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2022-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 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 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 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 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 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 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下面是教育学原理中的重要基本概念,希望各位考生务要熟练掌握。清楚地了解了基础概念,那么对于理论部分的复习是有所帮助的。

1、 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2、 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 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与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4、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5、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然的和内在的联系。

6、 双规制: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

7、 教学模式: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8、 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9、 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划分的课的种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1、 简述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答:(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独立时期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时期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2、简述教育学的意义。

答:(一)教育学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二)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者的工作热情和教育效率,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三)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简述现代教育发展呈现的基本特征。

答:(一)教育加快民主化进程(二)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三)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开放 (四)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五)教育形式和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六)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七)终生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

4.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一)导向功能;(二)选择功能;(三)控制功能;(四)激励功能;(五)依据功能;(六)评价功能。

5.简述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答:教育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简述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一)德育;(二)智育=;(三)体育;(四)美育;(五)劳动技术教育。

7.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

答:(一)强迫性;(二)普及性。

8.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四)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五)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9.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一)学生是主体性的人;(二)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三)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10.简述学生时代特点。

答:(一)主体意识增强;(二)信息获取多样化;(三)价值选择多样化;(四)同辈影响较大。

11.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一)民主平等;(二)对话合作。

12.简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改变教育方式,从教授式教育走向对话式教育;(三)掌握处理师生关系的手段和方法。

13.简述影响课程的因素。

答:(一)社会;(二)学生;(三)知识。

14.简述教学的意义。

答:(一)教学是传递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二)教学是进行发展教育、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三)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15.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二)学习公民所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促进学生的发展。

16.简述教学的基本规律。

答:(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

 

1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一)激发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经验,(三)巩固知识经验,(四)运用知识经验,(五)检查反思改进。

18、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三)直观性性原则,(四)启发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巩固性原则,(七)量力性原则,(八)因材施教原则,(九)反馈调节原则。

 

19、简述备课的内容。

答:(一)了解学生,(二)深入钻研教材,(三)恰当选择教法。

20、简述备课的形式。

答:(一)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二)课题教学计划,(三)课时教学计划。

 

21、简述综合课的结构。

答:(一)组织教学,(二)检查复习,(三)讲授新教材,(四)巩固新教材,(五)布置课外作业。

22、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答:

1、目的明确 ,

2、内容正确 ,

3、方法得当 ,

4、语言清晰 ,

5、组织有序。

 

23、简述教学模式类型。

答:(一)“传递”——“接受”式。(二)“引导”——“发现”式。(三)“自学”——“辅导”式(四)“暗示”——“领悟”式。

 

24、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与特点。

答:(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培养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25、简述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答:(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影响和教育班级每个学生 (四)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五)评定学生操行。

26、简述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答:

1、确立班集体目标

2、确定班级成员的角色位置

3、建立融洽的班级内外关系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5、营造健康的班级文化环境。

 

27、简述班主任应如何了解和研究学生。

答:(一)观察(二)调查研究 (三)分析书面材料 (四)建立学生档案。

 

28、一节好课应符合哪些基本标准

答:(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式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29、我国教育目的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 我国教育目的坚持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分析学校制度文化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答:(1)学校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

a) 学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它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分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

b)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c) 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d)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职员工。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独特的学校制度文化会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以至整个人格产生重要影响。

2、论述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实施要求。

答:(1)一般说,教学工作的实施由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几个环节构成。

(2)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是:

a)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b)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与上课

c)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上课的延续,对于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端正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

d)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3)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分别是:

a) 备课要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学过程等三方面工作。

b) 上课要注意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过程紧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c) 布置作业应符合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分量适当,难易适度,要求明确,并认真及时批改作业。

d) 课外辅导要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以个别和分组两种形式进行。 3.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实践,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答:(1)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2)能力是获取知识的要条件。

(3)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4)知识与能力各自具有独立性,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5)再教育实践中要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这一基本关系。

4.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贯彻该原则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答:(1)启发性教育原则的基本内涵是: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i.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ii.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iii.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答:(1)基本内涵: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2)基本要求:

1) 充分了解学生。

2) 尊重学生的差异。

3) 面向每一个学生。

5.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上好一堂课?

答:(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进程紧凑。

(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6.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答:(1)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a) 自主性,b) 主动性,c) 创造性。

(2)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力求做到

i.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ii.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尊重学生的选择

iii. 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7.在我国,中小学教师应具备那些基本素质?

答: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需要具有规定的素质要求,才能有效的履行教师的教育职责。一般来讲,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3)职业道德修养。

8.论述学校的德育的功能。

答:(1)德育的社会功能:德育的社会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挥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9.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因为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10.论述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答:含义: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基本要求(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1.论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答:含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12、论述讲授法的含义、特点及贯彻要求。

答:含义: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特点: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要求:(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13、论述谈话法的含义、特点及贯彻要求。

答:含义: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特点:优点:能比较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缺点: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他需要的教学时间较多。学生认识较多时,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要求:(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14、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学生集体?

答:(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5)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5、简评杜威的儿童发展观。

答;杜威对对儿童发展观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量器至于被动对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出发,提出“教育既生长”的著名论断。杜威的儿童发展观还强调了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杜威的这种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范围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6、如何理解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答:一定科学知识的获得是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而知识的发展又能加快只是获得的进程。另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知识获得与智力发展又有不可代替的关系,智利发展除受知识学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样知识的学习于并不只有发展智力的意义,并不然带来智力的同步发展,只是学习只有在它能够充当提高心智发展的条件时,才能够成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

 

17、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提高和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提高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提高和培养学生鉴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提高和培养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性境界的能力。

 

18、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班:把学生按照知识水平和年龄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一课的进行教学。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19、对班级授课制如何评价?

答: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优越性:

1)是教学获得极大的效率,使得教育的普及性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

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为主体的发挥,多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缺乏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

3)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20、备课要做那些方面的工作?

答1)钻研教材:a、学教学大纲,b、学习教科书,c、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学过程: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b)单元教学计划,c)课时教学计划。

 

21、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

4、教学过程紧凑 。

 

22、学生集体的教育有哪些作用?

答: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23、现代教育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1、教育加快民众化进程;

2、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

3、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开放;

4、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5、教育形式和手段发生重大变化;

6、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

7、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

 

24、学习教育学的目的:

(1)学习教育学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教育工作者教育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者的工作热情和教育效率,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3)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5、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其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答: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克服了其他影响的自发性

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的,克服了其他影响的偶然性

3、 学校教育是有系统的,克服了其他影响的自发片段性

4、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业化的行为,克服了其他影响的盲目性。

 

26、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答: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个体的发展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确立“最近发展区”,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

4、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

5、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要求教育因势利导、顺应规

27、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到达的预想结果。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以后在身心各方面产生的变化或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总体目标。 28.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2)选择功能(3)控制功能(4)激励功能(5)依据功能(6)评价功能

29.教育的方针:教育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0.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3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又称国民教育制度,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的总体,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32.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迫性

2、普及性

33.我国现行学校的结构和类型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33.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5. 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34.论述教师的基本素养。

答:(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①忠于事业,甘于奉献。②热爱学生,教书育人。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④团结协作,互勉共进。⑤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教师的知识素养:①通晓所学科目的专业知识。②具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③教育理论知识。

(3)①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③自我调控能力。④自修科研能力。⑤教育机制应变能力。⑥教育加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4)心里素养:①细致敏锐的洞察力②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③坚定的意和信念④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⑤广泛的兴趣和爱好⑥心理咨询治疗的能力。

35.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1)学生是主体的人(2)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3)学生是完整的人。

36.学生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答:

1、自主意识的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2、信息获取多样性

3、价值选择多样性

4、同辈影响较大。

37.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

1、民主平等

2、教学相长(对话合作)

3、爱生尊师

4、豁达大方

5、共享共创。

38.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改变教育方式,从授受式教育指向对话式教育(3)掌握师生关系的手段与方法: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③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④提高教师自身魅力。 40.影响课程的因素是什么?

答:社会,学生,知识是制约课程发展的三大因素。

41.课程的文本形式有哪些?

答:课程的文本形式是课程的书面表达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42.教学的意义和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递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形式;教学是发展教育,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学习公民所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3、促进学生的发展(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②发展学生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4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答: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答: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经验3.巩固知识经验4.运用知识经验5.检查反思改进。

45.中小学生常用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原则。

46.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它可以大规模的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全体同学共同前进。

(2)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扎实而又完整地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兼用其他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4)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合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以同教师及学生进行多项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5)它在教学任务上比较,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2)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3)学生动手机会极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6)他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7)他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47.备课的内容包括那些?

答:(1)了解学生 教师施教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活动只有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须了解学生。

(2)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恰当选择教法 教学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48.简述备课的形式。

答:(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教学计划;(3)课时教学计划;

49.综合课的结构包括那五部分?

答:(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为上课做好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自觉地进入学习情境。

(2)检查复习 检查复习的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3)讲授新教材 讲授新教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综合课的主要部分。

(4)巩固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消化和巩固,并掌握运用新知识解答问题的要领,为学生独立完成课外作业打好基础。

(5)布置课外作业 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50.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目的明确 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抓好关键。

(2)内容正确 讲授内容要科学准确,思想性强,注重新旧知识联系。

(3)方法得当 要选择和运用好的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语言清晰 讲课要通俗生动,提倡用普通话讲课,速度合适,音量适中,富于感情。(5)组织有序 课堂进程要有高度的计划性,讲练,演示,板书安排妥当,课堂气氛活跃。

51.简述教学模式的四种类型。

答:(1)“传递---接受”式(2)“引导---发现”式(3)“自学---辅导”式(4)“暗示---领悟”式

52.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哪几种?

答:(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前置评价,是为了确定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准备程度或者教学设计基础而进行的评价活动。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已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实施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3)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某个计划和产品设计完成之后对其最终的活动成果进行的评价。

53.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培养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获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54.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答:说服教育法(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榜样示范法(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家长与教师,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和先进事迹),情感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实际锻炼法(实际练习,制度约束,委托任务,组织活动),自我教育法(学习,立志,座右铭,自我批评,慎独),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影响学生的品德的因素。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的和交往的基础上,其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也就是通过活动和交往,反映德育要求,产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引起品德结构的变化,再通过活动和交往,反映新的德育要求,产生新的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引起品德结构新的变化,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发展。学生品德正是在这种不断教育和修养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历从量变到质变,从旧质到新质的累积而螺旋式地发展上升的。这种累积发展、螺旋上升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培养和教育。这种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德育过程符合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人的品德是按照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而不是偶然的或一时的行为。任何一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不能认为学生按教育者的要求完成了一个正确的品德行动,就断言他已经形成了某种良好品德,或克服了某种不良品德。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使学生形成某种稳定稳定的品德认识和情感,并在它的支配下,一贯地表现出某些良好的品德行为方式,我们才能说他形成了某种优良的品德或矫正了某种不良的品德。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往往需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到完全改正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过程,矫正过程中更需要进行长期、反复的培养教育,绝不能企求经过一两次说服或联系就能使之改正过来。至于优良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或不良品德行为习惯的矫正,那更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深入进行的教育转化过程。因此,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的养成或不良品德的矫正都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深化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结果,而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或锻炼就能完成的。

人的品德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物。一个人的某种品德一旦形成后,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以此满足自身发展和精神享用的需要以及适应外部客观世界的变化和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品德正式在其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因此,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培养和教育,才能促使学生品德不断地形成和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各种活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也越来越广泛复杂,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的提高,已有的品德水平与社会的要求已不相适应,需要不断提高。何况一个人的品德永远不会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没有缺点和不足,总有需要不断提高、完善的方面。任何人的道德面貌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的,但也不是一经教育就立刻突变。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点滴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先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要。因此,品德培养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不间断的过程。

由于意识形态领域里无产阶级思想道德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道德、正确思想道德与错误思想道德、先进思想道德与落后的思想道德的矛盾斗争是长期存在的,这种长期存在的矛盾斗争然反应到学生的思想上来,并决定了他们思想上的矛盾斗争的长期性。因此,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不间断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品德既然是在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积累、发展的,因此,教育者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德育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要求,不断组织受教育者的活动和交往,向其施加系统的和不断提高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影响,以引起学生主题品德内部系列化的和不断深化的矛盾斗争,并促进、加速其顺利解决,从而使其品德不断向前发展。

为什么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培养过程?

答: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并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是形成受教育者个体品德或完整品德结构体系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就是在这些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由不适应到相对适应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即他们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作用。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对非、善恶、荣辱、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道德评价、判断。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言行或某种事物时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做出的反应。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要条件,一个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着道德认识发展为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能帮助人们排除各种干扰,经受各种考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是关键、是根本,是思想品德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品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品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品德情感和意志又影响品德认识和调节品德行为,品德行为又对品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品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品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和谐发展。

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在德育实践中,我国的德育工作者根据德育实践经验,将德育过程的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然而,实际上,德育过程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端性。

所谓统一性,即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知、情、意、行的培养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单纯地从某一方面施加教育或影响,效果并不佳。应该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养成应有的道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的培养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它们互相渗透,相互制约。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就没有正确的观念的指导,就会产生盲目性;没有道德行为,认识,情感,意志都无法表现和检验,很难得到发展;没有情感,认识很难发展成信念,意志和行为便缺乏内在的力量;没有意志,认识容易动摇,情感难于控制,行为不能坚持。“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通过“行”可以扩大、加深和提高认识,增强情感,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使各种因素在发展方向上、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过程。

所谓多端性,即从整个社会来看,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们的道德构成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从学生个人来看,由于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影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的道德面貌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

一、口是心非等。因此,道德教育的开端就不能拘泥于一格,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为起点。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灵活确定以哪一种要素即薄弱环节作为教育的开端和突破口,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到达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要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和总结经验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1.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1)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2)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3)人的思想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2.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①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②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③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3)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①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科学实施教育活动;②激发人的身心潜能,开发创造力,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③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3.关于“灌输”的理论。(1)列宁关于“灌输”原理的基本思想。①工人阶级的实际运动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而只能自发地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②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确立必须靠灌输;③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激烈斗争;④无产阶级政党要重视理论和理论斗争,善于把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2)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理论。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思想。①分清人民与敌人的概念;②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③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④提出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经济的主要任务。(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5.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③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公民。

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前一时期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传统作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个基础,就失去了其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条件,就不可能产生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割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继承,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的历史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批判、有目的地吸取、加工和改造,吸收其科学的、积极的方面。

四、借鉴与创新的关系:1.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相比较对照,从而取长补短,促进自我发展。借鉴包含两重含义:①在理论构建上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综合应用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②在实际操作上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知识和研究成果等。创新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在二者统一中孕育成长。创新离不开对外来先进成果的借鉴,将借鉴与创新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2.借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新。借鉴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是借鉴的目的。以借鉴为创新的出发点,首先是要研究西方国家思教的可借鉴性特点,悟出道理以指导今天的创新。其次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大胆吸收国外思教中一切有益的成分。

五、思想与行为的关系:1.思想支配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2.行为反映思想。人们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3.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这主要是指先行的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六、教育者的作用:教育者特指思教工作者,它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教的个人。作用:1.设计和组织作用。2.疏导作用。3.激励作用。4.转变作用。5.示范作用。

七、受教育者的作用:受教育者指思教的对象。作用:1.能动作用。2.检验作用。3.促进作用。

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1.对立性。(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2.统一性。二者统一的基础是思教活动。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可分离,他们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离开了教育者就无所谓受教育者,反之亦然。二者的相互依存,是构成思教过程的重要条件;(2)二者在思教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任何教育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思教同样如此。(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达成育人与成才的目的,这是最高形式的统一。

九、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内化与外化是思教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内化是基础,没有内化就谈不上外化;而外化又是根本,思教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良好素质,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就是良好的行为及其结果。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1.对立性。(1)二者在思教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2)二者的作用不同,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外化则是将个体思想动机转变为转变为外在的行为。简单的说,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

(3)内化与外化的成果不同。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外化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4)内化与外化所用的方法不同,内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法来完成,外化主要是通过动机指导行为的方法进行。2.统一性。(1)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二者的基础都是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既谈不上内化,也谈不上外化;(2)二者的目的相同,即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良好行为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3)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十、疏通与引导的关系:1.正面教育和反面批评的关系。正面教育在内容上指向受教育者直截了当地说明一些正面的理论观点,即灌输正面的道理,帮助人们不断获得正确思想;形式上指注重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信服,不搞各种方式的压服,也不主张大量使用“自然惩罚法”。反面批评指根据一定的事实或理论,对错误思想、错误观

点或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辨析并指出其错误所在,否定这些错误观点,并限制这些错误思想观点继续扩展不良影响。正面教育是基础,没有正面教育,缺乏理论武装,正确的思想观点得不到确立,思教就可能丧失正确的方向;反面批评是辅助,没有反面批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孳生泛滥,正确思想就可能抬不起头。2.立与破的关系。所谓立,指思教要注重建设,提出新理论,倡导新观念,创造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它的实质是建设;所谓破,指批判错误思想,否定落后观念,打破旧的思想框框,它的实质是批判。立与破,建设与批判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建设,一味地批判否定,必然导致虚无,达不到思教的目的;光有建设,没有批判,建设也会因缺乏良好的外部支撑条件和建设基础、发展空间而难以为继,也难以达到思教的目的。3.疏通与堵塞的关系。首先,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即借助一定的目标、理想或价值观,对人们进行启发,以逐步导向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其次,一方面要允许人们把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观点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也更有针对性。

十一、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教育诉诸于思想觉悟,不带强制性,而管理诉诸于行为约束,带有强制性,所以,二者的性质、作用不同,但二者又是对立统

一、相辅相成的,在思教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1.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教育可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思想教育通过正面说理,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觉悟和认识,为顺利进行行政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可以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行政管理是思想教育的必要条件,通过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思想教育基本要求的实现。总之,教育离不开管理,否则,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事倍功半;管理也离不开教育,否则,就可能变成简单粗暴或惩办主义。应当从严格管理着手,从提高觉悟着眼,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2.奖励与惩罚的关系。奖励与惩罚也可称为表扬与批评。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必然要求正确处理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的关系。要坚持以表扬为主,表扬多于批评,以奖励为主,以惩罚为辅,奖惩结合的原则。

十二、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首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是有区别的。二者在表现形式、满足需要的种类和层次方面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用物质鼓励去代替精神鼓励,同样也不能用精神鼓励去代替物质鼓励。其次,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又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质鼓励中包含着精神鼓励与道德评价的因素;另一方面,精神鼓励除了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作用外,也包含着物质鼓励的成分或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为基础,并且还会有效地调整人们对物质鼓励的主观满意程度。

十三、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

2、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是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之间,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②是主体当前对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反映,同主体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转化运动。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1.社会性和可控性;2.集体性和实践性;3.严格要求与个性发展;4.教育和自我教育;

5.长期性和反复性。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1.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即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规律。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①双向互动律,即在思教过程中,教育主体与客体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规律。②内化外化律,即在思教过程中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③协调控制律,即在思教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坚持和协调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觉影响,又要努力控制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发影响,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导向作用。(1)思教的价值导向,这里的价值是指思教所传播和发散的教育内容的作用与意义。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价值导向的核心,邓论是价值导向的主导;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面形成的、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体现“三个有利于”的新思想和新观点;③反映未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若干思想因素与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观念的部分呈现;④包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包括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教价值导向的实现途径和方式:①理论研究;②政治宣传;③教育机构;④思想政治工作,即通过渗透于各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动员说服。思教价值导向的具体作用:①表达作用;②动员作用;③团结和组织作用;④交流作用。(2)思教的目标导向,两层含义:一指思教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宣传和解释党和国家在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促使人们共同理解与认同社会下一步发展所应达到的成果和目的。二指思教依据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明确自己的工作要求。思教的目标导向要重视有效性问题。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主义社会目标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其次,目标的成功概率问题。(3)思教的行为导向,所谓的行为导向,也可称为道德人格导向,它是通过树立具有群众基础、又对群众有感召力的先进的楷模,使大家钦佩而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加以仿效。行为导向的核心是先进楷模,他们可以是群体性楷模,也可以是个体性楷模。思教的行为导向具有丰富的内容,分为人格导向、行为方式导向和行为导向三类。人格导向指榜样的人格魅力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对人们的感召力。行为方式导向指引导人们仿效一系列整合好了的行为。行为导向指引导人们产生某种良好行为。2.保证作用(思教的最基本的作用)。(1)思教在社会历史

进程中的保证作用,①维系阶级统治的精神支柱;②推动社会改造的舆论力量;③精神动力作用的增长趋势。(2)思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作用,①思教是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第一,保证党和国家法规、政策的正确贯彻;第二,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三,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②思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备条件。第一,通过思教提高公民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感;第二,通过思教培育公民民主意识;第三,通过思教培育公民法制观念。③思教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第一,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3)思教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第一,思教能协调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二,思教能维持社会稳定。3.育人作用。思教是专门做人的工作的,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个体的政治社会化;(2)树立现代思想观念,推进社会创新和改革;(3)促进人才的人格完善;(4)培育人的能力,特别是精神生产力。4.协调作用。所谓协调,两层意思:第一指通过调整、调节、劝解、说服,使不同主体之间有争执的事情得以和平而合理地解决。第二,通过调整、斡旋,使参与某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得到最佳的相互配合,提高活动效率。思教的协调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第一,使不同利益群体(个体)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第二,帮助各种利益群体克服认识偏差和心理偏差,在社会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第三,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和情绪,为修订、完善正在实施的政策和制定新的政策提供客观的民情民心依据。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人际关系,它是个体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联系、影响和作用。第一,沟通人际联系,加强人际交往,增进相互理解;第二,化解矛盾,理顺各种关系。(3)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所谓心理状态,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短暂时间内的相对稳定特征。5.激励作用。激励作用指思教能够激发和跳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1.思教环境的广泛性。从纵向上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受以往的历史环境的影响;从横向上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客观的环境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定性。人们在塑造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时,必须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外部条件和现实环境中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实践,才能使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符合规律。3.思教环境的动态性。思教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和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选择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实施教育中,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协调,和谐统一,实现教育者期望的教育目标。4.思教环境的可创性。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1.思教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2.思教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3.思教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十

九、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3.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义:1.研究环境是促进人的思想健康发展的需要;2.研究环境是开展思教活动的需要;3.研究环境是优化教育环境的需要。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思教环境优化的原则应从反映优化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的各种环境因素入手,选择积极的环境因素,制定出正确的选择准则。1.积极因素的原则;2.整体一致性原则;3.层次性的原则;4.创造性原则。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途径:1.加大经费投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2.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3.依靠政府行为和社会动员,优化社会宏观环境;4.营造育人氛围,建设社会微观环境。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方法:1.舆论导向法;2.整合协调法;3.比较鉴别法;4.专家评优法。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特性:1.方向性。目标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性质和活动效果的好坏。因而,制定思教目标必须保证方向的正确。2.时代性。思教目标必须反映时代的精神和时代的特征,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3.整体性。从目标的体系结构来看,思教目标系统是由多个子目标集合而成的,我们考察研究思教目标,就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观点来分析与评价思教目标体系,以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思教目标,认识目标的整体性。4.差异性。这是指在思教过程中贯彻思教目标,应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从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思教目标应体现差异性,能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需求。5.实践性。目标是可以预见的未来效果。思教目标必须是具有可能的、可行的实践性,它不仅是可测的,而且是能够实现的,这才是符合后实际的现实目标。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1.目标性;2.规律性;3.整合性;4.能动性。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1.思教运行的主体。2.思教的目的。思教的目的可分为两对:总体目的与分项目的、终极目的与阶段目的。3.思教机制运行的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4.思教机制运行的环境。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小环境指直接与思教发生关系的环境,大环境则指整个社会系统。5.思教运行的控制。思教运行的控制是整个机制运行不可缺少的基本保证,运行控制的好坏决定了思教运行目的能否达成。6.思教运行方式。运行方式是为运行目的服务的,最有利于完成思教目的的方式是最佳的运行方式。7.思教运行的程序。即思教运行的步骤与次

序。运行程序是思教质量与效用的重要保证。8.思教运行的保障。即保证思教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的内外部条件。 二十

七、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关系:机制与原则、方法在思教大系统中分属不同的部分与层次,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它们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1.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的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思教的原则,是在思教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思教客观规律的、思教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是完成任务,实现预定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教的方法,是为了达到既定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思教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总称。思教的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和重要手段和保证。思教机制是思教过程中思教系统各侧面、各层次的整体性功能及其运行规律,它是实现思教目的的中介和桥梁。思教的原则反映了思教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思教机制活动、思教机制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它又是思教方法的理论依据。2.三者之间存在同构和耦合的关系。①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构性。它们都是思教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②思教每一种结构都具有对其对象进行思教的特定的原则和方法。③为了维持结构的特殊约束方式,就必须有一种力量加以保证,这种力量便构成了一定结构的内聚力。④思教系统的各个部分和层次之间围绕着思教而形成的有机结合—机制,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基础。⑤思教机制还反映着思教的总的原理合乎原则。思教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工作原理和原则问题。思教机制的工作原理体现在思教活动中。思教的原则反映了思教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思教机制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思教机制的运行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教方法是这种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1.方向原则。所谓方向原则,是指思教应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并始终坚持思教的目的原则。当前,思教的方向性原则是指思教要体现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必须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坚持方向性原则,对思教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唯有如此才能坚持思教的本质。教育方向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教育本质,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向。其次,坚持方向性原则才能统一思想与行动,发挥思教的整体效益。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教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最后,坚持方向性原则才能实现思教的价值。思教价值的实现与否,必须以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和方向原则贯彻的程度来衡量。方向原则是思教的根本原则,思教必须始终贯彻这一原则。首先,思教处在一个开放、变动的环境中,必然受到各种倾向思想的影响,从而使思教产生了曲折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思教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坚持方向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方向原则必须贯穿在思教的全过程,不仅一个具体的思教过程中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而且要将这一原则贯穿在一切思教活动中。最后,贯彻方向原则须讲究科学性。2.求实原则。又称实事求是原则,指思教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求实原则,就是立足于思教的客观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楚思教的内部及外部之间的联系,从中掌握共同的内在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以提高思教的针对性和效果。坚持求实原则的意义:首先,求实原则体现了思教的基本要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其次,求实原则是做好思教,提高思教有效性的重要原则。第三,坚持求实原则也是反对主观主义的需要。坚持求实原则的方法:①坚持求实原则,首先要有求实精神。②必须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思教的全过程和一切方法之中。③坚持求实原则,要避免形式主义,要办实事,讲求实效。3.民主原则。所谓民主原则,指思教活动中要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民主原则就是思教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也是方法论上的疏导原则。思教坚持民主原则的主要依据:第一,坚持民主原则,是思教所要解决的矛盾的性质决定的。第二,坚持民主原则,是由思教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第三,坚持民主原则,既发扬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也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民主原则的方法:首先,要正确理解民主原则。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其次,思教过程要始终遵循民主原则。第三,民主原则的贯彻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又要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得出正确结论。4.渗透原则。所谓渗透原则,指思教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思教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去,与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思教坚持渗透原则的意义:首先,坚持渗透原则,才能形成思教的合力。其次,只有坚持渗透原则,才能发挥思教的效能。最后,坚持渗透原则,适应了思教社会化的需要。思教体现渗透原则的方法:首先,思教工作者必须具备和强化渗透意识。其次,要相互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结构,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最后,要把思教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全过程、各个阶段与各个环节,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寓教于无形。5.层次原则。所谓层次原则,是指思教要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坚持层次原则的意义:首先,坚持层次原则,这是思教规律的客观要求。其次,私家区分层次的目的是从实际出发,防止超越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使思教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以达到鼓励先进、照顾多数的目的。贯彻层次原则的方法:首先,应深入调查研究,准确区分教育对象的思想类别和层次,科学地确定思教的目标。其次,要按教育对象的特点,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最后,贯彻层次性原则应做到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促使不同层次和起点的人都能够经过努力达到不同的思教目标,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有所进步。6.激励原则。所谓激励原则,是指思教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励而引发受教育者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思教目的的基本准则。确立激励原则的意义:首先,激励原则是思教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反映,

符合人的行为活动规律。其次,实行激励原则,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贯彻激励原则的方法:第一,激励目标应与思教目标相一致,确立激励目标应符合思教的总目标。第二,要根据激励对象的特点决定激励方式、频度、程度,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激励形式,形成整体激励效果。第三,要把提高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与培养规范行为相结合,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激励人们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持久深入的内在行为动力。最后,思教激励原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7.主体原则。所谓主体原则,实际上就是主体转化原则,指作为思教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思教的目标的原则。坚持主体原则的方法: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其次,坚持主体原则,就是要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激发起自我教育的要求,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最后,实行主体原则,并非让教育对象任意自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大胆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行不悖,相互促进。8.示范原则。所谓示范原则,指思教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认识与觉悟的不断提高的工作准则。坚持示范原则的意义:首先,这是思教规律的客观要求。其次,示范原则是党的思教优良传统的体现。最后,改革开放时期强调示范原则有着特别的意义。贯彻示范原则的方法:首先,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任务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激励受教育者。 二十

九、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说理引导法。指通过阐述某种思想理论去说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说理引导法是思教的一种基本方法。首先,思教所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思想认识问题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只能说理引导,而不能搞强迫命令。其次,说理引导法是马列主义关于灌输的理论为依据,符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基本思想。运用说理引导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以理服人。第二,要讲究针对性,有的放矢。第三,要尊重人。2.实践锻炼法。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践锻炼法对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特殊意义:首先,实践是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沿正确方向成长的必由之路。其次,实践锻炼法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法能把教育对象的理性认识,逐步转化为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增强教育对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运用实践锻炼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专人负责,加强领导。第二,实践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运用时应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形式和方法。第三,进行实践锻炼时,必须精心组织和计划,力求围绕思教的目的进行。最后,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受教育者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熏陶感染法。指教育者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者的身教所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经过潜移默化,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并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的方法。采用熏陶感染法的意义:首先,这是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环境因素制约思教的表现。其次,情感在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思想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催化和推动作用,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最后,熏陶感染法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日益个性化和民主的当代,它具有渗透性,更易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乐意接受,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熏陶感染法的形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运用熏陶感染法的要求:首先,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其次,要注意熏陶感染的环境的创设。再次,熏陶感染法只有同说理引导等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4.比较鉴别法。指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对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的异同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的方法。作用:第一,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第二,通过比较鉴别,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和优劣的标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方式: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基本要求:首先,要注意事物间的可比性。其次,比较鉴别要全面。最后,比较的形式应丰富多样。5.自我教育法。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教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作用:第一,自我教育是实现思教目标的关键,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的中介,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第二,自我教育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形式: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基本要求:首先,自我教育并非放任自流,也非降低标准,教育者还是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受教育者明确自我教育的要求。其次,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动机源于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和追求,对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化过程和行为外化过程有着直接的作用。再次,自我教育要善于引导,既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认识水平,又要有意识地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自己已有的正确思想,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培养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后,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6.心理咨询法。指教育者在思教中运用心理学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增强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意义:首先,开展心理咨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方法。再次,开展心理咨询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要求:首先,教育者和咨询人员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其次,对咨询对象要热情接待,耐心细致,进行朋友式的交谈,消除对方的顾虑,为成功咨询创造交件;再次,要遵循保密原则。最后,要把心理咨询同心理测量、心理引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帮助

人们调整心理结构,恢复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以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评估的特点:1.思教效果的特点。①效果内容的丰富性;②效果时间上的滞后性;③效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④影响效果因素的广泛性。2.思教评估的特点。①综合性。思教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思教评估具有综合性特点。②动态性。思教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思教评估具有动态性特点。③对比性。由于思教效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复杂的,因此,思教评估具有对比性的特点。④系统性。思教效果作用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思教评估具有系统性特点。这种系统性特征,表现为:整体性、相关性和评估工作的层次性上。

三十

一、思教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包括:①一致性要求②独立性要求③完备性要求④可测性要求⑤可比性要求⑥可接受性要求。

三十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调节机制:1.方法整合机制。(1)坚持以动态评估为主,使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动态评估是指把评估对象置于总的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评价和估量。在进行动态评估时,不能忽视静态评估。静态评估是把评估对象放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通过横向的时空对比来分析受评对象,对其效果作相对值的考评。(2)坚持以定性评估为主,使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主要是运用思辨方式对受评对象的整体及其性质进行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作描述性的鉴定或操行评定。定量评估主要是运用数学方法估量受评对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或接受思教实际效果的程度。在评估中,定性定量互为基础,定性则是整个评估的出发点、直接目的和最终结果,两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因此,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有机统一,才能使模糊与精确相结合,使评估结果更具体、更全面、更科学。(3)坚持以全面评估为主,使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全面评估涉及对思教整体水平和评价和估量。重点评估则是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思教的某一方面进行重点的考核分析,从而揭示思教系统内外诸制约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必然规律。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是思教评估中一般与个别的统一,点与面的结合。这种考评获得的信息资料全面、典型,能给评估结论作出有力的佐证。(4)坚持以形成性评估为主,使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5)坚持以肯定性评估为主,使肯定性评估与否定性评估相结合。(6)坚持以客观评估为主,使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估相结合。2.疏导调适机制。(1)评估准备阶段的思想疏导和心理调适工作。(2)评估实施阶段的思想疏导和心理调适工作。(3)评估结果阶段的思想疏导和心理调适工作。3.政策导向机制。4.技术调节机制。(1)聘请专家指导评估工作。(2)对评估人员进行知识和技术培训。(3)构建数学模型。(4)运用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

第3篇: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知识复习(最终版)

环境—— 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教学——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

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家庭教育——广义的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行为辅导——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

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目标模式——根据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点:区分了一般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并把一般教育目标的分析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也把课程与教学区分开,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放在前面,把学习活动或教学设计放在后面,者更符合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逻辑严密性。过程模式——不预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的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

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教育生态学—— 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

创造、操作的激发性。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

的支配自由。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学前公共教育——只有家庭之外的社会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等理论影响下,以乌索娃为代表的前苏联学前教育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

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

我国学前教育有哪些基本理论?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④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⑤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 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 走向多元化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社区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全面性;平等性;有效性。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托幼机构教育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与教育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简述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特点 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终身性潜移默化性④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托幼机构的特点: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简述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保让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托幼机构教育的作用: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带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教育的作用: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2.帮助家长创设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简述时代呼唤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教材的踏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功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知识终身学习者。教师与幼儿之间除了基本的师生关系之外,还扮演着那些其他角色?1幼儿老师是幼儿的养护者;2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3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4幼儿教师是幼儿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5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研究者、诊断者和评价者。 简述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述动物区的创设要求。

1饲养可爱的、易于养活的各种小动物,以便于幼儿了解动物的种类和习性;2在成人的帮助下,让幼儿通过合作来饲养小动物,引导幼儿认真研究各类动物生活的条件、习性和生长特点等,做好观察记录;3注意饲养动物的卫生与安全;4动物房要注意采光。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2)挑战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4)丰富性原则:(5)平衡性(6)系统性原则:(7)动态性原则:(8)主体性原则:(9)效应性原则简述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系统性原则:(1)性、计划性、系统性。(2)要求利用环境提供给幼儿的知识信息、活动材料等要保持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三维空间同时提供的内容要有密切的横向联系,而且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这种联系。(3)前后更替的内容要注意纵向联系,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拓展。(4)活动材料的更替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操纵由易到难。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适合性原则:1)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使环境童趣化,能深深打动和吸引幼儿;其次要体现幼儿的年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2)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要使环境个性化,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是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环境中有令他着迷的食物。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知识: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能力:1)了解观察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4)幼儿行为辐射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8)

适应新情况的能力(9)反思能力。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第一他们是反思形的非冲动型的教师;第二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专业化阶段。各个理论流派关于幼儿教师的基本观点:(1)成熟主义理论(赛格尔):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适宜的幼儿经验的提供者。(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教师是父母的替代者,是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着。(3)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4)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和研究者。(5)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维果茨基)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幼儿学习的扶持者,为幼儿提供支架式教学。简述当前师幼关系单向度的表现。1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2教师——“抛球者”,儿童——“接球者”3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4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具”的操纵者。 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互动性;民主性;互主体性;分享性;激励性。简述班级生活的特点。1生活节律性;2保教教渗透性;3活动多样性;4内外互动性;5班级的组织性。 班级管理的指导策略:1)拟定班级工作计划2)明确保教人员职责3)对幼儿进行编组4)协调相关资源。简述不同年龄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和指导 :特点:小班: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经验而较被动;中班:基本上形成了班级生活规范和制度,形成稳定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逐渐形成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班级活动中表现较强的主动性;大班: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分化,大部分幼儿形成了稳定的同班朋友关系;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具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关心班级、小组的荣誉和价值;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各种事物,对班级事务能表达自己的建议和主张。 指导:(1)小班:①进行必要的入园指导工作;②做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③加强对幼儿的照顾④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⑤以大带小⑥逐步形成班级活动规则和日常生活的规律 (2)中班:①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引导,为幼儿在班级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②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③重视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表达自我,重视幼儿对班级活动的建议与想法,关注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④帮助幼儿理解自己与班级的关系⑤建立值日生制度(3)大班:①通过维护班级规则和荣誉,引导幼儿集体意识的发展②积极引导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分享③鼓励幼儿负责任地担任

一些班级事物,协助教师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④鼓励幼儿发表对班级的建议与想法,并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⑤合理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参与幼儿园中、小班幼儿的活动⑥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教育的形式,理解小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使幼儿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要求。(4)混合班:①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相互认识和理解,适当参与彼此和活动,鼓励年长幼儿关心年幼的孩子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1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2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3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 简述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幼儿行为辅导有哪些基本原则?:1由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之间的同步教育。 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自然后果法;移情训练法;生活锻炼法;同伴交往法;榜样影响法;社会评价法。简述课程模式的含义及主要要素。 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训话方案或框架。主要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及课程评价。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它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具有7种智慧: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 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皮亚杰的理论观点1)强调课程内容应是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螺旋式课程3)主张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简述HIGH/SCOPE课程模式中PWRE的含义及课程的主要内容:P(plan)制定计划,儿童自己计划在活动中要去做什么;W(work)工作活动,儿童按已作出的计划进行各自的活动;R 描述,儿童以某种方式将自己的活动和结果再现出来;E 评价,即儿童参与评价。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些特点?1平等性;2目的性与计划性;3广泛性(生活性);4多样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和实施要点:原则:1)与幼儿支持性的联系比管理的会到的疏远的或惩罚的联系更有利于学习2)幼儿在伙伴关系中的游戏和交流比管理他们或向他们说教能更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3)尊重幼儿的兴趣比忽视破坏或改变幼儿的兴趣更能鼓励幼儿的主动性控制力和能力4)接受幼儿非教师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希望他们向老师那样思维和推理更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和推理过程5)鼓励幼儿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比为解决问题或企图提供没有问题的环境更能产生更多的学习机会6)确保提供的信息和活动适合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对有效的学习经验来说更重要7)经验和问题解决是幼儿发展对概念和联系的理解的主要过程8)鼓励同伴--同伴游戏和问题增强了幼儿的独立性和胜任感。

实践要点:教师和幼儿一起控制;重视幼儿的能力;与幼儿形成可信任的关系;做出支持幼儿游戏的评论。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个误区:1)把幼儿园教学等同于上课2)把幼儿园课程替代幼儿园教学3)把幼儿园教学与游戏并列起来。幼儿学习有哪些特点?

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因人施教有何意义? 1享受适当的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教是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因人施教的途径与策略:

(一)正规教学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二)游戏活动中的因人施教。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

(三)生活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四)环境中的因人施教。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1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切入;2从下面提出谈话的主题;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4应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和特点;5与家长一起制定观察研究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

搜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查阅资料法。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1)准备阶段。组织准备;评价方案准备2)实施阶段。托幼机构自评阶段;评审机构实地考察3)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阶段。评价结果的检验,分析诊断,信息反馈,评价工作的总结。

NAEYC(1999)提出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6个因素:师幼比例、班级规模、教师资格、教师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日常活动的内容和结构、空间和设备。理论联系实际,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要点:

1、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功能 的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随意行为,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

约。

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个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大家认为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段都有着开发智力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岁读书”。与学前期儿童应首先发展口语相违背。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破坏了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3、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维和创造的能力;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9反思能力。

举例说明,游戏活动中应如何因人施教。要点: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和材料;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进行集体教学活动?要点:1班级管理策略;2尊重幼儿的兴趣;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课桌模式。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优质的师幼优质关系:(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3)参与幼儿的活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结合实际分析,幼儿教师如何从新手发展为专业化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一般来说,培养新教师宜用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既可以现场观摩,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录像。(2)微型教学。微型教学指以少数幼儿为教育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5-20分钟),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育教学,并把这种活动过程摄制成录像进行分析。(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事先接受训练的教师提供有关所教班级的各种信息,然后让他们观看教育活动实况录像,从中吸取自认为重要的成分。在此过程中,指导者一面呈现出更恰当的行为,一面加以说明。 (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 1)儿童具有天

赋的潜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状态,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由和发展;2)教育方法必须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纯传授知识;3)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感官训练、实际生活训练、体格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尤其注重感官训练和肌肉练习,强调儿童适应环境必须以感官为基础。 应用题:精神环境中的因人施教原理:1)适宜于因人施教的精神环境,强调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自主等。这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精神环境的必要条件。2)果老师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威,当受到幼儿质疑时,她便会感到尊严受损,可能设法加以辩护,甚至对孩子表现不好的态度,这是不利于孩子的探索,也不利于和谐精神环境创设的。3)如果老师能肯定幼儿的想法,并对幼儿做出适当的引导,师幼之间通过自由交换意见,在和和谐的气氛下,帮助幼儿学会对事物的质疑与探究,努力找出答案。4)只有在这样自由、安全的心理条件下,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现。

第4篇: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2012届高考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min)或mol/(L·s)

v=△c·△t

2.规律:同一反应里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都表示同一反应速率。且不同物质的速率比值等于其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反应mA+nB=pC+qD

的v(A):v(B):v(C):v(D)=m:n:p:q

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性因素。例如H2、F2混合后,黑暗处都发生爆炸反应,化学反应速率极快,是不可逆反应。而H2、N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才能发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较慢,由于是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外因:

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单位体积发生反应的分子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压强,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③温度:升高温度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4倍。

④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增大逆反应速率。

⑤其他因素:增大固体表面积(粉碎),光照也可增大某些反应的速率,此外,超声波、电磁波、溶剂也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注意】:①改变外界条件时,若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也一定增大,增大的倍数可能不同,但不可能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②固体、纯液体浓度视为常数,不能用其表示反应速率,它们的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但其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反应速率。

③增大压强或浓度,是增大了分子之间的碰撞几率,因此增大了化学反应速率;升高温度或使用催化剂,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了有效碰撞次数,使反应速率增大。

(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1)“等”即

V正=V逆>0。

(2)“动”即是动态平衡,平衡时反应仍在进行。

(3)“定”即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百分含量不变。

(4)“变”即条件改变,平衡被打破,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5)与途径无关,外界条件不变,可逆反应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都可建立同一平衡状态(等效)。

3.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以mA+nBxC+yD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①v(B耗)=v(B生)

②v(C耗):v(D生)=x

:

y

③c(C)、C%、n(C)%等不变

④若A、B、C、D为气体,且m+n≠x+y,压强恒定

⑤体系颜色不变

⑥单位时间内某物质内化学键的断裂量等于形成量

⑦体系平均式量恒定(m+n

x+y)等

4.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可逆反应中旧化学键的破坏,新化学键的建立过程叫作化学平衡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压强: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④催化剂:不能影响平衡移动。

5.等效平衡

在条件不变时,可逆反应不论采取何种途径,即由正反应开始或由逆反应开始,最后所处的平衡状态是相同;一次投料或分步投料,最后所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某一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只与反应条件(物质的量浓度、温度、压强或体积)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正向或逆向)无关。

(1)等温等容条件下等效平衡。对于某一可逆反应,在一定T、V条件下,只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相当(即根据系数比换算成生成物或换算成反应物时与原起始量相同),则无论从反应物开始,还是从生成物开始,二者平衡等效。

(2)等温、等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或有改变同一可逆反应,由极端假设法确定出两初始状态的物质的量比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两平衡等效。

(3)在定温、定容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

6.化学平衡计算时常用的2个率

(1)反应物转化率=转化浓度÷起始浓度×100%=转化物质的量÷起始物质的量×100%。

(2)产品的产率=实际生成产物的物质的量÷理论上可得到产物的物质的量×100%。

7.催化剂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的物质。通常说的催化剂是指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正催化剂,也有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负催化剂或阻催化剂。在反应中加负催化剂能大大延缓反应速率,使人们不需要的化学反应如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塑料的老化尽可能慢地发生。

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某种催化剂往往只能催化某一种反应或某一类反应。使用生物酶制剂时的选择性更为突出。

常用的催化剂及催化反应

二氧化锰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五氧化二钒

二氧化硫催化氧化成三氧化硫。

铁触媒

合成氨。

铂或铂铑合金

氨的催化氧化。

硫酸汞

乙炔水化制乙醛。

醋酸锰

乙醛氧化制乙酸。

不饱和烃及其他不饱和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三溴化铁

笨的溴化制溴苯。

使用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时,要注意对反应物的净化,避免带入的某些杂质使催化剂丧失催化功能,这种作用称作催化剂中毒。

8.可以利用平衡常数的值作标准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不

平衡时向哪个方向进行.如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在一定温度的任意时刻,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有如下关系

Qc=

,Qc叫该反应的浓度商.

Qc<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c=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c>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电解质溶液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

凡是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离进而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运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时导电是化学变化。

2.分类

(1)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几乎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学键种类

离子键、强极性键

极性键

电离过程

完全电离

部分电离

表示方法

用等号“=”

用可逆号“”

代表物

强酸:HCl、H2SO4、HNO3、HI

强碱:NaOH、KOH、Ba(OH)2、Ca(OH)2

绝大多数盐:NaCl、BaSO4

弱酸:H2S、H2CO3、H3PO4、HF、CH3COOH

弱碱:NH3·H2O

个别盐:HgCl2、

Pb(CH3COO)2

4.非电解质

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都不能电离也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NO2、P2O5

某些非金属氢化物:CH4、NH3

大多数有机物:苯、甘油、葡萄糖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

(1)微弱: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部分电离、电离程度都比较小,分子、离子共同存在。

(2)可逆: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出离子、离子又可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3)能量变化: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4)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最终达到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当弱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就处于电离平衡状态。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同样具有化学平衡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的规律符合勒沙特列原理。

三.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1.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H2O是一种极弱电解质,能够发生微弱电离H2OH+

+

OH–

25℃时

c(H+)=c(OH–)=10–7

mol·L–1

水的离子积Kw=c(H+)·c(OH–)=10–14(25℃)

①K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Kw增大。如:100℃

Kw=10–12

②Kw适用于纯水或稀酸、稀碱、稀盐水溶液中。

2.溶液的pH

(1)pH:pH=–lg[c(H+)]。在溶液的c(H+)很小时,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2)含义:pH越大,c(H+)越小,c(OH–)越大,酸性越弱,碱性越强。pH越小c(H+)。c(O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

(3)范围:0~14

四.盐类水解

1.盐类水解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作盐类的水解。

2.盐类水解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两强不水解。

(2)多元弱酸根、正酸根离子比酸式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大得多,故可只考虑第一步水解。

(3)水解是吸热反应,升温水解程度增大。

(4)单离子水解程度都很小,故书写水解离子方程式时要用“”,不能用“↑”或“↓”符号。

3.盐类水解的类型

(1)单向水解:强酸和弱碱生成的盐,溶液呈酸性;强碱和弱酸生成的盐,溶液显碱性。如NH4Cl溶于水:

NH4+

+

H2O

NH3·H2O

+

H+

CH3COONa溶于水:CH3COO-

+

H2O

CH3COOH

+

OH-

(2)互相促进水解:弱酸和弱碱生成的盐溶于水,电离产生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二者分别结合水电离产生的H+和OH-发生水解,而水溶液的离子积不变,因此促进水的电离使反应进行的程度较大。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生成的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如CH3COONH4溶于水:

CH3COO-

+

NH4+

CH3COOH

+

NH3·H2O

(3)

互相抑制水解:能电离产生两种以上的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溶于水,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均发生水解,但是互相抑制,所以这一类的水解程度较小。如

(NH4)2Fe(SO4)2溶于水:

NH4+

+

H2O

NH3·H2O

+

H+

Fe2+

+

2H2O

Fe(OH)2

+

H+

NH4+水解产生的H+对Fe2+的水解起到抑制作用,反之也成立。

五.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的比较

H2S水溶液(0.1mol/L)

Na2S水溶液(0.1mol/L)

研究对象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强电解质(弱酸盐、弱碱盐)

弱酸

H+

+

弱酸根离子

弱碱

OH—

+

弱碱阳子

H2O

+

H2O

H3O+

+

OH—

离子化速率

=

分子化速率

弱酸根阴离子+H2O

弱酸

+

OH—

弱碱阳离子+H2O

弱碱

+

H+

水解速率

=

中和速率

酸或碱越弱,电离程度越小,多元酸的一级电离远远大于二级电离,大于三级电离……

“越弱越水解”,多元弱酸根一级水解远远大于二级水解,大于三级水解……

一般中和程度远远大于水解程度

双水解程度较大,甚至很彻底。

能量变化

吸热(极少数例外)

吸热

表达式

电离方程式:①用“

②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H2S

H+

+

HS—

HS—

H+

+

S2—

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①用“

②多元弱酸根分步水解

③除了双水解反应,产物不写分解产物,不标↑或↓

S2—+H2O

HS—+OH—(主要)

HS—+H2O

H2S+OH—(次要)

大小比较

c(H2S)>c(H+)>c(HS—)>c(S2—)

>c(OH-)

c(Na+)>c(S2-)>c(OH-)>c(HS-)>c(H2S)>

c(H+)

电荷守恒式

c(H+)=

c(HS-)+2c(S2-)+

c(OH-)

c(Na+)+

c(H+)=

c(HS-)+2c(S2-)+

c(OH-)

物料守恒式

c(H2S)+c(HS—)+c(S2—)=0.1mol/L

c(H2S)+c(HS—)+c(S2—)=0.1mol/L=

c(Na+)/2

升温促进电离(极少数例外)

升温促进水解

促进电离,但浓度减小,酸性减弱

促进水解,但浓度减小,碱性减弱

通H2S

电离平衡向右移动,酸性增强,但

电离程度减小,电离常数不变。

S2—+H2O

HS—+

OH—

H2S

+

OH—

HS—+

H2O

促使上述平衡右移,合并为:H2S

+

S2—

2HS—

加Na2S

H2S

H+

+

HS—

S2—+

H+

HS—促使上述平衡右移,合并为:H2S

+

S2—

2HS—

水解平衡向右移动,碱性增强,但水解程度减小。

七.何时考虑盐的水解

1.判断盐溶液酸碱性及能否使酸碱指示剂变色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

2.配制某些盐的溶液时,为了防止溶液变浑浊(水解),需加入对应的酸抑制其水解。如配制FeCl3溶液时,一般先将FeCl3溶解在盐酸中,然后再加水稀释。

3.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如Na3PO4溶液中,c(Na+)

>

3

c(PO43

4.说明盐溶液中微粒种类及多少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例如Na2S溶液中含有Na+、HS-、OH-、H+、S2—、H2S,其浓度关系为:

八.溶液中微粒间的关系

(1)电荷守恒关系——指任何电解质溶液在整体上不显电性,即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总量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总量相等。

如在Na2S溶液中:

实质:所有Na+、H+带的正电荷总物质的量==所有S2—、HS—、OH—带的负电荷总物质的量。

表达形式:c(Na+)

+

c(H+)

=

2c(S2—)

+

c(HS—

)

+

c(OH

)

(2)物料守恒关系——指不论盐中的哪种离子水解成多少种形式,它所含的一些元素原子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一定符合它的化学式中的计量数比。

如在Na2S溶液中:

实质:n(Na)

:

n

(S的各种存在形式总和)

==

2

:

1

表达形式:c(Na+)

=

2

c(S2—)

+

c(HS—

)

+

c(H2S)

(3)水电离的离子数守恒关系——指在任何电解质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的数目一定相等的关系。如在Na2S溶液中:

实质:n(OH—)

==

溶液中自由H+物质的量与S2—结合水电离的H+物质的量之和

表达形式:c(OH

)

=

c(H+)

+

c(HS—

)

+

2c(H2S)

★该关系式可由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代数变换得到。如将上述电荷守恒式与物料守恒式相减并移项即可得到上式。

第5篇:数字工程原理与方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数字化技术

数字技术就是利用0和1两位编码,通过电子计算,光缆,通信卫星等设备,来表达,传输和处理所有信息的技术。

数字信息

利用数字技术处来表达传输处理的所有信息。

数字工程概念

1.数字工程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挖掘综合处理地理空间信息和其他专题信息的系统工程;2.是地球相关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网络化的过程;

3.是以遥感技术,测绘技术,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宽带网络技术,网格技术,快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系统;

4.它将地球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化,并使其在网络上畅通流动,为社会各领域所广泛应用。

数字工程产生背景

①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为数字工程的建设和集成提供了网络平台环境,为信息提供了物理通道)

②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框架) ③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数字工程有了概念升格) ④数字思维与数字文化的产生 ⑤通信技术的发展 ⑥GIS技术的支撑 7社会应用的需求 ○5.数字工程的特点

①空间载体性

②数据化,可视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通过通信网络畅通无阻地流动,各个系统连接成网络),智能化(指信息与知识应用的自动化) ③融合与集成(体系数据和系统和两方面,数据融合之后不再体现单个数据的特征而产生一种的新数据比如假彩色合成影像;数据集成:指各种异源异构,不同时态,不同尺度,不同专业的数据在统一的地理框架下,以统一的空间定位为基准,以规范和协议为标准的无缝集成。系统类似)

④端对端连接(系统和系统的端对端;数据的采集与应用的端对端) 数字工程的总体框架(整体框架,逻辑框架,理论框架,技术框架)

整体框架:从整体上看,纵向多层次,横向网格化。

多层次:每个应用系统节点都是基于网络的多层结构;此外,各种应用系统逻辑上组成更高级层次

网络化:有各种应用系统节点连成的一张分布式网络。 逻辑框架:

从逻辑上看数字工程是一个多层次多平台的立体结构。 标准和安全贯穿于各个平台中。

数字行业综合平台,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数据平台,网络平台,软硬件平台(自下而上的支撑关系)

数字工程是一个集成的共享的平铺的“面工程”和“网工程”

一个有机的整体:数据是共享的,网络是通畅的,通信是实时的,决策是科学的。 概括起来就是:大平台,大共享,大应用。

理论框架:以地球信息科学为核心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 技术框架:见书本P21图1-9

第二章

软件体系结构的目的及其对数字工程的作用

目的:解决软件的重用,质量和维护问题。

作用:为数字工程的应用软件系统了一个结构,行为,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成系统的元素描述,这些元素相互作用,指导元素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软件体系结构发展阶段及特点

mainframe结构:一种集中式结构。

C/S结构:客户服务器分布式结构,部署与拓展性存在不足。 三层—多层结构:三层即客户端层,服务器层,数据层。

有更好的移植性;可跨平台工作,负载平衡安全

多为基于Internet的应用。

分布式计算的功能及其对数字工程的作用

分布式计算:数据处理由多台计算机完成。

功能:1.将分布式软件看做了直接反应了现实社会中的分布性。

2.主要用于改进某些应用程序的性能,使它们比单进程,集中式的实现更具有效率。

中间件的作用,数据库中间件

在网络环境下起一种承上(网络应用软件)启下(操作系统)作用的基础软件。 数据库中间件DM:

本地中间件:为特定中间件设计;

呼叫层接口:提供多个数据库的统一界面。把一般通用的呼叫接口转换任意的数据库本地语言。

数据库网关:提供对大型系统内部数据的访问。

集群的作用和分类

1.高性能科学集群(高吞吐计算集群和分布计算集群)

2.负载均衡集群(使负载尽可能在计算机集群中平均地分摊处理) 3.高可用性集群(降低易错性)

SOA功能模块和工作原理

功能模块:开发服务,发布服务,查找服务,使用服务。 工作原理:由擅长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把一个个业务功能包装成一个个标准的服务,精通商业流程的专家通过组合这些服务可以很容易的搭建功能完善的企业应用,或者重新组合这些服务成为全新的应用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SOA的核心思想)

它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

海量数据高效处理措施,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

高效处理措施: 存储——数据库

算法——高效的智能的错误处理

便于检索——索引机制,数据分区,缓存机制

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合理调度任务——虚拟内存的使用,任务划分机制 优化SQL查询语言,使用合适的格式存储数据。 数据仓库——OLAP(联机分析处理),利用采样数据进行数据挖掘 利用好的硬件及操作系统。 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 分类:数据模型不同;

不同的产品; 数据的迁移和转换: 简单易行但是实时性差。 使用中间件:

多数据库系统(对外集成,对内自治)

云计算概念,特点及其与网格计算的区别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特点: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及其廉价。

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相对于网格计算与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的特点是低成本,虚拟机支持,镜像部署的执行以及强调服务化。

云计算是以相对集中的资源,运行分散的应用,而网格计算则是聚合分散的资源,支持大型集中式应用。

GIS数据的特征:空间,时间,属性。

空间位置:经度纬度高度

属性数据:非空间数据,属于一定地物,描述其特征的定量或定性的指标。 时域特征:地理数据采集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刻或时段。

GIS常用的数据类型:矢量,栅格

栅格:基本单位是像素。以规则的像元阵列来表示(一般为影像数据和DEM数据两种),数据量大,图形精度低,图形运算简单,低效,数据格式一致或接近,输出表示直观便宜,容易实现数据共享,不易实现拓扑与网络分析。

矢量:点,线,面,基本单位为坐标点。数据量小,图形精度高,图形运算复杂,高效,数据格式不一致,输出表示抽象昂贵,不容易实现数据共享,易实现拓扑与网络分析。

GIS的组成

其基本组成包括空间信息(地理数据),系统软件,系统硬件,应用人员(普通用户或技术专家),应用模型(数据处理方法GIS专业模型和经验),计算机硬件平台。

GIS的功能,常用的空间分析

功能 :数据采集与编辑;

数据存储与管理;

数据处理与变换;

空间分析与统计;

产品制作与显示;

二次开发与编程;

遥感技术的原理:

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的吸收,发射,反射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以及常见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征

见ppt242至248 遥感技术的分类:按遥感平台,波段,工作方式。

按遥感平台(传感器设置在什么上)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 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在可见光和红外线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

按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

按照感测目标的能源作用可分为: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 按应用领域: 外层空间遥感 大气层遥感 陆地遥感

海洋遥感(等) 真彩色影像和假彩色影像的区别

真彩色图像上影像的颜色与地物颜色基本一致。

利用数字技术合成真彩色影像图像时,是把红色(蓝色,绿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红色(蓝色,绿色)分量。

假彩色影像是指图像上影像的色调与实际地物色调不一致的图像。

合成过程中,近红外波段作为红色分量,红色波段作为绿色分量,绿色波段作为蓝色分量。

遥感数据应用的一般程序:

1.根据目标选择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2.购买进过校正的遥感影像,进行精校正。

3.遥感影像增强处理(色彩增强:色彩合成,灰度变换) 4.遥感影像解译(机助分类,目视判读)

GPS的系统组成

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提供星历和时间信息,发射伪距和载表信号,提供其他辅助信息)

地面监控系统(一个主控站,三个注入站,五个监控站)——地面控住部分(中心控制系统,实现时间同步,跟踪卫星进行定轨)

GPS信号接收机——用户接收设备(接受卫星信号记录处理数据,提供导航定位信息)

GPS定位原理

利用卫星的伪距,星历,卫星发射时间等观测量以及用户钟差来进行定位的。由于伪距的引入,要获得地面点的三维坐标,必须对四颗卫星进行测量: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GPS观测中,我们可以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三颗卫星就可以组成三个方程式,接触观测点的位置。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的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四个未知数,因而要引入四颗卫星。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

GPS的特点

GPS具有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

第三章

平台的概念

即集成的共享环境,是一种集成的共享资源,承载着各种前端应用。

数字工程基础平台的组成,层次关系。

书本p90 软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建设都需要解决的三大关键问题

集成,共享,拓展 数据平台的逻辑结构,数据的主要生产者

书本p103图3—12(逻辑结构)

数据的主要生产者(应用来源和生产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公众)

数据共享的实现方式,异构数据库集成的技术

异构数据库集成技术:

数据的迁移和转换,中间件技术(通用SQL,API;通用网关;通用协议;基于组件技术的一致数据访问接口),多数据库系统(全局统一模式,联邦式数据库系统) 数据共享的实现方式:

数据格式转化(比较早期的数据集成共享方法)

直接数据操作(实现对其他软件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 数据互操作

标准平台的建设原则,组成

组成:书本p121图3-19 建设原则:标准参照服从顺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颁标准,地方标准。 无相关参照标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规范或指导性技术文件。

自行制定必要的工程技术规范和规定。

安全平台的组成

安全平台和标准平台一起贯穿数字工程建设的全程。 体系结构:硬件措施;软件功能(或两者结合) 见ppt393 第四章

矢量数据可视化的实质,主要手段

矢量数据的可视化实际上是矢量数据关联的属性信息的可视化。 主要手段是符号化。(主要是如何用符号现象的描述出实体的属性特征) 可视化一般过程:

确定要绘制的空间实体---->获取实体的坐标信息和属性信息----->根据不同实体的属性信息对实体进行符号化----->在相应的坐标位置绘制实体 显示优先级:点最高,线次值,面最后。

提高栅格显示效率的技术

索引技术(提高数据调度效率)

影像金字塔技术(对不同尺度的影像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多尺度管理,分块管理是技术关键) 非空间信息可视化的常用形式

1.一维数据(文本数字表格)可视化 2.多维数据可视化 3.时态数据可视化 4.层次数据可视化 5.网络数据可视化

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特征

多知性,沉浸感,交互性,自主感。

虚拟现实技术的一般构成

实时三维图生成技术 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 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系统集成技术

虚拟现实系统的分类

1.桌面虚拟现实 2.沉浸的虚拟现实

3.增强现实性的虚拟现实 4.分布式虚拟现实

第六章

数字工程的总体实施过程

数字工程的各组成部分的实施步骤 各平台实施在调研阶段的主要任务 数据平台实施的重点

专业应用实现包括两方面工作的内容 标准平台体系级别 安全平台的设计层次 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活动

第6篇:武大《GPS测量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1、GPS的基本知识

NAVSTARGPS“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 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

2、GPS星座的基本参数

24颗卫星分布在六个等间隔的轨道上,轨道面相对赤道面的倾角为55度,每个轨道面上有4颗卫星,卫星轨道为圆形,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3、子午导航系统的缺陷

(1)卫星少,观测时间和间隔时间长,无法提供实时导航定位服务; (2)导航定位精度低

(3)卫星轨道低,难以进行精密定轨

(4)卫星信号频率低,不利于补偿电离层折射效应的影响;

(5)观测时间长,效率低

4、北斗系统的组成: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统是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构成。

5、北斗系统定位原理: 空间球面交会测量原理

(1)地面中心站通过2颗同步静止定位卫星传送测距问询信号,如果用户需要定位则马上回复应答信号。地面中心站可根据用户的应答信号的时差计算出户星距离,这样以两颗定位卫星为中心以两个户星距离为半径可作出两个定位球,两个定位球又和地面交出两个定位圆 。 (2) 根据地面中心站的数字地图算出用户到地心的距离,然后利用以地心为中心的圆球与交线圆形成两个交点,再进行判断。

4、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优缺点

优点:如投资少,组建快;具有通信功能;捕获信号快等。

不足和差距:如用户隐蔽性差;无测高和测速功能;用户数量受限制;用户的设备体积大、重量重、能耗大等。

5、北斗系统三大功能

快速定位、短报文通信、精密授时

6、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7、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 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

8、GPS信号接收机的任务是:

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的信号,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进行变换、放大和处理,以便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机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G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是描述卫星运动、处理观测数据和表达观测站位置的数学与物理基础。

9、岁差、章动

地球接近于一个赤道隆起的椭球体,在日月和其它天体引力对地球隆起部分的作用下,地球在绕太阳运行时,自转轴方向不再保持不变,25 800年绕黄极一周,从而使春分点在黄道上产生缓慢西移,此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岁差。

在日月引力等因素的影响下,瞬时北天极将绕瞬时平北天极产生旋转,轨迹大致为椭圆。

10、GPS常用坐标系

WGS-84大地坐标系、国家大地坐标系、地方独立坐标系、ITRF坐标框架

11、恒星时、平太阳日、世界时UT、原子时ATI、协调世界时UTC

恒星时ST: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由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所定义的时间系统为恒星时系统。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本地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一恒星日,含24个恒星小时。

平太阳日MT: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本地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一平太阳日,包含24个平太阳时。平太阳时也具有地方性,常称为地方平太阳时或地方平时。

世界时UT:以平子夜为零时起算的格林尼治平太阳时定义为世界时UT。世界时与平太阳时的尺度 相同,但起算点不同。1956年以前,秒被定义为一个乎太阳日的1/86400。这是以地球自转这

一周期运动作为基础的时间尺度。

原子时ATI:原子时的秒长被定义为铯原子C133s 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跃迁辐射振荡9192631170周所持续的时间。原子时的起点,按国际协定取为1958年1月1日0时0秒(UT2)(事后发现在这一瞬间ATI与UT2相差0.0039秒)。 协调世界时UTC:

它采用原子时秒长,但因原子时比世界时每年快约1秒,两者之差逐年积累,便采用跳秒(闰秒)的方法使协调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接近,其差不超过1秒。它既保持时间尺度的均匀性,又能近似地反映地球自转的变化。

12、GPS时间系统:

GPS时间系统采用原子时ATl秒长作为时间基准,但时间起算的原点定义在1980年1月6日UTC 0时。启动后不跳秒,保持时间的连续。以后随着时间的积累,GPS时与UTC时的整秒差以及秒以下的差异通过时间服务部门定期公布(至1995年相差达10秒)。卫星播发的卫星钟差也是相对GPS时间系统的钟差。

GPS时与ATI时在任一瞬间均有一常量偏差: TATI—TGPS=19(秒)

13、影响轨道的力:

作用力:卫星在空间绕地球运行时,除了受地球重力场的引力作用外,还受到太阳、月亮和其它天体的引力影响,以及太阳光压、大气阻力和地球潮汐力等因素影响

13、卫星的轨道参数

as为轨道的长半径,es为轨道椭圆偏心率,确定了开普勒椭圆的形状和大小。

为升交点赤经:即地球赤道面上升交点与春分点之间的地心夹角。i为轨道面倾角:即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这两个参数唯一地确定了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体之间的相对定向。s为近地点角距:即在轨道平面上,升交点与近地点之间的地心夹角,表达了开普勒椭圆在轨道平面上的定向。vs为卫星的真近点角:即轨道平面上卫星与近地点之间的地心角距。该参数为时间的函数,确定卫星在轨道上的瞬时位置。

14、二体问题、卫星的受摄运动、瞬时轨道参数

忽略所有的摄动力,仅考虑地球质心引力研究卫星相对于地球的运动,在天体力学中,称之为二体问题。

对于卫星精密定位来说,必须考虑地球引力场摄动力、日月摄动力、大气阻力、光压摄动力、潮汐摄动力对卫星运动状态的影响。考虑了摄动力作用的卫星运动称为卫星的受摄运动。 受摄运动的轨道参数不再保持为常数,而是随时间变化的轨道参数。 瞬时轨道参数:

卫星在地球质心引力和各种摄动力总的影响下的轨道参数称为瞬时轨道参数;卫星运动的真实轨道称为卫星的摄动轨道或瞬时轨道。

瞬时轨道不是椭圆,轨道平面在空间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人造地球卫星所受的摄动力中,地球引力场摄动力最大,约为10-3量级,其他摄动力大多小于或接近于是10-6量级。这些摄动力引起卫星位置的变化,引起轨道参数的变化。

15、预报星历、星历、参考星历:

又叫广播星星历。常包括相对某一参考历元的开普勒轨道参数和必要的轨道摄动改正项参数。

卫星将地面监测站注人的有关卫星轨道的信息,通过发射导航电文传递给用户,用户接收到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即可获得所需要的卫星星历,即广播星历。 广播星历参数的选择采用:开普勒轨道参数加调和项修正的方案。

为了保证卫星预报星历的必要精度,一般采用限制预报星历外推时间间隔的方法。据此GPS卫星发播的广播星历每小时更新一次。预报星历的精度,目前一般估计为20-40m。 卫星星历:是一组对应某一时刻的轨道参数及其变率。卫星星历其实就是赋值后的轨道参数。 参考星历:相应参考历元的卫星开普勒轨道参数,是根据GPS监测站约1周的监测资料推算的。

16、GPS用户通过卫星广播星历的参数

可以获得的有关卫星星历参数共16个,其中包括1个参考时刻,6个相应参考时刻的开普勒轨道参数和9个反映摄动力影响的参数。

17、卫星的预报星历、 后处理星历

是用跟踪站以往时间的观测资料推求的参考轨道参数为基础,并加入轨道摄动项改正而外推的星历。

后处理星历:是一些国家的某些部门根据各自建立的跟踪站所获得的精密观测资料,应用与确定预报星历相似的方法,计算的卫星星历。

这种星历通常是在事后向用户提供的在用户观测时的卫星精密轨道信息,因此称后处理星历或精密星历。该星历的精度目前可达分米。

后处理星历一般不通过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向用户传递,而是通过磁盘、电视、电传、卫星通讯等方式有偿地为所需要的用户服务。

18、导航电文

导航电文:是包含有关卫星的星历、卫星工作状态、时间系统、卫星钟运行状态、轨道摄动改正、大气折射改正和由C/A码捕获P码等导航信息的数据码(或D码)。

19、数据块

1、数据块2 、数据块3

第一数据块位于第1子帧的第3—10字码。包括:标识码,时延差改正;数据龄期AODC;卫星时钟改正系数;星期序号 数据块2

2个时间参数:

①从星期日子夜零时开始度量的星历参考历元toe ; ②外推星历时的外推时间间隔AODE,亦即星历数据的龄期,它可反映外推星历的可靠程度。 数据块3 第三数据块包括第4和第5两个子帧,其内容包括了所有GPS卫星的历书数据。当接收机捕获到某颗GPS卫星后,根据第三数据块提供的其他卫星的概略星历、时钟改正、卫星工作状态等数据,用户可以选择工作正常和位置适当的卫星,并且较快地捕获到所选择的卫星. 20、C/A码:

由两个10级反馈移位寄存器组合而产生。码长Nu=210-1 = 1023比特,码元宽为tu=1/f1=0.97752s,( f1为基准频率f0的10分之1,1.023 MHz),相应的距离为293.1m。周期为Tu= Nutu=1ms。

C/A码的码长短,共1023个码元,若以每秒50码元的速度搜索,只需20.5s,易于捕获,称捕获码。

码元宽度大,假设两序列的码元对齐误差为为码元宽度的100分之1,则相应的测距误差为2.9m。由于精度低,又称粗码。

21、GPS接收机的分类:

22、接收机对天线的要求:

天线和前置放大器应密封一体,以保障其工作正常,减少信号损失; 能够接收来自任何方向的卫星信号,不产生死角; 有防护与屏蔽多路径效应的措施;

天线的相位中心保持高度的稳定,并与其几何中心尽量一致。

23、接收机的组成

接收机天线单元、接收机主机单元、电源

24、接收天线的类型:

1. 单极或偶极天线:

属于单频天线,结构简单,体积小,通常安装在一块基板上,减弱多路径影响。

2. 四线螺旋形或螺旋形结构天线:

属于单频天线,结构较单极天线复杂,生产中难以调整,但增益性好,一般不需底板。

3. 锥形天线:

也称盘旋螺线型天线。可同时在两个频道上工作,优点是增益性好,但天线较高,螺旋线在水平方向上不完全对称,天线的相位中心和几何中心不完全重合。

4. 带扼流圈的振子天线:

简称扼流圈天线。1987年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主要特点是可有效地抑制多路径误差的影响。缺点是体积大,重量重。

5. 微波传输带型天线:

简称微带天线。结构最为简单和坚固,即可用于单频,也可用于双频,天线高度低,是安装在飞机上的理想天线。缺点是增益性低,但可采用低噪声前置放大器加以弥补.

24、接收机的主要任务

当GPS卫星在用户视界升起时,接收机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高度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能够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

对所接收到的GPS信号,具有变换、放大和处理的功能;

测量出GPS信号从卫星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时间,解译出CPS卫星所发送的导航电文,实时地计算出测站的三维位置,甚至三维速度和时间。

25、GPS定位原理:

GPS定位是利用测距交会的原理确定测点位置的。

GPS卫星发射测距信号和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中含有卫星的位置信息。用户用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三颗以上的GPS卫星信号,测量出测站点(接收机天线中心)户至三颗以上GPS卫星的距离并解算出该时刻GPS卫星的空间坐标,据此利用距离交会法解算出测站户的位置。

26、依据测距的原理,其定位原理与方法主要有: 伪距法定位

载波相位测量定位

差分技术

27、伪距测量

伪距法定位:由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测出得到四颗以上GPS卫星的伪距以及已知的卫星位置,采用距离交会的方法求定接收机天线所在点的三维坐标。

伪距: 就是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信号到达GPS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乘以光速所得出的量测距离。

由于卫星钟、接收机钟的误差以及无线电信号经过电离层和对流层中的延迟,实际测出的距离与卫星到接收机的几何距离有一定差值,因此一般称量测出的距离为伪距。

28、伪距法定位的数学模型的各项含义: j2j2j21/2 sssTb jjjiontrop ats

29、接收机k是对卫星j的载波相位测量的观测方程各部分的含义: (xX)(yY)(zZ)cVcV~jk=f( ρfδtb + fδta + Njk

30、整周未知数的确定: 1.伪距法

2.将整周未知数当做平差中的待定参数—经典方法

3.多普勒法(三差法) 4.快速确定整周未知数法

31、周跳:

周跳:如果在跟踪卫星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如卫星信号被障碍物挡住而暂时中断,或受无线电信号干扰造成失锁。这样,计数器无法连续计数。因此,当信号重新被跟踪后,整周计数就不正确,但是不到一个整周的相位观测值仍是正确的。 周跳的出现和处理是载波相位测量中的重要问题。

32、GPS绝对定位、相对定位 GPS绝对定位:

也叫单点定位,即利用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观测值直接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在WGS-84坐标系中相对于坐标系原点——地球质心的绝对位置。

GPS相对定位:

是至少用两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相同的GPS卫星,确定两台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坐标差)。它是目前GPS定位中精度最高的一种定位方法。

精度因子的数值与所测卫星的几何分布图形有关。假设由观测站与四颗观测卫星所构成的六面体体积为y,则分析表明,精度因子GDOP与该六面体体积y的倒数成正比,即: GDOP~1/V

33、一次差:

将观测值直接相减的过程叫做求一次差。

34、二次差:

对载波相位观测值的一次差分观测值继续求差,所得结果仍可以被当作虚拟观测值,叫做载波相位观测值的二次差或双差。

35、三次差: 对二次差继续求差称为求三次差.所得结果叫作载波相位观测值的三次差或三差.

36、GPS定位中,存在着三部分误差:

1. 多台接收机公有的误差:卫星钟误差、星历误差; 2. 传播延迟误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

3. 接收机固有的误差:内部噪声、通道延迟、多路径效应。

37、广域差分GPS系统的基本思想

WADGPS基本思想是对GPS观测量的误差源分别加以区分和"模型化",然后将计算出来的每一个误差源的误差修正值(差分值)通过数据通讯链传输给用户,对用户在GPS定位中的误差加以修正,以达到削弱这些误差源和改善用户GPS定位精度的目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星历误差,大气延时误差,卫星钟差误差。

38、广域差分GPS系统的工作流程

①在已知坐标的若干监测站上,跟踪观测GPS卫星的伪距、相位等信息。

②将监测站上测得的伪距、相位和电离层延时的双频量测结果全部传输到中心站。

③中心站在区域精密定轨计算的基础上,计算出三项误差改正,即包括卫星星历误差改正,卫星钟差改正及电离层时间延迟改正模型。 ④将这些误差改正用数据通信链传输到用户站。

⑤用户利用这些误差改正自己观测到的伪距、相位和星历等,计算出高精度的GPS定位

39、广城差分GPS系统(WADGPS)的特点: ①中心站、监测站与用户站的站间距离从100km增加到2 000km,定位精度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②在大区域内建立WADGPS网,需要的监测站数量很少,投资自然减小。

③WADGPS系统是一个定位精度均匀分布的系统,覆盖范围内任意地区定位精度相当,且定位精度较LADGPS高. ④WADGPS的覆盖区域可以扩展到LADGPS不易作用的地域,如远洋、沙漠、森林等。 ⑤WADGPS使用的硬件设备及通信工具昂贵,软件技术复杂,运行和维持费用较LADG—PS高得多,而且ADGPS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可能不如单个的LADGPS。

40、RTK技术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

41、差分GPS的基本原理是:

鉴于卫星的运行高度在20000km以上,对于地面相距不太远的两个点来说,卫星信号传播的路径基本相同,所以很多误差的影响也基本相同。如果在一个已知精确位置的点上安置GPS接收机,并和用户的接收机一起进行GPS观测,然后将用户的GPS定位结果和已知点精确坐标进行比较,就可以求得多种误差对点位影响所产生的综合偏差。进一步还能将这些偏差值通过无线电数据链传播给附近的其他用户,那么这些用户的定位精度势必大为改善。

42、AS与SA技术 反电子欺骗AS(Anti—Spoofing)技术,它是由P码和保密的W码 相加而形成的Y码,用于代替P码,其结构更为严格保密。

43、美国的GPS政策

美国在研制GPS总体方案时,就已经制定了“主要为军用,同时也兼顾民用的双用途

政策”。此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双用途”政策,

44、摆脱GPS限制政策的途径

1.建立独立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2.建立自己的GPS卫星跟踪网,独立确定GPS卫星精确轨道

3.改进GPS精密定位方法及软件,削弱SA和AS技术的影响

45、卫星导航:

是用导航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引导运动载体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一门新兴科学。

46、GPS动态定位主要方法 单点动态定位

它是用安设在一个运动载体上的GPS信号接收机,自主地测得该运动载体的实时位置,从而描绘出该运动载体的运动轨迹。所以单点动态定位又叫绝对动态定位。例如,行驶的汽车和火车,常用单点动态定位。

实时差分动态定位

它是用安设在一个运动载体上的GPS信号接收机,及安设在一个基准站上的另一台GPS接收机,联合测得该运动载体的实时位置,从而描绘出该运动载体的运行轨迹,故差分动态定位又称为相对动态定位。 飞机着陆和船舰进港 后处理差分动态定位

在运动载体和基准站之间,不必像实时差分动态定位那样建立实时数据传输,而是在定位观测以后,对两台GPS接收机所采集的定位数据进行测后的联合处理,从而计算出接收机所在运动载体在对应时间上的坐标位置。

在航空摄影测量

46、GPS卫星导航方法的优缺点 GPS单机导航

单机导航就是在航行体上仅装配一台GPS接收机,单独实施导航,如在地质勘探、资源调查、船只航行、汽车导航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此操作和使用非常简单,价格也便宜,且具有全天候、全球性、较高精度及实时三维定位和测速能力 差分GPS导航

差分GPS就是在地面已知位置设置一个地面站,地面站由一个GPS差分接收机和一个差分发射机组成。

差分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监测GPS差分系统的误差,并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把修正信息发送给用户,用户用修正信息校正自己的测量或位置解。 惯性导航:

完全自主式的导航系统,它利用陀螺和加速度计这两类惯性传感器的测量信息直接计算出载体的姿态、速度、位置等导航参数。

它既不向外界发射能量,也不依赖外界的任何信息,具有不受干扰、可在任何地方使用、动态性能好、导航输出信息丰富等独特的优点。

47、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电离层折射误差

对流层折射误差

多路径效应误差

48、电离层折射

当GPS信号通过电离层时,如同其它电磁波一样,信号的路径会发生弯曲,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

用信号的传播时间乘上真空中光速而得到的距离就会不等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几何距离,这种偏差叫电离层折射误差。

49、减弱电离层影响的措施

1. 利用双频观测;

2. 利用电离层改正模型加以改正; 3. 利用同步观测值求差 。

50、减弱对流层折射改正残差影响的主要措施:

1. 采用上述对流层模型加以改正。其气象参数在测站直接测定。 2. 引入描述对流层影响的附加待估参数,在数据处理中一并求得。 3. 利用同步观测量求差。

4. 利用水汽辐射计直接测定信号传播的影响。

51、多路径误差

在GPS测量中,如果测站周围的反射物所反射得卫星信号(反射波)进入接收机天线,这就将和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直接波)产生干涉,从而使观测值偏离真值产生所谓的“多路径效应”。

52、消弱多路径误差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站址

测站应远离大面积平静地水面;

测站不宜选择在山坡、山谷和盆地中; 测站应离开高层建筑物 . 2)对接收机天线的要求

53、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卫星星历差、卫星钟误差、相对论效应

54、广播星历、实测星历 : 是卫星电文中携带的主要信息。

实测星历:它是根据实测资料进行拟合处理而直接得出的星历。

55、解决星历误差的方法: 1)建立自己的卫星跟踪网独立定轨; 2)轨道松驰法; 3)同步观测值法.

56、卫星钟的钟误差模型改正

1. 卫星钟的钟差包括由钟差、频偏、频漂等产生的误差,也包含钟的随机误差。

2. 经改正后,各卫星钟之间的同步差可保持在20ns以内,由此引起的等效距离偏差不会超过6m,卫星钟差和经改正后的残余误差,则需采用在接收机间求一次差等方法来进一步消除它。

57、与接受机有关的误差

接收机钟误差、接收机位置误差、天线相应中心位置误差、几何图形强度误差

58、 接收机的位置误差与天线相位中心误差

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相对观测标石中心位置的误差,叫接收机位置误差。 观测时相位中心的瞬时位置(一般称相位中心)与理论上的相位中心将有所不同,这种差别叫天线相位中心的位置偏移。

59、GPS网技术设计的依据: GPS测量规范(规程)和测量任务书 60、GPS网图形构成的几个基本概念

①观测时段: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止,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简称时段。 ②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③同步观测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所构成的闭合环,简称同步环。

④独立观测环:由独立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环。

⑤异步观测环:在构成多边形环路的所有基线向量中,只要有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则该多边形环路叫异步观测环,简称异步环。

⑥独立基线:对于N台GPS接收机构成的同步观测环,有J条同步观测基线,其中独立基线数为N-1。

⑦非独立基线:除独立基线外的其他基线叫非独立基线,总基线数与独立基线数之差即为非独立基线数。

61、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及其基本特征和优缺点:

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也有布设成星形连接、附合导线连接、三角锁形连接

点连式:

指相邻同步图形之间仅有一个公共点的连接。点连式网的几何强度很差,需要提高网的可靠性指标。 边连式: 指同步图形之间由一条公共基线连接。边连式布网有较多的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几何强度和可靠性均优于点连式。 网连式: 指相邻同步图形之间有两个以上的公共点相连接,这种方法需要4台以上的接收机。

这种密集的布图方法,它的几何强度和可靠性指标是相当高的,但花费的经费和时间较多,一般仅适于较高精度的控制测量。 边点混合连接式:

指把点连式与边连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GPS网. 既能保证网的几何强度,提高网的可靠指标,又能减少外业工作量,降低成本,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布网方法。

三角锁(或多边形)连接

用点连式或边连式组成连续发展的三角锁连接图形,此连接形式适用于狭长地区的GPS布网,如铁路、公路及管线工程勘测。

优点:

GPS网中的三角形边由独立观测边组成。根据经典测量的经验已知,这种图形的几何结构强,具有良好的自检能力,能够有效地发现观测成果的粗差,以保障网的可靠性。同时,经平差后网中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分布均匀。 缺点:

是观测工作量较大,尤其当接收机的数量较少时,将使观测工作的总时间大为延长。因此通常只有当网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较高时,才单独采用这种图形 导线网形连接(环形图)

将同步图形布设为直伸状,形如导线结构式的GPS网,各独立边应组成封闭状,形成非同步图形,用以检核GPS点的可靠性。适用于精度较低的GPS布网。 星形布设

1. 星形图的几何图形简单,其直接观测边间不构成任何闭合图形,所以其检查与发现粗差的能力比点连式更差,只需两台仪器就可以作业。

2. 若有三台仪器,一个可作为中心站,其他两台可流动作业,不受同步条件限制。测定的点位坐标为WGS-84坐标系,每点坐标还需使用坐标转换参数进行转换。

3. 由于方法简便,作业速度快,星形布网广泛地应用于精度较低的工程测量、地质、地球物理测点、边界测量、地籍测量和碎部测量等。 6

2、在进行GPS外业工作之前,必须做好:

测区踏勘;资料收集;器材筹备;观测计划拟订;GPS仪器检校;设计书编写。 6

3、接收机全面检验的内容:

一般性检视

通电检验

实测检验

一般检验:

1. 检查接收机设备各部件及其附件是否齐全、完好,紧固部分是否松动与脱落,使用手册及资料是否齐全等。

2. 天线底座的圆水准器和光学对中器,应在测试前进行检验和校正。

3. 对气象测量仪表(通风干湿表、气压表、温度表)等应定期送气象部门检验。

通电检验:

1. 接收机通电后有关信号灯、按键、显示系统和仪表的工作情况,以及自测试系统的工作情况,当自测正常后,按操作步骤检验仪器的工作情况。

实测检验:

1. 测试检验是GPS接收机检验的主要内容。其检验方法有:用标准基线检验;已知坐标、边长检验;零基线检验;相位中心偏移量检验等。

各项测试检验应按作业时间长短,至少每年测试一次。 6

4、技术设计书编写

1.任务来源及工作量2.测区概况3.布网方案4.选点与埋标5.观测 6.数据处理

65、作业模式主要有:静态相对定位;快速静态相对定位;准动态相对定位;动态相对定位等。

上一篇:向村里迁入户口申请书下一篇:oem工厂品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