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

论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 篇1

href=“#”>

一、“党内辩论”制度的价值与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出“要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

“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建立“党内辩论制度”,应该是题中之意。所谓“党内辩论”制度,就是在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内部,在书记的主持下,各委员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同等的发言时间,原则上每个委员都应就所讨论的问题提出看法、发表见解、进行平等的讨论,讨论过程也可以认为是辩论过程。通过看法、观点的交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求得正确意见和正确决策。书记或“一把手”虽然是每次会议的主席,但具有同其他委员同等的发言权利。会议决议的形成应充分综合各委员的辩论意见。

与党员的选举权利相比,在一定意义上,民主讨论问题氛围的形成对于党内民主建设更加具有重要性。因为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主要要达到“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目的。此外。与“国家民主”相比,“党内民主”具有小范围、“软性”法律约束的特点和属性。正是由于“党内民主”所具有的小范围的特点,才能使得各级委员会委员面对面地讨论问题;也正是由于“党内民主”所具有的“软性”的法律约束,才使得这种讨论可以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党内民主”所具有的这种特点和属性,使得“党内民主”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制度基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党内辩论”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凸现了出来。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政策与国家层面的法律、政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党的政策要转变为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决策。因此,党能否科学执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内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关键在于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建立“党内辩论”制度正是党内政策制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从西方民主的经验来看,选举民主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正如西方政治学者萨托利所说,“选举不制定政策;选举只决定由谁来制定政策。选举不能解决争端,它只决定由谁来解决争端。”(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123页)美国政治学者达尔也指出。“一次选举所显示的仅仅是某些公民在竞选公职者中所作出的第一步选择”,因为“对于在一次普选中对候选人作出第一选择的多数,我们很难把它理解为是对某项具体政策作出第一选择的多数”。(同上,第122页)因此,科学决策还需要“辩论制度”来做保障。西方的议会制度就发挥了这种功能。正如施密特所说,议会的本质是公开审议论证和反驳。是公开争论和公开辩论。可见,“辩论”在政治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制度核心的议会制都将公开辩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当然,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民主制度,但他们的某些做法可资借鉴。

二、“党内辩论制度”的新要求

我们探索的“党内辩论”制度,要有利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决策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党内辩论”制度需要各级组织根据自己的部门实际来探索制定具体的工作办法并逐步完善。比如,哪些事项需要辩论,辩论的具体规则是什么,会议的决议如何形成等。又比如,为了避免“一把手先开口,其他领导一致通过”的“一言堂”问题,以营造党内民主讨论问题的氛围。深圳等地实行了党委书记“末位发言制”的工作制度。通过这种规定使其他领导能充分发表意见,以达到民主讨论问题的目的。

除了需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外,“党内辩论”制度还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对“一把手”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把手”主持会议讨论,要有驾驭会议议题的能力,要对辩论进行引导,最后还要对各种观点进行正确总结,以便形成吸纳各方正确意见的决议。这就要求领导具有综合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党内辩论”制度尤其需要党内具有民主平等追求真理的氛围。如果各级领导都“只唯上、不唯实”,都以“一把手”的眼色和好恶来行事。那民主讨论问题的氛围就不会形成,党内也就不会有辩论,“党内辩论”制度最终也就不能建立。因此。“党内辩论”制度取决于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是否具有宽容、大度、平等的精神。一个充满“家长制”和命令意识的领导,是不会也不喜欢实行“辩论”制度的。

更根本的问题是,辩论制度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而不是少数特殊集团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如果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只是从宗派和私人的利益。而不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那么其对讨论的任何问题,都会带着成见和偏见。限制讨论,更不要说允许别人同自己进行辩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坚持和实行“党内辩论”制度。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党性是否纯正的尺子。

综上所述,“党内辩论”制度虽然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制度。但实行起来却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并且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乃至事关全局,因此,实行起来需要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当然,因为其艰难。其效果和意义也就深远。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政治学博士)

论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 篇2

1 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与推进工作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存在畏难的情绪。有的认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敏感性强、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 主观上存在畏难情绪, 缺乏主动性。二是存在墨守成规的思想。有的对党内基层民主在思想认识上不清楚, 习惯于用旧的工作方式方法, 缺乏改革创新意识, 导致该公开的不公开、该改革的不改革、该参与的不参与。三是存在避重就轻的行为。有的不愿在党务公开、改革选举制度、健全民主参与机制上下功夫, 而只是做样子, 专搞些无足轻重的花架子, 党员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四是存在家长制作风。有的地方高校“一把手”, 对发展党内民主态度暧昧, 心口不一, 搞形式主义。

1.2 党员民主素质和正确行使权利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是不愿表达。一些党员觉得自己无职无位, 担心说出来不被重视, 或因为提过建议但未被采纳而挫伤了积极性, 态度消极, 甚至主动放弃自己的民主权利。二是不敢表达。一些党员即使有不同意见, 也不说真话。三是不会表达。一些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 对党内事务关心不够, 提不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有的在表达诉求时不讲究方式方法, 影响了民主效果。四是不爱表达。一些党员不看重自己的民主权利, 丧失自主意识, 缺乏行使民主权利的主动性。

1.3 已经建立的党内民主制度没有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缺乏制度转化为机制的自适应力

现在有些制度是挂在墙上, 印在纸上的一纸空文。有些制度没有形成机制, 实体性制度缺乏程序性制度的衔接配套。有的制度规定过于原则, 自由裁量度过大, 让人无法操作和把握。导致一些高校书记办公会取代党委会, 党务会代替全委会, 全委会形同虚设。

1.4 党章赋予党员民主权利和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党内选举往往是在选拔人基本内定之后再进行, 难以真正起到民主、监督的作用, 这种选举结果使教职工难以信服。

2 扎实推进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途径

2.1 始终牢牢抓好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原则

在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是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要求, 适合我国国情, 是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是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和谐统一, 最关键的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不仅是提高领导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更是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保证。对学校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委议事与决策制度。但是民主集中制不是简单的在会上由少数服从多数, 而是采取多种形式, 听取不同意见。党委讨论决策时, 要发扬民主, 让每位领导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包括反对意见, 开展争论。

2.2 始终牢牢把握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力这一主题

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建立和健全广大师生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为: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 发扬民主, 畅通言路, 听取民意, 汇聚民智;保障广大教职工党员的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引导广大党员树立主体意识, 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把党员作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 才可以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党的建设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并通过发挥党员的主人翁作用, 激活每个细胞, 使高校党的组织充满活力。

2.3 始终牢牢把握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这一基础

基层民主包括基层人民民主和基层党内民主两大部分, 其中基层党内民主尤其重要, 因为作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 对人民民主起着带动、示范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要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来推动并实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来推动并实现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胡锦涛同志强调, “要丰富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决策。”显然, 在基层党组织尽快落实已经建立起来的党内民主制度, 也就必然构成今后党内民主发展的重点。实践证明, 只有从党内基层做起, 使每个党员真正树立起党员意识, 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提高自身的民主素质和能力, 在党内事务中积极发挥参与、管理和监督作用, 才能不断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推进党内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积极推进党内民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才能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4 始终牢牢把握完善党内民主制度这一重点

当前高校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1、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全委会制度以及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度, 建立健全党员代表议事机制。一是高校应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 制定和完善党代会议事规则, 保证党代会充分发扬民主、防止和克服党代会搞形式、走过场。二是应适当增加全委会的次数, 切实落实全委会的职责, 重大问题要由全委会讨论、决定, 并应加强全委会对党委会及其成员的监督。三是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度, 按照党章规定, 一届任期为五年, 在党代表任期期间应发挥党代表的作用, 借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工作经验做法, 构建高校党代表提案及处理制度。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高校党委可以成立党代表提案提议审查委员会, 审查提案议案, 提出处理意见。2、加强高校党内选举制度, 充分保障选举人的意志。高校应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 大胆地进行选举改革, 增加选举的透明度, 使高校党的领导干部的选举制度更具公正性和民主性。要制定灵活的选拔方式和具体程序, 吸引高校广大党员、师生的积极参与, 从制度上保证将一些德才兼备的有识之士选拔到高校党的领导岗位上。3、改革和完善高校党内民主监督制度, 强化对党组织负责人权力的制约。这主要包括:其一, 加强完善高校党内批评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 使每一个党员都能充分行使党章规定的批评权。其二, 健全高校党内举报、申诉制度, 为党员行使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提供顺畅的渠道和严密的保护, 并不断改进对党员来信来访反映问题的处理机制, 切实尊重和维护党员的权利。其三, 完善高校党内罢免制度, 使党员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要求罢免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其四, 注重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 专职监督与兼职监督相结合, 自下而上的监督与自上而下的监督相结合。4、扩大干部工作民主,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遵循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健全和落实公开、公平、公正相统一, 组织意图、群众意见、干部意愿相结合, 干部品行、才能、资历和任职岗位相匹配的选人用人机制。

2.5 始终牢牢抓住培养良好的党内民主意识保障党内民主建设

1、强化高校党内民主意识, 开展民主意识教育。加强高校党内民主意识教育是提高高校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是新时期增强高校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必需。因此, 必须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广大党员、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民主意识, 提高党员发扬党内民主的素质和水平, 教育党员干部要顺应党内民主发展新趋势, 实现党建工作理念从“组织本位”为主向“组织本位”与“党员主体”互动共进为主理念的转变。要使广大师生党员明确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师生党员的民主权利以及如何正确行使这些权利, 积极参与党内事务, 并培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管理中的民主作风。2、培养党内民主作风。培养党内民主作风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实现党员民主权利的必要保障。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民主作风, 克服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和独断集权的家长制作风, 切实做到在党内一切事务中, 尊重并落实普通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还要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党员, 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充分发扬民主, 让师生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并得到充分尊重, 这样, 才能为党和国家执好政、掌好权。3、营造党内民主氛围。在高校, 要营造党内讲真话、讲心里话的良好氛围, 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 鼓励和保护广大师生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使广大师生党员能讲话、会讲真话、敢讲真话;要进一步丰富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充分保障师生员工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调动和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从而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人际关系, 进一步营造民主公开、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 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5

论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 篇3

摘 要: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是改善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推手和突破口。近年来,采气一厂以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作为推进基层党内民主的主要载体,以完善基层党内民主制度为主要抓手,以不断丰富的党务公开形式为畅通民主的重要渠道,以严格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为实现民主选举的根本保证,以优化党内监督落实机制为实现党内民主常态化的有力保障,有效地调动了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本课题以采气一厂为例,探寻国有企业基层党内民主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提升国有企业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内民主;推进方法和途径

一、国有企业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作为国有企业,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向心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党员联系服务员工群众的能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稳定和谐。

二、当前国有企业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党内民主的推进路径尚需完善

目前,党内民主路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党内基层民主推进路径还不够清晰,缺乏总体性规划。

(二)党内民主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健全

一是选举机制不健全。二是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三是民主监督工作不到位。

(三)党内民主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一是目前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平台不多,方式陈旧,有些渠道仅仅停留在规定层面,缺乏操作性。二是党员的参与权要求党员在参与党内事务的过程中,必须能够自始至终充分参与,必须多开渠道广泛参与。三是由于油气田生产单位分散的特点,党务工作的透明度、党内信息传递的畅通性上就打了折扣,导致广大基层党员难以及时全面了解党内事务。

三、推进国有企业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创新方法

(一)以标准化党支部建设为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

构建标准化的民主实践载体,是保障党内基层民主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为了防止企业党建各项制度流于形式,彻底改变“发布于文件、张贴在墙面、消失在行动”的现象。采气一厂把党支部建设是否达标与评先选优、干部任免、生产任务完成等指标相联系,这样有效地解决了党建工作落实问题,使得党建工作成为企业常抓不懈的常态化工作。

(二)以完善基层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为主要抓手

发展党内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最主要的是要健全党规党纪,使党章规定的民主原则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了提高党内民主的实效性,采气一厂党建各项制度建设和完善过程中特别重视标准化和精细化,主要做法就是结合气田工作实际特点和特殊性,将党建制度细化为实施细则和实施流程,具有操作性强、易于落实、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得各项上级部署的宏观性、理论性政策能够通过具体细分和量化得到分解和贯彻。

(三)以多样化民主决策为增强党内民主实效的创新动力

构建积聚民主氛围并持续地保障民主权利的多样化决策形式,是促进国有企业党内民主建设良性发展的推动力。从对采气一厂部分党员干部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发现,61.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采气一厂党组织党内民主建设生动活泼、贴近工作实际、形式多样有新意。

四、推进国有企业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以深化党务公开提升党员的知情权

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让广大党员更加了解和参与党内各项事务是党内民主的内在要求。

(二)以严格民主选举程序确保党员选举权

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考察、任前公示、重要干部选拔采用召开党员干部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等形式,使干部任用更加透明,干部考察更加全面;落实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制度,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干部选拔环境,有效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民主选人氛围。

(三)以落实监督机制保障党员监督权

一是采取半年、年终党内巡视督查的方式,对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进行检查,对领导班子廉洁从业情况进行集体谈话,对机关部门、基层科级管理人员作风建设进行民主测评,在基层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二是在党委的带领下注重发挥纪检监察、法律、内控、工会联合监督职能,切实加强对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工程招投标等关键领域的有效监督,确保全厂经营管理规范运行。

五、对完善和强化国有企业基层民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党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和形式

(二)完善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选举机制

完善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选举机制,就要把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程序化的法规形式加以落实。结合采气一厂的经验,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扩大直选范围,提高整体性。

二是改进提名机制,增强代表性。

三是改进选举方式,提高差额选举的差额率。差额选举是选举人充分表达民主意志的重要形式,也是党内选举竞争性的体现。

四是完善配套制度,增强规范性。选举产生的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不应频繁调动、交流和委派,避免任命制冲击、损害和代替选举制的现象。

(三)强化国有企业党内民主监督机制

一是进一步理顺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内的要素衔接。二是健全工作报告制度,强化对党内决议落实情况的监督。要建立党内重大决议执行情况报告制度。三是健全述职评议制度,强化对党内履职情况的监督。四是优化询问质询制度,完善对国有企业“三重一大”问题的细节监督。

六、结束语

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 篇4

为了加强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工业园区党内监督制度,搞好党内民主监督,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党内民主监督的任务和内容

党内民主监督的任务是保证党的组织、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执行《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规定,揭露和纠正一切损害党的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防止党内各种不良倾向的发生,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内民主监督的重点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

党内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党章》第三条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三十五条党的各级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规定的8个禁止和52个不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有关内容。当前应特别强调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必须严格党的政治纪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集体决定重大问题。不搞家长制、一言堂,把个人权利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3、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忠于职守,不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反对官僚主义。

4、必须任人唯贤,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

5、必须坚持职业准则,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职业道德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必须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永保共产党人的本色。

7、必须时时处处以维护党的利益为已任,勇于同各种违法行为和错误倾向作斗争。

二、党内民主监督的主要途径

实行党内民主监督,主要是通过党组织对党员、党员之间以及广大群众进行监督。任何一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其主要途径是:

1、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按时参加所在支部和党小组的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接受支部、党小组的监督。

2、按时开好一年两次的班子民主生活会,每次领导干部必须参加,也可吸收部分党员、干部参加,要确保党内民主生活会的思想性、政治性、原则性。

3、坚持对党员领导干部任期内工作考核鉴定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调离工作前,有关部门要按德、能、勤、绩、廉的标准,对其进行考评,全面作出鉴定,并以此为依据决定干部的使用、任免、升降和奖惩。

4、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干部都要十分重视党内外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听取党内外意见,并要认真解决处理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防止出现越级上访和突发性事件。

三、党内民主监督应遵循的原则

1、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要严禁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岐视、刁难和打击报复,违者要严肃处理。

2、民主公开的原则。要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要克服只有组织监督党员,领导监督党员和上级组织监督下级组织的单向监督做法,实行公开民主的全方位的监督。

3、实事求是的原则。党内监督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做到监督批评要准确。对以监督为名,在党内搞派性活动或泄私愤、图报复以及有意诬陷、诽谤他人的,必须进行追究和处分。

关于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思考 篇5

[发布时间:2010年4月21日]

[摘要] 新的历史阶段,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和影响基层民主建设的因素,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健康有序朝前发展。

[关键词] 党内基层民主 建设 思考

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创新力、推动党建科学发展、项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对发展和推动我们党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期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跨入新世纪以来,党在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未忽视和放松党的自身建设。为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各地基层党组织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的探索积累,创新实现基层民主的形式。以安庆各市、县、区为例,近些年来,党内基层民主的探索和创新日益向广度和深度上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在实现民主决策方面,扩大党员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2008年安庆市全面推行《党员议事会制度》,随后又进一步要求基层党组织建立完善以党员议事会制度为重点,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着力保障党员代表、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权利。为调动广大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带动发展经济、展示特长才能的积极性,2005年3月,望江县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共设置思想政治、党务村务监督、公共事务、经济发展共四大类十四个基本岗位,通过公示明岗,由无职党员自愿申请上岗履职尽责,注重实效,严格考核评比,充分保障了广大党员参与村级党务村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加强民主监督方面,保证党员的监督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务公开”以来,基层党委在党务公开实践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2005年4月始,安庆各地普遍实行“党务公开”制度;为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参与和监督,提高党员的监督意识,增强党员监督的主动性,发挥民主评议的监督作用,开展了“双述双评”活动,通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围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履职及廉洁自律情况进行集中评议,并及时向党内外公布,加强了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与管理。

在改革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方面,落实党员的选举权。党内民主的主体是党员,核心是党员分享党的权力,选举权是党员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望江县自2004年起在全县361个村全面实行党组织换届“两推一选”方式产生新的村党组织领导

班子;岳西县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两推直选法”产生村党组书记、副书记和委员。这些新创立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扩大了基层民主,保障了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体现了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的有机结合。

(二)、党内民主实现载体的创新日益活跃

2004年,望江县太慈镇率先开始试行党员承诺制,2005年3月望江县将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2006年4月又在“党员承诺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健全,推行“双向承诺制”,即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分别向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承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党员向党员群众承诺保持先进性的具体事项。此举不仅增强了基层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大大扩大了党内事务在党内外的民主监督面。为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改进党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2003年4月,怀宁县积极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桐城市制订了《中共桐城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投票表决办法》,实行“票决制”任免干部;2009年初,望江县又开始在杨湾镇试行党代会常任制„„一系列民主制度、体制的试行和建立,活跃了党内基层民主的政治氛围,为扩大和推进党内民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结合有新突破

党的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的实践证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过程,就是走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代表人民意愿的政党,是否实现真正的民主,人民群众更能深切感受到。所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009年8月,望江县赛口社区党支部在换届选举时,镇党委综合考虑“居情”复杂的实际,将“两推一选”方式进行深化,即由“群众代表推荐”改为“全体公民推荐”。从推荐结果来看,党内推荐出的前3名人选中,有2名经群众推荐遭到淘汰,当决选结果出来,会场内外一片欢呼。应该说,赛口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将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做了一次有益尝试,既体现和扩大了党内民主,也带动和示范了人民民主。按照传统固有的观念来看,党内民主,那是党内的事,但从近年来党内基层民主的许多创新形式来看,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结合无形中已显现出来,如“双向承诺制”要求党组织、党员承诺的对象之一是“群众”,评诺必须有群众代表参加测评,结果要向全体党员群众公示,这表明党内的民主也要受到群众的监督,党组织、党员的好坏,称职与否,人民群众也有民主发言权;再比如“双述双评”活动,也同样如此。要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应以实现党内民主作为实现人民民主的突破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当前农村一些地方在从事公益性事业中,往往以村、组或自然村落为单位,自发成立村民理事会——这是一个纯朴的村民民主自治组织,理事会成员完全由村民民主推荐产生。但是从调查了解看,这些理事会成员中的党员人数几乎占

60%—80%,他们中许多是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或是公道正派、年富力强的年轻党员,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个体的党员同志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号召力、影响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党赢得了荣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层群众对党的领导的充分信任和充满渴求。试想,一个党员人数占60%—80%的村民民主自治组织,它所追求的民主,不正是在通过党内的民主来实现吗?

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

尽管在多年来的探索积累中,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形式不断创新,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影响党内基层民主健康发展的问题。

(一)、党员的自我主体地位意识不强,影响和制约党内基层民主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内民主的主体,权利愈得到保障,党内民主就愈充分。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反映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随着党内基层民主的逐步推进,《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发展党内民主、拓宽了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为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党员主体意识缺失,对民主权利漠然处置。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广大农村党员年龄普遍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对民主的认识淡薄、模糊、片面,长期以来,他们或受传统的“臣民”意识和心理的影响,自我觉得只要“跟党走”、“听党的话”、“服从党的领导”就是合格党员,往往反思更多的是自已的义务和责任尽没尽,很少去思索“权利有没有”;或党员身份、主体意识不强,凡是等靠组织,机械、僵化地盲目服从;或认为党内讲民主就是给领导提意见,怕遭打击报复,不敢讲真话、实话,做“好好先生”,行“好人主义”;还有的党员觉得党内实现民主是搞形式、做花样、走过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转轨时期,民众的奉献精神、道德观念弱化,只愿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社会责任感不强,不少党员党性观念淡薄,民主意识更缺位,忘记自已党员身份,缺乏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敏锐性,参与党内生活的愿望不强烈,表现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政治冷淡倾向。

(二)、基层党组织的民主认识不高,影响和制约党内基层民主的成效和发展进程。党内民主的推进最终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实施。对于一个历史上君主专制统治2000多年的大国,由于政治体制、传统思想、文化熏陶、民风习俗等方面的长期影响,要实现民主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基层组织对民主认识不高,把握不准,处事谨慎,求稳怕乱,担心搞民主会扰乱现状,难控局势,对落实民主和推进创新“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推动力不强;部分基层干部由于集权情结严重,认为“民主”就是“削权”,害怕发展民主会削弱他们的权力和既得利益;更有一部分党组织负责人,民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中,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个人意志通过组织形式实现,从而出现“民主形式掩盖下的个人专断”。正如时下所议论的“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大事含糊,小“题”又大作,民主环境不宽松,民主氛围不清明,纵然有好的民主制度、民主机制,也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三)、民主制度体制的欠缺,影响和制约党内基层民主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十六大以来,虽然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民主的实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但是一些民主制度在实践中执行和操作起来,又显现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员的申辩权、讨论权等诸多民主权利,保护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但是,如果侵犯了党员的上述权利呢?对于侵权行为如何惩戒方面的制度就很少,即使有规定,也是很模糊抽象,操作起来很难妥善处置。再如“党务公开”制度,尽管强调了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公开时间等,但是在许多村级公开栏中,大多以一些“芝麻绿豆”的党内零碎琐事应付了事,无关实质,无关痛痒,有的党务公开栏成了村务公开栏,甚至计划生育宣

传栏。再比如“双向承诺制”要求承诺的内容,往往因为承诺事项的抽象、笼统和常规化,测评考核起来便难以把握标准,难以定性。在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监督流于形式,走过场,如党内民主生活会、党组织生活会,往往成了工作研究会、总结会,甚至成了歌功颂德会。诸如此类,往往由于制度体制本身的欠缺,导致贯彻执行起来,民主的质量和水平难得提高。

(四)、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影响和制约党内民主化进程。民主是一个政治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民民主为根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到什么样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民主也就发展到什么样程度,党内民主亦然,它的发展程度与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家没有经济的发展,人民就难得有真正的民主,用老百姓的话讲:肚子没搞饱,还谈什么民主权利。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欠发达,实现人民的民主,包括党内的民主,必然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民主程度。

三、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几点认识

实现党内基层民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推进中总会存在和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针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健全完善,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健康有序朝前发展。下面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提升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主体地位,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推进党内民主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经常性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党性观念和民主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热情;要严把党员“进出口”关,重视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下狠心疏通党员“出口”,纯洁党员干部队伍。

(二)、优化基层民主发展和推进的政治环境,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观念和发展民主的责任意识,重视对基层民主贯彻落实的督查考核。

(三)、加快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步伐,使之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和拓展,健全和完善现有的民主制度体制和实现载体,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论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 篇6

中华考试网()[ 2012年1月19日 ] 【大 中 小】【提问】【纠错】 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党内平易近主培植作出了专门部署,请连系现实谈你若何看待党内平易近主的问题

1、(是什么)党内平易近主指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实表达和积极性、缔造性的充实阐扬。党内平易近主的根基内容是:所有党员非论职务凹凸,都享有党章划定的权力并应履行其义务;党的各级率领机关应由选举发生;党的各级委员会实施集体率领和小我分工负责相连系的轨制;党内谈判抉择问题实施少数从命大都的原则;党员有权体味和直接介入党内事务的权力。党内平易近主最凸起的、反映其素质的特征,就是党员对党内权力的分享,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介入。

2、(怎么看)党内平易近主是党的生命。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内平易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这是因为:(1)党内平易近主可以连结党的团结,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党内平易近主可以制约过度集权,战胜权要主义,有用地防止失利;(3)党内平易近主对人平易近平易近主具有主要的示范和带动浸染。

3、(怎么办)把握成长党内平易近主的若干重点

成长党内平易近主,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过程,要长于把握重点。首先,必需有利于保障党员的平易近主权力; 其二,必需慢慢理顺党内的权力运行系统体例;其三,必需有序地构建党内平易近主的轨制系统;其四,必需不竭地形成成长党内平易近主的有用机制。

以下层党建为重点,保障党员的平易近主权力。党的组织对党员的处事,最根柢的是政治处事。党内平易近主的焦点价值就是实现泛博党员在党内政治糊口中的主体地位,其工具层面的价质ё衮是告竣党内的共识。所以,党的下层组织培植,就是要便于表达和综合党员和党员所联系的群众的益处,并为党员的政治介入和社会介入供给资本与平台。

以党的代表会议常任制为重点,完美党内平易近主的根基轨制。党代会常任制能够真正实现党章所划定的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功能,是党的平易近主抉择妄想、平易近主打点、平易近主看管和平易近主选举的根基平台。在每一届党组织的任期内,选举发生本届党组织的党代会实施年会制和代表常任制,从而成立起党组织、委员、党代表、党员群众、人平易近之间的代表链。党代表会议常任制要从党代表直接选举入手。经由过程党代表的直接选举,强化代表对选区党员群众负责的意识,从而增强代表们平易近主介入的动力。而且,党代表的直选,必然完美着并推进委员的选举,同时还敦促着党的下层组织率领人和党员人大代表的选举,对党的干部的选举会发生积极影响。

以规范全委会与常委会的工作为重点,理顺党内权力运行系统体例。首先要健全平易近主集中制,这是党内平易近主轨范化的起点和改善党内平易近主意识和作风的起点。平易近主集中制的焦点是集体率领,切实实施“集体率领,平易近主集中、个体酝酿、会经由议定定”的原则,党委委员一人一票,重大抉择妄想实施票决制。切实解决书记权力过大的问题。重大事项的抉择,必需由党委全委会经由过程表决做出,表决按少数从命大都的原则执行。其二,要成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陈述工作和接管看管的轨制,理顺党内权力运行机制。以此为基本,推进场成立健全全委会和纪委会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陈述工作和接管看管的轨制。其三,要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并明晰三个党组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浸染,理顺党政关系。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能以党代政。要解决党政机构重叠的系统体例问题,解决平易近主集中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等权力运行机制问题。

成长党内平易近主的重点是完美党内平易近主轨制

轨制带有根柢性、全局性、不变性和持久性。没有轨建造保证的平易近主不是真正的平易近主。党内平易近主轨制是由党的率领轨制、组织轨制、选举轨制、抉择妄想轨制、干部轨制等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轨制系统的焦点就是坚持和完美平易近主集中制。按照四中全会精神,成立健全以平易近主集中制为焦点的轨制系统:

一是坚持和完美党的率领轨制,强调以明晰权责为重点,完美处所党委率领系统体例和工作机制;

二是以落实党员知情权、介入权、选举权、看管权为重点,成立健全党务公开、党内情形传递、党委新闻发布、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评议下层党组织率领班子等轨制;

三是完美党代表大会轨制,成立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轨制,落实和完美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继续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严酷节制选任制率领干部任期内职务变换;

四是落实和完美党内选举轨制,扩大党代表对提名举荐候选人的介入,改良候选人介绍法子,改良和规范选举轨范和体例;

五是完美党内平易近主抉择妄想机制,阐扬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抉择妄想浸染,奉行和完美处所党委谈判抉择重大问题和任用主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按期陈述工作并接管看管轨制;

论党内民主的实现途径 篇7

一、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报告同时还对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此外,党的一些重要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都对党内民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阐述,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党对党内民主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1.高校党内民主的概念。关于党内民主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表述:一是依据西方民主思想体系而形成的,如“党内民主就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员平等享有党章所规定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权利”[1]。二是根据政党的组织行为和运行规律,并结合我党的发展实践而提出的,如“党内民主是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对党的组织、体制和过程作出的民主的制度规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党内政治生活”[2]。实际上,民主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正如恩格 斯所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3]2014年9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说“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应是按照党章和党纪要求,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在高校党内生活中实行广泛的民主平等,使广大师生党员享受高校党内事务的 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决策权,接受民主管理;实现途径为高校党员代表大会、党内选举、党务公开、党的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等。其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高校所有党员对党内权利的分享和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能够充分表达,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

2.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党内民主最初提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作为党内特别是党员干部发生异化后的纠正措施;二是依据党的宗旨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倡导的价值观。党内民主建设,主要是发挥党组织的免疫功能,作为消灭目前事实存在的党内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而不是妥协的工具,这是我们正确理解“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依据。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也有其政治使命,符合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内涵的着力点应是高校党员民主权利的申张。笔者认为,其一是凸显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从严治党,重视加强学校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到廉洁自律,并通过党内民主建设提升高校党委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能够保障高校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保障师生党员参与学校党内的选举、决策、监督等方面的活动;三是能够体现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成果,即学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健全,校务决策透明,党员思想活跃等。

3.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现实要求。林尚立认为:“党内民主 是现代政 党生存与 发展的内 在原则。”[4]李铁映在《论民主》一书中提出:“执政党的民主建设将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兴衰成败。”[5]发展党内民主是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少数党内干部的异化日益严重,有的把职权异化为个人权力并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有的放弃了崇高的理想、追求个人安逸享受等等,这都要求用党内民主这一锐利武器对党内异化的个体进行清除,以防止党的变质。高校党的建设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形势,其既有党的建设面临危机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一是提高党在高校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只有在高校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集思广益,广纳群贤,确保高校的科学决策、民主治校、依法治校,提高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二是促进高校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的规模扩张和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校党组织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推进高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三是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冲击,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能够帮助高校党员特别是领导干 部清廉勤政、拒腐防变,以不断纠正高校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

二、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意义

1.有利于对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民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核,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但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民主水平的不平衡。现代高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和先进的价值理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大学之发展方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文明之性格”[6]。为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部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关系到大学校园民主文化的形成,关系到中国民主“土壤”的改良,关系到中国未来民主化的整个 进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校是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有条件率先把党内民主建设好,并带动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2.有利于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研究。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文化,其具有普世性,是一种世界文化。但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或党内民主,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有本质的不同。作为政治手段,资本主义民主只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妥协的手段。而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作为执政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内民主的内涵与要求亦有区别。如何区别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如何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民主的内涵,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针对党内民主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水平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开展党内民主建设必然带动高校内部各类专家积极参与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水平,而且可以结合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活动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于党的建设的研究尤其对于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3.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随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复杂,对具有领导责任、组织策划和政策执行能力的党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央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如《党政领 导干部选 拔任用工 作条例》、《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从当前形势看,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新增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大学生,他们的党内民建设观念是否入心入脑,他们的民主素质是高是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程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民主文化浓厚的校园必将使向社会输送的每个大学生都变为民主的种子,直接改良着中国民主的“土壤”。因此,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接受党内民主生活的砥砺,可以较快地提高他们的民主素质,为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较好地践行民主打下基础。

三、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工具意义

进入21世纪的中国高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在高校改革与发展政策上的滞后,以及高校发展速度过快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引发的各种矛盾也相当严重,这些都表明了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通过党内民主建设带动高校各项管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本化。

1.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受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影响,高校作为汇聚高知群体的地方,自然对民主的诉求要强于其他地方。而改革开放后,实际上高校已经成为“西化、分化”与反“西化、分化”斗争的重点领域,党在取得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同时,带来的副产品就是高校民主氛围受到一定的影响。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与民主是对立的,而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民主的,而且是最高形态的民主。主要是我们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研究不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误区。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不断延伸,就必然要求高校党内民主要更加充分、更加切实,因为在高校党内民主的实施过程中,广大师生都是参与者、利益相关者,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会受到广大师生的监督。高校的党内民主具有引领作用,必然带动、促进高校校务的民主管理,为校务的民主管理提供政治保障。因此,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要在不断满足广大师生的民主诉求的基础上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2.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高校,其规模的大型化、功能的多元化,特别是校内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和学生家庭经济背景的巨大差异,对高校管理和决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客观事实是一方面上级的计划与指令使高校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办学;另一方面,社会上盛行的家长作风、官本位思想在高校也一定程度上有所表现,结果就是高校的学术独立与自由不够,依法治校、教代会民主管理的苍白无力,导致有些高校的运行 成本较高,办学效率较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不仅是贯彻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改进和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

3.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区的扩建,招生自主权的下放和科研经费的迅速增长,高校每年的资金流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可以说高校已变为具有一定政治权、经济权和话语权的特殊领域。有学者认为目前“大学如官场、市场,却越来越远离学场”,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确实是存在的,且高校行政泛化日趋严重,其主要表现是强势领导,集权管理,而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必然导致腐败的发生。

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就是要保证党代会能充分行使权力,增加防范权力过于集中的民主程序,达到对权力异化进行制约,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深入贯彻。同时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全面促进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预防和消除腐败。

摘要: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依托于党内民主,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加强高校党内民主建设,有着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研究、催生高校民主土壤的作用和输送具有民主素养的新鲜血液等价值意义以及应对高校师生对民主的诉求、改进管理和提高决策水平、防止和消除高校腐败等工具意义。

上一篇:卫生类事业单位面试题库下一篇:小学关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