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2022-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

浅论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 要】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农耕文明下的产物之一。陕县南沟村的剪纸艺术也是由来已久,代代相传,因为它已成为承载豫西民俗、民风最理想的一种艺术平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文章从其三个方面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南沟剪纸对传承与发展中国剪纸艺术的造型与审美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南沟剪纸;审美特征;艺术分析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农耕文明下的产物之一,古已有之。2003年被列入我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后,全国对其的关注度一路升温。陕县南沟民间剪纸,就是中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

一、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与演变

(一)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历史起源

民间剪纸艺术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由最初的类剪纸发展到至今的剪纸艺术,是农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传承、发展下来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原豫西地区的代表,陕县南沟村的剪纸艺术也是由来已久,代代相传,因为它已成为承载豫西民俗、民风最理想的一种艺术平台,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二)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的农耕文化背景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陕县南沟“剪纸窝”能够得到较好地保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与其农耕环境。这里地处晋豫大峡谷以南,南阳盆地以北,境内沟壑连连,山川纵横,特别是三门峡地区,境内多山地、丘陵以及黄土塬,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于剪纸文化的保存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是以农耕为生,农民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就会将农耕生活予以娱乐,剪纸的内容大多也与农耕生活相关。此外,剪纸也和豫西一带百姓的居住环境紧密相关。加之,这里许多的窑洞和民房的门窗依然保留传统的木方格形式,因此,这为窗花提供了大显身手的“阵地”。

(三)陕县南沟民间剪纸发展历程

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民间剪纸艺术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陕县南沟村的民间剪纸艺术也因此开始有一个发展高潮,陕县南沟被称为“剪纸窝”,2006年村里组织了全村性质的剪纸协会,会员就有三百多人。之后不断被邀参加各类剪纸比赛、会展、民间艺术交流等活动,甚至是国际民间艺术会展,享誉国内外。现如今,陕县南沟民间剪纸在继续向前发展,向下一代传承的同时,也开始了剪纸产业化的步伐。

二、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

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农民艺人为的是纳吉求福,千变万化都离不了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这四个字,围绕这四个字,剪纸特别讲究内容上的寓意。民间剪纸艺术是创作者思想感情、审美心理的直接体现,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率真至美的艺术形式。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形式上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吉祥主题

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原本就服务于岁时节令、婚嫁丧葬、生诞寿宴、刺绣花样、民间信仰等农耕民俗活动,在这片传统的民间沃土上,剪纸的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里几乎张张作品都是吉祥如意。吉祥图案在南沟剪纸中几乎无处不在,无人不用。没有人说得清,这种吉祥文化产生于何时,源自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人有了追求幸福、平安、美好的愿望时,它们便被创造出来,并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剪纸中常见的蝙蝠,谐音“福”,就是福至的符号,代表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总之,怀着趋吉之心,追求生活之美,这就是南沟民间剪纸。

(二)以形寓意

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造型单纯、简练、富有装饰性,形式自然、淳朴、夸张,传统剪纸多是团花式圆形剪纸,且多是些吉祥如意的图案,借物寓意表达美好愿望是豫西民间剪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所以艺人常常利用动植物的谐音和寓意,把各种纹样造型融合贯穿在一起进行创作,这种象征、寓意、符号化的表现手法是豫西民间文化特有的形式和产物。就南沟剪纸题材的图案内容看,大体上划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动植物结合类、人物生活类和文字类,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1],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吉祥富贵的向往和安宁生活的期待。植物类以莲、牡丹、芙蓉、海棠、石榴、苹果、葡萄、萝卜等较为常见。常见的“榴结百子”,通常置放在新婚夫妇的喜床上,石榴多籽,象征多子多福,牡丹代表“雍容华贵”,芙蓉代表“荣华富贵”,海棠代表“福入厅堂”,苹果隐喻“平安如意”。动物类以龙、凤、虎、狮、候、驴、猪、娱蛤为代表。龙是炎黄文化的遗存,凤是楚文化的图腾,有着通天地、降鬼怪的无比威力,折射出人们对力量的仰慕和崇敬。虎有镇宅辟邪之意,,“鸳鸯卧莲”象征男女爱情,婚姻美满,白首偕老,此外,鱼、莲、石榴、麒麟等动植物结合图案在豫西剪纸中也并不少见。这些象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总之,剪纸是按照当地居民自身特有的观察方法,思维模式以意象的自我理解的美的观念来造型,表达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心理愿望。

(三)崇尚黑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一些变量消失了,一些变量加了进来,一些变量被保留了下来,陕县南沟剪纸艺术的黑色剪纸就是被保留下来的那部分。据当地人所说,相传陕县是夏代遗址,夏代尚黑,于是尚黑就在其剪纸中保留了下来。原因是夏代有崇尚黑色习俗。今天的三门峡市是夏王朝的衍生地,崇尚黑色习俗从古延续到今天。“夏”字在甲骨文是是“蝉”的形象,夏字用夏虫“蝉”来代表,而蝉是通体黝黑发亮的,这即是夏代尚黑的一个例证。《史记·夏本纪》:“帝锡禹玄圭,以告功于天下之。“玄圭,也就黑色的玉圭。舜帝赏赐禹以黑色的玉圭和黑色的族旗飘带,显示对其治理水土的功绩的表彰。至此,中国人将黑色与水之玄色联系在一起来。

南沟村的黑色剪纸具有原生态的抽象审美意味。民间美术的根本在于它的传承性,阿诺德·豪泽尔在其《艺术社会学》中讲到:“精英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不同在于,前者无论在继承传统方面还是在创新方面总是保持着自己的质量,而后者一量抛弃传统,不仅不再是民间艺术,而且压根儿不成其为艺术了。”[2]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分枝,同样必须坚守这份传承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分枝,陕县南沟剪纸以黑色为主,当地人认为黑色沉稳、庄重,是色中之王。比如,常见的剪纸作品黑色顶棚团花,其中石榴的造型巨大而又夸张,用粗网格状的奇特手法表现石榴内部籽的形状与结构。石榴莲花的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倾向于抽象的变形。因此使作品充满了神秘的原始色彩,简单大方,大拙大雅。当地百姓不仅喜欢用黑色的窗花,而且新婚喜庆也喜欢用黑色的双喜字。而且,黑色耐日光照射,持久不退色,这也表达了他们幸福生活长长久久的祝福。

剪纸艺术是用一把剪刀灵活的在纸上剪出各种图形,是一种庄子所说的“技艺”。剪纸能成为艺术,就是因为艺人娴熟的程度就犹如庖丁解牛、卖油翁等例子一样,游刃有余,像在做艺术品。剪纸的过程就是剪纸艺人“天人合一”的一个过程,艺人在剪纸时,人、剪刀、纸三者合为一体,不分彼此,艺人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于是就出来了一张张完美的剪纸艺术,可以说陕县南沟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道”的技艺,她是中国剪纸艺术中的一朵璀璨的花朵,对传承与发展中国剪纸艺术的造型与审美,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婷.河南与陕西民间剪纸艺术比较[J].东京文学,2008(10):45.

[2]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译.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235.

作者:薛彭飞

第2篇:浅谈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寓物寄情与审美特征

摘 要: 广大农村流传着种种老百姓自己创作、自己欣赏的艺术,剪纸就是其中之一。它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但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和生活内涵,其借取中国汉字文化与动植物语句的“谐音”和“隐喻”手法,将民众欢乐、吉庆祝福、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表达出来。了解和研究民间剪纸,是通向欣赏和认识繁杂多样的民间美术的捷径。

关键词: 剪纸 历史 审美特征 寓物寄情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很多艺术形式都用委婉的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丰富的含义,剪纸便是代表之一。其中蕴含的长命百岁、佛祖保佑、多子多孙、婚姻美满、年年有余等是剪纸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所在,美丽的窗花、婚礼的喜纹、精致的饰品都因为剪纸艺术升华了喜庆美满的氛围。

一、起于东汉、兴于明清的剪纸艺术

剪纸是所用工具、材料最简单的民间工艺品。它伴随着年节、喜庆节日等风俗活动而广泛流传于民间。在中国至少有1500余年的历史。其创作往往是一代传一代,不断修改、充实而趋于完善的过程,所以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

剪纸手工艺术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树叶上剪刻纹样。而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到了唐宋,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二、剪纸的寓物寄情

因剪纸制作简单,创作具有广泛性,创作者以农村妇女为主。因此,剪纸的题材大多与妇女关心、向往的事物有关。看似信手拈来的图案,对她们而言,是深有讲究的。剪纸图案有:四灵(龙、凤、麒麟、龟)、四兽(狮、虎、象、豹)、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菊、竹)及灵芝、海棠花、八仙、门神、寿星、招财童子及琴、棋、书、画、佛八宝、道八宝,八吉祥(盘长、金鱼、白盖、法螺、法轮、宝伞、宝瓶、莲花合称八吉祥,是佛家八宝)等;除图案讲究外,文字也是刻意追求吉祥向往之意。剪纸文字一般有:福、禄、寿、喜、宝、万及“四季发财”、“万事如意”、“春福满堂”等词语。

民间艺术讲究的是“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画面讲究“有看头,有讲头”,有的抓住故事情节铺展开去,有的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顾盼流连、转侧含情,有的采用程式化的典型动作——功架来传神,有的则以极简练的手法刻画出生动形象,还有的在情节处理、人物描写甚至环境道具、花鸟虫鱼的表现上都有一定的寓意能引人作丰富想象。所以,寓物寄情在民间艺术中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佛手、桃、石榴。佛手,在民间美术中常常寓意为幸福。桃,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孙。佛手、桃、石榴象征幸福和长寿。

梅花。梅花分五瓣,梅花比喻“福、禄、寿、喜、财”五种福。

五毒。五毒是蟾蜍、蝎子、蜥蜴(壁虎)、蜈蚣、蛇。在民间,每到阴历五月初五,人们要在房前屋后撒石灰、燃艾蒿(一种气味极呛的草药)、喝雄黄酒和贴刻着五毒的剪纸。姥姥还要给小外孙穿绣着“五毒”的背心。人们希望借这五种虫,以毒攻毒,驱病消灾。

松树、仙鹤。松树、仙鹤用来比喻长寿之人,有松鹤延年一词。

龙、凤。龙、凤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物,龙为雄、凤为雌。如《龙凤呈祥》中有龙凤、祥云。寓意吉祥如意。

双钱。双钱谐音“双全”,常和蝙蝠、寿桃连在一起,如:福寿双全。

鹿、鹤。鹿借“陆”之谐音,“陆”、“六”同音;鹤谐音“合”,鹿鹤谐音“六合”,六合者,天、地、东、南、西、北。如《六合同春》画鹿鹤、两枚(一双)铜钱(与生谐音)组成,寓意为封官晋爵,高官厚禄之意。另外,鹿又谐音“禄”,鹿与喜鹊画在一起,“鹊鹿”谐音“爵禄”。

鸡。鸡借其谐音“吉”,寓为大吉大利。所以在民间美术中凡涉及吉祥如意的主题时往往画上鸡的形象,以示吉祥。另一方面鸡喻天、喻阳,为男性,如当代陕北民间剪纸中常见的“鸟衔鱼”图案,作为新婚喜花剪纸。以鸟或鸡喻天、喻阳;以鱼喻水、喻阴。寓意男女相交、天地相合、阴阳相谐、化生万物、子孙繁衍、生生不息。作为葬俗剪纸,则喻天地相通、阴阳相会、生命永生、灵魂通天。

象。象与青狮共为祥兽。象又作“万象”之意,所以有“万象更新”一词。

蛇。古人说蛇有灵性,为神明。相传人祖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状。在北方农村,老房子里有蛇是不许打的,怕冲撞了“神”。

兔。因其为嫦娥怀中之物,象征女性。如《蛇盘兔》作品,就是根据陕北农村谚语“蛇盘兔,必定富”制作而成。意思是属兔的和属蛇的结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象征幸福吉祥。

蝙蝠。蝠与福同音。如《五福捧寿》,五只蝙蝠绕着“寿”字,五福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寓指人们希望自己能够身体康健,平安幸福。

如意。如意原是佛具。在民间艺术上寓意为万事如意。如《事事如意》“柿”与事诣音,画两三个柿子(事事)、如意。是寓万事如意,一帆风顺。

喜鹊。相传闻喜鹊声,将有喜兆降至。

鸳鸯。比喻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

比翼鸟。比喻夫妻恩爱、和谐幸福。

鲤鱼。用鲤鱼比喻龙。

鲶鱼。借其谐音“年、余”。如《连年有余》,画中常是一个体态丰腴、神采奕奕的胖娃娃手持莲花,怀抱金色大鲶鱼。意指希望家里人丁兴旺,丰盛有余。

白头翁。意为成双成对的老人。

羊。《说文》:“羊,祥也”。羊谐音“祥”,所以在民间美术中大凡涉及长寿之人。

牡丹。花中之王,国色天香,比喻富贵荣华。

玉磬。古代打击乐器,形同曲尺。谐音为“庆”。如《福善吉庆》画面上三个娃娃坐在一起,一个以扇戏蝙蝠,一个肩扛桔枝,一个手持玉磬,以蝠、扇、橘、磬,谐意为福善吉庆,寓吉祥富贵之意。

三、剪纸艺术的审美特征

1.剪纸艺术折射着不同时代的审美风貌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装饰品、吉祥物,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最初是民间祭祀活动的一种主要表达方式,后来题材更加宽泛,由于地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不同,不同时代的民间剪纸艺术也呈现出手法不一、风格各异的特点,反映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幸福的追求。无论是工细或粗犷的优秀之作,都重神似而不拘于形似,重意象而不拘泥于具象,有的注重变形和夸张,却不失民族及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变形而不怪诞。

2.剪纸艺术洋溢着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情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以鲜明活泼的乡土色彩、精巧细腻的艺术构思、质朴纯真的田园风格,体现中国普通民众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剪纸艺术扎根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

3.剪纸艺术展现着不同事象的审美风韵

民俗事象不同,剪纸艺术的内容及样式也各异。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剪纸作者通过捕抓生活中最动人的情节和最适于表达的对象,根据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情趣,经过充分的想象与构思,剪出朴实而富有装饰效果的作品,表达出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和审美风韵。

作者:任聪

第3篇:徐州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分析

剪纸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千年历史并世代相传。徐州剪纸作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徐州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徐州剪纸艺术特征的分析,以期为徐州剪纸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宝贵的依据。

徐州剪纸概述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有着千年历史并世代相传,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徐州民间剪纸作为徐州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反映了徐州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极具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徐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徐州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

徐州剪纸在徐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广泛的分布于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地。其中,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主要是邳州市和新沂市。由于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深受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影响,使得徐州剪纸既融入了北方剪纸的粗犷、浑厚,又揉合了南方剪纸的细腻、精致,徐州剪纸也因此形成了两大派别。

徐州剪纸的艺术特征

1.徐州剪纸的艺术风格

徐州剪纸的艺术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即南派剪纸和北派剪纸。南派剪纸风格多精致细腻,惟妙惟肖,更多的代表着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雅致内敛,因而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而北派剪纸在风格上则不比南派剪纸这般精细,作品多显粗犷、质朴的气质,不注重细枝末梢的东西,更多的是用于表意,是自我精神向现实的倾斜。也正因如此,北派的剪纸才更受大多民众的喜爱。

2.徐州剪纸的内容题材

徐州剪纸的题材从徐州剪纸的图案构成来看,南派的剪纸更讲究对称、平衡、连续等形式美要素,作品具有灵动而逼真的生命力。北派剪纸的构图则显得比较随意,似乎无章可循,但作品却饱满充实、自由而协调,充满着豪放不羁的力量感,这与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气质不谋而合。

徐州剪纸题材种类繁多,既有花鸟鱼虫、蔬菜水果,也有祥禽瑞兽、戏曲文艺,还有锅碗瓢盆、房前屋后等。本文将徐州剪纸的题材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人物题材、动植物题材和器物符号题材。

人物题材下也包含许多的类型,如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每一种人物题材的选择都含有一定的寓意。历史人物题材的选择,最主要的是体现人物背后所体现的精神气质。比如剪“关云长”是因其被封“武王”、“武财神”,具有忠信仁勇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具有求财辟邪的功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有求福辟邪的寓意,所以也是徐州剪纸的常见题材,比如寓意长寿的“八仙”、驱鬼辟邪的“钟馗”等等。除此之外,体现新时期新风貌的现实人物也会成为剪纸创作的题材。

动植物是徐州剪纸的重要题材,动物题材主要包括我们生活中的鸡鸭鱼鹅、猪马牛羊;山林里的狮子老虎、长蛇雄鹰、猴子小鹿以及传说中的十二生肖、龙凤仙鹤、麒麟玉兔等。植物题材包括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等,最常见的花类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牡丹、荷花;蔬果类比较常见的有寓意“百财”的白菜,寓意“长寿”的桃、“多子多福”的石榴;另外,神话传说中的灵芝、仙草等也是比较常见的植物题材。

器物符号题材主要是指祥瑞宝器和吉祥纹样,祥瑞宝器有如意、暗八仙、铜钱、八吉祥等。吉祥纹样有万字不断头纹、祥云、寿字纹、双喜纹等,吉祥的字符主要是 “风调雨顺”、“恭喜发财”等各种吉样话纹样。

3.徐州剪纸的表现手法

徐州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在材料、色彩及纹样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民间艺术的特征。

徐州民间剪纸材料的使用体现了民间艺术的质朴美,常用的材料有宣纸、单色纸、彩色纸、电光纸、锦帛等。徐州剪纸的技法主要以剪为主,以刻为辅,剪刻结合,手法或随心所欲、或丝丝入扣,通过纸张的镂空艺术体现出虚实相间的图像内容。有时也会根据需要,施展衬色、染色、拼色等手段以增加剪纸的色彩表现力。

徐州剪纸多以单色为主,色彩的选择以五色为本,具有驱邪、祈福的内涵。最常用的颜色为红黑两种。其中,红色的运用是徐州剪纸乃至全国剪纸的主流,这体现了剪纸艺人原始的单色崇拜。除此之外,为了剪纸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徐州的剪纸艺术也会采用多色的套剪、染色等剪纸形式,这种剪纸形式要求用色浓烈、艳丽,色彩明快稳重,不考虑物象的真实自然色,根据表现内容和用途的需要,由作者凭主观想象和兴趣来选择物象的用色。

徐州剪紙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纹样的不可复制性,就王桂英的剪纸而言,她的作品都是她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的、领悟到的东西即兴创作的,作品不讲究精雕细琢,不刻意深凿,没有固定的纹样或符号,也不是简单元素的拼凑组合。她仅仅是通过剪刀,以粗犷的线条、特别的构图,夸张的表达手法,呈现出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她的作品似乎缺少了些装饰性,但是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当然,受国内主流剪纸风格的影响,徐州剪纸的纹样也呈现出某种程式化的特征,我们会在很多作品中看到符号性的图纹纹样,常见的有锯齿纹、圆纹、小圆孔、月牙形、锯齿形等,通过这些基本单位的有序排列,形成了一些具有特定形态的装饰纹样,使徐州民间剪纸作品画面产生了优美、和谐的韵律。

小结

本文从徐州剪纸的艺术风格、内容题材及表现手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徐州剪纸的艺术特征,通过对徐州剪纸艺术特征的挖掘,发现徐州剪纸中的祈福之美、意象之美,窥探出徐州剪纸的价值所在;同时,对徐州剪纸艺术特征的研究丰富了徐州剪纸的理论研究系统,并为徐州剪纸在未来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简介:陈婷婷(1990.04.20-),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钟厦(1967-),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李靖(1988.02-)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作者:陈婷婷 钟厦 李靖

第4篇: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 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 艺术 。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音乐 教育 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通过对音乐作品(健康向上的)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的构建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音乐在提高人的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及对音乐的审美创造力,从而促进音乐文化的继承和 发展 ,推动整个 社会 文明程度的进程。

一、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1.音乐意象的流动性。

音乐艺术是以时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它在其声音流动过程中,表现其起伏不平、丰润多彩、有头有尾的、从部分到整体的音乐意象。它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感知过程的听觉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使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其音响信号刺激的次数越多,想象越丰富,对音乐意象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刻、越完美。因此,音乐艺术也是参与艺术,其艺术境界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听觉的感知,融入主观情感和思想活动,才能真正领略。同时音乐艺术也是宽泛的艺术,它不受视觉的限定,全凭听觉的感知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的立体空间中尽情地翱翔。

3.内在情感的直接性。

审美的感受是由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要素相互融合的心理过程。而音乐则是“情感的艺术”,其音响与特定的内在情感具有不可割裂的联系。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 时代 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 历史 所凝结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4.审美创造的再现性。

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由音乐创作、音乐再现和音乐欣赏三个环节构成。由作曲家创作出的乐谱作品本身的音乐美,对于一般的审美主体来说很难直接把握。必须借助表演或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再现)的中介作用,才能使乐谱作品真正成为音乐作品。没有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艺术再现,没有表演或演奏者将乐谱作品流动化、立体化的再现过程,就没有音乐的审美活动。正因为如此,对同一音乐作品,因演奏、演唱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同,音响介质、场地、时间、心境、氛围不同,其审美效果也就不同。

5.艺术欣赏的理解性。

因为音乐语言的非明确语义性特点和音乐审美创造再现的多种风格特征,给欣赏者拓展了一个广阔的想象天地。欣赏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去客观准确地感受;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积淀去理解;用自己独特的情感去融合,去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意象。因此,欣赏者的理解性,即欣赏者的音乐修养水平不同,其音乐审美的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平时我们所说的“对牛弹琴”,就是这个道理。

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点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使音乐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美育同时又寓教于美?关于这些 问题 ,笔者依托音乐 学习 的经验,从四个层次加以 分析 。

第5篇:中和的审美特征

一.中和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强调适度性 1情感的适中

在诗的表现内容上,儒家诗教要求诗当“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强调诗歌在抒情言志时不能放荡无度,毫无节制,必须温柔敦厚,中正平和,不越过“礼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限制。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史记。屈原列传》

2人格精神的和谐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儒家提出“温柔敦厚”的诗教,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诗歌遵从这一规范,作为国家治本的一个方面,目的使年轻人具备温良、节制的品行,更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知道在怎样的情形中采取怎样的态度。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孟子在 《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人与自然虽是取和被取的关系,但是要保持食物的不断,用品的不尽,就要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资源不断,自然发展。

中和审美特征的适度性在儒家的思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表现,虽为表象但并不失其“中和”的内涵中和就是强调其中庸和谐之道。

二.中和作为审美形态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多样性的统一

不仅讲述诗文的写作要点“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胜的文章粗野华丽空虚都是不好的“文质彬彬”又是“文”与“质”两要素间的最佳形态。只有“文质彬彬”,文质并茂,内在美与外在美配合适当,和谐统一,才是君子为文的准则。“

还有有描绘对于父母亲情的中和《诗经》中《小雅。小井》和((J印风。凯风》两首诗都是讲父母对儿子有所不是,但孟子评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井》,亲之过大者也。根据父母过错的“度”来决定,中和这个度在其中有很大的影响。当然还有中和适度性的礼乐教义的《礼记》,社会伦理《经解》的中和,都强调了中和的作为审美形态的多样性,审美作为一种精神上意识,在一开始就具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而中和就是其审美的多样性的统一。

三.中和的最基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与天地自然的矛盾斗争,道家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之说,儒家的《礼记。中庸》则首次提出“中和”这一专门术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的最终归宿,达到“中和”境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这样天地各得其所,万物欣欣向荣。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成为中国的审美根本和中国的审美文化之魂。

第6篇:悲剧的审美特征

【摘要】:悲剧是悲哀的,但也是凄美的。悲剧最高的美在于,我们能从悲剧中体会到积极乐观的情绪。 【关键字】:凄美

乐观 宿命式 悲哀

正文

英国学者斯马特在其《悲剧》中说:“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的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在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斯马特对悲剧的定义,间接地说明悲剧是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在。

老舍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很多人或许会疑惑,把美毁给人看后,那悲剧还有什么美感呢?但是啊,老舍所说的美指的是美好的美。悲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美好的美更深一层次化,营造出凄美。当然了,凄美和凄惨是有质的差别的,凄美和凄惨都是悲的,但凄美的悲中能让我们体会到美,那种美,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对人生有新体会;而凄惨也是悲,但我们在悲中会怀疑人性,怀疑世界。

以上这么多都充分地证明了悲剧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充满了喜剧,但悲剧也是存在的。张爱玲的人生或许算一种悲剧吧,年幼时的家道衰败,少女时的情感挫折,中年的被迫离乡还有晚年的孤独与寂寞,最后病死在异国。提起张爱玲,很多人会崇拜,但更对的惋惜和哀叹了吧,如天才般的女人,就只能这样吗。然而,有人评论过张爱玲说,我从未想过世间居然有这种女人,天才如她,才华如她,豁达,宽容如她,她宿命式的悲哀,她生命的凄美,让世间所有的男人都不足与之并肩。 或许这个人有着强烈的主观评价在其中,但是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宿命式的悲哀让我们对她印象更为深刻,更加着迷与她的小说,因为小说就像她人的写照。《半生缘》,《沈香屑》,《小团圆》风靡全球,悲剧,但我们喜欢,就是那种悲,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体会崇高的爱情与坎坷的命运,悲剧的美如罂粟花那般,让人心痛,但心甘情愿的痛下去。

《红楼梦》,大家应该众所周知的。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两个都是足够有才华的女子,都有着一种宿命式悲剧的美,我们惋惜,心痛。一千年后,我们依旧记得和迷恋着红楼梦,它是悲剧,它有着让人撕心裂肺的痛。但它美,心痛的美,悲剧的美。

普希金说过:“高尚的喜剧往往是接近于悲剧。”卓别林也说:“我从伟大的人类悲剧出发,创造了自己的喜剧体系。”悲剧才产生喜剧,悲剧的最美体现在悲剧产生乐观的情绪。

【文献】:

[1]. 红楼梦读后感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3575219.html

第7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时间:2008-08-26 16:33 来源: 葡萄酒旅游网 作者: 佚名评论0条我要收藏

(一)人体是舞蹈艺术的物质基础

舞蹈,与其他的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舞蹈采用直接的、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作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手段。人体,是舞蹈美的物质基础。雕塑的人体是没有直接生命的、静止的;绘画中的人体是虚拟的、静止的,没有直接的生命;电影中的人体虽是运动的,却不是直接的。它的另一个区别就在于舞蹈主要不是摹拟生活,而是抒发感情。它与音乐,虽然同样是抒发感情,但音乐直接诉诸听觉,而舞蹈则直接诉诸视觉。它与戏剧,虽然同样以人体动作为传达手段,但戏剧中有对白等表现手段,可以直接通过对话来说明人物和地点的名字;而舞蹈主要是让观赏者从人体的舞姿、旋律中感受和联想情节和故事。戏剧人物动作强调摹拟生活,要求服从于一定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而舞蹈则更重视强调形体美,所服从的主要是情感方面的规律。如,舞蹈《洗衣舞》中的藏族姑娘在江边为解放军洗衣服的舞蹈,其中提炼、美化、加工了一些生活中洗衣服的动作,但并不是摹拟洗衣过程,也不要求摹拟得十分逼真,而只是通过一些经过美化的人体动作,有那么一点意思的洗衣过程,表现藏族人民对解放军的深情厚谊。其中有摹拟洗衣的动作,也不是主题;它们和藏族踢踏舞、动听的民歌等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藏族姑娘的感情,反映出新生活的诗情画意。由此可以证明,抒发感情的舞蹈仍是生活的反映,两者是分不开的,只是反映生活不应理解为机械摹拟生活。总之,舞蹈是用人体作为表演的物质手段,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连续运动的优美的形体动作,即用经过提炼、组合和美化了的人体动律来抒发感情、反映生活的艺术。

(二)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舞蹈就其本性来说是抒情的艺术。古人对舞蹈的抒情性早就有所研究。“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几句话来看,古人把舞蹈看作是抒发感情的最高形式。从表演的形式来说,舞蹈往往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去抒发感情,让观众从中去体味这种感情,而不是靠台词、靠讲述复杂曲折的故事去感染观众。比如舞蹈家陈爱莲创作的《荷花舞》就是用美妙的舞蹈手段、优美的人体动作、诗一般的激情、绘画似的意境、音乐般的旋律,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来抒发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情,激起你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更加热爱的感情,显示出美的魅力。

舞蹈没有台词,一般只有音乐和场景的烘托和配合。这就使得舞蹈有了更加广阔的表现感情的天地。比如舞剧《天鹅湖》第二幕中王子与天鹅初次相遇时的一大段古典双人舞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细腻地表现了奥杰塔从恐惧、提防、抵御到放心、信赖,继而萌发爱情、腼腆含羞的复杂感情变化过程,其感染力非常强烈,称得上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虚拟象征性和直观即时性相结合

虚拟性、象征性是舞蹈的主要表演手法,是舞蹈审美的重要特征。首先,用人体的动作、姿态来代替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用“音乐——舞蹈台词”作为人物交往、刻画性格的台词,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拟象征。这种虚拟和象征是以生活为基础的,能概括而凝练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因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承认和赞赏。试想,在现实生活中,有谁见过少女用脚尖走路,小伙子用托举抒发对恋人的倾慕?什么劈叉、旋转、圆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发疯的行为,但在舞台上不但被承认,而且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可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比如我国的三人舞《绳波》,采用的道具是一条绳子,随着舞情的发展,它时时比拟象征了不同的事件和意义。当演员把绳子抽成圆圈滚向对方,象征着爱情的信息;当演员跳旋转双人舞而绳子缠身时,它又象征联结命运的纽带;当三个人一块欢快地跳绳时,人们又看到了一个充满天伦之乐的家庭;当绳子抖动起波时,它象征的是父母内心的矛盾和感情的波澜,孩子在夹缝中求生,在绳网中挣扎。最后父母反目,一条拉直的绳各牵父母一方,悬在绳子上的洋娃娃不着边际地东摇西晃,象征着孩子孤苦伶仃的境遇。舞蹈虽然只几分钟,却用虚似、象征的手法激起了观众感情的波澜:父母离异,孩子怎么办?身为父母的观众,应该怎样去尽自己的义务?《绳波》是舞蹈,观众被它的美陶醉;它又似一股苦涩的泉水,流淌进观众的心田,引起联想和反思,使人得到一种体验与认识的满足,而舞蹈构思上那哲理诗般的立意,更是耐人寻味。

其次,舞蹈的虚拟象征性还表现在它不同于体操和杂技。舞蹈、杂技、体操同是以人体为主要物质基础,但体操与杂技以展示人体美,让观众观赏人体的矫健、灵巧为最终目的。而舞蹈却是把人体美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叫媒介,通过人体美,目的在于向观众表露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而不是单纯为了炫耀技巧。舞蹈、杂技、体操都强调形式美。但是,杂技、体操是直接通过形式美使观众获得美感,而舞蹈却是永远要把动作和舞姿置于情感逻辑的统率之下,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否则,为形式而形式,片面追求形式美,就会破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会失去舞蹈的真实性。

至于那些通俗的民间舞和儿童舞虚拟性与象征性则往往更明显。比如在民间游乐活动与节日集会上,人们常戴着各种假面具尽情歌舞。像中国的“大头娃娃”应该就属这种舞蹈。这种假面舞在世界各国都有,而在墨西哥的舞蹈中,尤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民间舞《看田人》中,全体演员都戴上面具:代表禾稼的,使用颀长脸型的面具;扮演看田狗的,戴上长耳朵面具;代表恶势力的老虎,则戴着凶狠的虎头面具。这样,各种角色性格鲜明,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分得很清。这种通俗的寓教于乐的舞蹈形式,将虚拟与象征的审美特征融于整个舞蹈的构思与设计之中,格外增加了直观的美感效果。

但是,舞蹈一方面靠虚拟和象征手法表现舞情,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人体此时此刻的表演直观地展现出来,让观众看个一清二楚。这里一是强调“直观”,即向观众展现可视的形象;二是强调“此时此刻”,即舞蹈的“即时”性。就是说,舞蹈在表演中,一般尽量避免过去时和将来时。假如实在必要,非要交待往事和未来(回忆、梦境、理想等等)不可,那么,就只好煞费苦心地安排整场戏来作说明或采用特殊的舞台表现手段,如转换场景的表演等等。比如,舞剧《睡美人》中,紫丁香仙女指引王子去寻找阿芙乐拉公主时,编导安排了一段在王子的幻觉中出现(即在观众面前展现)的双人舞,让公主本人登台与王子跳舞。而《灰姑娘》则采取特殊的舞台处理来交待你必须12 点钟以前回家的意思:仙女朝时钟一指,从钟里跳出12 个身上分别标有从1 到12 数码的小矮人来表示告诫灰姑娘必须12 点以前回家。如此等等,都离不开直观即时性的表演。

当然,舞蹈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表现艺术,涉及到文学、绘画、音乐等三个大的方面,这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在这里一一分析说明了。

第8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情绪,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歌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舞蹈同人类其他进步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表现。舞蹈不是一种仅仅靠身体来表达情意的形式,而是通过与音乐节奏结合组成的一种文化艺术,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种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舞蹈表演通过肢体语言的变化、节奏音乐的渲染和情感因素的融入来完成艺术的展现。舞蹈表现人的内在情感、理想、思想等方面,它以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舞蹈和舞蹈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得以产生舞蹈审美。审美特征是体现一部舞蹈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紧紧把握住独创性这一点,在选取舞蹈题材和主题上标新立异,同时还需要加入抒情性因素,带给观众生动形象的舞蹈欣赏。

1情感美

情感作为一切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知。而舞蹈作为艺术中的重要一种,情感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事实的确如此,舞蹈美千真万确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许多舞蹈艺术精品充分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舞蹈《红绸舞》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欢欣鼓舞之情;舞剧《红楼梦》表达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挚、复杂、曲折、悲剧的爱情……不胜枚举。因为情感性的存在,可以让人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尽情感知舞蹈所蕴含的美感。舞蹈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结合人们日常的情感进行的创作。它来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对其情感进行充分表达。舞蹈艺术情感美的审美特征,要求所有舞蹈创编人员,满怀激情地选择富有情感含量的题材,从而创作出含情量极高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情感美的审美特征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是何等重要。

2 独创美

独创美赋予舞蹈作品一个独立可行的空间,无论是题材还是主题,都必须展现与众不同的一面,这就要求作者在艺术构思过程中紧紧抓住创新点,不能死搬硬套舞蹈艺术的固有模式。舞蹈作为一门生生不息的艺术,需要依靠创新来迸发新的生命力和创造更广阔的舞台。如果只是一味的向观众展现比比皆是的舞蹈形象,那这部舞蹈作品自然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因为新意是艺术作品得以永存的首要条件,在获得欣赏和肯定的基础上才会获得美的享受。

3 技艺美

舞蹈审美依靠技艺性来完成实质性的改变。舞蹈艺术在身体语言的阐述下显得更加璀璨。现阶段舞蹈题材和主题数量的增多,使得舞蹈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提高来满足美的要求和观众的需求。技艺性是完成舞蹈蜕变的重要因素之一。舞蹈艺术的技艺性首先要通过舞蹈演员来完成,其中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重要。例如多圈旋转、腾空跳跃等高难度动作都是体现技艺性的关键,舞蹈慢动作也要结合身体柔软度来进行。舞蹈人员是完成超强技艺性的主体,在编导和演员紧密配合下,将技艺性融入到舞蹈作品中,完成美感的一次提升。一般情况下,作品技艺性越高,所带给观众的震撼会越大。

4 韵律美

韵律美也是舞蹈艺术贯穿始终的审美特征。 所谓“韵律”泛指一切艺术的韵味、意韵与规律。舞蹈艺术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在舞蹈动作的规律性上,以动作规律中的节奏特点为依托。因此从本质上讲,舞蹈艺术的韵律美主要就是舞蹈动作的节奏美。舞蹈具有节奏性是音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舞蹈节奏在表达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有了节奏,舞蹈才变得那么的优美,才能很好地表达人类的感情。如果失去音乐节奏,那么舞蹈就会失去表达情感的价值,舞蹈的动作就会没有顺序,就会混乱不堪。所以,音乐节奏是让演员根据音乐韵律来对其动作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此来更好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舞蹈节奏不仅是外在动作与心理动作的有机统一,也是舞蹈节奏与音乐节奏的有机统一。因此,舞蹈艺术的整个审美过程,从编创到表演再到欣赏,都以舞蹈的韵律为纽带,共同打造出舞蹈艺术的韵律美。

5 民族美

针对我国的舞蹈艺术,民族美成为笔者最为关注的一部份。舞蹈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熏陶与感染之中形成的。舞蹈是一个民族所有人民对其所能接受的一种精神方面的宝贵财产。民族美在人们对其审美特征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舞蹈的民族美将其所在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等多种内容融入其中。另外,不同民族的人对其舞蹈有着不同的审美方式,这主要是受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舞蹈所具有的民族美不是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而是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甚至消亡的。现在,越来越关注原生态舞蹈也是民族性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原生态舞蹈失去依托,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一部分民族性舞蹈面临失传的危机。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保护我国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至关重要。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是我们加工次生态民间舞蹈、创作优秀民间艺术作品的本源。要不断认识到原生态民间舞蹈在现代化过程中失传的严重性,加强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护工作,以推动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

[2]汪流.《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第9篇: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拓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音乐由于同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合,使音乐在反映现实上所缺乏的客观性、具体性,或从歌词方面,或从舞台因素方面得到了辅助,但是,“音乐在这样的综合体中不是第二位的。不仅是对歌词或舞台动作起补充作用,相反,音乐在这里是基本的主要因素,而唱词只是对音乐表现进行解释,加以具体化。

随着我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欣赏、审美能力,从而使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上一篇: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材料下一篇:佳能数码相机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