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组织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公益组织(精选8篇)

中国公益组织 篇1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7家机构。成立时间:2003年11月。

目标宗旨:帮助青年创业的教育性公益项目。

项目介绍:通过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资源,为创业青年提供导师辅导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帮助青年成功创业……

具体措施:资金资助、创业导师、网上展会、公共论坛等。目标人群:中国有创业愿望的青年。

2.KAB:创业教育(Know About Business)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成立时间:2005年8月。

目标宗旨:推进中国创业教育发展。

项目介绍: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与SIYB项目共同构成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

具体措施:大学生KAB创业课程、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等。目标人群:中国大中院校。

3.AAMA亚杰商会:未来科技领袖摇篮计划 主办单位:AAMA(亚杰商会)中国分会。成立时间:1979年。

目标宗旨:成就未来科技商业界领袖阶层。

项目介绍:摇篮计划充分整合科技商业界资深人士的经验和资源,由他们担任导师,以一对一辅导的方式,帮助创业家,增大未来成功的可能性…… 具体措施:摇篮计划、创业导师、创业论坛等。

目标人群:创业家,25到40岁;高科技公司CEO;在北京办公 4.BCF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创业教育 主办单位: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成立时间:2005年4月。

目标宗旨:授人以渔,普及创业教育,创造积极人生。

项目介绍:BCF与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创业教育师资,从而为职校学生、贫困地区的大中学生和成年人开展创业教育……

具体措施:青少年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传递、成年人创业培训、创业教师培养等。

目标人群:大学生和青少年;服务的成年人主要包括劳改劳教人员、复员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贫困妇女等群体。

5.SOE:中国青年创业探索(Spirit Of Enterprise)主办单位:SOE、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成立时间:2008年。

目标宗旨:关注企业精神、鼓励创业。

项目介绍:通过对创业事迹和企业家精神的寻访,以及对于相关信息的公开传播,让社会了解创业和尊重创业者……

具体措施:采访创业者并编辑成书、传播企业家精神等。目标人群:自主创业的中小企业主,特别是青年人。6.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 光华创新工程 主办单位: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成立时间:1993年。

目标宗旨:推动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业。

项目介绍:通过“光华创新工程”,促进中国青少年的科技创业活动,同时关注设计、创意行业的创新、创业……。

具体措施:YESplan中国青年创业支持计划、创业基金、创业导师、创业大讲堂等。目标人群:中国青少年。

7.SYB(Start Your Business,又名SIYB):创业培训 主办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组织。成立时间:2001年。

目标宗旨:教你创业,助你兴业,帮你就业。

项目介绍:SIYB创业培训致力于推动微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减少贫困,帮助,探索了将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促进创业的有效途径…… 具体措施:SYB创业培训课程、公众讲座等。

目标人群: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弱势群体。8.JA(Junior Achievement)China国际青年成就计划 主办单位: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成立时间:1993年。

目标宗旨:培养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和领导力。

项目介绍:JA与工商界和教育界合作,在中国的大、中、小学开展经济和商业课程,培养具有品格、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国际型人才……

具体措施: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商业、创业、理财教育课程等。目标人群:中国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

9.NPI(Non-Profit Incubator):公益组织孵化器OR公益创投 主办单位:NPI组织、南都基金会、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成立时间:2006年1月。

目标宗旨:助力社会创新,培育公益创业人才。

项目介绍:NPI探索中国特色的公益创投模式,对被孵化机构提供包括场地设备、能力建设、注册协助、小额补贴等公益组织创业期最亟需的帮助……

具体措施:公益组织孵化器、公益性项目的创业导师等。目标人群:有志于在公益领域进行创业的人群。

10.NPP公益创投(Non-Profit Partners Venture Philanthropy)主办单位:NPP、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时间:2007年12月。目标宗旨:促进公益性创业项目发展。

中国公益组织 篇2

20世纪90年代中华慈善总会成立, 标志着中国现代公益慈善事业诞生, 2004年3月14日,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五) 》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旨在保证社会成员在遭遇疾病、伤残、灾害时由国家提供帮助和救济, 至此, 公益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一道被列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在这种强有力的国家号召和政策导向下,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全国刮起一股慈善之风, 名目繁多的慈善机构和各种基金会风生水起。除了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官办公益组织外, 各种民间公益组织、基金会纷纷建立。

2008年的汶川地震检验了政府公益组织和各个民间团体的作用和救援效力, 国人的慈善精神, 捐赠热情空前高涨, 从红十字会第一批25亿元捐款用于灾后救助, 到各个民间组织、志愿者纷纷进驻灾区, 帮助灾后重建和民心抚慰, 从提供食物水衣物帐篷到建立民房学校医院和各种救灾减灾措施, 纵观整个救灾过程, 公益慈善组织的功绩是巨大的, 救灾成效也是显著的, 但也出现了一些信息传播的噪音———熵, 传播学上把信息不确定的程度称为熵, 由于慈善组织的捐助信息不能及时公开透明,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总有一些谣言和传言出现, 比如:汶川地震万元帐篷风波、百余艺术家捐给红十字会的8472万元善款不名去向, 到随后爆出的郭美美事件, 红十字会的信誉受到严重质疑。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 中国红十字会的震后募捐遭到网民抵制, 关于红十字会虚开发票、收取买路钱、工作人员戴名表等传言接踵而至, 红十字会再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不仅如此, 全国大大小小公益组织也连连出现丑闻,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中非希望工程”中滥用善款、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商业放贷, 捐款付息, 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格桑花假账事件等一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在一片质疑声中, 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日渐消失。灾难发生时, 民众一边对传统公益组织的募捐活动进行抵制和消极对待, 一边又怀疑民间组织的资金运作能力和救援效力, 恨不能亲自跑到灾区表达爱心。中国公益组织在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后, 如今正遭遇信用危机, 如何重拾公信力成为摆在所有公益组织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对中国慈善公益组织所遭遇的信用危机的检视

(一) “政府慈善”主导下的信息不公开

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是一种政府主导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其实是政府垄断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面要求所有捐款必须通过红十字会。人们把钱捐给地方慈善总会, 就等于把“捐款花在哪里”的决定权交给政府。

据调查显示, 全国的公益组织很少设有宣传部门, 即便设有宣传部门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信息公开的作用, 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认识是模糊的, 通常捐赠主体把钱物捐了出去, 这次捐赠行为就终止了, 至于这些钱物有没到达捐赠客体, 到达哪些捐助客体、起了多大的作用、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并没有反馈。从整个信息传递来看, 信息越不确定, 公众越不知情, 熵的值就越大, 处在这个信息场中的人就越容易受到谣言和传言的影响。人们不愿意看到带着自己爱心的善款最后进了炫富、贪腐之人的口袋, 即使是听到类似这般无法证实的传言也不可以。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 对其运作机制和模式不了解, 对捐助渠道的不明晓等等。种种的信息不透明公开, 严重影响到民众对公益组织的信心。

(二) 缺少与社会沟通的品牌意识

我国公益组织运行过于行政化, 缺乏市场意识, 缺少与全社会沟通的机制, 存在品牌定位不清, 品牌区分不明确等问题。

慈善公益组织不是以产品的销售和利润的实现作为组织发展的目标, 但它同样需要通过组织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汇聚各种形式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支撑, 来实现其帮扶他人和影响大众的社会效应。这种组织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正是通过组织自身的品牌力量折射出来的,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慈善组织都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公益品牌必定是稀缺资源, 是快速汇聚社会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能得到合理利用的有力保障。

品牌并不是一个物质实体, 但人们对品牌的感知要通过品牌的有形的物质载体来实现, 这些有形的物质载体包括产品 (服务) 、品牌名称、图形、标志等外在信息。除了这些外在的有形信息外, 品牌资产还包括无形信息即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意义, 两者共同构成了某个组织或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全部内容。

在现代经济中, 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 认识到企业最终所售卖的应该是品牌而非产品。对于现今中国的慈善公益组织而言, 品牌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加强, 例如2013年1月《东方今报》发起了一个命名为“爱心衣橱”的公益活动, 遭到央视主持人王凯的激烈投诉。事实上, 由主持人王凯、马洪涛发起, 由众多企业家、主持人、编导、记者共同参与推进的爱心衣橱基金已2011年6月6日正式成立, 有着完善的章程、注册品牌标识、成熟的公益模式和官网。所以很多公益组织在成立的时候都比较重视品牌的注册和产权的保护。但现在仍然会频频出现公益组织品牌重名的现象, 如格桑花、天使妈妈的负责人都表示自己的品牌名称曾经被别人使用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重名现象,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品牌定位不明确

品牌定位被认为是与受众快速沟通的利器, 即这是什么样的组织, 这个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对于企业而言, 品牌定位是为了确立品牌具有竞争力和差异化的市场地位,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对市场进行细分, 给予产品或劳务一定的特色, 使之与同类竞争品牌区分开, 在消费者心中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公益慈善组织的存在也是建立在由于某一特殊群体的需求基础之上的, 因此, 需要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加以细分, 有针对性地帮扶需要帮助的对象, 这是不同的公益慈善组织得以继续发展的动力。但现在很多公益慈善组织认为只要是在做公益、做慈善, 公益行为的实施和爱心的传递一旦实现, 其他一切并不重要, 所以出现了很多以各种名义成立的希望工程、爱心基金和救助基金, 很多公益机构的名称由于是通用名称, 甚至没有办法完成名称注册, 如“爱心妈妈”等。这些慈善公益组织由于定位的模糊和雷同, 缺乏辨识度, 自然无法在公众心中确立一个差异化的独特位置。它们和“壹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等这些特色鲜明的公益组织相比的话, 缺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2. 品牌形象不突出

大卫·奥格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品牌形象论, 他认为品牌形象不是产品固有的, 关乎到消费者对产品或劳务的质量、价格和历史的印象。品牌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是通过视觉识别、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等三个层面共同构建的。

慈善公益组织的品牌形象是连接捐助者和受助者的媒介, 从本质上说, 这个媒介即品牌价值。目前, 在慈善公益组织的品牌形象建构活动中, 在视觉识别方面, 如品牌名称、标志、造型, 中国慈善公益组织对品牌名称的使用价值重视不够, 品牌的标志和造型辨识度不高;在行为识别方面, 如传统的媒介广告宣传很有限, 大都是依靠自身的官方网站, 传播力度不够;公共关系和活动的展开往往依附于企业的营销活动, 有着浓厚的商业背景, 主题不突出;活动区域和展开平台同时也很有限, 以大中城市居多;在理念识别方面, 只埋头做事, 缺乏推广意识, 在组织的宗旨、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建设缺乏深度和特色, 和组织机构的品牌发展愿景不匹配。

3. 品牌名称保护意识较弱

目前, 中国的慈善公益组织大部分还是由民间力量组成的, 而这些民间慈善组织进行注册的, 或者说有注册意识的却少之又少。以媒体多次报道过的“郑州炯炯族”为例, 这个由80后和90后组成的公益团体, 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 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向80后、90后传递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因为他们觉得与“囧”相比, “炯”更加符合80后、90后的人生理念, 所以取名为“炯炯族”。从品牌定位和创意来说, “炯炯族”有着鲜明的定位和相应的社会需求, 符合当下的时代气息, 但却没有对品牌名称进行认证和注册。2013年10月《中国感动》的主持人赵忠祥在听了赴北京录制节目的“郑州炯炯族”的讲述之后, 对郑州这群80后、90后赞赏有加, 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他们尽快认证和注册, 成为一个规范的公益组织, 这既是对他们的约束, 也是对他们的保护, 因为做公益起步阶段可以依靠民间力量, 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要明确身份, 得到社会的认可。但目前, 在中国缺乏品牌名称保护意识的慈善公益组织还有很多。公益组织没有品牌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但是一个品牌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而且也是从品牌名称开始的, 因为一个独特的、有着公信力的品牌名称是筹资的平台, 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公益组织品牌建设中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兴起, 即整合所有的沟通能力, 把认知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慈善机构捐助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向受助者捐款捐物为主, 是目前大多数慈善机构所采用的模式;而另一种为现金捐助和提供培训、看护、医疗、保健等服务。对失学孩子和暂时性的灾民来说, 需要现金支持。而对下岗工人而言, 他们更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再就业培训, 帮助他们学会某种技能, 自食其力。对无人照顾的老人, 社区看护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 对慈善公益组织而言, 这里的“消费者”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即“捐助者”和“受助者”。所以在慈善公益组织的品牌建设中, 品牌信息的传递也需要同时满足这两部分群体。整合营销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行销方式, 可以确保组织机构的品牌实现有效传播。

首先, 各种传播形式和所有可能的接触方法, 有利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传播形式代表着信息的表现形式, 接触方法意味着信息的承载媒体, 都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渠道, 这个营销要素的特征在于反映了品牌传播者的意愿。在慈善公益组织的品牌传播中, 其受众有两部分, 即捐赠者和受助者, 这两个群体有交集但更多的是差别, 因此使用任何可能的媒介和接触方法将大大提升品牌信息的到达率, 提升公益品牌的知名度。

其次, 以目标群体为主导, 由外向内的传播过程, 有利于扩大品质认知度。以往, 品牌的传播是“请目标人群注意”, 整合营销传播则认为“请注意目标人群”, 化被动为主动, 品牌信息的传播将更有效, 公益模式和公益理念的认可程度将更强。

再次, 与目标人群建立长期关系, 影响其行为, 有利于确保品牌忠诚度。整合营销传播强调在品牌和目标人群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能够培育目标人群的品牌忠诚度, 与“捐助者”或“受捐者”建立长期持久的联系恰恰是公益理念的精髓。

四、整合营销传播在我国公益组织品牌建设中的应用对策

品牌的价值包括四个方面: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忠诚度和品牌联想。运用整合营销传播, 建设公益品牌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其相应的品牌价值,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整合多种传播手段, 提升公益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品牌传播是实现公益组织与目标人群良好沟通的前提, 它对于一个非营利机构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良好的品牌传播效果, 无论是筹资, 还是扩大影响力, 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能够促使慈善公益组织更好地履行其使命并将组织的价值理念更高效地传递给目标群体, 从而使公益模式和理念得以扩展和延伸下去。

目前, 中国的慈善公益组织的品牌传播往往是通过单个的公益活动开展的, 媒体的关注度不高, 即使有相关报道, 但由于其不够集中, 传播手段单一, 影响力度也是有限的。对于慈善公益组织而言, 在品牌建设中, 能够运用的传播手段是多样的, 如与某一相关企业合作, 通过事件营销等方式引起人们关注;以某一公众人物作为其品牌形象代言人, 借助其明星效应提升其知名度, “壹基金”和“嫣然天使基金”等都是成功的例子;周期性地举行与目标人群互动的公关活动, 赢得传播;针对目标人群建立相应的网络社区或微博群, 通过口碑营销增加公益品牌信息传播的数量、广度和深度。

2.逐步完善公益组织的CIS系统, 形成品牌联想

品牌形象是人们印象中与品牌有关的事情的总和, 是人们对品牌感知的集合体。它对于某个组织机构而言, 是一张名片, 是一个标签, 由三个子部分组成: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

在慈善公益组织的品牌建设中, 理念识别主要是通过鲜明的公益口号体现出来的,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过, 没有理念就没有非营利组织。因此, 确立鲜明的公益口号是公益品牌建设的关键, 是和其他公益品牌区分的依据。行为识别主要表现在其公开的活动和行为, 如筹资的来源和去向、受助对象的筛选和公益活动的开展等环节。视觉识别表现在组织的LOGO、造型和成员的着装等方面, 是形成直接品牌联想的关键所在。因此, 慈善公益组织要逐步建立自身的形象识别系统, 形成品牌联想。

3.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机制, 建设品牌忠诚度

品牌忠诚度是目标人群对品牌的信任和依赖程度, 忠诚度高的品牌, 被目标人群选择的几率就越大。对于慈善公益组织而言, 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 其品牌的最大资产是无形的, 即独特的品牌影响力, 从本质上说就是目标群体对品牌的忠诚度, 因为它关乎着其公益理念的传递和延伸。无疑, 思想的传递和延伸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 作为一个筹集“爱心”并延续“爱心”的平台, 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爱心, 都希望是“言必行, 行必果”的。因此, 对于慈善公益组织而言,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机制是形成其品牌忠诚度的核心。

总之, 要解决慈善公益组织所遭遇的信用危机, 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通过品牌建设消减负面的品牌效应或稳固良好的品牌印象。在慈善公益组织的品牌建设中,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传播计划, 即以目标人群为主导, 通过多种传播形式或尽可能的接触方法, 各种传播要素协同发挥作用, 从而在公益品牌与目标人群之间建立持久联系, 以影响目标人群的行为。

摘要:在强有力的国家号召和政策导向下, 2004年至今, 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政府所主导的信息不公开以及缺乏与社会沟通的品牌意识等原因, 使其屡屡遭遇信用危机, 而这种信用危机正是慈善公益组织缺乏品牌建设意识的结果表现。在当今整合营销传播的大环境下, 慈善公益组织要想自身的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感召和影响他人, 就必须运用整合营销传播, 建设公益品牌形象, 以此来实现其相应的品牌价值。

关键词:慈善公益组织,信用危机,品牌整合,营销传播

参考文献

[1]陈培爱.广告传播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

[2] (美) 唐E.舒尔茨.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陈国明, 彭文正, 叶银娇.传播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5]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策略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公益行为 感动中国 篇3

2007年1月28日,在CCTV演播大厅里,随着一阵炫目震撼的激光秀揭开了2006公益中国年度颁奖晚会的序幕。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中华慈善总会副秘书长王金泉、奥运会体操冠军邢傲伟以及濮存昕、傅笛声、任静等各界名流出席了本次晚会。

“公益是没有国界的”在欧莱雅副总裁兰珍珍优雅而又坚定的话语中,仿佛看到了西部助学计划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保护伞;当艾滋病毒携带者老季把自己做的工艺品现场送给濮存昕时,才真正体会到原来沟通和关爱是人间真情……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张张平凡的面孔,一颗颗真挚的心灵,我们在短短的2个小时里被这样的情景感动着。或许还在回忆,或许还在哭泣,但感动仍在继续,爱心仍在继续……晚会共颁发了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最佳品牌公益行为奖、最佳社会责任奖等10项大奖。

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税新恪守这一人生信条,搀扶着老人一路走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儿女,情比骨肉,在这个崇尚年轻的社会,他将自己更多的关爱献给垂暮老人。”的颁奖词中青岛暖倍儿服饰有限公司总裁税新荣获2006公益中国“最佳企业公众形象奖”;作为为“母亲水窖”捐资100多万新元的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润金荣获2006公益中国“最佳社会责任奖”;2006公益中国“最佳品牌公益行为奖”颁发给了北京振国肿瘤研究中心王振国教授。

同时,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兰珍珍荣获“最佳跨国企业公民奖”;武汉慈德通和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路加荣获“最佳企业慈善爱心奖”;鄂尔多斯集团荣获“最佳中国企业公民奖”,我们看到鄂尔多斯希望小学的学生们用精彩的舞蹈表达了他们对鄂尔多斯集团的感激之情;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获得“最佳公益组织奖”;濮存昕荣获“最佳年度人物奖”;付笛生、任静荣获“最佳明星形象大使奖”,他们的一首新歌“孩子”,使“公益行为、感动中国”的主题在观众心中久久回荡。

中国动漫产业组织政策 篇4

一、产业组织基本内容

产业组织是指政府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所制定的干预和调整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产业政策,其核心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既试图缓解垄断对市场经济运行造成的危害,又保持一定的规模经济水平,从而达到所谓有效竞争的状态。所以,有效竞争是能导致经济效率最优的竞争格局,也是政府制定与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导向。

产业组织政策有三个特征,一是二元性特征,即在政策中既包含规模经济政策,又包含竞争效益政策,政策就是将二者权衡利弊,使其达到平衡点。二是行业差异性,即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产业组织政策。三是时代差异性,即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产业组织政策。

二、中国动漫产业组织政策

2006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签署通过了由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文化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十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将动漫产业定义为,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意见》的通过标志着动漫产业正式列入中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动漫产业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指导,为动漫产业制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搭建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至此,中国动漫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根据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内容,可以将中国动漫产业组织政策概述为:政府为了发展当代动漫产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政策,引导我国动漫产业走向一条产业内部有效竞争、产业间互相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必须激活动漫市场,使动漫产业中的各个生产部门处于一种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的平衡状态,做到既百花争放,也做到花团锦簇。

(一)鼓励竞争

竞争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竞争是促使社会上的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所以动漫产业的组织政策的首要内容就是鼓励企业间的正当竞争。对此,国家一方面从服务和资金上支持动漫企业本身的发展,促使动漫企业的管理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动漫企业生存、发展和竞争的空间,引导他们丰富我们的经济市场。

1、规范市场准入资格认证。

2009年1月1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实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对申请成立的动漫企业制定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在业务范围、企业人员、组织机构等各方面有了明确规定,同时,对于违规操作的动漫企业严惩不贷,加强了打击力度,从市场准入、退出双方面扶持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落实国家对动漫企业的优惠政策。《办法》的出台不仅有利于落实对动漫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从“点”到“面”,对全行业推行税收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动漫产业发展,坚定了动漫企业发展的信心,而且明确文化部门作为动漫企业主管部门,改变了过去多头管理而又无人管理的局面,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落实责任。

2、打造竞争平台,强化后备力量。

有关部门认识到,要使动漫行业长远发展,就必须推动形成成熟的动漫产业链,就要从动漫生产的前期投资开始着手,实施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和动漫人才培养策略,狠抓动漫核心技术研发,为动漫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增强动漫产业发展后劲,促进动漫“产、学、研”

一体化循环发展。在企业生存环境的建设上,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动漫作品的生产自主化和产权合法性,严厉打击盗版、盗用等侵权行为,让各个企业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干净的市场中较量,保护合法利益,杜绝违法行为、违法作品。同时,努力开拓国外市场,2011年12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动漫软件出口免征增值税,帮助优秀动漫产品“走出去”,拓展动漫产业发展空间,打响中国动漫品牌的知名度。在2011年,全国各影视机构共出口动画片146部20万分钟,金额2800多万美元,不仅帮助国内消化了过多的动画,更创造了巨额的产业价值。

3、提高企业竞争力。

根据广电总局统计数据,虽然我国动漫产业增加值以20%以上的年均幅度增长,2010年,国产动画片总量较2004增加了近10倍,但是动漫精品的数量似乎并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值。虽然《意见》中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动漫产业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原创行为,但是很多所谓的原创实际上是一种对国内外优秀动漫作品的简单模仿。上述提到,我国每年22万分钟的动画片被制作出来,而央视、地方台的少儿频道和卡通卫视频道只能消化其中的三分之一,造成动画片大量积压,也不能都被国外接受。而造成这原因的正是以前政府不科学的奖励、优惠政策。

以前,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迎合《意见》,普遍采取按原创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的分钟数进行奖励的政策,而这种普惠制政策是对《意见》的曲解和资源的浪费,只是政绩工程,使得各个企业片面追求竞争产量,造成了动漫作品普遍水平低下的境况,更导致了产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和完全竞争。所以,很多省级政府有关部门为改变这种局面,分别出台了新的竞争政策,如,江西省广电局在《关于2011少儿精品发展专项资金和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只有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俱佳,并拥有全国知名的、深受观众欢迎的动画形象的动漫作品才可以申请成为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上海广电局在《上海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2010年版)》中规定,动漫企业制作的动漫作品获得国际知名漫画节展、动画节展、国际A类电影节主要奖项、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根据获奖等级择优奖励该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这些都是政府重视精品动漫作品的体现,是对优秀动漫企业的扶持。

4、树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全面发展。

目前在中国能称上龙头企业的不过数家,除了深圳奥飞动漫这样的上市大企业外,取得成绩的如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飞龙动画材料有限公司、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但是这些企业只能代表中国动漫的先进水平,不能反映出中国动漫产业的全貌,所以,必须让这些优秀企业成为行业榜样,带动动漫产业整体前进,通过建设动漫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中以企业间联合、兼并、收购的方式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分离、淘汰出不能适应国情和市场的企业,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优胜劣汰、齐头并进。

(二)反对垄断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没有独立的动漫制作单位,只有各个电影公司的专项部门制作动画,而我们能够看到的动画几乎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这无疑就是一种长期寡头垄断。这是由于新中国的动漫产业很不成熟,掌握制作技术的个人少之又少,更不要说企业,所以大部分人才都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挖角,而这些人才也只有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才能充分体现专业价值。加上当时的国内经济不允许有私人经济,所以作为国有单位的上美就成为寡头垄断的大头。

这种垄断行为不仅使人才都流入极小的区域,不能在全国广泛分布,使人才资源被束缚

在特定的文化地域,在作品内容、思想、制作手法上都不能有太多太大的创新,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也没有把资源转换成社会价值,造成极大的浪费。

随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确立,上美的寡头地位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众多新兴的动漫制作公司,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规模经济的垄断难题,又避免了完全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了合理的有效竞争市场,使动漫行业欣欣向荣。

当然,说取消垄断,其实还是有一种无形垄断在约束中国动漫行业,这就是文化部门和中国广播电视总局的审查,所有动漫的发行都必须经过当地文化厅的审批,再提交广电总局,征得发行许可后方能出售版权,一旦作品不通过,制作费用都只能打水漂,所以绝大多数动漫企业都选择制作带有明显的弘扬高尚品德或者思想单纯的动漫,而反应社会现实的、略带悲观色彩的动漫极有可能被打压,所以动漫作品比起创新更愿意传承。另一方面,这种由国家事业单位审查制度又不可能取消,因为这样很可能引起社会不良反应,所以政府在这一层次不会放开。

三、寻找有效竞争平衡点

中国公益组织 篇5

摘要:随着微博、博客等电子平台的发展,中国公益事业进入了新公益时代。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激发了中国公众的公益慈善之心,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的志愿活动中。但“郭美美事件”如同一直煽动翅膀的蝴蝶,震动了整个中国公益慈善领域,许多人不再信任中国的公益慈善活动。至此,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进入了发展的转折点。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出现了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公益慈善要往哪走?这是本文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公益时代;中国公益;慈善;发展

在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早已落户于各家各户,中国网民数量激增、群体日渐庞大,对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产生着不小的影响,而这些领域中也包括公益慈善领域。随着“5.12”地震、雅安地震乃至各种不幸事件的发生,“捐款”、“爱心午餐”、“希望工程”等公益慈善字眼以互联网特别是微博、人人网为载体,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为中国慈善公益采取实际的行动。中国已经悄然进入了“新公益时代”

[1]。

1.新公益时代与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概述

1.1新公益时代

如今“新公益时代”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对“新公益时代”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杨团教授认为,“我的善款我做主”是一个新公益时代的公民宣告。可以说,新公益时代是被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推动形成的。杨团教授对新公益时代做了这样的界定:“什么是新公益时代?这就是公民彰显个人的公益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评议权的时代,就是透明公益时代。”杨团教授坦率地指出,以往的中国公益更多意义上,①① ① 李佳蔚,赵发中,庄庆鸿.中国公益慈善经营走到“十字路口”.[J].经理日报/2011 年/7 月/12 日/第 B01 版

是慈善公益组织的小圈子。

新公益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大众为主体而非政府相关机构,大到国家领导人、著名企业,小到中小学生、环卫工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到公益慈善的活动中,这就是新公益时代——透明、追求结果与效率、全民参与的公益时代。在新公益时代,慈善公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关于慈善公益的正面或负面新闻,一旦出现,都会对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产生莫大影响。①

1.2中国公益慈善发展

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公益基金会。从此开始,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开始萌芽直至蓬勃发展。八十年代的慈善公益是探索:公益彩票、春蕾计划、公益广告、希望工程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带动中国慈善公益渐入轨道。九十年代的慈善公益是发展,开始出现了志愿者、社会工作、电视募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中国公益慈善发展迅速,但此时最主要的参与者还是政府机构和著名企业等。进入2000年,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和网民数量激增、中国公民意识增强,中国慈善公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覆盖面快速放大,志愿服务民间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中国慈善公益中。由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经过数年的努力获得了公募资格,企业家间兴起了高调捐款,普通网民可以通过支付宝等工具快捷方便地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这些都标志着“新公益时代”的到来。

但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典型的就是2011年出现的“郭美美事件”使全国舆论哗然,中国公益慈善一时受到了挑战。尽管作为中国公益慈善机构之首的官方机构红十字会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但知道2013年的今天许多人还对中国公益慈善怀有质疑、失去信心。

2.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公信力

新公益时代下,网络飞速发展,特别是微博等平台向大众开放,大大加快了舆论传播速度,也容易将一些舆论放大。“郭美美事件”犹如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冲击着这个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对其他公益慈善基金会也持质疑态度,担心自己好心的捐款被用于政府官员或基金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吃喝玩乐。曾经受过许多人欢

② 公募基金是向社会公众,即普通投资者公开募集的资金。与之对应的私募基金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的资金。

迎和相信并且付诸行动的“爱心午餐”突然被曝出只剩下一片面包和一杯牛奶,这些都使得中国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渐失。公众想献爱心、想捐款、想真正投身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中,却因为慈善机构缺乏公信力而不敢真正付诸行动。①

2.2缺乏透明度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缺乏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透明度。深究“郭美美事件”影响如此之大的原因,就是透明度的缺乏。中国公益慈善机构想要重拾公信力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无法实现,是因为关于公益慈善的流程,特别是捐款的去向不能做到完全透明。但是新公益时代下的互联网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结果却止步不前。很多时候捐赠者并不都知道所捐之物最后会流向哪里、流到谁的手中、帮助到谁。正因为透明度的缺乏,中国公益慈善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坎——公众不能保证打着公益慈善名号的机构是否真正在行公益慈善之事,因此对参与到公益慈善中来也只是持观望态度了。

3.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之路

3.1建立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

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存在缺乏公信力和透明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此时,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便成为不二之选。有效的慈善机制应涵盖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监督、反馈六大过程,力求每一次公益慈善行动在这六个过程中都实现透明化,以逐步提高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有的公益机构并不是不想透明,而是由于自身能力限制不知如何实现透明,此时便需要依靠建立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来帮助其实现透明。有的公益机构虽知道如何透明却不想透明,则要通过有效的公益慈善机制对其实施监督管理,一旦发现了有违捐赠人本意的行为则要处以相关惩罚,以此促使其实现透明化。②

3.2加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新公益时代下,许多公益慈善行动通过知名企业家、明星在网上倡议而开始、各界人士参与而进入实施。尽管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至今已有三十年发展历史,却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使得许多公益慈善行动效率大大降低。随着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家将企业管① 公信力在汉语中属于一个新生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为:使公众信任的力量。这是一种从字面意义上对公信力的解释,所谓“公”指的是社会公众,而“信”则是基于信任而产生的一种认同的心理感受。实际上,公信力是指主体(公众)对于客体信用的期望,客体赢得主体信任的主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

② 任君恒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从美国公益发展的基本追求来看,就是组织运营要有效率,项目干预要有效果,此谓有效公益。”

理的经验应用到慈善事业中来。这些经验若能得到整合,并以此构建一支公益慈善的专业人才队伍,则能够以更加集中、快速地推动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大大加强公益慈善的有效性。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公益慈善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然而现在社会大多把公益慈善的问题聚焦到“钱”上。汶川地震后的救援、伤者的心理疏导、自闭症儿童的治疗、艾滋病妇女的救助等等,都是关系到专业技术领域的公益慈善,仅仅靠政府部门、企业家等公益慈善发起者或倡导者,起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加强公益慈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新公益时代下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必须提上日程。

3.3提高公众公益慈善意识

山西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王黎曾说到:“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公益慈善事业离不开社会公众的支持,公益慈善意识是公众是否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决定因素。在新公益时代下,网络为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便捷。当下,我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宣扬公益慈善理念,提高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以此促使他们为公益慈善事业做出奉献。近几年,随着奥运会、亚残会的举办和重大灾害(如汶川地震)的发生,我国公众慈善意识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尽管中国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正在苏醒,但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2011 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指出,在自然灾害多发的2011 年,我国的社会捐赠达到 1032 亿元,尽管已经突破千亿元,但仅占同年我国 GDP 的 0.26%。自然灾害多发的2011 年尚且如此,更别说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相对正常的其他年份了。新公益时代下的网络和新媒体也为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报纸、广告等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传播现代的公益慈善理念,以提高公众公益慈善意识。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提高人们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4.结语

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随之一起发展的除了公民意识外,还有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历经30年的沧桑,如今走到了一个转折点,迎来了中国的新公益时代。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至今尚有透明度不高、缺乏公信力等问题,大大阻碍了中国的公益慈善的发展。在2010 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明确地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大力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积极完善公益性捐赠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积极地培育慈善组织。

[4]新公益时代下,中国的公益慈善的发展需要机制、专业队伍和公众公益慈善意识来推动。

参考文献:

[1]李佳蔚,赵发中,庄庆鸿.中国公益慈善经营走到“十字路口”.[J].经理日报/2011 年/7 月/12 日/第 B01 版

[2]王珏.公益慈善 还有多少路要走.[J].山西日报/2012 年/11 月/15 日/第 C01 版

[3][4]杜高慧.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D].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年 11 月

[6]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7]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8]卢徳之.试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J].伦理学研究,2009,01

[9]刘昶.时下社会慈善意识淡薄的历史和现实原因[J].文化学刊,2007,05

探讨中国模式的公益信托 篇6

一、中国公益信托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公益信托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并有所发展。在我国的公益信托发展历程中,作为接受自愿捐赠资金并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基金会(本处所称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1000多家公益机构,10年来共得到近100亿的捐赠。

基金会可以募集和接收社会捐赠资金,并利用该资金从事公益事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对捐赠和信托两种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基金会接受的资金究竟是捐赠财产还是信托财产存在争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规定,如果组织和个人在委托基金会从事公益事业时,与基金会签订了信托合同,约定了信托成立的法定要件,双方法律关系明确,那么基金会接受的资金就是公益信托。但是很多组织和个人向基金会提供资金时,并未与基金会签订信托合同,经常被看成是一种捐赠行为,从法律结构和要件来看属于公益信托的范畴。

目前,国内首个将社会公益事业与信托结合在一起具有公益性质的信托项目,应当是云南信托推出的“爱心成就未来-稳健收益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但是,以现行的法规来衡量,它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公益信托。

二、我国公益事业与信托的相关法规

由于我国目前从事公益事业的主体是各类基金会,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规范公益活动和指导基金会运作。我国规范公益活动和公益组织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该办法只有14条,900多字,规定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于2004年6月1日废止。199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管理的通知》,成为了民间公益事业发展的另一规范。1999年9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2004年6月1日开始实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更进一步健全了有关公益组织的政策法规。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出台,明确了公益信托的法律地位,开辟了信托投资公司与基金会共同发起并管理公益信托的新篇章。《信托法》在“公益信托”一章对公益信托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设置信托监察人、严格的信息披露业务,大大提高了公益信托财产运作的透明性和安全性,而且在第61条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发展公益信托”。2002年6月5日实行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21条明确规定“信托投资公司可以依照《信托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公益信托”,进一步明确了信托投资公司担任公益信托受托人在法律上的合规性。因此,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公益信托的受托人资格提供了法律基础。

三、公益信托的中国模式探索

在我国,公益信托事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公益信托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在总结国外公益事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公益信托发展之路,即基金会与信托机构合作发展公益信托,在公益信托的发起设立、公益信托合同的签订、公益信托财产的运作管理等方面进行诸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中国公益信托的迅速发展。

这种公益信托模式的提出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首先,借鉴国外经验。

国外公益信托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是美国的基金会管理模式和日本的信托银行管理模式。这两种不同的模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公益信托在各自国家形成的时期、社会公益需求、人文及法律特点。我国的公益信托可以参考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将基金会与信托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法律和国情的公益信托中国式发展模式。

其次,总结历史。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种基金会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形象已经逐渐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基金会的规模也逐步壮大起来,目前拥有较大规模的公益基金,随着各项立法的实施,基金会的运作也会更加规范。信托投资公司经过多次清理整顿,特别是《信托法》和《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实施,使得信托投资公司在公益事业信托方面也有了清晰的法律地位,公益信托产品可以通过公示信托计划、信托合同等较为成熟的方式进行,明确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从而避免基金会作为受托人产生的定性模糊及未签订信托合同等现实问题。将基金会的规模优势和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产品设计、明确的信托法律地位结合起来,以利于信托投资公司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最后,针对国情。

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 篇7

1.1 保险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保险产业是指保险企业的集合或者是以保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经营管理系统。保险产业作为金融产业的一部分, 首先具有金融产业的基本特征, 包括保障性、金融性、国际性、服务性、公共产品属性等。此外, 保险产业又属于自然垄断产业, 它还具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沉没成本大、有统一的技术经济标准的特征。

1.2 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以来,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2010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27.1亿元, 比2009年增长30.4%。从保费收入构成的情况来看, 保险业务结构更趋合理, 其中, 财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895.6亿元, 增长35.5%;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679.5亿元, 增长29.8%;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77.5亿元, 增长18%;意外险业务275.4亿元, 增长19.7%。

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 由人保公司独家经营到多家经营, 到有了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和保险同业组织等, 并且险种越来越多, 保险服务对象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2006—2010年, 中国保险公司由93家增加到146家, 保费收入由0.56万亿元增加到1.45万亿元, 总资产由1.97万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 资金运用余额由1.78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 (详见表1) , 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 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尽管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就国际横向比较而言, 无论规模、赢利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存在差距, 2010年, 我国保险深度为3.7%,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保险密度约为165美元,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 也落后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 更存在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保险企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偿付能力不足、资本金缺乏等诸多问题。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 经整理得到。

2 保险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中SCP (市场结构 (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 的分析范式和相关理论, 首先对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主要以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壁垒等为分析指标, 考察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结构类型以及各种市场关系。

2.1 市场集中度

考虑我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 本文选取市场集中度指数CRn (Cnocnetartion Ratio) 来测度我国保险产业市场集中度。其中, CRn中的n分别取4、6、8三个值, 分别测度近年来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情况, 结果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的数据计算。

可以看出, 2002—2010年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呈现如下特征和变化趋势:

(1) 市场集中度很高。我国保险产业的CRn指数很高, 2010年财险和寿险的CR8值分别为81.21%、87.57%。根据瑞士Simga的统计资料, 保险业发达的欧美国家的市场集中度平均在20%~40%, 与国外保险市场的集中度相比较, 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极高的。

(2) 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CRn指数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表明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正不断下降。近年来其他保险主体开始进入成长期, 正不断拓宽其业务范围和生存空间, 使得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快速提高, 市场由极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垄断的局面有所缓解, 市场份额分布的差异在缩小。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 中国寿险业和财险业都已从2004年前的寡占Ⅰ型发展到2010年的寡占Ⅱ型, 下降趋势很明显。

2.2 保险产品的差异化

我国目前保险产品差别基本上以主观差异为主, 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品牌的信任程度不一、公开媒体的广告和业务员的主观推荐。另外, 由于国内投保者的保险知识欠缺, 对保险产品的辨别与比较能力较差, 也是形成主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国保险产品的客观差异程度较低。首先就险种的结构而言, 基本特点是产品品种单一, 险种同构率高达90%。其次就险种创新而言, 更新率也不高。我国保险产业的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种, 若以此来计算我国保险险种的更新率只有17.6%左右, 远低于国外的发展水平 (瑞士、英国等更新率为23%) 。

2.3 市场壁垒

2.3.1 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1) 经济性进入壁垒。

我国保险业经济性壁垒主要有:一是资本金壁垒,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 而且必是为实缴货币资本。同时必须将注册资本的20%作为保证金, 存入监管部门指定的银行, 不得随意动用”;二是规模经济壁垒, 保险产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 规模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与风险管理成本。

(2) 法律和政策进入壁垒。

法律和政策进入壁垒主要有:①根据我国《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立的严格的许可制和审批制;②经营范围壁垒, 保险业经营范围方面总是面对一定的制度性进入壁垒。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不断发展,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以及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在销售网络、资金管理和风险分散等方面的趋同性使分业经营逐渐成为约束保险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从实际的情况看, 法律和政策壁垒是我国保险业最主要的壁垒。

(3) 社会性进入壁垒。

考虑到保险产业的特殊性, 我国对外资或私人资本进入保险产业均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 使得保险产业具有较高的社会性进入壁垒。尽管在我国加入WTO后, 保险产业的社会性进入壁垒正逐步降低, 它仍是我国保险业的主要进入壁垒之一。

2.3.2 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的退出壁垒

阻碍企业退出的各种因素称之为退出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说, 保险企业的退出不仅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也是保险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合理途径。

(1) 经济性退出壁垒。

由于保险公司的各种营业设施具有一定资产专用性, 退出市场时有一定转让损失即沉没成本。但这种退出壁垒目前在我国保险产业表现还很不明显, 因为保险公司经营设施特别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权在目前还是一种稀缺资源, 退出时的沉没成本并不会很大。

(2) 法律和政策性退出壁垒。

目前, 我国保险企业退出市场可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 缺乏专门针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企业退出市场的具体规定。而且可以看出, 针对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规定仍然比较模糊。

(3) 社会性退出壁垒。

我国保险产业发展至今, 对于保险企业的退出, 遵循了谨慎性原则。针对保险公司退出市场产生的负面效应, 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 通过设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维护投保人的利益, 降低保险公司退出的社会壁垒。但是由于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集中度既反映出较少的保险公司控制着较多资源的事实, 也揭示出保险公司由此而累积了大量的经营风险和社会信用风险。

3 保险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3.1 价格竞争行为

长期以来, 保险企业的定价行为缺乏足够的自主权, 受到严格监管政策的约束, 难以自由地利用产品价格进行竞争。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实行费率管制, 不但规定保险费率和条款必报保险监管部门批准, 而且个别险种还严格执行全国统一颁布的条款和费率, 不浮动。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保监会逐步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市场化, 价格行为在我国保险市场开始发挥作用。从保险费率来看, 随着大量外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市场竞争加剧, 保险费率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开始得到运用, 有效提高了保险市场的经济绩效。但由于我国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尚薄弱, 对险种的认识模糊, 在购买保险时一味关心价格而不关心保险合同是否符合自己独特的风险需求, 再加上各保险公司“搭便车”的模仿战略, 使得不少保险公司片面依赖价格竞争, 不仅提高了公司经营成本, 降低了服务效率, 而且加大了行业风险, 破坏了市场秩序。

3.2 非价格竞争行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大量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更加剧烈, 其非价格行为主要有产品创新行为、广告行为以及兼并行为。为了扩大产品差别,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越来越重视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例如许多保险公司专门针对女性开发的险种、专门为儿童开发的众多险种, 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在促销手段上, 开始把广告宣传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 进行差别化营销, 利用各种媒介和媒体加大咨询、服务的宣传力度, 使新险种尽快投入市场;销售方式上, 开始利用多种营销手段主动出击;在业务处理流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含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由于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兼并行为还没有发生, 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完善和市场的对外开发, 兼并行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行为之一。尤其是现实中, 我国保险业中多数保险公司都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有些公司还存在小型化、区域化、分散化的特点, 这为兼并收购提供了一定运作空间。

4 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学中, 市场绩效反映的是整个产业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 由此我们从全行业保险公司的利润状况、承保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4.1 保险公司利润状况

2010年, 保险公司利润总额为831.25亿元, 同比增加300.66亿元, 增长56.67%。其中, 财险公司利润总额为225.59亿元, 同比增加190.5亿元, 增长542.9%;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为476.39亿元, 同比增加41.81亿元, 增长9.62%。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趋于竞争, 保险公司所获得的超额利润逐渐变小, 这将使我国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4.2 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分析

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因此, 保费收入及其增长情况能反映保险公司在市场拓展能力、产品与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等方面的实力, 二者呈现正比关系。2010年, 全国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27.97亿元, 同比增长30.44%, 增幅较上年上升16.61个百分点。2010年保费规模是2000年的9.03倍。由此可见,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不断加大以及保险公司规模的扩大, 我国保险业的承保能力有了很大改善, 保险市场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5 保险监管制度

虽然政府监督管理在各国保险业中十分普遍, 但中国保险业的监管是最严格的, SCP之间的关系受政府制约严重, 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第一,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 我国自1995年颁布保险法后, 保险监管逐步法制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 已初步建立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法律体系, 包括《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 (暂行) 》、《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 (暂行) 》和《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另外, 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对各险种的管理规定。保险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使保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规范保险秩序, 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应看到, 我国保险立法还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 从政府监管来看, 政府监管亟待改善, 管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一方面约束过强, 影响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我国现行保险监管从整体上讲仍然属于以政府监管为主的严格的监管模式。另一方面, 保险监管仍处于被动监管状态, 保监会尚未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 究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其一, 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管理人员、设备缺乏;其二, 监管重点还在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手续费标准等方面, 对保险偿付能力准备金、再保险等方面监管不够。这样就制约了保险监管职能的行使, 致使我国保险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 这些都表明需要转变政府监管方式, 开放市场, 将市场壁垒逐步降低, 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保险行业进行竞争。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其一, 从市场结构来看, 就集中度而言, 我国的保险业属于寡占Ⅱ型市场, 也就是垄断性很高的市场。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调, 但是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 特别是保险业“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不断下降, 保险市场结构将趋向于合理化。从产品差别看各保险公司产品差别较小, 以主观差别为主。从市场壁垒看, 目前无论是进入壁垒还是退出壁垒都较高, 使得竞争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需要注意, 这是由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尽管保险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 但我国保险企业的小规模现状决定了我们面临的主要不是垄断问题, 而是发展问题。

其二, 从市场行为来看, 寡头可以运用限制性定价驱逐竞争对手, 但是保监会对保险费率的监管使得它不能自由的运用这些价格竞争行为。在广告行为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 各市场主体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这些正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所具有的特征。而兼并行为更是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是随着大量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一方面将使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将会促进新市场的开发。外资在市场上采取的竞争方式和手段迫使我国保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尽早实现产品创新和升级。

其三, 从市场绩效来看, 发现无论是从赢利能力、承保能力, 还是从成本费用、资金运用角度, 我国保险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水平总体不高, 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但随着外国保险公司的不断进入, 将促进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以及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从而不断扩大我国保险市场的容量和完善保险市场的结构, 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强大动力从而提升中资保险企业的总体水平。

6.2 政策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6.2.1 完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制度

一要对现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保障金管理及运用和再保险中的有关条款不适应新的《保险法》的规定加以修改;二要根据新的《保险法》的要求, 制定《保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保险保障金管理办法》、《再保险管理规定》, 对业务的操作进行规范;三要建立我国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方式、程序和科学的保险保障制度, 规范保险市场的进入、退出, 并在保险人出现偿付能力危机时保护保单持有人的权益;四要在引进发达国家财务报告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全国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法定会计原则及保险风险的评价、预警、监控系统;五要建立优化的、鼓励保险创新的税收制度。

6.2.2 建立适合的监管模式, 调整监管重点

从前面对保险产业组织的研究, 我们认为要建立一种审慎和逐步放开相结合过渡性的监管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为此, 必须构建好三个层次的基本框架:首先是立法机构制定的一系列法规, 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法律框架来明确行政机关在监管市场时的职责;其次是法院, 其依据有关的法规来解决保险人和决策者之间出现的争端, 并对违规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最后是中国保监会, 其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以及准立法和准司法权。在此基础上, 最终形成完善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 以实现保险监管的稳定性、效率以及适度保护民族保险业的目标。

就保险监管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而言, 监管部门应该本着既要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的原则, 及时调整监管内容和重点, 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 并加强监管部门的联系, 关注业务交叉的动向, 做好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以此来适应监管对象的变化, 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摘要: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同时结合一些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指标, 运用历史和现实、定量和定性以及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保险产业组织, 发现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有所下降, 但是市场行为未得到改善, 市场绩效未明显提高, 结构、行为和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制建议。

关键词:SCP范式,保险业,产业组织,政府规制

参考文献

[1]江生忠.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3]肯尼斯·W·克拉克, 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中译本)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4]孟昭忆.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7]魏华林, 李开斌.中国保险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8]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 (1979—2003)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9]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 (8) .

[10]张芳洁.中国保险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11]朱俊生.中国保险业转型期发展研究:结构、效率与资源配置[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国公益慈善生态图 篇8

一、政府,法律规范的制定者,政策的引导者;

二、慈善组织,捐赠方和受助方的桥梁;

三、社会力量,提供资金、时间支持慈善事业;

四、受助群体;

五、大众传媒,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起推动、监督的作用。

在五个方面中,慈善组织处于核心地位,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是现代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捐款人的捐赠对提升NGO管理能力起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非营利部门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的希望工程,首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公益劝募先例。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募基金会900个。但是公募基金会没有公益服务机构作为自己的“腿”,所筹资金都通过政府系统来落实。

2004年,中国《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非公募基金会依法诞生。非公募基金会的诞生是慈善组织化的体现。

在这张图表中,公益服务机构居于中间,虽然其数量少,资源匮乏,但因它具有社会企业的性质,它将成为中国未来创业就业的新领域,也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现在,公益服务机构主要依靠服务收入来支持机构的发展,各种资源的配置没有达到最优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民间的捐款到了公募机构以后不应再进入政府的盘子,而是资助公益服务机构。政府也不再负责使用社会捐款,反过来,是向公益服务机构购买服务。

改善民间公益服务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

倡导慈善文化,引领理性捐赠,推动CSR的发展

打开民间公益服务组织获取本土资源的通道,推动公募基金会转型

提升民间公益服务组织项目设计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有钱找项目难的问题

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善款使用的规则意识,遵循公开、透明、竞争、高效的原则

通过公益传播,推动慈善行业的合作与社会创新

阳光慈善是把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公益基金会、公益服务机构和公益支持性机构、学界、政府等各个方面都联系在一起,共同倡导慈善文化,引领理性捐赠,同时推动CSR的发展。如果把阳光慈善发展的愿景做两年、五年、十年以后的展望分析,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益产业链断裂。要解决该问题,关键要帮助民间公益组织获取打开本土资源的通道。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质量分析下一篇:院外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