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执法监督工作计划

2022-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一项新的任务开始之前,有必要去理清工作思路,将工作目标予以细分,让我们提前去做好工作计划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内执法监督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党内执法监督工作计划

党内监督问题研究述评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党内监督方面党和国家实施许多富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国内学界对此给予很大的关注。学者们从党内监督的理论基础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的历史沿革,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内监督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完善党内监督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党内监督相关问题。

[关键词]党内监督;理论基础;发展成就;路径优化

[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从改革开放至今,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完善党内监督体制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努力,在净化党的政治生态、规范党和国家的权力运行方面成效显著。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的经验,研究和解决目前党内监督的不足,对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逻辑维度: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回溯

“我们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1]9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内监督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实践探索形成的。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内监督思想的总结与提炼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系统提出党内监督的理论,但是在领导无产阶级开展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一些关于党内监督的基本思想。而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會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共产党党内监督的思想,为无产阶级政党构建科学的党内监督制度奠定了原则基础,提供了实践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内监督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从多个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党内监督思想进行阐释。孟凡强、吴君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使共产主义政党的党内监督有了最初的制度框架,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马克思指出,要建立民主选举制度,为自下而上的党内民主监督提供权力依托,并且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使党内最高监督形式制度化、经常化。[2]沈英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员地位平等、提倡批评和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这两条原则,为发挥党内监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有些学者从权力监督角度总结马克思的党内监督思想,董世明认为,无产阶级政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让广大劳动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对公职人员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可以保证权力的公共性。[4]邬思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出发,完整地论证了社会制约、监督国家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不仅是由国家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此外,在党内实行集体领导制,对党的最高领导实行监督实质上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内监督有了制度支持。[5]

2.对列宁党内监督思想的总结与提炼。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无产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布尔什维克党以及特殊的国情,列宁在党内监督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内监督思想。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列宁党内监督思想。一是从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来分析。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官僚主义开始滋生蔓延,党内出现了追求升官发财的腐败现象,加强党内监督是为了同官僚主义、升官发财等现象做斗争,防止党蜕化变质。[6]此外,出于对“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7]745的担心,列宁指出必须加强党内监督以防止党内权力高度集中,党的领导独断专行。[8]二是从实践探索来看,首先,建立独立、权威的党内专门监督机构——同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以自上而下垂直领导为原则,其重点在于加强对党的高层特别是政治局和总书记的监督。[6]其次,严明党的纪律,不仅要求完善党纪,而且对监督执纪的机构、权责进一步明晰,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奠定基础[9]。最后,加大党的纪律的执行和落实,一方面要求党员提高纪律意识,自觉遵守纪律,维护党的权威。另一方面要求采取党内报告、倡导质询、舆论问责等方式对失职、渎职的党代表、领导干部、领导机关展开问责[10]。三是阐述列宁党内监督思想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列宁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党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是克服权力过度集中的重要途径,为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列宁党的纪律建设思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监督重要论述,对理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体系建设具有思想启示作用。[11]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十分重视党的监督作用的发挥,由于不同时期党的任务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阶段党内监督的侧重点也不同。

国内学者认为毛泽东党内监督思想主要分为两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党内监督的积极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学者认为,古田会议是中央苏区探索党内监督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把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升到确保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高度予以重视,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此外,中央苏区巡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可以统一党的思想、加强各部门联系,也有利于党中央了解下情、适时纠偏、提高局部执政的科学性。[12]党的五大选举产生党的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使得党内监督更加规范,对争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一方面,将党内监督的方法以法规条文的形式写入党章,完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中央领导层对党内监督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党整风运动,在党内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以达到肃清党内不良风气、克服官僚主义的目的。[14]另一方面,毛泽东要求通过发扬党内民主来实现党内监督,要求党内敢讲话,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推翻家长一言堂[15],较好发挥了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党内监督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国内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后党内监督主要集中在进一步强调民主监督、群众监督的重要性。加强党内监督是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除发挥党员的监督作用外,也必须接受群众、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16]例如,鉴于党内民主集中制长期存在忽视民主的问题,邓小平强调要注意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斗胜利的,一切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都不是为了削弱党的必需的集中,而是为了给它以强大的生气勃勃的基础,这是我们大家都充分明了的。”[17]233-234邓小平关于在领导班子内部实行平行监督的构想是党内监督理论的创新,不仅加强了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也使党内监督体制更加系统、完备和科学。邓小平指出:“我们要重视党委内部的互相监督作用这个问题。上级不是能天天看到的,下级也不是能天天看到的,同级的领导成员之间彼此是最熟悉的。”[17]310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后首次把询问和质询制度作为党内监督的一种新的制度,拓宽了党内监督的渠道,他提出:“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使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18]188胡锦涛首次把党务公开提上日程,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公开办事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的监督,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和质量”[19]160。

二、实践维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完善党内监督的成就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进一步规范党内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加强对腐败分子的震慑作用,从完善党的法规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完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发挥巡视巡察制度利剑作用等方面强化新时代党内监督效力。

(一)制度层面:完善党的法规体系是推进党内监督法治化的首要前提

从必要性来看,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是防止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巩固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党的法规体系来促进党内监督法治化,提升党依规治党的能力,提高党执纪的科学性。张荣臣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制度建设的成就与发展,提出党的法规制度是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有力保障,我们更“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完善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务实管用的制度来管党治党。[20]刘舒从党的纪律功能上提出,党的纪律不仅有惩处功能,还在深化党内治理、调整党内关系、规范党员行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党面临复杂挑战的今天,必须完善党的法规制度体系。[21]

从创新性来看,新时代党内监督着重发挥制度治党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新思想,这个新思想是对我们党多年来权力监督探索实践的生动总结,为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李晓杰认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利器,尊崇党章把理想信念放在了监督内容的首位,形成了一个从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党委党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到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监督的比较完备的系统。[22]李斌雄从文本内容的角度总结了党内监督条例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党内监督的目的、原则、内容和对象,特别强调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二是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进一步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结合起来。[23]

(二)体制机制层面: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是增强监督合力的重要途径

1947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就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进行探讨,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4]439党和国家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根本推动力量,党和国家使用手中的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监督是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也是党长期执政的深厚基础。有学者从剖析党内监督体制的弱点出发,提出“体制内”监督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降低监督的效能,紧靠内部监督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加之群众利益和权力腐败水火不容,因此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最本能、最可靠。[25]

学界对于如何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提出不少可操作性建议。首先就舆论监督而言,应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把“互联网+”与监督深度融合起来,将线上监督与线下监督相结合,实现监督全覆盖,但是舆论监督必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监督,坚持精确监督、科学监督、增强建设性监督的原则。[26]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机制,提高党组织重大决策、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廉洁自律等事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真正让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活动置于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其次就群众监督而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公共权力的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从而敢于以“主人”身份对“公仆”进行监督。党和政府要积极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渠道,积极主动邀请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问题进行研讨,以集思广益、汇集民智。[27]

(三)实践层面:发挥巡视工作在党内监督中的利剑作用

1.巡视工作遏制腐败的效力进一步強化。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进一步修订完善巡视工作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使巡视工作的具体内容固定,也使巡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并以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重视巡视工作的开展,使巡视发挥强大的震慑作用。此外,巡视工作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党内存在的“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下级监督难”的问题。

2.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巡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一是在战略定位上明确巡视制度是党内监督的利器。巡视要发挥“反腐利剑”作用去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发挥“党纪戒尺”作用,严查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执行情况,明确巡视是党章赋予的职责,本质上是政治监督,是对被巡视党组织进行“政治体检”,突出政治巡视的作用。二是在具体实践上党中央实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巡视全覆盖,有力打击了某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三是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实行巡视“三不固定”,进一步发挥巡视的监督作用。强化巡视监督责任,对应该发现问题没有及时汇报必须追究责任。此外,党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巡视工作的统一领导,而且保证了地方巡视的权威性,还有利于中央了解和掌握地方巡视的情况,并及时给予支持。

三、目标价值维度:立足实践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一)目标价值:完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是防止腐败的客观要求

不少学者从权力异化角度分析健全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必要性。有学者以“权力是必要的恶”为论点指出,如果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就会侵害人类自由、破坏社会秩序。[28]从权力本身特点来看,权力天然具有异化的倾向,“当权力出现非公共运用,损害了公共利益时,这就是权力变质、权力异化。”[29]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三个形态:权力商品化、权力资本化和权力市场化。如果不遏制权力异化,那么权力“寻租”的空间也就会越大。[30]有学者从腐败滋生的必要条件来分析,腐败产生必须满足私欲、权力和机会三个要件,当权力与人的私欲心理相结合的时候,就开始隐含权力腐败的可能性,而人类历史上任何政权的腐败都是以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因此遏制腐败必须制约和监督权力。[31]

从现实需要来看,完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可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标准,让依法行使权力成为工作习惯、自觉接受监督成为政治常态、为民服务成为文化思维,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目标追求的体现。党的纪律检查领导体制演变与党的中心任务变化紧密相关,也就决定了党的纪律检查领导体制的设计、运行和变革。建党至今,党的纪律检查领导体制经历了从平行领导体制到单一领导体制,再到双重领导体制的发展历程,而这些改革就在于平衡党委统一领导与纪委专业监督双重目标,合理界定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之间的权力边界。

(二)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面临的挑战

1.党内监督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法律法规衔接性和配套性不足。目前,对不遵守党纪和违反党章的行为没有实体性和程序性的规定,单靠日常对照党章自我检视监督效力明显不足,使得其对党员的监督不同程度弱化和虚化。[32]此外,目前我们还存在纪法衔接不畅的问题,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颁布实施,规定国家监委与纪委合署办公,实行一套机构、两个机关名称。但是无论是现有的相关党内法规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均没有对国家监委与纪委合署办公的情况进行规范,彼此之间还存在不协调现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办案效率降低。

2.党内监督的主体作用不强。一是党内监督主体对监督和被监督认识不足,党员干部没有意识到监督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权力的运用,反而把监督看成是“挑刺”“找茬”,既不主动监督别人,也不乐意接受别人监督。普通党员既是党内监督的主体,也是党内监督的客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意识淡薄,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发挥出普通党员的监督作用。二是党委落实主体责任不强,党章规定“凡是重大决策要经过集体协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但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往往打着集体决策的幌子逃避自身责任,而在现实的问责情形中,也很少出现某一党组织或党组织领导班子被集体问责的情况。[33]

3.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尚未解决。从政治学角度来分析,权力与责任应该是相对应的,有多大权力就应负有多大责任,但是当前“一把手”掌握权力较多,担当的责任较少。一是一些重大事项决策失误、失职渎职,很难对“一把手”追究责任。即使追责,“一把手”也很少受处分或者处分很轻,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正是有权无责的不对等情况,使部分“一把手”在用权过程中有恃无恐。[34]二是权力界限模糊,给监督“一把手”带来了很大困难,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职人员的权力做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都是原则性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常出现县委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等权力集于县委书记一人的现象[35]。此外,虽然党内监督有党员监督、组织监督、机构监督、党内制度监督、党纪监督等形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以纪委的专职监督和党员群众的举报监督为主,党内监督的主体格局比较单一,而党员群众的监督效力较低,常常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党内监督整体上没有形成监督合力,导致监督的范围、力度都大打折扣,监督效果也不尽人意。三是“一把手”八小时以外监督困难,工作之外的生活不仅是腐败频发区,更是监督的薄弱环节,由于党内监督约束机制和条款不够细化,仍有腐败问题发生。[36]

(三)路径优化:从实际问题出发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1.规范“一把手”权力运行体制机制。一是要科学配置权力,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建立科学的领导班子权力分配制度,并明确“一把手”权力界限,防止出现绝对权力的现象。对重大决策失误,要从单纯问责政府转向“党政同责”,建立“一把手”重大决策失误、用人失察失误的党内“问责制”,对重大决策失误实行“终身问责”。二是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认真开好党的民主生活会,在党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强化自我监督的效力。加大党内问责的力度,对违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情节严重的,不仅要追究当事人、更要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增强监督制度的威慑力。三是要将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在党内逐步探索建立党内公开监督、公开批评、公开质询以及对“一把手”弹劾罢免等制度,建立党内重大问题听证制度、党组织定期听取党员意见制度。党外除充分发挥人大对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一把手”的监督职能外,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引入和推行民调、民投、质询等制度,防范“一把手”权力失控。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机制,以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制约为核心,建立健全各级党政“一把手”职责、权限和权力运行程序、结果等情况公开机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2.不断提高党员监督意识,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一是培养普通党员主动监督的意识,加强党员的党内监督理论教育以及党规、党法特别是党内监督法规制度的教育,提高党员主动监督积极性,解决党员“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二是通过党性锻炼、学习培训、廉政文化建设等方式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畏惧意识的教育,筑牢党政干部“不愿腐”“不想腐”的安全思想防线。三是所有党员要强化制度意识,提高自身遵守制度、执行制度的意识和能力,规范使用手中的权力,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3.构建科学有效、结构严密、功能完备的黨内监督制度体系。一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这个大背景下不断调整、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对已有党规党纪及时修订和完善,并结合党内监督建设的新要求,尽快出台党内监督制度的相关配套规定。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制度,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等。二是要以党章党纪为核心,促进相关管理条例内容之间的衔接,对党内监督的方式、方法、目标、流程进一步细化,加大对违纪违规、损害党的形象行为的惩处力度,尤其是要注重党纪国法的衔接,在纪检监察的案件审理办结工作上进一步细化,从整体上促进党纪党规与各项法律法规的相互衔接,避免出现法律的“真空地带”。

四、研究述评与展望

加强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国内学者的热议话题。2012年至今,中国知网收录以“党内监督”为主题的文章就有2510余篇,这些文章对建党以来党内监督理论发展与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党内监督的历史嬗变、现实意义、实践探索有所裨益。但是,在研究上仍存在不足。一方面,目前,关于党内监督研究的文章创新性不足,多是从宏观视野上把握,并且“跟风”研究、政策性解读文章较多,关于党内监督的实证研究较少,而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党内监督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但是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基层腐败、纪检监察合署办公问题的文章较少,尚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界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国际视野。虽然研究党内监督问题要立足我国国情,从党的历史使命和现实问题出发,但是吸收借鉴国外政党党内监督的经验对我们完善党内监督有所帮助,而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外政党党内监督研究较少,只有少量关于越南共产党党内监督问题的研究,其他大多是侧重列宁党内监督思想、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的反思,而对其他国家、其他政党的研究较少。对此问题缺乏国际视野并不利于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的研究接轨,增加中国学术话语权。此外,研究机构和作者缺少合作,党内监督研究涉及历史、法律、政治、党建等众多学科,加强学科间和研究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党内监督的研究。而目前国内学者由于学术旨趣和兴趣的不同,所以对该问题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法学界学者把目光聚焦在监察体制中具体法律法规的修改,政治学则从宏观角度出发指出新时代党内监督的必要性,虽然在各自领域研究颇丰,但是研究范式单一,缺乏整体性。鉴于此,未来党内监督的研究要突出问题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

从研究内容上加强党内监督具体问题和细节问题的实证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体制机制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纪委和监委“合署办公”、派驻监督、“一把手”监督难、派驻监督体制机制的完善、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运用等问题,都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学者把研究视野下沉到基层,在充分调研后针对现实生活中暴露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只有对症下药才能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使党内监督制度落到实处,保证党政领导干部的纯洁性,加强对党内腐败问题的惩治。

从研究方法上要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合作与交流。一是要拓宽研究视野,吸收借鉴国外政党党内监督的有益经验,研究视角不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执政党的党内监督、廉政建设的经验对我们在党内监督制度设计以及细节问题处理上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未来学者可立足本国国情,扩宽研究视野,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构建“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强学科和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国内学者可实现资料共享、取长补短,尤其是跨学科间的合作,可以丰富学者和研究团队的知识体系,打破既有的研究范式,开拓思路,使党内监督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

[2]孟凡强,吴君.论马克思恩格斯党内制度监督思想[J].理论学刊,2002,(2):26-28.

[3]沈丽英.马克思主义党内监督思想与现实运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0):9-12.

[4]董世明.马克思的干部监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江汉论坛,2010,(5):41-44.

[5]邬思源.论马克思恩格斯权力监督与制约思想[J].求实,2008,(6):22-25.

[6]王进芬.列宁加强党内监督的理论逻辑、现实考量和制度设计[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86.

[7]列宁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罗重一,吴艳芳.关于列宁改革党的监察委员会的有关思想——学习《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有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5-110.

[9]柴国娜,倪德刚.列宁关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及现实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6):15-24.

[10]宫玉涛,李晶晶.列宁党内问责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党政研究,2020,(1):75-80.

[11]俞良早.列宁坚持共产党领导思想的内容特色与当代价值[J].理论探讨,2020,(1):122-128.

[12]张宏卿,肖文燕.苏维埃时期江西党内巡视制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6):91-97.

[13]赵社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逻辑演进及其历史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89-91.

[14]王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党内监督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4-29.

[15]亓光.论毛泽东党内民主建设思想[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28.

[16]陈晓明.邓小平关于执政党要接受监督的思想探析[J].理论学习月刊,1993,(4):13-16.

[1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张荣臣.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程、经验和启示[J].理论学刊,2015,(1):28-38.

[21]刘舒.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功能定位[J].学习与实践,2018,(12):44-50.

[22]李晓杰.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利器——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几点体会[J].理论视野,2016,(11):60-61.

[23]李斌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读[J].学习与实践,2016,(11):5-13.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5]黎瑞.完善公民监督公共权力的效能保障机制——以群众监督对接和助推反腐机关组织监督为视角[J].求索,2017,(6):85-89.

[26]钟敏.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何以有机结合[J].人民论坛,2018,(3):54-55.

[27]李景治.党内监督要进一步与党外监督有机结合[J].学习论坛,2015,(7):15-20.

[28]王立峰.我国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思想与制度脉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3):11-14.

[29]卓越.权力控制论[J].政治学研究,1997,(4):9-13.

[30]徐玉生,严旻佳,商阳.论权力监督的理论逻辑及其机制建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7,(1):22-29.

[31]顧阳,唐晓清.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思考[J].理论导刊,2010,(4):53-55+64.

[32]徐雅芬,樊东光.当前党内监督问题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5,(4):11-13.

[33]吕永祥,王立峰.当前党内问责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基于问责要素的系统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7,(5):105-111.

[34]陈朋.一把手监督的逻辑理路与四维策略[J].探索,2015,(8):33-37.

[35]陈东辉.党政“一把手”监督的难点问题及其破解[J].中州学刊,2017,(11):19-24.

[36]贺海峰.强化对“关键少数”监督:机理分析及路径优化[J].河南社会科学,2019,(6):17-23.

责任编辑 攻 克

作者:元晓晓

第2篇:党内监督的路径选择

[内容提要]加强党内监督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党内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权力配置体系,但在监督上仍然存在不足,党内监督制度需要完善。应从理顺监督和权力授受的关系、完善监督的相关制度建设、增强监督责任主体的职能方面加强党内监督。

[关 键 词]党内监督、全面从严治党、路径选择

加强党内监督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党内监督在结构体系、运转机制、制度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从理顺监督和权力授受的关系、完善监督的相关制度建设、增强监督责任主体的职能等方面加强党内监督。在新形势下,党内监督面临一些新情况,产生一些新问题,如何推进党内监督的民主化、科学化,本文试从党内监督路径选择角度进行探讨。

一、党内监督的重大意义

政治学观点认为,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里的制约指的就是监督。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受监督的权力几乎是不存在的,对于执政党来说,良好监督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为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党内监督的任务做出了规定:“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重点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保证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1]这项规定进一步指出党内监督对于约束权力、遏制腐败、发展党内民主、加强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通过良好的党内自我监督、自我净化,达到从严治党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2]《中国共产党党內监督条例》同时对党内监督的内容范围也做出了规定:“遵守党章党规和国家宪法法律,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党的干部标准,廉洁自律、秉公用权,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等情况。”[3]这为以后党内监督工作提供了制度武器,进一步促进了党内监督科学化建设。

二、当前党内监督的难点与不足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党内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权力配置体系,由党员选举的代表组成的党代会是党的权力机关,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来源;党代会选举出的委员会具有执行权,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党的委员会授权其常委会,常委会对全委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党的纪检委员会由同级党代大选举产生,接受同级党代会审查,具有监督权。由此可以看出,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党内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从而使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存在内在统一性。内在统一性的优势是可以保证党的绝对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同时也导致监督权在实施上存在一定不足。

(一)党内监督结构存在缺陷

1.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统一导致监督的弱化

党代会对党委会具有监督权,党代表大会召开周期较长,导致监督缺乏经常性,进而导致党代会监督的弱化。在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各级委员会行使着一部分决策权。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要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由此导致党委间接拥有部分监督权。自己监督自己,缺陷显而易见。

2.地方纪委的双重领导导致监督同级不力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同级党委的权力来源都是同级党代表大会,应该相互独立,但是实际上,纪委书记往往是常委会的成员,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混为一体,监督同级很难,监督“一把手”难上加难,同级监督缺乏效力。地方纪委受同级党委领导同时还要接受上级纪委的领导,造成的后果是:“这么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涉及同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违纪违法案件,几乎没有一起是由同级纪委揭发或检举的。”[4]可见纪委监督同级不到位已是普遍现象。

3.对“关键少数”的监督难以展开

现行的权力运行体系对“关键少数”即一把手的监督较为乏力。一把手的权力集中,权责越大,就越需要监督制约。但往往一把手自己不想接受监督,不想受制约,“有的一把手只讲集中不讲民主,习惯于事先定调,重大问题不经班子成员充分酝酿和讨论就拍板,甚至对多数人的意见也置之不理”。[5]自下而上的监督渠道并不顺畅,有的党员对监督内容不甚了解;有的党员不知如何行使监督权,有的党员下级不敢监督上级,这样的情况较为普遍。

(二)党内监督制度需要完善

1.党内监督制度设计需要细化

当前,党内监督制度设计原则性规定较多,比较笼统,导致在实践中难以应用操作,或者导致自由操作空间较大反而容易导致腐败问题。很多时候因为缺乏具体制度支撑,使制度执行的时候更多地依赖操作者个人素质。监督的依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缺乏统一性。

2.党内监督制度程序性法规欠缺

当前,党内监督制度实体性法规较多,相对的程序性法规较少,这样造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增加,不可控的因素增多。往往程序性的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可以有效实施,并且可以对监督的性质和方向做有效引导。

3.党内监督制度事前防范功能较少

当前,党内监督更多的是事后惩处。事实上,监督的真正内涵在于防范。如果能在事前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纠偏、阻止违法违纪,则要比事后的惩戒发挥的作用更大。而且事前防范的监督在节约社会成本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三)党内监督运行不畅

1.党内监督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普通党员参与到监督中来,能够发挥自下而上的监督优势。目前情况来看,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运行良好,如巡视制度。而普通党员的参与存在着一定障碍,如缺乏监督渠道,党内一些情况公开不足甚至没有公开,就形成普通党员无从监督;有的监督情况缺乏反应渠道,导致监督意愿降低;有的基于监督缺乏保障,对监督权行使不足。

2.党内监督协调机制有待提高

党内监督应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织成一个无漏洞的网,才能发挥监督的效力。但是当前党内监督的各方面协调情况还需要完善。比如,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不够,容易出现“看得着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着”的现象。

3.党内监督问责机制有待加强

加大对违规违纪的惩戒力度是党内监督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责对广大党员干部也将起到警醒的作用。如果有了监督的“上文”而没有问责这个“下文”,那么监督也就失去意义了。当前党内问责仍存在不足,如在顶层设计上、具体落实情况等方面存在弱化的问题,存在落实不严、追究不到位的情况。

三、党内监督的路径选择

党内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党的方方面面,所以从宏观角度,应从理顺监督和权力授受的关系、完善监督的相关制度建设、增强监督责任主体的职能方面加强党内监督。

(一)理顺监督的几个关系

在发挥党内监督优势的基础上,要理顺权力授受关系弱化的问题。

1.理顺权力授受和监督的关系

一要强化党代会对党委的监督。党代会选举出党委,就要将党委置于在党代会的监督之下,发挥党代会监督的直接、广泛的作用,把党代会的选举权和监督权统一起来。二要明晰全委会和常委会各自的职权范围。全委会和常委会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但在现实中,在一些地方常委会有越权行驶全委会职权的情况,这样会削弱常委会的监督功能。应划清两者的职责,注意限制常委会的权力扩张。

2.理顺纪委和党委的关系

根据党章,纪委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和协助,监督主要针对“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是同级党委特别是对常委会成员的监督”。协助是“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其核心是当好参谋和助手,提出工作建议、协助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6]纪委不能做党风廉政和反腐败以外的工作,因此,党委对纪委的领导与其他的上级领导下级不同,是某个领域的专项工作的领导。地方纪委同时接受上级纪委的垂直领导。完善这种双重领导体制,在日常工作中强化上级纪委的领导力度,如可从改革人事关系入手,把纪委的人事关系脱离于同级党委,为纪委的相对独立性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监督的相关制度建设

1.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顶层设计

对于拥有8800万党员的大党来说,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对于其能够良性发展、健康有序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党中央统一领导的地位,各级党委(党组)负责全面监督,各級纪检机关做到专项监督,党的职能部门同时监督,加上党的基层组织监督,党员履行监督权利的全方位的党内监督体系是党中央做的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出台和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准则条例共同构筑了党内监督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细化党内监督的程序及方式方法,完善党内监督的程序,使党内监督覆盖党内各个角落。

2.增强党内监督制度的科学性

应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使党内规章制度建设与时俱进,能够与当下的党情、国情相契合,最终不断提高党内监督制度的科学化、系统化、集成化水平。党内监督制度的科学性应体现在监督主体有随时监督的平台,有反映问题的渠道,有制度化监督的能力。党内监督制度应与时俱进,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拿出新的具体举措。

3.加强民主集中制细则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涵括着监督的内蕴。十八大以来,通过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提升了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质量。但是今后在执行和落实上还要继续下功夫,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实施和程序设计上还要加大研究和实践力度。在运用民主集中制的能力上还要加强,在“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等问题”[7]上做努力。

(三)增强监督责任主体的职能

1.强化纪委专职监督的效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这为纪委保持独立的监督权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党内监督是纪委的重要职责,在职责范围内,纪委要在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时候敢于亮剑,勇于担责。在双重领导体制下,纪委要发挥好监督同级党委的功能,真正保持好纪委的监督独立性。

2.发挥巡视制度的作用

巡视制度是一种效力显著的党内监督形式。推动巡视工作“全覆盖”意义重大,并且是大势所趋,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把巡视工作推向纵深发展,形成制度化,做到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同时,在策略上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时不时“回头看”,杀回马枪,做到出其不意,提升巡视的威慑力。派驻机构要明确监督职责,做到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现问题、有能力解决问题,树立监督权威。同时进一步推进巡察工作,巡察工作主要是针对市县,这样可进一步做到党内监督“全覆盖”。“苍蝇”“老虎”一起监督,达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

3.破解监督“关键少数”难题

如何切实监督“关键少数”是党内监督的重中之重,也是党内监督的难点所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由于“一把手”的地位特殊,决定了他必然是党内监督重点对象。要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同级平行的全方面监督。上级党组织对下级的监督要多角度审视,从领导干部的选拔到考核,把其贯彻落实党内监督的情况纳入考察范围,落实监督责任。同级内部应重视互相监督,起到监督实效。要强化党员的平等主体地位意识,让“关键少数”自觉接受监督。只有地位平等了,同志之间才敢于监督。真正解决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问题。

4、培育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

监督主体的监督意识高低是党内监督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对党内监督落实情况影响较大。可通过一系列教育学习活动、宣传活动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广大党员知晓自身的责任与权利,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置身事外,勇于揭露、批评、指正,勇于担当。强化党员的党性修养,在监督的同时自身严格遵守党纪党规。“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在党内监督的道路上,任何一名党员都不是局外人,只有在制度上形成体系、全党形成合力,才能持续推动党内监督健康运行和发展,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N].人民日报,2016-11-03

[2]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

[N].人民日报,2016-11-03

[4]覃爱玲.六成省级纪委书记“空降”——纪委书记调任渐成模式[N].南方周末,2011-4-16

[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6]黄晓辉.加强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J].理论探索,2015(6)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辽宁省行政学院系统课题“转型期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课题编号:xzxyxtkt2016089)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王晓蕊

作者:徐晓冬

第3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研究述评

[摘要]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研究,涌现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各位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党内监督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党内监督的概念和实质;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党内监督的特点和原则;党内监督发展的历史分期;不同历史时期党内监督发展的内容;党内监督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目前党内监督的发展现状;加强党内监督的措施以及如何学习借鉴党内监督历史上的和国外政党党内监督的经验等问题。及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既有利于今后对监督问题的更深入研究,也有利于为党内监督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党内监督;研究;综述

根据笔者所接触到的有限材料,目前国外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完整、系统,且集中于对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研究,其成果散见于对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中。因此本文主要择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研究成果作一概括性的归纳。

1.研究概况

从国内来看,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学界对党内监督的研究总体上比较薄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才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党内监督问题成为政治学研究和党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随着研究的历史深度和理论深度的扩大,研究质量不断提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从学术著作看,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林代昭等:《中国监察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论党内监督》(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黄百炼:《权力裂变——监察•监督制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雒树刚:《党内监督》(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孙逸民等:《社会主义监督学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檀玉玺等:《论党内监督》(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宫杰等:《新时期的党内监督》(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王寿林:《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文斌:《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李雪勤:《探索与辉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及其基本经验》(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徐能毅:《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问题研究》(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赵清城:《实践与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监督理论与实践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陈国权:《政治监督论》(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王韶兴:《党的监督:理论•经验•思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莫吉武:《当代中国政治监督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明高等:《中国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王诚安:《中国政党监督理论和实践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梅丽红:《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杜力夫:《权力监督与制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李景田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机制问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杨爱珍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张德友:《党内监督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谢志高:《党内监督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冯秋婷:《党内监督与党员自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等等。

从学术论文来看,成果十分丰硕。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能查找到的关于“党内监督”的文章,从1980年至2009年30年间约有3600篇,而自2003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以来,学术论文总数约有1800余篇。统计数据充分表明,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为契机,学界掀起了“党内监督”研究的热潮。

2.主要学术观点述评

理论工作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党内监督”问题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党内监督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对党内监督的重要性作出了深刻的阐述,加强党内监督,对于“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重要意义。学界也基本持这一观点,肯定了党内监督的意义,认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一起构成了中国政治完整的监督体系。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如何使党永葆青春活力,是党的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党的建设实际,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机制,保证党内正常政治生活,根除腐败现象,增强党的“免疫功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1]

但是也必须看到,党内监督仍然是当前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治体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党内监督无论是在制度上、理论上,还是在教育上、实践操作上都还有不适应的情况,没有进入同步并进的状态。概括而言,主要是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让监督和不善监督等情况。[2]这些问题是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因此继续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是很有必要的。

另有观点认为,党内监督的情况是原则性东西多,可操作性东西少;处罚性措施多,保障性措施少;再加上有些方面的制度还没有制定,所以使得监督常常处在随机状态。[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表明由于党内监督缺乏可操作性已经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党内监督的地位逐步得到提高,但实施监督的力度,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尤为薄弱,党内监督的任务仍旧艰巨。

(2)关于党内监督的基本理论

什么是党内监督,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特征及功能又是什么,这是研究党内监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党内监督的概念和实质。学界普遍认为党内监督就是党的各级组织、专门机关和全体党员,根据国家法律和党章及其他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党的组织和党的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实施的监察和督促活动。其实质,就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其核心问题,则是对权力予以有效制约。即通过揭露、评价、控制、制约等监督特有的形式和功能,对党内的各种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力量,保证权力能以正确的目的,按照正确的方式,规范地运用。[4]

关于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党内监督的七项重要内容,即: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法执政的情况;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学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条例》中对监督内容的规定是防止腐败发生的又一道屏障。这七项党内监督的内容简练全面,符合目前中国共产党内需要进行监督的各个方面,对于发扬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党内监督的特点和原则。对党内监督的特点,目前学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党内监督的主要特点包括:①监督主、客体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②强制性。监督是一项强制性活动,监督对象不管自觉与否,都必须接受监督。③相对独立性。监督权力在其运作过程中应当不受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影响和阻碍。④方式的综合性。党内监督是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实施的,总起来可归为两类,一种是刚性的,一种是柔性的。⑤渐进性。党内监督作用的不断加强,机制的不断完善,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党内监督的发展又要受制于社会的发展程度,其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5]

一般观点认为党内监督应坚持几个大的原则,即:民主集中制原则,就是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维护集中统一,预防和避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倾向;平等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地位是平等的,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公开性原则,即党的活动公开,党的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公开,用权过程公开,生活待遇公开等;群众原则,是指党内监督应与党外群众监督相结合,把党组织和党员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实事求是原则,具体说就是在监督活动中要有根据的提出问题,有根据的处理问题,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分级负责、权责相应原则,即属于哪一级的问题由哪一级处理。在必须的情况下,上级可直接处理下级管辖范围内的问题。[6]

(3)关于党内监督发展的历史进程

党内监督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一项事物的发展历史往往要进行明确的历史分期,不同的分期标准会产生不同的研究思路。学界对于党内监督的历史分期可谓是见仁见智,下面择取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余观点不再一一列具。

第一种观点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更替作为分期的标准,即:1921年-1934年,1935年-1976年,1976年-1989年,1989年-2002年,2002年至今。持这种观点的人数较多。这种历史分期方法,可以从理论上更加明确地阐述不同时期党内监督的发展情况,不同时期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为促进党内监督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反应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内监督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

第二种观点以党的重要会议作为党内监督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持这种分期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尤其是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其通过的决议是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为党内监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至今,中国共产党总共召开了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基本上历次代表大会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党内监督的内容。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纲领,制定的章程中,可以发现党内监督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7]

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以按照党内监督机制的历史进展,对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党内监督机制的出现(1921年-1927年);党内监督机制的退化(1928年-1976年);党内监督机制的恢复(1977年-1992年);[8]党内监督机制的发展(1992年至今),这种历史分期方法以监督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对党内监督机制的形成、退化、废弛、恢复、发展的历史考察,得出历史的启示。

第四种观点以党的地位的变动和党内改革为大的分水岭,即以党在全国执政为界,对执政前后的党内监督进行研究。全国执政前的党内监督发展分为:初创时期的党内监督(1921年-1927年)、“八七”会议后的党内监督(1927年-1949年)两个阶段;党在全国执政后的党内监督发展分为:初步确立时期(1949年-1956年)、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执政党党内监督的发展历史(1976年至今),正是伴随着党和国家革命、建设事业的巨大变动,党内监督才有了程度不同的发展与变革。[9]

党内监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党内监督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学者们大都注重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式对党内监督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综合学界对党内监督各个历史时期研究的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党内监督的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走具有中国共产党特色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做法。②把思想政治建设引入党内监督机制,注重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③应积极探索各种党内监督方式和途径,注意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④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要相互配合、协同作用。⑤注重党内各项党纪党规的制定与完善。[10]

(4)关于目前党内监督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经过全体党员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一起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性、先进性的重要砝码。

总结多数学者的观点,当前党内监督建设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工作不断加强。②党内专门监督机构的职能及其作用不断强化。③党内监督教育不断加强。④党内监督法规不断完善。⑤党内监督日益重视保障党员个人的民主权利。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行,学者们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条例》符合党内监督工作的实际,体现了党内监督工作的规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条例》使党内监督工作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党内监督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党内监督的实际效果远不如人意。总结起来有以下证明:①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监督认识不到位。②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监督执行困难。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监督体制有缺陷。④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监督指向失衡。⑤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11]

(5)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措施

如何完善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已经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解决的问题。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解决措施和方法,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尤为重要,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二是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党委会工作制度。一方面要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制度,真正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四是完善党内监督主体的职责机制。五是完善规范党内监督保障与处置机制。[12]

保障民主权利。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强化党内监督制度的建设和广大党员监督作用的发挥。[13]

抓住监督重点。这种观点认为党内监督不是平行用力,而是有重点的。一是要在监督重点上求突破,切实增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实效。二是要在监督关键环节上求突破,切实强化对重要部门和重点岗位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确保他们手中的权力正确行使,使党内监督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14]

(6)关于如何借鉴国外政党党内监督的经验

有的学者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为,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建设,还应该学习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监督经验。

首先,应该学习借鉴或者是引为鉴戒的是苏联党内监督的教训。前苏联共产党消亡留给我们的现实启迪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自觉接受切实有效的“自下而上”的权力监督,包括党内、党外以及舆论等多重监督。只有不断强化各种监督制度,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长治久安,避免重蹈苏共亡党覆辙。[15]

其次,当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党内监督建设的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些学者主张大胆的借鉴西方国家政党的一些经验有利于当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建设。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做法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机构设置完备,有专门的监督制约组织以及工作人员;二是监督制约方面的法规制度比较完备,具体操作过程有章可循;三是发挥制约监督作用的督导员直接受政党领袖领导,级别较高,权力较大;四是近年来西欧政党普遍强化了领袖的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纪和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举措。重视对西方政党党内监督经验教训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应该具备的开放心态。[16]

总而言之,上述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党内监督的基本理论研究,包括监督的要素、原则、特征、意义及功能等等。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监督理论的研究。三是对中国共产党监督历史的研究。四是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其中以党内监督的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监督理论问题、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现状及对策问题的研究居多,对于这些问题,学界已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探讨,且取得了极可观的研究成果。

但是,相对于党内监督其它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言,学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历史演进问题缺乏完整、系统的考察,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薄弱,至今尚未见有关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史的专著出现。且在目前党内监督历史的研究中,学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监督的历史发展,对1921年至1976年前后的党内监督历史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比较少。由于这个缺憾,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研究整体来讲就缺少一种历史的厚度。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轨迹,能够给我们提供正确的走向未来的启示,因此,对于作为整个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党内监督历史,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只有深入的考察党内监督建设的历史,认真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党内监督建设的规律,才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党内监督的科学化水平。

注释:

[1] 孔庚.论新形势下的党内监督[J].求实,2005,(1):78.

[2] 朱寅健.党内监督再思考[J].党政论坛,1997,(2):26.

[3] 陈俊彪.关于党内监督的几个问题[J].唯实,1997,(5):29.

[4] 张德友.党内监督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11.

[5] 宫杰.新时期的党内监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48-51.

[6] 张德友.党内监督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66-84.

[7]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党内监督”[J].理论与当代,2004,(4):16-17.

[8] 曾建平.党内监督机制的历史演化及其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12-16.

[9] 邬思源.中国共产党监督制度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3-46.

[10]张书元.党内监督体制的历史思考与探索[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22.

[11] 李宗楼.新时期以来党内监督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10-15.

[12] 李宗楼.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化建设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4,(3):86.

[13] 赵金鹏,房晓军.试论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在发展党内民主中的重要作用[J].东岳论丛,2005,(4):57-61.

[14] 陈章联,陈晓春.试论党内监督的核心与重点[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5):45-46.

[15] 王韶兴.论苏共党内监督的历史经验[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102-107.

[16] 张亚娟.当代西方执政党党内监督的主要经验及启示[J].理论导刊,2005,(5):65-66.

注:本文系浙江省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2009.WV10■

[作者简介] 徐伟(1981- )女,山东滕州人,法学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徐 伟

第4篇:银行党内监督工作总结

银行党内监督工作总结范文

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定部署情况

本季度,我支行党组能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定部署,并能及时向全行职工进行传达,并以此指导具体工作,使我支行各项工作能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定部署的正确指导下稳定、健康开展。

一是按照地区中心支行部署,认真组织全行职工学习贯彻落实《行关于对案件相关责任人员处理情况的通报》(银发〔〕38号)以及《行关于对案件负有领导责任人员处理情况的通报》(银发〔〕5号)文件,针对《通报》组织了遵纪守法教育及讨论活动,及时开展了会计国库业务管理专项自查。支行党组要求广大干部职工以案为鉴,警钟长鸣,认真吸取教训,严格内部管理,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案件防范工作。

二是召开了职工大会组织学习行纪委第一季度推荐的廉政文章,设立了廉政教育专栏——《警钟长鸣》,通过张贴廉政文章的形式,教育干部职工强化责任意识,巩固和深化资金安全管理大检查的成果,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时刻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业务岗位特别是管钱、管物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各业务流程的监督和控制,把工作做细、做实、堵塞漏洞,坚决防范案件和风险的发生。

三是召开了支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全面推进基层央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同志在行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以及地区中心支行党书记同志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宣布成立以支行党组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宣布了我支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抓源头工作实施方案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行业作风建设实施方案。本着"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主管纪检工作的副行长与各股长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人。

四是按照我支行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抓源头实施方案要求,下发了党风廉政建工作标准表,主管纪检工作的副行长与纪检工作人员联合对各股室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了季度量化考核,经考核无不合格部门。

二、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

我支行党组在开展工作时能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大额支出能及时召开党组会、行长办公会进行讨论研究,由集体做出决定,杜绝"暗箱操作"等问题发生。能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听取职工建议,严格按制度办事,重大事项经党组例会集体决定,不搞"一言堂"。3月,支行工作会议暨职工大会成功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了地区中心支行工作会议精神,表彰了先进,鼓励了获奖者,审议通过了行政工作报告、各项费用报告、职工提案,充分体现了民主,维护了职工权利。

三、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情况

我支行党组能够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增强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坚持党的先进性,增进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我支行党组班子成为一个团结的、求真务实的领导集体。

四、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情况

我支行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作用,对党组成员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班子成员能够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要求自己,未发生不廉洁问题。

五、执行办事公开制度情况

我支行党组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按行务公开要求,根据工作的不同保密程度,向行务会或全行职工公开工作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如在职工搞福利问题上多次召开行务会进行研究,并由支行物品采购小组组织实施,由纪检、内审部门进行监督进行,并及时向职工进行公布。

六、执行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及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规定情况

我支行党组能够按照中心支行党委要求,坚持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学习有计划、有记录、有笔记。一月份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月份学习了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副厅级局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办法以及金融工作评论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工作全局》;三月份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xx"规划的建议(一至六部分)以及沈阳分行纪委推荐的廉政文章。党组成员能自觉按时参加支行党支部组织的党员学习和活动,坚持过双重组织生活。

七、重要情况、重大管理事项

本季度无重要情况和重大管理事项。

第5篇:对当前党内监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当前党内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整体上看,党内监督仍有薄弱环节,与形势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在监督实践上存在着监督制约不力、监督渠道不畅、监督制度不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监督制约不力。一是上级监督虚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受时空限制,致使上级监督组织对监督组织行使权力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因而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二是同级监督弱化。同级之间怕相互监督伤了和气,影响工作。表现在同级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很难组织实施,实际上同级监督是形同虚设。三是下级监督软化。由于上级负责人往往掌握着相当大的用人权,下级监督怕会影响自己的仕途,因而不敢监督,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二)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干部群众实行知情监督的渠道不畅。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权力运作,重大事项决策,干部选拔等工作公开性不强、公开范围不广,群众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方面受到人为限制。二是干部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渠道不畅。目前仍然缺少一种能让干部群众畅所欲言的情况反映机制,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信息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造成监督上的被动和不力。三是干部

1

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如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由于评议方法、评议机制不健全以及评议结果没有很好地与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挂钩,民主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监督体制不顺。一是纪委同级监督难实施。在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各级纪委实际上主要对同级党委负责,形同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很难大胆地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同时,地方各级纪委在人事任免、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上,完全依赖于同级党委、政府,甚至纪检干部与党政主要领导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政治、经济、人身依附关系。这种现实状况,使地方各级纪委难以独立地行使职权,说白了就是不敢监督,也监督不了。二是垂直管理部门难监督。由于垂直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任免权在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其他一些监督机构,对出现问题的人或单位,无法采取一些行政处理或组织处理的手段,致使监督的着力点悬空,特别是金融保险等部门地方无党内监督权,从而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怪现象。三是机关部门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由于市县机关部门派驻纪检组织垂直管理没到位,一些机关部门的监督主体在地位和职能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存在监督不力和不监督失职,真监督又无能为力的状况。

二、实现党内有效监督的对策及措施

(一)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的综合效果。

一是突出重点对象。《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

2

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分权,强化内部制约,变“集权”为“民主决策”,规范权力运作,杜绝少数人大包大揽、个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通过建立评议评估机制和有效落实廉政报告、廉政谈话、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廉政巡视等制度,形成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有效批评与监督,督促领导干部严以律已、廉洁用权。

二是突出重点部位。在监督部位上,要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部位,突出强化对掌握人权、财权、物权的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耗费国有资产数额大的部位的监督,适当削减这些部门的权力,实行公开透明,管办分离的运作模式。定期对这些部门进行岗位轮换,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

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对于不能实现由市场配臵或市场竞争不充分、垄断性强等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领域,诸如工商税务、土地批租、政府采购、水利城建、规划管理等重点领域,应当积极探索,寻求规律,加强督查,完善制度,防止因垄断引发权力滥用问题。

四是突出重点事项。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群众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事项,如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大额度资金的管理使用等,设立专门监督机构,抓住关键环节,明确监督内容,确保对重点事项的监督不留空白点。

3

(二)健全监督制度,构建监督的长效机制。在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基础上,着手建立和完善一些具体的监督制度。

1、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是在推荐提名上,推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和推荐责任制,对领导干部在用人方面失察失误的,要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在考察名额上,根据领导班子换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个别提拔任用等不同情况,经民主推荐,适当扩大差额考察比例。三是在考察程序上,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改“暗箱操作”为公示于众,将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在任前公示,如有不良反映,经查实后不予任用。

2、健全集体议事制度。严格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严格规范决策程序,严格决策约束纪律,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和决策失误辞职制。

3、坚持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凡是党内方针政策的形成、党内基本制度的制定,凡属党内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和重要干部任免,都要以通报、公示、公报、新闻发布会和座谈会等适当形式向党员干部公开,方便党员干部的监督。领导干部还应向党组织如实报告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

4、完善述职述廉制度。进一步规范述职述廉的内容,每年根据上级、同级纪委廉洁自律的要求,结合群众反映的疑点问题、关心的焦点问题,确定具体的述职述廉内容。

4

进一步丰富述职述廉形式,扩大参与测评的人员范围,以请群众或有关方面的代表对领导干部现场提问、质询的方法,要求领导干部现场解答、对话和说明,让干部说得清楚,让群众听得明白。同时要加强述职述廉的成果运用。

5、逐步试行询问制度。吸收借鉴质询工作起步较早、成效较好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科学归纳和总结,探索询问、质询的条件和程序,形成询问和质询提出、确立、处理、反馈等一整套工作机制。

(三)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1、发挥纪委组织协调作用。当前,应抓紧制定纪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具体规定,从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等方面界定纪检监察机关与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纪委的组织协调责任,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凸现监督的整体效应。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工作联系,多渠道、多方位了解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形成协调和监督合力。

2、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在检察、审计、信访、新闻媒体等单位设立廉政预警联系站,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廉政预警信息。加强对各类信息的分析研究,通过廉情分析和廉情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腐败问题。

3、发挥其他监督主体的作用。建立与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党内外监督工作机制,落实各个监督主体的责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新闻舆论、审计、财经等部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

5

的有机结合,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处于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型的党内外监督之中。

(四)完善监督体制,提高监督的内在权威。

1、积极开展巡视工作。应成立巡视机构,有关部门要尽快搞好组建工作,明确巡视任务,制定巡视方案,有计划地开展巡视工作,并重视巡视结果的运用,作为奖惩考核班子的重要依据,使巡视工作成为更有效、更具权威的党内监督手段。

2、加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完善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探索建立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同级党委领导为辅的体制,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相对独立地实施监督检查工作。

3、扩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职权。要进一步扩大职权范围,改变纪委对下级党政机关和直属机关党政“一把手”立案权不充分、对同级党委班子成员难以使用初核权的现状,真正赋予纪检监察机关对违纪案件独立的立案权、检查权和处分权。

6

第6篇:关于加强党内外民主监督工作意见

加强党内外民主监督是加强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有利于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干部的从政行为,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设,为实现学校持续发展发挥政治保证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贯彻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重点,强化对权力和行政效能以及教育质量、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促进规范管理和完善制度,更好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思路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由纪委牵头,由工会教代会、团委、学生会参加的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学校党内外民主监督的合力,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一)建立民主监督工作小组

组长:李刚

副组长:杨华枝

成员:党办、工会、团委、学生会代表一人、学生代表一人

(二)强化监督职能,拓展监督范围

重点加强对各部门及其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检查。

1、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委的决定、决议的情况;

2、干部的勤政廉政、思想工作状态、工作绩效,特别是在教学评建及共产党员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情况;

3、贯彻落实党建基本标准及育人等中心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实效;

4、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5、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及管理、落实财经纪律和财经制度情况;

6、教学设备资产利用率、完好率及管理情况;

7、招生、收费、就业等方面有无违纪违规现象;

8、部门职能部门“一围绕两服务”意识、作风建设、办事效率;

9、教风、师风、学风建设情况;

10、安全卫生、校园秩序及综合治理情况。

(三)监督方式

1、定期巡视检查;

2、随机监察;

3、咨询问责。

对实施咨询问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将采取以下措施:

(1)建议所涉及的制定整改措施并提出整改时限;

(2)对逾期不改或违反校规校纪的酌情按程序规则 取消其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同时责其按时整改;

(3)对上述情况问题严重者进行通报批评,直至给予当 事人相应党纪、政纪处分;

4、聘请部分党风廉政监督员对党员及领导干部进行民主监督(方案另定)。

三、基本要求

(一)领导干部要强化党内外民主监督的意识,自觉接受监督检查;

(二)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力求监督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三)民主监督小组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四)监督巡查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被监督、问责有权提出申诉;

(五)监督检查要有记录,并适时研究整改,落实措施。

第7篇: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

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工业园区党内监督制度,搞好党内民主监督,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党内民主监督的任务和内容

党内民主监督的任务是保证党的组织、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执行《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揭露和纠正一切损害党的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防止党内各种不良倾向的发生,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内民主监督的重点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

党内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党章》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三十五条党的各级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规定的8个禁止和52个不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有关内容。当前应特别强调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必须严格党的政治纪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集体决定重大问题。不搞家长制、一言堂,把个人权利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3、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忠于职守,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反对官僚主义。

4、必须任人唯贤,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

5、必须坚持职业准则,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职业道德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必须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永保共产党人的本色。

7、必须时时处处以维护党的利益为已任,勇于同各种违法行为和错误倾向作斗争。

二、党内民主监督的主要途径

实行党内民主监督,主要是通过党组织对党员、党员之间以及广大群众进行监督。任何一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其主要途径是:

1、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按时参加所在支部和党小组的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接受支部、党小组的监督。

2、按时开好一年两次的班子民主生活会,每次领导干部必须参加,也可吸收部分党员、干部参加,要确保党内民主生活会的思想性、政治性、原则性。

3、坚持对党员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考核鉴定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调离工作前,有关部门要按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对其进行考评,全面作出鉴定,并以此为依据决定干部的使用、任免、升降和奖惩。

4、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干部都要十分重视党内外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听取党内外意见,并要认真解决处理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防止出现越级上访和突发性事件。

三、党内民主监督应遵循的原则

1、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要严禁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岐视、刁难和打击报复,违者要严肃处理。

2、民主公开的原则。要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要克服只有组织监督党员,领导监督党员和上级组织监督下级组织的单向监督做法,实行公开民主的全方位的监督。

3、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内监督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做到监督批评要准确。对以监督为名,在党内搞派性活动或泄私愤、图报复以及有意诬陷、诽谤他人的,必须进行追究和处分。

4、统筹安排的原则。要把党内民主监督与党的自身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8篇:2016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文 2016党内监督条例解

2016年十八届六中全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新经验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予以固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版2016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文内容,欢迎阅读。

聚焦“2016年最新修订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通道入口点击进入↓↓↓)

解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党内监督主要监督谁?怎么监督?

最新升级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有何新意?

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学习最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心得 体会

最新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文】

(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党内监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条 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第四条 党内监督必须贯彻 ......

第9篇:公安处学习《党内监督条例》和《党纪处分条例》的计划

根据公司党纪字(2006)8号文件,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通知精神。公安处党总支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内监督,发扬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严肃党的纪律,保障党员民主

权利,教育党员遵纪守法,纯洁党的组织,坚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特制定公安处党总支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内处分条例》的计划。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两个条例的重要性

《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党内处分条例》是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肃党的纪律,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纯洁党的组织,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将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两个条例,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党内处分条例》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自觉履行党内监督的职责,正确行使党内监督的各项权利,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党员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上来,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为全面完成公安处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有力保证。

二、学习时间和方法、目的

公安处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有82名党员,首先组织总支委员学习两个条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重要性。总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安排三至四月两个月时间,以各支部为单位,每月集中组织学习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各支部采取不同形式、分层次、系统的,有重点的学习,要按文件的要求,认真学习原文,做到原原本本,逐字逐句的学,结合学习两个条例,组织党员干部收看有关电教辅导片,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开展学习大讨论(学习讨论要有记录,总支定期进行检查),深刻领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党内处分条例》的实质内涵。通过学习两个条例,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开展向模范先进人物学习教育活动,在党内形成学先进、讲廉政、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学习贯彻实施《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党内处分条例》在我处全体党员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三、严格遵守条例,认真开展监督检查

教育全处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两个条例,切实增强监督和被监督意识,主动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自觉履行党内监督职责,正确行使党内监督的各项权利,总支要加强对各支部贯彻执行《党内纪律处分》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召开总支委员会议。研究和指导各支部在贯彻执行两个条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工作透明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加大查处违反《党内处分条例》行为的力度,杜绝违纪违法问题发生,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党组织的纯洁性。

通过学习贯彻两个条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全体党员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

上一篇:中班的下学期班务计划下一篇:动物王国的为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