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教育环境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2022-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际上是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要场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有目的性的去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职业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 也应该将“大思政”理念融入其中, 在一些理论性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快速提升。下面就在“大思政”理论的指导下, 从教学的方式、效果等方面出发,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创新策略。

一、“大思政”教育的内涵、价值和特点

(一) “大思政”教育的内涵

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大思政”教育主要体现在准确定位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下, 有效的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等, 注重理论同实践的相互结合, 通过完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来体现出思政教育观。同时, “大思政”教育也应该将学生放置在首要的位置上, 结合一些职业技能培训, 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 实现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 “大思政”的价值

“大思政”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同实践的相互结合, 可以优化思政教育的环境, 扩展教育平台。“三融合”理念的指导下, 改变了传统化的教育方式, 将理论同实训相互结合在一起, 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 在“大思政”视野下, 思政教育不仅包含了校园环境, 也涵盖了社会环境等, 当构成元素变得愈加多样化的时候, 它们就会相互渗透,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 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 “大思政”的教育模式特点

同传统化的教育模式相比, “大思政”具备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广泛性中, 强调所有的学生都要积极的参与进来, 引导他们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各个部门可以形成一个合理化的网络架构, 然后构建一种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开放性中, 强调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应该贴近时代的发展步伐, 从生活、理念等方面出发, 而且在内容的选择上, 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 这样才能更好的去面对未来, 强化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二、“大思政”教育下高职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无法适应“大思政”的要求

按照“大思政”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 应该将创新性的理念看作是关键。但是从实际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这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他们主观性的认为, 在不升本、不考研的情况下, 思政知识同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任何的关系, 对于自己日后的就业不会有帮助。另一方面, 思政课程在小学实际上就应该开设了, 这门课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高职, 大部分的内容, 学生都比较熟悉。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 不会向其中融入一些特色和战略性的教学内容, 这样就会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缺乏“大思政”教育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而言, 教学模式是否同“大思政”格局相同, 对于整个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从现阶段教学情况而言, 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大范围的推广这种教育工作, 也没有对思政课程进行扩展和延伸。例如, 有些院校缺乏对学生的综合性调查, 这样在开展一些课程的时候, 不具备针对性。同时, 教师仍旧采用单一化的讲授模式, 不会灵活的应用合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 思政平台的构建工作也不够合理, 最后的应用效果不佳, 不符合高职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效果差, 难以对学生产生较高的吸引力

当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在扩展的时候, 学生的数量也会增加,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数量却没有进行适当性的增加。于是在这种不平衡的人数构造中, 教师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进而导致学生的自治能力开始变弱, 无法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 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程上的设备投入过少, 教师也无法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帮助学生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当课程内容同实际需求相互脱节的时候, 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够合理的情况下, 也从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在工作体系中各个系统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无法凸显出课程的教学价值。

三、“大思政”教育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主要策略

(一) 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的对传统化的教育理念进行适当性的变革, 尽早树立一个“大思政”的理念, 然后在教学的内容、目标和功能等方面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发展格局。要知道, “大思政”理念, 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思想, 满足新时代下的教育需求。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的发展看作是第一要务, 重点在于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 然后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同时, 高职院校也应该加强一些宣传教育, 让学生可以充分的意识到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如讲座、知识辩论、社团宣传等。开设相关的课程, 适当性的增加一些课时内容, 注重时政教育的重要地位。

例如, 某高职院校通过教育部专家听课的方式, 针对学生的特点, 构建了一体化和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在核心理念的推动下, 教师将思政教育划分成为两个不同的部分-显性和隐性, 开设一些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情感教育等。然后同当地的精准扶贫相互结合在一起, 构建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训中。在专业课程、素养课程和理论课程“三位一体”的模式下, 有效的改善了过去“只教书、不育人”的局面, 更好的将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结合在一起。最后, 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出发, 高职院校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 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对此, 普遍性的教育中, “大思政”工作下, 教师就应该注重统一的规划和分类实施, 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特性, 扩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让他们成为全方面的发展人才。

(二) 构建“大思政”平台, 重视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性教育

“大思政”平台的存在实际上也是思政教学创新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扩展实践平台的时候, 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平台的构建中, 然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设意见, 更好的贯彻落实理论的实施工作。第二, 将理论同实践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按照学校的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自主性的设计一些调查问卷, 掌握学生对教育平台的看法, 主动性的参与进来, 充分诠释出他们的主体地位。第三, 教师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 积极推动学生去进行自我的评价和完善, 然后让思政教育同其它专业相互的结合在一起, 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 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 确保学生可以持续性的接收到良好的教育。

社团活动是高职学生按照自我兴趣和爱好自主性组成的一种活动, 高职院校中社团各种各样, 通过知识讲座、竞赛等多种方式, 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起到一个开阔视野的作用。对此, 高职院校就应该加强对此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 要选择那些政治素养比较高的人去担任社团的指导人员, 避免社团作出一些片面性的活动。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 重视人文、思想和服务的综合性发展。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经费, 支持社团的成立。高职院校也应该充分的意识到, 政治课程最为主要的目的则是增强学生的个人修养, 让他们在具备基本素养的时候, 也应该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因此, 通过社会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将主观意识中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客观世界中, 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 建设“大思政”师资队伍, 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合理的思政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 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 而且有的院校外聘教师的数量已经远远要高于专职教师的数量。对此, 学校就应该聘请那些高素质的思政专业教师, 让他们担任辅导员, 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先进人员在学院开设培训活动, 为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大思政”教育队伍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学校的专任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规划教学项目, 日常的思政教师, 主要反馈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常见性问题, 然后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思政教育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 加强同学生政工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 提高两者之间的工作协调度, 为高职思政教师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例如某高职院校学院党委就在主校区召开了讲座, 选择本校6名优秀的思政教师先后发言, 让他们立足于自己的岗位, 始终围绕着“大思政”的理念去谈及思政教学的具体情况。在座谈会结束以后, 该学院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 将理论+实践的建设工作放置在主要的位置上。同时, 也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高水平、爱岗敬业的思政教师, 然后从教学理念、模式和内容上去构建一个“大思政”的格局。按照当下学院的发展情况而言, 将思政课程知识同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以此来强化整个课程的吸引力, 让教育工作富有时代感。最后, 该学院还深化了党的建设工作, 完善了思政工作考核, 为思政课程的建设开创了一个全新发展局面。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大思政”的教育工作, 所看重的是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学, 也提倡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实际上只是传授知识的一部分, 思政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应该在“大思政”的格局下, 将管理和运行机制相互的结合在一起, 然后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此外, 教师在体制创新的时候, 也应该开展一些具备特色化的教学活动, 始终将学生放置在主体的位置上,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相关链接】

根椐教育部相关规定, 从上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为"职业技术学院", 而师范、医学、公安类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响应教育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 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2012年起开始试办本科层次的专业。在我国,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在我国,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而在其他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则完整的囊括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层次的学历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或备案而设立, 以大学专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高职是和名牌大学及211高校的建制相同, 办学章程相同, 都属于普通高等学校。只是办学层次不同和办学部门不同, 有本科和专科的区分。如:清华大学:隶属教育部的主要以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为主的办学资格。

摘要:思政教育是我国高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在全新的教育格局下, 如何推动思政课程的教学创新, 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大思政”教育环境下, 首先简要的介绍了“大思政”教育的内涵、价值和特点, 接着分析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重点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创新策略, 以期为高职思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高职院校,思政课

参考文献

[1] 陈刚, 刘刚, 孙淑萍.“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22) :30-31.

[2] 刘兴.“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8 (1) :103-104.

[3] 刘玲.“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知识经济, 2017 (24) :166+168.

[4] 李含春, 向立宏.“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丛刊, 2017 (7) :238.

[5] 史云珊.浅析"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电子刊) , 2015 (11) :89.

[6] 励继红."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艺术课程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 2018 (1) :116-117.

上一篇:探析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下一篇: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