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评议制度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或从事某一工作的人员起到约束作用,这是他们行动的标准和依据。那么你真的知道如何制定制度吗?以下是小编收藏的《村干部评议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村干部评议制度

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评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要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人大工作提高水平。”对“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进行专项工作评议,是各地人大常委会在闭会期间行使监督权和贯彻落实《监督法》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而形成的一种监督方式,其设立主要源于增强人大监督职能的需要。基层人大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实底座,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环节,因此,加强和完善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不仅是制度需求,也是现实需要。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既是“法律监督形式的创新”[1],也是民主切实落地的助推器。近年来,该项工作已广泛开展并产生良好的效果。笔者以陕西省镇坪县人大专项工作评议的实践为例,对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进行评析。

一、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兴起及发展历程

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从工作评议、述职评议起步,是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之初,旨在增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不断完善和总结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监督方式。其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兴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是人大工作评议的兴起阶段,由黑龙江省肇源县人大常委会始创(1981年)。该阶段的人大评议工作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工作评议(也称代表评议)和述职评议。工作评议,是指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同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进行监督。如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对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等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测评。据资料记载,198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及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的工作开展评议。随后,1985年辽宁省岫岩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评议工作。而述职评议则是指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听取述职报告,对述职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监督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一府两院”的工作。如1984年,重庆市南岸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对任命干部的政绩考核的评议活动。

工作评议和述职评议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首先,二者均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探索和加强监督权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其次,它们都是针对“一府两院”的工作开展监督,包括同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第一,评议主体不同。工作评议的主体是本级人大代表,而述职评议的主体一般情况下是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第二,评议对象不同。工作评议的对象侧重对事的监督,主要包括“一府两院”的工作情况;述职评议的对象侧重对人的监督,即对由人大常委会选举或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第三,评议内容不同。工作评议主要是针对“一府两院”工作的执行情况、工作进展情况等;述职评议的重点则在于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等。

(二)规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6年)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工作评议的规范化阶段。评议工作在概念上被官方统一为“人大工作评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基层人大普遍开展对“七所八站”(县市区及上级部门在乡镇设立的司法所、房管所、农机站等派出机构的俗称。这里的“七”和“八”都是概数,并非确数)的评议活动,并逐步向县级延伸,人大评议工作趋于成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监督法》出台以前,一些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地方性法规,很多县级人大常委会制定规范性文件,对人大工作评议作了具体规定。以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形式对人大工作评议予以规范,是对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工作的创新。随着评议工作的规范化推进,一些人大常委会对工作评议和述职评议作出调整,将工作评议转为对被监督部门的工作评议,停止述职评议,改为专项工作评议。如2006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示将以往的述职评议改为专项工作评议。新的专项工作评议针对性更强,重点更突出,覆盖面更大。评议工作重点转为从工作监督到法律监督上,促进和推动某一方面工作。

(三)确立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对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进行了规范。虽然在我国现行基本法律中,關于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项工作评议尚无明确规定,但凡是在开展专项工作评议的地方,省级人大常委会都制定了相关地方法规予以规范和调整,认真总结各地开展工作评议的经验,吸收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保持了工作评议的基本特征:一是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计划要向社会公开,听取人民群众对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就有关工作开展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二是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由“一府两院”的负责人或者政府委托的有关部门负责人报告;三是“一府两院”要认真研究处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并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因此,尽管监督法中并没有出现“工作评议”字样,但体现了工作评议的实质精神,兼顾一般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与工作评议两方面的特点。“2008 年 5 月,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在监督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可以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对报告机关的专项工作进行工作评议’。”[2]自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首开先河,其他省市及各基层人大常委会也均对专项工作评议作出相关规范。

二、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程序

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是一项兼具法律性、政策性、权威性的制度,依照程序进行并务实高效。陕西省镇坪县在人大评议工作上极具创新,以规范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作为重要推手,促进基层人大专项评议工作的高效进行。截至2020年9月,镇坪县人大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共计29类214条759款,条文翔实,有据可依。结合陕西省镇坪县工作实践,从宏观运行与基层实施视角出发,就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程序作以下说明。

1.基層人大专项工作评议的工作任务

基层专项工作评议作为基层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具体方式,其工作任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的情况,贯彻执行上一级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的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的情况。二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内容涉及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科技创新、公共交通、节能减排、住房、食品安全、农村医疗、行政执法以及法院、检察院工作等多个方面。

2.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的基本功能

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作为人大代表行使职权的重要手段,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参与功能。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从程序上推进了基层人大制度与公民参与的结合,反映了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一府两院”与公民关系趋于优化,体现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扩大和深化。二是监督功能。基层专项工作评议是现阶段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普遍运用的工作监督方式,通过对“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工作的专项监督,拓宽人大监督渠道的深度、宽度和广度。三是人大制度优化功能。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体现了我国的人大制度逐步从宏观层面扩展到基层(微观)层面,从政治层面逐步发展到社会层面,不仅是对人大制度的优化,也成为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3.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的基本程序

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在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标准下有序开展,将“评议什么”和“怎么评议”有机结合。该标准根据内容的指向性、法定性及重要程度等设置不同的绩效标准及评价得分方法,实行百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开展专项工作评议安排、选择评议、制订工作评议方案等十一项。其中,“开展评议视察工作”和“审议意见落实”在所有内容中所占得分比重最大,为该绩效标准总积分的50%。由此可见,基层人大专项评议绩效标准对基层人大代表开展专项评议的工作内容、任务完成时限、标准等都作出了具体的量化和规定,保证了专项工作评议的高质量开展。

在绩效考核标准体系下,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实施步骤,主要包括评议对象的选择、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等三个主要环节,及其囊括的准备、调研、评议和整改等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环节:面向选民调研,产生评议对象。深入调研是做好基层专项工作评议的基础和前提。基层人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设立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等多种形式收集民意,了解选民的基本诉求,需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服务等等真实情况,做好详细记录,为下一步确定评议对象打好基础。调研之后,人大主席团在选民基本诉求的基础上,选定专项工作评议的对象。

第二环节:制订评议方案,做好前期准备。首先是时间,开展评议工作需提前与评议对象进行沟通,拟定双方认可的时间,充分准备、细致开展。其次是评议主题和内容需书面告知评议对象,评议对象依据评议主题和内容准备汇报材料、现场介绍等要素。

第三环节:依照评议流程,严格组织实施。首先是对人大主席团成员的组织,其次是对参与评议代表的组织,二者需要提前通知并告知相关评议主题和内容,动员代表做好相关工作的群众走访、建议收集和评议发言准备等。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有针对性的评议前培训。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具体承担以上工作任务。专项工作评议,必须在评议对象的依法接受和愿意接受评议之下进行;在评议主题和内容的要求方面,需要让评议对象接受,既要锁定评议对象的工作职能,又要紧扣群众的关注点;同时要重视培养、鼓励和引导代表的参与性、专业性和针对问题敢于直言的意识。

如果再进行细分,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分为紧密相连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使人大代表履行职能时有据可依。

一是准备阶段。在绩效标准中,该阶段主要有四项工作内容考核,即“开展专项工作评议安排”(2分)、“评议对象和内容的选择”(6分)、“发出工作评议通知”(2分)、“制订工作评议方案”(2分)。依据绩效标准,在同级党委的支持领导下,由人大主席团会议研究制订《关于对××开展专项工作评议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针对该实施方案,人大召开工作评议动员会议,对工作评议进行动员部署、提出要求。评议工作组成员、评议对象主要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参加会议。评议对象做好迎评准备,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评,撰写《工作报告》。人大办公室在公示栏公布评议的实施方案,设立电子信箱及热线电话征集意见,并将征集的意见向工作组反馈。

二是调研阶段。人大工作组分别召开评议对象班子成员座谈会、党政班子座谈会,广泛征集意见。

三是评议阶段。评议期间,人大主席团听取评议对象的《工作报告》,工作组根据调研和审议等情况整理形成评议意见,由主席团会议决定送交评议对象研究落实。绩效标准规定,30个工作日内要完成评议视察工作,并着手起草评议视察报告。

四是整改阶段。该阶段在整个绩效标准考核体系中所占权重最大,如对关于“促进整改落实”“审议意见落实”“跟踪监督抓好落实”等工作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评议对象自接到评议意见通知后及时制订整改方案并进行整改,随后,工作组对评议对象的整改情况进行督查。人大主席团会议听取评议对象《关于工作评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后,人大主席团成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评议对象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并向社会公布(测评票由人大办公室制作并负责向社会公布)。工作组根据测评结果和点评发言等情况整理形成评议意见,由主席团会议决定送交评议对象研究落实。3个月内评议对象再次形成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经工作组初审,由人大主席团会议决定提请同级党委会议听取和审议,并视情况决定是否再次进行满意度测评。评议结束后,人大工作组撰写评议工作总结,经人大主席团会议审定后向同级党委作书面报告,并抄送同级政府、同级纪委及党政办。在绩效标准中,该阶段所占绩效分数最大,共占总标准的50%。

三、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评析

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作为一种监督方式,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包括解决百姓关注的问题等。实践证明,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具备多方面优势,切实关注民生,其本身运行也是在不断完善与创新。

(一)主要特征及其成效

总体来看,要把握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具体内涵,从镇坪县人大专项工作评议的工作实践出发,综合考量其主要成效,便于复制推广,应重视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法定性。这是开展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总体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及其职能部门进行专项工作评议,符合我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宪法》规定,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产生的“一府两院”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时应接受人大监督,而人大的专项工作评议是有效的监督形式之一。《监督法》则是对《宪法》的相关规定作出重申和细化。如《监督法》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专项工作评议从本质上看,属于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这一人大常委会主要监督形式范畴”[3],“评议”环节则是在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从而达到增强监督的效果。《地方组织法》又进一步强调了地方各级人大听取“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属于法定职权范围。综上,人大专项工作评议符合宪法原则和法律精神,具有法定性特征。

二是民主性。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是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重要法宝。开展工作评议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法宝,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真正打通、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专项工作评议主要是对政府(着重是相关职能部门)或“两院”完成该项工作的成绩和不足给予一个比较公正全面的评价,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使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另一方面,使被评议单位人员时刻保持宗旨意识、公仆意识等。“这从制度上促使他们必须增强为民负责的意识,牢记执政为民的使命,恪尽工作职守,确保所负责的工作取得成绩。”[4]基层专项工作评议保证了基层人大常委会能够集中精力抓大事、抓重点、抓出实效,体现广泛性、体现民意,真正做到了为民代言、监督为民。

三是实效性。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实行的结果和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开展评议工作的目标重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将该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效果、效率、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制订科学的实效性标准,以切实反映基层人大专项评议工作实效,不使评议工作流于形式。一方面要看被评议对象的反馈率,另一方面更要看人大代表对建议办理工作的满意率,以及建议的办成率。实效贵在制度设置,重在实践落实。

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在同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清晰回答和解决了基层人大制度坚持和巩固什么、具体完善和发展什么、具体怎么坚持和巩固、具体怎么完善和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而又现实的有关问题。通过对镇坪县人大专项工作评议的具体梳理,可对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成效作出概括。

一是解决问题的成效。通过基层专项工作评议制度,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落实。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被评议对象针对存在的问题,能整改的给予了整改;因政策原因无法整改的,也都说明了具体现实情况,应当说达到了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工作的目的。

二是代表工作的成效。基层专项工作评议有力促进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通过评议工作,代表履职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代表履职行权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作用发挥更明显。不仅如此,代表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代表的履职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这对人大制度在基层的良性运转,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

三是被评议对象工作的成效。基层专项工作评议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评议工作以问题为导向,解决的问题都是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和痛点,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群众的参与、监督和评价,必将助推行业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履职方向的校准和发力。

四是改革创新的成效。基层专项工作评议充分检验和论证了绩效标准的合法性和实用性。镇坪县在人大工作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标准化探索取得了重要的制度机制集成创新成果,为坚持和完善基层人大制度提供了创新性制度机制供给。绩效标准对专项工作评议的指导以及对基层人大的履职行权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实现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三者之间真正打通和有机统一。

(二)进一步推进的基本思路

总体而言,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该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缺乏更精准的法律保障、评议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运行体系建设有待创新,等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亟需加强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机制的完善,积极推进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领导。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自觉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全过程、落实到依法履职的各个方面。专项工作评议一般要经历准备、调研、评议、整改四个阶段,时间跨度大、工作周期长,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科学组织,才能保证评议工作按照计划有序推进。

二是建立更精准的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法律保障。坚持以良法促发展。第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基层人大专项工作制度的发展改革同立法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第二,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即加快完善基层人大专项工作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更精准的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法律保障,确保基层人大制度发展与改革有据可依。第三,抓住提高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遵循和把握立法规律,使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三是促进对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改革创新。实行绩效标准考核机制,是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将管理学概念引入人大工作中,开启了量化指标评价人大工作绩效的先河。人大绩效标准通过细化明确行权重点、量化行权内容、规范行权流程、强化绩效考评,全面提高了县镇人大依法行使“三权”的实效,从而保证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高效运行。

四是科学构建基层专项工作评议制度的运行体系。首先,基层专项工作评议制度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工作评议小组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保证评议报告的公正性。被评议部门也要深入基层、面向社会,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其次,评议过程也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的原则。再次,评议后要强化督查,促进整改。评议工作小组要通过组织代表视察、督查等方式,加强对整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整改不力的,或拒不改正的,要敢于运用质询、罢免等强制手段,对被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保障人大监督的强制性、权威性。”[5]最后,组织人大代表对已经整改完毕的评议对象进行二次评议,可综合两次评议结果作出最后判定。“问题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除了‘文来文往’,还需要‘人来人往’。”[6]通过基层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制度,推动评议部门的工作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珠:《专项工作评议是人大行使监督权的有益尝试》,载《云南日报》2015年第11版。

[2]詹金灿:《专项工作评议实例探析》,载《人大研究》2010年第1期。

[3]段小钢:《试析专项工作评议与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异同》,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5期。

[4]陈及时:《专项工作评议的法律适用及实用价值》,载中国人大网2010年8月。

[5]见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6]鲁超:《完善听取审议专项报告工作机制发挥法定监督形式功效》,载《人大研究》2019年第8期。

(作者分别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硕士生)

作者:周美雷 谢跞琪

第2篇:专家及专家评议制度改革研究

〔摘要〕专家、专家组织及专家评议制度逐渐进入社会、公众,乃至法治秩序中,各种媒体中专家一词也高频出现。以行政审批为例,行政审批中专家评议是一个法定程序,但当前专家及专家评估制度有比较大的缺陷:行政方主导、专家本身倍受质疑、专家言论具有不确定的法律意义、外力干扰大。专家评议组织本身的专业性、临时性、依附性、圈子狭窄性等都导致专家评议可能不当、不公。完善项目评议专家组织,可以从完善专家本身的认定、专家组织的责任、专家评议的程序公开、专家评议的约束等几个方面进行监督制约,规范专家市场,以重塑专家评议制度的权威性、专家的社会责任感等。

〔关键词〕行政审批;专家评议制度;专家评估;监督制度

项目有大有小,小的项目需要一定条件,条件具备即可获得许可。大型项目涉及多个项目审批,如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可能涉及数十个审批事项。行政审批是一个个单项目聚合成的集合,大型项目需要完成的行政规范、需要规范的行政行为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很多行政审批领域涉及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认识,如转基因、工业污染、文物保护、水土植保等。专业知识需要专门人才提供专门的信息资料,既给社会公众全面传递普及科学信息,也给行政主体审批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很多行政审批项目设计有专家论证,专家提供专业知识,这本身是法律法规完善和细密的表现。但实际上专家评估程序及社会上媒体中对专家的认识评论却负面信息不少,造成了事实上的行政人控制,专家评估“妖魔化”倾向。专家及其专家评估制度需要深入思考,以便完善规制。

一、专家及专家评议制度运行现状

行政审批制度中设置有“专家评议”程序,在多个行政审批项目中,需要相关专家考察、评估,并出具“专家评估意见书”。这是法定的专家评估内容。“专家”字眼出现在公众及专业领域越来越频繁,有必要梳理一下专家及其专家组织生存现状。

第一,专家评审组织简介。在入世谈判及知识普及的过程中,专家评估进入中国法学及百姓的视野。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设计有专家小组和专家小组通过报告进行评估争议,以作为争端解决的基础。WTO争端解决中专家小组专业评估具有基础性的争议解决的效力,也为争议解决提供一种新的管道和途径。国内项目评审中逐渐借鉴专家组织进行评审,很多行政审批中设计有专家评估意见一项。专家及专家意见逐渐进入民众视野,且通过媒体传播,名声也出现了很大的双重效应。一般认为专家意见既可能是专门知识的人出具的权威的认定、认识,也可能是有或无专门知识的人出具的有争议的意见。

第二,“专家”帽子满天飞。专家资质没有统一,常见的主要指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但没有高级职称却具有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人也是专家。没有统一的法定的资质认定,专家二字的使用也比较滥。见诸报端的专家多而频繁,声音杂乱,难辨是否“专业”。例如:2013年7月30日,《成都商报》就有15处文字出现专家字样及相关内容。①这样集中涉及专家解说的媒体报道相对比较少,但还是有代表性的。有一定职称的是专门知识分子,但这应该是在专门领域,现在,专门领域划分越来越细,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也越来越多,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的认识也是颇有争议:到底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发表的是他“术业有专攻”的知识呢,还是其非专攻的专门知识领域。一个不太好的倾向是:赢者通吃。有的具有一方面专门知识的专家似乎成了各个方面都精通的专家,而不常常抛头露面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却被湮没了得不到发声的机会。总之,专家及其专家发声市场相对多而混乱。

第三,专家评审组织逐渐进入法律视野。政府对项目评估专门设置了专家库,对评审专家有一定的考试考核要求。很多行政审批项目条件设置中都有专家评审意见一项。如:与土地建设项目相关的事项,如果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当出具经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的规划修改方案,之前,项目投资方(或项目公司)应当配合对应的一级国土资源部门共同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规划修改及实施影响和修改进行论证。与环境有关的建设项目,一般需要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相关组织举行专家论证会、听证会,并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对公众予以公示,听取公众的意见。同样,在水土保持、安全、食品、医药等相关的项目审批中,一般都需要专家论证一项。例如,准兴高速项目出现的行政执法中的正式“专家评审意见”中要求准兴高速公路建设办理的主要行政许可(审批)有:高速公路项目土地预审、环评报告审查、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意见、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洪、压覆矿产、文物保护、国家或地方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发改委)的项目核准等。前三个是立项核准关键性文件,后面的文件取得难度相对小一些。

第四,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文件规定一定条件下的项目审核有“专家评审”一栏。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对于可能会对公众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项目,项目核

①参见《成都商报》,2013年7月30日。02版:《成都各界代表考察武汉乙烯项目——“开工后的武汉乙烯:天很蓝,没异味”》,“7月23日,由成都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普通市民组成的代表团考察了武汉乙烯项目。其中出现四川大学教授李瑞海说,正常情况下,满负荷运转时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仅对成都的空气质量没有影响,对彭州也没有影响。”02版:《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启动》中说“本次大赛将成立专家评审组,对作品进行严格品审”。19版:《路人报警:110,有人在挖坑埋死婴——主人野外掩埋死亡爱犬被误会 路人以为在掩埋死婴随即报警》中“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建平认为《成都市养犬条例》有必要对市民处置宠物尸体的行为进行法律指导,希望通过补充修订方式对《条例》进行完善。”09版:《车内养条巨蟒 车主称为防盗》中“广东林氏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林叔权表示,车内巨蟒如果真的咬伤人,就像小偷被家中恶犬咬伤,主人都应当承担大部分责任。”(笔者认为,林是以专家身份发表言论的。09版:《中纪委通报8起违反八项规定典型问题——心存侥幸的官员摊上“大事”了》中“不过,专家也指出,要真正刹住“四风”,还要进一步对违规官员加大惩处力度。”12版:《男孩几岁禁入女澡堂 全球性问题——媒体称“男孩能够进入女澡堂的年龄标准”近日在韩引起激烈讨论 类似问题在多国受关注》,文中出现“美国儿童专家”等文字。10版:《中科院院士何祚麻:王林只会些魔术,不入流》一文中,何也是专家。11版:《朝鲜阅兵式 惊现神秘核背囊》,文中出现“有中国专家认为,朝鲜的一些导弹看上去确实做的非常简单,以至于看起来不像实弹。”22版:《分红到账了 本钱基本“打水漂”了——成都市民投资艺术品资产包巨亏逾80%,交易所方面称曾明确介绍潜在风险》文中出现“采访一位专家——中华宝玉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齐石成教授”,“泰和泰律师事务所郭成刚律师”。07版:《16名顶级好医生 今日继续义诊》中,这些医生应该属于专家。01版:《营改增到底能减少多少税 税务专家详细解读》。12版:《世界首个牛肉汉堡来了 牛肉141克 售价236万》,文中出现“科学家博斯特”字样。12版:《霍金纪录片 谈两次婚姻失败》,霍金是著名专家无疑。10版:《你若一直谈钱 北大就不和你谈了》出现“复旦历史系教授冯玮”字样。准机关在进行核准审查时应采取适当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可以实行专家评议制度。例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的基本运行规律是:国家、省、市依次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四川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等。省、市、县政府发展改革委员会具体进行审批。如市级发展改革委员会根据前述规范性文件,具体设定“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的审批条件、流程、时限等。其接收到企业的项目申请报告书后,一定期限内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并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各级政府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出是否核准的决定或提出初审意见上报上级发展改革部门。

第五,专家评审组织的运作方式。行政组织自行组织专家库,进入专家库的一般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等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分子,在各个具体行业领域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遴选进入专家库。在需要组建某个项目的专家评审时,都是临时抽选一定的人员组成专家评审组。对某一个项目进行考察、讨论、评议后作出定性评价。定量分析的几乎没有。专家评审意见一般分为事实现状描述、项目可行性和科学性、是否给予立项及立项注意事项等内容。大肯定小否定部分建议。专家评审组织是就某个项目组建的,评议结束后自行解散;评议报告书是文字叙述为主,不同于民主表决制;是定性描述,其科学性本身值得怀疑。就某个问题,即使不同专家之间有异议,也是讨论提出即可。最后遵循主要专家或首席专家乃至行政组织方的意见确定,专家其实质是顾问、咨询、程序性质。专家意见对项目立项没有最终决定权。如果专家评议意见相左,对立项不利,项目组织完全可以另行组建专家组织重新开展工作。

第六,专门技术人员代替专家组织。专家或专门技术人员规定不一。部分项目中规定的专家要求比较高,而县乡行政审批项目中,乡村或者县乡是否有足够专门的专家也是问题。即使有所谓的专家,可能也只是专门的技术人员而已,全然不能成为专门的“家”。决策都是领导做出的,专家都是幌子。网络上对专家的骂声一片,也基本可以概括出社会公众对专家的态度和认识,也集中了对专家的误解,集中了为行政权力背黑锅的专家团队的事实状态。

二、专家评审意见真实发挥作用有限

法律或者政策规定,某些专业性很强的项目,普通群众知识、精力、关心程度有限,行政主体对专业问题也很难准确把握,且为撇清与项目申请者共谋立项嫌疑,一般在立项条件中设置专家评审意见一条,希望通过专家讨论、评议,从专业的角度认识项目对社会及相关利益方的影响,以帮助行政主体决策。现代社会,人们的精力、知识有限,知识信息却无限,设置专家评议本身就是为克服行政决策主体的信息、认知盲点,方便决策,避免盲目决策,减少风险。但实际上,专家评审意见在立项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行政方主导。人员选择主动权在行政组织者。入库专家人员是行政方组建的,其遴选自然有一定的偏向性。可能有少数是对当选评议专家不太热心外,多数专门知识分子和专门技术人员都热心于做专家,希冀被聘任。被聘任为各种组织的专家,也是其抬高身价的砝码。热心于做专家的人其评议时自然会看行政方的脸色行事。部分公正独立的专家,本身就可能遭到排挤。在某个项目讨论中,某些专家坚持原则,完全按照法律规则秉公直言,其言论本身也可能不被重视,被其它行政方喜好的专家的言论掩盖。同时,下一次被继续抽选为专家组参加评议的机会就没有了。行政方通过人员选择自然会淘汰一部分不喜好的专家。专家评议自然变成行政方主导了。专家意见也只是行政方意见的补充、完善、修饰了。

第二,专家组是临时组织,其本身的临时聚合,对于评审项目可能比较了解,但其评审资格、经费由邀请单位提供的,其立场就有可能偏离。专家的资格、品行、法治精神、社会担当对其怎么做出评审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在专家身份取得上,在项目评审邀请前,都是难以直接考查,社会公众也很难详细了解的。专家责任不清,甚至完全没有责任,很多专家评审意见甚至是一个规定动作而已,完全失去了评审的意义。

第三,专家及专家组织本身倍受质疑。社会上、网络中,有“砖家叫兽”的一贯说法,是对专家的反感、鄙视,乃至愤怒。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部分专家行为不端,道德欠佳,影响专家的整体形象,如衣俊卿等人。其次,媒体报道专家言论时,削足适履、断章取义。媒体是追求自身的轰动效应的,希望看到的是“人咬狗”类的轰动新闻,而不是正儿八经的谈经据典。经常为炒作需要,歪曲、片面传播专家言论,引发公众质疑,部分专家教授的言论被肢解、误解。再次,部分非专家以专家身份进行工作。专家是一个身份,不是可以自我封赏的。但各个专业领域众多,专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发声是可以接受的,但部分不具有专家资质的人以专家身份进行项目评审,混淆了专家队伍。最后,社会上对专家有误解,实际行政审批领域,行政项目审批,专家身份、专家评估意见质量、专家行为是否规范等也受到质疑。导致行政项目审批中,专家评估程序偏离立法本意,可能成为行政方意见的挡箭牌,或者形成部分审批形式主义,实质效果不佳的局面。多数行政项目,专家评估内容无法查询,其权威性、公正性被质疑。

第四,经济交易干扰。专家评估是一个售卖专业知识的行为,知识是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中有价值,在行政审批项目评估中,给付一定的评估费也是必然的。如果评估可以作为一个收入渠道,且是否被聘用为专家的权力握在行政主体手中,专家评估的责任也不明晰,专家为获得聘任、续聘,就会与行政主体方面“搞好关系”,乃至你来我往,形成利益共同体。项目方、行政方直接给付评估费的方式,愈发使评估专家立场不独立,意志不坚定,专家评估可能是为挣评估费而评估。

三、专家评审组织问题原因分析

怀抱美好的初衷设置专家评审一项程序,希冀借助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项目风险、利弊进行分析,帮助行政主体决策,降低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增进立项科学性。但现实中运行的专家评审组织不尽如人意,其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第一,专家评估是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现有专家评估规定没有明确到底是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通常情况而言,应该是实质审查,法律法规等规定审批要件中要有专家评审意见。通常的理解是应该是正面评估意见,即有利于项目通过的评估意见,如果是否定的意见,反对项目建设的意见,项目单项审批都可以获得通过,就不合常理了。部分审批制度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需要适时检验。专家评审制度就是一个典型。大型建设项目总是有环境破坏,污染是必然的,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就是大型项目建设目的,大型项目建设目标不是不污染和破坏环境,而只是减少污染和破坏,使人类的生活、居住的环境变换不太快,或者适度变换,不致于马上就无法生活。造成危害是必然的,只是通过行政审批控制节奏和进度而已。减少危害,就需要专门知识的人贡献智力,设计规则,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就是通过专家评审制度来进行控制。例如: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工程项目专业审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等都设置了专家评审制度。但专家评审方案的内容怎么要求,却是行政审批法律法规政策等无法详细规定的。

第二,评议人责任不明。可能是替罪羊组织。各项立项审批中,设置专家评议的环节很多,也有很多专家认真地进行了思考、分析、讨论,出具了专门的意见。但专家评审组织和参加评审的专家对项目立项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如果不承担责任,理由是什么?其如果承担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承担责任的方式是什么?在早期,《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组成公司决策层中要有独立董事,但独立董事不承担责任,使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设置成了摆设,根本起不了独立观察,限制公司实际控制人违法违规行为的作用。后来,新《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逐渐明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权限与责任,才促使上市公司逐渐负责任地行使独立董事职权。在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项目立项中,专家评审组织及其意见逐渐步早期公司法中的独立董事设置的后尘,是一个摆设,不尽职履行职权,成项目实际决策人遮蔽风险的挡箭牌。

第三,行政审批多是纸面审批,即行政审批是通过对送审项目可否达到规定要求的核实。一般情况而言,通过计划方案,把拟建设的项目,各个方面都设想完善、周密,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执行行为未必如此,执行效果可能也是多打折扣。纸面审批也主要是对文本及拟执行规则的一种考察、衡量,具体效果还是需要通过实践执行和检验的。

第四,从经济人角度而言,行政人、项目执行人是否完全依法依规执行审批承诺规则,是十分可疑的。审批项目多,审批环节多,审批人也多,通过审批渔利的行为也不断被曝光。法律规范十分严密,但执行中,即审批时只是采取应付措施的也不在少数。一方面法律规范的设置本身可能不是那么科学,另一方面希冀通过审批权牟利的人和行为也是存在的。

第五,媒体乱戴专家帽子误导公众。如:比较常用专家解说的部分媒体就把专业部门的具有一定职位的公务员称为专家。也许,长期在专业部门浸淫、学习、磨练,自身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许是媒体一厢情愿地乱安名,不是行政人员的“自称”,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有关,喜称人之官名,即使此官职只是短暂任过,或者此官职给官员带来了不少烦恼,其本人并不喜欢。①

四、完善专家评估制度

社会越发达,专业知识越艰深,越需要专家普及专业知识,进行项目专业评审,提升专家评审行政项目社会认知度、杜绝其做某些力量的“鸵鸟”,需要健全专家及专家评议制度,包括专家身份认定、专家意见表达规范、专家鉴定评议基本规则、专家意见公开、专家责任及监督等制度。

(一)加强专家身份认定及资质管理

1. 专家资格和身份认定。专家是指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且可能成为社会公众人物,在行政审批中,专家意见是答疑解惑,防止危机,最大化社会福祉,而不是御用、雇佣军。具有专门知识的人,需要一定的资质认定,设置门槛,给予正式认定,而不能是自由冒充,现在的职称评定机制可以部分借用。专家都有一定的专业领域,不能象一些老中医,什么病都能医,什么病都敢治,什么病都敢开药方。专家们应该有相应的协会,且遵守一定的他律和自律规范,要求专家们洁身自好,清廉正直,言行端方。对江湖道士类专家或者杂牌专家,要逐步淘汰,形成专业领域的真正的专家队伍。

2. 独立评议组织(随机抽签定人)。媒体或者行政审批方利用专家做挡箭牌的一个办法就是灵活运用选择专家的权力。选择善于逢迎自己的专家、选择意见不偏激、不较真的专家、选择言论扭曲传播后不被控侵权的专家、选择配合组织者的专家等。而这些都是不当运用自己权力,扭曲公共价值传播途径和行为,伤害专家感情,危害专家制度的行为。专家评估是一个技术性意见,需要考核的是其专业性、技术性、社会责任感。基本的运作就应该是建立完善的专家库,对专家库定时公开更新,在行政评估项目中,在有纪检监察监督情况下,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数名专家,约请其独立考察、评议预审行政项目。专家们需要遵守独立、回避、遵从社会责任、专业认知等原则进行独立评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评审采用匿名评审就比较好地解决了人情评审、山头主义等问题。

3. 对专家评估机制进行净化。行政项目评估中,要求专业领域的专家就专业问题进行解释、预测、评价和建议。专业领域各有研究,非专业领域的人员不能也不应该掺和评价,对不具备资质的只是专业技术人员,经验、资历、专业、研究都没有证据支持的,不应该继续任其对项目以专家身份进行鉴定,不允许非专家以专家身份长期活动。业界应形成真正的专家组织和群体。

(二)程序控制

程序是一个机制,是法定设置的一个步骤,是让肆意行使的权力得到制约,专断的权力让人监督。程序主要包括公开、听证、详述理由等。

1. 采取适当形式公开专家及专家评估意见。是否公开及怎么样公开专家组织及其在行政审批项目中的评估意见还需要深入讨论。如果专家评审行政审批项目法定意义大,项目评审前公开专家身份可能导致被利益集团公关。但至少在项目评审后可以公开一部分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评审意见。行政信息公开没有法律障碍,行政审批中的专家意见属于行政信息,依法属于可以申请被公开的政务信息范围。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路灯是最好的警察。在项目评估中,专家是专业领域有专门知识的人,是做专业知识的认识、评价、认定,不做道德及政策选择的评价。专家要做的是专业知识的认定,对其非专业知识领域,就不能以专家面目出现,其意见也与社会规范无关。

2. 规范专家评议公开方式、途径。专家评议中接入公开程序,对专家意见及行为做适度的制约。例如:在各个法定审批项目中,专家评估是必须程序,但专家的来源是否公开?是行政方组织专家,还是项目申请者自行组织专家?专家的评议意见是否可以公开?在何种程度公开,是全部公开,还是公开其部分意见?是作为行政信息公开,还需要信息查询中申请才公开?是公开专家评审组最终综合后的评估意见,还是公开各个专家各自的意见?根据行政公开的基本理论,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都可以而且应该公开。专家评审意见在何时公开?是评审过

①参见《成都商报》,2013年9月15日,04版《9至12楼PM2.5最浓?专家称40米以下没明显区别》,“9至12楼PM2.5最浓?专家称40米以下没明显区别”来自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办公室主任谭钦文称,目前这还没有科学依据来支撑。监测中心曾就40米高度以下的空气进行监测,未发现不同高度下PM2.5值有明显改变。程中公开,还是评审结束后接受查询公开?重要项目专家评议意见适度公开,非重要项目专家评审意见作为行政公开信息接收社会查询。

3. 公开专家评审意见没有法律障碍。公开使专家及其专家意见接受公众检验、质疑。技术性专业性评价公开也可以接受同行及其专业认识、社会普通公众的检验,祛除伪专家。专家意见一旦采取法定方式公开,就可能接受社会公众的质询,一旦随意出具专家意见,不严肃对待专家评审,可能导致被公众揪出来批评,失去再次评审行政项目的机会。如果涉及到利益输送等事宜,更容易被怀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公开专家信息可以使专家们在评议时更加谨慎、认真、专业、科学。

(三)完善专家责任制度

完善专家责任需要建立适当专家项目评审意见责任承担制度和专家自身“讷于言而敏于行”。

1. 权利义务对等,无权利就无义务,无责任就无义务,就口无遮拦,什么话都敢说,反正“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干脆就乱说,博取世人一笑,且让世人笑个够”。专家出具意见有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要求专家出具专业知识为主。对行政审批、核准项目出具规范、正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其评估意见不仅公开接受质询、质疑、批评,还接受更专业的检验、鉴定,在项目运作、审查、出现事故时,专家意见同样再次接受纪检、社会的检验,对评估意见进行甄别,对经过鉴定的不负责任的评估意见、伪劣评估意见、不科学的评估意见,要追究相关人的相应责任。责任承担方式可以是:批评、责令公开向公众道歉、取消评估项目资格乃至取消其专家资格、乃至承担项目损失的部分(哪怕是象征性的)连带责任等。

2. 专家需要主动维权爱惜羽毛。公开使专家洁身自好,管住自己,维护专家自己及其专家团队的社会声誉。专家已经沦为社会公众嘲笑的对象,有人说“宁可相信世上有鬼,不可相信专家的嘴”,专家也中弹颇深,遭误伤严重,成为行政审批的领导意志、媒体娱乐的挡箭牌。如前文,武汉乙烯工程专家的意见是否被误认为,乙烯项目运行后,武汉的天更蓝?如果如此,武汉可以再建设几个大型乙烯工程,北京的环境污染很严重,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再建设几个大型乙烯工程,从哈萨克斯坦运输过来的石油直接在北京炼制比运输到成都再炼制乙烯,不是节省运费么?关于李天一一案中,梦鸽申请公开,洪道德教授认为不合适。但网易的标题与洪道德的言论大相径庭。可以认为是媒体误读,专门误读某些专家的言论,断章取义,取其所需,为炒作需要,不惜伤害专家,借专家之名,表达(媒体)自己的观点。在关涉专家自身名誉的情况下,很少有专家主动维权,主要是媒体强大,即使部分媒体严重侵害专家声誉,专家们也没有多少时间、精力纠缠,且专家发声还需要媒体广播。

(四)构建严密的监管制度

专家评估制度一直游离于监管区域之外。为净化监管环境,提高评估质量,加强增加评估制度的监管。项目评估都是临时组织,专家在项目评估中都是临时工。临时工没有身份限制和后顾之忧,可以不顾后果。要加强后续责任追究,督促评议专家加强责任心,专心、认真、负责评议。

1. 专家评估意见公开。既然是专业性评价,就允许社会公众对其品头论足。网络发达,把行政审批项目中的专家意见公开,可以看到行政项目中的专家到底是什么意见,是否值得付费,是否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在评审。

2. 定期对专家评估进行审议。组织专门力量,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对重大项目中的专家意见进行会诊。对专家评估本身的质量、专业性、价值进行评价,适度清理假冒伪劣专家,净化专家环境。

3. 清理不合格专家和不合格专家评议的项目。曾经的行政审批项目,某些不合格专家自由发挥,使项目评估通过,造成损失的,评估方要承担一定责任。如福建漳州石化项目发生爆炸,如果是行政项目审批时,专家评估质量低劣造成爆炸事故,评估专家应该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和评估责任。

理想的行政人控制可以是理想化地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最大程度地调控社会,型塑社会空间,完善审批规则,包括完善专家评估制度。在法律规范中适当地规范专家、专家评议组织、专家评估法律意义,以促进法治的进步。【责任编辑:朱凤霞】

作者:黄泽勇

第3篇:我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评析

摘要:执法评议考核是行政执法责任制中最关键的环节。但由于立法缺乏专门性,评议考核主体单一,评议考核内容不统一且抽象,评议考核方法落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评议考核的结果往往难以真正反映行政执法的实际情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主要应通过确立新的“以公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加快相关立法专门化的步伐,引人外部评议,进行考核内容的标准化和体系化建设,实现考核方法的多样化和信息化等途径进行。

关键词: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评议考核立法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17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则是评价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检验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是否正确行使执法职权和全面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机制,是行政执法责任制中最关键的环节。目前我国已有相当部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颁布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在这些立法文件中都对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进行了规范,有的省甚至还进行了专门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立法。但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不仅对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的规范形式不一,而且规范内容也差异较大。这使得评议考核的结果难以真正反映行政执法的实际情况,进而影响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影响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和行政执法机关的信任。因而有必要对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的相关立法进行具体分析,以推动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我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现状

(一)我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的地方立法设置概况

截止至2008年5月1日,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相关地方法规、规章共计18部,其中甘肃和江苏两省进行了专门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立法,此外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方案》。

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除江苏省的立法0外都有评议考核的相关内容。其中,天津、内蒙古、湖北、陕西、山西的立法中单独将评议考核作为一章,吉林和甘肃的立法中将考核与监督合在一起作为一章,北京和广西的立法中都将评议考核的内容放在行政执法监督章中。广东、海南、青海、重庆、黑龙江、辽宁、江西、贵州等8个没有设章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除了重庆的立法中将评议考核作为行政执法职责的一项加以规定,其它各地行政执法责任制立法法规规章都将评议考核作为单独的内容予以规定,而黑龙江的立法用了13条的大篇幅来规定评议考核。

(二)我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的立法主要内容

1.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主体。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主体的有天津、北京、吉林、内蒙古、海南、甘肃、广西、湖北、黑龙江、辽宁、江西、山西、江苏、湖南等14地;以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主体的有天津、北京、吉林、内蒙古、广东、海南、青海、重庆、甘肃、广西、湖北、黑龙江、辽宁、江西、山西、江苏、湖南等17地;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考评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的考评机构为评议考核主体的只有陕西的立法;以县级以上目标管理工作机构与政府法制机构为评议考核主体的有贵州和四川。

2.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关于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内容,《国务院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已明确指出,评议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行使行政执法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包括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规定,行政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执法权限,适用执法依据是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适当,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果,案卷质量情况等。《意见》还要求评议考核主体要结合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评议考核方案,明确评议考核的具体标准。

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将行政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规定作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的有海南、甘肃、陕西、山西、江苏、四川等6地;将行政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法定权限规定作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内容的有北京、青海、甘肃、湖北、黑龙江、贵州、陕西、山西、江苏等9地;将适用执法依据是否规范规定作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的有海南、甘肃、陕西、山西、江苏等5地;将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规定作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的有北京、海南、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江苏、湖南、四川等9地;将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规定作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的有甘肃、陕西、山西、江苏等4地;将行政执法决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果规定作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的有天津、海南、青海、甘肃、湖北、陕西、山西、江苏、湖南、四川等10地;将案卷质量情况规定作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的有北京、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江苏、湖南、四川等8地。其中只有陕西、甘肃、山西和江苏的立法中包括了全部7项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而吉林、内蒙古、广东、广西、辽宁、江西的立法中均无这7项内容。

3.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方法。《意见》中指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可以采取组织考评、个人自我考评、互查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做到日常评议考核与年度评议考核的有机衔接。

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规定了组织考评方法的有天津、北京、吉林、内蒙古、广东、海南、青海、甘肃、广西、湖北、黑龙江、贵州、陕西、辽宁、江西、山西、江苏、湖南、四川等19地;规定了个人自我考评方法的有吉林、甘肃、湖北、山西、江苏、四川等6地的立法;规定了互查互评方法的有山西、江苏、四川等3地;规定了日常评议考核方法的有北京、山西、江苏、四川等4地;规定了年度评议考核方法的有北京、青海、甘肃、广西、山西、江苏、四川等7地。只有山西、江苏、四川省等3地的立法中规定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所有5种方法。

二、我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立法来看,我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的立法设置、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的立法缺乏专门性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的立法缺乏专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的地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立法中没有将评议考核单独设章。除江苏的立法外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都有评议考核的相关内容。但单独将评议考核作为一章的只有天津、内蒙古、湖北、陕西、山西等5地的立法。吉林和甘肃的立法将考核和监督合在一起作为一章,北京和广西都将评议考核的内容放在行政执法监督章中。广

东、海南、青海、重庆、黑龙江、辽宁、江西、贵州等8地的立法在结构上就是没有设章的。第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专门立法不多。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中只有甘肃、江苏、湖南、四川四省进行了专门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立法,仅占13%。

(二)评议主体单一,基本上拘限于内部评议

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立法都是以政府和行政执法机构为评议考核主体的,成立专门考评机构的只有两个,占总数的10%。《意见》中对评议考核主体也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对所属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同时要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国务院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由上级部门进行评议考核,并充分听取地方人民政府的评议意见。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按照管理职责分工分别由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评议考核。各行政执法部门对所属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在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立法中,即使成立专门的考评机构也是在政府内部、行政执法机关内部设置的考评机构。这就是说,我国目前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主体只有政府和所属行政执法机关,基本上拘限于内部评议。

(三)评议内容抽象且无统一标准

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立法中只有陕西、甘肃、山西和江苏的立法中包括了《意见》中所列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全部7项内容,而吉林、内蒙古、广东、广西、辽宁、江西的立法中均无这7项内容。有些地方的法规规章将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效果规定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内容,如北京、湖北的立法。有些地方的法规规章将行政执法人员的各方面素质以及勤政和廉政情况规定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内容,如北京、青海、黑龙江的立法。有些地方将行政执法效果规定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内容,如北京、海南、青海的立法。有些地方将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情况规定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内容,如吉林、海南、湖北江西、贵州的立法。还有些地方干脆笼统规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内容,如内蒙古、重庆、广西的立法。可见各地立法在评议考核的内容设置上是极不统一的,而且内容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相应的规范化、科学化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这将导致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大打折扣。

(四)评议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

在评议方法上,除了组织考评方法是基本上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立法都有规定,其它方法所占的比例都很小。这表明,我国目前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方法还很简单,不仅个人自我考评、互查互评、日常评议考核、年度评议考核都没有制度化、法律化而且没有引入在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电子政务;其次现行的评议考核方法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官方评估”。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由于其过程的封闭性、神秘性和缺乏监督,最终导致评估结果失真,可信度过低。

三、完善我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的途径

针对实践中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建设与完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以公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政府为了管理的便利,在社会管理的结果上往往是追求社会的秩序,而漠视公众的需要和利益。中国社会是一个市民社会不发达,行政权力总是处于天然优势地位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政治观念中仍然强调的是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社会是从属于国家并从国家中派生出来的,先国家后社会的观念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重义务轻权利,个人权利要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当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个人权利必须让位给集体利益,权利缺乏应有的保障和救济。在现实中,行政权与计划经济体制融为一体,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行政权缺乏有效的制约。因此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是用强行摊派、行政命令等刚性方式,而缺少柔性管理的理念。然而政府推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势必需要强化政府内部的服务意识,这无疑对于习惯于通过进行社会动员统一配置社会资源和保持社会平衡的政府官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政府进行考核评估,也间接地要求“政府本位”向“公众本位”转变,“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要求关心公众的需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因此,要顺利推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首先要树立新的价值理念——“以公民为中心”。

(二)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相关立法

首先,在已有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应设专章对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加以规范。笔者认为从评议考核制度在行政执法责任制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来看,在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应该将评议考核作为单独一章予以专门规范,而不应将评议考核与其他内容合并在一起进行规范。关于评议考核结果的运用,目前基本上所有地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都是将其放在评议考核的内容之中。这样做会在立法上出现重复,因为对评议考核结果的运用包括奖惩两方面,如果在评议考核中规定了惩,那么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又规定什么呢?而且将奖惩分开也不妥当,明明是一个问题却分在两个不同的章节进行规定,显然不妥。因此,还是将其作为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相对应的内容放在行政执法责任落实部分较好。

其次应加快进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专门立法工作的步伐。目前我国已有四个省进行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专门立法工作,这无疑将推动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但这涉及到一个问题:既然有的地方已有专门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那么在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还要不要对评议考核制度进行规定?例如,江苏省由于有专门的《江苏省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试行)》,就没有在《江苏省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中再单独规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内容。笔者认为,在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依然要对评议考核制度进行规定,但这里的评议考核制度与专门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中的评议考核制度是不同的,两者之间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作为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基本立法文件,它对评议考核的规定应是基本性的,也就是说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应对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基本内容作出原则性规定。这些基本内容应以《意见》为依据,具体包括:评议考核的基本要求、评议考核的主体、评议考核的内容、评议考核的方法等。各省经行政单位专门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则应依据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中对评议考核基本内容的原则性规定进一步细化,设计具体的评议考核实施办法。

(三)评议考核主体多元化

评议主体是指评议活动的行为主体,即“谁来评议考核”。“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通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

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即不同的评议考核主体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对于任何类型的设计活动,其根本原则都在于必须让将要使用这些系统的有关人员参与这个系统的设计”。

1.内部评议。政府是承担行政活动的主体,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状况。在现代国家,失去了行政的专门性,即等于失去了实现人民福祉或者公共利益的可能性,也就等于失去了国家及行政存在的意义。因此内部评议有利于实现一定的引导和监督目的,具体包括行政执法部门自身评议和上级机关评议。

2.外部评议。内部评议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实践过程中导致了一些执法部门只唯上不唯实,“政绩”做给上级看,做给领导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助于行政执法绩效的提升,相反却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形象。因此,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主体结构应从单一型趋向多元型,引入外部评议。这其中包括:专家评议、社会公众评议、新闻媒体公众组织评议、监察机关评议。

无论是内部评议还是外部评议都有自身特定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各自也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选择多元化的评议主体,以实现“内外双向评议”。

(四)评议考核内容标准化、体系化

我国目前各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法规规章的评议考核内容既不统一又抽象,实践中难以操作。应借鉴外国“3E”经验建立规范科学的评议考核标准与指标体系。在评议考核标准上应该包括量和质两个层次。“量”体现执法效率的高低,可以表示为效率比例;“质”体现执法机关作出执法行为的态度、能力以及公众的满意程度等。在指标体系上具体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指标设计应把握“4E”即,经济(Ee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及公平(Equity);二是指标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准则:既要考核已经表现出来的成绩,又要考核潜力绩效,以体现公平;三是指标设计不能盲目地借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案例,应注意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我国地区间差别较大,指标设计不可能大一统,应适当考虑地区差异建立指标体系。

(五)评议考核方法信息化

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能否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议考核方法的适用,国外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进行评议考核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得信息和服务,以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以及信息分析、处理、传递和使用的能力和效率。依托电子化政府工程平台,引入电子政务评议考核方式,是探索和创新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有效途径。

第一,在评议考核制中应用网络技术可以减少评议的中间环节和评议材料的失真。各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中的作用,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操作思路,把行政执法的实体法规则细化为岗位工作标准、权限、责任,并依据程序法的要求制定工作流程,使每一项执法工作都必须按程序、标准、时限进行,从而建立起一种“齿轮传动式”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要注重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将传统的行政执法方式转换成行政执法专业化、流程化管理,促使岗位职责“人机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自动控制和远程传送的特点进行行政执法流程再造,全面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行政执法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实现执法信息的网络传输和集中共享,使行政执法行为在网络中留下活动的记录,这样既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也使行政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置于严密监控之下。

第二,可以关注到对电子政务特殊服务对象的评估。电子政务在各个国家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数字鸿沟”的挑战。外国有些国家比如美国电子政务的评估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对于基础设施的普及率以及残疾人网上服务等项目的评估已经逐渐提上日程。而“数字鸿沟”在我国尤为严重,农民、残疾人及偏远山区的公民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几乎还是零,在评估工作中,应该更加关注这些群体的设施保障和知识保障。

(责任编辑 高文盛)

作者:何 琳

第4篇:村干部民主评议制度

为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管,全面、客观、公正的掌握村干部工作实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本制度。

一、评议对象

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村委会成员

二、参评人员

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村配套组织负责人。

三、评议时间

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时间安排在年终,结合总结会进行。

四、评议程序

1、评议对象述职。

2、与会人员发表评议意见。

3、驻村指导员发放测评表,讲明有关注意事项。

4、参评有关人员填写《村干部测评表》。

5、驻村指导员回收测评表,并汇总公布评议结果。

五、评议结果运用

1、与村干部评先和报酬相挂钩,对评议不合格的,取消评先资格和村干部岗位补贴。

2、与村干部使用相挂钩,对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是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处理;是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责令其辞职,不辞职的启动罢免程序。

六、评议要求

1、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遮盖、不夸大评议对象的优缺点。

2、对评议对象的思想,工作情况要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价,不以点盖面和以偏差全。

第5篇: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

为切实加强村民对村委会成员的民主监督,现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

1、民主评议或测评村干部结合年终工作总结,每年进行一次。

2、民主评议的内容:(1)村委会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2)村委会成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3)村委会成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4)村委会成员的实际工作成绩。

3、民主评议应当遵守的准则:(1)评议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有组织地进行;(2)评议要从关心和爱护干部的愿望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3)评议要注重干部实绩,抓主要问题;(4)评议要与干部事的奖惩相结合;(5)在评议过程中,既要注意保障评议人的民主权利,又要注意被评议人的正当权益。

4、民主评议村干部采取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进行。首先村委会成员逐人进行个人述职,其次按“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三个档次进行无记名投票测评,最后将评议结果记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记录簿存档。

5、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称职的村干部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基本称职的予以鞭策,对不称职的予以警告、直至罢免。凡连续两年被评为不称职的村委会成员,应当进行罢免和改选。

6、民主评议小组坚持将评议结果,及时在村务公开墙上向村民公布、公开。

第6篇: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

为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管,全面、客观、公正的掌握村干部工作实绩,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本制度。

一、评议对象

村党总支部班子成员、村委会成员。

二、参评人员

村议事会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配套组织负责人。

三、评议时间

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时间安排在年终进行。

四、评议程序

1、评议对象述职述廉。

2、与会人员发表评议意见。

3、乡组织部门发放测评表,讲明有关注意事项。

4、参评人员填写《村干部测评表》。

5、乡组织部门回收测评表。

五、评议结果运用

1、与村干部评先和报酬相挂钩,对评议不合格的,取消评先资格和村干部岗位补贴。

2、与村干部使用相挂钩,对连续两次被评为不合格,是村党总支部班子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处理;是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责令其辞职,不辞职的启动罢免程序。

六、评议要求

1、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不遮盖、不夸大评议对象的优缺点。

2、对评议对象的思想,工作情况要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价,不以点盖面和以偏盖全。

第7篇:党员干部民主评议制度

一、民主评议会,由村支书主持或村民召集。

二、参加人数是应到人数3/4方能开会,必要时请乡政府派员参加。

三、会议内容:

1、检查上次民主生活会议提出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2、各自汇报思想工作,并提出希望;

3、互相交换意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4、理出班子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措施,明确任务及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头。

四、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上半年7月份和年底各一次,由村民代表评议村干部,会议内容作笔录,并将原始记录上交乡政府。

五、每委度组织检查一次整改措施,检查结果在下次民主评议会上汇报。

第8篇: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72更新时间:2010-11-12

1、民主评议党员(干部)每年进行一次,可同年终总结、“创先争优”等工作结合进行,时间可相对集中。

2、民主评议的内容:对党员的评议要对照党员标准和目标管理内容以及党员兑现承诺的情况评议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党员;对领导干部的评议要根据其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表现,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进行民主测评。

3、评议的办法:一是深入动员,明确要求;二是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开展评议;三是对照标准,述职述廉并自我定格;四是召开评议会,初定格次;五是支委会根据党内外群众评议意见,分析综合,评定格次,转告本人,并向支部大会报告评议的情况;六是表彰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七是帮助党员(干部)制定整改措施。

4、民主评议党员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正确掌握政策界限,确保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质量。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结果要与领导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

第9篇: 党员干部考核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一、党支部党员干部考核制度

为实现对学校党支部党员干部进行目标管理,督促党支部开展工作,鼓励争先创优,根据《党章》和党支部《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特制定以下考评办法。

(一)、考评对象与原则

考评对象为全校党员干部。

考评原则是日常考察、定期检查和分析相结合。

(1)日常考核。党支部要通过同党员谈话和了解群众的反映,掌握本支部党员的思想和工作状况。对党员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帮助其克服改正。发现党员违纪,如有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汇报。

(2)定期检查。党支部每季度检查一次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情况,并进行通报。

(3)分析。党支部每至少对本支部党员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找出倾向性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对发展的新党员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并形成新党员质量分析书面报告。

(二)、考核内容

1、以《党章》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为标准,重点考核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政治立场、表率作用等。

2、支委会成员职责明确,团结协作,形成一个由支部书记主持的团结有力的领导集体。

3、党支部书记按时参加党总支召开的支部书记例会,经常反映问题、参与讨论与交流,及时传达党总支的有关决定和工作安排。

4、支委会成员党性强,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不以职权和工作之便谋取私利,学习、科研、生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三)、考核格次

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四)、考核方法:

由支部根据党员平时参加活动记载情况及党员个人的总结汇报,给党员定格。对考核为不合格的党员,支部要报上级党组织审查结果通报党员本人,对离退休党员违法违纪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处理。

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方法,也是从严治党,提高党员素质的重要措施,根据中央和上级党委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按照中央(1988)13号文件的要求,坚持每年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

2、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以支部为单位进行,以部书记要亲自抓。

3、结合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中采取"评两头、带中间"的做法,重点抓好学习教育、自我评议、民主评议、组织考察、表彰先进、处理不合格党员五个环节,确保评议质量。

4、把思想教育贯穿整个民主评议的全过程,认真对照党章、准则的有关规定和中央(1988)13号文件规定的五个方面的评议内容进行自评、互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一般党员,着重评议其党性觉悟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对中层以上党员领导干部,除按上述规定的内容评议外,还要按省委关于"领导当楷模的要求,着重评议其政治思想、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廉洁自律和关心群众等情况。

上一篇:资产收购典型案例下一篇:矛盾论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