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读后感(精选11篇)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我声情并茂地读着,虽然外公没有高超的剪纸技艺,但他一下地干活,也毫不逊色,一点也不亚于奶奶,什么锄地、施肥、播种,洋洋精通。干了了,干活什么的,早已熟能生巧,他设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专用方法,还把干活的效率大大提高,成为二酉村远近闻名的“种田专家”。
“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有求必应,多像我的外公,他研制的那套方法,有很多人想知道,便跑过来问,外公便毫不犹豫地说了出来,我问他为什么,他却说,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嘛!对呀,外公的胸怀宽阔,我真心地佩服他。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的身心入境的神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我服了”。哈,那个小朋友真调皮,太像我的弟弟了,还记得那次,我正在看书,看的入迷了,完全不知道弟弟早已悄悄地来到我的身后,他用双手死死地捂住我的眼睛,我忽然眼前一黑,他笑了起来,我听见他的笑声,猜到是弟弟,他松开了手,哈,真的是他,我猜对了。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笑了噢!姥姥生肖属牛我想了想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读了这么多,我不得不佩服姥姥丰富的想像力和小孙子天真、可爱的性格,姥姥把自己比作牛,把孙子比作兔,巧妙地把生肖和剪纸揉合在一起,织成了祖孙之间浓浓亲情的情感寄托,使我感动地痛哭流涕,潸然泪下、热泪盈眶。
“从那时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只要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我终于读完了,小孙子越长越大,姥姥依然不断地剪纸,牛与兔子饱含了祖孙之间浓浓的感情。剪纸不光指的是姥姥的技艺,更是姥姥与祖孙情感联结的桥梁,是寄托着姥姥与孙子情感的载体。
读着这篇课文,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我却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种唯美的气氛,大概是祖孙之间的亲情感染了我吧,让亲情永驻心间,让爱充满人间。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呀!
让爱永驻我们的心田!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文质兼美, 情感朴实而动人的文章。教学结束, 文章中浓浓的亲情却依然留在心间, 让人有一种缠绵、悠远、依恋而倍感亲切的情感。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姥姥, 都得到过姥姥关爱的缘故吧!
教学伊始, 我向学生介绍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并在古典民乐的伴奏声中, 让同学欣赏我课前准备的剪纸作品。学生很快被美丽的剪纸图案所吸引, 我就势导入课文。抓住文中描写姥姥剪纸图案的句子让学生勾画、朗读和感悟, 重点引导体会“喜鹊登枝”和“老牛小兔”两种剪纸图案的精美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譬如, “喜鹊登枝”有“喜上眉、抬头见喜、喜庆和美”等含义。“老牛小兔”的含义文中作了交代, 学生都能够了解。) 学生不难从“顽皮的小兔、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啃食青草的老牛”等词语中想象和体会到“老牛小兔”的生动和谐之美。这种和谐是因为姥姥是属牛的, 而“我”是属兔的, 姥姥的剪纸中饱含了祖孙俩人的深情。也正因为了解了姥姥剪纸中蕴含的情谊, 因此, 在课文结尾段中作者写道“我上学了, 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 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 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 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让学生想象这幅剪纸图所蕴含的意思, 并理解“开阔的草地”象征的含义。六年级学生的情感激流开始涌动, 有的认为, 这片开阔地象征着姥姥和我各自的生活天地, 姥姥和我生活的天地不一样, 但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天地里有所作为, 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天地里相互牵挂;有的则认为, “那片开阔的草地”实际上含着姥姥对“我”的美好祝福, 她希望“我”在广阔的天地里, 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无论我未来如何, 姥姥永远牵挂着我, 祝福着我……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 就好比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教学中, 在品读课文, 体会姥姥的心灵手巧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姥姥的句子进行体会, 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 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人物、动物、植物、器物, 无所不能……”句中用“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姥姥的手巧。接下来, 为了介绍姥姥到底有多巧, 作者通过写“我”把姥姥的眼睛蒙住, 让她摸着剪“喜鹊登枝”的图案, 不大一会儿工夫, 姥姥就剪出一幅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的图案。紧接着, 作者又写道“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 刷刷几下, 就剪出一幅图案……”作者在这段的描写中, 就像影片中的特写镜头, 使我们对姥姥的了解, 从大概到具体, 从整体到局部, 从模糊到清晰, 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姥姥的手巧。姥姥不仅手巧, 心地还特别善良。屯里人有求必应, 任谁开口都行, 难怪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她的劳作。姥姥深入人心的不仅是她的手艺, 更重要的是她的为人和品行。经过品读、欣赏, 姥姥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 大家对姥姥油然而生一种敬慕之情, 她是那样崇高, 那样朴实, 她在家里什么活都干, 还要变着法用各种生动的剪纸拴住我, 任我怎么取闹都不生气……活脱脱一个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慈祥的姥姥!姥姥的崇高与大气, 折射出生活中许多人的自私和小气, 读后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过滤和净化。姥姥身上具有的勤劳、朴实、心灵手巧和以人为善的品质, 正是中国老百姓所具有的品质,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缺乏的品质。所以, 认识姥姥、了解姥姥、解读文本的教学过程, 也是一个让孩子们心灵净化的过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1.观赏剪纸,导入教学
课件演示:内容是一组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和器物的剪纸图片,让学生明确它就是我国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剪纸。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姥姥的剪纸》。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学会课文中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粗读课文,体会姥姥剪纸的特点
⑴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有关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例句:你劳劳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要求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姥姥的剪纸形象逼真)
要求2:仿照课文的句子来赞一赞姥姥的剪纸。
出示句型:剪______像______,剪______像______,剪______能______,剪______能______。
例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的捂住姥姥的双眼,让他摸着剪窗花。岂知功夫不大,一副“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引导学生抓住“死死的捂住”“摸着剪”、“形象生动”、“无可挑剔”来感受牢牢的剪纸技艺高超。
(3)姥姥是如何练就这一手剪纸绝活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
例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①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②你能用学过的俗语、谚语、名言来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吗?
③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师:姥姥不仅剪纸技艺高超,而且是个勤劳善良、人缘广、干脆利落的人。对于这样的姥姥,你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你能用一句赞美的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吗?
四、透过剪纸,体味祖孙情深
1.“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很传神?(拴)
师:“拴”字怎么理解?课文中是说什么拴住了什么?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功能,牢牢的拴住了上学前的我呢?
2.默读课文第7~12自然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1)课件展示三组语句,指名交流。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的站着,出神的望着一只欢蹦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2)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兔子总在玩耍,老牛总在干活。)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姥姥对我的喜爱和呵护,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3.引读:从那时起,……充满了好感。
师:为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你能补充上去吗?
(煮饭的牛、洗衣服的老牛、喂猪的老牛……)
4.本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大家可以背下来吗?
出示“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
( )的兔子,( )的兔子,( )的兔子;()的老牛,( )的老牛……兔子总是在( ),老牛总是在( )。我摆弄着( )的窗花,对( )的兔子和( )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五、心梦飞扬,亲情流淌
1.姥姥那神奇的剪纸,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拴住了我的幼年时代,拴住了我上学前的一个个密云多雨的盛夏,后来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还拴得住我吗?何以见得?
(还栓得住。因为“我还是不断的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2.“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师: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3.同学们,姥姥寄给我的剪纸,想对我说什么呀?看到剪纸,我想对姥姥说什么呢?
4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副剪纸吗?如果说童年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
4.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话。
六、总结课文,表达恩情
师: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与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学生齐读)《姥姥的剪纸》!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个亲切而有温暖人心的名字——(学生齐读)姥姥!
出示小诗:
听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
想起月光下的姥姥
还是那月光下的话语
还是那慈祥的面容
好事那恬静的微笑
真想
再一次回到姥姥身边
怀念姥姥亲切的话语
怀念姥姥亲切的身影
怀念姥姥剪纸的刷刷声
好想
一切都回到从前
好想
《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介绍了姥姥的剪纸,通过文字,我还体会到姥姥与“我”相处时的融融的亲情。
读了文章,我知道姥姥是一个剪纸技艺高超的人。姥姥能剪出形象生动的剪纸,都在于平时的练习,最终熟能生巧。从这儿,我感受到要想把一种技艺练得出色,练得好,就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练习。在练习时,一天要比一天练的好,在练习中,要克服困难,直到熟能生巧,在生活中,用技艺时能运用自如。通过我的感受,我想起了弹钢琴这回事:我从小练弹琴,练了五年,能弹出许多优美的曲子,但六年级一开学,我就很少有时间练习,直到最终放弃。我想说忙只是理由,为什么别人有时间,我却没有?因为我没有好好把握时间。如果我没有放弃,而在那段时间内好好练习,我一定比以前弹的更好。
读了《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我觉得自己应该像姥姥那样,把自己所学的当成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像姥姥那样,把自己学的多练,直到练的熟能生巧。这就是文章给我的启示,做什么都不能放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且要想自己能成功,能把事情做到熟能生巧。
学习目标:
1.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从中明白日积月累的重要,技艺给生活带来的情趣。2.通过“拴”字体会剪纸中饱含的祖孙之情,仿照结尾句式写下童年记忆。3.感情朗读,积累语段,延伸课外阅读,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文化。学习过程:
一、读题导入话技艺 1.齐读课题
2.回顾姥姥剪纸的印象
师:通过第一课时学习,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过渡:请同学们读读4-6节,想一想:姥姥剪纸技艺为何如此娴熟、如此高超?
二、联系生活悟技艺
1.学生回答,师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2.相机出示姥姥的话。3.师:熟练了就能巧妙地剪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窗花。姥姥的这手绝活是如何练就的呢? 4.出示第六节,指名读,引导谈感悟。相机再齐读。
5.师: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的剪纸技艺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用姥姥朴实的话说,就是:反复读,齐读。
6.拓展生活:同学们都有哪些技能,又是如何练就的呢?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人吗?给大家简要说一说。(生5-6回答,师智慧理答)
比如:弹琴、绘画、下棋、溜冰
插花、泥塑、抖空竹、皮影戏„„(建议删去)
7.师:实际上,不管哪一样技能要想达到较高水平,除了悟性之外,都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针对姥姥的剪纸技艺,请在导学案上记下你最真切的感受,三两句即可。(出示:针对姥姥高超的技艺,我想说:)
8.(简要交流生3)老师写的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姥姥精湛的剪纸技艺令我佩服不已。过渡:姥姥剪纸的魅力还大着呢?默读7-12节,划出描写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在剪纸中表达的意思。
三、祖孙亲情化不开
1.学生读牛驮兔子一句,相机出示并板书:牛驮兔子 2.学生读牛兔同槽一句,相机出示并板书:牛兔同槽 3.学生读更多的兔子和老牛一句,相机出示并板书:„„
4.师:弄清兔子和老牛的特点,明白剪纸的意思。姥姥给我剪窗花的本意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师板书:拴,怎么理解?引导读读这部分文字,思考:拴住作者了吗?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嚷”、“缠”看出来,相机引导学生想象怎么嚷,怎样缠。如:姥姥,你再给我剪一幅吧。姥姥一做完农活,就让姥姥做剪纸。从一幅幅牛兔相依的剪纸,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孙俩浓浓的亲情,感受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相机感情朗读好以上三句话(图意)。
5.师:姥姥真有办法,用剪纸牢牢地拴住了我的身体,让我心甘情愿地呆在家里,不到户外去做些让大人担心的不安全的事。板书:(拴)住了“我”的身体
过渡:就这样剪啊剪,拴啊拴,姥姥的剪纸陪伴我度过了温馨的童年。那后来,作者读书了,离家越来越远了,姥姥还用剪纸来拴我吗?还能栓得住吗?
四、升华情感忆童年
1.学生回答后读姥姥寄给我的那幅剪纸的内容描写。2引导学生给剪纸作品起个名字,师相机板书:期盼,(最好用学生起的名字)你觉得姥姥期盼的是什么?生2-3回答。
师:姥姥对我疼爱有加,一直惦记着远方的我。她一定时常在村口张望,期盼我常回来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3.深情齐读作品内容。师:谁来带着感动朗读出这幅剪纸的情感。生2朗读后齐读。4.问:你们觉得姥姥的剪纸还能拴我多久?(生:一辈子、一生一世)5.(逐一出示最后两句)读第一句后,师讲解:如今窗花已成为家乡记忆的形象符号,饱含着我对姥姥的情感寄托。读第二句,此时此刻,作者怀着的是怎样的心?(感恩之心、思乡之心、怀念之心、回忆之心)作者的梦是怎样的梦?(甜蜜的梦、温馨的梦、多彩的梦)让我们有感觉地朗读好这两句。(课件中的“心”和“梦”点击会变红)
6.孩童时,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我的身体;长大后,姥姥的剪纸拴住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拴住“我”的心和梦)7.完成填空:(出示)姥姥的剪纸不仅拴住了“我”的(),还拴住了“我”的()、“我”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的剪纸声,我的心境和梦境就立刻变得()。
8.(音乐起)引导写话: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最初的记忆。童年的一些经历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记忆犹新。你们即将走出童年,以后或许也会走出家乡。多年后,回想童年,哪些事物会成为你童年记忆的符号,你的情感世界又会荡起怎样的涟漪?试着写一写吧。出示:
情感迁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
9.学生完成导学案第三题并组织交流。
五、言语作业重积累
1.背诵课文最后两段。2.用批注法阅读《拓展阅读》中第12课文稿。
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拴住“我”的身体
拴住“我”的心和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剪纸技艺的高超。
4、整体感知全文,感悟剪纸中饱含的浓浓“祖孙情”。【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与文本接触,整体感知全文,为下一节课体会“祖孙情”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多媒体、剪纸作品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板书课题)
2、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姥,叫起来非常亲切。我们一起来叫一声,姥姥。(学生齐叫)加上儿化(范读),你来叫一声。(指名)你再来叫一声。(指名)读得真亲切。这位姥姥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剪纸。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初步感知
1、因为事先没有布置预习,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来完成这一环节。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这篇课文生字新词比较多,特别还有几个多音字,要力争把它们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这位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开始读。(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书)
2、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新词学得怎样,请看大屏幕。(出示词语)自己先读读。(学生自由读词语。)请高凌来读一下。(指读)这里有两个多音字,“左邻右舍”的“舍”是个多音字,这里读shè。“择菜”的“择”也是个多音字,读成zhái。(媒体突出:舍、择)大家跟我读:左邻右舍、择菜。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齐读)在这些字词中,你认为同学们哪些字特别容易写错,你要给他进行一下友情提醒的。(指名回答)
3、看来,同学们词语学得不错,现在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位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媒体切换,指名回答)的确,这是一位技艺高超、勤劳善良、呵护晚辈的姥姥。(相机板书)
三、品读文字,揣摩语言。
1、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体会一下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姥姥技艺高超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学生读文)
3、讨论交流(谁愿意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相机出示句子)A、“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心灵手巧的劳作。”(出示)(1)知道什么是小屯吗?(小村庄)
(2)整个小村庄,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心灵手巧的劳作就是——剪纸,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你找到了吗?(媒体突出“都”)好在哪儿?(作品很受欢迎,姥姥有求必应)(3)同学们想想,当作者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自豪)请你自豪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有这样的姥姥真让人自豪,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种情感。(齐读)
过渡:这是作者对姥姥的赞叹,乡亲们又是怎样赞叹姥姥的手艺的呢?谁来读读?(指名读)
B、“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公鸡能打鸣。”
(出示)(1)这是啧啧赞叹的口气吗?谁还想读。
(再指读)(2)读得真好。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很有意思?读上去感觉怎样? 我们再来很有韵律地、有节奏地赞叹一番。(齐读)
(3)请注意这番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剪得活灵活现?(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指名回答)(4)现在请你们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先互相夸夸。(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_____像_____,剪_____像_____,剪个______,剪个_______。)
(5)来,这位老乡,你来赞叹赞叹。(指名回答)(6)乡亲们的赞叹让我们感受到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C、“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无所不能。”(出示)(1)“无所不能”的意思就是——
(2)谁来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回答)
(3)是呀,普普通通的剪刀,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却能变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剪纸,这不能不说明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媒体突出两个“普普通通”、“无所不能”)(4)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齐读)
D、事例:我故意刁难姥姥,可姥姥仍剪得形象至极。(学生分析)
4、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将一位心灵手巧、技艺高超的姥姥带到了我们的眼前,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姥姥手下栩栩如生的剪纸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媒体播放)感觉怎么样?谁能用一句话夸一夸姥姥呢?让我们把刚才找出来的四段话连起来读一读,读出对姥姥的赞美之情。
四、小结
一、研读文本定基点
《姥姥的剪纸》一文主要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从题目看, 似乎课文主要就是写剪纸, 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剪纸写姥姥对“我”的爱和“我”对姥姥的思念。剪纸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也是祖孙情感的载体, 扣住姥姥的剪纸这条线索, 就可以披文入情, 走进姥姥与“我”的情感世界, 发现剪纸传导出来的浓郁的情感信息。整篇文章文气贯通, 情感饱满, 特别是乡土味很浓的生活化语言的运用与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以及姥姥这一有着剪纸绝活的农村老奶奶的形象高度融合, 呈现出独特、质朴、和谐的乡土美感。所以, 从人文性方面看, 本篇课文所蕴含的最大的教育价值是感受和感恩亲情;从工具性方面看, 是感悟并学习乡土语言的趣味, 体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抒发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 已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经验, 完全有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将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 并获得初步的感知和体验。所以, 将本堂课的教学起点定为学生通过预习正确、较流利地朗读全文。在内容理解方面, 高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点, 但对于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描述人物特点, 抒发内心情感等则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特别是文中民俗语言的运用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体悟。而对祖孙情感这条线索而言, 姥姥对“我”的爱更明晰一些, 而“我”对姥姥的思念则隐蔽一些, 在教学中, 则通过把剪纸还原成生活, 用剪纸链接到生活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披文入情为取舍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经过了很多次反反复复、取取舍舍而最终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次大的调整。
第一, 对原文选段的取舍。
这篇文章编入教材后, 编者进行了改编。原文最后还有一段关于姥姥病危的内容。开始的设计是将此段内容在课堂结尾部分加入, 将学生对祖孙情意的感悟引向深入。在试教过程中, 学生深受这一段话的感染, 再加上音乐的烘托, 每次都是哭得稀里哗啦, 看似效果不错, 静下心来, 发现有问题:编者为何不将如此煽情的内容附之于后, 而是到此为止?这一近五分钟的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到底有多大帮助?是否偏离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会造成“言轻而意重”的情况, 而变成了思想品德课?随着这些等等问题的思考, 最终选择了舍弃。而舍弃是对编者的理解和尊重的结果, 是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肯定和再深入的结果, 是从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方面思考的结果。
第二, 对有关章节的取舍。
本堂课舍弃了姥姥广结善缘和反复练习剪纸的两方面内容。对于前者为了本堂课的教学节奏把它放在第二课时学习, 对于后者则完全放给学生。书后最后一道练习题为“结合生活实际, 说一说对‘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话的理解”。从一开始, 这一教学任务一直在教学环节之中。既然是书后练习题, 而且教学参考书上明确将它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理所当然要作为教学内容, 所以没作太多思考。几经试教, 发现这一教学环节很顺, 学生不用思考太多, 就很容易联系生活理解好这句话。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这样没有思维难度的训练是否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舍弃?书后练习是否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要么就是挖掘这句话是否有其他的训练价值。最终这一环节被舍弃了。经过课后检查学生书后作业, 发现都说得很好。教, 可以;不教, 也可以, 那当然选择不教。
第三, 对关键词“缠”字教学的取舍。
文章第十二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从那时候起, 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这句话中的“缠”字和前文的“拴”字, 都有力地表现出姥姥剪纸的另一种神奇的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我。了解我的老师都知道, 我可以在这一环节上充分发挥我的表演优势, 抓住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 对活跃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感受祖孙情意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样, 我想到了两个问题:主体和效率。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只是辅助, 换句话说就是老师不该去抢学生的风头, 不能过于强势。从效率上讲, 近三分钟的表演只是满足了个别在台上表演的学生, 其余的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 在一笑了之之后, 对文本的理解到底能收获什么?最终将此环节舍弃, 取而代之的是让所有学生来想象“还有哪些生活画面会被定格在姥姥的剪纸上”。从“演画面”到“想画面”,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 但反映的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 学生从台下看客变成课堂主体, 教师从关注个别到关注全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确立。祖孙之间温馨和谐的幸福生活 (画面) 得以还原, 学生对文本的浅表感知被引向深入, 从心灵深处对祖孙之间平淡却温暖的感情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
第四, 对感受民俗化语言特色的取舍。
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语言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是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的一大特色。一开始, 我们就注意到了这篇课文所具有的独特文本价值, 一直把此项内容作为一个亮点来进行设计。先找出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词语, 如择菜、薅草、纳鞋底、耍赖、调皮蛋、机灵鬼、按冒了、有准头、图个吉利等等, 再出示两句有代表性的句子, 让学生自由读一读, 去感受其特点。在试教中发现:这样的环节不管安排在哪里都会打乱课堂原有的节奏, 特别是学生对民俗语言方面的知识积累有限, 感受不深, 总是只谈对词句的理解, 而说不出民俗语言的特点。经过斟酌, 对此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 在第一课时中只作为“点”来处理, 不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 渗透在“技艺高超”的句段赏析中提示这种语言现象, 让学生自由读一读, 初步感受即可, 对民俗特色语言的进一步品味、探究留到第二课时, 这样更为合理。
一堂课只有40分钟, 想要面面俱到, 最后只能“面面不到”。“取舍”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的, 更是建立在一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的, 要先“取”而后“舍”,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取舍, 是一种教学艺术, 也是我努力追寻的目标。
三、设计重建求精彩
1. 检查预习教学环节的设计。
大赛中, 我只通过检查一个“薅”字来了解学生的课文预习情况, 这看起来像是偷工减料, 走形式主义, 实际上是经过慎重考虑反复斟酌的。刚开始时的教学设计并非这样, 也是按照传统教法, 分类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 从音、形、义着手, 按部就班地进行字词教学。在试教中, 发现学生对大部分词语都已会读、会写, 理解上也没有什么难度, 感觉到这几分钟的教学时间效率不高。究其原因, 是低估了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原有的知识储备, 没有站在学生起点上进行教学设计, 所以必须删繁就简, 抓住学生在预习中感到困难的字词, 以学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字词教学。文中“薅草”这一词离学生距离较远, 且“薅”字笔画较多, 字形复杂, 课文中没有注音, 是大多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具有代表性, 所以将它作为检查预习的一个“点”, 从而初步了解了学生课文预习的情况, 节省了时间, 提高了效率。其他字词采用随文教学的方法, 遇到问题, 及时解决;没有问题, 如期前行。
2. 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能够掌握并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是高年级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常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段意合并、要素串连、问题概括等等。这篇课文在结构上层次清楚, 内容上浅显易懂, 所以, 本堂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只是让学生说说读完课文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由学生的回答提炼出文章两方面的主要内容, 即姥姥技艺高超, 祖孙情意深厚, 并相机板书。让学生自己体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省时省力, 快速推进。
3. 找准训练点, 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向分析课文内容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要变“教课文”为“教语文”。“课文无非是例子”, 阅读教学不是让你教课文, 去肢解课文内容, 而是要让你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2011年版课标重点阐述的内容之一。
本节课的设计中, 不把学生的学情定为零起点, 不在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在含义深刻的词句上反复纠缠, 而是着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一环节时, 主要抓住三处语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表达能力、多元理解等方面的语文素养训练。具体来说, 第一, 通过两个“普普通通”和“无所不能”, 感知抓“关键词”在理解、感知课文内容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 通过迁移仿练夸夸“姥姥的剪纸真神”这一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观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设计“老师觉得, 乡亲们更会夸人, 让我们回过头来, 再细看这句话, 有没有什么发现”这一导语, 为学生搭一个有坡度的台子,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语句, 体会细节之处的变化与不同,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与能力。第三, 通过体会感叹词和感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提出“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可以读出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尊重和鼓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多元化理解。在教学“祖孙情意深厚”这一环节时, 主要把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点放在说话和写话练习上。通过“想一想, 还有哪些生活画面会被定格在姥姥的剪纸中”的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两地书, 祖孙情”的写话练习,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试教中发现, 学生在写话的内容上普遍停留在对姥姥或“我”的身体、生活等方面的关心上, 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比较肤浅, 偏离了“期待”这一个中心词, 导致写话的内涵不深。这个问题通过加入导语“孩子们, 姥姥是个明白人, 她知道自己的孙儿终究会长大, 会离开爱他疼他的姥姥, 离开生他养他的小屯, 即使是那无所不能的剪纸也拴不住孙儿追寻梦想的脚步”, 较好地得到了解决。这一导语的设计提示了“期待”的含义, 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文章主旨, 写话的内涵自然得到了丰富。
4. 有节奏的课堂, “课感”更好。
有人说, 课堂如“戏”, 我的理解是一堂课的节奏要如一场“戏”一般, 起承转合、轻重缓急、高低动静, 要拿捏得恰到好处, 让学生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在得言、得义、得法的过程中, 还能得享受。时缓时急、时淡时亢、时沉时浮、时平时兀, 一堂好课就是一场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也努力追寻这样的“课感”。体现在以下教学设计中:
第一,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一开始, 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第1耀6自然段, 学生默读静思, 圈画批注, 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学自悟;在仿说夸奖姥姥的剪纸时, 提高了难度, 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体现了合作性学习方式的价值。
第二, 朗读方式的多样化。在本节课的设计中, 采用了多种较为有效的朗读方式, 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朗读方式的交替、合理使用, 使课堂节奏的变化鲜明有序, 轻快活泼。
第三, 多媒体运用的多样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不同、课堂节奏和人的审美情趣的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课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首尾同用一幅“姥姥和‘我’一起剪纸”的课文插图。图片中, 祖孙相濡以沫, 情意浓浓, 课前就进行出示, 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章情境, 激发学习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结尾再次出示, 学生在浓浓亲情的包裹中, 进入画面, 想象体悟, 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二是采用了大红的剪纸边框作背景, 辅助教学“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特别是一组剪纸作品图片配以喜庆热烈的民乐合奏《花好月圆》, 奠定了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三是采用了深色幽远的图片作为背景, 帮助学生进入回忆、思念、感恩的情绪之中, 从而更深地感悟祖孙之间浓浓的情意。课件的使用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需要有“节奏感”, 顺应学生的审美需求, 否则便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当拿到教材看到《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时,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时吸引我的是姥姥的那些生动的剪纸。可这几天备课备下来,我觉得心里一直很难过,我记起了我的外公,外公对我很是疼爱,可外公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因为肺癌过世了,最近几天我也几次梦见了外公,梦见她给我做陀螺,梦见他用竹子给我制作风筝……我知道这篇文章打动我的正是作者和姥姥之间相互牵挂的情,所以文章在教学时候,我想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一阶段目标的要求和这篇课文的特点,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在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材料中感受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目标的定位,我把难点和重点定为: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让情感在朗读和体验中升华。
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以下三个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品读感悟,走进姥姥——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走近姥姥
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剪纸。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姥姥剪纸技艺高超,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姥姥的剪纸,去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姥姥,重温那浓浓的祖孙亲情。
我通过图片再现姥姥的剪纸,让学生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来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是多么的“神了”!再通过姥姥摸黑剪出“喜鹊登枝”这件事,感受姥姥剪纸技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理解“刁难、耍赖”等词感受作者的顽皮和姥姥的爱孙之情。学生在朗读和感悟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认识了这位技艺高超、可亲可敬的姥姥。
第二环节:品读感悟,走进姥姥
让学生自由读7—12自然段,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一个对孙儿关爱有加的姥姥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抓住两幅画面,进行朗读感悟、想象,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感受姥姥对“我”的疼爱、呵护。
第三环节:读背结合,升华情感
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读出姥姥内心又是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田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作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好的语言、动情的话语就应该让孩子能当堂积累下来,让学生把课文段落背诵下来,这样既积累语言,有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
《姥姥的剪纸》围绕剪纸展开了“我”与姥姥之间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剪纸”这条主线,引领学生走进“我”与姥姥的内心情感世界。由开始的欣赏剪纸作品到“喜鹊登枝”这幅剪纸,使学生体会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姥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进一步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整篇课文不仅写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还写了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这在“老牛兔子”剪纸中有了集中的体现,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姥姥对“我”的疼爱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从而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个部分: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剪纸技艺的高超显而易见暂且视为“明线”,祖孙亲情虽不强烈外显,但是绵延深厚,可以看成文章的“暗线”。双线交织,“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齐头并进,叙事与抒情携手向前,合成课文的“主脉”。教学时,我们依照这条“主脉”前行,一定能够达到理想教学目标实现的.彼岸。
题目《姥姥的剪纸》明确告诉我们,剪纸是中心词。适当的进行剪纸知识的介绍,对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展示播放剪纸的图片,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简介一下剪纸艺术的来龙去脉。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还能极大的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课文很长,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那么教学起来一定显得杂乱的。让明线更“明”。我们可以先来感受一下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第一层次,书中左邻右舍对于姥姥剪纸的评价怎么样?文中一至三自然段主要描写别人眼里姥姥的剪纸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在书上进行“批注”,尝试着用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来概括。预计学生的答案如下:“无所不能”“啧啧赞叹”“神了” 然后我们一起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了解姥姥在邻居们的眼里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勤劳善良 这些关键词通过咀嚼,让姥姥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然后再次通过朗读让这种情感感受“宣泄”出来。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上一个来回。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神”在哪里,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 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形象。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这节课,老师用满含深情的话语带领我们和学生一起走进了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了姥姥的剪纸,共同感受了姥姥精湛的剪纸技艺以及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老师花了不少的心思,有许多创意和亮点值得我细细的咀嚼和品味。
一、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交流
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老师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那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深刻含义,老师先让学生读第六自然段,理解“姥姥的手指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知道姥姥的手指就是剪刀,两者已合二为一了,再叫学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那句话,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谈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还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一点一滴总关“情” ———评《姥姥的剪纸》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这位教师的课堂以情动人,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一种情绪、情境中。教师的情感自然流露,在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几近哽咽,而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变得丰富、细腻起来,情感体验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一、图片展示,趣中品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老师抓住贯穿全课的一个“神”字进行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相机出示了诸多的剪纸作品: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出示“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剪纸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从而很容易的,孩子们便能体会到剪纸艺术的趣味和神奇,并从中领悟到祖孙之间浓浓的情意。教师以她深情地投入、动情地语言不断地感染学生,加上恰到好处的剪纸艺术图片的展示、辅助,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主动阅读、主动体验和主动感受。学生徜徉于画面和文字之中,感受到姥姥和“我”的浓浓的祖孙情意,他们的知识、能力、精神同时得到了提升,可谓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完美的结合。
二、画面想象,童梦含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位老师始终不忘带动学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老牛与小兔子还会构成怎样的温情画面?”,给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并进行说话训练。学生们纷纷积极地思维,有的构想出了老牛和兔子共同嬉戏图,有的老牛帮小兔子遮挡风雨的图,有的又构想出了“舐犊情深图”等等,这些个性化的回答包含了孩子们许多善良而美好的梦想。此时的学生,心境和梦境也随作者而飞扬,深深的思念之情也随作者在心中流荡。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较好落实。“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教师给学生插上了 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这样的坚持训练,会使学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像这样开放式的想象说话训练也体现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这一教学理念,孩子们在自由想象编造的美好画面中一点一滴的体会“老牛”和“小兔”的脉脉情深。
三、读写结合,切身入情。
整节课教师始终面带微笑,用柔美的充满感情的语调,或问、或读、或描绘、或讲述。在温馨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精妙,领悟语境的美妙,力求达到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是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理解句,教师无不采用了让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的教学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课最打动我的地方也正是教者巧妙的进行读写整合之处。《姥姥的剪纸》一文,不仅向我们描述了姥姥剪纸的“神”,而且还让我们品味了姥姥剪纸的“情”,一份对孙儿的“爱”。姥姥的一幅“老牛期待图”让我们每个人都心头一动,“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直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作者最后说“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在这里,教师提出要求,想象“我”的心境梦境,写成信寄给姥姥。随即播放抒情的轻音乐,那柔和的、婉转的曲子更加激起学生们的情感,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读者向“我”的角色转换,把“我”对姥姥的思念真挚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是此课最大的“亮点”。赞科夫说的一句话:“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课堂上,最纯朴最能打动孩子的不外乎一个词——“真情”!在这里,该教师巧妙的让孩子把虚幻缥缈的“情”化为笔尖字字珠玑,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作文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正确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对本课的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1、个别字词的教学不够深入。文中写道“我是一个出名的调皮蛋”,“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且剪刀把我拴在屋檐下。”表面上看,这里拴的是孩子调皮地野性。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姥姥就是一个束缚孩子自然天性的“罪人”了。事实上,姥姥是用她的剪纸,为“我“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剪纸世界,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于她的关爱之情,让我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有了姥姥,有了她剪刀下的“老牛”和“兔子”,才让我迷上了剪纸,让我缠上了姥姥。那么这样的情,就不是单纯字面上的“拴”,而是联系祖孙两代人的纽带和牵挂。
文中还写到“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蹦跳跳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这里“缠”也不是无谓的纠缠,而是情深意长的依恋之缠。这个“缠”字,是对剪纸的迷恋,也是对姥姥浓浓爱意的痴缠。
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但同时却似乎有缺失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之嫌,对于关键字词的讲解只是轻描淡写,没有进行有效的解读。
2、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
【《姥姥的剪纸》读后感】推荐阅读:
课文《姥姥的剪纸》教后记09-10
姥姥的春节作文10-27
《姥姥的端午》 阅读答案09-13
粗心的姥姥参考作文11-17
初一作文:姥姥的身影11-20
我的姥姥五年级作文07-21
诗歌:《记忆里的姥姥》09-19
姥姥的电话作文800字09-26
给姥姥的一封信11-19
姥姥家的枣树作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