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重点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重点(通用8篇)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重点 篇1

15.如何促进教学迁

移?(经典教学理论的教学应用)1)

使不同学习课题之间保持一定的同一性2)加强基本原理的教学促进原理是规则的迁移3)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使学生把握事物的整体关系4)让学生学会学习并正确发挥学习定式的作用。16.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联接说)?《1》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接,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不需要任何中介因素,S-R,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与反应的联接。1)通过饿猫打开迷龙实验得出了学习链接理论【联接说】2)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接【事物说】3)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4)联接的行程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5)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7.斯金纳操作性行为强化说?1)基本

观点:(1)应答性条件作用于操作性条件作用,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反应(2)强化。二级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18.格式塔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接,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2)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3)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19.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

(一)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实验:1)位置学习实验,其中代表性实验室是高架迷津实验,得出的结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塔式”模式。即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迷津的“认知地图”2)潜伏

学习实验,表明的事实:操作水平的变化并不是学习的同义词,强化也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不仅仅是外显行为的改变,还包括其他东西。“潜伏学习的实质”就是认知学习,这种认知学习发生在内部而未能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强化物的作用和练习的次数在学习中仅有次要意义而认知才起重要作用。

(二)基本观点1)行为是整体性的有目的的2)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3)行为习得在于形成对信号的预期

(三)评价: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吧学习堪称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

20.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一)基本观点:认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1)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2)学习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

结构,21.奥苏泊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一)基本观点: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其固定作用的知识或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来,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使新的知识被学习这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实施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增加新内容,建立更广阔的联系3)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4)“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2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因为人们不可能通过亲自行动并体验到行动后过来掌握各种复杂事物【观察学习概念】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及后果所进行的学习,市值就在于它人给观察着传递某种信息,告知其新行为的途径

22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只是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没有最终答案们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假设所以只是不能概括世界法则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建构主义认为就个体获得的知识而言,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只有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2)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3)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要素,情境是意义建构基本条件,协作和会话视具体过程,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同化和顺应是意义建构的两种基质

(三)建构主义学生观,学生是信息加工的整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意义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学习发挥主体作用】(1)

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注定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食物尽量和一张我的内容相互联系,并对联系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师观: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一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主导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五)教学观,未来的教学主要是给学习者提供建构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境及有关线索,而不是知识内容的多少 1)教学目标是有关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2)教学过程围绕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模式加以训练

25.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探究式学习2)支架式学习3)随机通达教学4合作学系

29.奥苏泊尔进一步

确立意义学习两个条件(1)意义学习的心向,及学习这又把新材料以非任意性的方式和在实质上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2)学习材料的潜在意义性即学习材料能以非任意性的方式和在实质上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联系起

34.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在长时间记忆中),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在工作记忆中);元认知知识包括:关于个人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过程性知识){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寻求

支持策略;元认知监控{计划,监视,调节

35.主要的策略性知识: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

36.什么是问题解决及特征?问题解决是由一定问题情景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特征:1)问题情境性2)目的指向性3)操作程序性4)认知操作性

3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因素1)专家具有较大的有意义的直觉模式2)专家记忆容量增大3)技能执行速冻上的特点4)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解决问题用的时间多5)能够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6)更频繁而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1)人格因素2)心理定势3)思维策略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课题因素1)刺激呈现的模式2)问题的具体性3)练习的多样化

39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全面促进学生专门知识的掌握2)养成运用通用思维策略的意识3)

运用充足的时间来发现和识别问题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联想法,简化计划法)

40.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有利环境1)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与自由2)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3)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提供条件;教给学生必要的技能和技巧;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注重开发自身的创造性}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1)保护好奇心2)解决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4)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

(三)设置创造性课程1)发散思维训练课{内容:用途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方法扩散}2)自我设计课3)创造发明课

(四)发展创造性思维1)类比推理策略{拟人、象征、仿生类化}2)对立思考策略3)多路思维策略4)综合运用多项思维机制

41.皮亚杰品的发展阶段理论

(一)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能接受外界准则

(二)权威阶段(6-8岁)该时期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范围

(三)可逆性阶段(8-10岁)而统一不把准则看做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四)公正阶段(11-12)公正观念是从可你的道德认知脱胎而来的 42.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朴素的利己趋向主义

(二)习俗的水平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4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

46.导致学生心理挫折的冲突: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社会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独立与依赖冲突;自尊与自卑冲突

47.学生的挫折教育与挫折疏导:

(一)挫折教育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挫折观2,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3,进行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教育4,教给学生调试心态的方法与技术(二挫折梳到1,情绪宣泄法2,代偿迁移法3,合理认知法4,心理咨询法

4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其内部心理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他把儿童认知分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7-11)形式运算(11至今)

49.布鲁纳认知阶段理论:动作,映像式,符号是阶段 51.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和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以语言等符号系统为工具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儿童的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个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二是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基于上述基本观点,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石。

53.冲动型-—沉思型差异区别:学习能力方面

沉思型的儿童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都比较好

冲动型的儿童则往往有阅读困难,学习成绩也不太好 5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埃里克森是美国当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心理学家。他依据

个体每个发展时期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冲突,将人的一生

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 独特的矛盾或危机,这些矛盾或危机只有得到顺利的解决,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否则

人格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第一阶段(0~1.5 岁)的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 阶段(1.5~3 岁)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3~5 岁)的主要矛盾是创 新对内疚。第四阶段(5~12 岁)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12~18 岁)的主要

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18~25 岁左右)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第 七阶段(25~65 岁)的主要矛盾是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第八阶段(老年至死亡)的主 要矛盾是自我整合对失望。

5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①注意过程。这个过程

包括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为的注意和识别。某一行为方式只有引起儿童的注意时儿童才会去 模仿。②保持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观察者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贮存原先观察到的有 关他人行为的信息,从而获得了某种行为。③动作再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把保持在 头脑中的内部表征信息转化为外在行为,从而再现了先前所观察到的行为。④强化和动机过 程。个体通过观察学会了某种行为,但这种行为未必要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强化才会产生行 为动机。强化包括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两种形式。

58.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发动作用 指向作用调控作用

59.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效果之间是一致的,活动效果取决于动机的强度和方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驱使人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差。60.学习动机与学习辩证关系:不是单向性的,是相辅相成的61.需要层次理论 :生长需要{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认识和理解需要} 缺失需要{自尊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63.成就归因理论:维纳 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业成败会做出不同的归因。学生往往倾向于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等方面进行归因。

归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维度(内部—外部)、稳定性维度(稳定—不稳定)、可控性维度(可控—不可控)

64.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是人类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项活动的主观估计活预测。影响自我效能原因:个人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65.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 方法1.内部动机的培养(1)学习兴趣的提高(2)认知内驱力的维持(3)成功期望的维持4)成就动机的激励5)自我效能的提高6)成就归因训练(7)自尊与自我价值的维护(8)形成掌握目标

(二)外部动机的激励(1)保持一定诱因2)表扬与奖励5)适当的竞争 ARCS模式是由科勒提出的,他把教学中的心理反应划分为四类:注意,切身性、自信心和满意度(,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从这四类要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艾姆斯在成就目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TARGET模式。认为影响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课堂结构因素主要有六种:任务设计、权利分配、认可方式、小组安排、评价方式,时间分配,简称, TARGET。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技法一般原则:给学生已成功的满足和失败的挑战;保持学生合理的期待;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为辅;合理运用外部强化;教学与教育相结合三学习动机培养:进行人生观教育,增强学习责任感;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重点 篇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 但现状却不容乐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摆花架、走过场, 师资队伍鱼龙混杂, 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内容定位偏颇, 重硬件、轻软件, 心理健康教育庸俗化等等现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较为普遍的存在,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达到理想的效果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领导要具有正确的理念和客观的认识

学校领导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具有正确的理念和客观的认识, 将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走向。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摆设, 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完全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把一些不相关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做心理辅导教师, 他们既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 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 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学校甚至把心理辅导室等同于德育训导室, 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德育的一个分支;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考试无关, 所以没有必要过分的投入精力和财力。其实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 所带来的效果是无形的并且是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看似与成绩没有直接关系, 但它能提高孩子们的抗挫折、适应环境、人际交往、维护亲情、坚强勇敢、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 为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健全的人格将会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 将会影响孩子们一生的成长。然而, 由于认识跟不上, 落实在组织管理、活动经费、人员定编与办公设备条件建设等问题上的投入就显得不够力度。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是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 哪一个学校的主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高,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就到位, 该项工作就开展得积极活跃。一些学校的经验表明, 是否能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是否能将其纳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中进行管理, 是否能理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事务工作的关系, 是否能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 是搞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具体而言, 就是必须首先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完成。学校必须先组织好一个机构, 这个机构最好是由主管的校长负责, 成员由专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学生志愿者、家长代表及普通教师代表共同组成。这个机构要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制定计划, 明确工作任务, 定期进行总结。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机构的搭建是关键。

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班华教授《心育刍议》为标志,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舆论准备;90年代进入发展期,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加广泛,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普遍开展, 课题研究得到重视, 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21世纪以来,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也正因为发展迅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一些良莠不齐、滥竽充数的现象, 缺乏一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层的实践热情很高, 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不够, 指导不力, 缺乏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关的学校心理学发展缓慢。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定义不准、定位不妥、定性不清、发展不明的状况, 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展。比如形式上将心理健康教育或娱乐化或课程化;内容上像催眠、释梦、沙盘、绘画等心理诊疗技术在学校有泛滥趋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事实上, 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只占极少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高中生的心理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正常的、合理的人生课题, 虽然在某时间段内会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 但并不构成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各种心理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心理问题的技能和策略, 更能促进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充分发展自我, 提升人格内涵。比如开展以“克服自卑, 树立自信;抗拒诱惑, 走向成功;学会适应新环境;青春期情感问题;亲情教育;感恩与无私”等最为贴近于学生心理和生活方面的主题心理辅导课, 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客观地认识自我, 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塑造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心理健康辅导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想要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不能离开心理健康辅导课。

当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以心理健康辅导课为唯一的教育模式, 而是要多种教育模式并存。针对有需要的学生有专门的个体心理辅导;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有专题性的讲座 (例如:为女学生开展关于“自尊自爱, 学会保护自己的”专题讲座;为新生进行关于“学会适应、学会生活、自强自立”的专题讲座;为毕业班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等等)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普及要建立完善宣传手段, 可以通过板报、心理小报、成立网站等各种形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 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注意发挥综合作用。要以体验和调适为主, 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辅导与服务的紧密配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渠道, 同时兼顾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才能将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三、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部分都是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团队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 他们中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只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或人生积累来帮助学生。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仅凭经验和热情就能做好的工作, 它是一种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和方式方法, 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大的区别。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 就会造成对高中生存在的问题归因不准, 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到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 违背心理咨询原则、规律、要求, 可能会使咨询对象产生适得其反的心理作用, 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 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必须要建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正地落到实处。

但是, 仅仅靠几名专职心理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心灵的成长和发展的, 所以需要依靠专职心理教师以外的力量来帮助专职心理教师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是需要兼职的心理教师。而这些兼职的心理教师最好是班主任或者是科任, 因为班主任和科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 很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很容易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专职心理教师的培训, 使这些兼职心理教师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 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来对待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专职心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做开。不仅如此,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还可以使学校的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导航员”。所以, 通过专兼职结合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建立还可以提高普通教师的心理知识水平。

我们常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含义就是教师以健康的心灵感染学生, 以良好的心态影响学生, 以渊博知识和规范的行为教育学生。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教师这些方面的烙印, 所以, 对教师的心灵和职业道德要求格外高。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外, 还要具备了解学生的心理, 掌握学生心态, 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和克服心理障碍, 有效铸造人类灵魂的能力, 因此, 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每一位在校教师必需应该做到的。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如网络发展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等。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一些特点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 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改变过去的那种以不变应万变传统教育模式, 而是要成为和学生心理心理状态不断变化相适应的教育。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每一届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 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不同压力和问题, 并通过心理教育科研活动适时调整心理教师的辅导方法, 力求是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而要想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活动, 一定要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

众所周知,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 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进行检测, 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发展档案, 提高工作针对性, 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对于心理问题比较复杂的学生, 可以根据心理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把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记录下来, 以便更好地调整辅导计划。只有建立起完备的学生心理发展档案, 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有的放矢, 才能使心理教育科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要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不能忽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毫无疑问,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真正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绝不能忽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才的基地, 而家庭却是绝大多数孩子心灵的摇篮和寄托。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很容易引起孩子心灵发展的扭曲, 从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比如有些家长对子女专制粗暴、强迫压服, 或过分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 对子女的正确教育淡漠;而另外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 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 这些因素的影响, 使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 但又不知如何解决。最终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逆反心理加重, 从而诱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所以, 我们应该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情况下, 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 通过指导, 使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 规范教子行为, 创建健康的家庭氛围,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一方面, 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 另一方面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约束。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我们要让学生迈好行为习惯第一步, 迈好生活适应第一步, 让学生做诚实正直的人, 做善择信息的人,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坚强, 学会孝敬, 学会消费等都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 需要家长持之以恒的关心和帮助, 这样,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才能逐渐形成。否则, 仅靠教师一时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达到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的。教师要适时地与家长沟通, 特别是要与一些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指出学生存在的某些问题, 在具体的做法上给家长以指导, 让家长有的放矢的去帮助和约束学生, 逐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盲目攀比, 重硬件、轻软件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重点 篇3

心理健康教育常常被有些人认为仅仅是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的,也就是说,认为只有那些疯疯癫癫、精神不正常的或有一些不被常人所理解的言行的人才需要。有些人即使自己心情不愉快、内心痛苦或烦躁不安,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效率和言行举止,也不愿接受心理帮助。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作为心理现象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心理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减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烦恼和不良情绪,达到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和愉快生活的目的。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健康人服务的,是使健康人更健康的教育;不是仅为那些少数的精神不正常的人服务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正确认识自我和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冲突,及时排除内心矛盾,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

我校积极贯彻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神,于2005年始开展了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抓落实

我校校长亲自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定分管学生德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副校长主管这项工作,建立由心理咨询专家技术指导,学校领导、政教处、教师和学生心理骨干配合的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如图1所示)。目的是做到组织保证有力,工作部署严谨,检查落实及时。

学校领导深知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学生和教师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促进和谐校院建设,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依据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专门聘请了具有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人员,同时有大约25%的教师通过了省级心理辅导资格培训。

二、聘请专业人才队伍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咨询人员。我校从2004年开始就聘请全国首届高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国家职业培训师、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等来学校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以全体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各种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达到快乐学习和生活的状态,使学生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同时,关注个别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咨询师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摆脱障碍。显然,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他们目前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还要能在咨询中尽快辨别是否咨询对象,尽快转介非咨询对象(如有明显自杀倾向者、精神分裂症等)到相关医院,以避免耽误来访者的治疗。这些仅靠普通的咨询人员或学校兼职的教师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聘请具有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知识,掌握多种咨询技术,专业能力强,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是必要的。此外,许多学校常常由本校教师兼职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由于心理问题常常与个人隐私有关,尽管咨询人员必须遵守保密原则,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尽量避免找本校老师咨询,都希望找与自己单位关系不密切的咨询师咨询。因此,学校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最有效的。

三、做好心理测评

心理测评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同时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健康的最新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检查能够像生理健康采用常规体检一样检查是最好的方法。采用心理测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测量,可以从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有助于了解学生整体和个别健康状况以及普遍和个别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区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重点关注的学生;有助于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把握自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连续2年为高一新生做了心理测量,并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四、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自200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从学生团体到个人、教师和家长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生

每年对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心理测量,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1)对全体学生(团体)开展以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自我调节心理状况、减轻心理压力等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2)对心理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部分)开展以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克服网络依赖等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3)对来咨询室咨询的学生(个别)根据具体的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4)班级心理骨干培养。由于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象有限,培养学生咨询骨干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高一年级开始,在各个班级随机选择学生骨干,集中进行学习方法、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正确理解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络的优点和危害、如何减轻考试焦虑等专题的培训。

(二)教师

组织召开高一班主任座谈会,明确心理测量对心理档案建立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及时配合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此外,对部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减轻教师自己的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三)家长

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上课时间,分别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关系的辅导讲座,包括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要、纠正不良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和应用心理咨询、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内容。专门对高一学生家长开展主题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关怀”的讲座,具体内容为:(1)青少年的需要;(2)父母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3)发现问题后怎么办?(4)个案分析。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一)心理测量结果

我校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为1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7%(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刘恒、张建新在2004年对我国中学生进行大规模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学生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敌对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症状为多见;性格类型与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关系,即内向不稳定者和外向不稳定者易发生心理问题;学生中性格类型以外向不稳定者和外向稳定者多见;情绪不稳定是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此外,测量结果显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心理问题更明显。

(二)对有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成果

对心理测量结果显示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有计划的系列心理辅导。通过对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发现:学生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减少了55.93%,学生学习有进步的占57.63%。

(三)个别学生心理咨询成果

我们为对考试焦虑的学生、对电脑游戏依赖的学生、早恋的学生开展咨询活动。在众多的个案咨询结果中,约90%以上的学生不仅明显改善了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经典护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4

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2

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 温度保持在22~24℃。

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

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35~45dB内 5

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 答:(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穿刺后的患者 6

半坐卧位适用范围

答:(1)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 7

端坐位适用范围

答: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8

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时注意事项有:(1)颅脑术后,一般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2)颈椎、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3)各种导管和输液装置应安置妥当,防止翻身时导管连接处脱落或扭曲受压;(4)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的患者,翻身后将患处放于适当的位置,防止受压;(5)操作时使患者尽量靠近护士,以缩短重力臂,达到省力的目的。

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措施: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10

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

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

无菌物品:无菌物品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无菌区域和非无菌区域: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非无菌区域是指未经灭菌处理或经灭菌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又称非无菌区。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包括:(1)操作环境清洁、宽敞、人群流动少,在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和换床单;(2)无菌操作前,操作者修剪指甲洗手,衣帽穿戴好,必要时穿戴无菌衣、戴无菌手套;(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应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注明物品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失效期,保存期以一周为宜;(4)进行无菌操作时要明确无菌区域和非无菌区域的划分;(5)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要面向无菌区并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手臂保持在操作台或腰部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和接触无菌物品;(6)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钳(或镊);无菌物品一经取出,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不可再使用,应重新灭菌; 11

隔离原则的一般消毒隔离:(1)病房和病室门前悬挂隔离标志,门口放用消毒液浸湿 的脚垫,门外设立隔离衣悬挂架(柜或壁橱),备消毒液、清水各一盆及手刷、毛巾、避污 纸;(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应按规定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一切操作要严格遵守隔离规程,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必须消毒双手;(3)护理人员穿隔 离衣前,必须备齐所需的物品,并集中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计划;(4)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 或落地的物品应视为污染,消毒后方可给他人使用;病人的衣物、信件、钱币等经熏蒸消毒 后才能交家人带回;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入公共下水道; 需送出病区处理的物品,置污物袋内,袋外应有明显标记;(5)病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并在晨间护理后,用消毒液擦拭床及床旁桌椅;(6)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向病人及 家属解释隔离的重要性和暂时性以取得信任和合作;(7)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满足病人 的心理需要,尽量解除病人因隔离而产生的恐惧、孤独、自卑等心理反应。(8)解除隔离 需在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渡过隔离期后,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停止隔 离。

(隔离的种类及其护理措施见基护教材)12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1)促进微生物的DNA失去转换能力而死亡;(2)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3)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氧化能力丧失;(4)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测量体温的方法: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口腔温度、测量的时间为3--5分钟;腋下温度测量的时间为8--10分钟;肛门温度测量的时间为3分钟。

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口温:禁用于 婴幼儿、昏迷、精神异常、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患者。

腋温:适用于口鼻手术、呼吸困难患者;禁用于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患者。

肛温:适用于婴幼儿、意识不清、精神异常患者;禁用于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死病人。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

正常血压的范围是(以肱动脉为标准):收缩压 90~139mmHg;舒张压 60~89mmHg;脉压

30~40mmHg

异常血压患者的护理措施:(1)密切监测血压:做到“四定”---定部位、定体位、定时间、定血压计;(2)观察病情;(3)注意休息减少活动;(4)保持环境安静舒适;(5)保持稳定的

情绪;(6)注意饮食合理;(7)健康教育 15

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钟

给药的原则有哪些?三查七对的内容有哪些? 答:(1)按医嘱准确给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七对)、安全正确用药、按需要进行 过敏验、密切观察反应、发现给药错误,及时报告、处理。(2)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进行查对。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药物浓度、剂量、用法和时间。

健胃药要在饭前服用;帮助消化或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应饭后服用。

止咳糖浆对呼吸道有安抚作用的,服用后不宜立即饮水,因此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止咳糖浆。

服用强心甙药物应注意:在服用前测量病人的脉率(心率)及心律,脉率低于60次/min或节律不齐,应停服并报告医生。

注射法: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人体内的方法。注射原则有:(1)严格遵守无菌原则;(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三查七对();(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人一针、一人一止血带、一人一棉垫;(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剂量、粘稠度和刺激性。应选尖锐、坚固且直、无倒钩、型号合适的针头;(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6)注射的药物应临时抽取,即时注射;(7)注射前应排尽 空气,并防止药液浪费;(8)注药前检查回血;(9)运用无痛注射技术:同时注射多种药 物,注意配伍禁忌;一般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刺激性强的;注射时做到“二快一 慢”,即进针、拔针快,推药慢 常见的注射法:(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掌握注射的部位、进针的角度、深度)

肌内注射法常用的部位:常用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定位法:(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2)“联线法”: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肌内注射时应注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侧卧位时,上腿伸直,下腿弯曲;(3)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采用臀中、小肌注射;(4)长期注射者,应轮流交换注射部位;(5)进针角度为90 °,深度为2.5cm(针梗2/3);(6)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注意配伍禁忌。静脉注射常见失败原因有:(1)针刺入过少 ;(2)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静脉;(3)针头刺入较深;(4)针头刺入过深

如何判断青霉素皮内试验结果?如何记录?

答:注射后20min观察结果。阴性:皮丘无改变或缩小,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局部 发痒。有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结果记录:阴性用蓝色笔记录为(—)、阳性用红色笔记录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1)立即停药,就地平卧;(2)立即皮下注射0.1%的盐酸肾上腺素1ml;(3)给氧;(4)使用抗组织胺药物;(5)补充血容量;(6)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7)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记录 如何预防青霉素过敏性反应的发生:(1)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2)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3)严密观察病人反应;(4)青霉素应现用现配;(5)配置试验液或稀释青霉素的生理盐水专用。

链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不同之处在: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以减轻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如何为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阳性病人进行脱敏注射法? 答:TAT脱敏注射法

次数

TAT量(ml)

加生理盐水量(ml)

注射法

0.1

0.9

肌内注射

0.2

0.8

肌内注射

0.3

0.7

肌内注射

余量

稀释成1 ml

肌内注射

TAT脱敏注射时应注意多次小剂量注射药物、每隔20min注射一次、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出现全身反应即停药并处理;如反应轻微,待症状消退后,增加注射次数,剂量减少。、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液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输液的目的有:(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2)补充营养,供给能量。(3)输入药液,治疗疾病。(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如何调节输液滴数:根据病情、年龄及药液性质调节滴数,一般成人40~60gtt./min,儿童20~40 gtt./min。对于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静脉输液溶液不滴的原因?针头滑出血管外、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压力过低、针头阻塞、静脉痉挛。

输血的目的有:补充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输入抗体、补体,增加白蛋白。

如何检查库存血的质量:正常库血分为两层,上层为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层为血细胞呈均匀暗红色,两者界限清楚,且无凝血块。如血浆变红或浑浊,血细胞呈暗紫色,两者界限不清,或有明显凝血块等说明血液可能变质,不能输入。

抢救物品的“五定”制度: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急救物品完好率为100%。

心肺复苏是指:对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心肺复苏步骤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三个步骤。

心肺复苏的目的: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保证重要脏器血氧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指针: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瞳孔散大、皮肤苍白或紫绀、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心电图检查、伤口不出血

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手法:抢救者站或跪于患者一侧,左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胸骨下陷4-5cm。胸外心脏按压应注意:(1)两手指不能触及患者胸壁(2)压力适当,频率为80-100次/分(3)婴幼儿,则用拇指或2-3个手指(4)放松时,抢救者的手掌不能离开按压部位

(5)操作中途换人应在心脏按压、吹气间隙进行(6)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

教育学重点知识归纳 篇5

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163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

4.1806——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861——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家——斯宾塞——《教育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6.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有经验主义色彩。

7.西方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杜威(现代教育学)

8.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9.1963-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10.教育起源—一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11.教育的社会职能——将人从一个生物实体的人的转化为一个社会实体的人。

12.教育的深化——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它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生长。

13.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

14.教育本质: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是主导性因素。

16.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学在宫府—主要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7.唐学制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特征—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崇文馆,弘文馆。

18.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9.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0.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

2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2.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23.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大会对青年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原因: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们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5.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讲,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6.如何使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7.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8.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阶段

(2)教育是一种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9.教育的生产性原理——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到重要的作用。

30.教育优先于经济发展(相对的,有前提的)

31.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的发展所以要超前于竞技的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中经济建设需要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知识是生产体系的心脏和大脑,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人才的培养,基础是教育,因而经济要起飞,教育须先行。

3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c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34.教育独立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35.义务教育——即以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6.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7.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的结构核心部分。

38.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39.个人本位论者主张:

(1)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2)教育的目的再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40.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41.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1)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至的,而不是截然对立。

(2)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4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建设者”;(2)需要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43.教育的目的是不变的,但其价值取向由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44.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4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46.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7.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方应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48.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a层次增多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和建立起多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

49.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50.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施

1904年——葵卯学制——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51.中等教育——双重任务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52.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53.狭义的课程=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学科。

54.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

活动课程论——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们反对分科教学,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以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为教学内容。

55.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

56.我国课程的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级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57.教育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58.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大纲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9.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三者是准层襄括又是相互联系的,三者都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60.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61.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利于学生的学习。

62.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

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63.“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复习与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自主的学习。

64.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得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65.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

66.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67.德——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由教师在课堂内围绕书本知识而进行。

美——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儿童在户外围绕活动而进行。

68.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尽可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69.美——布鲁纳的教学过程论。

70.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71.我国当前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7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73.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通的指导意义: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74.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校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a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发展;

b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c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的发展的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a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b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c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生知识;

(4)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a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b按照教学需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a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b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c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见。

75.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1)依据——反映学生的认识规律。

(2)基本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76.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依据——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基本要求: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D发扬教学民主。

(3)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7.循序渐进——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依据——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是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2)基本要求:A.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学记》“学不蹋等”“不陵节儿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78.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性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1)依据——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

(2)基本要求: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9.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基本要求:A.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0.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施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1)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由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2)要求: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B.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1.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8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主要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

(3)本学科的具体内容及教学法特点;

(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里和认知感;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F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

(6)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

(7)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

8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该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84.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85.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86.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87.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

88.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于知识成度编成固定的班集,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学生集体上课。

89.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90.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91.为什么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B以课为单位教学比较科学;

C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种知识;6

D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92.课的类型和结构:

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根据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课、演讲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新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课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技能课: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操作,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复习课: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小结,布置作业。

综合课: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93.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94.备好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95.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明确教学目的、保证教学的科学型和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好教学活动、布置好课外作业。

96.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97.现代教育评价有显著的特点?

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评价,而且注意自我的评价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98.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的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总结性评价。

99.相对性评价是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会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100.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101.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志。

102.电化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属于现代教学论范畴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103.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104.电化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改革、扩大教学规模、促进教学改革。

105.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106.德育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07.德育的过程?

(1)德育的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性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过程。

108.毛泽东早年《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

109.教师劳动的特点:强列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110.教师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明显的隐含性。

11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

112.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

113.古代学校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区别:

基本与生产劳动脱离的;学习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困于狭小的天地,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步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系统。

114.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115.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指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重点知识 篇6

跳出幼教圈,放眼整个中国教育界,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教育的痼疾,同样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幼教身上。

第一,我们如何解决好孩子学习的“动力系统”建构问题,即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如何倡导让孩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问题。有人说,为父母而学、为“四化”而学、为“三好学生”而学、为奖学金而学、为未来而学、为责任而学,的确能持续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但它不能持续一辈子;只有兴趣才能伴随孩子一生。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如何尊重、呵护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其个体全面发展,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应是我们课题组所关注的。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我们也始终没有解决好如何看待孩子的“减负”问题。什么是孩子学习的负担?什么叫“死记硬背”?这些问题不彻底搞清楚,我们又将贻误一代孩子。为什么孩子喜欢看电视?为什么他们一看两个小时不累?(你说,不对啊,也累!那我告诉你,他那累,是身子累、眼睛累,大脑绝对不累!)为什么孩子喜欢打游戏机?为什么孩子与孩子之间那些戏噱的顺口溜一记就会?为什么三、四岁的孩子能自然习得一种母语?所有的这些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亟待我们去挖掘。

第二,我们如何解决好孩子学习的“能力系统”建构问题,即“我会学”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会学习、快速学习”问题。有专家坦言,不抓住基础学科、不抓住核心原理、不找到知识与知识间的相似关系,“学会学习、快速学习”将成为一句空话。规律寓于相似性当中。只有找到相似性,才能找到规律;有了规律,才有方法。有了方法,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第三,我们如何解决好素质教育的落到实处问题。什么是素质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曾记得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说过,今天的教育是为本世纪培养合格的公民,今天的幼儿教育是为后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想一想,20年后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什么素质?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幼儿教育就知道该如何抓了。韦部长认为,20年后的合格公民应具备如下素质: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良好的身心;责任心、事业心、敬业精神。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重点。

第四,我们如何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经常听我们老师反映,每次出外学习,当时可激动了,可回到幼儿园,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自己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听有的老师反映,有时候,上午听一个专家报告热血沸腾,下午听另一个专家报告同样热血沸腾,可回到宿舍,仔细一琢磨,他们的观点是相矛盾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曾听到一位权威人士这么来评价这种现象,他说:其实这不是老师的错,是专家那边出了问题。现在伪专家太多,他们成天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大讲特讲张三说、李四说、王五说,就不说他怎么说,这样一个局面,他们所讲内容自然是伟大的、正确的、全面的废话,岂不坑人?也岂不耽误大事?作为课题组,我们不能漠视“幼教科研”隔靴搔痒的尴尬!无法指导实践、无法作用实践的理论,起码不是优秀的理论;其专家,定有“伪专家”之嫌!真正的教育科研成果,无论是引进整合理论,还是扎根传统理论,都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都必须具备:1、明了、透彻、启迪心灵;2、为实践服务,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惟有教师的成功,教师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提升,教师生命的意义也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我们如何解决好教师工作的“动力系统“和”能力系统“建构问题,即乐于工作、善于工作问题。教师是幼儿园工作的最关键要素,是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环境资源。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体的态度和方法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如何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生活质量,使教师乐于工作、善于工作,以保证幼儿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很多园长比较棘手的难题。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重点 篇7

一、教育心理学积极促进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英语教师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教学过程管理的执行者, 能力的高低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教育学指导英语教师如何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 加强知识结构的优化, 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 精深的英语专业知识为主干, 具备相关知识为必要补充, 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如英语教师翻看相关专业书籍词汇学、语言学、英美文学、高级英语等, 对英语教师来说不仅是“温故而知新”, 其自身的英语知识有了一个量的拓展和质的深化, 而且英语教师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讲授英语文化知识。

二、教育心理学积极影响英语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指导英语教师用整体发展的观点, 观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够引导英语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 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高低,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而独特的生命, 自由幸福地发展是学生的需要。英语教师对待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更不能分三六九等;英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进步, 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 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三、教育心理学指导英语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英语教师和同学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产生安全感, 乐于接受英语教师的教育和影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也能唤醒英语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感, 激励英语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相反, 英语老师和学生关系紧张, 互不信任, 彼此戒备, 将会干扰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降低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 影响英语教学质量。在英语教学中, 根据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 英语教师要考虑周全, 公平对待学生, 兼顾到英语水平高、中、差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英语水平差的学生也能感受到被关注、期望和同等对待, 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四、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英语教师科学运用教学方法

教有法而无定法。反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重新审视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表现, 加强自身教学的反思, 有助于英语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情境是多变的, 在课堂教学设计及运用策略中, 英语教师根据课堂情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从学生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难点, 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知识的讲授有不同的层次,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既发挥我们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英语课文讲解过程中, 英语教师可让学生找出知识点, 提出问题, 然后教师引领同学分析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再举例讲解知识点, 另外拓展相关的知识满足程度好的学生。运用词的联想与搭配扩大词汇量, 丰富英语语言表现力;学生英语基础好的话,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总结这些琐碎的英语知识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英语知识体系;如学生英语基础不好, 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讨论查找资料。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指引下, 英语教师经常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 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加强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教育学心理学帮助英语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知识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不能包办代替, 英语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明确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把英语的学习看做是终生学习而不是阶段性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英语和汉语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母语和外语的相近结构和不同结构特征, 利用心理学中学习的迁移理论来指导英语教学, 防止或减少负迁移的出现。汉语和英语的相似结构, 汉语的影响正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会对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如果学生把汉语不同于英语的特征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 就出现了负迁移产生错误。英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 以教师的“教”为主导,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英语知识。

摘要:英语教师在工作之余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并把其合理内核运用到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能积极促进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能促进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了解学生, 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积极引导英语教师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 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 改进英语课堂教学,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重点 篇8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竞赛教育 导向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英文翻译为“Mental Health”。它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较为完整与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因此,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开始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很多学校还设置了各种竞赛、团队活动等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特别是心理知识竞赛,因其易操作,参与人数可控,经常在学校里被使用。但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模式,一张试卷,几种题型,一考定“终身”。竞赛的结果往往成了变相逼迫学生背书、背题的手段,很少侧重于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意志锻炼了。纯粹的心理知识竞赛,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业与心理负担,这不仅背离了心理教育的宗旨,也使得学生对心理课程和心理知识竞赛产生不良情绪与情感。

2 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发挥健康教育导向作用

2.1 提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认知功能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最关键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正确地利用心理知识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心理,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时,不会感到迷茫失措。因为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可以大面积普及心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不良心理状态、心理迷茫、以及心理压力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心理负担,减少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重在“成长”。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你有不高兴的时候吗?当时为什么不高兴?”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反思,使其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为什么”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2 充分挖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情感激励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有了认识,不一定导致某种行为,很多时候还需要情感因素起作用。因为情感因素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与动力因素,情感因素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方式,智慧和才能。要使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借助于情感的力量。当情感在学生内心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时候,它便会成为学生行為的内省指令。

学校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可据对象的不同,利用心理知识内容本身蕴藏的思想情感因素,或者通过开发一些情感题目来激发和促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使他们产生某种行为;也可以利用参赛人员人际间的情感因素如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改善某些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关系和谐;或者采用情趣激励法,启迪学生的心(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4页)灵,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发挥,形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巨大力量。

2.3 有效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意志磨练功能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志总是和行动紧密相连,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在活动开展前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品质、什么是优秀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完善意志品质的决心,产生意志行动。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合作与比拼一体的活动,增加趣味性与挑战性,有意地磨练学生的意志,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又可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再则,要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难度,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难关,如害羞、胆怯和畏惧心理、个人时间冲突等,学生克服的困难越多,就越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2.4 适当开发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行为调控功能

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不合规矩的行为,即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违反该群体共同接受或约定的一般规定、准则、价值观念的行为。偏差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的成熟程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偏差行为的调节和纠正, 一方面可以利用心理理论和知识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自我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认知和情感功能,提高学生的成熟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内化规范意识,从而预防、纠正和控制他们的偏差行为。比如,利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个体分享等形式提高心理知识竞赛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人际关系交往,发展健康的人际心理。对心理知识竞赛的恰当利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行为及其原因,而且还能促发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3 总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成才、就业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普遍比较受欢迎的心理知识竞赛载体,高校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健康教育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朝.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J].企业导报,2011(11).

[2]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匡正[J].教育导刊,2002(7).

[3] 王素萍.高校心理知识竞赛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4] 张祝平.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4).

上一篇:格列佛游记读后感800字高一作文下一篇:我是这样说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