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社区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研究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与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对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关系研究是制定城市规划及社区规划的重要基础。当前,城市与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存在“一刀切”的低效配置现象,导致居民需求变化与服务设施供给之间出现不均衡的问题。近年来,生活圈的理念凭借其以人为本的原则,成为国内城市社区建设规划的热点。随着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兴起,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引入“生活圈”的概念,以步行可达为标准,对设施配套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供需背景和新标准、新要求的政策背景下,急需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关系进行研究,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情况进行校核,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优化策略,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供需均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此,本文以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供需关系研究为主线,以步行可达为依据,以密度分析为方法,在“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上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密度进行测算和叠加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首先,本文厘清国内外生活圈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深入剖析生活圈的内涵,并基于生活圈的内在逻辑原理,梳理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关系的影响因素,提出并界定了“公共服务圈”的概念,将公共交通、公共环境与公共服务设施三者作为公共服务圈的研究对象,将步行可达作为公共服务圈的空间范围;然后,创新性地提出“公共服务密度”的概念,运用基于栅格的居住用地密度分析方法,量化描述不同尺度的城市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与城市居民的需求特征,通过“供给密度”与“需求密度”两项指标的叠加分析,得出“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度”,以此构建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度评价模型,并通过抽象的城市单元模型,对该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和步骤进行解释说明;随后进行实证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以15分钟步行可达为依据,选取公共交通、公共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典型的公共服务产品,借助Arc GIS平台与时空大数据,建立GIS分析模型和供需数据库,评价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匹配现状和分布特征,验证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不足之处;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具体的社区案例,从“供给——需求——交通”三者平衡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优化配置策略。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生活圈“供——需——行”平衡原理,提出以供需关系为导向的具有普适性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评价方法,构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评价模型,科学地衡量城市范围及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内的居住用地所获得的设施供给与所需求的设施量是否匹配。(2)为了精准的衡量公共服务的供需关系,本研究提出了“公共服务圈供需密度”的概念,并提出基于栅格的居住用地密度分析方法,将设施规模和服务范围相结合对供给水平作出评价,将人口空间分布和需求规模相结合对需求水平进行预测。(3)提出了基于网格尺度的人口空间化方法,在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将低精度人口数据转化为高精度的人口空间化数据,实现了较大尺度下的精细化的人口分配。(4)基于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反思方法的不足并提出方法修正建议。(5)基于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评价模型,提出以“供给——需求——交通”均衡为目标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策略。该论文有图78幅,表23个,参考文献131篇。

关键词:生活圈;公共服务圈;公共服务密度;供需匹配度;GIS分析模型

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供需背景:日渐提升的居民需求与不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

1.1.2. 政策背景:新要求,新标准下的城市社区优化转型

1.1.3. 技术创新:时空大数据在城乡规划领域的广泛应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探索公共服务设施供需水平评价方法的新思路。

1.2.2. 研究意义: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评价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

1.3. 研究内容界定

1.3.1. 研究对象:生活圈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

1.3.2. 研究内容: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

1.3.3. 研究范围:中心城区——广州市天河区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基础

2.1. 生活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1. 国外生活圈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2. 国内生活圈相关理论研究

2.1.3. 国内生活圈的实践研究

2.1.4. 生活圈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总结

2.2. 公共服务设施供需评价研究与实践

2.2.1. 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研究

2.2.2. 公共服务设施供需评价研究

2.2.3. 生活圈视角下设施的服务水平评价

2.2.4. 公服设施供需评价研究与实践进展总结

2.3. 生活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2.3.1. 设施空间分布的公平性与可达性研究

2.3.2. 生活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研究

2.3.3.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研究进展总结

2.4. 本章小结:生活圈视角下供需关系研究初探

第三章 构建方法: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与模型

3.1. 公共服务规划分析方法的改进与探讨

3.1.1. 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3.1.2. 现有研究对公共服务分析方法的若干改进

3.2. 供需匹配导向的公共服务密度分析方法

3.2.1. 基于密度分析的公共服务供需评价基本原则

3.2.2. 公共服务密度分析方法的提出

3.2.3. 公共服务供需评价模型技术路线

3.3. 概念剖析:公共服务圈供需密度

3.3.1. 尺度界定——公共服务“圈”

3.3.2. 需求界定——居民“行为需求”

3.3.3. 供给界定——“公共服务”圈

3.3.4. 密度界定——公共服务供需密度

3.3.5. 供需匹配——公共服务供需指标选取

3.4. 基于密度分析的供需匹配度评价模型构建

3.4.1. 设施服务范围划定

3.4.2. 公服点侧——供给密度测算

3.4.3. 居住用地点侧——需求密度测算

3.4.4. 供需密度叠加分析——单项设施的供需匹配度评价

3.4.5. 各类设施叠加分析——公共服务设施供需水平综合评价

3.4.6. 优化提升——进行二次评价

3.5. 本章小结:以供需关系为主线构建公共服务评价方法

第四章 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度评价实证分析

4.1 .15 分钟公共服务圈GIS数据库构建

4.1.1. 供需数据采集

4.1.2. 供给端数据处理

4.1.3. 需求端数据处理

4.1.4. GIS数据库构建

4.2. 基于格网尺度的人口空间化

4.2.1. 人口统计数据与建筑数据关联

4.2.2. 人口数据栅格化

4.2.3. 居民住房空间分布分析

4.2.4. 居住人口分布及构成

4.2.5. 人口数据空间化误差检验

4.3. 基于大数据的15分钟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评价

4.3.1. 步行道路网络供给计算

4.3.2.15 分钟公共交通供给计算

4.3.3.15 分钟开放空间供给计算

4.3.4.15 分钟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计算

4.4. 基于居民需求的15分钟公共服务设施需求预测

4.4.1.15 分钟轨道交通需求密度计算

4.4.2.15 分钟开放空间需求密度计算

4.4.3.15 分钟中学教育设施施需求密度计算

4.4.4.15 分钟社区医疗设施需求密度计算

4.5.15 分钟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匹配评价

4.5.1. 单项公共服务产品的供需匹配度

4.5.2. 公共服务设施供需水平综合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密度的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的思考

5.1. 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评价

5.1.1. 公共服务设施供需差异空间识别

5.1.2. 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矛盾及影响因素

5.1.3. 基于供需匹配的公共服务圈空间类型划分

5.2. 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的不足与修正

5.2.1. 不同尺度的研究区域需要相应精度的数据支撑

5.2.2. 密度测算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思考

5.2.3. 供需匹配度评价方法的适用对象

5.3. 基于供需匹配度评价的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5.3.1. 优化原则与目标

5.3.2. 建立高效便捷的道路交通体系

5.3.3. 完善配置指标与管控机制

5.3.4. 构建均衡的供需匹配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上一篇:职业院校护生素质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技术工程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