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管护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态公益林管护

北京山区集体生态公益林管护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对北京市山区集体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认为管护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扭转了“造林有补助,成活是包袱”的局面,保证了首都林业可持续发展;但是,生态公益林管护在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管理机制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藉此提出了北京市生态补偿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多种补偿方式,制定合理补偿标准,强化管理体制,细化基层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协调发展机制,探索村级参与模式,引进淘汰上岗机制,将生态公益林管护与经营管理相结合等可促进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建议。

关键词:

集体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森林管护;北京市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2-11-12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学研究与科研基地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汪锦辉(1982-),男,安徽黄山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可持续经营。

通信作者:邓华锋,男,湖南涟源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经理。

林业调查规 划第37卷第6期汪锦辉,等:北京山区集体生态公益林管护情况调查分析

北京市位于华北大平原西北部,全市林地总面积达1054万 hm2,生态公益林751万 hm2,其中,山区生态公益林684万 hm2,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911%,森林覆盖率3547%。山区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河流、水库上游集水区、水土流失易发区、生态脆弱地区、重点风沙危害区、历史名胜景区和重点林区,其重要地区多为交通不便、集体经济薄弱、就业困难、农民收入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区,主要功能对改善首都生态环境、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山区集体生态公益林分布、地位、特点决定了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探索农民养山就业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护生态,巩固绿化成果,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了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保护生态,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建立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截至目前,山区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已经在10个区县的102个山区、半山区乡镇的1 577个山区村全面地展开,近46万名管护人员上岗[2]。

北京市山区集体生态公益林占山区生态公益林的911%,是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目前,生态补偿机制进展顺利。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公共财政投资绩效,在对北京市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客观评价生态补偿机制对山区生态、经济的影响,分析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调控体系提供方法依据,更好地为宏观决策服务和规范山区生态公益林管护行为,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健康发展。

1调查方法及范围

11调查方法

1)本次调查采取半结构访谈、关键人物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对象为管护员,调查内容为管护员基本情况、管护员意愿。考虑到调查对象基本是山区农民,问题设计尽量通俗化。问卷发放采用随机的方式。

半结构访谈以生态公益林管护运作的最小单位,村集体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村基本情况、村级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生态公益林管护成效、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问题展开。

2)调查区县选择上以生态公益林数量、管护员多少、经济发展状况为主要依据,在镇、村3级调查中采用按管护员人数的非等概率抽样法,在区内抽取2~3个镇(乡)作为样本,在调查镇中抽取2个村作为对象。在村级调查中采用了以户为单位和管护员个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区、镇调查中座谈,了解各区、镇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开展情况,并进行了二手资料收集,如生态管护工作文件、档案、统计表等。

3)进行预调查。为了更好地设计问卷,全面反映管护运作及管护员意愿,在正式调查之前选取了1个镇及村开展预调查,并随机抽取了管护员进行访谈。根据调查情况和结果修正调查问卷、调查方式和内容,以使调查更符合实际情况,保证调查工作顺利。

12调查范围

村级调查是本项目调查重点。围绕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课题组进行了将近2个月的调查,共涉及5个区县,12个乡镇,15个村,其分布如图1所示。

2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公益林管护实施情况

211生态公益林管护执行情况

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确定近42 990名管护人员,分别来自于40 000多个家庭。在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前提下,生态公益林管护在各个山区井然有序地进行,初见成效。为了加强管护员培训,制定管护员培训方案和相关培训手册,开展专业培训,累计培训管理人员和管护人员13738万人次,4万多名管护人员平均每人培训达4次以上;生态公益林抚育和森林防火是管护员主要职责,政策的实施使得生态公益林抚育得到了有效开展,火灾隐患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资金投入上也加大了力度,主要用于管护员日常工资发放;检查监督上,北京市对10个区县先后开展了多次全面检查,对于不合格的管护人员采取扣工资,取消资格等措施。为了保障生态公益林管护顺利进行,北京市在管护基础设施上也作了巨大投入:①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②建立北京市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使生态公益林补偿进入信息化管理阶段;③建立定期报告和联系会议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做到文字图表资料齐全。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实施,扭转了“造林有补助,成活是包袱”的局面,提高了山区农民的收入。但调查中发现,生态公益林管护目前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管”和“看”上。如何有效

图1调查样点和调查问卷分布

Fig1Distribution of surveys samples and questionnaire

地组织好这支队伍,提高管护员认识,发挥管护员作用,加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将“管护”与“经营”相结合,成为了下一步工作的关键。

212管护组织及制度建设

1)普遍成立以常务或主管副区县长为组长,农委、财政、林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或协议小组,在林业部门设立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办公室,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度。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委会、村委会与管护人员逐级签定山区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书,在明确责任下,健全管理体系。

2)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山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通知》要求下,相关部门制定了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和管护标准;各区县结合本地区实际,分别制定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明确补偿范围、补偿标准、管护人员的选择条件、职责、奖罚制度和生态公益林管护标准及补偿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各乡、镇进一步细化,制定符合本乡镇、村的实施方案。管理制度形成村长、队长、组长、管护员逐级责任制度、管护地块与管护责任书及管护员相对应、检查结果与管护工资挂钩、管护员工资发放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22生态公益林管护特点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管护存在以下特点:

1)生态公益林管护建立在自愿原则下,补偿方式以“养山就业、规范补偿、以工代补、建管结合”为方针。通过农民上岗务林,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实现就业,获得补偿。

2)建立在补偿基础上的管护,其过程及机制从区级到镇级基本相同,在村级运作上模式多样:①从区林业局——镇(乡)林业站——村委会——管护员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并将责任落到人头、地块;②在村级管理中建立了组长、队长负责制,采取联合管护和分户管护方式,责任区划分上采用了按流域、沟、片等形式。管护员的产生上有自己申报直接产生、自己申报抓阄产生、村民小组会议表决、村委会指定等方式;看护方式有防火期的24 h轮岗,平常时期的小组半天制、隔天制、全天制;监督上有插旗上岗制、组与组之间交叉复查岗制、接力式站岗等方式。

3)注重生态公益林抚育与森林防火,并兼顾森林资源保护和病虫害防治。

4)各区之间经济条件、自身特点决定了生态公益林管护不尽相同。具体体现在享受补偿的山区生态公益林界定、补偿资金配套力度上。

23管护成效

231增加了农民收入

生态补偿年投入管护资金192亿元,使山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多元,在4万多名管护员中,安排低保、低收入户人员5 036名,选用弃牧护林人员2 609名,由于生态补偿机制采用了直补的方式,农民切实获得了现实收益,购买力增加,农村消费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深山区农民收入增加更加明显,如延庆千家店镇大石窑村人均增收1 800多元,怀柔喇叭沟门乡帽山村人均增收1 692元。

232缓解就业压力,收入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补偿采取了生态公益林管护的方式,使具有劳动能力、符合条件的低保护、散养放牧人员基本实现了上岗,在全市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231 469名中,管护员占186%,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对于管护员稳定、不需轮换的村贡献更加突出,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管护成为了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管护员管护前务农(种地、果园)占747%、外出打工占212%、从事民俗旅游占1%,其他占3%,相当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促进了农村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33山区生态效益改善,保证首都林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扭转了“造林有补助,成活是包袱”的局面,禁牧、禁薪、禁垦、禁伐、禁猎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有效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增强了森林资源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同时,为市民提供了旅游、娱乐、绿色休闲带。在调查中,81%的管护员认为管护后不仅保护树木意识增强了,而且火灾隐患得到了很好地控制。

24存在的问题

241补偿方式

现行的补偿政策是通过农民上岗务林获得补偿资金,其性质是对生态公益林管护的劳动报酬。近似于“造血型”补偿方式,由过去的以政策扶贫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扶贫为主,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又可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问题,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其缺点是被补偿方缺少灵活支付能力[3]。

1)竞争与平均机会主义并存,管护员由轮换机制产生,增加了管理难度与不稳定性。村生态补偿资金、400元/月补偿标准决定了村级管护员数量,按照管护员选择标准,符合标准的实际需求人数往往小于供给人数,供需的失调,只有竞争抓阄上岗,为了利益的权衡,在管护员的产生上往往平均到户或平均到人,采用轮换办法享受政策,执行职责。

2)资源参与分配,导致收入差距加大,存在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收入不平衡,以及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调查的村中,村与村之间管护员工资存在差异,但同村内管护工资相同(组长一般略高),有的村月工资达700多,有的村仅100多。

3)对生态公益林管护产生了依赖性,自立能力弱,这尤其体现在20多岁的青壮年上。管护员年龄限制在18岁以上,而目前的管护还停留在简单看护上,年轻人在其中很难获得生存技能的提升,一旦停止管护补助,就会失去生活来源。

长远来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补偿方式上,应该帮助农村建立特色产业,扩宽就业途径,形成自我发展机制,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此外,对于生态补偿机制来说,补偿途径和补偿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4]。

242补偿标准

1)补偿标准难以满足管护员现实生活的需求

北京市的补偿标准是管护员平均400元/月[5],以务林的形式获得补偿,补偿前提是农民必须付出劳动,这个标准对农村人均收入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林农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但农民因生活得不到切实改善而参与生态管护的积极性不高,脱岗、漏岗、人员替代、干私活现象时有发生,这跟管理不到位有一定联系,但是从现行的补偿标准和实际生活需求分析,这个标准在农村确实能维持基本生活费,但同时也剥夺了管护员从事其他劳务的机会。管护员往往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是家庭经济主要支撑,但补偿费并不能满足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开支,更谈不上富裕。在管护员意愿调查中,认为管护工资偏低的占794%,期望工资在400~600元/月的占783%。

2)补偿标准相对静止性与村级运作的两头兼顾性

管护员工资年均变化不大,虽然相关文件规定了补偿标准会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有所增加,但在一些村调查发现,由于各种原因,落实到管护员人头上的工资还有所降低。在村级运作中,如果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管护员名额,势必降低个人补偿标准;如果在原有基础上减少管护员名额,村整体补偿相应降低。

3)补偿标准一刀切的形式忽略了地区差异

补偿标准一刀切,没有根据各区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欠缺科学性和公平性。

243管理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文件中规定了管护人员由村级组织负责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制,做到人头、地头、责任相对应,签订责任书或合同,明确奖罚措施和办法;林业站负责培训、业务管理、技术指导和管护工作情况检查验收等。

1)缺乏管理经费,管理积极性降低

由于生态补偿机制中忽视了管理者的利益需求,不仅缺乏对负责生态公益林管护组织部门、日常管理者的贡献补偿,而且加重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和财政负担,造成管理者积极性缺失,责任感降低[6]。管理者迫于目标责任制,上级部门巨大的行政压力,其积极性、责任心值得思考,即使存在一定的补助,但补助远不足以满足生态管护工作的执行成本,比如办公经费、管理经费、通信设备、防火设备、汽油费等。另外,市政府没有配套的管理资金,而各区由于财政状况差异,配套资金得不到有力、稳定的保障。农村基层干部来自于农民,在管护执行中,群体利益的丧失很难保证他们发挥有效的管理监督作用,导致了对管护员管理环节的真空。

2)所扣发的管护资金缺乏支配权,弱化了监督力度

生态补偿金严格独立的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管理监督的力度。对扣发的管护资金,林业站、村级组织均没有支配权,形成有罚不奖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管护人员的责任心。

3建议

北京市生态补偿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完善补偿机制,强化管理体制,细化基层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村级监督审查制度,同时建立良好的生态补偿金的使用管理机制,奖罚分明,探索科学的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模式。

1)积极探索多种补偿方式,如区域补偿、要素补偿等,并将其与新农村建设和地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帮助山区农民建立替代产业或生态经济产业,形成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积累。通过素质的提高、职业技能的培训,真正转变为山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力量。

2)合理制定补偿标准。根据北京各区经济特点,制定不同的生态补偿扶持政策,在补偿标准上加大对比较落后的远郊区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促进远郊区县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在区一级水平上实行“层次补偿,专业管护”。另外,建立生态管护配套资金,加强管理,维护管理者的利益,防止管理环节出现真空。

3)引进协调发展机制,探索村级参与模式。生态公益林管护提高了农民在资源保护中的参与性,但参与式的有效机制还未得到有效发挥。可通过建立综合决策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探索生态公益林管护村级参与模式,提高农民参与森林资源保护作用,提升村级社区发展能力。

4)在管护员产生方式上纠正平均机会主义。从生态补偿“养山就业、规范补偿、以工代补、建管结合”八字方针出发,引进竞争上岗淘汰机制,纠正目前近似于福利、普惠的运作方式,在国家提供机会基础上,增强农民责任心、积极性。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改变“好坏一个样”的局面。

5)生态公益林管护应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在管护中切实提高生态效益。在明确生态公益林区域性、功能性前提下,引导生态公益林保护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履一,王希群提高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质量的对策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4):17-22

[2]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通知 [京政发(2004)25号][Z]

[3]王薇,张征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探讨[M]//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2005:209-218

[4]李文华,李世东生态补偿的意义与研究进展——以林业为例[M]//生态科学:创新与发展,2005:1-7

[5]北京市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办法[京政农发(2004)58号][Z]

[6]刘燕,陈本凤退耕还林的制度缺陷[M]//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2005:195-201

作者:汪锦辉 王菁黎 邓华锋

第2篇:基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与经营管护分析

摘 要:生态公益林作为生态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在我国的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保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可以促进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对挽救脆弱生态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生态公益林的界定與划分都属于政府行为,生态公益林有别于商业林,对于研究林业发展途径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核心价值,践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主要从支付、管理、维护等多方面考虑,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本文从生态公益林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切入分析,在此探讨公益生态林的补偿机制与经营管护策略。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经营管护

我国的林业在大力治理与发展基础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可上升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林业正在逐步向和谐生态进行转变,其中的生态公益林也成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公益林首先要从生态的角度进行剖析,将森林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整体看待,然后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其经济效益,包括木材生产、景观结构等。符合法治建设需求,是我国当前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和经营管理的发展难题,只有首先了解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才能更好的推动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做好经营管护工作。

一、生态公益林的效益补偿实践概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英国学者首先提出森林作为社会属性的资源应该为人类社会所共有,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木材和景观,而且对于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保护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之后全世界国家都相继对森林保护制定了法律法规,我国是在1984年左右时间出台了《森林法》,在法律层面将林业划分为商业林和生态林两大类。例如甘谷县在今年的发展过程中紧跟在《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文件精神,并于2018年被列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内的公益林有17.03万亩,同年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下达261万元,在管护方面,由甘谷县护林大队统一管护维护[1]。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对于生态公益里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其中也不乏存在个别问题,下面我们从问题和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

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与经营管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公益林在划分上不够明朗

生态公益林在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历史问题,由于林业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很多生态公益林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划分出来的。如果是在较早年间被划分界定的生态公益林,那很可能就是由集体组织对其进行经营和管护,所以很多时候生态公益林的效能也没有发挥出来,另外的重要问题是当时很多的林地并不具备划分的资格,但是由于当时的工作任务重点不同,导致了很多林地都被划分到了生态公益林的范畴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有很多生态公益林又被转划拨成为了商业林,这样的现象都是由于经济变化而造成的利益驱使[2]。

(二)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分配额度较低

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在近些年来表现迅猛,国家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努力的完善补偿机制,但是由于各方财政的资金有限,对于公益林的补偿金额还不是非常充裕。现在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要投入对象,而受益者在合理的情况下分担一部分资金压力,但是这部分资金主要是包含管护森林费,所以即使这样也很难让生态公益林创造收益,正是由于无法让公益林增收,所以大部分生态林出现蚀本现象。

(三)维护和改造生态公益林难度较大

我国的生态公益林并不完全是野生或原生长的林地,很多地方的生态林都是后期人工栽培而成的,且属于经济林的范畴内,这些经济林有一个生长和衰产的过程,一旦进入了衰产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和改造,不能到达要求就很可能造成林地荒芜。这样的林地如果要求租户进行改造,由于其经济收益低于改造费用,所以租户对于生态公益林的改造积极性并不高,若要完全改造成经济林是不被允许,这样的恶性循环也就造成了生态公益林的质量逐年下降。

三、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与经营管护应对策略

(一)完善各地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森林覆盖范围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也有着较大差异性,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严格遵照《森林法》中相对应条款和标准完成补偿制度的制定和完善[3]。生态公益林还仍然要以政府财政为主要力量,受益者辅助承担资金压力,从生态林的水利、电力、旅游、观光等多个方面和角度进行探讨,让受益行业和受益部门以税收和商业收入为补偿费用的主要来源,再由林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林业面积、维护力度等进行资金再分配,让更多的林农受益,并以此刺激其改造积极性。

(二)创新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和景观维护

创新机制需要工作人员从实况角度出发,对生态公益林的市场调节能力做到充分了解,改变原来传统的生态公益林机制,促进优质林业的良性发展。具体实施首先要对各地不同区域内的生态公益林做好调查工作,并将生态林的等级、重要性做好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补偿策略,譬如对于距离城市较近,且具有一定观光性的生态林就要积极制定竞争机制和补偿措施,将多方位的资金流入进行统一管理,如果能将收益提高,则可将这部分收益用于其他受益较少的生态林的补偿和维护当中,以此加强无收益林地的农民积极性。

生态公益林更为主要的作用是维护好生态环境,但是在各地区都存在着生态公益林中的树木质量和数量下降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因素有很多,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生态林在尚未达到采伐年限的时候是不允许砍伐的,但是生态林在达到采伐年限之前生态效益已经达到了最高,由于在政策上只有达到二龄级期才能领到补偿,这样的话就会降低林农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对于这样的现象认真研究,可以放开部分区域的采伐条件,或者不允许采伐的基础上提高补偿金额。如果是放开采伐分区域和龄期,则需要建立人工恢复补种的长效策略和机制,让生态公益林保持生态平衡和效益能效,有利于林农的经营和管护积极性,也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性发展[4]。

(三)深入探索生态公益林的采伐管理办法

我国的生态公益林的采伐管理办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经济型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探索更多的采伐方法和管理办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由于生态公益林的采伐标准具有一定的高规格上限,如果达到了商业林的成熟条件后是可以采伐的,而且林农进行采伐后政府会抽取部分补偿金基于更新造林。针对这样的条件我们可以改变传统做法,将更新改造生态林地的环节全部由政府承担,而维护和经营环节则全部由林农负责,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林农在采伐上的收入归入自己所有,但是对生态林的管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否则要有惩治措施,这样的方法可以先进行部分地区试点,如果可行再大范围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公益生态林是我国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乎到未来国家的生态平衡,我们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目前的状况和问题,探索和创新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和经营管护方法,充分激发林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公益生态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传启,王长岭,玉勤.探究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19(1):110-111.

[2]李晓平,李伟平.生态公益林管护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农业,2019(11):59-60.

[3]韩夫云.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浅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5):167.

[4]韩夫云.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9(20):164.

作者:姚美霞

第3篇: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与监管机制的探讨

摘 要:由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尤其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初步建立,在目前仅执行管护补助资金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模式如何适应当前不同的经营体制,以及基层林业站监管机制如何建立等,是目前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模式和监管机制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监管机制

甘肃省正宁县是陇东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之一,地处子午岭西麓,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生态区位属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全县森林覆盖率35 %,区划重点公益林2.10万hm2,权属全部为集体所有制重点公益林,林种为防护林。经省上核定,我县天保工程区外列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基金补偿范围的重点公益林为1.15万hm2。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全县把重点公益林的保护作为林业生态效益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一手抓封山管护,一手抓补植营造,公益林管理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全县共划分管护责任区8个,分布在8个乡(镇)管护区域;划分村级管护区域83个;落实管护小班1 826个,按照条件审核配备护林员119名,签订管护合同和责任书135份,明确了保护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使全县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生态区环境已初见成效。但由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尤其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初步建立,目前仅执行管护补助资金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模式如何适应当前不同的经营体制,以及基层林业站监管机制如何建立等,是目前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试图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模式和监管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1 基层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

1.1 生态公益林管护主体的确认

生态公益林是指以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多样性和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按事权划分,应由政府负责。但在集体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初步建立,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和所有者向社会提供生态服务只能给于一般性管护补助费用。这远远不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真正意义上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经营主体也就不能完全转化为政府,如果经营主体变更将涉及到保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现阶段生态公益林管护主体应是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政府应按照法律规定程序与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签定管护合同,明确林权所有者、经营者与政府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坚持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维护林权和林权证的法律地位。

1.2 不同经营主体应采取不同的管护模式

我县现有森林权属主要有集体、个体两种类型,管护形式可分为四种:一是集体所有的生态公益林,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根据行政村的分布状况、交通条件、管护难易程度等情况,划分管护责任区,确定责任区的面积、报酬,公开竞聘专职护林员进行管护,并予以张榜公布。二是联合管护,由多户联合推荐群众代表对公益林管护,并签订联合管护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自主管护,直接由林权所有者进行管护,承担管护、补植、抚育、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保护管理公益林的全部责任。四是统一管护与农户管护相结合的双重管护。从上述四种管护形式可以看出,不同的经营主体采取不同的管护模式,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林木经营者和所有者的权、责、利,有利于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质量和成效,同时也可以化解林权所有者与专职护林员的矛盾。

1.3 落实管护责任

集体和个人公益林确定专职或兼职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做好公益林巡查管护,确保公益林安全。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禁止商品性采伐和毁林开垦、乱砍滥伐、乱征滥占、采砂挖沙、采集珍稀植物、放牧等各种破坏公益林的行为。集体、个人和管护者要及时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森林火警和火灾隐患、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林地征占用等情况,接受林业主管部门对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基金使用管理的指导、监督、检查。

管护合同的签订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县级人民政府研究确定以下其中一种形式:

(一)林业主管部门与个人签订管护合同。

(二)林业主管部门与乡(镇)林业站,乡(镇)林业站与个人签订管护合同。

(三)林业主管部门与乡(镇)林业站,乡(镇)林业站与村集体,村集体与个人签订管护合同。

林业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或村集体与个人签订管护合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与个人单独签订或以村为单位集体签订的方式,以村为单位集体签订时个人(乙方)签字(画押)可列表,

统一管护的管护人员管护合同由管护组织者与管护人员签订;联合管护的管护合同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乡镇林业站与联户代表签订;自主管护的不再签订护林人员管护合同。

专(兼)职管护人员、自主管护个人、联合管护代表均纳入管护人员序列,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乡镇林业站统一管理。

2 强化基层林业站生态公益林监管机制

2.1 基层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县生态公益林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是集体和个体,所有权和经营权比较分散,对这种涉及到千家万户林农的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必须有一个直接面向林农的组织管理机构,而乡镇林业站建在农村是最基层的林业管理机构,无疑最适合但此重任。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一个乡镇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成效如何,在某种程度上与基层林业站能否充分发挥组织、指导、监督职能有紧密地联系。因此林业主管部门应赋予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监管职责,对于生态公益林面积超过辖区林业用地面积50 %以上的林业站应加挂生态公益林管理站的牌子,以确保管理措施到位。

2.2 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监管机制。

基层林业站要做好生态公益林监督管理工作,一是要划分监管责任区,将责任划分到基层林业站具体监督管理责任人,并把监管任务落实到具体山头地块(小班)。二是在完成监管责任区划分的基础上,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与林业站站长签订监督管理目标责任书,再由林业站站长与监督管理员、责任区公开竞聘的专职护林员签订责任书和管护合同,通过目标责任制的管理,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三是要明确监管责任和对象,尤其是生态公益林经营区内的乱砍滥伐、乱征滥挖、滥捕滥猎、毁林开垦以及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影响到生态公益林安全的行为是监管工作的重点。四是要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区内出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除了追究当事人责任外,同时要追究监督管理员和专职护林员的工作不到位的责任,尤其是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监管人员应依照政纪和合同追究责任。

2.3 建立生态公益林抚育、改造、更新、利用监管机制

由于市场对林木需求的快速增长及木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冲击,生态公益林经营者在得到的补偿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期望值的情况下,对现有可利用的林木的采伐欲望日益增长,这给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个别公益林林权所有者打着抚育的幌子对公益林进行乱砍滥伐,给管护带来难度。在强有力的监管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抚育采伐对稳定公益林林权所有者的情绪和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基层林业站应将公益林科学合理的抚育、更新、利用作为辖区内公益林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在对林权所有者提交的抚育采伐申请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然后报县林业主管部门。二是县林业主管部门接受申请后,组织专业人员在基层林业站责任人的配合下进行实地调查,做出科学合理的抚育采伐作业设计。三是设计作出后,由基层站在申请上加注乡镇人民政府意见后,报县公益林办审查并由主管局长或局长审批,在采伐限额内发放采伐许可证。四是林权所有者在抚育采伐中,基层林业站派出责任区责任人进行现场监管。抚育结束后监管人员要向县公益林办提交有本人签名、站长审查签字的《抚育采伐作业验收合格证》。县公益林办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各基层林业站的工作进行监督抽查,及时解决生态公益林管护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

2.4 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与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掌握生态公益林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监测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发展趋势,是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基础工作。为此,基层林业站应将生态公益林监测作为年度生态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实行生态公益林资源变化动态监测,以每年森林资源年度调查统计为基础建立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等技术资料档案。二是对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调查统计生态公益林各经营阶段的管护、抚育、改造、更新、利用等全部建设过程的技术资料,了解建设过程,分析建设成果,评价建设成效。

笔者认为,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与监管机制是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措施。各级政府严格按照国家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及时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促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长军,刘柏林,刘延君.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管护及综合经营管理模式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6,4.

[2]刘越峰,朱晓庆,张会儒.庆阳市重点公益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3.

[3]马玉春,李红旭,刘敏等.石林县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0,3.

作者:高忠刚 冯润怀

第4篇:生态公益林管护合同

编号:Z1

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

甲方: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管护经营责任人(以下简称乙方)

为加强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管护经营,明确甲、乙双方责、权、利的关系。根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黑龙江省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黑龙江省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本着自愿、平等、协商、互利的原则,签订本合同。

1、甲方将场区管护经营区Z1号责任区 亩重点公益林委托给乙方管护经营。四至界线为东至 、 ,西至 、 ,南至 、 ,北至 、 。林班号 小班号 。其中:有林地面积 亩。

2、甲方核定管护费每月 元,每年合计 元,每亩补偿标准为 元。甲方每月按70%支付管护费,每月支付工资 元,剩余30%工资 元,待年终检查验收、考核评议后一次付清。

3、甲方委托乙方管护经营期限为一年,每年签订一次,一年一兑现,以双方签字为合同生效。

一、甲方权利与义务

1、甲方有权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规定,对乙方实施监督、检查、验收、管理。

2、在管护经营责任区内,甲方按照林业局的规定、规划、计划和要求,遵照相关的技术规程和调查设计,统一组织造林、抚育、补植、森林经营等营林生产和其它辅助性生产活动。

3、甲方有权对乙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管护经营义务的,甲方有权责令乙方整改;对乙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甲方有权不支付或扣减补偿性支出。

4、甲方有权对管护责任区内的林间空地等进行统一管理。

5、对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侵占林地情况严重的,培育森林资源违规操作,未完成任务,质量不合格的,甲方有权终止合同,并按有关规定追究乙方相应责任。

6、甲方有义务在乙方完成管护任务、确保质量前提下,按照核定的管护费标准定期向乙方支付管护工资。

7、甲方有义务保护乙方在责任区内投资、投劳所获得的合法收益。

8、甲方有义务向乙方传递科技信息,组织学习有关法规、规章、规定和文件,组织技术培训。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除列入国家、省保护的野生动物外,经甲方批准,乙方有计划的对责任区内的林副产品按有关规定进行采集、培育、经营和销售。

2、经甲方批准同意后,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有权在管护经营责任区内驯养野生动物和家禽,培育不影响林木生长、不破坏森林环境的经济作物。

3、乙方有权优先参加甲方在本责任区开展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4、合同到期后,优先下一年参加管护经营工作。

5、有权享受林业局对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优惠政策和优先获得资金扶持。

6、有权监督甲方在管护经营责任区内的各项生产活动。

7、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林业技术,依法护林,守法经营。服从本单位领导,积极参加管护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

8、乙方有义务对责任区的林木、林地、野生动物、林副产品、矿产等资源,按要求认真管护。并认真填写重点公益林巡护情况、培育经营情况、事件处理情况、设施建设维护情况簿。

9、定期向甲方汇报管护情况和参加甲方召开的管护经营例会。

10、不准以任何形式转包、替包管护经营责任区。

11、负责管护经营责任区内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对管护经营责任区内发生的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林政案件、野生动物案件、林区治安案件及时向甲方报告。

12、乙方有义务负责管护站的环境建设,保证界线清晰,保护管护经营责任区界桩、碑牌、管护房不被破坏。

三、法律责任

1、管护经营责任区内的乔木树种被盗伐或损坏。管护经营责任人及时发现,上报森林公安机关,截获被盗或损坏乔木木材,抓获或举报盗伐或损坏乔木树种的行为人,免交森林资源赔偿损失费。

管护经营责任人及时发现,上报森林公安机关,并截获被盗或损坏乔木木材,但未抓获或举报行为人的,每株树木缴纳赔偿损失费10元。

管护经营责任人及时发现,上报森林公安机关,未截获被盗或损坏乔木木材,但能准确举报行为人;未能抓获或举报行为人;未报告森林公安机关,未抓获或举报行为人,胸径在10厘米以下(不含10厘米),每株树木缴纳森林资源赔偿损失费20元、30元、50元;胸径在10厘米以上,按实际出材的现行售价每株树木缴纳森林资源赔偿损失费100%、150%、200%的森林资源赔偿损失费。

2、管护经营责任区内的幼树,被盗伐、滥伐或损坏,视情节处理。

3、管护经营责任区内的林地被非法侵占,包括扩地边、修塘坝、挖砂取土等,每平方米缴纳森林资源赔偿损失费10-30元,限期收回被侵占的林地,并按要求自费恢复植被。

4、管护经营责任区内发生森林火灾,未造成乔木树种死亡,及时发现扑灭并上报区局森防办,乙方免交森林资源赔偿损失费;

发生森林火灾并造成损失的,遵照《森林防火条例》和区局《规定》进行处理。

乙方野外擅自弄火引发森林火灾,造成损失的,遵照《森林防火条例》和局《规定》从重另处。

5、病虫害防治:乙方对责任区内突发比较明显的森林病虫害,应及时进行报告。因不报或漏报造成损失,终止管护合同。

6、管护经营责任区内的野生动物,被猎杀,每发生一次,管护经营责任人向经营单位缴纳森林资源赔偿损失费100-300元;利用管护经营的便利条件,猎捕猎杀野生动物,除没收猎捕猎杀的野生动物外,按猎捕猎杀的野生动物在市场现行售价的10倍罚款,并交纳森林资源赔偿损失费,情节严重的,移交森林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7、管护经营责任区内的界桩、碑牌、管护房被破坏,管护责任人全额赔偿。

8、无正当理由,不按时参加管护单位组织的正常活动和业务学习的,管护经营责任人每次缴纳违约金50元。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1、乙方累计丢失林木5立方米以上,甲方与乙方解除合同;

2、乙方盗伐林木的;

3、乙方破坏森林资源,情节严重的;

4、管护经营承包期内,乙方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的;

5、乙方因病伤或其它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履行管护经营权利、义务、责任,经本人申请,所在管护单位同意;

6、乙方因不履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五、双方未尽事宜

1、参照《黑龙江省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黑龙江省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省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经营实施细则》执行。

2、遇有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乙方不能如期完成各项责任指标,视实际情况另行研究。

3、甲方与乙方解除管护经营合同,乙方在责任区内经营的项目和发生的经济损益自行负责。

4、本合同未尽事宜,以及在履行合同中发生的争议问题,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执行。

六、其他

1、本合同有效期一年,从2010年1月1日起2010年12月31日止。

2、本合同一式五份,甲方两份,乙方一份,区局两份。

3、本合同自签定之日起生效,原合同作废。

4、本合同如与上级文件精神相抵触,以上级文件精神为准。

七、附件

1、管护经营责任人资格审查表

2、管护经营责任区基本情况明细表

3、管护经营责任区位置示意图

4、管护经营责任区平面图

甲 方:(公章) 乙 方:(名章或印)

负责人:(签名)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第5篇:生态公益林管护自查验收报告

xx年xx我乡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在市局和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现将一年来的森林管护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乡幅源面积6万余亩,其中:

林地面积3.7万亩,根据万源市人民政府森林区划界定,确定我乡公益林面积25317亩,其中:

国家级2208亩,省级23109亩。集体统一经营管护的480.36亩,个体承包管护的24836.64亩。分布于全乡5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1392户。

二、资金使用情况按照上级划拔给我乡的生态补偿资金,严格执行林权改革落实到户以林权证上的面积为准全部实行‘一卡通’兑现给农户并进行张榜公示做到了群众无异议。

三、管护情况

1、资源管理为进一步完善管护措施,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全乡共签订管护责任书1392份。加大公益林管护力度,让社会各届了解公益林管护内容、管护区域。形成生态管护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在林区内悬挂森林管护标牌15块,鼓励群众参与到保护森林资源的行动中来,为实现公益林区域的健康发展尽职尽责,今年管护区内无乱砍滥伐、偷拉盗运木材行为,公益林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护林防火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条例》书写护林防火标语32条,防火期内实行村民能流值班制度,一年来公益林区内未发生森林火灾。

3、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积极防治’的方针,搞好预测预报,辖区内无森林病虫害发生。

4、林地管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审批制度,严禁在林区内乱采滥挖,本乡无征占用林地行为。五、存在的问题由于森林管护面宽量大,有极少数地方管护不十分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加大管护力度,建立建全管护制度,完善管护措施,做到科学管护。充分发挥公益林的宗合效益,进一步改善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森林资源健康发展。

第6篇: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总结

一、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基本情况

全县生态林面积 万亩,其中集体管护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

万亩,涉及

个村,国有采育场管护的有 万亩,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

万亩的

%。

我县在XX年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开展了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工作,在武平县乡镇的一些村,对生态公益林管护实行押金承包管护。今年年初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和省委19号文件精神,按照“落实主体、维护权益、强化保护、科学利用”的总体要求,开展创新生态益林管护机制的试点工作。坚持因地制宜,从我县各地村情林情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新机制,组织人员制定了《?县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要求,选择?村作为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试点村。在试点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尊重多数村民的意愿选择改革形式,落实集体生态公益林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人,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使所有村民平等享有承包管护权。做到利益均衡,补偿经费补到村民,使村民从管护机制改革中真正受益。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对改革试点方案、管护模式、护林公约及护林员招聘办法等,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后实施,至6月底,?村的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试点工作基本完成,通过改革试点,两个试点村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由少数几个人管护变为大多数人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主体作用有效发挥,管护得到明显加强,生态林区秩序明显好转,改革受益农户

户。

二、贯彻落实省、市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情况。

1、为了学习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工作的通知》以及省、市生态公益林管护改革电视电话精神,全面推进我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改革工作。县长组织召开了由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专题会,认真学习传达省、市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求各乡镇及有关部门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会上县长强调要按照“政府牵头组织,林业搞好服务,部门分工合作,上下协同推进”的要求,加强改革工作组织和领导,明确指出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落实人,组织各地认真学习省、市文件及?副省长、?厅长和?副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抓好改革培训,准确掌握政策,全面把握改革质量,要求林业局在月 日前制定好《?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报县委、县政府审议。

2、

日,我局召集林业各支部、各场站以及林业局机关副股级以上干部召开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会上认真学习了《?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见》《?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工作的通知》文件,并对省、市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副省长、?厅长和?副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干部职工中进行传达。同时要求林业各单位要抓好管护机制改革调研,充分了解各地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情况及各村的社情民情,从各地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工作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确保改革工作质量,确保年底完成30%个村的改革工作任务。会议决定抽调

人专门负责开展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

3、各乡镇也相继召开了有关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并提出了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相关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意见。

4、组织人员开展管护机制改革调研,制定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方案,初步方案将于本月25日制定完成,并提交县委、县政府讨论、审议通过后下发实施。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成立改革工作机构

成立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和完善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创新管护机制的督导,确保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县林业局也相应成立全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组,成立管护机制改革工作办公室,从林政、林权及林业工作站抽调5位同志专门负责抓好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各项工作落实。改革工作实行领导成员分片负责制,把完成任务目标落实到人头,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督导组下乡进村,做好技术指导和政策宣传。

(二)加强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宣传,认真组织召开乡、村两级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对《?省林业厅关于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宣传提纲》、《?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工作的通知》和改革有关问答印成宣传材料,分发到各村各户,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政策,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改革工作质量和改革成效。

(三)组织学习和培训

认真做好各乡镇干部职工、村干部以及林业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加强对相关政策和法规学习,准确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熟悉改革工作程序,用好政策,把好改革质量关,确保改革各个环节依法依规进行,保证改革的合法性,以提高改革成效。县政府将于10月下旬举办一期由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村主干和林业站人员参加的培训大会。

(四)科学选择XX改革村

按先易后难的原则,有代表性地选定今年30%个村作为XX改革村,根据各村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因地制宜,分村施策,为明年全面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加强对各个村改革方案的制定指导,抓好方案实施各个环节的督查,确保年底前完成

个村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任务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工作总结》相关的文章。

第7篇: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护检查验收办法

赣林资字[2010]453号

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公益林检查验收办法》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及时掌握和了解公益林的增减变化、管护质量、资金使用等情况,客观评价公益林保护管理的成效,充分发挥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厅根据《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公益林管理实际,制定了《江西省生态公益林检查验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函告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翟光木 联系电话:0791-5269523)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检查验收办法

江西省林业厅 二O一O年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技术标准 .................................................................... 2 第三章 检查方法 .................................................................... 4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成果报告 ......................................................... 10 第五章 质量管理 ................................................................... 14 第六章 附则 ....................................................................... 15 附表1-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检查目的

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全省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及时、全面掌握生态公益林增减变化、管护质量和资金使用等情况,客观评价公益林保护管理成效,保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正常使用和林权所有者、林木管护者的合法权益,积极促进各地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的提高,并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发放和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的完善提供依据。

第二条 检查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三)《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林策发[2001]88号);

(四)《江西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五)《重点公益林管护核查办法(试行)》(林资发[2004]138号);

(六)《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江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72号)。 第三条 检查对象与检查验收机制

(一)检查对象: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

(二)检查验收机制:采取省、市、县三级检查验收机制,每年检查验收一次。首先由县级实施单位进行自查,然后由设区市对辖区内各县进行抽查验收,最后由省林业厅组织重点抽查验收。

第四条 检查内容

(一)生态公益林管护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

(二)生态公益林资源管护情况;

(三)生态公益林面积变化、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

(四)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拨付和发放情况。

第二章 技术标准

第五条 地类

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的地类划分标准。林业用地划分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其中灌木林地分为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和其它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分为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地中的灌丛地单列,分为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灌丛地和其它宜林地。

第六条 公益林林种与事权

(一)林种:分二级林种和三级林种。 二级林种分防护林、特种用途林;

三级林种:防护林分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少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特种用途林分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林等。

(二)事权:分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 第七条 生态区位

河流源头、河流两岸、重要湖泊和中型以上水库周围、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

第八条 林龄

根据优势树种确定龄组,有林地龄组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第九条 征地类型

征地类型分临时占用和永久性征占用二类。 第十条 采伐类型

采伐类型划分为更新采伐、抚育采伐、低效林改造采伐和其它采伐四种。

第十一条 采伐方式

(一)更新采伐分为择伐和小面积块状或带状皆伐。

(二)抚育采伐分为定株抚育伐、生态疏伐和株间间伐。

(三)低效林改造采伐分为皆伐改造、择伐改造和综合改造。

(四)其它采伐分为征占用林地采伐和其它采伐。 第十二条 非法采伐 非法采伐分为盗伐和滥伐。

盗伐是指擅自砍伐国家、集体、他人所有、他人承包经营管理或本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以及在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地点以外采伐国家、集体、他人所有或者他人承包经营管理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滥伐是指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反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数量、树种或者方式,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以及超过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数量采伐他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

第十三条 管护形式

管护形式分专业管护、个体承包管护和其它三类。 第十四条 小班核查面积与合格小班

(一)小班核查面积

1、小班界线没有变化时,经核查重新量测的面积与区划界定面积相对误差(以区划界定面积为准)在±10%以内者,并认可该小班区划界定面积;否则以重新量测的面积为准。

2、小班界线发生变化时,重新量测小班面积,并以量测的小班面积为准。

3、小班面积可在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求算。

(二)合格小班

由于管理、管护不力等原因使得地类发生变化,或造成公益林面积减少的,该小班管护不合格。

1、当小班界线因人为因素(如采伐、征占用林地等)发生变化但有合法手续时,该小班为合格小班,否则为不合格小班。

2、生态公益林小班的地类因人为因素而发生变化,有合法手续时,该小班为合格小班,否则为不合格小班。

3、发生非法采伐、采脂、樵采、放牧和滥挖野生植物的小班,为不合格小班。

4、补偿资金未及时、足额到位的小班为不合格小班。

第三章 检查方法

第十五条 检查程序与样本抽取

(一)县级自查

各实施单位在每年11月底前完成本辖区内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检查验收工作,检查内容包括生态公益林管护制度、管护责任和补偿资金落实、政策宣传、护林人员执勤、森林资源管护等情况。同时,向设区市林业局和省林业厅上报自查材料。

(二)市级抽查验收

各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在每年12月底前完成对辖区各县公益林实施情况的检查验收工作。设区市检查验收采用抽样方法进行。

1、抽样方法:以县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强度不得低于公益林面积的10%。

2、样本确定:随机抽取6个乡(镇、场),其中国营林场至少1个。以被抽中乡镇场为基本单位,每个乡(镇、场)随机抽取2个以上村级(分场、工区)单位,对所抽中的对象进行生态公益林全查。

3、抽样强度:不得低于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10%。

4、护林员样本确定:访问抽中乡(镇、场)3-5个护林人员。

(三)省级核查

1、抽样方法:随机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

2、样本县确定:县级样本及样本数量由省林业厅确定。

3、样本乡确定:样本乡镇由检查组抽取。对样本县随机抽取4个乡镇场,其中国

营林场至少1个。以样本乡镇场为基本单位,每个乡(镇、场)随机抽取2个以上村级(分场、工区)单位,对所抽中的对象进行生态公益林全查。

4、抽样强度:抽样强度不得低于全县生态公益林自查面积的5%。

5、典型抽样:对群众反映、核查人员在核查过程中发现有林木采伐、征占用林地及其它管护问题且不属于随机样本的小班,作为典型样本抽取。对典型样本进行单独核查、单独分析。

6、护林员样本确定:访问样本乡3-5个护林人员。 第十六条 检查方法

核查采用文案调查、访问调查、小班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文案调查是了解、查阅被核查县和经营单位有关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管护、补偿基金管理方面的文件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等情况。

(二)访问调查是对生态公益林制度和管护方面的情况进行访谈。

(三)小班实地核查是对各小班核查因子进行现地调查。 第十七条 文案调查

(一)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全面了解检查单位生态公益林区划和管护等有关情况。县级材料包括: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图、表、卡、证和报告);

2、有关生态公益林管护方面的规章制度;

3、有关中央和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补偿资金使用情况台账;

4、有关生态公益林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方面的材料;

5、有关生态公益林禁伐、限伐实施方面的材料;

6、与林权权利人签订禁止或限制采伐的协议;

7、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8、其它需要查阅的资料。

(二)调查内容

1、管护制度及人员配备情况:检查县、乡两级公益林管护责任与补偿资金落实情况。

⑴管护细则:是否编制了管护细则。

⑵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县级实施单位是否制订了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⑶管护人员名册:管护人员名册是否齐全。

⑷管护人员考核:生态公益林管理部门是否制定了管护人员考核制度,并对管护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⑸奖惩制度:是否建立了奖惩制度。

⑹管理机构:县、乡是否成立了相匹配的管理机构; ⑺专职管理人员:县、乡是否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

⑻护林员:县、乡是否配备了与生态公益林面积相匹配的护林员。 ⑼管护区域划分是否合理:管护区域的划分是否有利于管护活动的开展。

2、管护责任情况检查:检查县、乡两级公益林管护责任情况。

⑴管护责任书:当地政府是否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了重点公益林管护责任书。 ⑵管护合同:林业主管部门是否与护林员签订了管护合同。 ⑶限伐协议:林业主管部门是否与林权所有者签订了禁伐协议书。 参见附表1。

3、管护责任与补偿资金落实情况检查:检查县、乡两级公益林管护责任与补偿资金落实情况。

⑴一卡通开通情况:个人林权所有者和管护人员是否开通了补偿费和护林员管护费一卡通服务。

⑵资金发放情况:补偿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是否存在挪用、挤占、截留、贪污行为。

⑶资金管理账目:资金管理账目是否清晰。 参见附表2。

4、档案管理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档案记录和资料,检查县、乡两级公益林档案管理情况。

⑴管理制度:是否建立了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⑵管理人员:是否配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⑶档案储存:是否配有专用档案室、档案柜及专用计算机。

⑷文件档案保存:是否分类对有关合同、协议、公益林小班分布图、小班因子表全

部进行了分类保存。

⑸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否建立了全县统一规范的生态公益林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参见附表3。

5、政策宣传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档案记录和资料,以及现场检查全面评价县、乡两级生态公益林政策宣传情况。

⑴电视、广播、报刊:分国家、省、市、县四级分别登记数量。

⑵宣传册、公示牌:是否印发了宣传册,设置了公示牌,登记有关数量和所用费用。 ⑶标语:是否在公益林区刷写、张贴了有关标语,登记有关数量和所用费用。 ⑷宣传标志牌:是否在公益林区入口或在公益林连片面积超过1000亩的主要入口设置了永久性宣传标志牌,登记有关数量和所用费用。

参见附表4. 第十八条 访问调查

访问调查对象主要为管理人员、管护人员和公益林区干部群众。

(一)护林员

1、管护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证件类型和号码、家庭住址,是专业护林员还是兼职护林员,管护人员核实。

2、管护形式:是专业管护、个体承包管护还是其它管护形式。

3、管护面积:指护林员的管护总面积。

4、管护合同:指管护人员是否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了规范有效的管护合同。

5、管护面积与管护范围是否匹配合理

6、出勤情况:管护人员是否规范填写了出勤表,年出勤天数。未填写出勤表不得分。

7、巡山、管护记录:是否对巡山、管护情况进行了记录。 参见附表5。

(二)社区公众

1、访问对象信息:随机访问林业部门和乡村干部、管护人员以及公益林区群众四类人群各3-5名,对访问对象登记相关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单位、家庭住址。

2、是否愿意把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地;

3、管护资金应到位数量:指单位面积;

4、管护资金实际到位数量:指单位面积;

5、是否认同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6、是否认同现行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

7、是否存在违反禁伐、限伐情况;

8、生态公益林管护后是否对收入有影响,如有影响,则收入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9、是否存在樵采、放牧、滥挖野生植物等行为。 第十九条 小班实地核查

(一)小班界线核对

核对小班界线,当实际小班界线与区划界定的小班界线有变化时,要求按照新的小班界线重新划分小班。小班的最小面积为1亩。

(二)面积核查

对小班边界没有发生变化的小班,重新量测面积,当量测面积与区划界定小班面积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时,维持区划界定的小班面积不变;当相对误差超过±10%时,以新量测的小班面积为准。小班面积相对误差计算公式为:

小班相对误差(%)区划界定面积重新量测面积100%

区划界定面积对小班边界发生变化的小班,以重新量测的面积为准。

小班面积可采用地形图调绘和GPS等方法进行量测。运用GPS测量要求根据小班形状和小班面积大小,按照GPS测量规范测量求算面积。小班面积测量精度要求误差不超过±5%。

(三)小班因子调查

1、小班经营活动及自然灾害调查

⑴小班特征:指小班所在的行政村或林班号、(区划界定时)原小班号、检查时候所编制的小班号、小班所在地形图或其它图形的标准图幅号和GPS坐标,GPS坐标系统为WGS84坐标系统,GPS坐标以度、分、秒表示;

⑵生态区位:指小班符合《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1]88号)中对 8

应的生态区位代码;

⑶林种与事权:林种填写生态公益林亚林种,事权填写国家、省级。

⑷图、书、卡、证建档:指公益林小班的区划图、界定书、分户登记卡和林权制档案中小班主要因子是否一致,与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有关信息是否一致;

⑸区划面积:指区划界定的小班面积,以亩为单位,保留整数,下同; ⑹核实面积:指小班核查面积;

⑺地类:按技术标准中划分的地类填写代码;

⑻权属:有林权证的依据林权证确定,无林权证的通过查询确权依据(包括政府出具的相关材料、签订的禁止和限制采伐协议等)确定;

⑼征占用林地:量测征占用林地的实际面积,调查是否有征占用林地的审批文件,由此确定征占用林地是否有合法手续以及是否按照规定的面积办理;

⑽林木采伐:确定采伐木的采伐,量测发生林木的面积,调查是否有林木采伐许可证、是否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作业,调查林木采伐的株数、材积、优势树种和采伐方式;

⑾小班经营活动情况:调查重点公益林是否有更新、抚育、采脂、荒造、低改活动,没有相关的合法手续、不按照批准的文件规定的措施进行的更新、抚育活动,为非法经营活动;调查小班内是否存在滥挖野生植物、放牧和砍柴等活动;

⑿森林火灾:量测发生森林火灾的实际面积,确定发生森林火灾的; ⒀森林病虫害:量测发生森林病虫害的实际面积,确定发生森林病虫害的; ⒀备注:记载核查中发现的其他情况及说明。 参见附表6。

2、被征地小班调查

⑴小班特征:同本条本款

(一)的相应内容;

⑵林地征占用现场记录:记录征占用林地类型,即永久性征占用、临时征占用;征地面积和征地时间,临时征占用是否及时进行了更新。

⑶林地征占用手续办理情况:查阅林地征占用手续,登记征地类型、征地面积和征地信息。

⑷采伐证:查阅征占用林地小班采伐证办理情况,及采伐证上明确的采伐蓄积量。

3、被采伐小班调查

⑴小班特征:同本条本款1的相应内容;

⑵采伐证:调查是否有有效的林木采伐许可证,以及采伐证批准单位;

⑶采伐类型:分别调查采伐小班的设计采伐类型和实际采伐类型,设计采伐类型根据采伐许可证或伐区(或营林)作业设计确定,无采伐许可证或伐区(或营林)作业设计的为非法采伐;

⑷采伐方式:分别调查采伐小班的设计采伐方式和实际采伐方式,设计采伐方式根据采伐许可证或伐区(或营林)作业设计确定,无采伐许可证、无伐区(或营林)作业设计、不按采伐许可证和伐区采伐作业设计采伐的为非法采伐;

⑸龄组:调查采伐时的小班龄组;

⑹采伐材积:调查采伐小班的采伐材积。小班典型线路蹅查时发现有采伐现象,要求根据小班内采伐树种、采伐株数和伐根平均地径确定采伐材积。

⑺采伐:填写发生采伐时的; ⑻备注:记载核查中发现的其他情况及说明。 参见附表7。 第二十条 典型调查

典型抽样抽取的小班样本,按照上述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当超出上述的调查内容时,核查人员可以根据所应调查的内容采用相应的调查方法。

第四章 数据处理与成果报告

第二十一条 数据统计

主要统计项目包括分别林种、地类的原有面积和核查面积,有合法手续的征占用林地面积、核查的征占用林地面积,分采伐类型和采伐方式的有合法手续的采伐材积和核查的采伐材积,盗伐材积和滥伐材积等。

第二十二条 核查指标计算

(一)管护制度及人员配备情况:满分100分,总分为各分项目合计,全县综合评价得分为县本级和各乡镇加权平均分。

1、管护细则和资金管理办法分值各20分,“有而全”、“是”为20分;“有而不全”为16分;“无”、“否”为0分。

2、其余各项分值为10分,“有而全”、“是”得分为10分;“有而不全”得分为8分;“无”、“否”为0分。

(二)管护责任与补偿资金落实情况:满分100分,总分为各分项目合计,全县综合评价得分为县本级和各乡镇加权平均分。

1、管护责任落实情况得分=责任落实率×该项总分

管护责任书签订情况为10分,管护合同书签订情况为20分,禁伐协议签订情况为10分。

2、“开通一卡通”、“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不存在挪用、挤占、截留、贪污行为”分值分别为10分、20分和20分,“是”为满分,“否”为0分。

3、资金管理账目分值10分,“清晰明了”为10分,“基本清晰”为6分,“没有”为0分。

4、管护责任落实率:指实施单位同时签订管护责任书、管护合同和限伐协议面积与辖区内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百分比。

5、补偿资金落实率:指实施单位将已及时发放的补偿资金总额与上级下达的补偿资金总额的百分比。

(三)档案管理情况:满分100分,总分为各分项目合计,全县综合评价得分为县本级和各乡镇加权平均分。

1、档案管理保障情况:“管理制度”、“专职管理人员”、“专用档案柜”和“专用计算机”各项均为10分,“有而全”、“是”为10分,“有而不全”、“有而不规范”为6分,“无”为0分。

2、档案资料情况:“界定书、合同、协议”、“实施方案”、“小班分布图”、“分户登记卡”、“小班因子表”、“公益林信息系统建设”各项目均为10分,“有而全且规范”为10分,“有而不全”、“有而不规范”为6分,“无”为0分。

(四)政策宣传情况:满分100分,总分为各分项目合计,全县综合评价得分为县本级和各乡镇加权平均分。

1、“电视、广播、报刊”项为20分,其中国家级每条5分,省级4分,市级3分,县级2分,该项合计最高为20分。

2、“宣传册、公示牌”项为20分,印发了宣传册或设置了公示牌为20分,否则为得0分。

3、“标语”项30分,设置了标语得30分,否则得0分。

4、“宣传标志牌”项30分,规范设置宣传标志牌为30分,较规范为20分, 否则得0分。

(五)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管护情况:满分100分,总分为各分项目合计,全县综合评价得分为所有护林员得分的加权平均。

1、“管护人员”项为10分,访问人员与实际管护人员相符为10分,否则为0分。

2、“管护合同”项为15分,签订规范有效合同为15分,否则为0分。

3、“管护人员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情况”项为15分,“清楚明白”为15分,“基本了解”为10分,“不了解”为0分。

4、“管护面积、范围是否匹配合理”项为10分,“匹配合理”为10分,“基本匹配合理”为6分,“不匹配不合理”为0分。

(六)全县综合评定:满分100分,总分为各分项目合计,全县综合评价得分为县乡加权平均分。

1、小班合格率(个数):指合格小班数与区划界定的小班数的百分比。

2、小班合格率(面积):指合格小班面积与区划界定的小班面积的百分比。

3、小班管护成效满分100分。小班管护成效分=50×小班合格率(个数)+50×小班合格率(面积)

4、管护制度所占权重为10%;

5、管护责任和资金落实所占权重为20%;

6、档案建设所占权重为10%;

7、政策宣传所占权重为5%;

8、护林员情况所占权重为10%;

9、小班管护成效所占权重为45%。 参见表10。

上述各项指标均分别乡、县、省计算。 第二十三条 征占用林地和林木采伐指标

(一)合法征占用林地比率

合法征占用林地面积

合法征占用林地比率(%) =

核查(实际)征占用林地面积

(二)合法采伐林木面积比率

合法采伐林木面积

合法采伐林木面积比率(%) =

核查(实际)采伐林木面积

(三)合法采伐林木材积比率

合法采伐林木材积

合法采伐林木材积比率(%) =

核查(实际)采伐林木材积

(四)盗伐林木材积比率

盗伐林木材积

盗伐林木材积比率(%) =

核查(实际)采伐林木材积

(五)滥伐林木材积比率

滥伐林木材积

滥伐林木材积比率(%) =

核查(实际)采伐林木材积

第二十四条 全县总体情况推算

(一)省、市抽查面积核实率

省、市抽查面积核实率是指省市抽查核查面积与县级单位上报自查面积的百分比。

(二)全县总体各项面积推算

全县总体单项面积=单项面积核实率×自查单项总面积 全县总体合格面积=样本合格面积核实率×全县自查总面积 参见附表9。

第二十五条 检查验收成果

(一)、县级自查成果:

1、自查报告

2、生态公益林小班因子一览表和小班分布图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3、自查电子数据数据库:包括附表1-8和附表10。

(二)省级核查成果:

1、核查工作开展情况。包括核查人员组织、核查时间、核查方法、完成任务量、核查样本组织、质量管理等。

2、核查过程情况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县级座谈、访谈、查阅资料和现地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阐述等

3、核查结果与分析。以文字和表格形式详述核查结果,并从技术标准、工作方法与技术手段、组织管理等方面对核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典型案例和数据加以说明。核查结果与分析主要包括:

⑴核查综合结果与分析(不仅需要反映公益林区划界定时调查情况,而且也要反映公益林管护情况,包括档案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⑵被核查单位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质量评定; ⑶被核查单位重点公益林资源状况评定;

⑷被核查单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情况评定; ⑸其它情况。

4、存在的问题、特殊情况及原因分析、建议。对核查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应及时记录在案,并同时上报省林业厅。

5、总体评价。根据核查结果,从技术标准、核查方法、成果质量等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核查县的重点公益林管护情况,并对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发放提出建议。

第五章 质量管理

第二十六条 质量管理

各核查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格质量管理,为保证生态公益林管护检查的工作质量和成果质量,重点针对下列核查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质量监控:

(一)加强检查验收队伍建设,各设区市和项目实施单位应重视生态公益林检查验 14

收工作,抽调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员参加;省级核查由具林业调查规划乙级以上资质单位实施。

(二)小班样本和访问调查样本的抽取;

(三)面积量测,伐根调查和材积的求算;

(四)各类检查因子的调查及外业卡片填写;

(五)有关报告的内容及质量。

第二十七条 在公益林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县(市、区),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停发或扣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检查验收结果纳入林业综合考核范围,作为重要评比参考指标。

第二十八条

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本办法开展公益林检查验收工作,及时上报有关检查验收成果报告。对于逾期不报、弄虚作假或辖区内公益林管护和资金使用出现严重问题的,扣减或停发补偿资金,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

第8篇: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劳务管护购买合同

附件4:

生态公益林护林购买服务合同

编号:_____________ 甲方:

乙方: (个人)( 乡 村 组)

为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管理, 强化护林防火工作,保障森林资源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江西省森林防火条例》《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江西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以及省市有关政府购买服务等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就购买公益林护林服务订立如下合同条款:

一、管护服务范围

甲方选用乙方为专职管护人员,管护纳入中央或省级的生态公益林,管护范围为(包括村、组名称,小班号关键字、面积、四至):

管护服务范围见附件1:1 万公益林小班(宗地)地形图。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向乙方指明管辖范围、面积、四至界线,明确管护责任

1 及要求。

2.制定护林员职责和管理制度,并对乙方管护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或乙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管护义务的,或乙方有其它因素,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管护义务的,甲方可解除服务合同关系。

3. 负责帮助乙方申报报酬,包括服务报酬、服务保障两部分。

服务报酬分基本服务报酬和服务考勤考核报酬两部分。护林员基本服务报酬分上半年(6月30日)、下半年(12月30日)二次发放到位;服务考勤考核报酬按(次年的1 月份)发放。服务报酬由村委会和县林业工作站呈报,乡镇汇总造册报县林业主管部门,由林业局、财政局按时从县级资金专户通过银行直接汇入护林员个人帐户。

护林服务保障包括护林员袖章标识、意外伤害保险。 4.对乙方参与破坏公益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

三、乙方权利和义务

1、必须明确管护生态公益林范围的山场座落、四至界线、面积。

2、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县林业工作站向群众广泛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及政策,提高群众护林防火、防病虫害、防盗及保护生态公益林的意识。

3、对管护的生态公益林进行每日巡查,携带必备工具,做好巡山记录,并及时报告巡查情况。

4、督查并制止野外违章用火,一旦发生森林火情,及时报告并组织扑救。

5、预防、发现和阻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等破坏生态公益林行为的发生。

6、发现病虫害及可疑病死、枯死林木现象,做好登记并及时报告。

7、及时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县林业工作站、国有林权单位报告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等情况,协助做好有关森林火灾的处理和毁林案件的查处。

8、负责责任区所在地村委会林地流转信息收集和呈报工作。

9、 因生病、出差等特殊情况,暂时不能履行护林职责时,必须提前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县林业工作站、国有林权单位审核批准后,报县林业局备案。

10、接受、服从甲方等上级主管部门对生态公益林管护的指导、监督、检查。

11、 履行本合同各项义务,有获得服务报酬的权利。

四、其他

1. 本合同有效期为壹年。自______年_____月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2. 本合同未尽事宜,以及在履行合同中发生的争议问题,甲、乙双方应在以保护好公益林资源为前提条件下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执行。

3.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及林业主管部门、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各执壹份,自签字之日起正式生效。

4. 附件:管护公益林小班地形图(1:10000)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9篇:生态公益林专职护林员管护人员协议书

甲方:文昌市林业局 乙方:

为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落实管护措施和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海南省重点公益林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并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甲方决定从2016年12月10日至2017年3月10日聘用乙方为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试用期3个月;

二、乙方按照局工作安排开展工作,做好有关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

三、试用期间的工资标准为每月2002元,单位不缴交各类保险;

四、在试用期间,乙方必须按照《海南省重点公益林管理办法》及《文昌市林业局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管理办法》的管理规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如有违反相关规定或有打架斗殴、吸毒赌博、违法犯罪等行为的,将取消聘用资格。

五、试用期满后,文昌市林业局将对试用期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将聘用成为正式护林员,合同期一年。

六、未尽事宜: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原协议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七、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林业局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名(盖章)

乙方签名:

上一篇: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下一篇:关于应收账款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