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2022-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与重构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具有发展性。当前,大众对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完整性,在对象上的开放性,在形态上与外部的关联性。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当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重构适合我国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能为我国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奠定范畴基础,能为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实施和管理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

校园安全 文化体系 范畴 重构

一、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特性

文化体系是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状态的各类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指在学校办学活动中,为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以及公私财物安全、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素质而由校内外各类对象共同塑造、践行并对师生员工产生濡染的各类活动状态、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总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校园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更是社会安全文化体系在校园的延伸和拓展。

在研究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认识和了解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就必须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相关要素进行归类划分,这样就产生了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创生主体在长期创生校园安全文化的体验的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的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对校园安全文化属性所作的主观概括,是在主客观互动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相关要素所作的归类。

日常生活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畴,范畴的构建具有动态性。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界定,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1]。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和核电工业的崛起,人类开始形成了以预知预控观为核心的超前预知的安全文化。这一过程反映到哲学层面上就是人们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2]。校园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安全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范畴并非静态存在,而是要不断与时俱进,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文化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安全的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人类安全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社会大众的安全认识迅速提升,不断推动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发展。目前,人们对于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以下三个体系: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从形态体系来看,安全文化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从对象体系来看,文化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来衡量的,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从场域体系来看,安全文化建设总是针对一定的空间来讲的,不同空间场域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差异性和典型性[3]。然而,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范畴的研究文献的分析能够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范畴。目前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文献都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由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对象体系有机构成的复合体系,仅把校园安全文化看成一个由不同层次有机构成的单维体系——形态体系,几乎未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都是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局限于校园的内部场域。这种认识局限导致了长期以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一直实行封闭式安全文化创生模式,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空间范围还应涉及家庭、社区等场域,以及大众传媒等因素,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未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域间的深度合作。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象局限于学校内部场域的成员。在谈及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时,都是基于学校内部场域的人员群体,纯粹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看成校园决策者、管理者、安全工作者、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校内人员的事情,完全忽略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

上述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当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误区在于仅仅从校园场域内部着手,依靠校园内部的对象主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策略都是基于校园内部场域,一定程度上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孤立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之外,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安全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前提作用和指导支持作用。盲区在于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完整性,在对象上的开放性,在形态上与外部的关联性,没有充分发挥校园外部场域各类对象体系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重构

构建适合我国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能为我国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奠定范畴基础,能为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实施和管理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随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不断发展,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内涵亦需与时俱进,进行重构。基于安全文化的理论视角,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内涵,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核心层,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思想灵魂。制度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中间层,是校园安全文化思想灵魂的文字表征,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物质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表现层,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物质载体和实践折射。

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指校园安全观念文化,主要包含两大系统: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5]。信念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包括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具有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准则等。价值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所具有的安全道德、安全审美、安全传统、安全风俗、安全习惯等。校园的安全观念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升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制度管理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校园安全行为文化主要指在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指导和影响下,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校园安全行为文化是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表现着校园安全观念文化。校园安全管理文化,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对校园组织和校园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影响和作用,集中体现了校园观念文化和物态文化对学校各类人员的要求。校园安全管理文化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等方面,其中安全管理手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管理、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等。

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物态文化。校园安全物态文化是形成校园安全观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条件和基础,体现了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安全认识和安全态度,反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校园安全行为文化的塑造成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为教育教学的设计、方式和手段的本质安全性;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技术工具、设施设备、仪器装置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性,教育教学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条件的安全性等。

2.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主要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所涵盖的空间范围。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场域体系区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和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校园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对校园安全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教育行政、学生家庭、所属社区、校园周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等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具体支持。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指校园内部承载不同功能的教学区、实验区、活动区、生活区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学校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所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区域环境来看,可以分为城区学校、郊区学校、农村学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行业类别来看,可以分为职业院校、普通院校、成人院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不同场域体系的学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近年来,我国校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外部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渐进改革,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当前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这些因素形成的冲击波是对校园外部场域安全文化构建的巨大挑战,使校园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易变。内部环境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校与外部的联系更为密切,使学校内部场域的对象体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更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维护和改善校园的安全,仅从校园内部场域的诸因素着手,已经无法有效保证校园的安全。

从系统论分析,校园属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安全运转有赖于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紧密配合与相互支持。校园内部场域和外部场域的要素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其中学校内部场域的诸要素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学校场域诸要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家庭、社区等外部场域要素的共同承担和协同配合,使三者在安全教育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补协调,发挥校园安全内外部环境的整体育人效应。

3.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是指校园安全文化总是针对具体的人员群体而言的,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衡量。从空间场域来看,这些人员群体涵盖校内场域和校外场域。依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象所属的空间场域,可以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分为内部对象体系和外部对象体系。内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内场域的人员群体,具体包括校园法人代表或决策者、各级管理人员、安全专职人员、教师、学生、职工及其他人员。外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外场域的人员群体,主要包括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群等。

校园安全文化对象体系所处的场域不同,所要求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层次、水平也就不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既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外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辅助途径和辅助手段,旨在通过外部对象体系安全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即外部对象体系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内部对象体系的,是加强内部体系安全素质的一种途径或手段。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内部对象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外部对象体系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麦成.论范畴构建的不确定性.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2] 朱翔天.安全文化的哲学解读.安全生产与监督,2008(3).

[3] 罗云.现代安全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 朱翔天.从文化的内涵浅析校园安全文化及其建设.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5).

[5] 张水耀.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08(10).

【责任编辑 付一静】

作者:田虎

第2篇:数字校园建设体系和安全策略刍议

摘 要:数字校园是高度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本文对数字校园的概念、特点以及数字校园构建要素、网络安全隐患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数字校园的安全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策略。

关键词:数字校园体系;构成要素安全策略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一、数字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为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

二、数字校园的构成要素

数字校园规划就是用层次化、整体化的观点来实施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查找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发布出去。数字校园的建设将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最方便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数字校园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服务系统、信息资源库、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五部分。

三、数字校园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

对数字校园网络安全构成的威胁是来自多方面的,它既包括数字校园网络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涉及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攻击,以及管理方法和人为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户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互联网的开放和普及,使许多人有机会通过互联网对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进行窃听、截取或篡改,目前很多软件(包括网络协议、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存在诸多安全漏洞,由此又加大了数字校园网络系统被攻击的可能性。

网络攻击工具泛滥。有很多攻击工具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下载,此类攻击工具设置简单、使用简便,即使对网络不太精通的人都可以利用攻击工具进行网络攻击。有研究表明,目前网络攻击的复杂度不断降低,使得一个普通的攻击者也可以对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数字校园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大。

用户的安全意识薄弱。校园网用户对网络安全尚未充分认识,基本上没有或很少对所使用计算机作安全防范,更多的是侧重于各类应用软件的操作,以期望方便、快捷、高效地使用网络,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而很少考虑实际存在的风险,很少学习防范病毒、漏洞修复、密码管理、信息保密等必备知识。

四、数字校园的网络安全需求

数字校园承载着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活动,是整个学校的核心,维持整个数字校园正常运行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安全问题也就成为数字校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环境与设备安全

保证网络设备的安全是确保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的基础,其目标是防止设备丢失、损坏或信息泄漏以及数字校园各业务系统的中断。地震、水灾、火灾、雷击等环境事故,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电磁干扰,线路截获等,都会对校园网络的安全构成威胁,保证校园网络系统中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保障整个数字校园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

通过某些特殊的控制措施保证设备以避免被丢失或损坏,正确维护与维修设备,保证其持续可用:降低恶劣自然环境对设备存在潜在威胁的风险;保证设备所要求的电力供应:保护通信线路,防止窃听或损坏。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完善的环境与设备安全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设备的安全以及满足设备运行的环境。

(二)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指保证数字校园中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抗否认性和可控性。在数字校园中對数据安全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数据传输的安全和数据存储的安全。

数据传输的安全。为了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要求采用数据传输加密技术、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及防抵赖技术等。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以及安全强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技术或者使用多种技术相结合。

数据存储的安全。在数字校园中存储的数据主要包括纯粹的数据信息和各种功能信息两大类。对纯粹数据信息的安全保护,以数据库信息的保护最为典型,一方面可以从系统的设计、实现、使用和管理等各个阶段都必须遵循一套完整的系统安全策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数据库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为基础构造安全模块。为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要求做好:数据的备份和恢复、部署数据访问控制措施、进行用户的身份鉴别与权限控制、实施数据机密性保护措施和数据完整性保护措施、防止非法软盘拷贝和硬盘启动、防病毒、备份数据的安全保护等。

(三)内容安全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办公自动化、电子校务等应用逐渐展开并将取代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学校和师生员工的敏感信息越来越依赖校园网进行传输。

然而,由于垃圾邮件、病毒、恶意软件、版权问题以及恶意信息传播等引起的内容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基于上述原因,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必须加强内容安全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在实施数字校园项目时,应考虑将多种内容安全管理的技术组合使用,形成立体的内容安全管理体系,从而防止恶意信息(包括反动言论、不健康内容、保密信息、隐私信息等)进入或流出校园网。目前主流的内容安全技术有垃圾邮件过滤、信息内容审计技术、信息内容识别/控制技术、信息内容过滤技术等。

五、数字校园的网络安全策略

在数字校园环境中,目前主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有以下4种。

(一)访问控制措施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网络资源的主要措施和重要手段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用户入网访问控制通常有用户名的识别和验证、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缺省限制检查等。当用户进入校园网后,用户被系统赋予一定的权限访问资源。

(二)防火墙控制措施

防火墙技术是一种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性措施,它是阻止网络非法入侵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防火墙技术可根据防范的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分为很多种类,但总体来讲有两大类较为常用:分组过滤和应用代理。从实现手段上分为软件防火墙和硬件防火墙两类。

(三)入侵检测措施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新兴的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实时入侵检测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对付来自内部的攻击,能阻止黑客的入侵。

(四)网络管理措施

加强对人员、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尽可能地降低非技术性安全风险。通常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安全措施是相辅相成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往往在于组织管理和人员方面,所以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必须引起至视。在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逐渐建立健全一套自上而下的安今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管理的规章制皮。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分为西部分,一是国家及主管部门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与规定;另一部分是数字校园自身的制度和规定,它必须与系统所采取的各种安全机制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校园网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数字校园的最重要传输载体,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刻不容缓。只有保障校园网曲安全可靠运行,才能确保数字校园傻康、高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巧丹. 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的思考[J]. 求实. 2005(S2)

[2] 丁克芹. 校园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师. 2005(12)

[3] 李京旭,张春元. 数字校园安全分析与实现策略[J]. 电子工程师. 2005(02)

作者:栗勇兵 陶青

第3篇: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 高校是现代社会文明、文化发展的方向。构建高效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培养学生获得待人接物的智慧和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安全意识。因此,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对高校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和管理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高校;教育;和谐校园;方法

引言

近年来,政府及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文化教育和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原国家教委还颁布了针对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问题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安全是高校的重要工作,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对于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以及保障学生安全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明显缺陷。高校时常性发生校园盗窃、学生聚众斗殴、校园火灾、学生杀人或自杀事件及各种刑事案件,不安全因素加多,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迎难而上,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同时,完善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内容,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高校安全文化和和谐校园的促进关系

1.1 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安全意识的支配和安全保障下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概括为三大点:一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过程中积累的有关安全意识、安全防护技能、安全行为、安全教育、安全制度等,从而形成了安全文化;二是,由于我国处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每年都因为地震、洪涝、台风、雷击、山体滑坡等灾害造成许多灾难。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因为灾害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人数也令人心惊。这些情况引起大家对如何“科学防震减灾”的深思,人们对于安全方面越来越重视,安全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高校正积极构建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三是,安全文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把安全的意识和要求传达给人们,使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防范和杜绝人为的伤害,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

1.2 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安全稳定。和谐校园的基石是安全稳定。高校作为一个集文化引领功能、信息传播功能、思想活跃功能于一体的小社会,与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要建设一个和谐校园,若没有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不行的。此外,校园安全稳定建设要加强对安全稳定的宣传、加强校园安全方面布局和检查以及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

1.3 建設和谐校园有利于构建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我们要认识和领会和谐校园和安全文化教育之间的重要关系,和谐校园建设其实是与校园安全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的。和谐校园的意识基础是指校园安全文化教育,而校园安全文化教育又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基础,由此看来,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与和谐校园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安全文化教育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战略方针,需要做好完整的高校安全、学生安全、高校教育、安全思想、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和责任、安全服务和管理以及安全实践等方面的工作。和谐校园作为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的保障,推动着安全文化教育体系的发展。因此,开展建设和谐校园工作,并起模范作用,对于安全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 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的工作情况

2.1 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总体情况概述。

目前,高校的管理模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学生人数也快速增长,这对于高校的安全文化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严峻的形势下,高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生心理问题,学生自杀事件,学生违纪或犯罪事件的频率增加。旧的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缺陷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安全文化教育隐患又不断涌现,这对高校安全文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以这样说,当前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形式已经不容乐观。当前高校安全总体形式概括为安全状况堪忧、安全文化教育价值观缺少、安全文化教育忽视、安全文化教育理论缺少、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缺少、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安全问题显现等。

2.2 对大学生安全文化教育问题发生的分析。

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我们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发生的多起安全事故的研究发现,人、物、环境和管理等四个方面为大学生安全事故影响因素。其中,影响大学生安全事故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管理因素。许多高校经常因为自己的不恰当的管理措施,造成人的安全事故或导致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物不安全状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高校安全事故大的发生。

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人的因素,环境因素是作为大学生安全事故的机会因素,而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关键因素则是管理方面的因素。在人的因素方面,学生作为安全事故的主体,其个人或者对他人的不安全行为必定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浅薄,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出现上当受骗等现象。在环境因素方面,因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各种激烈竞争导致的就业压力,对学生的思维和思想的产生了很大影响。好多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自暴自弃或者走极端,然后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管理因素方面,一些高校对学生安全文化教育的管理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他们忽视了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管理对学生安全的影响。高校对安全文化教育管理认识不足,不能使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较好体现。

由此看来,影响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因素是整体性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因此,要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对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有充分认识。

3 在和谐校园中构建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安全文化教育对于和谐校园建设有重要意义。利用文化影响学生深层次理念,并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素质和安全修养是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要重视在和谐校园中构建安全教育体系。

3.1 关于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

3.1.1 和谐的安全文化。

提高安全文化水平,强化全民意识,对于和谐的安全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高校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在大学生文化本身和社会文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安全文化教育中融入和谐理念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安全文化教育在大学文化中的作用。让安全文化通过和谐理念转变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让高校安全文化成为和谐建设的一部分。

3.1.2 知识守护生命。

我们是知识的群体,要学会利用知识的力量来保护生命,保护自己。知识不仅仅给人力量,还带给我们安全。用知识守护生命,需要我们以人文的精神对待每一条生命,对生命要有足够的重视,要怀有敬畏之心。因此,我们做到遵纪守法,在以后的日子里,学习用知识来保护自己,保护生命。

3.1.3 运用科学的方法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是多种灾害类型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也是对人类威胁最大和造成人类损失最大的灾害。在面对灾害时,就需要我们利用科学的方法,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将灾害的威胁降低到最低程度。

3.1.4 文化安全。

文化教育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和源泉。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以及各种文化的冲击,容易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这阶段需要教师对学生接触的文化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习安全的,对自己有益的文化知识。因此,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我们对“文化安全”有足够的认识和体会。

3.1.5 心理安全。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阶段,外界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容易受到社会因素,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矛盾,经济窘迫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发展,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需要把心理安全提高到战略性地位。高校老师在学生遇到心理压力过大或者产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如何释放压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3.1.6 让学生进行安全实践和培训。

学生进行安全实践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安全实践和培训,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例如进行地震演练,先传授学生关于地震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避震,如何在地震中逃生的技巧,然后定期突击地震演练,让学生把学习的与实践结合,从而提升自己的安全素质。例外,还可以进行火灾逃生避难演练等。通过对多所高校调查发现,在地震或火灾来临时,那些平时有进行地震演练或火灾逃难演练的高校在遇到这些灾难是人员伤亡都比较小,而那些没有进行相关演练的高校在灾害来临时造成的伤亡往往很大。由此看来,要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学生的安全实践和培训也是重中之重。

3.2 建设和谐校园,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的措施

3.2.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要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并以人文主义教育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核心。高校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以人为本”的真正思想。让所有学生能够激发“关爱生命,和谐发展”的氛围,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环境,打造和谐校园

3.2.2 完善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框架。

和諧校园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是校园发展的指导,是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制度体系。用科学的力量来构建校园安全文化教育框架,需要大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构建安全责任制网络,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让大家都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建立科学的用来进行奖励惩罚的评估体系和安全体系,并以此来确保安全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2.3 对校园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的监控设施、通讯设施和消防设施等是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重点。对于高校的消防设施,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补充。其次是作为高校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监控设施要做到保证设备24小时的正常运行,如果发生设备损坏或故障,要及时修理。然后,通讯设备的正常工作可以保证信息的畅通。完善的基础设施才可以保证校园安全建设,因此构建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3.2.4 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需要提升师生安全意识。要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需要师生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齐抓共管,营造高校师生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提升师生安全意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为学校的安全文化体系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

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学校领导和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高校在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式时,要选准改革目标和方向,要稳扎稳打。如此,我们的高校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田冬梅,谭凯旋,姚建;《论安全文化教育》[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2] 刘兵;《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3] 黄俊歆;王海桥;田峰;《大学生安全教育及其方法和形式探讨》[J];安全;2016年

作者:方旭

第4篇: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初步设想

一、学校理念系统:

1、学校简介——文字叙述(待完善);

2、核心理念——人文博雅、美术特长、中西融合、英语加强;

3、校徽——待设计;

4、校训——德至真善、学贯中西;

5、校风——待考虑;

6、教风——爱生、乐教、博学、善导;

7、学风——乐学、善思、自信、笃行;

8、校歌——待普及;

9、校务公开——决策公示;

10、教师风采——待完善;

二、学校文化的主题系统:

A、党建文化: B、课堂(余)文化: C、德育文化: D、制度文化: E、环境文化 F、行为文化 G、年级文化 H、班级文化

三、学校的形象系统

(一)、升旗仪式:立正、注目、唱国歌(?)

旗杆两侧标语 :“共爱协和高中 同升五星红旗”

(二)、文化长廊

1、北楼三层南面玻璃窗:高二年级——文化长廊(学科名人榜)

2、北楼四层南面玻璃窗:高三年级——文化长廊(国学)

3、北楼三至四层东楼梯墙壁:高一年级——文化长廊(《弟子规》)

4、北楼三至四层西楼梯玻璃窗:待考虑;

4、从中楼到北楼两侧:待考虑;

5、所有的顶棚;待考虑;

1 / 3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

(三)、艺术长廊

1、玻璃房道路两侧:美术长廊 名人名家作品、学生优秀作品等;

2、进门左侧道路两侧:艺术节、体育节活动展示、优秀拓展课展示;

(四)文化名人雕像统一设置 外国名人:左侧;中国名人:右侧

1、文化广场:名人雕像集中摆放;(新增)

(五)良好习惯 终生受益(食堂墙壁)

1、举止文明的习惯;

2、遵守秩序的习惯;

3、讲究卫生的习惯;

4、勤俭节约的习惯;

5、诚实守信的习惯;

6、守时惜时的习惯;

7、懂得感恩的习惯;

8、严己宽人的习惯;

(六)、爱我中华、报效祖国(祖国大好河山图片展常态)

1、北京故宫;

2、长城;

3、杭州西湖;

4、苏州园林;

5、安徽黄山;

6、桂林山水;

7、西安兵马俑;„„

(七)、门口电子屏幕常态展示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天道酬勤”

3、“聚精会神抓教学、真心真意为学生”

4、“我学习、我快乐” 等等(待考虑)

(八)、学校的标准——

1、标准logo:已有;

2、标志性建筑;

3、标准字:宋体?

4、标准色:蓝色

5、规范的英文翻译;已有;

6、办公用品的标准设计:信封(已有);信纸、教案纸(已有)、学案纸、名片、传真纸、便函纸、便签纸、请示报告、各类简报纸、会议记录本、笔记本、文件夹、档案袋等、纸杯等生活用品。

7、学习用品的标准设计:练习本、英语练习本、五线谱本、纠错本、课堂笔记本等;

8、展示类的标准设计:前厅的标准设计和装饰、校车、橱窗、前台等

2 / 3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

9、公关类的标准设计:报纸刊头(如校报、事事关心等)、期刊刊头(《协高教研》)、请柬、邀请涵、通知、挂历版式、台历版式、日历版式、明信片版式、胸徽、校服、公文包。

(九)、学校文化传播载体标准设计

1、学校宣传画册、卡片的标准设计

2、学校网站标准设计制作

四、学校环境系统

1、建筑物命名及包装:包括大楼、道路、广场等全部建筑物取名,安装文字

2、校园建筑指示牌与展示牌设计:包括公共指示牌、户外广告牌、建筑物标识使用规范;楼层指示牌、导示牌、部门标牌、学校标牌、标识符号(如禁止符号、环境符号等)、各场所分布导示牌、方向指引牌、告示牌、公告栏等。

3、校园环境整体规划。文化设施、小品、雕塑、文化墙、绿化等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与安排。

4、专用教室(校史、音、美、舞、心理、史、地、理、化、生)标准设计

5、办公场所装饰

3 / 3

第5篇:校园文化体系解读

大坡坪学校办学理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引领。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对提升学校文化品味,丰富校园生活,构建和谐校园,激励师生工作和学习热情,彰显学校特色,提升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今年,学校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等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随着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学校重新成立了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榆中县大坡坪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和《榆中县大坡坪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乐”为主题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全面启动。

一、 学校基本情况

榆中县大坡坪学校始建于1949年,地处榆中县三角城乡龚家屲村。现有教职工7名,学生24名。设有教学班级6个,附设学前班一个。学校占地面积6415平方米,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有教室四幢8间共412平方米,教师办公用房8间134平方米。

学校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领导与教职工、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关系融洽,积极向上;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正逐年提高,教育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校园文化主题的构建

乐是一种心境,乐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知之不如乐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自由审美境界。其境界很高,内涵丰富,不是单纯的、低级的感官快乐,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乐,是一种个性,可以从古代教育传统中找到很多,有审美自由,欣欣快意、欢心鼓舞的意思。我们的教育就既要有理想原则,又要有生动情致。理想原则让大家的内心趋向的目标更高更远,而审美自由则能让老师教学时不觉得是在被动地教,学生学习时不觉得是在被动地学,完全达到忘我的境界,摆脱功利,摆脱束缚,达到乐学乐教,享受课堂。这是大坡坪师生奋斗的目标。

我们期待:走进校园,随处可以看到微笑亲切的老师,随处可以见到笑颜如花的孩子,生生的交往,师生的交流,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惬意,多了一份舒服!

我们恪守:老师课堂上兢兢业业,课后无私奉献,同时课堂让老师也成长也陶醉,奉献让老师也愉悦也幸福。老师是在享受教育,享受课堂。因而乐在其中。

我们修炼:“乐”在榆中县大坡坪学校,体现在教学艺术,特色课程,修身养性中。面向全体学生,打造精品节目,将学科教学的文化植入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在学校教学中把艺术教育学科化,学科教育审美化。从而形成属于榆中县大坡坪学校的一种独特的课程思路与校本范型。当然,这种特色不但在学生中体现还延伸到教师中,因为只有美的老师乐的老师才能教出美的学生、乐的学生。于是,我们大力提倡和扎实推进教师的社团建设,要让教师们“雅”起来、“美”起来、“欢”起来、“能”起来。

我们追寻:榆中县大坡坪学校的游戏文化也是一种“乐”,她不再单纯的是做几个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游戏精神,即追求自由的审美精神。让儿童享受童年的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是非功利的,是审美的。当教育在儿童那里成为和游戏一样快乐的事,那么,教育还会让儿童感到遥远和陌生吗?

榆中县大坡坪学校的“乐”文化还处于建设中,我们的解读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而我们的行动更需要坚定和奋发。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乐”文化正在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她必将成为榆中县大坡坪学校全体师生的精神财富和愿景引领,成为我们前进的号角和旗帜。

“乐”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我成长,我快乐”是校训,也是口号。“我”是学校,是老师,更是学生。“成长”包括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学生,都要在成长中享受快乐。 “乐”是一种心境,更是一门艺术。教师“乐”教,在奉献中享受快乐,在成长中寻求快乐。学生“乐”学,在汲取中感受快乐,在成长中享受快乐,知礼——乐;懂理——乐;健康——乐;成长——乐,能歌——乐;善舞——乐;运动——乐;自由——乐;诚信——乐……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快乐学习每一天,快乐生活每一天。”以“乐”为目的,创造“乐”的氛围,以“乐”为主题,打造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家长文化、课程文化……

(一)校训:我成长 我快乐

(二)校风:乐教、乐学、乐长;

(三)教风:厚德乐、敬业乐、爱生乐;

(四)学风:乐习、乐思、乐创。

学校使命:给儿童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一个崇高幸福的向往;给教师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一种美好的教育追寻

发展愿景:通过三——五年的努力,把榆中县大坡坪学校办成特色鲜明、和谐快乐、质量过硬、师生幸福指数高的小学。

二、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

正所谓“环境育人”。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首先加强了环境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今年初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投资近万元,学校在原来绿化的基础上,扩大了绿化面积,种植了近百棵云杉、红花槐、刺柏、红叶海棠、垂柳等树种,并对校园内原有的树木、绿化墙进行了精心的修剪,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觉到一种绿意盎然、清爽宜人的感觉。结合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学校上半年硬化操场1600平米,并将学校所有建筑贴了外保温材料,内外进行了粉刷。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荒草凄凄、满目苍夷的荒凉景象不复存在,校园里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对于美化校园,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早、晚清扫,中午保洁,每周一次大扫除,各班成立“红领巾文明监督岗”。美化的总体要求是:清洁大扫除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打造靓丽校园。

(二)主题文化建设我们进行主题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乐”的影子。

(1)主题文化墙: 将建以乐为主题的文化墙。 (2)区域文化 (2)宣传栏:

将设在大门入口左侧,共16各版面,包括学校简介、办学思想、校长寄语、领导分工、教师队伍、大队部、特长教育、学生之星、快乐剪影等内容。

(3)校徽、校训:榆中县大坡坪学校校徽由蓝色的圆圈与快乐的“人”和育人的“手”组合而成,图案简洁,含义深刻。

蓝色环形外圆的寓意:蓝色环形外圆象征宽阔蔚蓝的知识海洋,寓意着学海无涯。黄色代表学校地处白虎山这片肥沃的黄土地。

主图案由“大坡坪”的汉语拼音首字母“D、P、P”演化而来,是一个快乐成长的“人”。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我成长,我快乐”,突出学校以“乐”为核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

黄色的“Y”是基础。既是“育”的汉语拼音首字母“Y”,也是一本打开的厚书。既是育人的双手,又是展翅翱翔的雏鹰;既象征着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快乐成长,也象征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丰富的养分快乐成长。

(三)区域文化建设

在加强主题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注重区域文化、功能室文化建设,凸显文化的多元性。

(1)门卫室:将张贴相关门卫制度;横标:责任重于泰山。

(2)教室:将制作包括班牌、信息栏、黑板报、室内文化墙、图书角、卫生角、班训、班级理念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年级特点和班级特色。统一布置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及名人字画。

(3)教师办公室:要求摆放有序,布置得体,体现教师的个性创造。统一布置了《中小学教室职业道德规范》等和一些书法作品。

(4)教学功能室:充分体现各功能室特点,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努力学习。

(5)运动场: 体现健身、拼搏、友谊、团队精神。书写了大幅标语“运动、健康、快乐、成长”。将张贴关于篮球、排球、羽毛球、田径等运动项目相关知识的宣传画。

三、活动文化建设:在活动中熏陶品德

活动文化建设是将“无形化有形”。总体要求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在活动中得到教育。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以“乐”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每学期(年),我们将开展了“教师快乐之星”、“学生快乐之星”的评选;组织了以“乐”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竞赛、绘画比赛,对获奖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

2.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每年“六一”前后举办一次,历时半月。结合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设计主体活动,弘扬时代主旋律,发现和激励有文化艺术特长的学生。

3.开展“文学之星”、“体育之星”评选活动。

每年由学校严格组织评选出一年一度的“文学之星”、“体育之星”,并在 “六一”儿童节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了感恩奋进、自强不息。

4.举办趣味运动会。

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趣味两次运动会。通过运动会,增强了师生体质,培养了团结合作、奋力拼搏的精神。

5.扎实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榆中县大坡坪学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开展活动。扎实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生实际,设置了学生课外特长培养项目,包括足球、跳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经典诵读、书法、绘画、计算机、棋类、阅读等。

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将有效地改善了我校育人环境,文化氛围渐浓,诚之风日盛。

四、课程文化建设:深化诚信教育内涵

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快乐教师,构建快乐课堂,培养快乐学生。

(一)要构建快乐课堂,首先要有一支快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开展乐教育,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并通过各种制度建设把快乐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

(二)构建诚朴课堂,重点是将快乐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将快乐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快乐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快乐的心境。

五、制度文化建设:让制度守护校园

(一)集思广益,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工会首先收集整理了学校原有各项制度,《快乐教师评选标准及程序》、《快乐学生评选标准及程序》,广泛征求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各年级教师代表,结合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各项制度。最后,将各项制度提交教师代表讨论、修善。

(二)将以“乐”为主题的活动制度化

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以“快乐”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作文、绘画、演讲比赛;每学年评选一次教师、学生“快乐之星”。这些常规化的活动,使我校以“乐”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建设更加规范有序、成效显著。

当然,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求索之路漫漫而艰辛。我们将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挖掘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榆中县大坡坪学校

二○一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6篇: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结构图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一、校园文化核心主题

校园文化的主题定位课题研究 校园文化主题总述

校园文化主题理论依据及体系架构

学校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研究,学校自身文化积淀提炼 校园文化主题运用概述 学校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概述

二、学校理念系统

办学哲学与办学精神提炼概述,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一体化研究。

将校园文化主题思想充分体现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充分阐释其意义。

2.1校训 2.2校风 2.3教风 2.4学风

三、学校形象系统

3.1 学校VI设计部分

3.1.1、形象识别系统基础设计部分

a)、项目标志:包括图形及释义、标志造型的视觉修正、标志造型的数值化(即标准作图)、标志色彩的定义、标志运用尺寸的规定和放大及缩小的视觉修正、标志的变体设计。 b)、标准字:包括项目名称标准字体的规范化设计、项目名称标准字体的数值化(即标准作图)、项目名称标准字体的变体设计、项目名称印刷专用字体的规定。

c)、标准色:包括标准色的设定、辅助色的设定、特殊用色的设定。

d)、象征图形:包括象征图形的设计、象征图形的构成形式。 e)、标志与基本要素的组合规范:包括标志与项目名称基本组合规范、象征图形组合规范。

f)、项目名称英文翻译规范。

g)、项目简称:包括释义、使用规范、禁用规范。 h)、项目专用商标:包括使用规范、禁用规范。

3.1.2、VI应用设计部分之项目事务用品类

包括名片、信封、信纸、传真纸、便函纸、便签纸、请示报告、各类简报纸、会议纪要纸、签发稿低、笔记本、文件夹、手提袋、档案袋等。纸杯等生活用品。

3.1.3、VI应用设计部分之展示类

交通工具形象规范、展示架、展示台、橱窗标头设计、旗帜。

3.1.4、VI应用设计部分之公益公关类

报纸刊头(如校报等)、期刊刊头(如课改简讯、校园简报等)、请柬、邀请涵、挂历版式规范、台历版式规范、日历版式规范、明信片版式规范、、胸徽、公文包。

3.2校园文化传播载体设计

学校宣传画册设计 学校网站设计制作 校服设计

3.3学校校歌创作(词、曲)

四、校园环境系统

4.1、建筑物命名及包装

包括大楼、道路、广场等全部建筑物取名,安装文字 4.2、校园建筑指示牌与展示牌设计

包括公共指示牌、户外广告牌、建筑物标识使用规范;楼层指示牌、导示牌、部门标牌、学校标牌、标识符号(如禁止符号、环境符号等)、各场所分布导示牌、方向指引牌、告示牌、公告栏等。

4.3、校园环境整体规划。文化设施、小品、雕塑、文化墙、绿化等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与安排。

4.4、标志性景观、雕塑、局部文化小品设计与施工(单独报价) 4.

5、长廊文化设计、墙壁文化设计及施工 4.6、文化墙、班级文化窗设计及施工

4.7、专业性教室(卫生特征特色专业、技能训练、演示、录播、校史、音、美、舞、心理)设计及施工

4.8、办公场所装饰

五、学校行为规范

第7篇:构建中小学校园安全体系,打造平安校园

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工作的首要职责。在教育地位如此突出的今天,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事件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人们开始质疑:为何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当前的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究竟是何种状态?针对近几年出现的各种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安全事故每年呈现上升趋势,怎样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呢?

一、通过材料看现状

材料:2014年9月全县校园安全专项检查存在问题及隐患通报

(一)办学条件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1、个别学校部分师生还在D级危房里办公、上课,某学校食堂属D级危房仍然使用。

2、学校设施设备破旧、破损不及时更换处理。如窗户玻璃破损、教室吊扇摇晃、电线线头裸露在外、校园体育设施设备破损、摇晃、日光灯或明或暗、灭火器过期或无法使用。

3、 宿舍拥挤:某中学2间简易宿舍住学生65人,教室4间,住学生150人。

4、少数学校教室外展板不锈钢管两头锋利、宿舍床架的钢管头及帮扎床架的铁丝头,存在安全隐患,易造成学生伤害。

(二)交通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1、学校门前无减速带、无交通安全标志;

2、部分农村学生往返回家交通困难,存在乘坐微型车、拖拉机、三轮电动车等非法营运车辆上下学现象;家长缺乏安全意识,用摩托车、电动车超员接送孩子上下学。

(三)行为习惯带来的安全隐患

1、课间不文明的冲跑;

2、集体活动或学生上下楼梯无序拥挤,在走廊上打闹,做危险动作。

3、个别学生因各种因素不能正确面对,导致上吊、喝农药、跳楼等自杀自残事件发生。

4、个别学校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不强,学生之间发生矛盾不能正确化解,导致发生学生群殴事件。

(四)食堂餐饮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学校自供营养餐的面包无安全标识;学校食堂留样制度不健全、食品留样不规范;社会化承包食堂的食品采购、保鲜监管不到位,学校安全责任书未签订;学生宿舍管理不够规范,存安全隐患。

(五)安全保障意识不强

个别学校保险工作不到位,尤其是校方责任险的参保续保工作不重视、不及时。个别学校校内已经发生安全事故,但学校校方责任险仍未上交。

(六)校外安全事故呈现上升趋势

暑假期间,学生非正常死亡5人,其中交通事故死亡3人,私自下河溺水死亡2人,与去年暑假相比,非正常死亡学生大幅度上升。

二、通过现状查找问题

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事件频发,背后隐藏着何种更加深沉的思考,是什么的缺失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剖析中小学在校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保卫祖国未来平安健康成长,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一)、部分农村学校投入不到位,学校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不强

因学校建设经费不足,个别学校校长、学校负责人对学校安全工作没有摆正位置,学校建设与学校安全建设脱节。《学校安全投入保障制度》落实不到位,学校每学年安排的安全工作专项经费(消防器材的检修更换、校舍检修加固、电路维护、供暖设施维修、安全隐患整治、安全知识宣传、事故应急救援、先进个人的奖励等经费)没按标准落实。

(二)安全意识淡薄

1、学校安全工作重表面,轻实际

部分学校谈到安全管理时,观念还仅停留在治安管理的范畴,对能够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安全生产方面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领会,对校园中的各个场所、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基础设施、教学设施、设备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不能做到胸中有数,同时在师生中也缺少安全文化的氛围,因此使得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成为薄弱环节,即使发生事故,着眼点也是主要强调客观原因,没有认识到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上的失误。“在实践中,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非常害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表面上、观念层面都非常明确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内心深处、行动层面,面对升学的压力和追求考试成绩的动力,对学校安全工作往往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

2 注,也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

2、家长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

很多家长忙于工作而没有尽到对孩子的监管义务,或把监管义务交给家中老人,导致学生上下学、双休日、节假日出现监管空白期,学生私自外出游玩,下水游泳,导致学生交通事故、溺水事故频发。家长与子女交流沟通时间少,对子女安全教育缺乏引导;部分家长法制意识淡漠,不能理性对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不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解决问题,导致矛盾冲突扩大化。

3、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已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一大瓶颈。

首先,在校中小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但安全意识淡薄,行为缺乏理性,做事易冲动。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呈现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盲从性交错的时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行为往往不计后果。许多老师反映,对学生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学生只愿听好话,听不进批评,同学间、师生间交流交往稍不注意就会产生问题。如有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如走路碰撞、看不惯个性发型和服饰等,就采取单打独斗,甚至找社会人员“报仇”等严重对抗行为,容易导致校园犯罪的发生。其次,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长期由老人或其他亲人担任监护的留守儿童增多,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另外,问题家庭层出不从。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班级都存在单亲或重组家庭,此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其中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安全意识薄弱,容易冲动,行为表现情绪化,与他人相处时极易发生冲突,成为影响校园安定的隐患。

(三)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不到位

开展安全教育无疑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护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应对当前社会复杂治安形势所必须的手段。然而,学校、家庭、社会当前的安全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

1、学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教育内容不完善,安全文化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国家目前尚无统一审定的中小学安全文化教育教材,全县中小学,也缺乏安全教育的校本教材,教育内容也只是停留在各种集会的口头宣讲‚“不准玩火”‚“严禁下河洗澡”‚“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等成为集会口头禅。所以,学校无法把安全文化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系统而完

3 整地教育。加之目前学校还没有专人负责安全文化教育,教学方式也忽视了学生体验这一关见环节,所以不仅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学习无兴趣,而且教师教学也没有动力,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教育时间被挤占、安全教育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都较为突出,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有的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漠视态度,有的存在惩罚和过激行为等,容易导致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教师发生冲突。

虽然,我国规定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要求各级学校必须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一些中小学也开始重视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但大多还停留在浅层次训练和“作秀”层面,大多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没有探索到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也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其内容有限,操作不规范。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不到位,使得多数中小学在校内安全、校外活动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等方面的教育至今仍是空白,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防范和自护,当安全事故发生时,学生往往惊惶失措、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正确逃生和避难,中小学校如何扎实有效开展专项安全教育活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己经迫在眉睫。

2、家庭安全教育滞后

部分学生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孩子的各种安全教育和品行教育,如辨别各种社会危害,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未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和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纠纷。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谁要欺负你,就还手打”等所谓的“不吃亏”教育,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时动辄拳脚相向,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3、社会教育缺乏协调与合作

当前学校的安全教育大多存在着由学校单打独斗的教育形式,虽然学校工作能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也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但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却是各管各的事,说起来大家都重视,但行动起来缺少协调和合作,效果不显著。诸如交通安全的教育,学校层面花了大力气做了不少宣传教育,但一到社会的大空间里,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又如学校每年都举行学生防溺水教育,但由于家长在家没有做好教育和监管,缺乏街道社区、村委会的协调和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消蚀了防溺水教育的效果,导致学生溺水事故频发。

(三)校园安全保障系统存在漏洞

屡屡出现的校园惨案拷问校园安全保障系统的漏洞,给校园安保敲响了警钟。当前,各中小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体制不顺,学校安保负责人大都由校长、政教主任、大队辅导

4 员或总务主任兼任,缺乏安全工作实践研究。另一方面,因资金限制,很多学校缺少专业安保人员。调查显示,有80%的学校保安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和防御能力,有35%的保安没有保安资格证,还有些农村学校由于食宿条件差,保安人员留不住,能留下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安保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保障,无形之中削弱了学校安全保卫力量,使得治安保卫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从而造成了校园治安保卫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

其次,部分学校物防、技防设施陈旧、经久不修,难以发挥防范校园突发事件的作用。2014年9月,教育局开展学校秋季安全专项行动,检查中发现一些学校物防设施配备不齐全,电棍不能充电,围墙红外线、报警器等监控设备损坏,难以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适应形势需要的、统一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体制也还没有完全形成,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和联络机制还不够健全,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已不足以应对新时期越来越复杂的校园安全问题。

(四)缺乏应急处置能力

中小学校园,是未成年人聚集的场所,也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薄弱环节。目前,许多中小学校存在侥幸心理,编写应急预案敷衍塞责,走形式的较多;二是编写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模拟国家突发事件总体预案的基本框架,制作太宏观、太笼统,凸显“粗”和“大”;三是预案体系不健全,相关协调性不强等。同时,亦未很好地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仍把应急管理当作学校管理的偶然内容,缺乏校园安全风险评估预测,将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应急意识的淡薄以及应急管理理念的滞后导致应急能力的薄弱。在面对犹如入校恶意害这种突发事件的时候,大部分师生都是方寸大乱,束手无策。虽然各学校己经将消防演练、抗震逃生演练、防恐怖演练作为学校安全常规工作来抓,但演练缺乏规范,实践效果不强,真正面对突发事件实行应急处置,手忙脚乱,因此中小学的应急教育工作急需加强。

以上问题都是新时期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盘根交错, 导致校园安全管理现状令人不满,影响“平安校园”创建水平和社会安全稳定。因此,学校安全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三、中小学校园安全体系构建

校园安全问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采取相应有力的措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络构筑系统,才能有效阻止校园安全问题的重复上演,保证校园的平安和谐。

(一)校园安全校外监管体系的建立

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仅要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尤其需得到消防、交通、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的专业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指导,有计划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在法制法规教育层面上掌握安全知识,指导专业演练,构成安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如交警部门在法制法规层面上有计划地进行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工作;公安部门负责校园周边的综合治理;消防部门有计划地进行消防知识的宣传工作,并对灭火基本知识和技能及演练进行现场指导;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进行防疫卫生知识的传授,并对意外伤害时的自救、自护进行实践行为指导。改变过去单一地以学校进行安全教育的落后做法,把封闭型教育转变为开放型教育;把单一传授安全知识,转变为在认知基础上,加强行为训练教育;把学校过去单一的教育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型教育,增强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二)校园安全组织体系的建立

建好机构,抓好队伍是前提。学校安全组织体系具体指学校安全保卫领导机构、学校安全保卫实施机构。学校安全保卫领导小组组长是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校长,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安全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统一指导。学校安全保卫实施机构,一般是学校安保人员、办公室、班主任等,职责是依法维护学校范围内正常的治安秩序,配合公安机关及时查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国家、集体财产不受侵犯,保护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

(三)校园安全制度体系的建立

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保障。学校安全制度是指符合现代教育基本理念,以学校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预防和安全事故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制度。中小学校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有针对性地建立保障师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校园保卫制度、巡逻制度、值班制度和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并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要完善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要熟悉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薄弱环节和潜在隐患、具体制度和应急防范措施等,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迅速、果断、有序处理,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校园安全教育体系的建立

以学校教育为核心,有机结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型安全教育,全方位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使之安全教育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

6 让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效预防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

1、以学校安全教育为核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规范化、系统化,时刻处处警钟长鸣。学校应根据不同季节、学生不同年龄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心理障碍、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疏导、防诈骗、防拐骗等需要长年教育外,每月确定一个安全主题,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这样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知识普及和实践演练,润物细无声地自然融进学生头脑中,提高学生防范和自护能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倍地珍爱自己宝贵的生命。

2、家庭安全教育积极配合

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师就是家长。家长是安全知识的传播者,是安全行为指导者,是安全行为实施的监督者。因此,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安全自救的技能,如防骗术、游泳技能等,或者引导他们参加那些安全系数高的活动,让他们远离各种危险源,杜绝各种事故。在广大农村,对于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则要由他们的近亲或者村干部进行安全教育、管理。

3、安全教育方式多样化

学校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条件,可以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经常化的安全教育培训,但培训形式要结合实际、要丰富,可定期邀请公安、司法、交通、消防、心里辅导站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学校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防火教育、禁毒教育、心理辅导等,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禁毒教育展、交通安全教育片,组织学生参加‚珍爱生命,安全出行‛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签名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不安全环境自护自救的模拟训练及预警演习,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甚至将学生送到有关单位现场观摩。另一方面还可聘请校园安全员给师生现身说法,这种效果会更好。

(五)校园安全预防体系的建立

1、提高安保队伍专业化水平。针对部分学校门卫、安保人员缺乏等问题,学校要努力争取;提高现有安保人员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提高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安保人员门槛准入标准,没有保安资格证的“保安”一律不能进入学校保安队伍;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现有保安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提高安保队伍专业化水平。

2、加强校园“物防”、“技防”建设。中小学校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配齐配足“物

7 防”、“技防”设施,并定期进行维护、维修,确保安保设施正常运行。还要在原有“防暴头盔、防爆灭火器、钢叉、防刺服、防刺手套、约束绳子、橡皮棍、全球眼、电子报警系统、围墙红外线”等“物防”、“技防”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中小学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学校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提高校园安全技防水平,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3、实施“警灯工程”,加强校、警联防。为加强校、警联防,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组织开展以“警灯亮起来、警察上街来、学校动起来、治安好起来”为主要内容的校园“警灯工程”建设,突出中小学、幼儿园上下学时段校门口“见警察”,学生途经主要路段“见警车”,校周边“见警灯”;在学生上学、放学等重要时段加大警察巡逻力度,尤其做好校园周边安全巡逻和校门口交通疏导,着力强化校园周边地区巡逻防控,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置。

4、加强家校沟通,实行家校共治。实现家校联动,吸纳志愿者家长积极参与到校园安全建设。学校或家长可以带头组织建立家长志愿者“护苗队”, 开辟“护苗绿色通道”, 开展护学志愿服务行动。在学生上、下学期间引导学生接送车按指定地点停车、护送学生安全进出校门、疏导校门口的交通、指挥社会车辆有序通行,关注校园周围的环境,开展安全巡查,及时发现校园安全隐患,汇报解决,努力构筑校门前“最后500米”安全带,杜绝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

(六)校园安全应急体系的建立

校园安全的保障不应等事故发生之后再来分析原因,而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綢缪,提早做好校园安全风险评估预测,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不要让安全工作停留在单个层面的认识上,把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结合的应急管理工作模式延伸到学校应急管理的方方明面。组建由校领导、青年教师、后勤人员和保卫干部参加的校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教育、演练、管理一体化,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全社会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保障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8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引导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思想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力图建设品位高、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高校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性。它包括知行统

一、爱国情怀、社会良知、义荣归心、求真、审美、向善、立志、慎思、笃行等社会公共精神和个体内心修养。所以,我们应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高校校园文化之中,使之成为其纲领和灵魂,并具体体现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样式,深深地浸润青年学子的心灵,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优雅上进的精神风貌。

丰富校园文化渠道,营造和谐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目于思想道德品质的陶冶和塑造,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这就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地艺术化,充满文化意味,真正形成催人向善、求真、致美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为了学校的价值目标自觉地努力工作、学习。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增强校园文化服务功能,培养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和繁荣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平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也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文化的质量,某种程度上也反映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水平。只有把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员工的意识。要切实关心大学生的成长,解决他们在成长成才中的困难。要把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的和谐成长促进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道德基础。

第9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滨州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许明清

[摘要]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作用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中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也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本文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基本措施来保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对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作用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中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它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也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环境是一个社会、一个学校借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学校、任何社会都依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的优劣制约某个群体的发展程度。优良的文化环境使人心情舒畅,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其生存质量;恶劣的环境不仅扼杀人们的创造性、积极性,而且还会降低其生存质量。一个在社会上和国际上有影响、有声望的学校,是不可能建立在恶劣的校园文化环境基础上的,恶劣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就谈不上校园的和谐。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民主、公正、诚信、安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反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切人员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人 1 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的表现形式是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爱护集体、爱护公物、追求真理、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尊师重教、关心学生、遵纪守法、爱护校园绿化、注意环境卫生、注意形象、为人师表的道德风尚、礼仪、行为准则;追求尖端科学、研究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等的物质形态。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不断积淀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所在。”

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人和人、人和校园、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教育学生、武装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寓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还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面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让全体学生牢固树立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摆脱贫穷落后,争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认识,已成为当今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让学校的全体学生树立和巩固这一共同理想,并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刻苦努力学习、奋斗终身,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题和重要使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重要阵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在全体学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这种精神深深融入每一个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全体学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的。明确这一荣辱观,不仅从思想上、行为规范上划清了荣 3 耻界限,而且还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在某些青年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成绩弄虚作假;缺乏爱国主义热情;同学之间关系冷漠,缺乏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爱心,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等,最根本的就是荣辱观的缺失。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设中,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家庭亲情、人间友情和社会真情,讴歌真善美,学生努力营造新型人际关系,促进校园的和谐。

和谐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就把握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基本措施来保证

1、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第三,“以人为本”是一种工作方法,要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追求最广泛地调 4 动人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是教师和学生,享受者也是教师和学生,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应该是既包括以学生为本,也包括以教师为本。为此,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时时处处为“两个主体”服务。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者同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提高管理的效用,主动让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和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给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甚至决策权。拓宽民主渠道,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使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要实现依法治校,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要注重关心和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实际困难,体现人文关怀,尤其要注重完善困难救助体系,让家庭贫困师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关爱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学会正确看待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培养其和谐思维、和谐精神。

2、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单一专业型向具有综合素质的宽基础型方向转变。适应这一转变,高校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本身就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叉渗透和有机结合。人文精神强调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表现人的本质及人的追求,要求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行动的合理性。适应“以人为本”的这种要求,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既要以现世关怀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又不能一味媚俗,要自觉向主导文化和高雅文靠拢,不断提升自身品位,贴近师生文化生活,满足师生 5 文化需要,尊重师生的文化权利,弘扬人文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在实质上是人文性质的,它体现的主要是人文思考和人文精神,但人文思考需要科学思考来补充和提高,人文精神需要科学精神来

整合和校正。科学精神强调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方式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没有科学精神的渗透、整合与校正的人文精神,极易走向虚妄、迷信、蒙昧和反理性歧途。对校园

文化只有注入理性和科学精神,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新、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才能有效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3、正确处理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目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作指导,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本质上看,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已不再是一方净土和“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对高校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大众文化的一些特征。大众文化是“一种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像大众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大众文化是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具有现代形式的文化,它是来源于并反映群众生活,表现群众生理和心理需求并通过现代工业手段大量复制出来的、以娱乐性为主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追求,以满足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需求为己任,它的功能偏重于娱乐效应,它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作用,坚持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体现多样性的基本方针,校园文化中既要有代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精 6 神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大量的满足师生员工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需要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只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性、选择性地吸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参考资料]:

1、葛金国:《校园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周作翰:《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萧枫:《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读本》,辽海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大学生荣誉称号申请书下一篇:段管理工作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