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介绍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剪纸的介绍(共11篇)

剪纸的介绍 篇1

福禄寿喜娃娃、林书豪、雷锋头像,还有各种精美窗花,这些可都是剪纸哦,并且都是出自非遗传人马家轩老人的巧手,想要的话就打星报热线吧,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马家轩老人已是80高龄,是非遗传人,最擅长的是镂空蛋雕,不过抽空玩剪纸也是他的一大爱好。最近,他在瑶海区车站街道建设村社居委搞了一场剪纸学习会。辖区居民都跟着马家轩老人学起了剪纸。“我学了一下午,总算剪出来一个窗了,马老前前后后,又画纸样,又是拿刀刻,80岁高龄真不容易。”辖区居民王大姐告诉记者。记者看到了马老的剪纸作品,一套福禄寿喜娃娃,个个圆圆胖胖,非常可爱;还有林书豪、刘翔的头像,很传神。一把剪子,一张红纸,没一会一张精美的窗花便大功告成啦。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

蔚县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纸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剪纸这门艺术在北方广为流传,现在,剪纸更多的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

十二生肖(蔚县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过去,这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今天,有许多学艺术的人都将剪纸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如:舞蹈《简化女》、《剪纸娃娃》等。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剪纸这象征着中国的工艺制作会被发扬光大!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历经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纯净和清新的特质,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对于不断变革侧自然选择方式,从而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拉开了间距。

民间剪纸是附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这种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如悬空吊挂的门笺、碗架云子之类,必须线线相连;贴在窗户上的则要求与窗格适合,并多镂空,否则迎光看去只是一个大纸片片;贴作炕围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纹,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损坏。

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这种艺术上的独立性,正随着社会变革和旧民俗的逐渐消失而渐趋明显。

贵州剑河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西给港”、“西给榜”,译成汉语,即分别为“动物剪纸”和“花卉剪纸”。剑河苗族剪纸不同于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窗花剪纸,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类型可分为革东和新民、新合两种,手法主要采用剪、刻、扎等方式。题材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中花、鸟、虫、鱼、动物形象等,内容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蕴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艺术特征。从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成品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

苗族剪纸,历史久远,贵州省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 跋山涉水》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它是研究黔东南境内清水江上游苗族地区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珍贵的形象资料,是一种既具有现实依据又有学理可循的真正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丰富而深遂的历史研究价值。如剪纸中出现较多的双头龙、双头鸟、双头蛇、双身共头龙等共头共身的形象即是“交”的暗喻,实际上它是苗族“吃牯藏”仪式活动中,一种巫仪文化的延伸。

剑河苗族剪纸的功能在当地体现为苗族刺绣的底样、蓝本和第一道工序,经过二次加工后,剪纸纹样在刺绣中得到再现和丰富,是苗族刺绣和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2008年,《苗族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颛桥剪纸

中国剪纸技艺源于南北朝,到唐代以后广为流传,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中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种,它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上海剪纸上世纪已有出现,当时时常出现在民间的门笺、鞋花、绣花样上,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海派”风格,在中国剪纸这一传统技艺中具有相当地位。

在文化部编撰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剪纸艺术》一书中,列出了上海两位剪纸艺术大师:王子淦、林曦明。王子淦已故世,林曦明现为中国剪纸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剪纸协会会长、上海美协理事、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

王子淦将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和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恰当的融为一体,继承了前辈的优秀技艺,表现出了极强烈的艺术个性。故而他的作品形成简练、夸张、装饰性强的特点,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风景、人物建筑无所不能涉及。

林曦明为苏昧朔的入室弟子,七十余年来创作了数百成千幅反映中国农村和城市变化的剪纸作品,相继在《浙江农民报》等省和全国报刊发表,在众多书籍中作为插图,蜚声民间艺术领域,成为上海民间美术中的一朵奇葩。他的剪纸作品结合了我国传统剪纸细腻质朴色彩,又融合了现代的粗旷、联想等元素;大胆运用他擅长的山水画中写意手法,把书画和民间剪纸融会一起,互相交融,相得益彰,这在我国剪纸艺术上堪称一绝。

2005年,海派剪纸被上海市经委同意认定为上海市传统保护技艺。海派剪纸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门类,我们应该继续作更大的努力来继承、总结,以保存其有扎实的生存能力,得以延续。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622年,满族的先人曾四次大规模走进医巫闾山,他们与当地的东胡人组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将山林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成医巫闾山带有强烈原始萨满色彩的乡土文化,并因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而得以保留至今。医巫闾山满族人的先祖,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和狩猎生活。在生产力低下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向代表动植物及祖先神的神偶祈祷。这种神偶是用树皮、兽皮剪刻的,或是用木头雕刻的。当医巫闾山人定居下来后,这种神偶的造型就以剪纸艺术的形式传承下来。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图案内容充满了萨满文化的自然神、始祖神、生殖神等神灵崇拜色彩,如“九乳妈妈”是萨满教中的地母神,她自身象征着广袤肥沃的大地,硕大的九个乳房象征着大地对人类的滋养。她在萨满教中的地位仅次于天神,体现了人类对大地的敬仰之情。此外,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还有反映当地生活习俗的作品,如《打太平鼓》、《跑旱船》记录了传统的节庆习俗,《回娘家》、《坐福》、《见面礼》记录了满族人的婚俗和人际交往礼节。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借鉴了皮影的造型艺术,突破了对称的剪纸手法,它以风俗画的布局,表现了人物众多、场景宏大的生活场景,其造型不求精致、准确,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表现了独特的地域、民族审美取向,是我国民间美术宝库中的珍贵宝藏。

庄河剪纸

庄河剪纸源于明末清初,由冀鲁一带的移民传入。它在与本土文化的长期交融过程中,形成了质朴而不失精巧、粗犷而不失俊逸的艺术风格。

庄河剪纸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题材涵盖了当地乡土民情的方方面面,如时令节日、婚丧寿宴、生男育女等等。人们通过窗花、棚花、团花、墙花、喜花、剪纸画等各种剪纸形式表达了祈福纳祥、祛邪避灾的美好愿望。

庄河剪纸沿袭了传统样式和表现手法,多是单色剪纸,以阳刻为主,兼以阴刻。此外,多采用托物寄情或象征手法,反映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新题材。比如作品《和谐奥运》的画面是五只螃蟹围绕着地球,背上有五朵荷花,图案上方站着五个套色福娃,寓意奥运会使五大洲的人们更加和(荷)谐(蟹)、团结、进步。

庄河剪纸强调对自然物象进行主观改造,具有抽象的形式美。作品中经常出现长眉大眼的人物、比大象肥的猪、比娃娃高的公鸡、一个人搂不过来的鲤鱼等夸张造型,形象饱满厚重,极具艺术感染力。

剪纸的介绍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文质兼美, 情感朴实而动人的文章。教学结束, 文章中浓浓的亲情却依然留在心间, 让人有一种缠绵、悠远、依恋而倍感亲切的情感。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姥姥, 都得到过姥姥关爱的缘故吧!

教学伊始, 我向学生介绍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并在古典民乐的伴奏声中, 让同学欣赏我课前准备的剪纸作品。学生很快被美丽的剪纸图案所吸引, 我就势导入课文。抓住文中描写姥姥剪纸图案的句子让学生勾画、朗读和感悟, 重点引导体会“喜鹊登枝”和“老牛小兔”两种剪纸图案的精美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譬如, “喜鹊登枝”有“喜上眉、抬头见喜、喜庆和美”等含义。“老牛小兔”的含义文中作了交代, 学生都能够了解。) 学生不难从“顽皮的小兔、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啃食青草的老牛”等词语中想象和体会到“老牛小兔”的生动和谐之美。这种和谐是因为姥姥是属牛的, 而“我”是属兔的, 姥姥的剪纸中饱含了祖孙俩人的深情。也正因为了解了姥姥剪纸中蕴含的情谊, 因此, 在课文结尾段中作者写道“我上学了, 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 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 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 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让学生想象这幅剪纸图所蕴含的意思, 并理解“开阔的草地”象征的含义。六年级学生的情感激流开始涌动, 有的认为, 这片开阔地象征着姥姥和我各自的生活天地, 姥姥和我生活的天地不一样, 但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天地里有所作为, 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天地里相互牵挂;有的则认为, “那片开阔的草地”实际上含着姥姥对“我”的美好祝福, 她希望“我”在广阔的天地里, 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但无论我未来如何, 姥姥永远牵挂着我, 祝福着我……

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 就好比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教学中, 在品读课文, 体会姥姥的心灵手巧时, 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姥姥的句子进行体会, 如:“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 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 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 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人物、动物、植物、器物, 无所不能……”句中用“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姥姥的手巧。接下来, 为了介绍姥姥到底有多巧, 作者通过写“我”把姥姥的眼睛蒙住, 让她摸着剪“喜鹊登枝”的图案, 不大一会儿工夫, 姥姥就剪出一幅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的图案。紧接着, 作者又写道“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 刷刷几下, 就剪出一幅图案……”作者在这段的描写中, 就像影片中的特写镜头, 使我们对姥姥的了解, 从大概到具体, 从整体到局部, 从模糊到清晰, 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姥姥的手巧。姥姥不仅手巧, 心地还特别善良。屯里人有求必应, 任谁开口都行, 难怪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她的劳作。姥姥深入人心的不仅是她的手艺, 更重要的是她的为人和品行。经过品读、欣赏, 姥姥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 大家对姥姥油然而生一种敬慕之情, 她是那样崇高, 那样朴实, 她在家里什么活都干, 还要变着法用各种生动的剪纸拴住我, 任我怎么取闹都不生气……活脱脱一个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慈祥的姥姥!姥姥的崇高与大气, 折射出生活中许多人的自私和小气, 读后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过滤和净化。姥姥身上具有的勤劳、朴实、心灵手巧和以人为善的品质, 正是中国老百姓所具有的品质,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缺乏的品质。所以, 认识姥姥、了解姥姥、解读文本的教学过程, 也是一个让孩子们心灵净化的过程。

剪纸的介绍 篇3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现代大都市,历史上众多重大事件往往都是从这两个城市开始,然后影响到全国。20世纪30年代,民俗学刚在中国出现,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中国美协前身)画家陈志农率先采用剪影的形式,创作了一批旧北京风情人物的作品,受到时任中央美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的高度评价和推崇,称他是“今日中国艺术界代表人之一”,认为他的艺术心灵“在世界任何地区,也是少有的”,希望他“将来成一新型的曹雪芹”。虽然他像一颗金子被埋在沙里,但说明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已被画界所重视。

1934年,上海美术界权威刊物《万象》第三期封面刊登了5幅民间剪纸作品,这是民间剪纸开始被美术界所重视,最早发表在刊物封面上的又一例证。20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画家古元、张仃、夏风等人在吸取陕北窗花特点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反映抗战和大生产运动的新剪纸,而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开创了现代剪纸艺术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众多的美术工作者、专业画家的加盟和具有创作能力的部分农村妇女、民间艺人的艺术实践,又进一步改变了传承型原生态的民间剪纸,从原先单纯民俗形态走向反映现实生活的美术欣赏形态。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剪纸艺术已经从单一的民俗剪纸走向多元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大剪纸的概念,它包括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和创新型现代剪纸两个概念。

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与创新型现代剪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民间传统装饰艺术(辞海对剪纸的定义),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主要指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作者以农村家庭妇女为主,部分作品往往要由一些名家画工设计,再由一些民间艺人高手剪刻制作完成,或者家庭妇女依据花样制作完成,体现出集体创作的智慧。制作手法和纹样讲究一定模式,形成了一整套的特定形象符号,如锯齿纹、月牙二纹、漩涡纹、折线、曲线圆孔及二方联续的图案纹样等。而创新型现代剪纸属于美术创作范畴,作者以文人、画家及美术爱好者、艺术学校的一些美术教师为主。这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时间跨度、内容风格、气质情调、功能用途、工具材料和作者的经历及创作方法是不一样的。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的产生基础是小农经济,而现代剪纸的产生基础是工业、信息、经济社会基础,两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是完全不同的。现代剪纸已经摆脱了民俗实用的模式束缚,而形成了现代剪纸艺术独特的风格,如对反映现实生活的敏感性、对弘扬时代精神的当代性、对表达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对工具材料的多样性。现在有人公开否认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剪纸艺术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甚至提出所谓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这是对广大美术工作者参与剪纸艺术创作的否定,也是不符合当今中国剪纸艺术实际情况的。只有将传承型民间剪纸与创新型现代剪纸这两个概念明显区分开,才能体现出中国剪纸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包容性,才能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同时还可以避免各种矛盾,有利于和谐共处。这好比将交通分为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一样,各行其道,硬把它们捏在一起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由于评委们对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和创新型现代剪纸认识不统一,评奖无法进行。后来将奖项分为“优秀民间艺术家奖”和“优秀现代剪纸创作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目前出现对剪纸展览作品的评选有争议,问题就出在对作品的概念模糊上。如果今后展览和作品评选将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和创新型现代剪纸分开,矛盾就会少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对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的原汁原味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倡导和鼓励创新型现代剪纸继续加大创新和发展的力度。

我在这里虽强调传承型原生态民间剪纸和创新型现代剪纸在概念上的不同,但绝不否认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胚变”比喻事物的开始或形成。《尔雅·释诂》:胎,始也。“郭璞注:胚胎末成,亦物之始也。”虽然形态变了,但体内仍然要保存着母体的基因——剪纸的语言特征和它所拥有的中华文化内涵,也就是说,创新型现代剪纸要在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2008年9月,在浙江象山举办的“廉政剪纸大赛”和11月在北京举办的“古韵新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阳·全国剪纸展”,都体现了传统观念的解放,说明了当今剪纸艺术的发展正朝着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体现时代主旋律这条路子走来。中国的剪纸艺术应当与时俱进,这不光是众所希望,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好比一棵千年古树,随着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出现衰竭,为了使它延续,最好的办法是对其嫁接,让它“胚变”,在母体的基因上复活再生。

当前国家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国家最高层领导都亲自参与剪纸艺术实践,来推动文化建设的高潮。剪纸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机遇,这是千百年来剪纸历史上出现的又一次发展“高潮”。第一次是:纸张的发明把平面镂空技术普及到纸张上;第二次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俗在中国出现,一些文人、画家加盟民间剪纸的创作。这一次出现的发展高潮是在国际范围内,由政府和民间共同来推动的,这在广度和深度都会超过前两次。我们务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把中国现代剪纸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介绍剪纸的作文经典 篇4

每个国家都有特色,我们中国的特色和技艺有很多,我喜欢的民间技艺是剪纸,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民间技艺还是一种作品。

我看过很多作品其中有一副是这样的两只小鱼在荷塘里面游泳嬉戏着,你看他们多开心呀!从前只小鱼,他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靠他的爸爸来照顾它,教他本领,它很感兴趣学的很认真,熟能生巧,它长大了这些本领他都学会了而且很好,他每次都靠它的本领不愁吃喝,甚至还从捕鱼的人的鱼竿上吃到许多的鱼食,可是他很狡猾,每当吃到一个人的鱼食后就闪开了,有游到别的人的鱼竿上去吃了,但是有一天下雨了,还有几个人拿着雨伞来钓鱼,这么大的雨啊,它看不到了,但是他相信自己的技术,但还是不幸被抓了,他被捕鱼的人放到了渔网里面他出不来了,这时又有一条鱼别抓了,最后他们被放到了一个车子上去了,他见逃不出去便和朋友想了个办法,他先装死,果然被渔翁发现了,于是渔翁将他放出去的这一瞬间他和那条鱼一起冲了出去,来了个鲤鱼打挺就腾到和里面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什么是不能骄傲,或者太过自信和朋友的重要性。

中国剪纸资料介绍 篇5

剪纸是项世界性的艺术,在亚洲的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欧洲的德国、法国,剪纸艺术都有很漫长的发展过程,北美的美国也有新发展起来的美国现代剪纸。西方剪纸着重实况、实景和实物的再现,具有鲜明的绘画性。亚洲剪纸更具有灵动生气,婉转细腻,多以平面二维表达,题材则偏向于传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中国剪纸资料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日本剪纸和中国剪纸多以表现民间故事,日常生活为主,伴随庆典出现的吉庆剪纸和装饰剪纸。日本剪纸注重意境的行发和描写,表现出本民族物哀幽玄的屯美观。中国剪纸注重纹样的组合和变形,如莲叶和鱼的组合,喜鹤和梅花的组合等等,注重纹样的同时,也注重吉祥、祈福的意,中国如今也沿袭着过年时每家人户贴剪纸窗花的习俗,张贴的剪纸内容无不以剪制吉祥的纹饰为主,以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从这个用途出发的剪纸作品必定更注重吉祥和祈福的意义,在表现技法上,传统的中国剪纸强调“剪刀味”,作品拙中带巧,轮廓笨拙但神韵尽显。

而对于西方现代剪纸,早期以剪影发展而来,后期又多表现为立体剪纸、雕纸或是通过剪纸强调艺术的其他语汇。我们能从早期的“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创作的剪纸看到几乎纯粹色彩的表达,他的剪纸多以彩色拼贴为主,剪下形后重新排列组合,就像他的油画一样,他很注重剪纸作品的色彩搭配,对"剪”的本身并不是过多强调。因此东西方的剪纸艺术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

新宾满族剪纸介绍 篇6

新宾满族剪纸的材料比较特别。除了纸之外,还选用皮革、鱼皮、麻布、桦皮、苞米窝儿、红辣椒、树叶、布、绸等薄片材料进行剪贴加工。新宾满族剪纸的技法古朴自然,不描不画、不打底稿,全凭一把剪子,剪随心动,一气呵成。有时还根据画面需要,灵活运用烟头、香头或木炭烫出点、线,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新宾满族剪纸形式多样,分为单纸剪、双纸剪、立体组合剪、彩色拼粘剪、松明烟熏剪、火头烧烙剪和吊线动画剪等。其中吊线动画剪纸是满族人过端午节时在窗前悬挂的一种剪纸,人物造型类似皮影戏中的影人,头、身和四肢都是单剪的,后用细线打上疙瘩连接在一起。

有趣的剪纸 篇7

剪纸是我感兴趣的事,也是一种民间工艺,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很多人家会在窗户上贴上一些精美的剪纸作为装饰。剪纸有各种各样的图案,鸟、鱼、兽、花草树木……剪纸人可以把它们剪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剪纸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妈妈告诉我: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镂空艺术。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签、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的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唐代李远在《剪彩》诗中写道:“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写的就是唐代佳人剪纸的优美动作和剪出的花鸟草虫的美好效果。

自打我记事起,每年放假时都会去外婆家,去看舅奶奶剪纸。舅奶奶有一双巧手。只见她左手拿着专门折好的红纸,右手拿着剪刀,专注地剪了起来。右边咔嚓几下,左边咔嚓几下,剪刀随着手拐来拐去,一会儿的工夫,她手中就出现了机灵活泼的小兔子。小兔子竖着两只耳朵,圆溜溜的眼睛一直盯着手中抱着的大萝卜,仿佛小兔子看着那翠绿欲滴的大萝卜,口水都流了出来。

我觉得舅奶奶的手就像魔术师的手,好神奇!我也迷恋上了那红色的世界。妈妈看我也很喜欢,就让我和舅奶奶学习剪纸。我们在外婆家待的时间短,舅奶奶教我一些基本的知识,选纸、折纸,剪出一些简单的图案。剪纸不仅训练了我的动手能力,更发挥了我的想象力。

活了的剪纸 篇8

这幅剪纸大小疏密无可挑剔,线条流畅,图案传神,构图丰富,看着看着,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一幅意趣盎然的动态画面。

晴朗的午后,两个孩子趁着大人不在,牵着老牛准备去玩耍。身背草帽的孩子一溜烟地蹿上了牛背,另一个孩子在他的帮助下,正奋力地向上爬。一个孩子拿出了牧笛,吹了起来。嘹亮自在的曲调引来了体态轻盈的小鸟,它们飞落在牛角上,一起来完成这首活泼快乐的牧童欢歌。有了这两只小鸟的点缀,老牛像戴上了两朵花,憨态可掬。

夕阳西下,老牛吃饱了鲜美的嫩草,牧童的小竹篮里装满了可口的野果,笛声悠扬,鸟儿欢唱。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给他们披上了金色的霞光。

我有些情不自禁,想走进这幅画里,骑上牛背跟牧童一起吹笛子,与小鸟做伴,跟他们一起走向炊烟袅袅的家。

(指导老师 雍莹莹)

关于延安剪纸与洛川麻绣的介绍 篇9

延安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做工精美、特色突出,融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为一体,湛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最具代表性的有安塞、子长、延川、富县、延长、洛川和甘泉等县的剪纸艺术。众多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览比赛中获奖。安塞4人在中央美院教学表演,12人获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多人多次出访世界众多国家,使传统民间艺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洛川毛麻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新颖,技艺精湛,多出自村姑农妇之手。构图上尽量将画面充满、平面展开、互不遮挡。造型上大刀阔斧,削繁就简,大胆夸张,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色彩艳丽。作品集精细华丽与粗犷拙朴于一体,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是我国民族壁饰的一支新秀。1984年王生毅创作的《艾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及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94年和1995年,世界妇联组织两度来洛川考察,参观了后子头乡的毛麻绣工艺品,并收藏了部分作品,中央电视台亦专题报道了洛川毛麻绣。1995年,洛川又组织民间艺术家们制作虎头图案绣品30多块和《丹凤朝阳》大型壁挂10块,参加陕西省为世界妇女大会献礼活动。洛川毛麻绣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1件,陕西省展览馆收藏70件,上海展览馆收藏50件,并多次飘洋过海,赴国外展出,有500 幅被法国法中友协收藏。

“剪纸窝”里剪纸乐

位于豫西山区的陕县南沟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村——该村的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全村剪纸艺人达360多人。由于大家都是在居住的地坑院内或窑洞里创作剪纸作品,故被当地农民形象地誉为“剪纸窝”。农闲时节,村里的剪纸艺人们就会聚在一起,唱着自编的剪纸歌《十二月花》,纸随剪动,剪落曲终,让乡邻和游客深切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民俗文化和艺术氛围。目前,南沟村已成立全省第一个村级剪纸协会,会员超过200人,全村一年剪纸收入可达二、三百万元。

黔东南苗族剪纸

黔东南是贵州省的一个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这里的苗族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由于主要用做绣花底样,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装饰欣赏品,所以不像苗绣那样名气大,光彩夺目。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剪花”、“苗花纸”。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艺人们发现用剪纸图案来代替在绣面上描绘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既省工又省时,同时也能保持绣面的干净洁亮,从此,她们就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艺术的“蓝本”。为了保证刺绣的质量,苗族妇女们把自己的聪明才华和喜怒哀乐等审美观融人到剪纸图案中,使之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黔东南苗族民间剪纸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它的题材上,有许多与创世纪和人类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如人头蝶身的剪纸图案,就是苗族古歌中的“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变的,因和水上的泡沫“游方”(恋爱)怀孕后生下12个蛋。经鹤字鸟替她孵了12年,才生出第一个姜央和雷公,以及龙、虎、蛇、象、水牛、娱蚁等12个兄弟,从此天下便有了人和动物。苗族民间剪纸图案中还有“桑扎射日”的神话,说的是古时候有“日月十二双,日夜不停跑;晒得田水啊,好比开水冒;晒得石头啊,软得像粘糕;晒得坡上啊,草木齐枯焦。”为此,苗族先祖造了一把巨大的弓,请一位叫桑扎的英雄去射日月。当桑扎射掉11对日月以后,剩下的一对日月被吓得藏起来了,天地变得黑茫茫一片,人们无法外出做活路。后来,先祖们请来公鸡,“公鸡拍拍翅,抬头高声喊;早晨哩哩叫,太阳出东方,下午哩哩叫,月亮接着上”。此后,万物得到生长,人类才得到安宁。从蝴蝶妈妈生人类及一切动物到兄妹合磨成亲、桑扎射日月、女人驯龙牛、女人驯象等剪纸图案看,既是对母系社会遗风的追溯,又是反映远古时代人类常与各种野兽和严重旱灾进行生死斗争的形象记录。另外,原始的巫术礼仪作为苗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剪纸中也有较多的反映。苗族是多神论者,崇拜自然物,崇拜祖先,崇拜生命。他们认为人的祸福是由神鬼掌握的,要得福免灾就必须求神的护佑。巫师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由他来祭神驱鬼。因此,苗族人对巫师非常虔诚尊重。剪纸中的巫师形象庄严肃穆,身佩执法的长剑,举着装有降伏恶鬼法力的葫芦,显得神秘莫测。这些古拙简朴、粗犷豪放、富有神话和宗教色彩的剪纸图案,充分展示了苗族的独特气质和久远的历史。

苗族民间剪纸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构思的新颖奇妙上。如《姜央兄妹合磨成亲》图,艺人为了扩大意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事物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你看,作者大胆而巧妙地把画面分成天空、山顶和山脚三部分,来表现三个不同的情节。天上飞的是蝴蝶和山鸡,山顶上站着拍手叫好的姜央,山脚下站着姜央的妹妹以及已合上了的石磨,还有被从山顶上滚下来的石磨吓惊了的野兔。这幅画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洪水泛滥后,地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姜央和妹妹藏在葫芦中幸免于难,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只好成亲等情节,非常巧妙地使这一远古传说得到精致的再现。又如三接式袖花剪纸图案,画面中间是双象斗兽,上方是人驯蚕身龙,下面是龙象相争,其余空处是鱼鸟虫蝶。这种奇特的构思,把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苗族妇女在构思时,把自己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注入其中,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生活现象。如袖花剪纸图案《狮子笛童》,描绘是一个笛童坐在已受过驯养的雄狮上,悠然吹笛,笛声阵阵,婉转动听,雄狮洗耳恭听,众雀乌、蝶群也纷纷飞来,整个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态,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吉祥,使人仿佛处在神话般的境界中。

苗族民间剪纸形式也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如“中心构图式”,艺人主要在画面中心表现主题,四周讲究相应的对称协调,用不同的花木草虫来装饰搭配。这与“不完全对称”式那种以中轴为坐标,以量的平均分配来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层次感和节奏感有所不同,突破了只讲求统一,不讲求变化的单调刻板的构图形式。又如“中心对称式”,这种形式使画面有一个中心磁场,强调一定程序的收敛,使画面的狮、象、虎、鹿及其他图案有个向心点。当然,也有一部分构图是“中心外射式”的,其画面显现着一种外射的动力,图案中的鸟兽有的面对外框直冲而来,有一种不受任何制约之感。显然,剪纸艺人在这种构图中要表现的是富有动态和生命力的物象。这种活生生的、蕴藏着生命暗示的形式,非常贴切地表现了苗族艺人那种大胆泼辣、自由无揭的性格。另外,苗族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还有整体式、米字式等多种形式。在有限的画面上变静为动,变实为虚,扩展空间,从而使剪纸作品浑厚而不凝滞,具有生命动态美的艺术效果。

黔东南苗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剪纸能手。有许多还是本寨和邻近村寨公认的行家里手。如张志花、潘巫套、张二洞、王安义、张俊贤等,都是当地著名的剪纸艺人。

贵州剑河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西给港”、“西给榜”,译成汉语,即分别为“动物剪纸”和“花卉剪纸”。剑河苗族剪纸不同于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窗花剪纸,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类型可分为革东和新民、新合两种,手法主要采用剪、刻、扎等方式。题材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和自然界中花、鸟、虫、鱼、动物形象等,内容反映了苗族对远古图腾和自然的崇拜,蕴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艺术特征。从其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成品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

苗族剪纸,历史久远,贵州省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中就有关于剪纸的描述。它是研究黔东南境内清水江上游苗族地区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珍贵的形象资料,是一种既具有现实依据又有学理可循的真正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丰富而深遂的历史研究价值。如剪纸中出现较多的双头龙、双头鸟、双头蛇、双身共头龙等共头共身的形象即是“交”的暗喻,实际上它是苗族“吃牯藏”仪式活动中,一种巫仪文化的延伸。

剑河苗族剪纸的功能在当地体现为苗族刺绣的底样、蓝本和第一道工序,经过二次加工后,剪纸纹样在刺绣中得到再现和丰富,是苗族刺绣和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2008年,《苗族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瑰丽的苗族剪纸 灿烂的民族文化

苗族群众用瑰丽的剪纸艺术,传承民族灿烂文化,在喀斯特贵州的大山深处,成为不断进入贵州的外地游客收藏的艺术珍品。

苗族是一个把历史写在服饰上的民族,苗族剪纸是苗族刺绣的底样,是苗族刺绣和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苗族剪纸本身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正是因为有了苗族剪纸,才有了苗族刺绣与服饰的灿烂。

苗族是我国西南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宽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贵州和与之毗连的湘西、滇东、川南、渝南、鄂西南、桂北等七省(市、自治区)。

苗族多是生活在地理条件较差的大山区,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社会发展缓慢,保持着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苗族一些支系在刺绣中使用的剪纸花样,在艺术上与刺绣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于它不是独立的展示,外界人知之不多。

剪纸艺术,润透了苗族人民的素朴生活、理想追求和审美观点,它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苗族没有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剪窗花的习惯,除在宗教活动中偶用几种图案极简单的剪纸外,只有刺绣才广用剪纸,而且花样繁多,因此人们所称的苗族剪纸,指的就是绣花剪纸。

《苗族古歌》“迁徒”一段中唱道:“姑姑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苗族形成了多种独有的文化形态,剪纸已深刻渗透到苗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交往、娱乐等日常生活领域和其他的精神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贵州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剪花”、“苗花纸”。苗语称作“榜细”。苗族织锦称“花带”,工艺上有织制和编制之分。苗族编制的花带称“金搓”。织制的工具是简易的织架和一把骨刀。原料是棉线、丝线或细毛线。传统图案是花鸟虫鱼、马鬃马足,“万”字八宝或吉祥汉字。整个织锦,色彩艳丽,装饰性很强,除了它自身的实用价值外,还是苗家馈赠亲友的礼物,也是少女们通常用来表达爱情的信物。

逢场、过节,那街头巷尾的“花摊”无不被苗家妇女围得水泄不通,那是她们在挑选自己喜爱的花样——剪纸。苗家妇女的装束特别讲究,不分单、夹衣,在胸前、袖口、裤脚边、围裙头都要镶上自己刺绣的花边。再加上日常生活用品(布制品)和儿童的衣裤帽的装饰所需的绣花边,真可算是数不胜数。因此,苗家的剪纸艺术和刺绣就像一对孪生姊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贵州省苗族剪纸以黔东南州台江县境内施洞、老屯一带苗族群众的剪纸最有代表性。苗族民间剪纸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艺术的“蓝本”。苗族妇女们把自己的聪明才华和喜怒哀乐等审美观融人到剪纸图案中,使之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苗族剪纸多为即兴作品。一般是剪纸艺人采用剪、扎、挑手法在纸上随意创作或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构图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心里。画面造型生动,线条自然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苗族的剪纸是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的感受,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以自己民族的审美追求,同时结合刺绣的要求,把要描绘 对象,通过提炼、加工、集中、变形,而创造出自己独树一帜的剪纸。

傣族剪纸

剪纸是云南许多民族喜爱和普及范围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傣族剪纸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

傣族剪纸最早见于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喜庆、宗教、丧葬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使用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或剪或凿,技艺很高。其内容多与傣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关,也有反映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对象,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浓郁。常见图案有表现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等各种奇兽异鸟,也有形态各异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植物花卉,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房屋建筑等。剪纸的主要材质为纸、布、金属片等。傣族剪纸多用于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以及居家装饰等,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颜色的彩纸剪纸,丧事和在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剪纸。

傣族剪纸作品线条连续穿插变化,匀称流畅,构图丰满。在技法上不仅采用线线相连的阳纹和线线相断的阴纹手法,还根据不同细节采用不镂空的刀痕线条,很多图案更以几何图形表现,形象生动,整齐美观。傣族剪纸在傣族赕佛活动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出傣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追求,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剪纸的介绍 篇10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流传于我国农村,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六年级学生对这种有趣味性的艺术活动总是充满好奇心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表现作品。同时,通过多元文化在本课中的渗透,让学生坚定了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的信念,培养了学生继承、发扬民族艺术的情感。

二. 学生分析

剪纸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是一项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活动,熟悉的是小学教学中可能已经了解了一点,陌生的是对它又不完全了解剪纸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处于一知半解状态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强调剪纸的基本技法外,还要着重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三.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内容和方法,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表现作品。

b)过程和方法:通过体验、欣赏、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剪纸的技法。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继承、发扬民族艺术的情感。

四. 教学重点

欣赏、感受剪纸之美,掌握剪纸造型的表现方法。

五. 教学难点

能够用剪纸的基本技法表现自己的创作。

六.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范画、剪纸工具

学具准备:刻刀、剪刀、胶水、各色彩纸

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奇妙的剪纸”

影片片段——山村中一群小孩唱着童谣伴着一位老妇人在剪纸场景…… 小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生儿去打洞。

能剪山,能剪水,能剪鸭子扁扁嘴。

能剪鸡,能剪鹅,能剪鲤鱼戏天河。

小剪刀,有多能,剪什么,什么成。

再剪一棵万年青,万年青,青万年,家庭幸福代代传。

(二)中国民间剪纸的两大流派及特点

(三)常见的民间剪纸的种类

1.讨论剪纸的种类,在生活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2.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剪纸的种类。

3.常见的民间剪纸种类有:窗花、门笺、喜花、团花等等。

[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四)中外剪纸作品之比较

2.不同点:①.中国民间剪纸形象比较具象

外国剪纸比较抽象、夸张

②.中国民间剪纸注重技法和装饰性

外国剪纸注重形体和结构

共同点:通过夸张、自由、多变、自然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五)剪纸技法示范分析

①设计草图。先构思好一幅自己喜爱的图画,可以是人物、动物、花卉等,画好草图。尽量用大块面,图形要概括,力求简单。

②用剪刀剪出外形,里面装饰、形利用小刀刻(“外剪”、“内刻”)③将剪刻好的作品,贴在底卡纸上

(花简短的时间做一个示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流程及技法)

[说明]教师示范在美术教学中是不可省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教师在实物投影机上分步骤示范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增强对剪纸技法的理解。

(六)学生创作(表现身边的事物)

要求简洁、单纯而有情趣。

1.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多媒体播放童谣)

学生作业,没有严格的规定具体的题目,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挥充分的想象,完成作业

2.作业中间停下一次,挑几张同学的作业评价,大家共同指出优点和缺点。

3.观察同龄人的作品,教师引导探究画面构图。同样讨论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学生经过探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画面要注意构图的饱满,造型的简洁。

[说明] 学生在教师示范后,通过观察同龄人的作品,感受剪纸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会发现这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应该避免发生的错误,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好铺垫。

(七)展示和评价

1.画面的构图(调整后的最终画面)

2.教师在创作过程中组织部分学生作业的分析(为创作的最终顺利完成作了重要的铺垫)

张永寿的剪纸人生 篇11

当张永寿的剪纸呈现于我眼前的一瞬间,我被那清素、单纯所震颤,似乎由热闹繁华的烟火人间,一下子走进了神圣高蹈的宗教世界。我忍不住用笔尖挑起剪纸的一端仔细观看,这纤纤薄薄、空灵剔透在纸片儿,让我顿生对微渺生灵的怜爱与对轻纤之物的关怀。

张永寿如何剪出这些灵秀、唯美而雅致的作品?他的作品如何与众不同?在他手中,剪纸的功能发生过怎样的改变?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走进张永寿的剪纸人生。

剪纸走天涯的漂泊岁月

1906年腊月十八日,张永寿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城内大流芳巷“十八家”张氏老宅。他12岁随父学艺,成为张氏剪纸的第五代传人。天资聪颖的张永寿,学了一年便很得剪纸要领。因生活所迫,13岁的他就手提一只盛放剪刀、纸张的小木箱,在扬州、仪征、六合、天长等地的许多集镇和农村游走,售卖他的剪纸。他的剪纸作品多为窗花、灯花、枕花、帽花以及鞋样花,由于剪得灵活逼真、神态自然,所到之处皆受欢迎。扬州的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常索买其作品带回国内。

几年的风餐露宿,在张永寿的心里,并非艰苦难熬的时光,我们想象得出曾经有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肩挑小木箱,伴着小木箱咯吱咯吱的晃响,一路哼着小曲儿,走在前村后里、市前镇后。纷乱的年代,别人用毛笔作画,他用剪刀剪画,所以他将他的宝贝剪刀谓之铁笔,自封“铁笔画家”。他还在自己的手艺箱玻璃板上写着这样两行字:“全球第一、独占江苏”,充满了年轻人闯荡江湖的理想与霸气。

每逢佳节思故乡,19岁的张永寿在1924年结束了长期走乡串镇的漂泊生活,带着剪花样一流的好功夫回到了扬州。在扬州的辕门桥(今国庆路)摆摊剪纸。后因与多子街德兴衣庄老板叶树堂交情甚好,张永寿得以叶的衣庄门楼开店设铺,从此结束了摆摊生涯。

后来,张永寿的名声大了,自然仿冒货也多了。于是,他想可以为自己的剪纸艺术做个品牌,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三,面有微麻,人称“张三麻子”,便取名“张三麻子”。为了让顾客能辨别真假,张永寿还自编宝塔诗一首,诗文如下:张/三麻/剪花样/百式皆像/名扬全市上/人称剪花巧匠/名誉不是一日创/各界妇女看了欢畅/如果需要什么新花样/就请来到扬州多子街上。他将这首宝塔诗刻成木印,印在纸上,用这样的纸包裹售出的花样。而这样的印,不但起到辨别真假的作用,而且成了张永寿剪纸的独特商标,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包装,在孩童的传唱之下更加声名远扬。

为郭沫若诗集配上剪纸画

解放后,张永寿因为适逢写实风格的大潮,站在了时代艺术之巅;那么,1959年他为郭沫若先生的《百花齐放》诗集配上101幅剪纸画,则是他朴素的顺时而动。这些剪纸作品在郭沫若看后,题诗云:“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放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剪纸配在郭沫若的诗旁边,为文艺政策作了形象而具体的诠释与宣传,在时代的中心华丽亮相,抽象而含蓄地表达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如果说,《百花齐放》剪纸对外有所依托的话,那么,《百菊图》则是他对于剪纸艺术本体的回归。可以说,1979年创作的《百菊图》是他一生艺术成就的精华。他酷爱菊花,人称“菊痴”。 《百菊图》里有101幅菊花,足见他对菊花的了如指掌、痴迷若醉。因为写实,所以严谨;因为痴醉,所以超然。面对《百菊图》,各种菊花千姿百态,纤巧动人,有“西施浣纱”的婆娑飘影,有“醉颜”的羞云舒卷;有“杏花春雨”的清新润展,也有“梨得菊”的无羁奔放。书画素养的浸润、文人精神的感染、才情与诗意的蓄养,使他从写实的泥淖中跳脱出来,走向了一片自由舒展的开阔天地。1980年,张永寿又创作了《百蝶恋花图》。“蝶恋花”是词牌名,也是传统味儿深厚的意象。他在花朵边上加上翻飞起舞的蝴蝶,一动一静间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美妙。

剪纸艺术与文人情结

可以说剪纸艺术,初诞生是一种原始的、体现先民们稚拙观念的艺术;当礼仪兴盛,剪纸依附于各种礼仪;之后,又从神坛走向民间,满足了人们穿鞋披衣、美化住宅、妆点节日等实用性需求;当绿、蓝、灰成为一个年代的主色调,当朴素节俭成为整齐划一的生活方式,作为花样的剪纸已难在民间找到生存的土壤。

一直凭借剪纸来卖艺养家的张永寿,为了生存他想到用纯白的剪纸衬上色纸,装裱于镜框中,或者裱糊于纸页里,让剪纸获得了书法和绘画的地位。那个时期,一直被视作雕虫小技的剪纸,也在全国美展中找到了一席之位。于是,张永寿交游的文人也络绎不绝起来,如郭沫若、王朝闻、梅兰芳、刘海粟、费孝通等。他也经常和扬州的画家们一起,去扬州博物馆欣赏“扬州八怪”的字画,听他们品评郑燮的兰竹、汪士慎的梅花、黄慎的草书……使他眼界始明、胸臆顿宽。

在与文人、画家的交往中,张永寿不断地得到了艺术的养分,他也在积极地将书法和绘画融入他的剪纸。如果说他从前的作品追求的是栩栩如生的写实功力,那么,在充分地吸收书画的养分之后,他开始追求富有文人气息的清逸超迈的写意境界。从实用功能到欣赏功能,是对剪纸疆域的大幅扩展,而文人气息的渗透与弥漫,则是对剪纸品格的巨大提升。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上一篇:药品销售业务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镇中心学校创建文明单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