都是指向道德价值层面, 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对人进行影响的过程中, 潜在地进行着对人的德育教育, 因而它与德育工作的目的, 方法都是统一一致的。作为文化产物的一部分, 德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与文化有着自然关联的。一方面, 德育工作是文化发展的中心支柱, 另一方面, 文化是孕育德育教育的摇篮。从德育的内容来看, 其对学生进行包括政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建立在对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的基础上, 因而德育教育的本质就是具有文化属性的。

3. 资源的共享性

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 博大精深, 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 儒、道、佛三大文化无疑处在主导位置, 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整体发展与走向, 并非在公众价值形成以及社会精神认知层面起到无声而深远的渗透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单一单薄的、封闭自顾的, 而是在多元化的格局上由各家经典相互碰撞, 相互影响而得到的。这样的传统文化状态与格局所凸显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内在的包容性与传承性,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 儒家思想中的精髓处于较为权威的位置, 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德育教育工作主要的核心支撑与文化资源。例如: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爱国精神、亲情教育、以及民族大义等都是我们现在所讲述的人性极高的品质境界, 这样的优良精神应该在整个中华民族范围内得到传承与发扬。从这些方面我们都能够看出, 德育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是不可忽略, 德育教育是桥梁, 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传承与阐释的优秀纽带。同时道德教育是帮助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更清楚的认识、了解文化历史、角色发展, 并且拥有坚实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最佳方式。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变革, 其中有很多原则以及基础要求, 只有建立在本质原则的基础上, 才能使德育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承担起变革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1. 内容需要有选择

首先应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 选择其中能够配合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优良传统文化内容, 并进行合理的应用, 不能够过于枯燥无味, 应做到抓住重点, 梳理清晰文化层次, 做到灵活运用而不是生硬套用, 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会适得其反。

2. 层次需要清晰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多个领域, 多个方面, 因而要根据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来进行选取处理, 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基本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 分清主次, 不仅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德育教育变得生动形象, 更是可以加快现代化青年对哲理性教育的理解与接纳。也就是说, 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要建立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特点上, 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预期的作用。

3. 手段需要灵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大浪中不断淘洗沉淀下来的, 它们不仅仅依附于物质文化的存在而存在, 更是作为非物质文化得以为后人发展弘扬, 将其融入到快节奏的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时, 一定要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特点, 将其与现代先进思想文化进行变通融合以后再应用到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去。而这个过程就是根据社会背景以及时代需要进行汲取精华, 去除糟粕, 而后再进行因材施教的应用过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方法

1. 寓德育教育于书海

学校的基本工作是传授知识, 以教学工作为出发点,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环境, 拥有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力的人才。因此, 学校应该全面的统筹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师资力量等其他客观条件, 同时考查学生的具体能力水平, 在合理的范围内制定最适宜的教学制度、育人方案。新课改明确地强调了要将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 转移到学生的“学”, 不能依旧以填鸭式的方式将知识内容灌输到学生的认知中, 而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 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不能以枯燥的说服教育为主, 而是关注学生兴趣发展, 阅读传统经典文化内容可以使学生不受教学内容的束缚, 实现自我反思, 促进自我思想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互, 因此阅读优秀经典文化书籍不失为一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工作融合的好方法。

2. 用理解所得于生活

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往往教人乐观积极的面对困难, 并把人性真善放在比金钱更高的位置, 并且有众多拥有大仁大善精神的榜样供我们效仿学习。促进学生将阅读以及理论中的理念真正的用于生活, 用于个人素养的塑造, 并时刻将生活中的反馈进行理解反思, 可以使青少年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保持本心, 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3. 从对比中取得进步

传统文化是多元的, 包容的, 因而并不是所有的闯通关文化都是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 在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避免用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来掩盖那些不适宜发展的部分, 应以现代青少年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进行合理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必要的情况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促进整体德育教育工作的进步, 以及青少年思想价值的推进。

4. 在生活中实践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育工作, 教育的根本目的一定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某些特定的知识, 而是使其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应用到为社会创造价值当中去, 从而使新一代的青少年真正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新主人。因而学校应多多关注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实践活动中的再创造, 为青少年提供最便捷的方式来感受先贤前辈的智慧,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断提升、不断完善自我。

四、结语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背景,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创新发展意义, 通过以二者的契合点为基础, 使现代青少年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智慧, 使学生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 变成最易于接受的方式走近校园, 并发挥其教育作用。

摘要:经过五千年的沉淀, 中华民族逐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容纳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各家学说的精髓, 更包含了很多自然科学与人文发展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偏重于道德教育, 是培养人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其不仅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更是在世界文化领域树立起独具中国魅力的文化旗帜, 影响着世界文化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融合

上一篇:对高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务风险分析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