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谈话制度(通用7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密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联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奋斗的政治环境,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央、省、市、县委有关规定,结合交通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建立并完善定期谈心谈话制度,是发扬党内民主、增进党内团结、推动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也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 各级党组织要把定期谈心谈话作为了解党员、关心党员、爱护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开展经常性、多层次的谈话谈心活动,达到沟通思想、扬长抑短、促进工作的目的。
第二章 谈心谈话的范围对象
第四条 党组班子成员、辖属部门单位或内设机构领导干部之间,必须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同时,坚持党内谈心谈话全覆盖,党组织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也要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
第五条 党组班子成员、辖属部门单位或内设机构领导干部中出现以下八种情况时,党组书记必须及时约谈:①工作变动,主要是指按照管理权限,在领导干部离任、退任或岗位职务发生变化、调整情况时必谈;②不良反映,主要是指在党员、群众中出现有关党员干部不良反映情况时必谈;③履职不力,主要是指履行岗位职责不到位、执行上级部署不坚决、推进各项工作不得力,工作进度滞后、任务完成不理想时必谈;④违规违纪,主要是指出现违规违纪行为,被上级通报批评或受到组织处置、纪律处分时必谈;⑤遇挫遇难,主要是指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特别是加强队伍建设、推进重点攻坚任务中遇到困难时必谈;⑥生活困难,主要是指党员干部自身或家庭成员生活遇到困难、发生变故,思想、情绪出现波动时必谈;⑦精神不振,主要是指在工作中精神萎靡、干劲不足、状态不佳、作风不实、组织纪律散慢时必谈;⑧出现矛盾,主要是指在党员干部之间存在矛盾纠纷或重大意见分歧,团结协作可能会受到影响时必谈。
第六条 党支部班子成员和普通党员中出现以下六种情况时,党支部书记必须及时约谈:①先锋作用缺失,在完成组织安排的工作任务、支持配合中心工作等方面不够主动,未起到模范带头、先锋表率作用时必谈;②组织观念淡薄,在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参加组织生活等方面存在问题时必谈;③党员意识不强,党员出现参与封建迷信、无理上访、越级上访、集体性事件、打架斗殴、参赌涉赌等情况时必谈;④违反规章制度,存在违反党纪国法,社会主义道德,受到批评教育、组织处置、纪律处分时必谈;⑤群众反映较多,党员义务履行不够到位,党员作用不够明显,群众反映比较突出,被评为不合格党员时必谈;⑥思想情绪波动,党员在家庭、工作、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出现思想波动、情绪低落情况时必谈。
第三章 谈心谈话的主要内容
第七条 谈心谈话要按照“见人见事见思想”的原则,不以一般性沟通代替谈心谈话、不以谈具体性事务代替思想沟通、不以谈自己代替谈对方,敞开心扉、打开心门、摆开事例、说开话语,达到消除隔阂、诫勉提醒、帮助提高的目的,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征求意见,谈心谈话时每位党员要毫不隐瞒地亮明自身问题,并虚心诚恳地征求对方对自己的批评意见,多方面听取和分析自己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②诫勉提醒,本着对同志负责的态度,真心实意指出对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坦诚地提出意见建议,帮助同志改进提高。尤其是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党员,党组织书记要出于公心、严肃认真地指出问题,及时地帮助提领子、扯袖子、醒脑子;③交流思想,谈话中要深入沟通交流,谈出真实心声,说出真心话语,不拐弯抹角,不遮遮掩掩,尤其是对存在的意见分歧和思想疙瘩,要深入交换意见,反复沟通,消除彼此间的误解和隔阂,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感情;④了解困难。党组织书记与班子成员、与中层干部、与党员群众谈心谈话时,要注重了解对方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对发现的实际困难主动给予帮助,体现党内关心关爱。
第四章 谈心谈话的方式方法
第八条 谈心谈话采用个别谈话与集体谈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般采取“一对
一、面对面”的方式深入沟通交流,涉及共性谈话问题时,可采取“一对多”的方式,进行集体谈话。
第九条 谈心谈话每年不少于一次。党组及班子成员、辖属部门单位或内设机构领导干部之间的谈心谈话,一般安排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前进行。党支部书记与支委班子成员、与党员群众之间的谈心谈话一般安排在党员组织生活会或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前进行,也可结合“固定党日”活动单独组织开展。
第十条 党组织书记认为必要时可随时找党员干部谈心,主动征求意见和及时了解思想工作情况;对党员干部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时,应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党员干部可以主动向有关领导反映情况,汇报思想。党组织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干部与普通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开展谈心谈话。
第十一条 因公出差或流动党员要约定时间、地点进行面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实行上门约谈。
第五章 谈心谈话的基本原则
第十二条 相互平等原则。党组织书记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心态和人性化的方式与谈心谈话对象进行交流,创造良好谈话气氛,解除彼此思想顾虑,使谈话双方能够敞开思想,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讲出真话,讲出心里话。
第十三条 诚恳诚实原则。谈心谈话者彼此之间要心无芥蒂、开诚布公,敞开思想、坦诚相见,真心实意、推心置腹,虚心接受对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实事求是原则。谈心谈话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明确指出缺点和不足。对原则问题要分清是非,不能因其工作做出成绩而姑息其错误,也不能因其错误而否定其成绩。
第十五条 突出实效原则。谈话内容要有针对性,力戒空泛。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谈话对象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第十六条 教育疏导原则。谈话要善于启发谈话对象自己教育自己。通过谈心谈话重点解决思想上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一时思想不通或有抵触情绪的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教育,帮助提高思想认识。
第十七条 治病救人原则。对犯错误的党员干部,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剖析其错误的性质、危害,指出改正的办法。重点是提高他们对错误的认识,帮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振作精神,轻装前进。
第十八条 尊重信任原则。谈心谈话一方出于对另一方的信任,将自己不希望让别人知道的一些心里感受、情感秘密谈了出来,另一方必须尊重其对自已的信任,注意为其保密,不要随意将其个人隐私泄露给他人。
第十九条 经常及时原则。要把经常性定期谈话与有针对性的不定期谈话结合起来,发现问题的苗头,应及时告诫、提醒。要善于发现问题,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六章 谈心谈话的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与其他同志谈心,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吐真情、讲实话,带头落实整改措施、改进工作,为党员群众作出表率。
从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现状看, 许多科学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与党内监督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相比, 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更为突出。党内监督制度在执行环节存在着不自觉、不优化、不规范现象, 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要是指处于监督地位的人或组织, 主要是回答谁来执行监督制度的问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客体是指监督对象, 主要回答如何保证被监督对象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观上的不自觉主要是党员监督意识的淡漠, 具体表现为“不愿监督”、“不懂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四个方面。一是少数党员、干部对党员监督权利缺乏深层次认识, 对党内监督采取漠然态度, 即“不愿监督”;二是执行主体对党内监督本质和党内监督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以致“不懂监督”;三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章党纪特别是党内监督法规制度的学习不深入、对党内监督的方针、任务、内容与方式缺乏了解, 导致在实践中不懂得监督什么, 如何监督, 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等, 即“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等。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就是指部分特别是党的地方和基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 面对相关科学监督制度设计安排时,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相关制度进行取舍和变通, 集中表现为在执行制度上采取实用态度, 即按照各自的“算盘”, 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 反之就变味。这方面以部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甚。少数领导干部自恃大权在握, 把党内监督制度当摆设, 在局部形成了“上级顾不上执行、同级不愿执行、下级不敢执行”的尴尬局面。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不优化。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这里主要从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和执行意识两个方面来阐述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方面, 主要是通过对党代会、全委会及常委会三者关系以及纪检委和党委会的关系来加以剖析其中问题。党章规定, 第一,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 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 都选举产生。”也就是说,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权力是由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党员授予的。第二, 每一级领导机关中的全委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党委会由全委会产生等等, 这也是后者对前者的层层授予。第三, 就地方党委内部书记和委员的关系来讲, 全委会选举委员和书记、副书记, 也就是说, 书记和副书记与其他常委一样是由全委会授权的, 并不是委员的权力由书记授予的, 所以, 党的代表大会与全委会、常委会之间是权力授受、领导和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机制应该是:党代会监督党委会, 党委会监督常委会, 其中, 党代会在同级党委组织中拥有最高监督权。但是, 这种执行权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或者说授受关系在一些地方的实际运行中颠倒而形成一种“倒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这就导致越往上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效果越递减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公信力密切相关, 后者是通过监督主体的制度执行意识这一重要途径体现出来。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是人, 人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因此, 注重党内监督制定和执行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提高党员的监督制度执行意识, 从而使制度的“硬件”到“软件”两个方面都能得到保障。在执行制度中,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者往往具有如下心理因素:一是认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 怕把人际关系搞僵, 影响班子团结;二是害怕受到打击报复;三是害怕牵扯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担心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 因为现实生活中, 严格执行制度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评价;五是认为个别人违反制度是小事, 不会对事业造成大的影响, 因而不能从小处着眼, 防微杜渐, 习惯于下不为例, 迁就思想较重等等, 从而导致制度难以执行下去。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上的不规范。现实中很多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处于无序状态。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范的程序性制度规定是保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制定上存在的注重实体性、忽视程序性, 注重原则性、忽视操作性等诸多问题, 是导致制度无法执行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 党内监督制度总体上还没有一套独立的、完整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专门执行程序。多数监督制度没有配套的执行程序, 即使在过去已经实行的一些制度中有一些程序性规定, 也多散见于实体性制度之中, 不系统、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是其共有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制度执行程序的配套性制度差, 没有执行程序的保障措施, 导致执行制度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就是部分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有些监督制度执行时侧重于静态监督和事后监督, 而事前、事中的动态性预防和警示相对较为薄弱。如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 大多属于离任审计, 对领导干部主动进行任前、任期内审计做得不够。离任审计中, 由于先离任、后审计的运作程序及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结合不够紧密, 从而造成审计查证难、处理难, 离任者与接任者的责任难以区分。
二、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是党的先进性和团结统一的象征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环节的重要性, 不仅体现在不断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的进程中, 更要体现“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上, 还要表现在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那样, “谁也不能违反党章党纪, 不管谁违反, 都要受到纪律处分, 也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 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当前要严格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对有章不循的要严肃地批评, 限期纠正, 情节严重的要执行纪律。”
1.激活监督主体, 构筑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体系。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制度体系应包括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制度执行的考核制度和制度执行的追究制度等, 这些都是保障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所谓领导干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就是根据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上级对下级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明确党政一把手对班子成员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并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对发现下级存在的问题不制止、不采取措施、也不举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对疏于管理致使下级发生严重错误并导致重大损失的, 上级领导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并受到相应的处分。凡是监督制度, 都须制定监督执行责任的相关规定,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专职监督机关和人员的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对监督不力, 监督不公, 监督失察的责任者予以惩处, 从而杜绝有制度无人执行的现象。任何一项制度, 如果没有对不执行者的相应的处罚, 这一制度很难得到有效的遵守。因此, 一定要建立执行这些制度的保障制度, 要具体规定对各种不执行情况的相应的处罚标准, 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领导, 要给予撤职处分;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单位, 须追究其领导的责任。从责任追究的具体运作方面, 针对各层次主、客体应负的责任规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的实质性内容, 以此增强党内监督的强制性和党内监督制度的刚性。譬如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1997年旧条例的基础上, 从指导思想、执行程序、适用对象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对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期限、方式和应当办理的相关手续等事项, 以及对不按规定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行为如何追究责任均做出了具体规定。制度执行工作的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明确了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考核方式、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 确保各项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有关各方可据此制定关于违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所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的责任追究和党纪处理实施细则, 明确界定对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将如何予以追究, 对不遵守党内监督制度、不自觉接受监督的视情节做出严肃处理。此外,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制的建立还应和对各级党组织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严格责任考核, 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偏差, 促进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2.严格规范程序, 创设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运作机制。针对执行制度中存在的主观上的不自觉和客观上的不规范问题, 研究制度的执行程序, 以严格的执行程序和系统、规范的制度为保证, 依法实施党内监督, 十分必要。加快程序立法建设步伐。要像《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等程序性规定那样, 使十项监督制度在程序上有章可循, 变党内监督为刚性监督。如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执行程序。各级纪委及监察机关分别对同级党委和政府该项制度贯彻的监督应贯穿于该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纪委及监察机关监督不是对具体决策内容正确与否作评判, 而是对决策的程度做出评判。包括:一是决策之前议题的确定。主要监督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确定议题是否为重大问题和应列为重大问题是否被确定为重大问题, 提交集体讨论。二是会议的议题是否提前一定时间通知到与会者, 以防止临时动议, 使与会者不能充分酝酿, 准备意见。三是会议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否能够充分表达每个成员的真实意见。四是对会议决定的实施, 分工是否明确, 贯彻是否得力。如果纪委和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决策程序有异议, 可以提议改正之, 如果同级党委、政府不接受建议和意见, 纪委和监察机关有权对同级党委、政府所作的决策予以否决并报上级纪委批准。同时建立对纪委监察机关监督责任的追惩制, 追究其失察行为的责任。还有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笔者建议, 可因地制宜制定《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一类名称的配套制度执行程序, 明确和细化如理想信念动摇、能力不强、工作业绩差、健康原因等不胜任现职的若干标准, 制定组织考察考核、广泛征求意见、提出调整方案、做出调整决定、个别谈话等严格的执行程序, 对不胜任者采取改任、病休、降职、辞职、免职等措施, 拓宽党员领导干部“能者上、庸者下”的渠道, 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刚性。
3.发扬党内民主, 营造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党内监督体制的优化。关于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 一个基点就是加大各级纪委权力, 提高其地位, 使其有权监督党内任何人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首先, 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纪委向同级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与同级党委具有平等地位, 或是设想由党代会产生党委员、执委会、纪委会并各司其职, 即党委会负责决策, 执委会负责执行, 纪委负责监督, 共同向代表大会负责, 做到职责明确、职能分立, 地位平等, 相互制约, 提高纪委地位, 使其能更好行使执行监督制度的权力。其次, 纪委系统实行垂直领导或特派制, 不受同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的人事权、财务权由上级纪委负责, 提高地方纪委的地位, 同时实行纪委干部异地任职和定期交流制度, 以有利于加强对同级党委及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监督。最后, 适当扩大纪委的职权, 建立健全各级纪委对党内监督制度相关执行部门的质询、评价、否决机制, 把纪委的职能延伸到对党内事务, 尤其是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上来。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中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各类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的明确规定, 同时也是全面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重要切入点。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要求对党内权力关系进行调整。《党内监督条例》中对党内监督主体设定时, 突出强调党的各级委员会的作用, 就是这种调整的重要体现。按照党的传统组织体系, 选出常委的委员会对常委的监督是有限的。现在《党内监督条例》对政治局委员、常委如何执行监督制度都做出明确规定。如此强调委员会的作用的确是很大的进步。只有调整权力结构, 平衡权力关系, 各种制度的正常运行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监督才能真正有效。《党内监督条例》还强调了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 除了具有普通党员的监督责任和权利外, 还可以按照规定, 以党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 对其选举产生的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反映所在选举单位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4.拓宽监督渠道, 强化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内外互动功能。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是保障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 党外监督制度按其地位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监督制度, 它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等;另一类是社会监督制度, 它包括民主党派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等。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过程中, 既要就党内监督制度本身做工作, 又要进一步把党内监督制度与党外监督制度相结合, 形成制度合力。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同时, 加强和改善党外监督制度, 也可以促进党员监督制度的制定, 进而提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水平。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其理想的监督制度体系应是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制度执行体系。这样强有力的监督制度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此外, 还有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实践中所建立的如执法执纪联席会议制度、干部审计制度和协同办案制度等都是符合监督制度执行规律的成功探索。这些制度有利于规范各监督主体之间关系, 整合监督资源, 发挥整体效能, 从而充分发挥纪检机关的监督执纪功能。基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 建议建立以纪委牵头、各监督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总之, 要加强党内监督, 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 同时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 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形成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坚强合力。
综上所述,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是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党内监督制度的制定是基础, 那么其执行就是关键,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监督”理念的确立, 比起“人治性”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可以说是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但是, 离开这些科学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监督”的口号毫无意义。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 制度不执行, 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 可见制度的执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在保障党内监督制度制定的科学性的同时, 必须强调严格执行制度这个关键性问题。在制度制定阶段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制度本身应有的效用自然是制度执行阶段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显示出“制度监督”的威力和绩效。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约束力, 关键在于其应用和执行。在制定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制度, 是实现党内监督的目的、增强党内监督制度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更是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这项制度未来将怎样发展?
巡视制度四功能
党内巡视制度的作用,首先是助推制度反腐建设。
巡视制度发展至今,最大的成果是能够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廉政作风。巡视工作的重点已偏重反腐。
强化反腐制度建设,构建制约权力之“笼”,是未来中国反腐的基本路径,而巡视制度就是制度反腐的一个重要的尝试。巡视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主动发现问题,从“治标”角度打击腐败行为,强化对权力运作的监督。
巡视制度完善了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机制。
巡视制度能够发现“为民、务实、清廉的优秀领导干部,为地方政府换届和配好班子、选好干部提供重要的参考”;也能够“发现领导班子不够团结”从而进行谈话、建议;还能够“对一些不适合担任现职的领导干部提出调整交流的建议”,更能够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巡视制度是对拟推荐任用领导人的一种非常规化考核。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走访、座谈,巡视组能更进一步发现拟提拔干部在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能够了解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行贿买官、受贿卖官、违法违纪等行为。
巡视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纪检监察体制非垂直领导的缺陷。
一地区(单位)的党组织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拥有本区域内党内的最高权力,受到有效监督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由上级进行的监督能够克服一定利益裙带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相对于同级纪委和常规监督来说,能够发挥更真实的作用。由于党内上级不能客观地掌握被监督对象的全面情况,上级纪委、组织部门间的监督存在着壁垒,不能有效沟通协作,无法将监督结果落实。因此,在党章框架内,着重解决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尤为重要。
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与行政监察体制,实行以“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即由同级党委或政府和上级纪委、监察共同对纪检监察进行双重领导,但以同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为主。其弊端是纪检监察的人、财、物权都掌握在同级党委手中,纪检监察监督缺乏独立性,重大案件的查处要先向同级汇报,无法对同级进行有效的监督。
在目前情况下,党内巡视制度满足了实际操作中的需要。
巡视制度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建立专门巡视机构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巡视监督”,即由上级纪检部门设立巡视组,直接对下级党委班子进行巡视监督,客观上起到了纪检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所能发挥的作用。
巡视制度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来自社会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巡视制度的顺利实施,也集中显示着民众的意志和力量。
作为纪委乃至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代表,巡视制度能够给群众一个近距离与“中央”“上级”联系,表达意见、行使监督权利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某些突出问题的解决。
加强权力监督体系的整合
就目前来看,巡视工作取得较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项制度未来的发展可从几个方面强化。
因巡视制度本身具有的内在弱点和功能局限,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用巡视工作就可达到治理腐败、制约权力的目标。一些群众将巡视组当作“钦差大臣”,将与巡视组的接触认定为同“中央”的接触,这说明对巡视制度的定位出现了误差。巡视制度只是党内监督制度的一种,其主要作用在于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要达到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需要党内其他监督制度、党外监督制度的共同作用。
从加强党内监督看,需要改变党内监督的重心。党内权力中心应向党代会转移,以党代会为中心,党委和纪委并行且相互独立,纪委向党代会汇报而不用受制于同级党委领导,这样就能加强纪委的独立性,使得党委和纪委的工作避免交叉重叠,从而发挥纪委的真正作用。
从我国既有的权力监督体系看,还需要大力加强法律监督系统、政治和政府监督系统、社会监督系统的协同建设,使自上而下的监督、同级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
唯有如此,巡视工作才能够得到来自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更有力的支持,在处理巡视中所发现的问题时,才能得到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积极回应,有利于将巡视工作的成果转化为有效反腐的证据,使巡视制度成为反腐的真正利器。
加强巡视工作透明化
巡视工作自身的公开透明是保证巡视制度得到真正贯彻落实的关键,因为很多腐败行为都是在信息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形成的。唯有巡视工作透明化,才能使群众了解巡视工作的任务和进展,从而拓宽信息的搜集渠道。
2013年6月,十个中央巡视组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广泛的报道,巡视对象、巡视时间、组长信息、联系方式等信息充分公开。
这得益于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巡视工作的重视和社会监督的加强。但是巡视领导小组、巡视组的工作过程还是蒙着神秘的面纱,群众反映的意见是否被受理、如何被受理、多久被受理仍没有明确规定。
为了获得“自下而上”的信息,并且强化对巡视组成员的监督,应该更加注重加强对巡视组工作透明度的展示。
建立民主参与的监督机制
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到权力监控机制中来,依靠政务透明化、巡视工作透明化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完善的民主参与机制。巡视制度中的民主参与机制,就是要建立党员和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权力监督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体制。
巡视制度主要针对权力高度集中的“一把手”,而为了防止巡视过程中权力的干预,需要通过强化党员群众的民主监督和民主批评,健全党员群众的利益表达机制来实现。
同时,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民主参与机制的建立,才能真正调动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除了能够增强对被巡视对象的监督,弥补巡视工作缺乏常规性的不足之外,完善的民主参与机制本身还能成为巡视工作监督的一种有机组成方式。
此外,还需处理好巡视制度的短期效用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
巡视制度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权力监督方式,最近几年在中央的重视下,运作得有声有色,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反腐败和威慑等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巡视制度及其大规模的运转还是一种运动式治理而非制度化的治理模式。
因此,如何解决好权力监督的常规化、制度化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反腐败和对官员的监督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的,是要从源头和制度建设的角度去系统审视官员选拔及权力监督等重要问题,如果仅仅追求短期内的治标效果而忽略治本,巡视制度会不堪重负。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1、委党组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一般应当向下属各党支部和党员通报,对涉及本部门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要举措,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
2、各支部作出的决议和决定,事先要向委党组汇报,征得委党组同意后研究决定,并及时向党员、干部通报、公开。
3、各支部对委党组作出的重大问题通报、评先评优通报、警示通报、季度性工作通报要及时向所属党员进行通报。
4、健全党内情况通报的长效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避免在执行过程中的随意。
党内情况反映制度
1、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支部意愿的党内情况反映制度。
2、情况反映的主要内容:党员个人向党支部的思想汇报和情况反映、党内思想倾向的反映、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反映、党内作风方面的情况反映;党外人士和群众对党风、干部、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方面的情况反映。
3、实行首问责任制,接受反映者要及时向领导或上级组织汇报,不能截留,确保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不能报喜不报忧,特别是事关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要按规定及时上报。
4、反映可采取个别汇报、会议、信访、书面、电话等形式。
5、规范情况反映的程序:一般问题应逐级反映,重大事项可多级反映或越级反映、直至向委党组反映。
党员管理制度
为了使党员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制定党员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基本任务:引导党员严格履行义务,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权利;组织党员参加党的活动;严格党员组织关系和党籍管理;严肃处臵不合格党员。
三、基本要求:每个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使每个党员都臵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通过严格管理,使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通过严格管理,使党员正确行使党员权利。
四、基本原则:坚持从严治党原则、注重实效原则、制度规范原则、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五、党员管理的方法:一是坚持用党章以及各类党内法规严格规范党员的行为。这是党员管理最根本的依据和最重要的要求。每个党员要认真履行党章所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按照党章基本条件去要求自己。同时,要坚持以“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重要法规来激励和约束自己。二是严格组织生活。这是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的主要途径。要坚持和完善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谈话制度、谈心制度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费收缴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等。三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谈话制度、诫勉制度、函询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就是按照新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通过对党员的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和党内外群众的评议,以及党组织的考核,对每个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和作用做出客观的评价。并通过组织措施,达到激励党员、纯洁组织、整顿队伍的目的。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从严治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
一、民主评议党员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对照标准,严格要求,不蓄意整人。
2、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要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允许党员充分发表意见,认真听取党内外群众评议的意见。对不合格党员,党组织的意见要与本人见面,并允许申辩。
3、坚持平等的原则。不论普通党员还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评议标准上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二、民主评议党员的基本内容
1、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能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是否坚决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是否站在改革的前列,维护改革的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4、是否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纪、政纪、国法,坚决做到令行禁止。
5、是否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民主评议党员的方法步骤
l、学习教育阶段。学习内容以新党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及上级行党委有关文件为基本内容,着重抓好政治理论教育、理想宗旨教育、党风党纪教育。
2、自我评价阶段。自我评价主要是对照新党章中党员标准和评议内容进行。要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清理思想,检查言行,肯定成绩,找准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在是否合格上进行自我认定。自评前,写好个人总结材料,主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并经党支部审定后在党员大会上进行自我总结。
3、党内、党外评议阶段。首先在党小组或党支部内进行党内互评。评议中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触及矛盾和问题,不搞评功摆好。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解剖自己,带头接受批评,带头评议别人。对不宜公开批评的问题,可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让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党内互评后,可用座谈会或民意测验的方法,听取党外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
4、组织考察阶段。召开党支部会议,把对每个党员的评价和反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初步意见。需要核实的情况,再进一步调查、核实。然后提交党员大会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正式组织意见。对确定的优秀党员和不合格党员,要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5、表彰、处理阶段。经过民主评议,根据党内和党外群众的评议意见,对照党员标准,由党支部做出评议结果,依次分为优秀党员、合格党员和不合格党员。(1)、对优秀党员要给予表彰,对一致公认表现好的党员,要给予口头或书面形式的表扬。
(2)、对合格党员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对不合格党员要按照有关政策,区别对待,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是:共产主义信念发生了动摇,不愿履行党员义务;组织观念淡薄,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忘记了党的宗旨,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谋取私利,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工作不积极、不认真、拖拉敷衍,或长期旷工、消极怠工,完不成本职任务;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对坏人坏事和歪风邪气不敢开展斗争,甚至当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时,袖手旁观或临阵逃脱等等。
对不合格党员要分析不同情况,采取限期改正,劝其退党、除名等处臵。进行组织处理要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处理恰当、手续完备”。要采取“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法。达到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组织战斗力的目的。
一、集体领导制度和分工负责制度
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是民主集体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制度中的体现,是实行正确领导的可靠保证。
1、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支部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做出决定,而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
2、在集体做出决定后,要作好具体分工,明确任务和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民主生活会制度
1、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在每年第三季度召开一次,由书记召集并主持。会议召开前15天要将通知发到各成员,让大家充分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准备工作。邀请上级党委有关人员列席参加。
2、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必须全体成员到会才能召开。
3、党支部召开民主生活会之前,要做好会前准备,认真听取党员干部群众对党支部及其成员的意见。
4、党支部民主生活会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针对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切实的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认真落实好整改措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三、谈话和诫勉制度
1、谈话对象。重点是局内领导班子全体成员。
2、谈话的主要内容。(1)贯彻落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决定、决议的情况,坚持民主集中制,实施党内监督的情况。(2)本人负责分管科室的反腐败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3)领导班子集体或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4)其它需要通过谈话了解的情况和解决的问题。
3、谈话程序。(1)谈话按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负责。领导班子成员由党支部书记负责。(2)谈话前,谈话负责人将谈话时间、地点和内容通知谈话对象。(3)谈话时,要将对谈话对象提出的诫勉要求和谈话对象的解释说明及表态作书面记录,经本人核实后,交由人事纪检部门存档。(4)谈话结束后,谈话负责人要将谈话情况及时向组织通报。
4、督促整改。由党支部纪检委员负责对谈话对象的督促检查,看谈话负责人代表组织所提的要求和建议是否得到落实,看谈话对象的缺点和错误是否已克服或纠正。
1.1 谈话对象
国有企业廉洁谈话的目的是提升领导干部的廉洁意识, 遵守党纪国法, 规范权力动作。谈话对象主要是企业各级领导、轮岗或新聘任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涉及人财物重要岗位人员, 以及职工反映强烈的人员和主动要求谈心的人员等。
1.2 谈话类型
谈话按时间划分, 可分定期约谈、随时约谈和主动约谈。按谈话对象, 可分集体和个别谈话。按类型, 可分为日常谈话、任前谈话、信访谈话和诫勉谈话等。
1.3 谈话流程
廉洁谈话要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的工作重点, 以及谈话过程中的必要程序。
1.4 谈话内容
谈话主要是宣传党风建设和廉洁从业的法规政策等, 上级监察部门在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新要求;了解谈心对象的思想、廉洁从业等情况;了解谈心对象对班子建设的情况, 落实廉洁从业责任制、执行党纪的情况意见;了解谈心对象的主要成绩, 存在问题和不足, 提出要求;对职工反映的问题了解;对出现违纪违规苗头的人员提出警示,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等事项。
2 廉洁谈话存在主要问题
2.1 思想认识有偏差, 谈话过程不规范。
个别纪检人员对党风建设和廉洁谈话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廉洁谈话用处不大。因此, 在执行时打折扣, 致使失去廉洁谈话工作本来面目, 使廉洁谈话工作达不到预期目的、预期的效果。
2.2 事前准备不充分, 内容针对性不强
有些廉洁谈话的内容更多的是照本宣科, 个别甚至存在把《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相关条款念一遍的情况。另外, 谈话之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对被谈话对象情况不了解, 该谈什么, 心中无数, 使得谈话走形式。
2.3 形式方法太单一, 沟通互动不够深
谈话基本上都是讲课式, 很少或不给谈话对象说话的机会, 不注意谈话对象的思想反映, 缺少与谈话对象的沟通交流, , 被谈话对象被动接受, 警示效果不理想, 记忆不深刻。
3 产生原因分析
3.1 责任不够明确
由于缺少相关的责任约束机制, 工作好坏都一样, 使得个别纪检人员不求上进, 对廉洁谈话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重视程度不够, 加上不想负责、, 怕得罪人, 使得廉洁谈话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
3.2 内容针对性不够强、不够完善
廉洁谈话制度未针对各种不同的谈话类型, 提出相应的内容要求。不管是日常谈话, 还是任前谈话、信访谈话等形式, 都是一样的内容, 谈话内容大而全, 涵盖所有党纪国法, 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
3.3 谈话流程、要求不够规范
制度没有清晰的谈话工作流程、步骤和要求, 谈话能否到位, 能否收到预期效果, 全凭纪检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水平。
4 采取完善措施
4.1 以规范流程为基准点, 提升廉洁谈话的严肃性
必要的工作流程能确保谈话不走样, 要点都能谈到位。要完善谈话工作流程和要求, 进一步明确事前、事中、事后的工作重点。同时将谈话流程步骤形成流程图, 不管是谁来谈, 按照规范的流程都能保证工作规范有序。
4.2 以沟通互动为立脚点, 提升廉洁谈话的实效性
廉洁谈话要带着情感去谈。俗话说,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才能心服口服。才能够消除被谈话对象的抵触心理, 达到了解被谈话对象的所思所想, 查找其思想根源问题存在的目的, 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洁教育, 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4.3 以责任追究为切入点, 提升纪检人员的责任意识
明确和各级人员责任, 建立配套的工作机制, 从严规范廉洁谈话行为, 强化纪检人员的责任意识, 促使其正确认识廉洁谈话的目的和意义, 确保不折不扣的落实廉洁谈话工作。
4.4 以谈话内容为侧重点, 提升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一是要提高谈话内容的针对性, 谈话要根据不同类型, 确定谈话内容。如日常谈话在于明了和掌握被谈话对象的思想动态, 谈话内容要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开展教育。戒勉谈话主要是对存在问题, 但不够处分的对象开展的谈话, 其内容应说明其违反党纪政纪的后果, 对被谈话人批评教育, 并提出整改要求。二要提高谈话内容的指导性, 要引导被谈话对象主动分析岗位存在风险, 如何做好防范, 帮助剖析风险, 完善防范措施, 从而对被谈话对象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三是要提高变谈话的实用性, 谈话要结合被谈话对象的特点, 侧重于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等。如采购岗位的廉洁谈话重点围绕合格供应商管理、工程项目现场土石比工程量签证等环节拟定谈话内容。
5 以跟踪机制为着力点, 有始有终强化后续督办
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监督制度能够对权力滥用进行有效约束。其党内监督不仅能起到权力监督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权力制约作用,主要体现为:党内监督机构与被监督机构之间的平等性保障了权力的平衡性;党内监督以分权为前提保障了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党内监督的制度化、程序化保障了权力运行的客观性。
德国社会民主党;权力制约;党内监督制度;特点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4-0059-02
在制度设计上,党内监督制度需要体现权力制约性质,这样才能保证党内监督的有效性。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内监督制度很好地体现了平衡性、独立性、客观性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党内监督的有效性。
一、党内监督机构与被监督机构之间的平等性保障了权力的平衡性
权力制约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权力之间的平等,因为没有权力平等就无从谈权力的制约。权力制约关系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监督制度的重要特点。也正因为监督机构与被监督机构之间有了双向的平等关系,从而保证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监督制度的权力平衡性。
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监督机构主要包括各级仲裁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根据德国《政党法》规定:“只有独立的党的司法权才能决定某个党员是否因为违背了党的制度、党的基本原则和不名誉行为而丧失党员资格。”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法院机构即“仲裁委员会”。德国《政党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仲裁庭的成员经选举产生,任期最多四年。”[1]根据德国《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党代表大会的任务是选举党的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和联邦仲裁委员会。”[2]其中联邦仲裁委员会的裁决范围包括:党的纪律诉讼、党额组织章程、规章实施和出现党内争议的解释、对党内选举提出异议或认为选举无效的诉讼等。[3]因此,从德国政党法和社民党党章,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各级仲裁委员会与各级监察委员会是由各级党代会选举产生,向各级党代会负责,同各级执行委员会是平行关系,分享执行权和监督权。
理论上,权力集中的程度是与权力蜕化变质的风险成正相关的。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原则,在不同职能机构、个人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权力划分和配置,才能避免权力被滥用,才能充分实现权力运行的理想功能。对权力进行控制的实现离不开适当的分权。只有当权力在不同机关和个人之间得到合理的划分配置,权力制约和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力才能依法得到保障,权力制约和监督活动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才会大大提高。德国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分享执行权和监督权,正是体现了权力监督的纵向关系。
在分权的条件下,制衡要求权力制约和监督主体的活动具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各种监督主体必须独立地依法行使监督权,不受外界的干扰,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督制约活动。如果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监督就难以收到实效。同样,如若监督权过大,也会造成监督不力。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监督权和执行权是平行的关系。正是由于监督权和执行权进行分权制衡,才体现了权力制约的横向关系。
二、党内监督以分权为前提保障了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
权力制约以分权为前提,而权力监督则以授权为前提。这一点体现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就是享有监督权和执行权的双方不能交叉任职,这是保证权力分开的重要标志。因为如果连具体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都无法分开,出现了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那么根本就谈不上权力的分开和独立。
德国《政党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他们(指仲裁庭成员)不允许是党或者某一个地区组织的理事会成员,不允许和党或某一个地区组织有聘用关系或从它们那里定期获得收入。他们是独立的,不受任命支配。”[4]根据德国《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第三十四条第六款规定:“仲裁委员会成员不得在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中任职,亦不得担任专职党务工作或从党内定期获得收入。”[5]《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党的执行委员会或者党的委员会成员以及党的专职工作人员,不得担任监察委员会委员。”[6]因此“只有非党的主席团成员和不在党内受雇担任工作的同志才可以被选进仲裁委员会(不一致性)他们的工作完全独立,并不受任何指令的约束”。[7]不存在交叉任职,不仅保证每一个执行委员会委员避免自我监督的无效监督状态,也避免了监督者成为被监督者的下属或者与之有福利工资等方面直接关系从而导致的无效监督状态。正如列宁指出的,监督机关如果“通常要依靠被检查机关的施舍过日子,就丝毫没有威信,监督机关应该具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8]
三、党内监督制度化、程序化保障了权力运行的客观性
制约作为一种内在的力量,主要是通过实现权力运行的制度化、程序化来规范和约束掌权者的行为,刚性较强。监督作为一种外在力量,主要通过在权力运行机制外部进行监察和督促来实现对掌权者的约束,弹性较大。制约主要靠法的力量,依靠客观性因素来约束权力。监督主要依靠人的力量,依靠主观性因素来约束权力,随意性较大。制度化、程序化保障了监督的客观性。
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监督是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的。德国《政党法》、《德意志联邦基本法》、《联邦德国联邦选举法》、《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等法律和章程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的选举、决议提供了保障。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机构,党代表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党的执行委员会召集,会上讨论和决定同党有关的一切问题。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是党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受托领导党的日常事务,其一切行为对党代表大会负责。”为了使全国党代会真正成为代表全体党员的最高权力机构,《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第十八条还对党内的提案制度作了专门的规定:“各级党组织和各联邦级工作团为党代表大会准备的提案,应在大会举行前八周提交党的执行委员会。这些提案在党代会前两周连同提案委员会的意见一起送交各位代表和提出提案的党组织。应给每个提出要求的党组织寄送一本提案汇编。”第十九条对提案委员会的构成规定:“提案委员会由各专区联合会或州联合会各派一名代表和党的执行委员会提名的八名委员组成,由党的执行委员会召集。”第二十条指出党的代表大会的任务之一是“对收到的提案作出决议”。第二十二条规定:“各提案至迟应在党代表大会前五天连同提案委员会的意见一起交送各位代表和提出提案的党组织。”[9]这些详细的规定保证了党代会在权力运行时有章可循,从而真正成为党内的最高权力机构,不至于被执行委员会架空或成为“橡皮图章”,保证了党代会拥有切实与执行委员会抗衡的权力,从而实现了权力平衡。
如果仅仅具有权力监督,但不注重权力制约,这样的党内监督制度会更容易出现不受监督的权力,进而出现权力的滥用。中国共产党要对党内监督制度进行深度改革,需要学习借鉴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监督制度的有益经验,从而实现更有效和更强有力的党内监督。
参考文献:
[1][4][7]周敬青.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81. 182.210.
[2][5][6][9]王学东译.德国社会民主党章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4. 25. 29 .29.24-25.
[3]周敬青.中外执政党制度建设论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34.
[8]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比较研究》(批准号为12&ZD078)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周敬青
【党内谈话制度】推荐阅读:
党内民主制度11-27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11-01
公司廉政谈话制度10-22
谈话间管理制度06-09
班子成员谈话提醒制度11-18
乡镇纪委谈话工作制度10-27
党风廉政建设廉政谈话制度07-21
街道廉政谈话制度实施细则10-03
党员干部职工廉政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09-14
党内监督机制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