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
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全面性、情感性、灵活性、多样性
托幼机构教育特点:社会性、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社区教育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全面性、平等性、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适合行原则、挑战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平衡性原则、丰富行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行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用行原则
师幼关系的特点:互动性、民主性、互主体性、分享性、激励性
幼儿班级生活特点:生活节律性、保教渗透性、活动多样性、班级组织性、内外互动性 幼儿园活动的特点:平等行、目的性与计划性、广泛性(生活性)、多样性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
1、儿童是天赋的潜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状态,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使每个儿童的恰嫩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
2、教育方法必须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纯传授知识
3、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感官训练、实际生活训练、个体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尤其注重感官训练和肌肉练习,强调儿童适应环境必须以感官训练为基础。
分析“超前儿童”和“神童儿童”:“超前儿童”和“神童儿童”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超前儿童”和神童儿童”是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大家认为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都有开发智力的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其次“超前儿童”和“神童儿童”都把是自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岁读书”与学前期儿童应首先发展口语想违背。最后二者为了再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颁发,破坏了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总之二者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
[]2010金融复试笔试全力回忆版
管理员注:本试题已经收录到考研资料下载中心(download.kaoyan.com),感谢本贴作者的分享。下载地址:http://download.kaoyan.com/download-1018372p
1一、专业课复习
经济学建议的参考书目:1,西经:《微观、宏观》高鸿业 人大出版社3.4版都可以。2《微观》西财出版社
3,政经:西财出版社的有一本合订本,买分开两本的也可以。
注:高鸿业的是基础(没说不重要),西财的是考点。看完高鸿业的书后立马看真题,会觉得考的不靠谱,但看完西财的微观,你就会觉得考的都是重点。西财的宏观应该是没有出版,在淘宝没有搜到,等待下一步确认。政经合订本前半部分是资本主义,后半部分是社经,政经就用这本复习。参考材料:
1,真题。必须的,需要看N编,主要作用:可以看考试重点、题型、出题分布规律,还有一点挺好西财考研真题又重复的题自己认真研究。
2,辅导班笔记,等暑假时候才开课,是财大老师讲的,讲打题方法,重点热点。建议购买(投资有风险,买书须谨慎)。3,西经理解金版,政经背诵金版。我用过,政经背诵金版很旧了,跟新版教材有些脱节。理解金版基本涵盖所有西经知识点全面但杂乱(以上所有材料的共同缺点,望同学们克服困难,例如:同一问题不同材料答案有时很不一致。建议:自己整理)注:这两本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红宝书系列(本人不甚了解)。
经济学一 是理论经济学专业的考试,其中政经占0.6,西经占0.4。
经济学二 是应用经济学专业的考试,其中,西经、政经各占一半。具体自己考经济学几,自己看西财2010招生简章,初试复习不要分经济学一经济学二,具体是指真题,每年两套经济学一二都要好好看。
根据考西财两年来的经验,考试题型为:基本十个大题,西经5个,政经5个,第一个题是政经的辨析,记得好像一般都是资本主义内容。紧着着就是简答,一般微观宏观都是3:2分,还有2个论述题,其中一个是社经的,基本是热点,另一个是西经的。这只是大体题型,实际可能有变动。具体自己看历年真题,不过自己可以统计(哪个题是哪本书哪章的)下,做到心中有数。
个人觉得以下是财大的重点(方法:要找重点看真题):
微观,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四个市场模型及其中的N多图,特别是完全竞争那块的几个图、利润最大化条件、帕累托、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博弈论相关知识、博特兰模型(去年考的)、重中之重:市场失灵(内容包括很多,类型、效率分析、解决途径。。),很重要啊,几乎每年都会涉及一到两个。
宏观:GDP(我都不知道会怎么考,但每年辅导班笔记上都有)、二三部门均衡决定、几个老头的消费理论(去年考的是杜森贝利的示范效应)、IS—LM那块内容不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关内容、AD—AS、通货膨胀、奥肯定率、菲利普斯曲线、索罗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政经:资本主义部分参照公共课政治复习,社经:收入非配、公有制、国企改革、/(以上都是个人回忆,由于没有书本参照肯定会造成严重欠缺,等回济南看书后再补充)。
注:以前听说西财西经有考计算题的倾向,去年自己准备了却没考,目的:透露考计算题可能性的消息。感觉政经越考越散背书基本用不上(没说不用背啊),目的:热点需要自己总结理论回答,有现成答案的越来越少。
专业课复习建议:跨专业的也不用害怕,即使以前没学过,不难。西经:我是学过高的两本的,如果这样,在九月份以后开始复习就不晚,先看课本保证速度别墨迹,然后看真题,找重点,找差距,再结合理解金版再看课本(这个过程可以多重复几遍),通过真题+理解金版+教材=常考题的答案总结+对西财西经考试重点的把握。
注:我给同学们提供的材料(个人觉得是辅导班笔记和红宝书系列的取舍,完全可以都使用)可能挺多,自己慎重选择,别造成都买了看不完的悲剧。政经:直接真题=重点章节+命题规律(重复率不高),我的方法:背,管他考到考不到,但不是全背,找重点总结,答要点。总体感觉:只要好好准备+别乱编+书写认真条理+答满试卷(12页)=110分左右
二、2010西财复试情况介绍 金融复试情况:
金融学贴出来的有332个(招生简章说的是160),应该没有误差。金工和信管没看,反正不多。研一消息:今年报财大共8000人,5000报金融。外校保送不多也就20个左,本校本科保送一个班平均4—6个人。国际商学院复试情况:
国贸说要25个,报送7个,本校4个,外校3个,来了33个。国商要10个,来了6个,其中有报送的,还一个少数名族骨干。金融中心: 保送20个左右,貌似竞争很激烈,简章说总共要40,听说复试人数70.也还是那些老话:除热门专业(这个应该知道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西财历年分数线统计,长期稳定比国家线高的那些专业),西财基本不刷人,总体来说西财不难考。
注:保送的推免的都参加复试,由于他们没参加初试没有准考证号,所以公布的他们的准考证号跟普考得不一样,很容易辨别。其他专业可以具体询问参加复试的同学。
第二年心得: 第二年我觉得少走了不少弯路,数学英语的准备目的比较明确,英语打好基础后必须深入研读考研真题阅读,可以听一听宫东风老师讲解真题的录音,不可全信,就是跟自己的方法磨合一下,有些方法确实很实用。数学打好基础后,一定要多做题,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度,做好错题总结,多思考才有突破。专业课复习的时间不多,也是那句话复习两年让我觉得哪些是重点了,有些我就直接没看。第一年复习的好乱,第二年整体有计划了,重点题重点整理。专业课复习两年有优势,你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西财相对其他水平相当的财经类学校还算好考,好好努力,没有那么吓人的。西财的微观课本讲的都是他们考试的重点,如果你不看他们的微观,你就要把真题和理解金版看熟才行。专业课第一年我是从九月份开始的,第二年差不多十月份,从十月份每天都安排时间看,以西经为主,政经后期背了一个月。答题时字迹 答满这是真理。条理清楚,这就要求有些题的答案要自己整理。
公共课复习材料选用及复习安排:
数学:课本就不说了,复习材料有: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有一个基础知识660、经典400题、真题随便选一本、大量模拟题这些都是基本的,学有余力可以看一下其他复习用书。数学是研究生考试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科,它的作用在于提高总分,数学的辣分作用是很大的,要想总分高必须保证数学的分数。所以,数学的复习的重要性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体现出来,时间安排要最多,初期就是在九月份之前,务必要在这段时间完成课本的复习,全书的复习(一两遍吧),660做做巩固下基础。之后做真题,数学真题教英语真题的价值小些,但他的作用是查漏补缺,看你那块掌握的不好,做完一套之后要注意总结,看看是为什么没做出来,是基本知识掌握的不牢还是方法技巧的问题,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中期(考前9月份到考前11月左右)数学的重点在总结,查漏补缺,把知识点全部搞懂,要全面。这时会有这种感觉,前边看的很快就忘了,这是很正常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做成套的题。这样一套题做下来就可以把整个体系都梳理一遍,能起到很好查漏补缺作用。后期(考前个月)把400题做做,打击下自己浮躁的心。做题+总结,再做题,基础知识不牢就快看复习全书,方法技巧问题就多思考别不会就看答案,自己多思考下。这时市面会有大量模拟题,质量有好有次,但如时间允许多做点。数学考前注意:注意时间,数学时间很紧,填空选择保证基本50分钟左右搞定,看完全书再做数学真题后会觉得很简单,这是假象,因为大部分题都在全书上。做题时先易后难,不会的要冷静思考别着急,着急没用的。把会做的做好别丢分,实在不会做得写点公式啥的混个1.2分。
英语:它的分量是决定是否受限,看看每年多少人死在英语上就知道他多重要了。用书:单词选一本、那个长短句我没用过个人觉得可以通过自己对真题阅读的研读来弥补,真题用张剑老师的好那个黄宝书不错,阅读训练自己选,作文书一本。阅读数的选用主要是培养一下阅读能力,不必深究,要好好研读真题。初期主要是单词的记忆和阅读的训练,这个没的说,想方设法记熟单词,早晨要晨读,背单词读阅读,培养语感,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中期就要开始研究那套黄宝书了,记得真题上别做上答案,自己做的写在后边答案那,做一次用一次不同的笔,看看进步和失误。真题的关键在于阅读,一天做两篇阅读,反复研究,记清楚里边不会的单词,选几个长句子自己试着分析下,有些读不懂的句子标出来,等晨读的时候重点读读,晨读尽量背熟真题。真题阅读做完一遍后,对照那本解析看一下,其中的方法和技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性掌握。看完后再做一遍真题,真题做最近十年的就行,真的是最好的复习材料,一定要重视起来。想要考得好些后期的工作就要安排的合理些了,专项突破,完型,老大难问题给分还不高,建议可以不做重点复习。翻译在啃阅读的过程中就要锻炼,找出几个自己感觉比较好的句子翻译下。新题型是要特别准备的,一些阅读都附带几套新题型可以专门练习下,而且最近几年真题也有考。再就是作文,作文提分很快的,找本书找些话题练练手,考前一个月再看就行,到最后要有自己的模板,考试时好往里套。考试时注意:时间也是很紧张,自己掌握时间,有些人建议先做阅读,最后做完型,也有道理。我是这样安排的,阅读,新题型,涂卡。作文,翻译,完型。政治:考得不好不说了。
复习时间、进度安排:
九月份之前以英语数学为主,天天早起,以自习时不困为基础,晨读,上午前半段英语,看单词,后半部分看数学。下午休息后做阅读,之后再看数学。晚上时间比较长,可以用来钻研数学。后期四门课程一起复习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别顾此失彼自己制定个计划。政治可以安排在刚到教室时,快吃饭时,环境吵闹时,意思就是有效时间时间看英语数学,垃圾时间看政治。专业课要集中几个月重点看,有些东东需要理解的。
1.西财专业课之西经(1):
我用的书是,高鸿业第三版,与第四版差别不大,都可以的。说一下,专业课复习两年来的心得。高鸿业的《微观》 第一章引论:没考过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概念,没考过,但需注意三点:一是弹性的计算;二是蛛网模型,材料上有提的。再就是第七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中,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03),农产品的支持价格,还有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两个案例分析(材料中有)。
第三章效用论,是前几章的重点,考过四次,主要内容有,效用概念,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条件及推导,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及假定、性质、特点、基本特征,效用函数看看材料(主要分完全替代、完全互补、可拟线性),边际替代率,预算线及其变动,消费者的均衡,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很重要要掌握好,正常品的、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图形。这一章主要是基础,为的是以后的分析。
第四章生产论知道这些:厂商的目标、生产函数特别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03.06)、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厂商的均衡、规模报酬(03.06)第五章成本论:机会成本(很牛的概念,跟别人聊天经常用到,一看就是学经济的)、正常利润经济利润、还有好多图,但大部分都不重要就主要看看AC/MC及其关系。第四章也是为以后打基础得多。
第六章以后重点多了啊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的类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厂商的需求曲线(三线合一)、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0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好多图好好看,重点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03.05)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03)、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02)重点分成本不变,成本递增,成本递减。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各个市场的分类条件、自然垄断形成的条件、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垄断厂商短期均衡(第四章的基础,是厂商都是SMC=MR)、长期均衡看看、价格歧视好好看主要分类都要会的、自然垄断和政府管理(要结合市场失灵那块分析,即垄断的效率分析及解决办法)垄断竞争看看、寡头这节有重点即古诺模型(涉及计算),斯威齐模型(03),博弈论(辅导班笔记年年有06)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不用看
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就看一点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这节,主要看劳动供给曲线背弯的原因(06分析很多方法的,建议自己整理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标准、改进,交换的、生产的、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07.09)好多好好看。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重点啊 虽然高鸿业这书里写得少但是考的可不少,说说哪个不用看吧,反托拉斯法,公共资源公共选择理论,其实这书说得太少好好看,等在西财微观里重点说明。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每年辅导笔记都在讲,但我实在不知道她会考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可以出题,唯有一点可能就是这章是基础,同学们基础看。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有一个y=E有一个投资等于储蓄看看、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好好看10年就考了个杜森贝利的示范效应,这一部分重点看。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03)自己看、乘数论是基础看看各种乘数的推导尤其重点看平衡预算乘数。
第三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投资的决定看、is曲线好好看、利率的决定好好看、LM曲线好好看、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就是说整章好好看,特别提醒:有一个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效率推导式,第四版貌似没有。
第十六章 宏观政策实践 货币政策手段 财政政策手段 其他的粗略看看。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02.04)比较重要的一章都看看吧。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都要看 只说重点奥肯定律(08)、自然失业率、失业的分类通货膨胀及其引发的不同原因、菲利普斯曲线分短期长期,这章比较重要好好看。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不用看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净出口函数、净资本流出函数、国际收支平衡、BP曲线、IS-LM-BP模型、这一部分很难所以只要要求掌握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重点看。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增长核算(05)、经济增长因素分析(03)、新古典增长理论(05.09)、乘数加速数模型每年都提还没考过,这章也是重点,其他的内容粗略看。以后的几章不用看。
研招网 | 考研网 注册 登录 标签
帮助
搜索考研网: 考研论坛 » 西南财经大学 » 初试复习自己总结材料整理(全)
考研家园--考研人的精神家园陈文灯考研数学全程班限时促销 2011年考研暑期复习备考攻略
晒六月份考研复习计划与安排2011新东方全程班优惠100元2011年任汝芬政治课程用影像记录你的考研生活
各校历年考研真题下载Free!2011考研全程辅导HOT!欢迎在此刊登广告老妖精法硕指南火热预定
547 12345678910››...37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12590次阅读 打印 初试复习自己总结材料整理(全)Google提供的广告
吉林大学 物流研究生热招
物流研究生免试入学,学制最短2.5年 全国联考通过率高,证书权威 51658038 转帖到开心网 转帖到人人网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初试 复习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一)一、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的是()A.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B.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2、我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是在()A.20世纪60年代后期 B.20世纪60年代前期 C.20世纪70年代后期 D.20世纪70年代前期
3、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
B.文化传统
C.社会制度
D.科技水平
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反映出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5、马克思指出人的发展领域包括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是在()中。
A.《资本论》
B.《人类学笔记》 C.《反杜林论》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6、指出最好的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认、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的是()A.华生
B.皮亚杰
C.布鲁纳
D.罗杰斯
7、下列不属于当代教学的主要理论取向的是()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B.认知教学取向
C.行为主义教学取向
D.实用主义教学取向
8、强调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重点的是()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9、将真诚、信赖、尊重等观念引入学校教育,表现新型师生关系特征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对话法
C.讲演法 D.参观法
10、国民教育的核心和实质()
A.高等教育制度
B.中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11、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12、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13、在教育研究中,实施阶段的方法主要包括()A.形成事实和形成理论的方法
B.撰写报告和评定成果的方法。
C.确定课题和查阅文献的方法
D.研究设计的方法;
14、在观察的准备阶段和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是()A.理论的准备
B.内容的确定
C.时间的确定
D.方法的选择
15、在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中,表谱、名录、地方志等属于()
A.教育档案
B.非文字资料 C.书籍
D.报刊
16、进行教育文献检索的首先要()
A.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
B.确定检索的方法
C.选择检索的工具
D.设计检索的计划
17、将教育调查划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以及预测调查的依据是()
A.调查内容的不同
B.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不同
C.调查的方式不同
D.调查的方法不同
18、教育实验中,取样设计的优势不包括()
A.节省人力、时间、费用B.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C.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D.有助于深入研究每一个个体
19、实验中规定操作定义的好处不包括()A.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B.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
C.可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因为只有在操作定义明显不同时,才增加新概念或新变量 D.可以提高教育实验的内外效度
20、不同类型教育实验的共同特点不包括()A.对自变量进行操作,即要有实验处理 B.合理地控制无关变量
C.要建立实验的特质目标(测评目标体系)并实施测评 D.每一变量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
21、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计划时,最重要的是()A.拟订好访谈问题
B.约定好时间
C.确定好地点
D.选择访谈对象
22、具有报告性、汇编性、简明性特点的是()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23、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24、隋朝()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A.进士
B.秀才
C.明经
D.明法
25、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A.上海广方言馆
B.京师同文馆
C.京师大学堂
D.广州同文馆
26、“壬寅—癸卯学制”是在什么时期颁布的?()A.1912—1913年
B.1902—1903年
C.1922—1927年
D.1898—1899年
27、以下哪一个学校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将其他学校西迁而成的()
A.云南大学 B.贵州大学 C.抗大 D.西南联合大学
28、杨贤江撰写的教育著作是()A.《新教育大纲》
B.《论教育的本质》
C.《教育独立议》
D.《论著民主主义教育》 29、1917年,黄炎培发表了
标志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A.《论中国职业教育》
B.《新教育大纲》 C.《教育独立议》
D.《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
30、三舍法实质是一种()
A.升舍考核制度 B.科举制C.分斋教学制D.选拔制
31、古儒学校是印度的教育形式()A.佛教学校教育
B.佛教家庭教育
C.婆罗门学校教育
D.婆罗门家庭教育
32、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七艺中的后四艺,将这四艺列入课程确定下来的是()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
33、最先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德国的()A.加尔文
B.马丁.路德 C.斯图谟
D.胡斯
34、提出“知识价值论”,认为学科是否重要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教育家是()A.培根
B.洛克
C.斯宾塞
D.第斯多惠
35、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拿破仑设立的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力部门是()
A.帝国大学 B.柏林大学C.文部省D.法兰西教育部
36、乌申斯基被称为()
A.“公立学校之父”
B.“幼儿教育之父”
C.“教师的教师” D.“师范教育之父”
37、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福禄培尔B.第斯多惠 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
38、以下心理成果不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是()A.“他律”道德
B.“内化”学说
C.最近发展区
D.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39、当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如果常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这种人的认知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
D.辐合型 40、学习时,“复述”的使用是在信息加工的哪一个阶段()
A.感受器到短时记忆
B.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
C.长时记忆到提取
D.提取到应用
41、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建构主义
42、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A.打哈欠
B.上课开小差
C.小孩蹒跚学步
D.喝水的时候被呛
43、韦纳认为,学习动机中“不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44、下面属于断续性操作技能的是()A.踢球
B.跳踢踏舞
C.射击
D.溜冰
45、“老谋深算”指的是()
A.普遍智力
B.流体智力 C.晶体智力 D.特殊智力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47、《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8、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50、试述应如何认识和理解教育现代化。
51、试述提高教育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52、试述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
53、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其对学习动机的解释。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试结合你对“发现法”的认识,谈谈“发现法”对实现我国目前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教育目标的意义,以及要实现该目标应该怎样运用“发现法”。
56、分析总结二战后欧洲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Ⅰ、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Ⅱ、试运用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份有关“中小学教师校园人际关系”的结构型调查问卷(问卷试题在16—20道之间即可)。
教育综合模拟试题
(二)一、选择题
1、教育学史上,最早提出建立“普遍妥当教育学”的是()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2、“教育”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之于()
A.《孟子》 B.《说文解字》 C.《学记》 D.《论语》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异化劳动 B.私有制C.社会制度 D.社会分工
5、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是指()
A.学校管理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学校人事制度
D.学校教育体制
6、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
7、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A.《学记》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论演说家的培养》
8、目标评价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泰勒
B.泰罗
C.斯塔克
D.斯克里文
9、于1993年颁布的,其内容可用“两基”“两全”“两重”概括的是()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0、范例教学认为教学的主体是()
11、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手段
11、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而是有其明确的应用目的和特定的应用条件与范围,这说明教学模式具有()A.简略性
B.操作性
C.发展性
D.针对性
12、某学生因不守纪律,又一次被带进办公室,当即受到班主任的训斥:“你又违反纪律了?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你的脸皮实在太厚!你把家长请来,当面说清楚,你到底准备怎么办?不然,从明天起,你就不要来读书了。”该学生低着头离开了办公室。从上面例子分析,你认为要使该同学守纪律应采用方法是()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3、主张教师中心说的是()A.柏拉图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14、下列不属于教育研究方法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独特特性的是()A.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B.研究的周期较长 C.针对性、实践性强
D.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15、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中归纳法和演绎法初步形成是在()
A.直观观察时期
B.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D.现代不断深化发展时期
16、在教育研究中,以下不属于理论研究方法的是()A.概括法
B.演绎法
C.分析法
D.测量法
17、主要采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统计、数学等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是()A.理论方法 B.实证方法
C.实验研究法
D.历史研究法
18、教育研究最基本最原始的意义在于()A.能用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B.有助于教育知识的拓展
C.对教师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D.能满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
19、三次文献又可称为()
A.原始文献 B.检索性文献C.参考性文献D.参编性文献 20、在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中,歌谣、文物、绘画等属于()A.教育档案
B.非文字资料 C.书籍
D.报刊
21、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一般方法是()
A.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数据库;选择并联合主字码;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书目
B.选择数据库;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并联合主字码;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书目
C.选择并联合主字码;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数据库;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书目
D.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并联合主字码;选择数据库;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书目
22、以下不属于描述记录法的是()A.日记描述法
B.佚事记录法
C.连续记录法
D.间断记录法
23、依据结构程度的不同,访谈调查可分为()A.依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B.个别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C.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D.开放性访谈调查和封闭性访谈调查
24、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性质与其余几个不同?()A.应天府书院
B.白鹿洞书院
C.东林书院
D.集贤殿书院
2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
B.国学和乡学 C.官学和私学
D.上学和下学
26、荀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
A.性恶论B.性善论
C.性三品 D.素丝说
27、“反求诸己”是由
提出来的。()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28、()创立的()书院定期举行学术会讲。
A.朱熹 白鹿洞
B.顾宪成 学海堂 C.顾宪成 东林
D.朱熹
东林
29、“西学”中的“西艺”指的是()
A.西方文化艺术B.西方政治体制C.西方历史D.西方科技 30、中国近代最早得以实施的学制系统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C.壬子学制 D.壬戌学制 3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潮的是()A.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B.职业教育思潮
C.复古主义教育思潮
D.平民教育思潮
32、以下哪一个是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A.教育内容以生产劳动为核心
B.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C.普遍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
D.教学方法比较丰富灵活
33、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的三大里程碑的是()A.《林哈德与葛笃德》
B.《荷马史诗》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34、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是由()创办的。A.柏拉图
B.阿尔琴
C.雷克斯
D.康德
35、英国近代的慈善教育主要是指()
A.中等教育
B.初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职业教育
36、为了解决工农学院的经费问题,拨地办学,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A.《费里法案》
B.《史密斯—休斯法》
C.《巴特勒法》
D.《毛雷尔法》
37、近代日本教育发展的总纲是()
A.《教育敕谕》B.《学制令》
C.《国民学校章程》
D.《帝国大学令》
38、()
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家。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福禄培尔D.卢梭 39小老鼠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的“迷宫”问题解决属于()A.独立的发现学习
B.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
40、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41、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斯特菲
B.冯.格拉塞斯菲尔德
C.鲍尔斯菲尔德
D.维果斯基
42、以下那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袋鼠的定义
B.某明星的个人档案 C.名人的自传
D.搅拌机的使用说明书
43、以下几项属于技能的是()A.婴儿喝母乳
B.刷牙
C.随意地眨眼睛
D.化妆的指导书
44、学习的“倒摄抑制”是指()
A.先学的东西由于受到后学东西的干扰被遗忘了 B.原来的观念太根深蒂固,影响了新知识的接收 C.学习某件事有助于以后学习类似的东西 D.后来的知识是原先学的知识更加巩固
45、把道德认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是()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弗洛伊德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46、试析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的区别。47、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48、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试评述实验教育学。50、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51、请举例说明选题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52、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措施。
53、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4、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5、试论述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教育创新的关系,并联系当前我国的教育实际说明应如何进行教育创新。
56、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57、本题为必选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做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Ⅰ、有人说:“现在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后了”,请评书这种观点。
Ⅱ、某市欲开展一项题为“学生自我效能与学习成绩”的调
查研究。请你:
1、就此研究课题写出三种理论假设;
2、写出“学习成绩”的操作性定义;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周的教育
(一)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有了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逐渐达到供养一批脑力劳动者的水平。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
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即产生培养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
3、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产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必然要求教育变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字的产生,使系统性与综合性知识的传授成为可能。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过程。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道德教育内容
1、父慈子孝(父子关系)
提出“父父,子子”的命题,要求父尽父道,子尽 子道“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2、君礼臣忠(君臣关系)
提出“君君,臣臣”的命题,强调为君者要以身作 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 正身,其正人何”。
3、欲以道得,见利思义(义利关系)
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得)之,不 去也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 焉,耻也”。“义”有含义之利和不含义之利:合则取之,不合则舍之,这就是“见利思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极力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放利而行,多怨”; “子罕言利”。道德教育方法
1、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大事不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自省自克
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人” ;“求诸己”。强调遇事要善于自我省察,善于自我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身体力行
多干事,少说漂亮话;要说到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信,行必果”。
对人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道德修养要打好基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改过迁善
“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则不惮改” ;“不贰过”
有教无类”的涵义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孟子性善论
①人性应该是指人类所独有的道德属性。②人性的善性是人类在缓慢的进化中学习的结果。
③“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道德发展的可能性。④教育的作用:“求放心”——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与《大学》互为表里。
(一)论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统治者要想感化人民,使人民遵守现行社会秩序,成为一种习俗,必须通过教育。)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要建设国家、统治人民,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养成良好风俗。
(二)道德教育方法
1、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 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大事不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自省自克
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人” ;“求诸己”。强调遇事要善于自我省察,善于自我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身体力行
多干事,少说漂亮话;要说到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必信,行必果”。
对人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道德修养要打好基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改过迁善
“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则不惮改” ;“不贰过”
论教育、教学的原则(教育作用)
1、预防原则:“禁之未发之谓预”。(预先采取防止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最佳时机)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遵循一定顺序)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5、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人心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贪多不求甚解;所习太少知识面狭窄。;把学习年得太易,不刻苦钻研;缺乏信心,畏难不前)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为弗达”。
7、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第三章秦汉的教育
第二节汉代文教政策
(论述题)汉代文教政策对汉代教育影响
一、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确立(一)儒学的恢复
刘邦:在他死前一年,使用“太牢”祭祀孔子;
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在为儒学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儒学的研究和传授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
汉文帝时,开始设置儒学的专经博士,重用儒家学者。儒家重视教化的思想初步被统治者采纳。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元年,“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1、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儒家德治论的核心是“以教为本”,而不是“以法为本”,它从统治政策的高度论证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以法术、吏事为主要内容。并由此将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战略地位。
自此以后,教育逐渐被公认为是“为政之首”,从而使我国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优秀传统。在这一政策的直接推动下,汉代则有兴太学、设学校、广育人才的重大变革,确立了我国封建官学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
2、促进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独尊儒术”,意味着统治者将教育视为有别于暴力的政治统治手段,所谓“教化立而奸邪皆止”。儒家政治,是伦理化的政治。儒家学者一贯认为教育的政治作用,不在于以法教民,使之不敢为非,而在于以纲常名教化民易俗,使之耻于为非。因此,强调以人伦道德为教,比如敬老慈幼、诚实和睦、团结互助等,从而促成了教育的伦理化。教育的政治伦理化,有古老的渊源,周公制礼作、兴德设教,首开其端;孔子创办儒家私学,使之进一步完善;至独尊儒术,周孔之教借助朝廷的力量被推行于全国。这一文教政策,对于我国教育政治伦理化特点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结束了“百家争鸣,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在教育上,采用儒经作为养士和取士的唯一依据,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1、太学的产生
(1)太学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中国的最高学府,是从汉武帝开始创立太学开始的。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创办太学。
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发展:
武帝始置太学时仅有太学生50人;昭帝时增至100人;宣帝末年达200人;元帝时扩为1000人。
百余年间,学生数额增加60倍之多。到太学鼎盛时期,如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太学生增至3万人。
三大文教政策: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①立五经博士
②开设太学
③完全确立察举制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唐代学制特点:
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中央设国子监管理地方的州府县两级学校;学校形式多样化,专业学校定型,且各项制度和措施日趋健全;官学系统的封建等级加强,经学的传授要求更严格。
2,学校和科举关系极为密切。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又限制和支配着学校的发展。
3,扩大了国际国内文化教育的交流。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隋唐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采取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官吏的一种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4.科举制度建立
(1)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即科举制度的开始;
(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①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省试-吏部试
②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
③科举考试的科目为,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文学、明经——经学、俊士、进士——诗赋、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
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口试,墨义——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帖经——类似于“填空
策问——方略策、时务策,即人事政治论文、诗赋。
韩愈的《师说》——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韩愈《师说》的基本精神是“尊师重道”。
1、论教师的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矣”。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不尊重教师,耻于从 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2、论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
韩愈重师是为了卫道,强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为了恢复儒家的传统精神。
3、论教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道”是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其次是“业”
4、论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
(4)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北宋三次兴学
(1)“庆历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去掉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③第三,振兴太学,将“苏湖教法”引进太学;
(2)“熙宁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
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②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3)“崇宁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②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③扩建太学
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的美术学院)等 专科学校
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他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用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书院”名称起用于唐代,当时其性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其性质有官办、私办两种,唐代——集贤殿书院(相当于中央图书馆)宋朝最著名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宋代书院教育教学特点(论述题)书院教育的特点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教学形式多样:自学、教师讲授、师生之间的疑难解答、学友之间的相互切磋、讲会。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5)师生关系融洽
第一,书院既是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学术研究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书院制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百家争鸣”的精神。这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
第三,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书院有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和外地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来者不拒;慕名师不远千里前来听讲求教者,书院热情欢迎,并给予周到安排。第四,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朱熹:“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第五,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第七章明代的教育
王守仁的基本教育思想(致良知)
如何理解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去除物欲对良知蒙蔽。(“学以去其昏蔽”)这一思想,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这是王守仁针对朱熹的“析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只认为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也即存在于君亲之间,那君、亲死之后,吾心岂不是就没有忠孝之理了。因此他提出“心即理”,具体地说,就是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所以心与理是一个东西,故曰“心即理”。这样,王守仁把朱熹的“心与理”,改为“心即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分野。王守仁从“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标准,所以“良知之外别无知”,道德修养的关键在“致良知”,即体验各人固有的良知――封建道德意识。
要致良知,必须去人欲,从圣人到愚夫愚妇,在“良知”上是相同的,婴儿初生之时,此心有一片天理流行,更无他物。所以没有一个不知爱他的父母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在于良知常在,天理纯全,一切行动从良知出发。一般人或为习俗所染,或为物欲所惑。此心失却了昭昭灵觉,所以心不良了,做出许多不善的行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有哪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观点?(1)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
(2)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
第九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的主张
在教育上,他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他批评当时教育出来的人,都是些无识无学而又狂妄自大的人,指出了科学制度已到了穷途末路。
他主张应该研究有价值的学问,应该从空谈心性的 “宋学”和繁琐的考据之学中解脱出来,研究实际问题,参加实际斗争。他呼吁要改功令,以收真才,提倡用政治、经济方面的实际问题,考试学生,了解其通达古今时事与否。
(二)魏源学习西方,培养人才的思想 他认为,要改革清朝腐朽的政治统治,就必须革除社会上的两大弊病,一是“人心之寐”,一是“人才之虚”,在培养人才上要有务实和求实的精神,要有实际的本领和能战斗的能力。《海国图志》是一部中国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留学教育
(1)幼童留美
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拟选送幼童,每年30名,4年计划120名赴美留学,15年后每年回华30名。经清政府批准,命候补知府刘翰清总理沪局事宜,并在沿海各地挑选聪颖幼童。1872年8月11日,第一期30名幼童经上海预备学校培训后,在监督容宏、陈兰彬带领下赴美,1873年6月、1874年11月、1875年10月第二、三、四期各30名幼童也按计划出发。然而,由于诸多矛盾,这些幼童并没有按计划完成学业,而是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意义:这些青年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成为一批新型知识分子。(2)派遣留欧
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船政大臣沈葆祯的建议,并以船政学堂的学生居多。1873年12月,由于外国技术人员和教师按合同期满即将回国,福建船政局就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沈葆祯建议选派优秀学生留欧,获得同意,但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实施。1876 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
1877 年1 月,李鸿章等奏请派遣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并将议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附呈朝廷照准执行。依据此章程,1877 年3 月31 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第一届留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于1880 年左右先后回国。在他们即将回国之前的1879 年11 月,沈葆祯领衔奏请续派,1881 年底,第二届留欧学生由香港出发分赴英、法、德三国。1886 年,因船政大臣裴荫森奏请,清政府又派遣了33(其中1 名未能成行)名学生赴欧留学,是为第三届留欧学生。这三届学生从1879 年陆续回国。
意义: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
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顿封建传统教育;二是兴办洋务教育;三是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他参加主持起草了《奏定学堂章程》,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同时力促废除科学制度,积极推行不断完善清末新学制。
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第十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万木草堂:于1891年到1895年由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是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形成就法理论,培养变法人才的重要阵地。万木草堂施教内容,有中国经史、诸子之学,也有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在西学。是德、智、体、美兼而有之。从教育方法上来看,他教学还具有“循循善诱”、“至诚恳恳”、“诲人不倦”的特点,讲课十分生动,振奋人心,在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康有为自任总教授、总监督,还在学生中选举三至六人为学长,分别在各科协助他教学。图书、仪器也由学生自己管理。
时务学堂:一八九七年十月,由熊希齡、陈宝箴、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梁启超被聘为中文总教习,谭嗣同唐才常任分教习。时务学堂办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有变法思想,有广博的知识。这个学堂的功课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科有诸子学、经学、公理学和中外史治学及格算诸学之粗浅者,专门学分三部分:公法学、掌故学、格算学。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点(论述题)
一、新学制(癸卯学制)的建立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虽正式公布,但并没有实行。
1903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张之洞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颁布实施。这个章程,除规定学校系统,制定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外,还制订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1903年为农历癸卯年,故这个学制也称为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
初等小学堂五年;高等小学堂四年。
与初小并列的有艺徒学堂,修业年限半年至四年。与高小并列的有实业实习普通学堂、初等实业学堂、修业年限为二到三年。
中等教育阶段:
一段五年;与之并列的有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实业学堂。
高等教育阶段:
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三至四年)、通儒院(五年),以及高等实业学堂、优级师范院校学堂等。
癸卯学制意义: 癸卯学制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立学宗旨、培养目标、入学资格、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以及各层次学堂之间的统属衔接关系,为正处于初创阶段的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它的诞生使中国半个世纪以来新式近代教育的成果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受到肯定和确认,为新教育的发展从制度上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全面崩溃和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二、废除科举制度
关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严复有过一个评价:“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有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于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改革科举内容。1901年下令废八股、改策论、废诗赋;
第二步,递减科举中额;
第三步,科举制度完全废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令所有的科举考试一律停止。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至1905结束,共实行1300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制度正在逐步形成。
三、教育宗旨的制定 “新政”,时期,随着两部学制的制定,清政府先后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各类学堂的办学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光绪三十三年。
1906年,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忠君、尊孔是政治思想教育;尚公是道德教育;尚武是军事体育;尚实是科技教育。这五条十字的宗旨,核心是“忠君”,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四、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
1905年,中央成立学部。并将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最高行政长官称尚书;其次为左右侍郎,均为政务官。至此,统辖全国学务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从京师大学堂剥离出来,完全独立。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提学使司设提学使。省级教育行政机构设立。
同年,在府、州、厅、县设立劝学所。劝学所下设总董。基层教育行政机构设立。
至此,与癸卯学制的实施相应,全国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
第十一章民国时期的教育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在教育方面,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随即蔡元培着手对封建旧教育进行改造。
此时期的教育改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发布教育改革令;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两个教育改革令。
暂行办法共14条,主要规定:
1、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通称校长;
2、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3、禁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
4、废止小学读经;
5、注重小学手工科;
6、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分科;
7、废止旧时奖励办法等。
暂行课程之标准》十一条,具体规定了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法令:
拟定了初小、高小、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学习科目,各学年每周各科授课的时数等。加强自然科学课程、注重了手工、音乐、图画等工艺课程,增加了农工商业、法制经济等实用课程,规定以上各级学校开为设的外国语,以英、德、法、俄四国为限。颁布新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批判了清末教育宗旨:“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1912年7月,他向全国临时教育会提交了教育方针的草案,主张以“五育并举”作为民初的教育宗旨。
五育并举的内容: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讨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9月2日正式颁布实行。新的教育方针在蔡元培提出教育方针草案的基础上改为: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制定新学制系统。
1912年9月3日,颁布《学校系统令》,称为“壬子学制”1913年,教育部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法令,补充了这个学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一)学习阶段和修业年限的划分
从纵向看,学制分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一段二级,初小和高小。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
中学教育:四年,男女分校;
大学教育:六年至七年,包括预科和本科两段。预科三年,本科三到四年。小学之前有蒙养院,大学之上有大学院,均不设年限。横的方面也分三个系统:
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 实业教育系统;
其中: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二级,相当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实业教育分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中等教育阶段,还有专门学校,相当于大学教育阶段。
(二)主要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的主要特点:
1、缩短了修业年限
将初等小学由五年减为四年,高小由四年减为三年,中学由五年减为四年,共缩短三年。这样学生6岁入学至高小毕业仅十三岁,17岁可中学毕业。
2、取消高等学堂,改设大学预科
旧制高等学堂,是为大学作预备的,但是各地分设,程度参差不齐,入大学后学力程度相差悬殊,不利于大学学习。同时各地分设,财力不足,只能兴办一、二科,不可能将大学应备预科同时并设,所以高等学堂办理不善。
3、特设专门学校,与大学平行
专门学校与大学平行,特点是专修一门学科,学习年限少于大学二个学年。专业程度,在学理方面的研究弱于大学,但它注意技术的学制,学习阶段强调实习,目的是培养大量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4、重视师范教育
将清末的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初等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师范教育由国家统一办理,管理层次提高。师范教育年限为五年,比中学多一年,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学力程度。
5、确立女子教育的地位
女学不别立系统,与男子同,并规定初等小学实行男女同校,高等小学分别男女各编班级。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均可设立女校,表明女子终于享有了中等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权利。
6、废除读经讲经等封建教育内容
规定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和师范学校也不设读经课;高等以上学校一律禁止读有碍民国共和精神的书籍;还规定凡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民间编写的教科书,若教师发现有不合共和宗旨的,可随时删改。
(三)主要存在问题
1、学制系统各阶段的划分年限不适当,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合。全系统学年虽缩短了3年至4年,但仍失之过长;各级学校年限划分不当,小学7年,仍嫌过长,中学4年又过短,大学6年至7年过多。
2、中等教育段缺陷最明显。中学修业年限4年,无力完成繁重的课程与升学就业双重任务。因此,出现“毕业生任事者缺乏实用之叹,升学者尤多程度不及之弊”,学生入大学或专门学校前,还须入预科;中学四年连贯不分段,使许多年龄较大,或经济拮据的学生,往往因急于谋生而不待毕业,中途缀学。
3、课程设置过分单一,灵活性不够
各校只有必修课,没有或很少有选修课。不管社会需要,不顾各地经济发展实际,也不考虑学生个性。
4、设置大学预科有弊端
设大学预科于大学内,原意为整齐学生程度,减少中学毕业生入大学后的学习困难。施行后却发现其妨碍了中学和大学的衔接。
(四)意义
1、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该学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志着西方教育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教育方针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对一代新人的要求;课程设置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生产的愿望;废除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首倡男女受教育平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精神。
2、废除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内容,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近代学制的变迁
学制也叫学校系统,它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近代史上我国第一部国家颁布的学制是1902年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颁布了六个章程: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该学制于1902年8月15颁布。
1903年6月27日,又令张之洞、张百熙、荣庆修订“壬寅学制”,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由清政府审定实施,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颁布且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施行了的学制,一直施行到1912年。
二、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蔡元培当教育总长,1912年5月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之通令》《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9月颁布了《学制系统令》,第二年,又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法令,补充了这个学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称“壬子癸丑学制”,施行了十年,一直到1922年。
三、“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这次学制改革是我国教育界人士发起的一起规模较大的教育改革运动的产物,从提出到颁布共酝酿了七年。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的方案稍加修改,再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上征求意见,然后于11月1日以大总统名义公布施行《学校系统改革令》,史称“壬戌学制”,也叫六三三制。这个学制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后。
第十讲 洋务教育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五四新文化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915 _1922)★
农民运动讲习所,1924年7月成立,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运动的干部学校和全国农民运动研究中心。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变教育宗旨、废除尊孔读经
1、否定孔教为国教的提案:1917年5月的宪法否定了孔教为国教的提案,撤销了1913年宪法中定的“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1919年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育宗旨。
2、彻底否定读经:1916年撤销1915年颁布的《教育纲要》,在颁布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和《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中,删去了“读经”的规定及有关内容。
二、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民国以后了废止读经,但所有教科书仍然是文言文。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直接推动了学校的“国语”运动。
1917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决议“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1920年1月全国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同年四月又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采用语体文。
1920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编了新教科书。此后,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被淘汰。
三、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清末规定绝对禁止男女同校,民国元年规定初等小学可男女同校,1915年规定只准一、二年级同班上课,三年级以上只可同校不能同班。
1917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三届年会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
1919年秋,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允许九名女生旁听。1920年暑假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而后南京高师以及各大学也陆续招收女生。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
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
四、实施新的教学方法 “五四”以后中国教育的模仿对象直接取法欧美,特别是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做教育演说,1921年9月美国教育家孟禄来华进行教育调查。这两人的到来对中国的确教育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教育新思潮逐渐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一时期,各种新教学方法的介绍、实验,形成热潮。其中主要的有从美国传入的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此外还出现过综合设计教学法等许多教学改革实验。
“五四”以前虽然就有西方教育科学的介绍,但到了这一时期才形成试验范围较广的局面。新教学方法运动虽然不是很成功,但对此后我国教育界和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五、发展职业教育
在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中,职业学校代替了实业学校,纳入学校系统。据教育部1918的调查,当时全国职业男校只有531所,到192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调查,全国共有842所。
六、建立新学制系统
壬戌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案”,1922年颁布,这一年为农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亦称“新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壬戌学制修订过程的特点:
改变借鉴日本,转向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学制制订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少数教育专家,而变成群众行为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普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相结合,讨论制订与试办实验相结合。
从酝酿到颁布,该学制前后历时7年,在全国范围反复讨论、修改,集中了当时教育界的智慧。
(一)学习阶段和修业年限划分
小学一段两级: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中学一段两级: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与职业学校;
大学一段四至六年。
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壬戌学制有较大的变动:
第一、缩短了小学年限,改七年为六年,且规定分初、高两级,四、二分段。初级四年可单独设立。这样既顾及到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同时也为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办学创造了条件;此外,明确规定幼稚园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改变了旧学制中没有把蒙养院列入学制的缺陷,这是一个进步。
第二、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的水平;中学三三分段,初中可以单独设立,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
第三、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第四、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二)1922年的新学制的主要特点
1、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富有弹性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学四年,学生在校四年中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并不能满足大学本科就学的知识要求,于是要求升学的中学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或专门学校之前,还必须先进预科学习。新学制改中学四年为六年,克服了旧学制的这一缺点,也改善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关系。
新学制把中学分为初中、高中二段。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可以合设为完全中学,也可单独设立,这不仅增加了灵活性,给地方伸缩的余地,而且是完全符合当时我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的
2、根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
明确以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作为教育阶段划分的依据。在此之前,我国虽然已先后制订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各个学制也都划分了教育阶段,但为什么是这样划分而不是那样划分,即划分教育阶段的依据是什么,上述学制似乎都没有作出说明,至少是不明确的。而壬戌学制不仅明确认识到教育阶段的划分必须以学龄儿童的年龄分期为标准,而且对于学龄儿童年龄分期的划分,大体上符合我国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这是我国学制制订过程的一个飞跃。
3、中等教育的改革最具特色
第一、修业年限从四年增加到六年,提高中学程度。
第二、中学分成初、高二级,增加了灵活性:
首先是增加了地方伸缩的余地。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设立不同的中学。
其次是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壬戌学制把中学分成初、高二级,规定“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进高级中学继续求学,也可以入各种职业学校,准备就业。
第三、增强职业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第四、实行选科制,发展学生个性
选科制最初萌芽于德国,发展于美国。这种制度的长处在于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选科制出现后,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先进教育制度。
壬戌学制规定“中等教育得用选科制”,这一规定顺应了当时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反映国内中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种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积极举措。因而,自新学制公布以来,它一直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好评。意义:
壬戌学制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表明中国教育近代化已经发展到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即从较多的模仿到更多的依据教育规律,结合本国国情的创造。它反映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我国教育界广大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壬戌学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重要特点,如富有灵活性和弹性,根据儿童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中学分成初、高两级各三年,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等,不仅在当时是行之有效的,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是有启迪的。★ 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局限性:过度模仿美国学制,在一些方面脱离了中国当时的实际,如采用综合中学制,开设大量选修课,由于缺乏教材,设备等,在实行中困难很大,不得不在后来进行改动;本欲加强的方面,如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反而被削弱,在1932年以后停止实施。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教育变革基本上是在中央政府对全国教育大局失去控制的局面下进行的,具有明显的自下而上的特点:
与清末和民初的教育变革相比较,前者明显地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突变、质量。而此时期的教育改革更多地表现为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主要表现:
第一、大批教育社团的出现及其对教育改革表现出的高度热情。第二、伴随着教育社团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觉醒,新的教育刊物大量涌现,成为宣传理论、扩大影响、组织队伍的工具,在传播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公众舆论,监督政府的教育行为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新教育》、《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
第三、一大批教育界人士投身教育制度建设。如蔡元培、胡适、黄炎培、陶行之等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
第十三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干部教育(1)干部在职培训
这种教育形式开展得最早,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主要通过干部训练班、在职干部学校实施。(2)干部学校教育 1)高级干部学校
高级干部学校主要是培养党政高级干部,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干部学校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等。2)中层干部学校
中层干部学校是为各个部门培养中层干部,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干部学校有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3)“抗大”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
1)抗大概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决定续办红军大学,1936年6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 年1 月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延安。从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到抗大,总校先后办了8 期,同时还办了12所抗大分校,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2)抗大的教育方针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1938 年3 月5 日,毛泽东为抗大第三期同学会成立的题词,即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3)抗大的政治思想教育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 4)抗大学风——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陕北公学:成立于1937 年,在延安。对青年进行抗战必要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宗旨:三分政治七分军事。3.群众教育
【自己整理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自己整理教育笔记06-25
教育心理笔记自己整理11-27
健康教育资料整理11-15
整理资料心得07-13
资料整理总结09-28
古诗整理资料09-30
摄影测量复习资料整理05-31
整理和复习306-20
营销理念(资料整理)09-06
设计基础复习整理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