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主体责任工作汇报

2022-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过工作汇报,上级能迅速掌握下级的工作完成情况,遇到的障碍,以及需要的支持。同时,汇报也是下级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工作汇报,那么工作汇报要如何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落实主体责任工作汇报》,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落实主体责任工作汇报

落实好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做好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

摘 要:分析当前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和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要求,通过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为企业的高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落实五到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科技支撑;应急效能;以安全文化促安全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作为民生大事,纳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内容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红线意识逐渐成为焦点,近年来一系列发布的文件中,“首次”“第一”“最严”等词汇频频出现,201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安全生产文件;2020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领域最广的整治行动推动各级层层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2021年3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首次明确事故前严重安全违法行为、重大事故隐患未整改可直接刑事问责。结合近年来国内安全事故处理结果来看,国家对安全生产事故“零容忍”,“失职必追责,失职必惩戒”已成新常态。如何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员工福祉和企业发展大局。

一、我国安全生产发展概况及形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并从“十一五”规划开始专门设立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章节,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确立了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同时,我国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2012年发布了第一部《安全生产法》,2014年、2021年两次进行了修订,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也在持续深化,2000年我国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05 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管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8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撤销,成立应急管理部,整合了11个部门13项职能,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机制。

我国在安全生产规划、安全生产立法、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事故从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从历史最高峰2002年的107万余起、13万余人,降至2020年的3.8万余起、2.74万余人,按可比口径累计分别下降85.1%和70.9%;重特大事故从2001年的140起、2556人降到2020年的16起、262人,累计分别下降88.6%和89.7% [1]。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十四五” 开局之年, 建党100周年,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利益格局和国际关系深刻调整变化,国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各种风险和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加之互联网、自媒体广泛应用,安全生产事故可能破坏社会稳定,甚至在国际上在成恶劣影响,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1.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内涵

2014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2021年《安全生产法》修正案和《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中均明确了“要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企业是生产经营建设活动的市场主体,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大部分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企业领导不重视、安全管理薄弱等造成的,只有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把关,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2015年国家安监总局印发了《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的通知》(安监总办〔2015〕27号),归纳提炼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细化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内容。

2.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主要原因分析

(1)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

从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19年、2020年生产安全事故十大典型案例来看,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背后均有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的原因,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出,事故企业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安全红线意识不强,没有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重生产轻安全,无视安全生产法规,违法违规甚至非法生产,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根源性问题。

(2)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健全

从国内众多安全生产事故调查报告来看,大部分事故单位尚未建立起“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责任未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具体表现为:安全生产责任未覆盖到所有全员、所有岗位,如缺少董事长、党组织书记以及工会主席等岗位安全职责,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职责不完整或缺乏针对性;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未担任企业安委会主任,未定期主持安委会会议;未将安全生产事项纳入党组织会议议题;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保证体系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未按规定成立安全生产管理的机构或配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国家法规文件缺乏衔接,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等专项工作责任容易被忽视;未定期识别国家法规文件,并更新企业标准,造成企业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等。

(3)安全生产人员履职不力

对国内典型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事故单位安全生产人员履职不到,在“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施工现场违法分包、以包代管,安全管理混乱;安全管理人员、特种设备人员未持证上岗;未保证安全投入,积极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未做到“三同时”;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与实际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未做到“写我所做”;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存在层层衰减现象,未做到“一以贯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运转不畅,安全检查、安全教育培训等流于形式;安全风险排查管控不全面、不深入、不扎实,关键风险未辨识,风险控制措施不具体、无针对性;安全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够,应付式的排查隐患,机械式的整改隐患,工作浮在表面,存在屡查屡改屡犯情况,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未得到及时消除。

三、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方法

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要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形成“1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安全生产诚信承诺书)+3报告(安全风险报告、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履职尽责报告)+4清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日常安全工作清单、安全工作考核清单)”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机制,把安全生产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以清单形式固化下来,将责任和工作要求落实到每个部门、岗位,进一步明析责任,规范管理,减少工作失误和推诿扯皮,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使安全生产全过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 ,建立起“责任制+主动报告制+清单制”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体系。

(2)围绕“五落实、五到位”抓责任落实

企业要把“落实党政同责要求、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安全管理力量、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作为企业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和义务底线。同时,要按照“五同时”要求,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组织管理环节中去,在生产过程中抓责任落实。

(3)全面开展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是维持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抓手,按照“依从法规原则”(安全管理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要求)、“风险预控原则”(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任何事故都可以避免)、“持续改进原则”(按照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四个环节,实行动态管理,每年修订)、“全员参与原则”(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体系建设过程),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覆盖安全生产各环节的安全管理标准、规程、制度和流程,组织全员培训,使全员掌握管理规定,安全管理部门(监督体系)负责检查、评价、督促生产部门(保证体系)安全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使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高效、规范和有序运转,保障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4)强化安全科技支撑

安全管理涉及专业、部门多,管理难度大;作业项目点多、面广,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做到全过程、全覆盖监督;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两张皮”情况仍然存在;安全工作计划工作质量不高,安全管理过程、结果资料分散,纸质材料多;信息报送工作多,整理、归档、统计耗时多等问题是传统安全管理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依托安全科技,研发智能安全帽、不安全行为智能识别系统、智能五防、巡检机器人、三维风险隐患地图、人员定位与电子围栏、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系统等,科技兴安,着力解决传统安全管理的难点,提高安全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本质安全,切实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5)提高应急效能

应急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防线,如何做到“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常备不懈”,企业要充分调查应急资源、开展全方位的风险评估,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应急管理体系,围绕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方面开展应急能力建设,包括组织机构、应急队伍、应急装备与物资、应急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监测预警装置、应急装备与物质配备、应急指挥中心等内容,与地方政府、医院、消防等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互保机制,按规定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强化应急准备,定期开展应急能力评估,实现评估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6)以安全文化促安全

国家能源局2020年发布了《电力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强化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提升防范能力、养成安全习惯为目标,创新载体、注重实效,推动构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电力行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引领作用,全力打造和谐守规的电力安全文化。从哲学上讲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企业员工所形成的安全共识和行为准则,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实力。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境,对人的觀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引导员工激发内在动力,提高安全素质,自觉遵章守纪,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的大团队精神,形成凝聚力,共同保障安全的和谐氛围,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四、结语

落实好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要围绕“五落实、五到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工作中突出抓好落实,压紧压实各级的安全生产责任。同时,通过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科技创新和应急能力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等载体,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齐丽辉.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个必须落实”[J].吉林劳动保护,2019(6):11-12.

[2]陈来红.浅谈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有效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4):204.

作者简介:赵森林(1986-),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工程师,从事水电站综合及安全管理工作。

(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51)

作者:赵森林

第2篇:依法治理环境 落实责任主体 努力开拓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新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杰在全区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培训班的讲话

今天我们举办这次培训班,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以及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技术规范》等系列文件刚刚颁布实施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为全面贯彻实施《治理办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治理办法》及配套文件等机关制度的培训,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全面推进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对于这次培训班,厅党组高度重视,我们要严格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212号主席令的要求,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地质环境治理监督检查,要有牢固的环境底线思维,确保地质环境治理不出问题,要运用发展思维,把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国开展全面进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国家将会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和治理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期望和自治区提出要把内蒙古自治区建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自治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自治区地靠华北、东北等重要经济区,还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区位特殊,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成为焦点问题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是矿业大省区,矿山地质环境是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和自治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协调处理好矿业开发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落实资源环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政策,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自治区地质环境的基本现状。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繁多,能源及重要矿产优势明显。随着矿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矿山环境问题愈来愈多,恢复治理难度也将越来越大。截至目前,全区采矿权面积6,205平方公里,矿山生产破坏面积1,829平方公里,未治理面积1,322平方公里,固体废弃物累计积存量为151.19x104万吨,其中废石(土)140.99x104万吨,煤矸石为6.91×104万吨,尾矿为3.29×104万吨,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地下水均衡面积820km2。全区历史遗留需治理面积450平方公里;中央及自治区财政累计治理174.96平方公里。从矿生产破坏面积与治理面积比较看,据统计,2012-2014年生产矿山破坏面积691平方公里,相应治理面积分别为283平方公里。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做的工作。2008年8月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发布实施以来,2013年重新修订了保证金管理办法,今年又以政府令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办法的法律地位在不断提升,为自治区新建、生产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生产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全区绝大多数生产矿山能按有关规定主动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大部分矿山企业也逐步从构建和谐矿山、绿色矿山的高度出发,积极履行治理与恢复义务,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矿山企业基本能够认真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在排土场边坡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防尘抑尘、植被恢复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区共有生产矿山(有效矿权)4,652家,闭坑矿山686家。已编制评审治理方案的矿山数4,574家,治理方案编制率为98.3%,已编制评审分期治理方案的矿山数1,505家,分期治理方案制率为32.4%,已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的矿山4,590家,缴存率为98.6%,共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额279,741.8161万元,返还保证金矿山数201家,返还保证金额11,351.6633万元,结转保证金矿山数751家,结转保证金额47,515.6202万元,分期治理验收矿山1,248家,累积验收治理面积245.1912km2,累积治理投资金额8.6亿元。

在全区历史遗留和无主闭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根据十二五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的资料,全区累计占用破坏土地面积535.25km2。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治理315.87km2。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中央及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31.45亿元(中央财政8.16亿,自治区财政23.29亿),实施各类地质环境项目531个。其中,矿山环境治理项目309个,设计治理面积312.40平方公里,到目前已验收192个,累计治理面积181.20平方公里。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治理区内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促进矿山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等城市周边地区,大雁、宝日希勒、石拐、霍林河、乌海等多年的老矿区以及京藏高速公路、国道110、国道207等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极大改善了公路两侧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周边的人居环境,使公路真正成为繁荣地方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实现了治理与开发并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地质遗迹项目安排,也有力地支持了地质公园建设和地方旅游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治区矿产资源经历了10年的高强度开发期,由此而产生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需一段时期进行消化,虽然近三年我们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力度,所取得了一定成效,每年扣除矿山治理因素纯破坏面积在不断下降,但破坏面积仍然大于治理面积,未形成基本平衡的局面。另外,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根本治理,因违法开采所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问题还不断增加,矿区群众与矿山企业产生的利益矛盾也容易聚焦到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上,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压力十分巨大。主观上有矿权人地质环境治理的意识薄弱,履行谁破坏谁治理法定义务不强,有政府对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重点程度不够,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客观上有当前全国矿业经济下滑严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原因。从全区层面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前几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而逐渐突显,一些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认识不够,“重开发、轻保护,重开采、轻治理”的理念较为严重,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一些矿山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矿山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对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治理,更缺乏治理的主动性。部分生产矿山企业对实行保证金制度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认为缴了治理保证金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就是政府的事了,没有认识到,边开采边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应是矿山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进行治理。部分生产矿山首期治理工作不到位,甚至未进行治理。

二是原有保证金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力度持续加大,矿业开发过程中,需规范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影响程度和范围逐步加深,在原来保证金管理办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实际情况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如:“部分矿山企业只缴存不治理”“生产矿山治理工程验收程序和标准不具体,可操作性差”“生产矿山环境治理监管力度不大”“边生产、边治理执行不到位”“露天矿山保证金缴存额偏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编制、评审、备案相关规定已不适应当前政策”等问题。这些也是这次自治区治理办法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是各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进展不平衡。从2015年第一季度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统计来看,全区各盟市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情况相差较大。总体上,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满洲里、二连浩特市执行比较好,特别是推进分期治理进展比较快的有:通辽市、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

二、《治理办法》的主要特点

为适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原有保证金制度存在的不足,全面推进地质环境治理各项工作。在目前缺乏上位法的条件下,通过一年多的时间,调研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并以政府令出台,在全国还是第一家,走到了全国前列。以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令形式出台,是继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出台后,全国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规章。不仅提高了保证金制度及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法律地位,而且还以自治区规章的方式将其固定下来,有利于旗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更好地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督促矿山企业有效实施治理。这部办法,从原有的单一的保证管理办法扩展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内容拓展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山土地复垦工作。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主体、监管主体进一步明确,监督手段进一步加强。办法规定了旗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年度检查、专项核查、执法监察等形式,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采取的措施、应当在门户网站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和电子数据进行档案存储与管理等一系列监督管理措施。

二是将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土地复垦方案以及地灾评估全面融合在一起,今后凡是自治区、盟市发证的采矿权仅编制一个方案即可。同时提高了露天矿保证金执行标准,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倍。进一步明确了分期治理方案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制定了鼓励分期治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督促矿山企业履边开采边治理的义务。

三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最大程度上引用了《土地复垦条例》的相关罚则,执法手段进一步加强。明确规定了矿山企业不编制治理方案、不缴纳保证金、不进行治理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处罚。突出规定了采矿权人应当在矿山开采前首先对拟损毁的耕地、林地、牧草地进行表土剥离并单独存放,剥离的表土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特别是将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的矿山企业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列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诚信档案黑名单,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资源共享,确保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几点要求

(一)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各盟市、旗县(区)国土资源局要加大《办法》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对矿权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依法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企业存储保证金的措施,约束矿山企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落实党的十八报告精神,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效纳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实绩考核体系。

(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制度,重点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分期治理。各盟市、旗县国土资源局要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的落实工作,一是在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分期治理方案中,盟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严格方案评审程序,将矿山地质环境分期治理工作当作重点来抓,明确生产矿山每个治理期的治理目标和任务,要及时验收,不留问题,矿山企业不能把本期治理内容滚动到下一期治理,本期的治理内容必须本期完成。二是盟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与矿山企业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依法缴存保证金,盟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保证金缴存台账、保证金往来账和保证金管理制度,并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上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季度、年度执行情况。三是矿山企业要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列入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实施边生产、边恢复治理,采区关闭或矿山闭坑,应及时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未按规定实现全面治理的闭坑矿山,采矿权管理机关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四是通过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督责任制和年度检查制度,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纳入矿政管理执法检查范围,依法实行矿山企业地质环境治理结果与矿业权、采矿临时用地审批挂钩等相关措施,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责任机制。

(三)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管。各地要督促矿山企业按规定提取存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履行治理义务。要在主动帮助国有重点矿山企业解决历史遗留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督促他们按要求进行治理和提取保证金。通过签订责任状,明确矿山企业的责任义务,并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提出治理计划,监督落实,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底有验收。要做到有专职人员、专门部门负责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要像抓安全生产一样抓,促进矿山企业自觉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社会责任和义务,达到生产矿山在开采期间按时完成每期治理任务。

对拒不履行义务的矿山,要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必要时与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相挂钩。对在治理周期不能够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的开采企业,依法责令限期治理。

(四)全力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工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涉及资源开发、生态重建、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众多领域,要认真吸取腾格里污染事件教训,高度重视社会和媒体关注的地质环境问题,对私挖乱采、滥采乱挖等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重典整治。一是理清职能范围和权责界线,准确界定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职责,对属于国土资源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不推不靠,要主动担当。同时,国土资源部门内部也要按照“遵循规律、提高效率、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二是要切实提高矿山年检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矿山年检内容,强化矿山年检权威,确保矿山年检效果。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监督、检查与矿政管理执法监察的衔接机制。三是旗县(区)国土资源部门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日常监管部门,今后要重点强化旗县(区)国土资源部门在地质环境监管上的职能和作用,在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监管的同时,还要做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地质环境工作,要做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监管。四是要强化地质环境重大项目实施,推进与盟市项目、资金挂钩,实行以奖代投、以奖代补以及加强两权价款投入等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全年要实现全口径投入治理资金15亿元,治理面积不低于140平方公里的目标,逐步实现破坏与治理相平衡。

(五)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指标体系。今年,自治区常委组织部已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希望你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监督管理,尽职尽责,同时抓好生产矿山和历史遗留无主矿山治理工作,努力提高本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治理率,使本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有根本性改善。

(六)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汛期已到,各地要针对以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汛期各项责任措施。一是要拟订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这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要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是生命线。针对重要的地灾隐患,提出防范措施提供给政府或有关部门,由政府来组织实施。二是汛期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主要是排查、巡查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公路、铁路、旅游点、学校、村庄人口密集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并加强预警。地灾防治要严防死守,要避免群死群伤,地灾造成伤亡的是有责任的,所以务请大家高度重视,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地都要有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每五年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修改完善,每年要排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每月要及时上报地质灾害报表。四是建设工程需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目前备案虽然取消了,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审查没有取,各地是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严审查地下开采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方案,要求企业对采空区产生的地质灾害提出明确的监测与治理方案,完善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大矿山企业采空区治理工作的监管力度,明确责任人并建立矿山档案,全面落实采空区治理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治理办法》已于5月1日执行,厅里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已经印发实施。在座的是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中坚力量,是具体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我们请的主讲老师都是主笔办法及配套文件的起草者,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希望大家认真参加培训和相互交流互动,真正学习领会到办法的精髓和具体操作办法,回去后向单位的主要领导汇报有关情况,并在工作中不折不扣的落实。

第3篇: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主体责任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全国畜牧总站、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其他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切实落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主体责任,推进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与大数据平台构建等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压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主体责任

(一)坚持科学布局。健全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施国家和省级两级管理,是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以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为抓手,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与保护机制。

(二)强化分类分级管理。农业农村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工作,保护单位确定应当符合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总体规划布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分别设立农业农村部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作为牵头组织实施单位,分别负责国家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工作。申请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按照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实施方案,向所在地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初审、牵头组织实施单位组织专家评估后,由农业农村部公告确定并授牌;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申请材料直接提交至相关牵头组织实施单位。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的具体工作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分别牵头组织实施,按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资格验收与复查办法》办理(已公告的无需再确定)。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辖区内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指定牵头单位组织实施,并与各地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

(三)严格条件保障。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应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条件、专业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依法有序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收集、登记、保存、鉴定、评价等工作,能够提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持续稳定开展的经费保障。保护单位确定名称沿用种子法、畜牧法、渔业法及配套法规规定名称。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具有法人资格的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人兼任。根据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工,在全国一级农业生态区,择优设立国家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区域中心、分中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基因型高通量鉴定、功能基因深度发掘。保护單位总体布局、管理规定等由牵头组织实施单位提出,分别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渔业渔政管理局批准后公布。

(四)落实主体责任。各牵头组织实施单位要切实做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规划布局对申请单位进行审查。各保护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与保护目标任务相一致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分工,细化岗位责任,规范技术要求,完善档案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确保农业种质资源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交流顺畅、运转高效。

(五)规范管理考核。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估制度,强化绩效考核,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年度自评基础上,由牵头组织实施单位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的管理情况、运行情况与工作质量进行抽查与评估,形成年度工作报告报农业农村部。对管理混乱、运行不良、工作质量较差,或者造成资源丢失的予以摘牌处理,并追究有关机构和主要管理人员的责任,摘牌后3年内不得再次提出申请。

二、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

(六)建立分级登记制度。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实行统一身份信息管理,是保障农业种质资源安全、推进共享交流与创新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落实《意见》的重要任务。农业种质资源登记要坚持统分结合、分级分类、共享交流、推进利用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省级两级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制度。

(七)明确任务分工。农业农村部、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分别负责国家和省级保护单位的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分别牵头组织实施国家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登记工作,制定发布分物种登记细则。水产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实施。省级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由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指定的技术支撑单位牵头组织实施。

(八)规范登记要求。登记工作优先从国家和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等登记主体开展,逐步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其他登记主体延伸,力争3年内完成现有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要按照国家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实施方案要求,依据全国农业种质资源登记总则与分物种登记细则,对现有库存种质资源、创新种质、改良种质、携带新基因的优异种质、具有突出性状的优异种质,以及新收集、引进、鉴定、创制、汇交的种质资源等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保护单位、种质资源信息等,实现农业种质资源身份信息可查询可追溯,促进共享利用。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根据各地实际,及时组织制定省级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实施方案,有序开展登记工作。

(九)推进共享利用。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信息实时汇入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推进国家与省级之间、保护单位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与共享、查询。农业农村部、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分别定期发布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信息、公布可供利用的农业种质资源目录,相关单位免费交流共享利用。由公共财政科技项目支持形成的农业种质资源成果,要及时汇交相应登记平台,并依约定交流共享。对登记主体享有知识产权的创新种质、改良种质等,有关单位可通过签订种质资源共享交流协议等方式,依法进行交流交换与有条件共享利用。鼓励有条件的保护单位探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代储藏保管、代登记业务。

(十)强化责任落实。各登记主体要对登记资源的来源和真实性负责。对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登记记载事项出现错误、因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种质资源灭失的,要及时变更登记。对于提供非法或虚假信息登记的,予以撤销登记。要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专业培训,强化技术支撑,稳定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三、加快构建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

(十一)加快信息汇交。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是推进数字化动态监测、促进资源信息交流共享的重要手段。依托现有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信息化平台等,加快互通互联形成国家农业种质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与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相衔接。国家和省级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保护单位确定、资源信息汇交、共享利用、监管等信息统一纳入平台管理。

(十二)加强组织协调。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做好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使用、管理及培训等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指导督促保护单位配备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实时上传数据和信息,及时反馈、协助解决平台运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四、强化责任落实与指导

(十三)落实各方责任。要切实将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市县政府、保护单位等各方责任落到实处,健全督导调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纳入相关工作考核。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支持,加强沟通协调,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交流和共享利用的利益分享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动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显著提升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

(十四)强化责任考核。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主体多、领域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意见》落实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督导,对工作推进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不作为、乱作为造成资源流失、灭绝等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意见》有关要求,对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关农业大学,各省级农业科学院: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深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是科學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支撑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快联盟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联盟围绕农业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需求高质量发展和规范化运行,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推进联盟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业科技创新瞄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和工作创新。推进联盟建设,有利于把握农业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通过高效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和人才培养等重点需求,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人才强的通道,加速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撑。

(二)推进联盟建设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探索

联盟是在现有科技管理体制下,探索农业科技协同攻关的重大机制创新。大力推进联盟建设,有利于打破各专业、学科、区域和单位界限,形成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布局,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构建一流的学科和团队,建成有利于调动各主体积极性的共建共享共赢平台,最大限度激发涉农企业以及中央、省、地市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热情,加快解决事关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农业重大科技和产业问题。

(三)推进联盟建设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联盟通过创新任务牵引、资源共享、实体运维、市场驱动等机制,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通道,补上科技成果集成孵化、转移转化的短板,有利于加快解决科技与产业“两张皮”、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脱节等问题,促进科技、产业、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助力构建与农业科研特点和规律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相衔接、与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目标相匹配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重大需求和现代农业产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目标,坚持把联盟建设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激活各类创新要素,构建高效创新机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加快构建一批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有力带动全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产研深度融合,市场导向驱动。以产业问题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布局联盟创新链,以联盟实体化、一体化等方式集聚科研院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力量,形成全产业链、全要素、全过程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格局,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质量效益并重,主攻目标聚焦。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聚焦专业性、产业性、区域性重大关键问题,为产业或区域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着力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协同创新发展,多方齐力参与。充分发挥企业在联盟主攻目标、组织实施、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各环节的主导作用,充分依托科研院校源头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和人才智力支撑,积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成果推广应用,形成各方面支持、多学科协同、全链条联合的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加强引导激励,促进内生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专项投入的撬动效应和社会金融资本的拉动作用,在联盟内部积极推动落实放活机构、放活成果、放活人才等激励政策,引导科技人员在院校与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兼职兼薪,促进最新研发成果在联盟内部快速转移、优先转化,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机制,打造有利于联盟健康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总体目标。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方式绿色、各类要素集聚、机制创新鲜明、示范带动有力的联盟,基本形成层级分明、布局合理、梯次推进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力争联盟建设覆盖农业领域的各个专业、产业以及全国各生态区域,形成创新效率明显提升、产业带动效果显著、区域问题有效解决、协同机制运行高效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格局。

--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实现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相应产业集群的质量效益竞争力显著增强。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等区域农业重大问题的科技综合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并在不同农业生态区域、不同优势农产品生产区示范和推广,有效解决区域性重大产业科技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效率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农业科技文献和农业基础性科学数据等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资源和农业微生物资源等农业生物资源要素共享效率,全面实现联盟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单元及试验示范基地的共用共享。

三、重点任务

(一)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助力实现产业质量效益提升。集成熟化一批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的重大关键技术,瞄准优质农产品、绿色投入品、智能农机装备与智慧生产、现代渔业等领域,开展提质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形成一系列技术、产品、标准和品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联盟,助力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二)聚焦绿色发展难题,实现区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面向东北平原区、华北黄淮麥区、长江流域稻区、西北旱作区、华南热区及西南喀斯特区等不同生态区域的农业发展需求和生产问题,着力创建不同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加快构建区域重大问题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并进行定点示范与推广应用,实现区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打造共建共享平台,提升农业种质、信息、大数据等科技资源全国“一盘棋”的共建共享效率。鼓励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吸引科研院校优势团队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或实体化联合体。围绕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和共性难题,充分发挥联盟学科交叉、成果集成、人才集中的优势,提供“一体化”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四、联盟的建设与管理

(一)联盟分类。联盟实行分类建设与管理制度,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包括专业性联盟、产业性联盟和区域性联盟。

专业性联盟是指围绕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解决专业领域重大共性问题的创新联盟。产业性联盟是指解决重大产业发展问题、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创新联盟。区域性联盟是指通过协同解决区域重大关键问题,促进区域农业农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联盟,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组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开展协同攻关而成立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二)联盟创建。除政府部门外,凡承认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章程,认可联盟定位、职责及义务,并符合相应条件的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均可提出创建联盟的申请。

1.建设条件。(1)专业性联盟一般由中央或地方科研单位、涉农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牵头组建。牵头单位应在基础前沿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或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或在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方面具有深厚积累。(2)产业性联盟一般由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央或地方科研单位、涉农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牵头组建。牵头单位在研发投入、研发团队、条件平台及发明专利等方面,在全国具有显著优势,或在本产业领域具有领先的市场竞争优势、显著的品牌影响力或国际竞争力。(3)区域性联盟一般由中央或地方科研单位、涉农高校牵头组建。牵头单位应在我国主要农业生态或生产区域重大问题研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省级联盟以省级农业(农牧、农林)科学院、涉农高校牵头组建,重点解决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发展重大科技问题。

2.建设申请。(1)各拟组建联盟牵头单位严格对照建盟条件,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办公室(以下简称“联盟办”)提交联盟创建申请,通过联盟办形式审查后提交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秘书处审核。(2)通过审核的联盟与联盟办签订联盟创建协议后开展试运行。创建协议应有明确的创新任务、创新目标、创新团队、创新资金和考核机制,并提出核心任务评估指标。创建协议及相关材料须报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备案。(3)各联盟要建立有效的决策、咨询与执行机制,明确其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联盟执行机构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有关日常事务。(4)试运行期间的联盟,可使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名称和标识开展相关活动,但须严格遵守创建协议相关条款。

(三)联盟管理。联盟办按照创建协议,对各联盟的组织建设与运行管理进行监督考核。

1.联盟评估。(1)联盟办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据联盟章程和创建协议等,对各联盟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评估。(2)试运行联盟组建两年内须参加评估。评估结果分为认定、整改和退出三类,并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会审议。无故不参加评估的联盟将视为自动退出。(3)通过评估的联盟,由农业农村部发文予以认定,并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序列正式运行,可使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名称和标识开展相关活动。认定联盟原则上每三年评估一次,每年底须向联盟办提交建设运行进展报告。(4)经评估退出的联盟,不得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名义开展任何活动,不得使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名称和标识。(5)经评估需整改的联盟,一年后须参加下次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予以认定或退出。

2.联盟机制。(1)运行发展机制。联盟应根据其不同类型特点,以强化深度协同协作、提高共建共享效率、推进联盟实体化运行、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核心目标,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联盟高效运行机制。(2)利益保障机制。联盟协同创新产生的成果(技术、产品和模式等知识产权)应按照联盟章程或协议约定的权利归属、使用许可和收益分配办法执行,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3)开放合作机制。联盟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时吸纳新成员,定期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并将联盟通过协同攻关形成的各类成果向联盟外扩散。

五、保障和支持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农村部负责牵头统筹推进联盟建设工作,研究解决联盟建设中的重要事项,建立健全联盟建设各类管理规章制度。联盟牵头单位所在地方或单位要健全联盟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把联盟建设作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与本地本单位相关工作统筹推进。

(二)加强支持保障。鼓励联盟根据其定位与使命,通过牵头单位或主要依托单位联合申报、或成立实体化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科技专项支持,或承担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委托任务。引导和鼓励联盟内企业加大研发、孵化、推广投入力度,发挥主导作用,并吸引其他社会力量、金融资本共同参与联盟建设发展。

(三)加强典型引领。及时总结、积极推广联盟建设发展的新成效、新进展和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联盟建设发展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壮大一批联盟发展的新标杆、好样板,认真总结提升,加强观摩交流,广泛宣传推广,充分发挥联盟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带动产业或区域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等两部门《关于做好2020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财政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2020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为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各地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以畜禽粪污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为方向,聚焦生猪规模养殖场,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2020年,继续支持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下简称“整县推进项目”),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非畜牧大县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以下简称“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项目”)。整县推进项目要全面提升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兼顾畜禽粪肥田间贮存和利用设施建设,畅通粪肥还田利用渠道,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构建起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项目要突出重点区域和主要畜种,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建设适应粪污肥料化利用要求的设施装备,进一步扩大处理规模,提升处理水平,确保今年年底前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二、项目支持内容、条件和方式

整县推进项目今年安排剩余资金,按照既定实施方案支持规模养殖场和第三方处理主体开展建设。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项目按以下要求实施。

(一)支持内容。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项目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饮水、清粪、环境控制、臭气处理、厌氧发酵或密闭式贮存发酵以及堆(沤)肥设施建设,购置粪肥运输和施用机械设备,配套建设粪污输送管网、田间贮存池等。

(二)支持条件。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项目支持范围为未实施2017-2020年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的非畜牧大县,支持的养殖场應当具备以下条件:1.养殖场用地、环评等相关手续齐全,已在农业农村部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备案。2.能够按要求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准确记录粪污处理和利用情况。3.原则上按规定配套消纳用地或者签订粪污消纳协议,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4.项目实施后规模养殖场臭气得到有效控制,液体粪污实现密闭贮存和处理。为避免多头、重复安排资金,已实施2019-2020年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的养殖场不纳入支持范围。

(三)支持方式。各省要根据项目实施条件择优确定项目支持范围,按照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合理确定补助标准,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对2020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新建、改扩建给予一次性补助。

三、工作要求

各省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部门(以下简称“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要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0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农计财发〔2020〕3号)要求,切实加强协作配合,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工作。

(一)制定实施方案。省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要及时制定省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条件、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实施要求和监管措施等,于7月30日前报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整县推进项目县要切实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项目目标任务。个别单体项目确因客观原因无法落地的,要抓紧调整。调整后的实施方案要及时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备案。

(二)强化支持保障。要积极协调落实好沼气发电上网、生物天然气并入城市管网、用地用电等政策,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和运行提供支持保障。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形成粪肥还田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种养结合发展。要根据产地农业种植特点,组建粪污处理和粪肥还田专家组,积极探索完善还田技术规范。

(三)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属于约束性任务,项目补助资金不得统筹使用。推动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项目统筹衔接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四)加强绩效评估。省级财政、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任务清单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日常监管,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组织项目实施单位按要求填报项目进度,切实加强数据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全面、有效。

(五)注重宣传总结。各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政策宣传,为项目实施营造良好氛围。要因地制宜确定本地区主推模式,推动畜禽粪污低成本处理、就地就近还田利用。请各省于12月30日前将项目总结、整县推进典型模式报送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财政部农业司。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加快补上 “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去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业农村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今年又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投资降幅持续扩大,给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较大影响,也与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不相适应。为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施一批牵引性强、有利于生产消费“双升级”的现代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规模,健全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推动农业优结构、增后劲,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二、加快农业农村领域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整治田块,建设灌排设施、整修田间道路等工程,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建设质量,确保2020年完成8000万亩,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建设一批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大幅度提升果蔬预冷和肉类、水产品冷藏保鲜能力和冷链流通率,减少产后损失,保证产品品质。

(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加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农业重大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

(四)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强化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设施、应急防控和物资储备等工程建设。

(五)沿海现代渔港建设工程。鼓励沿海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相关公益性设施,打造一批渔港经济区。开展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序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因地制宜建设资源化处理设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體治理,建设一批适用的工程设施。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

(七)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研究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建设。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八)乡镇污水处理工程。优先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乡镇所在地,重点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等设施,提高乡镇污水处理水平。

(九)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工程建设,开展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十)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在完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任务基础上,有序推进撤并建制村等具备条件的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等通硬化路建设。

(十一)农村电网建设工程。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

三、多渠道加大农业农村投资力度

(一)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地方政府应通过一般债券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各地区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增加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符合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业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镇污水治理等领域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地方可按规定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有一定收益保障的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保障财政支农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强“三农”投入保障,优化支出结构,突出保障重点。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三农”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倾斜。扎实开展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优化涉农资金使用结构,继续按规定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重点项目。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重点支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增加就地就近就业岗位。

(三)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抓紧出台普惠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举措,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全面推行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依法合规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鼓励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鼓励开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模式,大力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贷、首贷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和主体,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农业农村部门要协助提供项目推介。切实发挥好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稳步做大政策性业务规模,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完善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完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试点政策,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

(四)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各地区要制定出台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导意见,加强指导和服务,明确支持的重点领域,细化落实用地、环评等具体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支持孵化型、成长型、创新型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实施一批PPP项目。积极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公司信用类债券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的发行。扩大公司信用类债券支持乡村振兴的规模,加大农业企业在公开市场股票发行支持力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作为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地区要抓紧出台扩大农业农村投资的政策措施,确保中央关于增加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落地落实。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协同配合,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主动推进。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指导各地区在2020年增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加大对农业农村项目的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做好农业农村领域项目专项债券发行有关工作。金融部门要依法合规加大对农业农村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农业农村、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业务培训指导,总结梳理典型模式,全力推动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二)严格督导考核。把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纳入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督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作为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制度,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提高对“三农”领域信贷风险的容忍度。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将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情况向国务院报告。

(三)扎實做好规划编制和项目储备。各地区要按照加快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要求,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抓紧制定修编农业农村领域重大工程项目专项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做好重大项目储备,高质量开展项目实施前期工作,扎实开展项目可行性论证,加快建立长短结合的项目储备库,及时推出符合标准要求的项目,选定合格的项目承接主体,支持项目及早实施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

(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规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规范行政执法,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涉农企业负担,有效保护各类投资主体合法权益,稳定投资信心,激发投资活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等要素改革,保障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改善农业农村投资环境,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和环境保障。

第4篇:区委书记落实巡察工作主体责任汇报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开展巡视巡察工作,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也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更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主要任务,聚焦政治监督重点,紧盯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三大问题”精准发力,扎实开展巡察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巡察工作主体责任

作为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我始终认真履行巡察第一责任人职责,主动谋划巡察工作,把巡察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常态化进行推进。一是高度重视,成立组织。先后成立了埇桥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五个巡察组,组建了由40名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组成的组长人才库和140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巡察人才库。将巡察工作纳入党委年度工作要点,书记专题会研究每轮巡察工作实施方案,听取巡察工作汇报,并对巡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构建区委承担主体责任、巡察机构具体组织实施、被巡察单位积极配合的各司其责又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章立制,夯实基础。推动建立领导机制,要求巡察工作细分责任、规范程序,明确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巡察办职能职责、工作规则和议事程序。推动建立学习机制,要求区委中心组和书记专题会、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巡察办巡察组全体工作人员会议把各级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新部署、新精神、新制度列入学习内容,及时传达学习。推动建立工作机制,要求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级巡视巡察文件精神,及时修订区委巡察工作规划、全覆盖工作方案,完善了巡察工作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三是强化培训,打造队伍。要求全体巡察干部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的同时,也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在区委巡察办统一培训的基础上,每轮巡察启动时就巡察工作原则和要求、对象和内容、方式和程序及被巡察单位的主要职能等进行再培训、再梳理、再强调,筑牢政策基础,促使每个巡察干部练就一身“硬功夫”。

二、丰富巡察形式,打通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作为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我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担负起履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巡察政治监督和政治导向作用,确保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落实。坚持全面巡察,践行“两个维护”。巡察全覆盖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定动作,也是一届任期内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自2016年启动巡察工作以来,埇桥区先后开展了十四轮常规巡察,共巡察全覆盖单位405个,覆盖率达到84%。紧紧围绕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严格查办问题线索,得到了基层群众的认可。聚焦扶贫领域,巡察发力基层。按照省委对巡视巡察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的工作要求,配合市委开展了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完成对25个乡镇74个贫困村巡察全覆盖,对移交问题线索,纪检监察机关以“零容忍”和“无禁区”的态度,积极运用“四种形态”优先查办,有力维护贫困户的切身利益。打好“组合拳”,推动巡察高质量。对个别巡察整改工作不力、领导干部思想不重视单位开展巡察“回头看”,对重点人重点问题开展“点穴式”巡察。

三、提升巡察效果,推深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作为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我始终把巡察整改作为推动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确保巡察发现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一是建立清单,销号管理。要求被巡察单位坚持问题导向,以反馈意见为切入口和突破口,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措施清单,坚持一个问题一套方案,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巩固一个,实行“全程挂单整改制”,坚决做到问题不整改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二是分类处置,压实责任。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严格按照“四种形态”分类处置。纪检监察机关对巡察移交的问题线索优先办理、重点查处、快查快结;

组织部门对巡察发现党建、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三是点面结合,举一反三。整改工作中强化举一反三,认真梳理反馈问题台账,列出“共性问题清单”,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对照整改、未巡先改,以点带面放大延伸巡察效应。同时对于重点整改任务,通过发函交办、及时催办、实地促办、挂牌督办等方式推动整改落实。坚持问题整改到哪里,制度就跟进到哪里,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问题的漏洞。

四、稳步扎实推进,高质量完成巡察全覆盖

下一步,区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巡察高质量全覆盖。年内计划开展3轮常规巡察,完成九届区委巡察全覆盖。聚焦基层重点领域开展专项巡察、适时开展巡察“回头看”,坚持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健全巡察与组织、审计、司法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提升监督实效。积极结合省、市委巡察机构的培训计划,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各级巡视巡察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巡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尽快配齐配强巡察专职力量,健全完善巡察整改督查机制,深化与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整改日常监督协作,推动巡察整改日常监督落实落细。

第5篇:区委书记落实巡察工作主体责任汇报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开展巡视巡察工作,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也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更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主要任务,聚焦政治监督重点,紧盯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三大问题”精准发力,扎实开展巡察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巡察工作主体责任

作为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我始终认真履行巡察第一责任人职责,主动谋划巡察工作,把巡察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常态化进行推进。一是高度重视,成立组织。先后成立了埇桥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五个巡察组,组建了由40名经验丰富的科级干部组成的组长人才库和140名业务骨干组成的巡察人才库。将巡察工作纳入党委工作要点,书记专题会研究每轮巡察工作实施方案,听取巡察工作汇报,并对巡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构建区委承担主体责任、巡察机构具体组织实施、被巡察单位积极配合的各司其责又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章立制,夯实基础。推动建立领导机制,要求巡察工作细分责任、规范程序,明确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巡察办职能职责、工作规则和议事程序。推动建立学习机制,要求区委中心组和书记专题会、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巡察办巡察组全体工作人员会议把各级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新部署、新精神、新制度列入学习内容,及时传达学习。推动建立工作机制,要求巡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级巡视巡察文件精神,及时修订区委巡察工作规划、全覆盖工作方案,完善了巡察工作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文件。

三是强化培训,打造队伍。

要求全体巡察干部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的同时,也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在区委巡察办统一培训的基础上,每轮巡察启动时就巡察工作原则和要求、对象和内容、方式和程序及被巡察单位的主要职能等进行再培训、再梳理、再强调,筑牢政策基础,促使每个巡察干部练就一身“硬功夫”。

二、丰富巡察形式,打通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作为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我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担负起履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巡察政治监督和政治导向作用,确保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落实。坚持全面巡察,践行“两个维护”。巡察全覆盖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定动作,也是一届任期内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自2016年启动巡察工作以来,埇桥区先后开展了十四轮常规巡察,共巡察全覆盖单位405个,覆盖率达到84%。紧紧围绕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推动解决问题、严格查办问题线索,得到了基层群众的认可。聚焦扶贫领域,巡察发力基层。按照省委对巡视巡察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的工作要求,配合市委开展了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完成对

25个乡镇74个贫困村巡察全覆盖,对移交问题线索,纪检监察机关以“零容忍”和“无禁区”的态度,积极运用“四种形态”优先查办,有力维护贫困户的切身利益。打好“组合拳”,推动巡察高质量。对个别巡察整改工作不力、领导干部思想不重视单位开展巡察“回头看”,对重点人重点问题开展“点穴式”巡察。

三、提升巡察效果,推深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作为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我始终把巡察整改作为推动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确保巡察发现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一是建立清单,销号管理。要求被巡察单位坚持问题导向,以反馈意见为切入口和突破口,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措施清单,坚持一个问题一套方案,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巩固一个,实行“全程挂单整改制”,坚决做到问题不整改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二是分类处置,压实责任。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严格按照“四种形态”分类处置。纪检监察机关对巡察移交的问题线索优先办理、重点查处、快查快结;组织部门对巡察发现党建、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三是点面结合,举一反三。整改工作中强化举一反三,认真梳理反馈问题台账,列出“共性问题清单”,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对照整改、未巡先改,以点带面放大延伸巡察效应。同时对于重点整改任务,通过发函交办、及时催办、实地促办、挂牌督办等方式推动整改落实。坚持问题整改到哪里,制度就跟进到哪里,从体制

机制上堵塞滋生问题的漏洞。

四、稳步扎实推进,高质量完成巡察全覆盖

下一步,区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巡察高质量全覆盖。年内计划开展3轮常规巡察,完成九届区委巡察全覆盖。聚焦基层重点领域开展专项巡察、适时开展巡察“回头看”,坚持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健全巡察与组织、审计、司法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提升监督实效。积极结合省、市委巡察机构的培训计划,组织业务骨干参加各级巡视巡察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巡察人员的业务素质。尽快配齐配强巡察专职力量,健全完善巡察整改督查机制,深化与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整改日常监督协作,推动巡察整改日常监督落实落细。

第6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落实情况汇报

尊敬的XX部长:

对照此次会议的要求,我从五个方面,就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落实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责任

“牛鼻子”,清醒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每月1次中心组学习,每周1次“周五集中学习日”,通过经常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二是坚持全局谋划,整体统筹推进。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年初就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党建形势分析会就基层党建工作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研究制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领导班子和镇级各办公室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分工责任制》,将工作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带头讲党课,带头作出廉洁承诺,带头严抓严管干部。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抓好责任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制定实施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主体责任清单,细化量化各支部书记责任清单,层层开展承诺公示,形成全覆盖、立体式的责任监管体系。创新责任督查机制,健全完善日常约谈、提醒提示、责任追究、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抓住主体责任这个

一、牢记职责使命,强化政治担当,从严落实主体情况通报、检查考核制度,对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全程跟踪、实时反馈,保障责任落实到底。

二、加强党内监督,严明纪律规矩,全面从严管党治党

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督促大家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以“党建+服务”、“党建+文化”、“党建+基地”、“党建+产业”为载体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从严开展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严格执行党建工作责任制,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带头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带头联系指导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二是严明党的纪律规矩。严格执行《党章》《准则》《条例》,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生活等“六大纪律”。突出对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区委重要会议精神的监督检查,确保不打折扣、不贪污会议精神;重点加强对“河长制”、精准扶贫、民生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累计开展监督督查23次。围绕全面从严治党7个领域19个方面进行制度完善,扎紧制度“笼子”。三是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完善干部平时考核和村社区年度考核的实施办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围绕党委议事规则、机关日常管理等方面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三、注重作风培育,深化正风肃纪,持续优化政治生态

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履行主体责任的重大政治任务,推动党风政风全面好转。一是突出监督重点,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制定《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四风”的工作方案》、《整治“踢皮球”“中梗阻”开展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的工作方案》,紧盯重点人群、重要节点和重要领域,完善领导干部、纪检干部廉政档案录入工作,廉政备案11次,有效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二是突出作风转变,激发干事创业激情。着力在“转”字上作文章、下功夫,封存政府接待用酒;对2017年单票在1000元以上的生活费发票逐一清理核实,开展作风专项督查12次,约谈6人;配合区纪委处置违反“四风”类信访件一件,在党委会上通报1人,提醒谈话1人。三是突出重点领域,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围绕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资金项目改造等惠民惠农领域项目实行备案制,备案项目3个、惠农资金53万,抽查项目4个。四是围绕中心工作,对山坪塘、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不再直接参与,而是对监督的再监督。四是突出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积极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置问题线索5件,立案查处1件,给予留党察看处分2人,问责1人。

四、加强教育防控,深化源头治理,筑牢廉洁从政防线

结合当前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履职尽责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一是加强干部党性教育。在机关设立党建文化墙,党建文化板块,党风廉政建设和法治文化广场,营造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建氛围,干部精气神得到明显提高。先后举办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党课8场、领导班子按照区委组织统一安排参加集中轮训8人次,机关、村社干部轮训班4期。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学习警示教育基地,接受廉政教育。二是加强干部素质培训教育。采取“集中学+集中测”的方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先后在组织村社区书记业务培训班、青年干部写作培训班、党的基本理论测试,提升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三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预防。充分利用节假日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廉政教育和廉政提醒活动,组织学习典型案件15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问题9期,“四风”和腐败典型问题6期;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打铁还需自身硬》等警示教育片,加大震慑效应。

五、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狠抓当前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民生实事。以党建工作为统揽,按照“党建+”的工作思路,抓好群众工作。完成场镇“白改黑”、人行地砖、栏杆、太阳能路灯、社区文化广场等工程,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打好攻坚战。特别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在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注重环境保护,产业支撑,乡土文化内涵,农民增收致富等问题,推进“河长制”,同时配合抓好货运机场前期工作。

中共委员会

2017年12月13日

第7篇:落实主体责任汇报总结

做到“四个到位”落实主体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落实主体责任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责任、政治任务,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扛稳抓牢做实,关键是在思想认识上“明责”,在制度设计上“定责”,在推动落实上“尽责”,在保证实效上“问责”,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提高思想认识,“明责”到位。只有明责知责,才能履责尽责。否则,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反腐倡廉、管党治党只能是一句空话。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或部门党委(党组)重视责任落实,领导有力、工作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就好;责任落实不力,不正之风就会滋长蔓延,腐败案件就会多发频发。党委(党组)书记必须始终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充分认识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是失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渎职”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自查自纠,任何时候都不含糊、不动摇、不懈怠,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完善制度机制,“定责”到位。责任不定,落实不力。落实好主体责任,需要抓好建章立制,使责任明确具体地落实到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身上,使每个责任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责任所系、任务所在,推不掉、脱不了,避免主体责任虚化空转。将责任硬化,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度,具体化、规范化指标内容,使责任书成为履行主体责任的考核依据、落实主体责任硬约束。将分工精细化,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制度,结合工作实际,每年明确第一责任人职责和每个领导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并予以公开公示,作为领导班子履行主体责任的公开承诺。将管理常态化,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的督导巡察、考核检查制度,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发现问题,突出整改落实,保证主体责任落地生根。

全面推进落实,“尽责”到位。落实主体责任贵在行动,重在担当。去年,中央通过约谈督促、报告工作、严肃问责等方式,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形成全党动手一起抓、人民群众共参与的生动局面,为各级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作出了示范,提供了遵循。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巩固成果,推动地市一级和国有企业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把管事与管人、抓经济发展与抓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发展延伸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委(党组)书记应当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和第一责任人职责,既挂帅又出征,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不当“老好人”,不做“太平官”,敢于动真碰硬,真正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班子成员应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干部群众负责的态度,抓好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带头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发挥好表率示范作用。强化教育监督,开展理想信念和党风廉政教育,开展廉政约谈、提醒等活动,及时拉袖子、咬耳朵,加强班子成员之间和对重要岗位、重点部门党员干部的监督,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及廉政风险防控等工作。强化督促指导,组织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述责述廉并接受评议,严格按照要求报告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旗帜鲜明地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纪履行职责,为纪检监察机关从严执纪排除阻力、撑腰壮胆。

严肃责任追究,“问责”到位。责任追究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关键。如果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或者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只有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才能使责任主体感到反腐败不抓不行,抓得不严出了问题更不行。近年来,中央查处通报了一批落实主体责任不力的案件,并要求今年开始,尤其要突出问责,坚持“一案双查”,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充分彰显了中央狠抓责任落实的坚定决心。我们必须克服对领导干部姑息迁就、照顾情面的思想,将及时问责作为促进干部健康成长的矫正手段;必须改正对集体责任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问责方式,无论是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都要一追到底,依纪依法作出处理,做到承诺掷地有声,责任追究到位。将“两个责任”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到位,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典型问题定期通报制度,问责一个,警醒一片,释放从严问责、法纪无情的强烈信号,让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真正担当好、落实好应尽之责。

第8篇: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汇报

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汇报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纪委的关心指导下,水务局党组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题责任为抓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班子成员齐抓共管、纪委协调督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组领导班子集体责任的落实情况

一是抓认识。局党组认真组织学习中纪委和省、市纪委会议精神,不断增强落实党组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开展了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 召开了全局党员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是抓领导。局党组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与下属签订《党风廉政目标管理责任书》11份,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对作风建设、惠民政策督查、领导干部警示教育等重要工作亲自部署,对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

三是抓制度。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包责任,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包党总支、包企业、包股室,并将任务分解到有关领导干部及科室、部门,每项工作都明确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和责人部门,做到每项工作有责任领导、有具体责任人。与此同时,局党组还建立健全了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10多项规章制度。

四是抓干部。严格遵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家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县委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以班子成员和纪检组组成选拔任用监督领导小组,从建议人选的资格审查到党组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等全过程,认真监督检查,确保干部选拔使用工作做到公平、公正、透明,有效预防了干部任用工作中不正之风,完善了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五是抓整改。以作风整顿活动为契机,聚焦“为官不为”问题,开展“一问责八清理”专项治理活动。公务接待方面,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接待标准,工作日内严禁饮酒,局纪检组加大查处力度,凡发现工作日内饮酒现象的,从严从重处理。 公车私用治理方面。我局在元旦、春节期间按规定将公车停放在局机关,不存在公车私用的现象。办公用房清理方面。严格按规定使用办公房,干部无超标使用行为和现象。

六是抓督导。成立了督查工作组,由纪检组、办公室、财务股、工程股、执法大队等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督促局党组各项工作的实施与落实。

二、本人“一岗双责”责任落实情况

一是明确职责,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党组书记是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局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做到与其它重要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认真落实“四个亲自”要求,坚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

二是分解责任,严明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班子成员分工,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将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细化分解,靠实廉政责任,明确要求各股室站所做好责任的二次分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分解体系,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三是抓好关键环节,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第一,通过群众推荐、民主测评和工作考评,培植树立典型,并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号召党员干部向典型看齐,积极营造爱岗敬业、廉洁勤政的工作氛围,保证各项工作增效提速。第二,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机关干部选拔使用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第三,进一步强化对干部的监管,着力整治干部出现的工作懒政怠政、不作为、侵占和挪用资金等问题,通过明查暗访、群众举报等途径,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为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严于律己,当好廉政表率。作为局党组书记,我坚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带头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准则》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严格遵守用车、住房、公务接待等方面有关规定,主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做到艰苦奋斗、克已奉公、廉洁自律。工作生活中经常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时常提醒自己要经得起考验、抵得住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教育和管理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没有借助本人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较好地塑造了求真务实、勤勉从政、廉洁奉公的形象。

我局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氛围不够浓厚;二是制度落实不够好,存在重制度建设轻落实的现象;三是个别干部和个别股室认识还不到位,抓落实的力度不够。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县纪委的工作部署,以实现干部清正、政治清明为目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为发展枣强水利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纪律保障。

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党支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牢固树立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政治责任意识,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为重点推进作风建设,完善惩防体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廉政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人社事业的发展。

一、强化自觉意识,落实支部主体责任

支部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中共翁源县委关于印发的通知》,不断强化支部领导班子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把手负总责,班子其他成员承担职责范围内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领导责任,制定责任清单落实“一岗双责”,明确责任分工,齐抓共管。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总结。多次召开党风廉政专题研讨会,不定期听取党风廉政工作情况汇报,坚持党政班子成员内部开展谈心谈话,与干部职工进行诫勉谈话,组织开展党风廉政专题活动,贯彻落实风险排查工作,排查廉政风险隐患,推进工作落实。

以“三严三实”为标尺,围绕理想信念动摇、修身立德不严,查权力观不正、为民用权不严,精神状态不佳、推动发展不力,担当意识强不强、干事创业实不实,自我约束不严、为官做人不实五个方面开展自查自纠,并在自查的基础上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参与的恳谈会,在恳谈会上就本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查摆,就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党员干部围绕自身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开诚布公,深入查摆,剖析原因,提出对策,进一步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增强对党忠诚、对人社工作负责的使命感。

根据自查自纠的情况及面向机关单位、服务对象征集的意见建议,党支部领导班子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党章等党内规则制度、党的纪律、国家法律、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指示,联系班子和个人事迹深入查摆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将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表现情况纳入民主生活会重要内容,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班子成员受到了一次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严格干部管理,加强作风建设

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强条例学习教育,积极参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习知识竞赛。建立完善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党支部领导班子严格督查,深化作风建设,及时纠治窗口服务中的不正之风。领导班子带头做出服务承诺,坚决反对四风,在工作中主动热情接待办事群众,尽量让办事群众少跑一回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做到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和办事结果公开,克服慵懒散漫现象。

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网络问政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通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我局信访投诉案件70宗,涉及人数165人,结案率100%,接受群众咨询政策法律法规近千人次。

强化窗口服务管理,实行“五制”、“四公开”、“三亮明”、“二评议”、“一监督”。即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理结果公开;实行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实行领导与干部互相评议,群众评议窗口服务人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使在窗口办事的群众少跑一回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严肃工作纪律,做到为最后一个群众办完事才可下班;四是设立党员示范岗,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掀起争先创优热潮;五是规范文明服务用语,让群众感受到贴心服务。

三、强化监督制约,严格财经纪律

领导班子带头坚定理想信念,,经常深刻反省理想信念是否动摇、党性观念是否坚定、宗旨意识是否淡化、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带头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人社部门掌管着人事调动、调配、考录和专项资金调动等职权,强化干部职工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以整顿“四风”问题为重点,加大对中央八项规定的学习教育,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规定、“三公”经费管理规定,强化督查力度,对违反各项制度的进行责任追究。

严格执行《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的暂行规定》,杜绝党员领导干部利用婚丧喜庆等各种名义收受礼金行为。

推动权利阳光运行,积极开展权利公开透明运行,强化党务、政务公开。编制了职权目录及权利公开流程图,及时向公众公开我局的党务、政务。

四、恪守三严三实,推进人社事业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员干部对落实“三严三实”精神、反对“四风”方面还存在模糊认识,支部主体责任落实仍有不足之处。支部领导班子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恪守三严三实,认真落实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推动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人事工作透明度。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完善的招用工服务平台,从而缓解企业用人不足的现象,拓宽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依法严肃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狠抓社会保险法执法检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第9篇:公司党委落实主体责任汇报

公司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工作情况报告

集团公司党委:

按照集团公司党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实施办法》和《关于建立落实党委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定期报告制度的通知》精神,现将公司党委10-11月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主要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1、公司党委将集团公司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相关文件下发到每个班子成员,利用交班会多次强调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性,要求全体班子成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深刻领会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组织公司138名中层及以上干部撰写了学习《中国中铁廉洁从业教育读本》心得体会。

2、公司党委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和覆盖面,利用每周手机报、公司网站等形式全面解读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意义。下发《公司规范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的管理规定》,国庆期间,向全司员工共计3000余人发放专题手机报,喜迎国庆,拉响防腐警示灯。重点强度了节日期间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各单位党工委组织学习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的《廉史鉴》

3、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公司司属各单位纷纷

- 1

上一篇:中国石油设备维修管理下一篇: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