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复习重点(精选4篇)
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目标模式——根据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点:区分了一般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并把一般教育目标的分析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也把课程与教学区分开,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放在前面,把学习活动或教学设计放在后面,者更符合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逻辑严密性。过程模式——不预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的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
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教育生态学—— 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学前公共教育——只有家庭之外的社会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等理论影响下,以乌索娃为代表的前苏联学前教育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
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
我国学前教育有哪些基本理论?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④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⑤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走向多元化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社区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全面性;平等性;有效性。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托幼机构教育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与教育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简述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特点 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终身性潜移默化性④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托幼机构的特点: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简述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保让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托幼机构教育的作用: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带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教育的作用: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2.帮助家长创设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简述时代呼唤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教材的踏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功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知识终身学习者。教师与幼儿之间除了基本的师生关系之外,还扮演着那些其他角色?1幼儿老师是幼儿的养护者;2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3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4幼儿教师是幼儿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5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研究者、诊断者和评价者。简述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述动物区的创设要求。
1饲养可爱的、易于养活的各种小动物,以便于幼儿了解动物的种类和习性;2在成人的帮助下,让幼儿通过合作来饲养小动物,引导幼儿认真研究各类动物生活的条件、习性和生长特点等,做好观察记录;3注意饲养动物的卫生与安全;4动物房要注意采光。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2)挑战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4)丰富性原则:(5)平衡性(6)系统性原则:(7)动态性原则:(8)主体性原则:(9)效应性原则简述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系统性原则:(1)性、计划性、系统性。(2)要求利用环境提供给幼儿的知识信息、活动材料等要保持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三维空间同时提供的内容要有密切的横向联系,而且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这种联系。(3)前后更替的内容要注意纵向联系,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拓展。(4)活动材料的更替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操纵由易到难。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适合性原则:1)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使环境童趣化,能深深打动和吸引幼儿;其次要体现幼儿的年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2)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要使环境个性化,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是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环境中有令他着迷的食物。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知识: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能力:1)了解观察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4)幼儿行为辐射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8)
适应新情况的能力(9)反思能力。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第一他们是反思形的非冲动型的教师;第二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专业化阶段。各个理论流派关于幼儿教师的基本观点:(1)成熟主义理论(赛格尔):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适宜的幼儿经验的提供者。(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教师是父母的替代者,是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着。(3)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4)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和研究者。(5)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维果茨基)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幼儿学习的扶持者,为幼儿提供支架式教学。简述当前师幼关系单向度的表现。1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2教师——“抛球者”,儿童——“接球者”3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4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具”的操纵者。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互动性;民主性;互主体性;分享性;激励性。简述班级生活的特点。1生活节律性;2保教教渗透性;3活动多样性;4内外互动性;5班级的组织性。班级管理的指导策略:1)拟定班级工作计划2)明确保教人员职责3)对幼儿进行编组4)协调相关资源。简述不同年龄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和指导 :特点:小班: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经验而较被动;中班:基本上形成了班级生活规范和制度,形成稳定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逐渐形成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班级活动中表现较强的主动性;大班: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分化,大部分幼儿形成了稳定的同班朋友关系;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具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关心班级、小组的荣誉和价值;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各种事物,对班级事务能表达自己的建议和主张。指导:(1)小班:①进行必要的入园指导工作;②做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③加强对幼儿的照顾④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⑤以大带小⑥逐步形成班级活动规则和日常生活的规律(2)中班:①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引导,为幼儿在班级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②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③重视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表达自我,重视幼儿对班级活动的建议与想法,关注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④帮助幼儿理解自己与班级的关系⑤建立值日生制度(3)大班:①通过维护班级规则和荣誉,引导幼儿集体意识的发展②积极引导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分享③鼓励幼儿负责任地担任
一些班级事物,协助教师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④鼓励幼儿发表对班级的建议与想法,并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⑤合理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参与幼儿园中、小班幼儿的活动⑥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教育的形式,理解小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使幼儿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要求。(4)混合班:①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相互认识和理解,适当参与彼此和活动,鼓励年长幼儿关心年幼的孩子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1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2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3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简述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幼儿行为辅导有哪些基本原则?:1由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之间的同步教育。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自然后果法;移情训练法;生活锻炼法;同伴交往法;榜样影响法;社会评价法。简述课程模式的含义及主要要素。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训话方案或框架。主要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及课程评价。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它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具有7种智慧: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皮亚杰的理论观点1)强调课程内容应是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螺旋式课程3)主张发现法的教学方法。简述HIGH/SCOPE课程模式中PWRE的含义及课程的主要内容:P(plan)制定计划,儿童自己计划在活动中要去做什么;W(work)工作活动,儿童按已作出的计划进行各自的活动;R 描述,儿童以某种方式将自己的活动和结果再现出来;E 评价,即儿童参与评价。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些特点?1平等性;2目的性与计划性;3广泛性(生活性);4多样性。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和实施要点:原则:1)与幼儿支持性的联系比管理的会到的疏远的或惩罚的联系更有利于学习2)幼儿在伙伴关系中的游戏和交流比管理他们或向他们说教能更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3)尊重幼儿的兴趣比忽视破坏或改变幼儿的兴趣更能鼓励幼儿的主动性控制力和能力4)接受幼儿非教师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希望他们向老师那样思维和推理更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和推理过程5)鼓励幼儿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比为解决问题或企图提供没有问题的环境更能产生更多的学习机会6)确保提供的信息和活动适合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对有效的学习经验来说更重要7)经验和问题解决是幼儿发展对概念和联系的理解的主要过程8)鼓励同伴--同伴游戏和问题增强了幼儿的独立性和胜任感。
实践要点:教师和幼儿一起控制;重视幼儿的能力;与幼儿形成可信任的关系;做出支持幼儿游戏的评论。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个误区:1)把幼儿园教学等同于上课2)把幼儿园课程替代幼儿园教学3)把幼儿园教学与游戏并列起来。幼儿学习有哪些特点?
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因人施教有何意义? 1享受适当的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教是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因人施教的途径与策略:
(一)正规教学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二)游戏活动中的因人施教。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
(三)生活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四)环境中的因人施教。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1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切入;2从下面提出谈话的主题;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4应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和特点;5与家长一起制定观察研究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
搜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查阅资料法。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1)准备阶段。组织准备;评价方案准备2)实施阶段。托幼机构自评阶段;评审机构实地考察3)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阶段。评价结果的检验,分析诊断,信息反馈,评价工作的总结。
NAEYC(1999)提出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6个因素:师幼比例、班级规模、教师资格、教师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日常活动的内容和结构、空间和设备。理论联系实际,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要点:
1、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功能 的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随意行为,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
约。
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个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大家认为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段都有着开发智力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岁读书”。与学前期儿童应首先发展口语相违背。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破坏了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3、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维和创造的能力;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9反思能力。
举例说明,游戏活动中应如何因人施教。要点: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和材料;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进行集体教学活动?要点:1班级管理策略;2尊重幼儿的兴趣;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课桌模式。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优质的师幼优质关系:(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3)参与幼儿的活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结合实际分析,幼儿教师如何从新手发展为专业化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一般来说,培养新教师宜用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既可以现场观摩,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录像。(2)微型教学。微型教学指以少数幼儿为教育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5-20分钟),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育教学,并把这种活动过程摄制成录像进行分析。(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事先接受训练的教师提供有关所教班级的各种信息,然后让他们观看教育活动实况录像,从中吸取自认为重要的成分。在此过程中,指导者一面呈现出更恰当的行为,一面加以说明。(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 1)儿童具有天
三大组成成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三大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空间的含义: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发展三大规律
A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核心和实质
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它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它给人们提供了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部分质变有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启示1注意事物的度,过犹不及2重视量的积累,防微杜渐 C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辩证发展需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才能形成一个周期。事物发展就是在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中实现的,使事物发展呈现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指导意义
1要坚信事物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2要准备走曲折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3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还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
4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虽然二人症状相同但根本病因是不同的,华佗正确认识到了病原的根本并做到了对症下药正是正确的认识到了问题。
2)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正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不同问题,充分反映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3)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事实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唯物辩证法要求的认识问题的基本态度,华佗对症下药便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表现。意识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种能动作用表现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性把握的基础之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案例:驯狼牧羊
分析: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认识和利用规律。动物学家认识了狼的食性规律,便着手改变狼的食性,进而对其进行训练,使狼从吃羊到牧羊。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表现。案例:求生反应与速度竞争
分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故事中“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我们反正跑不过熊”,是客观实际,就看你怎样想,怎样行动了。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3、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4、现实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对自己影响(论述之类的。)认识论
定义: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二,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辨析题
1.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辨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辨析 :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
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
第三章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政党等组织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 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意义:这一规律的原理同样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当代中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意义
1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它对指导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两对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历史观
唯物史观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心史观A.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解决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程度;两对矛盾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支配人类社会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四章
剩余价值
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儿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接着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
• 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个很大的特点,他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圆圈,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且创造出的价值比自身价值更大。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简单概括有以下三点:
1、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
2、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
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圈地运动”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贩卖奴隶、海外殖民地战争 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即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进行积累原因:一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市场竞争生存的外在压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它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经济思想、文学艺术思想、道德现、哲学世界观相宗教世界观等各种理论和观念。它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斗争中形成,有过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具有:(1)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2)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3)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已主义,利已主义是资本索取和掠夺本性在经济上的表现,资产阶级利已主义认为的本性生来就是自私的,宣扬自我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把个人幸福看作一切行动的目的。
资产阶级利已主义的突出表现是拜金主义。资本义社会金钱高于一切,个人的物质利益、社会地位都是建筑在金钱的基础之上,资产阶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商品交易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第五章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经济全球化:
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表现:1.生产全球化;2 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研究生入学的考试中,政治是所有学科、所有学校的必考公共课,如果和另两门考研公共课英语、数学相比较而言的话,政治如果复习得当的话是比较容易通过短时间的复习获得高分的课程,这个特点是考研政治从学科比较角度来看的明显特点。
政治共有5门课程需要复习,工作量大,任务较重。专家建议2014年的考生,要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马原重点复习,其他理解记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政治考研的基础,在基础阶段的开始进行复习。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把握,力求记得清楚、理解得透彻。在此基础上,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一定难度,理论性很强,考生在此门学科上依然要下功夫。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更多的依然要求考生以记忆为主,在复习的中间阶段进行知识、背景等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考查理论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求学生把历史大事和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复习。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要求考生按照大纲的范围把时事和知识联系起来掌握,建议大家在复习阶段后期进行。
结合考试大纲,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考研大纲通常于八月末、九月初公布,从近几年大纲的比较来看,大纲通常变化不大,2014年大纲仍然会在暑期末公布,并且总体上来估计依然不会有大的变化。考试要求考到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这样五门课程,大的结构不会发生太多的变化。但不排除在每门课里具体的考点会有个别的调整。
从2011考研政治的特点来看,考研政治的命题主要是联系知识点紧密结合时事政治、国家大事。比如今年哲学分析题考了环保问题、毛中特和近现代史分析题都因建党90周年而出在党的问题。2010年近现代史分析题也是结合当年大事——建国60周年出题。可见近几年考试的命题重点、考研政治的命题规律突出了和时事政治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专家建议2014考生在复习考研政治时要关注全年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善于将其与考纲中知识点结合。
2、教育的要素
3、教育目的的概念 P564、教育目的的功能P59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5、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6、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4)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7、教师的概念 :
8、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完整性;独立性;差异性;发展性;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
9、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
10、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1、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1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
1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4、课程:是对一定学校教学内容的规定和进程的安排
15、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的内容结构来划分)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存在方式来划分)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按课程设计、开
发和管理主体划分)
16、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3)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整合4)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实现课程的综合化5)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6)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7、教学的概念P19118、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19、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0、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二)感知教材:基础(三)理解教材:中心(四)巩固知识(五)运用知识
21、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与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规律(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2、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启发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巩固性原则七)因材施教原则
2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成套化、系列化的工作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2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和培养能力的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26、教师指导学生以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技能技巧和培养智力的方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
27、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简称学习法:主要有: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28、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或集体教学。
优点:A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经济C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D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局限:A不利于因材施教B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C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29、教学设计: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
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30、教学设计的依据
(一)现代教学理论
(二)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五)教师的教学经验
31、教学评价:评价者运用评价工具对教学效果以及构成教学过程各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
32、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评教学思想
(二)评教学内容
(三)评课堂结构
(四)评教学方法
(五)评教学效果
33、德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实践,把一定社会思想、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34、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5、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3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7、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38、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德育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二)知行统一的原则三)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四)尊重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六)因材施教的原则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9、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40、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41、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范围内,父母或年长者通过言传身教方式对子女施加一定教育影响的育人活动。
42、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建立和睦友爱的家庭环境;2)爱严相济,教育一致;3)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4)勤于学习,丰富生活。
43、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团体、组织等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
44、社会教育的基本要求
1)正确看待社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2)把握社会教育特点,积极开展多种教育活动 3)建立社会教育网络,配备高素质人员。
45、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的作用:是主导作用
46、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式
1)互访2)建立通讯联系书信、联系卡、成绩单、电话、短信、邮件、寄送教育资料3)召开家长会4)举办家长学校5)组织家长委员会。
47、学校与社会的联系1)有专人负责与社会教育保持经常性的联系2)参与社区教育活动
48、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49、班级组织的功能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50、班级制度管理
(一)成文的制度
(二)非成文的制度
51、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一)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二)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教育者):
(三)是班级的领导者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具有:1.永恒性2.历史性(阶级性)3.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P2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因素构成的。
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P9 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研究目的: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性学科。)
六、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P10、11
《学记》(中国春秋末年)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它是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学经验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捷克 教育家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一、教育的基本规律:
制 约教育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促 进现代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人口和生态功能
“经济要发展,教育需行。”——为什么出现教育发展优先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1.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
2.教育具有周期性,必须提前培养。
二、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P42(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是遗传素质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三、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P4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四章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构成(--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P53
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途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核心是(教育目的)P53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整个教育活动的作用及功能是多方面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P5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P61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P65 第五章教师
一、教师的劳动特点P79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繁重性
(二)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三)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四)教师劳动在时间上的长期性
(五)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知识素养 能力素养心理品质职业道德
二、学校教育系统学校工作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主
教育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途径: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班队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六章教育内容-----德育 德育:培养品德品德教育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P98
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四、德育的方法
在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又蕴含着一定道德教育价值的方
法有: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 第七章课程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P138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八章 教育基本原理
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是办好学校的客观规律 教学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基本特征和职能。P153 教学过程的特点(规律)P156
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 3.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 4.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5.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P159 首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第一,备课是一种同质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第二,上课是一种异陈异现的艺术表现活动
第三,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
其次,教学活动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限制性因素有:成文的教育目的和公众的教育期望、教育教学制度、客观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师生个人的知识基础与个性限制,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文化烙印及道德规范。
四、教学原则 P165
教学原则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遵循教学规律。为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遵循的行为要求和准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发展性原则。
(四)启发性原则P169
含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动机,重视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由学会到会学,养成自学的本领和习惯
4.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5.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而不牵着鼻子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他们,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把答案点破,让他们自己悟出)的教学思想的是我国的教育著作。(B)A《论语》B《学记》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思想是教育家提出来的。(C)
A.布鲁纳B.赞可夫C.赫尔巴特D.巴班斯基
第九章 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P175 教学的辅助形式: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现场教学 教学基本程序
一、备课(前提)
二、上课(中心)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延续)
四、课外辅导(补充)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反馈)
1、备课内容(备课就是钻研教材、写教案?)--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是(备好课)。
说课是对课程的 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P1812、课的结构 P183
概念: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构成:组织教学(贯穿始终)检查复习讲授新课(中心)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
(二)上课的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组织严密 5.语言清晰 6.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教学策略的概念P192
教学策略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二、主要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P194
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问答|讨论)、指导策略(练习、阅读、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是什么策略?
第十二章 班主任工作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
选拔、培养班干部和积极分子; 制定班级规范;
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组织班会;
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形成良
好生活习惯等。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重点】推荐阅读:
自己整理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07-06
学前教育原理历年试题11-26
《学前教育原理》实习实训指导书11-30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复习纲要07-23
教育学原理 复习资料07-23
职业教育学复习重点11-03
教育技术学重点复习题09-09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09-21
学前班教育教学论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10-27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声乐课》说课稿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