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评论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Archigram学派思想、流变、批判与沉淀

摘要:二战以后,社会加速变革,现代主义大师进入迟暮之年,现代主义权威陷入僵局。先锋组织不断进行实验、探索、革新甚至是挑战欧洲现代主义权威及其传统势力。20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有一批在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学院)就读并任教的年轻人,他们受教于塞德里克·普莱斯(Cedric Price)、史密森夫妇(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等这些推动英国现代主义转型并进入多元化的先驱,并从他们身上继承和延续了“回到现代主义先锋派精神的主张”。他们就是被称为最后的先锋派(the Last Avant-garde)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60年代,建筑电讯派以一种现象行为介入到反抗现代主义纪念碑式的功能主义及其机器美学范式。同时他们受到英国技术谱系思想、波普艺术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提出一系列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念和“建筑宣言”,探索城市形式新的可能性,重新定义建筑,拓展建筑多样性和本质内核。他们以展览、诗歌、写作、演讲、教学及图示等媒介,建立“建筑作为一种交流手段”的立场,推动建筑理论和价值观的革新,并丰富了现代主义的多向性。本文以“历史—理论—批判”作为行文逻辑主线,分别从历史纵深、理论视野、评论批判三个方面来完成对建筑电讯派的研究。基于建筑电讯派与同时期其他先锋派的关联、建筑电讯派师承关系背景下,深挖建筑电讯派及其之后阶段的概念思想与历史现象;再者剥离其历史表象,探究其背后的先锋理论和精神内核;最后立足于理论基础,建立彼此时代语境之间的对话,完成对建筑电讯派的批判和评论。同时,沉淀其思想,并达成其先锋性对中国建筑实践和建筑教育的借鉴。

关键词:建筑电讯派;技术主义乌托邦;先锋派;建筑宣言;建筑评论

学科专业:建筑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源起与背景

1.1.1 偶遇和契机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缘由

1.2 研究内容

1.2.1 关键词

1.2.2 研究对象与范畴

1.2.3 研究意义与学术成果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Archigram学派溯源

2.1 Archigram成立基础

2.1.1 “最后的历史先锋派”

2.1.2 英国技术工业与科技革命

2.1.3 波普艺术与拼贴

2.1.4 “消费美学”与科幻文学

2.1.5 学术阵地——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学院)

2.2 Archigram成员

2.2.1 彼得·库克(Peter Cook,1936—)

2.2.2 戴维·格林(David Greene,1937—)

2.2.3 迈克·韦伯(Michael Webb,1937—)

2.2.4 沃伦·查克(Warren Chalk, 1927-1987)

2.2.5 朗·赫伦(Ron Herron, 1930-1994)

2.2.6 丹尼斯·克朗普顿(Dennis Crompton, 1935—)

2.3 “巨构”乌托邦谱系建构—Archigram学派为节点的师承谱系

2.3.1 何为“巨构”?为何会指向“巨构”乌托邦?

2.3.2 “巨构”乌托邦的前奏

2.3.3 “巨构”乌托邦谱系——“师”(包括同时代平行学派的影响)

2.3.4 “巨构”乌托邦谱系——“承”(承袭建筑电讯思想的流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rchigram学派作品及成果

3.1 从《Archigram1》海报漫画到“生活城市”展览(1961-1963)

3.1.1 《Archigram》杂志的诞生及Archigram学派呐喊

3.1.2 理念初探

3.1.3 “生活城市”展览与《Archigram3》

3.2 技术主义“巨构”乌托邦(1964-1967)

3.2.1 “娱乐塔”

3.2.2 “插入城市”

3.2.3 “胶囊式住房”

3.2.4 “步行城市”

3.2.5 “插入城市”概念的延伸—《Archigram6-7》

3.3 多元探索时期(1968-1974)

3.3.1 “马戏团概念”

3.3.2 “即时城市”(1968-1969)

3.3.3从“蒙特卡洛形象”到“伯恩茅斯台阶”

3.3.4 从“肿块”(Lump)到“海绵”(Sponge)

3.4 Archigram之后的效应与新生—现代性的新探索(1975-2020)

3.4.1 Archigram的终结与建筑电讯派效应

3.4.2 Archigram的延续——库克与克里斯汀·霍利(C.Hawley)合作

3.4.3 乌托邦理想的再现—CRAB Studio事务所及作品概述

本章小结

第4章 Archigram学派思想与流变

4.1 “火山”——作为先锋的激进与内核

4.1.1 从口号呐喊到“宣言”

4.1.2 先锋教学语境培植下的精神内核

4.2 “丰碑”——思想的建构与流变

4.2.1 从“灵活”到“非确定性”到“硬件”和“软件”的构建

4.2.2 从“消费”到“分解变形”到“即时”和“短暂”的解构

4.3 “建筑电讯效应”的延续——探索生态秩序

4.3.1 “固体”到“半透明”到“透明”

4.3.2 “拼贴”中的“褶皱”与“表皮”

本章小结

第5章 批判与沉淀之于Archigram学派

5.1 批判:技术“乌托邦”之未完成与反建筑

5.1.1 技术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性传承

5.1.2 艺术表现手法下的“意象”构建

5.1.3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乌托邦批判

5.1.4 反建筑维度下学派的存在意义

5.2 沉淀:“巨型形态”至“集群形式”至“异质共生”至“日常生活”

5.2.1 “巨型形态”与“集群形式”的辩证

5.2.2 “异质共生”至“日常生活”的回归

5.3 先锋性之于中国的启示和思考

5.3.1 对现代性语境下国内建筑发展的启示

5.3.2 对中国建筑教育思想外延的拓展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表)

上一篇:安全责任建设工程论文提纲下一篇:家庭婚姻论文提纲