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2022-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岭南中医药文化研究探索

【引文格式】刘莹.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岭南中医药文化研究探索[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0,44(1):48-51.

摘要:岭南中医药文化是岭南地区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有着自身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深刻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岭南特色,是岭南地区中医药卫生保健的重要载体。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具有较强的学科与地域特色,对地方医学古籍收藏较全面,具备充分的文献基础与专业研究人员参与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研究,结合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通过文献整理与研究,梳理岭南中医药文化历史,探索地方医学事业发展脉络,还原社会发展的历史面貌,为记录与理解岭南中医药文化提供新的角度与资料。

关键词:中医药高校;图书馆;中医药文化;岭南

中醫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1],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已把中医药造福沿线国家作为重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软实力载体,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颁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中医药类共有6所[2],由此可见中医药必将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医药文化创新谱写新华章。

岭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岭南医学有别于中原地区医学,自成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岭南地区人民热爱中医药,同样也喜爱中医药文化。岭南先民为应对炎热气候带来的不适和疾病,在长年应用中医药的经验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的岭南文化,在此过程中留下了一系列医药文献,促进了医药知识的普及,而医学的普及又同时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岭南中医药文化是岭南地区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有着自身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深刻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岭南特色,是岭南地区中医药卫生保健的重要载体。历史留下的医学文献资料,忠实地记录下岭南医学事业的发展历程,是研究岭南地区医学史和地方史的重要素材。医学院校图书馆有深厚的医学背景和文献基础,拥有医学与文献学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地方医药文化实践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研究现状

立足于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强大氛围和群众基础,自20世纪40年代起,就有学者开展岭南医学史的研究,1949年3月,苏寿琪在《广东文物特辑》发表《清代广东中医药文献》,整理了102种广东中医药古籍目录,并建议“如能翻印成岭南医学丛书,则嘉惠于本省人民之健康者。盖疾病与地理有连带关系,采本省医界前哲之宝贵临床经验,以治疗本省之病者,当较胜采用其他书本多矣”[3]。

20世纪70年代末,邓铁涛教授倡议对岭南医学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深入研究,并在他及广东医史同仁的努力下,最终于1997年成立广东中医药学会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标志着岭南医学研究走上了正规、系统的发展道路。2006年,广东开始中医药强省建设后,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与传承工作得到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岭南医学典籍、理论发展、临床各科、南药资源开发和岭南医学对外交流展开,岭南医学文献研究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带领下,经刘小斌、郑洪等学者后继,一直坚持开展岭南医学史、岭南医学与文化的研究,在岭南医学研究方面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1 岭南医学文献研究

在系统研究方面,高日阳、刘小斌合编的《岭南医籍考》[4],对1949年以前的岭南中医药著作进行系统地整理,收录书藉577种,并列出各书版本与馆藏地,有利于下一步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對岭南医学文献整理研究,以我校图书馆刘芳的《民国时期岭南医学文献在我国医学史的作用》《试析民国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民国时期岭南医籍的整理研究》等[5-7]论文为代表。刘芳还在科研基金的支持下,建成现存民国时期岭南医学文献书目数据库,收录书目200余种,已开放使用,平台除收录中医文献,亦收录使用广泛的西医教材,如解剖学、分析化学等。

岭南中医文献的专科专题研究有李禾对岭南医案的整理[8],孔祥华等对岭南本草的整理[9],郭强对眼科、喉科文献的整理[10],刘芳等对民国中医药教材、针灸医籍的整理[11-12],赖文等对民国中医期刊的整理[13]等。此外,中医名家名作研究颇受重视,如刘芳《陈仁山与〈药物出产辨〉》《岭南针灸名医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学术探析》[14-15],廖吉娜《近代岭南名医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研究》[16],刘淑婷《岭南伤寒派医家黎庇留及其著作的整理与相关研究》[17]等。

1.2 岭南医学文献的出版整理

2005年起,广东科技出版社以影印的形式出版了民国时期岭南医籍《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伤寒论崇正编》《麻痘蠡言》《伤寒类编》《岭南采药录》《山草药指南》等,2018年《中医经典古籍集成(影印本)》丛书出版。2015年,在郑洪主持下,对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材开展了岭南医籍的点校整理工作,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2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成功实践

岭南医学与文化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实际上也属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在岭南医学文化研究过程中,我校图书馆作为岭南地区主要的医学图书馆之一,发挥了自身医学文献馆藏丰富与具有专业背景的优势,学者们孜孜不倦地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并持续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我校图书馆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参与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组织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广州大典》的编纂出版工作,包括提供典籍底本与申报课题项目等,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2016年,我校图书馆深入参与到《广州大典》二期编纂整理工作,整理民国时期医学文献并提供底本影印,同时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广州大典》系列学术会议。

2016年11月16日,与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合作举办“近代广州医药与《广州大典》”学术交流会,旨在探讨近代广州医药文献发掘与中医药创新发展。此次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了13篇学术论文。学者们从医疗卫生、医药产业、医学研究与教育等各方面对广州医学事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2017年,我校有4项课题获得《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专题研究资助,其中包括图书馆的1项课题。2017年11月10日,与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药学会联合举办的《广州大典》系列会议以“广州中药产业史与品牌传承”为主题成功举行。学者们从岭南医药特点、传统中药文化品牌传承、中药产业史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为推动当代广州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

基于医史与文献学学者扎实的研究基础,我校于2018年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经济与管理学院及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申报成立了“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利用高校的优质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以改革创新的视角,做好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重点研究内容,坚持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以期为地方医疗卫生、经济、文化、教育做出贡献。基地自2018年成立至今,已成功完成2018年度与2019年度的研究课题招标。2018年课题共立项14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一般课题11项;2019年度共收到课题申报33项,其中重点课题4项,一般课题29项,课题申报数量、质量及校外单位申报量都较2018年有所提升。最终经专家评审决议,共立项16项,其中重点课题3项,一般课题13项。

我校图书馆积极参与岭南医药文化研究,以刘芳、饶媛、张晓红为代表,在岭南医药文化领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见表1)。也参与了医学专著的整理工作,如,2015年参与《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中医讲义系列》等点校工作,2018年参加《中医经典古籍集成》(影印本)的选编工作等。

3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参与岭南医药文化研究的意义

我校图书馆馆藏古籍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对岭南医学古籍的收藏较为丰富;同时医学图书馆工作者充分了解本馆古籍的特点,具备医学与文献学的专业背景,对外馆古籍及该领域文献学研究成果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我校图书馆具备文献基础与专业条件开展地方医药文化研究。一方面,系统整理岭南医药文献,利用各种参考工具与文献存藏机构的馆藏及相关数据库,展开全面的文献调研,系统掌握岭南医药文献的出版与存藏情况,结合我校图书馆古籍普查、特色库建设,建立岭南中医药特色文献数据库,为学者后续研究提供文献支撑。另一方面,图书馆通过系统整理岭南医学文献,可开展面向基础、临床与应用的中医药文献研究,探讨岭南中医药学术源流,促进岭南医学各家学术流派的建设,挖掘、整理和厘清岭南中医药发展脉络,梳理岭南中医药历史文化,探讨岭南医药文化发展历史,总结岭南医药文化的特色、内涵和精髓。通过文献梳理,结合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还原社会发展的历史面貌,探索地方医学事业发展脉络,为记录与理解岭南医药文化提供新的角度与资料。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EB/OL].(2017-10-27)[2019-08-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A/OL].(2017-09-21)[2019-08-13].http://www.gov.cn/xinwen/2017-09/21/content_5226572.htm.

[3] 广东文物编印委员会编.广东文物特辑[M].广州:广东文物编印委员會,1949.

[4] 高日阳,刘小斌.岭南医籍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5] 刘芳.民国时期岭南医学文献在我国医学史的作用[J].中医文献杂志,2005(1):1-2.

[6] 刘芳,黄凯文.试析民国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J].中医文献杂志,2006(3):6-7.

[7] 刘芳.民国时期岭南医籍的整理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1,20(8):57-60.

[8] 李禾.1949年以前岭南医家医案的收集整理及姜桂附应用状况的相关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9] 孔祥华.民国岭南草药著作《岭南采药录》与《山草药指南》整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10] 郭强.1949年以前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整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1] 刘芳,刘瑜.近代广东地区中医药教材初步整理[J].中医文献杂志, 2015(2):12-15.

[12] 刘芳.民国广东针灸医籍考[J].中医研究,2011,24(6):72-74.

[13] 赖文,范晓艳.民国时期广东中医药期刊的初步调查[C]//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全国中医药治未病养生康复学术交流大会暨期刊图书编辑与信息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论文选集.三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2016:161-166.

[14] 刘芳.陈仁山与《药物出产辨》[J].中医文献杂志,2010,28(5):13-15.

[15] 刘芳.岭南针灸名医曾天治《科学针灸治疗学》学术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10):1191-1193.

[16] 廖吉娜.近代岭南名医卢朋著《四圣心源提要》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17] 刘淑婷.岭南伤寒派医家黎庇留及其著作的整理与相关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收稿日期:2019-09-10)

(修回日期:2019-10-21;编辑:魏民)

作者:刘莹

第2篇:广州大学城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考察广州大学城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结果显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是比较积极的,但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研究生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亟需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缺少锻炼同伴和体育兴趣、学校对研究生体育工作重视不够是影响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促进研究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是根本对策;针对现状可以通过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和研究生体育选修课程;定期举办研究生运动会以及创设适合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环境等措施来推动研究生体育锻炼的良性发展。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锻炼;研究生;广州大学城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HEN Chun1,LUO Hai-yan2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xercising;postgraduate;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高校纷纷通过扩大校区或异地建新校区的方式来满足高等教育扩张的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兴起了大学城建设的热潮,建设大学城成为众多省市整合资源优势、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广州大学城是在广州市政府的统筹组织和广东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协助下,在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部对岸地区建立的以若干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构成的城市社区,总体布局采用“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结构,轴线上布局综合发展区、信息与体育共享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校区部分共分为5个组团,各组团由教学区、生活区、资源共享区、组团公共绿地构成,10所大学分布于5个组团中。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进驻大学城的学生数量从2004年的4万人,发展到2014年的16万多人[1]。

近10年来,为顺应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发展要求,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据教育部下发的《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17 200人,比2015年增加4.4%,其中广东招生计划为17 000人,广州部分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时代。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使他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基础。在全国高校持续扩招研究生的背景下,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及其生理机能现状值得关注与思考。已有学者对研究生的体育锻炼问题展开研究,但多为宏观的区域调研[2-3],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等[4-5]。也有部分学者对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及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探讨[6-7],对学生群体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关注不多[8]。本研究尝试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展开调研,分析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系统4大因素、生理机能情况及生活习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研究设计《广州大学城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问卷由31道选择题和一道开放性问答题构成。问卷效度运用专家检验法,请5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确认该问卷对问题的研究是有效的。结合专家对问卷的修改意见以及预调研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最终问卷。同时,采用重测信度法检验问卷信度,所得系数R=0.826,经检验显著水平P<0.01,表明该问卷可靠性较高,符合研究的信度要求。问卷的发放形式及回收状况为:委托10所高校的研究生院干部,以院系为单位,请各院系研究生办公室组织研究生在计算机机房通过网络问卷平台完成问卷的填写,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10所高校共1 000名硕士研究生完成有效问卷,其中女生569人,男生431人。完成调查问卷的同时,就体育锻炼等问题访问了体育教育界的专家以及部分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的领导,并组织了两次焦点小组围绕体育锻炼进行讨论,对20名研究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提纲由10道问题组成,每位学生的访谈时间为30 min以上。

1 广州大学城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1.1 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动力系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为受到多种驱动力的影响。驱动力主要以个人的需要为基础,由态度、动机和习惯等心理因素组成。

1)体育锻炼的兴趣。

体育兴趣指的是一种主动认知和优先考虑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让人全情投入体育锻炼并得到积极的体验。因此,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调研发现,25.9%的研究生对体育活动非常感兴趣;35.6%的研究生比较感兴趣;而27.7%的研究生兴趣一般;10.8%不感兴趣。这部分缺乏体育兴趣的群体,就不可能自发进行体育活动,更谈不上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体育锻炼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一种调节体育行为选择和反应的心理倾向,影响体育锻炼的效率。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可以从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得知。在“您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您的身心健康吗?”这一问题上,有96.9%的研究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说明广州高校大部分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高度认同。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向是在对体育锻炼重要性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因素,在“您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吗?”的问题上,79.2%的研究生比较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但还有16.6%的研究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部分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未能将认知化为行动。

3)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过程,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调查发现,85.2%的研究生把强身健体作为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说明绝大部分研究生能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功能。其次63.8%的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压力。还有47.6%的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减肥健美的目的,这一数据可能跟本次调研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有关,但另一方面根据访谈得知,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研究生们除了投身于科研活动之外,也开始意识到形象在求职面试时的重要性,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减肥健美。另外,娱乐消遣、修身养性、兴趣爱好、宣泄情绪、增加运动及交流交际等因素也是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总之,研究生体育锻炼呈现出参与动机的多元化特征。

4)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习惯是把思想化为行动,把信念变成习性的过程,一旦特定的情景刺激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就会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

从体育锻炼的时空特征看,79.6%的研究生在晚上进行锻炼,普遍认为白天主要集中精力学习,到了晚上,以运动放松紧张的大脑是最佳的方式,这种分时段的学习和运动还可以节约时间。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在本校的运动场地,占85.3%;其他为公寓的楼道、楼下的大平台等空间,研究生体育锻炼在空间上遵循“就近原则”。

从体育锻炼的频率来看,59.6%的研究生每周进行1~2次的体育锻炼,有8.7%的是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在校生每人每天需参加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但是从调研中得知的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频度情况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规定的相差较大。体育锻炼的强度从锻炼持续时间和参与锻炼后身体感觉来判定,研究生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15~30 min和30~60 min,分别占35.1%和34.7%,只有17.7%的研究生每天锻炼1 h,每次参与体育锻炼后身体感觉出大汗者只占28.7%。

1.2 生理机能情况及生活习惯

采用日本筑波大学片冈晓夫教授设计的《身体感觉评价量表》,询问被调查者半年内身体是否有不适症状。结果表明,有74.7%的研究生感觉“眼睛疲劳”;54%的觉得自己“没精神”;43.4%的经常觉得“肠胃不适”;接下来依次觉得不适症状分别是:肥胖、失眠、感冒、腰痛、颈椎病、耳鸣。可见,研究生的生理机能情况并不乐观,从排名前几位的症状来看,与研究生长期伏案工作以及背负较大科研压力有关,各种不适症状在同龄人当中尤为突出。

据“您的日常生活有规律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49.1%的研究生能保持早睡早起、按时吃饭的规律性生活;35.9%的在周一至周五期间能保持规律性生活,但周末和假期的日常生活规律性则一般;而有12.45%的生活是随心所欲,不太有规律的。有个别研究生在访谈中提到,他的习惯是午饭前起床,晚上三四点睡觉。无规律的生活带来身体机能的紊乱,进一步影响学业的完成。在“您感觉身体不适时,通常选择哪些方式来增进健康?”问题上,有84.2%的研究生选择通过药物或者饮食;有69.8%的通过调整生活规律来增进健康;只有46.4%的选择通过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来增进健康,可见研究生对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依然存在较大的认知与行为的脱节。

1.3 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

影响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是缺乏锻炼伙伴和体育兴趣,研究生们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但事实上由于大家的学习时间安排不一致,很难协调在一起去锻炼。因此,在调研中发现首选跑步作为体育锻炼项目的研究生达到73.6%;与体育锻炼的项目类型相吻合的情况是,在体育锻炼的形式上,个人自由锻炼占75.1%;有部分研究生则因自身没有培养起一两项体育运动的兴趣,除非有外在的动力唤起,否则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研究生们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必备条件包括:有固定的时间、热爱体育锻炼、克服自己的惰性以及有场地器材。客观方面是高校缺乏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有效引导和组织。参与调研的广州市10所高校,除了体育专业,其他专业都没有开设研究生体育课。当问及“是否希望开设体育课”时,有56.2%研究生希望开设体育课,且需求比较迫切。其次,在调研中24.9%的人回答研究生院(处)从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29.8%的人回答不清楚情况。可见,高校对研究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2 促进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建议

2.1 促进研究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据以上分析可知,广州大学城的研究生群体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都有明确的认识,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是比较积极的,但锻炼的频率和强度不足。一方面高度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却在行动上缺乏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体育锻炼知行脱节情况较突出。本质的原因是研究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习惯是人们深思后而做出的选择,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却仍继续、往往每天(周)都在做的行为[9]。针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都相对独立的特点,可以考虑通过运动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来促进该群体体育习惯的养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0]曾指出:当今的大学生是“APP一代”,他们“不仅沉浸在APP里,而且把整个世界认为是APP的组合,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一系列有序APP的集合,又或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单一的、延展的、从摇篮到坟墓的超级APP。”APP已经全方位嵌入到“90后”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工作中。因此,引导和鼓励研究生通过使用运动APP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人们持续运动并逐渐将运动变成习惯,主要是运动者希望能得到一种特殊的奖赏。大部分研究生希望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减缓压力”以及“减肥健美”等身体内在或外在的奖赏,这种自我奖赏也可以让体育活动变成一种习惯。但这种奖赏本身并不足以让新习惯持续,只有人们的大脑开始预期奖赏,渴求获取成就感时,人们才会自觉地参与运动。运动类 APP的暗示作用不仅能够触发参与者运动锻炼的惯常行为,还能触发人对于即将到来的运动奖赏的渴求。通过运动类APP的群晒、点赞、排名、分享等积极的社会互动,尤其是APP运动数据的直观呈现,使运动者拥有很强的把控感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形成体育锻炼习惯[11]。研究生还可以借助运动APP在大学城中结识到思想相融和需求相通的伙伴,并在交流互动中建立起亲密关系,增强归属感,形成体育锻炼共同体。

2.2 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选修课

Bailey[12]认为,健康的身体会带来健康的头脑。相比那些不运动的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总是得到更高的分数并且勇于追求更高的学习目标。这主要因为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大脑血液循环,保持思维敏捷从而提高学术成就。在研究生还没有树立终身体育理念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推动研究生的体育锻炼,可以依托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加强校际交流与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广州大学城亚运会后设施齐全的体育场馆,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满足90后研究生的个性化体育锻炼需求。按照学生的兴趣和体育场馆的实际情况,可设立各专门俱乐部,如竞技俱乐部、休闲健身俱乐部、民族传统俱乐部等。研究生们既可以到俱乐部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也可以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去锻炼,具有较灵活的选择空间。另外可考虑结合学生的需求开设研究生体育选修课程。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六条指出,“普通高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这说明研究生的体育教育问题已经被提上日程。研究生的体育课程应主要考虑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以及体质的增强和提高。据访谈,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目前已开设有32项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学校可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上鼓励研究生跨校选修体育课,顺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

2.3 努力创设吸引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环境

在访谈中研究生提出他们也需要阳光体育节,建议广州高校的阳光体育节应将研究生纳入其中,在校内或以学院,或以专业为单位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也可以利用广州大学城汇聚众高校的优势,成立大学城研究生体育社团,组织开展同专业跨校际的研究生专项体育比赛,如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通过跨校际的体育活动交流,增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专业上的跨校合作。学校在体育设施设置工作上应尽量结合研究生的锻炼特点,采取就近原则,在研究生公寓附近设立俱乐部活动室,在公寓或者实验室楼下设置健身器材,使体育锻炼融入到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当中。由于接近80%的研究生选择在晚上时段进行锻炼且多选择夜跑的方式,各高校需加强运动场照明设施等的配套建设,并根据夜跑的情况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以及应急预案,确保研究生夜间锻炼的安全性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邱丽. 广州大学城十年破茧大变身——“广州大学城建设10周年成果展暨广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成立仪式”启动[J]. 广东教育(综合),2015(2):6

[2] 谭晶晶. 湖北省六所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闫振龙,单紫徽,喻龙. 陕西省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4):116-122.

[4] 王莉. 体育锻炼对在读硕士研究生心境的影响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4(1):145-147.

[5] 苏荣海,孙璞. 研究生心理障碍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1):108-110.

[6] 刘学谦,冯云辉. 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J]. 体育学刊,2010,17(7):109-112.

[7] 郑汉山. “幸福广州”背景下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SWOT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5):50-55.

[8] 刘少青. 普通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基于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调查分析[D]. 广州:广州大学,2013.

[9] Charles Duhigg. 习惯的力量[M]. 吴奕俊,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4):46-49.

[10] GARDNER H,DAVIS K. The app generation:How today’s youth navigate identity,intimacy,and imagination in a digital world[M]. 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13:7.

[11] 刘传海,王清梅,钱俊伟. 运动类APP 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3):109-115.

[12] Bailey 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schools:a review of benefits and outcomes[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6,76(8):397-401.

作者:陈淳 罗海燕

第3篇:广州高校乳腺增生女大学生患者中医体质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广州市高校乳腺增生女大学生患者的中医体质情况,统计易感体质,分析体质偏颇与乳腺增生病易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评表,对广州高校118名未婚女大学生乳腺增生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18名广州高校乳腺增生女大学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气郁质易感,占29.67%;其次是阳虚质,占19.49%;痰湿质与气虚之质占同等比例,为11.86%;阴虚质 8.47%;平和质、血瘀质及湿热质亦占相同比例,为5.08%;特禀质不易感,为3.39%。结论:气郁质易感;乳腺增生病与体质偏颇有关。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 中医体质; 女大学生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中医体质与疾病具有相关性[1]。乳腺增生病相当于中医学的“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病。本病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是临床常见的乳房疾病。据中国乳腺病防治研究中心流行病学统计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几年乳腺增生病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倾向[2],尤其是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因女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心理负担较重,常产生心情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易形成乳腺增生,进而发生体质偏颇,而乳腺增生又可以看作是体质发生偏颇的信号,已经发生偏颇的体质,对乳腺增生易感且不易康复[3]。因此探究未婚女大学生乳腺增生病易感与体质的相关性对于乳腺增生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对象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通过网络征集和校内征集广东省广州市高校未婚女大学生乳腺增生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大24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21.5岁。

纳入标准:①经乳腺彩超确诊;②年龄在18~24岁未婚女大学生;③心、肝、肾和造血等功能基本正常者。

排除标准:①未经乳腺彩超确诊;②年龄<18岁或>24岁;③有妊娠史的女大学生;④乳房恶性肿瘤。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采用王琦、朱燕波等开发的《中医体质分类研究》自评问卷[4],调查内容包括背景情况、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两项均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

中医体质分类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类型。

2.2 判定方法 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4],此量表由9个亚量表组成,分别是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共有60个问题。每一个问题按5级评分,没有(或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对应分数为1、2、3、4、5,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当平和质分值≥60分,而其它﹤40分,则判定为平和质;如其它体质分值某一个≥40分,则判定为该体质。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余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

2.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所得的118份乳腺增生患者的合格数据,采用office excel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经第二次核对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无误。再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检查正态性,正态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统计百分比,采用office excel软件制作图表。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118名广州高校未婚乳腺增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如下:气郁质易感,占29.67%,其次是阳虚质,占19.49%;痰湿质与气虚质占同等比例,为11.86%;阴虚质 8.47%;平和质、血瘀质及湿热质亦占相同比例,为5.08%;特禀质不易感,为3.39%,见表1。

4 讨论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种特性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因此在非病态下和患病状态下均存在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

本调查结果显示,未婚女大学生乳腺增生病患者在中医体质分布中有一定的特点,其中偏颇型体质占94.92%,平和质占5.08%,由此也表明了乳腺增生病的易感与否与体质密切相关。但是体质分布的比例与以往一些学者做过的相类似的调查不同。夏氏[6]与周氏[7]在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中研究得出的结果相近,即乳腺增生患者中属气郁质的人数最多,而不同的是夏氏在调查中发现痰湿质最不易感,周氏则发现特禀质最不易感。本调查发现118名未婚女大学生中属于气郁质的是最多的,但是与前者的调查结果不同的是,阳虚质和气虚质亦占多数。笔者分析如下:

4.1 对易感体质的分析调查发现,118例乳腺增生患者中,气郁质有35例,占最多数,其次是阳虚质23例,气虚质和痰湿质均占14例。

4.1.1 气郁质易感讨论中医体质学认为[5],气郁质是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疑、忧郁脆弱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先天遗传、精神刺激、暴受惊恐、忧愁思虑、所欲不遂等均是气郁质的成因。

中医认为本病与肝气不舒有关,肝主疏泄,畅达气机,喜升发条达而恶抑郁,正如《疡医大全·乳癖门》所说“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肝郁而成”,清代《外科医案汇编卷三·乳胁腋肋部》论:“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宋代《圣济总录》也对乳腺增生的病机作了具体描述:“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调理,冲任不和,或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可见,乳腺增生的形成与气机郁滞密切相关。其次,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容易阻滞气机,导致气郁的表现。

体质虚弱、推动无力,也会导致病理产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造成气郁。文化程度越高,从事脑力工作的几率越高,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内分泌紊乱,致使乳腺增生长期处于增殖不能复旧或复旧不全状态中,久而久之发生乳腺增生[8]。这也说明长期忧虑伤脾,郁怒伤肝,则肝郁形成。在经络系统中,足厥阴肝经“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挟肋”,处于乳房发育阶段的女大学生若文胸佩戴不适,亦会引起肝经疏泄不利,肝气不舒而成气郁。

4.1.2 气虚质与阳虚质易感讨论《灵枢·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肉少,肉廉廉然,薄君轻言,其血清气滑,易损于血”。气虚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于患病且不易康复。气虚则其推动、温煦的功能减弱,导致气滞痰凝,易成乳癖。所以,乳腺增生患者中属气虚质的亦占多数。

《景岳全书》中指出:“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因此,平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之品,或起居无常,均容易损害人体的阳气,而导致阳气虚。阳虚致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易感湿邪,易形成痰饮等病理产物,从而亦易形成乳癖。

现代研究表明气虚质及阳虚质皆有性格多沉静、内向的心理特征[5],有研究表明,性格内向者,易压抑、紧张、焦虑,情绪始终得不到彻底放松,导致内分泌紊乱,故乳腺增生病发病率高[8] 。

广东地区地处南方,气候炎热,且受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夏季长,冬季暖,四季不分明,长年潮湿。根据一项关于3000名广州地区居民体质调查结果显示,气虚质(20.4%)和阳虚质(17.3%)为广州地区人们主要偏颇体质[9],由于长期处于湿热气候中,机体长期受湿热之邪侵袭,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代谢病理产物同时消耗阳气。阳虚无力推动,也会导致病理产物积聚,痰湿停于乳房则生乳核,乳腺增生患者中阳虚体质也多见。

4.2 非易感体质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质、湿热质、平和质、特禀质人群对乳腺增生不易感。由于课题研究对象是18~24岁未婚女大学生,病程均少于3年,血瘀质主要出现在病程5~10 年的人群中,提示可能与患者长期气机郁滞,久病入血有关。[10]湿热体质的形成, 有一定的季节性。夏末秋初, 天暑地湿, 湿热交蒸。冒雨涉水或久卧湿地, 感受湿邪, 郁久化热, 形成湿热体质。由于调查进行的时期从10月到次年5月,处于秋冬春季节,避开了夏末时期的湿热气候影响,调查对象湿热症状不明显,从而影响体质判定。[11]乳腺增生病是体质偏颇的信号,因此平和质总体上无体质偏颇,因此患病率也相应降低。体质为特禀质的人群比例较少,过敏性疾病中易感,但乳腺增生病中不易感。

5 总结

目前女大学生乳腺增生病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对乳腺增生病以“重治轻防”为主。尤其是对于乳腺增生病的防治,中医上更加注重调理体质。本研究发现广州高校女大学生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体质是气郁质最易感,其次是阳虚质、气虚质和痰湿质。这可能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学习工作压力大,长期忧思焦虑,导致肝气不舒,对乳腺造成不良有关;另外广州长期处于湿热的气候也会逐渐形成阳虚、气虚和痰湿的体质,从而影响了身体津液的运化,易成乳癖。故在乳腺增生病治疗上宜重在调理其中医体质,以利于乳腺增生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2]刘松涛,刘慧,赵益民.中医体质类型与彩超对乳腺增生诊断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3,19(11):14-17.

[3]孔碧华,郭碧霞,余璟玮.广州高校女生乳腺增生病知识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2):12-14.

[4]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3):12-14.

[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28):1-8.

[6]夏仲元,庞洁,任卫华.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4):12-14.

[7]周仕平,王敦英.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相关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71-172

[8]花晓红,张玉莲,周浙青,等.某区妇女乳腺增生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475-1476.

[9] 姚星,何浩,刘艳霞.3000例广州市成年居民中医体质调查[J].新中医,2012,3(44)3 :88-89.

[10]盛鲁文,皇甫艳利,杨慧芬.乳腺增生症患者中医体质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4:333-334.

[11]蒋燕.湿热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7:16-18.

(收稿日期:2015.08.20)

作者:邹楚冰 陈淑琪 谢智荣 邵瑛

第4篇: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实施方案

NCYW2014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实施方案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研究生院 发表日期: 2014-3-27 21:33:43 阅读次数: 1387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3号)、《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及2014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精神,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要求,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继续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深入推进信息公开,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严明招生纪律,确保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科学公正、规范透明。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切实发挥复试作用

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招生选拔质量的有效方法。坚持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发挥和规范导师群体在复试选拔中的作用;着力提升研究生招生选拔水平,坚持避免复试走过场。同时,大力推进招生信息公开;加强巡视监督,严明招生纪律,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

二、加强复试组织工作

(一)招生领导机构

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由我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负责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下设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研究生招生巡视检查小组,负责研究生生源调剂、资格审

NCYW2014 及复议。

各院所成立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巡视检查小组。

(二)复试工作程序

1、确定复试名单

2014年我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拟定原则按以下要求:

(1)符合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考生(各学科、各类型)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2)按“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的要求,分列学科类别、培养类型,各学科需达学校拟定分数线要求(已公布);

(3)按招生计划的120%左右拟订差额复试名单,生源充足的学科可扩大差额复试比例。除合格生源不足的专业外,一律采取差额复试办法。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和导师在复试中的作用,合理留住优秀生源,第

一、第

二、三临床医学院及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等六个单位根据学校实际下达至学院的招生计划及提供的报考本院各学科、类型(学术型、专业学位招生类别)的上线考生,拟定差额复试名单。生源充足的非直属医院在学校研究生院的指导下确定复试名单;报考其它院所(含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考生,由研究生院根据考生初试成绩情况,按先校本部单位院所再各非直属医院顺序进行调配拟

NCYW2014

选报卓越班、初试成绩达360分以上的考生,由各二级单位按研究生院提供名单以二级学科组织专家组进行统一复试,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具有学术潜质的高素质考生,并保证高分考生在同一学科录取资格。

复试名单经汇总审核后,由研究生院统一在校园网上公布。经批准参加复试的考生,由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统一发出复试通知。

2、资格审查

(1)复试前由二级单位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在考生复试报到时,由研究生院和各二级单位对考生有效证件进行严格审核。考生报到时,还必须提供大学阶段学习成绩情况表。

体检由学校卫生预防科统一组织,体检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育厅﹝2010﹞2号)文件要求。

(2)报考卓越班的推免生须与统考生同步参加复试。其他推免生无须参加复试,但要进行资格复审,通过者方可被录取,未通过者,将被取消录取资格,由拟录取推免生的单位与教务处办理相应手续。资格复审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须完成本科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及实践环节(含毕业论文或实习)的学分要求。毕业论文或实习成绩应在“良”以上。

第二:在取得推荐免试初取资格后,本科必修、限选及公选课程不

NCYW2014

第三:自取得初取资格至入学报到之日未受过任何处分。

(三)复试内容

1、专业课笔试

专业笔试分院所按二级学科统一命题、制卷和阅卷,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复试的笔试考试和阅卷工作;非医攻博的专业课笔试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组织命题、阅卷。专业笔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笔试地点在三元里校区进行。

报考中药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医转中心考生的专业课笔试由中药学院统一组织全部考务工作,复试要求由中药学院制定。

所有专业课笔试考试科目按考生报考专业,招生专业目录所公布的复试科目执行。

2、面试

面试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外语听说能力、心理测试和综合素质考核,面试满分100分。

各院所按二级学科组成不少于5人的面试专家组,专家组由不同职称的人员组成,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时间每生一般不少于15分钟。面试由各有关二级单位组织,专家组实施。明确专家组和导师的主体地位和学术责任,同时提高其学术评价能力和学术责任。

报考非医攻博的考生,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面试,学校统一组织心理测试。

NCYW2014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考核(90%)。专业知识考核根据报考类型的不同分列标准考核,报考学术型的考生,面试以考核考生的科研素质、实践能力为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考生则注重临床技能考核。复试中各二级单位积极引进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等手段。

(2)外语听说能力测试(10%)。英语听说能力测试由各二级单位组织专家进行;

日语考生听说能力测试由外语教研室另行组织考核。

各院所可根据本实施方案进一步改进复试的方式方法,制定复试具体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现代教育测量理论和手段在复试中的应用,发挥复试对考生专业能力和能力倾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复试工作的质量,使复试工作与初试改革有机结合,整体推进。

(四)复试时间

复试时间定于4月7日—10日进行。 4月7日:报到、资格审查;

4月8日上午:专业课笔试,下午:评卷; 4月9日上午:体检;下午:面试; 4月10日:再调剂生面试。

三、做好录取工作

(一)录取原则

1、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勿滥”原则。

NCYW2014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3、实行高分保护原则。报考我校初试成绩达380分以上考生,凡身心健康,各院所应保证录取;如不录取,必须有五名专家和纪检领导签名确认。

(二)录取基本要求

1、总成绩的计算及各部分成绩所占权重按初试成绩、笔试成绩(专业课笔试)、面试成绩(含外语听说能力测试)5:2:3执行;报考卓越班的考生中,推免生与统考生由各学科专家根据复试的笔试和面试成绩确定。复试成绩为复试各方式考核成绩之和。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各院所招生指标向“四重”人才(即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大平台、重点科研项目)倾斜,并按学校实际下达的招生计划、招生类别(学术型、专业型)拟定初录名单。

非医攻博考生,由第一临床医学院根据专家组考核成绩提出初录意见名单。

3、各院所组织复试后,按考生学科专业总成绩排名、初录意见名单报研究生院汇总审查,由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审核拟录取名单,经公示后上报广东省招办审批。

4、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全过程接受各级纪检部门监督,健全举报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确保公平公正。

本实施方案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第5篇:广州中医药大学“三下乡”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提出问题:当地的环境(人文、地理)是否会对养蚕的过程中造成影响,该影响是多是少,或利或弊,为什么有的地区是养蚕专地能够养大量蚕呢?带着疑问以及具备可持续发展素质的我们进行了思考,决定以下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当地环境(人文、地理)对养蚕的影响以及关于当地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当地环境(人文、地理)对养蚕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

①蚕的生存环境:1.蚕房的选址(蚕房应放在阴凉的地方(25摄氏度左右))

2.蚕房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有足够的桑叶)

3.蚕房的环境卫生如何(没有老鼠)

4.蚕房在怎样的环境才能生存(干净的环境)

②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1.当地地形。

2.当地周围是否拥有足够多的桑树。

3.当地养蚕文化是否由祖先流传下来。

4.当地人经济情况是否决定了以养蚕为主。

5.当地的人口比例,构成是否决定以养蚕为生。

6.当地养蚕的季节或时间段是否较为集中。

7.当地人是否每家每户都进行养蚕。

8.当地知识分子如何带领村民进行养蚕

③总结:当地环境(人文、地理)对养蚕造成怎样的影响?

二、当地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具体研究内容:

①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当地蚕桑产业的发展历程。

②当地知识分子如何传播养蚕技术以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③当地蚕桑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④当地蚕桑产业占当地经济的份额

⑤如何对当地蚕桑生产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⑥如何为当地蚕桑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以及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

⑦总结:如何对当地蚕桑产业实行可持续发展?

第6篇:广州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我校今年23个学院面向全国拟招收1100名硕士研究生(含推免生约100名),其中学术型500名,专业型600名,欢迎广大考生、推免生报读我校研究生。(实际招生名额以教育部下达指标为准)

一、培养目标

培养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3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4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报名参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按下列规定执行:

1.报名参加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

(一)中第

1、

2、3各项的要求。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三)我校具有开展推荐和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工作资格,推荐和接收办法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制定。被接收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办理现场确认手续,且不得再参加全国统考。截止2013年10月25日仍未落实接收招生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生资格。 我校接受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报考2014年硕士研究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技术服务工作由全

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

1.网上报名时间

2013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网上预报名时间:

2013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每天9:00-22:00。

2.报名流程

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注意事项

(1)考生考前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我校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含推免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我校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2014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暂行)》进行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5)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否则,将取消推免生资格,列为统考生。

(二)现场确认。所有考生(含推免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1.现场确认时间

2013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2.现场确认程序

(1)考生到报考点指定的地方进行现场确认。

(2)考生提交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点工作人员发现伪造证件时应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

所有考生均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3)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4)考生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四、报考资格审查

我校将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

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我校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后,再准予考试。

我校在审查考生资格时,如发现伪造证件应通知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暂扣相关证件。

五、初试

(一)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6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二)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三)初试日期和时间。2014年1月4日至1月5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月6日进行)。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1月6日,起始时间8:30,截止时间不超过14:30)。

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四)初试科目

1月4日上午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1月4日下午外国语

1月5日上午业务课一

1月5日下午业务课二

1月6日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

每科考试时间一般为3小时;建筑设计等特殊科目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6小时。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五)考生须到报考点指定的考场考试。考生入场时须接受考试安全检查。考生在每科考试开考15分钟后不得入场。初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具体出场时间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规定,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也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六、复试

(一)我校要对所有拟录取考生进行复试,如有必要,可再次复试。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二)我校在复试前对考生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我校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

(三)复试时间、地点、内容范围、方式由我校自定。复试办法和程序由我校公布。

(四)对以同等学力身份(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的考生,复试时,应加试至少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

(五)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六)少数民族地区仅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简表》中所列的民族自治区域。考生网报时应如实填写民族身份,现场确认后不得更改。

(八)教育部确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校根据“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结合本单位生源和招生计划等情况,自主确定本单位硕士研究生考生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我校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差额复试。复试比例一般按照招生计划的120%左右掌握,生源充足的招生专业,可以适度扩大差额复试比例。

七、调剂

报考学术型和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调剂政策,待初试结束后,视第一志愿生源上线情况而定。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我校按教育部录取政策确定并公布。届时,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

八、体检

考生体检工作由我校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体检须在我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学校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我校的体检要求。

九、录取

我校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学校将考生考试诚信状况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我校将不予录取。

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

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我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我校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

新生报到后,我校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健康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本单位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新生复查期间的举报情况、调查情况、处理情况须在全校范围内公开。

被录取的考生如保留入学资格,须在录取前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我校同意,可以参加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

十、违规处理

对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违规或作弊的考生,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同时,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有关部门将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相关单位应将考生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违规或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并将考生的有关情况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记入考生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十一、其他

(一)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二)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我校不承担责任。

联系电话:020-39366238

联系人:俞老师邓老师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510006

附件 1. 2014年我校各学院招生专业目录及考试范围(点击下载)

附件 2. 2014年我校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及学费方案

附件 3. 我校各招生学院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序号招生学院联系人联系电话

1 地理科学学院曾老师 39366891

2 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公法研究中心谢老师 39366719

3 公共管理学院李老师 39366776

4 化学与轻化工程学院安老师 39366901

5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罗老师 39366943

6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李老师 39366923

7 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王老师 39366375

8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远老师 39366971

9 教育学院杨老师 39366751

10 旅游学院郭老师 39366725

11 美术与设计学院石老师 39366982

12 人文学院周老师 39366742

13 工商管理学院黄老师 39366453

14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刘老师 39366913

15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邢老师、周老师 39366863

16 体育学院苏老师 39366837

17 土木工程学院黄老师、房老师 39366956

18 外国语学院季老师 39366710

19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张老师 39366872

20 新闻与传播学院刘老师 39366790

21 音乐舞蹈学院吴老师 39366685

22 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黄老师、李老师 39366727

23 经济与统计学院莫老师 3936682

5附件 4. 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考试时间简表

时间段报名考试事项特别说明

2013年

9月22日-24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咨询 http://yz.chsi.com.cn 或http://yz.chsi.cn2013年

9月25日-28日应届本科毕业生网上预报名每天9:00-22:00,预报名信息有效,无需重复报名

2013年

10月10日-31日全体考生进行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每天9:00-22:00,期间考生可修改本人网报信息

2013年

11月10日-14日考生进行现场确认、缴费、照相经考生本人确认的报名信息此后一律不作修改

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6日在研招网下载并打印《准考证》 1月6日15:00,关闭下载网站

2014年1月4日-6日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日请提前一天熟悉考场,凭准考证和身份证件参加考试

时间:Sep 6, 2013 5:55:00 PM

第7篇: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的基本程序(试行)

第一章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第一条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应有2名校外专家参加,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名单由院或研究所负责与研究生导师共同协商提出,院或研究所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批准,报校学位委员会备案。参加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以学校名义聘请。导师不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在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时导师应回避。

第二条

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人,工作人员1人,协助组织答辩事宜。秘书的职责是:

(一)填写和寄送论文评阅人聘书和论文评阅书、答辩委员聘书,将学位论文于答辩前10天送交答辩委员。

(二)收集论文评阅人的论文评阅书,复印发送给答辩委员,并将论文评阅人提出的问题,在答辩前一周通知学位申请人。

(三)协助分委员会或院(研究所)做好答辩会务和接待组织工作。

(四)答辩时负责做好记录,起草答辩委员会决议。

(五)填写论文答辩人的有关表格和需要上报的有关材料。

(六)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整理归纳答辩记录,并填写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审批表一式两份,及时将已经整理好的学位申请材料送给研究生教务员。

(七)答辩委员会主席委托的其他有关事宜。

第二章 答辩的组织与接待

第三条

由学位申请人所在教研室(研究室)具体负责,申请人本人不能参与答辩的组织和接待工作。组织与接待工作主要有:

(一)负责联系落实答辩的具体日期,布置答辩会场,准备答辩会的茶水供应。

(二)安排已聘请校外的答辩委员的接送和食宿。

(三)准备答辩经费并发放给有关人员。

第三章 申请答辩程序

第四条

研究生完成论文后,应及时将论文送导师审阅,导师认为该论文已达到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即可将论文转交所在教研室(研究室)负责人。

1 第五条 教研室(研究室)收到学位论文后,应在2周内为申请人举行论文预答辩会。 第六条

论文预答辩。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会应公开举行,至少有三名专家出席,由教研室(研究室)主任主持,预答辩会内容:

(一)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前人工作情况、论文工作、实验、主要数据和结论、新见解和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内容);

(二)到会教师和研究生对论文发表意见和看法;

(三)导师介绍研究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表现、品行和学术作风;教研室(研究室)综合意见,做出论文是否通过的决议。

(四)学位论文如未获通过,导师应在《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明确该研究生下次预答辩的时间,研究生本人应按意见进行修改或重做论文后,再重新进行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如获得通过,即由教研室(研究室)给研究生填写《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研究生根据与会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准备正式答辩。教研室(研究室)通过论文的时间为研究生完成论文时间,教研室(研究室)和研究生本人均应记录清楚。

第七条

论文获研究所(教研室)通过后,研究生需做以下工作:

(一)将已通过的论文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用计算机打印,然后送印刷厂印制,论文封面与封底由研究生处统一印刷,研究生应按规定认真填写、装订。

(二)送学位论文6本(其中两本必须是线装本)到研究生处;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各送1本。

(三)凭已通过预答辩证明领取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有关资料。

(四)研究生领取资料后,应按要求认真填写,并送导师审查,然后转教研室(研究室)和院(研究所),院(研究所)在作出是否同意答辩申请的同时,应商议提出论文答辩委员会人选,定出答辩日期和地点,最后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查是否已按培养计划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归档材料是否齐全,论文评阅是否通过,如审查合格,则可开始答辩工作。

第四章 学位论文评阅人

第八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的名单由教研室主任依照对论文评阅人的要求,征求导师意见后提出。学位论文评阅人应为本学科专业或相近学科专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目前仍从事科学研究,比较熟悉当前国内外本学科的前沿以及发展与动态,学术作风正派,办事公正。评阅人不少于2名,其中应有1名校外专家。学位论文评阅人不得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

第九条 学位申请人应提前一个月将学位论文交答辩委员会秘书。由答辩委员会秘书按已确定的专家名单寄送论文给论文评阅人进行评审,论文评阅人应在两周内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阅,写出较详细的学术评语,对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水平,能否进行论文答辩提出明确意见(加印密封),寄回答辩委员会秘书。论文评阅未通过者,不得参加论文答辩。

第十条 学位论文评阅人的单位和姓名,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论文评阅人提出的质询,

2 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在答辩前一周通知学位申请人。

第五章 答辩程序

第十一条

要求:答辩委员会及秘书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答辩工作。答辩记录必须反映答辩过程的真实情况,答辩委员会决议也必须准确客观评价学位论文的水平,不能过于简单。如发现答辩马虎走过场的,答辩须重新组织,且该生的学位授予将推迟至下一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核。 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答辩会,各项议程如下:

(一)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介绍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申请人及指导教师姓名、学位论文题目。

(二)答辩人报告论文,时间一般为30分钟。

(三)答辩委员会成员、列席人员提问,答辩人答辩。(对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和申请人答辩的情况,秘书要认真地在答辩审批材料的指定栏目中详细记录。)

(四)秘书宣读论文评阅人的论文学术评语。

(五)申请人回答论文评阅人提出的问题。

(六)答辩委员会委员举行会议。申请人和列席人员暂休会(有关领导、答辩委员和研究生处的有关人员可列席会议),进行如下议程:

1、 导师介绍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及论文工作等方面情况。

2、答辩委员对论文学术水平、答辩情况、课程学习和政治思想表现等方面情况进行评论、交换意见。

3、根据答辩人各方面条件,答辩委员对是否通过论文答辩、是否毕业或建议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并按优秀、通过和不通过三级评定答辩成绩,评分项目为论文选题与综述、论文学术与创新性、论文综合能力表现、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等几个方面。

4、秘书统计表决结果,主席检查并公布表决结果。

5、秘书起草并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答辩委员会讨论修改决议;答辩决议必须有2/3以上答辩委员同意才可以通过。如论文未获通过,决议中还应包括是否同意在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组织答辩一次的决定。

6、如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2/3以上委员认为该论文已相当于博士学位论文水平,除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外,还可以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提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建议。

(七)复会,申请人和列席人员回到会场;到会人员肃立,主席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及投票表决结果。

第十二条

被评为优秀的毕业论文需满足下列条件:

(一)论文评阅人意见均为良好以上,凡被学校抽查为匿名送审的学位论文,其送审结论也须均为良好以上。

(二)学位论文答辩成绩优秀。

(三)英语通过六级考试。

优秀率不宜超过所属二级学科当年毕业研究生总人数的20%,5人以下可选1人。

第六章 学位的评定与授予

第十三条

论文答辩委员会通过的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连同申请人的有关材料,报请院(系)学位分委员会评审。院(系)学位分委员会在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评定时,应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对其中得到出席会议的2/3(含2/3)以上成员同意的申请人,由院(系)学位分委员会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对经过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即可发给硕士学位证书,授予学位。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位:

(一)凡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考试作弊,以及在校学习期间受过纪律处分并无明显改进的研究生均不授予学位。

(二)研究生论文答辩成绩差,但课程学习成绩合格,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没有完成课程学习或经筛选不宜攻读硕士学位者(已学满1年且成绩合格),发给研究生肄业证书(开除学籍者除外),不授予学位。

(三)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在学习期限(含延长期,最多不超过1学期)内未完成学位论文者,由学校发结业证书,暂缓授予学位,但允许1年内来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第十五条

本程序解释权属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校学位办

03/01/10

第8篇:高校参与社区治理对策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对现在国内高校参加社区治理的分析背景以及实际作用开展分析,之后对高校参加社区治理的有关定义以及观点进行全面的叙述,重点包含高校、社区的定义,和国内外分析综述。在上述前提上对广州大学城参加社区治理出现的问题开展分析,最后基于出现的问题指出合理的意见以及处理方案。

关键词高校;

社区治理;

对策 目录 前言 1 1.绪论 2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2 1.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2.1研究对象 2 1.2.2研究方法 3 2.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4 2.1 相关理论概述 4 2.1.1高校 4 2.1.2社区 4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4 2.2.1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 4 2.2.2国际间比较研究 5 2.2.3国内外文献评述 5 3.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6 3.1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 6 3.1.1构建信息平台 6 3.1.2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6 3.1.3进行咨询服务 6 3.2广州大学城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分析 7 3.2.1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7 3.2.2鼓励教职科研人员与社区嫁接 7 3.2.3指导社团进社区 8 3.3高校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8 3.3.1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 8 3.3.2“校社”缺乏互动 8 3.3.3过分追求利益 9 4.推动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11 4.1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制定 11 4.2推进社区与高校的协作与互动 11 4.3完善运行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2 5.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6 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前言 “社区治理”不只是来自新公共管理观点以及治理观点的社会管理观点,还是全新的监管制度。伴随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当代化、城镇化以及社区化全面进步,国内社会管理层面遇到全新的要求以及工作,怎样改变政府职能,开创全新的社会管理制度,提升社会各主要部分的积极性,就变成创建和谐社会完成中国梦的重点。现在,国内高校就是基层政府职能改变的关键承接者,是社区机构系统关键的部分,是社区管理以及服务的关键基础,在参加社区以及社会管理部分具备关键的现实影响。

高校具备的主要功能一般就是服务社会、教育教学以及开展科研。此处,高校服务社会作用的完成要求,关键的部分就是高校需要自主参加到社区管理现实或中。高校参加社区治理,首先可以提升多种决策的合理性、自治水平,然后促进社区持续管理;此外高校也会得到良好的效益,在服务社区的工作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完成双赢。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站在世界层面分析,当代高校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在服务社会的部分上做出努力,实际情况指出,高校在上述活动中自身也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以及进步。身为高校服务社会的突出展现一高校参加社区治理活动一本分析课题被众多专家以及学者分析过。为健全高校参加社区治理的制度发展,深化参加的纵深度, 满足高校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开始得到社会学者的探究以及钻研。我国分析情况是部分学者对上述课题开展分析,关注详细的使用范围,观点非常琐碎,缺少全面性以及发展性,此外一般将分析主体限制在普通高校,对国家重点学校的有关分析并不多。本文主要将中国工信部部属重点大学一广州大学城高校当做分析主体,囊括了其在广东省地区内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影响、模式,然后掌握广州大学城高校在促进社区治理发展的现实情况,寻找问题以及不足,为此后的分析准备良好的基础。

1.2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研究对象 本分析的关键主体就是广州大学城和社区沟通状况,广州大学城地处本地区“南拓”发展的关键部分,是该地区的“智核”与广州国际创新城的重点地区。面积大概是17.9平方公里,包含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等十所学校(大学城南岸在今年9月入驻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中心、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中心、广州国家IC产业化基地等重要园区,和广州超级计算机中心等关键科研资质。现在综合人数大概是21.3万人,此处,高效教职工大概是2万人、大学生大概是16万人、民众大概是1.4万人、流动人口是1.9万人。

广州大学城持续使用当代科技,创建了地下整体管沟、分布式能源站、地区供冷、统一供热、分质供水、大学城一卡通、数字化信息网络等众多展现长久发展以及人文环保观点的高新科技项目。坚持“资源共享、生态优先、校际交流”的要求,广州大学城综合发展表现出轴线发展以及组团放射结构的特征,轴线上出现综合发展区、信息和体育共享区、文化会展共享区,十个高校位于四周,完成了城市公共资源、体育设备、商业服务以及交通体系的持续共享以及全面使用。依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特色营造”的要求,此大学城总共留存了11处原始生态林,设计营造了八个生态公园以及三个临江湿地公园,绿地率为55%。

1.2.2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使用案例探究法、访谈法 案例探究法。主要表示在传授理论以及叙述内容的时候,全面融合现实生活中的突出案例开展探究、整理以及评估,然后从现实到抽象得到概念、范围以及理论的分析方式。本文在叙述有关观点的时候融合社会中高校参加社区治理的详细个案开展探究,尽量将理论和现实融合起来。

访谈法。对街道办领导以及职员开展访谈,了解充足的信息。

为了分析广州大学城参加社区治理的状况,本人从2016年12月到2017年3月对地处广州大学城内的小谷围街道办开展访谈,详细访谈内容参考表1.1. 表1.1访谈对象主要信息表 地区 访谈主体工作机构 年龄 性别 访谈时间 小谷围街道办 法律服务所 48 男 2016.12 小谷围街道办 城市建设服务中心 53 男 2017.1 小谷围街道办 劳动合和社会保障中心 55 女 2017.2 小谷围街道办 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39 男 2017.2 小谷围街道办 高校服务中心 46 女 2017.2 小谷围街道办 维稳综治办公室 42 女 2017.3 小谷围街道办 工会 58 男 2017.3 2.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高校 高校,也就是高等学校,其是为目前适龄青年准备高质量培育活动的高等级的教育组织。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时间时间最长。在国内,高校在各个时期出现不一样的称呼。在清朝时期被叫做“高等学堂”“大学堂”等,在民国阶段被叫做 “高教机关”。受到日本以及苏联等临近国家的作用,“高校”开始在新中国创建以前被使用。在这个时候,高校所表示的范畴持续扩张。高校从最初的表示“大学与单独学院”,之后变成“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到目前的“规模庞大的大学、规模不大的学院、具备自主制度的民办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院以及高等职业学校’,其中度过了漫长的发展变动流程。

融合国内外高校的概念,本文表示的“高校”,主要是以供应学科专业培训业务的所有教育组织。其一般包含下面三个种类:首先,以科研型为重点的、学科种类众多的,一般以985或211工程名号开头的学校,也就是国家重点学校,一般来说就是“一本”;其次,是教学应用型的、偏居于特定科目的,相对照的是普通高等学校用特别是地方区域性高校,也就是“二本”、“三本”。最后就是职业性的技师型,一般表示普通的职业技术专科院校,也就是“高职高专”。

2.1.2社区 “社区”词语出自拉丁语,含义表示相同的东西与紧密的伙伴关系。最早指出“社区”词语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且第一次使用到社会学的分析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国内专家费孝通在翻译滕尼斯的书籍《Community and Society》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出来,此后被大部分专家所借鉴。近期,国内众多专家逐渐关注到“社区”,且对其开展全面深入的分析,此外对“社区”的感悟以及了解更加充足。比如范国睿指出:“社区就是生活在特定地区内部的个人或家庭,因为对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目标而产生的特殊范畴,各个社区间的文化、生活模式也因此出现差异”。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 罗西瑙(2014)指出高校培育人才的突出流向是社区。社区进步需要各部分的人才,例如管理部分、环境科学部分、园林设计等人才等,值得关注的是社区高质量人才温床一社会工作专业,高校人文和社会学院基于现实基层人才需要而开设,每年培育众多高质量人才,且持续促进大学生进入村官领域、社区服务部分工作,在社会福利以及救助、慈善、劳动保障等众多服务社会组织以及基层社区中, 具备显著的现实影响。

罗伯特.D普特南(2015)指出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发展的重点,不只可以提高民众的综合素养以及社区文明水平,此外对创造现代化文明城市也有关键的影响。高校团委自主倡导该校各社团机构自主参加四周社区文化业务,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社团进入四周社区,激发自身特点以及优势,自主参加到社区多种文体业务中,根据学校“文化艺术节”、“主题服务月”等业务,在社区举办“文明宣传进社区”等众多活动,全面增加社区民众的文化活动,产生精神层面的享受,促进社区文化全面发展。

2.2.2国际间比较研究 在此部分去除美国专家萨拉蒙的约瀚一霍普金斯开展分析之外,我国专家王绍光编撰的《多元与统一一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以及美国专家朱莉.费希尔编撰的《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就是现在分析意义非常高的书籍。另外丁元竹分析了加拿大社区服务系统发展,王英杰对中美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对比,刘祖云对比香港缓和武汉的社区服务系统等。

2.2.3国内外文献评述 分析国内外现实情况,对高校参加社区治理的了解以及分析都达到了特定的层面,依旧有持续进步的前景。我们将美国当做案例,对高校参加社区治理的分析逐渐进入到制度建设以及制度化时期,此外得到了显著的结果。对比我国,上述分析一般位于事物表层,例如分析参加的关键性、现实作用,完成的详细方式,出现的问题等,但是对于事物本身内部的啊发展规律,例如制度化设定等,却没有开展深入的分析。

3.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3.1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 3.1.1构建信息平台 在目前信息以及网络全面谱普及的时代,信息就是高校开展教育活动、发展科技的前提。高校依赖信息观念显著、得到信息水平高的特征,因此需要创建涵盖范围 广泛、作用明显、使用的网络信息平台,由大量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组建的业人员组织信息筹集、划分、归纳、加工等活动,精准分析、探究社会现实需要等,持续合理的为社区等准备充足的高效数据,让社区决策更加合理。筹集的信息一般包含:全新思维、全新方式;政府方针、法条文和民众多种需要等。

3.1.2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高校本身就是真正的重要培训者,其具备人数众多的讲师、品质很高,教学设备非常先进,在服务社区治理活动中需要依照本身状况,发挥自身优点,合理定位,创建贴合社区需要特征的完善的服务于社区长久发展的教育培育系统,加快社区人才能力的提高,产生现实效益。一般可以从下面众多部分着手:第一,查看准备培训的方式,高校依照社区特征以及需要,准备全日制和在职教育、社区教育等种类众多的教育和培训业务,为创建社区准备充足的专业人才。第二,分析培训内容,由于社区对培育的需要,高校不只要准备技能培育,此外也要融合社区治理的实际需要,来准备专业的、符合现实需要的培训素材,不只要施人以鱼,也需要让他们使了解学习的方式。最终,分析培训力量,高校需要设置激励制度,促进目前教职职员进入到社区发展中。此外,加快学生社团组织步入社区组织调研,全面提高培训成果。

3.1.3进行咨询服务 高校是社会服务组织中的最关键的“智囊”。高校如果想在社会活动的政策制定中发挥影响,就需要激发和其能力相符合的影响力,因此需要自主举办校内专业人才,持续的创建、组成单独的公共咨询队伍一“智囊团”,为周边的社区以及国家创建以及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详细的说,高校可为社区和其企事业机构准备信息咨询等部分的业务。信息咨询服务就是依靠众重合、渗透、融合而凝聚成的整体知识类型,融合全新技术方式,汇聚天下知识且全面使用,来解决多种繁杂困难的问题,为企事业机构的规划、指挥、调节、管控等业务准备咨询服务。咨询服务需要充足的知识当做基础,具备明显的集约化特点。不只要有各部分都出色的学者人才,还要汇聚此类人才的力量,才可以产生综合的可被依靠的“智库”。现在,世界金融风险依旧存在,我国经济发展局势值得关注,企事业机构现实影响力弱,因为中很多部分的因素,导致问题众多,但是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目前的 企事业机构过于重视规程,缺少创新性的理念,缺少开创的工作方式,因此高校可全面激发自身影响力,为企事业机构提供信息咨询业务,促进此类机构的全面进步。

3.2广州大学城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分析 利用对访谈结果开展整理以及探究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广州高校参加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包含下面几个部分:

3.2.1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理念是最重要的,制度需要得到关注。良好的理念也需要合适的机制作为根基。因此,广州大学城高校创建了完善的服务地区进步的工作系统,广州大学是本地区高校中最早组建了单独的产学研基地管理办公室。产生了和其相符合的“一处、一院、一园、一办、两个中心”的局面,也就是科学技术处、工程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管理办公室、专利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现在逐渐创建比较完善的服务地方发展的服务系统,可以为提供系统、专业、持续的支持条件。也为广州大学城高校更好的参加社区发展和管理准备组织平台扶持。

3.2.2鼓励教职科研人员与社区嫁接 教职科研人员是广州大学城高校参加社区治理的关键部分,广州大学非常关注强化校社协作的团队体系创建,详细的方式为,首先创建学校教职科研人员和地区政府以及社区挂职锻炼制度,促进人才的沟通协作,选择专业水平高的人才进入社区积攒经验,自主联系街道、社区,探究目前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其次是汇聚各部分的专家学者,创建工作内容各异的服务社区团队,把领先的观点、科技等和本地区社区联系起来。比如,为社区事务提供决策咨询业务、调研有关产业热点情况、为社区后续发展制定计划等,对社区治理中现实情况开展分析,为基层组织处理现实问题。

改善社工专任教师下公司世间体制,将学校社工站当做实践点,高校社区民众就是服务整体,每年需要派遣一名社工教师担当社工站管理人,实施全日制上班体制,管理社工站的现实运作和监管,包含社工站年度规划修订、活动实施和宣传、职员分配、财务监管、资源链接、督促学生等活动。全面激发学校教师资源 优点,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增加现实经验的时候,还可以确保学校内容部社工站的顺利运作,为社义联动方式的高效运作准备良好的师资基础,完成教职科研人员和社区的顺利链接。

3.2.3指导社团进社区 广州大学城高校始终都非常关注地区高校的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学校共青团委、社团联合会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志愿者义务活动、大学生“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各种类型的活动,激励学校学生进入社区,为四周社区治理以及进步准备一定的基础。广州大学城高校的寒假以及暑假会开设众多类型的与社区相关的现实活动,一般需要让同学依照现实状况、根据现实、融合所学,对社会现实开展深入的探究,最终的目标是积攒经验。本地区高校的学生进入基层社区、企事业机构、一般民众家中,尤其是具备现实需要的养老院、孤寡老人家中,全面实施众多多样、民众喜欢的活动,为社区进步奠定基础,为民众准备高质量的服务,出现众多一般民众都很喜欢的服务品牌,全面加快了稳定社区,美好家园的发展,为社区管理添加了全新的力量。

3.3高校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3.3.1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规 “学校参加到社区治理,是因为两者自主的或是响应上级的工作计划?(例如上级发放的通知,方针等)”分析结果指出,大部分学校参加社区活动就是由于上级的通知,此外现在的政策并不多,造成现在本地区参加社区治理的频次很低,基本上流于形式,广州高校参加社区治理工作,需要相配套的政策条文的维护,但是现在上述部分依旧位缺失局面。健全高效的政策条文就是学校参加社区治理发展的基础以及能否顺利成的关键保障。现在,教育部、民政部等国家部委与地区立法组织自定了部分有关社区发展、进步的政策条文,基于现在社区发展外环境的持续变动,和社区自身的繁杂情况,造成老旧的政策和社区发展中的全新问题之间的不相符合。缺少健全、高效的法律条文的维护,高校参加社区治理就无法得到成果。比如,在指导高校向社区民众开放学校多种设备、地区的时候,如何保证有关配套资金的扶持、个人的责任人、监管的详细归属等现实问题,怎样制定激发高校与教职职员参加社区治理工作的自主性的详细要求等,上述全部 需要完善的法律系统的支持。

3.3.2“校社”缺乏互动 根据本人在访谈中的分析结论可知,现在广州大学城参加社区治理大部分就是环境管理以及培育两个部分,每次参加社区治理并非是协助社区清除垃圾,就是对社区中职员开展有关培育,其余部分的沟通并不多,一般展现在下面几个部分:首先,理念认知不足。加快高校和社区的两者协作,创建互相了解、交流、扶持的互动关系就是在终身教育观点指引下的对高校与社区教育指出的综合需要。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中,参加的两者对“校社互动”的观点和主要内容缺少合理的理解,认知不足,也并不深刻,也不能全面了解到创建完善合作关系对高校以及社区进步的关键正面影响。高校中心的理念依旧深入人心。高校本身以“了解教育自居,把参加社区当做作对高校教育的额外补充。不只不能加快高校的本质变革,此外社区教育的完成也需要依靠高校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因为对互动关系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就出现两者参加观念弱化,民众参加不积极等问题。

第二,保障制度不完善。“校社”互动缺少高效的制度基础。例如高校缺少单独管理和社区协作工作的常设组织,社区居委会、企事业机构或社区也并未创建对照的贯彻高校服务、参加高校活动的组织,双方的沟通缺少特定的制度基础,高校参加社区治理的行为或社区参加高校的活动都展现出临时性的特点。

3.3.3过分追求利益 基于广州大学城参加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本人分析可知,现在帮本地区学校参加社区治理太过关注利益而轻视了限制问题,比如社区在管理的时候遭遇的困难是否得以处理等。有关访谈情况为:

问:学校参加社区治理,是因为两者自主或是相应上级工作计划? 答:缺少领导的规划或者上级机构发放的资料我们街道办也不能开展活动。日常如果要开展活动,领导们也会担心浪费资源,因此缺少上级机构的指示,通常不会开展此类活动。

从以上访谈情况我们就能知道,现在广州大学城高校与社区活动都过于关注外在,一般是为了得到上级的称赞,无法激发实际影响。伴随多级政府的政策指导,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作用,高校激发服务社会作用的自主性持续提升,在为开心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下面的问题:高校怎样掌握参加的尺度,让其在参加社区治理工作工作中全面激发自主性而又不丧失高校自身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环境中,资源投入少、效果显著的科研项目一般会得到更高的关注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的基础科研就无法得到重视。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就会将充足的科研资金,众多科研人员用在具备市场“钱景”、商业效益高的活动中,也持续加快了经济进步、市场的持久发展,此外对社区治理特别是地区发展产生明显的正面影响。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到另外的部分,也就是太过关注高校服务社会的关键性,或者学校搞科研过于商业化,将利益论当做研究的关键点以及着手点,就会影响高校长久发展以及合适的价值取向,然后丧失自身的特点。所以,高校在参加社区治理,为其服务的时候,自身公共特点和产生市场价值的作用也非常关键。

4.推动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4.1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制定 第一,需要政府持续扶持以及政策条文的基础。高校和社区的沟通以及合作,不只要具备相同的思想理念、健全合理的组织基础,此外在法律条文上具备良好的基础,才可以预防沟通合作的任意性。各级政府需要敢于承担在政策条文创建部分的关键职责,创建完善的有关政策系统,规范和确保高校和社区合作的互动。政府需要通过法律系统的方式确定学校社会服务职责和范畴,让其具备指导性、可实施性、法律威严性。因此,指出在现在的社区教育的“工作体制”、“机构制度”以及“暂行条例”等规章体制的前提上,开展调节以及丰富,制定与社区教育相关的条文,之后通过补充和改善,然后创建社区教育条文系统。必须在上述基础上高校才具备义务、有理念、有自主性去参加,也便于规范以及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二,互动费用难题。基于高校部分的情况,现在大多数高校的费用源自国家财政资金,上述资金只能满足教师工资和学校的顺利运营,并没有其他的资金来 参加社区治理,因此就需要政府准备资金,单独开展此活动。

4.2推进社区与高校的协作与互动 第一,文化互动。社区的文化发展可通过高校的资源,借鉴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点,合适的学习环境,自主正面的特点,全面创造社区终身学习环境,激发社区文化全新风气,把社区民众文化水平和精神理念的提高当做高校社会职责而持续奋斗。

第二,人才合作。多级政府需要为基层社区准备政策扶持,基层社区准备人才对接规划,然后吸收学校毕业生进入社区,例如当社工以及医生或其余职位等,维持本地区综合人力资源优点。基层社区需要根据本地区整体计划状况,自主吸收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举办各类活动等方式,建设社区积极学习、终身学习的外部环境。高校可让社区中产业精英、创业达人进入学校给自身学生传授工作“理念”,让学生提早掌握职场,健全自我,此外也激发学校教育能力。

4.3完善运行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想全面提升高校青年志愿人员的自主性,各高校团机构就需要健全高效的运作制度,其就是此类志愿者社区服务维持后续活力的关键基础。首先,创建高效完善的评价、激励制度。高校团机构需要修订合适的评价要求以及审查方式,对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绩效开展审查,审查依据不只要具备服务时间以及项目的数量,此外也需要关注对志愿服务质量、活动策划、服务主体评估、社会效益等部分开展整体审查。利用上述审查,团组织可对志愿者活动偏差进行提醒且给予合理的改善意见,此外,把志愿服务活动的成绩添加到推优、评优、入党等考评系统,在保研、参与毕业生选调等部分占据特定的比值。在学生结束学习生涯的时候,学校准备学生在校期间的服务荣誉证书等。其次,创建志愿者档案体系。利用创建完善的电子数据库,将包含志愿者的年纪、专业、才华、兴趣、工作评价结果等有关主要内容和其具体志愿状况完善的添加到电子数据库中。上述系统可为志愿者按时准备反馈内容,且为其准备此后发展提供意见。志愿机构通过电子数据库的搜查,不知可以按时依照活动情况、有目的性地选择具备特长的志愿者参与,也可以对部分表现不好、无法达成服务需要的志愿者开展再次培育或者再次分配任务等。

5.结论 社区身为地区性的社会,其是高校最重要的环境。社区治理情况与民众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的参加。对一定社区地区范畴内的高校来说,其和社区有紧密的关系。在加快和谐社区发展部分具备更加关键的影响。此外,高校也会得到更大的收获,首先,高校依靠参加社区治理,可全面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才需要变化情况,然后持续调节学校专业设定以及人才培育计划等,创造合适的、适用的人才。其次,高校依靠和企事业机构的联系,得到具体的生产、运作众所需要的全新观点、全新科技,全面发展,得到一定的研究费用。最后,高校在参加社区治理的活动中,众多师生也寻找到全新的实践以及实习的机会,便于学生和老师的发展。高校参加社区管理成效的最终结果,重点和本身制度的创建情况有紧密的关系。因此,高校需要促进内部制度变革,包含人事体制变革,组织变革等,此外,政府需要创建高效的外部保障制度,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伟立, 凌春贤, 谭海燕.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以广州大学城部分高校为例[J].时代教育, 2013(7):12-14. [2] 任精举.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城高校, 2013. [3] 何召颖.高校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路径的选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3):48-50. [4] 任成孝, 李欣怡, 任晓春.论当代中国社区治理的基础和精髓——社区服务和社区参与[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7):710-713. [5] 陈丽霞.浅析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6):29-30. [6] 叶丰华.居民参与与社区治理[D].广州大学, 2007. [7] 李艳.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8] 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9]邵晔.创新高校参与机制 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J].商业, 2015(4):106-107. [10]任和平, 陈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机制创新与模式构建——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28(2):25-28. [11]任和平, 陈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机制创新与模式构建——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28(2):25-28. [12]苏国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09. [13]李敏, 汪娟.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新机制[J].山西青年, 2016(8). [14]丁庆.“社义联动”介入高校社区治理模式探微——以广州Y高校社区为例[J].智富时代, 2016(3). [15]曹婧.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问题探析[J].管理观察, 2013(15):4-5. [16]叶穗冰, YESui-bing.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25(1):77-81. [17]丁庆.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治理研究与实践——以Y高校社区为例[J].中外企业家, 2016(10):194-195. [18]陈彪, 凌英菲.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宁波大学学生社区为例[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2, 24(2):22-27. [19]柴斯羽, 孟令一, 琚理.社区治理体制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4(9):83-83. [20]刘鑫, 尹丽莉.高校竞争力提升之关键:知识资源社区化治理模式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0(11):170-171. [21]付佩.高校新型学生社区的运作:结构功能视角的阐释——以武汉H大学学生社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3). [22]宋亦芳, 王峰.区域成人高校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 2016(27):47-51. [23]李红利, 唐旭生, 梁存宁.高校学生社区党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7(19):57-60. [24]张方龙.社区综合治理[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25]康玉强.民办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 2014. [26]高娇.政府治理视角下大学安全社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6. 附录 关于“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分析”的访谈 您好!我是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沙尔合提,在2016年11月7日至12月30日在小谷围街道办的组织人事部进行了毕业实习,现在我准备完成我的毕业论文,我选题是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分析,所以我想通过本次访谈向您了解有关我选题的相关问题,本次访谈仅仅用于我的毕业论文,访谈内容将严格保密,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性,请您如实回答问题,谢谢! 1,学校参与到社区治理,是由于双方自愿的还是由于回应上级的任务安排?(比如上级下发的通知,政策等) 2,学校与社区互动的领域有哪些?(环境,教育,执法等) 3,学校为社区提供了哪些服务?(有没有向社区政策制定提供意见,高校体育馆,图书馆,教室等设施是否向社区居民开放的,高校教师有没有参与社区治理,高校学生在社区内组织的志愿活动等) 4,社区又为学校提供哪些服务?(有没有参与到学校管理,给大学生提供挂职锻炼机会,资金,环保,安全等) 5学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度怎么样?(参与的频率) 6,学校与社区之间有了没有资源共享机制?还是都是临时决定的等等 7,交往的制度化情况如何?交流合作是制度化的还是有非制化的?(双方合作中有没有明细的制度或者规则制度还是依靠一次一次的具体博奕) 8,学校与社区互动是怎么进行的?双方有没有专门的机构或者特定的人?(互动是定期还是临时的) 9,学校是如何参与到这些领域的,参与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出资,出人还是技术) 10,高校参与社区协作中双方是分别是什么角色?互动的均衡性状态怎么样?(也就是谁站主导地位或者说双方平等?) 11,学校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的深度,广度等有没有随着大学城的建立时间的变长而加深,也就是有没有觉得高校参与到社区的治理重要性更加明显,双放对彼此的依赖更加多一些等? 12,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效果如何?(有没有使得双方利益最大化,有没有具体解决了一些热点问题) 13,大学城各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参与的领域,参与的方式)是不是一样?如果存在着差异,具体表现是什么? 14,不同学校在同一个领域或者不同学校在不同的领域的协作有没有存在着差异?如果有,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15,(如果上述问题存在问题)不同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的效果好坏是受什么影响?A,有没有跟学校的层次(市属或者省属或者211,985等)有关系?B,有没有跟双方领导者的亲疏关系有关?C,有没有跟社区的重视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D,有没有跟问题本身紧迫性有关,比如比较紧迫的,比较热门的领域是不是更容易使得学校和社区容易的进行协作?E,有没有跟学校性质有关(比如综合性大学,或者医学类,艺术类等)F,有没有跟社区概况有关系,比如社区规模,社区经济状况,地理环境等, G,其他因素 16,社区在双方协作中所用的费用是怎么解决的?如果双方协作中有矛盾,或者不能由学校或者社区所解决的问题是怎么被解决的? 17,高校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有没有受到区政府的统筹协调?如果有区政府是什么角色,怎么进行统筹协调的? 18,高校参与社区治理中有什么困难障碍?或者说社区希望学校应该怎么样参与社区治理? 19,社区有没有了解过其他地区甚者国外的高校参与社区治理相关的成功案例等,然后进行借鉴或者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社区所特有的高校社区关系呢? 谢谢您的合作!

第9篇:广州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研究

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已成为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其融资问题已得到银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银监会在近期出台一系列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制度安排、创新指引,不少商业银行已从经营战略转型、业务结构调整的高度审视和推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一、 广州小企业信贷市场基本情况

限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以下分析侧重于小企业信贷情况。截至2006年底,广东省(不含深圳)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791.57亿元。其中,广州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69.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2.48亿元,增幅达到39.91%,占全省(不含深圳)小企业贷款余额的31.79%。 从贷款结构来看,截至2006年底,广州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总量127.67亿元,比年初增加55.37亿元,增幅76.58%,显示小企业信贷领域正涌现业务创新的热潮。业务增长的同时,各家银行不忘加强风险控制,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趋势明显。

二、 银行业锐意创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广州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通过仔细研究小企业的经营特点、贷款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举措,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一)机制创新为业务开展作保障

广州银行业落实有关《指导意见》精神,及时制定和完善围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机构、人员、考核、业务培训等各种配套制度。如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就小企业客户分类管理、机构设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业务监测、问责制等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推进小企业业务发展的体系文件,以此促进相关业务开展。交通银行广州分行实行战略转型,将营销的主要目标定为中小企业,制定相关制度,力求三年内使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成为品牌。

(二)产品创新满足小企业多样化需求

产品、渠道和服务是商业银行培育、稳定和壮大中小企业客户群体的三个支点,三者缺一不可。广州各家商业银行立足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特点,开发出各种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1.品牌套餐。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客户不需要复杂的产品或服务支持,也不一定都需要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个特点许多银行开发“产品套餐”或“套餐选择”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如:交通银行广州分行大力推出“展业通”等新产品,确保业务开展高效、便利;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业务品种以真实贸易背景的短期融资为主,共推出“弘业·贷款易”等5类27个品种。

2.抵押便利产品。

中小企业融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物。为有效解决担保瓶颈问题,广州银行业根据客户的业务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出各类型的抵押便利产品。如中信银行广州分行通过加强对现金流和物流的控制,推出了保税仓、汽车销售金融网络和钢铁销售金融网络等产品,针对商贸企业不动产少的特点开发以动产质押的授信模式。

(三)管理创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信息高度不透明造成银行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以及贷后检查中都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如何找到打破企业信息黑箱的有效途径,是经营管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关键。广州银行业从实际出发,在贷前调查时,一是侧重企业实力调查,既认定企业报表上的资产,又认定不在企业报表中反映,但承诺抵押给银行的企业股东或股东配偶及其直系亲属投入参与企业经营的资产(包括房地产、存单等)。二是侧重稳定、持续能力调查。由于各种原因,利润很难反映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主要调查分析小企业目前所拥有客户的质量及稳定性,产品是否适销,年销售额、国内外结算量、水电费是否基本稳定或稳步增长,所处行业的状况、产品市场状况等。三是侧重品行调查。对企业品格的调查,主要通过信贷查询系统了解企业的信用程度,通过企业所在的同业商会或者其他关系企业了解其平常的信用情况,通过劳动部门、税务部门查询企业是否存在拖欠工人工资或者税款的现象。对企业股东品格的调查,重点通过向其亲戚、朋友或与其有业务关系的其他企业经营者侧面了解其信用状况。

(四)风控创新保障业务安全

在企业贷款阶段,许多银行与中小企业签订合同,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包括:要求企业从各金融机构获得的信用总额不得高于净资产总额;企业与其他金融机构发生新的借贷关系必须事先知会,并征得同意;要求企业必须在贷款行办理结算及其他业务,并且结算份额不能低于一定的百分比等。通过签订全面合作协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了对中小企业资金的实时监控,随时把握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从而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三、 中小企业融资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我国中小企业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中小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内源性融资比重过高,外源性融资比重过低,制约了企业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近年来,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着其融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信贷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中小企业也不例外。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落期,企业的发展具有自身生命周期的规律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是需要不同形式的资金来源的,银行信贷应该只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天使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都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适宜采用的融资方式。受目前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充分的客观制约,我市中小企业在寻找外源性融资时过分依赖银行信贷。

(二)中小企业贷款特点成为信贷难的内因

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贷款批量小、用款周期短、贷款频率高、用款需求急、贷款风险大这五个特点。信息内部化、高度不透明,使银行难以从公开渠道采集到足够的信息,决策信息的缺失、失真、模糊程度高,导致银行很难准确评估小企业贷款风险,风险定价、风险控制措施等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当前中小企业贷款客户普遍存在企业财务和经营信息虚假、关联交易、多头融资等复杂情况,进一步加剧了银行准确评估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

首先,由于法律法规的建设滞后,广州银行业虽然在担保抵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由于涉及抵押、保障措施及手续的法律尚未完善,导致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其次,银行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国土、房管部门等产权抵押登记部门在部分抵押登记新办法、新规定出台之后,没有及时通过有效的途径知会银行和客户,使银行和客户在办理抵押登记时经常出现条件不符或手续不齐的情况,导致抵押登记办理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拖延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办理速度。

(四)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

金融机构普遍反映,与中小企业贷款相关的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为谋取利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人为提高贷款抵押物评估价值的现象,使银行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抵押物价值难以把控。发达完善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以及投资咨询公司都可以在中小企业信贷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起到降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功效。相反,如果中介结构出具虚假报告,不仅起不到降低信息成本的作用,反而会干扰银行作出正确决策,影响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顺利开展。

四、 政策建议

我局分别站在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立场,审视广州中小企业信贷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今后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发展的眼光深入发掘中小企业蕴涵的优势

中小企业是银行信贷的载体,它们自身存在的各种局限性无疑是制约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中小企业的“小”所带来的灵活性也赋予了它们许多优势。如中小企业产品营销定价具有灵活性,对市场风险敏感度较强,可以在经济周期中很快调整产业方向,规避风险;主导产品单一化,有利于增强银行对风险的识别性和风险控制能力;行业门类多样化,有利于银行分散信贷风险。银行需要主动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等待中小企业适应银行。

(二)不同规模银行选择不同信贷技术,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Berger和Udell将西方银行的信贷技术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

其中前三种类型被统称为交易型信贷(transactions-based lending),它们所涉及和依赖的主要是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的“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银企交易较少采用直接的人际接触,而是更多地使用信函和电话通信手段,因此也称保持距离型贷款(arm’s length)。关系型贷款则有所不同,它所倚重的主要是难以量化检验及传递的“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这些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倾向,通常无法从公开市场渠道获得,而是由信贷员与企业主通过长期多渠道人际接触,或对企业所在社区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客户和雇员等)多维度联系而累积。这些软信息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部分弥补中小企业因无力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口。不同类型的银行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信贷技术来最小化自己的经营成本,最大化自己的经营收益,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大银行组织机构庞大,专业人才多,网络分布广,因此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即硬信息)以及运用标准化贷款合约向信息透明度相对高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势。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特性,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互动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即软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

(三)打造多层次担保体系

当借贷双方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直接贷款方式受阻时,抵押或担保就成为了解决银行面临的逆向选择和借款人面临的信贷配给的有效手段。在抵押贷款方面,商业银行仍然偏好中小企业的各种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如土地与厂房。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拥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和房产的所有权。这时,寻求第三方信用担保就十分必要。打造多层次担保体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图1描绘了这个体系的核心构成:担保主体、担保资金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税收制度。

根据担保主体的不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又可以分为政府担保、商业担保、互助担保以及融合了各方主体的混合担保。在扩大资金规模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强内部补偿机制,主要通过资本金的运用来增加收入,保证担保基金的增值,兼顾流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担保主体的各种外部补偿机制。对于政府担保来说,关键是要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建议政府将扶持中小企业作为长期政策,将担保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来源。 此外,健全的担保体系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以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明确设立担保机构的条件,规范担保机构退出机制。

图1多层次担保体系

(四)地方政府构筑非财务信息平台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严重不对称,银行进行相关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大、成本高,放贷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制约。建议地方政府联合工商税务、供水供电部门、劳动保障部门、海关等部门汇总当地中小企业水电费、营业税、所得税、商品进出口报单、就业人数等非财务信息,以电子或纸质媒介的形式定期进行通报,供银行授信调查时参考。

(五)确立四方联席会议制度

所谓的四方联席会议,即由地方政府、银监部门、中小企业协会、银行同业公会定期召开的会议。通过会议多方面、多角度收集信息,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和银行业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分享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功经验、做法、体会;并向有关各方提出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建议。这种制度有助于不同部门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尽可能地调动最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援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

上一篇:徐州森林下一篇: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